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日本人均gdp在發達國家裡處於什麼水平
1、日本人均GDP3.9萬美元,世界排名33位2018年日本的人均GDP是3.9萬美元,排名世界第33位,如果從日本本國的歷史比較的話,大致相當於1994年的水平,在1994年日本的人均GDP也是3.9萬美元,25年過去了,日本還是在原地徘徊,這個大概是「失去的20年」吧,不過也可以想像20年前日本的經濟就已經發展到了什麼水平了,即便是原地徘徊20年,依然能夠在世界排名第33位,而且經濟總量在世界排名是世界第三,直到2010年才被中國超越,從世界第二回到世界第三的位置。
看到當前排名最靠後的那些國家:索馬里、中非、阿富汗、剛果、烏干達等等,是什麼感覺?中國已經走過了最難的時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個基礎足以支持未來走到2萬美元、4萬美元的水平,在未來的40年內,這個目標是一定會實現的。縱觀世界 各國,凡是在完成工業化後建立起來的發達經濟體,幾乎都會一直處於發達富裕的階段。我們也期待著中國的那一天到來。我相信一定可以看到這一天的到來。無論是國家的財富,還是個人的財富,都是依靠長時間的積累,進行有效的沉澱,在以10年計算的時間單位後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Ⅱ 中國人均GDP突破6萬,人均GDP能直接反應出居民生活水平嗎
現在我們中國的人均GDP已經突破了6萬,非常的可觀,那麼人均GDP能直接反應出居民生活水平嗎,其實是不太准確的,但是人均GDP高生活水平一般也是高的,因為人均GDP和我們認為的每個人的收入其實是兩個不一樣的東西。
總而言之,人均GDP只能從側面來顯示出居民的生活水平,並不能完全代表居民的生活水平。不過人均GDP非常高,那麼居民生活水平也是不會低的。
Ⅲ 人均GDP能代表人均生活水平嗎
不能的,GDP指標本身就存在缺陷。
第一:GDP不能完全反應一個國家的真實產出。
第二:GDP不能完全反應一個國家的真實生活水平。
第三:GDP無法說明收入分配狀況。
參考文章 :高人均GDP≠高生活水平
根據世界銀行[微博]的標准,人均GDP達到12616美元的國家就屬於高收入國家。按照這一標准,我國目前已經有42個地級及地級以上城市進入到發達行列。
這些城市首先包括天津、北京和上海三大直轄市,這也是中國各省份目前進入世界銀行高收入標準的3個省份。在地級市裡,新疆的克拉瑪依高居榜首,內蒙古的鄂爾多斯(11.95, -0.16, -1.32%)緊隨其後,類似的能源城市還有大慶、包頭等。除能源城市外,其他城市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長三角、山東、遼寧以及中西部的一些省會大城,諸如深圳、蘇州、大連等。
曾幾何時,GDP的卓越表現令中國人驕傲,國人卻不太敢直視該數值的人均水平。但「2010年中國人均GDP達到29992元(以當年價格計算)」的消息,終於讓國人挺直了腰桿。要知道,如果GDP反映的是一個國家總體的經濟實力和市場規模,那麼人均GDP則反映國民的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
然而,這一看似讓人欣慰的數據,卻引來不少吐槽,不少網民在該消息發布後都表示,自己「拖了大家的後腿了」,因為「實在沒有感受到中國如此高的人均GDP給自己的生活帶來變化」。由此,關於人均GDP是否真的可以和生活水平畫等號的討論頻繁出現在公眾視線中。
一項來自環球網的調查顯示,74.5%的受調查者認為,人均GDP的增長與實際生活水平「沒有太大關聯」;20.7%的人認為「生活水平改善與人均GDP漲幅呈正比」,其餘4.8%的人選擇了「不清楚」。不少業內人士也紛紛表示,「經濟總量上去了,人均GDP上去了,不代表生活水平提高了」。
人均GDP的紙面迅速擴張並沒有帶來紙面外的效應。問題恐怕首先出在統計上。不少城市GDP的人均數值如此高,是因為這些城市往往只統計當地的常住人口,沒有把大量外來人口納入統計范圍。例如,據統計,廣州的常住人口是1200多萬,但實際居住人口已經超過了1600萬,外來人口達3000多萬,這部分人並沒有享受到很好的公共資源。
不難想見,這很有可能是出於政績的強烈需要。還有,這種統計不能在全國所有城市一刀切,應該把不同地區乃至不同行業區別對待,這樣,數據在真實性上才更有底氣。
更重要的是,收入分配、社會保障方面的政策,遠遠沒有趕上GDP等類似統計數據的增長速度,這和人民生活水平真正富裕的國家有很大差距。發達國家的衡量指標有人均GDP高、工業技術發達、科學技術先進、社會福利高四個方面,這一標准在我國同樣適用,單純考量其中一項都不夠全面。
因而,加快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把國家財富在合理范圍內轉化為個人財富,真正為人民群眾辦實事,才是比曬數據更重要的功課。
撇去統計口徑和分配製度的外因,最重要的,還要看經濟發展模式的內因。在一定程度上,產業結構決定著勞動者的收入狀況,從而直接影響居民的富裕情況。
我國的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拉動,因而發展成果不能直接惠及當地居民,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在鄂爾多斯等能源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並沒有和很高的人均GDP水平匹配,因為地方GDP的拉動來自當地國企。
再來看深圳這樣的投資較低的城市,經濟動力來自高新技術產業、高附加值產業等,這些產業在地方經濟增長中功不可沒。這樣的產業以及未來型產業布局,除了可以維持地方經濟增長的穩定性,更有利於保證當地居民生活水平。
其實,就算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真的可以和當地較高的人均GDP匹配,也沒有什麼值得炫耀的,要知道,任何一個數據的價值,都遠遠沒有居民在醫療、交通、失業、養老等方面獲得政府「悉心呵護」來得實在。
http://ke..com/view/10147.htm?fr=aladdin&fromtitle=gdp&fromid=41201&type=syn
Ⅳ 人均GDP 能反應真實生活水平嗎
我個人認為:
第一、我不是行政機構管理人員,也不是經濟學方面研究者,我僅憑我了解的常識和經驗提供答復,未必准確,僅供參考。
第二、人均GDP是一個統計指標,其具體數量是一個統計數據。統計指標的設定是經過認真研究論證才提出的,具有一定科學性;統計數據的取得是經過確定統計調查方案、數據採集等多個程序得到的,統計數據經過數據分析後能否為宏觀決策提供依據,對於大多數統計調查而言,統計數據的真實性、即時性、准確性是有保證的。因而,可以說,人均GDP等宏觀經濟指標和數據是值得信賴的,能夠反映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一個側面或基本面貌。
第三、如果您認真分析《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和《統計年鑒》等統計類文件資料,就會發現,反映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指標和數據不是一個,而是一組,或者一系列,比如: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費支出、居民消費價格漲跌幅度;除此以外,還要把這些指標同工業、農業、建築業、商業、服務業的統計指標和數據進行整合,綜合比較對照分析,才能比較全面、准確反映人民生活的概況。
第四、綜上,人均GDP能夠從一個角度上反映人民生活情況;如果要想了解人民生活情況的全景,應該把相關的指標綜合分析。
以上建議,僅供參考。
Ⅳ 中國人均gdp什麼時候達到發達國家水平
2017年,中國人均GDP是5.92萬/人,約合8830美元。然而,2017年的GDP增速是6.3%。
假設未來保持6%的增速不變,那麼就意味著解出8830乘以(1+6%)的幾次方等於40000就可以了。
解出來等於25.92,約等於26年左右。
注意,是保持目前的增速不變的哦。
Ⅵ 中國人均GDP最終能達到什麼水平
中國增長率即使放緩了,依然略高於當年人均經濟水平和中國一樣時候的日本韓國香版港,遠高於台權灣,低於新加坡,因此中國人均gdp最終可能會達到日本和新加坡的中間水平。
如果沒有技術革新產業革命,發達國家與產業升級後的中國競爭,人均會被中國拉低。
Ⅶ 中國人均GDP達6.46萬元,處於世界什麼水平
最近公布了我們中國人均GDP,已經高達6.46萬元,那麼處於世界什麼水平呢,中國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們超過了幾乎所有的發展中國家,但是我們的經濟水平和一些發達國家還是有一段距離的,不過我們的北上廣深,香港,台灣,澳門還是可以和一些發達地區相媲美的。
剩下的發達國家,比如日本,美國,義大利,加拿大等,我們和他們還是有相當一段距離的。畢竟我們是一個人口大國,能從一窮二白,發展到如今已經非常不容易,可以說讓全世界對我們刮目相看。我相信,只要我們都努力為國家作出奉獻,會越來越富強幸福。
Ⅷ 小康水平的人均GDP是多少
小康水平的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根本標志。
Ⅸ 為什麼說人均GDP是一個國家衡量經濟發展的最佳指標
第一,GDP指標是反映國民經濟發展變化情況的重要工具。首先,GDP增長率是描述經濟增長情況的最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世界上幾乎沒有哪一個國家不關心經濟增長,國為沒有經濟的適當增長,就沒有國家的經濟繁榮和人民生產水平的提高。目前,各國政府的統計部門都把GDP增長率作為描述經濟增長情況最重要的綜合性宏觀經濟指標。 第二,GDP指標是描述經濟規模的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一個國家的經濟規模是其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的重要標志之一。當然,經濟規模與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並不是對等的。在同樣的經濟規模下,國為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以及經濟增長的潛力不同,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存在較大差距。但是,沒有一定的經濟規模,就談不上有經濟實力,也很難在國際上發揮應有的作用。 第三,GDP指標是描述經濟結構的重要標志。經濟結構始終是經濟發展中的關鍵環節。許多重要的經濟結構,如產業結構、消費需求、地區經濟結構等等,都是通過GDP來描述的。目前,我國產業結構、需求結構和地區經濟結構都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如產業結構中第三產業比重偏低,需求結構中消費需求比重偏低,地區經濟結構中中西部地區比重偏低,等等。這些問題都是通過GDP反映出來的,它們是制定經濟結構調整戰略和政策的重要依據。 第四,GDP指標是描述價格總水平變化的指標。國際上通行的描述價格總水平變化的指標有兩個,一個是CPI,即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它描述的是用於居民消費的最終產品的價格變化;另一個是GDP縮減指數,它描述的是所有最終產品的價格變化,即除了用於居民消費的最終產品外,還包括用於政府消費、固定資本形成、存貨變動和進出口的最終產品的價格變化。CPI很重要,因為它直接影響到居民的實際生活水平,涉及到居民的切身利益;GDP縮減指數也很重要,因為它反映的價格變化更全面。 第五,GDP指標是對外交往的重要指標。一個國家承擔國際義務的輕重,享受優惠待遇的多少,以及在國際社會發揮作用的大小,往往和這個國家的GDP有密切的聯系。例如,GDP和人均GDP是聯合國確定其成員國承擔聯合國費用、維和費用的重要依據之一,也是世界銀行確定其成員國享受優惠待遇的重要指標。同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確定其成員國發言權時也要重點考察這一指標。 客觀地說,被稱為「20世紀最偉大發明之一」的經濟總量指標GDP在歷史上曾發揮過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和經濟增長率、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這三個主要的宏觀經濟運行指標都有著密切的關系,也是一國經濟及其景氣周期、經濟健康與否的最重要依據,因而它至今都是國際上用來衡量所有國家與地區經濟表現的通用標准。 但是,當人類邁入了21世紀後,以GDP作為衡量經濟運行狀況的標准卻日益顯現出其片面性和滯後性。GDP指標只考慮經濟總量的增長,而沒有將經濟發展對資源的使用狀況考慮在內,並且沒有剔除對環境和生態破壞這一因素。目前很受關注的由美、德兩國作者合著的《四倍躍進》一書,對GDP曾這樣描寫道:「鄉間小路上,兩輛汽車靜靜駛過,一切平安無事,它們對GDP的貢獻幾乎為零。但是,其中一個司機由於疏忽,突然將車開向路的另一側,連同到達的第三輛汽車,造成了一起惡性交通事故。『好極了』,GDP說。因為,隨之而來的是:救護車、醫生、護士,意外事故服務中心、汽車修理或買新車、法律訴訟、親屬探視傷者、損失賠償、保險代理、新聞報道、整理行道樹等等,所有這些都被看作是正式的職業行為,都是有償服務。即使任何參與方都沒有因此而提高生活水平,甚至有些還蒙受了巨大損失,但我們的『財富』———所謂的GDP依然在增加。」 在GDP日益顯現其不足的情況下,西方發達國家紛紛推出新的經濟運行指標,力求將環境保護及資源利用率等因素考慮在經濟運行狀況中。然而在中國,GDP增長率目前依舊是考核官員的最重要標准。各地官員為了提高GDP以實現政績,很多時候不顧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上馬各類所謂的「開發區」、「工業區」等項目,不僅造成了濫佔耕地等環境問題,而且經濟效益也微乎其微。雖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GDP的「虛假繁榮」,但就其質量來說,很可能出現《四倍躍進》中所描述的情況。 在世界各國紛紛採用更加合理的經濟運行指標的情況下,依舊堅持「唯GDP論」,顯然是不合時宜的,而且其危害性是顯而易見的。「唯GDP論」的第一個危害在於,它沒有意識到,GDP的增長在一些情況下還會帶來社會財富的減少。比如說,當年的大水災引發了巨大災後重建需求,推動了GDP增長,但實際上社會財富卻是絕對的減少。再比如,在許多地方是一任領導,一任工程。班子一換屆,工程可能就沒人收尾,投入了資源,增加了GDP,卻沒有任何收益。而農村征地和城鎮拆遷中發生的許多問題,實際在很大程度上也與當地政府官員在這方面的觀點錯誤有關。「唯GDP論」的第二個規律在於它為短期目標往往犧牲長期利益,影響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比如,根據一份對蘇州引資情況的調研通報,這些年蘇州由於外資大量進入,經濟發展很快,而代價是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就消耗4000畝土地,以目前14%的增長率發展速度來看,到2020年蘇州工業用地就沒有餘地了。這實際上就是將當前的GDP建立在透支未來的基礎上。「唯GDP論」的第三個危害在於:在追求總量增長的情況下,人們往往就容易忽視結構的平衡。 國內湖州市就率先取消GDP指標的意義是非常深遠的,它摒棄了幾十年來「唯GDP論」的片面做法,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多考慮到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