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從唯物辯證法來分析中美貿易戰
中美貿易抄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排襲斥;既存在矛盾的同一性,又存在矛盾的斗爭性。 正是這種共同利益和矛盾分歧共存、對抗與合作同現的現實情況,使得中美貿易關系表現出錯綜復雜,時好時壞的發展變化過程。這也正是矛盾的根本屬性在現實中美關系發生作用的具體體現。
無條件的絕對的斗爭性與有條件的相對的同一性相結合,構成事物的矛盾運動推動事物的發展。應正確看待中美貿易關系中的合作與摩擦,合作是必要的能創造共贏;摩擦也是必要的能讓中美貿易雙方在此過程中加深相互間的理解與認識,從而使得中美貿易關系在摩擦中發展。
(1)國際貿易理論分析中美貿易戰擴展閱讀:
相對於凱恩斯而言,反凱恩斯調節依然是外部均衡而非經濟體內部的結構優化,區別僅僅在於外部領域從國內拓展到國際。
風險巨大的國際均衡即使對於占居優勢的發達國家也往往因為發展中國家的抗衡而產生不確定因素(當下美國總統特朗普就是由於對此作出不利於美國發展的判斷而發起了貿易戰),這又迫使該類國家的政府一有機會就不忘在國內尋找擴大需求的途徑。
② 對中美貿易戰的看法簡單分析一下
那麼美國為什麼要打貿易戰呢?
現行的世界政治經濟體系是美國制定的,專包括國際金融和國屬際貿易體系。美國擁有金融霸權、世界貿易霸權和輿論霸權,加上霸道的美軍,構成了美國的全方位霸權。
打貿易戰,美國是為了維護自身的霸權!
美國霸權的好處是什麼呢?話語權、規則制定權、世界貨幣權等等。只要霸權在,美國就可以躺著收割世界各國人民的財富(剪羊毛)。
中美貿易戰開打的直接原因是中國製造2025計劃及中國高端製造業不斷向上突破引發的。長期以來,美國霸佔著高端製造業的尖端,享受著「壟斷紅利」。比如大家熟知的手機晶元巨頭高通公司,向中國手機廠商收取「高通稅」,就是一個鮮明的案例!
深層次原因是以人民幣結算的上海原油期貨於3月26日上市交易。這使得人民幣動搖了美元的國際貿易結算權(原油是世界大宗商品的代表),也就說動搖了美國的貨幣霸權。
根本原因是以中國為首的各國人民爭取平等的發展權。因為現行的世界制度為美國霸權的體現,也是套在世界各國人民身上的「枷鎖」,限制了各國發展的上限。同時,中國的崛起是經濟、軍事、政治等方面的全方位崛起,使得中國具備打破霸權的實力。
所以中美貿易並不是偶然。
③ 以經濟全球化有關理論談談中美貿易戰
從經濟全球化角度,中美貿易戰的必要性
1、打不打的主動權不在我方。美方主動挑起爭端,步步緊逼,極限施壓和訛詐,言而無信,反復無常,蠻橫無理。打不打貿易戰,顯然不以中國意志為轉移。
面對直奔而來的制裁大棒,中國只有兩條選擇:要麼屈服於美國的霸凌,從此忍辱負重;要麼進行反抗,樹立應有的大國形象,讓對方知道中國人不是好欺負的。
2、就貿易戰的性質而言不能不打。本次貿易戰不同以往,不局限於貿易,甚至不限於高科技產業領域,而是一場事關國運的戰略博弈。我國歷來在原則問題上不妥協,貧窮落後時不妥協,現在發展起來了,更沒有理由妥協。
3、就特朗普這樣一個商人性格的人而言不能不打。特朗普在其自傳《做生意的藝術》中,談到做生意的四個階段:一是提出驚人的目標;二是大肆宣傳;三是決策反復搖擺;四是獲得直觀的結果。
他寫道:「一個遠高於預期的條件讓對手無從下手——反復無常的變化給對手施加壓力——給出次優條件讓對手急於接受了事——達到最初想要的結果。」特朗普顯然把中美經貿談判看成是一筆「大生意」。
4、美國的文化性格是欺弱服強。美國歷來欺軟怕硬,「揀軟柿子捏」是美國的歷來做法,「不撞南牆不回頭」是美國的習慣性思維。
(3)國際貿易理論分析中美貿易戰擴展閱讀:
貿易戰沒有贏家
「美方此舉不利於中方利益,不利於美方利益,不利於全球利益,開了一個非常惡劣的先例。」美方無視中方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事實、無視世貿組織規則、無視廣大業界的呼聲,一意孤行,這是典型的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中方堅決反對。
貿易保護主義是主要的換擋風險之一,美方的單邊行動可能使全球復甦的提速換擋遇到阻塞,甚至面臨無法完成的危險。
美國商界有不少人發聲,呼籲特朗普政府慎重行事。如果美國政府不顧世貿規則,採取單邊行動來解決與貿易夥伴的爭端,不僅無助於解決問題,還可能傷及本國消費者和進出口企業的利益。
美國信息技術創新基金會日前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如果特朗普政府對從中國進口的信息和通訊技術產品加征25%的關稅,將導致美國經濟未來10年損失約3320億美元。
高額關稅產生的負擔最終將轉嫁到美國企業和消費者頭上。以鋼鐵行業征稅為例,不僅上游廠商,下游勞動力市場也會受波及。李永表示,美國政府曾於2002年對進口鋼鐵征稅,當時導致的下游產業失業人數比鋼鐵行業就業總數還要多。
對中國部分產品徵收高額關稅有望成為限制措施的主要內容,這也被認為是美國希望縮減貿易逆差的手段之一。
事實上,中國對美貨物貿易順差原因是多方面的,歸根結底由兩國經濟結構、產業競爭力和國際分工決定,也受到現行貿易統計制度、美方對華高技術出口管制等因素影響。
同樣的匯率水平下,中方在勞動密集型產品方面是順差,而在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農產品和服務貿易方面都是逆差。這充分說明競爭力強的產業,順差就會多。中美之間,無論出口還是進口,都由「市場說了算」,是兩國企業和消費者自主選擇的結果。
專家表示,中美貿易逆差形成原因復雜,與兩國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相關。貿易逆差不是一天形成的,更不可能通過強制措施一下子解決。
④ 試從國際貿易理論的角度出發分析美國為什麼制裁華為,華為如何面對挑戰
出現這種情況,應該就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我相信華為一定能夠面對這次挑戰,並且能夠出色的應對。
⑤ 如何從唯物辯證法分析中美貿易戰
中美貿易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既存在矛盾的同一性,又存在矛盾的斗爭性。 正是這種共同利益和矛盾分歧共存、對抗與合作同現的現實情況,使得中美貿易關系表現出錯綜復雜,時好時壞的發展變化過程。
這也正是矛盾的根本屬性在現實中美關系發生作用的具體體現。 無條件的絕對的斗爭性與有條件的相對的同一性相結合,構成事物的矛盾運動,推動事物的發展。
我們應正確看待中美貿易關系中的合作與摩擦,合作是必要的,它能創造共贏;摩擦也是必要的,它能讓中美貿易雙方在此過程中加深相互間的理解與認識,從而使得中美貿易關系在摩擦中發展。
(5)國際貿易理論分析中美貿易戰擴展閱讀:
相對於凱恩斯而言,反凱恩斯調節依然是外部均衡而非經濟體內部的結構優化,區別僅僅在於外部領域從國內拓展到國際。
然而,風險巨大的國際均衡即使對於占居優勢的發達國家也往往因為發展中國家的抗衡而產生不確定因素(當下美國總統特朗普就是由於對此作出不利於美國發展的判斷而發起了貿易戰),這又迫使該類國家的政府一有機會就不忘在國內尋找擴大需求的途徑。
金融危機也許在未來一段時期會走向平緩,或如瑞銀集團亞太區主席譚信樂所言:「次貸過去,我們馬上能找回昔日陽光」 。但即使「找回昔日陽光」,新的麻煩依舊來臨,因為有效需求不足的凱恩斯幽靈總是在游盪。
金融市場的二重性愈來愈清晰:一方面,擴張需求離不開它;另一方面,經濟危機又從這里展開。很顯然,不在所有制層面上作根本性的制度改造,擺脫經濟危機的困擾已經成為無選擇的判斷,相反,接受公有制形態的探索與創新才意味著未來。
公有制最大優勢就是有利於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構建供給與需求的有效途徑,消除生產與消費的對抗效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美貿易爭端
⑥ 用供需理論分析中美貿易戰(美國為什麼要開打)
供需理論來分析中美的貿易戰,其實也就是看中國和美國哪個國家的供給更加充足?更加豐富,這個國家就占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