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貿易 > 農業國際貿易

農業國際貿易

發布時間:2020-11-25 10:44:29

① 中國農業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怎麼樣為什麼學費這么高

您好,因為中國農業大學是985、211學校啊,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屬於經濟管理學院,在西校區,見網址:http://www.cau.e.cn/cem/index.php

中國農業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介紹
專業前景 國際經濟與貿易是研究國際貿易發生的原因、國際貿易政策、國際貿易實務以及國際貿易與經濟發展關系的一門學科。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以及中國加入WTO,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進一步接軌,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堅實的國際經濟與貿易理論基礎、熟悉國際貿易實務、熟練掌握外語的高級專門人才,該專業具有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
學科實力 本專業現有教師21名,其中教授7名,副教授9名,博士生導師7名。主持完成國際合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以及省部級科研項目多項,在農產品國際貿易、農產品市場與政策等領域的研究處於全國前列。
培養目標 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掌握本學科扎實的基本理論、方法和技能,通曉國內外經濟、貿易理論與實務,能在教學、科研、外貿公司、擁有外貿經營權的企業和其他涉外經貿部門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專業特色 學生在全面、系統掌握國際經濟與貿易一般理論與實務的基礎上,重點掌握農產品國際貿易有關理論與實務;強化專業實踐教育,全面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畢業生具有較寬的就業面與較強的就業競爭力。
主幹課程 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國際經濟學、計量經濟學、世界經濟、國際貿易原理、國際貿易實務、國際金融、國際結算、貨幣銀行學、財政學、統計學、會計學等。
所授學位 經濟學學士
就業方向 畢業後可在對外貿易及相關領域的行政管理、教學和科研部門工作,也可在外貿公司、跨國公司、擁有外貿經營權的企業和其他涉外經貿部門工作。近3年有代表性的就業單位有:中國對外貿易促進委員會、國家統計局、恆遠經貿公司、金鑼集團、北京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等。
深造情況 學院設有農業經濟管理、企業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城鎮管理與規劃、國際貿易、產業經濟學、金融學、數量經濟學8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和農業經濟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城鎮管理與規劃、農業經濟史4個博士學位授權點。每年有近25%的學生保送或經全國統一考試進入研究生階段繼續深造,出國深造的學生比例逐年遞增。

② 中國農業補貼對外貿有什麼影響

中國農業補貼
對外貿的影響你
可以上網查查

③ 中國農業在貿易中的地位

世界貿易體系中中國農業的地位

前 言

中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農業大國。農業在中國歷來被認為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1978年開始的以市場化為取向的農村改革,是中國農業發展的歷史性轉折點,不僅突破傳統體制的束縛,推動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創造了以不足世界9%的耕地養活世界近21%人口的奇跡,而且帶動和促進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全面展開,有力地支持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2001年底中國加入WTO,中國農業對外開放程度大幅提高,中國農業與世界農業的關聯程度發生重大變化。在世界貿易體系中,中國作為農產品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既可能受到國際市場的不利沖擊,同時也對國際市場有著巨大影響。

本報告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回顧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業增長及結構變化特徵;第二部分分析了中國農業分享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利益以及加入WTO後過渡期的影響;第三部分揭示了中國農業進一步發展所面臨的挑戰和關鍵問題;第四部分提出了中國農業進一步融入世界貿易體系的戰略思路與政策建議。

一、中國農業:增長與結構變化

(一)農業與中國經濟增長

農業一直是中國國民經濟的主導部門。1978年,農業仍然貢獻了國內生產總值的28.1%,吸納了高達70.5%的就業人口。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經濟的增長。1978-2003年間,中國GDP年平均實際增長率達9.4%。盡管農業部門(4.5%)沒有取得工業(11.6%)和服務業部門(10.3%)的高增長率,但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的穩定增長,有力支撐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和改革開放順利推進。

隨著中國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從封閉經濟向參與全球經濟一體化轉型,以及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中國經濟也伴隨著大規模的結構性轉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逐年下降。到2003年,農業佔GDP的份額下降到14.6%,就業份額下降到49.1%。在外貿結構中,農業出口份額由1980年的26.7%下降到2003年的4.9%,進口份額由33.8%下降到4.6%。

(二)農業增長的績效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農業經歷了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農村人民公社和市場化改革、對外開放等體制變革階段。1978年以前的人民公社體制以及農產品統購統銷制度,嚴重束縛農民生產積極性,導致農業生產發展緩慢、農業結構單一,農村長期處於貧困落後狀態。

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首先從農村開始,迅速擴展到全國各地和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中國經濟發展迅速,農業得到快速發展。改革開放初期,由於廢除了人民公社制度,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極大調動了農民群眾積極性,1978-1984年,中國糧食產量實際年均增長率達5%,蔬菜水果分別達7.5%、7.2%,而棉花則高達19.3%,遠遠超過20世紀60-70年代的增長率(表2)。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農產品供求格局發生根本性轉變,從長期短缺轉向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餘,人均食物佔有量大幅增長。中國農業增長最突出的貢獻是解決了近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

究竟是什麼創造了中國農業增長的奇跡?許多研究表明,這既包括改革初期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等制度創新的巨大作用(Fan,1991;Lin,1992),也離不開技術進步的貢獻(Huang 和Rozelle,1996;Fan 和Pardey,1997)。同時還包括增加農業投入,加強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以及流通體制的市場化改革,擴大農業對外開放等。

(三)結構變化

在農業快速發展的同時,隨著國民經濟高速增長、城鎮化的推進以及收入水平的提高,對肉類產品、水產品和水果蔬菜等的食品需求大幅度增加,農業結構也發生顯著變化。在農業總產值中,畜牧業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15%擴大到2003年的32.1%,水產品由1.6%上升到10.6%,而種植業則由80%下降到50.1%。

作物結構:農作物面積中,糧食麵積逐年下降,由1978年的80.3%,下降到2003年的65.2%,而能夠促進農民增收的高價值經濟作物面積不斷上升,由19.7%增加到34.8%(圖5)。其中糧食作物中,水稻、小麥面積逐步下降,而玉米面積隨著畜牧業增長對飼料需求的增加略有增加。經濟作物中,蔬菜、水果面積增加比較顯著。

畜牧業:過去單一養豬型的畜牧業逐步轉變為多種牲畜和家禽養殖協調發展。到2003年生豬占畜牧業產值的份額降低到46.7%,家禽份額擴大到佔29%,養牛業10%,養羊業5.9%。

(四)食品消費結構

中國不僅解決了龐大人口的吃飯問題,而且隨著人均收入的增長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食品消費結構也發生顯著變化。第一,農村和城鎮居民的糧食和蔬菜人均消費量呈明顯減少,肉類、水產品消費增加。如2003年城鎮居民人均糧食消費量比1983年減少了45%,農村居民減少14%;城鎮居民人均蔬菜消費量下降了29%,農村居民人均下降18%。城鎮居民人均肉類產品消費增加46%,農村居民增加69%。城鎮居民人均水產品消費增加65%,農村居民增加93%。

第二,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消費結構差異依然較大。2003年城鄉居民人均糧食消費量差距為35.5%(1983年為56%);蔬菜消費差距從1983年的1.3倍縮小到2003年的1.1倍。豬牛羊肉消費差距由1.9倍縮小到1.6倍。食油消費差距從2倍縮小到1.5倍,禽肉從3.1倍縮小到2.9倍,水產品從5.2倍縮小到2.9倍。

第三,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差異擴大。1985-2003年,城鄉居民人均活消費支出差距從2.1:1擴大到3.4:1;食品支出占農村居民生活消費支出的比重(恩格爾系數)從57.8%下降到45.6%,城鎮居民家庭的食品支出比重從53.3%下降到37.1%(圖6);城鄉居民人均食品支出差距從2.0:1擴大到2.7:1(國家統計局,2004)。

二、中國農業與世界貿易體系

(一)分享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利益

自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國農業不僅實現快速增長,結構變化顯著,而且逐步擴大對外開放,進一步加深了與世界貿易體系的一體化。

與中國對外貿易高速增長保持一致,中國農產品貿易得到快速發展。中國農產品出口由1992年的不到113億美元,增長到2003年的212.4億美元,年均增長率5.8%;農產品進口由53億美元增加到189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達12.3%(表5)。中國已經成為繼美國、歐盟、加拿大、巴西之後的世界第5大農產品出口國,也是除歐盟、美國、日本之外的第4大農產品進口國,對世界農產品市場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盡管中國農產品貿易增長較快,但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以及產業結構、貿易結構的升級,農產品出口在外貿出口總額中的份額呈下降趨勢,由1992年的13.3%,下降到2003年的4.8%,進口份額由6.6%下降到4.6%。而在許多貿易夥伴的貿易結構中,農產品出口仍然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如紐西蘭的商品出口總額中,有59%是農產品,智利達39%,巴西32%,澳大利亞26%,泰國17%,加拿大13%,美國10%。

中國農產品貿易增長的實績顯示,農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分享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利益,對促進中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中國農產品出口仍然具有重要的外匯貢獻。1992-2003年的12年,中國外貿順差累計2426.5美元,農產品凈出口累計513.3億美元,佔21.2%。其中,1992年農產品凈出口26.2億美元,佔全國外貿順差的60%以上,2003年23.5億美元,佔9.2%。其次,對拓寬農民就業渠道、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競爭力發揮了重要作用。有關研究表明,中國農產品出口乘數2002年為1.66,相當於1美元農產品出口能夠額外產生1.66美元的經濟活動;每1萬美元的農產品出口,能直接和間接創造近28個就業崗位(程國強,2004)。表7顯示,勞動力密集型農產品出口在中國農產品出口佔76%以上的份額,而且呈進一步擴大的趨勢,這對中國農業發揮比較優勢,提高農業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第三,農產品進口緩解了農業資源短缺壓力,促進了農業比較優勢的發揮和農業資源配置的優化。

(二)在多大程度上參與世界貿易體系?

目前中國經濟已經在較大的程度上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中國既充分享著經濟全球化的巨大利益,也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使更多的國家受益。世界銀行的數據表明,2003年中國是除法國外世界上第二大對外直接投資輸入國,中國經濟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已經達到55% ,僅次於德國和俄羅斯,居世界第三。

盡管中國農業與世界市場的關聯程度 日益增加,由1992年的15.8%,增加到2003年的19.4%(表9),越來越融入世界貿易體系,但相對整個中國經濟而言,農業的貿易依存度並不顯著。從國際比較看,2002年中國農產品出口占農業國內增加值的比重只有9.3%,而美國為41.1%、歐盟34%、俄羅斯36%。其政策含義在於,中國農業增長更多地依賴內生需求,農業資源主要被配置到解決國內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給。與此相反,農產品出口佔主導地位的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和泰國等,農業貿易依存度則高達99-175%。這意味著這些國家的農業部門高度依賴國際市場,促進國際農產品貿易自由化對這些國家的農業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

(三)農業進一步對外開放:加入WTO的後過渡期

盡管目前中國農業參與世界農產品貿易的程度相對有限,但實際上,自2001年底中國加入WTO,中國農業對外全面開放市場的壁壘已經基本消除。尤其是從2005年開始,中國農業在加入WTO談判中爭取的過渡期基本結束,進入WTO「後過渡期」,中國成為世界上農產品市場最開放的國家之一。

第一,農產品關稅降至承諾的終點,即由加入WTO前2001年的23.2%,經過2002-2004三年削減後,降至2005年的15.35%。遠遠低於世界農產品平均關稅62%的水平,成為世界上農產品關稅總水平最低的國家之一。

第二,自2004年起,糧食等重點農產品的進口關稅配額數量已經達到最高點,2005年之後將繼續維持這樣的高水平。如小麥963.6萬噸,大米532萬噸,玉米720萬噸,食糖194.5萬噸,棉花89.4萬噸,羊毛28.7萬噸,毛條8萬噸。除小麥繼續保持90%的國營貿易比例外,其他農產品的國營貿易比例將逐步縮小。2005年取消羊毛和毛條的進口指定經營制度。2006年取消豆油、棕櫚油、菜籽油進口的關稅配額管理,實行9%的單一關稅管理。

第三,中國承諾自加入WTO起,取消了農產品出口補貼,承諾將國內支持中的黃箱補貼上限約束在8.5%,低於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水平。

令許多人不解的是,中國加入WTO以來,國外具有優勢的糧食等大宗農產品並沒有如預期湧入中國市場,人們普遍擔心農業將受到嚴重沖擊的情況也沒有出現。我們以為,這其實存在較大的必然性:第一,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問題,根據加入WTO的新形勢,採取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效的支農政策措施,推動農業與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提高了農業競爭力,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第三,加入WTO影響的滯後效應,使國際競爭壓力對中國農業的影響在短期內沒有表現出來。第三,國內外市場價格變化在客觀上緩解了進口壓力。如2002年,由於世界糧食主產國受災嚴重,導致國際糧食價格上漲25-30%,而中國國內糧食過剩、價格低迷,國外糧食不具備進入中國市場的價格條件。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近幾年中國農民實際上犧牲了自己的利益來保持國內糧食的低價水平,避免了國外糧食對國內市場的沖擊。

過渡期結束後,中國農業進入對外開放的新階段,將進一步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上述一些對國內農業有利因素將逐步消失,一些深層次的不利因素正在顯現,農業面對的國際競爭壓力將全面提升。尤其是,中國小規模分散經營的傳統農業與國外大規模現代化農業難以競爭的局面,在較長的時期內不會出現逆轉;發達國家對農業高補貼、高保護所形成的不公平國際農產品貿易環境,在短期內也不會得到根本的改變。加入WTO對中國農業的影響和挑戰是長期的,在後過渡期將逐步顯現出來。具體表現在:

第一,農產品進口壓力日益加大。從2005年開始,今後中國糧食進口關稅配額數量每年將達2216萬噸,占商品量的15%。按中國糧食口徑,將配額折成原糧(包括將豆油配額折成大豆),則糧食配額數量達4107萬噸,相當於2004年國內糧食總產量的11.3%(不包括大豆進口,2004年2023萬噸)。如果這些糧食全部進口到國內市場,將產生深刻的影響:一是進口糧食占國內生產的11%以上,遠遠超出中國1996年提出的95%糧食自給率的判斷,有可能影響中國糧食生產總水平,這要求中國重新評估國家糧食安全政策目標。二是在當前國內糧食供需緊平衡、高價位的背景下,糧食進口將打壓國內價格,直接損害種糧農民利益,不利於國內糧食增產。三是影響政府各項支農政策效應的發揮,尤其會抵消現有糧食扶持政策的積極作用。2006年中國取消植物油進口關稅配額管理,對國內大豆、油菜籽、花生等的生產和加工行業的影響也不可低估。

第二,農產品貿易逆差可能成為常態。過渡期三年來,大豆進口增長較快,配額農產品如棉花、食糖、羊毛、棕櫚油等進口較多,配額使用率較高(20-70%不等),今後進口仍將呈擴大趨勢。2004年中國農產品進口280.3億美元(比2003年同期增長48.1%),出口233.9億美元(同比增長9.2%),逆差46.4億美元(海關總署,2005)。根據中國農產品供需結構和農業資源稟賦特徵,我們初步判斷,今後中國農業的進口貿易依存度將進一步提高,農產品貿易將呈大進大出趨勢,貿易逆差有可能成為常態,這是今後影響國際收支平衡的一個潛在因素。

第三,國際市場風險防範和管理的難度加大。隨著各個領域全面對外開放,中國將面臨越來越多的國際市場風險挑戰,防範和化解的難度日益增大。國際農產品市場風險尤為復雜。如2004年4月底國際大豆市場價格急劇波動,市場風險通過跨國公司的營銷鏈條迅速傳遞到國內市場,導致國內大豆壓榨企業全面虧損,初步估計損失達50億元。

第四,國際農產品貿易環境日趨復雜。中國將進入貿易摩擦高發期。技術性貿易壁壘、反傾銷、特殊保障條款 等將成為今後中國農產品出口的主要壁壘,「輿論壁壘」 等新型壁壘也呈上升之勢。發達國家繼續對農業提供巨額補貼,國際農產品貿易被嚴重扭曲,多哈談判建立國際農業貿易新規則和新秩序步履維艱。這都將在今後一個時期影響中國發揮比較優勢,擴大優勢農產品出口。

第五,從戰略上看,在加入WTO背景下,中國農業所面臨的挑戰,其實並不在於農產品進口數量的可能增加,更尖銳的矛盾,主要在於農村人口尚未大規模轉移背景下,進口農產品增加後大量農民的就業和收入問題。這是一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和影響著中國經濟改革、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全局性問題。有學者指出,如果對經濟發展只注重國內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往往會將農業看成是對國內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增長無足輕重的部門,因此不願意增加政府對農業發展的支持和保護,這顯然不利於提高中國農業國際競爭力。在發達國家高額補貼的農產品進口沖擊下,中國不少地區的農業和農村經濟就可能面臨衰落的危險。這樣,受威脅的可能並不是國內農產品的供求平衡,而是引起的相當數量的農民的就業和收入問題(陳錫文,2004)。

三、今後的挑戰與關鍵問題

20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中國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農產品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變化,實現了由長期短缺到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餘的歷史性轉變。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需求結構的顯著變化,對農產品從主要是數量需求轉向數量、質量雙重需求;農業發展從過去主要受資源約束轉向受資源、市場雙重約束。2001年底中國加入WTO,則把中國農業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必須面對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競爭的雙重挑戰。中國農業發展的環境和條件發生了深刻而重大的變化。

而從現在起的今後若干年,中國正處在人均GDP從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發展新階段,將進入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加速發展的重要時期。國際經驗表明,這既是中國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也是各類矛盾凸現的挑戰期。在這一關鍵時期,著力解決好「三農」問題,繼續發揮農業農村經濟對國民經濟的支撐作用,不僅關繫到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發展,而且直接影響中國對戰略機遇的把握,事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大局。但是,中國農業目前仍然是國民經濟最薄弱的環節,一些長期困擾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深層次矛盾還遠沒有根本解決,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農業大國,農業發展將面臨越來越多的壓力和挑戰,比較突出的有:

1.人口和食物消費需求增長的壓力與日俱增。2004年底中國人口為13億,預計到2010年達到13.45億。按照目前的糧食消費結構和需求總量測算,到2010年,糧食年需求量至少為5億噸。目前中國的糧食生產能力4.7億噸,要想在今後5年內使農業恢復到5億噸的生產能力,在物質和技術條件上都存在較大的難度。如何保障13-14億人口的糧食安全問題,是今後中國農業不能迴避的戰略問題。

2.農業資源剛性約束矛盾日益突出。人多地少是中國的基本國情。目前中國人均耕地面積不足1.5畝,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3%。從長期看,人口增加、耕地減少,耕地資源緊張的矛盾將始終存在。人均水資源也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乾旱和嚴重缺水已經成為制約西北、華北和中部地區農業發展的瓶頸。今後農業資源緊張的矛盾對農業發展的約束將越來越突出,直接威脅中國的糧食安全和農產品供給。

3.農業國際競爭力在短期內難以提高。中國農業在技術進步、產品質量和整體競爭力與主要農產品貿易國的差距在短期內難以改變,中國小規模分散經營的傳統農業與國外大規模現代化農業難以競爭的局面,在較長時期內也不會出現逆轉。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中國農業投資投入不足,農村資金短缺,生產要素持續外流,農產品市場體系、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和國家對農業的支持政策體系不完善等問題將難以在根本上改變,因此在短期內進一步提高中國農業競爭力的難度較大。這也決定了在世界貿易體系中,中國農業必須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選擇正確的發展戰略。

4.影響農業和農村發展的體制性制度性矛盾開始凸現。在城鎮化和工業化加速發展的背景下,長期積累的城鄉二元結構中的一些深層矛盾開始顯現: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享受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差距進一步拉大,農村與城市的面貌反差強烈;城鄉之間各種要素合理流動的市場體系還沒有形成,影響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體制性障礙仍然存在,農民就業增收渠道難以拓寬。從根本上改變影響中國農業農村發展的城鄉二元結構,還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未完以下網站有全文。

④ 農業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農業也是一個產品,
你這樣理解就可以很清晰它所代表的意義了.

跟農產品相關的行業,自然會受其影響.

如果從再深一個層面來理解,
農業是國家的立國之本,農業強大,對國際貿易的主動權會大一些!

⑤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我國農業有哪些積極影響,

WTO--是世界貿易組織的縮寫.是重要的全球性的經濟貿易組織.其宗旨是促進世界經濟發展和福利進步,主張貿易自由與公平,總部位於瑞士日內瓦.
中國在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了世貿組織.世界貿易組織的主要職能是減少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的貿易限制,控制和減免關稅,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
中國加入WTO,就是為了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享受多邊貿易帶來的好處,發展本國的優勢,促進國家發展.
故答案為:(1)有利於中國更快、更好地融入國際經濟社會;(2)有利於維護我國的經濟利益;(3)有利於推進我國經濟體制改革;
(4)有利於擴大出口貿易;(5)有利於引進外資;(6)有利於激發中國企業的競爭意識;(7)有利於我國技術進步;
(8)有利於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9)有利於擴大就業機會.

⑥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農業行業分會的主要職能

開展同世界各國農業機構和農業企業的聯絡,邀請和接待外國經貿界人士和代表團來訪,組織中國農業經貿代表團出訪,為促進中外農業的貿易交往提供信息,與有關國家的經貿組織開展交流與合作。
(1)多向經濟合作促進——與世界各國的相關組織建立合作夥伴關系,並通過這些組織完成多向經濟合作的促進工作;
(2)積極拓展境外業務——積極引導國內企業走出國門,拓展國際市場;
(3)增強國際市場拓展的能力——積極吸收農業中小企業參加各種國際性經貿活動,幫助他們獲得國際合作的經驗和拓展國際合作的渠道,使農業企業增強國際市場拓展的能力。 在境內外舉辦和參加各種國際性農業展覽會,組織國內農業企業參加境內外展覽會,獲取國際市場信息,推動中外農業企業的交流與合作。
充分利用這一國際公認的最為有效的市場促進方式,創立「品牌」國際性專業展覽會並使之在農牧漁業中成為具有領導作用的展覽,提高服務貿易的質量,充分發揮貿促會在行業中直接面對國際市場和能夠靈活開展商務服務的特點。 舉辦、合辦或參加農業經貿領域的專業會議。根據授權,承辦政府委託的對外經貿合作商務會議。
根據現代商務的特點和需要,開展規范化的雙邊和多邊經貿會議。讓參與者深度地了解產業的變化,幫助企業提高未來可能盈利的能力。 與國內外相關機構建立信息溝通渠道,進行農牧業和農業產品加工經貿信息的收集、整理、傳遞和發布工作;
——向國內外有關企業提供經貿信息、咨詢服務等;
——與國際機構開展專項課題的調研合作,並提供相應咨詢服務;建立業者信息反饋與多方溝通途經;
——編輯出版信息刊物。 根據國內農業企業開展國際合作及貿易的需求,通過與境內外專業機構的合作,對國內農業企業的人員進行專業培訓;
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參考依據
參與企業運營領域內的有普遍約束力的法律條款參考依據的准備工作,積極向政府有關部門反映企業在開展國際經貿活動中的有關情況和政策性的意見。
承擔政府委託合作項目的執行和實施
負責中國國際商會農業商會的日常工作

⑦ 辦一家農牧業國際貿易有限公司需要什麼手續

1、公司名稱(5個以上公司備選名稱)公司注冊營業執照

2、公司注冊地址的房產證及房主身份證復印件(單位房產需在房產證復印件及房屋租賃合同上加蓋產權單位的公章;高新區、經濟開發區、新站區居民住宅房需要提供房產證原件給工商局進行核對)

3、全體股東身份證原件(如果注冊資金是客戶自己提供,只需要提供身份證復印件;如果法人是外地戶口在新站區、經濟開發區、高新區注冊,需要提供暫住證原件)

4、全體股東出資比例(股東占公司股份的安排)

5、公司經營范圍(公司主要經營什麼,有的范圍可能涉及到辦理資質或許可證)
注冊公司流程:
第一步:准備5個以上公司名稱到工商局核名
第二步:到刻章廠刻章一套 分為公章、財務章、法人章、合同章。
第三步:整理資料到工商局辦理營業執照
第四步:整理資料到質量技術監督局辦理公司組織機構代碼證
第五步:整理資料到國稅局辦證處辦理國稅證
第六步:整理資料到地稅局辦證處辦理地稅
第七步:到開立驗資戶的銀行或其他銀行開設公司基本賬戶
第八步:公司會計整理資料到國地稅務分局辦理公司備案及報稅事宜

純手打,望採納,希望可以幫到你!

⑧ 農業貿易自由化的特徵

一、引言
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國已經成為繼美國、歐盟、加拿大、巴西之後的世界第五大農產品出口國,第四大農產品進口國。伴隨著開放程度的加深,經濟的飛速發展,中國農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同時也拉大了農村區域貧富差距。從歷史趨勢來看,農產品貿易不僅對我國農業資源配置、農業內部結構調整扮演重要作用,對拓寬農民就業渠道和促進農民增收也起到越來越大的作用。研究表明,中國農產品出口乘數2002年為1.66,相當於1美元農產品出口能夠額外產生1.66 美元的經濟活動;每1萬美元的農產品出口,能直接和間接創造近28個就業崗位(程國強,2004)。
可預見的是,隨著入世影響的釋放和擴散,中國農村居民收入將發生較大的變化。而我國的農村居民收入差距總體上經歷了由逐漸擴大到逐漸縮小,再由逐漸縮小到逐漸擴大的過程。1978年開始,農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逐年擴大,1995年達到第一個頂峰,基尼系數由0.21擴大到0.34,1996年基尼系數下降為0.32,隨後差距開始逐年擴大,2004年接近0.40。更有學者認為,中國農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數早在2000年就已超過國際公認的警戒線,達到0.4296。而農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嚴重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當然影響農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因素有很多,而本文專門針對農產品貿易自由化對農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進行詳細分析。
二、農產品貿易自由化對農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機制分析
1.農產品貿易自由化通過農產品價格機制影響農村居民收入不均等
一般而言,貿易自由化會使一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價格上升,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價格下降,尤其是那些曾經受到高度保護的產品,在關稅等貿易壁壘削減後其價格將顯著下降,國內外價格水平趨於一致。商品價格的變化進而會影響相關要素價格的變化,從而直接影響到居民收入分配。
貿易自由化降低了農產品名義保護率,對農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產生重大影響。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幅度降低貿易保護措施,多次削減進口關稅,將平均關稅率從改革初期的52.3%降到2004年的10.4%。名義保護率的下降使國內市場價格不斷向國際價格靠攏,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國內價格扭曲,優化資源配置,但同時也降低了對國內產品的保護,增加其競爭壓力,特別是削弱了對小麥、玉米、棉花、稻穀和大豆等農產品的保護,減少了出口,因而對主要生產這些產品的農民產生負向福利沖擊。因此,產品的國際流通會降低國內某些農產品的價格,影響部分農民及相關部門的收入。農產品貿易自由化在價格機制上會擴大農民的收入差距。
2.農產品貿易自由化通過調整農產品貿易結構來影響農村居民收入不均等
國際貿易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過進出口產品影響一國的貿易結構,來調整優化其產業結構。貿易自由化促進了中國農產品貿易的增長,盡管改革期內農產品貿易額占貿易總額的比例不斷下降,但農產品貿易總量卻一直在上升。例如,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從1991年的27.99億美元上升到2005年的93.88億美元,同期相應產品的出口則從72.26億美元增加到近225億美元。
貿易自由化也推動了農產品外貿結構的變化,對農民福利產生重大影響。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產品貿易結構的變化反映了中國農業貿易的比較優勢特徵:土地密集型產品(例如谷類、油菜籽和糖類作物)的凈出口下降,而高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農產品(例如園藝品和畜產品)的凈出口則在上升。這種結構變化對農村收入產生兩個方面的影響,其一,使不同農產品生產者的福利水平發生變化:一方面增加了勞動密集型農產品生產者的收入,另一方面惡化了土地密集型產品生產者的收入分配,從而影響了農村居民收入不均等。其二,使不同地區間農民受益不均。沿海地區農民更多而高效地生產具有比較優勢的牲畜和園藝產品,這些產品在出口中所佔比重越來越高,因而其凈出口也越來越高;內地農民則偏向於種植不具有比較優勢的小麥大豆和棉花,這些產品在進口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高,因而其凈出口也越來越低。因此,與內陸農民相比較而言,沿海地區農民是貿易自由化政策的最大受益者,造成了區域間農民收入的不均等。
3.農產品貿易自由化通過調整收入結構來影響農村居民收入不均等
貿易自由化不僅帶來了產品的流動,更重要的是,使得諸如勞動力和資本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優化了資源配置,並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農村居民的收入結構,影響了農村居民的收入不均等。家庭經營收入一直是中國農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構成部分,其比重曾經將近佔到農村居民收入的83%,如在從1993年到1997年的5年間里其比重值一直穩定在70%以上,但隨著農村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鄉村工業的發展,農村居民從其他途徑獲得收入增加,其對中國農村居民收入的影響逐步減弱,其比重也從下降到2005年的56.67%。分析表明,某些農產品貿易發達地區,農村居民收入呈多元化趨勢,不僅有家庭收入,還有工資和其他收入;而某些農產品貿易落後地區,則農村居民收入主要是家庭收入。所以,農產品貿易自由化會通過收入結構的不同和擴大農村居民收入。
總而言之,一國參與國際貿易和國際分工的程度的不同,貿易對該國經濟發展影響的廣度和深度也是大不相同的。同樣,不同勞動者捲入全球化的程度不同,也會直接導致其在收入分配中地位的不同。
三、結論及建議
1.從我國當前現實來看,盡管中國已經加入WTO,但是國內市場整合情況一般,不同地區農戶、不同收入獲益並不均衡,甚至部分農民群體由於遠離市場無法享受經濟增長成果。
2.由於不同地區農業稟賦差異較大,貿易自由化在不同程度上惡化了區域間及區域內農村居民收入差距。從產品市場角度而言,幾乎所有地區收入低的農戶在農產品貿易自由化後會出現絕對貧困惡化或相對貧困惡化。
3.從要素市場來考察,部分低收入農戶的非農就業波動性要較一般農戶勞動力非農就業要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這部分農民的收入,但對於不同農民群體的收入差距的影響卻是不確定的。
為了更好的分享貿易所帶來的豐厚利潤,同時也最大限度的防止農村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筆者認為,中國必須加快改革的步伐,採取相應的措施:
(1)隨著國家對農產品市場保護的日益減退,農民要進入市場參與競爭,就要從制度上解決農民面向市場的經營,建立和完善農產品流通組織和市場網路。
(2)創造條件讓部分農民從玉米、小麥、大豆、棉花、油料作物等轉移到其他作物、畜牧業及非農產業,加快調整步伐。
(3)建立公平競爭的勞動力市場,促進勞動力的地區間的流動;積極開展轉崗培訓,提高農民工的再就業能力。使更多的人能共同分享入世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機遇和利益,以防止地區間農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
(4)加速國內農產品市場流通體制的改革,培養和健全市場中介組織;加快與國內外貿易緊密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貯存、交通、通訊等設施和港口的建設,以滿足不斷增長的進出口貿易和降低農產品市場的流通費用。

⑨ 農業外貿出口程序

.客戶詢盤:一般在客戶下perchase Order之前,都會有相關的 Order Inquiry 給業務部,做一些細節上的了解。 2.報價:業務部及時回復客人查詢,確定貨物品名,型號,生產廠家,數量,交貨期,付款方式,包裝規格及櫃型等,peroforma Invoice 給客戶做正式報價。 3.得到訂單:經過洽談,收到客戶正式的訂單perchase Order。 4.下生產訂單:得到客人的訂單確認後,給工廠下訂單,安排生產計劃。 5.業務審批:業務部收到訂單後,首先做出業務審核表。按「出口合同審核表」的項目如實填寫,盡可能將各種預計費用都列明。合同審批需附上客人訂單傳真件,與工廠的收購合同。審核表要由業務員簽名,部門經理審批,再交管理部人員審核後才能執行。如金額較大的,或有預付款和傭金等條款的,要經公司總經理審批才行。合同審批之後,製成銷售訂單,交給部門進程員跟進。 6.下達生產通知:業務部在確定交貨期後,滿足下列情況可下達生產通知, 通知工廠按時生產: 6.1:如果是L/C付款的客戶,通常是在交貨期前1個月確認L/C已經收到,收到L/C後應業務員和單證員分別審查信用證,檢查是否存在錯誤,交貨期能否保障,及其他可能的問題,如有問題應立即請客人改正。 6.2:如果是T/T付款的客戶,要確認定金已經到賬。 6.3:如果是放帳客戶,或通過銀行D/A等方式收匯等,需經理確認。 7. 驗貨: 7.1:在交貨期前一周,要通知公司驗貨員驗貨。 7.2:如果客人要自己或指定驗貨人員來驗貨的,要在交貨期一周前,約客戶查貨並將查貨日期告知計劃部。 7.3:如果客人指定由第三方驗貨公司或公正行等驗貨的,要在交貨期兩周前與驗貨公司聯系,預約驗貨時間,確保在交貨期前安排好時間。確定後將驗貨時間通知工廠。 8.制備基本文件。工廠提供的裝箱資料,製作出口合同,出口商業發票,裝箱單等文件(應由業務跟單員製作,交給單證員)。 9.商檢:如果是國家法定商檢產品,在給工廠下訂單時要說明商檢要求,並提供出口合同,發票等商檢所需資料。而且要告訴工廠將來產品的出口口岸,便於工廠辦理商檢。應在發貨一周之前拿到商檢換證憑單/條。 10. 租船訂倉: 10.1.如果跟客人簽定的合同是FOB CHINA條款,通常客人會指定運輸代理公司或船公司。應盡早與貨代聯系,告知發貨意向,了解將要安排的出口口岸,船期等情況,Q確認工廠的交貨能否早於開船期至少一周以前,以及船期能否達到客人要求的交貨期。應在交貨期兩周之前向貨運公司發出書面定倉通知(ING ORDER),通常在開船一周前可拿到定倉紙。 10.3.如果貨物不夠一個小櫃,需走散貨時,向貨代公司定散貨倉位。拿到入倉紙時,還要了解截關時間,入倉報關要求,等內容。 10.4.向運輸公司定倉時,一定要傳真書面定倉紙,註明所定船期,櫃型及數量,目的港等內容,以避免差錯。 11. 安排拖櫃: 11.1.貨物做好並驗貨通過後,委託拖車公司提櫃,裝櫃。拖車公司應選擇安全可靠,價格合理的公司簽定協議長期合作,以確保安全及准時。要給拖車公司傳真以下資料:定倉確認書/放櫃紙,船公司,定倉號,拖櫃委託書,註明裝櫃時間,櫃型及數量,裝櫃地址,報關行,及裝船口岸等。如果有驗貨公司看裝櫃,要專門聲明,不能晚到。並要求回傳一份上櫃資料,列明櫃號、車牌號、司機及聯系電話等 11.2.傳真一份裝車資料給工廠,列明上櫃時間、櫃型、訂倉號、訂單號、車牌號以及司機聯系電話。 11.3.要求工廠在貨櫃離開工廠後盡快傳真一份裝貨通知給業務部,列明貨櫃離廠時間、實際裝貨數量等,並記裝箱號碼和封條號碼作為提單的資料。要求工廠裝櫃後一定要記住上封條。 12.委託報關:在拖櫃同時將報關所需資料交給合作報關行,委託出口報關及做商檢通關換單。通常要給報關留出兩天時間(船截關前)。委託報關時,應提供一份裝櫃資料,內容包括所裝貨物及數量,口岸,船公司,定倉號,櫃號,船開截關時間,拖車公司,櫃型及數量,本公司的聯系人和電話等。 13. 獲得運輸文件: 13.1. 最遲在開船後兩天內,要將提單補料內容傳真給船運公司或貨運代理。補料要按找L/C或客人的要求來做,並給出正確的貨物數量,以及一些特殊要求等,包括要求船公司隨同提單出的船證明等。 13.2. 督促船公司盡快出提單樣板及運費帳單。仔細核對樣本無誤後,向船公司書面確認提單內容。如果提單需客人確認的,要先傳真提單樣板給客人,得到確認後再要求船公司出正本。 13.3. 及時支付運雜費,付款後通知船公司及時取得提單等運輸文件。支付運費應做登記。 14. 准備其他文件 14.1.商業發票:L/C 要求提供的文件中,對商業發票要求最嚴格。發票的日期要確定在開證日之後,交貨期之前。發票中的貨物描述要與L/C上的完全相同,小寫和大寫金額都要正確無誤。L/C上對發票的條款應顯示出來,要顯示嘜頭。如果發票需辦理對方大使館認證,一般要提前20天辦理。 14.2.FORMA原產地證書:FORM A 原產地證要在發貨之前到檢驗檢疫局申辦。需注意的是運輸日期要在L/C 的交貨期和開船日之前,在發票日期之後。未能在發貨之前辦理的,要辦理後發證書,需提供報關單,提單等文件。經香港轉運的貨物,FORM A證書通常要到香港的中國商檢公司辦理加簽,證明未在港對貨物進行再加工。 14.3.一般原產地證:一般原產地證可在中國貿易促進會辦理,要求低一些。可在發貨之後不太長的時間內補辦。如果原產地證書要辦理大使館加簽,也和發票一樣要提前20天辦理。 14.4.裝運通知:一般是要求在開船後幾天之內,要通知客人發貨的細節,包括船名,航班次,開船日,預計抵港日,貨物及數量,金額,包裝件數,嘜頭,目的港代理人等。有時L/C要求提供發送證明,如傳真報告書,發函底單等,注意按客人要求的時間內辦理。 14.5.裝箱單:裝箱單應清楚地表明貨物裝箱情況。要顯示每箱內裝的數量,每箱的毛重,凈重,外箱尺寸。按外箱尺寸計算出來的總體積要與標明的總體積相符。要顯示嘜頭和箱號,以便於客人查找。裝箱單的重量,體積要於提單相符。 15.交單: 15.1.採用L/C收匯的,應在規定的交單時間內,備齊全部單證,並嚴格審單,確保沒有錯誤,才交銀行議付。 15.2.採用T/T收匯的在取得提單後馬上傳真提單給客人付款,確認受到餘款後再將提單正本及其他文件寄給客人 15.3.如果T/T收匯的,要求收全款才能做櫃的,要等收款後再安排拖櫃。拿到提單後可立即寄正本提單給客人。 16.業務登記:每單出口業務在完成後要及時做登記,包括電腦登記及書面登記,便於以後查詢,統計等。 17.文件存檔:所有的文件、L/C和議付文件必須留存一整套以備查用。 18.單證員平時應注意收集運價變動,船期,航線,等信息,為業務員報價提供幫助。

⑩ 國際農業出口貿易的發展趨勢

隨著世界貿易組織影響日益擴大和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在烏拉圭回合協議框架下,各國曾經作為保護本國市場的有效手段――關稅貿易壁壘的作用逐漸失去了往日的輝煌,相反,非關稅貿易壁壘的作用日漸加強。而在眾多的非關稅貿易壁壘中,傳統的非關稅壁壘逐步削減,綠色貿易壁壘以鮮明的時代特徵正日益成為國際貿易發展的主要關卡。
綠色貿易壁壘,是指在國際貿易活動中,一國以保護環境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環境貿易措施,使得外國產品無法進口或進口時受到一定的限制,從而達到保護本國產品和市場的目的。它具有一定的廣泛性、隱蔽性、技術性,更重要的是其合理性。而且綠色壁壘還在呈不斷加強的趨勢,這必將對廣大發展中國家提出更加嚴峻的挑戰。
在加入WTO之後,我國農業產品在國際市場上面臨著強大的綠色貿易壁壘。山東省是中國外貿大省,同時又是農業大省,山東的農業產品自然是首當其沖的要面對綠色貿易壁壘
一、 綠色壁壘的形成
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和世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綠色消費興起。而且各個發達國家也以保護自然環境、生態資源以及人類和動植物健康為「名」,通過制定一系列苛刻的環保標准對來自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產品設置關卡,限制其出口,而行保護貿易之「實」。國際環保公約和世貿組織《實施動植物衛生檢疫協議》(SPS)、《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TBT)中的有關規定,是國際貿易中的「綠色」法律。值得注意的是,《實施動植物衛生檢疫協議》(SPS)、《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TBT)均適用於農產品。前者目的在於:各成員為保護人類、動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採用或實施必須的措施,這種措施的實施方式要確保不對國際貿易產生限制

閱讀全文

與農業國際貿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