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對外貿易戰略有哪些,中國現階段適合哪種戰略,理由是什麼
一、中國對外貿易發展戰略情況
建國至今,我國對外貿易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轉變,1949年開始主張閉關自守戰略,1972年主張進口替代戰略,1978年主張進口替代戰略與出口導向戰略並存,1994年主張出口導向戰略,2005年主張完全開放戰略。
2010年,商務部發布《後危機時代中國外貿發展戰略研究》,該研究提出要在2030年之前分階段實現貿易強國目標,即2020年之前,鞏固中國的貿易大國地位,並不斷向貿易強國奮進;2030年前後基本實現貿易強國目標。這份研究報告明確指出了中國向貿易強國發展的決心與策略,並指出了相對應的政策;2010年,「第二屆貿易強國論壇」在北京工商大學成功舉辦,該論壇提出要成為貿易強國必須具備六個條件:一是經濟高度發達,二是參與國際分工,三是擁有大規模貨物貿易,四是對外開放力度大,五是可大規模對外直接投資,六是服務產品的貿易額佔有較高比重。
此外,在中國對外貿易發展戰略的相關研究綜述中,有兩個值得重視的高潮階段,一是在2008年爆發全球金融危機之後,貿易保護主義的大范圍開啟對中國外貿造成了較大影響。當時的外貿戰略研究多圍繞反對貿易保護主義進行,如耿麗萍於2008年提出調整中國對外貿易戰略的急迫性,張連成於2009年探討中國當前宏觀經濟政策應如何選擇,劉芳於2010年指出實施出口導向貿易戰略出現的一系列問題,蘇汾於2010年分析了中國對外貿易中大國效益的影響等;二是在2013年美歐自由貿易區的談判開始之後,中國地區主義的大范圍開啟又再次對中國外貿造成了影響,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如翁愛雲於2013年強調要實施自由貿易戰略與貿易保護主義的前提條件是中央政府享有獨立主權,胡鞍鋼於2013年提出要打造一個能在和平發展的基礎上,互利共贏的戰略。
二、英美對外貿易戰略的回顧及對中國啟發
隨著部分國家資本主義的快速發展,外貿發展愈加迅速,現階段幾乎已經成為了各國之間相互聯系的主要渠道。在資本主義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對外貿易戰略最具代表性的國家有英國與美國。因此,深入研究英美對外貿易戰略對於中國轉變外貿發展策略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與意義。
(一)英國對外貿易戰略回顧
兩百多年前,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後,航海時代隨之開啟,此時歐洲開始流行重商主義,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也是在當時發表。在重商主義的影響下,英國在制定外貿戰略時更加重視出口貿易,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進口貿易,並且通過外貿管制對外貿活動進行控制。英國漁業與航運業逐漸成為其後備海軍力量,殖民地成為了宗主國的資源被不斷剝削。當時的英國對外貿易戰略不僅將重商主義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更是全面啟用軍事力量對外貿進行護航。英國逐步穩定了自己在海上霸主的地位,奠定了其在國際貿易中的領導地位。英國工業革命的爆發,預示著其將全面開展自由貿易戰略,將自由貿易作為對外貿易的主要手段。《國富論》中強調了經濟與貿易的自由,亞當·斯密雖然並不支持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但是卻從未對軍事力量保護外貿的行為作出否定。他認為,保護社會安全,防止其他獨立社會的入侵與暴力,是國家政府的主要職責,如果有必要,就必須依靠武力手段進行。由此可見,英國之所以成為了海上霸主,並進一步成為了世界經濟大國,離不開其軍事力量給予外貿戰略的全力支持。
(二)美國對外貿易戰略回顧
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在美國建國初期制定了相關外貿政策,他認為美國屬於年輕國家,無法直接與實踐經驗豐富的製造業國家競爭,因此十分支持李斯特的貿易保護觀點,主張進口關稅的實施與原材料出口的限制,並且出口企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獲得相應的補貼與贊助。雖然當時美國支持貿易保護主義,但是也具有其鮮明的特點:其一,美國式貿易保護戰略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即該保護戰略僅針對英國等老牌製造業國家,而在面對美洲國家時更體現出自由貿易戰略,這一行為帶有濃重的門羅主義色彩,將美洲作為自己的勢力范圍,重視與美洲國家的合作,反對歐洲對美洲事務的干預;其二,在主張貿易保護主義的基礎上,重視「區域合作」與「進口替代」,這一特點並非取決於其經濟情況,而是受到美國的國土面積與地理位置影響;其三,重視軍事力量與法律力量。在這一點上,與英國相同,漢密爾頓十分看重美國的海軍和商船隊。但是同時,他主張利用法律力量為外貿戰略保駕護航。漢密爾頓希望能在西印度群島及周圍海域展示美國海軍力量。雖然最後,這一想法並不是由漢密爾頓親自完成,但是這些思想仍舊在很長一段時間對美國的外貿戰略造成影響,並在極大程度上影響了美國的外交戰略。美國的外貿戰略與外交戰略都將軍事力量與法律力量並重,這不僅是美國的進步,同時也值得作為中國外貿戰略的參考依據。
經過兩次世界大戰之後,歐洲許多城市、人才、工業、農業等都被摧毀,美國幾乎在一瞬間成為了超級大國。之後,美國經濟實力的發展極為快速,不僅將外貿戰略范圍擴大,同時還徹底轉換為自由貿易戰略。美國利用北約在軍事方面對西歐進行控制,利用國際貨幣基金會與世界貿易組織在金融方面對世界經濟進行控制,甚至全球金融體系的建立都將美元作為中心。美國不僅是國際貿易規則的主要制定國家,也是在世界貿易中獲益最大的國家之一。雖然在許多領域美國都主張「自由貿易」,但一旦涉及高科技等與美國利益密切相關的領域,美國又會主張「保護主義」。新世紀以來,美國對外貿易戰略主要有兩個較大的特點:一是轉移自己主導的部分產業及控制產業兩端。受到產業升級等客觀因素的影響,美國為繼續維護自由貿易戰略,主動放棄了電視製造、鍋碗瓢盆、衣褲鞋帽等產業,並將其轉移到中國、日本、東南亞等地區。從中可以發現,美國放棄的主要是製造業,但是對於農業、能源、資源及高科技等產業,美國仍舊掌握在自己手中,因為只要將產業兩端控制好,即使某些產業需要轉移,美國仍舊可以控制整個產業鏈條;二是高度重視利率、匯率等金融手段的運用。美國在1992年採用匯率手段提升了自己的貿易競爭力,在1998年繼續採用金融手段控制了東南亞的經濟命脈,在2008年再次採用一系列金融手段將美國次按危機轉化為歐洲經濟危機。
三、中國的新外貿戰略內涵及政策建議
(一)新外貿戰略內涵
在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的歷程中,出口導向型戰略延續時間較長,給中國後續經濟發展帶來了長久的影響。雖然由於受到出口貿易快速增長的推動作用,中國的整體經濟較為繁榮,但是在經過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之後,許多問題被暴露出來。中國必須根據實際情況重新制定新的戰略目標,在不斷調整與改善貿易條件的過程中,實現國際貿易的利益最大化。中國的新外貿戰略內涵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其一,確定目標。中國外貿戰略的首要目標是「國強民富」,即外貿不僅要促使「國強」,還要惠及到中華13億人民,這兩者之間是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只有使「國強」與「民富」都實現,才能進一步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夢;其二,選擇方式。在一般情況下,若各國的經濟發展正處於繁榮時期,則貿易戰略會具有較強的自由性,若處於衰退時期或蕭條時期,則貿易戰略會具有較強的保護性。由於中國屬於生產大國,並且中國經濟與全球經濟已經形成相互促進作用,中國經濟離不開全球經濟,全球經濟也由於中國經濟的發展而加速發展。因此,中國應側重於自由貿易戰略,在充分發揮WTO規則的基礎上,反對利用環保、低碳等綠色旗幟實施保護貿易行為;其三,選擇手段。任何一個發達國家、經濟大國在外貿戰略上都會選擇自由貿易戰略,即使一開始會由於條件限制選擇貿易保護戰略,但是隨著經濟的繁榮發展,最終還是會轉變為自由貿易。中國外貿發展在轉變策略的過程中,需要獲得自由貿易政策的支持,將金融力量與法律力量相結合,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
(二)政策建議
首先,應當根據中國的實際經濟情況與外貿情況建立完善、有效地市場經濟體系,以及相關的法律政策;有關部門應摒棄以往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不合理政策,並進行市場秩序的重新制定,引導產業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得到良好發展;同時地方政府也需對相關產業給予足夠支持,使其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產業集群,例如美國的矽谷與義大利以機械生產聞名的摩德納,在初始階段由於缺乏政府主導而表現出一定的混亂狀態,經政府引導後恢復積極發展。此外,還應從多方入手進行協調,使產業政策與貿易政策求同存異,達到更好的配合效果。
其次,要重視跨國公司的強大作用,並同時發揮金融作用,通過調控人民幣匯率及相關工具,將外貿戰略從根本上落實。國家有關部門應對銀行及其他資本市場進行科學、合理的優化配置,使企業投資所獲得效率得到顯著提高,並對實力強大跨國公司予以政策支持,鼓勵其在國內積極進行投資活動,以便為對外貿易發展提供更充足的資金來源。
再次,要實現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的均衡發展,營造有利於貿易發展的國內環境。可通過不斷落實加工貿易升級戰略,延長貿易產業鏈,使我國的對外貿易事業並不局限於少數沿海地區,而將其與內陸地區的產業結構改革相結合,講傳統的加工貿易產業向內陸轉移,使沿海地區更側重於產品的優化升級。
最後,重視貿易政策與產業政策的協調性,將對外貿易的競爭優勢落實在技術、質量、品牌及服務等方面。時代的發展使高技術導向產業得到飛速發展,我國對外貿易實現技術革新與品牌創新將進一步促進貿易事業的發展、增大對外貿易量及經濟效益。應通過加大對重要科技的研發、在環境科學、信息科技等基礎學科方面積極應用新技術等策略,為我國對外貿易事業的更好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結語
綜上所述,戰略性貿易對於中國而言是具有可行性的,但是作為一種干預貿易政策,在中國加入WTO的前提下,自由貿易戰略與貿易保護主義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可調和性。現階段,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雖然在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實行方面具有必要性,同時也存在許多的制約因素。筆者認為,應結合中國經濟與世界貿易等實際情況,謹慎地選用局部性的戰略性貿易政策。
更多專業分析可參考相關專業報告:《中國對外貿易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② 中國國際貿易策略的特徵
謹供參考:
中國需要主動對國際貿易策略進行調整
參與世界分工和世界貿易是發展中國家經回濟發展成答功的必由之路。我國對外開放包括對外貿易發展取得的成就,在世界上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跡,我國與美國一起被認為是世界經濟增長的發動機。這是我國經濟實力、綜合國力和在世界話語權提高的重要原因,是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重要原因。我國對外開放的戰略不容置疑,對外開放存在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也不容忽視。既不能由於當前存在的一些矛盾和問題,失去歷史地、客觀地評價這個偉大進程的前提,也不能不論形勢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仍然固守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發展模式和政策體繫上。這是關繫到國家整體利益... ...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4/49155/5007134.html
③ 中國的對外貿易戰略
制定並建立我國面向21世紀的對外貿易發展戰略,實現我國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中國將面臨新的發展機遇,也將面臨國際激烈競爭的嚴峻挑戰。 二、WTO與國際...
希望採納
④ 國際貿易中的品牌戰略
一、品牌戰略是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構建貿易強國的重要措施
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我國對外貿易持續、快速增長,短短四、五年間,在世界貿易中的排名已上升至世界第三位。在保持外貿數量和規模迅速發展的同時,轉變外貿增長方式,以質量提高取代數量擴張,為我國外貿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新動力,從外貿大國走向外貿強國,成為了當前的重大課題。
自有品牌、中國民族品牌的創立與推廣,在當前外貿實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和實際效應。在中國強勁的出口中,由於缺乏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外資企業占據了中國出口產品58%以上的份額,特別是技術含量高的機電產品和IT產品,外資企業佔到出口總額的74%至88%。很多技術密集或高新技術領域里,出口產品都由跨國公司以品牌、商標、專有技術、專利、銷售渠道等方式占據。
實施品牌戰略,對於積極推動外貿增長方式轉變,具有以下積極意義:一是有助於提升出口商品單價,增加比較利益;二是能夠積極推動我國外貿產品從代工的OEM為主向ODM、OBM升級的進程;三是以民族品牌為先導,培養和建立我國海外營銷網路,改善目前中國企業雖然具備強大的國際化生產能力,但普遍缺乏國際市場能力的局面;四是有助於我國服務貿易結構向高端和多元化發展,拓展特許權使用、許可經營店專業服務等與品牌直接相關的服務貿易種類;五是為我國「走出去」開展境外加工貿易提供更為成熟的基礎條件。
二、品牌戰略是打造知識產權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經濟全球化與信息化的背景下,「知識經濟」或「信息經濟」已經取代「工業經濟」,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的主要特徵。
在知識產權體系中,品牌主要以商標、商號名稱、專有技術、經營管理的方法與經驗等方式表現出來,形成巨大的商業價值。例如:中國是耐克運動鞋的主要加工地,同樣一個定牌加工製造耐克運動鞋的廠家,製造的同款式、同檔次、同質量的運動鞋,如果採用不知名商標在國外銷售,與耐克運動鞋的售價比大約是1:10。
品牌是知識創新和知識產權商業化的重要載體,也是企業無形資產的構成要素之—。品牌的作用不僅僅局限於識別性,它己成為產品、服務質量和企業形象的載體,是企業經營狀況、市場信譽和消費者認可程度的體現。當市場競爭由產品競爭逐漸轉向品牌競爭時,品牌戰略就成為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一環。有學者將此戰略定義為:「企業為獲得和保持市場競爭優勢,運用商標制度提供的保護手段,達到樹立企業形象,促成產品或服務佔領市場的總體性謀劃。」
跨國公司幾乎都擁有自己的知名商標,在培育自主品牌時往往不遺餘力,投入了巨額資金和大量智力成果,凝結著企業的全部智慧結晶。在經營策略上,跨國公司通過商標戰略來佔領市場的制高點,擴大自己的行業領先優勢。他們在全球市場的激烈競爭,已經形成了從品牌設計、品牌選擇、品牌注冊,到品牌經營、品牌管理和品牌保護等一整套成熟的品牌戰略運營體系。而我國外貿企業,則因為自有品牌的缺乏,經常陷入知識產權的國際貿易糾紛,處於不利的地位。
與此同時,中國企業的知名品牌產品在國外也屢屢遭遇商標搶注、仿冒等侵權(據國家工商局不完全統計,已有15%的中國知名商標在國外被搶注)。這與中國企業境外知識產權保護手段薄弱有極大關系。我國企業申請國際商標的比例很小。中國50個著名品牌在美國、歐盟、加拿大、澳大利亞、香港5個主要貿易夥伴國(地區)的未注冊比例高達53.2%,其中有10%的品牌是以非中國商標所有人的名義注冊。
適時提出品牌戰略具有相當的針對性,這是我們縮小與發達國家差距,提升知識產權核心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三、政府應該在品牌戰略中有所作為
品牌雖然是以企業為主體創造的,並且只有在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中才能孕育和發展,但並不意味著政府在品牌戰略中無所作為。知識產權雖然屬於私權范疇,但政府為了保護創新動力,促進科技發展,規范市場競爭,必然要進行干預和保護。民族品牌的發展,同樣也需要政府的正確引導和積極推動。
我國正在開展的「品牌萬里行」活動,在品牌戰略推廣,提升企業品牌意識,樹立民族品牌信心等方面,正在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作為品牌戰略的濫觴與發端,其更為廣闊的內涵和現實意義將在未來品牌戰略的深化中逐漸突顯。政府在國家品牌戰略中的作為,至少將在以下幾個方面體現:
1、制定品牌戰略推進計劃,設立具體目標,有步驟地推進國家品牌戰略。
2、創造良好的品牌孕育和促進環境,強化企業品牌意識和知識產權意識。大力向企業普及、宣傳品牌創造及保護的相關內容及制度體系,積極引導與推動企業、行業建立與完善自有品牌的創造及發展機制、品牌的管理與保護機制。推動企業成為品牌發展與保護的主體。
3、在遵守WTO相關規則的基礎上,加強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加大公共產品的投入;採取政策扶持措施,積極培育和推廣中國民族品牌,進而推動中國品牌的國際化。
4、構建包括品牌在內的對外貿易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保障品牌在市場中的正當權益與公平競爭環境。對內完善立法和執法體系,形成企業、行業協會、商會以及政府聯動的知識產權協調管理機制,加強知識產權的進出口預警和監測機制;對外強化我國商品和服務品牌與商標的海外保護,完善知識產權爭端的解決機制,積極維護我國企業的品牌利益。
5、培養專業人才,普及品牌知識。
⑤ 國際市場營銷中的主要競爭策略有哪些
1、選擇適銷對路的產品策略是實現有效出口營銷的關鍵之一,我國中小企業應結合自身的條件與特點,避開與強大競爭對手的直接抗衡,根據目標市場的需要開發適銷對路的產品,調整企業產品項目的寬度、長度、深度。
2、出口產品還需要注意產品的差異化策略,利用其小、快、靈的特點,生產滿足顧客特定需求的產品。
如溫州人做徽章的精細工藝,起初做小校徽,逐步擴展到國外的大生意,連美國的警徽都在溫州定做。
(5)國際貿易策略擴展閱讀:
競爭策略一般戰略
波特認為,「當影響產業競爭的作用力以及它們產生的深層次原因確定之後,企業的當務之急就是辨明自己相對於產業環境所具備的強項和弱項」。據此,他提出了可應用於任何性質及規模的企業,其涵蓋面甚廣的一般競爭戰略。
較低成本
較低成本戰略(Lower Cost):面對龐大的市場、消費者眾多,企業可考慮採用成本領先(cost leadership)戰略去建立競爭優勢。
此種戰略的要訣是通過規模經濟以減低平均支出,同時借大量生產(mass proction)取得專業化的工作效率,使整體成本下降,產品價格得以定位於較同業低,競爭優勢由此產生。
差異化戰略
差異化戰略(Differentiation):利用匠心獨具的構思,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施工程序,新奇奧妙的原料配方,別具一格的服務形式,企業可以設計出一種與眾不同的產品,即使產品本身並無稀奇之處,通過廣告及包裝也能樹立產品的獨特品牌形象,達到差異化的效果。
差異化戰略可實施於廣闊范圍市場或狹窄范圍市場。在狹窄范圍市場的情形下,差異化戰略付諸實行的對象是一小群有特別需要或嗜好的消費者,所以有稱為聚焦式的差異化戰略。
應當指出,雖然採用一般戰略可以幫助企業建立競爭優勢,但此種優勢能否有驚無險地長期維持下去,都不是絕對可以如願以償的。
原因是唯妙唯肖的模仿能夠打破差異化的優勢,而低成本的優勢也會因技術轉變而煙消雲散。因此,要獲得持續性的競爭優勢,企業應密切注視競爭對手的一舉一動和產業中的各種變化,結合實際情況,有的放矢。
日本式
大前研—是著名的日本管理學者和資源企業管理顧問,在日本享有「戰略先生」(Mr.strategy)的雅號。他鑽研日本的企業競爭戰略多年,對其運作過程及精義所在了如指掌。他認為日本企業之所以在世界各地商業競爭中取得空前的成功,實有賴於日本企業家的獨特戰略思考模式。
說得簡單一點,日本企業家非常重視與競爭對手比較在市場上的競爭地位(competitive position),因此,日本企業的經營方針無一不以增強本身的競爭地位為依據。從這個大方向演繹出一套完整的競爭戰略。
一、強化企業的經營職能性差異(Intensity functional differentiation)
集中稀有的寶貴資源重點出擊,使之用於某一關鍵性的經營職能,是此項戰略的核心指導思想,一家企業,即使其人力、物力與競爭對手相差無幾,也可獲得競爭優勢。
辦法就是事先確定什麼是提高市場佔有率及盈利能力的成功要素,然後明智地將資源重新調度分配,藉以改進在該成功要素方面的表現。一般來說,在不同的產業領域中,成功要素分別維系於競爭者如何發揮最具決定性的經營職能。
二、利用對手的弱點(Exploit competitor』s weakness)
如果在同一產業領域中,所有競爭者都懂得分析成功要素,努力施行強化經營職能性差異的競爭戰略,那麼結果將會是沒有任何競爭者可以取得相對優勢,因為同等的活動會互相抵消,使各競爭者無法凸顯其獨特優勝之處。
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應盡量看準對手的弱點,乘弱而入,才有建立競爭優勢的機會,要清楚掌握對手的弱點,企業務必將自己的產品與競爭對手的產品作一詳盡的比較,這樣做可以提供線索,為企業定價和成本構成方面奠定競爭優勢的基礎。
⑥ 我國外貿策略 是什麼
首先,中國現在是個以原材料輸出和加工成品出口創匯為主的國家,實際上這算是很糟糕的一個主意,為什麼糟糕稍後解釋。我們現在還不能擺脫這種主體經濟模式,所以你所謂的閉關鎖國是在理論上錯誤實際上也不能成立的。好了,下面我說說我們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第一,我們引進外資。這是中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開始發展時決策層想出來的主意,他們很想用我們的大陸市場換取國外的先進技術,於是前赴後繼的外資企業湧入中國。你會發現一個奇怪現象,為什麼一個中國倒閉的企業潦倒的不像樣了,還有外企收購它???收購了以後年年虧損為什麼還一直維持運營,難道外國人傻了嗎?實際上,如果你放眼宏觀就可以很快發現,在整個產業鏈當中中國這個虧損的企業只是占據著產業鏈價值的最低端,換句話講,有很便宜的勞動力,製造出成本低廉的東西,但是在產業鏈的其他環節上它的價值會百倍增長。舉例說明,比如生產個PRADA的杯子,一個杯子在生產先上下來的成本加上原材料和管理成本總共可能才幾毛錢,但是一個PRADA的杯子在歐美市場上會賣到20美元一個,在中國市場是可能更貴,現在你明白了為什麼他們要我們的破公司了吧。所以第一個問題結束後,你會明白,中國在整個國際商貿流通領域里始終處在產業鏈的最低端,就是不停地為人家賺錢。這也是中國大學生找不到工作的原因之一,你到南方可以看看很多公司老闆很有錢公司也不小但是公司里沒幾個是正規大學畢業的,為什麼?做衣服的,做紐扣的,做皮鞋的,在整個產業鏈當中有幾個環節是需要人才的,包括訂單管理,批發零售等,這是最有價值的,但是我們偏偏處在產業鏈的製造環節,這個環節恰恰是不需要技術含量的。所以不是大學生多,而是需要大學生的崗位非常少,都是些他媽製造業需要什麼大學生??好了,主體人才缺失又是另一個問題,這個引發的諸多問題不想多說了,社會什麼樣子我想你也看到了。我只想多說一句,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純粹是個混賬想法。
我們來談第二個問題,就是中國缺失中產階級。我現在跟你談的都是讓你了解中國現狀之所以諸多問題的成因,至於策略一會兒再說。為什麼要說中產階級的重要性,在這里我可以給你舉個例子,這個例子我以前從某人的博文里看到的,發現很能說明問題,但是是誰的博文已不記得,姑且提一下。比如說現在在美國,有一個地方有金礦,來了一個礦主,他雇了一批工人,給他采礦,在這個過程中,他支付工人足夠的報酬,於是工人在吃飽飯的情況下還有富餘,就這樣過了幾年,金礦沒有了,工人手裡剩下了點錢都想結婚了,於是這個礦主又在當地開發房地產,於是工人開始拿錢買房子(在這個過程中又解決了很多就業問題),在生活安定後,酒足飯飽的人們開始希望有娛樂,於是以前的礦主又開始在當地做起娛樂業,開電影院,開酒吧(在這個過程中解決了很多就業問題,又同時刺激了消費)。中產階級在本地越來越多,這個地方從原來的小礦地逐漸發展成一個多方位增值的城市。好了我們來看看同樣有一個金礦發生在中國,中國的礦主,雇了一批工人給他采礦,他要拚命地剝削這些工人,一個月發給他們的酬勞剛能糊口飯吃,然後不久後,金礦採光了,餘下的工人還像以前一樣貧窮,這個地方也再也沒有了支柱性產業,礦主捲走了大批財富拍拍屁股到下一個城市去,留下了一大堆的下崗人員,一個從此失去生機的地方。
好了以上的例子我覺得你是可以看明白的,不發展中產階級是不會有消費的,內需從何而來?說到這讓我想起了打擊盜版的事情,如果老百姓都有錢的話,誰去買盜版啊?周星馳在武狀元蘇乞兒里的最後對話說的很對,如果人人安居樂業,鬼才願意當乞丐去。
好了,我已經和你說明了中國人均收入和人均創造GDP和人均消費水平的問題,我沒跟你大刀闊斧的談數據,我相信你也明白了。所以你也要明白你的所謂轉型是不正確的,人民最需要什麼?我可以回答你,人民什麼都需要。轉型應該按照經濟的硬性規律來,不尊重規律,我只能毫不客氣的說,你的想法只是在天馬行空,憑自己的意識妄圖強行扭轉市場,所帶來的後果,將會非常糟糕。在者我還想強調一點,我國的出口其實一直沒有實質上的優勢,並不像你想像的那樣,我們只是用了廉價勞動力並用以剝削中產階級形成的資本來創造廉價的東西傾銷出去(美國什麼時候告我們傾銷飛機了?跑車了?還是高端電子設備了?還是奢侈品了?不就是襯衫和襪子嗎?我們丟掉了製造飛機的心,卻一心只想織襪子掙錢,這就是中國的現狀,不承認也不行。),我們只是從自己身上挖下肉便宜賣給人家,這不叫優勢。優勢是我可以佔用別人的地盤,用別人的工人,消耗別人的資源,製造肉,然後高價賣給你,你還不得不買,這才叫出口優勢我親愛的朋友。年年貿易順差不代表你厲害!!!
一談到這些問題我就有點控制不住情緒,多少有點激動。
說說策略,其實現在已經沒有什麼好的策略了,我說這個話可能多少有點消極,但是這是實在話,也是有根據的話。從國際環境來看,幾乎是全世界都要在未來的兩年之內孤立中國,並對中國進行經濟制裁,方法很簡單,要求人民幣再升值,我想人民幣再升值已經成為了板上釘釘的事了。至於危害,我實在是不想再說了,我已經回答了很多人危害是什麼了,我估計你是有一定宏觀經濟學基礎的,我就不廢話了。還有人跟我說人民幣升值是好事,我實在是不知道,那些人是怎麼想的。然後,請允許我套用郎教授的一個概念,「二元化經濟」。二元化經濟就是以土木建設會中心的相關產業屬於熱門,其他諸多行業均屬於冷門。正處於二元化經濟的中國,在受到了人民幣升值壓力,熱錢套現壓力的同時,必定會再次用縮進銀根的政策應對,到時候本來就屬於冷門的中小型企業自然就拿不到貸款,於是更不用活了,而可以凸顯地方領導政績,形象工程,現實GDP的土木工程相關的產業依然受到支持,所以我的產業結構會越來越不健康。再說現有的轉型機制,國有制企業轉型為民營後,老闆接收了以前虧損的國企怎麼辦??(大部分國企都是常年虧損)要是你是老闆你應該怎麼辦?哈哈,當然是變賣資產,打發工人滾蛋回家,然後拿著變賣的資產炒股票,炒房地產,那麼多投機行為等著他呢。這就是現狀。這就是為什麼現在很多問題解決不了,策略是沒有用的,至少在中國,醫改教改房改,樣樣都改,改完了,怎麼樣了呢?看不起病,上不起學,住不起房。可笑的是我們原本就有生存在這塊土地上的自由,可是現在卻到頭來拿著我們納稅人的錢造出來住的地方,再讓我們掏錢去買,真是······無話可說。
所以你不要再去想什麼轉不轉型的事了,不切實際,而且國家那麼多年那麼多經濟學者前赴後繼,屢敗屢戰(雖然屢戰還是屢敗),他們都沒有好的策略我們就更不可能有了。我提出一點理想化轉型建議吧,那就是轉型為以農業建設和服務業建設為主的國家。這是眼下最實際的轉型策略。衡量一個國家是否發達的第一個指標,就是農業。在這里我要提一個數據來說明問題,我國現在黃豆有80%是從美國進口的。好了我問你,你可以不臭美,甚至不穿襪子,那你要不要吃飯?你現在連最基本的生存都需要去進口別人的,像老趙頭說的,吃的都沒了你還臭美啥?人家從二戰時期就開始了飛機高空噴灑農葯,有了收割車,什麼支持著工業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說白了基礎的就是農業。好了,再說服務業,服務業的概念我就不說了。現在仍作為第三產業在中國發展,實際上發展的也很差。我不知道你們的經歷,反正一提到「服務」這兩個字,我就可以想起一張中年婦女的一副不耐煩的臭臉。這就是在中國服務給我的印象。實際上美國為什麼可以有很強的抗貨幣沖擊能力,就是因為他有佔比90%的服務業,而不是什麼原材料加工。
好了,以上僅代表我個人觀點,綜上所述,僅為本人生平所學,沒復制也沒粘貼,用WORD查了一下,共計:3212個字元(加標點)。懂我的意思吧,我對得起你的100分了,甚至更多。
⑦ 中國對外貿易發展戰略
樓主你好。中國對外貿易戰略分為以下幾個部分:一、出口商品戰略。含義:是一國根據本國在一定時期內比較與競爭優勢的狀況和國際市場的供求狀況,對出口商品構成所作出的戰略性安排。二、以質取勝戰略。含義:提高出口商品的質量和信譽,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創名牌出口商品。三、科技興貿戰略。含義:大力推動新技術產品出口,運用高新技術成果改造傳統出口產業,提高傳統出口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四、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含義:根據國際政治經濟條件的變化,充分發揮我國的優勢,有重點、有計劃地逐步建立起我國出口市場合理多元化的總體格局。五、進口商品戰略。含義:根據國內生產、消費的需要,對一定時期進口商品的構成所作戰略性規劃。
⑧ 國際貿易戰略與政策是什麼
1、研究外貿管理體制改革和貨物進出口發展戰略,擬定工作思路和實施方案。
2、研究制訂貨物進出口配額管理制度,編報下達全國貨物進出口配額(包括各種貿易方式)年度計劃並組織實施。
3、負責制訂貨物進出口許可證管理制度,確定貨物進出口許可證管理的品種。
4、負責制訂貨物出口配額招標政策並組織實施。
5、研究制訂並組織實施邊境貿易政策。
6、組織實施以質取勝戰略,加強對進出口商品質量管理的指導,推動「創名牌出口商品」的活動,指導出口廣告宣傳;負責委託有關單位制訂、調整《實施檢驗的進出口商品種類表》,負責發布《實施檢驗的進、出口商品種類表》。
7、研究和推廣各種新的國際貿易方式。
8、負責擬定加工貿易(含來、進料加工貿易,外商投資企業加工貿易)政策並組織實施。
9、研究制訂市場多元化戰略並組織實施,宏觀指導和管理境內對外經濟技術貿易展覽會、洽談會、交易會等貿易促進活動,宏觀管理出國辦展工作,指導廣交會有關工作;協調管理來華經濟技術類展覽。
10、制訂各類企業外貿經營權的資格標准,負責全國各類企業(包括企業集團)外貿經營權的資格審定工作;管理外國、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常駐商業代表機構的核准業務;國家實行指定公司經營的出口商品企業和重要工業品、農產品進口經營企業的資格審定。
11、研究、分析國際物流業的發展方向和趨勢,制訂我國國際物流發展的政策。研究制訂並完善國際貨運代理行業的政策,制訂國際貨運代理企業資格標准,負責貨運代理企業資格的審定;參與供應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鮮活冷凍商品「三趟快車」運輸的組織協調;參與政府及國際多邊運輸協定的談判職責,指導外經貿倉儲行業管理。
12、指導全國旅遊產品小額貿易經營權審批工作。
13、聯系進出口商會、貨代協會。
外貿司內設處室及其職能
外貿司內設10個處室。
1、辦公室
負責全司人事、行政、黨務等。
2、綜合處
負責全司綜合和信息工作;起草全司綜合性文件和報告;聯系進出口商會,推進進出口商會的改革工作;負責邊貿進出口管理;會同有關部門履行國際環保公約等。
3、制度處
牽頭組織研究和匯總外貿管理體制改革方案;全司外貿法規綜合,牽頭負責全司的清理法規工作;制訂全國進出口商品許可證制度和目錄;牽頭制訂進出口商品招標政策和邊貿政策;《實施檢驗的進出口商品種類表》的相關工作等。
4、農產品出口處
研究擬定農產品出口發展戰略和政策措施;負責全國農產品出口商品的宏觀管理;負責農產品出口商品配額管理及供港澳商品管理;組織農產品出口招標工作;研究擬定農產品國營貿易制度和出口自動許可制度的實施方案;會同有關部門負責瀕危動植物出口管理工作;參與供應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鮮活冷凍商品「三趟快車」運輸的組織協調等。
5、工業品出口處
研究擬定工業品(機電產品除外)出口發展戰略和政策措施;負責全國工業品出口宏觀管理;負責工業品出口的配額管理;組織工業品出口招標工作;研究擬定工業品國營貿易制度和出口自動許可制度的實施方案等。
6、紡織品出口處
研究制訂紡織品出口發展戰略和政策措施;負責紡織品出口雙邊談判及協議執行;負責全國紡織品出口宏觀管理,制訂紡織品出口配額管理辦法,指導地方的紡織品配額管理工作;組織紡織品出口招標工作;根據雙邊協議,制訂被動配額出口許可證制度;制訂敏感紡織品出口的經營協調管理辦法等。
7、進口處
負責全國進口商品(機電產品除外)的宏觀管理;研究優化進口商品結構的政策措施;負責進口商品的經營協調管理;會同有關部門負責進口商品配額、登記等管理;研究擬定進口商品國營貿易制度和進口自動許可制度的實施方案等。
8、加工貿易處
負責管理全國加工貿易業務;負責研究制訂加工貿易政策;協調國務院各有關部門制訂的加工貿易相關配套政策;宏觀監控和分析加工貿易發展動態和問題,研究制訂解決措施;規范加工貿易經營秩序,查處加工貿易中的違章行為等。
9、貿易促進和國際物流處
研究制訂市場多元化戰略;組織實施以質取勝戰略;負責出口商品商標工作;宏觀指導和管理境內對外經濟技術貿易展覽會、洽談會及交易會等貿易促進活動,指導廣交會有關工作;研究、制訂我國國際物流發展政策,負責貨運代理相關工作;參與政府及國際多邊運輸協定談判等。
10、貿易秩序處
研究制訂企業外貿經營權改革方案,制訂企業進入和退出標准;參與打擊走私;負責制止低價出口行為工作;負責外貿企業各種違規、違章行為的查處;協調管理境外常駐代表機構的核准;負責易制毒化學品進出口和全國旅遊產品小額貿易相關工作等。
⑨ 什麼叫做國際貿易純理論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主編的《戰略性貿易政策和新國際經濟學》【注釋】保羅·克魯格曼:《戰略性貿易政策和新國際經濟學》(海聞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和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31頁。【注尾】在全球經濟學理論界享有盛譽。該書是美國商務部在20世紀80年代初召開的一次研討會的理論成果,初版於1986年,由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發行,至1995年已重印七次。該書共收錄了15位經濟學家撰寫的12篇有關國際貿易新理論的力作,從不同角度探討了國際貿易理論的「新思路」。
一、新貿易理論的基本思想
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其代表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及原因的研究》(1776年)中提出的「絕對優勢說」堪為自由貿易理論之濫觴。鑒於亞當·斯密「地域分工論」存在著明顯缺陷,大衛·李嘉圖對其進行了修正,創立了「相對優勢說」,標志著國際貿易理論的重大突破。但該理論仍然不能完全解釋國際貿易的發生機制。1933年,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及其學生俄林以「資源稟賦說」科學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戰後國際貿易理論成了赫俄理論的一統天下。
(一)戰略性貿易理論。20世紀80年代初,國際貿易形態發生了很大變化,實際上已經不再是古典理論所設想的那種交換了,如資本要素豐裕的國家傾向於出口資本密集性產品,有熟練勞動力的國家傾向於出口技術密集型產品,而不發達國家則出口原材料,等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雖然國家的技術差異和資源稟賦仍然主要決定了國際貿易的基本模式,但相當部分國際貿易不可簡單地歸因於出口國的自然優勢,相反,越來越多的貿易來源於規模經濟和因技術創新而形成的人造優勢。
這說明國際貿易形態的歷史性變遷對經濟學家提出了挑戰。只有在現有貿易思想基礎上發展一套新理論,才能重新解釋國際貿易領域里正在發生的巨大變遷。70年代發展起來的產業組織學提出了分析寡頭競爭產業的新方法,從而催生了國際貿易新理論。
古典貿易理論建立在市場不會偏離「完全競爭」太遠的假設之上,市場上有許多生產者,每個生產者力量都很小,不會試圖去影響價格或其競爭對手未來的行為。然而,戰後以來產業內貿易和發達國家之間貿易的迅速增長說明完全競爭的假設是不合適的,現在相當一部分貿易是由大規模生產的優勢、積累的經驗和通信技術的創新所決定的,由眾多小企業之間展開的原子狀的競爭已經難以看到,而少數幾家大型企業之間的不完全競爭卻隨處可見。例如,大型客機市場基本上由「波音」和「空中客車」兩家寡頭航空公司所壟斷,每一方都有影響價格的能力,它們做出戰略性的行動,以期影響競爭對手的行為。
古典貿易理論在於證明自由貿易是最好的。古典理論假定市場競爭是完全的。一國在某一產業的比較優勢是貿易發生的根本原因,每個國家都因其各自的要素稟賦而參與國際分工。因此,在一個競爭激烈的經濟中,「租」非常少,因而經濟中不存在「戰略性」部門,自由貿易政策是各國最好的選擇,在各國都支持自由貿易的情況下,每個國家都能從貿易中獲益,且一國的收益並不以他國的損失為代價,自由貿易不是零和博弈。古典理論甚至認為,即使世界上只有一個國家奉行自由貿易原則,其他國家都一律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該國仍能從自由貿易中獲益。因此,自由貿易是古典理論的鐵律。
在產業組織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貿易理論對古典貿易理論提出挑戰。新理論既是對古典貿易理論的繼承,又有所超越。它認為,國際分工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歷史的偶發性,是一國特定的歷史、某個偶發事件和經濟政策的產物,並不是完全由各國資源稟賦差異所決定的。新理論最有意義的創新在於引入了不完全競爭和規模經濟理論,從而使國際貿易理論從完全競爭這一假定條件的束縛下擺脫出來,市場中不完全競爭是普遍現象,完全競爭才是特例。在不完全競爭市場下,產業領域存在著規模經濟報酬遞增的現象,這個理論有力地挑戰了古典貿易理論所認為的規模經濟報酬不變的傳統觀點。由於市場競爭是不完全的,「租」不可能因競爭而完全消失,在一些產業,資本和勞動有時會獲得比其他產業高得多的回報率,因而經濟中存在著「戰略性」部門。如果政府能夠識別出這些戰略性部門,就有可能採取戰略性貿易政策。所謂戰略性貿易政策,是指在「不完全競爭」市場中,政府積極運用補貼或出口鼓勵等措施對那些被認為存在著規模經濟、外部經濟或大量「租」的產業予以扶持,擴大本國廠商在國際市場上所佔的市場份額,把超額利潤從外國廠商轉移給本國廠商,以增加本國經濟福利和加強在有外國競爭對手的國際市場上的戰略地位。政府參與國際經濟競爭顯然會從根本上改變國際貿易的通行規則,因而被視為提升其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活動。
(二)選擇戰略性產業的基本標准。如果說經濟中存在著戰略性部門,那麼企業家或經濟學家該怎樣識別它們?克魯格曼提出了識別戰略性部門的兩項標准,一是看該部門是否有大量的「租」存在,即該部門的資本或勞動回報率是否特別高;二是看該部門是否存在著外部經濟,即某一企業的研究開發活動或經驗對其他企業會產生技術外溢。然而,由於外溢是沒有市場價格的,根據這項標准去衡量戰略性部門有一定難度。
(三)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幾種形式。一旦選定某些產業為戰略性產業,政府應該採取什麼措施保護這些優選產業的發展呢?克魯格曼和詹姆斯·布蘭德(James Brander)提出了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幾種可能的應用形式。
1.以轉移利潤為目的的補貼。這項戰略性政策涉及到運用補貼來加強在有外國競爭對手的國際市場上的戰略地位,其基本思想是要把利潤從國外廠商轉移給國內廠商。政府補貼可能使本國廠商降低產品成本,從而在有利可圖的國際市場上佔有更大份額。由於成本補貼迫使外國競爭對手削減產量,使本國廠商得到額外利潤,這些利潤超過政府的補貼數額,即廠商的受益超過納稅人的損失。這說明出口補貼(或生產補貼)增加了國內經濟福利。
2.保護本國市場。比較典型和普遍運用的是國內市場保護政策。在國際貿易實踐中,對國內進口競爭產業的保護政策歷來基於出口鼓勵政策。保護政策的古典版本是有名的「幼稚產業」理論,最早由漢彌爾頓提出,李斯特加以發展和完善。克魯格曼在1984年提出了一些與幼稚產業論相似的論點。一種觀點認為,在規模經濟情況下,隨著總產量上升,邊際成本遞減,阻止外國廠商進入國內市場,不僅可以幫助本國廠商佔領被保護的國內市場,也會使本國廠商在出口市場上獲利;另一種觀點基於「干中學」思想,「干中學」在結構上與邊際成本遞減的情形是類似的。在一個受保護的國內市場上,本國廠商生產得更多,比外國競爭者學習得更快,它的「學習曲線」向下移動。
二、新貿易理論在美國興起的深層背景
20世紀80年代初,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在美國興起,不是偶然的。
首先,它與同時代美國經濟形勢發生的深刻變化有著密切聯系。隨著歐洲的復興、日本的崛起,美國逐漸喪失了在世界經濟中的絕對優勢地位。特別是日本作為經濟、科技和金融大國的崛起,成為在國際競爭中對美國具有較大威脅的經濟大國。80年代,日本國民生產總值已相當於美國的60%,在高科技方面,日本已在不少領域明顯超過西歐而對美國構成巨大挑戰,日本的對外貿易發展速度驚人,1979年日本的進出口總額較1955年增長了46.5倍,佔世界貿易總量的比重隨之從2.3%提高到6.5%,而美國在同期則從14%下降到12%。【注釋】方連慶、劉金質和王炳元主編:《戰後國際關系史(1945-1995)》,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上冊,第524頁。【注尾】當時,美國各界正在為國際競爭力開始下降而擔憂,日本和歐共體國家卻通過政府補貼或保護等手段對高科技產業實行扶持政策,由此,在美國引發了一場關於美國是否也應該對自己的目標產業進行扶持的爭論。歐共體對農產品的長期補貼政策,使得美國有時也考慮運用補貼或其他優惠政策促使其他國家購買美國而非其競爭對手歐共體的農產品。而日本、韓國的汽車和家電業的發展主要得益於政府的產業政策。為了重建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絕對優勢,美國經濟學家開始考慮要麼採取對抗性的貿易政策,在政府保護下發展一些支柱產業同日本和歐共體競爭,要麼,對日本和韓國等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施加政治壓力或展開貿易談判,迫使他們降低在經濟領域的國家介入程度。在這種背景下,里根和布希兩屆政府在貿易理論、貿易思想上逐步背離了自由貿易原則,開始轉向所謂公平貿易和管理貿易。
其次,貿易政策在美國經濟政策中的地位日益上升。直到1960年,美國製造業仍然主要是向國內消費者提供產品,企業的競爭對手基本上局限於來自國內的廠商。此後,貿易的重要性開始上升,據統計,1960至1980年期間,進出口佔美國製造業增加值的比重增長了一倍多,這表明國際因素對美國經濟的重要性日益上升,伴隨著企業競爭由純國內性質的問題轉變為國際性質的問題,貿易政策也不再被視為僅僅是美國的國內政策,而成為對外經濟政策的一部分。美國對國際貿易的依賴性越來越強,提高了國家貿易政策對國內經濟變數的影響力,貿易政策作為達到國內目標和反擊外國企業的不公平貿易的手段也越來越具有吸引力。
第三,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產業內貿易和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發展迅速,以比較優勢和要素稟賦為基礎的傳統國際貿易理論已難以對此做出合理解釋。主要表現在發達國家間貿易和產業內貿易發展迅速,這對新自由主義的經濟理論提出了挑戰,古典理論的比較優勢說和新古典理論所秉持的要素稟賦論的解釋力降低,國際政治經濟學需要發展新的分析框架。羅伯特·吉爾平認為「80年代的種種事態發展,已經對國際政治經濟學的性質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注釋】羅伯特·吉爾平:《國際關系的政治經濟學》(楊宇光等譯),經濟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195頁。【注尾】克魯格曼說得更明白:「一直可以用來說明1880年甚至1950年的經濟狀況的古典的自由貿易理論,已不適用於解釋1984年的世界經濟」。這在客觀上要求理論界重新思考國際貿易理論,創立新學說,對戰後以來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國際貿易新模式做出科學解釋。
在這種背景下,經濟學家們試圖解釋戰後發達國家間貿易和產業內貿易迅速增長這一國際貿易領域的新現象,於是出現了國際貿易理論的「新思想」,新思想的「內核」是關於戰略性貿易政策的理論。該理論的核心是賣方寡頭公司在國際貿易和對外投資中的日益重要性,這種公司可能利用越來越多的利潤、實踐經驗和阻礙競爭對手的壁壘加強自己的地位。【注釋】羅伯特·吉爾平:《國際關系的政治經濟學》,第201頁。【注尾】 在國際競爭日益加劇的時代,各國政府有可能代表本國公司執行戰略性貿易政策,即通過財政補貼或國內市場保護等手段增強本國公司的國際競爭優勢,使超額利潤從外國廠商轉移給本國廠商。
三、理論特色
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安排了一系列由美國貿易代表的官員和貿易、產業政策專家參加的會議,散發事先准備好的有關當前貿易政策問題的案例材料,希望學者們能提供與這些問題有關的合適的分析框架。不少美國經濟學家開始投身於新貿易政策的理論研究,試圖藉此為美國實施戰略性貿易提供理論依據和政策辯護。新貿易理論成為炙手可熱的研究領域,戰略性貿易政策也成為經濟學家和政治學家討論的熱門話題。
保羅·克魯格曼主編的《戰略性貿易政策和新國際經濟學》,匯集了80年代美國學者關於戰略性貿易政策及新貿易理論的主要研究成果。該書有三大特點:
首先,無論是經濟學家們對新理論的探討還是研究成果的結集發表,都反映了美國學術研究的實用傳統。可以說,所有這些研究成果都有著極強的現實針對性,它們試圖解釋戰後國際貿易的三個基本事實:一是戰後60%的貿易是在發達國家之間進行的,「北北」貿易壓倒了「南北」貿易;二是它解釋了產業內貿易迅速擴大的原因;三是它說明,在不完全競爭市場下,在由賣方寡頭公司相互競爭的經濟中,政府幹預有可能改變戰略博弈的基本結構,從而為本國廠商贏得國際競爭優勢,把超額利潤從外國廠商轉移給本國廠商。不少學者將戰後日本在一些重要的經濟部門所取得的成就歸之於日本政府的戰略性貿易政策和產業政策。
其次,保羅·克魯格曼為本論文集撰寫的「導論」提出了國際貿易理論的「新思路」。他重在提出問題,比如,國際貿易新理論的經濟依據是什麼?企業家和經濟學家怎樣識別戰略性產業?政府能否成功地實施戰略性政策?日本的經濟成就與戰略性政策有何聯系?日本的產業政策值得美國仿效嗎?假定美國根據新貿易理論採取更積極的、掠奪性的貿易政策,外國政府將做何反應?等等。論文集的其他14位學者則見仁見智,分別從不同角度給予了不同程度的回答。
第三,該論文集並沒有就新貿易理論和戰略性貿易政策達成共識。從政策建議角度來看,多數學者不贊成美國政府採取戰略性貿易政策,也不贊成政府對任何特定產業進行扶持。美國有著相當發達的資本市場和勞務市場,各種生產要素都是高度流動性的,市場導向仍是資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市場在引導資本和勞務向高技術部門轉移過程中仍將發揮重要作用。因此,學者們建議,美國政府應對實行干預主義的產業政策抱慎重態度。部分學者指出,戰略性政策只有在缺乏其他更好的政策時才能應用,而且只能是臨時性的。
盡管戰略性貿易政策難以付諸政策實踐,單從理論上來說,它注重把有關公司和工業組織的理論應用於貿易關系,強調學習曲線、規模經濟和外部性,是對古典和新古典經濟理論的重大突破。古典經濟理論把重點放在解釋「南北」貿易上,而新理論著重解釋「北北」貿易;古典理論認為貿易只是在公司之間進行,新理論認為存在著政府與公司合謀以攫取「租」(超額利潤)的可能性;古典理論假定市場是完全競爭的,「租」是不存在的,新理論假定市場競爭是不完全或壟斷的,在某些產業中存在著大量的「租」;古典理論假定資本和勞動是不流動的,比較優勢是靜態的,新理論假定資本和勞務都是流動的,比較優勢是動態的和人為的。
克魯格曼主編的這部《戰略性貿易政策和新國際經濟學》是目前國外關於新貿易理論的權威文獻之一。它正式確立了戰略性貿易政策所倡導的政府幹預可使經濟福利最大化的論斷的學術地位,不僅反映了經濟學知識的新進展,而且從實際出發,比較合理地解釋了戰後國際貿易的新模式。
⑩ 奢侈品國際貿易策略的介紹
《奢侈品國際貿易策略》是2010年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