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商業的未來發展狀況與趨勢
,趨勢之一:人民幣國際化步伐加快
人民幣難成自由兌換貨幣,穩健升值是大勢所趨
未來10年,將是人民幣加快走向國際化的10年。2020年,人民幣在國際貿易結算中的比重將超過10%,在國際儲備和外匯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將高達15%。到2020年,在美元沒有出現崩潰性貶值的情況下,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將在4.2:1左右,年均升值約4.5%。
今後10年,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將更多地受到我國經濟和外貿持續較快增長的推動,人民幣加快國際化將推動我國利率匯率改革、資本市場擴展、貨幣監管調控水平提高。
相對於我國經濟規模和外貿佔全球總量的比例,目前我國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已明顯滯後,但人民幣國際化水平的提高一直受制於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和金融監管水平。本次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和現有主要國際貨幣尤其是美元的沖擊,為加快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難得的契機。
預計今後10年,我國GDP年均增長8%,至2020年,我國經濟總量將達到75.7萬億元左右,按目前匯率計算,大約相當於11萬億美元。考慮到人民幣升值因素,屆時我國經濟規模可能接近美國水平,超過日本一倍,相當於全球GDP總量的20%。
貿易方面,我國進出口也將年均增長8%,仍將快於全球5%的平均增速。由此,我國外貿總額至2020年將達到6.4萬億美元,大大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占屆時全球貿易總額的13%。並且我國外貿將由順差轉為逆差。2020年,人民幣在國際貿易結算中的比例將大致與我國外貿佔全球貿易的比例相當,而人民幣在儲備資產中的比例或許更高。
人民幣國際化的羈絆依然存在。首先,我國經濟增長過於依賴出口和投資,貿易和投資的雙順差阻礙了人民幣的輸出,而這是本幣國際化的首要條件。即使外貿和投資全部以人民幣結算,出口和投資雙順差也將吸干通過進口支付和對外投資流出的人民幣,造成境外人民幣流通的短缺,或只能以大幅增加外匯儲備來支持人民幣國際流通量的需要,即以美元等外匯的流入換取人民幣的輸出。
人民幣走出去的過程還將伴隨著我國資本市場進一步對外開放和拓展,為境外人民幣持有者提供較充分的可供投資的「資產池」。人民幣利率和匯率的形成機制也將更加市場化,使得持有人民幣的風險降低。資本項下的資金進出管制將放鬆,以滿足人民幣資產投資者對投資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流動性要求。
這些趨勢都將推動我國貨幣金融調控手段的完善。
10年之內,人民幣依然難以成為自由兌換貨幣。但人民幣穩健升值則是大勢所趨。預計至2020年對美元將累計升值60%以上,先慢後快,年均升值約4.5%。
2,趨勢之二:新能源助中國成汽車強國
在中低端汽車市場上將孕育出一批世界知名大眾品牌
到2020年,我國汽車保有量仍將較大落後於美國,千人汽車保有量仍將不及世界平均水平。
汽車市場高速成長帶來的能源和環保壓力將推動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很可能成為我國汽車工業縮小與汽車強國之間差距的一個契機。
過去10年,我國汽車生產和市場以超過GDP增速近一倍的高速度成長,私人消費成為推動我國汽車市場快速增長最大的動力。10年之後,汽車在我國城市的普及程度將像今天的彩電一樣,成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大城市家庭擁有兩部或多部汽車將非常普遍,汽車也將大規模地進入農村地區,一些即可用作代步工具又可作為生產資料的車型,如輕卡、皮卡和越野車等,將在農村開拓出廣闊的市場。
中國新車消費市場規模超過美國的時間可能比想像的要快,這一天將在2015年來臨。2020年,我國汽車年產量將超過2000萬輛,比今年翻一番。屆時我國汽車保有量將達到至少1.85億輛,成為全球僅次於美國的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
高速成長的中國汽車市場將給能源和環保帶來巨大的壓力,迫使中國將加快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步伐,同時繼續提高傳統汽車的節能減排技術。技術進步將促使中國汽車工業縮小同世界汽車強國的差距。
如果在發展新能源汽車方面堅持以我為主的發展思路,我國很有可能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率先突破,實現我國汽車產業由大到強的轉變。2020年,我國將成為世界上擁有各類新能源汽車最多的國家之一。
2020年,我國汽車出口占整個國內生產的比例將會由去年的7.3%提高到20%左右。伴隨著汽車的大量出口,中國將在中低端汽車市場上孕育出一批世界知名的大眾品牌。
10年前,中國有110家整車生產企業,一汽、二汽和上汽三大汽車集團的產量占整個國內產量的44%。2008年,國內整車生產企業數雖然降到82家,但三大集團的產量占國內總產量的比例只提高不到五個百分點,為48.7%。未來10年,三大集團在國內的地位有可能面臨其他企業後來居上的挑戰。
3,趨勢之三:能源消費居世界第一
國內能源產出與需求間差距拉大,能源進口占總消費比例進一步提高
未來10年,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費國,但人均能源消費量仍只有日本和西歐國家的一半,不到美國的1/3,相當於世界的平均水平。我國國內能源產出與需求間的差距將進一步拉大,能源進口占總消費的比例將從目前3%提高到2020年的20%。
我國能源政策將面臨巨大壓力,國際上要求中國承擔更多減排義務的呼聲將逐漸高漲。國內民眾環保意識也將明顯加強。兩者將共同推進我國能源結構向清潔化轉變,經濟結構向低碳化轉變。
近年,我國節能減排政策力度加大,能源消費彈性系數自2004年的1.6逐漸回落,2008年降至0.44,在發展中國家和新型經濟體極其罕見。如果這一相對於發展中國家超低的能源消費彈性系數能夠維持,今後10年我國GDP平均增長8%的情況下,能源消費將年均增長約4%,至2020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將超過45億噸標准煤,相當於32億桶原油,接近美、英、法、德、意的總和。
國內能源的增產將無法滿足需求的增長,我國能源對外依存度將進一步上升,預計到2020年我國能源需求近20%需要通過進口滿足。預計2020年,我國能源凈進口將超過八億噸標煤,相當於5.6億桶油當量,約佔全球能源出口總量的1/5。
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能源需求增長將快速推高能源價格。以石油為例,10年後原油價格將沖上200美元/桶(2008年不變價),至少牢牢站穩在150美元/桶以上。煤炭、天然氣、液化氣以及鈾的實際價格比今天翻番也基本沒有懸念。
能源消費增長帶來的二氧化碳排放問題正日益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今後10年全球氣候和環境問題將超過恐怖主義成為頭號國際議題。據《BP世界能源統計》,2000年至2008年,全球能源年消費增加約20億桶油當量,其中我國消費增量佔一半以上。
大力發展水電、核電、風電乃至太陽能等非碳基能源,並大力發展和推廣硫回收、碳捕集等清潔能源技術,是我國走出能源困境的唯一出路。預計到2020年,煤炭占我國能源消費比例將從目前的70%下降到60%以下,相對清潔高效的油氣比例將從23%提高到近27%,非碳基能源比例將從7%提高到15%甚至更多。
4,趨勢之四:銀行走向「金融百貨公司」
銀行杠桿化產品將通過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對實體經濟投資產生積極影響
未來10年,我國商業銀行將從傳統以「融資中介」為核心向以「財富管理」為核心轉變,零售業務將成為未來銀行的主要利潤來源,目前對銀行利潤貢獻最大的對公業務佔比將明顯下降。
未來銀行將減少對靠存款籌集資金的依賴,金融創新帶來的高杠桿化金融衍生品將大大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傳統銀行存貸利差的盈利模式將逐漸讓位於中間業務的盈利模式。
未來銀行對客戶的意義不再是「存錢罐」和「貸款批發商」,而是以銀行業務為核心,輻射保險、證券、基金、產權經營等多個領域的「金融百貨公司」。對客戶的財富資產管理將是銀行最核心的業務。
未來銀行在代客理財時,投資領域將從股票、債券、基金等傳統領域擴展到結構性衍生品、商品乃至藝術品。
銀行將不再以櫃台服務為主,目前在銀行網點供客戶繳費、存取款、查詢的金融終端有望「飛入尋常百姓家」,網上銀行將完成過去只能在銀行網點辦理的各種業務。作為銀行為客戶推出的最便捷的支付工具,銀行卡在功能和外型上將有大的飛躍。
隨著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業務逐漸向銀行滲透,出於追求規模經濟和分散風險的考慮,大銀行不得不採取兼並、收購等手段,擴大自身規模,以提高競爭力,由此將催生一批以商業銀行為主體的從事混業經營的金融控股公司。
作為金融加速器,銀行杠桿化產品通過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對實體經濟投資產生積極影響。同時,銀行消費信貸推動消費者杠桿化率提高,對擴內需、調結構的經濟轉型戰略發揮積極作用。
5,趨勢之五:由紡織大國邁向紡織強國
創新將促使我國紡織服裝產業結構向價值鏈高端延伸
未來10年,中國將由紡織工業大國躍變為強國。在紡織服裝市場整體保持快速增長的同時,家用尤其是產業用紡織品市場的擴展將尤為引人注目。就纖維消費總量而言,服裝、家用和產業用紡織品將「三分天下」。
作為時代變遷的重要符號,服裝以非文本的方式記錄著歷史的變遷。未來10年服裝更加多元化是不容置疑的趨勢,休閑生活理念將更廣泛更深入地滲入服裝消費,人們更加追求通過服裝顯示自己的文化層次和品位。
我國服裝市場的發展前景未可限量。回顧改革開放30年,我國服裝企業數從僅約兩萬家增加到近30萬家,從業人員從不到百萬增加到超過400萬,服裝產量從不到20億件增加到超過200億件,服裝出口從約10億美元發展到超過1000億美元,我國成衣出口總量佔全球出口總量份額超過三成。目前我國城鎮人均衣著支出超過1000元,是農村居民的五倍以上。未來城鄉服裝消費市場都將呈現巨大的發展空間。
相對於服裝,家用和產業用紡織品市場空間更為廣闊。目前我國服裝、家用、產業用紡織品消費纖維的比重為53:33:14,與本世紀初的68:22:10相比,服裝佔比明顯下降,預計10年後,這一比例將演化為40:35:25,類似於當今歐美國家「三分天下」的格局。
未來10年,我國紡織工業的增長點及對社會的貢獻將主要體現在產業用紡織品上。產業用紡織品市場規模將急劇擴張,覆蓋交通、鐵路、水利、機械、醫葯衛生、軍工等領域。城市化進程和新農村建設也將充分釋放裝飾用紡織品、床上用品等家用紡織品市場需求。
未來10年,紡織工業在我國國民經濟實現本世紀頭20年發展目標的進程中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撐作用。紡織工業產業規模將保持增勢,但增長速度有所放緩,產業結構得以優化提升。預計到2020年,我國纖維加工總量將突破4000萬噸,保持在全球總加工量中40%的比重。
6,趨勢之六:文化創意產業迅速崛起
潛力最大的是文化與其他產業尤其是製造業的深層次結合
未來10年,文化創意與傳統產業將快速融合,形成一種新興的經濟發展範式———文化創意經濟。文化和創意元素的融入將提升傳統產業,而傳統產業的產品和服務也將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
互聯網等數字傳播技術的日新月異將極大地激發全民創意,並將加速創意的商業化實現。今後10年大量文化創意企業將層出不窮,並在此基礎上形成數個綜合性旗艦企業。2020年,這些企業對我國GDP的貢獻率將從目前的3%提高到約7%。
今後10年將是我國文化消費高度繁榮的10年。傳統文化產業在自身升級發展的同時,將加速向其他產業的滲透。文化和創意將大規模地作用於旅遊業、製造業甚至農業等其他產業,全面催生以傳統文化產業為基礎的文化創意經濟,推動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
未來10年,擴大內需和大力發展服務業的政策,將為文化創意經濟的發展添加新的催化劑。潛力最大的還是文化與其他產業尤其是製造業的深層次結合。
高新技術將是文化創意經濟的加速器。數字傳播技術傳入千家萬戶,使個人隨時隨地參與和發表創作成為可能,數以億計的網民是一筆非常巨大的創意資源。
個人化屬性強烈的數字傳播技術還將催生無數中小文化創意個人和企業。目前,我國已有約32萬家注冊登記的文化企業,從中將會崛起一批跨行業、跨媒體、跨所有制、跨地區的文化多媒體集團,其中將會產生三到五家跨國界的超大型旗艦集團。
中小文化創意企業將在專業化、精細化的細分市場各領風騷,但大量零散的創意人才和企業趨向於按領域、流派、功能在一定的區域集聚。這些文化創意集聚區也將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
7,趨勢之七:網路生活進入物聯網階段
「物聯網」將引領電子消費進入一個更便捷、人性化、智能化的新時代
最近"物聯網"這三個字開始迅速走紅。也是,每天一堆所謂的"物聯概念"往漲停板上封,想不紅也不行。
未來10年,計算機、互聯網、通信等現代電子信息技術將加速相互融合,我國消費電子產業融合創新的趨勢將越來越明顯。物聯網將在消費電子產品中廣泛應用,引領電子消費進入一個更便捷、人性化、智能化的新時代。
消費類數碼產品設計將呈現出更加便攜化、個性化的趨勢。小型化、超薄化並具有時尚、輕巧、簡單易用特性的數碼產品將成為消費的主流。綠色技術成為消費類電子產業首要關注的焦點,節能、環保、健康的產品設計理念,成為消費類電子產品的主要發展趨勢。
未來10年,高科技結合人性化、個性化將成為消費類電子產品的技術追求和研發哲學。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催生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的新應用不斷涌現,消費電子產業的邊界將日益模糊,產品門類五花八門。滿足個性化需求的大屏幕、可上網液晶電視、大容量快速存儲技術、高清晰數碼影像產品、高度集成的信息終端等產品將實現結構的不斷創新和彼此無縫連接,在工藝設計領域趨於實現人與信息的充分完美結合。
數字家庭將成為消費類電子產品未來的強勁增長點。信息技術的家庭應用實現了家電產品高度的數字化和聯網化。
數字娛樂產品設計更注重個性和時尚,更強調用戶的情感體驗和用戶界面的設計,追求讓用戶在使用中得到樂趣甚至是驚喜。工業設計由產品設計轉向與商業模式相結合,由硬體設計為主轉向軟硬體設計融合。超薄產品進入普及時代,無數新產品將以更輕、更小的面貌呈現。
健康消費成為消費類電子產品創新的主流之一。消費者對消費類電子產品特別是家電產品的關注點已從價格向產品、技術、品質和使用成本轉移,尤其對節能降耗的關注度普遍提升。
未來10年,「物聯網」這個高科技名詞將由概念逐步走向大規模應用,掀起世界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它通過感應器把新一代IT技術充分運用在各行各業之中,形成普遍連接的互聯網路,實現人類社會與物理系統的神奇整合。藉助「物聯網」,人類能夠以更加精細和動態的方式管理生產和生活,全新的網路新體驗將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8,趨勢之八:糧食長期處於緊平衡
良種推廣、化肥應用和提高機械化水平仍然是糧食增產的有效手段
未來10年,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膳食結構改善,將對我國人均糧食消費量產生一定的影響,但糧食消費增長的主要動力將來自人口總量增加。到2020年,我國人口總數將達到14.1億左右,糧食工業和出口需求在政策調控下有望保持相對穩定,糧食需求的增長將在10%左右,需求剛性較強。
國家扶持糧食生產的政策措施對保障糧食供應至關重要,而科技進步對糧食單產的貢獻有較大提升空間,未來10年我國糧食增產將超過10%。但長遠來看,糧食生產受資源、氣候、技術、市場等因素影響,大幅增產的難度加大,我國糧食中長期仍處於緊平衡狀態。
未來10年應著眼於糧食安全的國際視角,樹立互利合作、多元發展、協同保障的新糧食安全觀;著眼於我國豐富的食物資源,樹立以穀物為中心、糧食為重點的綜合化食物安全觀,最終構建供給穩定,儲備充足,調控有力,運轉高效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
當前,影響我國糧食生產的關鍵因素是糧食播種面積和糧食單產水平。由於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等,我國糧食總播種面積呈下降趨勢,但隨著科技進步、農業投入加大等因素影響,我國糧食作物單產水平卻不斷上升。2008年我國糧食單產提高對總產提高的貢獻率達到81%。預計到2020年糧食單產年均增長1.13%。根據糧食安全戰略目標規劃,到2020年我國糧食播種面積將穩定在15.5至16億畝,糧食產量將達到5.7至5.9億噸。若此期間,糧食單產能保持年均增長1.70%以上的較高水平,到2020年,我國糧食產量將突破六億噸關口,達到6.1至6.3億噸,步入一個新台階。
良種推廣、化肥應用和提高機械化水平仍然是糧食增產的有效手段。良種將是提高糧食單產的首要因素,預計未來10年,小麥、玉米、水稻良種覆蓋率將接近100%,大豆將提高到95%以上,良種因素可使糧食單產提高10%左右;化肥利用率將會不斷提高,預計未來10年,化肥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在10%左右;農業機械化可解決勞動力不足問題和提高糧食單產,預計到2020年,我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將達到70%,實現主要作物關鍵環節生產機械化。
生態農業和轉基因技術對未來10年我國糧食生產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生態農業作為一種可持續和環保的發展模式,是一個長期趨勢,短期內還不會成為農業發展的主導模式;對於轉基因技術的爭議也難以很快得出明確結論,因此主糧大規模轉基因商業化種植仍將受到嚴格限制。
要保障未來10年我國的糧食安全,必須做到「四個確保」:確保糧食總產量持續穩步上升,全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突破5.5億噸,人均糧食佔有量實現400公斤;確保我國大宗穀物基本自給,大米、小麥和玉米的自給率保持在90%—95%,大豆自給率力爭恢復到55%—60%,豆類、蕎麥、穀子等小雜糧擴大出口;確保國家糧食儲備規模保持在相當於當年糧食消費總量的25%—30%的水平上,小麥和稻穀的儲備量分別保持在50%和25%左右;確保形成建全和完善的現代糧食物流系統。
9,趨勢之九:資本市場趨於國際化
資本市場國際化程度的提高,將提升我國在全球資本市場的份額和地位
未來10年,中國資本市場將進一步向市場化、國際化方向發展,基本完成從「新興加轉軌」向成熟市場的過渡,初步形成完善的、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格局。
我國資本市場的深度和廣度將大為拓展,股票、債券、商品期貨和金融衍生品市場全面發展,市場層次更為豐富,在全球資本市場的地位和作用不斷發展、提升,成為與中國經濟地位相匹配的、在全球資本市場中佔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國際化的資本市場。
未來10年,上海將躋身於國際上為數不多的幾個市場種類比較完備的金融中心,形成包括股票、債券、貨幣、外匯、商品期貨、OTC衍生品、產權交易等在內的金融市場體系。創業板主戰場在深圳。創業板上市公司將給中國經濟中最具活力的中小企業注入生機。
2020年,滬深市場市值將達到80—100萬億元人民幣,比目前翻兩番,上市公司數量有望從目前的1638家增加到5000家。機構投資者快速發展,其中共同基金、信託基金、企業年金、保險基金和社保資金等機構投資者在證券市場上的份額將佔到90%左右。
屆時債券市場規模將超過股票市場,可能會是股票市場規模的2至4倍,債券融資占國內金融機構部門融資的比重將從目前的10.8%提高到35%以上。
更多的大宗商品期貨品種將陸續推出,能源、金屬、農糧畜牧產品等期貨品種日趨完善。金融衍生品,如股指期貨、利率期貨、債券期貨和外匯期貨也相繼推出。
在我國資本市場廣度和深度擴展的同時,其市場化改革到2020年也將基本完成。
市場各主體分工更加明確。一是市場在產品、交易工具、募集方式以及監管要求上,將具有可供投資者選擇的多個層次。二是監管部門的主要職能將從目前代替市場對發行人和投資者作實質性判斷和審批,轉變為完善各市場的監管規則並監督市場參與者執行。三是投資者可視其需要自主選擇參與哪個金融市場,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由監管部門決定其參與哪個市場以及如何參與。
未來10年,外國企業和投資者將不斷進入中國市場。兩年之內,外國企業很可能有望獲准在國內資本市場上市融資。預計到2020年,上交所上市的境外公司比率將達15%左右,約為1000家左右,其中世界500強至少有50家;B股市場將有可能與A股合並;同時更多優秀的外國企業可以在債券市場發行人民幣債券。
隨著資本流動限制的逐漸放鬆和外匯管制的不斷改革,資金雄厚的機構投資者將在全球范圍內尋求投資機會。預計到2020年,境外的機構投資者會成為上海、深圳等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在中國大陸資本市場掌管投資資金將超過2000億美元。
外國投資者將成為國內資本市場的重要參與者。中國國債將成為外國央行外匯儲備資產的一部分,我國的企業債也將成為大型金融機構全球資產組合的組成部分。其次,人民幣「外國債券」,即國外政府、企業在中國大陸發行以人民幣為面值的債券,市場規模將越來越大。第三,到2020年在海外還將出現相當規模的人民幣「歐洲債券」市場,我們認為中國香港最有可能成為人民幣「歐洲債券」的主要市場,上海也將為人民幣「歐洲債券」交易提供離岸市場服務。
10,趨勢之十:城鎮化率將接近六成
戶籍制度將逐步開放,中小城市將成為吸納農村人口轉移的主力。
未來10年,我國城鎮人口將達到八億,城鎮化率將接近60%。與發達國家普遍的80%的城鎮化率仍有很大差距。
戶籍制度將逐步開放,尤其在中小城市。中小城市將成為吸納農村人口轉移的主力。
計劃生育政策將長期實行,因此城鎮人口自然增長率很低,城鎮人口增加與過去20多年一樣,將主要來自農村人口的轉移。
按戶籍計算,我國目前城鎮人口不到五億,比常住人口少一億多。這一億多城鎮常住人口屬於「不完全遷移」,其特點是單身、短期流動,人在城市工作,其家庭、消費、權利行使和保障都在農村地區進行。這部分「不完全遷移」人員今後若得不到制度設計的保障,將成為中國社會重大的不穩定因素。
因此,現有戶籍制度的改革以及相關的配套公共服務的完善是大勢所趨。預計未來我國戶籍制度改革進程將加快,進一步清除農村進城務工勞動力在城市落戶的體制和制度障礙。由此,今後10年我國實際城鎮化率將從目前的約37%提高到42%以上。
但現有的戶籍制度不可能完全取消,否則我國將出現其他不少發展中國家出現的城市大規模貧民窟的現象。
由於戶籍制度在大城市放開的阻力較大,而且如果就業環境允許,農民更願意選擇離家較近的城市實現永久性遷移。預計今後更多的資源將向中小城市分配,擴大其就業容納能力,改善其生活環境,加強其公共服務水平,使這些城市的戶籍制度有條件向進城務工人員徹底放開。
城市化進程將推動中國農民人均收入的增長。隨著進城務工農民的加速增加,非農務工收入占農村居民收入的比例目前約為40%,預計未來10年將提高到50%。考慮到相當一部分轉移勞動力已經實現「完全遷移」,其收入增長將劃歸城市部分,因此原有農村居民的收入增長將比統計中的農村居民收入增長更快。
② 當今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
現在已經是全球一體化
③ 中國經濟的發展趨勢
趨勢之一:人民幣國際化步伐加快
人民幣難成自由兌換貨幣,穩健升值是大勢所趨
未來10年,將是人民幣加快走向國際化的10年。2020年,人民幣在國際貿易結算中的比重將超過10%,在國際儲備和外匯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將高達15%。到2020年,在美元沒有出現崩潰性貶值的情況下,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將在4.2:1左右,年均升值約4.5%。
今後10年,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將更多地受到我國經濟和外貿持續較快增長的推動,人民幣加快國際化將推動我國利率匯率改革、資本市場擴展、貨幣監管調控水平提高。
相對於我國經濟規模和外貿佔全球總量的比例,目前我國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已明顯滯後,但人民幣國際化水平的提高一直受制於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和金融監管水平。本次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和現有主要國際貨幣尤其是美元的沖擊,為加快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難得的契機。
預計今後10年,我國GDP年均增長8%,至2020年,我國經濟總量將達到75.7萬億元左右,按目前匯率計算,大約相當於11萬億美元。考慮到人民幣升值因素,屆時我國經濟規模可能接近美國水平,超過日本一倍,相當於全球GDP總量的20%。
貿易方面,我國進出口也將年均增長8%,仍將快於全球5%的平均增速。由此,我國外貿總額至2020年將達到6.4萬億美元,大大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占屆時全球貿易總額的13%。並且我國外貿將由順差轉為逆差。2020年,人民幣在國際貿易結算中的比例將大致與我國外貿佔全球貿易的比例相當,而人民幣在儲備資產中的比例或許更高。
人民幣國際化的羈絆依然存在。首先,我國經濟增長過於依賴出口和投資,貿易和投資的雙順差阻礙了人民幣的輸出,而這是本幣國際化的首要條件。即使外貿和投資全部以人民幣結算,出口和投資雙順差也將吸干通過進口支付和對外投資流出的人民幣,造成境外人民幣流通的短缺,或只能以大幅增加外匯儲備來支持人民幣國際流通量的需要,即以美元等外匯的流入換取人民幣的輸出。
人民幣走出去的過程還將伴隨著我國資本市場進一步對外開放和拓展,為境外人民幣持有者提供較充分的可供投資的「資產池」。人民幣利率和匯率的形成機制也將更加市場化,使得持有人民幣的風險降低。資本項下的資金進出管制將放鬆,以滿足人民幣資產投資者對投資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流動性要求。
這些趨勢都將推動我國貨幣金融調控手段的完善。
10年之內,人民幣依然難以成為自由兌換貨幣。但人民幣穩健升值則是大勢所趨。預計至2020年對美元將累計升值60%以上,先慢後快,年均升值約4.5%。
趨勢之二:新能源助中國成汽車強國
在中低端汽車市場上將孕育出一批世界知名大眾品牌
到2020年,我國汽車保有量仍將較大落後於美國,千人汽車保有量仍將不及世界平均水平。
汽車市場高速成長帶來的能源和環保壓力將推動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很可能成為我國汽車工業縮小與汽車強國之間差距的一個契機。
過去10年,我國汽車生產和市場以超過GDP增速近一倍的高速度成長,私人消費成為推動我國汽車市場快速增長最大的動力。10年之後,汽車在我國城市的普及程度將像今天的彩電一樣,成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大城市家庭擁有兩部或多部汽車將非常普遍,汽車也將大規模地進入農村地區,一些即可用作代步工具又可作為生產資料的車型,如輕卡、皮卡和越野車等,將在農村開拓出廣闊的市場。
中國新車消費市場規模超過美國的時間可能比想像的要快,這一天將在2015年來臨。2020年,我國汽車年產量將超過2000萬輛,比今年翻一番。屆時我國汽車保有量將達到至少1.85億輛,成為全球僅次於美國的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
高速成長的中國汽車市場將給能源和環保帶來巨大的壓力,迫使中國將加快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步伐,同時繼續提高傳統汽車的節能減排技術。技術進步將促使中國汽車工業縮小同世界汽車強國的差距。
如果在發展新能源汽車方面堅持以我為主的發展思路,我國很有可能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率先突破,實現我國汽車產業由大到強的轉變。2020年,我國將成為世界上擁有各類新能源汽車最多的國家之一。
2020年,我國汽車出口占整個國內生產的比例將會由去年的7.3%提高到20%左右。伴隨著汽車的大量出口,中國將在中低端汽車市場上孕育出一批世界知名的大眾品牌。
10年前,中國有110家整車生產企業,一汽、二汽和上汽三大汽車集團的產量占整個國內產量的44%。2008年,國內整車生產企業數雖然降到82家,但三大集團的產量占國內總產量的比例只提高不到五個百分點,為48.7%。未來10年,三大集團在國內的地位有可能面臨其他企業後來居上的挑戰。
趨勢之三:能源消費居世界第一
國內能源產出與需求間差距拉大,能源進口占總消費比例進一步提高
未來10年,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費國,但人均能源消費量仍只有日本和西歐國家的一半,不到美國的1/3,相當於世界的平均水平。我國國內能源產出與需求間的差距將進一步拉大,能源進口占總消費的比例將從目前3%提高到2020年的20%.
我國能源政策將面臨巨大壓力,國際上要求中國承擔更多減排義務的呼聲將逐漸高漲。國內民眾環保意識也將明顯加強。兩者將共同推進我國能源結構向清潔化轉變,經濟結構向低碳化轉變。
近年,我國節能減排政策力度加大,能源消費彈性系數自2004年的1.6逐漸回落,2008年降至0.44,在發展中國家和新型經濟體極其罕見。如果這一相對於發展中國家超低的能源消費彈性系數能夠維持,今後10年我國GDP平均增長8%的情況下,能源消費將年均增長約4%,至2020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將超過45億噸標准煤,相當於32億桶原油,接近美、英、法、德、意的總和。
國內能源的增產將無法滿足需求的增長,我國能源對外依存度將進一步上升,預計到2020年我國能源需求近20%需要通過進口滿足。預計2020年,我國能源凈進口將超過八億噸標煤,相當於5.6億桶油當量,約佔全球能源出口總量的1/5。
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能源需求增長將快速推高能源價格。以石油為例,10年後原油價格將沖上200美元/桶(2008年不變價),至少牢牢站穩在150美元/桶以上。煤炭、天然氣、液化氣以及鈾的實際價格比今天翻番也基本沒有懸念。
能源消費增長帶來的二氧化碳排放問題正日益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今後10年全球氣候和環境問題將超過恐怖主義成為頭號國際議題。據《BP世界能源統計》,2000年至2008年,全球能源年消費增加約20億桶油當量,其中我國消費增量佔一半以上。
大力發展水電、核電、風電乃至太陽能等非碳基能源,並大力發展和推廣硫回收、碳捕集等清潔能源技術,是我國走出能源困境的唯一出路。預計到2020年,煤炭占我國能源消費比例將從目前的70%下降到60%以下,相對清潔高效的油氣比例將從23%提高到近27%,非碳基能源比例將從7%提高到15%甚至更多。
趨勢之四:銀行走向「金融百貨公司」
銀行杠桿化產品將通過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對實體經濟投資產生積極影響
未來10年,我國商業銀行將從傳統以「融資中介」為核心向以「財富管理」為核心轉變,零售業務將成為未來銀行的主要利潤來源,目前對銀行利潤貢獻最大的對公業務佔比將明顯下降。
未來銀行將減少對靠存款籌集資金的依賴,金融創新帶來的高杠桿化金融衍生品將大大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傳統銀行存貸利差的盈利模式將逐漸讓位於中間業務的盈利模式。
未來銀行對客戶的意義不再是「存錢罐」和「貸款批發商」,而是以銀行業務為核心,輻射保險、證券、基金、產權經營等多個領域的「金融百貨公司」。對客戶的財富資產管理將是銀行最核心的業務。
未來銀行在代客理財時,投資領域將從股票、債券、基金等傳統領域擴展到結構性衍生品、商品乃至藝術品。
銀行將不再以櫃台服務為主,目前在銀行網點供客戶繳費、存取款、查詢的金融終端有望「飛入尋常百姓家」,網上銀行將完成過去只能在銀行網點辦理的各種業務。作為銀行為客戶推出的最便捷的支付工具,銀行卡在功能和外型上將有大的飛躍。
隨著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業務逐漸向銀行滲透,出於追求規模經濟和分散風險的考慮,大銀行不得不採取兼並、收購等手段,擴大自身規模,以提高競爭力,由此將催生一批以商業銀行為主體的從事混業經營的金融控股公司。
作為金融加速器,銀行杠桿化產品通過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對實體經濟投資產生積極影響。同時,銀行消費信貸推動消費者杠桿化率提高,對擴內需、調結構的經濟轉型戰略發揮積極作用。
趨勢之五:由紡織大國邁向紡織強國
創新將促使我國紡織服裝產業結構向價值鏈高端延伸
未來10年,中國將由紡織工業大國躍變為強國。在紡織服裝市場整體保持快速增長的同時,家用尤其是產業用紡織品市場的擴展將尤為引人注目。就纖維消費總量而言,服裝、家用和產業用紡織品將「三分天下」。
作為時代變遷的重要符號,服裝以非文本的方式記錄著歷史的變遷。未來10年服裝更加多元化是不容置疑的趨勢,休閑生活理念將更廣泛更深入地滲入服裝消費,人們更加追求通過服裝顯示自己的文化層次和品位。
我國服裝市場的發展前景未可限量。回顧改革開放30年,我國服裝企業數從僅約兩萬家增加到近30萬家,從業人員從不到百萬增加到超過400萬,服裝產量從不到20億件增加到超過200億件,服裝出口從約10億美元發展到超過1000億美元,我國成衣出口總量佔全球出口總量份額超過三成。目前我國城鎮人均衣著支出超過1000元,是農村居民的五倍以上。未來城鄉服裝消費市場都將呈現巨大的發展空間。
相對於服裝,家用和產業用紡織品市場空間更為廣闊。目前我國服裝、家用、產業用紡織品消費纖維的比重為53:33:14,與本世紀初的68:22:10相比,服裝佔比明顯下降,預計10年後,這一比例將演化為40:35:25,類似於當今歐美國家「三分天下」的格局。
未來10年,我國紡織工業的增長點及對社會的貢獻將主要體現在產業用紡織品上。產業用紡織品市場規模將急劇擴張,覆蓋交通、鐵路、水利、機械、醫葯衛生、軍工等領域。城市化進程和新農村建設也將充分釋放裝飾用紡織品、床上用品等家用紡織品市場需求。
未來10年,紡織工業在我國國民經濟實現本世紀頭20年發展目標的進程中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撐作用。紡織工業產業規模將保持增勢,但增長速度有所放緩,產業結構得以優化提升。預計到2020年,我國纖維加工總量將突破4000萬噸,保持在全球總加工量中40%的比重。
趨勢之六:文化創意產業迅速崛起
潛力最大的是文化與其他產業尤其是製造業的深層次結合
未來10年,文化創意與傳統產業將快速融合,形成一種新興的經濟發展範式———文化創意經濟。文化和創意元素的融入將提升傳統產業,而傳統產業的產品和服務也將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
互聯網等數字傳播技術的日新月異將極大地激發全民創意,並將加速創意的商業化實現。今後10年大量文化創意企業將層出不窮,並在此基礎上形成數個綜合性旗艦企業。2020年,這些企業對我國GDP的貢獻率將從目前的3%提高到約7%。
今後10年將是我國文化消費高度繁榮的10年。傳統文化產業在自身升級發展的同時,將加速向其他產業的滲透。文化和創意將大規模地作用於旅遊業、製造業甚至農業等其他產業,全面催生以傳統文化產業為基礎的文化創意經濟,推動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
未來10年,擴大內需和大力發展服務業的政策,將為文化創意經濟的發展添加新的催化劑。潛力最大的還是文化與其他產業尤其是製造業的深層次結合。
高新技術將是文化創意經濟的加速器。數字傳播技術傳入千家萬戶,使個人隨時隨地參與和發表創作成為可能,數以億計的網民是一筆非常巨大的創意資源。
個人化屬性強烈的數字傳播技術還將催生無數中小文化創意個人和企業。目前,我國已有約32萬家注冊登記的文化企業,從中將會崛起一批跨行業、跨媒體、跨所有制、跨地區的文化多媒體集團,其中將會產生三到五家跨國界的超大型旗艦集團。
中小文化創意企業將在專業化、精細化的細分市場各領風騷,但大量零散的創意人才和企業趨向於按領域、流派、功能在一定的區域集聚。這些文化創意集聚區也將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
趨勢之七:網路生活進入物聯網階段
「物聯網」將引領電子消費進入一個更便捷、人性化、智能化的新時代
最近"物聯網"這三個字開始迅速走紅。也是,每天一堆所謂的"物聯概念"往漲停板上封,想不紅也不行。
未來10年,計算機、互聯網、通信等現代電子信息技術將加速相互融合,我國消費電子產業融合創新的趨勢將越來越明顯。物聯網將在消費電子產品中廣泛應用,引領電子消費進入一個更便捷、人性化、智能化的新時代。
消費類數碼產品設計將呈現出更加便攜化、個性化的趨勢。小型化、超薄化並具有時尚、輕巧、簡單易用特性的數碼產品將成為消費的主流。綠色技術成為消費類電子產業首要關注的焦點,節能、環保、健康的產品設計理念,成為消費類電子產品的主要發展趨勢。
未來10年,高科技結合人性化、個性化將成為消費類電子產品的技術追求和研發哲學。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催生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的新應用不斷涌現,消費電子產業的邊界將日益模糊,產品門類五花八門。滿足個性化需求的大屏幕、可上網液晶電視、大容量快速存儲技術、高清晰數碼影像產品、高度集成的信息終端等產品將實現結構的不斷創新和彼此無縫連接,在工藝設計領域趨於實現人與信息的充分完美結合。
數字家庭將成為消費類電子產品未來的強勁增長點。信息技術的家庭應用實現了家電產品高度的數字化和聯網化。
數字娛樂產品設計更注重個性和時尚,更強調用戶的情感體驗和用戶界面的設計,追求讓用戶在使用中得到樂趣甚至是驚喜。工業設計由產品設計轉向與商業模式相結合,由硬體設計為主轉向軟硬體設計融合。超薄產品進入普及時代,無數新產品將以更輕、更小的面貌呈現。
健康消費成為消費類電子產品創新的主流之一。消費者對消費類電子產品特別是家電產品的關注點已從價格向產品、技術、品質和使用成本轉移,尤其對節能降耗的關注度普遍提升。
未來10年,「物聯網」這個高科技名詞將由概念逐步走向大規模應用,掀起世界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它通過感應器把新一代IT技術充分運用在各行各業之中,形成普遍連接的互聯網路,實現人類社會與物理系統的神奇整合。藉助「物聯網」,人類能夠以更加精細和動態的方式管理生產和生活,全新的網路新體驗將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趨勢之八:糧食長期處於緊平衡
良種推廣、化肥應用和提高機械化水平仍然是糧食增產的有效手段
未來10年,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膳食結構改善,將對我國人均糧食消費量產生一定的影響,但糧食消費增長的主要動力將來自人口總量增加。到2020年,我國人口總數將達到14.1億左右,糧食工業和出口需求在政策調控下有望保持相對穩定,糧食需求的增長將在10%左右,需求剛性較強。
國家扶持糧食生產的政策措施對保障糧食供應至關重要,而科技進步對糧食單產的貢獻有較大提升空間,未來10年我國糧食增產將超過10%。但長遠來看,糧食生產受資源、氣候、技術、市場等因素影響,大幅增產的難度加大,我國糧食中長期仍處於緊平衡狀態。
未來10年應著眼於糧食安全的國際視角,樹立互利合作、多元發展、協同保障的新糧食安全觀;著眼於我國豐富的食物資源,樹立以穀物為中心、糧食為重點的綜合化食物安全觀,最終構建供給穩定,儲備充足,調控有力,運轉高效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
當前,影響我國糧食生產的關鍵因素是糧食播種面積和糧食單產水平。由於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等,我國糧食總播種面積呈下降趨勢,但隨著科技進步、農業投入加大等因素影響,我國糧食作物單產水平卻不斷上升。2008年我國糧食單產提高對總產提高的貢獻率達到81%。預計到2020年糧食單產年均增長1.13%。根據糧食安全戰略目標規劃,到2020年我國糧食播種面積將穩定在15.5至16億畝,糧食產量將達到5.7至5.9億噸。若此期間,糧食單產能保持年均增長1.70%以上的較高水平,到2020年,我國糧食產量將突破六億噸關口,達到6.1至6.3億噸,步入一個新台階。
良種推廣、化肥應用和提高機械化水平仍然是糧食增產的有效手段。良種將是提高糧食單產的首要因素,預計未來10年,小麥、玉米、水稻良種覆蓋率將接近100%,大豆將提高到95%以上,良種因素可使糧食單產提高10%左右;化肥利用率將會不斷提高,預計未來10年,化肥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在10%左右;農業機械化可解決勞動力不足問題和提高糧食單產,預計到2020年,我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將達到70%,實現主要作物關鍵環節生產機械化。
生態農業和轉基因技術對未來10年我國糧食生產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生態農業作為一種可持續和環保的發展模式,是一個長期趨勢,短期內還不會成為農業發展的主導模式;對於轉基因技術的爭議也難以很快得出明確結論,因此主糧大規模轉基因商業化種植仍將受到嚴格限制。
要保障未來10年我國的糧食安全,必須做到「四個確保」:確保糧食總產量持續穩步上升,全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突破5.5億噸,人均糧食佔有量實現400公斤;確保我國大宗穀物基本自給,大米、小麥和玉米的自給率保持在90%—95%,大豆自給率力爭恢復到55%—60%,豆類、蕎麥、穀子等小雜糧擴大出口;確保國家糧食儲備規模保持在相當於當年糧食消費總量的25%—30%的水平上,小麥和稻穀的儲備量分別保持在50%和25%左右;確保形成建全和完善的現代糧食物流系統。
趨勢之九:資本市場趨於國際化
資本市場國際化程度的提高,將提升我國在全球資本市場的份額和地位
未來10年,中國資本市場將進一步向市場化、國際化方向發展,基本完成從「新興加轉軌」向成熟市場的過渡,初步形成完善的、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格局。
我國資本市場的深度和廣度將大為拓展,股票、債券、商品期貨和金融衍生品市場全面發展,市場層次更為豐富,在全球資本市場的地位和作用不斷發展、提升,成為與中國經濟地位相匹配的、在全球資本市場中佔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國際化的資本市場。
未來10年,上海將躋身於國際上為數不多的幾個市場種類比較完備的金融中心,形成包括股票、債券、貨幣、外匯、商品期貨、OTC衍生品、產權交易等在內的金融市場體系。創業板主戰場在深圳。創業板上市公司將給中國經濟中最具活力的中小企業注入生機。
2020年,滬深市場市值將達到80—100萬億元人民幣,比目前翻兩番,上市公司數量有望從目前的1638家增加到5000家。機構投資者快速發展,其中共同基金、信託基金、企業年金、保險基金和社保資金等機構投資者在證券市場上的份額將佔到90%左右。
屆時債券市場規模將超過股票市場,可能會是股票市場規模的2至4倍,債券融資占國內金融機構部門融資的比重將從目前的10.8%提高到35%以上。
更多的大宗商品期貨品種將陸續推出,能源、金屬、農糧畜牧產品等期貨品種日趨完善。金融衍生品,如股指期貨、利率期貨、債券期貨和外匯期貨也相繼推出。
在我國資本市場廣度和深度擴展的同時,其市場化改革到2020年也將基本完成。
市場各主體分工更加明確。一是市場在產品、交易工具、募集方式以及監管要求上,將具有可供投資者選擇的多個層次。二是監管部門的主要職能將從目前代替市場對發行人和投資者作實質性判斷和審批,轉變為完善各市場的監管規則並監督市場參與者執行。三是投資者可視其需要自主選擇參與哪個金融市場,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由監管部門決定其參與哪個市場以及如何參與。
未來10年,外國企業和投資者將不斷進入中國市場。兩年之內,外國企業很可能有望獲准在國內資本市場上市融資。預計到2020年,上交所上市的境外公司比率將達15%左右,約為1000家左右,其中世界500強至少有50家;B股市場將有可能與A股合並;同時更多優秀的外國企業可以在債券市場發行人民幣債券。
隨著資本流動限制的逐漸放鬆和外匯管制的不斷改革,資金雄厚的機構投資者將在全球范圍內尋求投資機會。預計到2020年,境外的機構投資者會成為上海、深圳等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在中國大陸資本市場掌管投資資金將超過2000億美元。
外國投資者將成為國內資本市場的重要參與者。中國國債將成為外國央行外匯儲備資產的一部分,我國的企業債也將成為大型金融機構全球資產組合的組成部分。其次,人民幣「外國債券」,即國外政府、企業在中國大陸發行以人民幣為面值的債券,市場規模將越來越大。第三,到2020年在海外還將出現相當規模的人民幣「歐洲債券」市場,我們認為中國香港最有可能成為人民幣「歐洲債券」的主要市場,上海也將為人民幣「歐洲債券」交易提供離岸市場服務。
趨勢之十:城鎮化率將接近六成
戶籍制度將逐步開放,中小城市將成為吸納農村人口轉移的主力。
未來10年,我國城鎮人口將達到八億,城鎮化率將接近60%。與發達國家普遍的80%的城鎮化率仍有很大差距。
戶籍制度將逐步開放,尤其在中小城市。中小城市將成為吸納農村人口轉移的主力。
計劃生育政策將長期實行,因此城鎮人口自然增長率很低,城鎮人口增加與過去20多年一樣,將主要來自農村人口的轉移。
按戶籍計算,我國目前城鎮人口不到五億,比常住人口少一億多。這一億多城鎮常住人口屬於「不完全遷移」,其特點是單身、短期流動,人在城市工作,其家庭、消費、權利行使和保障都在農村地區進行。這部分「不完全遷移」人員今後若得不到制度設計的保障,將成為中國社會重大的不穩定因素。
因此,現有戶籍制度的改革以及相關的配套公共服務的完善是大勢所趨。預計未來我國戶籍制度改革進程將加快,進一步清除農村進城務工勞動力在城市落戶的體制和制度障礙。由此,今後10年我國實際城鎮化率將從目前的約37%提高到42%以上。
但現有的戶籍制度不可能完全取消,否則我國將出現其他不少發展中國家出現的城市大規模貧民窟的現象。
由於戶籍制度在大城市放開的阻力較大,而且如果就業環境允許,農民更願意選擇離家較近的城市實現永久性遷移。預計今後更多的資源將向中小城市分配,擴大其就業容納能力,改善其生活環境,加強其公共服務水平,使這些城市的戶籍制度有條件向進城務工人員徹底放開。
城市化進程將推動中國農民人均收入的增長。隨著進城務工農民的加速增加,非農務工收入占農村居民收入的比例目前約為40%,預計未來10年將提高到50%。考慮到相當一部分轉移勞動力已經實現「完全遷移」,其收入增長將劃歸城市部分,因此原有農村居民的收入增長將比統計中的農村居民收入增長更快。
證券界
④ 如何認識跨境電商b2b的發展趨勢
子商務不僅可以帶動我國對外貿易和國民經濟增長,還可以促進我國經濟轉型升級,提升「中國製造」和「中國服務」的國際競爭力,培育我國開放型經濟新優勢。
跨境電商未來十大發展趨勢:以B2B為主導
近年來,傳統零售商、海內外電商巨頭、創業公司、物流服務商、供應鏈分銷商紛紛入局跨境電商,跑馬圈地,一度呈現野蠻生長的局面,政府監管部門也在積極摸索,在政策層面調整完善,引導跨境電商良性發展。對跨境電商未來趨勢的精準把握,不僅是企業的期盼,也是政府完善服務的需要。
作為一個新生事物,跨境電商還在發展之中,還遠沒有到達成熟穩定的發展階段,但是跨境電商未來的發展方向,必然是有利於降低交易成本、促進全球貿易便利化,有利於提升國內居民福祉,有利於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促進經濟長期健康發展。根據多年來對跨境電商的研究分析,提出以下跨境電商發展的一大趨勢:
以出口為主導
對於中國外貿出口而言,跨境電商能夠有效化解當前外貿企業面臨突出問題,有效拓市場、促轉型、樹品牌,把跨境電商打造成為外貿出口的新的增長點。一是拓市場,通過跨境電商來開辟新的出口市場是很好的抓手,特別是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市場潛力看好。通過跨境電商,打造一個網上絲綢之路,形成另外一個通往世界市場的大通道,是對「一帶一路」建設的有效補充。二是降成本,跨境電商通過為中小微企業提供電商平台,促進電商化發展,有效降低國際貿易門檻,由於具有直接面對客戶、品牌推廣費用較低等優勢,有效地縮短了從生產者到消費者之間的產業鏈條,減少中間環節,降低了交易成本,使得生產者獲得更多的利益分成,也使得消費者的實惠,提高了中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三是促轉型,發展跨境電商,生產者可以直面世界各地的終端消費者,自己的品牌推廣不再依賴中間商,有利於中小微企業孕育自主品牌、提升效益;從消費上講,我們正進入一個個性化消費的時代,出口訂單小型化越來越明顯,跨境電商的發展把原來的單一市場擴大到全球,與傳統貿易方式的接單生產僅僅面向某國家某一地區市場相比,無疑是大大拓展了市場規模,可以有效擴大單量,既滿足個性化需求,又能保持工業化生產的規模效益。
從國際上看,鼓勵出口是各國的通行做法,跨境電商業務也不例外。據統計,去年我國跨境電商全部進出口業務中,出口佔比達到86.7%。在目前以及可預見的將來,特別是考慮到我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地位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不會動搖,必須堅持以出口為主的方針,預計出口電商佔比仍將保持在80%以上。跨境電商出口賣家正在從廣東、江蘇、浙江等沿海地區向中西部拓展,正在由3C等低毛利率標准品向服裝、戶外用品、健康美容、家居園藝和汽配等新品類擴展,這將為我國出口電商發展提供新的空間。
⑤ 國際貿易術語的選擇。真心求解釋。 重慶出口古巴一批微型車,中方辦理出關手續,古巴方辦理進關手續,價
CPT適用任何方式的運輸,CFR只適合海洋河流運輸,2者同是成本加運費的含義,風險轉移方面,CPT是賣方將貨物交給買方指定的第一承運人時,CFR是貨物越過裝運港船船舷,運輸的保險一般都由買方自行負擔
其實沒有大的區別,主要是cfr後面要接的目的地。
⑥ 什麼是商務汽車
專業名稱:汽車運用工程系-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
培養目標:
培養具有相關汽車內理論知識和基容本技能,能從事汽車整車及零配件的采購銷售,售後服務及管理等崗位工作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
核心能力:
汽車的售後服務與汽車營銷技術。
核心課程:
汽車市場營銷、銷售管理、談判與推銷技巧、汽車營銷策劃、汽車構造、汽車電子商務、舊機動車鑒定與評估、汽車商務英語、國際貿易、汽車保險與理賠、汽車貿易實務。
就業方向:
在汽車製造、營銷、運行企業及其它行業,從事汽車技術咨詢、汽車營銷、售後服務、汽車養護、產品銷售、營銷策劃、市場開發等工作。
請採納答案,支持我一下。
⑦ 我國對小微型外貿企業的發展的政府扶持手短有哪些
文化創意,科技創新,電子商務,節能環保,特色效益農業這五大類鼓勵類行業都在扶持。如果有問題請網路hi我我將盡快給您回復如果滿意請盡快採納O(∩_∩)O謝謝
⑧ 進出口貿易現在對國際貿易上的事特點跟影響
進出口貿易業的定義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所編訂「中華民國行職業標准分類」的定義,凡從事各種國外商品直接買進及本國商品直接售予國外之行業,均稱為進出口貿易業.若再更進一步細分,則凡從事各種國外商品直接買進之行業,不論其售予對象為本國批發商,零售商,公私客戶或其他需要者均屬進口貿易業;而凡從事本國商品直接售予國外客戶之行為均屬出口貿易業. 進出口貿易業的重要性 隨著世界貿易的日趨頻繁,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也日趨密切,使得「天涯若毗鄰」這句話,也成為真實的情景,不論是在世界的那個角落,朝發夕至的交通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貿易業本身雖然只是達成經濟目的一種方法,但是經由貿易的進行,我們可以讓整個社會趨向國際化,自由化,每個人都能看得更廣,更遠,對整個社會的進步將有很大益處. 我國近年來經濟體系開放程度日益增高,進出口總值已經超過了國民生產毛額,如此高的開放程度,全世界亦不多見,因此,如果國際貿易減退的話,將對我國的就業造成很大的沖擊.台灣為一出口導向的國家,外貿依存度高達85.6%.而對外貿易對全球經濟整體狀況影響極大,貿易業者必須隨時掌握最新市場景氣,報價等情報,以及快速調整進出口產品結構.目前國內貿易業多屬中小型企業,70%僅具入門資格(資本額登記五百萬元),目前登記約有47,525家,平均年營業額為4,500萬元.資訊,通訊,電子產業以逐步取代紡織業,為最大宗出口項目,國內最大進出口商為資訊,通訊,電子,半導體進出口代理商. 進出口貿易業未來展望 任何經濟活動的目的,最終的目標就是要改善生活水準.經由國際貿易的途徑,雙方以有易無,拿自己所擅長生產的,去換取自己不擅生產的財貨,以使自己得到最大的滿足. 貿易人員是出口導向國家之重要人力資源,並隨著經濟之成長而擴大.我國是一個貿易依存度相當高的國家,國際經濟景氣之變動,對國內經濟具有顯著的影響.因此,未來貿易人員之需求實與經濟景氣之變動,有著相當密切的關系.如何加速培養更優秀的外貿專業人才,以開創我國未來對外貿易之新境界,當系今後政府推動這方面工作的重要課題.
⑨ 如何理解當前經濟金融形勢的復雜性
2016年國際經濟形勢及對我國的影響
2016年世界經濟仍將延續疲弱復甦態勢,我國發展的外部經濟環境依然錯綜復雜,進而影響到國內經濟運行和結構調整特徵及趨勢明顯。
從目前形勢和發展態勢看,今年世界經濟運行將呈現以下特徵和趨勢:
一是世界經濟貿易仍將維持低速增長態勢。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世界經濟雖然在各國大規模刺激政策作用下一度快速回升,但隨著刺激政策的退出和作用衰減,世界經濟貿易自2012年以來重新回落至4%以下的低增長,復甦動力明顯不足。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去年10月發表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2015年全球經濟和貿易量分別增長3.1%和3.2%,預計2016年將分別增長3.6%和4.1%。但從去年4季度以來各主要經濟體的主要經濟指標情況看,今年全球經濟貿易增速難以明顯回升,多數研究機構和國際投行預計今年僅有0.1~0.2個百分點的微弱回升。總體看,世界經濟仍處在危機後的深度調整期,各國都在大力推進結構性改革,為未來的經濟增長積蓄動能,世界經濟在短期內仍難以擺脫低速增長狀態。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中期展望,2020年前世界經濟貿易的年均增速分別難以超過4%和5%,明顯低於金融危機前5年5%和8%左右的年均增速。
二是主要經濟體走勢將進一步分化。自去年以來,發達經濟體總體回升向好,而新興經濟體增速繼續回落。從發達經濟體內部情況看,美國經濟增長較快,消費、投資、出口和房地產形勢明顯好轉,失業率已降至5%以下;歐元區和日本經濟雖然有所好轉,但增速緩慢,通縮壓力較單乏廁何丿蠱搽坍敞開大,經濟持續復甦仍面臨不少制約。雖然金融危機後3大經濟體都採用大規模的財政貨幣刺激政策支持經濟復甦,但歐元區和日本的結構性改革進展滯緩,而美國同時還實施重振製造業戰略和出口倍增計劃,加大對頁岩氣等新能源和新技術新產業的扶持力度,通過結構調整進一步鞏固了經濟復甦勢頭。從新興經濟體內部看,受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大幅回落和地緣政治動盪等因素影響,俄羅斯和巴西經濟出現衰退,同時還面臨資本外流、貨幣大幅貶值、通脹上升壓力,其他對資源出口依賴程度較高的新興經濟體也普遍面臨不同程度的困難;亞洲新興經濟體雖然總體情況相對較好,但由於結構調整進展緩慢導致內生增長動力不足,而外需疲弱又使得傳統的出口拉動型經濟增長模式難以為繼,經濟增速普遍持續放緩,惟有印度繼續保持7%以上的較快增長。
三是國際金融市場調整波動可能加大。由於全球經濟走勢分化、周期不同步,主要經濟體的貨幣政策也出現分化甚至背離。美聯儲已經啟動加息進程,預計今年仍有兩到三次加息行動,而歐洲中央銀行和日本中央銀行仍在實行量寬政策支持經濟復甦,由此導致的美元資產收益率上升和美元匯率走強將引發國際債市、匯市、股市和大宗商品市場的持續調整和波動,特別是國際資本加速迴流美國和美元資產,將使得受到大宗商品價格大幅回落重創的資源出口經濟體更加雪上加霜,資本外流和貨幣貶值有可能在債務過高的經濟體誘發償債危機,進而加大國際金融市場的動盪。金融市場穩定是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前提,在全球經濟復甦勢頭依然脆弱的情況下,國際金融市場調整波動加大會進一步制約世界經濟復甦。
四是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仍有可能進一步回落。在經歷了10多年的超級大牛市後,國際大宗商品市場陷入供大於求、價格大幅回落的窘境。目前,國際油價已跌落至每桶30美元的低位,與金融危機前高點時的每桶145美元相比下跌幅度高達79%,鐵礦砂、銅、鋁、鋅等的價格跌幅也都高達40%以上。由於以往大宗商品價格持續大幅攀升刺激能源資源類產品產能規模大幅擴張,而金融危機後全球經濟增速持續低位徘徊,大宗商品供大於求的格局短期難以改觀,能源資源出口大國為增加收入維持財政收支平衡又不願減產,供大於求的市場格局將繼續施壓大宗商品價格,加之美元走強會進一步抑制主要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因此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仍有一定的下跌空間。國際投行紛紛預測,今年石油價格很可能跌落至每桶20~30美元區間,其他大宗商品價格也有5%以上的跌幅。雖然地緣政治動盪和市場投機有可能在短期推高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但難以改變價格疲軟下跌的基本走勢。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低位運行將加劇資源出口國的經濟困難,對資源進口國雖有利於降低進口成本,但也會加大通縮壓力,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可以說是利弊兼有。
五是全球產業重組和產業鏈布局調整步伐加快。隨著新技術發展和產業化進程加快,移動互聯網、可再生能源、物聯網、3D列印、智能製造等新興產業加速發展,而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在金融、商貿、製造、教育、醫療等更多領域普及應用和融合發展將不斷催生新業態、新模式和新產業,傳統產業將全面轉型升級。在全球產業加快重組的同時,依託信息化、智能化、小型化、分散化、個性化的新型生產組織方式將逐漸取代分工明確、規范嚴格的標准化大工廠生產組織方式而成為主流,國際分工方式也面臨變革。另一方面,美國主導推進跨太平洋(601099,股吧)夥伴協定(TPP)和跨大西洋(600558,股吧)貿易投資夥伴協定(TTIP),以准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管理為基礎全面擴大市場准入,將勞工標准、環保標准、知識產權、政府采購、競爭中立等新議題納入談判范圍,不僅為國際經貿規則標准提高設立了新標桿,抬高了發展中國家參與經濟全球化門檻,而且會逐步改變全球產業鏈布局,對其他經濟體產生貿易投資和產業轉移的負面效應。
六是地緣政治等非經濟因素影響上升。國際金融危機後,全球政治經濟格局深刻調整,國際力量對比顯著改變,世界多極化更趨明朗,全球治理體系和結構繼續發生改變。面對新興大國的加速崛起,美國等發達國家竭力維護其全球主導地位和既有利益,各國都在調整發展戰略和對外關系,各種矛盾凸顯,競爭摩擦加劇。由此引發的地緣政治沖突更加頻繁,非經濟因素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影響也在上升。從目前情況看,中東局勢、美俄關系、極端勢力的恐怖襲擊、歐洲難民問題、朝核問題、伊朗導彈問題等,都有可能出現難以預見的新變化,世界經濟復甦也因此會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
總體看,我國的外部發展環境依然復雜多變。雖然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有變,外部發展環境有望保持和平穩定,有利於我國繼續發展。但是,由於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在相當長時期依然存在,世界經濟仍處在危機後的深度調整期和變革期,地緣政治關系復雜變化帶來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全球經濟貿易增長乏力的狀況短期難以改觀,外部環境變化對我國的挑戰也在增多。
對中國經濟五大影響
從目前情況看,外部環境變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世界經濟貿易增長低迷既導致外需拉動作用減弱,也為我國深化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新的增長動力帶來新契機。國際金融危機後,我國外貿出口增速持續回落,去年甚至出現負增長,已連續4年未完成預期目標。在全球經濟貿易增長乏力的情況下,今年外貿出口穩增長仍面臨不少困難。隨著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和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們不可能再像以往那樣寄希望於擴大出口和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而是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更加註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特別是要適應國際國內需求結構變化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益,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培育經濟增長新動力(310328,基金吧),以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促進外貿優進優出,更好發揮外貿進出口對促進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作用。
二在科技產業大變革背景下,我國既面臨迎頭趕上的機遇,也不排除我國與發達國家差距拉大、傳統產業面臨被技術性淘汰的風險。國際金融危機後,發達國家紛紛加大對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的研發投入力度,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和國際競爭的制高點;新興經濟體也在大力推進結構調整,積極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更加重視發展製造業。我國在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發展領域與發達國家仍存在較大差距,在製造業領域的傳統成本競爭優勢逐漸弱化,產業發展進步前有堵截、後有追兵。若不能有效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結構調整,就有可能進一步拉大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在新一輪國際產業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在傳統製造業領域也會面臨來自其他新興經濟體的激烈競爭。
三是大宗商品供求格局變化和價格回落,既有利於我國降低進口成本和增加能源資源進口,但也會加劇上遊行業和企業經營困難。我國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無論是加快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還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都會增加能源資源消耗總量。因此,石油等大宗商品供求關系寬松和價格低位運行,總體上有利於保障能源資源供應安全和降低發展成本。但另一方面,在經濟換檔減速、需求擴張放緩、產能普遍過剩的情況下,國際市場供應增多和價格大幅下跌也對我國能源資源開采加工等上遊行業帶來更大的競爭壓力,生產者價格的持續回落也會進一步加劇企業經營困難,去產能、降成本壓力增大。
四是國際經貿規則主導權之爭,既為我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規則制定帶來難得機遇,也對我國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擴大市場開放帶來挑戰。去年10月,美國主導的有12個亞太經濟體參加的TPP談判最終達成協議,不僅在市場開放和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達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而且在環境保護、勞工標准、競爭中立、電子商務、金融等服務業開放等領域設立了新標准,對未來國際經貿規則體系的演進具有引領示範作用。我國已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為維護我國和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益,就必須主動參與推動多邊經貿規則制定和國際經濟治理體系改革完善,積極引導全球經濟議程,提升制度性話語權,促進國際經濟秩序朝著平等公正、合作共贏的方向發展。同時,也要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對外開放新體制,更好地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經貿體系變革的新形勢,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
五是地緣政治關系復雜多變和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既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構成潛在威脅,也擴大了我國在大國關系動態博弈中的迴旋餘地。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不斷從經濟、金融、科技、產業等領域向社會、政治、軍事、安全和國際治理等更廣泛領域傳導,全球利益格局的戰略博弈更加激烈,地緣政治和大國關系深刻調整,全球恐怖主義出現新回潮,熱點敏感問題頻發。應對外部環境變化,既要堅持原則,妥善處理大國關系,有效應對和管控風險,主動營造有利的外部環境,更要實施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戰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打造對外開放合作新格局,贏得發展主動,切實維護國家安全和經濟安全,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