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國際貿易專業的國貿起源
既然所學專業為「國際貿易」,就得先知道什麼是國際貿易?
「貿專易」一詞的來源是屬《商君書·開塞》「二者名貿實易,不可不察」,意思是二者表面相仿,實際卻以差易換好,不可不覺察。從商鞅的話中顯然可以看出,他並不喜歡商賈,可這樣一句批評商人的話,後來被縮寫成「貿易」,且失去了原來的貶義,變為了中性詞。那原先為什麼會是貶義詞呢?
更早的孔夫子在《論語·先進》中說「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可見隨著時代越推越早,中國越不喜歡商人。而「商人」的起源明顯來自殷商,或許因為春秋戰國屬於周朝,自然不會喜歡上一個被推翻的朝代人們的所作所為,就像猶太人做生意,也不得其他歐洲主流民族的好感,雖然《聖經》即猶太人所書。
猶太人從小就要學猶太習俗、語言和做生意。在《聖經·創世紀》雅各布的兒子約瑟在埃及連續7個豐年囤積糧食,之後連續7個歉收年份出售所囤糧草,導致埃及成為奴隸制國家,故事大約發生在公元前1650年左右,那時中國處於商朝中前期。從中可以發現商人同奴隸制度的建立有密切的聯系。主人自然是債務人,好比當今發國債、欠外債最多的美國,而奴隸是債主,好似日本、中國。
⑵ 中國古代最早的國際貿易起源什麼時期
西周開始,商人(大部分是商朝遺民)開始用各諸侯國貨幣進行交換。回
春秋時期到戰答國中後期,商業非常繁榮。
秦朝到宋朝以前,官府嚴格限制貿易,嚴格控制商品價格。商業發展艱難,但也有一定的發展。
宋朝時期,官府放寬限制,商業空前發展。出現了紙幣(銀票),是一種存錢的憑證,直接用於了市場交換,這是由於宋朝貿易量空前加大,貨幣流轉量和速度提高的緣故。
到元朝貿易又進入低谷,並且從那以後知道清末,也未能有更大的進步。
⑶ 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由來
WTO是世界貿易組織的縮寫!
W-World
T-Trade
O-Organization
世界貿易組織(簡稱WTO)成立於1995年1月1日,總部設在日內瓦。其宗旨是:促進經濟和貿易發展,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證充分就業、保障實際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增長;根據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合理利用世界資源、擴大商品生產和服務;達成互惠互利的協議,大幅度削減和取消關稅及其他貿易壁壘並消除國際貿易中的歧視待遇。截止1999年12月底,該組織由成員135個,現任總幹事是紐西蘭的邁克爾.肯尼思.穆爾。
WTO作為正式的國際貿易組織在法律上與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處於平等地位。他的職責范圍除了關貿總協定原有的組織實施多邊貿易協議以及提供多邊貿易談判所和作為一個論壇之外,還負責定期審議其成員的貿易政策和統一處理成員之間產生的貿易爭端,並負責加強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合作,以實現全球經濟決策的一致性。WTO協議的范圍包括從農業到紡織品與服裝,從服務業到政府采購,從原產地規則到知識產權等多項內容。
WTO的最高決策權力機構是部長會議,至少每兩年召開一次會議。下設總理事會和秘書處,負責世貿組織日常會議和工作。總理事會設有貨物貿易、非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知識產權三個理事會和貿易與發展、預算兩個委員會。總理事會還下設貿易政策核查機構,他監督各個委員會並負責起草國家政策評估報告。對美國、歐盟、日本、加拿大每兩年起草一份政策評估報告,對最發達的16個國家每4年一次,對發展中國家每6年一次。上訴法庭負責成員間發生的分歧進行仲裁。
與其前身關貿總協定相比,WTO涵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以及知識產權貿易,而關貿總協定知識用於商品貨物貿易。
⑷ 國際貿易起源於
奴隸制社會
⑸ 國際經濟與貿易起源
十字軍東征 算不算 應該是最早的了 具體可以自己網路里搜索 很多的
⑹ WTO的由來和發展,中國參加WTO的史實
WTO的由來和發展
WTO是世界貿易組織的縮寫!W-WorldT-TradeO-Organization 世界貿易組織(簡稱WTO)成立於1995年1月1日,總部設在日內瓦。其宗旨是:促進經濟和貿易發展,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證充分就業、保障實際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增長;根據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合理利用世界資源、擴大商品生產和服務;達成互惠互利的協議,大幅度削減和取消關稅及其他貿易壁壘並消除國際貿易中的歧視待遇。截止1999年12月底,該組織由成員135個,現任總幹事是紐西蘭的邁克爾.肯尼思.穆爾。
WTO作為正式的國際貿易組織在法律上與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處於平等地位。他的職責范圍除了關貿總協定原有的組織實施多邊貿易協議以及提供多邊貿易談判所和作為一個論壇之外,還負責定期審議其成員的貿易政策和統一處理成員之間產生的貿易爭端,並負責加強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合作,以實現全球經濟決策的一致性。WTO協議的范圍包括從農業到紡織品與服裝,從服務業到政府采購,從原產地規則到知識產權等多項內容。
WTO的最高決策權力機構是部長會議,至少每兩年召開一次會議。下設總理事會和秘書處,負責世貿組織日常會議和工作。總理事會設有貨物貿易、非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知識產權三個理事會和貿易與發展、預算兩個委員會。總理事會還下設貿易政策核查機構,他監督各個委員會並負責起草國家政策評估報告。對美國、歐盟、日本、加拿大每兩年起草一份政策評估報告,對最發達的16個國家每4年一次,對發展中國家每6年一次。上訴法庭負責成員間發生的分歧進行仲裁。
與其前身關貿總協定相比,WTO涵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以及知識產權貿易,而關貿總協定知識用於商品貨物貿易。
1948-1994年的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的宗旨,是通過實現無條件最惠國待遇,削減乃至取消成員國關稅和其他非關稅貿易壁壘而促進世界貿易的自由化。
經過關貿總協定前七輪談判,已經對世界貿易產生越來越深廣的影響。因此,在烏拉圭回合談判議題中不僅包括了傳統的貨物貿易問題,還涉及服務貿易、知識產權保護和投資以及環境等新議題。
原本在烏拉圭回合談判議題中並未包括關於多邊貿易體制的制度化建設和完善問題,只是設立了一個關於修改和完善總協定體制職能的談判小組。但關貿總協定豐富的新議題使「如何有效貫徹和執行烏拉圭回合形成的各項協議」變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早在1990年初,時為歐共體輪值主席國的義大利首先提出建立多邊貿易組織的倡議,同年7月,歐共體把這一倡議以12個成員國的名義向烏拉圭回合體制職能談判小組正式提出,隨後得到加拿大、美國的支持。1990年12月布魯塞爾部長會議正式作出決定,責成體制職能小級負責多邊貿易組織協議的談判。經過三年的談判,1993年11月形成了"建立多邊貿易組織協議",並根據美國的動議,把多邊貿易組織改名為"世界貿易組織"。世界貿易組織協議於1994年4月15日在馬拉喀什部長會議上獲得通過,104個參加方政府代表簽署了這項協議。根據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達成的"建立世界貿易組織的協議",1995年1月1日起"世界貿易組織"正式生效運轉。1995年1月31日,世貿組織舉行成立大會,取代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中國參加WTO的史實
1995年7月11日,世貿組織總理事會會議決定接納中國為該組織的觀察員。中國自1986年申請重返關貿總協定以來,為復關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已進行了長達15年的努力。 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成為其第143個成員。 利弊分析 利:①它有利於中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國際分工,促進經濟發展; ②有利於擴大出口和利用外資,並在平等條件下參與國際競爭; ③有利於促進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④有利於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⑤有利於促進世界經濟的增長 ⑥也有利於直接參與21世紀國際貿易規則的決策過程,擺脫別人制定規則而中國被動接受的不利狀況,從而維護合法權益。 弊:加入世貿組織對我國的弱勢產業也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如過不加快改革的步伐,這些產業將面臨被淘汰的危險。隨著市場的進一步擴大,關稅的大幅度減讓,外國產品、服務和投資有可能更多地進入中國市場,國內一些產品、企業和產業免不了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 總結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有利有弊,但總體上是利大於弊。
⑺ 世界貿易組織的來歷
世界貿易組織成立於1995年1月1日,總部設在日內瓦。 世貿組織是一個獨立於聯合國的永久性版國際權組織。1995年1月1日正式開始運作,負責管理世界經濟和貿易秩序,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萊蒙湖畔。1996年1月1日,它正式取代關貿總協定臨時機構。世貿組織是具有法人地位的國際組織,在調解成員爭端方面具有更高的權威性。它的前身是1947年訂立的關稅及貿易總協定。與關貿總協定相比,世貿組織涵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以及知識產權貿易,而關貿總協定只適用於商品貨物貿易。世貿組織與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一起,並稱為當今世界經濟體制的「三大支柱」。目前,世貿組織的貿易量已佔世界貿易的95%以上。現任總幹事是歐盟前貿易委員帕斯卡爾·拉米 (法國人),2005年9月任職。
希望採納
⑻ 國際貿易法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哪幾個時期
國際貿易法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商人法的產生、民商法的興起和國際貿易法的統一化三個回時期。國際貿易答法起源於中世紀地中海沿岸各國的商業慣例及法人自治 組織的自治規約。這些慣例和規約在長期的商業交易中發展成為商人法,又稱商業習慣法。這種商人法只適用於商人間的交易行為,具有國際性,是西歐、地中海沿岸直至北非從事航海貿易的統一規則。15世紀以後,隨著主權思想的產生,民族國家興起,特別是18~19世紀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建立,傳統商人法已經不能適應新的經濟關系的需要,各國相繼制定國內民商法來調整國際經濟活動,並把商人法中一些適合本國需要的部分吸收到國內法中,國際性的商法體系不復存在了。基於不同政治、經濟政策的需要,各國國內法存在著很大差異,甚至彼此對立,引起適用法律的沖突,並阻礙著國際貿易的順利發展。從20世紀開始,國際上興起了國際貿易統一法運動。目前,國際貿易統一法運動已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果。
O(∩_∩)O
⑼ 貿易保護主義的起源
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進出口貿易持續快速增長,進出口貿易總額在世界上的排名不斷提升,據世界貿易組織(世貿組織)的發布,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位次於2004年, 2005年和2006年穩居世界第三,而我國貨物進出口連續四年快速增長,是歷史上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正是由於我國進出口貿易的持續快速增長,致使我國在國際貿易中更頻繁遭遇各種貿易保護壁壘。這種狀況不僅中國獨有,根據經濟發展與國際合作組織(經合組織)對發展中國家貿易官員的調查發現,貿易保護壁壘對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影響都非常巨大,而中國作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面臨的挑戰則更加突出。
在國際貿易領域中已經形成了以非關稅壁壘為主,以關稅壁壘為輔的新的貿易保護主義,以綠色壁壘,技術壁壘,反傾銷和知識產權保護等非關稅壁壘措施為主要表現形式,目的是想規避多邊貿易制度的約束,通過貿易保護,達到保護本國就業,維持在國際分工和國際交換中的支配地位。
本文擬從新貿易保護主義的基本理論分析著手,在闡明新貿易保護的概念,背景,起源,形式和特點的基礎上,對其相關趨勢進行詳盡的分析,著重於對和我國面臨的挑戰進行系統分析,主要有頻繁遭受反傾銷調查,頻繁遭受反補貼調查,形形色色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對彈道導彈我國面臨的其他挑戰-國際金融危機等。最後通過研究新貿易保護主義對我國造成的嚴重影響,嘗試就我國應採取的應對措施進行理論上的探討,主要包括八個方面:改善我國貿易環境;建有自我特色的壁壘體系;強化進出口企業的分類與指導;夯實認證,認可體系;重視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作用;推進「以進帶出」戰略,完善我國技術標准和完善我國的金融體系。
本文同時強調了在努力尋求對策應對新貿易保護主義的同時,我們也要增強信心,不必過分擔心我中國所受到的貿易保護主義影響。我國只要能長期堅持最佳的戰略,在國家新的政策支持及當地政府的切實貫徹落實下,不斷完善政策,加快結構調整和基礎創新步伐,繼續密切跟蹤國內外形勢的變化,積極開拓國際潛在市場,努力化解和應對外部沖擊,則有效應對新貿易保護壁壘,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不再只是夢想。
⑽ 商業的起源及發展
1、商人的出現和商業的興起:這一目講述了我國古代商業的產生和在先秦、秦漢、隋唐三個時期的基本情況。古代商業產生於先秦時期,初步發展於秦漢時期,到了隋唐時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1)商業興起於先秦時期
(2)秦漢時期商業初步發展
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秦漢時期商業發展的原因是什麼?商業發展的表現有哪些?
秦漢時期商業發展的原因有:秦始皇統一貨幣、度量衡、修馳道。西漢「開關梁」,開通了陸上和海上兩條絲綢之路,中外貿易也逐漸發展起來。
西漢商業發展表現在: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中外貿易逐漸發展起來,一些大城市成為著名的商業中心,政府設專職官員管理市場。
(3)隋唐時期商業的進一步發展
櫃坊專營貨幣的存放和借貸,是我國最早的銀行雛形,比歐洲地中海沿岸出現金融機構要早六七百年。飛錢類似於後世的匯票。櫃坊和飛錢的出現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它們的出現又促進了商業的便利與發展。
2、宋元商業的繁榮:這一目分兩宋和元代兩個階段講述了宋元時期商業繁榮的情況。兩宋時期商業的繁榮是建立在市坊分開的制度被打破、以及不再限制商品交易時間基礎上的。兩宋不僅商品的種類多,而且國內貿易、民族之間貿易和對外貿易都很繁榮。元代實現了國家的空前統一,促進了商業的繼續繁榮。
(1)兩宋時期商業繁榮的原因
第一,北宋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社會經濟得以正常發展,農業、手工業的發展,為商業的繁榮提供了物質基礎。第二,政府逐漸放鬆對商品交易的限制。從唐代後期起,市坊嚴格分開的制度逐漸被打破。到宋代,店鋪已可隨處開設,買賣時間也不再有日中為市的限制,早晚都可經營。第三,北宋時益州富商開始發行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後來,官府在益州設立交子務,印製和發行交子。南宋時,紙幣使用的地區廣、發行量也大大增加。紙幣的發行和使用便利了商業活動的進行,促進了商業的繁榮。第四,兩宋時水陸交通便利,特別是海上絲綢之路暢通,有利於對外貿易的發展。
(2)兩宋商業繁榮的表現
兩宋時期商業的繁榮首先表現為城市商業的繁榮。北宋都城開封和南宋都城臨安成為繁華的商業大都會。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形象地反映了開封城內商業的繁華景象。可展示課件中《清明上河圖》(局部),加深學生對開封商業繁榮的印象。南宋都城臨安,城內店鋪林立,貿易興隆,早市、夜市晝夜相連,酒樓、茶館、瓦子錯落有致。
商品種類增多,各種類型的集市出現。許多農副產品和手工業品開始走向市場,成為重要的商品。如蘇湖地區農民剩餘的糧食,南方篾匠所做的竹木器都變成了商品。可引導學生觀察教材插圖「北宋時期山東濟南劉家功夫針的商標」,並向學生提問:從這個商標中能夠得到什麼有效信息?然後共同歸納:北宋時商品種類增多,商家注重商品的包裝,還注意為自己的商品作廣告。說明北宋時商人經商的水平已有很大提高。南宋時流行的諺語「蘇湖熟,天下足」則說明蘇湖地區農民的剩餘糧食成為了重要的商品。城市中還出現了定期和不定期、專業性和節令性的各種不同類型的集市。商稅收入,越來越成為政府的重要財源。
兩宋時期,民族邊境貿易繁榮。北宋與遼、西夏對峙,南宋與金對峙。兩宋在與遼、西夏、金相鄰的邊境地區設榷場,進行雙邊貿易,互通有無。
兩宋時期,海外貿易發達。宋代海上絲綢之路暢通,政府特別重視海外貿易。北宋時,東南亞、南亞、阿拉伯半島以至非洲,有幾十個國家與中國進行貿易。南宋時,海外貿易更加發展,外貿稅收成為國庫財富重要來源之一。
(3)元代商業的繼續繁榮
元代實現了國家的空前統一,為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重新疏浚了大運河,疏浚後的大運河從杭州直達大都;開辟了海運,海運從長江口的劉家港出發,經黃海、渤海抵達直沽(天津);元政府還在各地遍設驛站,橫跨歐亞的陸上絲綢之路也重新繁榮起來,這些都促使元代商業繼續繁榮。
元代的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華的國際商業大都會。從東歐、中亞,從非洲海岸,從日本、朝鮮,從南洋各地,都有商隊來到大都。城內各種集市三十多處,居民不下十萬戶。國內外各種商品匯聚於此。「百物輸入之眾,有如百川之不息。」據說每天僅運入城中的絲即達到千車。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業和手工業中心,「貿易之巨,無人能言其數」。泉州是元代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經常有百艘以上的海船在此停泊,外國旅行家譽之為世界第一大港。元政府在這里設有市舶司管理對外貿易。
3、明清的徽商與晉商:這一目著重介紹了明清時期商幫的出現,以及徽商與晉商在當時商業活動中的突出地位和重要影響。
明清時期,小農經濟與市場的聯系日益密切,農產品商品化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城鎮經濟空前繁榮和發展,許多大城市和農村市場都很繁華。其中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的商貿城市。可利用課本插圖「明代《皇都積勝圖》(局部)」,向學生介紹明代北京城的商業繁榮情況。在全國各地,涌現出許多地域性的商人群體——商幫,其中人數最多、實力最強的是徽商和晉商。
(1)徽商
徽商即徽州的商人。徽州有經商的傳統,徽州人很團結,注重互相幫助,並且還崇尚節儉。經過幾百年的經營,徽商積累起驚人的財富。利用課後閱讀與思考中引用的顧炎武的一段話歸納徽商致富的原因。徽商幾乎「無貨不居」,經營范圍很廣,但「首魚鹽」,對食鹽的經營尤為重視。徽商的興起就是從經營食鹽開始的。明代食鹽的生產由官府壟斷。為了解決邊疆守軍糧餉不足的問題,明政府允許商人將糧食運到指定的邊防地點交納,然後給予他們販賣食鹽的權利。徽州距邊防地點遙遠,徽商起初在鹽業的經營中不佔優勢。但到明中期以後,明政府將納糧改為納銀,徽商紛紛投資鹽業而暴富。徽商經營鹽業積累起商業資本之後,又擴大經營范圍,經營茶葉、木材、糧食等行業,活動范圍遍及全國各地,民間俗諺有「無徽不成鎮」的說法。在海外諸國也留下他們的足跡,有「遍地徽商」之說。徽商憑借雄厚的商業資本,經營大宗商品交易和長途販運;並且插手生產領域,支配某些手工業者的生產活動;還經營典當等金融行業,獲取高額利潤。徽商從明初至清末興盛了數百年,出現了擁有資產百萬乃至千萬以上的大富商。建議教師請學生觀看課本插圖「徽商的房舍」,然後向學生指出:這是幾百年前徽商建造的房舍,到今天還完好無損。
(2)晉商
晉商即山西商人。他們是和徽商齊名的另一商幫。晉商起初也是經營鹽業,晉商在明初利用地接北部邊防之便,為官府運送軍糧,獲取販鹽的權利,經營鹽業致富,成為富有的大鹽商。他們積累起巨額商業資本之後,逐漸擴大經營范圍,販賣絲綢、鐵器、茶葉、棉花、木材等。到清代乾隆年間,晉商開始興辦金融機構票號,經營存款、放貸、匯兌,也可以為官府代理錢糧。可聯系課本引言部分關於日升昌創辦的內容,幫助學生理解本目內容。經過長期的經營和積累,晉商的財力不斷壯大,到清代時,資產達百十萬者不可勝數,晉商首富亢氏的資產多達數千萬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