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貿易 > 國際貿易政策理論

國際貿易政策理論

發布時間:2021-01-20 21:28:10

『壹』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主要研究什麼內容

  1.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主要研究內容:自由貿易理論與保護貿易理論比較研究,關稅政策與進出口政策研究,地方外貿政策研究。

  2. .國際服務貿易,主要研究內容:國際服務貿易的理論與現狀,國際服務貿易的法規與制度,各國服務貿易的政策與措施,中國服務貿易的發展。

  3. 國際貿易實務,主要研究內容:跟單信用證研究,外貿合同及外貿法律的研究,各國貿易慣例及相關規則的研究,包括海運規則、商檢規則、原產地規則、仲裁規則等的研究。

『貳』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主要研究什麼內容

《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的研究對象 國際貿易是以國際商品交換和商品流通活動為研究對象,闡明國際商品交換和商品流通活動中的一般規律,並據以研究各個國家在對外貿易中採取的政策措施等的一門科學。具體包括: 1.各個歷史發展階段,特別是資本主義各個發展階段的國際商品流通的一般規律; 2.各個歷史發展階段,特別是當代世界貿易的具體歷史材料和現實材料。 3.各個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對外貿易發展情況,亦即各個國家對外經濟貿易發展的特殊規律。 4.國際貿易理論。 5.對外貿易政策。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主要研究國際貿易的產生、發展和貿易利益及分配問題,以揭示其中的特點與運動規律,具體的研究內容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各個歷史發展階段,特別是資本主義階段國際商品流通的一般規律性 (二)國際貿易理論與學說 (三)對外貿易政策

『叄』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中國際貿易理論有哪些及其異同點

《國際貿易理論》試圖解釋為什麼有國際貿易,以及作為一個國家應當如何對待國際貿易。
《國際貿易理論和政策》對國際貿易理論、政策以及全球與區域經濟貿易體制進行了比較全面和系統的介紹。全書分上、中、下三篇。上篇為國際貿易理論,介紹了古典國際貿易理論、近代國際貿易理論、國際貿易標准模型,以及壟斷競爭和產業內貿易理論、生產要素的國際流動、貿易和經濟增長;中篇為國際貿易政策,介紹了自由貿易和貿易保護理論及政策、國際貿易壁壘和管制措施、國際貿易救濟政策措施、關稅壁壘政策的經濟效應分析、非關稅壁壘及其政策效應分析;下篇為國際貿易體制與規則,介紹了區域經濟貿易一體化和全球貿易體制與政策協調。
《國際貿易理論》偏重於理論性的,重點是介紹國際貿易及其發揮的作用和重要性,《國際貿易理論和政策》則更加實用,重點介紹國際貿易在具體運行中的游戲規則

『肆』 古典國際貿易理論的觀點是什麼

古典國際貿易理論的觀點是勞動生產率的可以說明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結構和利益分配。

古典國際貿易理論主要包括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和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

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及原因的研究》(國富論)中,斯密指出國際貿易的基礎,在於各國商品之間存在勞動生產率和生產成本的絕對差異,而這種差異來源於自然稟賦和後天的生產條件。

亞當·斯密認為在國際分工中,每個國家應該專門生產自己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並用其中一部分交換其具有絕對劣勢的產品,這樣就會使各國的資源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更好地促進分工和交換,使每個國家都獲得最大利益。

李嘉圖認為國際貿易分工的基礎不限於絕對成本差異,即使一國在所有產品的生產中勞動生產率都處於全面優勢或全面劣勢的地位,只要有利或不利的程度有所不同,該國就可以通過生產勞動生產率差異較小的產品參加國際貿易,從而獲得比較利益。

比較優勢理論遵循「兩優取其重,兩劣取其輕」的原則,認為國家間技術水平的相對差異產生了比較成本的差異,構成國際貿易的原因,並決定著國際貿易的模式。


(4)國際貿易政策理論擴展閱讀:

1、絕對優勢理論

該理論可以看成是解釋國際貿易產生原因的最早的理論,它第一次用勞動價值論說明國際貿易的利益和基礎,為互惠互利的國際貿易理論的建立奠定了基礎。絕對優勢理論倡導自由貿易,因此,它是反對重商主義的銳利武器,加速了近代工業的發展。

該理論最大的貢獻在於說明國際貿易並不一定是「零和游戲」,折射出了國際交往活動中的「雙贏」思想。

2、比較優勢理論

比較優勢理論繼承了絕對優勢理論的科學成分。如勞動價值論、專業化分工、自由貿易等,更為重要的是用比較成本概念代替了絕對成本概念。使自由貿易政策有了更加堅實的理論基礎,為當時自由貿易政策取得最後勝利發揮了重大作用。

『伍』 主要的國際貿易理論有哪些

成本優勢理論、要素稟賦理論、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新貿易理論

『陸』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後,在國際貿易政策方面借鑒了哪些國際貿易理論

1.國際貿易運行方式和環境發生重大變化。網上訂貨、促銷、談判都為國際貿易開辟了新的發展形勢。EDI工程是信息技術與社會化服務系統的結合,進出口商利用電子表格進行商品的報關、商檢、保險、運輸、結匯等工作,大大減少了人力、物力和時間的消耗,降低了流通成本和交易費用,加快了國際貿易的節奏。這種網上的信息交換,開辟了一個嶄新的市場空間,突破了傳統市場必須以一定的地域存在為前提的條件,全球以信息網路為紐帶連成一個統一的大「市場」,促進了世界經濟全球市場化的形成。信息流帶來的商品、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全球加速流動導致了全球「網路經濟」的崛起,在這種網路貿易的環境下各國間的經貿聯系與合作得以大大加強。
2.國際貿易經營主體發生重大變化。現代信息溝通技術通過單個公司在各自的專業領域擁有的核心技術,由眾多公司相互聯合而成的公司網路,完成一個公司不能承擔的市場功能,可以更加有效地向市場提供商品和服務。這種新型的企業組織形式在資本關繫上不具有強制各個公司發生聯系的權力,而是由於承擔了一定的信息功能而看來具有某種實體性。
3.國際貿易經營管理方式發生重大變革。以計算機網路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電子商務系統,利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貿易,為國際貿易提供一種信息較為完全的市場環境,達到跨國界資源和生產要素的最優配置,從而使市場機制能夠更為充分有效地發揮作用。這種方式突破了傳統貿易以單向物流為主的運作格局,實現了物流、信息流、商流高度統一的全新戰略。這種經營戰略,把代理、展銷等多種傳統貿易方式融為一體,把全部進出口貨物所需要的主要流程如市場調研、國際營銷、倉儲報關、商檢等引入計算機網路中,為世界各地的製造商和貿易商提供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的互動式的商貿服務,解除了傳統貿易活動中的物質、時間、空間對交易雙方的限制,促進了國際貿易的深化發展。
4.國際貿易中間組織結構引發革命。生產者與用戶及消費者之間通過網路直接接觸,使及時供貨制度和「零庫存」生產得以實現,商品流動更加順暢,信息網路成為最大的中間商,國際貿易中由進出口商作為國家間商品買賣媒介的傳統方式受到挑戰,由信息不對稱形成的委託——代理關系與方式發生動搖,貿易中間商、代理商和專業的進出口公司地位相對降低,從而引發國際貿易中間組織結構的革命。
5.對外貿公司和生產企業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電子商務網路具有以下幾方面優勢:(1)廣告功能。Internet上有介紹產品和公司的網頁、國際貿易信息資料庫和徵求產品代理的廣告等,以展現公司和企業的實力,擴大知名度,尋找最佳的國際分工合作夥伴,便於國際名牌效應的產生,海外市場的開拓和國際競爭力的提高。(2)情報功能。通過Internet的各項網上服務,可以了解客戶的各項最新信息、其他公司動向,跟蹤國際市場和國外產業政策的變化,掌握最新市場動態,明晰國際經濟發展趨勢,收集顧客的需求信息和對產品的意見反饋,完善售後服務體系。(3)業務功能。新興的電子商務系統,從提供信息服務的商情信息傳遞機構,向著既提供商務與信息服務,又組織多功能交易的綜合機構方向發展。
6.促進國際分工的擴大和深化及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的增長。信息網路技術的發展促進了發達國家之間水平型的國際分工。在Internet上可以進行原材料、資金、技術人員等生產要素的調度控制,使跨國公司的母子公司之間通過網路盡展所長,充分發揮其生產能力、資源和人才的優勢,促進跨國公司內部國際分工的發展。網上「虛擬現實」的技術能夠讓世界各地公司、企業之間進行直觀的生產和協調,形成生產的國際化。國際分工擴大和深化導致了成品和半成品在國家和地區間迅速流動,從而帶動了國際貿易額的增長。
7.促進世界技術貿易的發展。現代工業產品更新換代速度加快,生命周期縮短,製成品中的科技含量增高。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國際市場,信息技術的普及和發展對此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任何科技新成果一出現馬上「家喻戶曉」,成為同行業趕超的目標。信息技術大量應用於產品的開發和生產,提高了相關產品的貿易量,國際貿易額也隨之增加。
8.促進世界服務貿易的擴大。現代信息技術突破了時空限制,服務貿易的提供者不必跨出國門就能為其他國家的客戶提供國際服務。同時,一公司足不出戶就可以同時承接來自不同國家的業務,而不必擔心國際旅費和日程安排方面的問題。這種服務需求的擴大導致了國際貿易的飛速發展,促進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的高級化、軟化。

『柒』 對外貿易政策理論依據

國際貿易理論是國際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開放條件下的微觀經濟學,國際貿易理論主要研究商品和服務在各國之間的交換,研究國際商品交換的原因、結果,以及相關的政策。國際貿易理論的研究范圍也包括生產要素的國際流動和技術知識的國際傳遞。生產要素和技術知識一方面作為某種特殊商品有其本身的國際市場,另一方面作為要素投入對商品和服務的生產起著重要作用。國際貿易理論還研究經濟增長、技術變動與貿易的相互影響,從動態上分析國際貿易變動的原因與結果。從經濟學說史上看,國際貿易理論可追溯到十五世紀末十六世紀初的重商主義學說。斯密和李嘉圖的貿易理論中,勞動是唯一的生產要素,生產技術是給定的外生變數,生產規模報酬不變。斯密與李嘉圖的貿易理論是古典經濟學理論體系的一部分,被稱為「古典貿易理論」。二十世紀初,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和俄林提出了「資源配置」或「資源稟賦」的貿易學說。在赫克歇爾和俄林的模型中,勞動不再是唯一的投入,但生產的規模報酬仍然不變。他們的理論被稱為「新古典貿易理論」。到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後期,隨著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和結構變化,在赫克歇爾—俄林體系中徘徊多年的國際貿易理論又活躍起來,一部分經濟學家開始用新的方法來研究貿易的原因和結果,研究新的貿易結構與貿易政策,創立了一系列新的學說。經過十多年的發展,這些學說已逐漸成熟。其中一部分已被編入教科書,另外部分仍在繼續討論之中,仍是貿易的前沿論題,本文將簡要地介紹這些貿易理論的新發展並闡述其對我國貿易政策的意義。一、規模經濟、不完全競爭、工業發達國家之間和相同產業之間的貿易為貿易原因提出新解釋的主要是從七十年代末發展起來的「規模經濟貿易學說」,主要的貢獻者是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PaulKrugman)。這一理論以企業生產中的規模經濟和世界市場的不完全競爭為基礎解釋戰後增長迅速的工業國之間的和相同產業之間的貿易。規模經濟貿易理論[(1)a]的發展是建立在兩個與以往理論不同的假設上:(1)企業生產具有規模經濟;(2)國際市場的競爭是不完全的。具體講在「規模經濟」和「壟斷競爭」的條件下,企業的長期平均成本隨著產量增加而下降,企業面對的是市場需求曲線,市場需求量會隨著價格的下跌而增加。在參與國際貿易以前,企業所面向的只是國內的需求。由於國內市場需求有限,企業不能生產太多,從而使生產成本和產品價格不得不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上。如果企業參與國際貿易,產品所面臨的市場就會擴大,國內需求加上國外需求,企業生產就可以增加。由於生產處於規模經濟階段,產量的增加反而使產品的平均成本降低,從而在國際市場上增加了競爭能力。由於工業產品的多樣性,任何一國都不可能囊括一行業的全部產品,從而使國際分工和貿易成為必然。但具體哪一國集中生產哪一種產品,則沒有固定的模式,既可以自然(競爭)產生,也可以協議分工。但這種發達國家之間工業產品「雙向貿易」的基礎是規模經濟,而不是技術不同或資源配置不同所產生的比較優勢。二、國際貿易、技術外溢、與經濟增長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以來,國際貿易理論的研究主要是圍繞國際貿易與技術進步、經濟增長的關系來進行。在經濟學文獻中,雖然已有許多理論闡述了技術在貿易和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但是最新一系列的研究則把技術作為一種內生變數,不僅討論技術對貿易的影響,也分析國際貿易、經濟增長在技術進步中的作用。把技術變動、不完全競爭、規模經濟和經濟增長等結合起來研究,是國際貿易理論的最新發展和前沿課題。國際貿易理論的這一新發展的背景也與戰後國際貿易格局變化有關。在用規模經濟與不完全競爭的理論說明了當前「北北貿易」和同類產品之間貿易的原因之後,人們自然就會進一步探討。為什麼會有規模經濟?產業的規模經濟和國際分工是怎樣形成的?如果說技術的差異與發展是重要的原因之一,那麼,技術又是怎樣產生、發展、傳遞的?技術的發展與國際貿易、經濟增長的關系又是如何?這些問題引起了國際經濟學家的極大興趣。學者們將國際貿易理論與增長理論結合起來,提出了許多新的觀點。近年來,在國際經濟學的研究中,關於國際貿易、技術變動與經濟增長的文章很多。從其理論淵源來說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沿著李嘉圖的模型,仍把技術作為一種外生變數,但從動態角度分析技術變動對貿易模式和各國福利水平的影響,另一部分則把技術作為一種內生變數,不僅研究技術怎樣影響貿易和增長,同時把技術發展作為科研、投資、貿易和經濟增長的一種結果,研究技術變動、國際貿易與經濟增長相互間的關系。1.技術作為外生變數的貿易與增長理論(1)技術差異所形成的貿易模式除了「規模經濟與不完全競爭」的貿易學說外,技術作為外生變數上的差異亦被用來說明發達工業國家之間和同類產品之間的貿易,馬庫森和斯文森(MakusenandSvenson,1985)在他們的研究中假設兩國的資源配置比例和需求偏好都是相同的。產品生產需用兩種以上的要素投入,但不具有規模經濟。但如果兩國在生產技術上有某種細微的差別,勞動生產率就會略有不同。在兩國的貿易中,各國都會出口其要素生產率相對高的產品。戴維斯(Davis)在他1994年的研究中也假設兩個國家兩種產業。其中第一種產業只生產一種產品,而第二種產業生產兩種不可完全替代的產品。假設其中一國在第二種產業的生產中與國外略有技術上的不同,在其中一種產品的生產技術上比別國略勝一籌。在自由貿易條件下,要素價格的相等會使該國生產和出口這種產品,而別國則會生產出口另一種產品。馬庫森、斯文森和戴維斯的研究說明,即使在規模報酬不變和完全競爭的市場上,技術上的差異亦可引起同行業產品之間(intra—instry)的貿易。(2)技術變動對貿易模式和福利的影響克魯格曼1986年研究了技術進步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福利的影響。在他的模型中,他假設有兩類國家:技術較先進的國家(發達國家)和技術相對落後的國家(發展中國家),產品亦分為兩類:技術密集型產品與非技術密集型產品。這些假設與赫克歇爾—俄林模型有些相似,它的發展在於:假如技術變動了(而不管為什麼會變動),會對各國的貿易模式和福利產生什麼影響?如果這種技術進步發生在發達國家,則結果是沒有壞處。第一,對發達國家來講,它技術更高了,產品更先進了,由於本來就在技術上領先,更新的技術的產生並不面臨什麼競爭,也不威脅別國,別國也威脅不了它,所以技術進步對它有好處。第二,對落後國家也沒壞處,因為技術差距拉大了,給後進國家更大的空間來發展和趕超。所以技術進步發生在先進國家對這兩類國家均有利。對先進國家唯一的不利之處是對一些本來就有技術優勢的產品,技術進步和生產出口能力的提高,有可能使這些產品的價格下降,貿易條件有可能變得不利。假如技術進步發生在後進國家呢?克魯格曼認為結果是縮小了兩類國家之間的差距,對原來先進國家是一種競爭,對他們不利。後進國家會因為自己有能力生產這類產品而減少進口,造成兩方面的結果:一是使該類產品價格的下降,對先進國不利,二是如果這種產品需要密集使用後進國本來就稀缺的資源,那麼對後進國來說也不利。2.技術作為內生變數的貿易與增長理論貿易理論的另外一方面發展是將技術視為內生變數來分析,研究技術變動的原因,也研究技術的進步作為生產和貿易的結果對貿易模式與社會福利的影響。技術變動有兩種源泉,一種是被動的,不是經過專門研究開發出來的,而是從看中、干中學會的,是通過經濟行為學來的,這叫「干中學」(learningbydoing)。這里所說的技術不光是生產技術,還包括管理知識。另外一種是主動的,是自己創造出來的。這種技術變動是一種革新(innovation)。技術革新一般是研究和發展(ResearchandDevelopment,簡稱R&D)的結果。(1)「技術外溢」(Spillovers)與「干中學」(Learing—by—Doing)所謂技術變動或技術進步並非都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新發明。在許多情況下,所謂技術進步只是學到了別人已有的先進技術。這種學習過程有時並非是最初的目的,而是在從事生產或其他經濟行為時自然產生的副產品。作為先進技術的擁有者,有時也並非有意轉讓或傳播他們的技術,而是在貿易或其他經濟行為中自然地輸出了技術,被稱為技術「外溢」(Spillovers)。不管什麼技術,都有一個外溢的過程。「干中學」式的技術進步,大部分是從技術外溢中獲得的。技術外溢,又可分國際、國內、行業間和行業內幾種不同情況。a)國際技術外溢國際技術外溢指的是技術通過直接或間接(如通過貿易)的途徑傳播到了別的國家,從而使別國的生產者也逐漸掌握了這些技術。為了說明技術在國際間的外溢,我們假設有兩個國家:A國和B國,各國分別生產兩種產品,X和Y。在兩國沒有貿易時,各國的生產是由本國的生產技術和資源配置決定的,A國有生產X的比較優勢,B國則有生產Y的比較優勢。如果兩國發生貿易,根據「比較優勢」理論,A國會專門從事X的生產和出口,B國則專門生產和出口產品Y。這是貿易發生後的最初均衡。現在我們再進一步假設技術是無法壟斷的,可以通過商品貿易「外溢」到別國。貿易的結果,AB兩國的生產者都掌握了彼此的生產技術並有可能對本國的生產進行調整。這種國際范圍內的技術外溢會有各種不同的結果。一種情況是,A國本來有生產商品X的比較優勢,但B國生產X的技術更先進,有絕對優勢。A國引進了B國生產商品X的技術,提高了本來就有比較優勢的生產率。這種結果發揮了本國資源上的比較優勢,有利於A國的長期增長。另外,商品X本來就是B國相對短項,在兩國實行分工和貿易後便不再生產。A國多生產X可以使B國的進口價格下降,也有利於B國。這種技術的外溢使原來由「比較優勢」決定的貿易模式變成了由「絕對優勢」決定。技術外溢的結果,兩國都從中受益。但是如果B國生產商品Y的技術比A國先進,A國從B國中學到這種技術並用此來改進發展其本來不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Y。對A國來說,這種技術引進的結果是一種進口替代型增長,但對B國來說則是一種威脅和競爭。如果A國生產Y需要密集使用其稀缺的資源,對A國的長期發展也不一定有利。貿易和技術外溢有可能將發展引入「錯誤」方向,使兩國的長期發展速度都受影響(參見Yanagawa,1993)。b)國內的技術外溢國內技術外溢指的是技術在本國范圍內的傳播。由於地理、語言、文化等原因,國內技術外溢比學習外國技術更快。八十年代後期,克魯格曼和盧卡斯(Lucas)分別討論了國內技術外溢的問題。在克魯格曼(1987)的模型中,他假設有兩個國家A和B,生產一系列產品。其中任何一國會在一些產品的生產技術中有最初的領先地位。盡管技術可以在國際間傳播,但本國內的技術外溢會更快。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較快的國內技術外溢過程,該國原先的領先的行業會有加速發展的可能,原有的比較優勢會增強,「國內技術外溢」也會使別國在他們原來就有比較優勢的產品更有領先地位,技術的國內傳播使各國的差異擴大。盧卡斯(1988)的模型與克魯格曼有些相似,只是他假設一系列國家,生產兩種產品:X和Y。各國的勞動力和勞動生產率相同,但對兩種產品的技術知識的最初掌握程度不同。一些國家生產X,另一些國家生產Y,形成最初的國際分工。由於技術在國內的外溢,生產X和生產Y的國家都會在各自的專業生產中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使各國對兩種產品技術知識掌握程度上的差距越來越大。在一般情況下,各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很難改變,除非產品勞動生產率的增長速度跟不上產品價格下降的速度,改變原先國際分工的地位,從一種產品的生產轉向另一種產品生產的,也只能是那些原來就在邊緣上的國家(marginalcountry)。克魯格曼和盧卡斯的分析說明:一個國家最初的比較優勢、產業選擇和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可能與它本國的技術知識和資源配置有關,也可能是由於偶然的因素,但最初的產業結構一旦形成之後,國內生產技術的外溢使得一國在這些產業中的生產率比別國提高的更快,會使該國在這些產業中的領先地位更加鞏固。這在某種意義上解釋了為什麼一些國家擅長於一些行業,而另外一些國家擅長於另外一些行業,這與國內的技術外溢是有關系的。而且,一旦形成了某種生產格局,改變是不容易的,因為產業規模與國內的技術外溢會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只要成本增長的速度低於勞動生產率增長的速度,就會有利可圖而繼續存在。歷史在決定一國長期的生產和貿易模式中起了重要的作用。c)行業間與行業內的技術外溢技術外溢也可以發生在不同的行業之間(inter—instry)和同行業之內,許多行業雖然產品不同,但所用的資源有許多是相同的,如何提高要素生產率對各行業都是有促進作用的。另外,這里的「技術」概念,也不僅僅局限於具體的生產方式,也包括管理等方面的技術知識。因此,一個行業擁有的技術優勢也可能外溢到別的行業,使別的行業的生產率也有所提高,並對社會的長期發展產生影響。[(1)c]同一行業內也可能有不同的產業集團(instryclusters),各集團生產類似產品但生產技術不會完全相同。與國外類似的產業集團相比,生產上也會有不同的優勢。國際貿易以及由此產生的競爭和技術外溢會縮短各產業集團的技術差距。(2)發展研究(R&D)與技術創新(Innovation)技術變動的另一個來源是技術創新,它是一種投資、開發與研究的結果。新技術的開發主要表現在:a)提高要素生產率,用有限的資源生產出的產品,或保證產量的情況下,使用更少的資源;b)產品質量的提高和新產品的開發。技術創新或開發型技術進步可以在專業化程度的提高中出現。隨著生產的社會化,分工越來越細,一個最終產品可以由一個企業變成許多個企業來生產。同一企業中也可分為許多部門,每個部門只生產產品的一個零部件。專業化程度的提高使每個部門只集中於一個小范圍的大規模生產,而在這個具體的零部件生產中,企業有可能通過降低成本來獲得利潤。換句話說,專業化程度的提高使利潤不再只是從最終產品中獲得,每個生產環節都獨立出來,都有獲得利潤的可能性。對利潤的追逐使生產的每個環節上都有改進技術的動力。開發型技術進步也常常是在對新產品的研製中獲得的。市場競爭迫使企業不斷開發新產品或提高產品質量,從而產生出新技術。與「干中學」不同,技術創新或開發型技術進步是需要大量投資和研究的,因此,只有在保證這些投資能夠獲利的條件下,企業才會去研製新技術。因此,一國能否獲得大幅度的開發型技術進步,需要兩個必要條件:(1)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因為沒有保護的話,企業開發新產品所冒的風險與其收益不對稱,也就沒動力去投資、研究。(2)要鼓勵對科研的投資。干中學雖然也能提高技術,但畢竟有局限性,畢竟只能縮短與先進技術的差距,一個國家要想技術上領先,就必須有開發型的技術進步,但開發型技術進步是需要有法律和投資來保證的。國際貿易與開發型技術變動有相互促進的關系,貿易對技術創新的影響,不僅通過國際市場的競爭迫使各國努力開發新技術新產品,也通過國際技術外溢給各國互相啟發的機會。新技術的開發不再只是個別國家的行為,而成為各國的共同努力。這里邊也有一個技術開發的規模經濟問題。在某種意義上說,貿易和技術的國際流動可以使開發研究形成「規模經濟」而降低各國的科研開發成本。一項新技術從一國開始後,另一國可以馬上引進,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而不應重復同樣一個過程。當然,這樣做需要許多政治條件和技術條件,但從經濟學角度來講,這是一種資源配置的最優方式。另一方面,技術革新也會影響貿易模式。在技術作為外生變數和「干中學」的模型中,最初的貿易模式都是給定的,都假定各國在生產技術上有差距但沒有討論為什麼有差距。技術作為內生變數的模型則揭示了產生技術差距的根本原因。綜觀歷史,我們可以看到,盡管技術的國際國內外溢和干中學的過程有可能縮短各國技術上的差距,本國原有的資源和技術條件對於一國的長期發展和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仍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強對發展研究的投資和不斷開發新的技術,是改善一國的貿易地位和保證經濟長期增長的必要措施。三、國際貿易新理論對我國進一步改革開放的啟示過去十五年來,我們雖然在開放上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是貿易政策上仍受許多傳統觀念的束縛。我們在出口方面作了許多努力,但是開放國內市場方面顧慮重重。在申請恢復關貿總協定地位的過程中,我們把擴大進口和開放市場看作是一種進關貿的代價,是為了獲得某種權利而不得不承擔的「義務」,其想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來源於「保護幼稚工業」的理論。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家,對某些產業的保護是必要的,可以理解的。問題是,怎樣選擇保護對象?採用什麼方式來保護?保護的前景與代價是什麼?我們必須充分估計為保護所付出的代價,並努力以最小的代價來實現我們發展先進或幼稚工業的目標。古典和新古典的貿易理論已經分析了保護給消費者和整個國家福利所帶來的損失。關於技術外溢和干中學的學說又為我們揭示了保護所失去的「外部效應」,尤其是對電腦等高科技產品進口的限制,損失的不只是消費者的利益,更重要的,是拖延了技術外溢和干中學的過程。電腦等科技知識產品與一般消費品不一樣,電腦的使用和普及包含著科學技術的普及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電腦迅速普及所能帶來的外部效應,是無法用貨幣來衡量的,況且電腦行業發展的關鍵不是硬體而是軟體,只有在普及的基礎上才能有足夠的人力資本和市場需求來促進軟體的開發。通過貿易壁壘的法來保護幼稚產業,其代價和結果都是必須考慮的。規模經濟的貿易學說還為我們的貿易政策提出了許多新思路,新的貿易理論揭示了當代國際市場的壟斷競爭和工業製成品貿易為主的特徵,工業產品的多樣性使得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有足夠的資源來生產、出口全部的工業產品。國際貿易的空間變得越來越大,即使在同一行業內,也可能既進口又出口。現代的國際競爭並不局限於個別產品的得失,因此,我們沒有必要去限制外國優質產品的進口,不一定非要通過保護來生產國外已佔優勢的產品。對外開放某些市場,並不等於國內的同類產業就不能發展了。別人生產了一些種類型號,我們可以集中資源生產別的或新的種類型號,並通過規模經濟降低成本向國外出口。怎樣使某些產業形成規模經濟?規模經濟的貿易學說提出了一個「戰略性貿易保護」的問題。由於國際市場上的不完全競爭和現代企業規模經濟的存在,如何擴大國際市場份額以擴大生產降低成本,成為企業能否在國際競爭中取勝的關鍵因素。如果政府能夠正確地選擇某些有發展前途並能充分發揮本國資源優勢的產業,通過政策支持,幫助其達到一定生產規模的話,對本國利益和發展都會有利的。這種貿易保護著眼於一國長期的戰略發展,被稱為「戰略性貿易保護」。不少國家曾採用過戰略性貿易保護政策,如日本在戰後經濟發展過程中,也對許多產業有過保護。它將一個產業保護一段時期,然後就轉移。保護的目的只是希望在保護期內,讓產業自身產生出一種技術外溢和自行不斷壯大的能力,在短期內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競爭力。保護的時間是短暫的,保護的行業是不斷變動的。克魯格曼借用了吉文斯(Givens,1982)的說法,將其稱做「狹窄的、移動的保護帶」(theNarrowMovingBand)。無論是自由貿易的政策還是「戰略性貿易保護」政策,選擇的依據都是如何使本國的利益最大化。這種利益不僅要從靜態上估計,也要從動態上考慮。對什麼產業採取什麼政策,都要有盡可能精確的利弊分析。國際貿易的新理論並不告訴我們應不應該保護的問題,而是為了我們貿易政策的選擇提供了需要考慮的問題。簡單地利用貿易壁壘來保護幼稚工業是一種被動和陳舊的方式,代價是不小的。而從戰略發展的角度對某些產品(不一定是整個行業)實行保護也許會帶來長期的優勢和利益,但是這些產品不一定是幼稚產業,保護的手段也不一定是貿易壁壘,可以是代價較小的產業政策或消費政策,保護的時期應是短暫的,這種保護是一種積極的,有前途的保護。

『捌』 影響國際貿易的理論因素有那些

任何國家的雙來邊或多邊貿自易都受到地理位置、自然資源、經濟發展水平和政治因素的影響。

1、地理位置。中緯度地區氣候適中,沿海地區交通方便,對發展國際貿易有利。高緯度地區氣候嚴寒,內陸山區交通閉塞,則對發展國際貿易不利。日本以「貿易立國」,這與它的島國位置有關。另外,鄰國之間有利於發展雙邊貿易。

2、自然資源。一個國家的自然資源種類和豐富程度直接影響到該國國際貿易中的初級產品構成。如扎伊爾有「中非寶石」之稱,在全國出口商品中,礦產品佔70%~80%。

3、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水平可以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對外貿易的商品結構及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美國、日本和歐洲聯盟的國家經濟發展水平高,在世界進出口總額中佔了一半,而這些國家的人口只佔世界約1/7。發展中國家經濟比較落後,對外貿易額也相對少得多。

4、政治因素。世界各國的政治關系,一個國家的政策對國際貿易也有很大的影響。海灣戰爭後伊拉克石油出口銳減,就是政治原因造成的。

『玖』 影響國際貿易的理論因素有那些

任何國復家的雙邊或多邊貿易都受到地制理位置、自然資源、經濟發展水平和政治因素的影響。

1、地理位置。中緯度地區氣候適中,沿海地區交通方便,對發展國際貿易有利。高緯度地區氣候嚴寒,內陸山區交通閉塞,則對發展國際貿易不利。日本以「貿易立國」,這與它的島國位置有關。另外,鄰國之間有利於發展雙邊貿易。

2、自然資源。一個國家的自然資源種類和豐富程度直接影響到該國國際貿易中的初級產品構成。如扎伊爾有「中非寶石」之稱,在全國出口商品中,礦產品佔70%~80%。

3、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水平可以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對外貿易的商品結構及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美國、日本和歐洲聯盟的國家經濟發展水平高,在世界進出口總額中佔了一半,而這些國家的人口只佔世界約1/7。發展中國家經濟比較落後,對外貿易額也相對少得多。

4、政治因素。世界各國的政治關系,一個國家的政策對國際貿易也有很大的影響。海灣戰爭後伊拉克石油出口銳減,就是政治原因造成的。

閱讀全文

與國際貿易政策理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