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貿易 > 跨國貿易公司的管理信息系統分析

跨國貿易公司的管理信息系統分析

發布時間:2021-01-24 11:37:31

❶ 急!跨國公司的經營模式分析該怎麼寫啊

下面給您提供一份有關跨國公司的經營特點的分析:

跨國公司的經營特點 :

一、跨國公司具有全球戰略目標和高度集中統一的經營管理
跨國公司作為在國內外擁有較多分支機構、從事全球性生產經營活動的公司,與國內企業相比較,是有其一些區別的。這些區別表現在:
1.跨國公司的戰略目標是以國際市場為導向的,目的是實現全球利潤最大化,而國內企業是以國內市場為導向的。
2.跨國公司是通過控股的方式對國外的企業實行控制,而國內企業對其較少的涉外經濟活動大多是以契約的方式來實行控制。
3.國內企業的涉外活動不涉及在國外建立經濟實體問題,國內外經濟活動的關系是鬆散的,有較大偶然性,其涉外經濟活動往往在交易完成後就立即終止,不再參與以後的再生產過程;而跨國公司則在世界范圍內的各個領域,全面進行資本、商品,人才、技術、管理和信息等交易活動,並且這種「一攬子」活動必須符合公司總體戰略目標而處於母公司控制之下,其子公司也像外國企業一樣參加當地的再生產過程。所以,跨國公司對其分支機構必然實行高度集中的統一管理。
二、跨國公司從事綜合多種經營
(一)跨國公司搞綜合多種經營的形式
1.橫向型水平型多種經營。此類公司主要從事單一產品的生產經營,母公司和子公司很少有專業化分工,但公司內部轉移生產技術、銷售技能和商標專利等無形資產的數額較大。
2.垂直型多種經營。此類公司按其經營內容又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母公司和子公司生產和經營不同行業的、但卻相互有關的產品。它們是跨行業的公司,主要涉及原材料、初級產品的生產和加工行業,如開采種植→提煉→加工製造→銷售等行業。另一種是母公司和子公司生產和經營同一行業不同加工程度或工藝階段的產品,主要涉及汽車、電子等專業化分工水平較高的行業。如美國的美孚石油公司就是前一種垂直型的跨國公司,它在全球范圍內從事石油和天然氣的勘探、開采,以管道、油槽和車船運輸石油和天然氣,經營大型煉油廠,從原油中精煉出最終產品,批發和零售幾百種石油衍生產品。而法國的珀若一雪鐵龍汽車公司則是後一種垂直型的跨國公司,公司內部實行專業化分工,它在國外的84個子公司和銷售機構,分別從事鑄模、鑄造、發動機、齒輪、減速器、機械加工、組裝和銷售等各工序的業務,實現了垂直型的生產經營一體化。
3.混合型多種經營。此類公司經營多種產品,母公司和子公司生產不同的產品,經營不同的業務,而且它們之間互不銜接,沒有必然聯系。如日本的三菱重工業公司即是如此。它原是一家造船公司,後改為混合多種經營,經營范圍包括:汽車、建築機械、發電系統產品、造船和鋼構件、化學工業、一般機械、飛機製造業等。
(二)跨國公司重視搞多種經營的原因
1.增強壟斷企業總的經濟潛力,防止「過剩」資本形成,確保跨國公司安全發展,有利於全球戰略目標的實現。
2.有利於資金合理流動與分配,提高各種生產要素和副產品的利用率。
3.便於分散風險,穩定企業的經濟收益。
4.可以充分利用生產餘力,延長產品生命周期,增加利潤。
5.能節省共同費用,增強企業機動性。
二、以開發新技術推動跨國公司的發展
戰後以來,全世界的新技術、新生產工藝、新產品,基本上都掌握在跨國公司手中,這是跨國公司能夠幾十年不衰反而不斷發展壯大的根本原因之一。通常跨國公司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開發新技術、新產品。例如,80年代中後期,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研究與開發中心平均每年的研究經費高達 19億美元,並聘用了1.5萬名科研人員,其中2100人獲博士學位,4人曾先後獲得4 項諾貝爾物理獎。又如,著名的 3M公司, 1994 年夏季就新上市近400種半組合式五金類用品,其新產品層出不窮,其原因用3M加拿大分公司DIY產品部門行銷經理的話解釋為:該公司每年營業額的7%用在研製新產品上,業務宗旨是每年必須有 30%的銷售收入來自 4 年前尚未上市的新產品。由此可見其研究的超前。跨國公司不僅注重開發新技術,而且非常善於通過對外轉讓技術獲得高額利潤及實行對分、子機構的控制。
三、競爭是跨國公司爭奪和壟斷國外市場的主要手段
國際貿易中,傳統的競爭手段是價格競爭。即指企業通過降低生產成本,以低於國際市場或其他企業同類商品的價格,在國外市場上打擊和排擠競爭對於,擴大商品銷路。而今,由於世界范圍內尤其是發達國家生活水平的提高、耐用消費品支出占總支出比重的增大,及世界范圍內的持續通貨膨脹造成物價持續上漲,產品生命周期普遍縮短等因素影響,價格競爭己很難為跨國公司爭取到最多的顧客,取而代之的是非價格競爭。事實證明,非價格競爭是當代跨國公司壟斷和爭奪市場的主要手段。非價格競爭是指通過提高產品質量和性能,增加花色品種,改進商品包裝裝潢及規格,改善售前售後服務,提供優惠的支付條件,更新商標牌號,加強廣告宣傳和保證及時交貨等手段,來提高產品的素質、信譽和知名度,以增強商品的競爭能力,擴大商品的銷路。目前,跨國公司主要從以下幾方面提高商品非價格競爭能力:①提高產品質量,逾越貿易技術壁壘;②加強技術服務,提高商品性能,延長使用期限;③提供信貸;④加速產品升級換代,不斷推出新產品,更新花色品種;⑤不斷設計新穎和多樣的包裝裝潢,注意包裝裝潢的「個性化」;⑥加強廣告宣傳,大力研究改進廣告銷售術。
四、跨國公司經營方式多樣化
和一般的國內企業或一般的涉外公司相比較,跨國公司的全球性生產經營方式明顯較多,包括進出口,許可證、技術轉讓、合作經營、管理合同和在海外建立子公司等。其中,尤以在海外建立子公司為主要形式開展和擴大其全球性業務。

希望上述資料對您有所幫助!

❷ 什麼是物流管理信息系統的可行性分析

物流管理系統目的在於客戶與商家之間的資源的一直流動分配,
能夠有效地實現商品市
場的運行,貿易的流通的有效話。

現代物流管理系統的狀況及發展前景

現代化的物流業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客觀要求,對一國的經濟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所
以各國政府對物流業的發展極為重視,
紛紛制定相關政策規范促進本國物流業的發展。
比如
日本政府從本國國情出發,
在大中城市、
港口、
主要公路樞紐都對物流設施用地進行了合理
規劃,
並且融入很高的計算機網路管理系統來推動其發展;
美國從戰略上調控物流業的發展,
在政策上向運用高新技術的物流企業傾斜,
並鼓勵物流企業向國際化發展。
正因為政府的政
策支持加上企業的良性運用,使本國的物流業發展迅速並引領了了世界物流業發展的趨勢。

一些發達國家的物流領域均實現了高度的機械化、
自動化和計算機化。
企業的物流作業中鏟
車,叉車、貨物升降機、傳送帶等機械的應用程度較高;配送中心的分揀設施、拼裝作業安
排猶如生產企業的生產流水線一樣,
非常先進,
有的已經使用數碼分揀系統,
大大提高了物
流企業的工作效率和准確性,
在物流企業中,
計算機管理系統被普遍應用;
在國際物流領域
里,廣泛使用
EDI(
電子數據交換
)
系統,提高了信息在國際間傳輸的速度和准確性,使企業
降低了單據處理成本、人事成本、庫存成本和差錯成本,
改善了企業和顧客的關系,提高了
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高科技的應用與發展為物流企業跨上新的台階提供了重要的手段和作
用。

❸ 跨國公司的優缺點

評《當代國際壟斷———巨型跨國公司綜論》
李長久
透析當代國際壟斷的力作
——評《當代國際壟斷———巨型跨國公司綜論》

李琮教授的力作《當代國際壟斷———巨型跨國公司綜論》,系統、深刻地分析了當代國際壟斷的發展及其影響。由於當代國際壟斷組織的主要代表是巨型跨國公司,因此,該書以跨國公司為主線,不僅全面論述了跨國公司與經濟全球化、跨國公司與國家、跨國公司與當代金融機構和跨國公司與新科技革命及新經濟發展的關系,而且深刻地分析了跨國公司的實質、特點、優勢和兩重性。這部專著中關於跨國公司為什麼紛紛到中國安營紮寨,中國為什麼要形成自己的跨國公司和組建什麼樣跨國公司的分析與建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該書系統地分析了壟斷的發展及其影響。書中關於「當代」的界定具體指的是20世紀90年代迄今這一段時間,但作者認為,到19世紀60年代,在生產集中的基礎上,已經形成了最初的壟斷組織。所謂「壟斷」是指巨大企業或企業聯盟,而「國際壟斷」是特大企業的經濟權力超越國家疆界,對整個世界生產和市場進行控制,以獲得巨額壟斷利潤,從而揭示了國際壟斷的實質、特徵和作用。
作者以跨國公司發展為主線,深刻地分析了壟斷的發展史。書中將壟斷演變的歷史進程分成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世紀60年代到1914年。壟斷組織從萌發到成為資本主義經濟生活的基礎,資本主義轉變到壟斷階段並不斷加強。第二階段: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一戰、上世紀30年代大危機和二戰加速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國家加強干預與壟斷組織緊密結合,壟斷組織繼續發展並全力對外擴張,但由於世界四分五裂,大大阻礙了壟斷組織的對外擴張進程。這兩個階段的主要變化是,從自由資本主義轉變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幾個帝國主義強國為爭霸世界而進行殊死斗爭,終於爆發兩次世界大戰。第三階段:從20世紀50年代初到80年代。二戰後,世界發生了深刻變化,資本主義也發生了深刻變化,從一般壟斷轉變到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新階段,國際壟斷大大加強。第四階段:20世紀80年代至今。在這個階段,國際壟斷資本的發展達到鼎盛時期。
作者辯證地分析了國際壟斷主要是巨型跨國公司與諸多因素的關系,特別是與經濟全球化的關系。作者指出,經濟全球化已涵蓋生產、商品流通、資本流動、科技轉讓、知識和信息交流等世界經濟各個領域,而所有這些領域巨型跨國公司都是其行為的主體。作者還指出,經濟全球化不僅使各國經濟越來越相互依賴,而且對國際生產關系或國際經濟關系也有重要影響。作者認為,跨國公司是適於現代化大生產的、合理的、先進的企業組織形式。作者對比壟斷發展後兩個階段與前兩個階段主要區別時指出:「今天的世界,盡管少數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仍然佔主導地位,特別是超級大國仍奉行霸權主義,世界仍很不安寧,但時代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近10多年來,經濟全球化、信息網路化、改革開放已成為不可遏止的世界潮流,世界要和平,國家要發展,民族愛團結,社會要進步,人民要安康,是全世界人民的強烈要求。」
該書強調了跨國公司的特點和兩重性。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1978年在題為《世界發展中的跨國公司》的報告中對跨國公司下過這樣的定義:「跨國公司是在作為基地的國家之外擁有或控制生產或服務設施的企業。這類企業並不是一定是股份化或私有的,它們也可以是合作制的或國家所有制的實體。」作者認為:「若不進行對外直接投資,也就不會有跨國公司,而沒有跨國公司,全世界90%以上的對外直接投資就不會發生,二者如影隨形,是分不開的。」據聯合國統計,1999年,世界跨國公司總數從1980年的1.5萬家增加到6.3萬家,它們的國外子公司從10.4萬家增加到近70萬家。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總額在2000年達到創紀錄的14919億美元。跨國公司進行超越國家和地區界限的生產要素和資源優化組合,目前世界總產值的約1/3由跨國公司所佔有,其中90%以上由少數巨型跨國公司控制。「這意味著世界經濟的幾乎所有各部門和各行業都為大跨國公司所控制」。
據作者分析,巨型跨國公司與中小型跨國公司相比,其主要特點是:規模巨大;跨國化程度高;發達國家的大公司占絕對多數;集中在一些高新技術產業部門;立足於核心產業,發展多樣化生產。因此,這些巨型跨國公司具有10大優勢:即規模優勢;科技優勢;人才優勢;范圍優勢;無形資產優勢;融資優勢;區位優勢;內部化優勢;管理優勢;與國家政權相結合而形成的優勢。作者強調指出,巨型跨國公司並沒有失去國籍而成為不屬於任何國家的「全球公司」,它們的「根基」仍然在它們的國家。
作者深刻地分析了大跨國公司的兩重性,如強化壟斷和加劇競爭的兩重性、追求利潤和促進發展的兩重性、高效運營和畸形分析的兩重性、公司生產有計劃和全球生產無政府的兩重性。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繼續發展,跨國公司的數量和規模也將繼續增加和擴大,但在今後較長時期內,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仍將佔世界跨國公司的大多數,仍將處於核心競爭優勢。因此,世界經濟的兩極分化和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兩極分化都將加劇。
該書進一步明確了我國為什麼要有和建立什麼樣的跨國公司。書中指出,當代經濟全球化的三大「要素」是:市場化;自由化;信息化。由於跨國公司具有兩重性,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發展有利也有弊,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面臨被邊緣化的危險。
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和市場的迅速擴大,引起各國特別是跨國公司的關注。「世界500強」中已有400多家進入我國。與此同時,我國一些企業也正在「走出去」。所有這一切,都要求我們從世界發展的全局著眼,對大跨國公司的實質、特性、所起的作用和產生的影響進行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礎上,形成中國自己的大跨國公司。「這是我國生產力發展的需求,是我國現代化大生產在國際層面上擴展的必然,也是我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擴大和深化與世界各國進行經貿合作的要求。」
目前,我國的大企業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上與西方大跨國公司相比,都存在著極大的差距,我國必須積極推動和大力支持本國大跨國公司的發展。針對此問題,作者主要提出了以下建議:其一,在認真學習、借鑒其他國家大跨國公司成功經驗的同時,避免它們的缺點和錯誤,特別是大跨國公司的高層有意進行的各種欺詐、坑害投資者和客戶的行為,而要以誠信為重,努力提高自己的國際聲譽。其二,堅持我國一貫堅持的發展對外關系的基本原則,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發展同外國企業和客戶的關系,實現雙贏。其三,發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把它與現代管理科學和經營理念相結合,並吸取他國、他民族的先進文化,逐步形成有鮮明特色的、新的企業文化。

至於缺點,有一本書我剛看,就是說的跨國公司在中國敗走麥城或失敗的施展案例,還有客觀分析。

作者是:李海龍

泛德營銷管理咨詢有限公司首席顧問
著名職業營銷管理專家、世界咨詢師協會注冊高級咨詢師
國內數家著名企業行銷顧問,十餘家中小企業總經理營銷顧問
多家大學管理學院與學術研究機構E-MBA客座教授/專家
浙江大學經濟技術咨詢中心特約咨詢師
中美國際工商管理學院特聘教授
國際品牌研究院品牌專家
青島潛力品牌評選專家評委

《考驗》
李海龍先生2003年7月著作《考驗》因為書中的激烈觀點和所披露的大量跨國公司的敗陣事實、內部信息,它的出版和熱賣曾經引起了營銷界尤其是跨國公司的極大關注。
書中披露了富士、寶潔、賓士、麥當勞、飛利浦、三菱、麥肯錫等世界企業巨頭在中國「敗走麥城」的歷程,並找出了它們的「敗陣基因」。

❹ 專業求指教:國際經濟與貿易;物流管理;電子商務;財務管理;信息系統與管理;軟體工程。

首先 年輕就是資本 多出去闖闖沒什麼壞處。
說正題吧、我是河南財經政內法大學的畢業生容 市場營銷專業。你所說的這幾個專業可謂都是比較前沿的:
國際經濟與貿易:在這個商業化的社會不開貿易 這個專業適合在跨國公司上班 但是前幾年沒經驗時可能有點苦 如果肯努力前景光明。
物流管理: 現在很吃香的一種專業 不管什麼樣的企業 渠道的建立都是靠強大的物流網做後盾。
財務管理 :女孩的話可以 男生就有點、你是文科對數字敏感的話也行 這個專業心要細、在我看來不如前兩種。
其他的3中專業都是it行業的延伸專業 與計算機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這個行業上班的朋友都對我說工作量大 時間少 不過待遇也是正比的。
在我看來 前兩種專業好點 上進心強的有英語底子的(英語真的很重要 血的教訓) 經濟貿易 想隨意點就物流(但是物流比經濟貿易好上手 成果出來的也就早)
不管選什麼 總之 加油!努力! 祝你天天開心!
望採納!

❺ 公司內國際貿易的特徵

1、公司內部貿易的主體是跨國公司,因此公司內部貿易是與國際直接投資活動密不可分的。
20世紀90年代是跨國公司數量呈幾何級數增加的時期,而20世紀90年代從總體上看也是世界貿易發展的黃金時代。據英國《經濟學家》雜志的統計:全球有八個國家的出口額在90年代增長了25%或更高。跨國公司的迅速發展並沒有如有些學者認為的對國際貿易會產生消極影響,會減弱國際貿易對世界經濟發展的推動力,而是促成了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的同步增長,而這種同步增長的主要動力是跨國公司內部國際貿易。
2、大多數大量進行公司內部貿易的公司都具有壟斷性。
公司內部貿易是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拓展其公司特定壟斷優勢的重要策略。公司內部貿易以中間產品為主,這里的中間產品不僅是指傳統意義上的半成品、零部件等,更重要的是指信息、技術、管理能力以及產品的研究與開發能力,這類中間產品會直接給企業帶來競爭中的壟斷性優勢。研究資料表明,一個產業內公司內部貿易的比重是與產業的技術含量正相關的,成長越快,技術含量越高的產業,公司內部貿易的比例越高。母公司內部出口貿易在產業總出口額中的比重,計算機行業為91.3%,汽車為62.4%,電子為36.5%,紡織為12.8%,食品為9.8%。並且隨著今天全球性的產業結構調整與經濟的全球化,公司內部貿易的高技術特徵更加突出。
3、與這種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相對應的是一種新的國際分工格局的出現——跨國公司內部國際分工。
跨國公司作為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推動力,在世界范圍內進行資源配置,因此,跨國公司遍布全球的子公司間的分工以及跨國公司間的戰略聯合對國際分工格局都有重大影響。
從以上的特徵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公司內國際貿易是國際貿易活動與國際直接投資活動的一個融合點,公司內部貿易直接而集中地體現出了國際直接投資活動對國際貿易格局的影響,對公司內部貿易的動因深入而系統地進行分析是從理論上打通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的一條重要思路,也是正確認識當今世界貿易格局的一個基本切入點。

❻ 跨國公司經營特點及貢獻是什麼

跨國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又稱多國公司(multi-national enterprise)、國際公司(international firm)和宇宙公司(cosmo-corporation)等。年,聯合國經社理事會作出決議,此後聯合國統一採用「跨國公司」這一名稱。
跨國公司是在兩國或兩個以上國家(地區)擁有礦山、工廠、銷售機構和其他資產,在母公司統一決策體系下從事國際性生產經營活動的企業。它可以由單個國家的企業獨立創辦,也可以是兩個或多個國家企業合資或合作經營,跨國公司是通過輸出企業資本,在許多國家設立分公司,或控制當地的企業成為他的子公司,從事生產、銷售及其他經營的國際性資本主義壟斷組織。它是壟斷財團通過直接投資,在海外設立分支機構,形成一個由國內到國外,從生產至銷售的一個超國家的壟斷體系。

聯合國跨國公司委員會認為跨國公司應具備以下三要素:第一,跨國公司是指一個工商企業,組成這個企業的實體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內經營業務,而不論其採取何種法律形式經營,也不論其在哪一經濟部門經營;第二,這種企業有一個中央決策體系,具有共同的政策,此種政策能反映企業的全球戰略目標;第三,這種企業的各個實體分享資源,信息以及和社會效益引起世人注目。

跨國公司的經營特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跨國公司實行全球戰略目標和高度集中統一的經營管理

這一點我們從跨國公司的定義中就不難看出,跨國公司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在世界范圍內進行生產、配置,並把研究與發展、採掘、提煉、加工、裝配、銷售以及服務等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伸向世界各地,而把最高決策權保留在跨國公司總公司,總公司對整個公司的投資計劃、生產安排、價格體系、市場安排、利潤分配、研究方向以及其他重大決策分擔責任。

如果我們把1865年德國拜爾化學公司在美國紐約州開設的苯胺工廠視作為世界上第一家跨國公司,那麼,跨國公司至今為止已有130多年歷史。1885年創建的美國電話電報公司,1875年創建的日本東芝公司,1899年的電氣公司,德國樂嘉文洋行等等,這些集團在19世紀末期就具有當今世界公司的雛形。但在二次大戰前,跨國公司的發展緩慢,其經濟實力十分有限,對國民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的影響微不足道。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經濟生活國際化的發展,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促進下,跨國公司廣泛發展。至1988年,跨國公司投資總額達9628億美元,為當年全球對外直接投資10312億美元的93%,全球已有2萬余家跨國公司母公司,它們設立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已超過10萬家。近年來,由於wto的成立,更加帶動了跨國公司的發展。跨國公司在國際生產,國際貿易和國際資本流動等方面的影響日益增大,其獨特的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及其給企業和投資國帶來的巨大經濟決策,實行高度集中統一的管理,子公司根據母公司的全球戰略制訂各自的經營計劃及措施。

跨國公司的管理也是經歷了一定的發展過程,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政治形勢趨於穩定,許多國家都致力於發展本國經濟,都在研究自己的管理之論。隨著生產力的飛速發展,生產社會化程度日益提高,對管理的研究也就日漸深入,如果把眾多的管理之論加以分類,大致有這樣幾種類型: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管理之論;以日本為代表的東方資本主義管理之論;中國的社會主義特色管理之論。從目前看來,西方現代管理思想大致可以分為七大學派,即管理的程序學派、行為科學學派、決策理論學派、系統管理學派、權變理論學派、管理科學學派和經驗主義學派,以上這些學術思想形成了現代管理思想,現代的管理思想又為跨國公司的發展奠定了管理基礎。

二、跨國公司向綜合多種經營發展

雖然在19末期,很多跨國公司就營業額來說已經具有當今世界公司的雛形,但真正實行復數產品生產的產品結構的公司,也就是綜合型多種經營的跨國公司,從七十年代以後才得以迅猛發展,其業務經營的范圍形象地說,就是「從方便麵條到導彈」,幾乎無所不包。例如,美國杜邦公司和聯合化學公司,聯邦德國巴登笨胺蘇打公司和赫希斯染料公司,英國柯爾茲化學公司,日本朝日化學公司和住友化學公司等化學工業公司。除了經營化學工業產品以外,還兼營制葯、食品、化妝品、首飾工藝品、紡織、冶金、電子、化肥、農葯、運輸和旅館業等各種行業。

多種經營給跨國公司營銷帶來極大的好處:(1)增強壟斷企業總的經濟潛力,防止「過剩」資本形式,確保跨國公司安全發展,有利於全球戰略目標的實現。企業的經營目的在於獲取利潤,而利潤率的高低多寡取決於企業如何籌劃和組織生產、銷售與分配這三道前後相衍的運動環節,多種經營可以使跨國公司加強生產環節,進行低價值的投入,高價值的產出,從而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達到利潤最大化。(2)有利於資金合理流動與分配,提高各種生產要素和副產品的利潤率。資金的投入必須帶來良好的投資效益,這是投資的必然性選擇,生產要素組合的合理、經濟與否直接決定著企業成本與勞動生產率的高低,國際間的生產要素組合也要優於一國自身。跨國公司就是國際性生產要素優化組合的一種靈活而又高效的載體。(3)便於分散風險,穩定企業的經濟效益。當今世界經濟發展迅速,行業、種類日趨繁多,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各行業在年度之間狀況波動很大,占據多個行業的跨國公司的經營,就不會因一項經營的波動而影響整個公司的收益。(4)可以充分利用生產餘力,延長產品生命周期,增加利潤。(5)能節省共同費用,增強企業機動性。

三、以開發新技術推動跨國公司的發展

高技術是「未來世界經濟的引擎」,故跨國公司之間在這一方面展開了一場較大的角逐,更尖銳地表現在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的貿易的磨擦上。

(一)跨國公司在新技術革命中,始終保持領先地位。

跨國公司在新的國際分工中,若要保持優勢,或從一種優勢向另一種優勢,就必須在研究與開發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中,始終保持領先地位,跨國公司始終在新技術部門佔領先地位,戰後迅速發展起來的新興工業,如汽車、石化、制葯和電子工業等,幾乎全部為跨國公司的控制。

跨國公司注重於生產工藝的研究,每一個跨國公司都設有專門的研究機構,並得到政府大量財政資助,70年代美國聯邦政府用預算撥款資助了民用科研項目的1/4以上。

(二)跨國公司奉行特有的技術戰略

跨國公司技術轉移戰略:從全球范圍比較生產成本,選擇最佳生產基地,以確保高額利潤。首先,把研製的專利技術應用於母國的國內生產,壟斷國內市場,並通過產品出口滿足國外市場的需要。其次,經過若干年後,再將新技術轉讓給設在其他發達國家裡的子公司,取得當地市場的技術優勢。再次,又過若干年後,再向發展中國家的子公司轉讓技術。跨國公司轉讓技術要考慮生產能力(或運用生產技術的能力),投資能力(或擴大生產以便利用擴大了的國內市場或出口市場的能力)和革新能力(它使研製新產品和提供新服務成為可能)。

四、跨國公司從利用價值競爭手段,轉向非價格競爭手段爭奪世界市場。

傳統的價值競爭是指企業通過降低生產成本,以低於國際市場或其他企業同類商品的價格,在國外市場上打擊和排擠競爭對手,擴大商品銷路。

非價格競爭是指通過提高產品質量和性能,增加花色品種,改進商品包裝及裝璜、規格、改善售前售後服務,提供優惠的支付條件,更新商標牌號,加強廣告宣傳和保證及時交貨等手段,來提高產品的素質、信譽和知名度,以增強商品的競爭能力,擴大商品的銷路。目前跨國公司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提高商品的非價格競爭能力;(1)提高產品質量,逾越貿易技術壁壘;(2)加強技術服務,提高商品性能,延長使用期限;(3)提供信貸;(4)加速產品升級換代,不斷推出新產品,更新花色品種;(5)不斷設計新穎和多樣的包裝裝璜,注意包裝裝璜的「個性化」;(6)加強廣告宣傳,大力研究改進廣告銷售術。

五、跨國公司擴大內部貿易

跨國公司內部貿易在整個國際貿易中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是指跨國母公司與國外子公司之間以及國外子公司相互之間在產品、技術和服務方面的交易關系。70年代以來,不斷發展的跨國公司內部貿易日益呈現出巨大的重要性,不僅對國際貿易體系和貿易方式而且對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都產生了很大影響。雖然獲得詳細而准確的關於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的資料相當困難,但從所獲得的不太多的資料中發現,跨國公司內部貿易在整個國際貿易中具有重要地位。

與跨國公司之間的國際貿易相比,跨國公司內部貿易有以下特點:第一,一般來說,在研究與開發的密集較高的產業部門中的公司內部貿易,比研究與開發密集度低的部門高。公司內部貿易呈現這種特點的原因,主要是跨國公司之所以能夠從事海外經營活動,是因為它們在技術上和管理上擁有某些優勢,而這些優勢的獲得往往是以付出高昂的研究與開發費用為代價。因此為了保持企業在技術和管理上的壟斷優勢,為了不使已付出的高昂的代價付之東流,將所有交易都在公司內進行,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第二,公司內部貿易的產品構成主要是最終產品,其次是有待加工和組裝的中間產品。經系統的研究證明,公司貿易的內部化率與產品的加工程度成正比關系,即產品的加工程度越高,其內部化率越高;反之,則內部化率越低。第三,公司內部貿易的價格不依國際市場供求關系而變化,而是採用轉移價格的方式進行。這不僅是公司內部貿易區別於公司間貿易的一大特點,而且是跨國公司問題研究的一個重要課程。

可以預料,跨國公司除了有更大發展之外,在未來10年還將會出現三種趨勢:按「國際化經營三階段」論,專家認為發達國家跨國公司早已跨越了以「物」為中心,即商品進出口部門展開國際交流的第一階段。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正處於此階段。大多數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已進入所謂「當地化階段」,即就地產銷、設立據點的第二階段。只有少數跨國公司已達到第三階段,即國際分工階段。據預測,新世紀將有大批公司進入第三階段,即跨國公司的人才、物資、錢財、技術、信息等經濟資源傾向於效益較高的國家或地區,最終成為「無國界企業」。

美、歐、日三方跨國公司「三足鼎立」雛型已見眉目,今後將是他們演繹「三國志」的時代

❼ <跨國公司管理理論與案例分析>誰有這本書的電子檔啊,不省感激

跨國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又稱多國公司(multi-national enterprise)、國際公司(international firm)和宇宙公司(cosmo-corporation)等。1974年,聯合國經社理事會作出決議,此後聯合國統一採用「跨國公司」這一名稱。
跨國公司是在兩國或兩個以上國家(地區)擁有礦山、工廠、銷售機構和其他資產,在母公司統一決策體系下從事國際性生產經營活動的企業。它可以由單個國家的企業獨立創辦,也可以是兩個或多個國家企業合資或合作經營,跨國公司是通過輸出企業資本,在許多國家設立分公司,或控制當地的企業成為他的子公司,從事生產、銷售及其他經營的國際性資本主義壟斷組織。它是壟斷財團通過直接投資,在海外設立分支機構,形成一個由國內到國外,從生產至銷售的一個超國家的壟斷體系。

聯合國跨國公司委員會認為跨國公司應具備以下三要素:第一,跨國公司是指一個工商企業,組成這個企業的實體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內經營業務,而不論其採取何種法律形式經營,也不論其在哪一經濟部門經營;第二,這種企業有一個中央決策體系,具有共同的政策,此種政策能反映企業的全球戰略目標;第三,這種企業的各個實體分享資源,信息以及和社會效益引起世人注目。

跨國公司的經營特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跨國公司實行全球戰略目標和高度集中統一的經營管理

這一點我們從跨國公司的定義中就不難看出,跨國公司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在世界范圍內進行生產、配置,並把研究與發展、採掘、提煉、加工、裝配、銷售以及服務等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伸向世界各地,而把最高決策權保留在跨國公司總公司,總公司對整個公司的投資計劃、生產安排、價格體系、市場安排、利潤分配、研究方向以及其他重大決策分擔責任。

如果我們把1865年德國拜爾化學公司在美國紐約州開設的苯胺工廠視作為世界上第一家跨國公司,那麼,跨國公司至今為止已有130多年歷史。1885年創建的美國電話電報公司,1875年創建的日本東芝公司,1899年的電氣公司,德國樂嘉文洋行等等,這些集團在19世紀末期就具有當今世界公司的雛形。但在二次大戰前,跨國公司的發展緩慢,其經濟實力十分有限,對國民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的影響微不足道。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經濟生活國際化的發展,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促進下,跨國公司廣泛發展。至1988年,跨國公司投資總額達9628億美元,為當年全球對外直接投資10312億美元的93%,全球已有2萬余家跨國公司母公司,它們設立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已超過10萬家。近年來,由於wto的成立,更加帶動了跨國公司的發展。跨國公司在國際生產,國際貿易和國際資本流動等方面的影響日益增大,其獨特的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及其給企業和投資國帶來的巨大經濟決策,實行高度集中統一的管理,子公司根據母公司的全球戰略制訂各自的經營計劃及措施。

跨國公司的管理也是經歷了一定的發展過程,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政治形勢趨於穩定,許多國家都致力於發展本國經濟,都在研究自己的管理之論。隨著生產力的飛速發展,生產社會化程度日益提高,對管理的研究也就日漸深入,如果把眾多的管理之論加以分類,大致有這樣幾種類型: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管理之論;以日本為代表的東方資本主義管理之論;中國的社會主義特色管理之論。從目前看來,西方現代管理思想大致可以分為七大學派,即管理的程序學派、行為科學學派、決策理論學派、系統管理學派、權變理論學派、管理科學學派和經驗主義學派,以上這些學術思想形成了現代管理思想,現代的管理思想又為跨國公司的發展奠定了管理基礎。

二、跨國公司向綜合多種經營發展

雖然在19末期,很多跨國公司就營業額來說已經具有當今世界公司的雛形,但真正實行復數產品生產的產品結構的公司,也就是綜合型多種經營的跨國公司,從七十年代以後才得以迅猛發展,其業務經營的范圍形象地說,就是「從方便麵條到導彈」,幾乎無所不包。例如,美國杜邦公司和聯合化學公司,聯邦德國巴登笨胺蘇打公司和赫希斯染料公司,英國柯爾茲化學公司,日本朝日化學公司和住友化學公司等化學工業公司。除了經營化學工業產品以外,還兼營制葯、食品、化妝品、首飾工藝品、紡織、冶金、電子、化肥、農葯、運輸和旅館業等各種行業。

多種經營給跨國公司營銷帶來極大的好處:(1)增強壟斷企業總的經濟潛力,防止「過剩」資本形式,確保跨國公司安全發展,有利於全球戰略目標的實現。企業的經營目的在於獲取利潤,而利潤率的高低多寡取決於企業如何籌劃和組織生產、銷售與分配這三道前後相衍的運動環節,多種經營可以使跨國公司加強生產環節,進行低價值的投入,高價值的產出,從而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達到利潤最大化。(2)有利於資金合理流動與分配,提高各種生產要素和副產品的利潤率。資金的投入必須帶來良好的投資效益,這是投資的必然性選擇,生產要素組合的合理、經濟與否直接決定著企業成本與勞動生產率的高低,國際間的生產要素組合也要優於一國自身。跨國公司就是國際性生產要素優化組合的一種靈活而又高效的載體。(3)便於分散風險,穩定企業的經濟效益。當今世界經濟發展迅速,行業、種類日趨繁多,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各行業在年度之間狀況波動很大,占據多個行業的跨國公司的經營,就不會因一項經營的波動而影響整個公司的收益。(4)可以充分利用生產餘力,延長產品生命周期,增加利潤。(5)能節省共同費用,增強企業機動性。

三、以開發新技術推動跨國公司的發展

高技術是「未來世界經濟的引擎」,故跨國公司之間在這一方面展開了一場較大的角逐,更尖銳地表現在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的貿易的磨擦上。

(一)跨國公司在新技術革命中,始終保持領先地位。

跨國公司在新的國際分工中,若要保持優勢,或從一種優勢向另一種優勢,就必須在研究與開發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中,始終保持領先地位,跨國公司始終在新技術部門佔領先地位,戰後迅速發展起來的新興工業,如汽車、石化、制葯和電子工業等,幾乎全部為跨國公司的控制。

跨國公司注重於生產工藝的研究,每一個跨國公司都設有專門的研究機構,並得到政府大量財政資助,70年代美國聯邦政府用預算撥款資助了民用科研項目的1/4以上。

(二)跨國公司奉行特有的技術戰略

跨國公司技術轉移戰略:從全球范圍比較生產成本,選擇最佳生產基地,以確保高額利潤。首先,把研製的專利技術應用於母國的國內生產,壟斷國內市場,並通過產品出口滿足國外市場的需要。其次,經過若干年後,再將新技術轉讓給設在其他發達國家裡的子公司,取得當地市場的技術優勢。再次,又過若干年後,再向發展中國家的子公司轉讓技術。跨國公司轉讓技術要考慮生產能力(或運用生產技術的能力),投資能力(或擴大生產以便利用擴大了的國內市場或出口市場的能力)和革新能力(它使研製新產品和提供新服務成為可能)。

四、跨國公司從利用價值競爭手段,轉向非價格競爭手段爭奪世界市場。

傳統的價值競爭是指企業通過降低生產成本,以低於國際市場或其他企業同類商品的價格,在國外市場上打擊和排擠競爭對手,擴大商品銷路。

非價格競爭是指通過提高產品質量和性能,增加花色品種,改進商品包裝及裝璜、規格、改善售前售後服務,提供優惠的支付條件,更新商標牌號,加強廣告宣傳和保證及時交貨等手段,來提高產品的素質、信譽和知名度,以增強商品的競爭能力,擴大商品的銷路。目前跨國公司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提高商品的非價格競爭能力;(1)提高產品質量,逾越貿易技術壁壘;(2)加強技術服務,提高商品性能,延長使用期限;(3)提供信貸;(4)加速產品升級換代,不斷推出新產品,更新花色品種;(5)不斷設計新穎和多樣的包裝裝璜,注意包裝裝璜的「個性化」;(6)加強廣告宣傳,大力研究改進廣告銷售術。

五、跨國公司擴大內部貿易

跨國公司內部貿易在整個國際貿易中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是指跨國母公司與國外子公司之間以及國外子公司相互之間在產品、技術和服務方面的交易關系。70年代以來,不斷發展的跨國公司內部貿易日益呈現出巨大的重要性,不僅對國際貿易體系和貿易方式而且對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都產生了很大影響。雖然獲得詳細而准確的關於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的資料相當困難,但從所獲得的不太多的資料中發現,跨國公司內部貿易在整個國際貿易中具有重要地位。

與跨國公司之間的國際貿易相比,跨國公司內部貿易有以下特點:第一,一般來說,在研究與開發的密集較高的產業部門中的公司內部貿易,比研究與開發密集度低的部門高。公司內部貿易呈現這種特點的原因,主要是跨國公司之所以能夠從事海外經營活動,是因為它們在技術上和管理上擁有某些優勢,而這些優勢的獲得往往是以付出高昂的研究與開發費用為代價。因此為了保持企業在技術和管理上的壟斷優勢,為了不使已付出的高昂的代價付之東流,將所有交易都在公司內進行,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第二,公司內部貿易的產品構成主要是最終產品,其次是有待加工和組裝的中間產品。經系統的研究證明,公司貿易的內部化率與產品的加工程度成正比關系,即產品的加工程度越高,其內部化率越高;反之,則內部化率越低。第三,公司內部貿易的價格不依國際市場供求關系而變化,而是採用轉移價格的方式進行。這不僅是公司內部貿易區別於公司間貿易的一大特點,而且是跨國公司問題研究的一個重要課程。

可以預料,跨國公司除了有更大發展之外,在未來10年還將會出現三種趨勢:按「國際化經營三階段」論,專家認為發達國家跨國公司早已跨越了以「物」為中心,即商品進出口部門展開國際交流的第一階段。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正處於此階段。大多數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已進入所謂「當地化階段」,即就地產銷、設立據點的第二階段。只有少數跨國公司已達到第三階段,即國際分工階段。據預測,新世紀將有大批公司進入第三階段,即跨國公司的人才、物資、錢財、技術、信息等經濟資源傾向於效益較高的國家或地區,最終成為「無國界企業」。

美、歐、日三方跨國公司「三足鼎立」雛型已見眉目,今後將是他們演繹「三國志」的時代
參考資料:陳晶瑛《論跨國公司的主要經營特徵》

❽ 怎樣管理跨國公司的信息系統

。。。。 晏殊 浣溪沙 。。獨上高樓。。

❾ 試述跨國公司的經營特點

跨國公司的管理特點
跨國公司作為在國內外擁有較多分支機構、從事全球性生產經營活動的公司,與國內企業相比較,是有其一些區別的。這些區別表現在:
1.跨國公司的戰略目標是以國際市場為導向的,目的是實現全球利潤最大化,而國內企業是以國內市場為導向的。
2.跨國公司是通過控股的方式對國外的企業實行控制,而國內企業對其較少的涉外經濟活動大多是以契約的方式來實行控制。
3.國內企業的涉外活動不涉及在國外建立經濟實體問題,國內外經濟活動的關系是鬆散的,有較大偶然性,其涉外經濟活動往往在交易完成後就立即終止,不再參與以後的再生產過程;而跨國公司則在世界范圍內的各個領域,全面進行資本、商品,人才、技術、管理和信息等交易活動,並且這種「一攬子」活動必須符合公司總體戰略目標而處於母公司控制之下,其子公司也像外國企業一樣參加當地的再生產過程。所以,跨國公司對其分支機構必然實行高度集中的統一管理。
跨國公司的經營特點
跨國公司的經營形式
1.橫向型水平型多種經營。此類公司主要從事單一產品的生產經營,母公司和子公司很少有專業化分工,但公司內部轉移生產技術、銷售技能和商標專利等無形資產的數額較大。
2.垂直型多種經營。此類公司按其經營內容又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母公司和子公司生產和經營不同行業的、但卻相互有關的產品。它們是跨行業的公司,主要涉及原材料、初級產品的生產和加工行業,如開采種植→提煉→加工製造→銷售等行業。另一種是母公司和子公司生產和經營同一行業不同加工程度或工藝階段的產品,主要涉及汽車、電子等專業化分工水平較高的行業。如美國的美孚石油公司就是前一種垂直型的跨國公司,它在全球范圍內從事石油和天然氣的勘探、開采,以管道、油槽和車船運輸石油和天然氣,經營大型煉油廠,從原油中精煉出最終產品,批發和零售幾百種石油衍生產品。而法國的珀若一雪鐵龍汽車公司則是後一種垂直型的跨國公司,公司內部實行專業化分工,它在國外的84個子公司和銷售機構,分別從事鑄模、鑄造、發動機、齒輪、減速器、機械加工、組裝和銷售等各工序的業務,實現了垂直型的生產經營一體化。
3.混合型多種經營。此類公司經營多種產品,母公司和子公司生產不同的產品,經營不同的業務,而且它們之間互不銜接,沒有必然聯系。如日本的三菱重工業公司即是如此。它原是一家造船公司,後改為混合多種經營,經營范圍包括:汽車、建築機械、發電系統產品、造船和鋼構件、化學工業、一般機械、飛機製造業等。
跨國公司重視多種經營的原因
1.增強壟斷企業總的經濟潛力,防止「過剩」資本形成,確保跨國公司安全發展,有利於全球戰略目標的實現。
2.有利於資金合理流動與分配,提高各種生產要素和副產品的利用率。
3.便於分散風險,穩定企業的經濟收益。
4.可以充分利用生產餘力,延長產品生命周期,增加利潤。
5.能節省共同費用,增強企業機動性。

❿ 跨國公司經營與管理的目錄

第一篇基本理論篇
第一章跨國公司概論
開篇案例
學習目標
第一節跨國公司與全球經濟一體化
第二節跨國公司的定義、特徵與類型
第三節《跨國公司經營與管理》的研究內容與教學方法
本章小結
關鍵術語
思考題
案例分析
本章參考文獻
第二章跨國公司演進
開篇案例
學習目標
第一節早期跨國公司的形成
第二節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跨國公司的發展
第三節跨國公司的演進方向
本章小結
關鍵術語
思考題
案例分析
本章參考文獻
第三章跨國公司理論
開篇案例
學習目標
第一節基於國際貿易的跨國經營理論
第二節基於外國直接投資(FDl)的跨國經營理論
第三節基於發展中國家的跨國經營理論
本章小結
關鍵術語
思考題
案例分析
本章參考文獻
第二篇跨國公司經營篇
第四章跨國經營環境
開篇案例
學習目標
第一節國際經濟環境分析
第二節國際文化環境分析
第三節國際政治與法律環境分析
第四節自然地理環境
本章小結
關鍵術語
思考題
案例分析
本章參考文獻
第五章國際市場的進入方式及其選擇
開篇案例
學習目標
第一節國際市場的進入方式概述
第二節國際市場進入方式的影響因素與選擇模式
本章小結
關鍵術語
思考題
案例分析
本章參考文獻
第六章跨國公司的全球經營戰略
開篇案例
學習目標
第一節跨國公司經營戰略的演變
第二節跨國公司全球戰略的制定與調整
第三節跨國公司競爭戰略選擇
第四節跨國戰略聯盟
第五節跨國並購
本章小結
關鍵術語
思考題
案例分析
本章參考文獻
第三篇跨國公司管理簏
第七章跨國公司研發國際化
第八章跨國公司的技術戰略
第九章國際營銷管理
第十章跨國公司的財務決策
第十一章跨國公司組織管理
第四篇跨國經營新領域
第十二章跨國公司監管
第十三章跨國經營中的倫理問題與整合戰略
第十四章在華跨國公司與中國企業的跨國經營
1.圖書信息 跨國公司經營與管理 第2版 書號: 26684 ISBN: 978-7-111-26684-6 作者: 崔日明 徐春祥 印次: 2-2 責編: 常愛艷 開本: 16(B5) 字數: 371 千字 定價: ¥36.00 所屬叢書: 「十一五」高等院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規劃教材 裝訂: 平 出版日期: 2010-01-29 2.內容簡介
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日益深入和世界各國跨國公司的迅速成長,跨國公司已經成為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活躍於世界經濟舞台.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先進的管理理念、發達的全球網路系統深刻地影響著世界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全書共分十二章,分別對跨國公司概況包括內涵、發展歷史回顧及發展趨勢)、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理論及其發展、跨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跨國公司的戰略調整、跨囝公司戰略聯盟、跨國公司內部貿易與轉移價格、跨國公司的跨國並購、跨國公司的技術轉讓、跨國公司的營銷策略等進行了系統的介紹,最後對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理論發展以及我國企業跨國經營發展與戰略選擇作了較為詳細的闡述。
本書適用於高等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及相關專業師生。
3.章節目錄
第2版前言
第l版前言
第一章跨國公司概述
第一節 跨國公司的內涵第=節跨國公司發展的歷史回顧
第三節 當代跨國公司的發展趨勢
第二章 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理論及其發展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對外直接投資理論
第二節 西方學者的對外直接投資理論
第三節 對外直接投資理論的新發展
第三章 跨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
第一節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園
第=節 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環境分析
第三節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策略
第四節 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形式
第五節 對外直接投資對東道國的經濟效應
第四章跨國公司的戰略調整
第一節跨國公司發展戰略的調整
第二節 跨國公司投資戰略的調整
第三節 跨國公司技術研究與開發戰略的調整
第四節 跨國公司組織結構戰略的調整
第五章跨國公司戰略聯盟
第一節 跨國公司戰略聯盟概述
第=節戰略聯盟理論
第三節 戰略聯盟的目標與動因
第四節跨國公司戰略聯盟的發展
第六章跨國公司內部貿易與轉移價格
第一節 跨國公司內部貿易概述
第二節 內部貿易理論
第三節 跨國公司轉移價格概述
第七章跨國公司的跨國並購
第一節 跨國並購的含義與特徵
第二節 跨國並購的類型
第三節 跨國並購的理論基礎及動因
第四節跨國並購的歷史演進
第五節 跨國並購的反壟斷規制
第八章跨國公司的技術轉讓
第一節技術轉讓概述
第二節 跨國公司技術轉讓理論
第三節跨國公司技術轉讓的定價和支付
第四節 跨國公司技術轉讓策略
第九章跨國公司的市場營銷策略
第一節 市場營銷策略
第二節 國際市場營銷調研
第三節 市場營銷的價格策略
第四節 市場營銷的促銷策略
第十章發展中國家跨國經營
第一節 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
第二節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理論的發展
第十一章 我國企業跨國經營戰略選擇
第一節 企業跨國經營的國際借鑒
第二節 我國倉業跨國經營戰略選擇
第三節 企業跨國經營的風險防範
第十二章 「走出去」——我國企業的跨國經營
第一節 我國企業跨國經營的必然性
第二節 我國企業跨國經營的特徵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三節 我國企業跨國經營的實踐
參考文獻。

閱讀全文

與跨國貿易公司的管理信息系統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