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跪求 電子商務對國際貿易的影響論文 文獻綜述
已發
希望採納
② 中國貿易論文參考文獻範例
國際貿易書目(1) steven husted, melvin,international economics [ m ] ,(第五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影印本(2) salvatore dominick,international economics [ m ] ,(第五版) ,清華大學出版社,1997年,影印本(3) paul krugman。翻譯: 黃勝強。保羅 · 克魯格曼的國際貿易新理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4) ,邁克爾 · 波特著。李明軒,邱如梅譯。國家競爭優勢。華夏出版社,2002(5)陶明,吳申元,等。服務貿易。山西經濟出版社,2001(6)亞當?史密斯。對國家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商務印書館,1981年。政治經濟學和稅收原理。商務印書館,1981年。區域間和國際貿易。商務印書館,1986年。發展中國家在世貿組織中的地位和利益。科學出版社,2001年(10)。農產品的國際貿易。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11)陳同秋,薛榮久。國際貿易(1997年版)。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第一章(十二)李月雲。國際貿易基礎。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第一章(13)楊全發。新版國際貿易。中山大學。第一章世界經濟期刊世界經濟研究期刊國際商務期刊國際貿易期刊國際貿易問題期刊世貿組織指南期刊
③ 國際貿易專業論文
淺論國際貿易
國際貿易的概述
1、什麼是國際貿易
國際貿易(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不同國家(和/或地區)之間的商品和勞務的交換活動。國際貿易是商品和勞務的國際轉移。國際貿易也叫世界貿易。
國際貿易由進口貿易(Import Trade)和出口貿易(Export Trade)兩部分組成,故有時也稱為進出口貿易。
從一個國家的角度看國際貿易就是對外貿易(Foreign Trade)。
2、國際貿易是怎樣產生的
國際貿易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形成國際貿易的兩個基本條件是:
(1)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2)國家的形成。
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產生出用於交換的剩餘商品,這些剩餘商品在國與國之間交換,就產生了國際貿易。
3、國際貿易與對外貿易的區別
對外貿易是指一國(或地區)同其他國家(或地區)所進行的商品、技術和服務的交換活動。因此,提到對外貿易時要指明特定的國家。如中國的對外貿易等;某些島國如英國、日本等也稱對外貿易為海外貿易。
[編輯本段]國際貿易的分類
一、按商品移動的方向國際貿易可劃分為
1、進口貿易 (Import Trade):將外國的商品或服務輸入本國市場銷售。
2、出口貿易(Export Trade):將本國的商品或服務輸出到外國市場銷售。
3、過境貿易(Transit Trade) :甲國的商品經過丙國境內運至乙國市場銷售,對丙國
而言就是過境貿易。由於過境貿易對國際貿易的阻礙作用,目前,WTO成員國之間互不從事過境貿易。
二、按商品的形態國際貿易可劃分為
1、有形貿易(Visible Trade):有實物形態的商品的進出口。
2、無形貿易(Invisible Trade):沒有實物形態的技術和服務的進出口。例如,機器、設備、傢具等都是有實物形態的商品,這些商品的進出口稱為有形貿易。專利使用權的轉讓、旅遊、金融保險企業跨國提供服務等都是沒有實物形態的商品,其進出口稱為無形貿易。
三、按生產國和消費國在貿易中的關系國際貿易可分為
1、直接貿易(Direct Trade):指商品生產國與商品消費國不通過第三國進行買賣商品的行為。貿易的出口國方面稱為直接出口,進口國方面稱為直接進口。
2、間接貿易(Indirect Trade)和轉口貿易(Transit Trade):指商品生產國與商品消費國通過第三國進行買賣商品的行為,間接貿易中的生產國稱為間接出口國,消費國稱為間接進口國,而第三國則是轉口貿易國,第三國所從事的就是轉口貿易。
例如,戰後的伊拉克有一些商機,但是風險也很大。我國的有些企業在向伊拉克出口商品時,大多是先把商品賣給伊拉克的周邊國家,再由伊拉克的周邊國家轉口到伊拉克。
[編輯本段]國際貿易的主要特點
國際貨物貿易屬商品交換范圍,與國內貿易在性質上並無不同,但由於它是在不同國家或地區間進行的,所以與國內貿易相比具有以下特點:
1.國際貨物貿易要涉及不同國家或地區在政策措施、法律體系方面可能存在的差異和沖突,以及語言文化、社會習俗等方面帶來的差異,所涉及的問題遠比國內貿易復雜。
2.國際貨物貿易的交易數量和金額一般較大,運輸距離較遠,履行時間較長,因此交易雙方承擔的風險遠比國內貿易要大。
3.國際貨物貿易容易受到交易雙方所在國家的政治、經濟變動、雙邊關系及國際局勢變化等條件的影響。
4.國際貨物貿易除了交易雙方外,還需涉及到運輸、保險、銀行、商檢、海關等部門的協作、配合,過程較國內貿易要復雜的多。
這里,主要是將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進行一些對比。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既存在共同性,又有很大區別,國際貿易比國內貿易更復雜。
一、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的共同性
1、在社會再生產中的地位相同;
2、有共同的商品運動方式;
3、基本職能相同,且都受商品經濟規律的影響和制約。
二、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的區別
1、各國的經濟政策不同;
2、語言、法律及風俗習慣不同;
3、各國間貨幣、度量衡、海關制度等不同;
4、國際貿易的商業風險大於國內貿易。
綜上所述,國際貿易比國內貿易更復雜。
[編輯本段]國際貿易與對外貿易的統計分析指標
1、貿易額和貿易量
貿易額就是用貨幣表示的貿易的金額,貿易量就是剔除了價格變動影響之後的貿易額,貿易量使得不同時期的貿易規模可以進行比較。這里有三個概念需要掌握。
(1)對外貿易額(Value of Foreign Trade):就是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的進口總額與出口總額之和。
一般用本國貨幣表示,也可用國際上習慣使用的貨幣表示;聯合國發布的世界各國對外貿易額是以美元表示的;各國在統計有形商品時,出口額以FOB價格計算,進口額以CIF價格計算;無形商品不報關,海關沒有統計。
(2)國際貿易額:(Value of International Trade)是以貨幣表示的世界各國對外貿易值的綜合,又稱國際貿易值。它等於一定時期內世界各國用FOB價格計算的出口貿易額之和。
(3)貿易量:貿易量是為了剔除了價格變動影響,能准確反映國際貿易或一國對外貿易的實際數量,而確立的一個指標。在計算時,是以固定年份為基期而確定的價格指數去除報告期的貿易額,得到的就是相當於按不變價格計算(剔除價格變動的影響)的貿易額,該數值就叫報告期的貿易量。
貿易量可分為國際貿易量和對外貿易量以及出口貿易量和進口貿易量。
2、貿易差額
貿易差額(Balance of Trade)是指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出口總額與進口總額之間的差額。
(1)貿易順差(Favorable Balance of Trade ),我國也稱它為出超(Excess of Export over Import):表示一定時期的出口額大於進口額。
(2)貿易逆差(Unfavorable Balance of Trade ),我國也稱它為入超(Excess of Import over Export)、赤字,表示一定時期的出口額小於進口額。
(3)貿易平衡:就是一定時期的出口額等於進口額。
一般認為貿易順差可以推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所以各國無不追求貿易順差。但是,大量的順差往往會導致貿易糾紛。例如日美汽車貿易大戰等。
3、國際貿易條件
國際貿易條件(Terms of International Trade):是出口商品價格與進口商品價格的對比關系,又稱進口比價或交換比價。它表示出口一單位商品能夠換回多少單位進口商品。很顯然,換回的進口商品越多,越為有利。貿易條件在不同時期的變化通常是用貿易條件指數來表示,貿易條件指數是出口價格指數和進口價格指數的比值,計算公式是:出口價格指數除以進口價格指數,再乘以100(假定基期的貿易條件指數為100)。
報告期的貿易條件指數大於100,說明貿易條件較基期改善。
報告期的貿易條件指數小於100,說明貿易條件較基期惡化。
4、貿易的商品結構
貿易的商品結構(Composition of Trade)就是各類商品在貿易總值中所佔的比重。 這里涉及到一個商品分類的問題,一般有兩種分類方法。
(1)聯合國秘書處的《國際貿易標准分類》(SITC):把有形商品依次分為10大類,其中0一4類商品稱為初級品,把5一8類商品稱為製成品,第9類為沒有分類的其他商品。初級產品、製成品在進出口商品中所佔的比重就表示了貿易的商品結構。
(2)是按生產某種商品所投入的生產要素進行分類,可分為勞動密集型商品、資本密集型商品等某種生產要素密集型商品。
5、貿易的地理方向
(1)對外貿易地理方向(Direction of Foreign Trade)
對外貿易的地理方向是指該國進口商品原產國和出口商品消費國的分布情況,它表明該國同世界各地區、各國家之間經濟貿易聯系的程度。
例如,2003年我國前十位進口來源地分別是日本、歐盟、台灣省、東盟、韓國、美國、香港地區、俄羅斯、澳大利亞和巴西。2003年我國前十位出口市場分別是美國、香港地區、歐盟、日本、東盟、韓國、台灣省、澳大利亞、俄羅斯和加拿大。由此而確定的2003年我國前十大貿易夥伴(根據進出口總額確定)為日本、美國、歐盟、香港地區、東盟、韓國、台灣省、俄羅斯、澳大利亞和加拿大。
(2)國際貿易地理方向(Direc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是指國際貿易的地區分布和商品流向,也就是各個地區、各個國家在國際貿易中所佔的地位。通常用它們的出口額(或進口額)佔世界出口貿易總額(或進口貿易總額)的比重來表示。
例如,2003年世界商品出口前 八位的國家或地區是美國、德國、日本、法國、中國、英國、加拿大、義大利。2003年世界商品進口前 八位國家或地區是美國、德國、英國、日本、法國、中國、義大利、加拿大。
6、對外貿易依存度
對外貿易依存度(Foreign Dependence Degree)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國民經濟外向程度大小的一個基本指標。它是指對外貿易額在該國國民收入或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重。
[編輯本段]國際貿易中隱藏在匯率機制中的剝削
青年學者劉周在「資本時代最大的資本」一文中,發現了現行國際匯率機制中包含的剝削。揭開了隱藏在國際匯率機制中的剝削秘密。該文認為:
現行國際匯率機制,是現行不平等國際經濟貿易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有利於「少數剝削全世界的國家」的匯率機制。
舉例來說,以1美元兌換人民幣7.5元計算。一個美國人擁有8000美元,這在美國是比較平常的事情。但是,這個美國人拿著這8000美元到中國來兌換成人民幣就是60000元人民幣。而在中國物價極低而美國物價極高的條件下,用60000元人民幣在中國購買的實物比8000美元在美國所能購買的實物的價值不知要超出多少倍。這也就是說,這個美國人拿著這8000美元到中國來,用不著生產,用不著勞動,用不著冒任何投資的風險,這8000美元就實現了成倍的資本增值,實現了成倍的資本利潤。這部分增值出來的利潤是從哪裡來的呢?它是靠無償佔有中國人民的血汗來實現的。中國與美國的關系如此,世界上一切發展中國家與西方發達國家的關系也基本如此——即發展中國家物價低而且貨幣匯價也低,發達國家物價高而且貨幣匯價也高(日本的情況有所不同,日元匯價低但是日本的物價極端地高,因此歐美國家的人到了日本也倍感無錢。但是,歐美國家的人到了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就感到自己非常有錢,因為一方面他們攜帶的本國貨幣可以換到成倍的所往國貨幣,另一方面所往國的物價又比本國物價低的可怕。所以他們在本國只可以買到一根火柴的錢到了發展中國家便可以買到一盒火柴,甚至更多。這就是這個時代的基本現實)。所以,現行國際貨幣匯率機制是一種極其反動的匯率機制,它是西方發達國家剝削廣大發展中國家的一種極具隱蔽性的工具。它所能存在的真正基礎是國際間的強權關系,它的基本內容是由殖民地時代的殖民掠奪關系決定並逐步演變而來的。它與不平等國際經濟貿易秩序中的其它部分共同成為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和平掠奪的工具,而這種所謂的和平掠奪則是殖民地時代武裝掠奪的繼續。(真正平等的匯率機制,基本上應該以各國的物價指數作為主要的基礎指標。因為物價較低即說明其貨幣包含的實物量較多,因此其匯價也相對的應該較高;而物價較高則說明其貨幣包含的實物量較少,因而其匯價也相對的應該較低。這是再明白不過的道理)。
該文並認為:發達國家的資本家們(尤其是跨國財團的資本家),表面上是依靠自己的資本和經營管理手段而在國際市場中賺取利潤。但是構成他們利潤的絕大部分,實際上主要是依靠不平等的國際貿易機制來實現的。我們知道,現行的不平等國際貿易機制,是歷史形成的。它是歷史上的殖民國家武力征服的產物,而且直到現在依然是依靠武力來維持的。所以,毫無疑問地,發達國家的資本家們,和平地在國際市場中賺取利潤的時候,他們實質上是在進行一種和平的掠奪;他們在進行這種偽善的和平掠奪的時候,實質上是在進行一種全新意義上的武力掠奪,實質上是在參與著一場跨越歷史時代的血腥的和骯臟的掠奪戰爭。資本家們正是這場骯臟戰爭的受益者和指使者。他們的利潤依靠了他們各自國家的歷史上的武力,並且也依靠著現在的武力,所以,他們歸根到底是在靠武力賺錢,他們發的依然是戰爭財。所以,資本時代最大的資本,不是資本而是暴力。
[編輯本段]國際貿易中的平行進口問題
近年來,隨著知識產權與國際貿易的關系更加密切,在國際貿易和知識產權國際保護交叉領域中產生了許多復雜的問題。平行進口就一個典型的因知識產權保護而引起的國際貿易問題。
所謂平行進口,一般是指知識產權權利人或獨占被許可人有無權利禁止合法生產的產品從國外進口的問題,即在國際貿易中,合法持有知識產權產品的一方未經進口國相關知識產權權利人同意,將該產品經由合法途徑進口至該知識產權受保護的國家並銷售的行為。平行進口問題在本質上集中反映了知識產權貿易與貨物貿易之間的沖突,以及知識產權保護與國際貿易自由化之間的矛盾,正逐漸成為一個備受關注和爭議的熱點。
事實上,無論是從法律規定的角度,還是從司法保護的角度,我國對平行進口的法律規制尚處於不成熟狀態。在國際層面上,我國是世界貿易組織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締約國,締結並參加了《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的伯爾尼公約》、《商標國際注冊馬德里協定》、《保護工業產權的巴黎公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等一系列重要的知識產權國際保護條約。這些條約對於平行進口問題基本沒有涉及或者將這部分問題交由各締約方自行規定。這樣,我國有關平行進口的法律問題主要依據國內法解決。然而,我國的《專利法》、《著作權法》和《商標法》這三部知識產權的基本法都沒有涉及到「平行進口」問題。同樣,我國的《反不正競爭法》、《對外貿易法》、《海關法》等本應該涉及平行進口內容的法律都沒有涉及這一領域的問題。
由於我國目前尚缺乏有關平行進口的法律依據,致使現實生活中所發生的平行進口現象遠比在法院提起訴訟的多,知識產權人苦於沒有無從界定其權利范圍,也無從知曉我國對平行進口的態度。在前幾年中,由於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產品生產成本較低,而且之前對進口商品一直採取高關稅政策,因此向中國平行進口的案例尚很少見。然而,從國際貿易發展的趨勢來看,目前平行進口產生的可能性越來越大。例如,我國貿易壁壘的削減將為現有的具備潛在平行進口趨勢的商品打開國門。關稅的大幅度降低和配額的減少,一方面使平行進口商進行交易的成本大大降低,增加平行進口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使以前通過走私渠道入境的平行進口產品轉入正規渠道,增加平行進口的流量。除此之外,由於進口配額許可證和市場准入的弱化,企業的外貿經營權將得到實現,這也為平行進口在我國的發生准備了制度性前提。而且,從世界范圍來看,中國企業作為出口方將知識產權產品出口到外國從而導致的平行進口爭議也有不少。因此,企業對於國際貿易中的平行進口問題必須予以足夠的重視。我國對於平行進口作出制度性的認定和規范已是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制度確立之前,企業對於平行進口的基本含義和可能帶來的後果應有必需的認識,才能在充分估計各種市場風險的基礎上作出合理的經營決策。
[編輯本段]國際貿易可持續發展的環境約束
國際貿易可持續發展的環境約束主要來自以下五個方面:一、國際環境公約;二、WTO協議中的環境條款;三、環境標志制度;四、國際 環境管理體系系列標准;五、進口國的有關環境與貿易法規、技術標准
④ 關於畢業論文的問題(國際經濟與貿易方面)
您好,
要多看《國際貿易》、《國際貿易問題》、《世界經濟》、《南開經濟評論》、《管理世界》、《經濟研究》等相關國際貿易的論文,看多了,自然就會有想法,有想法自然能些寫出好文章。當然,很多想法因為數據約束很難成文。
提供一些國貿專業的學年論文的題目,供參考。
1.我國外貿企業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問題
2.我國外貿順差問題研究
.對自由貿易保護貿易理論政策的研究
4.中國企業如何面對"全球化"
5.apec挑戰wto
6.外貿企業財務問題
7.東亞地區雙邊自由貿易的政治經濟學
8.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國際競爭
9.東亞地區的國際物流中心
10.關於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戰略思路與對策
11.中國企業應如何運用知識產權戰略
12.cepa框架下,內地與香港的經濟合作前景
13.論我國出口商品的結構變化
14.論我國進出口市場的變化
15.論東北亞經濟合作
16.論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設想
17.全球fta發展新趨勢與中國的fta戰略
18.世界對外直接投資發展新趨勢和我國引資對策
19.論東北振興與東北亞合作聯動發展
20.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政治經濟分析
21.東亞區域經濟合作迅速發展的原因,特點與前景分析
22.東亞區域性金融貨幣合作的可行性及路徑選擇
23.歐盟東擴論
24.評歐盟(歐共體)的共同農業政策
25.中國歐盟經貿關系發展現狀及前景
26.美國新經濟的作用與影響
27.中美經貿關系現狀及發展前景
28.中美貿易摩擦的政治經濟學研究
29.歐盟企業競爭力個案研究(以具體企業為例)
30.美國企業競爭力個案研究(以具體企業為例)
31.提升國際競爭力對策研究
32.國際營銷中的相關問題研究
33.國際營銷中的綠色壁壘研究
34.網路營銷的應用問題研究
35.企業促銷戰略研究
36.貿易自由化對環境的影響
37.關於無單放貨的有關法律問題
38.關於倒簽提單的有關法律問題
39.關於預借提單的有關法律問題
40.提單的運輸合同屬性問題
41.關於海運貨物滅失及損壞有關問題
42.國際貿易結算支付方式的選擇及運用
43.wto貿易爭端解決機制評估
44.出口信用保險淺析
45.無船承運人法律地位
46.cif合同初探
47.國際貿易買賣中的違約與違約救濟制度研究
48.我國對外貿易代理制度的變革與我國外貿公司發展前景探討
49.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問題研究
50.國際貿易合同中的欺詐脅迫與重大誤解問題探討
相關範文:
我國台灣地區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特徵分析及對我國大陸的借鑒意義
[摘 要] 從發展背景、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師資隊伍建設以及就業促進與學生道路導向五個方面對我國台灣地區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特徵進行了分析,並闡述了對我國大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建設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 國際經濟與貿易 技術職業教育 人才培養
一、我國台灣地區「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發展背景分析
技術職業教育是台灣近50年來社會與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動力,已經是台灣教育的「兩大支柱」之一。進入21世紀後,台灣技術職業教育改革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在整合中升級、在升級中整合。台灣已經成功地加入WTO,正在積極規劃和推動亞太營運中心或全球運籌中心,同時將兩岸經貿關系納入整體經貿關系中的一環,持續推動兩岸經貿發展,以利於體現經濟比較利益。在投資方面,基於經濟互補互利的考慮,島內企業紛紛赴大陸、東南亞等地投資,以建立橫向或垂直分工的國際產業分工體系,致使島內企業逐漸成為跨國性企業,不再單純追求出口貿易為主,形成了社會對於中高級國際貿易人才的迫切之需。
二、我國台灣地區「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培養目標分析
面對全球化的經濟貿易活動和激烈競爭的商業環境,台灣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以就業市場為導向,著重培養具有現代化商業管理技能、專業的國際經貿知識與能力、熟練運用外語進行國際交流能力的前瞻性貿易先鋒與財經精英。同時加強信息應用與專業技術課程的教育,輔導學生各項專業證書的取得,提供技職教育多元化的升學渠道。從培養目標、發展特色到課程設置等方面形成一個連貫的體系,真正通過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輔以獨特的教學方法,系統培養合格的貿易人才。
三、我國台灣地區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課程設置特點
1.結合通識與專業。課程設置基本分為共同必修科目、共同選擇性必修科目、共同選修科目和專業必修科目四大類別。
2.融合實務與實用。部分課程可以根據學生的需要和社會的要求有選擇性和針對性的開設,實用性強;同時英語課程相對較多,並且突出對學生英語聽說能力的培養,以適應國際交流的需要。
3.配合實作與練習。突出實際操作類的課程的比重,如電子商務課連續開設幾個學期,同時還有大量的實驗和社會實習,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四、我國台灣地區「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師資隊伍建設
通過加強教師的專業教育和技術能力對師資隊伍建設實行專業化,以便實現技職教育的品質化和精緻化。同時,技職教師還要與業界合作,學術支援企業,企業配合學術,使理論與實務相互結合,互補有無;聘請學識淵博的專業教師和業界人事參與教學,強化學生的學習成效。
五、我國台灣地區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就業促進與學生道路導向
1.就業促進。台灣技職學校在促進就業方面有獨到之處,突出的做法就是:周密的就業輔導與親和的校友服務。台灣的技職院校為了增加學生進入就業市場的競爭力,積極輔導學生加強各方面的專業技能,落實推廣技職證照制度。
2.道路導向。(1)升學方面:根據個人興趣與志向,加強基礎學科及專業能力,培植升學實力。(2)就業方面:培養專業技能,具備擔任國際貿易相關崗位的實務能力,成為外貿的優秀基礎人才。落實證照制度,符合就業市場需求。
六、我國台灣地區應用技術本科「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對大陸的借鑒意義
我國台灣地區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明確,課程設計合理、科學,教學過程注重理論與實際相聯系和學生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教學形式多樣化,對成績的評定注重學習過程的考核。相比較而言,大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在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方式、師資建設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針對這些問題,今後可以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改善。
1.確立符合實際的培養目標。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特點,決定了其培養目標應該是適應國際貿易和我國經貿事業發展的要求,具有較扎實的國際貿易和金融知識,有一定的涉外管理能力,至少能夠比較熟練地運用一門外語,從事工業企業涉外經營和國際經濟技術合作的實用型人才。所以,在培養目標方面,應注重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的統一。
2.設計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課程設置應根據培養目標和專業方向為依據,按照「寬口徑、厚基礎、重應用」的課程設置原則,使課程體系更加科學合理,適應學生個性化的要求。同時要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突出對理論知識的應用,注重素質教育,融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提高素質為一體,給學生提供一個實際操作的機會。在成績評定方式上,應改變傳統的考核模式,加強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3.採取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授課模式,針對課程內容緊密聯系社會輿論關注的熱點問題,進行案例分析,鼓勵學生參加不同學科的講座,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加強院系之間和校際之間的交流,注重學生的實踐教學和社會實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潛力和熱情。
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要使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辦得更有特色,更符合市場的要求,必須要擁有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教師既要懂得國際經濟與貿易理論,又要有實際操作能力,還應該精通外語,以加強學生英語教學,提供學生對外交流的能力。同時各高校還應該深化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積極推進教師聘任制和全員聘用制。
參考文獻:
[1]譚以德:台灣技術職業教育的發展與兩岸的合作[J].台港澳經濟,2005,(1):70~72
[2]李志峰:台灣高等技職教育體系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2,(6):118~120
僅供參考,請自借鑒
希望對您有幫助
⑤ 國際貿易畢業論文參考文獻
e-國際貿易與企業實施問題的分析 姚鍾華 張濤 文獻來自:經濟問題 2004年 第08期
跨國經營企業國際市場進入方式選擇的影響因素研究 宋亞輝 郭繼鳴 李勝歌 文獻來自:河北工業大學學報 2004年 第06期
跨國公司無國籍化的發展趨勢及其政策含義 邱巍 巫寧耕 文獻來自:經濟科學 2001年 第02期.
東亞跨國公司的競爭優勢 吳先明 文獻來自:世界經濟文匯 2002年 第04期
淺析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國際競爭力 蔡筱霞 文獻來自:林業財務與會計 2004年 第08期
論中國企業跨國並購 武勇 譚力文 文獻來自:經濟問題探索 2004年 第08期
有關跨國公司與國際技術轉移的理論分析 王學鴻 文獻來自:寧德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0年 第03期
中國企業跨國並購的動因——兼談鄧寧國際生產折衷理論在發展中國家跨國並購中的適用性 李金環 文獻來自:黑龍江對外經貿 2004年 第09期
現代西方跨國公司理論的發展 林丹明 文獻來自:南開管理評論 1997年 第02期
風險感知與國際市場進入戰略決策的互動研究——兼論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風險防範 許暉 文獻來自:經濟問題探索 2004年 第10期
創國際名牌做跨國企業 肖瑩 文獻來自:中國紡織報 2006年
國際貿易發展趨勢與我國企業的策略 王方 全偉 文獻來自:國際經貿探索 2002年 第01期
國際貿易中企業國際營銷戰略階段研究及中國企業國際營銷戰略的演變
徐頔 林媛 楊翠平 文獻來自:財經界(下半月) 2007年 第02期
跨國零售集團采購會:國際貿易方式的創新 汪素芹 文獻來自:國際貿易問題 2002年 第11期
我國跨國經營企業實施國際稅收籌劃策略分析 楊惠芳 文獻來自:國際貿易問題 2003年 第08期
巧用國際資本 加快我國企業跨國經營 張菁 文獻來自:冶金財會 1996年 第04期
我國企業海外投資戰略淺談
張凌 2002 (頁數: 3) 中文期刊
經濟前沿
中國跨國企業的形成與發展特徵
史彧 2002 (頁數: 3) 中文期刊
黑龍江對外經貿
跨國企業並購與中國企業的對策
何茂青 2001 (頁數: 2) 中文期刊
中國信息導報
國際灰市場對跨國經營企業的經濟影響分析
周宏 1996 (頁數: 7) 中文期刊
北方工業大學學報
跨國並購的盈利可能性:對稱與非對稱兩種情況的分析
胡峰 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3/01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參與國際競爭對策研究
杜建耀 改革與戰略 2003/10
⑥ 我國對外貿易順差以及影響分析論文的,越多越好,要有幾個英文的
[摘要] 本文通過對中國對外貿易現狀的介紹,客觀分析了我國對外貿易順差的成因以及順差背後的實質。
[關鍵詞] 中國 對外貿易 貿易順差
一、我國對外貿易順差的基本情況
2007年,我國對外貿易繼續保持了較快的發展速度,貿易規模達到21738.3 億美元,貿易順差達到2622億美元,增長48%,對 GDP 增長的貢獻率明顯提高。據海關統計2008年1月~9月,我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總值達19671.3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5.2%。其中出口10740.6億美元,增長22.3%;進口8930.7億美元,增長29%。1月~9月累計貿易順差為180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6%。
1.我國貿易順差的現狀
1981年以來我國貿易平衡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見下圖)
(1)以貿易逆差為主階段(1981年~1989年)
這一階段雖然在1982年和1983年分別出現了30.36 億和8.36億美元的順差,但總體上是以逆差為主,累計逆差達到424.04億美元。平均每年逆差為 47.12 億美元。
(2)較小貿易順差階段(1990~1996 年)
這一階段雖然在1993年出現了122.15 億美元的逆差,但總體上是以順差為主,累計順差達到433.08億美元。
(3)較大貿易順差階段(1997年~2007年)
這一階段各年均為貿易順差,且平均每年順差均在500億美元以上,1997年~2007年累計順差達到5415.5億美元,2007年我國出口額12180.2億美元,增長25.7%;進口額9558.2億美元,增長20.8%,全年貿易順差達到2622億美元,為近5年來的最高水平。
2.我國貿易順差的特點
(1)加工貿易順差遠高於一般貿易
一般貿易由逆差轉為順差,加工貿易仍是順差的主體。2007 年加工貿易出口總額為6176.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1%;進口總額為3684.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4.6%;順差為2492.5億美元。而同期一般貿易順差僅為1099.3億美元,約為加工貿易順差的二分之一。目前,我國加工貿易產品已逐漸從勞動密集型的傳統產品,向以機電產品為主的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品轉變。
(2)順差主要集中在外商投資企業和私營企業
順差主要來自民營和外資企業,國有企業仍為逆差。2004年外貿經營權全面放開後,大大激發了民營企業擴大出口的積極性。2007年,民營企業出口實現貿易順差1709.9億美元,佔全國順差總增量的65%。外資企業「高出低進」也十分突出,實現順差1361億美元,國有企業仍有449.1億美元逆差。
(3)中美、中歐貿易順差繼續擴大
我國貿易順差主要集中在美國、歐盟國家和香港地區,但增量主要來自歐美,而且表現出逐年擴大的趨勢。2007年,我國對美、歐、港的順差分別達1633.3億、1342.3億和1716.2億美元。三地順差合計4691.8億美元,占我全球貿易中順差來源地順差總額的90%以上。
(4)貨物貿易順差是我國貿易順差的主要來源,服務貿易連年逆差
我國貨物貿易順差逐步擴大,成為推動貿易順差增加的最主要因素,1997年~2006年,貿易順差累計5655.5億美元,其中,貨物貿易累計順差額6244.5億美元,服務貿易逆差額677.3億美元。在國際上,美國和歐盟等發達國家的服務貿易長期保持順差,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我國經濟結構升級緩慢。
二、我國傳統的比較優勢發展戰略
長期以來,我國奉行以低勞動力成本為基礎的比較優勢戰略,這在一定時期內促進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相對於發達國家而言,我國在資金、技術方面相對稀缺,成本較高,而勞動力則相對充裕,成本也相應較低,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們擁有豐富且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因此,低勞動力成本優勢是當前我國的比較優勢所在。另外,就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而言,現階段我國在國際市場上有價格競爭力的也仍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具體來說,這主要體現在由低勞動力成本帶來的低價優勢以及粗放型增長所帶來的規模優勢。憑借這種「比較優勢」,中國的產品得以極強的價格優勢迅速佔領國際市場,中國的製造業也得到快速的發展。有關資料表明,「中國製造」的產品已滲透到世界各個角落。
三、中國對外貿易順差的原因
外貿順差反映了國情,是發揮人力資源比較優勢的結果。立足於人多、收入低等基本國情,發揮自身優勢,主動參與國際分工,是我國產生外貿順差的根本原因。我國人力資源「質優價廉」,勞動力成本只有美國的5%、韓國的8%、巴西的18%。同時我國還有市場大、配套強、海外華人多等優勢,有利於吸納國際產業轉移,致使加工貿易占我國出口的一半以上,並成為順差的主要來源。
1.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是貿易順差的重要原因
20世紀90年代工業發達國家開始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中國經濟恰好已形成了基本的開放態勢,因而自然而然地融入了這場世界性的產業轉移;之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加之國內人力資源豐富,基礎設施和法律環境日趨完善,中國逐漸成為國際製造產業轉移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外商投資企業躍升為中國外貿發展的主力軍。2005年1月1日,WTO成員國取消了對服裝和紡織品的所有進口配額限制。中國對美國和歐盟的紡織原料及紡織製品出口成為貿易順差的最大驅動力量。
2.貿易順差的擴大與國際間產業的轉移有著密切的聯系
根據我國進出口國別(地區)統計,1994年~2007年間,在雙邊貿易中我國順差增加較大的市場主要有美國、香港地區和歐盟。其中美國由74.9億美元激增到1633.3億美元,是我國最大的順差對象國;香港由229.1億美元增加到1716.2億美元;歐盟由逆差38.4億美元751.1億變為順差1342.3億美元。同一時期我國對亞洲地區的貿易卻由順差轉變為出現美元的逆差。其中,對日本的逆差由47.5億美元增加到318.8億美元;對韓國的逆差由 29.2億美元增加到476.2億美元;對台灣地區的逆差由118.5億美元增加到775.6億美元;對東盟的逆差由4.5億美元增加到141.9億美元。如果考察一下同期我國一些主要貿易夥伴的貿易方向統計,我們就會發現,在中國對美國、歐盟的貿易順差迅速增加同時,亞洲幾個主要經濟體對美、歐的貿易順差出現了相應的縮減。也就是說,由於國際間比較優勢的變化,原來設在亞洲其他幾個主要經濟體的加工出口產業,尤其是其末端加工程序,已經大量轉移到中國,這樣也就把它們對美、歐的貿易順差轉移到了中國。而我國則從這些經濟體大量進口原材料、零部件和半成品,並因此形成我國對亞洲主要貿易夥伴的貿易逆差。亞洲國家或地區對我國的持續產業轉移間接擴大了我國的出口貿易規模,使貿易順差加速。
根據進出口商品結構統計,我國貿易順差集中在工業製成品上。1994年~2007年間,我國工業製成品順差由原來的21.1億美元增加到4436.3億美元,與此同時,初級產品貿易則由32.4 億美元順差轉變為出現1814.3億美元的逆差。應當注意的是,我國工業製成品貿易出口和進口均大幅增長,這反映了我國加工貿易佔有較大比重,中國處於加工貿易製造基地的位置,很多鄰國的出口要經過中國的組裝得以實現,即「大出」同時伴隨著「大進」,出口增長大量地依賴工業原材料、零部件和半成品等的進口,其中化學品及有關產品甚至存在著較大的逆差。我國商品進出口十幾年的迅速增長和順差的急劇擴大,與國際間產業結構的調整——部分加工出口產業由其他亞洲經濟體向我國轉移,有著直接的關系。
3.發達國家對中國技術出口的限制擴大了貿易順差
按照建立在比較優勢基礎上的自由貿易原則,中國主要對海外原材料產品和技術密集型產品進口需求較大。但一些發達國家以國家安全等為借口,對本國企業向中國出口高新技術設備施加種種限制。巴黎統籌委員會解散後,某些國家對華出口的管制政策不但沒有放鬆,反而加強,這自然會加大雙邊貿易不平衡。以美國為例,美國對中國實行歧視性出口管制已是導致中美逆差形成的重要原因。尤其是「9·11」事件以來,美國進一步實施對中國的技術出口限制,出口許可審批的時間更長,對高科技出口的限制也更多。對華出口管制是一把「雙刃劍」,出口管制政策在對美國工業產生危害的同時,也在許多方面削弱了其出口競爭力,導致對中國出口下降。美國的出口許可證從遞交申請到批準的平均時間一般為3個~12個月,而日本、德國對向中國高科技出口發放許可證的時間最多為1個月。所以,如果美國對華高科技出口要等半年才能獲得許可證,出口機會就會轉向德國或日本公司。正由於此,美國對華高科技出口比例持續下降。由於美國歧視性的出口管制,近幾年美國每年都要喪失對中國出口幾十億美元的貿易機會。
4.FDI推動貿易順差的擴大
外商直接投資企業形成的生產能力正在釋放出來,導致某些產品出口激增,遠遠超出國內市場需要,因而出口大量增加,貿易順差而擴大。據海關統計,外商投資企業在我國對外貿易中一直居重要地位,無論是進出口額還是貿易差額,外商投資企業都占絕對比重,目前,加工貿易是外資企業的主要貿易方式,2007 年外企加工貿易出口6955.2億元,同比增長23.4%,進口5594.1億美元,同比增長18.4%,實現貿易順差1361.1 億美元,佔全國加工貿易順差的55%,因此可以看出,外商在華投資企業在我國貿易順差的加速擴大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由於跨國公司把我國作為全球生產基地,依靠自身技術的先進和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便宜,大力開展加工貿易,推動了出口額和進口額的逐年高漲。因此,跨國公司以加工貿易等方式,大量向國外市場出口產品,並不能反映出我國在全球市場真實的競爭力,只在數字上製作了我國的巨額貿易順差。其實,我國的很多出口並不是真正的「中國製造」。
5.產業結構的提升導致大量的進口替代
在國際產業轉移和要素重組中,大量外資企業來華建立加工組裝基地,客觀上將周邊地區對美歐的順差轉移到我國。特別是近幾年外商對華投資由加工組裝環節向上下游延伸,呈現整個產業鏈對華轉移的趨勢,使我國家用電器、信息技術、運輸工具等產業的國內配套能力大大增強,從而大量替代進口。沿海地區加工貿易也由「大進大出」向「小進大出」轉變,使用國產料件的比重大幅提高,順差逐年增加。除集成電路以及電容器、復印機、電容器、汽輪機等產品的零件進口增長較快外,大部分產業的零件進口都呈低速增長或下降趨勢。不少產業零部件生產能力激增後,轉而大量出口。例如,汽車零件進口額下降8.2%,出口額卻增長了49.2%。中國自己的公司提升產業結構,相互激烈競爭,這無疑受助於在華外國公司的技能和技術轉讓。
外貿順差反映了原產地統計規則,順差多並不等於利益多。順差或逆差不是利益分配大小的標志,也不是經濟是否健康的標志。我國順差雖大,但仍不是貿易強國,在國際分工中還處在較低端,獲得的比較利益並不高。比如,我國的順差集中於加工貿易與外資企業,如果根據企業的「國籍」或增值的多少來統計順差,我國的順差就會大大減少。因此,根據原產地規則統計出的我國順差,統計意義大於經濟意義,不完全是反映貿易利益分配的恰當指標。
綜上所述,我國巨額的貿易順差是由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要素稟賦優勢推動的結果。所以,我們既要看到外貿順差增大的一面,也要看到國際分工地位低、亟需提高的一面。因此深入分析我國貿易順差擴大的原因,對我國對外貿易和國民經濟平穩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吳宏:轉軌的貿易流動.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4
[2]黃先海:中國製造業貿易競爭力的測度與分析.國際貿易問題,2006.5
[3]韓會師:中國對外貿易順差研究.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4]王艷傑:中國進出口商品結構優化的戰略與對策的研究.黑龍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⑦ 急需國際貿易論文參考文獻
我的是畢業論文參考文獻 很有用
《國際服務貿易》 李小牧
電子工業出版社
《國際服務貿易:自由化與規則》
何茂春
世界知識出版社
《國際服務貿易》
程憲 程大中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世界貿易組織與中國對外貿易研究》
王文舉 安廣實 經濟日報出版社
《國際服務貿易》
汪素芹
機械工業出版社
《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
《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賈建華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國際服務貿易發展趨勢及動因分析》 劉紹堅
《國際服務貿易》
張漢林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服務業跨國轉移的趨勢、影響及對策》 王子先,王雪坤,杜娟.
《國際服務貿易》 饒友玲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國際服務貿易》 程憲
立信會計出版社
《國際服務貿易》 劉東升 中國金融出版社
國家統計局 (www.stats.gov.cn)
《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
WTO.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2000
⑧ 幫忙寫國貿畢業論文
e-國際貿易與企業實施問題的分析 姚鍾華 張濤 文獻來自:經濟問題 2004年 第08期
跨國經營企業國際市場進入方式選擇的影響因素研究 宋亞輝 郭繼鳴 李勝歌 文獻來自:河北工業大學學報 2004年 第06期
跨國公司無國籍化的發展趨勢及其政策含義 邱巍 巫寧耕 文獻來自:經濟科學 2001年 第02期.
東亞跨國公司的競爭優勢 吳先明 文獻來自:世界經濟文匯 2002年 第04期
淺析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國際競爭力 蔡筱霞 文獻來自:林業財務與會計 2004年 第08期
論中國企業跨國並購 武勇 譚力文 文獻來自:經濟問題探索 2004年 第08期
有關跨國公司與國際技術轉移的理論分析 王學鴻 文獻來自:寧德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0年 第03期
中國企業跨國並購的動因——兼談鄧寧國際生產折衷理論在發展中國家跨國並購中的適用性 李金環 文獻來自:黑龍江對外經貿 2004年 第09期
現代西方跨國公司理論的發展 林丹明 文獻來自:南開管理評論 1997年 第02期
風險感知與國際市場進入戰略決策的互動研究——兼論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風險防範 許暉 文獻來自:經濟問題探索 2004年 第10期
創國際名牌做跨國企業 肖瑩 文獻來自:中國紡織報 2006年
國際貿易發展趨勢與我國企業的策略 王方 全偉 文獻來自:國際經貿探索 2002年 第01期
國際貿易中企業國際營銷戰略階段研究及中國企業國際營銷戰略的演變
徐頔 林媛 楊翠平 文獻來自:財經界(下半月) 2007年 第02期
跨國零售集團采購會:國際貿易方式的創新 汪素芹 文獻來自:國際貿易問題 2002年 第11期
我國跨國經營企業實施國際稅收籌劃策略分析 楊惠芳 文獻來自:國際貿易問題 2003年 第08期
巧用國際資本 加快我國企業跨國經營 張菁 文獻來自:冶金財會 1996年 第04期
我國企業海外投資戰略淺談
張凌 2002 (頁數: 3) 中文期刊
經濟前沿
中國跨國企業的形成與發展特徵
史彧 2002 (頁數: 3) 中文期刊
黑龍江對外經貿
跨國企業並購與中國企業的對策
何茂青 2001 (頁數: 2) 中文期刊
中國信息導報
國際灰市場對跨國經營企業的經濟影響分析
周宏 1996 (頁數: 7) 中文期刊
北方工業大學學報
跨國並購的盈利可能性:對稱與非對稱兩種情況的分析
胡峰 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3/01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參與國際競爭對策研究
⑨ 求 有關 中國服務貿易的論文 的參考文獻 !五篇以上!!!!
[1]金雯飛,刁化功. 淺談中國旅遊服務貿易的發展[J]. 現代經濟探討,2001,(12).
[2]梁峰. 中國旅遊服務貿易發展的時空演變特徵分析[J]. 北方經濟,2010,(3).
[3]李寶楊. 淺析GATS對中國旅遊服務貿易發展的影響[J]. 黑龍江對外經貿,2004,(4).
[4]蔣庚華,張曙霄. 中國旅遊服務貿易內部區域結構失衡問題分析[J].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
[5]李仲廣. 中國旅遊服務貿易:潛力驚人[J]. 中國經貿,2011,(2).
[6]李小牧. 中國旅遊服務貿易發展:1985—2004年的國際收支分析[J]. 國際貿易,2006,(10).
[7]林賢瑛. 中國旅遊服務貿易的現狀及法律對策[J]. 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4,(4).
[8]齊述麗,俞會新. 我國旅遊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國際比較[J]. 對外經貿實務,2009,(2).
[9]梁峰. 中國旅遊服務貿易發展研究[D]. 華東師范大學: 華東師范大學,2010.
[10]王志偉. 中美旅遊服務貿易競爭力比較及啟示[J]. 對外經貿實務,2009,(11).
[11]王瑞. GATS對中國旅遊服務貿易影響的法律研究[D]. 廈門大學: 廈門大學,2007.
[12]劉偉. 中國旅遊服務貿易產業競爭力研究[D]. 內蒙古農業大學: 內蒙古農業大學,2009.
[13]曾憲梅,江河. GATS框架下中國旅遊業的發展策略[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9).
[14]馬驪. 中國旅遊服務貿易入世承諾研究[D]. 西南政法大學: 西南政法大學,2003.
[15]余彬. 中國旅遊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研究[D]. 武漢理工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2008.
[16]孫夏. 提升中國旅遊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研究[D]. 河海大學: 河海大學,2007.
[17]姜義茂,劉慧芳,李俊. 中國旅遊服務出口國際競爭力探析[J]. 中國經貿,2006,(11).
[18]王岩. 淺析中國旅遊服務貿易的發展[D]. 吉林大學: 吉林大學,2006.
[19]趙冬東. 中國旅遊服務貿易競爭力研究[D]. 哈爾濱工業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2010.
[20]林沛泉. 中國旅遊服務貿易競爭力分析[D].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7.
[21]阮德壽. 越中旅遊服務貿易研究[D]. 廣西師范大學: 廣西師范大學,2008.
[22]韓燕. 中國旅遊服務貿易競爭優勢分析[D]. 蘭州商學院: 蘭州商學院,2009.
[23]譚鵬成. 關於中國旅遊服務貿易出口流量變化的研究[D]. 江南大學: 江南大學,2009.
[24]陳科. 貿易自由化下的中國旅遊服務貿易競爭力分析[D]. 浙江工業大學: 浙江工業大學,2008.
[25]肖小文. 論CAFTA《服務貿易協議》與中國旅遊服務貿易的發展[J]. 法制與經濟(下旬刊),2008,(11).
[26]蔣庚華,張曙霄. 中國旅遊服務貿易內部區域結構失衡問題分析[A]. 李小牧,錢建初.中國商務出版社(China Commerce and Trade Press)[C].: 中國商務出版社(China Commerce and Trade Press),2010:.
[27]譚鵬成. 入境旅遊:基於福利惡化型增長視角的分析[J]. 黑龍江對外經貿,2008,(12).
[28]陳昊. 中國旅遊服務貿易與服務貿易總協定[J]. 沈陽大學學報,1997,(4).
[29]何偉,江暘. 中國旅遊服務貿易發展策略分析[J]. 黃石理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1).
[30]周經,呂計躍. 中國旅遊服務貿易競爭力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 國際貿易問題,2008,(4).
[31]陳科. 中國旅遊服務貿易自由化與競爭力研究[J]. 商場現代化,2009,(12).
[32]李璐. 我國旅遊服務貿易競爭力研究[D]. 湖南大學: 湖南大學,2006.
[33]蔣庚華,張曙霄. 中國旅遊服務貿易地區差距與地區經濟差距的關系[J]. 經濟問題,2011,(3).
[34]汪志偉. GATS框架下中國國際旅遊服務貿易的立法完善[J]. 黃山學院學報,2006,(6).
[35]孫夏. 提升中國旅遊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研究[J]. 長春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8).
[36]馮姝姝. 基於計量經濟學模型的中國旅遊服務貿易研究[J]. 生態經濟,2007,(10).
[37]李小牧,宋瑋瑋. 中國旅遊服務貿易收支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 生產力研究,2008,(23).
[38]周經娟,萬紅光. 中國旅遊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影響因素分析[J]. 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
[39]張漢林,樊瑩. 景美更需服務好——服務貿易總協定與中國旅遊服務貿易發展[J]. 國際貿易,1997,(2).
[40]梁峰. 中國旅遊服務貿易發展的空間集聚特徵分析[J]. 經濟論壇,2010,(3).
[41]周廣威. 我國旅遊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研究[D]. 浙江大學: 浙江大學,2010.
[42]史玉江. 我國旅遊服務貿易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 河北大學: 河北大學,2008.
[43]林賢瑛. WTO《服務貿易總協定》對我國國際旅遊服務貿易的影響及法律對策[D]. 南昌大學: 南昌大學,2005.
[44]文斐婧,王柏彬,逄忠臣. 我國入境旅遊服務貿易研究[J]. 安徽農業科學,2011,(6).
[45]蘇科五,李明星. 中國與東盟旅遊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比較——基於面板數據的分析:1990~2006[J].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6).
[46]馮建棟. 中國旅遊服務貿易現狀及其前景與對策分析[J]. 中國商貿,2011,(9).
[47]李桂香. 中國旅遊服務貿易的經濟增長效應——基於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 宜春學院學報,2011,(3).
[48]曾興. 中國旅遊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影響因素分析[J]. 才智,2009,(23).
[49]王永玲,希冷洛. 中國旅遊服務貿易的競爭力淺析[J]. 雲南財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
[50]徐軍. 中國旅遊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現狀及其對策[J]. 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1).
⑩ 國際貿易問題的論文範例
1、擴大內需與中國製造業出口結構優化:基於「母市場效應」理論版的研究
2、中外合資企權業控制權分配與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
3、貿易關系持續時間的研究進展
4、供給因素、結構變化、匯率與我國的雙邊貿易
5、企業國際化程度與技術創新的關系:一種學習的觀點
6、美國產業結構的調整與貿易逆差
7、構建中歐經貿關系「合作範式」研究
8、東盟在全球產品內分工的地位與跨國公司FDI
9、東亞因素對中美貿易失衡影響的定性與定量分析
10、跨國外包體系下技術創新的出口效應——基於浙江省製造企業問卷調查數據的實證研究
11、航權開放與出口導向型服務產業發展——基於三亞旅遊業發展的實證分析
12、FDI是穩定的外資來源嗎?——基於FDI凈流入額波動性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