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簡述絕對優勢論、比較優勢論、生產要素稟賦論、不完全競爭和規模經濟的國際貿易理論及產品生命周期理論
可以看看托馬斯普格爾編著的《國際貿易》(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的,這些理論都有詳細說明。
絕對優勢理論,強調一國應專門生產並出口本國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所謂絕對優勢是指勞動生產率絕對高或生產成本絕對低。
比較優勢理論,是指一國應專門生產並出口本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所謂比較優勢其衡量指標是機會成本,機會成本越低,比較優勢越強。機會成本即是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增加一單位A產品生產,必須放棄另外一種產品的數量。舉個例子,時間有限的情況下,你去玩的話,就不能去學習,玩的機會成本就是學習知識給你帶來的知識增加和效用。
生產要素稟賦理論,共三句話。即,不同國家要素稟賦不同;不同產品的要素投入比例不同;一國應出口的是使用本國相對豐富要素密集生產的產品。
不完全競爭主要探討在壟斷競爭和寡頭競爭下,為什麼進行國際貿易。(在該理論之前的絕對優勢理論和比較優勢理論都是以完全競爭為分析前提的。)
規模經濟理論強調,規模經濟是貿易產生的動因。規模經濟可以分為內部規模經濟和外部規模經濟。(具體可以參考普格爾的教材)
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解釋了產品從投入市場到最後退出市場所經歷的時間段,隨著產品生命周期的變化,貿易的方向不斷發生變化。是雷蒙德弗農提出來的。(普格爾的教材里也有論述)
具體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可以給我留言。見到了我就會回復,如有不妥之處,請多指教。
2. 求關於國際貿易英文文獻(急急急)在線等候
淺探當代國際貿易新理論對我國對外貿易戰略的啟示
在我國對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的今天,要想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必須重視國際上20世紀70年代以後興起的國際貿易新理論,實施創新的對外貿易戰略,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產業。本文通過研究當代國際貿易理論的新發展對我國外貿發展的啟示,分析探討了我國應該如何制定相應的政策,採取相應的對策來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一、當代國際貿易理論的新進展
二戰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國際貿易的規模、商品結構和地區分布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經濟學家在國際貿易理論研究中不斷探索,20世紀70年代以來先後出現的影響較大的國際貿易新理論有以下幾種:
1、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
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產生於2O世紀7O年代以來「新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的背景之下,由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等人於2O世紀8O年代中期提出,主要內容包括兩方面:(1)以內部規模經濟為基礎的利潤轉移理論;(2)以外部規模經濟為基礎的外部經濟理論。
2、產業內貿易理論
20世紀70年代格魯貝爾和勞埃德等人開創了產業內貿易理論研究,到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經濟學家克魯格曼進一步推動了這一理論的發展。該理論不同於側重論述產業間貿易的傳統貿易理論,代寫畢業論文它側重研究貿易雙方在同一產業中既出口又進口同類異質產品的產業內貿易。在不完全競爭產業中,規模經濟和產品差異是產業內貿易形成的決定因素。
3、產品生命周期理論
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由美國銷售學家弗農於1966年首先提出,經威爾斯、赫希哲等人不斷完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認為,由於技術創新和擴散,製成品和生物一樣具有生命周期。產品生命周期包括五個階段:(1)新生期;(2)成長期;(3)成熟期;(4)銷售下降期;(5)讓與期。
4、國家競爭優勢理論
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哈佛大學的邁克爾·波特提出並完善了國家競爭優勢理論。國家競爭優勢理論與傳統比較優勢理論和要素稟賦理論不同之處在於,該理論認為一個國家之所以能夠興旺發達,其根本原因在於該國的國際競爭優勢,這種競爭優勢源於一個相互增強的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有四個關鍵因素影響一國在國際市場上建立和保持競爭優勢的能力,這四個因素是:(1)生產要素;(2)國內需求;(3)相關產業;(4)企業戰略、組織和競爭度。
二、當代國際貿易新理論對我國對外貿易戰略的啟示
1、積極轉化國家的競爭優勢
比較優勢是由一國資源稟賦和交易條件所決定的靜態優勢,是獲取競爭優勢的條件。競爭優勢則是一種將潛在優勢轉化為現實優勢的綜合能力的作用結果。比較優勢作為一種潛在優勢,只有最終轉化為競爭優勢,才能形成真正的出口競爭力。根據生產要素稟賦,我國一直以來具有勞動力資源的比較優勢,但是,在當今國際市場上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比較優勢並不一定具有國際競爭優勢。要確立把比較優勢轉換為競爭優勢的外貿戰略。
2、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至關重要
由國際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可以推知:創新國是國際貿易利益的最大獲益者。這是因為:在產品的新生期和成長期,創新國以其技術優勢壟斷了國內和國際市場,因而可以獲得大量超額壟斷利潤;在產品的成熟期進入所謂的「大規模生產」階段,創新國可以獲得巨額規模經濟效益;在產品的銷售下降期和讓與期,創新國在國外投資建廠,輸出其知識產權和品牌,延長其產品的生命周期,在國際市場上繼續賺取利潤。
3、發展高層次產業內貿易是提高對外貿易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隨著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產業內貿易在給各貿易國帶來貿易利益的同時,
Probe into New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mplications of China Foreign Trade Strategy
Growing scale of foreign trade in China today, in order to enhance China'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70 years after the 20th century Xingqi new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uiwaimaoyi innovation strategy, create a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he instry.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ntemporary new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enlighte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analysis of how China should formulate corresponding policies and tak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First,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new progress
After World War II with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proctivity of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size, structure and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goods,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economist and continuously explore the 20th century, has emerged since the 70's influential new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following:
1, Strategic Trade Policy
Strategic trade policy arise from 7O 2O century since the "new trade protectionism," the prevalence of background, the U.S. economist Paul Krugman, who in the mid 8O 2O century, proposed, mainly including two aspects : (1) in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based theory of profit transfer; (2) based on ex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 external economic theory.
2, intra-instry trade theory
20th century 70s Grubel and Lloyd, who created the instry trade theory, to the early 20th century U.S. economist Paul Krugman of 80 to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theory. The theory is different from the focus on inter-instry trade paper the traditional trade theory, on behalf of my thesis research is focused on trade, both sides in the same instry, the export of procts they import the same heterogeneous instry trade. Not perfectly competitive instries, economies of scale and proct differentiation is the formation of intra-instry trade determinants.
3, the proct life cycle theory
Proct life cycle theory Sales Vernon by the United States first proposed in 1966 by Prince, He Xizhe and others improved. Proct life cycle theory, a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diffusion, and biological procts, like life-cycle. Proct life cycle consists of five stages: (1) Neonatal; (2) growth stage; (3) maturity; (4) decline of sales; (5) for and on.
4,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Since the 80s of the 20th century, Harvard's Michael Porter and improve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and the traditional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factor endowments theory of difference is, the theory that a country has been able to flourish, and the fundamental reason is the country'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is competitive advantage derived from a mutually reinforcing system, in this system, there are four key factors that affect a country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establish and maintain a competitive edge in the ability of these four factors are: (1) factors of proction; (2) domestic demand; (3) related instries ; (4) business strategy, organizational and competitive degree.
Second,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on China's foreign trade strategy for new inspiration
1, the positive transformation of the n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natural resources by a country and trading conditions determine the static strengths are the conditions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Competitive advantage is a way to advantage the potential into real ability to effect the comprehensive results. Comparative advantage as a potential advantage, only the final into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to form a real export competitiveness. According to the proction factor endowment, along with China's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labor resources, but in today's international market,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labor-intensive procts do not necessarily have a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To establish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into competitive advantages in foreign trade strategy.
2, high-tech instries vital to the development
By the international proct life cycle theory can be deced: Innovation is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interests of the country's biggest winners. This is because: the proct of Neonatal and growth, innovation and technical superiority of its state monopoly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s, and thus get a lot of excess monopoly profits; in proct maturity into the so-called "mass proction" stage, innovation States can get huge economies of scale; in proct sales were down period and give and of innovation invest and build factories in foreign countries, the output of its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brand to extend its proct life Zhou Qi,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continue to make a profit.
3, the development of high-level intra-instry trade is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an important means of foreign trade
With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trade development, intra-instry trade in all trading nations to bring trade interests,
翻譯為:
3. 2,請用英語描述國際貿易理論有哪些
國際貿易理論試圖解釋為什麼有國際貿易,以及作為一個國家應當如何對待國際貿易。
目錄
1概述
2古典派
▪ 重商主義
▪ 重農學派
▪ 絕對優勢
▪ 比較優勢
▪ 保護貿易
▪ 相互需求
3新古典派
▪ 要素稟賦
▪ 里昂惕夫
4全新派
5新興派
6當代變化
7著作
8國際貿易專業自考
▪ 專業概述
▪ 培養目標
1概述編輯
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古典、新古典、新貿易理論以及新興古典國際貿易理論四大階段。
古典和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以完全競爭市場等假設為前提,強調貿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釋了產業間貿易。
二戰後,以全球貿易的新態勢為契機,新貿易理論應運而生,從不完全競爭、規模經濟、技術進步等角度解釋了新的貿易現象。
新興古典國際貿易理論則以專業化分工來解釋貿易,力圖將傳統貿易理論和新貿易理論統一在新興古典貿易理論的框架之內。
2古典派編輯
古典的國際貿易理論產生於18世紀中葉,是在批判重商主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主要包括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和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古典貿易理論從勞動生產率的角度說明了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結構和利益分配。
重商主義
在15世紀末16世紀初的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出現了重商主義(Mercantilism)的國際貿易觀點,也稱貿易差額論(晚期重商主義),其核心是追求貿易順差,代表人物有英國的托馬斯·孟(Thomas Mun)。重商主義認為,財富的唯一形式即金銀,金銀的多少是衡量一國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而獲得金銀的主要渠道就是國際貿易。通過獎出限入求得順差,使金銀流入,國家就會富裕。
重農學派
17世紀下半期,在法國出現了反對重商主義,主張經濟自由和重視農業的思想,形成了重農學派(physiocratic school),其創始人是弗朗斯瓦·魁奈(F.Quesnay)。
重農學派的核心思想是主張自由經濟,包括自由貿易,他們認為「自然秩序」(包括自由貿易)是保證市場均衡和物價穩定的重要機制。
絕對優勢
18世紀末,重商主義的貿易觀點受到古典經濟學派的挑戰,亞當·斯密(Adam Smith)在生產分工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國際貿易的絕對優勢理論。
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及原因的研究》(國富論)中,斯密指出國際貿易的基礎,在於各國商品之間存在勞動生產率和生產成本的絕對差異,而這種差異來源於自然稟賦和後天的生產條件。
亞當·斯密認為在國際分工中,每個國家應該專門生產自己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並用其中一部分交換其具有絕對劣勢的產品,這樣就會使各國的資源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更好地促進分工和交換,使每個國家都獲得最大利益。
比較優勢
鑒於絕對優勢理論的局限性,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在《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中繼承和發展了斯密的理論。
李嘉圖認為國際貿易分工的基礎不限於絕對成本差異,即使一國在所有產品的生產中勞動生產率都處於全面優勢或全面劣勢的地位,只要有利或不利的程度有所不同,該國就可以通過生產勞動生產率差異較小的產品參加國際貿易,從而獲得比較利益。
比較優勢理論遵循「兩優取其重,兩劣取其輕」的原則,認為國家間技術水平的相對差異產生了比較成本的差異,構成國際貿易的原因,並決定著國際貿易的模式。
保護貿易
1841年,德國經濟學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在《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中提出基於國家主義的貿易保護政策理論,指出保護制度要與國家工業的發展程度相適應,又稱幼稚產業保護論。
與重商主義不同的是,他從保護生產力的高度把貿易和國家經濟發展結合起來,形成以國家主義為基調的貿易保護理論,在實施貿易保護政策方面也更加客觀實際。
相互需求
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只論證了建立在各國專業化生產前提下的互利貿易基礎和利益所在,沒有說明總的貿易利益如何在貿易雙方進行分配。
約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在《政治經濟學原理》中,從相互需求角度出發,確定了國際間商品交換的價格問題,以解釋兩國間貿易利益是如何分配的。
相互需求理論實質上是指由供求關系決定商品價值的理論,是對比較優勢理論的完善和補充。
該理論用兩國商品交換比例的上下限解釋雙方獲利的范圍; 用貿易條件說明在利益的分配中雙方各占的比例; 用相互需求強度來解釋貿易條件的變動。
3新古典派編輯
19世紀末20世紀初,新古典經濟學逐漸形成,在新古典經濟學框架下對國際貿易進行分析的新古典貿易理論也隨之產生。
要素稟賦
1919年,瑞典經濟學家埃利·赫克歇爾(Eil F Heckscher)提出了要素稟賦論的基本觀點,指出產生比較優勢差異必備的兩個條件。
1930年代,這一論點被他的學生伯爾蒂爾·俄林(Beltil G Ohlin)所充實論證,其代表作《地區間貿易和國際貿易》進一步發展了生產要素稟賦理論,因而這一理論又稱為H-O理論。
與古典貿易模型的單要素投入不同,H-O模型以比較優勢為貿易基礎並有所發展,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生產要素框架下分析產品的生產成本,用總體均衡的方法探討國際貿易與要素變動的相互影響。
其核心內容為:在兩國技術水平相等的前提下,產生比較成本的差異有兩個原因:一是兩國間的要素充裕度不同;二是商品生產的要素密集度不同。
各國應該集中生產並出口那些充分利用本國充裕要素的產品,以換取那些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產品。這樣的貿易模式使參與國的福利都得到改善。
20世紀40年代,保羅·薩繆爾森(Palua A Samuelson)用數學方式演繹了H-O模型,指出國際貿易對各國收入差距的影響,將必然使不同國家間生產要素相對價格和絕對價格均等化,這也稱為生產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或H-O-S定理(赫克謝爾—俄林—薩繆爾森模型)。
這一定理潛在地認為,在沒有要素跨國流動的條件下,僅通過商品的自由貿易也能實現世界范圍內生產和資源的有效配置。
和這一理論相關的還有另外兩個基本定理。
國際貿易對本國生產要素收益的長期影響,由斯托爾珀-薩繆爾森定理歸納為:出口產品生產中密集使用的要素(本國充裕要素)的報酬提高;進口產品生產中密集使用的要素(本國稀缺要素)的報酬降低;不論這些要素在哪個行業中使用。
羅勃津斯基定理認為,在兩種商品世界中,如果相對價格固定不變,一種生產要素增長會減少另一種商品產量。表明要素稟賦的變化決定著資源配置的變化。
這些定理均對H-O理論進行了重要拓展。
里昂惕夫
按照H-O理論,美國是一個資本豐裕而勞動力相對稀缺的國家,其對外貿易結構應該是出口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
20世紀50年代初,美籍蘇聯經濟學家裡昂惕夫(Leontief)根據H-O理論,用美國1947年200個行業的統計數據對其進出口貿易結構進行驗證時,結果卻得出了與H-O理論完全相反的結論,這一難題稱為里昂惕夫悖論。
里昂惕夫悖論雖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觀點,但它對原有國際分工和貿易理論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引發了對國際貿易主流思想的反思,推動了二戰後新的國際貿易理論的誕生。
4全新派編輯
二戰後,國際貿易的產品結構和地理結構出現了一系列新變化。
同類產品之間以及發達工業國之間的貿易量大大增加,產業領先地位不斷轉移,跨國公司內部化和對外直接投資興起,這與傳統比較優勢理論認為的貿易只會發生在勞動生產率或資源稟賦不同的國家間的經典理論是相悖的。
古典與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都假定產品市場是完全競爭的,這與當代國際貿易的現實也不相吻合,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下,新貿易理論應運而生。
新生產要素理論
新生產要素理論賦予了生產要素除了土地、勞動和資本以外更豐富的內涵,認為它還包括自然資源、技術、人力資本、研究與開發、信息、管理等新型生產要素,從新要素的角度說明國際貿易的基礎和貿易格局的變化。
1、自然資源理論
1959年,美國學者凡涅克(J. Vanek)提出了以自然資源的稀缺解釋里昂惕夫悖論的觀點,認為美國進口自然資源的開發或提煉是耗費大量資本的,會使進口替代產品中的資本密集度上升。扣除資源的影響,美國資本密集型產品的進口就會小於其出口。
2、人力資本理論
人力資本理論以基辛(D. B. Keesing)、凱南(P. B. Kenen)、舒爾茨(T. W. Schultz)為代表,對H-O理論作了進一步擴展,將人力資本作為一種新的生產要素引入。
通過對勞動力進行投資,提高其素質和技能,進而提升勞動生產率。
人力資本充裕的國家在貿易結構和流向上,往往趨於出口人力資本或人力技能要素密集的產品。
3、研究與開發學說
格魯伯(W. Gruber)、維農(R. Vernon)認為研究與開發也是一種生產要素,一個國家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能力和該種產品中的研究與開發要素密集度之間存在著很高的正相關關系。
各國研究與開發能力的大小,可以改變它在國際分工中的比較優勢,進而改變國際貿易格局。
4、信息要素
信息雖然是一種無形資源,但它能夠創造價值。現代信息技術對生產的影響越來越強,對信息的利用狀況會影響一個國家的比較優勢,從而改變一國的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地位。
偏好相似理論
1961年林德(S. B. Linder)在《論貿易和轉變》一書中提出了偏好相似理論,第一次從需求方面尋找貿易的原因。
他認為,要素稟賦學說只適用於解釋初級產品貿易,工業品雙向貿易的發生是由相互重疊的需求決定的。
偏好相似理論的基本觀點有:
產品出口的可能性決定於它的國內需求; 兩國的貿易流向、流量取決於兩國需求偏好相似的程度,需求結構越相似則貿易量越大; 平均收入水平是影響需求結構的最主要因素。
動態貿易理論
動態貿易理論主要從動態角度分析國際貿易產生與發展的原因。
1、技術差距理論
技術差距理論又稱創新與模仿理論,M·V·波斯納(Michael V. Posner)和胡弗鮑爾(G. G. Hufbauer)將技術作為一個獨立的生產要素,側重從技術進步、創新、傳播的角度分析國際分工的基礎,擴展了資源稟賦論中要素的范圍。
技術差距指一國以技術創新和控制技術外流而形成的一種動態貿易格局,會對各國要素稟賦的比率產生影響,從而影響貿易格局的變動。
2、產品生命周期理論
雷蒙德·弗農(Raymond Vernon)將市場營銷學中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與技術進步結合起來闡述國際貿易的形成和發展。1966年他在《產品周期中的國際投資與國際貿易》一文中指出,美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與產品生命周期有密切關系。
這一產品生產的國家轉移理論,假設國家間信息傳遞受到一定的限制、生產函數可變以及各國的消費結構不同,指出產品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對生產要素的需要是不同的,而不同國傢具有的生產要素富饒程度決定了該國的產品生產階段和出口狀況。
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將比較優勢論與資源稟賦論動態化,很好地解釋了戰後一些國家從某些產品的出口國變為進口國的現象。
3、「技術外溢」與「干中學」學說
這種觀點將技術作為內生變數,羅默提出的「干中學」式的技術進步,大部分是從技術外溢中獲得的,即從貿易或其他經濟行為中自然輸入了技術。
經克魯格曼(Krugman)論證,若引進國將外溢國的技術用於比較優勢產業,則對兩國均有利;反之對兩國均不利。
假設國內技術外溢的速度高於國際技術外溢,國家原先的領先產業有加速發展的可能,原有的比較優勢會增強。技術的傳播使各國的差異不斷擴大,強調了技術變動對國際貿易的動態影響。
4、動態比較優勢理論
林毅夫等提出,一個國家的產業和技術結構從根本上取決於國內要素稟賦,其升級是產業結構升級的基礎。
資本存量的變化對一國要素稟賦的影響最大。
資本存量的增加來自於積累,積累取決於儲蓄傾向和經濟剩餘的規模。
制度性決定的儲蓄傾向是固定的,因而影響資本存量的關鍵是經濟剩餘的規模。
如果一國的產業和技術結構能夠充分利用其資源稟賦的優勢,則其生產成本就較低,競爭能力就較強,進而創造更多的經濟剩餘,積累量也就越大。
因此,通過發揮比較優勢能夠較快地實現資源結構的升級,從而加快產業結構升級。
產業內貿易理論
產業內貿易理論又稱差異化產品理論,以不完全競爭市場和規模經濟為前提,從動態角度出發考慮需求情況,更符合實際。由於產業內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大,80年代以來許多經濟學家陸續建立模型對這一問題從不同角度進行探討。
1、新張伯倫模型
在產業內貿易理論的發展過程中,克魯格曼(Krugman)的模型具有開創性作用,他將迪克西特(Dixit)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提出的將差異產品和內部規模經濟考慮在內的壟斷競爭模型推廣到開放條件下,創立了「新張伯倫模型」。
模型證明了當市場結構從完全競爭變為不完全競爭,達到規模報酬遞增階段的時候,即使兩國間沒有技術和要素稟賦差異,產品水平差異性和規模經濟也可推動國際貿易,增加兩國的福利。
2、蘭卡斯特模型
這一基於簡單的水平差異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模型,以產品特性和消費者偏好的唯一占優選擇性為基礎解釋兩國貿易。
蘭卡斯特(Lancaster)認為,在具有相同特點的經濟體之間,如果不存在貿易壁壘和運輸成本,在規模收益最大化和消費偏好差異的影響下,兩個經濟體間仍能進行產業內分工和貿易。
3、新赫克歇爾—俄林模型
新赫克歇爾—俄林模型基於垂直產品差異,弗爾維(Falvey)等人通過對H-O模型假設前提的調整,將產品差異與勞動和資本等要素的不同組合之間建立一種聯系,但仍用要素稟賦來預測貿易,因而又稱為「新要素比例學說」。
這一理論認為,資本相對充裕的國家出口同種產品中資本密集的高質量品種,勞動力相對充裕的國家則出口勞動密集的低質量品種,由此形成的產業內貿易實質上還是垂直分工的結果,在對傳統貿易理論的最小偏離下,同時解釋了產業間和產業內的貿易模式。
4、布蘭德—克魯格曼模型
為解釋標准化產品產業內貿易現象,布蘭德(Brander)和克魯格曼構造了一個「相互傾銷模型」(差別壟斷模型)。
模型指出各國開展貿易的原因只在於壟斷或寡頭壟斷企業的市場銷售戰略,國際貿易的結構既不受要素稟賦、產品成本差別的限制,也不受生產者和消費者對差異產品追求的限制。
此模型表明,貿易是擴大競爭的一種方式,不完全競爭的企業可以通過貿易向別國的國內市場傾銷以擴大銷售,即使存在運輸成本,也會存在雙向貿易,並由兩國間需求彈性的預期差異決定貿易量。
這就為兩國相互傾銷的行為提供了解釋途徑。
5、垂直差異產業內貿易模型
與新H-O模型所不同的是,垂直差異產業內貿易模型以寡頭壟斷市場假定為前提。弗爾維研究認為,一個產業包括依質量高低排列的一個「產品鏈」,即垂直差異性產品。
弗爾維(Falvey)和凱克斯基(H. Kierzkowski)建立的F-K模型表明,在完全的垂直型產業內貿易與完全沒有這類貿易之間有許多過渡類型,垂直型產業內貿易的程度與特性依賴於要素稟賦、技術和收入分配情況對不同國家的相對影響。
費萊姆(Flamand)和赫爾普曼(Helpman)
建立的費—赫模型提出了另一種觀點。假設有兩國均生產某種產品,生產效率不同,勞動是唯一的生產要素。國際分工以產品差異性的形式體現,一國生產高質量的
產品具有比較優勢,另一國相反,決定產品質量的是勞動投入,這里指「人力資本」。如果兩國生產結構和消費結構不吻合,就可能發生產業內貿易。
國家競爭優勢理論
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波特(Michel E. Porter)提出的這一理論,從企業參與國際競爭這一微觀角度解釋國際貿易,彌補了比較優勢理論在有關問題論述中的不足。
波特認為,一國的競爭優勢就是企業與行業的競爭優勢,一國興衰的根本原因在於它能否在國際市場中取得競爭優勢。
而競爭優勢的形成有賴於主導產業具有優勢,關鍵在於能否提高勞動生產率,其源泉就是國家是否具有適宜的創新機制和充分的創新能力。
波特提出的「國家競爭優勢四基本因素、兩輔助因素模型」中,生產要素、需求狀況、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企業戰略、結構和競爭對手、政府、機遇都是國家競爭優勢的決定因素。
波特根據以上各大要素建立了鑽石模型,說明了各個因素間如何相互促進或阻礙一個國家競爭優勢的形成。
從發展階段來看,一個國家優勢產業的發展可分為四個不同階段,即生產要素推動階段、投資推動階段、創新推動階段,財富推動階段。
該理論對當今世界的經濟和貿易格局進行了理論上的歸納總結。
5新興派編輯
新興古典經濟學是
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興的經濟學流派.新興古典貿易理論依託新興古典經濟學的新框架,將貿易的起因歸結為分工帶來的專業化經濟與交易費用兩難沖突相互作
用的結果,從而對貿易的原因給出了新的解釋思路,使貿易理論的核心重新回到分工引起的規模報酬遞增,是一種內生動態優勢模型,是貿易理論和貿易政策統一的
模型,是國內貿易和國際貿易統一的模型,能夠整合各種貿易理論,是貿易理論的新發展。
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楊小凱為代表的一批經濟學家用超邊際分析法將古典經濟學中關於分工和專業化的經濟思想形式化,將消費者和生產者合二為一,發展成新興古典貿易理論。
該理論使研究對象由給定經濟組織結構下的最優資源配置問題,轉向技術與經濟組織的互動關系及其演進過程,力圖將外生的比較利益因素引入到基於規模報酬遞增的新興古典經濟學的貿易理論模型中,把傳統貿易理論和新貿易理論統一在新興古典貿易理論框架之內。
此理論的內生分工和專業化新興古典貿易模型(Sachs, Yang and Zhang,1999)表明,隨著交易效率從一個很低的水平增加到一個很高的水平,均衡的國際和國內分工水平從兩國都完全自給自足增加到兩國均完全分工,在轉型階段,兩種類型的二元結構可能出現。
經濟發展、貿易和市場結構變化等現象都是勞動分工演進過程的不同側面,貿易在交易效率的改進過程中產生並從國內貿易發展到國際貿易,兩者之間有一個內在一致的核心。
6當代變化編輯
當
代國際貿易的變化主要表現為產業內貿易和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迅速增長。所謂產業內貿易(intra-instiry
trade)是與傳統國際貿易理論解釋的產業間貿易(inter-instry
trade)相對的一個概念,指的是同一產業內的產品之間的貿易,也就是說一個國家既進口又出口同一類產品。
這些現象的出現對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提出了挑戰。佔世界貿易額相當大比重的一部分貿易並不是因為比較成本的差異或者
資源稟賦的差異而發生的。為了解釋這些國際貿易的新現象,以克魯格曼、雷蒙德·弗農等為代表的大批經濟學家提出了各種新的學說。這些學說與傳統國際貿易理
論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我們把這些學說稱為新國際貿易理論。
4. 1.產品的生命周期理論解釋了怎樣的貿易現象(理論)2.國際貿易、國際分工、國際市場三者之間的關系
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弗農於1966年首先提出的,後經威爾斯、赫希什等人不斷發展、完善。該理論從產品生產的技術變化出發,分析了產品生命周期各階段的循環及其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由於技術的創新和擴散,製成品和生物一樣具有生命周期,先後經歷五個不同的階段,即新生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和讓與期。在產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各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是不同的。
第一階段:新生期。這是指新產品的研究和開發、試制、試銷階段。在這個階段,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究開發費用和大批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的熟練勞動,生產技術尚不確定,產量較少,沒有規模經濟的利益,成本很高,消費量也很少。因此,擁有豐富的物質資料和人力資本的高收入的發達國傢具有比較優勢。這一階段產品主要供應生產國本國市場,滿足本國高收入階層的特殊需求。
第二階段:成長期。經過一段時間以後,生產技術確定並趨於成熟,國內消費者普遍接受創新產品,加之收入水平相近的國家開始模仿消費新產品,國外需求發展,生產規模隨之擴大,新產品進入成長期。在這個時期,由於新技術尚未擴散到國外,創新國仍然保持其比較優勢,不但擁有國內市場,而且開始出口,打開了國際市場。
第三階段:成熟期。國際市場打開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生產技術已成熟,產品實現標准化,批量生產達到適度規模,新產品進入成熟期,創新國的新產品產量達到最高點。這時,由於生產技術已擴散到國外,外國生產廠商模仿生產新產品,且生產者不斷增加,競爭加劇;由於生產技術已趨成熟,研究與開發(R&D)要素已不重要,產品由智能型(或R&D密集型)變成資本密集型,經營管理水平和銷售技巧成為比較優勢的重要條件。這一階段,一般的發達工業國都有比較優勢。
第四階段:衰退期。當國外的生產能力增強到能滿足本國的需求(即從創新國進口新產品為零),新產品進入銷售下降期。在這一時期,產品已高度標准化,國外生產者利用規模經濟大批量生產,使其產品的生產成本降低,從而使創新國漸漸失去競爭優勢,出口量不斷下降。
第五階段:讓與期。當創新國完全喪失比較優勢而變為凈進口者時,新產品進入讓與期,創新國讓位給其他國家。在這個階段,不但研究與開發要素不重要,甚至資本要素已不甚重要,低工資的非熟練勞動成為比較優勢的重要條件。具備這個條件的是有一定工業化基礎的發展中國家。
5. 在產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國際貿易呈現哪些不同特點
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簡介
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雷蒙德·弗農(Raymond Vernon)1966年在其《產品周期中的國際投資與國際貿易》一文中首次提出的。
產品生命周期(proct life cycle),簡稱PLC,是產品的市場壽命,即一種新產品從開始進入市場到被市場淘汰的整個過程。費農認為:產品生命是指市上的的營銷生命,產品和人的生命一樣,要經歷形成、成長、成熟、衰退這樣的周期。就產品而言,也就是要經歷一個開發、引進、成長、成熟、衰退的階段。而這個周期在不同的技術水平的國家裡,發生的時間和過程是不一樣的,期間存在一個較大的差距和時差,正是這一時差,表現為不同國家在技術上的差距,它反映了同一產品在不同國家市場上的競爭地位的差異,從而決定了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變化。為了便於區分,費農把這些國家依次分成創新國(一般為最發達國家)、一般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
典型的產品生命周期一般可以分成四個階段,即介紹期(或引入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1)第一階段:介紹(引入)期
指產品從設計投產直到投入市場進入測試階段。新產品投入市場,便進入了介紹期。此時產品品種少,顧客對產品還不了解,除少數追求新奇的顧客外,幾乎無人實際購買該產品。生產者為了擴大銷路,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促銷費用,對產品進行宣傳推廣。該階段由於生產技術方面的限制,產品生產批量小,製造成本高,廣告費用大,產品銷售價格偏高,銷售量極為有限,企業通常不能獲利,反而可能虧損。
(2)第二階段:成長期
當產品進入引入期,銷售取得成功之後,便進入了成長期。成長期是指產品通過試銷效果良好,購買者逐漸接受該產品,產品在市場上站住腳並且打開了銷路。這是需求增長階段,需求量和銷售額迅速上升。生產成本大幅度下降,利潤迅速增長。與此同時,競爭者看到有利可圖,將紛紛進入市場參與競爭,使同類產品供給量增加,價格隨之下降,企業利潤增長速度逐步減慢,最後達到生命周期利潤的最高點。
(3)第三階段:成熟期
指產品走入大批量生產並穩定地進入市場銷售,經過成長期之後,隨著購買產品的人數增多,市場需求趨於飽和。此時,產品普及並日趨標准化,成本低而產量大。銷售增長速度緩慢直至轉而下降,由於競爭的加劇,導致同類產品生產企之間不得不加大在產品質量、花色、規格、包裝服務等方面加大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成本。
(4)第四階段:衰退期
是指產品進入了淘汰階段。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及消費習慣的改變等原因,產品的銷售量和利潤持續下降,產品在市場上已經老化,不能適應市場需求,市場上已經有其它性能更好、價格更低的新產品,足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此時成本較高的企業就會由於無利可圖而陸續停止生產,該類產品的生命周期也就陸續結束,以至最後完全撤出市場。
產品生命周期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它和企業制定產品策略以及營銷策略有著直接的聯系。管理者要想使他的產品有一個較長的銷售周期,以便賺取足夠的利潤來補償在推出該產品時所做出的一切努力和經受的一切風險,就必須認真研究和運用產品的生命周期理論,此外,產品生命周期也是營銷人員用來描述產品和市場運作方法的有力工具。但是,在開發市場營銷戰略的過程中,產品生命周期卻顯得有點力不從心,因為戰略既是產品生命周期的原因又是其結果,產品現狀可以使人想到最好的營銷戰略,此外,在預測產品性能時產品生命周期的運用也受到限制。
[編輯]產品生命周期曲線
生命周期曲線的特點:在產品開發期間該產品銷售額為零,公司投資不斷增加;在引進期,銷售緩慢,初期通常利潤偏低或為負數;在成長期銷售快速增長,利潤也顯著增加;在成熟期利潤在達到頂點後逐漸走下坡路;在衰退期間產品銷售量顯著衰退,利潤也大幅度滑落。如圖所示:
適用范圍:該曲線適用於一般產品的生命周期的描述;不適用於風格型、時尚型、熱潮型和扇貝型產品的生命周期的描述
[編輯]特殊的產品生命周期
特殊的產品生命周期包括風格型產品生命周期、時尚型產品生命周期、熱潮型產品生命周期、扇貝形產品生命周期四種特殊的類型,它們的產品生命周期曲線並非通常的S型。
風格(style):是一種在人類生活基本但特點突出的表現方式。風格一旦產生,可能會延續數代,根據人們對它的興趣而呈現出一種循環再循環的模式,時而流行,時而又可能並不流行。
時尚(fashion):是指在某一領域里,目前為大家所接受且歡迎的風格。時尚型的產品生命周期特點是,剛上市時很少有人接納(稱之為獨特階段),但接納人數隨著時間慢慢增長(模仿階段),終於被廣泛接受(大量流行階段),最後緩慢衰退(衰退階段),消費者開始將注意力轉向另一種更吸引他們的時尚。
熱潮(fad):是一種來勢洶洶且很快就吸引大眾注意的時尚,俗稱時髦。熱潮型產品的生命周期往往快速成長又快速衰退,主要是因為它只是滿足人類一時的好奇心或需求,所吸引的只限於少數尋求刺激、標新立異的人,通常無法滿足更強烈的需求。
扇貝型產品生命周期主要指產品生命周期不斷地延伸再延伸,這往往是因為產品創新或不時發現新的用途。以上四種特殊生命周期的圖示如下:
[編輯]產品生命周期的特徵
在產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中,銷售量、利潤、購買者、市場競爭等都有不同的特徵,這些特徵可用表-1概括。
表--1 產品生命周期不同階段特徵
導入期 成長期 成熟期 衰退期
前期 後期
銷售量 低 快速增大 繼續增長 有降低趨勢 下降
利潤 微小或負 大 高峰 逐漸下降 低或負
購買者 愛好新奇者 較多 大眾 大眾 後隨者
競爭 甚微 興起 增加 甚多 減少
[編輯]產品生命周期優缺點
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的優點是:產品生命周期(PLC)提供了一套適用的營銷規劃觀點。它將產品分成不同的策略時期,營銷人員可針對各個階段不同的特點而採取不同的營銷組合策略。此外,產品生命周期只考慮銷售和時間兩個變數,簡單易懂。
其缺點是:
(1)產品生命周期各階段的起止點劃分標准不易確認。
(2)並非所有的產品生命周期曲線都是標準的S型,還有很多特殊的產品生命周期曲線。
(3)無法確定產品生命周期曲線到底適合單一產品項目層次還是一個產品集合層次。
(4)該曲線只考慮銷售和時間的關系,未涉及成本及價格等其它影響銷售的變數。
(5)易造成「營銷近視症」,認為產品已到衰退期而過早將仍有市場價值的好產品剔除出了產品線。
(6)產品衰退並不表示無法再生。如通過合適的改進策略,公司可能再創產品新的生命周期。
[編輯]產品生命周期各階段特徵與策略
產品生命周期各階段特徵與策略匯總如下:
[編輯]1、導入期的營銷戰略
商品的導入期,一般是指新產品試製成功到進入市場試銷的階段。在商品導入期,由於消費者對商品十分陌生,企業必須通過各種促銷手段把商品引入市場,力爭提高商品的市場知名度;另一方面,又遇到入期的生產成本和銷售成本相對較高,企業在給新產品定價時不得不考慮這個因素,所以,在導入期,企業營銷的重點主要集中在促銷和價格方面。一般由四種可供選擇的市場戰略。
(1)高價快速策略
這種策略的形式是:採取高價格的同時,配合大量的宣傳推銷活動,把新產品推入市場。其目的在於先聲奪人,搶先佔領市場,並希望在競爭還沒有大量出現之前就能收回成本,獲得利潤。適合採用這種策略的市場環境為:
①必須有很大的潛在市場需求量;
②這種商品的品質特別高,功效又比較特殊,很少有其他商品可以替代。消費者一旦了解這種商品,常常願意出高價購買。
③企業面臨著潛在的競爭對手,想快速的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2)選擇滲透戰略
這種戰略的特點是:在採用高價格的同時,只用很少的促銷努力。高價格的目的在於能夠及時收回投資,獲取利潤;低促銷的方法可以減少銷售成本。這種策略主要適用於以下情況:
①商品的市場比較固定,明確;
②大部分潛在的消費者已經熟悉該產品,他們願意出高價購買;
③商品的生產和經營必須有相當的難度和要求,普通企業無法參加競爭,或優於其它原因使潛在的競爭不迫切。
(3)低價快速策略
這種策略的方法是:在採用低價格的同時做出巨大的促銷努力。其特點是可以使商品迅速進入市場,有效的限制競爭對手的出現,為企業帶來巨大的市場佔有率。該策略的適應性很廣泛。適合該策略的市場環境是:
①商品有很大的市場容量,企業可望在大量銷售的同時逐步降低成本;
②消費者對這種產品不太了解,對價格又十分敏感;
③潛在的競爭比較激烈。
(4)緩慢滲透策略。
這種策略的方法是:在新產品進入市場時採取低價格,同時不做大的促銷努力。低價格有助於市場快速的接受商品;低促銷又能使企業減少費用開支,降低成本,以彌補低價格造成的低利潤或者使虧損。適合這種策略的市場環境是:
①商品的市場容量大;
②消費者對商品有所了解,同時對價格又十分敏感;
③存在某種程度當前在競爭。
[編輯]2、成長期的營銷策略
商品的成長期是指新產品試銷取得成功以後,轉入成批生產和擴大市場銷售額的階段。在商品進入成長期以後,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接受並使用,企業的銷售額直線上升,利潤增加。在此情況下,競爭對手也會紛至沓來,威脅企業的市場地位。因此,在成長期,企業的營銷重點應該放在保持並且擴大自己的市場份額,加速銷售額的上升方面。另外,企業還必須注意成長速度的變化,一旦發現成長的速度有遞增變為遞減時,必須適時調整策略。這一階段可以適用的具體策略有以下幾種:
(1)積極籌措和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基本建設或者技術改造,以利於迅速增加或者擴大生產批量。
(2)改進商品的質量,增加商品的新特色,在商標、包裝、款式、規格和定價方面做出改進。
(3)進一步開展市場細分,積極開拓新的市場,創造新的用戶,以利於擴大銷售。
(4)努力疏通並增加新的流通渠道,擴大產品的銷售面。
(5)改變企業的促銷重點。例如,在廣告宣傳上,從介紹產品轉為建立形象,以利於進一步提高企業產品在社會上的聲譽。
(6)充分利用價格手段。在成長期,雖然市場需求量較大,但在適當是企業可以降低價格,以增加競爭力。當然,降價可能暫時減少企業的利潤,但是隨著市場份額的擴大,長期利潤還可望增加。
[編輯]3、成熟期的營銷策略
商品的成熟期是指商品進入大批量生產,而在市場上處於競爭最激烈的階段。通常這一階段比前兩個階段持續的時間更長,大多數商品均處在該階段,因此管理層也大多數是在處理成熟產品的問題。
在成熟期中,有的弱勢產品應該放棄,以節省費用開發新產品;但是同時也要注意到原來的產品可能還有其發展潛力,有的產品就是由於開發了新用途或者新的功能而重新進入新的生命周期的。因此,企業不應該忽略或者僅僅是消極的防衛產品的衰退。一種優越的攻擊往往是最佳的防衛。企業應該有系統的考慮市場,產品及營銷組合的修正策略。
(1)市場修正策略
即通過努力開發新的市場,來保持和擴大自己的商品市場份額。
①通過努力尋找市場中未被開發的部分,例如,使非使用者轉變為使用者。
②通過宣傳推廣,促使顧客更頻繁的使用或每一次使用更多的量,以增加現有顧客的購買量。
③通過市場細分化,努力打入新的市場區劃,例如地理、人口、用途的細分。
④贏得競爭者的顧客。
(2) 產品改良策略
企業可以通過產品特徵的改良,來提高銷售量。例如,
①品質改良,即增加產品的功能性效果,如耐用性、可靠性、速度及口味等。
②特性改良,即增加產品的新的特性,如規格大小、重量、材料質量,添加物以及附屬品等。
③式樣改良,即增加產品美感上的需求。
(3)營銷組合調整策略
即企業通過調整營銷組合中的某一因素或者多個因素,以刺激銷售,例如:
①通過降低售價來加強競爭力;
②改變廣告方式以引起消費者的興趣;
③採用多種促銷方式如大型展銷、附贈禮品等;
④擴展銷售渠道,改進服務方式或者貨款結算方式等。
[編輯]4、衰退期的營銷戰略
衰退期是指商品逐漸老化,轉入商品更新換代的時期。當商品進入衰退期時,企業不能簡單的一棄了之,也不應該戀戀不舍,一味維持原有的生產和銷售規模。企業必須研究商品在市場的真實地位,然後決定是繼續經營下去,還是放棄經營。
(1)維持策略
即企業在目標市場、價格、銷售渠道、促銷等方面維持現狀。由於這一階段很多企業會現行退出市場,因此,對一些有條件的企業來說,並不一定會減少銷售量和利潤。使用這一策略的企業可配以商品延長壽命的策略,企業延長產品壽命周期的途徑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有以下幾種:
①通過價值分析,降低產品成本,以利於進一步降低產品價格;
②通過科學研究,增加產品功能,開辟新的用途;
③加強市場調查研究,開拓新的市場,創造新的內容;
④改進產品設計,以提高產品性能、質量、包裝、外觀等,從而使產品壽命周期不斷實現再循環。
(2)縮減策略
即企業仍然留在原來的目標上繼續經營,但是根據市場變動的情況和行業退出障礙水平在規模上做出適當的收縮。如果把所有的營銷力量集中到一個或者少數幾個細分市場上,以加強這幾個細分市場的營銷力量,也可以大幅度的降低市場營銷的費用,以增加當前的利潤。
(3)撤退利潤。
即企業決定放棄經營某種商品以撤出改目標市場。在撤出目標市場時,企業應該主動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①將進入哪一個新區劃,經營哪一種新產品,可以利用以前的那些資源。
②品牌及生產設備等殘余資源如何轉讓或者出賣。
③保留多少零件存貨和服務以便在今後為過去的顧客服務。
[編輯]判斷產品生命周期的方法
(1)曲線判斷法
(2)類比判斷法
(3)經驗判斷法(家庭普及率推斷法)
(4)銷售量增長率法
(5)比率增長判斷法
[編輯]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的意義
(1)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揭示了任何產品都和生物有機體一樣,有一個從誕生—成長—成熟—衰亡的過程,不斷創新,開發新產品。
(2)藉助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可以分析判斷產品處於生命周期的哪一階段,推測產品今後發展的趨勢,正確把握產品的市場壽命,並根據不同階段的特點,採取相應的市場營銷組合策略,增強企業競爭力,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3)產品生命周期是可以延長的
在產品生命周期各階段的市場特徵為:
(1)投入期。投入期是產品生命周期的第一階段,即產品開始按批量生產並全面投入企業的目標市場。這一階段最主要的特徵是銷量低、銷售增長緩慢。銷售緩慢的原因:首先,新產品雖然在開發過程中經歷各種試驗,但由於缺乏經驗,產品還存在著一些技術問題有待解決。其次,消費者從使用、接受到再擴散總要經歷一個過程,即使有些產品在技術問題解決後,銷售仍然很緩慢。產品越新穎,經歷的期間越長,企業需要做出更大的市場營銷努力。
(2)成長期。新產品從投入期轉入成長期的標志是銷售量迅速增長。對於非耐用消費品來說,具有創新精神的初試者由於使用產品的滿足開始重復購買,並通過消費者交叉影響使新產品迅速向市場擴散。這一階段另一個最重要的特徵是競爭者紛紛介入,當新產品盈利較高時更是如此。產品成長期,企業的營銷策略要著重解決:①建立良好的分銷渠道,這不僅意味著適當擴大分銷點,還必須處理好同批發商和零售商的夥伴關系,使他們優先分銷本企業品牌產品。②促銷重點從"產品"轉向品質。
(3)成熟期。成熟期的特點是產品在市場上基本飽和,雖然普及率繼續有所提高,而銷售量則趨於基本穩定。由於競爭日益激烈,特別是出現價格競爭,使產品差異化加劇、市場更加細分,顧客對品牌的忠實感開始建立,產品市場佔有率主要取決於重復購買率的高低。維護市場佔有率所需的費用仍然很高,因此少數財力不足的企業被迫退出市場。
(4)衰退期。由於競爭勢態、消費偏好、產品技術及其它環境因素的變化,導致產品銷售量減少而進入衰退期,從而誘發出更新的產品問世。這時原有產品普及率迅速降低,成本回升,分銷環節轉向營銷新品。因此,營銷的策略應有計劃地逐步縮短以及撤出生產線,處理存貨,考慮設備工具的再利用。除了極少數為了平衡產品組合的產品外,不宜採取繼續營銷的策略。
1.引入期。新產品投入市場,便進人介紹期。此時,顧客對產品還不了解,只有少數追求新奇的顧客可能購買,銷售量很低。為了擴展銷路,需要大量的促銷費用,對產品進行宣傳。在這一階段,由於技術方面的原因,產品不能大批量生產,因而成本高,銷售額增長緩慢,企業不但得不到利潤,反而可能虧損。產品也有待進一步完善。
2.成長期。這時顧客對產品已經熟悉,大量的新顧客開始購買,市場逐步擴大。產品大批量生產,生產成本相對降低,企業的銷售額迅速上升,利潤也迅速增長。競爭者看到有利可圖,將紛紛進入市場參與競爭,使同類產品供給量增加,價格隨之下降,企業利潤增長速度逐步減慢,最後達到生命周期利潤的最高點。
3.成熟期。市場需求趨向飽和,潛在的顧客已經很少,銷售額增長緩慢直至轉而下降,標志著產品進入了成熟期。在這一階段,競爭逐漸加劇,產品售價降低,促銷費用增加,企業利潤下降。
4.衰退期。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新產品或新的代用品出現,將使顧客的消費習慣發生改變,轉向其他產品,從而使原來產品的銷售額和利潤額迅速下降。於是,產品又進入了衰退期。
(二)產品種類、形式、品牌的生命周期
產品種類是指具有相同功能及用途的所有產品。產品形式是指同一種類產品中,輔助功能、用途或實體銷售有差別的不同產品。而產品品牌則是指企業生產與銷售的特定產品。如白沙牌過濾嘴香煙,香煙表示產品種類;過濾嘴香煙是香煙的一種型式,即產品形式;白沙牌過濾嘴香煙則專指過濾嘴香煙中的一種特定產品,一種產品品牌。產品種類的生命周期要比產品形式、產品品牌長,有些產品種類生命周期中的成熟期可能無限延續。產品形式一般表現出上述比較典型的生命周期過程,即從介紹期開始,經過成長期、成熟期,最後走向衰落期。至於品牌產品的生命周期,一般是不規則的,它受到市場環境及企業市場營銷決策、品牌知名度等影響。品牌知名度高的,其生命周期就長,反之亦然。例如,像國際知名品牌「可口可樂」百年來仍是如此受歡迎。
二、產品生命周期各階段的營銷策略
典型的產品生命周期的四個階段呈現出不同的市場特徵,企業的營銷策略也就以各階段的特徵為基點來制定和實施。
(一)介紹期的營銷策略
介紹期的特徵是產品銷量少,促銷費用高,製造成本高,銷售利潤很低甚至為負值。根據這一階段的特點,企業應努力做到:投入市場的產品要有針對性;進入市場的時機要合適;設法把銷售力量直接投向最有可能的購買者,使市場盡快接受該產品,以縮短介紹期,更快地進入成長期。
在產品的介紹期,一般可以由產品、分銷、價格、促銷四個基本要素組合成各種不同的市場營銷策略。僅將價格高低與促銷費用高低結合起來考慮,就有下面四種策略:
1.快速撇脂策略。即以高價格、高促銷費用推出新產品。實行高價策略可在每單位銷售額中獲取最大利潤,盡快收回投資;高促銷費用能夠快速建立知名度,佔領市場。實施這一策略須具備以下條件:產品有較大的需求潛力;目標顧客求新心理強,急於購買新產品;企業面臨潛在競爭者的威脅,需要及早樹立品牌形象。一般而言,在產品引人階段,只要新產品比替代的產品有明顯的優勢,市場對其價格就不會那麼計較。
2.緩慢撇脂策略。以高價格、低促銷費用推出新產品,目的是以盡可能低的費用開支求得更多的利潤。實施這一策略的條件是:市場規模較小;產品已有一定的知名度;目標顧客願意支付高價;潛在競爭的威脅不大。
3.快速滲透策略。以低價格、高促銷費用推出新產品。目的在於先發制人,以最快的速度打人市場,取得盡可能大的市場佔有率。然後再隨著銷量和產量的擴大,使單位成本降低,取得規模效益。實施這一策略的條件是:該產品市場容量相當大;潛在消費者對產品不了解,且對價格十分敏感;潛在競爭較為激烈;產品的單位製造成本可隨生產規模和銷售量的擴大迅速降低。
4.緩慢滲透策略。以低價格、低促銷費用推出新產品。低價可擴大銷售,低促銷費用可降低營銷成本,增加利潤。這種策略的適用條件是:市場容量很大;市場上該產品的知名度較高;市場對價格十分敏感;存在某些潛在的競爭者,但威脅不大。
(二)成長期市場營銷策略
新產品經過市場介紹期以後,消費者對該產品已經熟悉,消費習慣業已形成,銷售量迅速增長,這種新產品就進入了成長期。進入成長期以後,老顧客重復購買,並且帶來了新的顧客,銷售量激增,企業利潤迅速增長,在這一階段利潤達到高峰。隨著銷售量的增大,企業生產規模也逐步擴大,產品成本逐步降低,新的競爭者會投入競爭。隨著競爭的加劇,新的產品特性開始出現,產品市場開始細分,分銷渠道增加。企業為維持市場的繼續成長,需要保持或稍微增加促銷費用,但由於銷量增加,平均促銷費用有所下降。針對成長期的特點,企業為維持其市場增長率,延長獲取最大利潤的時間,可以採取下面幾種策略:
1.改善產品品質。如增加新的功能,改變產品款式,發展新的型號,開發新的用途等。對產品進行改進,可以提高產品的競爭能力,滿足顧客更廣泛的需求,吸引更多的顧客。
2.尋找新的細分市場。通過市場細分,找到新的尚未滿足的細分市場,根據其需要組織生產,迅速進人這一新的市場。
3.改變廣告宣傳的重點。把廣告宣傳的重心從介紹產品轉到建立產品形象上來,樹立產品名牌,維系老顧客,吸引新顧客。
4.適時降價。在適當的時機,可以採取降價策略,以激發那些對價格比較敏感的消費者產生購買動機和採取購買行動。
(三)成熟期市場營銷策略
進入成熟期以後,產品的銷售量增長緩慢,逐步達到最高峰,然後緩慢下降;產品的銷售利潤也從成長期的最高點開始下降;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各種品牌、各種款式的同類產品不斷出現。
對成熟期的產品,宜採取主動出擊的策略,使成熟期延長,或使產品生命周期出現再循環。為此,可以採取以下三種策略:
1.市場調整。這種策略不是要調整產品本身,而是發現產品的新用途、尋求新的用戶或改變推銷方式等,以使產品銷售量得以擴大。
2.產品調整。這種策略是通過產品自身的調整來滿足顧客的不同需要,吸引有不同需求的顧客。整體產品概念的任何一層次的調整都可視為產品再推出。
3.市場營銷組合調整。即通過對產品、定價、渠道、促銷四個市場營銷組合因素加以綜合調整,刺激銷售量的回升。常用的方法包括降價、提高促銷水平、擴展分銷渠道和提高服務質量等。
(四)衰退期市場營銷策略
衰退期的主要特點是:產品銷售量急劇下降;企業從這種產品中獲得的利潤很低甚至為零;大量的競爭者退出市場;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已發生改變等。面對處於衰退期的產品,企業需要進行認真的研究分析,決定採取什麼策略,在什麼時間退出市場。通常有以下幾種策略可供選擇:
1.繼續策略。繼續延用過去的策略,仍按照原來的細分市場,使用相同的分銷渠道、定價及促銷方式,直到這種產品完全退出市場為止。
2.集中策略。把企業能力和資源集中在最有利的細分市場和分銷渠道上,從中獲取利潤。這樣有利於縮短產品退出市場的時間,同時又能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利潤。
3.收縮策略。拋棄無希望的顧客群體,大幅度降低促銷水平,盡量減少促銷費用,以增加目前的利潤。這樣可能導致產品在市場上的衰退加速,但也能從忠實於這種產品的顧客中得到利潤。
4.放棄策略。對於衰退比較迅速的產品,應該當機立斷,放棄經營。可以採取完全放棄的形式,如把產品完全轉移出去或立即停止生產;也可採取逐步放棄的方式,使其所佔用的資源逐步轉向其他的產品
6. 里昂惕夫之謎對西方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有什麼作用
促進發展的作用
為了解開里昂惕夫之謎,西方經濟學家進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許多理論,從不同角度對赫-俄的要素稟賦說進行補充和解釋。這些補充和解釋歸納起來有兩個方面:一是對要素稟賦理論前提條件進行修正。例如里昂惕夫本人就提出了勞動效率差異論,修改了要素稟賦學說認為各國土地、勞動力和資本三種生產要素之中每一種要素本身都是同一的假定,通過認定美國勞動力的生產效率是其他國家的三倍而進行釋謎;二是對貿易格局及其變動的新的要素進行解釋。例如美國經濟學家凱恩(P.B.Kenen)等人提出的人力資本說和英國經濟學家波斯納(M.V.Posner)提出的技術差距論等。
另外,以「里昂惕夫之謎」為先導,相繼涌現了一大批國際貿易的新理論,這些新理論突破了原有理論的模式,從新的角度對有關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戰後國際貿易出現的新問題、新特點等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許多新的研究成果,推動了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主要的理論成果有美國經濟學家弗農(R.Vernon)提出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美國經濟學家格魯貝爾(H.G..Grubel)克魯格曼(P.Krugman)等人提出的產業內貿易理論和基辛(D.Keesing)等人提出的需求偏好理論等等。
7. 國際貿易選擇題
1.B 2.A 3.A 4.B 5.A 6.A 7.B 8.B 9.C 10.A
11. A 12.C 13.D 14.A 15.A 16.C 17.B 18.A
我很認真做的,翻書,查資料的。
8. 技術進步對國際貿易有什麼影響
技術進步與國際貿易 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技術進步影響到國際貿易產品的結構和貿易的格局。 貿易出口國基本上是發達國家和新型工業化國家,而初級產品生產國在國際貿易中處於越來越不利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