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2020年對外貿易企業的發展現狀如何
疫情對中國對外貿易有一定影響,但影響有限
根據本文一開始的分析,中國經濟整體勢必受影響,但沖擊主要局限在一季度。樂觀估計下,此次防控及時得力,疫情持續時間較短,對經濟的沖擊也主要局限在2020年一季度,疫情高峰出現在2月中旬,此後逐步下降,3-4月結束,四個季度的GDP增速預計為4%、6%、5.8%和5.6%,2020全年在5.4%。在整體經濟大環境受損這一背景下,2020年中國進出口總額勢必也會受影響。
結合全球對此次疫情的態度來看,各國海關暫未發布任何對中國貿易進出口採取強制、激烈的措施,目前措施主要集中在人口出入境控制。如2020年1月30日,馬來西亞國際貿易及工業部副部長表示,雖然中國正在經歷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馬來西亞與中國的進口和出口活動不會受到影響;截至目前,兩國的貿易活動並沒有因為疫情而暫停。
此外,世衛組織將此次疫情認定為PHEIC,但同時也表示沒有必要採取限制國際人員流動和國際貿易的措施,世衛組織不建議限制貿易和人員流動。需要澄清的一點是,此次並非將中國列為疫區國,WHO定義疫區以「省/市」為單位、而非國家,且不同省市定義和解除「疫區」的時間不同。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對新京報記者表示,此次疫情被認定為PHEIC會對中國外貿有一定影響,但程度和方式上並不如外界所擔憂的嚴重。從短期來看,即便世衛組織不宣布,每個國家也會根據疫情發展決定是否與中國進行外貿,世衛組織宣布之後相當於是一個加強的提醒。
——更多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對外貿易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B. 疫情下,美元會貶值還是會升值,對國際貿易和各國經濟有何影響
貶值是不會的相反會升值,退一萬步說就是美國疫情再厲害,除非美國不存在了,要不短期的時間內美元的地位其他貨幣代替不了,現在匯率破七了,1美元增值1角,1萬美元增值就一千刀
C. 國外的疫情這么嚴重那中國的外貿企業接不到不到訂單怎麼辦呢
在復工復產的條件下各地區都會有適宜的紓困政策,以廈門自貿區為例 出台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支持港航企業發展的實施方案就是為了讓企業繼續走出去
為實現「防疫情、保生產」工作目標,加快推進港航企業復工復產,廈門率先出台了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支持港航企業發展的實施方案。據統計,該方案實施以來,已為企業減少成本約850萬元,其中財政扶持資金約650萬元,企業讓利約200萬元。惠及船公司44家、進出口企業約8千家。隨著生產企業的不斷復工復產,該政策的惠企效果將更加顯著。
D. 在疫情期間,出口企業如果有的業務需要實地核查,為避免接觸和人流聚集,是不是可以推遲實地核查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出口退(免)稅有關工作的通知》(稅總函〔2020〕28號)的規定,在疫情防控期間,需要實地核查的出口退稅業務分三種情況處理:
一、如果企業首次申報的退(免)稅業務,累計申報的應退(免)稅額未超過限額,經本級稅務機關負責人確認可先行審核辦理退(免)稅;累計申報的應退(免)稅額超過限額的,超過限額的部分暫不辦理退(免)稅。
需要說明的是,首次申報出口退(免)稅的范圍包括:外貿企業首次申報退(免)稅;生產企業首次申報退(免)稅;外貿綜合服務企業首次申報退(免)稅;委託代辦退稅但未進行首次申報實地核查的生產企業;納稅人變更退(免)稅辦法後首次申報退(免)稅。
累計申報應退(免)稅額的限額標准為:外貿企業(含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申報自營出口業務)100萬元;生產企業200萬元;委託代辦退稅的生產企業100萬元。納稅人變更退(免)稅辦法的,根據變更後的企業類型,按上述標准確定。如遇特殊情況,省級稅務機關可酌情提高限額標准。
二、其他按照現行規定需實地核查通過才能辦理的出口退(免)稅,除管理類別為四類的出口企業以及經審核無法排除涉嫌騙稅疑點的情形外,經省級稅務機關同意,可以比照第一類執行。
三、管理類別為四類的出口企業以及經審核無法排除涉嫌騙稅疑點的出口退(免)稅申報,經本級稅務機關負責人確認,可以暫不開展實地核查,相應退(免)稅暫不辦理。
因此,稅務機關將根據企業的具體情況來確定如何處理。
E. 我公司是湖北的一家四類外貿出口企業,由於疫情防控期間交通管制,難以報送紙質資料,能否申報出口退稅
在疫情防控期間,你公司可以繼續申報出口退稅。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於支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有關稅收徵收管理事項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20年第4號)規定,疫情防控期間,包括四類企業在內的所有出口企業,均可通過無紙化申報方式進行出口退(免)稅申報。因此,疫情防控期間,你公司可通過電子稅務局、標准版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出口退稅申報平台等網上渠道提交出口退稅申報電子數據後,即可申報出口退稅,暫不提供相關紙質資料。稅務機關審核電子數據無誤,且不存在涉嫌騙稅等疑點的,即可辦理出口退稅,並通過網上將辦理結果反饋你公司。待疫情結束後,你公司應將紙質資料補報給稅務機關,稅務機關予以復核。
F. 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到底會對中國產生什麼影響
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認定對中國經濟的直接影響主要是在國際貿易和外商直接投資兩個方面。鑒於目前的疫情發展,包括跨國旅遊在內的服務貿易已經受到一定影響,此次認定本身的影響有限。但後續影響較大的是商品貿易和外商直接投資預期,尤其是外商直接投資面臨較大下行壓力。
對中國經濟的最終影響取決於疫情發展本身
1、世界衛生組織的認定是動態變化的,未來3個月內還會啟動再次評估;
2、目前世衛組織僅是將中國疫情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而並未將中國列為「疫區」,這暫時避免了一些極端預期,為中國全面應對疫情預留了較為有利的外部空間。
(6)新對國際貿易冠疫情擴展閱讀
一、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的列入條件
1、該事件會因為疾病傳播,對其他國家構成公共健康風險;
2、該事件因為發展到很嚴重的程度,或是向不尋常、預料之外的方向發展,需要國際社會攜手合作才能夠解決。
二、影響疫情是否構成PHEIC的因素包括
疾病感染病例、死亡病例、傳染性、治療效果、疫區人口密集程度;病情發展速度;是否傳出國境;是否需要限制國際旅行及貿易等。
三、時效性
發布有效期三個月,之後或者自動失效,或者繼續構成PHEIC。
確定PHEIC後,世界衛生組織會發布一個臨時建議,包括各國對人員、物品及交通工具應採取的衛生措施。並協調全球人力物力,必要時給予發生PHEIC地區指導與幫助。
G. 中國應該如何應對疫情之下和國際貿易的調整方向
剛剛國家不是發布出口轉內銷的政策啦嘛,你可以參考一下吧。
H. 疫情期間世界經濟最困難的兩點是
這幾天國際疫情急轉直下,美國義大利確診數據先後快速超越中國,各種壞消息頻傳,於是在社交媒體的評論區,出現了很多讓人不安的言論,其中有嘲笑、諷刺甚至是幸災樂禍,對此,我想說——
這些人並不清楚現代世界的運作規則,他們並不知道國外的疫情的水深火熱對中國到底意味著什麼,他們並不知道我們要面對的是什麼。
01
我們看到的壞消息
並非真相的全部
首先我需要說的一個點是——我們看到的壞消息並非真相的全部。
我們需要明確一個基礎的邏輯——對於傳播而言,壞消息傳播速度永遠比好消息快且廣泛。
舉個例子,在韓國、日本疫情爆發的時候,我們的公眾號文章都是極力渲染他們的愚蠢的應對策略、慌亂的民眾以及混亂的秩序。
但僅僅兩周之後,我們發現韓國和日本其實疫情已經得到了有效控制,那麼現在又有多少媒體在報道韓國日本如何井然有序穩住疫情呢?幾乎沒有,因為井然有序不是新聞,沒有傳播度,拿不到 10 萬+閱讀。
沒錯,在社交媒體上傳播的義大利、美國、英國的疫情慘狀在事實上都是真實的,但請注意,這並非真相的全部——
那些他們進展順利的方面我們的媒體往往會選擇性忽視,因為那沒有可讀性,太普通,太常見,太不算新聞。
不要以為你看到的就是真相,真相永遠比你看到的要復雜,仔細感受一下下面兩張圖:
02
世界需要我們
我們也需要世界
當我們幸災樂禍的時候,或許我們應該回想一下過去兩個月我們剛剛經歷了什麼——
沒錯,我們疫情初期非常被動,個別國家的媒體刻意嘲笑、侮辱中國的時候,一轉眼才發現中國對於這個世界的正常運轉是如此重要。
中國作為「中間產品」供應商在世界各地區的份額:
1.蘋果全球限購了,因為我們的富士康不能正常開足馬力生產了;
2.澳洲的龍蝦賣不出去了,因為中國的餐館在疫情期間紛紛關門了;
3.泰國的旅遊業按下暫停鍵,因為中國的旅客隔離在家不敢出門了;
4.韓國的現代汽車工廠停產了,因為中國山東的供應鏈工廠停滯了;
5.巴塞羅那國際電信展取消了,因為中國的電子消費品牌沒法參展了: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貿易國,中國的貿易量佔全世界的 12%;中國是全球 33 個國家的最大出口國,是 65 個國家的最大進口商品來源國;同時中國也是全球 120 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
2004 年的聖誕節,美國記者薩拉忽然發現,收到的 39 件聖誕禮物中「中國製造」的有 25 件,薩拉突發奇想,決定從 2005 年 1 月 1 日起,帶領全家開始嘗試一年不買中國產品的日子。
於是她開啟了一段真實而艱難的歷險,在經歷了無數啼笑皆非的痛苦之後,她重新回到了中國製造的懷抱,她把這段經歷寫成了一本暢銷書——《離開中國製造的一年》。
美國直到疫情告急才發現,他們整個國家使用的青黴素中有 45% 是中國製造的,而布洛芬幾乎是 100% 為中國製造。
I. 中美貿易戰疊加新冠疫情的背景下,我國如何穩定和加大吸引國際投資
要穩定和加復大吸引國際投制資我覺得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與周邊國家共同維護好穩定的政治、經濟局面。二、逐步放開之前對外資未開放的領域。三、進一步降稅降費,吸引外資到國內建廠,長期深耕國內市場。四、通過自貿區試驗適當開放外匯管制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