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貿易 > 國際貿易中的剪刀差具體事例

國際貿易中的剪刀差具體事例

發布時間:2021-02-08 01:55:44

『壹』 關於不可抗力在國際貿易中的運用及案例

不可抗力」條款是民商法中一個極普通的免責條款,即使是一個非法律專業人士,只要從事民商行為,也會經常接觸到「不可抗力」。然而這一極普通的條款由於其定義的不準確,在法律實踐中卻經常讓當事人與法律工作者無所適從、難以操作,有必要重新認識「不可抗力」。
一、「不可抗力」概念不準確。
翻開眾多的教科書,對於「不可抗力」多有類似如下的解釋:「不可抗力(Force Majeure)又稱人力不可抗拒。所謂不可抗力是指在合同簽訂以後,不是由於訂約的任何一方當事人的過失或疏忽,而是由於發生了當事人既不能預見,又無法事先採取預防措施的意外事故。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履行或不能如期履行合同,該當事人據此免除其履行合同的責任或允許其延期履行合同。」 這將「不可抗力」定義為當事人不能預見、無法避免、無法預防的意外事件。不可抗力是合同違約的免責理由,意外事件如構成不可抗力事件,則當事人可以免責。
然而,這一概念的不準確在於沒有提供可操作性的判斷構成不可抗力的意外事件的標准。雖然不可抗力的定義中,意外事件前加了「不能預見、無法避免、無法預防」的限制語,但仔細推敲一下就會發現,這些限制語如出一轍。「意外」是指意料之外,令人措手不及。一個事件如果「可以預見」則構不成「意外」;若「可以避免」或「可以預防」則在人們的掌控之中,亦不會令人措手不及,也就不會在人的意料之外,同樣不構成意外事件。也就是說如此定義的結果,讓人在實際操作中得出「不可抗力」事件與意外事件基本等同的結論,易錯誤地認為只要發生了意外事件就構成「不可抗力」,就可以扒蠛賢

『貳』 國際貿易中的「剪刀差」( ) ①是通過提高工業製成品、降低初級產品的世界市場價格實

答案D
商品結構復雜化的必然結果是社會分工的發展,而不是出現「剪刀差」。

『叄』 經濟學中的剪刀差

剪刀差(price scissors)剪刀差是指工農業產品交換時,工業品價格高於價值,農產品內價格低於價值所出現的差額容。因用圖表表示呈剪刀張開形態而得名。它表明工農業產品價值的不等量交換。
具體措施只有兩個字:壟斷。壟斷組織控制了商品生產和銷售的絕大部分,他們按壟斷高價出售自己的工業品,又按壟斷低價收購農民的農產品,使農產品價格和工業品價格的差距進一步擴大,從而對小農的掠奪更加嚴重。同時,壟斷組織也藉助壟斷價格對殖民地和附屬國人民進行殘酷的掠奪。在這種情況下,工農業產品價格之間的差距,便更加擴大了。

『肆』 列舉一些近年的國際反傾銷案例

1、美終裁中國產晶體硅光伏電池存在傾銷和補貼行為

美國商務部2012年10月10日作出終裁,認定中國向美國出口的晶體硅光伏電池及組件存在傾銷和補貼行為,這基本為美國針對此類產品徵收反傾銷和反補貼關稅(「雙反」)掃清了道路。按照美方貿易救濟程序,除美國商務部外,此案還需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作出終裁。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定於2012年11月23日左右作出終裁。如果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也作出肯定性終裁,即認定從中國進口的此類產品給美國相關產業造成實質性損害或威脅,美國商務部將要求海關對相關產品徵收「雙反」關稅。

『伍』 貿易中的「剪刀差」是什麼意思對貿易有何影響

剪刀差是指工農業產品交換時,工業品價格高於價值,農產品價格低於價值所出版現的差額。因用圖權表表示呈剪刀張開形態而得名。它表明工農業產品價值的不等價交換。如果價格背離價值的差額越來越大,叫擴大剪刀差;反之,叫縮小剪刀差。 剪刀差是發達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的一種重要交換手段之一。它是指發達國家利用壟斷地位控制發展中國家的對外貿易,一方面壓低發展中國家生產的初級產品的世界市場價格,另一方面又提高發達國家生產的工業製成品的世界市場的價格。如果把這一現象用圖表示出來就象一把張開的剪刀。發達國家通過這種交換手段可以贏得高額利潤。

『陸』 剪刀差」政策是什麼

什麼是剪刀差?簡單地說就是計劃經濟時期,存在著不合理的工農業產品比價關系,專人為壓低屬農村的產品價格,提高工業產品價格與農產品價格的差距。據權威部門專家調查結果,估計在1950-1978年的29年中,政府通過工農業剪刀差提取農業剩餘凈額為4500億元,平均每年從農業部門流出的資金凈額達155億元;1979-1994年的16年,政府大約提取農業剩餘凈值12986億元,平均每年從農業部門流出的資金凈額達811億元。國家利用這種「剪刀差」,完成了工業化的原始積累,使資源配置向城市、工業傾斜。剪子口張張合合,剪去了農民的利益,同時也表明了農民為我們國家工業化作出了巨大的奉獻。

『柒』 求一些國際貿易方面的陷阱例子

具體請參考:http://www.maoyiren.com/news_more_3_8.html

案例】

中國某進出口公司與某國某公司簽訂了1億條沙包袋出口合同,交貨期限為合同成立後的3個月內,價格條款為1美元CIF香港,違約金條款為:如合同一方在合同履行期內未能履行合同規定的義務,則必須向另一方支付合同總價3.5%的違約金。中方公司急於擴大出口,賺取外匯,只看到合同利潤優厚,未實際估計自己是否有能力履行合同,便與外商訂立了合同。而實際上中方公司並無在3個月內加工1億條該類沙包袋的能力。合同期滿,能夠向外方交付的沙包袋數量距1億條還相差很遠。中方無奈,只有將已有的沙包袋向外方交付並與之交涉合同延期。外方態度強硬,以數量不符合同規定拒收,並以中方公司違約而要求按合同支付違約金。雙方協商未果,最後中方某進出口公司只得向對方支付違約金300多萬美元,損失巨大。

【分析】

這是一起以合法手段隱蓋非法目的,利用合同違約金條款欺詐的較為典型的案例。

防範違約金條款欺詐,主要措施在於對自己的實際履約能力做到心中有數,在簽訂合同時能夠從自己的實際能力出發,實事求是,不要被表面的優厚利潤所迷惑,喪失判斷事物的理性,毫無欺詐防範意識。賣方應逐項分析己方履約能力的構成因素,諸環節落實,確保能夠在合同規定的履約期內完全履行自己的義務。

一般說來,中方作為出口方時,其履約能力的構成因素主要包括:

1.貨源。貨源是出口方履行合同的最根本的基礎。雖然並非一定要在備妥貨源之後,賣方才能與買方訂立出口合同,但合同標的物起碼可以基本有保障或是在國內市場有把握購買、購足的商品。在簽訂農副產品、礦產品以及本地沒有生產基地需要到外地組織貨源的商品出口合同時,尤其要考慮到貨源供應情況。

2.生產加工能力。參與國際貿易及國際經濟交往,參與人必須根據自身的科技發展水平和商品的生產加工能力相宜行事。具體地說,作為出口方與對方當事人簽約時,一定要綜合考慮自己的實際生產能力。比如在洽簽服裝出口合同時,既要考慮國內生產的面料質量是否能達到對方的要求,還要考慮廠家做工能否達到要求等。凡受科技水平和生產能力限制,自己甚至國內廠家目前都不能生產加工,或者能夠生產加工但質量難以達到要求的,一定不能盲目成交,否則一旦履約困難,合同中又訂有違約金條款,買方將適用違約金條款要求賣方賠償損失,賣方將陷入極為不利的被動局面。

3.原材料供應。簽訂出口合同,考慮自己的出口履約能力時,有時需要把原材料供應是否落實考慮進去。因為有些出口商品,雖然賣方有生產加工能力,貨源供應渠道也順暢,但由於生產加工該商品的原材料比較緊俏,難以充足供應。在這種情況下,賣方能否按時按量履約,最終決定於原材料的供應。此外,出口深加工產品還要考慮到生產有關中間產品的初級原料供應問題。

4.收購資金。外貿代理企業出口商品貨源的取得主要採取買斷方式,即由外貿企業向生產加工企業收購。而一般的外貿企業自有資金並不雄厚,主要靠銀行信貸解決流動資金問題。所以,外貿企業在對外簽訂出口合同時,要考慮國內金融市場的走向,銀根是否吃緊,收購貨源的資金是否落實。缺乏收購資金或不能及時取得收購資金,就無法備貨或按時備貨出運,造成對外違約,給對方適用違約金條款以口實。

5.出口許可。很多國家,包括我國在內,都實行進出口許可制度。對某些商品,國家實行出口許可證管理,對實行主動配額或被動配額的商品,實行配額加許可證管理。因而,如果我方作為賣方對外簽訂出口合同時,如果合同標的物屬於國家實行許可證管理的商品,則出品方必須有把握能夠及時取得所需的出口配額和許可證。關於許可證制度,還有一個值得加以注意的問題是,國家有時可能會對實行許可證制度的商品和實行主動配額管理的出口商品范圍適時作出調整,所以出口合同中應將國家有可能作出的這種調整作為政府行為列入不可抗力范圍,以便在合同訂立後,因國家調整配額和許可證管理商品范圍而不能履行或不能按時履行合同時,出口方能夠援用不可抗力條款,有效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6.履約期限。履約即雙方具體實施合同義務,各自實現合同目標的行為過程。國際貿易合同的履行環節很多,涉及面廣。有些工作由交易雙方完成即可,有些則需雙方當事人所在國(地區)的商檢部門、運輸部門、銀行、海關、保險公司等各有關方面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所以在合同中規定裝運期、信用證結匯期等期限時,一定要結合實際情況周密測算,留有餘地,確保有足夠的時間完成應由己方負責完成的各項工作,否則任何一個環節上的延誤,都有可能形成違約,造成損失。

在本案中,中方進出口公司如果在合同簽訂之初,能理性地分析自己的履約能力,並充分考慮對方的違約金條款,加強防範意識,就不至於遭受那麼大的經濟損失。

『捌』 什麼是剪刀差

剪刀差是發達國復家在國際貿易中制的一種重要交換手段之一。它是指發達國家利用壟斷地位控制發展中國家的對外貿易,一方面壓低發展中國家生產的初級產品的世界市場價格,另一方面又提高發達國家生產的工業製成品的世界市場的價格。如果把這一現象用圖表示出來就象一把張開的剪刀。發達國家通過這種交換手段可以贏得高額利潤。

『玖』 剪刀差的歷史起源

剪刀差一詞源於20世紀20年代的蘇維埃俄國。這個詞首見於托洛茨基在俄共8大上(1919)的發言。隨後列版寧在關權於工會問題的爭論,以及托洛茨基在其《新方向》中又提及了這個問題。斯大林在1927~1929年期間也就當時存在的情況從理論上作過多次的論述,不過,斯大林得出的結論卻是「農業集體化是必要的」。從歷史的發展看,它是資本主義制度的產物。佔有先進生產技術的工業資本家在與生產技術落後的農民交換工農業產品時,抬高工業品價格,壓低農產品價格,利用剪刀差來剝削農民。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剪刀差還反映著帝國主義的經濟掠奪。
剪刀差是發達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的一種重要交換手段之一。它是指發達國家利用壟斷地位控制發展中國家的對外貿易,一方面壓低發展中國家生產的初級產品的世界市場價格,另一方面又提高發達國家生產的工業製成品的世界市場的價格。如果把這一現象用圖表示出來就象一把張開的剪刀。發達國家通過這種交換手段可以贏得高額利潤。

『拾』 什麼叫剪刀差

剪刀差抄是指工農業產品交換時,工業襲品價格高於價值,農產品價格低於價值所出現的差額。因用圖表表示呈剪刀張開形態而得名。它表明工農業產品價值的不等量交換。如果價格背離價值的差額越來越大擴大剪刀差;反之,叫縮小剪刀差。

詞源
剪刀差一詞源於20世紀20年代的蘇維埃俄國。斯大林在1927~1929年期間曾就當時存在的情況從理論上作過多次的論述。從歷史的發展看,它是資本主義制度的產物。佔有先進生產技術的工業資本家在與生產技術落後的農民交換工農業產品時,抬高工業品價格,壓低農產品價格,利用剪刀差來剝削農民。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剪刀差還反映著帝國主義的經濟掠奪。
參考資料:

閱讀全文

與國際貿易中的剪刀差具體事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