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gdp排名 > 人均gdp上升產業結構

人均gdp上升產業結構

發布時間:2021-03-16 12:01:59

㈠ 為什麼說人均gdp是一個國家衡量經濟發展的最佳指標

第一,GDP指標是反映國民經濟發展變化情況的重要工具。首先,GDP增長率是描述經濟增長情況的最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世界上幾乎沒有哪一個國家不關心經濟增長,國為沒有經濟的適當增長,就沒有國家的經濟繁榮和人民生產水平的提高。目前,各國政府的統計部門都把GDP增長率作為描述經濟增長情況最重要的綜合性宏觀經濟指標。 第二,GDP指標是描述經濟規模的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一個國家的經濟規模是其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的重要標志之一。當然,經濟規模與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並不是對等的。在同樣的經濟規模下,國為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以及經濟增長的潛力不同,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存在較大差距。但是,沒有一定的經濟規模,就談不上有經濟實力,也很難在國際上發揮應有的作用。 第三,GDP指標是描述經濟結構的重要標志。經濟結構始終是經濟發展中的關鍵環節。許多重要的經濟結構,如產業結構、消費需求、地區經濟結構等等,都是通過GDP來描述的。目前,我國產業結構、需求結構和地區經濟結構都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如產業結構中第三產業比重偏低,需求結構中消費需求比重偏低,地區經濟結構中中西部地區比重偏低,等等。這些問題都是通過GDP反映出來的,它們是制定經濟結構調整戰略和政策的重要依據。 第四,GDP指標是描述價格總水平變化的指標。國際上通行的描述價格總水平變化的指標有兩個,一個是CPI,即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它描述的是用於居民消費的最終產品的價格變化;另一個是GDP縮減指數,它描述的是所有最終產品的價格變化,即除了用於居民消費的最終產品外,還包括用於政府消費、固定資本形成、存貨變動和進出口的最終產品的價格變化。CPI很重要,因為它直接影響到居民的實際生活水平,涉及到居民的切身利益;GDP縮減指數也很重要,因為它反映的價格變化更全面。 第五,GDP指標是對外交往的重要指標。一個國家承擔國際義務的輕重,享受優惠待遇的多少,以及在國際社會發揮作用的大小,往往和這個國家的GDP有密切的聯系。例如,GDP和人均GDP是聯合國確定其成員國承擔聯合國費用、維和費用的重要依據之一,也是世界銀行確定其成員國享受優惠待遇的重要指標。同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確定其成員國發言權時也要重點考察這一指標。 客觀地說,被稱為「20世紀最偉大發明之一」的經濟總量指標GDP在歷史上曾發揮過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和經濟增長率、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這三個主要的宏觀經濟運行指標都有著密切的關系,也是一國經濟及其景氣周期、經濟健康與否的最重要依據,因而它至今都是國際上用來衡量所有國家與地區經濟表現的通用標准。 但是,當人類邁入了21世紀後,以GDP作為衡量經濟運行狀況的標准卻日益顯現出其片面性和滯後性。GDP指標只考慮經濟總量的增長,而沒有將經濟發展對資源的使用狀況考慮在內,並且沒有剔除對環境和生態破壞這一因素。目前很受關注的由美、德兩國作者合著的《四倍躍進》一書,對GDP曾這樣描寫道:「鄉間小路上,兩輛汽車靜靜駛過,一切平安無事,它們對GDP的貢獻幾乎為零。但是,其中一個司機由於疏忽,突然將車開向路的另一側,連同到達的第三輛汽車,造成了一起惡性交通事故。『好極了』,GDP說。因為,隨之而來的是:救護車、醫生、護士,意外事故服務中心、汽車修理或買新車、法律訴訟、親屬探視傷者、損失賠償、保險代理、新聞報道、整理行道樹等等,所有這些都被看作是正式的職業行為,都是有償服務。即使任何參與方都沒有因此而提高生活水平,甚至有些還蒙受了巨大損失,但我們的『財富』———所謂的GDP依然在增加。」 在GDP日益顯現其不足的情況下,西方發達國家紛紛推出新的經濟運行指標,力求將環境保護及資源利用率等因素考慮在經濟運行狀況中。然而在中國,GDP增長率目前依舊是考核官員的最重要標准。各地官員為了提高GDP以實現政績,很多時候不顧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上馬各類所謂的「開發區」、「工業區」等項目,不僅造成了濫佔耕地等環境問題,而且經濟效益也微乎其微。雖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GDP的「虛假繁榮」,但就其質量來說,很可能出現《四倍躍進》中所描述的情況。 在世界各國紛紛採用更加合理的經濟運行指標的情況下,依舊堅持「唯GDP論」,顯然是不合時宜的,而且其危害性是顯而易見的。「唯GDP論」的第一個危害在於,它沒有意識到,GDP的增長在一些情況下還會帶來社會財富的減少。比如說,當年的大水災引發了巨大災後重建需求,推動了GDP增長,但實際上社會財富卻是絕對的減少。再比如,在許多地方是一任領導,一任工程。班子一換屆,工程可能就沒人收尾,投入了資源,增加了GDP,卻沒有任何收益。而農村征地和城鎮拆遷中發生的許多問題,實際在很大程度上也與當地政府官員在這方面的觀點錯誤有關。「唯GDP論」的第二個規律在於它為短期目標往往犧牲長期利益,影響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比如,根據一份對蘇州引資情況的調研通報,這些年蘇州由於外資大量進入,經濟發展很快,而代價是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就消耗4000畝土地,以目前14%的增長率發展速度來看,到2020年蘇州工業用地就沒有餘地了。這實際上就是將當前的GDP建立在透支未來的基礎上。「唯GDP論」的第三個危害在於:在追求總量增長的情況下,人們往往就容易忽視結構的平衡。 國內湖州市就率先取消GDP指標的意義是非常深遠的,它摒棄了幾十年來「唯GDP論」的片面做法,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多考慮到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㈡ 實證人均gdp和二三產業結構需要同時加入進去么

工業和服務部門勞動力比重和產值比重的比較來看,二者變動的情況與庫茲涅茨分析的情況完全不同。按照庫茲涅茨分析的結論,勞動力的部門份額的變動幅度要大於產值的部門份額的變動幅度,基本不符合產業結構演進的規律,即它不是按照一、二、三產業順序發展的軌跡進行結構的轉換和升級,以此對印度獨立50多年來的產業結構變動軌跡進行實證分析:「參加本項目的全體人員都認為,除了戰後初期有限的短時期外,高速增長基本上是通過建立在競爭基礎上的價格機制和旺盛的企業家精神的作用取得的、重結構的政策)效果比較顯著外,在以後的全部時期里產業結構政策推動結構調整和升級的作用十分有限。產業結構政策推行20多年來,長期困擾我國的三次產業結構失衡問題未能得到根本解決,加強「短線」產業和抑制「長線」的政策目標沒有能實現,政府重點和著力扶持的主導產業仍然沒有擺脫「幼稚」狀態,有升有降;從橫斷面分析來看,產業結構政策的有效性問題,不僅在國內存在爭議,在國際上也存在著嚴重的分歧,在以產業政策創造經濟「奇跡」著稱的日本,對產業政策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問題仍然存在著不同的觀點,由市場機製取代政府產業結構政策配置資源,其實現的產值占整個GDP的比重在上升,但上升的幅度沒有第一產業比重的下降幅度大,而且對印度經濟增長的貢獻是最大的。4.從印度的農業,然後對就業在三次產業中的變動和產值在三次產業中的變動做出比較,觀察其發展的特點:隨著工業化進程的發展,德國工業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深化,產業布局日趨合理;而印度的勞動力的部門份額的變動幅度卻大大低於產值的部門份額變動幅度,這個問題對其後的發展模式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從印度產業結構的演進來看,企業規模小。」(注、二的發展軌跡,最終形成了三,穩步地提高了產業集中度和國際競爭力,產業結構明顯優化,重化工業,日本一些著名的經濟學家曾經在完成一項有關日本產業政策研究課題後鄭重聲明。因此,在市場機制已經形成並比較完善的條件下,而是按照一,大中小型企業結構變化率為5。相反,沒有能得到政府的扶持和強力保護、較早和較徹底地擺脫了行政計劃干預。 有專家對中國產業結構政策失效的原因作了具有開創性的分析,認為政府不具備推動結構調整、升級的動力(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往往從自身利益出發制定和執行政策)和能力(政府不能判斷所選擇的產業結構政策的合理性和有效地實施產業結構政策是造成產業結構政策失效的深層原因.56,行業結構變化率為5.66、產業集中度低、技術升級慢等問題依然大量存在,除了在市場機制尚在形成中的改革開放初期,卻往往能夠快速發展、一,輕重工業年結構變化率為2.50。這是印度產業結構演變中的一大特點。這也是印度工業化進程中的一大問題,日本經濟學家這種結論與我國產業結構政策實踐的結果也是基本吻合的。這說明印度勞動力流動的剛性特徵十分突出、支柱產業、高技術產業、電子信息產業等,在德國工業中的作用增強,內源性經濟日漸增大,活躍了德國工業發展。德國工業產業結構調整進程情況2000-2004年間,德國工業產業結構調整明顯,但絕對值還在上升。第一產業產值的相對比重下降幅度超過勞動力相對比重下降幅度:《日本的產業政策》。家電行業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調整產業結構,是產業結構有效調整的基本途徑,經濟類型結構變化率為8,第535頁,也說明農業在印度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還比較大。2.第二產業隨著人均GDP的增長。事實上。這就說明,不僅第三產業具有吸納勞動力的能力,其產值所佔比重和就業所佔比重都是上升的。勞動力的上升幅度從時間序列分析來看。……,甚至也許可以說戰後主要時期產業政策的歷史,說明農業勞動力數量仍很大,第一產業勞動生產率低下;同時,是民間企業的首創精神和活力,不斷地否定政府控制性直接干預意圖的過程中國產業結構的現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業結構政策績效的實證分析中可以看出,其實現的產值在整個GDP的比重下降過程中,勞動力的就業比重也在下降:印度產業結構演進的軌跡和特點主要運用克拉克和庫茲涅茨的相關理論進行分析。 德國:一是各產業的就業人數及在總就業人數中所佔比重;二是各產業的產值及在GDP中所佔比重,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版,按以下公式測算、引入市場機制的產業,說明第二產業對GDP尤其是人均 GDP增長的貢獻不大。3.第三產業的情況尤其獨特。第三產業無論從時間序列分析還是橫截面分析、三,以資產結構為例、輕。)顯而易見,第二產業的擴張性發展沒有出現,或是受制於資本,或是受制於市場;另—一方面,第二產業所實現的GDP比重的上升十分緩慢。其特點是:1.從第一產業看,略有上升。這種狀況一方面說明第二產業不能大量吸納勞動力.43。 印度的產業結構:小宮隆太郎等編,產業結構政策(主要是調整農,首先用兩類指標

㈢ 按照國際慣例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將發生什麼變化

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這是經濟體在發展過程中所處的一個重要轉折時期。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美、日、歐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相繼實現了人均GDP3000-5000美元的跨越。從這些發達國家的經驗和國際經濟發展軌跡來看,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的國家和地區,在向高收入國家和地區行列邁進時,經濟發展有許多顯著的共性特徵。
1.發展方向特點:面臨經濟發展的「分水嶺」。歷史經驗和國際研究表明,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往往會成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發展的分水嶺,其經濟社會的發展往往存在較大變數。處理得當,通常會出現一個較長的經濟高速增長時期,並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人均GDP的更高突破;反之,則可能出現經濟震盪,徘徊不前,甚至倒退。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歐美發達國家與拉美、東亞國家在相近的時期實現了人均GDP3000美元的突破,日本、韓國和歐美發達國家成功跨越這道「分水嶺」,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重工業,實施出口替代戰略,成功實現了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經濟普遍保持了十年以上的高速增長,並很快實現人均GDP5000美元甚至10000美元的突破。而處於大致相同起跑線上的拉美國家,由於實施耐用消費品進口替代,本國企業缺乏技術創新,增長方式難以向集約化過渡,導致農業衰退,大量農村人口湧向城市,造成失業劇增,經濟發展艱難,有的國家,如巴西甚至出現倒退,直到本世紀初人均GDP仍徘徊在2000至3000美元之間。
2.產業結構特點:第三產業上升為主導產業。產業結構變化是現代經濟增長的主要內容。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產業在GDP中的比重將呈明顯下降趨勢,產業結構的重心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產業結構趨向高級化的規律。從第二產業內部結構看,重工業的比重逐步提升;從整體產業結構看,第三產業將逐漸取代第二產業而居於主導地位。人均GDP在達到3000美元之前,經濟發達國家基本處於工業化時期,「投資主導—工業推動」的組合是其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之後,由於消費快速擴張,服務業迅速崛起,「消費主導-服務業推動」的組合逐漸成為新的增長動力,第三產業比重超過50%而成為主導產業,產業結構呈現高級化。
3.發展動力變化:技術創新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經濟增長的驅動力主要可劃分為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創新驅動和財富驅動四大動力。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後,發達經濟體逐漸放棄「以資源促發展」、「以市場換技術」、「以利潤換資本」等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的前期發展方式,經濟發展由以主要依靠投資驅動逐步轉向主要依靠創新驅動,技術創新逐漸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4.企業格局變化:跨國公司成為經濟實力的主要載體。企業實力是國家經濟實力的基礎。工業化初級階段,廣大中小企業是產業的重要支柱力量。隨著經濟的持續發展,社會步入後工業化時代,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後,企業規模逐漸擴大,大企業數量快速增加,跨國公司或企業迅速崛起壯大,成為發達國家經濟實力的主要載體,帶動人均GDP迅速向更高階段跨越。例如,從1965年到1980年,美國年營業收入在50萬美元以上的大型企業比重從2.4%上升到5.4%;資產在1億美元以上的大型、超大型公司從0.13萬個上升到0.61萬個,增長了3.69倍;資產排名前100名公司的資產集中度達到46.7%。
5.收入分配結構變化:中產階層崛起成為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後,經濟體發生的一個直觀明顯的變化就是中產階層迅速擴大。在現代發達國家中,中產階層人數眾多,如在美國、日本、歐盟等國家和地區,中產階層佔全社會家庭總數的比重都在70%以上。中產階層是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是市場消費的主體,具有強勁的購買力,是消費需求持續擴大的主要來源。同時,中產階層的形成,是推動社會結構由「金字塔型」向「橄欖型」轉變、促進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中產階層是發達國家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對人均GDP向更高階段跨越發揮了重要作用。

㈣ 為什麼說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社會發展將進入一個關鍵階段

1按照全球休閑與旅遊業發展的一般規律,一個國家當人均GDP達到1000-3000美元,就將進入休閑專消費、旅遊消屬費的爆發性增長期。
2 這是一個社會生產力升級,加快發展的時期;也是人們消費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的時期,人們告別了溫飽型向小康型過渡。
同時也是黃金發展期+矛盾凸顯期機遇
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後,消費結構將進一步升級,由「吃穿用」向「住行」及相關產業轉換,進而促進投資結構和生產結構發生變化,經濟發展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
可能有人會問,為何老百姓感覺不出消費能力大幅提高?其實,受物價上漲和社會保障水平影響,城鄉居民實際消費能力並未得到充分釋放,所以不容易感同身受,但是以汽車、住房為主的消費必將呈加劇趨勢。
人均GDP躍上1000美元台階,也意味著產業結構、市場結構、產品結構和經濟結構會逐步產生重大調整。但這個調整期會因地制宜,經濟總量和發展速度都較快的經濟發達地區調整會快一些。
這既是一個發展的黃金時期,又是一個矛盾的凸顯期。

㈤ 發展經濟學中提到當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經濟社會將進入重要轉型時期。這是誰提出來的或是根據什麼理論

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的時候,其城鎮化、工業化的進程將版出現加速發展,而產業結構權、消費類型也將發生重大轉變。

按國際普遍統計口徑,一國人均GDP超過3000美圓,就是中等發達國家。

所以超過3000GDP不是什麼誰提出的 是統計學上的數據

英格爾斯指標體系的現代化標準是:
人均GDP3000美元;
平均壽命70歲以上;
農業產值佔GDP比例低於12%至15%;
服務業產值佔GDP45%以上;
城市人口占總人口50%以上;
80%以上人識字;
大學入學率10%至15%;
每名醫生服務人數1000人以下;
人口增長率1%以下;
非農人口70%以上。

兄弟,可以的話加點分吧 這種專業問題那麼少人回答分那麼少
傻問題一堆人回答竟然分 那麼多。。。

㈥ 人均GDP增長圖能表現出什麼

人均GDP增長圖能表現出
國民平均收入和國內生產總值

㈦ 人均gdp 達到多少 三產比重 會開始增加

江蘇GDP含金量的具體數值,尚未被測算出來,但有一個數據,是含金量不斷提高的專表現,根據夏心旻屬的表述,2015年,消費成了「三駕馬車」的主動力,江蘇的產業結構由「二三一」變為「三二一」,服務業佔GDP比重已經達到48.6%。一旦三產比重超過二產,經濟結構會發生質的飛躍。江蘇服務業提升以後,對先進製造業有促進作用,如生產性服務業會帶動製造業發展,提升「微笑曲線」兩端。此外,生活性服務業的檔次和質量也會進一步提升,如健康、文化服務業將直接提升百姓生活質量。
長期以來,江蘇的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排名要低於江蘇的人均GDP排名,2015年,江蘇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國列第五,而人均GDP在全國居第四位,在全國僅次於京津滬三市,在大陸省區排第一位。而在2015年全年,全省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為8.7%,沒有達到全國8.9%的平均增速,而同年GDP增速卻高出全國GDP平均增速1.6個百分點。

㈧ 導致人均gdp上升的原因,產生了什麼影響,有多大同時對某地區的經濟

我#威 new206

㈨ 人均GDP各階段剖析

GDP(GrossDomesticProct),就一個國家而言,被稱國內生產總值。它是對一國產量的標准測量指標,表示該國居民在一特定時期內生產的所有商品和服務的貨幣價值總和。在國民經濟核算中,通常使用GDP總量、GDP增長率和人均GDP三個重要指標。這三個指標分別具有不同的功效。 GDP總量,衡量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規模。它的主要功效是:1、用於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實力。2、用於國際間和地區間進行比較。3、用於制定一國(或地區)經濟發展戰略。4、用於經濟分析和經濟管理。GDP指標為經濟學家分析經濟運行狀況、政府調控管理經濟提供了廣泛的用途。 GDP增長率,衡量的是經濟增長速度。其主要功效是: 1、是宏觀經濟的重要調控目標。 宏觀經濟調控的通用目標是:經濟增長、物價穩定、充分就業和國際收支平衡。 2、是經濟周期性波動的重要測度指標。經濟增長速度圍繞潛在的生產能力出現一定程度的上下波動,是經濟運行的一種必然的不可完全避免的現象。 3、是橫向、縱向比較的重要參照指標。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今日與過去相比較,一國與他國、一地區與他地區相比較,除了比較GDP總量外,更重要的是比較GDP增長率1978—2002年間我國GDP年均增長9.4%,國際地位快速提升。 在橫向比較中,1996—2002年間我國GDP增長分別高於世界、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增長速度的4.5個、5.0個和3.3個百分點。 人均GDP,衡量的是一個國家的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同時也是劃分經濟發展階段的重要指標。世界銀行按人均GDP水平(實際購買力平價),將各國分為低收入、下中等收入、上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四個等級。2000年,人均GDP1980美元為低收入組,4600美元為下中等收入組,9120美元為上中等收入組,27770美元為高收入組。中國當時為3920美元,低於下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數,僅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7400美元)的53%。 從作為劃分經濟發展階段的重要指標看,國際上通常把一國的發展水平按人均GDP分為幾個階段:300—400美元以下是貧困階段;400—500美元是擺脫貧困的階段;800—1000美元是開始走向富裕階段,我國稱小康階段;3000—6000美元是比較富裕階段,我國稱全面小康階段。如英國社會學家英格爾斯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了9項現代化量化指標,其中第一項就是人均GDP(或GNP)在3000美元以上。我國研究機構提出的基本實現現代化主要評價指標體系,共分3類12項,其中第一項為人均GDP9000美元。可見,人均GDP是一個重要的指標。 對GDP要用歷史的觀點看待,在人們對GDP普遍質疑時,仍然要看到,GDP是美好的,其「功」不可沒。

㈩ 從我國和發達國家在人均GDP、產業結構、農業發展、科技現狀等方面存在的差距來談為什麼我國要長期處在社會

好像問題沒問完哇?我國人均GDP、產業結構、農業發展、科技現狀:1、國家統計局數據,我國人均國民收入排世界127位。表明世界發展中國家

經濟都在快速增長,速度都不慢,連續幾年中國人均國民收入排名都沒啥變

化啊!

所以看我國總的GDP我國還是算可以的,但是我們要知道我們的國情是人口眾多,如果我們將我們的人均GDP和別人比較的話那我們就得往後靠了由此可見我們國

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差距甚遠。

2、我國的第一產業是農業 。我國是個農業大國,我國大部分的是農民,而且農民是個很龐大的的隊伍。但是進入近現代以來,在工業文明的發展中,中

國落伍了,這不僅表現在工業上,而且在曾經創造燦爛文明的農業也大大落伍了。水平遠遠比不上發當發達國家都是飛機播種的時候我們大部分還是人工插秧,當發達國家都是飛機施肥的時候我們還是人們到田地裡面去撒。發達國家的農民一個人可以擁有幾十畝或者幾百畝地的時候,我們每個人最多也就十幾畝。我們和發達國家還是有差距的。

3、政府的引導、支持和協調在發達國家的農業發展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
我們國家的措施就沒有他們那麼健全我國農業還處於過渡性農業階段。在中國,
在農業產業化過程中,相對於市場力量、企業家力量,農民還處於相對劣勢,而
在發達國家農業產業化體系中,大多數農戶就是企業,農戶的主人就是農場主,
或叫農業企業家。農戶做為企業,在這條企業鏈上沒有任何特殊,不存在受欺負、
被剝削的問題。在農業發展方面我們和發達國家的距離還是有的。4、我國的人口眾多,出現的人才應該也是不少,但是在科技方面我們還是比
不上發達國家,可能一方面是我們國家對於科技人才的回報這方面的有些欠缺,
缺乏吸引、調動科技人員服務基層的有效政策和措施,所以導致了人才流動。而
且科技管理部門缺乏基本工作條件,職能弱化,相當數量的)科技管理部門工作
條件很差,不能有效開展工作。所以我國有必要加強在科技方面的投資和關注。由以上方面可看出我國在和發達國家的比較時,我們還是有相當大的進步空
間的,所以我國要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閱讀全文

與人均gdp上升產業結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