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國際貿易發展趨勢如何
以貿易全球化為首要內容的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和商務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當前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和特點可以歸納為六個方面:1、國際貿易步入新一輪高速增長期,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愈加明顯;2、以發達國家為中心的貿易格局保持不變,中國成為國際貿易增長的新生力量;3、多邊貿易體制面臨新的挑戰,全球范圍的區域經濟合作勢頭高漲;4、國際貿易結構走向高級化,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發展方興未艾;5、貿易投資一體化趨勢明顯,跨國公司對全球貿易的主導作用日益增強;6、貿易自由化和保護主義的斗爭愈演愈烈,各種貿易壁壘花樣迭出。
以貿易全球化為首要內容的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和商務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深入分析和把握當前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和特點,對於我們科學決策,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把握好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機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國際貿易步入新一輪高速增長期,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愈加明顯
伴隨世界經濟較快增長和經濟全球化的縱深發展,當前國際貿易增長明顯加速,已經進入新一輪高速增長期。2004年,全球貨物貿易名義增長21%,創下25年來的歷史新高。在世界經濟強勁增長、國際市場對能源原材料商品需求旺盛以及美元貶值因素的影響下,全球貨物和服務貿易呈現出高速增長態勢。全球貿易的高速增長既是科技進步、生產力提高、國際分工深化的共同結果,同時它又促進了世界生產。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貿易的增長率連續超過世界生產的增長率,導致世界各國的外貿依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二)以發達國家為中心的貿易格局保持不變,中國成為國際貿易增長的新生力量
美、歐、日三大經濟體既是世界經濟的主要力量,在國際貿易中也居於主導地位。目前,發達國家已經占據世界貨物出口70%以上的份額和服務貿易90%以上的份額,更為重要的是,發達國家通過開展區域貿易合作和控制多邊貿易體制來主宰國際貿易秩序,並在國際交換中獲得了大部分貿易利益。
中國是近年來國際貿易增長中顯眼的「亮點」,表現為中國不僅在全球貿易總量中的份額和排名不斷攀升,而且對全球貿易增量的貢獻也更為顯著。2004年,中國對外貿易額達到11548億美元,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德國的第三大貿易國,佔全球貨物貿易總額和增量的比重分別達6.4%和20%。
(三)多邊貿易體制面臨新的挑戰,全球范圍的區域經濟合作勢頭高漲
2004年8月1日,世貿組織147個成員就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框架達成了協議,但協議的內容較為原則和籠統,各成員在農業、非農市場准入等問題上仍存在很大分歧。2005年是多哈回合談判的關鍵一年,發達成員和發展中成員將在12月香港部長會議上就主要議題的實質內容進行談判。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各種區域貿易協定紛繁多樣、成員交叉重疊,一些貿易協定已超出傳統的降低貿易和投資壁壘的范圍,這對多邊貿易體系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同時,以區域貿易安排為主要形式的區域經濟合作加速發展,並呈現出不少新的趨勢:一是區域貿易安排迅猛發展。二是主要貿易大國都在追求區域貿易安排的主導權。三是區域貿易安排成員間的貿易比重進一步上升。2004年,區域內貿易總量占國際貿易總量的比重已超過50%。四是國家之間的競爭正在向區域經濟集團之間的競爭轉變。區域貿易安排已經成為各國爭取市場資源、擴大發展空間、提升國際地位的戰略手段。
(四)國際貿易結構走向高級化,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發展方興未艾
國際貿易結構的高級化與產業結構的升級互為依託,其變化趨勢有以下兩個突出特點:一是伴隨著各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全球服務貿易發展迅猛。近20多年來,國際服務貿易規模已經從1980年的3600億美元擴大到目前的2.1萬億美元,佔全球貿易的19%。在行業結構上,服務貿易日益向金融、保險、電信、信息、咨詢等新興服務業傾斜,傳統的運輸業、旅遊業所佔份額持續下降;在地區分布上,發展中國家服務貿易所佔份額繼續擴大,東亞地區的增長尤其顯著。二是高技術產品在製成品貿易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尤以信息通訊技術產品出口增長最快。同時,由於跨國公司紛紛把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近年來發展中國家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佔全球的比重快速上升。
(五)貿易投資一體化趨勢明顯,跨國公司對全球貿易的主導作用日益增強
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生產要素特別是資本在全球范圍內更加自由地流動,跨國公司通過在全球范圍內建立生產和營銷網路,推動了貿易投資日益一體化,並對國際經濟貿易格局產生了深刻影響。一是跨國公司已成為全球范圍內資源配置的核心力量。目前世界上的跨國公司已達6.2萬家,它們不僅掌握著全球13的生產和70%的技術轉讓,更掌握著全球23的國際貿易和90%的外國直接投資。二是國際貿易競爭從以比較優勢為主,轉變為以跨國公司數量和在國際范圍內整合資源的能力為主。這就意味著,一個國傢具備國際競爭優勢的企業越多,就越可以在國際分工中更多地整合別國的資源。三是國際貿易格局由產業間貿易轉向產業內貿易、公司內貿易為主。主要表現為,中間產品、零部件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增加。四是跨國公司產業轉移不斷加快,加工貿易在整個國際貿易中的比重持續提高,已成為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的增長點。
(六)貿易自由化和保護主義的斗爭愈演愈烈,各種貿易壁壘花樣迭出
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世界各國經濟交往愈加頻繁,貿易自由化已是不可逆轉的潮流。但是隨著國際貿易規模不斷擴大,貿易摩擦產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當前,各國經濟景氣的不均衡性、區域貿易集團的排它性、貿易分配利益的兩極化等都是造成貿易保護主義層出不窮的重要原因。
當前世界已進入貿易爭端的高發期,並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基於戰略利益考慮而引發的貿易摩擦增多。二是貿易保護的手段不斷翻新。各種技術壁壘成為貿易保護的新式武器,知識產權糾紛成為國際貿易爭端的重要方面。三是摩擦從單純的貿易問題轉向更為綜合的領域。社會保障問題、匯率制度問題等已成為摩擦的新領域,資源摩擦與貿易摩擦交互作用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四是中國已成為國際貿易保護的最大受害國。從1995年開始,中國已連續10年成為遭受反傾銷最多的國家。
我國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對策思考
(一)處理好、發展好大國經貿關系,拓展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空間。美、歐、日、東盟、俄既是全球的貿易大國(集團),也是我國重要的經貿合作夥伴。2004年,我國與歐盟、美國、日本和東盟的貿易額均超過1000億美元,分別達到1773億美元、1696億美元、1679億美元和1059億美元,占據我國外貿總額的半壁江山。目前中俄貿易規模雖然相對較小,但雙方在油氣和礦產資源、高技術等領域的合作前景十分廣闊。深入推進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貿關系向更高層次和更廣領域發展,事關我國對外經濟工作的大局。
(二)積極發展區域經濟合作和多邊經貿關系,推動建立有利我經濟發展的全球自由貿易體制。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具有重大的經濟政治意義。我們要認真落實中國—東盟自貿區貨物貿易協議。繼續推動上海合作組織各成員國在經貿合作方面取得新進展。一個更具開放性的全球多邊貿易體制,符合包括中國在內的世貿組織各成員方的長遠利益。我們要積極推動世貿組織多哈回合談判,在多邊經貿體制中發揮建設性作用。做好世貿組織首次對華貿易政策審議的應對及與世貿組織申請加入方談判的工作。積極參與聯合國等多邊國際組織的活動,進一步發揮我在聯合國貿發會議、開發計劃署等機構中的作用。
(三)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著重推進高技術產品和服務出口。我國以數量增加為主的增長方式受到越來越多的制約,必須加快外貿從數量增長為主向以質取勝轉變。要繼續落實和完善出口退稅等各項政策,在確保出口穩定增長的同時,下大力氣轉變出口增長方式。狠抓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結構調整;深入實施科技興貿戰略,抓好高新技術產品、軟體和醫葯出口基地建設,重點支持汽車及零配件、船舶、鐵路設備、通訊產品、生物醫葯等產品出口,加快形成高新技術產品帶動機電產品出口,機電產品出口帶動外貿出口的格局;實施品牌發展戰略,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商品出口;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著重引進高端加工增值環節。同時,組織協調好國內急需的能源、重要原材料、關鍵技術和重大設備的進口。
(四)提高貿易摩擦和「入世」後過渡期的應對工作水平,營造有利於發展的外部環境。積極妥善應對貿易摩擦,維護國內產業安全和企業利益。完善貿易摩擦應對機制,做好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和貿易壁壘應對工作。繼續爭取更多國家承認我完全市場經濟地位。針對全球紡織品貿易取消配額後的新形勢,認真做好紡織品一體化應對。及時發布紡織品出口和紡織業投資信息,引導企業有序出口,防止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鼓勵行業自律。推動紡織業開拓國際市場從出口為主向出口與「走出去」相結合轉變,減少貿易摩擦。注重研究用好世貿組織規則,主動做好入世後過渡期應對工作。依法運用各種貿易救濟措施,保護國內產業。密切跟蹤貿易救濟措施實施後對國內上下游產業的不同影響,指導企業及時調整結構、增強競爭力。研究借鑒其他世貿組織成員相關法律和案例,科學規范案件調查與裁決程序。
② 國際貿易慣例的發展趨勢
以貿易全球化為首要內容的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和商務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當前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和特點可以歸納為六個方面:1、國際貿易步入新一輪高速增長期,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愈加明顯;2、以發達國家為中心的貿易格局保持不變,中國成為國際貿易增長的新生力量;3、多邊貿易體制面臨新的挑戰,全球范圍的區域經濟合作勢頭高漲;4、國際貿易結構走向高級化,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發展方興未艾;5、貿易投資一體化趨勢明顯,跨國公司對全球貿易的主導作用日益增強;6、貿易自由化和保護主義的斗爭愈演愈烈,各種貿易壁壘花樣迭出。深入分析和把握當前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和特點,對於我們科學決策,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把握好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機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③ 可以幫忙分析一下當前國際貿易的形勢和發展趨勢嗎
我們分析一下當前國際貿易的形成發展趨勢嗎?可以可以,當前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是以中國為核心的國際貿易
④ 對國際貿易未來3~5年發展有什麼看法
國際貿易未來三到五年可能發展的趨勢並不是太好,主要是受現在的貿易保護戰的影響。
⑤ 當代國際貿易特點及發展趨勢(要求具體實例)
服務貿易的重要性持續增長,能源貿易變局影響深遠;發展趨勢是以低碳名義實施新保護主義措施。。
1、服務貿易的重要性持續增長
隨著全球服務業的迅猛發展和服務型經濟的到來,服務貿易開始加速增長,它在全球貿易中的比重不斷上升。1980年至2012年,全球服務貿易出口從3650億美元上升至43450億美元,佔全球出口的份額也從1980年的15.7%上升至2012年的19.2%。
2、能源貿易變局影響深遠
太陽能、風能、潮汐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等,各種新型綠色可再生能源的產業化都被列入大國國家戰略,新能源的開發被看作引領世界經濟走出危機、走向復甦與繁榮的重要引擎。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在全球市場疲弱的狀態下,貿易保護主義開始呈現出新態——以低碳名義實施新保護主義措施。
碳標簽是其重要代表。所謂碳標簽,即把生產過程中的碳足跡(排放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量)在產品標簽上量化標示出來,以標簽的形式告知消費者產品的碳信息。使用碳標簽正在成為全球性潮流。
國際標准組織正積極制定產品碳足跡標准ISO14067,已經完成草案的擬定。碳標簽的推行實施,將凸顯遠洋運輸導致的巨額碳排放,顯著削弱中國和東南亞等遠離歐美市場的國家和地區的低成本優勢;
導致歐美投資轉向墨西哥、東歐等靠近歐美市場的地區,一些投資和加工製造甚至有可能重返歐美本土,全球貿易和投資布局將深受影響。
面對後危機時代的全球格局動盪與變幻,歐美發達國家加速了區域自貿區的商簽,建立區域自貿區網路成為它們構建高標準的國際經貿規則體系、爭奪全球經貿發展空間的國家戰略。
2009年,美國高調加入並力推TPP(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2013年,美歐開始TTIP(跨大西洋貿易投資夥伴關系協定)談判。
TPP和TTIP的共同特點就是廣覆蓋、高標准,其主要內容包括:消除貨物貿易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消除服務貿易和投資的限制性措施;在知識產權、競爭政策、勞工標准、環境標准、政府采購和技術創新等領域制定高於世貿組織現行標準的規則。
通過TPP和TTIP的構建,歐美國家不僅能夠在未來全球貿易發展中有效地控制全球主要的經貿市場空間,而且能夠繼續牢牢地佔據著國際經濟事務中的主導地位。
高標準的全球經貿規則新體系將強化發達國家的競爭優勢,遏制新興國家的趕超態勢,並將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最不發達國家置於邊緣化狀態。
在這樣一場新的全球競爭中,如果中國被排斥在外,貿易轉移效應與新貿易壁壘將讓中國蒙受巨額經濟損失。更重要的是,TPP和TTIP將可能阻滯中國的東亞區域合作步伐,壓制中國在東亞經濟合作中的影響力,並削弱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地位與作用。
因而,需要以積極主動的姿態發展中國主導的高標准自貿區網路,並將推進與大國的自貿區建設作為構建新型大國關系和戰略夥伴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⑥ 國際經濟與貿易未來發展趨勢和就業形勢如何
個人感覺,只要你的專業基礎知識扎實,外語好。就業情況也是比較理想的。因為版這行的流動性大,權所以外貿企業也不停的需要招聘新人。就業形勢也算中等吧。另外,還要看你的興趣,是不是對外貿這行有足夠的興趣,因為這個原因會直接影響你的學習成績。就國際經濟貿易專業來說,就業范圍非常廣,但也比較難就業,因為學習的范圍也太寬泛。建議把英語學好,加上你學習的國際貿易,在外貿行業應該能如魚得水。
無所謂好壞的專業,看就業,看進入社會之後的機會和施展自己所學的機會有多大。專業的選擇也要適合時代發展的潮流。現在國家大力發展經濟,經濟方面的專業就好找工作。
國際經濟和貿易或者國際貿易都屬於經濟學專業,主要是培養具備國際商務能力的人才。雖然現在國際貿易不好做,但由於國際貿易涉及的面寬,相關工作還是很多的。關鍵在於實踐能力。
⑦ 國際國內形勢發展趨勢
一、世界經濟下行風險增大
2018年下半年以來,全球主要經濟體復甦動力減弱,增速出現放緩跡象。2019年,世界經濟增長下行風險加大,不排除硬著陸甚至局部地區爆發危機的可能。
首先,世界經濟增長前景不容樂觀。國際機構普遍下調世界經濟增長預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計2019年世界經濟增速為3.7%,認為全球范圍內經貿摩擦驟然增多,政策風險重新上行,基於規則的多邊貿易體制被削弱,在全球經濟發展不確定性升高的環境下,經濟增長下行壓力明顯增大。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也將2019年世界經濟增速由此前預測的3.7%下調至3.5%,認為受貿易緊張局勢加劇、金融環境收緊以及新興經濟體增長放緩影響,全球經濟的強勁增長已經見頂,下行風險增加。
其次,全球貿易環境趨緊,局部金融風險增大。以特朗普政府推行的「美國優先」政策和英國「脫歐」為代表,美、歐貿易保護主義風險抬頭。世貿組織報告指出,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世貿組織成員實施的貿易限制措施所覆蓋貿易總額同比擴大了7倍多;國際貿易環境正面臨系統性挑戰,呈現以單邊關稅政策取代各國協調制定的關稅政策的危險趨勢,全球貿易量面臨縮減的巨大可能性。局部地區特別是新興市場的金融風險明顯上升,美聯儲加息、美元升值引發國際資本大幅迴流美國,加之國際貿易摩擦加劇,造成土耳其、巴西、南非等新興市場金融動盪。
最後,主要經濟體均面臨嚴峻形勢。IMF指出,受國內政治、社會問題及外部貿易摩擦影響,2019年美國經濟增速或降至2.5%,並認為2020年美國情況將更為嚴峻。美國摩根大通、高盛等金融機構甚至預計,2019年美國經濟增長率將逐季放緩,第三、四季度將降至2%以下。歐洲在穩定、制度和規則等方面仍然挑戰巨大,經濟面臨多重下行風險。目前英國「脫歐」前景不明,義大利與歐盟分歧凸顯,歐洲債務問題仍無妥善解決方案。歐洲央行預計2019年歐元區經濟增速僅為1.7%。日本由大規模貨幣寬松政策刺激的經濟增長動力漸失,市場普遍預計2019年日本經濟增速將降至1%以下。
二、大國戰略競爭恐將進一步升溫
2018年大國競爭重回國際政治舞台中央,2019年大國間的復雜矛盾將繼續發酵,激烈斗爭將繼續上演,大國戰略博弈恐將加劇,未來大國軍備競爭乃至局部地區發生直接軍事摩擦的風險明顯上升。
一是美國日益成為加劇大國競爭的主要「源頭」。美國國家戰略已將大國競爭作為首要關切,強調以「美國優先」重塑國際秩序與大國格局。對內,力圖重建經濟實力的長期性基礎,重點夯實製造業和國防工業基礎,宣布將全面加大對國防「再投資」。對外,加緊謀求單邊優勢,在經貿、氣候變化、伊朗核協議、軍費分擔問題上與歐日等主要盟友齟齷不斷,與俄羅斯在敘利亞、烏克蘭、核軍控、北約東擴等問題上針鋒相對,導致大國矛盾和戰略競爭全面升級。
二是中美戰略博弈或持續加劇。美新版國家安全戰略、「2019年國防授權法」等均將中國看成美國面臨的「首要挑戰」,公開提出「中國戰略目標是取代美國的全球優勢地位」,不斷炒作中國是國際秩序的「修正者和挑戰者」,渲染製造「中國威脅論」。近期中美雖就暫停經貿摩擦升級達成共識,但美國通過「極限施壓」迫使中國讓步的圖謀未變,其全面防範、壓制中國擴大影響力的戰略方針未變。未來一段時期兩國圍繞經貿爭端、台灣問題、南海問題、網路安全等熱點博弈還會持續。
⑧ 進口貿易的現狀和趨勢
今年以來,世界經濟持續復甦,國際市場需求不斷改善,國內經濟平穩運行,提質增效步伐加快,我國外貿進出口實現較快增長,貿易結構進一步優化,發展質量和效益穩步提高。下半年,盡管外貿不確定因素給我國貿易發展帶來不利影響,但是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大勢不改、我國積極推行全方位對外開放、商品結構持續優化升級等因素的影響下,預計對外貿易將保持平穩運行,增速較上半年略有放緩,質量效益提升成為發展的主要特徵。
中國貿易進出口亮點分析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對外貿易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1-7月中國進出口總額16.72萬億元人民幣,同比(下同)增長8.6%;其中出口8.89萬億元,增長5%;進口7.83萬億元,增長12.9%;順差1.07萬億元,收窄30.6%。7月當月,中國進出口總額2.60萬億元,增長12.5%;其中出口1.39萬億元,增長6%;進口1.21萬億元,增長20.9%;貿易順差1769.6億元,收窄42.6%。今年以來,進出口實現較快增長,結構持續優化,動力轉換加快,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高,外貿發展穩中向好勢頭進一步鞏固。
外貿發展穩中向好、結構優化
在國內宏觀經濟運行穩中向好、製造業生產逐步回暖、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推動下,我國以美元計價的進口增速達到21.0%,處於近7年同期高點。由於進口增長快於出口,貿易順差顯著收窄,國際收支更趨平衡。我國對外經常項目貿易順差佔GDP的比例從2007年的9.9%已經下降到2017年的1.4%,2018年上半年比例為2%,處於收支平衡合理區間,顯示我國對外貿易發展更趨均衡。
貿易結構進一步優化。從產品結構看,1-7月機電產品出口增長6.8%,高於整體水平1.8個百分點,占我國出口總值的58.3%,其中產品附加值較高的電器及電子產品出口增長7.6%,機械設備出口增長8.6%;資源能源型產品包括原油、天然氣、成品油等商品進口量增加,醫葯、化妝品、水海產品等消費品進口規模擴大,支持進口政策顯效。
從貿易方式結構看,一般貿易進出口增長12.7%,高於整體水平4.1個百分點,占進出口總值的58.9%,比去年同期提升2.1個百分點。從海外市場結構看,我國對歐盟、美國和東盟進出口分別增長5.9%、5.2%和11.6%,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繼續保持較快增速。我國貨物貿易出口帶動了相關金融、保險、物流、勞務等對外服務出口,並為周邊國家帶來了商機與貿易投資機會。1-6月,我國服務貿易增長8.5%,進出口規模創歷史新高。從企業結構看,民營企業進出口增長11.4%,比重繼續提升,占我國進出口總值的39.2%,同比提升1個百分點,顯示貿易內生動力不斷增強。
從區域結構看,1-6月,西部12省市外貿增速平均為17.8%,超過全國增速9.9個百分點;中部6省市增速為13.2%,超過全國增速5.3個百分點;東北三省外貿增速為8.8%,東部10省市外貿增速為6.7%。中西部、東北進出口增速高於全國整體,顯示貿易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
外貿發展建議分析
1、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加快產業升級步伐。通過產業升級逐步擺脫美國等高科技國家制約。大力發展智能製造,推動創新發展,加強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發展,落實「互聯網+製造業」戰略,培育以科技創新和人力資本為基礎的競爭新優勢;提高產業發展精細化程度,提升製造業優良產品比例;提倡綠色製造,圍繞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提升清潔生產水平,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製造體系,大幅降低能耗、物耗水平。
提高核心技術水平。通過財政扶持、金融支持等渠道,重點攻關國民經濟發展關鍵領域的核心技術和重要零部件,提升電子、新材料、機械設備等行業國際競爭力,降低關鍵技術和核心零部件的對外依賴。
打造若干產業技術聯盟。圍繞世界科學前沿和中國戰略需求,建設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重大創新能力、擁有核心關鍵技術,帶動輻射區域發展的產業技術聯盟,切實提升國家創新能力。
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加強對外貿易扶持政策。完善外貿政策協調機制,優化通關、質檢、退稅、外匯等管理方式,支持新型貿易方式發展;提高出口退稅比例,擴大出口保險范圍,降低企業貿易成本;推動多邊合作、雙邊合作談判,拓寬國際市場,幫助外貿企業尋求新商機。
加強就業扶持政策。建立對美貿易重點地區和重點企業清單,緊密監測對外貿易以及相關領域的就業運行情況。
加強財政扶持政策。建議研究啟動發行特別國債預案,支持重點領域技術攻關、重點行業貿易失衡等問題。
3、大力推動出口多元化
落實擴大開放、大幅放寬市場准入的重大舉措,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向縱深發展,鼓勵引導企業在開拓出口市場多元化的同時,推進國際產能合作,提升產業全球運籌和經營能力,加快培育新的出口增長點,抵消外貿不確定因素對我國商品出口的影響。
積極優化進口結構。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在穩定出口的同時進一步擴大進口,增加有助於轉型發展的技術裝備、關鍵零部件、重大技術進口,辦好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⑨ 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21世紀初世界經濟貿易發展趨勢
世界經濟的發展具有連續性的特徵。20世紀後半期,尤其是80年代末以來世界經濟的發展變化將深刻地影響21世紀初世界經濟的基本狀況。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區域經濟合作的加深和知識經濟的推進對新世紀的影響最大。國際貿易、投資與生產的變化,是世界經濟發展變化的晴雨表。反過來,世界經濟的發展變化,又在質與量兩方面影響著國際貿易、投資與生產。
21世紀前5年世界經濟的基本狀況
21世紀初世界經濟的基本特徵並不是一夜之間突然形成的,它同20世紀的國際政治、經濟現實緊密相關。20世紀國際政治、經濟的發展變化,建立在兩次世界大戰和持續近半個世紀的美、蘇兩極世界之上。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冷戰,反映在經濟上,實質是兩種經濟體制的競爭。90年代初,冷戰格局隨著蘇聯和東歐劇變而宣告結束。90年代前期,世界經濟經歷了一個從衰退到緩慢回升的階段。發生在90年代後半期的亞洲金融危機,以及由此引起的世界經濟陷入低谷,也說明現在的世界經濟體系並不完全適應變化中的國際經濟的需要。
(一)世界經濟仍處於調整期,呈現低速穩定增長態勢
20世紀90年代,世界經濟經歷了一個激烈動盪的階段,出現了兩次經濟增長速度大幅下降的局面,最終導致90年代的全球平均經濟增長率低於80年代與70年代。由此世界經濟進入調整期,一方面,在世界不同區域,經濟狀況的差異比較大;另一方面,這個調整在對世紀的前5年還將繼續。
(1)東亞地區的經濟調整將基本完成
據亞洲開發銀行統計,最近20年,東亞經濟年平均增長8%,遠遠高於全部發展中國家年平均4.3%、發達國家年平均3%的經濟增長率。東亞地區成為世界上最具經濟活力的區域,同時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貿易與投資市場之一。1997年的金融危機不僅打斷了東亞經濟的高速增長,而且不同程度蔓延到了其他地區,對90年代末世界經濟的影響很大。
因此,我們的一個基本觀點是,21世紀的前5年中,東亞經濟將進入一個低速、穩定增長的階段。東亞區域各國將進一步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的步伐,以求重新成為全球經濟的增長點。東亞區域經濟復甦,對我國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在貿易與投資方面。我國同東亞其他國家的競爭將會加劇。
(2)以歐洲聯盟為代表的歐洲經濟將逐步走出低谷
歐洲經濟對於全球經濟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但歐洲的不同區域其影響力又有較大的差別。歐洲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塊,俄羅斯、獨聯體和歐洲其他國家以及波羅的海三國為一塊,這一塊除俄羅斯外,其餘國家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不甚顯著。第二塊是前東歐國家(現在一般稱為中東歐國家),包括10個國家。它們在政治、經濟方面都積極向歐洲聯盟靠攏,但自身對全球經濟的影響較小。中東歐國家同我國的經貿合作規模較小,對我國的影響也不大。第三塊是以歐洲聯盟為代表的西歐國家。這一塊是歐洲經濟的主要部分,對整個世界經濟的影響極大,同我國的聯系也很密切。
進入21世紀時,歐盟在經濟調整方面將可能加快步伐,其經濟增長速度仍將維持低速穩定增長的態勢。21世紀前5年,歐盟對世界經濟將會產生影響的事件有:歐元完成過渡階段正式進入流通領域和歐盟的東擴(第五次擴大)。
歐元能否順利完成過渡正式進入流通,對世界經濟將產生很大的影響。1999年1月1日歐元在領定同區內各成員貨幣匯率的同時,正式亮相。原本各國寄予厚望,預測歐元將是一種強勢貨幣,但歐元一登台很快就開始持續走低。歐元走低是有利於歐盟經濟發展與調整的,它可以推動歐盟出口增加,但歐元走低卻不利於歐盟形象,也不利於歐元區下一步的擴大。如何提高人們對歐元的信心,是 歐盟進入新世紀時的一項重要任務。歐元的發展必定會對國際貨幣體系產生重大影響。
歐盟已經開始了東擴的行動,准備將中東歐10個轉軌國家和1個地中海國家分批吸納到歐盟。東擴如果成功,歐盟將由現在的15國擴大到26國,從長遠來說將使歐盟在國際競爭中處於更為有利的地位。
盡管歐盟在一體化進程方面進展較大,但它在經濟調整方面也存在一些難題。例如,目前的失業率仍處於較高水平(1998年為10.6 %)。降低失業率成為歐盟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還有如歐元區成員同其它歐盟成員之間的經濟協調問題。經濟一體化的任何措施、行動,都必須首先確保整個歐盟一體化不受到損害。
(3)美國仍將保持世界經濟領頭羊的地位
美國在21世紀的前5年中,將進一步調整其以全球為目標的政治、安全和經濟戰略。依據在經濟、科技領域的絕對優勢,以加強其在全球的主導地位,繼續發揮對整個世界繹經濟的領導作用。1996年7月,美國國家科技委員會發表的題為《利國的技術》報告,得出的 一項結論是,「到20世紀結束時,信息將成為世界經濟系統中的最重要商品。美國創造知識 的速度以及利用新知識的能力,將決定下一世紀美國在國際市場中的地位。
在信息產業發展的強有力帶動下,美國經濟已連續增長約107個月。從美國經濟目前調整的情況看,只要沒有重大偶然因素,未來5年中美國經濟將保持穩定發展。
綜上所述,由於受到90年代後半期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世界經濟因此進入到了一個調整階段。這一調整在下一世紀初的5年裡可望完成。整個世界經濟將呈現低速、穩定增長態勢。發達國家以及受90年代末金融危機影響較小的國家,調整速度可能會快一些,調整的效益更容易體現。
從經濟調整的內容看,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仍將處於工業化產業結構調整的水平。有一些發展中國家,甚至僅僅處於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過渡的時期,但一些經濟水平較高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已經或正在進入「先進經濟體」的行列。在21世紀的前5年裡,這部分國家進入後工業化時代的走向將趨於明確,它們努力在科技、信息、服務和管理等領域推進和提升自己的產業結構。發達國家將真正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它們的經濟調整是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知識與智力資源,藉助所擁有的強大經濟基礎,在世界范圍內獲取高額利潤。
這次世界經濟調整的三個主要特點;一是持續時間長,可能到2005年方能結束;二是涉及范圍廣,大多數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將被捲入這一調整的潮流;三是調整內容發生質的改變,不僅要解決產業結構失衡問題,而且要通過科技和信息來推動這一調整進程
(二)貿易的增長速度將繼續超過生產的增長速度
進入90年代以來,世界貿易的增長率連續超過世界生產的增長率。世界貿易增長與生產發展的相關程度不斷提高。據一份研究報告稱,1960年一1969年間,世界生產每增長1%,世界貿易量增加1.42%;1970年—1979年間,世界生產每增長1%,世界貿易量增加1.25%;1990年—1994年間,世界生產每增長1%,貿易量增長2%。貿易增長與生產發展的相關度達到空前的水平,並且還在不斷提高。
世界經濟的結構性調整,將使世界各國(地區)的比較利益更加明顯,促使各國進行進出口結構調整。如果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得以更好地推進,將使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獲得一定改善。國家間的貿易活動將更加頻繁,貿易仍將是各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
在21世紀的前5年裡,國際貿易結構也將發生重大變化。可能出現的一種情況是,原材料等初級產品貿易數量將大幅增加,但價格則相對較低且變化無常。同它相對應的是,製成品貿易將大幅增長,特別是高新技術產品貿易將佔世界貿易總額的較大比重。出現這種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人口增加的壓力將推動初級產品貿易的發展。
第二,相當一部分發展中國家,尤其是那些最不發達國家只能依靠初級產品出口量的增加,緩慢推動經濟增長。
第三,世界出口商品結構向智能化方向發展,展示知識化經濟時代的特徵。以微電子、生物工程、新材料、光導纖維、航天工程海洋工程、計算機軟體和新能源為代表的新興工業日新月異,極大地推動了世界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從而推動出口商品結構向智能化方向發展,深加工、附加值高的高新技術產品的貿易將成為製成品貿易的主要內容。
(三)國際貿易格局分布不平衡加大經濟差距
21世紀初的前5年,國際貿易格局分布的不平衡將進一步拉開不同類型國家間的經濟差距。下述幾個方面的狀況可能在未來5年裡繼續存在。
(1)發達國家仍將占據國際貿易的主導地位。
(2)發達國家在國際貿易中所佔比重呈下降趨勢,發展中國家所佔比重呈上升趨勢。這一現象一方面說明,有更多的發展中國家參加到國際貿易中來,對世界經濟的貢獻在增加;另一方面,發達國家所佔份額下降,並不意味著發達國家主導地位的喪失。
(3)發展中國家內部將進一步拉開差距。一些經濟水平較高的發展中國家,將成為重要的貿易國,在經濟發展上更接近於進入發達國家行列的水平。而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基本上仍處於原料提供國和製成品銷售市場的地位。
這些國家由於處在國際生產與分工體系的最底層,受到種種國際、國內因素的限制,因此,從國際貿易的發展中獲得的利益將是有限的,經濟可能繼續處於低水平狀態。
(四)跨國公司、區域經濟合作對國際貿易的推動
國際貿易發展中,服務貿易將會有很大發展,在整個貿易中的比重將顯著加強,可望由90年代中期的約1/5強,上升到21世紀初的1/3以上。服務貿易、技術貿易與商品貿易成為國際貿易的三個主要組成部分。
跨國公司已經成為國際貿易的主力,在下世紀初的國際貿易中,必定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區域經濟合作的進一步發展,對貿易的推動也將是十分明顯的。無論是亞太經濟合作組織,還是亞歐經濟合作,或者是跨大西洋的歐盟與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合作,其目標都是推動區內相互貿易的自由化。北美、西歐、日本、東亞和拉丁美洲部分國家將保持世界主要市場或重要市場的地位。這是同這些地區的經濟增長聯系在一起的。
(五)國際資本流動的發展變化
(1)國際資本流動的基本形式有三種,即銀行貸款、證券投資和直接投資。21世紀初國際資本流動的一個重要變化,是證券投資將成為國際資本流動的主要方式,這是信息革命推動下,金融全球化發展的結果。另外,國際直接投資在下世紀初,仍將是國際資本流動的重要形式,但投資的方式將有很大變化,對各國經濟的影響十分顯著。
(2)未來幾年國際資本的流向仍然是發達國家,發達國家也是國際資本流動的主要輸出國。一部分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發展中國家將成為國際投資的重要吸收國。原因是這部分國家在下世紀初,將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率,自由化和私營化將進一步發展。
(3)伴隨國際直接投資在21世紀的擴張,投資部門結構也將發生變化,即從初級產業、資源加工型產業轉而投向服務業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國際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將進一步趨向於採用兼並與收購。
(4)跨國共購繼續成為外國直接投資(下文簡稱FDI)的重要方式。東道國吸引投資的目的是刺激本國經濟的發展,而跨國公司對外投資的目的則是為了在國際間增強競爭力,兩者之間必須進行協調。從國際間的情況來看,能否更多更好地吸引FDI,關鍵在於能否採取適應跨國公司的政策。據聯合國貿發會議《1999年世界投資報告》,1998年全世界有60個國家對145項涉及外國直接投資的法規進行了修改,其中136項(占總數的94%)的修改是為了給FDI創造更為寬松的環境。
21世紀前15年世界經濟的基本狀況
(-)世界經濟的調整完成,進入新一輪的高速發展期
在經濟全球化的強有力推動下,世界經濟調整的完成,將使各國按照比較利益原則參與國際分工,在更大范圍內追求要素的最佳組合。整個世界經濟將進入新一輪的高速發展時期。
(1)始於20世紀90年代的全球性經濟調整將推動各國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向高級化方向發展,特別是作為世界經濟增長主要推動者的發達國家以及經濟水平較高的發展中國家,因利用了這次經濟調整的契機,不同程度地將高科技、信息和知識作為下一個世紀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所以其發展將是很迅速的。因此,下一個世紀前15年內,世界經濟高速增長的原因主要源於高科技,信息和知識在投資、貿易和生產等領域的高度應用。
(2)下一輪世界經濟的高速增長必然會繼續加劇世界經濟的不平衡。對於「邊緣化」國家來說,同世界其他國家的差距將會進一步擴大。聯合國發展計劃委員會1971年制訂了最初的最不發達國家標准,到1994年進行了5次修訂。伴隨著每一次修訂,最不發達國家的數量也在增加。按照1994年的標准,到1994年底全世界共有48個最不發達國家(1971年時有25個),分布在非洲(33國)、亞洲(9國)、美洲(1國)和大洋洲(5國)。
上述最不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問題是未來15年裡世界經濟發展中的一個不穩定因素。消除貧困,緩和不平衡是國際社會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二)貿易自由化成為基本潮流,但仍有變數存在
全球范圍內迅速發展的區域經濟合作,在未來15年裡將形成機制化。不僅區域經濟合作圈內部,貿易壁壘將極大地降低甚至基本消除,而且區域經濟合作圈相互之間的貿易自由化也將得到極大發展。貿易自由化成為不可逆轉的基本潮流。
在貿易自由化潮流下,發達國家是主要獲利者。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貿易自由化不啻是一把雙刃劍。它一方面有助於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另一方面本國市場與本國工業將受到發達國家資本強有力的沖擊。
從總體趨勢上說,貿易自由化不可逆轉,各國間的貿易因此將得到迅速發展。但應當指出,一些國家為了本國的國家利益,將會製造出一些新的貿易壁壘,從而對貿易自由化形成障礙。當發展中國家和一些努力加入世貿組織的國家,還未來得及處理如何將其國內經濟政策適應世貿組織的多邊貿易體制規則這類嚴肅問題的時候,發達國家已把更多的新議題,列入世貿組織新的議事日程中去了,使這些國家面臨嚴峻的國際環境。例如,貿易與環境保護,貿易與勞工標准以及貿易與競爭政策等等類似的「新貿易問題」,都已列入了世貿組織的談判議程。這些問題以抵制「生態傾銷」、「社會傾銷」及「不公平競爭」為借口,必然會給21世紀的國際貿易帶來新的障礙,對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的改善帶來阻力,從而也給未來的多邊貿易體制帶來幾多變數。
(三)高新技術產品貿易在各國進出口貿易中將占很大比重
未來世界經濟的增長主要是建立在科學技術發展的基礎之上。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高科技產業日益成為產業結構的中堅,高新技術產品將不斷涌現並成為未來15年內重要的貿易內容。世界銀行《1998/99年世界發展報告》指出,幾乎所有的經合組織成員,高科技產業在製造業總增加值中的比重增加,在出口中的增加相當顯著。
近年來美國的經濟增長中有2/3來源於美國發展最快的信息技術產業。美國信息技術產品的出口額已佔出口的總額的40%,下一世紀這個比例還將有更大的增加。這種變化在其他國家亦是如此。以中國為例,高新技術產業今後幾年內也將保持高速增長,據估計全社會電子信息產品市場規模在2000年將達到1萬億人民幣,2010年可能達到6萬億人民幣。中國將成為世界電子信息業的強國和全球最大的電子市場之一。
高新技術產品生產和出口的增加,不僅提高了人類生活質量,而且,其產品生產的擴大會在規模效應的作用下,急劇地降低生產成本,並帶動相關產品的出口。這對於發展中國家,尤其是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形成嚴峻挑戰,同時也是一個發展機遇。
(四)國際貿易的變化趨勢
(1)綠色貿易成為主流。將在未來獲得長足發展的知識經濟,可以說是一種促進人與自然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這與傳統工業不同,傳統工業是以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以獲取最大利潤為目的,因而不考慮或很少考慮環境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未來15年裡,生產、貿易和消費的觀念將發生很大變化。高技術產品的研究與開發將遵循一種新的指導思想,即科學、合理、綜合、高效地利用現有資源,同時開發尚未利用的富裕自然資源,以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資源。因此知識經濟下的生產更注重與自然、環境的和諧配合。在此基礎上,綠色消費將成為潮流,綠色貿易將順應環境保護的客觀要求而得到極大發展。
(2)發展中國家將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推動力量。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幾十年的奮斗,一些發展中國家(地區)在邁向工業化的目標方面,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其經濟結構正在迅速與發達國家趨同,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非常突出。中國、韓國和東南亞國家將發揮重要作用。1995年7月的第28屆東盟外長會議表示,與會各國將全力支持在2003年建成東盟自由貿易區,屆時將出現一個約4.7億人口的大市場。盡管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使東盟受到沉重打擊,但從目前情況看,東盟已從打擊中復甦,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同時也必定是貿易大國爭奪的重要市場。
雖然上述發展中國家(地區)不可能與發達國家在國際貿易中處於同等地位,但新的經濟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將大大促進其國民經濟的發展。隨著國際經濟新秩序的逐步發展,一部分較先進的發展中國家必定會成為未來國際貿易重要的推動力量。
(五)資本將在全球各地加速流動,成為各國經濟發展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經過對90年代兩次重大金融危機(墨西哥危機與亞洲危機)的反思,各國的金融改革將逐步完成,從而有利於國際金融市場的穩定,促進資本在國際間的流動。以高科技、信息、知識為內容的國際分工,也將促進資本在國際間的快速流動。資本在全球各地的快速流動,對各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可能遠遠超出20世紀。未來15年裡,歐元可望確立其國際貨幣的地位,並同美元、日元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