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加入WTO後,對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影響與對策
提供幾篇,供你參考
第一篇:加入WTO對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影響及對策
一、 加入WTO對我國主要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影響:
1.對玉米的影響。入世後,國外質優價廉的玉米將對我國玉米的生產、流通和消費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我國玉米的國際競爭力將有所下降。但另一方面,隨著世界主要玉米生產國取消對玉米的出口補貼,國際市場玉米價格將有所回升,我國玉米的國際競爭力可能進一步提高。
2.對小麥的影響。加入WTO後,我國承諾將降低小麥的進口關稅,增加小麥的進口量。這樣,我國小麥的競爭力將進一步被削弱。與此同時,世界小麥麥主生產國也承諾削減小麥的出口補貼,這樣我國小麥的競爭劣勢將有所扭轉。但總的說來,由於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對糧食城求的壓力,我國在今後的若干年內仍將是世界小麥主要進口國。
3.對大米的影響。目前,我國大米的競爭力雖然有所下降,但大米仍然具有比較優勢。在WTO農業框架下,世界市場大米價格將呈上升趨勢,因而我國大米的競爭力將有所回升。此外,隨著日、韓承諾削減其對大米的支持與保護水平,我國大米的競爭力將進一步提高,大米出口將進一步擴大。
4.對棉花的影響。加入WTO後,隨著我國減少對棉花貿易的保護,我國棉花的競爭力將被進一步削弱。由於世界紡織品貿易自由化的發展,我國棉花供需缺口將進一步拉大,未來幾年我國仍交寺加進口棉花的數量。
5.對水果的影響。加入WTO後,適度引進國際競爭,將有利於我國加快提高果品質量,增強我國水果的國際競爭能力,擴大國際市場佔有份額。
6.對水產品的影響。我國水產品在價格上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加入WTO後,有利於擴大我國水產品的出口市場,改變出口布局,實現出口市場的多元化。關稅下調顯然會削弱對蝦的國際競爭力。
7.對肉類的影響。我國是世界上肉類生產大國。在價格上,除禽肉和牛肉外,我國肉類價格優勢明顯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加入WTO後,我國肉類生產和貿易將得到進一步發展,國際競爭力將進一步提高。
二、 WTO框架下提升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政策選擇:
1.積極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大力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
2.積極主動地改革農產品流通體制,加快市場化步伐。
3.充分利用WTO的「綠色」政策,加強對我國農業的適度保護。
4.按國際標准經營農產品進出口業務,不斷提高我國農產品的質量。
5.改革現行的農業管理體制。對農業管理部門的管理目標和運作機制要重新定位,通過行政機構的精減和重組,從中央到地方成立一個有權威的綜合性農業管理部門,協調各方面關系。同時政府管理部門要實現向宏觀管理、信息服務的職能轉變,盡快建立完善的農產品貿易的信息資料庫,並與國際信息網路聯接,為農民及時提供准確的國內外農產品生產、供給、需求、價格變動趨勢的市場信息,為從事進出口業務的經營企業提供有關國家的農產品貿易政策法規及有關的要求,在農產品國際貿易中爭取主動。
第二篇:加入WTO對我國農產品貿易的影響和對策中國加入WTO,勢必會影響我國農產品貿易,這種影響小至每個消費者、生產者的切身利益,大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既有有利的影響,也有不利的影響,筆者試就此作一分析,並就此提出一些相應對策。
1 《WTO農業協議》的主要內容及我國的承諾
《WTO農業協議》就是1995年1月1日生效的原關貿總協定第8輪談判即烏拉圭回合談判所達成的農業協議。其主要內容有:
1.1 市場准入規則
《WTO農業協議》要求各國必須遵守WTO的市場准入規則,開放本國市場。具體地說,第1,實行非關稅措施關稅化。即各成員國的各種非關稅措施都要按照規定的換算方法轉換成「等量關稅」。第2,在非關稅措施關稅化的基礎上實行關稅減讓。減讓要以各國1986-1988年的平均關稅為基數,發達國家在6年內(即1995-2000年)要將平均關稅削減36%;發展中國家在10年內(即1995-2005年)要削減24%。對每一單項稅目,發達國家削減幅度不得少於15%,發展中國家不得少於10%。第3,各國要保證最低市場准入機會。如果一個國家的進口量不足國內消費量的3%,要在《協議》實施第一年將進口量提高到1986-1988年國內平均消費量的3%,到《協議》實施期結束時擴大到本國消費量的5%。第4,實行關稅配額。即配額准入量內的進口農產品享受低關稅,超過配額准入量的進口農產品要繳納較高的關稅。第5,實行特殊保障措施。如果一國某種農產品進口量猛增或國內價格猛跌,則該國可採取徵收進口附加稅等形式加以限制,但須事先通知WTO農業委員會和受此政策影響的國家。依據以上原則,中國在與美國達成《中美農業合作協議》和《中美關於中國WTO的協議》時還作出如下承諾:到2004年1月1日,農產品簡單平均關稅稅率將從目前的22%降低到17.5%,對美國優惠產品的稅率將從目前的31%降至14%。具體承諾是:第1,棉花進口實行關稅配額制和准國家專營制。棉花進口初始配額為74.3萬t,配額內關稅稅率為1%,配額外為76%。進口配額將逐步增加到2004年的89.4萬t,配額外關稅稅率降至40%。國有貿易實體和非國有貿易實體各佔33%和67%的進口配額。第2,對奶製品進口實行單一的關稅管理制度,撤銷與WTO規定不符的一切非關稅措施。第3,降低魚類進口關稅稅率,從目前的25.3%逐步調整到2005年1月1日的10.6%。第4,穀物進口實行關稅配額制和准國家專營制。中國承諾在配額內進口徵收低關稅(穀物的關稅率為1%,穀物加工品不高於10%),配額外進口徵收76%的關稅,到2004年,配額外進口關稅稅率降至65%。第5,肉類進口實行單一關稅管理制度,同時削減肉類關稅,到2004年完成減讓。第6,油籽和大豆油。首先,我國承諾到2006年實現大豆油的貿易自由化。在過渡期內,對大豆油的進口實行關稅配額制和准國家專營制。初始配額為17.18萬t,配額內關稅稅率為9%,配額外為74%,為私有貿易實體預留份額為50%;到2005年,配額將逐步增加到32.61萬t,配額外關稅稅率降到20%,為私有貿易實體預留份額增加到配額製取消前的90%。從2006年起,取消大豆油關稅配額制和准國家專營制,進口只徵收9%的關稅。其次,對大豆的進口不建立配額制,關稅稅率限定在目前的3%(1998年大豆進口量超過300萬t),同時把大豆粉的關稅稅率限定在5%。再次,中國答應取消棉籽、向日葵籽、紅花籽、花生仁、玉米油的配額制,代之以10%的關稅稅率。同時,對這些菜籽和大豆油進口徵收的關稅稅率不高於其他植物油。第7,對專業農作物進口實行單一的關稅管理制度,並逐步降低關稅。第8,我國將削減木材及木材製品的關稅稅率,從目前的10.6%降至2004年1月1日的3.8%。同時,如果中國在加入WTO談判中為其他國家提供更為優惠的關稅減讓方案,則這一更優惠的方案同樣適用於美國。
1.2 國內支持規則
WTO農業協議規定,各締約國都要削減國內支持總量(AMS)。發達國家在6年內要削減AMS20%,發展中國家在10年內要削減13.37%。但WTO農業協議對國內支持措施作了區分:凡屬「綠箱政策」的補貼是允許的,可不作削減;凡屬「黃箱政策」的補貼則是不允許的,必須要作削減。「綠箱政策」是指那些既不會產生貿易扭曲,又能提高農業效率的政策,具體包括如下主要方面:第1,由公共基金或財政開支提供的一般性農業生產服務,如農業、科研、技術推廣、人員培訓、病蟲害防治、檢疫檢驗、培訓設施建設、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市場信息咨詢等服務;第2,為保障糧食安全而提供的貯存補貼;第3,糧食援助補貼;第4,自然災害補貼;第5,農業生產結構調整性投資補貼;第6,地區發展補貼。「黃箱政策」是指那些容易產生貿易扭曲的政策,主要包括價格支持、營銷貸款、面積補貼、牲畜數量補貼、種子肥料補貼、某些有補貼的貸款等。
1.3 出口補貼規則
WTO農業協議要求,各締約國必須逐步削減出口補貼,包括削減對農產品出口的直接支付、出口獎勵和為降低營銷成本而提供的補貼等。規定發達國家在6年內將出口補貼的預算開支削減36%,將有補貼的出口量削減21%;發展中國家在10年內分別削減24%和14%。中國承諾在加入WTO後對所有農產品均不給予補貼。
1.4 動植物檢疫檢驗規則
WTO農業協議允許各個成員國採取正常的以保護人類健康、動植物生命安全及其生長為目的的措施,但這些措施不應構成不公正的岐視,從而造成隱蔽性的對農產品國際貿易的限制。所採用的檢驗措施和依據原則應以國際標准、准則和建議為基礎,並在充分透明的情況下實施。另外,中國還作出如下承諾。第1,撤消對美國柑橘和美國太平洋西北部7個州的小麥進口禁令。第2,承諾將分3年逐步授予所有貿易實體貿易權,實現所有的貿易實體均有把除特定產品清單中的商品(包括小麥、玉米、大米和棉花)外的大多數商品進口到中國各地的權利。同時在3年內將逐步批准外國企業參與進口產品的分銷業務,並允許其提供與分銷相關的一系列服務。第3,允許美國在中國「入世」後15年內對中國產品仍適用「非市場經濟國家」傾銷標准,在中國人世後12年內可以針對中國出口引起或可能引起市場混亂的特定產品實施保障措施。第4,中美同意加強兩國在高科技領域的合作與交流,鼓勵研究機構和農業企業在高科技領域的研究、開發與合作。
2 對中國農產品貿易的有利影響
2.1 加入WTO是我國加速市場經濟建設、爭取WTO成員資格,享受WTO成員國權利的先決條件
《中美關於中國加入WTO的協議》及《WTO農業協議》主張以市場作為合理配置經濟資源的手段。以市場為取向,這與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和目標完全一致。執行《協議》就意味著向市場經濟和自由貿易體制靠攏,使中國的經貿體制融合在世界經濟結構的大框架中,這將有利於加快引進國外市場機制,推動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同時,由於農業一直是中國加入WTO談判中爭議最大的部門之一,作為加入WTO的承諾,《協議》的簽署就為中國「入世」掃清了重大障礙,它有利於為中國農產品貿易特別是農產品出口創造穩定的國際貿易環境。通過WTO的多邊談判機制,中國與其他貿易國的農產品貿易糾紛可以得到較為公正的解決;通過直接參與國際貿易規劃的制定過程,中國的合法利益得到體現,擺脫「別人制定規則,中國被動參與」的不利局面;加入WTO中國可以享受多邊的永久性的最惠國待遇,使主要貿易大國將不得不取消對中國實施的不同程度的貿易歧視政策。
2.2 加入WTO可使中國農產品對外貿易主體多元化多元主體的互動關系,將為中國農產品貿易體制的改革、運作提供強有力的監督機制,減少在現有農產品貿易體制下的「尋租」行為,保持農產品貿易體制的透明性和可預見性,為農產品貿易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穩定的法律環境。《WTO農業協議》及《中美關於中國加入WTO的協議》還通過保證私有貿易實體的貿易份額,結束進口壟斷狀態,極大地激發國有貿易實體的主動性和經營活力,促進國有企業的改革、發展,提高國有農產品貿易實體的競爭力。
2.3 加入WTO可以擴大農產品貿易的內容
中國加入WTO有一個3年的實施過渡期,在此期間內,中國將逐步批准外國企業參與進口農產品的分銷業務,允許其提供與分銷有關的一系列服務。目前,在中國,這些與農產品分銷相關的服務業務發展較為緩慢。正如中國在80年代初引進加工業促進中國加工業的發展一樣,允許引進農產品貿易的服務內容將為中國農產品貿易服務業發展提供一些可行的管理經驗和管理模式,促進中國農產品貿易服務業的發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2.4 加入WTO有利於我國在發揮中國農業比較優勢的同時,以較低的價格取得國內消費者所需的農產品
隨著人口增長、工業進程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對農產品尤其糧食的需求越來越強烈,但同時中國農業資源相對短缺,投資不足,生產方式落後,直接制約著農業的發展和產品供給能力的提高,造成了糧食實際成本的迅速上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產品尤其糧食價格通過20年的不斷上調,已接近甚至超過國際市場水平。開放農產品市場,中國就可以按比較優勢的原則,放棄部分產品的生產,盡可能地利用國際市場和國際資源,利用相對廉價的進口糧,彌補中國日益擴大的糧食供求缺口。
2.5 加入WTO將有利於我國加強對外農業技術合作與科學交流
加強合作與交流有利於提高我國農業生物工程技術運用水平,優化園藝產品、水產品、畜產品質量,增強這些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擴大這些產品的出口。中國園藝產品、水產品和畜產品出口具相當優勢。中國園藝產品出口占農產品出口總額的33%以上,水產品和畜產品居於主要位置。但三者在出口農產品中的比重在1995年到1998年間有所下降,園藝產品在1995年高達40.46%,1998年僅為33.11%;水產品和畜產品在出口中的地位分別由1995年的第2、第3位下降到1998年的第3、第4位。除了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外,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這些產品的質量問題。因而加強同世界各國特別是美國的農業技術合作,提高中國園藝產品、水產品和畜產品生產過程中科學技術應用水平,改善產品質量,必將推動中國農業比較優勢的發揮,促進和擴大農產品的出口。
3 對中國農產品貿易的不利影響
在簽署《中美農業合作協議》、《中美兩國關於中國加入WTO的協議》中,中國就開放農產品市場做出了一系列承諾,這些承諾可能在中短期內給中國農業和農產品貿易帶來一些挑戰和沖擊。
3.1 大幅度削減農產品關稅,取消某些產品配額制,有可能造成短期內農產品(尤其是穀物)進口的增加,從而使農產品自給率相對降低。同時,隨著農產品市場的逐步開放,我國農民的收入將會受到一定的沖擊
如《協議》撤消了對美國牛肉、柑橘和東北部7個州小麥的進口禁令。據估計,禁令的撤消、關稅的降低將使我國對美國小麥的進口從1998年的200萬t增加到500萬t,進口的增加將使中國麥農損失54.6億美元。此外,美國的玉米、柑橘、肉類的大量進口將進一步擠掉中國農產品一部分市場,使原本就存在的農產品「賣難」問題更加突出,農民增收更加困難。這對啟動和發育農村市場造成了不利的影響。
3.2 中國加入WTO後將不對農產品進口進行補貼,停止增加並減少扭曲貿易的國內支持。這將使農產品特別是玉米、大米和棉花等因失去獲得補貼的機會而處於不利的地位中國從&拻*年開始取消了出口補貼,並曾承諾不再恢復採取出口補貼措施。但近些年來,農產品成本迅猛上升,價格迅速提高,農產品低價的優勢已漸消失,在發達國家能在一定程度上使用出口補貼來提高其農產品出口競爭能力的情況下,中國農產品出口競爭力將面臨越來越嚴重的挑戰。
3.3 《中美關於中國加入WTO的協議》規定對中國出口農產品運用「非市場經濟國家」傾銷標准和「特殊」的特定產品保障措施。這將使中國農產品在規定的相應年限內(分別為15年和12年)易受美國反傾銷措施和保障措施的影響
美國《1998年綜合貿易與競爭法》規定,「非市場經濟國家」主要指計劃經濟及一些市場經濟不發達國家。對來自這類國家的傾銷產品的「正常價格」的確定,美國採取替代計演算法,即由美國商務部選定一個與該非市場經濟國家在經濟發展水平上相似的市場經濟國家作為替代國,以該替代國的國內市場價格作為確定「正常價格」的基礎。由於替代國事先不確定,中國某些農產品特別是魚類、蔬菜、堅果等對美國的出口是否構成傾銷及傾銷的幅度如何,事先都無從預料,因而該制度帶有明顯的歧視性。中國出口美國的農產品可能成為美國農業保護主義的犧牲品。
《協議》規定,美國可以對中國出口造成或可能造成市場混亂的特定農產品實施保障措施,這是一種「選擇性保障條款」。據烏拉圭回合談判《保障措施協定》第2條第2款規定:「各項保障措施應對正在進口的產品適用而不問其來源(imespective of its Source)」。「不問其來源」實際上就是非歧視性原則或最惠國待遇原則在保障措施方面的具體化。因而相對於烏拉圭回合談判精神而言,這種選擇性條款帶有一定的歧視性,違反了WTO的最惠國待遇原則。據《保障措施協定》第11條第1款(乙)規定,保障措施主要有自願出口限制、有秩序銷售安排、出口節制、出口價格或進口價格調控機制、出口或進口監督等等。由於這些措施不受WTO的法律約束,其實施前後無需通知WTO或其他成員國,缺乏必要的透明度,因而,我國農產品的出口在加入WTO12年內可能受這些「灰色區域措施」的影響。
3.4 加入WTO還可能影響我國農產品進口市場結構,使農產品進口市場多元化趨勢在一定程度上受阻
目前,我國農產品的主要進口市場為北美地區,1995-1998年占農產品進口的30.5%以上,但有下降的趨勢,1998年比1995年的38.8%下降4個百分點。其次是亞洲地區,佔中國農產品進口的20%以上,由於受金融危機、貨幣貶值的影響,該地區對中國出口份額由1995年的21.5%上升到1998年22.6%。拉美和大洋洲對中國農產品的出口也較為強勁,拉美一般佔中國農產品進口的14%以上,大洋洲佔10.5%以上。歐洲對中國農產品出口波動較大,其比重1996年比1995年的12.8%下降了6個百分點,但近年又表現出一定的上升趨勢,1998年比1996年上升了6個百分點。因而,近年來中國農產品進口市場有多元化的趨勢。《協議》實施後,由於中國承諾對美國許多大宗農產品撤消進口禁令或大幅度降低關稅(而這些在中國進口農產品中佔有重要比重),中國從該地區的進口將增加,使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農產品進口市場多元化趨勢有所「收斂」,而中國農產品進口對北美市場的依賴程度重新提高。農產品(特別是糧食)進口市場的集中將使糧食安全問題更為突出。
4 對策與建議
4.1 以市場為導向,根據比較優勢,調整農業生產結構
所有農產品都應按比較優勢,根據市場需求生產,即適當讓出部分產品的國內市場,把不具備競爭優勢的農產品(如糧食)的生產減少到最低安全水準,同時將用這些產品生產的資源轉向適銷的具有競爭優勢的產品生產上來,充分利用好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國內有限農業資源的最佳合理配置,提高農產品生產者的收入水平。
4.2 大力推廣農業科學技術,提高農業生產力,優化農產品質量
在開放經濟條件下,競爭激烈,農產品「賣難」,增產不增收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農產品質量不高。提高農業技術水平,發展「高產、高效、高質」的「三高」農業,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
4.3 建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
小規模生產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和現代化,其市場交易效率低,信息成本高,農業資本利用率低,最終造成農產品成本居高不下。因而,適當改變經營方式,降低成本,成為必然的需要。這就必須建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以降低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節約資本投入,擴大規模,取得規模報酬,達到降低農產品總成本,提高競爭力的目的。
4.4 進一步增加「綠箱」投入,提高農業生產力
《WTO農業協議》對於不引起貿易扭曲的國內農業政策,即「綠箱政策」不加限制。在諸多「綠箱政策」中,加強一般性政府服務、與生產不掛鉤的收入支持和環境規則支持對目前中國農業生產尤為有益。加強一般性政府服務有利於農業科研水平及農業抗災害能力的提高;增加與生產不掛鉤的收入支持,給農產品生產者適度的生活保障,有利於保護生產者的積極性;提高環境規劃支持,有利於保護農業生產力的源泉。
4.5 建立農業保險制度和保險體系
農業生產周期長,自然風險大。為增強農業的風險承受能力,保護農業生產穩定發展和維護生產者的利益,建立農業保險制度勢在必行。在發達國家,農業保險已受廣泛重視,成為政府支持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以美國為例,政府為參加保險的所有農作物提供30%的保險費補貼,投保農民的作物減產35%以上,可以取得聯邦保險公司很高的賠償金額。這種通過農作物保險保證生產者收入的穩定,取代災害救濟和價格補貼的做法,即不違背WTO規則,又能起到保護農業的作用,是值得我國借鑒的。
⑵ 中國農產品出口的比較優勢。(國際貿易的問題)
一、中國農業具備出口優勢嗎?
中國農業不僅關繫到13億人口的糧食安全,而且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是8億多農民增收和就業的基本來源。但中國人均耕地面積只有世界平均數的43%,人口增加、耕地減少,耕地資源緊張的矛盾將長期存在。不僅如此,中國還是世界上水資源最短缺的國家之一,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如此嚴酷的資源條件,將始終約束著中國農業的發展,在根本上使中國農業在國際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研究表明,中國糧、棉、油料等大宗農產品的比較優勢從90年代中期以來開始下降,目前已基本不具備國際競爭力。如從資源成本角度看,1997年中國每生產1公斤小麥虧損0.15元,到2001年,進一步虧損0.39元,資源配置缺乏效率。而與此相反,大米、畜產品、園藝產品等具有比較優勢(表1和2以及附表1、附表2)。
研究進一步顯示,90年代以來農產品生產國內資源機會成本的上升,是導致比較優勢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目前中國農業資源稟賦條件下,土地密集型的小麥、棉花、大豆等產品明顯缺乏比較優勢,不具備參與國際商業競爭的基本條件。與此相反,由於中國具有豐富勞動力資源,勞動力價格低廉,因此畜產品、園藝產品等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具有較強的出口潛力(程國強等,1999年,2003年)。
按照經典的國際貿易理論解釋,一國如果對生產要素進行最佳組合,在某種商品中密集使用資源稟賦相對豐裕、價格相對低廉的生產要素,就能夠在該種商品上具有較低的比較成本,從而具有出口優勢。顯然,從理論上觀察,中國的蔬菜、水果、水產品、肉類產品和加工食品等勞動力密集型農產品具有能夠參與國際市場分工和競爭的比較優勢。
資料來源:程國強、彭廷軍,2000年。
資料來源:程國強、陳俊紅,2003年。
二、中國農產品出口競爭優勢的源泉
中國農產品的出口貿易實績印證了這一理論判斷。表3顯示,勞動力密集型農產品出口在中國農產品出口佔76%以上的份額,而且呈進一步擴大的趨勢,表明中國農產品出口優勢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農產品。
註:a. 勞動密集型農產品:水產品、畜產品、園藝產品、農產品加工品。
b. 土地密集型農產品:糧食、油料、棉花等大宗農產品。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海關統計數據整理。
表3也表明,中國勞動力密集型農產品出口最近5年才得以快速增長。中國目前的經濟增長階段與結構特徵,中國以勞動力密集型農產品為特徵的出口優勢還可以保持相當長的時間。
第一,中國農業勞動力嚴重過剩,為出口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和服務能夠在較長的時期內提供低成本、充裕的勞動力供給。研究表明,目前中國農業部門需要勞動力的合理數量為1.96億人,但2002年農業部門的就業人口達3.25億,剩餘勞動力1.29億人,農業部測算到「十五計劃」期末,農業剩餘勞動力將進一步增加到1.8億人(農業部課題組,2000年)。
第二,中國城市化滯後於工業化進程,目前城市化速度緩慢,鄉鎮企業發展受阻,城市和非農產業對農村勞動力的吸納能力有限。即使今後20年內中國城市化率到達50%(按每年增加1個百分點、總人口15億估計),農村人口依然還有7.5億,農村勞動力3.75-4.5億(按50-60%的比率估計),考慮技術進步因素,農村剩餘勞動力至少為2億。中國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將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
第三,農村勞動力的素質制約著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中國農村勞動力受教育年限比較少,初中以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達89.04%,其中,文盲比重為9.56%。小學文化程度比重為34.4%(蘭徐民等,2002),難以適應城市工商業對勞動力的素質要求,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農村勞動力的轉移。
因此,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中國農村勞動力具有無限供給的特徵,這決定中國農產品出口必須實施充分發揮中國勞動力密集型農產品比較優勢的戰略。不僅如此,中國擴大優勢農產品出口還有下述三個有利條件:
第一,農業資源多樣性優勢。中國跨越亞熱帶和溫帶,氣候條件和自然資源多種多樣,能夠生產各類農產品,滿足世界市場多樣化的食品需求。中國正在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實施扶優扶強的非均衡發展戰略,重點培育優勢農產品和優勢產區,建設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如目前已經或正在形成長江上中游、贛南湘南桂北和浙南閩南粵東柑橘主產區;渤海灣和西北黃土高原蘋果生產優勢區;中原和東北肉牛優勢區;中原、內蒙古、河北、西北、西南肉羊優勢區;東北、華北及京津滬牛奶優勢區;東南沿海、黃渤海出口水產品優勢養殖帶。中國大部分地區飼養畜禽、種植蔬菜均具有比較優勢。
第二,市場區位優勢。如亞洲地區是世界農產品貿易最重要、也是最具成長潛力的市場,2002年亞洲市場進口的農產品佔世界的22.7%(1323.4億美元),其中,日本、韓國、香港、台灣、印度尼西亞、泰國的農產品進口位居世界前十五名。這些地區也是中國農產品的主要出口市場。其中,中國農產品占日本農產品進口的10%,韓國佔16%,香港佔20%,印尼佔11%,且中國對這些地區農產品的出口呈擴大趨勢。中國對亞洲市場出口農產品,具有顯著的區位優勢,由於運距短、運銷便捷,適宜蔬菜、水果、水產品、肉類等高價值農產品出口,有利於充分發揮中國農產品的比較優勢。
第三,大國效應與後發優勢。規模巨大且富有增長潛力、日益開放的中國市場,既為中國農產品提供巨大的消費需求和市場空間,推動中國農業逐步提高競爭力,加快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也將促進世界農產品貿易發展和貿易格局的調整。中國作為WTO成員,正在對國際多邊貿易體系產生重要影響,有利於建立公平合理的全球農業貿易競爭環境。與此同時,中國正在推動與東盟等地區的經濟一體化以及貿易自由化進程,將進一步改善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環境。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由於堅持實施改革開放戰略,引進國外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正在形成技術、管理、體制等方面的「後發優勢」,將逐步縮小中國農產品與世界市場的差距,促進出口競爭能力的提高,有利於擴大優勢農產品的出口。
綜合而言,現階段中國農產品的出口潛力,但主要體現為勞動密集型產品的低成本競爭優勢。相對而言,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農產品出口國,既有土地資源豐富的優勢,又有加工、技術、管理和營銷等方面持續投資和創新的高端競爭優勢,中國和這些國家在國際農產品市場上既有合作分工和優勢互補,也有明顯的競爭和利益沖突。但是,中國如果不盡快調整目前的這種低成本競爭戰略,一旦農產品的比較優勢結構出現弱化趨勢,就很有可能在國際分工中失去自身的位置。
三、影響中國擴大農產品出口的主要問題
盡管從長期看,中國農產品出口需要逐步調整低成本競爭優勢戰略,但近期仍然是中國發揮農業比較優勢、擴大農產品出口的關鍵時期。但是,目前還有一系列問題影響到中國農產品出口優勢的發揮,使中國農產品的資源優勢、比較優勢還不能有效的轉化為競爭優勢和出口現實。
中國農產品出口所面對的復雜的國際環境,如發達國家設置的技術壁壘越來越高,反傾銷、「特保」調查在今後幾年有可能頻繁發生,「知識產權壁壘」、「輿論壁壘」等新型貿易壁壘也呈上升之勢,不利於中國發揮勞動密集型農產品的低成本競爭優勢,將成為今後中國農產品出口的主要限制因素。
⑶ 論述農產品國際貿易中面臨的問題 結合中國三農問題 提出幾點政策建議
1.拿出比較實際直白的東西 來說吧
這是發展的必要 因為要實施對本土企業進行保護政策
你想呀 同樣的東西在國外 和國內差價這么多 如果沒有關稅那麼 中國本土企業就沒有立足之地 至於你問的為什麼 會那麼高 那麼要從法律上來 說了
直白的說 對於暴力行業 汽車 化妝品 等行業 它的 關稅自然高 這樣國外的企業在內地就無法 和本地行業打上可怕的價格戰了
確實如果打上了價格戰 受惠的將是購買此產品的老百姓 但是把自己的視線抬高 你就會看到 本土企業因為 國外的企業的 沖擊 倒閉 那麼就會出現一大批 無業遊民 對中國的發展不力
而且因為 那些外國暴力行業 很多都是有著雄厚資本和技術的 公司 國內本土行業 是比不贏的 所以才會出現 高關稅來遏制它們 來保持國內 產業的生態平衡
2.將非關稅壁壘轉化為約束關稅的過程。在烏拉圭回合農業協議下,這樣做的目的是提高現存貿易壁壘透明度,並促使各國履行自己的減讓承諾。
關稅化的計算方法是:關稅化後的關稅額(即關稅等值)等於某產品的國內市場平均價格與國際市場平均價格之差。實行關稅化後的關稅率作為今後關稅減讓的基礎稅率。關稅化並不完全適用於發展中國家。在實際談判中,發展中國家通常在取消非關稅措施後,以自己提出的較高的上限約束稅率替代關稅化。
3. 配額的關稅化是指限制或取消世界各國所使用的配額,而代之以WTO所允許的關稅措施,它體現了GATT所要求的盡可能僅以關稅提供保護的原則。目前,WTO對配額的限制及其關稅化的規定,集中體現在烏拉圭回合達成的《紡織品與服裝協議》和《農業協議》中。配額作為一種非關稅壁壘,對世界貿易的發展起著極大的阻礙作用。各國之間相互限制彼此的某些商品進口,加劇了國際貿易摩擦和沖突。對進口國而言,配額通過限制進口商品的數量引起國內價格的上漲,保護了本國的生產,同時也造成了社會福利的凈損失。對出口國而言,由於受到配額的限制,出口量下降,國內價格降低,生產量下降,就業機會減少,同樣會造成社會福利凈損失。眾多學者採用局部均衡和可計算一般均衡(CGE)分析方法對配額的經濟效應進行了分析。配額關稅化以後,國際貿易壁壘的透明度將得以增強,對國內經濟的扭曲作用也會減輕。
⑷ 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快速增長。2002—2010年,中國農產品出口額年均增速達11.7%。據世貿組織統計
小題1:AB 小題2:BD ⑸ 求論文一篇,題目是《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狀況及發展對策》。
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現狀與發展策略 ⑹ 國貿問題,中國農產品國際分工想要發揮更大優勢,應該從哪方面做努力
首先我們看看農產品的成本組成結構:種子、肥料、農葯等物質費用以及直接生產用工的勞動報酬,固定資產的折舊、農田基本建設,企業管理的物質費用和勞動報酬等等。 ⑺ 中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的發展和前景
中國年鑒綜來合信息自網有一本中國農產品貿易發展報告2007,你可以參考一下 ⑻ 金融危機下我國農產品貿易面臨的挑戰和困境
中國加入WTO 8年來,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持續增長,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如農產品質量衛生安全問題;政府支持政策不完善;受貿易壁壘及反傾銷措施限制等問題,嚴重製約著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可持續發展,尤其是受當前金融危機影響,使中國農產品貿易逆差繼續呈擴大趨勢。本文從金融危機對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的影響入手,分析了中國農產品出口現狀及存在的制約因素,並提出了今後在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如何克服現存問題,提高中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促進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發展的建議及發展對策。 與中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發展現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