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十二五"以來,中國深化對外開放中,推進哪些外貿改革與發展的重要舉措
基本內容有:
大力發展對外貿易,特別是發展出口貿易
※ 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特別是有助於企業技術改造的適用的先進技術
※ 積極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資,特別是更加積極地吸引外商直接投資,興辦中外合資、中外合作與外商獨資企業
※ 積極開展對外承包工程與勞務合作
※ 發展對外經濟技術援助與多種形式的互利合作
※ 設經濟特區和開放沿海城市,以帶動內地開放
具體開放形式是:
1.利用國外的資金和技術是對外開放的重要形式。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物質基礎薄弱,建設資金匱乏。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必須籌集充足的資金,包括國內的資金和國外的資金。根據國際經濟學關於跨時比較優勢的觀點,任何社會都面臨著當前消費與未來消費之間的選擇。一般來說,發展中國家是偏好當前消費的,因而可以通過借貸來進行跨時貿易,用一定的未來消費換取當前的消費。我國是具有跨時比較優勢的國家,在經濟發展中有許多生產率很高的投資機會,所以要積極地、大膽地利用外資。但是,要重視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把利用外資與經濟結構調整、國有企業改組改造結合起來,鼓勵投向農業、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這里必須明確一個原則,就是利用外資的主動權一定要始終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裡。這條原則包含兩層意思:第一,利用外資的目的是發揮我國市場、資源和勞動力的比較優勢,提高我國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我們要圍繞這樣的目的,選擇優勢產業,引導外資投向的結構及其調整;第二,利用外資要堅持「適度」的原則,科學地分析我們的發展潛力和償還能力,在總體上把握一個合理的額度,避免發生債務危機。而且,要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和世貿組織的規則,形成規范的外商投資准入制度,對外資企業實行國民待遇。在利用外資的同時,還要積極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和設備。通過吸收和消化,加快技術進步,促進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升級換代,提高我國企業的素質,增強國際競爭力。
2.擴大商品和服務貿易是對外開放的基本形式。古典經濟學和現代經濟學告訴我們,通過國際貿易既可以獲得絕對優勢,調劑餘缺;又可以獲得比較利益,節約社會勞動。出口將促使資本投向最有效的領域,為國際市場進行規模化、專業化的生產,從而取得規模經濟效益。同時,還能帶動國外資金、技術和管理知識的引進。它通過「乘數」作用產生一輪又一輪的連鎖反應,推動經濟的快速發展。因此,我們要努力擴大商品和服務貿易,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具體來講,要從如下方面來開展工作:要重視空間上的擴展,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既鞏固傳統市場,又開拓新興市場,增強抗風險能力。要重視質量上的提高,堅持以質取勝,提高出口商品與服務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加快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的建設,努力推進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擴大名牌機電產品的市場份額,使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從以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產品為主向以高新技術產品、高附加值產品為主轉變。還要優化進口結構,著重引進先進技術和關鍵設備;要推動關系國家生存發展的重要戰略物資進口的多元化;要建立必要的戰略儲備制度。
3.興辦經濟特區是適合中國國情的對外開放的特殊形式。特區是技術、管理、知識的窗口,是對外政策的窗口,是開放的基地。通過興辦經濟特區,探索改革開放的道路,取得有價值的經驗,可以帶動沿海地區乃至全國的改革開放。我國的經濟特區從誕生的時候起,其命運就與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緊緊相連。可以說,如果沒有經濟特區對外開放的實踐,就不可能形成現在的全方位開放的格局。
開放步驟是:
第一步是創辦經濟特區。1979年7月,黨中央、國務院根據廣東、福建兩省靠近港澳,僑胞眾多,資源豐富,便於吸引外資等有利條件,決定對兩省的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給地方以更多的自主權,使之發揮優越條件,抓緊當時有利的國際形勢,先走一步,把經濟盡快搞上去。1980年5月,中央確定在深圳市、珠海市、汕頭市、廈門市各劃出一定范圍的區域,試辦經濟特區。1983年4月,黨中央、國務院批轉了《加快海南島開發建設問題討論紀要》,決定對海南島也實行經濟特區的優惠政策。1988年4月的七屆人大一次會議正式通過了建立海南省和海南經濟特區兩項決定,海南島成為我國最大的經濟特區。創辦經濟特區邁出了我國對外開放的第一步。鄧小平評價經濟特區「是個窗口,是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也是對外政策的窗口。」
第二步是開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5月,黨中央、國務院批轉了《沿海部分城市座談會紀要》,決定全部開放中國沿海港口城市,從北到南包括大連、秦皇島、天津、煙台、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和北海共14個大中港口城市。1990年4月,在鄧小平提議下,黨中央、國務院正式公布了開發開放浦東的重大決策,要把浦東建設成為世紀現代化上海的象徵」,把上海建設成為國際金融、貿易、經濟中心。沿海開放城市是國內經濟與世界經濟的結合部,是對外開展經濟貿易活動和對內進行經濟協作兩個輻射扇面的交點,它直接影響全國改革開放形勢的發展。
第三步是建立沿海經濟開放區。1985年2月,黨中央、國務院批准了《長江、珠江三角洲和閩南廈漳泉三角地區座談會紀要》,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三角區劃為沿海經濟開放區,並指出這是我國實施對內搞活經濟、對外實行開放的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布局。1988年初,中央又決定將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全部對外開放,同已經開放的大連、秦皇島、天津、煙台、青島等連成一片,形成環渤海開放區。中央還提出在這些經濟開放區形成貿——工——農一體化的生產結構。
第四步是開放沿江及內陸和沿邊城市。進入90年代以後,我國對外開放的步伐逐步由沿海向沿江及內陸和沿邊城市延伸。1992年6月,黨中央、國務院決定開放長江沿岸的蕪湖、九江、岳陽、武漢和重慶5個城市。沿江開放對於帶動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經濟的迅速發展,對於我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的形成起了巨大推動作用。不久,黨中央、國務院又批准了合肥、南昌、長沙、成都、鄭州、太原、西安、蘭州、銀川、西寧、烏魯木齊、貴陽、昆明、南寧、哈爾濱、長春、呼和浩特共17個省會為內陸開放城市。同時,我國還逐步開放內陸邊境的沿邊城市,從東北、西北到西南地區,有黑河、綏芬河、琿春、滿洲里、二連浩特、伊寧、博樂、塔城、普蘭、樟木、瑞麗、畹町、河口、憑祥、東興等。沿江及內陸和沿邊城市的開放,是我國的對外開放邁出的第四步。
到1993年,經過多年的對外開放的實踐,不斷總結經驗和完善政策,我國的對外開放由南到北、由東到西層層推進,基本上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沿江和內陸開放城市——沿邊開放城市」這樣一個寬領域、多層次、有重點、點線面結合的全方面對外開放新格局。至此,我國的對外開放城市已遍布全國所有省區,我國真正進入了改革開放新時代。
⑵ 國際貿易中國8月1日推廣關檢融合和單一窗口作為企業人員有什麼看法
簡化了報關程序,透明化操作流程
打擊騙取退稅行為
不管是對報關行還是出口企業,貨代公司,國家,這都是一個利好的政策。
⑶ 跨國企業好處
跨國企業好處:
一、加速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
二、推進國際化的產生。
三、促進國際貿易化發展。
四、推動國際資本流動的發展。
跨國公司的發展對戰後發達國家的對外貿易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這些作用表現在,使發達國家的產品能夠通過對外直接投資的方式在東道國生產並銷售,從而繞過了貿易壁壘,提高了其產品的競爭力。
從原材料、能量的角度看,減少了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依賴;也使得發達國家的產品較順利地進入和利用東道國的對外貿易渠道並易於獲得商業情報信息。
(3)國際貿易融合擴展閱讀:
跨國公司作為在國內外擁有較多分支機構、從事全球性生產經營活動的公司,與國內企業相比較,是有其一些區別的。這些區別表現在:
1、跨國公司的戰略目標是以國際市場為導向的,目的是實現全球利潤最大化,而國內企業是以國內市場為導向的。
2、跨國公司是通過控股的方式對國外的企業實行控制,而國內企業對其較少的涉外經濟活動大多是以契約的方式來實行控制。
3、國內企業的涉外活動不涉及在國外建立經濟實體問題,國內外經濟活動的關系是鬆散的,有較大偶然性,其涉外經濟活動往往在交易完成後就立即終止,不再參與以後的再生產過程。
而跨國公司則在世界范圍內的各個領域,全面進行資本、商品,人才、技術、管理和信息等交易活動,並且這種「一攬子」活動必須符合公司總體戰略目標而處於母公司控制之下,其子公司也像外國企業一樣參加當地的再生產過程。
⑷ 內外貿融合發展的舉措包括什麼等
內外貿融合發展的舉措包括出口轉內銷、關稅優惠政策、穩外貿主體、保國內經濟穩定等。
為應對新冠疫情這一黑天鵝事件的影響,推動內外貿聯動發展舉措勢在必行:
首先應推動內外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內外貿發展不平衡也體現在供給側的產能、成本和庫存等問題上。受疫情影響,國際具有合作關系的供應鏈銜接難度可能上升,更加凸顯解決上述問題的重要性。內貿和外貿協調的供給側改革,解決供需矛盾,形成內外貿一體化的流通渠道,發揮國內與國際市場的互補作用。
其次應推動內外貿市場主體的一體化。繼續推動線下經濟向線上經濟的轉移,生產要素打破時空限制,在全球范圍內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整合。在線教育、生鮮電商、線上辦公和線上娛樂等推動著數字經濟快速發展,也有助於加速我國內外貿市場的一體化。
再次是應推動內外貿部門分工與聯動之間的均衡發展。部分市場國家內外貿是一體發展的,我國2003年商務部成立以後也改變了內外貿分開的體制模式。
進一步推動內外貿部門分工與聯動發展的平衡,與國際市場更加順暢的對接,加入到全球產業競爭和優化分工潮流中。同時,也調動起國內各種創新要素,發揮貿易的技術創新效應。
(4)國際貿易融合擴展閱讀:
新冠肺炎疫情對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均形成了較大的沖擊。受這一疫情影響,國際政治經濟格局也在逐漸發生變化。政府部門出台了一系列穩外貿穩外資的政策舉措,降低疫情的不利經濟影響。企業也應根據國際及國內形勢變化,及時調整發展策略。
在線服務等新業態新模式釋放出了市場潛力,抗疫產品及設備的出口訂單增長較快,多家公司獲出口認證。加快推進對外貿易與國內貿易聯動發展,共克時艱,危中見機,對疫情影響下外貿持續高質量發展將發揮重要作用。
⑸ 國際貿易領域中直接投資與間接投資相融合的具體表現
奧國際貿易領域中托的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的距離不遠,就直接投資的時候就直接投資於某一事物證券投資的話,通過其他食物建立的投資在這個事物上。
⑹ 對外貿易的發展,促進了民族融合。試以元朝為例加以說明
對外貿易促進了民族融合。自唐代開始,隨著貿易的發展,不少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國定居,長期與中國人和睦相處、互通婚姻,逐漸融合,在元朝時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⑺ 內外貿如何融合請教:一、為何要融合,即融合的好處意義。二、怎麼融合,方法政策
融合的最終目的是為達到生產力平衡,融合主要就是走出去和引進來兩種方法。
⑻ 關檢業務融合對外貿單證員的工作有何影響
其實沒多少影響,還是那些工作,並沒有變少。
⑼ 內外貿易融合發展的舉措包括哪些
一)統籌內外市場的雙地展銷模式。通過設立進出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國外商品直營超市以及在大型商超設立國外商品直銷區等方式,開展進口商品展示交易,暢通國外商品國內銷售渠道,實現進口商品采購便捷化。發揮省級內外貿結合商品市場優勢,吸引國外客商到國內市場采購商品,帶動優勢產品出口,搭建國外營銷網路,促進國內外商品市場互動發展。
(二)依託國內市場的以內促外模式。加快培育發展經營模式、交易模式與國際接軌的商品交易市場,打造具有較強國際影響力的大型展銷平台。依託我市進口農副產品交易市場等大型集散中心,擴大與寮國、越南、馬來西亞等水果出口國客商合作,鞏固拓寬進口渠道,通過出口貨櫃帶動我市及周邊縣市的大蒜、生薑等特色農產品銷往國外市場。
(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國際商貿城管委、國際陸港管委)
(三)線上線下融合的跨境交易模式。引導傳統企業復制運用紅領集團跨境電商發展模式,以大數據為依託,發展訂單提交、生產製造、物流交付一體化的電子商務平台,實時接收國外訂單,將線下體驗店引流到線上電子商務平台交易,擴大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產品銷售規模。在新型社區、大型商超發展O2O體驗店,促進線上線下跨境交易。
(責任單位:市科技和工業信息化局、商務局、國際陸港管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