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領土面積
亞塞拜然國土,為什麼被亞美尼亞一分為二?
中國青年網
10月21日 · 中國青年網官方賬號
亞塞拜然的飛地
從2020年9月底始,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因為「納卡地區歸屬問題」爆發了武裝沖突,使得這兩個不起眼的外高加索國家成了世人關注的焦點。
國際上普遍承認納卡是亞塞拜然領土,但納卡實際上是獨立狀態(亞美尼亞支持),亞塞拜然無法行使管轄權
細看外高加索地區的地圖,亞塞拜然的國土被亞美尼亞分成了彼此不相連的兩部分,這部分飛地叫做「納希切萬自治共和國」,面積5500多平方公里,45萬人中有99%是亞塞拜然人。
亞塞拜然被亞美尼亞分成的兩部分
因納卡問題,亞阿兩國在脫離蘇聯後爆發過戰爭。雖然在1994年達成停火協議,但兩國依然處於敵對狀態。雙方在邊境線實行封鎖,納希切萬與亞塞拜然的本土的聯系變得十分困難,最好的途徑就是舍近求遠從伊朗通過。
那麼,亞塞拜然的納希切萬地區為什麼會遠離亞塞拜然本土呢?這塊被死敵隔開的飛地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緊張的納卡局勢
一、亞阿民族的反復爭奪
在今天,納希切萬地區的居民雖然以亞塞拜然人為主,但亞美尼亞人卻更早在這里定居並建立政權。
亞美尼亞人是高加索地區的古老民族。公元前190年,他們曾在高加索山南麓建立從裏海西岸延伸到地中海東岸的「亞美尼亞王國」,今天的納卡地區和納希切萬地區也在亞美尼亞王國境內。
鼎盛時期的亞美尼亞王國
高加索山脈海拔高,是一個天然屏障,戰略位置重要。亞美尼亞王國成立以後就面臨著周邊列強的覬覦,尤其是伊朗的波斯薩珊王朝。自公元224年建立起政權後,他們不斷通過對外征服的方式,佔領了伊朗高原、中亞以及阿拉伯海部分地區。
與薩珊波斯相比,亞美尼亞的實力弱小,在戰爭中屢屢處於被動地位。公元3世紀後期,亞美尼亞逐漸被波斯人征服,成為波斯的附庸。
薩珊王朝時期(公元224-651年)的波斯帝國
為了鞏固波斯人的統治地位,波斯人強制這里的亞美尼亞人皈依拜火教(當時波斯人信仰的宗教),公元301年,亞美尼亞人為了抵抗波斯人拜火教,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信仰基督教的國家,並早於羅馬帝國。
連連的對外戰爭讓波斯內部的矛盾日益激化,削弱了波斯人在周邊的統治。亞美尼亞隨後又逐漸被拜占庭人、阿拉伯人、蒙古人以及後崛起的突厥人征服。尤其是阿拉伯人,他們所到之處都帶著伊斯蘭教傳播。波斯人、西遷的突厥人都在阿拉伯人的影響下皈依了伊斯蘭教。
此後,突厥人的一支在高加索山南部裏海平原沿岸定居,這支西遷的突厥部落皈依伊斯蘭教,在文化上接受了波斯文化,形成了新的民族—亞塞拜然人。
現代亞塞拜然族的分布
在阿拉伯帝國的強勢影響下,大部分外高加索地區的民族皈依了伊斯蘭教,但亞美尼亞人卻拒絕皈依,並宣誓效忠於東羅馬帝國。
為此,大批亞美尼亞貴族遭到了阿拉伯帝國的清算。一些亞美尼亞貴族逃到了東羅馬帝國境內。後來隨著阿拉伯帝國的衰落,納希切萬地區伊斯蘭化的波斯薩法維王朝佔領,波斯大力推行伊斯蘭教。
波斯薩菲王朝(1501年-1736年)的最大范圍
納希切萬地區的地形以山地為主,擁有豐富岩鹽等礦產資源。為了獨霸這里的資源,波斯將亞美尼亞人驅逐至高原地區。
亞美尼亞人的大量外逃,納希切萬地區出現了人口的空缺。從16世紀開始,波斯鼓勵與其文化相近的亞塞拜然人遷入,改變了納希切萬的人口結構,亞塞拜然人逐漸成為了當地的主要民族。
二、亞塞拜然民族的分離
亞塞拜然因為實力薄弱,選擇了與自己語言、文化相近的波斯作為依靠。然而,沙俄的入侵導致了亞塞拜然民族南北分裂,也導致了沙俄境內亞塞拜然民族分離。
從17世紀完成國家統一後,沙俄就開始對外擴張,尋找溫暖的出海口和山脈作為保衛國家的屏障。大北方戰爭擊敗瑞典奪得北方出海口後,俄國又把目標放在南方的黑海和裏海沿岸。
大北方戰爭,俄國佔領了北方沿海
在當時,這一地區的主權歸波斯所有,薩法維王朝後期的統治者推行什葉派的政策,使得波斯國內的矛盾日趨尖銳。此後波斯經歷了王朝變更,但教派沖突反而使得國力愈加衰弱。
這給了沙俄可乘之機,他們不斷集中兵力南下,兩國之間的戰爭一觸即發。
俄國波斯戰爭
19世紀初,俄波戰爭爆發,以沙俄的勝利而告終。沙俄在此地的擴張引起了西方列強的不安。為了防止沙俄獨霸中東,英國不斷出兵干預沙俄的行動。
俄國從波斯手中奪得埃里溫(亞美尼亞首都)
在英國的干預下,沙俄於1828年和波斯簽訂《土克曼恰伊條約》,將波斯北部、高加索以南地區割讓給俄國,包括亞塞拜然地區北部以及亞美尼亞地區。
條約簽訂不僅僅使得亞塞拜然陷入南北分裂的局面,也導致北亞塞拜然人陷入了分離的境地。
波斯帝國割讓給俄國的地盤(數字為割讓給的年份)
沙俄鼓勵同樣是基督教信仰的亞美尼亞人回遷至自己世世代代居住的納希切萬地區以及納卡等地區。大量亞美尼亞人的「回歸」使得兩地的人口結構出現了改變。
納卡地區的亞塞拜然人大量外逃到東邊的平原地區,亞美尼亞人取代了亞塞拜然人,成為了納卡地區的主要民族。
而納希切萬地區因為地處深山地區,這里的亞美尼亞族和亞塞拜然族人口比重變得十分接近。1905年,亞美尼亞人占該地區人口的45%,亞塞拜然人佔55%。兩個民族因信仰、土地之間的矛盾愈加尖銳。
三、劃分亞塞拜然
1914年,一戰爆發,沙俄參與了協約國一方,與德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作戰。沙俄陷入戰爭的泥潭無法自拔,無暇顧及外高加索地區。
1917年11月,處於矛盾焦點的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建立蘇維埃政權。當時的蘇維埃政權面臨著內外交困的境地。為了退出戰爭,沙俄與德國、奧斯曼簽訂了《布列斯特和約》,承認外高加索三國(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和喬治亞)獨立。
《布列斯特和約》簽訂現場
由於兩個民族在納希切萬的人口比重相當接近,獨立後的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為了爭奪納希切萬地區的主權爆發了沖突。
1918年6月,奧斯曼帝國趁俄國無暇顧及之際,趁機佔領了納希切萬。奧斯曼帝國不僅僅對信仰異教的亞美尼亞人進行種族屠殺,還鼓勵信仰伊斯蘭教的亞塞拜然人對亞美尼亞人進行清算。
亞美尼亞大屠殺
在奧斯曼帝國和亞塞拜然的雙面夾擊下,亞美尼亞人不得不被迫離開納希切萬地區。到1920年,這里的亞美尼亞人比例從45%下降到了10%,亞塞拜然人的比例則從55%上升至85%,成為了這里的主要民族。
在同盟國敗局已定的情況下,蘇俄通過幫助外高加索三國建立蘇維埃政權的方式,逐步控制了外高加索三國。1922年,外高加索三國以加盟共和國的身份加入蘇維埃聯盟。
因為歷史緣故,外高加索的民族情況為大雜居,小聚居。而且該地區又位於蘇聯南部邊陲,靠近土耳其(奧斯曼帝國解體後的主體)。如何對該地區進行劃分就顯得尤為重要,事關蘇維埃政權的國家安全。
1957年-1991年蘇聯時期的外高加索行政區劃
因為亞美尼亞人和亞塞拜然人的矛盾深刻,兩個民族的聚居地犬牙交錯,被相互分割。特別是在兩個地區,一個是納卡地區,當地居民中,亞美尼亞人的比例為75%。另一個是納希切萬,當地居民以亞塞拜然人為主。
為了維護南部邊疆的安定,蘇維埃當局根據民族自決的原則於1920年建立起納希切萬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並宣布其與亞塞拜然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存在特殊緊密聯系。
根據公投結果,90%的納希切萬人希望同亞塞拜然合並。1921年3月,蘇維埃當局和亞塞拜然簽訂《莫斯科條約》,正式承認納希切萬是亞塞拜然的領土。
納希切萬蘇維埃的國旗
然而,亞美尼亞人卻沒有那麼幸運。最初,根據民族自決原則,亞美尼亞獲得了納卡地區的所有權。然而,蘇聯的南部邊疆一直面臨著宿敵土耳其的威脅。
出於安撫土耳其以及整個伊斯蘭世界的需要,蘇維埃當局把原本按照民族自決原則劃給亞美尼亞的納卡地區劃給了亞塞拜然。這一劃分引起了亞美尼亞人的強烈不滿,它為蘇聯解體後的沖突埋下了隱患。
四、亞塞拜然一分為二
憑借蘇聯時期強大的政治權力,亞阿之間的矛盾得到了暫時地擱置,兩國之間的人員流動相對自由。納希切萬地區地處巴庫-埃里溫以及連通莫斯科到德黑蘭的鐵路樞紐優勢,加上本地豐富的礦產資源,經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
然而,納希切萬地區的春天卻在20世紀80年代末戛然而止。隨著80年代中後期蘇聯經濟增長緩慢。經過幾代領導人的改革,都沒能改變蘇聯經濟不景氣的現狀,引發了社會危機。
一些原本被壓制的民族矛盾被點燃並釀成了軍事沖突,尤其在納卡歸屬問題上。此時的蘇聯已經無力處理這里的矛盾。
亞塞拜然被一分為二
1991年12月,蘇聯解體,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相繼獨立。納希切萬地區雖然同亞塞拜然本土並不相鄰,但該地的居民以亞塞拜然人為主,成為了亞塞拜然的飛地。
1992年2月,兩國因為納卡問題爆發戰爭,直到1994年5月才在俄羅斯等外國勢力的調停下實現暫時的停火,但這並未改變亞阿之間的對立關系。
納卡戰爭
納希切萬通往亞塞拜然本土的最近距離是途經亞美尼亞。亞阿沖突導致了國境線彼此關閉,這就使得納希切萬地區要想通往亞塞拜然本土,只能通過伊朗。
納卡戰爭後,亞塞拜然已經失去了對納卡地區的控制,納卡當地的亞美尼亞人成立「納卡共和國」。它的成立不僅僅破壞了亞塞拜然的主權,更使得亞塞拜然已經無力打通從本土到納希切萬的直線通道。
納希切萬前往亞塞拜然首都,需要繞行伊朗
納希切萬與亞塞拜然本土相互分離狀況,嚴重損害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大部分納希切萬的居民被迫外出去土耳其或伊朗謀生,而非前往亞塞拜然本土,這使得亞塞拜然隨時面臨著國家再度分裂的局面。
現在,因納卡地區的主權問題,亞阿之間的心結依然難以解開,納希切萬飛地同亞塞拜然隔絕的狀態,短時間內看是無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