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gdp排名 > 人均gdp的研究現狀

人均gdp的研究現狀

發布時間:2021-03-16 12:14:39

人均gdp各階段剖析

GDP(GrossDomesticProct),就一個國家而言,被稱國內生產總值。它是對一國產量的標准測量指標,表示該國居民在一特定時期內生產的所有商品和服務的貨幣價值總和。在國民經濟核算中,通常使用GDP總量、GDP增長率和人均GDP三個重要指標。這三個指標分別具有不同的功效。 GDP總量,衡量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規模。它的主要功效是:1、用於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實力。2、用於國際間和地區間進行比較。3、用於制定一國(或地區)經濟發展戰略。4、用於經濟分析和經濟管理。GDP指標為經濟學家分析經濟運行狀況、政府調控管理經濟提供了廣泛的用途。 GDP增長率,衡量的是經濟增長速度。其主要功效是: 1、是宏觀經濟的重要調控目標。 宏觀經濟調控的通用目標是:經濟增長、物價穩定、充分就業和國際收支平衡。 2、是經濟周期性波動的重要測度指標。經濟增長速度圍繞潛在的生產能力出現一定程度的上下波動,是經濟運行的一種必然的不可完全避免的現象。 3、是橫向、縱向比較的重要參照指標。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今日與過去相比較,一國與他國、一地區與他地區相比較,除了比較GDP總量外,更重要的是比較GDP增長率1978—2002年間我國GDP年均增長9.4%,國際地位快速提升。 在橫向比較中,1996—2002年間我國GDP增長分別高於世界、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增長速度的4.5個、5.0個和3.3個百分點。 人均GDP,衡量的是一個國家的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同時也是劃分經濟發展階段的重要指標。世界銀行按人均GDP水平(實際購買力平價),將各國分為低收入、下中等收入、上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四個等級。2000年,人均GDP1980美元為低收入組,4600美元為下中等收入組,9120美元為上中等收入組,27770美元為高收入組。中國當時為3920美元,低於下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數,僅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7400美元)的53%。 從作為劃分經濟發展階段的重要指標看,國際上通常把一國的發展水平按人均GDP分為幾個階段:300—400美元以下是貧困階段;400—500美元是擺脫貧困的階段;800—1000美元是開始走向富裕階段,我國稱小康階段;3000—6000美元是比較富裕階段,我國稱全面小康階段。如英國社會學家英格爾斯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了9項現代化量化指標,其中第一項就是人均GDP(或GNP)在3000美元以上。我國研究機構提出的基本實現現代化主要評價指標體系,共分3類12項,其中第一項為人均GDP9000美元。可見,人均GDP是一個重要的指標。 對GDP要用歷史的觀點看待,在人們對GDP普遍質疑時,仍然要看到,GDP是美好的,其「功」不可沒。

Ⅱ 中國人均收入現狀與差距

中國行業收入差距居世界之首
2011年12月02日 09:53 來源:羊城晚報

最高與最低的收入差距擴大到15倍近20年來職工報酬佔GDP比重大幅下降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綜合國力得到極大提高,社會財富大量涌現,但是,財富分配不均日益加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工資研究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收入最高和最低行業的差距已擴大到15倍,躍居世界之首。

根據省際收入法GDP構成數據,我國勞動者報酬佔GDP的比重1990年為53.4%,1995年為52.8%,2000年為51.4%,2006年為40.61%,2007年為39.74%。2000年到2007年,勞動報酬佔比下降了11.66個百分點,其中,2004年,國家統計局把個體經營業主的收入從勞動報酬轉為營業利潤,然而,這並未改變2004年之前勞動報酬比重不斷下降,2004年之後勞動報酬比重仍下降的總體趨勢。

而且,勞動報酬總量佔GDP的比重下降,還不足以說明普通職工收入的變動狀況。如果與上世紀90年代初期相比,還應考慮勞動報酬的結構性變化:一是上世紀90年代初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工資差別不大,企業經營者與普通職工工資差別不大,且那時企業職工基本不繳納社會保險費;二是1998年以來機關事業單位多次增長工資,而企業中經營職位和一般職位間收入差距目前普遍在20倍以上;三是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來國有行政性壟斷行業職工工資增長過快,行業平均工資差距從2倍左右擴大到6倍以上;四是目前企業職工工資總額中還包括要繳納約占基本工資10%的養老、醫療、失業保險費。可以斷定,近20年來,企業普通職工的實際勞動報酬佔GDP的比重是大幅度下降了。

此外,初次分配中行業收入差距過大。根據去年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中國證券業的工資水平比職工平均工資高6倍左右,收入最高和最低行業的差距達11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工資研究所發布的最新數據,這一差距又擴大到15倍。如果把證券業歸到金融業一並計算,行業差距也高達6倍。其他市場經濟國家的行業收入差距,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際勞工保障研究所提供的資料,2006-2007年最高和最低行業工資差距,日本、英國、法國約為1.6-2倍,德國、加拿大、美國、韓國在2.3-3倍之間。從目前的資料看,中國行業收入差距已躍居世界之首,已經超過巴西。

Ⅲ 從我國和發達國家在人均GDP、產業結構、農業發展、科技現狀等方面存在的差距來談為什麼我國要長期處在社會

好像問題沒問完哇?我國人均GDP、產業結構、農業發展、科技現狀:1、國家統計局數據,我國人均國民收入排世界127位。表明世界發展中國家

經濟都在快速增長,速度都不慢,連續幾年中國人均國民收入排名都沒啥變

化啊!

所以看我國總的GDP我國還是算可以的,但是我們要知道我們的國情是人口眾多,如果我們將我們的人均GDP和別人比較的話那我們就得往後靠了由此可見我們國

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差距甚遠。

2、我國的第一產業是農業 。我國是個農業大國,我國大部分的是農民,而且農民是個很龐大的的隊伍。但是進入近現代以來,在工業文明的發展中,中

國落伍了,這不僅表現在工業上,而且在曾經創造燦爛文明的農業也大大落伍了。水平遠遠比不上發當發達國家都是飛機播種的時候我們大部分還是人工插秧,當發達國家都是飛機施肥的時候我們還是人們到田地裡面去撒。發達國家的農民一個人可以擁有幾十畝或者幾百畝地的時候,我們每個人最多也就十幾畝。我們和發達國家還是有差距的。

3、政府的引導、支持和協調在發達國家的農業發展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
我們國家的措施就沒有他們那麼健全我國農業還處於過渡性農業階段。在中國,
在農業產業化過程中,相對於市場力量、企業家力量,農民還處於相對劣勢,而
在發達國家農業產業化體系中,大多數農戶就是企業,農戶的主人就是農場主,
或叫農業企業家。農戶做為企業,在這條企業鏈上沒有任何特殊,不存在受欺負、
被剝削的問題。在農業發展方面我們和發達國家的距離還是有的。4、我國的人口眾多,出現的人才應該也是不少,但是在科技方面我們還是比
不上發達國家,可能一方面是我們國家對於科技人才的回報這方面的有些欠缺,
缺乏吸引、調動科技人員服務基層的有效政策和措施,所以導致了人才流動。而
且科技管理部門缺乏基本工作條件,職能弱化,相當數量的)科技管理部門工作
條件很差,不能有效開展工作。所以我國有必要加強在科技方面的投資和關注。由以上方面可看出我國在和發達國家的比較時,我們還是有相當大的進步空
間的,所以我國要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Ⅳ 2008~2010泰州經濟發展情況(包括人口量,GDP總量,人均GDP年平均工資)

根據2008、2009、2010年3年的泰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年份 2008 2009 2010
GDP(億元) 1394.2 1651.02 2002.58
總人口(萬人) 500.89 503.98 504.65
人均GDP(元) 30256 35498 42872
城鎮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元) 25737 29807 34473
總人口是戶籍總人口,人均GDP按照常住人口計算

Ⅳ 我國經濟的發展現狀是什麼

目前中國經濟現狀怎麼樣?

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6.2%,在全球范圍內仍然是高增長。初步測算,前三季度GDP為697798億元,可比價格同比增長6.2%,季度方面,第一季度增長6.4%,第二季度增長6.2%,第三季度增長6.0%。

中國經濟現狀.png

以產業計算,第一產業的增加值為4.3005萬億元,增長2.9%;第二產業增加值277869億元,增長5.6%;三是產業增加值376925億元,增長7.0%。

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82元,名義同比增長8.8%,扣除價格因素後實際增長6.1%,基本與經濟增長同步。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近年來發展良好。如果看人均GDP增長率,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人均GDP增長率快。名義增長方面,根據中國目前的經濟形勢,前三季度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8%。

中國經濟的變化有哪些?

從中國經濟總量世界排名來看,1978年,中國經濟總量世界排名第十一;2000年超過義大利,世界排名第六;2007年超過德國,世界第三;2010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到2017年,中國GDP將相當於12.3萬億美元,約佔世界經濟的15%,比1978年高出約13個百分點。

近年來,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日益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和穩定的錨。

按人均GDP計算,1952年中國人均GDP只有119元。此後人均GDP增長曲線與GDP增長曲線相似,經歷了兩次下降,總體呈上升趨勢。到1976年,中國人均GDP為318元,比1952年高出1.69倍,低於同期GDP增速。這主要是因為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人口經歷了一個快速增長的時期。

中國經濟現狀1.png

改革開放後,中國人均GDP快速增長,2017年,中國人均國民總收入從1978年的200美元增加到2016年的8250美元,超過中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在銀行公布的217個國家(地區)中排名高達第95位。

2017年,中國人均GDP達到59660元,比1978年增長22.8倍,年均實際增長8.5%,2018年,中國人均GDP突破6萬元。

中國經濟發展趨勢如何?

第一,經濟增長總體穩定

雖然去年上半年的經濟增速低於上半年,但仍處於平穩較快增長區間,內需拉動作用明顯增強,民間投資保持較高增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量增速穩定在較高水平。經濟增長適度放緩是全球經濟放緩和中國積極調控和市場需求變化綜合作用的結果,總體上符合宏觀調控的預期目標。

第二,漲幅的價格通常是可控的

雖然與去年同期相比,漲幅的食品和住房價格仍處於較高水平,但漲幅的價格趨於趨同,價格上漲趨勢已得到初步控制。

第三,積極推進結構調整

1)從需求結構來看,投資和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下降,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上升。

2)從生產結構來看,農業生產投入增加,工業生產穩步增長,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迅速,現代物流,軟體、信息服務、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發展良好。

3)從收入結構來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長,財政對社保、教育、醫療的投入顯著增加,城鄉居民轉移支付收入顯著增加。

Ⅵ 我國人均GDP進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時期.該時期既是黃金發展期,又是矛盾凸顯期.用唯物辨證法分析

唯物辨證法要求我們要辨證統一的看問題.事物是由矛盾的兩方面組成的,即:主要矛盾,次要矛盾.我們國家現在的主要矛盾是落後的生產力以及落後的分配方式同人民大眾日益增長的物質需要和生活成本的矛盾,我們國家的社會財富已經到達了一個高度,但這些財富,如果不能為廣大群眾帶來社會進步的好處的話,那麼將嚴重挫傷人民群眾生產積極性.就我們國家的現狀來看,似乎這種矛盾有日益嚴重的傾向:財富不是為大多數人所掌握,掌握財富的這部分人也不能對民眾作出幫助.

Ⅶ 人均GDP 能反應真實生活水平嗎

我個人認為:
第一、我不是行政機構管理人員,也不是經濟學方面研究者,我僅憑我了解的常識和經驗提供答復,未必准確,僅供參考。
第二、人均GDP是一個統計指標,其具體數量是一個統計數據。統計指標的設定是經過認真研究論證才提出的,具有一定科學性;統計數據的取得是經過確定統計調查方案、數據採集等多個程序得到的,統計數據經過數據分析後能否為宏觀決策提供依據,對於大多數統計調查而言,統計數據的真實性、即時性、准確性是有保證的。因而,可以說,人均GDP等宏觀經濟指標和數據是值得信賴的,能夠反映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一個側面或基本面貌。
第三、如果您認真分析《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和《統計年鑒》等統計類文件資料,就會發現,反映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指標和數據不是一個,而是一組,或者一系列,比如: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費支出、居民消費價格漲跌幅度;除此以外,還要把這些指標同工業、農業、建築業、商業、服務業的統計指標和數據進行整合,綜合比較對照分析,才能比較全面、准確反映人民生活的概況。
第四、綜上,人均GDP能夠從一個角度上反映人民生活情況;如果要想了解人民生活情況的全景,應該把相關的指標綜合分析。
以上建議,僅供參考。

Ⅷ 人均gdp8000美元能源產業怎麼發展

對於發達國家的定義,有多種說法,但公認的標準是:較高的人均GDP(不是GDP總量)和社會發展水平。按1995年前後的標准,人均GDP在8000美元以上(按名義匯率計算)加上一定程度的社會發展水平就可基本定義為發達國家。近10年的發展,使8000美元這個標准已經落後了,2005年應提高到10000美元左右。按這個定義,在這10年,有8個國家已經加入了發達國家的行列,這8個國家是:塞普勒斯、巴哈馬、斯洛維尼亞、以色列、韓國、馬爾他、匈牙利和捷克什麼叫發達國家,而什麼又叫發展中國家呢,從國際分工的合作之中可見一斑。在國際分工中,發達國家可以得到高尖精的產品市場,而發展中國家只能是做一些低端產品的市場。最終低端消費品往往不是發達國家製造的,而是發展中國家才生產最終低端消費品,發達國家主要是搞工業化引領、集約型研究和現代化信息整合的工作。而發達國家的腦力型工人必然要求的休閑時間、學習時間和考究時間;發展中國家則因為當地資本家要把發達國家強加給當地資本家身上的成本都讓工人來承擔,因此當地工人只能夜以繼日地更長時間地加班。於是得出的一個結論是,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最終為的是讓本國公民得到的生活休息時間,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只能是讓工人付出的生產勞動時間,其中的差額是發達國家從發展中國家強搶來的。什麼叫發達國家,而什麼又叫發展中國家呢,從國際分工的合作之中可見一斑。在國際分工中,發達國家可以得到高尖精的產品市場,而發展中國家只能是做一些低端產品的市場。最終低端消費品往往不是發達國家製造的,而是發展中國家才生產最終低端消費品,發達國家主要是搞工業化引領、集約型研究和現代化信息整合的工作。而發達國家的腦力型工人必然要求的休閑時間、學習時間和考究時間;發展中國家則因為當地資本家要把發達國家強加給當地資本家身上的成本都讓工人來承擔,因此當地工人只能夜以繼日地更長時間地加班。於是得出的一個結論是,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最終為的是讓本國公民得到的生活休息時間,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只能是讓工人付出的生產勞動時間,其中的差額是發達國家從發展中國家強搶來的。沒有本質的區別,只是發展的時間先後不同罷了,一個是現在進行時,一個是過去時。中國和發展中國家的貧困根源及其消除作者佚名摘自未知發表2007-1-2216:55:43背景貧困是全球化的問題,也是中國這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中遇到的最大障礙;它影響了全球化進程中的可持續發展,也阻礙了中國改革開放最終目標的實現,是當今人類共同的大敵。因此,它是世界銀行在其20年發展報告中唯一作為專題兩次專門論述、並在其他年份的報告中多次提及的問題。一、發展中國家貧困的現狀1、貧困的界定貧困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貧困是經濟意義上的貧困,指難以將生活維持在經濟上最低水準的狀況。廣義貧困除包括經濟意義上的貧困之外,還包括社會、發展、文化、環境等方面的因素,如人口壽命、營養、教育、醫療、生存環境及失業等方面的狀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社會總體經濟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提高,貧困的概念逐步由狹義的純經濟層面向廣義的影響生存質量的多層面過渡。貧困概念界定的本身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這一點在世界銀行和國際權威組織的定義中明顯地體現出來。世界銀行《1980年世界發展報告》指出:「當某些人,某些家庭或某些群體沒有足夠的資源去獲取他們在那個社會公認的,一般都能享受的飲食、生活條件、舒適和參加某些活動的機會,就是處於貧困狀態。」顯然,這里強調的是以消費水平為基礎的物質條件。《1980年報告》將貧困線確定為人均年收入75美元。《1990年世界發展報告》指出:「貧困,即缺少達到生活水準的能力」,並認為考慮貧困問題還要考慮人口壽命、營養狀況、健康狀況、兒童入學率、醫療衛生、識字能力、受教育機會等社會福利文化的內容。《1990年報告》確定了兩條國際貧困線:一是人均年收入275美元以下為「赤貧」;二是人均年收入370美元(按1985年購買力平價不變價格計算)為「貧困」。1997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從「人文發展」的角度提出「人文貧困」的概念。它除了包括人均收入的因素外,還包括人均壽命、衛生、教育和社會環境等多種指標。這種「人文貧困」的界定方法,能夠較全面地反映一國的經濟水準和生存狀況,反映了人類文明的發展程度。以這個標准衡量,貧困是經濟、社會、文化落後的總體表現。2、發展中國家貧困的現狀1991-1996年,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率達到9%,但貧困人口卻沒有因經濟增長而減少,反而有所增加。據聯合國調查,發展中國家的貧困人口由1990年的10億增加到目前的13億。這些人生活在世界最貧窮的國家,每人每天只有不到1美元的收入。在發展中國家中有8000萬人完全不能享受醫療服務,8.4億人營養不良,2.6億人不能上學。在最貧窮的非洲地區,貧困發生率(處於貧困線以下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不斷提高。目前,非洲6.3億人口中,約有一半掙扎在飢餓線上。(註:「非洲貧困狀況惡化」,《人民日報》1996年2月7日第7版。)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1997年10月的一份報告稱,世界貧困人口中70%是婦女。貧困家庭兒童的處境更糟。20世紀80年代中,發展中國家有1億兒童流浪街頭。廣大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並未緩解貧困的狀況給人們以警示:增長並不等於發展,經濟增長是緩解貧困的重要因素,但並非最關鍵的因素。二、發展中國家貧困的根源及解決途徑1、發展中國家貧困的根源發展中國家的貧困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有歷史條件制約、經濟基礎落後、自然資源匱乏、生態環境惡化、人口過度增長、經濟結構單一、發展戰略不當、經濟政策失誤等內部因素,也有國際經濟秩序不合理、債務負擔沉重、貿易條件惡化、貿易地位不利等外部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教育水平低下。因為貧困人口只有獲得謀生的機會,才能消除貧困;而如果沒有利用和把握謀生機會的能力,或者說沒有對機會的反應能力,任何機會都會從身邊溜走。受教育程度低或沒有受過任何教育的人,則無法獲得這種能力。從全球不同國家和社會各階層看,貧困人口往往集中在經濟落後、通訊不發達、交通不暢、教育不普及、識字率低、觀念落後的偏遠地區。在這些地區,由於得不到基本的社會服務和人力資本投資,貧困人口不具備利用謀生機會的能力,無力獲得足夠的食物,他們的孩子就更需要早先出去賺錢以補貼家用而不能上學;他們更需要多生育,靠一個大的家庭組織來維持成員的生計,人均生活水平更低,貧困進一步加劇。這一惡性循環的源頭在於能夠從根本上改變勞動力生存狀況的人力資本投資——教育投入嚴重不足。教育水平低下是發展中國家貧困的根源。2、解決發展中國家貧困問題的關鍵減輕貧困是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1980年報告》分析了貧困、經濟增長與人力開發之間的關系,指出單純的經濟增長並不能有效地消除貧困,而人力開發在消除貧困特別是絕對貧困的過程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報告詳細闡述了人力開發的幾個主要因素:教育、健康、營養和生育,他們各自如何影響窮人的收入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1990年報告》進一步給出了由「機會」和「能力」兩個方面組成的有效扶貧戰略:「一是實行勞動密集型發展模式及其配套政策,促進對窮人最豐富的資產,即勞動力的需求,為窮人提供謀生的機會;二是廣泛向窮人提供基本社會服務,增加勞動力的人力資本,提高窮人利用謀生機會的能力。前者解決的是勞動力數量過多的問題,後者解決的是勞動力質量過低的問題,以此來提高勞動者的收入,從而解決貧困問題。」要將促進經濟增長的政策與使窮人受益於經濟增長的政策統一起來。其途徑有:(1)給窮人以資產所有權。一是將存量資產重新分配給窮人,如土地改革。二是增量資本作有利於窮人的分配。特別是通過初等教育和醫療保健對窮人人力資源的公共投資,成為增加窮人資產的重要政策手段。(2)增加窮人所擁有資產的受益。即通過提高農業生產率和農業收益減輕貧困。非熟練勞動力是窮人最重要的資產,非熟練勞動力收益大幅度提高,能使收入分配有利於窮人。另外特別重要的是通過提高生產率來提高窮人的資產收益,這包括對人力資本的投資和基礎設施的投資。這種投資能夠將促進增長與減緩貧困統一起來。研究表明,農業報酬增長額的1/4、非農業報酬的3/4可以歸因於良好的教育。(3)對窮人進行適度轉讓。上述無論哪種減輕貧困的方法,都有賴於窮人自身的接受和掌握能力,有賴於他們對新方式和新機會的利用,歸根結底依賴於提高這種能力的人力資源開發。人也是增長的源泉。一個受過良好教育和有健康身體的勞動者更容易獲得好的工作機會,為經濟增長做出的貢獻。雖然創業精神和管理能力在公共和私人部門都很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絕大多數普通勞動者的技能、知識和工作態度。因此,必須在取得短期的經濟增長與著眼於人們的長期發展和提高生活質量的投資之間保持平衡。要獲得增長的源泉,達到和保持經濟增長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平衡,就要重視人力資源開發。「人力開發毫無疑問在消除貧困的斗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註:世界銀行1980年《世界發展報告》。)教育是人力資源開發的關鍵因素,也是長期發展的基礎。勞動能力是所有健康的窮人賴以生存的唯一寶貴的資本。因此,用教育來提高勞動力的生產率和窮人把握機會的能力,是同貧困鬥爭的最有效的途徑。他使窮人有能力抓住經濟增長的機會,提高貧困人口的人力資本存量,從而提高他們明天的工作效率,使經濟的長期發展獲得不竭的資源。因此,政府有必要對現行的支出格局傾向做出調整,其中包括服務的數量和質量。社會部門旨在改善窮人生活狀況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措施是,擴大和改善初級教育和基本的醫療衛生保健。政府有必要在貧困人口集中的農村地區增加公共投資,更好地利用現有資源,賦予地方當局的責任,持續擴大農村的診療所和小學數量,改進服務質量。在總結扶貧經驗時,《1990年報告》指出:「任何試圖在世界經濟中開展競爭的國家,都有必要採取全面的教育政策,包括在高等教育、科技和專業培訓方面的開支。」(註:世界銀行1990年《世界發展報告》。)「與貧困作斗爭最成功的國家都推行一種有效的使用勞動力的增長模式,並對窮人的人力資源進行投資。這兩方面兼顧的方針是減輕貧困的基本戰略,兩者缺一不可。一方面是為窮人提高運用其最豐富的資產——勞動力的機會,另一方面是改善其眼前的福利並提高其利用新出現的機會的能力。兩相結合可以提高世界上絕大多數窮人的生活水準。」(註:世界銀行1990年《世界發展報告》。)兩個報告得出的同樣結論是:對人力資本尤其是對教育的投資,有助於鏟除貧困之根源。三、中國的貧困問題1、中國貧困問題的現狀像其他發展中國家一樣,貧困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障礙。自實施扶貧計劃以來,中國的貧困人口銳減,但反貧困任務仍相當艱巨。一方面是剩餘貧困人口脫貧難度加大,初步脫貧人口返貧問題突出;另一方面,隨著國企改革的深入,又產生了城市新增貧困人口。(1)農村貧困狀況:以1985年中國農村貧困人口扶貧標准年人均純收入200元為基礎進行調整,1999年相當於635元。按照這一標准計算,截至1999年底,中國農村的貧困人口3400萬。如果按照國際通行的標准估計,我國農村的貧困人口就遠不止幾千萬,而是1.06億(1998年底)。(註:楊軍:「中國反貧困戰略面臨的困惑及調整思路」,《甘肅理論學刊》2001年1期。)據國務院扶貧的報告估計,如果把那些雖然已經解決了溫飽但極易返貧的人口算上,中國目前的農村貧困人口可能超過農村總人口的10%。顯然,我國農村的貧困標準是建立在維持基本生存的最低水平之上的。除物質生活貧窮外,我國貧困人口集中的地區社會保障和醫療條件差,生活質量差;貧困使一些兒童營養缺乏,健康狀況不佳,許多適齡兒童特別是女童失學,文盲較多;信息閉塞,觀念落後。(2)城市新增貧困人口: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國企改革的深入,市場機制自發誘導的諸如失業、破產、收入差距懸殊等新的致貧因素的影響迅速增加,大批下崗和長期失業人員、退休職工中的低收入者等,構成了城鎮新的貧困人口。1996年我國城鎮貧困戶數是306萬戶,貧困人口1176萬人,戶年人均生活費收入1321元,比當年劃定的城市貧困線戶人均生活費收入1671元還要低20%。(註:《中國工商時報》1997年10月10日。)近幾年,隨著下崗、失業問題的日益嚴重,我國城鎮貧困問題進一步惡化(見表1)。附圖{F102f43.BMP}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1)綜合失業人數=下崗無業人員+失業人員(2)綜合失業率=綜合失業人數/勞動力總數據勞動部測算,2000年下崗職工總數為2100萬,按照新的要求,2000年之後,下崗職工將直接進入失業范圍,不再新設再就業服務中心。這些人中約50%左右在失業救濟金用完之後,不能重新就業,他們將陷入貧困之中。城鎮貧困人口的加入,使中國貧困人口的結構更加復雜,使中國貧困問題更加惡化。(3)中國的「人文貧困」:中國的城鄉貧困不僅表現在經濟收入、人均生活支出的經濟層面上,更反映在生存狀況、受教育程度、醫療衛生條件等生活環境質量上。若用人文發展指標來衡量,中國的「人文貧困」狀況更加嚴重。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1997年人類發展報告》對175個國家和地區的排序中,中國排在108倍。聯合國人文排序的新指標包括出生時的預期壽命、成人識字率、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綜合入學率、人均GDP。這一人文發展指數更能反映人類文明的進步程度,對「貧困」的理解也更為深刻。這種排序使我們看到,我們與其他國家的差距不僅是在經濟發展水平上,更重要的是在反映綜合水平的人文指標上,而後者的差距比前者更難彌補。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後者這些指標決定了一個國家的長期發展(決不僅是增長)潛力,反映了一個民族的真正水平和綜合實力。這些人文發展指標為我國扶貧、脫貧工作指明了方向。2、中國脫貧的關鍵從中國的貧困人口階層分布看,無論是農村貧困家庭還是城市貧困人口,都集中在文化水平相對較低的人群中。在農村,由於沒有文化,無法掌握科學種田的知識,即便有了土地也得不到應有的收獲,更無法抵禦自然災害的襲擊。沒有利用謀生機會的能力,不掌握生存技能,看不見也抓不到改變生活的機會,脫貧基礎脆弱。即使是已經脫貧,但當使其初步脫貧的物質基礎發生變化或稍有不測時,很快重新陷入貧困。據統計,我國每年約有10%剛剛脫貧的人口又返貧。在城市,教育程度相對較低的下崗人員很難勝任對技術要求較高的新崗位,難尋收入豐厚的職業。由此可見,擺脫貧困的關鍵是增加人力資本投資,在為貧困人口提供謀生機會的同時,更側重於提高其利用謀生機會的能力。「改善人口質量的投資,能顯著提高窮人的經濟前途和福利」。(註:舒爾茨:《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講演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有鑒於此,政府應將扶貧工作的重點轉移到鞏固和提高貧困個體的生存保障和發展能力上來,增加貧困人口受教育的機會,從而提升他們獲取生存和發展資源的手段和能力,扶貧扶在根上、扶在點子上。政府要把扶貧和扶智有效地結合起來,在進行物質扶貧的同時增加文化扶貧的力度;在提供必要的資金、救濟,使貧困人口達到最低生活水準的同時,加大提高貧困人口文化素質和知識水平的教育投入;在以物質投入緩解貧困現狀的同時,強調「扶人」、「治本」這一根本途徑。同其他發展中國家一樣,中國在扶貧工作中也面臨著資金不足這一最大障礙。「面對眾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和龐大的發展計劃,政府往往需要在人力開發與其他項目間費力地權衡。「發展中國家應力圖提高公共企業的資金營運效率,在不影響安全的情況下減少軍費,以及減少一些需要高投入而不太緊急的項目投資,使的資金能夠用於向小學教育、基本衛生保健這樣的項目上。」(註:世界銀行1990年《世界發展報告》。)亞當·斯密說過:「一個國家的發展主要取決於其勞動者所掌握的技能、熟練程度和判斷力的高低。」這句話在今天仍然是至理名言。一個國家最寶貴的財富就是她的人民。人力資源的全面開發既是經濟發展的源泉又是它的最終目標。然而貧困不會在一夜之間消失,人力資源的充分開發也不可能在一夕之間實現,一個國家現今的健康和教育水平反映的很可能是其10年甚至20年前為人力開發所作的努力。(註:程漱蘭等編著:《世界銀行發展報告20年回顧》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年7月。)《管子·修權》里說:「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一樹一獲者,木也;一樹百獲者,人也。」中國的人力開發與反貧困鬥爭任重而道遠,需要全社會做出不懈的努力,其中政府的作用尤為重要。

Ⅸ 人均收入與人均gdp是怎樣的比例關系

兩者比例關系說明了兩個反應生活水平狀況的標准之間的差距。

以上述的深圳為例,人均收入和人均GDP的比例為1:6.33.說明人均實際收入反應的生活水平遠沒有達到人均GDP反應的生活水平程度。主要原因資源不能公平、平等、有效的配置。人們沒有享受到經濟迅速發展的紅利。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gdp)= 總產出(即GDP總額,社會產品和服務的產出總額)/總人口

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核算期內(通常為一年)實現的生產總值與所屬范圍內的常住人口的比值(當前流動人口成為全國或地區經濟貢獻的重要組成部分,決不能忽視,故用戶籍人口作為比較指標是不科學的)。

(9)人均gdp的研究現狀擴展閱讀: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Real GDP per capita)是人們了解和把握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有效工具,即「人均GDP」,常作為發展經濟學中衡量經濟發展狀況的指標,是最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之一。

將一個國家核算期內(通常是一年)實現的國內生產總值與這個國家的常住人口(或戶籍人口)相比進行計算,得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衡量各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個標准,為了更加客觀的衡量,經常與購買力平價結合。

國民生產總值是指一個國家(地區)所有常住機構單位在一定時期內(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終成果(簡稱GNP)。一個國家常住機構單位從事生產活動所創造的增加值(國內生產總值)在初次分配過程中主要分配給這個國家的常住機構單位,但也有一部分以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等形式分配給該國的非常住機構單位。

同時,國外生產單位所創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等形式分配給該國的常住機構單位。從而產生了國民生產總值概念,它等於國內生產總值加上來自國外的勞動報酬和財產收入減去支付給國外的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

參考資料: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網路

閱讀全文

與人均gdp的研究現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