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日本德國英國法國的人均gdp怎麼和美國差一截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物質製造、實用消耗、轉運的中心,它生產的許多東西全世界都得用,比如電腦、飛機。其他國家沒有這個規模。
㈡ 美國歷年人均GDP
美國歷年國內生產總值及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900—1999
國內生產總值(英語:Gross Domestic Proct,縮寫:GDP)亦稱國內生產毛額或本地生產總值,是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區域內的經濟活動中所生產出之全部最終成果(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market value)。國內生產總值是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在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狀況和發展水平亦有相當重要性。它與國民生產總值不同之處在於,國內生產總值不將國與國之間的收入轉移計算在內,即國內生產總值計算的是一個地區內生產的產品價值,而國民生產總值則計算一個地區實際獲得的生產性收入。再簡單的來說本地生產總值是屬地主義,GNP是屬人主義;舉例來說,無論台灣、香港、韓國、美國等廠商在中國大陸生產的最終財貨,都包括在中國大陸的本地生產總值內,此一數值亦包括移住勞工的薪資在內。
㈢ 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4國哪個國家人均GDP、福利最高生活水平最好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貿發會議)12日公布了2000年全球百名最大經濟體實力排行榜專。在排名表中,美屬國、日本和德國位居前三名,中國內地排在第6位,中國台灣排名第16位,中國香港排名第26位。
德國的GDP全球第三,英國法國義大利都不如德國。
就福利水平和生活水平,那德國更是遙遙領先。
㈣ 為什麼天性浪漫、追求愜意生活的法國人的人均GDP還這么高
法國人天性浪漫、追求愜意的生活的性格,這個和我們所理解的是不同的。我們理解的大概是陶淵明一般的生活,無憂無慮,自給自足的生活,但是法國人是不一樣的哦。法國人的浪漫表現之一就愛美,他們追求美感。不僅在文化藝術上追求真、善、美,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在衣、食、住、行中,都追求美感。在美的驅使下他們的奢侈品牌非常多,短時間也不會失去地位,因此他們的人均GDP還是這么高。
而且法國人工作態度是講究高效率,當從事某工作時就會全身心投入。即使沒有人監督也會全力工作,在工作中絲毫不會懈怠,因此法國人的工作效率非常高。這也就導致了法國人生產力也是不低的,GDP也不會落後。
㈤ 2010年中國、日本、印度、巴西、英國、法國、俄羅斯、美國的GDP各是多少人均GDP又是多少
總量(億美元) 人均(美元)
美國 15,624,184(1) 46381(9)
中國 5,745,133(2) 3678(100)
日本 5,458,872(3) 39731(17)
法國 2,582,527(5) 42747(15)
英國 2,247,455(6) 35334(22)
巴西 2,090,314(7) 8220(61)
印度 1,537,966(10) 1031(141)
俄羅斯 1,465,079(11) 8694(60)
㈥ 法國人那麼懶,為什麼人均GDP和德國差不多
你見過幾個法國人,法國人根本不懶
你覺得法國人懶,是因為你覺得他們假期多
你拿中國人的工作效率類比法國人了
一個法國人的單位時間產出超過美國人
說他們懶,是因為你無知
㈦ 為什麼天性浪漫、追求愜意生活的法國人,人均GDP還這么高
提起法國人,我們第一感覺就是浪漫溫情的,確實法國的建築、人物,還有一些文化都是給人一種浪漫的法式情調,感覺他們隨性慵懶,追求愜意。但是他們的人均GDP特別高,幾乎是中國的四倍。我覺得他們國家這么高的人均GDP主要原因有,法國起跑線高、工業革命時間早以及掌握核心科技等原因。
可見法國的人均GDP高並不是說他們真正有多拼,而是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不管是贏在起跑線上還是掌握核心科技,法國的人文和藝術都是整個世界不可多得的一顆璀璨明珠。
㈧ 中國GDP世界排名第幾
截至2019年末2020年初,中國GDP世界排名第2。
2019年中國GDP的總量是達到了99.1萬億元,接近100萬億元人民幣,這與2018年世界排名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位的日本、德國、英國、法國四個主要發達國家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之和大體相當。
2019年中國GDP佔世界的比重超過16%,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預計將達到30%左右。我國的GDP排名雖然沒有變化,但總量上繼續將第二名的日本甩開,距離第一的美國則更近一步,以這個速度,預計10年左右就能超過美國了。
從GDP總量來看,我國成為世界第一已經勢不可擋,但人均GDP就沒有這樣的氣勢了。
美國不僅在GDP總量上排第一,人均GDP同樣也是排10國的第一,就算是第二名跟它相差都比較大。而中國的人均GDP只能排在倒數第二位,只比印度好一點,不到美國的六分之一。
以目前的增速,如果想要在人均GDP上達到美國的水平,至少需要30年的時間,如果想在人均GDP上超過美國,需要的時間還會更長。
(8)法國德國人均gdp擴展閱讀:
由於GDP用市場價格來評價物品與勞務,它就沒有把幾乎所有在市場之外進行的活動的價值包括進來。特別是,GDP漏掉了在家庭中生產的物品與勞務的價值。
GDP沒有包括環境質量。設想政府廢除了所有環境管制,那麼企業就可以不考慮他們所引起的污染而生產物品與勞務。在這種情況下,GDP會增加,但福利很可能會下降。空氣和水質量的惡化要大於更多生產所帶來的福利利益。
GDP也沒有涉及收入與分配。人均GDP告訴平均每個人的情況,但平均量的背後是個人收入的巨大差異。由此可見,就大多數情況,但不是對所有情況而言,GDP是衡量經濟福利的一個好指標。
㈨ 法國的人均GDP是多少
43000美元
㈩ 分別分析日本,美國,英國,法國,瑞典,1880-1985財政支出佔GDP比重上升原因
第一,經濟增長,則政府規模增長。在許多經典的公共經濟學教科書中,都有關於OECD國家自19世紀以來政府支出佔GNP或GDP比重變化的系列數據,它們很直觀地說明了政府規模隨經濟增長而擴張的事實。如,1880、1929、1960、1985、1996五個年度,美國政府支出比率分別是8%、10%、28%、37%、33.7%。(資料來源:世界銀行,《1991年世界發展報告:發展的挑戰》,第190頁;方福前,2000:172)
第二,市場經濟模式不同,政府規模有差異,並且政府規模隨市場經濟模式變化而調整。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1991年把成功的市場經濟分為三種模式:美國的消費者導向型、法國和日本的行政管理導向型、德國和北歐的社會市場。一方面,模式不同意味著政府幹預市場的深度、方式即政府職能存在差異,因此導致政府規模有別。以美國、法國、瑞典為例,1985年,三國政府財政支出比率分別為37%、52%、65%。另一方面,上個世紀80年代以後,各國都減少了政府對政府幹預的程度、對原有模式進行了調整,因此政府規模縮小。如1996年上述三國政府支出比率分別為33.7%、51.6%、62%。(資料來源:世界銀行,《1991年世界發展報告:發展的挑戰》,第190頁;方福前,2000:172)
第三,在經濟持續增長過程中,社會性支出在政府支出結構中的比重的上漲速度快於政府支出中的其他部分;發達國家的社會性支出己成為政府支出中比重最高的。一般把政府支出分為三部分,即:以行政管理支出、國防支出為主的維持性支出;以政府投資為主的經濟性支出;以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為主的社會性支出。三大支出的變化軌跡是,隨著經濟增長,維持性支出、經濟性支出的比重呈遞減趨勢,而社會性支出快速遞增。如1983—1993年間,高收入國家(1992年人均GNP8336美元以上),維持性、經濟性、社會性支出占政府總支出的比重分別為26.2%、14%、49.5%;中等收入國家(1992人均GNP676~8355美元之間)相應數據分別為28.3%、20.4%、42.1%;低收入國家(1992人均GNP675美元以下)相應數據分別為37.7%、22.2%、27.5%。(趙志耘,2002:164)。
第四,政府就業人數增減及構成變化情況,基本符合從政府財政支出比率出發發現的政府規模的變化規律。其中,以下三個趨勢是確定無疑的:(1)不僅政府就業總量隨經濟增長而增長,而且政府就業在全國總人口或總就業的比重也在上升。如1949、1970、1990三個年度,美國政府人力規模總量分別是604.8萬、1302.8萬、1836.8萬;(韓繼志,1999:33)(2)政府就業結構中,教育、衛生保健、社會保障等領域的職員在政府總就業中的比重遞增;(3)政府人力中,「官」、「兵」之間的比例正常,「官」少於「兵」。如美國是1∶1.17,日本是1∶3.6。(朱光磊,2003)另外,由於就業有一定的「剛性」,導致經濟模式變化與政府就業增減之間的相關性不明顯。上個世紀80年代市場經濟模式調整且政府支出比率相應降低後,OECD國家中僅美國、日本一般政府就業占總就業的比重有所下降,而其他國家比重仍在上升,不過,增長趨勢減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