㈠ 目前中國與印度經濟增長的比較
(一)中國經濟(1979年至今)
1979年中國大陸實行改革開放。按照「漸進式」的方式,逐步放棄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逐步轉向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體制。政府對經濟依然有某種程度上的主導作用。在這種改革下,在農村實現了第二次土地改革,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漸取代了農業合作社,同時,農村鄉村工業得到全面的發展;城市工商企業的改革由「承包經營」到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造與建設,國有企業逐漸成為獨立核算的市場主體;允許私人經營的發展,並打開國門,大量引進外資。這種經濟體制在1992年後被中國政府稱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中國工業化已經初步建立完成,現在正在步入後工業化時代。但中國的城鎮化卻落後於工業化。目前中國城鎮化率達到50%多。
中國大陸經濟規模迅速擴大,年均增長率近10%,是世界上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2010年,中國GDP總量超過日本,居世界第二。人均gdp從1979年的275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4400美元,對外貿易規模世界第二,173種製造業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居第一,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一大發動機,外匯儲備超過30000億美元。
近10多年來,由於政府主導投資,房地產和基建過度投入,雖然改善了居民住房和基礎設施,但產能過剩,環境退化嚴重,貨幣過量投放,政府債務增加;國有企業仍然存在政企不分,壟斷經營的狀況,效率低下,國有企業技術創新乏力,致使國家科技創新能力與GDP規模不相稱。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通過創新驅動,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經濟全面升級和綠色轉型。
(二)印度經濟(1991年至今)
1980年代後期,拉吉夫·甘地放寬投資限制,取消價格控制,降低企業稅收。這些措施對經濟增長有幫助,但同時導致政府財政赤字高企,經常帳戶惡化。隨著印度的主要貿易夥伴蘇聯解體,加上波斯灣戰爭使油價飆升,導致印度貿易失衡,政府瀕臨破產邊緣。印度政府被迫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以接受IMF提出的改革經濟制度為代價,獲得了總額達18億美元的緊急貸款。資金注入後,當時的總理納拉辛哈·拉奧與財長曼莫漢·辛格於1991年正式展開經濟自由化改革,取消「牌照制度(Licence Raj)」(投資、工業及入口牌照),結束國營公司的壟斷,同時放寬外來投資,免除了多個行業的外資審批制度。自此奠下了印度經濟自由化的大方向,而此方針亦未受政黨輪替所影響。但值得注意的是,沒有政黨敢觸及強勢的貿易協會和農場主的利益:改革從未涉及勞動法和農業補貼等敏感議題。1990年代,除了為數不多的低迷時期,印度經濟發展迅速、人均預期壽命,識字率和食品安全等也隨之進步。
(三)中印經濟績效比較
中印經濟比較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經濟增長;二是經濟發展。
第一,經濟增長(GDP)。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1980年中國GDP(current US$)為189,400,991,348.9美元,印度為189,594,121,351.9美元;1990年中國GDP為356,937,329,023.3美元,印度為326,608,014,285.3美元。
第二,經濟發展。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主要用「人類發展指數」來反映。「人類發展指數」主要包括健康長壽(用出生時預期壽命來衡量)、教育獲得(平均受教育年限和預期受教育年限共同衡量)、生活水平(人均GNI:購買力平價美元來衡量)。人類發展報告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公布,2013年世界人類發展指數平均為0.702,與2012年數據相比提高了0.008;中國人類發展指數0.719,與2012年數據相比提高了0.020 ,高於平均水平;印度人類發展指數0.586,與2012年數據相比提高了 0.032。顯然,中國屬於「高人類發展指數組」,印度屬於「中人類發展指數組」。也就是說,1980年中國的GDP只相當於印度GDP的99.90%,中國的人均GDP只相當於印度的人均GDP的71.17%。從1981年開始,中國GDP超過印度,10年後的1991年,中國人均GDP才開始超過印度。進入21世紀,中國GDP大幅度超過印度。但中國GDP超速增長,其質量是不高的。中國1990年的貨幣總量為1.53萬億,2011年89.56萬億,21年翻了58.53倍。美國貨幣總量同期只增加了1.99倍。貨幣的超額投放,使房地產價格成倍翻漲,由此刺激房地產與基建瘋狂建設,當然也就使GDP高速增長。
第三,經濟結構。美國中央情報局的《世界概況》中提供的國內生產總值(按國際匯率和購買力平價計算)和各產業所佔比重進行估算,2012年GDP中,農業佔比世界(平均水平)為5.9%,中國為10.1%,印度為17%;工業佔比世界(平均水平)為30.5%,中國為45.3%,印度為18%;服務佔比世界(平均水平)為63.6%,中國為44.6%,印度為65%。顯然,兩國農業比重都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印度的工業佔比低於世界平均水平,而中國的服務業佔比低於世界平均水平。
㈡ 印度和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
中國與印度既是鄰國,又是人口大國,目前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兩個國家,兩國國情有很多共同之處,兩國經濟發展模式為世界矚目。印度學術界愛把中國作為重要參照對象來研究印度經濟,我國學術界對中印綜合國力比較也情有獨鍾。本文不僅對比兩國經濟狀況,還把兩國納入全球坐標中衡量,著重比較兩國國際競爭力與經濟全球化程度。基礎設施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基礎設施建設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密切,我們選擇一些指標進行比對就會發現兩國的差距。據世界銀行數據,人均用電量,1997 年中國為714 KWH牗千瓦小時牘,印度僅次363 KWH 。在1998 年中國電力生產佔世界比重為8.2%,印度只佔3.47%。電力系統的損耗在1997 年中國8%,印度卻高達18%。中國在1998 年擁有電話主線70條,印度只有22條,1997 年中國電話裝機等待的時間不到一個月,印度需一年。印度公路狀況極差,缺少高速公路,港口與機場設施陳舊,交通運輸極端落後,能源嚴重短缺,尤其是石油,基礎設施的滯後影響了外國投資環境,嚴重製約了印度經濟的發展。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中國領先的優勢十分明顯。資本資源資本是經濟增長的基本要素,儲蓄與投資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繫到經濟增長速度快慢。中國在1997-1999 年期間國內總儲蓄GDP的比例為42.5%,國內總投資佔GDP的比例是38.8 T ,印度同期分別是20.3%、23.9%。中國在1990-1999 年期間國內總投資年均增長率為12.8%,印度只有7.4%。1997 年中國股票市場融資佔GDP的比例是22.9%,印度為33.7%,1995 年中國資本市場佔世界比重只有0.24%,印度為0.71%,而1998 年中國上升到0.84%,印度降至0.38%。1975 年中國資本資源佔世界比重僅為1.73%,印度佔1.74%,1998 年中國升至9.4%,印度為2.5%,1998 年中國資本資源佔世界比重比印度要高3.8倍。2001 年中國國內儲蓄率為38.9%、投資率為37.4%,印度分別為22.4%、22.7%。可見,無論是國內儲蓄率或投資率,還是在世界資本資源中的地位,中國比印度高得多,這也是造成中印經濟增長速度差異的主要原因之一,印度資本市場歷史比中國早,但現在中國資本市場融資規模也超過了印度。經濟規模與發展水平G NP 牗國民生產總值牘、 GDP牗國內生產總值牘與G NI牗國民總收入牘是考察一個國家經濟整體實力的重要指標。首先,看GNP:據世界銀行《2000?2001 世界發展報告》數據,中國1999 年 GNP 為9802 億美元,在參與排序的206個國家與地區中列第7位,人均G NP780 美元,列140 位;按購買力平價牗 PPP牘計算中國的GNP則高達41122 億美元,列第2位,人均GNP升到3291 美元,列128 位;1999 年印度 GNP 為4422 億美元,列11位,人均 GNP450 美元,列163 位;按 PPP 計算印度GNP為21441 億美元,列第4位,人均G NP2149 美元,列153 位。再看 GDP :2000 年中國GDP總量為1.08 萬億美元,列世界第六位,印度GDP達4794.04 億美元,居世界第12位。按 PPP 計算GDP,2000 年中國GDP為49660 億美元,印度為24320 億美元。2001 年中國人均G DP 牗 PPP牘為4329 美元,印度為2464 美元。1990 —2000 年期間中國GDP年均增長率10.3%,印度為6%。經濟總量比較我國領先,兩國人均GNP、 GNI 都偏低,中國依然佔有優勢。產業結構通過比較兩國的產業結構構成,可發現兩國經濟發展的不同特點。1970 年中國農業、工業與服務業佔GDP的比例分別為34%、38%與28%,印度則分別為45%、22%和33%,這一期間印度第一產業比重過大,第二產業比重太小,第三產業比重兩國接近。1998 年中國農業、工業與服務業佔GDP的比例分別是18.4%、48.7%、32.9%,印度各佔29.3%、24.7%、45.9%,而世界產業構成為5%、34%、61%,我國第一、第二產業比例過高,第三產業比重太小,印度第一產業比例太大,第二產業比例過小,第三產業比重比我國大,但比世界水平低,兩國產業結構都存在不合理之處,都需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從各產業發展速度看我國要快於印度,我國農業與工業總產值的規模也比印度大得多。對外開放度印度在90年代以前由於對外國投資採取嚴格限制的政策,印度利用外國直接投資的規模很小,1992 年以來印度加快了金融自由化改革,積極鼓勵外國投資,不斷放寬對外國投資者限制,外國投資發展很快,外國直接投資從1990 —1991 年度的0.91 億美元上升到1999-2000 年度的51.91 億美元,2001 —2002 年度更高達59.25 億美元,證券投資從1990-1991 年度的0.06 億美元增至1993-1994 年度35.67 億美元,因東南亞金融危機影響,1998 —1999 年度為負0.61 億美元,但2001 —2002 年度回升到40.9 億美元,證券投資流入規模在大部分年度大於直接投資。就外貿、外資發展比較而言,無論規模還是發展速度,我國佔有絕對優勢,我國經濟全球化程度比印度高得多。據《經濟學家》推出的全球化指標,1993 —1997 年期間年均變化率印度僅為2%,我國為7%,中國對外開放度遠勝於印度,這也是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快於印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國際競爭力牗一牘 IMD 國際競爭力中印排名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是國際競爭力評價的權威機構,每年根據國內經濟狀況、國際化程度、政府作用、金融環境、基礎設施、企業管理、科學技術和國民素質等方面指標體系對參評國家競爭力進行評價,推出《世界競爭力年鑒》。中國在IMD競爭力排名中處中游,但與印度相比名次大大靠前,在1995 —1998 年期間名次不斷上升,1999 —2001 年間有所下降,2002 年又上升了兩位,印度排名居下游,以兩年為周期上下搖擺,在38-42 之間徘徊。IMD競爭力排名說明中國經濟國際競爭力比印度強。兩國都需進一步增強國際競爭力。牗二牘 WEF 全球競爭力中印比較根據美國競爭力委員會1999 年對56個國家創新能力進行評價的成果,也揭示了我國創新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我國在創新因子指標排在45,印度為37,其中上游創新能力牗由研究開發投資、科學家和工程師的素質、科研機構的質量和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決定牘我國與印度幾乎平起平坐,我國第25、印度26位;但下游創新能力牗申請專利的數衡量牘我國比印度要弱,下游創新因子排名我國為48、印度37。我國上游創新能力與下游創新能力脫節,說明我國創新成果商業運作不力,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通道不暢。中國經濟的微觀競爭力落後於宏觀競爭力,微觀競爭力與印度相比也落下風。除1998 年外印度歷年名次好過中國,但到2002 年兩國差距在縮小,中國只比印度低一位。當前競爭力指標是建立在微觀競爭力指標基礎上,旨在區分影響勞動生產率的主要因素,通過衡量人均GDP水平來考察當前經濟成就。中國當前競爭力與印度相比落後了很多,2000 年低11位,2001 年也相差7位。2001 年公司運作與戰略排名中國列39位、印度居43位,商業環境質量比較中國排在47位、印度名次是34,在商業環境質量方面我國處於劣勢。這反映了我國企業運行的商業環境有待改善,企業內部管理水平偏低,企業運營方式與發展戰略不夠成熟。2002 年我國商業運作環境有所改觀,上升到38。國民財富的增長,歸根結底依靠企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只有進一步提高我國企業競爭力,才能實現人均GDP的快速增長。牗三牘 GITRR 信息技術中印競爭力在網路就緒、網路應用構成與可行因素構成這3項指標排名印度都領先於我國。網路就緒指標中國64、印度54。網路應用構成指標我國到70位、印度60。可行因素構成排名中國第56位、印度49位。在次級指標方面,我國只在信息基礎設施、商業與經濟環境、ICT機會與社會投入3個方面比印度位置靠前,而在硬體、軟體與支持、網路接入、網路政策、網路社會、網路學習、網路經濟、電子商務與電子政務方面排名都落後於印度,特別是硬體、軟體與支持、ICT政策、網路學習方面名次懸殊很大,反映了我國信息技術與印度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軟體業印度遙遙領先於我國,印度成為了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軟體出口大國,2000 年軟體出口額達80億美元。近幾年信息技術產業托起了印度牛市,預計2008 年印度軟體業產值870億美元,出口達500億美元,軟體業成為了印度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而我國軟體出口還微不足道。中國在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資本資源、人力資源、經濟總量、國際化程度等方面與印度相比處於領先地位,兩國經濟結構都須進一步調整,都須注重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宏觀經濟的競爭力我國整體占優,但經濟創造力競爭力我國不及印度,微觀競爭力印度強於中國,信息技術競爭力印度優勢明顯,我國經濟增長的潛力比印度大。
㈢ 中國和印度的GDP各是多少人均GDP呢
中國1-10月累計,全國財政收入58363.8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087.99億元,增長7.5%。其中,中央本級收入31330.23億元,同比增長 4.9%;地方本級收入27033.57億元,同比增長10.8%。財政收入中的稅收收入51317.65億元,同比增長4.7%;非稅收入 7046.15億元,同比增長33.8%。全年有望達到70000億人民幣,按美元1:6.83計算為10248億。明後年中國經濟全面復甦,GDP平均增長能達到10%,財政收入增長一般比GDP增長高,有望達到15%以上。因此2011年財政收入可達92000億元人民幣,加上人民幣升15%以上,按美元1:6,2011年財政收入將達到1.5333萬億美元。
而印度2008年GDP為12000億美元,到2011年平均增長7.5%,只有1.5萬億美元。
到2011年中國GDP將達6.2萬等於印度GDP的4倍。人均GDP你除一下就知道了
㈣ 中國和印度最新對比
中印比較之爭最近一段煞是熱鬧,甚至造成了不小的國際影響。例如亞洲發展銀行的首席經濟師伊夫扎爾·阿里就開口預測印度經濟大約到2020年趕上中國。他的理由是:印度經濟在2003年第四季度達到了10.4\%的高增長,成為世界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甚至超過了中國同期9.9\%的增長率。而且印度經濟在未來10年將爆炸性增長。至於印度人,則更是有炫耀其成就和將其國民注意力轉移到「中國對手」上的趨勢。
但這樣的比較真的有意義么?下面筆者就將兩國在若干方面的數字做一番對比,目的是希望能夠說明這樣一個道理--中國值得比、應該比、甚至被迫比、盡管現在還沒法比的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美國。
消費領域
行動電話
印度:2003年底擁有2800萬行動電話用戶,其中2003年全年新增1800萬。
中國:2003年底擁有2.7億行動電話用戶,其中2003年全年新增6000萬。
個人電腦
印度:2003年印度人只買了230萬台PC。
中國:2003年中國人買了1300萬台。
Internet用戶
印度:1600萬。
中國:7800萬。
寬頻用戶
中國:1700萬。
印度:查不出來,估計是還沒有產業化。當年中國的三線建設被形容為鑲嵌式發展,以致圍牆內外可以出現航天時代與原始社會的差別(如西昌衛星城)。而印度這個所謂的世界IT第二大國的信息化,看來也是完全沒有民眾基礎的空中樓閣——10億沒有被互聯網網羅的人民和25萬IT員工。
工業領域
鋼鐵(反映工業基礎最重要的指標)
印度:2003年的鋼鐵產量不足2800萬噸(甚至比中國改革開放之前的1978年還要少)。
中國:2003年生產了大約2.25億噸的鋼鐵並且另外進口了3500噸來滿足國內的基礎設施建設需要。
乙烯(石油化工的基礎原料,衡量一個國家化工業發展水平的主要標志)
印度:約60萬噸/年,不僅在世界、也名落亞洲排行榜的孫山之外。
中國:約500萬噸/年,世界第5位,亞洲第3位。
水泥(另一項反映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指標)
中國:世界上55\%的水泥由中國生產,2003年產量為7.6億噸。
印度:無可奉告。只有兩個相關數據:印度只有不到10\%的路面被水泥或柏油硬化了,只有不到3\%的房子是鋼筋混凝土結構。
借用化學概念,兩種原子在一定條件下生成化學性質完全不同的化合物分子。印度這個國家主要還是處於水和泥分開的原始狀態,他們之間還沒有反應條件。
石油(命脈資源豐富程度和工業發達程度指標)
印度:2003年生產了大約3600萬噸石油,並且即將面臨資源枯竭危機。
中國:2003年生產了大約1.6億噸石油,同年進口了大約1億噸。
汽車
印度:號稱100萬輛,估計是把人力、畜力之外的三個輪子以上的車全都算上了。
中國:420萬輛,2004年預計仍然保持30\%以上的增速。
高速公路
中國:中國的高速公路(最少4車道,限速100公里/小時或120公里/小時)在2003年末達到了2.7萬公里,並且以每年近5000公里的速度在增加。
印度:2003年才開始對它的第一條高速公路進行規劃設計。
鐵路
印度:6萬多公里,世界第二位。但印度全國的鐵路體系並不統一,有寬軌和窄軌之分。同時,印度幾乎沒有對它的鐵路系統作過全面改造,現代化程度很低,很多地方還靠李玉和時代的舉燈搖旗來指揮。
中國:不要忘記中國超過70\%的國土是高原和山地,其中的成昆鐵路、青藏鐵路等均可以作為鐵路建設博物館,更有「磁懸浮」這種高精尖。
糧食
印度:是世界耕地面積排名第一的國家,耕地面積約1.6億公頃,比中國多得多。2003年生產2.5億噸糧食,人均糧食只有480斤/年。
中國:不管天氣如何,通常每年生產至少4億噸糧食,人均糧食達到650斤/年。
經濟成分
中國:農業佔GDP15\%,工業佔52\%,製造業佔35\%,服務業佔33\%(2001年數據)。
印度:農業佔GDP24\%,工業佔27\%,製造業佔16\%,服務業佔48\%(2001年數據)。
中國2003年工業增長16.8\%,印度增長8\%。
以上數據均來自世界銀行,如果說中國是工業化中期的國家,要注意增長的質量和代價,印度的首要任務則是不顧一切惡補工業化。
科技實力
說到科技,我們可以比較一下兩國的超級計算機,因為印度號稱世界第二大IT大國,因此這應該算是其強項。
中國國產的超級計算機名列世界第14位,而印度現在使用的最快的只排第105位,而且還是IBM生產的,印度的國產貨排第258位。中國聯想公司今年生產了一台超超級計算機,世界排名第4。
國際貿易
中國:2003年總額達到8400億美元(出口大於進口)。
印度:2003年總額為1540億美元(出口740億,進口800億,出口小於進口)。
這是中國貨(當然還只是廉價品,所以被戲稱為一億條中國褲子換一架美國飛機)橫掃世界,而中國人想見到印度貨不親自到西天(天竺)「取經」是取不來的原因。
社會發展領域
中國有13億人,印度的人口也已突破10億,並有望在40年內超過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上世紀80年代,兩國的人均實際收入不相上下。但到了2000年,根據世界銀行的數字,中國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國民收入是3920美元,比印度高70\%。中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90年代以年均9\%的速度增長,而印度只有4.1\%。這種差別導致了一個國家的人均收入在10年內增長140\%,而另一個國家只增長50\%。
請看下面來自CIA(美國中情局)2003年的資料:
印度的嬰兒死亡率:59.59‰。
中國的嬰兒死亡率:25.26‰。
印度的人均預期壽命:63.26。
中國的人均預期壽命:72.22。
在中國很少存在家庭歧視。女性有平等的權利。中國的少數民族經常比漢族人享有更多的優惠權利。在印度呢?有種姓制度,有付不起嫁妝被燒死的新娘,卻從未聽說「妻管炎」。
現在的國際媒體上充斥著太多這樣的論調:印度的未來比中國好,印度比中國更有潛力……但是,印度怎麼樣、中國怎麼樣大家可從前面的數字看出來。
㈤ 中國和印度經濟增長比較
中國與印度既是鄰國,又是人口大國,目前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兩個國家,兩國國情有很多共同之處,兩國經濟發展模式為世界矚目。印度學術界愛把中國作為重要參照對象來研究印度經濟,我國學術界對中印綜合國力比較也情有獨鍾。現對比兩國經濟狀況,把兩國納入全球坐標中衡量,著重比較兩國國際競爭力與經濟全球化程度。 1 各自名義GDP和實際GDP的數據和比較 資本是經濟增長的基本要素,儲蓄與投資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繫到經濟增長速度快慢。中國在1997—1999年期間國內總儲蓄佔GDP的比例為42.5%, 國內總投資占 GDP的比例是36.6%,印度同期分別是20.3%、23.9%。中國在1990-1999 年期間國內總投資年均增長率為12.8%,印度只有7.4%。1997年中國股票市場融資佔GDP的比例是22.9%,印度為33.7%,1999年中國股票市場融資達3307 億美元, 印度為 1846億美元。19 98年中國國內投資佔世界比重為17.59%,印度僅佔5.74%。1995 年中國資本市場佔世界比重只有0.2 4%,印度為0.71%,而 1998年中國上升到0 .840/o,印度則降至0.38%。1975年中國資本資源佔世界比重僅為1.73%,印度占 1.74%,1998年中國升至9.4%,印度為2.5%,1998年中國資本資源佔世界比重比印度要高3.8倍。2001年中國國內儲蓄率為3 8.9%,投資率為67.4%,印度分別為22. 4%、22.7%。可見,無論是國內儲蓄率或投資率,還是在世界資本資源中的地位,中國比印度高得多,這也是造成中印經濟增長速度差異的主要原因之一,印度資本市場歷史比中國早,但現在中國資本市場融資規模也超過了印度。 2 生活水平的比較 7月31日亞洲開發銀行公布《亞洲及太平洋地區國際比較方案:購買力平價計算的初步報告》,以人均「家庭實際最終消費」(afch)數據比較亞太地區23個經濟體人民的經濟福址與生活水平。香港、台灣、新加坡分列前三名,尼泊爾、孟加拉、寮國、柬埔寨和越南分列倒數一至五名,印度和蒙古與人均gdp超出其一倍的中國,榮列倒數第六、七、八名。而人均gdp低於中國的不丹、斯里蘭卡、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等國,其人民的經濟福址,平均生活水平均高於中國。 3 各自政策優缺點 人力資源發展 經濟增長的目的在於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國際競爭力很大程度取決於一個國家人力資源的競爭,人們獲得教育的機會和能力在經濟增長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2001年中國總人口數量12.7億,印度為10.3億。1999年中國勞動力人口數(15--64歲)佔世界比重為22.4%,印度佔16.2%。我國人力資源比印度更具有競爭優勢。下面主要從教育水平與健康狀況來比較兩國人力資源發展。 人們技能與知識的提高依靠教育,以下根據世界銀行《人力資源發展報告》從 4個方面指標來衡量兩國教育水平。(1)教育費用。1995-1997年公共教育費用佔GDP 的比例中國為2.3%,印度3.2%,印度高於中國;公共教育費用占政府費用比例中國為12.2%,印度11.6%,我國略高。(2)教育比例。1994 —1997年學前教育, 小學中學占總教育比例中國69.6%,印度96%。(3)平均受教育年數。1999年中國 15 歲人口平均受教育年數7.11年,印度為5.06年。(4)識字率。1998 年中國成人識字率、青年識字率分別為82.8%、97.2%,印度相應為55.7%、70.9%。 健康衛生狀況關繫到人的生活質量,我們從7個方面數據進行比對。(1)健康費用。1990--1998年健康方面公共費用佔GOP的比例中國2.3%,印度僅0.6%。(2)獲得安全水源與擁有衛生設施人口。1990-1996 年中國獲得安全水源與擁有衛生設施人口分別為9 0%、21%,印度各為81%、16%,兩國衛生條件欠佳。(3)嬰兒死亡率。1998年中國每千人嬰兒死亡率為31,印度卻達70。(4)預期壽命。中國70.1歲,印度62.9歲。(5) 營養狀況。 1997 年每人每天攝入熱量與攝取蛋白質中國分別為 2897卡、78克,印度相應為2496卡、59克。(6)擁有醫生數。1992-1995年中國每10 萬人擁有醫生數115個,印度只有48個,中國比印度高2.3倍。(7)疾病情況。據聯合國艾滋病規劃暑(UNAIDS)《2002巴塞羅那報告》,2001 年中國成人感染 HIV / AIDS人數為85萬人,印度競達580萬人;成人患流行病比例中國0.1%,印度0.8%。 中國教育水平與健康狀況明顯好於印度,說明在人力資源發展方面中國取得了更大的成就 4 展望兩國未來經濟發展趨勢 中國與印度都建立起相對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和產業經濟體系,通過比較兩國的產業結構構成,可發現兩國經濟發展的不同特點。1970年中國農業、工業與服務業佔GDP的比例分別為34%、38%與28%,印度則分別為45%、22%和33%,這一期間印度第一產業比重過大,第二產業比重太小,第三產業比重兩國接近。1998年中國農業、工業與服務業佔GDP的比例分別是18.4%, 48.7%、52.9%, 印度各占 29.S%、24.7%、45.9%,而世界產業構成為5%、34%、61%,我國第一、第二產業比例過高,第三產業比重太小,印度第一產業比例太大,第二產業比例過小,第三產業比重比我國大,但比世界水平低,兩國產業結構都存在不合理之處,都需進行產業結構調整。1990-2000年期間中國農業、工業、服務業年均增長率分別為4. 1%、13.5%、9%,印度相應為3%、6.7%、8%,從各產業發展速度看我國要快於印度,我國農業與工業總產值的規模也比印度大得多,對世界農業增長與工業增長的貢獻十分顯著。
㈥ 對比中國與印度的經濟發展情況
中國與印度經濟發展比較(國際掃描)
□趙建軍
中國與印度既是鄰國,又是人口大國,目前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兩個國家,兩國國情有很多共同之處,兩國經濟發展模式為世界矚目。印度學術界愛把中國作為重要參照對象來研究印度經濟,我國學術界對中印綜合國力比較也情有獨鍾。本文不僅對比兩國經濟狀況,還把兩國納入全球坐標中衡量,著重比較兩國國際競爭力與經濟全球化程度。基礎設施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基礎設施建設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密切,我們選擇一些指標進行比對就會發現兩國的差距。據世界銀行數據,人均用電量,1997 年中國為714 KWH牗千瓦小時牘,印度僅次363 KWH 。在1998 年中國電力生產佔世界比重為8.2%,印度只佔3.47%。電力系統的損耗在1997 年中國8%,印度卻高達18%。中國在1998 年擁有電話主線70條,印度只有22條,1997 年中國電話裝機等待的時間不到一個月,印度需一年。印度公路狀況極差,缺少高速公路,港口與機場設施陳舊,交通運輸極端落後,能源嚴重短缺,尤其是石油,基礎設施的滯後影響了外國投資環境,嚴重製約了印度經濟的發展。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中國領先的優勢十分明顯。資本資源資本是經濟增長的基本要素,儲蓄與投資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繫到經濟增長速度快慢。中國在1997-1999 年期間國內總儲蓄GDP的比例為42.5%,國內總投資佔GDP的比例是38.8 T ,印度同期分別是20.3%、23.9%。中國在1990-1999 年期間國內總投資年均增長率為12.8%,印度只有7.4%。1997 年中國股票市場融資佔GDP的比例是22.9%,印度為33.7%,1995 年中國資本市場佔世界比重只有0.24%,印度為0.71%,而1998 年中國上升到0.84%,印度降至0.38%。1975 年中國資本資源佔世界比重僅為1.73%,印度佔1.74%,1998 年中國升至9.4%,印度為2.5%,1998 年中國資本資源佔世界比重比印度要高3.8倍。2001 年中國國內儲蓄率為38.9%、投資率為37.4%,印度分別為22.4%、22.7%。可見,無論是國內儲蓄率或投資率,還是在世界資本資源中的地位,中國比印度高得多,這也是造成中印經濟增長速度差異的主要原因之一,印度資本市場歷史比中國早,但現在中國資本市場融資規模也超過了印度。經濟規模與發展水平G NP 牗國民生產總值牘、 GDP牗國內生產總值牘與G NI牗國民總收入牘是考察一個國家經濟整體實力的重要指標。首先,看GNP:據世界銀行《2000
㈦ 中國和印度的人均GDP哪個高
就2008年而言,中國的人均產值為5,870美元而印度只有2,886美元,所以中國的人均GDP比印度要高。
但是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而言,中國要比印度更勝一籌,中國發展速度有目共睹。而印度目前的經濟體和政府對經濟的控制力都會相對差一點
㈧ 印度和中國的經濟對比有多少差距
中國GDP總計: 73011億美元(2011年)
人均GDP: 5432美元(2011年)
印度GDP總計: 1,843萬億美元(2011年)
人均GDP: 1530美元(2011年)
㈨ 中國與印度各年GDP增長速度與人均GDP比較,越詳細越好
中國與印度經濟的比較
近年來,印度經濟發展較快,2003年增長速度達到8.5%。印度領導人並提出在2020年使印度成為發達國家的宏偉目標。西方某些媒體認為,今後印度經濟有可能趕上中國。
我個人認為,印度正在繼續推行經濟改革,其經濟發展確實有相當大的潛力,但由於印度經濟同中國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要趕上中國的難度是較大的。關鍵在於發展速度上的差距。從1978年至2003年,中國GDP的年均增長速度為9.4%,印度約為6%左右。
2004年,預計中國GDP的增長速度仍將超過9%,而印度2003年增長速度達8.5%的原因之一是由於2002年的增長速度只有4.3%,基數低,而2004年的增長將以2003年的GDP為基數,估計增長率只能達到6%—7%。
目前,中國的GDP和人均GDP均為印度的兩倍多。2003年,中國GDP為1.4萬億美元,印度為5888億美元;同年,中國人均GDP為1000多美元,印度為545美元。到2003年止,中國已使用外資為5000億美元,印度只有近400億美元。2003年,中國外貿總額為8510億美元,印度為1313億美元。2003年,中國鋼產量為2.2億噸,印度為3200萬噸。2003年底,中國外匯儲備為4033億美元,印度為1000億美元。在社會發展方面,中國的識字率在90%以上,印度為60%左右;2001年中國人均壽命為71.8歲,印度為60.8歲。
中印這種差距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一)中國的改革開放比印度要早10年,思想也比印度更加解放。印度的民族主義情緒較中國強烈,其相當保守的文化傳統、價值觀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對外開放。從投資環境看,印度也不如中國,存在基礎設施差、中央和地方政令不能統一、勞工法過嚴、罷工多、法律條文過繁、某些企業信用差等障礙。(二)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總體效率是高的,能辦成一些大事。正如鄧小平同志指出:「社會主義國家有個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決心,一做出決議,就立即執行,不受牽扯。」「就這個范圍來說,我們的效率是高的,我講的是總的效率。」以基礎設施的建設為例,2003年,中國在電力、工程、交通、電信和房地產方面的支出高達2600億美元,印度只有310億美元。(三)中國政局保持了長期穩定,而印度從80年代後期以來,出現長期的「懸掛議會」(沒有任何政黨獲絕對多數席位),政府更迭頻繁,對印度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十分不利的影響。(四)印度沒有經過徹底的民主革命,土地問題、種姓制度、教派沖突都成為包袱,貧富懸殊比中國嚴重。2003年,按照中國的貧困人口標准(同年人均收入637元),中國的貧困人口為2900萬人;如按國際社會通行的每人每天收入1美元的貧困標准,同年中國的貧困人口為8800萬人(世界銀行統計)。2002年,印度政府公布其貧困人口為2.6億人;但如按國際貧困標准,則印度貧困人口為4.4億人。(五)中印兩國的經濟結構有很大差別。根據世界銀行統計,2000年,中國的GDP中,農業佔16%,工業佔49%,服務業佔34%;印度的GDP中,農業佔27%,工業佔27%,服務業佔46%。也就是說,中國的工業占其GDP的一半,印度的服務業占其GDP的一半。一般來說,工業比重大有利於經濟的更快增長。(六)在亞洲各地區經濟中,東亞經濟發展最快。中國的地理位置有利於中國開展同東亞國家的經濟合作。印度雖執行「向東看」的政策,其地理位置離東亞有些偏遠,對印度開展同東亞國家的經濟合作不太有利。
當然,我們應該看到,印度經濟在很多方面值得中國研究和借鑒:(一)印度的軟體業迅猛發展,在世界名列前茅。印度目前擁有巨大的軟體人才庫,有專業人才77萬。2003年,印度軟體產業產值達124億美元,其中出口95億美元,佔印度出口總額的20%。據麥肯錫的報告預測,到2008年印度的IT服務和後勤工作將會增長5倍,僱傭400萬從業人員,成為年出口額達到570億美元的行業,佔印度GDP總額的7%。(二)印度的金融系統運行比較健全,不良貸款比例較低,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僅為10.8%。印度的股票市場比較成熟,成為印度企業籌集資金的重要場所。(三)印度的私人資本在運作方面積累了十分豐富的經驗。印度獨立後,過去就存在的私營財團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而且產生了一大批新的私人財團。在印度實行經濟改革後,一大批從事信息技術產業、制葯工業、食品加工業、服裝紡織業、水泥建築業和旅館旅遊業的私營企業或私人財團迅速發展壯大,並很快進入全球化經營。印度的現代企業制度比較完善,企業的管理水平較高。(四)印度的國際交流人才多於中國。由於印度英語普及,高等教育機構使用的教學語言為英語,印度高校學生能夠較順利地獲得世界科技發展的重要信息。印度大學教育比較重視創新教育,學生創新能力較強。印度某些大學和專業學院已在國際上有較高的知名度。在聯合國和其他國際組織中,都可以看到較多的印度人員。(五)印度的法律體系較健全。印度獨立後,法律體系逐漸完善,公眾的法律意識逐漸增強,這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
總的來看,中印兩國的經貿合作和在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的經驗交流,都有廣闊的前景。
http://i.blogchina.com/3188252.html
http://www.lunwen555.com/paper/touzi/174502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