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未來人均 GDP能達到什麼水平
我想只要中國的社會發展不亂,GDP總量超越美國完全可能,但是人均gdp別說和美國相比,甚至達到世界人均GDP平均水平都很難,畢竟現在中國作為第二大經濟體,人均GDP也不過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3左右。
但GDP反映經濟還是比較片面的,CPI人均購買力之類亂七八糟的指標更能衡量你我的生活。假設我們生活水平能達到發達國家標准,從人口上來說,我國是美國的好幾倍,如果發展起來無疑是世界最大的經濟體。
Ⅱ 中國人均gdp已達到什麼水平
按人均GDP,我們是在世界80位以後。
李總理在回答中國日報記者提問時說,「中國是不是最大的世界經濟體。我在國外也經常聽到這種說法,總是有被忽悠的感覺。因為按照國際權威統計,中國也就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更重要的是,按人均GDP,我們是在世界80位以後。」
中國國家統計局2015年2月26日發布的《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披露,2014年全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636463億元人民幣。當年年末中國大陸總人口為136782萬人。
按照「全年人民幣平均匯率1美元兌6.1428元人民幣」的標准換算可知,2014年,中國人均GDP已上升至7575美元。
「人均GDP應按年中人口數量計算,結果應該比7575美元略高,但也相差不遠」,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牛犁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這在世界銀行劃定的標准中處於中等偏上位置,但離12600美元左右的高收入標准還有很大距離,而且甚至還沒達到世界人均平均水平。
亞洲開發銀行(ADB)在近期發表的一份調查報告中說,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按人均收入衡量的話,中國香港的生活水平最高,其次是中國台灣和新加坡。
而中國大陸和印度人均收入仍然比較靠後。報告中說,相比於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中國居民實際消費支出的提高還有較大的差距。
亞洲開發銀行對亞太地區的23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調查,重點集中在實際人均消費支出的花費上,這一指標最能反映受調查者的實際生活水平。
調查發現,按人均消費支出衡量的話,中國香港在整個亞太地區生活水平最高,人均年消費支出高達125303港元(約合16019美元),緊隨其後的是中國台灣、新加坡、汶萊和中國澳門。
調查發現,盡管中國和印度已經成為亞太地區兩個最大的經濟體,但這兩個國家的人均收入並不算高。中國人均每年消費支出僅為1470美元,而印度僅為1202美元。
按上述標准衡量,亞太地區最貧窮的5個國家分別是:尼泊爾、孟加拉國、寮國、柬埔寨和越南。而中國的人均生活支出水平排在世界第128位。
Ⅲ 2030年的中國人均gdp多少
現在才2018年,你就急著問2030年的事,根本就不可能有準確數據給你,只能靠估計。如果按中國目前發展勢頭下去,到2030年,總GDP應該超過美國,甚至可能比美日德加起來都多,但是人均GDP估計也只能進前50名。到2050年,中國大概能成為中等發達國家,人均GDP大概能進前30名,與韓國相當,要達到美國那樣的人均GDP還很遙遠,甚至不可能。主要還是人口太龐大,什麼東西一人均就嚴重拉低排名,其實大部分人能達到小康水平都很不錯了。
真不要太迷信GDP、人均GDP那些數據,那就是統計數據而已,方便些國家組織做決策而已,但對普通人沒多大影響。像某些人口很少的小國,比如諾魯,以前只要挖挖礦,人均GDP就直線上升,成為世界前幾名的富裕國家,幾乎衣食住行、讀書看病都免費,諾魯人民每天就只剩吃喝玩樂。但是又怎樣,他們的經濟方式是不可持續的,礦挖完了,他們的人均GDP就崩潰了,掉到一百多名。非洲有很多小國也是這樣。人少才是關鍵!
GDP這東西受匯率影響很大,都是換算成美元比較的。日元持續貶值,港幣升值,香港的人均GDP就變得比日本還高8名,但又如何?香港人底層窮人比例依然很大,很多人只能租床位,大把流浪漢只能睡天橋底。曾經日本的GDP達到了美國的70%,但美國強迫日本簽了廣場協議,從此日本經濟就刷刷往下掉。日本也算相當富裕的社會,但是物價很貴,人均住房面積很小,日本人很少吃肉,每天睡得很少,生活節奏快又緊張,生活壓力大,每年自殺率都是世界前幾名。
統計數據並不一定準確,你要知道數據經常會有水分,偽造數據,而且會遺漏或算錯都是常有事情。而且GDP也有好幾種演算法,不同演算法的結果,有時會差很多。像中國大陸,一般都不把路邊攤和農村、不登記的工廠企業,某些灰色行業、港澳台納入統計的,還有大量偷稅漏稅,長年不交稅,難以統計。但歐洲的國家就很怪,像義大利居然還把黃賭毒都納入統計,一下子GDP排名就刷刷上升了。希臘也曾經是發達國家,可經濟危機一來,問題就全暴露出來,之前數據造假的事全也爆出來,失業率高企,提款都艱難。所以說,執著於這些數據,真沒多大意義。世界上沒有天堂!
中國就是人口太龐大,什麼東西總量再大,一人均什麼東西都會給嚴重拉低,而且一有事,問題也會相當嚴重,哪有隻有1%的窮人,都是很恐怖的數字。縮小貧富差距,遠比提高GDP排名難得多,貧富差距一大,社會矛盾就嚴重,互相歧視。
Ⅳ 中國人均GDP高達6.5萬元,為什麼從2005-2018年上升的最快呢
最近30年,不論全球經濟如何變化,但中國的經濟整體均保持了較高的增速。從GDP總量來看,中國GDP由1989年的不到1.72萬億元人民幣(具體為17179.7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90.03萬億元,增長了51.4倍。仔細回顧這30年,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經濟總量在1991年突破了2萬億元人民幣,在1995年直接邁過5萬億登上了6萬億元,在2000年突破了10萬億元,在2006年突破了20萬億元,在2012年突破了50萬億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GDP--國家統計局
Ⅳ 中國人均gdp可能超越美國嗎
只要美國國勢不會像中國清未或是蘇聯解體那樣遇到顛覆性危機,中國GDP總量雖然已經是世界第二,但在短期內基本上不大可能超越美國,更不用說人均GDP在可見的將來哪怕是小說也不會有人提出這種荒謬的說法,2017年美國的GDP總量約為19萬億美元,這個差距說大也不大,說小也不小。根據公開的數據顯示,2004年,美國的GDP為122749億美元,而我們那時候僅為19553億美元,相差了差不多6倍。
美國2004年的GDP就相當於我國的2017年GDP,意味著我們綜合實力和美國的差距僅有13年嗎?
追逐美國這個說法其實並不科學。首先雖然如今我國的發展速度仍是當今世界屈指可數的,但這幾年發展速度已經漸漸平緩下來,沒有過去十年增長速度那麼迅猛。另外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標准可不止看GDP,還有科技,教育等眾多指標。
但是單從GDP總量來講,按照目前中國與美國經濟的增長速度,中國在2025年之前超過美國還是很有很大可能的!
至於人均GDP,2017年中國的人均GDP只有8千多美元,連世界的平均水平1萬美元還達不到,中國人均GDP也想要超過美國的話,那差不多需要有80萬億美元總量,而現在全世界加起來還不到80萬億。
中國人均GDP總量想要短期內超越美國基本不太可能,畢竟中國人口基數大,路總要一步一步走!在GDP總量還沒有超越美國之前,還要拿人均GDP出來說話,豈不是徒留他人笑柄?
Ⅵ 2000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世界上的排名,急
2000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世界上排第112,國民生產總值是指一個國家(地區)所有常住機構單位在一定時期內(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終成果(簡稱GNP)。
一個國家常住機構單位從事生產活動所創造的增加值(國內生產總值)在初次分配過程中主要分配給這個國家的常住機構單位,但也有一部分以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等形式分配給該國的非常住機構單位。
同時,國外生產單位所創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等形式分配給該國的常住機構單位。從而產生了國民生產總值概念,它等於國內生產總值加上來自國外的勞動報酬和財產收入減去支付給國外的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
2000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計算方法: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總產出/總人口。
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核算期內實現的生產總值與所屬范圍內的常住人口的比值(當前流動人口成為全國或地區經濟貢獻的重要組成部分,決不能忽視,故用戶籍人口作為比較指標是不科學的)。
2000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意義作用:
首先,除資源國以外的絕大多數工業化國家,人均GDP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定國家社會的發展水平和發展程度。一方面,就中日比較而論,人均GDP雖不能正確反映中日兩國綜合國力,但確實表明日本在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教育和人口壽命以及環境和生態建設等方面的發展水平要高於中國。
尤其是日本城鄉發展的相對均衡以及農村農業基本上「水旱無憂」的抗災能力與抗災水平,更是讓中國望塵莫及。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加快,農村農業的滯後發展恰恰拖了我國人均GDP的後腿,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
最終也深刻影響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以閻教授提出的2009年人均GDP排名前八位的盧森堡等經濟體為例,盡管它們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不能與排在第137位的印度相比,
但是就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指標而言,盧森堡等國家的社會發展水平及其城鄉均衡發展程度卻是印度所不可企及的。
其次,人均GDP本身具有社會公平和平等的含義。人均GDP雖然不能直接等同於居民的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但構成了一國居民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主要物質基礎,是提高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的重要參照指標。
事實上,強調人均GDP的國家,一般也比較注重提高本國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和社會公平程度。人均GDP觀念及其人均GDP狀況直接決定和影響著一個國家在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及其社會建設方面的投入取向、投入能力與投入水平。
再次,人均GDP與工業化進程和社會穩定,具有一定內在聯系。據亨廷頓分析,在一定階段,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與社會安定、社會和諧成正比。
發展理論也把人均1000-3000美元認定為工業化起飛階段,4000-6000美元為工業化中期。工業化起飛後,相對於傳統社會,社會不安定因素增加,尤其在人均GDP達到4000-6000美元時,一些現代化進程中國家往往進入高危階段。
但人均GDP一旦達到6000-8000美元,尤其在8000美元以後,除阿根廷以外,基本都進入一種新的社會穩定狀態。閻文提到人均GDP在3萬美元以上的法國和義大利似乎並不比人均GDP1000-3000美元的36個國家更穩定,顯然混淆了國家基本政治穩定與領導更換政府更迭之間的巨大差別。
不論左派還是右派,只要不抱偏見,應該承認,包括西歐國家在內的這種民主政治條件下的某些不穩定表現,與轉型社會民主化進程中的社會不穩定,存在本質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在國內外知名的發展理論研究者中,即使最推崇人均GDP指標的人,也只是把人均GDP作為某種發展水平、狀況的重要參照指標之一,
並沒有誰把人均GDP簡單等同於一個國家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另一方面,人均GDP雖然具有虛擬性,但是我們不能因為虛擬經濟是導致美國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全盤否定虛擬經濟,更不能由此把虛擬經濟作為否定人均GDP的依據之一。
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看到,中國學界內外在中國GDP總量超越日本後,主流意識都強調人均GDP的重要性,是一種必要的戒驕戒躁、理性清醒和自覺,與日本強調人均GDP以自我安慰、自我肯定顯然具有不同的思想內涵。
Ⅶ 中國的人均GDP,何時才能超過美國
中國的人均GDP,在2035年前後可能超過美國。
2018年中國的人均國民總收入已經達到了9732美元。一時間很多網友調侃「又被平均了」。實際上這些網友們都誤解了,人均國民總收入,是GNI,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GNP(人均國民生產總值)。
即便達到或超過全球平均水平,但中國人均GDP與發達國家還相差很大。比如,2018年美國的人均GDP高達6.26萬美元,能進入全球前十。德國的人均GDP也高達4.82萬美元,接近咱們目前水平的5倍。
Ⅷ 未來10年中國人均GDP
國家統計局預測我國未來15年經濟呈現巨大增長潛力
在17日召開的「中國生產力發展國際論壇」上,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核算司司長、也是國家GDP核算的權威人士許憲春作了《未來15年中國生產力發展的展望與預測》的演講,這也是對由國家統計局副局長邱曉華所主持的有關未來15年中國生產力發展的展望與宏觀研究的課題所作的報告。
未來15年中國經濟發展的前景如何?會面臨哪些新矛盾和新問題?
報告預計,「十一五」(2006—2010年)期間我國GDP年均增長率將達到8.5%左右,「十一五」期末GDP總量將超過26萬億元,人均GDP近1.9萬元,折算美元將超過2000美元;「十二五」(2010—2015年)期間GDP年均增長率將達到8%左右,「十二五」期末GDP總量將超過42萬億元,人均GDP將接近3萬元,折算美元將超過3000美元,按照世界銀行2004年標准我國由中下等收入發展中國家進入上中等收入發展中國家;「十三五」(2016—2020年)期間GDP年均增長率將達到7%左右,「十三五」期末GDP總量將超過60萬億元,人均GDP將超過4萬元,折算美元將超過5000美元。
報告認為,2000—2020年,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仍然是資本的快速積累。雖然這期間資本投入對於GDP增長的貢獻有所下降,但是它對GDP增長的貢獻率仍然高達50%以上。相對於資本來說,勞動力數量增長的貢獻率非常小,這主要是由我國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所決定的。
而推動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另一個動力就是全要素生產率的快速增長,而且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會越來越大,預計到「十二五」期間,貢獻率將超過40%。
從預測結果來看,GDP的生產結構在未來15年呈現以下趨勢:第一產業比重將不斷下降,第二產業比重在波動中趨於下降,第三產業比重將穩步上升。
分時期看,「十一五」期間,第二產業的比重將會繼續上升,主要表現在對於能源需求的上升,導致能源部門擴張以及高投資率帶來的資本需求的上升,另外,W TO過渡期多種纖維協定(M FA)的取消將促進紡織和服裝部門的擴張。到「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間,隨著采礦業和低技術產業比重的下降,第二產業比重將逐步回落;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上升,居民對服務業消費需求的不斷增加,以及工業快速發展帶來的對於生產性服務業需求的增加,第三產業比重將不斷上升。
針對GDP的使用結構,報告認為,預計在「十一五」期末,投資比重(即投資率)將達到42%左右,比2005年有所下降;最終消費率比重(即消費率)將達到57%左右,比2005年將有所上升;凈出口比重將達到1%左右,比2005年有所下降。進入2010年後,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快和儲蓄率的下降,預計「十二五」期末投資比重將進一步下降到40%左右,消費比重則上升到接近60%。凈出口比重或落到不足1%左右;到了「十三五」期末,投資比重將加速下滑的35%左右,消費比重上升到60%以上,凈出口比重不足0.5%。
報告指出,在未來15年,我國經濟具有巨大的增長潛力,但由於處在社會轉型期,一些新矛盾、新問題顯現。報告從三個大方面作了分析,從約束經濟增長的供給因素來看,一是儲蓄-投資轉化機制低效運行,降低了資本供給效率;二是人力資本投資長期過少,高素質勞動力供給不足;三是國民經濟技術含量較低,國際競爭力較弱,特別是與發達國家差距懸殊。另外土地、能源、水資源、一些主要礦產資源供需缺口會有所擴大。
從約束經濟增長的需求因素來看,一是產品和產業供給結構不能滿足需求結構;二是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矛盾突出;三是區域經濟發展失衡,產業結構扭曲。
從約束經濟增長的體制和機制因素來看,主要存在五方面的不足:投融資和財政稅收體制仍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削弱了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作用;環境和資源的使用成本過低,難以形成相應的替代、節約資源的激勵和約束機制;企業尚未建立合理的法人治理結構,難以適應市場變化的需要,從而抑制了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的充分實現;社會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居民消費存在後顧之憂,影響了居民即期消費需求;缺乏全國統一大市場,存在嚴重的地方保護和地區封鎖,使得有限的經濟資源不能在全國范圍內合理配置,不能有效地形成優勝劣汰機制。
Ⅸ 中國人均GDP2025年能否突破10000美元
我來自2018年,今年這匯率看來破萬是不成了,明年應該能破。2025年中國製造業更強向更上游挺進,匯率就不是現在的匯率了,保守估一下20000美元
Ⅹ 2017中國人均GDP有多少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公報顯示,2017年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827122億元,比上年增長.9%。全年人均GDP為59660元,比上年增長6.3%。
如果以美元計價,2017年中國全年人均GDP為8836美元。國家統計局網站發布《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Real GDP per capita)是人們了解和把握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有效工具,即"人均GDP",常作為發展經濟學中衡量經濟發展狀況的指標,是最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之一。
將一個國家核算期內(通常是一年)實現的國內生產總值與這個國家的常住人口(或戶籍人口)相比進行計算,得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衡量各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個標准,為了更加客觀的衡量,經常與購買力平價結合。
中國統計局數據顯示,2011和2012年分別為5577美元和6264美元,2013年為6995美元,2014年為7595美元,2015年為8016美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7年全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59660元,比上年增長6.3%。
拓展資料
2017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2]827122億元,比上年增長6.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5468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334623億元,增長6.1%;第三產業增加值427032億元,增長8.0%。
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7.9%,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0.5%,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1.6%。
全年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58.8%,資本形成總額貢獻率為32.1%,貨物和服務凈出口貢獻率為9.1%。
全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59660元,比上年增長6.3%。全年國民總收入[3]825016億元,比上年增長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