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斯密提出的國際貿易理論被稱為什麼
斯密提出的國際貿易理論被稱為絕對成本說
1776年 Adam Smith出版了《An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Wealth of Nations》(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簡稱《國富論》一書,批評重商主義,反對政府對經濟的過度干預,創立了自由放任的自由主義經濟理論――古典學派自由貿易理論的創始人。
在國際貿易方面,他強調國際專業化分工的好處,強調自由貿易的必要性,強調國際貿易的雙方互利性,從而提出自己的國際貿易理論即絕對成本說(The Theory of Absolute Cost or The Theoryof Absolute Advantage)。
絕對成本說是適應歷史時代的需要,代表產業資產階級的利益提出的一種國際貿易理論。
絕對成本說的基本邏輯:
自然和獲得性優勢不同→同種商品生產效率不同→單位產品絕對勞動成本不同→單位產品的價格國際差別→跨國商品套利交易→產業結構和相對價格結構優化調整→兩國生產專業化程度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提高→各種產品產量增加→各國消費水平提高(貿易雙方都獲利)。
主要論點
①分工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
天然傾向――交換。例如分工對制針業的生產率提高。分工提高勞動生產率的三點理由:提高生產者熟練程度;節省與生產沒有直接關系的勞動時間;有利工具的改進和發明創造。
② ②分工的原則是絕對優勢
③國際分工的基礎是有利的自然稟賦或後天的有利條件Natural Endowment
絕對成本說的積極意義
⑴第一次用勞動價值論說明國際貿易的利益和基礎,為科學的雙方互惠互利的國際貿易理論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⑵反對重商主義的銳利武器,加速近代工業的發展。
⑶最大貢獻在於說明國際貿易並不一定是「零和游戲」。(雙贏)
絕對成本說的不足之處
⑴不考慮需求因素,無法說明均衡價格如何確定,因而就無法解釋國際貿易的收益分配問題,即誰獲利多少問題。
⑵產業結構和價格調整一步到位的理論邏輯與現實的緩慢到位不相符合。
⑶適用范圍有限。必要條件是每個國家必須有一種絕對勞動成本低於其他國家的同類產品,否則他就無法參與國際分工和貿易。要考慮絕對成本說失效。
⑷單一的成本優勢只是影響國際貿易格局的眾多因素之一。
❷ 西方國家關於國際分工的理論有哪些它們的代表人物與代表著作有哪些
亞當·斯密的國際分工學說
斯密在其代表著作《國富論》中,提出了國際分工與自由貿易的理論,並以此作為他反對重商主義的「貿易差額論」和保護貿易政策的重要武器。他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他認為分工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原因是:分工能提高勞動的熟練程度;分工使每個人專門從事某項作業,可以節省與其生產沒有直接關系的時間;分工有利於發明創造和改進工具。
斯密認為,適用於一國內部的不同職業之間、不同工種之間的分工原則,也適用於各國之間,從而形成其國際分工理論。自由貿易會引起國際分工,國際分工的基礎是有利的自然稟賦,或後天的有利生產條件。它們都可以使一國在生產上和對外貿易方面處於比其他國家有利的地位。如果各國都按照各自的有利的生產條件進行分工和交換,使各國的資源、勞動力和資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將會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及增加物質財富。
這個理論是按各國絕對有利的生產條件進行國際分工,也叫做絕對成本理論。 加入收藏
大衛·李嘉圖的「比較成本說」
(一)比較成本說的主要內容
李嘉圖的代表著作是《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他的「比較成本說」是在亞當?斯密絕對成本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李嘉圖認為每個國家不一定生產各種商品,而應集中生產那些利益較大或不利較小的商品,然後通過國際貿易進商品交換。在資本和勞動力不變的情況下,生產總量將增加。如此形成的國際分工對貿易各國都有利。
李嘉圖認為,在資本與勞動力在國際間不能自由流動的情況下,按照比較成本理論的原則進行國際分工,可使勞動配置更合理,可增加生產總額,對貿易各國均有利。但其前提必須是完全的自由貿易。
(二)對「比較成本說」 的評價
1.比較成本理論在歷史上曾起過進步作用,它為自由貿易政策提供了理論基礎,推動了當時英國資本積累和生產力的發展。
2.比較成本理論只提出國際分工的一個依據,未能揭示出國際分工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原因。成本、自然條件等因素對國際分工的形成有一定的影響,但不是惟一的和根本的因素。實際上,生產力、科學技術、社會條件等都對國際分工有重要的影響。
3.比較成本理論未能揭示出國際商品交換所依據的規律,即價值規律的國際內容。
赫克歇爾―俄林的要素比例說
古典學派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商品所花費的勞動時間決定的。而以俄林為代表的新古典學派則反對這一學說。他們用在互相依賴的生產結構中的多種生產要素的理論代替了古典學派的單一生產要素的勞動價值理論。李嘉圖認為國內價值理論不能適用於國際貿易,俄林則把國內價值理論擴大到區際貿易或國際貿易上。
古典學派認為國際貿易發生的原因是各個國家生產各種商品勞動生產率的差異,而且各國勞動生產率及其差異都是固定不變的。俄林則在他的生產要素稟賦理論中,假定各個國家在生產商品時所使用的生產技術是一樣的,因而排除了各國勞動生產率的差異。
(一)要素比例理論的三個主要結論
1.每個區域或國家利用它的相對豐富的生產諸要素(土地、勞動力、資本等)從事商品生產,就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反之,則處於不利地位。
2.區域貿易和國際貿易的直接原因是價格差別,即各個地區或國家間商品價格不同。
3. 商品貿易一般趨向於(即使是部分地)消除工資、地租、利潤等生產要素收益的國際差別。
(二)赫―俄學說的一些假定
1.在各個域際或國家內部,生產諸要素是完全自由流動的,在區域和國家之間,它們是不能自由流動的。
2.假定貨物流通中的一切限制都不存在。
3.假定只有商品貿易,貿易是平穩的,出口恰恰足以支付進口。
4.假定生產諸要素是完全可以分割的,單位生產成本不隨著生產的增減而變化,因而沒有規模經濟的利益。
5.假定只有兩個區域或兩個國家。
6.假定兩國技術水平相同,生產函數相同。
(三)赫―俄要素比例說的基本內容
1.價格的國際絕對差
俄林認為各國所生產的同樣產品的價格絕對差是國際貿易的直接基礎或直接原因,即國際貿易之所以產生是由於價格的不同。當兩國間的價格差別大於商品的各項運輸費用時,則從價格較低的國家輸出商品到價格較高的國家是有利的。
2.成本的國際絕對差
俄林認為價格的國際絕對差來自成本的國際絕對差。商品價格的國家之間的差別,主要是成本的差別。所以,成本的國際絕對差是國際貿易發生的第一個原因。
3.不同的成本比例
俄林認為國際貿易發生的第二個條件是在兩國國內各種商品的成本比例不同。
4.相同的比例成本
俄林認為.假如兩國成本比例是相同的,則兩國間只能發生暫時的貿易關系.
在這種情況下,只能是美國的小麥和紡織品都單方向英國輸出。而英國沒有任何產品可輸出。因美國對英國貿易出超,英國入超。英國需大量買入美元來補償,則美元匯價就會上升,英鎊就會下降。美元匯價的上升意味著以英鎊計價的美國商品價格的上漲,就會抑制美國的出口。在匯率達到一定水平時,雙方的進口值恰好會等於出口值,這就建立了貿易平穩。但在兩國成本比例相同時;兩國間均衡匯價就會按美元(或英鎊)計算,美國商品的單位成本完全等於英國的單位成本。因此,將不會再有貿易關系產生。比例中,美元匯價上漲一倍就會使兩國兩種商品的單位成本完全相等。由此可見,俄林認為比較成本差異是國際貿易的重要條件。
5.生產諸要素的不同的價格比例
為什麼存在比較成本的差異呢?即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成本比例呢?俄林認為不同為各國國內的生產諸要素的價格比例不同。不同的商品由不同的生產要素組合生產出來的。由於各國的生產要素價格比例不同,就產生了成本比例的不同。
那麼,每種生產要素的價格是如何決定的呢?它們是由供給和需求所決定的。對一種要素的需求來自對其產品的需求。那麼兩國的生產要素的價格的不同比例關系,也就是兩國諸生產要素的供給和需求存在著不同的比例關系。
6.生產諸要素的不同供求比例
在生產要素的供給方面是不相同的,國際貿易就是建立在各個國家各種生產要素的多寡不同和價格的高低不同的基礎上。即使生產諸要素供給比例相同,對這些生產要素不同的需求也會產生生產諸要素的不同的價格比例,從而為國際貿易提供一個基礎。
7.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的基礎和利益
俄林從價格的國際絕對差出發,分析了成本的國際絕對差。又探討了不同國家內不同的成本比例,進而探討了生產諸要素的不同的價格比例,最後分析了生產諸要素的不同的供給需求比例。
俄林認為,在這個鏈條中,供給比例是最重要的環節,但沒有一個單一的環節是國際貿易的最終的基礎。各個環節之間的互相依賴的關系決定了每一個國家的價格結構,而各個國家的價格結構決定了它們在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體系中的比較利益,同時這也就構成了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的基礎。
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最重要的利益是各國能更有效地利用各種生產因素。在國際分工條件下,各種生產要素的最有效的利用將會比在閉關自守的情況下得到更多的社會總產品。
俄林還認為國際生產要素不能充分流動使生產達不到理想結果,但是商品的流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國際間生產要素缺少流動性的不足,即通過國際貿易可以部分解決國際間要素分配不均的缺陷。
(四)對赫-俄學說的評價
1.赫一俄學說進一步發展了國際分工學說
(1)在各國參加國際分工、專業化生產的論述上,赫―俄學說比李嘉圖的「比較利益理論」更為深人和全面。
(2)正確地指出了生產要素在各國對外貿易中的重要地位。在各國對外貿易競爭中,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要素的結合起著重要的作用。
2.赫一俄學說的缺陷
(1)赫一俄理論抹煞了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發展的最重要的原因。
(2)忽視科學技術的作用。技術革新、技術進步可以改變要素成本和比例,從而改變比較成本。
(3)赫―俄理論與當代發達國家間貿易迅速發展的實際情況不符。按照他們的理論,國際貿易應發生在要素稟賦不同和需求格局相異的工業國家與初級產品生產國之間。但當代貿易的一個特點卻是大量貿易發生在要素稟賦相似、需求格局接近的工業國之間,而發達國家同發展中國家間貿易發展卻比較緩慢。
(4)抹煞了國際生產關系,抽象地談論對外貿易可以使各國收人均等論,這是不符合國際貿易實際情況的。
參考資料:http://info.china.alibaba.com/news/detail/v0-d1004429127.html
❸ 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練習題答案,哪裡可以找到
好圓裂,我嘗試做一橘散閉下。剛學了國貿實務
2.經濟實力、外貿依存度
3.出口額、進口額、進出口總額
6.優勢、劣勢、逆差
7.外部、內部價格
8.供給掘仔、需求、匯率
DBDCAACAAA
注意;有錯誤,僅為我的看法。
❹ 國際分工與國際貿易的關系
為什麼談國際貿易理來論時,突然冒出一源個」國際分工「來?各位如何想的呢?
書上先是談國際貿易的概況,然後突然說到分工?那個編輯是如何想的呢?這其中的」思想基礎「又是什麼呢?
事實上政治經濟學是西方經濟學中的一個分支,並不是特別為國際貿易來寫的。那麼國際貿易的理論依據在哪裡呢?
據我的理解,國際貿易與普通貿易的特點就是國家或政府參與到國際貿易中的利益分配,因此,國家的政策非常重要,而國家政策在不同方面有不同導向。例如為什麼過去中國是出口退稅的政策,而現在這個退稅正在逐年下降?為什麼中國過去關稅高,而現在逐年下降?
另外,為什麼退稅每年下降」這么多「而關稅又下降」這么多「?
我認為這些背後才是真正的的國際貿易理論。這些理論指導政策或為政策提供依據,而學生理解了這些理論,然後就能夠指導將來的工作。
如現在的國際貿易教材應該更加註重進口方面的內容,而我們的教材仍然是以出口為導向。
現在的國際貿易教材應該更加註重國際市場研究和產品的sourcing內容,但是我們教材里根本沒有!
❺ 5.國際分工與國際貿易理論中的要素稟賦說的提出者是( ) A.亞當•斯密 B.大衛•李嘉圖
第一個是C,第二題是A
❻ 國際分工與國際貿易是什麼關系
一、國際分工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
國際貿易發展的基礎是國際分工。國際專業化版分工能從各方面提高勞動力權的生產效率,從而導致單位時間內產成品的增加,間接的導致了國際間交換的必要性,促進了國際貿易的迅速增長。
二、國際分工對國際貿易的商品結構產生重要影響
國際分工的細致化程度決定了國際貿易發展的規模和速度,並且能從側面決定國際褒義的結構和內容。隨著科技革命的不斷深化,國際分工也進一步的向深度和廣度發展,使得國際貿易中工業製成品的比重不斷升高,技術貿易得到迅速發展。
三、國際分工對國際貿易的地理分布也產生重要影響
各國的國際貿易與經濟發展及在國際分工中所處位置密切相關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後,發達國家工業部門成為國際分工的主導形式,從而導致發達國家相互間的貿易得到了快速發展,而與發展中國家問的貿易呈現出下降趨勢。
四、國際分工還對國際貿易政策產生重要影響
國際分工的地位如果,是指定國際貿易政策的依據,隨著國際分工的不斷深入與細致,誰占據了主導地位,在國際貿易中的話語權就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