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世界經濟年鑒(2008-2009)的目錄
綜合報告·專論
世界經濟形勢回顧與展望
美國經濟的深層危機與美元體制的前途
國際油價劇烈波動的重要動因:金融因素
國際資本市場回顧與展望
世界經濟失衡及其影響
國別(地區)經濟
亞洲經濟
中國
中國香港
中國澳門
中國台灣
阿富汗
阿聯酋
朝鮮
韓國
菲律賓
科威特
馬來西亞
緬甸
尼泊爾
日本
泰國
塔吉克
土庫曼
伊拉克
伊朗
以色列
印度
歐洲經濟
阿爾巴尼亞
奧地利
比利時
德國
俄羅斯
法國
荷蘭
瑞士
英國
非洲經濟
阿爾及利亞
安哥拉
加彭
摩洛哥
盧安達
南非
突尼西亞
美洲經濟
巴西
玻利維亞
厄瓜多
古巴
海地
加拿大
美國
墨西哥
智利
大洋洲經濟
澳大利亞
紐西蘭
世界農業
2007年度世界農業發展形勢
戰後美國的農村發展政策與機制
菲律賓農業
埃及農業
世界工業
世界電子產業
世界航空航天工業
世界汽車工業
世界鋼鐵工業
世界能源市場
國際貿易·國際投資
世界商品貿易發展綜述
世界服務貿易發展趨勢
國際商品市場新變化
國際直接投資新趨勢
全球100個國家果品機貿易投資風險指數(ITIRI2008)
國際金融
國際金融形勢綜述
國際外匯市場綜述
中國人民幣的匯率改革
國際黃金價格走勢
世界保險業的發展
世界旅遊業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發展狀況
中國旅遊規劃業及其前景
中國鄉村旅遊業的發展
世界環境保護
改善全球大氣狀況的清潔發展機制
環境保護時代的全球城市化進程
環境污染與人類健康
世界汽車工業的發展與環境問題
環境保護時代的化學工業發展趨勢
考慮環境目標的英國電力生產政策
綠色GDP核算在中國的進展
最近兩年世界環境事件的回放
世界流通業
全球零售業250強與行業新趨勢
世界零售巨頭的新發展
網上零售業成為美國主流商業方式
國際經濟組織(集團)最新動態
八國峰會述評
WTO多哈回合的進展
歐盟經濟一體化的新進展
北美自由貿易區:南北區域
合作的典範
亞太經合組織:悉尼會議
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的進展
國際經貿最新動態
2007年世界經濟大事記
中外工商企業
2008年《財富》全球500強企業(前300家)
2008年中國500強企業(前300家)
2008年中國服務業企業500強(前100家)
2008年中國製造業企業500強(前100家)
2008年(第22屆)電子信息100強
中國經濟社會之窗
中國300個省市綠色GDP指數(CGGDPI2008)
中國300個省市管理效率指數(CMEICN2008)
中國城市名片
世界經濟統計匯編
宏觀經濟
工業、交通與能源
農業
財政與金融
貿易
跨國直接投資
科技、文化與衛生
……
❷ 一個國家順差100個單位投資100個單位,GDP增長是400個單位,求外貿乘數是多少
Y=C+I+G+NX
C=cY+C0
所以,Y=cY+C0+I+G+NX
變形可得,Y=(C0+I+G+NX)/1-c
現在有
△NX=100,△I=100,△Y=400
代入可得
400=(100+100)/1-c
解得 c=0.5
所以外貿版乘數是權 1/1-c = 2
外貿乘數為2
❸ 國際貿易的統計分析指標
1、貿易額和貿易量
貿易額就是用貨幣表示的貿易的金額,貿易量就是剔除了價格變動影響之後的貿易額,貿易量使得不同時期的貿易規模可以進行比較。這里有三個概念需要掌握。
(1)對外貿易額(Value of Foreign Trade):就是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的進口總額與出口總額之和。
一般用本國貨幣表示,也可用國際上習慣使用的貨幣表示;聯合國發布的世界各國對外貿易額是以美元表示的;各國在統計有形商品時,出口額以FOB價格計算,進口額以CIF價格計算;無形商品不報關,海關沒有統計。
(2)國際貿易額:(Value of International Trade)是以貨幣表示的世界各國對外貿易值的綜合,又稱國際貿易值。它等於一定時期內世界各國用FOB價格計算的出口貿易額之和。
(3)貿易量:貿易量是為了剔除了價格變動影響,能准確反映國際貿易或一國對外貿易的實際數量,而確立的一個指標。在計算時,是以固定年份為基期而確定的價格指數去除報告期的貿易額,得到的就是相當於按不變價格計算(剔除價格變動的影響)的貿易額,該數值就叫報告期的貿易量。
貿易量可分為國際貿易量和對外貿易量以及出口貿易量和進口貿易量。
2、貿易差額
貿易差額(Balance of Trade)是指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出口總額與進口總額之間的差額。
(1)貿易順差(Favorable Balance of Trade ),我國也稱它為出超(Excess of Export over Import):表示一定時期的出口額大於進口額。
(2)貿易逆差(Unfavorable Balance of Trade ),我國也稱它為入超(Excess of Import over Export)、赤字,表示一定時期的出口額小於進口額。
(3)貿易平衡:就是一定時期的出口額等於進口額。
一般認為貿易順差可以推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所以各國無不追求貿易順差。但是,大量的順差往往會導致貿易糾紛。例如日美汽車貿易大戰等。
3、國際貿易條件
國際貿易條件(Terms of International Trade):是出口商品價格與進口商品價格的對比關系,又稱進口比價或交換比價。它表示出口一單位商品能夠換回多少單位進口商品。很顯然,換回的進口商品越多,越為有利。貿易條件在不同時期的變化通常是用貿易條件指數來表示,貿易條件指數是出口價格指數和進口價格指數的比值,計算公式是:出口價格指數除以進口價格指數,再乘以100(假定基期的貿易條件指數為100)。
報告期的貿易條件指數大於100,說明貿易條件較基期改善。
報告期的貿易條件指數小於100,說明貿易條件較基期惡化。
4、貿易的商品結構
貿易的商品結構(Composition of Trade)就是各類商品在貿易總值中所佔的比重。 這里涉及到一個商品分類的問題,一般有兩種分類方法。
(1)聯合國秘書處的《國際貿易標准分類》(SITC):把有形商品依次分為10大類,其中0一4類商品稱為初級品,把5一8類商品稱為製成品,第9類為沒有分類的其他商品。初級產品、製成品在進出口商品中所佔的比重就表示了貿易的商品結構。
(2)是按生產某種商品所投入的生產要素進行分類,可分為勞動密集型商品、資本密集型商品等某種生產要素密集型商品。
5、貿易的地理方向
(1)對外貿易地理方向(Direction of Foreign Trade)
對外貿易的地理方向是指該國進口商品原產國和出口商品消費國的分布情況,它表明該國同世界各地區、各國家之間經濟貿易聯系的程度。
例如,2003年我國前十位進口來源地分別是日本、歐盟、台灣省、東盟、韓國、美國、香港地區、俄羅斯、澳大利亞和巴西。2003年我國前十位出口市場分別是美國、香港地區、歐盟、日本、東盟、韓國、台灣省、澳大利亞、俄羅斯和加拿大。由此而確定的2003年我國前十大貿易夥伴(根據進出口總額確定)為日本、美國、歐盟、香港地區、東盟、韓國、台灣省、俄羅斯、澳大利亞和加拿大。
(2)國際貿易地理方向(Direc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是指國際貿易的地區分布和商品流向,也就是各個地區、各個國家在國際貿易中所佔的地位。通常用它們的出口額(或進口額)佔世界出口貿易總額(或進口貿易總額)的比重來表示。
例如,2003年世界商品出口前 八位的國家或地區是美國、德國、日本、法國、中國、英國、加拿大、義大利。2003年世界商品進口前 八位國家或地區是美國、德國、英國、日本、法國、中國、義大利、加拿大。
6、對外貿易依存度
對外貿易依存度(Foreign Dependence Degree)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國民經濟外向程度大小的一個基本指標。它是指對外貿易額在該國國民收入或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重。
❹ 改革開放前後人民生活的變化
1、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
技術助推生產工具變革。改革開放前,在科學技術欠發達的背景下,人們的勞動方式和社會分工相對單一。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大數據、超級計算、感測網等新技術的出現,以及由人工智慧引領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刻改變了過去以人與人之間的緊密合作與分工為主要基礎的生產、生活和勞動方式,推動人類社會逐漸走向人機協同、跨界融合的智能時代。
2、城鄉勞動方式變化:
改革開放之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在城鄉區域之間的流動,大量農民工湧向城鎮就業。
當前,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鄉村振興戰略大力實施的背景下,鄉村產業蓬勃發展,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農民工迴流現象普遍出現,本地就業成為農民新的選擇,城鄉勞動方式日漸趨同。
3、發展方式變化: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美好生活的前提。40多年來,人們從觀念到行為發生了巨大變化,不再依靠粗放式發展方式促進經濟社會進步,致力於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共享美好生活的增長點。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人們追求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倡導環保意識、生態意識。
4、消費方式變化:
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取消了消費品的票證供給制度,引發了城鄉居民的第一次消費革命。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經歷了從「吃得飽」到「吃得好」「吃得健康」,再到「吃出文化」「吃出品位」的消費層次變遷。
當前,智能手機、智能家居等的出現,使人們在消費方式上達到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個性化滿足,人們在精神文化生活、教育、旅遊、保健等方面呈現消費熱點,品質型、發展型的消費觀念和方式成為趨勢。
5、消費結構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結構由單一向多元轉變。在城鎮居民消費支出中,交通、通訊、娛樂、教育、文化等成為消費增長最快的領域;食品、衣著、交通等則是農村居民增長最快的消費領域。
❺ 國慶60周年黑板報
迎國慶60周年黑板報資料
共祝祖國六十華誕
五星紅旗似彩霞,
迎風招展慶華誕。
光輝版歷程世權矚目,
神州大地遍地花。
改革開放揚起帆,
祖國躍上千里馬。
今日再展戰洪圖,
燦爛前景世人誇。
舉國上下慶國慶,
遙想當年戰鼓驚。
全國人民齊祝興,
皆出兒女愛國心。
金秋十月好心境,
舉國歡騰迎國慶。
四十九年風雨徑,
共祝未來更光明。
華夏河山遍紅旗,
中原內外皆兄弟。
南輾北轉實不易,
歲月崢嶸應有憶。
洪魔肆虐似無敵,
眾志成城畫藍圖。
環保黑板報資料
為了地球的明天,我們必須從現在開始努力,要好好地保護環境.於此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實行垃圾分類袋裝化.這樣不僅能減少環衛工人的工作量,還能更好地起到廢物利用,減少污染,節約資源.
買菜時,少用塑料袋,盡量用竹籃子.
用筆盡量用可換芯的,減少圓珠筆外殼的浪費與垃圾量.
外出吃飯盡量不用一次性飯盒.
播種綠色就是播種希望 垃圾過剩與環境問題 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 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
從喝純水想起
❻ 高分!急急急!!!祖國發展變化或身邊美好生活美術作品,O(∩_∩)O謝謝
1)建立全面物質生產體系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保證了和平穩定就,建立起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中國已經由初級工業經濟轉變為高級工業經濟,包括鋼鐵、家用電器在內的許多工業產品生產居世界第一位。與此同時,中國經濟規模和經濟總量不斷擴大。197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只有3645億元,200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猛增到246619億元,30年間增加了67倍。2007年中國每天創造的GDP為675億元,1978年的GDP現在只用6天時間就可以完成。
(2)國際地位持續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快速經濟增長使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2005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182321億元人民幣,按2005年人民幣對美元平均匯率1:8.1917計算,中國GDP總量約摺合為22248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5.6%,排在世界第四位(見圖1)。[2]如按人民幣對美元購買力平價(PPP)轉換系數1.8 水平計算,2005年中國經濟總量GDP現價182321億元人民幣摺合為101289億美元,僅次於美國,排在全球第2位。[3]隨著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和人民幣快速升值,中國以美元衡量的經濟總量還將快速增加。
(3)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以加入WTO為標志,中國經濟已經完成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和經濟全球化浪潮之中。數據表明,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聯系更加緊密,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經濟增長具有明顯的相關性、同步性。1978-2007年中國經濟
與世界經濟增長的同步系數是3.4,即世界經濟增長1個百分點,中國經濟增長3.4百分點(見圖2),中國經濟影響世界,世界經濟影響中國。
(4)社會經濟取得全面進步
改革開放30年,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取得全面進步。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世界經濟研究中心(WERCCN)和首都流通研究基地中國經濟指數中心(BCEIC)主任季鑄教授主持編制的《全球100個國家國際貿易投資風險指數》(ITIRI2007),從政治風險、經濟風險、政策風險、支付風險四個方面系統分析了全球100個國家國際貿易投資風險狀況,中國綜合風險指數0.8341,從第38位上升到第36位。排在埃及之前,秘魯之後。政治風險指數0.8513,排在第42位。經濟風險指數0.8064,排在第51位。政策風險指數0.7902,排在第76位。支付風險指數0.8937,排在第23位。目前,中國外匯儲備充實,經濟總體安全。然而,宏觀經濟管理水平較低,有待進一步提高。
(5)經濟增長變得更加穩健
中國的改革開放釋放出巨大的生產力,政府主導、大力投資和不斷強化的工業經濟使中國經濟增長一直高於世界經濟增長水平。1978-2007年世界經濟平均增長率為3.4%,中國同期經濟平均增長率為9.8%,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是同期世界經濟增長速度的2.8倍,是同期美國經濟增長速度的3.2倍。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經濟增長越來越穩健。1978-1995年期間,中國經濟發展還不夠完善、不夠成熟,經濟增長波動性和周期性都比較顯著。此後,中國經濟增長的波動性和周期性明顯減弱,表明中國經濟體系日趨完善,宏觀經濟調控日漸成熟。
(6)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同時,經濟發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國人均GDP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兌換1.53元人民幣匯率計算,約合149美元。2007年中國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開放前增長了17倍。這其中有價格上漲的因素,也有人民幣匯率變化的因素。
(7)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1978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為57.5%,農村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為67.7%。那時的中國相當貧困,人們吃糧、吃肉還要憑糧票、肉票。2006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下降到35.8%,下降了37.7%。農村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為43%,下降了36.4%。
(8)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
教育發展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1978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只有16.5萬,占當時中國人口總量96259萬的0.0171%。2006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達到377.5萬,占當年中國人口總量131448萬的0.2871%,30年間增長了16.7倍。
(9)國民預期壽命明顯提高
預期壽命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指標,預期壽命提高不但意味著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也意味著社會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據中國人口普查數據,1982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是67.77歲,2000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上升到71.40歲,增加了3.63歲。
(10)人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中國人民在這30年裡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電視機、洗衣機、冰箱、空調、汽車、電腦、網路、電話、手機、音樂、電影、旅遊、奧運,如此等等,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經進入一個與世界同步的時代。
3、改革開放30年十大思想轉變
中國改革開放30年在經濟發展取得巨大進步的同時,社會經濟思想理論也發生了積極轉變。
第一、毛澤東思想轉向鄧小平理論。實踐證明,毛澤東思想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指南。鄧小平理論繼承了毛澤東思想,並根據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形式變化,提出了改革開放新的發展理論。
第二,階級斗爭理論轉向經濟建設理論,經濟建設成為黨的基本路線。隨著時代變化,社會主義建設取代民主主義革命,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今天,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成為中國社會經濟思想的主流。
第三,國際戰爭理論轉向國際和平理論,中國進入和平發展的年代。對於世界形勢的判斷決定一個國家的基本戰略,20世紀前中期是美蘇爭霸的冷戰時代,國際戰爭危險依然存在。進入20世紀80年代,世界政治發生重要變化。鄧小平同志高瞻遠矚,審時度勢,正確提出和平是世界主流的判斷。從而為中國和平發展、改革開放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
第四,計劃經濟理論轉向市場經濟理論,中國開始全面的市場經濟改革。新中國建立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基礎之上,由於計劃經濟缺乏市場競爭,也缺乏市場靈活性,加上帝國主義封鎖,使中國經濟發展面臨許多困難。計劃經濟理論轉向市場經濟理論使中國經濟變得更有活力,也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奠定了理論基礎。
第五、自力更生理論轉向對外開放理論,中國經濟全面走向世界。自力更生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經濟發展的重要理論,也使中國建立起相對獨立的經濟體系。然而,一個國家的資源和市場總是有限的,轉向開放無疑會增加發展的資源與空間,對外開放理論使中國走向世界。以往,中國對跨國公司抱有敵意,把跨國公司看作帝國主義的工具。隨著改革開放,敵視跨國公司理論轉向國際合作理論,跨國公司開始大量進入中國。
第六、社會公平理論轉向社會競爭理論,社會分配差距不斷擴大。中國的社會主義理論重要基礎之一是公平理論,然而在生產力水平較低的時候,強調分配公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生產者的勞動積極性。由公平理論轉向競爭理論是提高經濟效率的需要,也是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的邏輯基礎。
第七,農村化理論轉向城市化理論,城市人口越來越多。中國曾一度出現農村化理論,大量城市人口隨著上山下鄉從城市流向農村。隨著改革開放,城市化理論成為主流,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入城市。
第八,均衡發展理論轉向非均衡發展理論。毛澤東時代,中國比較注意社會經濟發展的均衡性,毛澤東的《論十大關系》是均衡發展理論的代表。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發展轉向非均衡發展理論,片面理解「發展是硬道理」和「以人為本」,導致經濟增長過程中資源環境惡化、社會失業增加、貧富差距擴大、城鄉差距擴大,社會經濟發展失衡。
第九,平衡人口理論轉向非平衡人口理論。以往中國的人口結構是自然增長,盡管一段時期內由於長期戰爭後的補償性增長和經濟結構引起的社會性增長疊加,造成人口增長較快,但「正三角形」人口結構基本是基本合理的、可持續的(中國距離人口飽和上限還有相當距離,且會像其他國家那樣進入自然下降過程,呈正態分布)。相反,非平衡的計劃生育人口政策使今天的中國人口結構呈現「倒三角形」,貧困老齡化的中國邏輯上難以持續。
第十,工業經濟理論向服務經濟、綠色經濟理論。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實踐證明,中國工業化發展理論和增長方式有效率,但是沒有和諧持續,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矛盾越來越突出。以人力資本為主要增長來源的服務經濟可以有效地解決這些主要問題,北京開辟了服務經濟發展的新路,這也是目前所有先進發達國家的發展之路。不過,服務經濟發展的主要地域在城市,「三農問題」仍未解決。以原生態農業、可循環工業和可持續的服務產業為特徵的四川遂寧的綠
❼ 迎國慶黑板報
改革開放30年,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取得全面進步。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世界經濟研究中心(WERCCN)和首都流通研究基地中國經濟指數中心(BCEIC)主任季鑄教授主持編制的《全球100個國家國際貿易投資風險指數》(ITIRI2007),從政治風險、經濟風險、政策風險、支付風險四個方面系統分析了全球100個國家國際貿易投資風險狀況,中國綜合風險指數0.8341,從第38位上升到第36位。排在埃及之前,秘魯之後。政治風險指數0.8513,排在第42位。經濟風險指數0.8064,排在第51位。政策風險指數0.7902,排在第76位。支付風險指數0.8937,排在第23位。目前,中國外匯儲備充實,經濟總體安全。然而,宏觀經濟管理水平較低,有待進一步提高。
(5)經濟增長變得更加穩健
中國的改革開放釋放出巨大的生產力,政府主導、大力投資和不斷強化的工業經濟使中國經濟增長一直高於世界經濟增長水平。1978-2007年世界經濟平均增長率為3.4%,中國同期經濟平均增長率為9.8%,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是同期世界經濟增長速度的2.8倍,是同期美國經濟增長速度的3.2倍。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經濟增長越來越穩健。1978-1995年期間,中國經濟發展還不夠完善、不夠成熟,經濟增長波動性和周期性都比較顯著。此後,中國經濟增長的波動性和周期性明顯減弱,表明中國經濟體系日趨完善,宏觀經濟調控日漸成熟。
(6)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同時,經濟發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國人均GDP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兌換1.53元人民幣匯率計算,約合149美元。2007年中國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開放前增長了17倍。這其中有價格上漲的因素,也有人民幣匯率變化的因素。
(7)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1978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為57.5%,農村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為67.7%。那時的中國相當貧困,人們吃糧、吃肉還要憑糧票、肉票。2006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下降到35.8%,下降了37.7%。農村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為43%,下降了36.4%。
(8)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
教育發展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1978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只有16.5萬,占當時中國人口總量96259萬的0.0171%。2006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達到377.5萬,占當年中國人口總量131448萬的0.2871%,30年間增長了16.7倍。
❽ 以祖國發展、學生成長為主題,組織中小學生開展書信活動,以書信形式向同齡人或父母、師長傾訴心聲
(1)建立全面物質生產體系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保證了和平穩定就,建立起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中國已經由初級工業經濟轉變為高級工業經濟,包括鋼鐵、家用電器在內的許多工業產品生產居世界第一位。與此同時,中國經濟規模和經濟總量不斷擴大。197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只有3645億元,200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猛增到246619億元,30年間增加了67倍。2007年中國每天創造的GDP為675億元,1978年的GDP現在只用6天時間就可以完成。
(2)國際地位持續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快速經濟增長使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2005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182321億元人民幣,按2005年人民幣對美元平均匯率1:8.1917計算,中國GDP總量約摺合為22248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5.6%,排在世界第四位(見圖1)。[2]如按人民幣對美元購買力平價(PPP)轉換系數1.8 水平計算,2005年中國經濟總量GDP現價182321億元人民幣摺合為101289億美元,僅次於美國,排在全球第2位。[3]隨著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和人民幣快速升值,中國以美元衡量的經濟總量還將快速增加。
(3)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以加入WTO為標志,中國經濟已經完成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和經濟全球化浪潮之中。數據表明,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聯系更加緊密,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經濟增長具有明顯的相關性、同步性。1978-2007年中國經濟
與世界經濟增長的同步系數是3.4,即世界經濟增長1個百分點,中國經濟增長3.4百分點(見圖2),中國經濟影響世界,世界經濟影響中國。
(4)社會經濟取得全面進步
改革開放30年,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取得全面進步。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世界經濟研究中心(WERCCN)和首都流通研究基地中國經濟指數中心(BCEIC)主任季鑄教授主持編制的《全球100個國家國際貿易投資風險指數》(ITIRI2007),從政治風險、經濟風險、政策風險、支付風險四個方面系統分析了全球100個國家國際貿易投資風險狀況,中國綜合風險指數0.8341,從第38位上升到第36位。排在埃及之前,秘魯之後。政治風險指數0.8513,排在第42位。經濟風險指數0.8064,排在第51位。政策風險指數0.7902,排在第76位。支付風險指數0.8937,排在第23位。目前,中國外匯儲備充實,經濟總體安全。然而,宏觀經濟管理水平較低,有待進一步提高。
(5)經濟增長變得更加穩健
中國的改革開放釋放出巨大的生產力,政府主導、大力投資和不斷強化的工業經濟使中國經濟增長一直高於世界經濟增長水平。1978-2007年世界經濟平均增長率為3.4%,中國同期經濟平均增長率為9.8%,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是同期世界經濟增長速度的2.8倍,是同期美國經濟增長速度的3.2倍。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經濟增長越來越穩健。1978-1995年期間,中國經濟發展還不夠完善、不夠成熟,經濟增長波動性和周期性都比較顯著。此後,中國經濟增長的波動性和周期性明顯減弱,表明中國經濟體系日趨完善,宏觀經濟調控日漸成熟。
(6)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同時,經濟發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國人均GDP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兌換1.53元人民幣匯率計算,約合149美元。2007年中國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開放前增長了17倍。這其中有價格上漲的因素,也有人民幣匯率變化的因素。
(7)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1978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為57.5%,農村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為67.7%。那時的中國相當貧困,人們吃糧、吃肉還要憑糧票、肉票。2006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下降到35.8%,下降了37.7%。農村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為43%,下降了36.4%。
(8)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
教育發展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1978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只有16.5萬,占當時中國人口總量96259萬的0.0171%。2006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達到377.5萬,占當年中國人口總量131448萬的0.2871%,30年間增長了16.7倍。
(9)國民預期壽命明顯提高
預期壽命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指標,預期壽命提高不但意味著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也意味著社會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據中國人口普查數據,1982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是67.77歲,2000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上升到71.40歲,增加了3.63歲。
(10)人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中國人民在這30年裡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電視機、洗衣機、冰箱、空調、汽車、電腦、網路、電話、手機、音樂、電影、旅遊、奧運,如此等等,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經進入一個與世界同步的時代。
改革開放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已布滿了改革的腳印;改革開放的輝煌成就也直接地寫在了每一個人的臉上,體現在了每一人的身旁,人們的衣、食、住、行有了很大的變化,改革已走遍了千家萬戶。
變化之「衣」
聽媽媽講,他們小的時候,買布需要布票,經濟條件好的人家過年的時候才會扯上一段新布,花錢請裁縫給孩子做套新衣;一件衣服,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還得給弟弟妹妹穿。媽媽小時候就是穿百家衣長大的。若是哪年新年得到一件新衣服的話,就像是得到了最好的禮物,穿著在夥伴們面前顯擺直到臟了也省不得脫下呢!夥伴們更是會流露出羨慕的眼光。而現在,到處都是琳琅滿目的服裝店,各種款式、各式面料、兒童的、成人裝、休閑式、淑女裝……五彩繽紛、眼光了亂;打開我的兒童衣櫃,裡面的春、夏、秋、冬的衣服分層分類疊放,各種顏色、各種面料的衣服應有盡有。
變化之「食」
民以食為天,說到「食」變化也是巨大的;媽媽小的時候一個月能吃上一次肉就是件幸福的事了,粗茶淡飯只要能夠吃飽就行,媽媽兄妹倆人最盼望的日子就是過年了,不僅能吃上香噴噴的紅燒肉還有平日里很難看到的穿著漂亮「衣服」的糖果吃。「肯德雞」、「麥當勞」、「和路雪」、「可口可樂」……改革開放讓我們吃上了媽媽小時候吃不到的好東西,豬羊牛、雞鴨鵝那些已不再是現代人追求的東西了,「健康、綠色食品」成為了現代人的的首選;超市裡面肉類、蔬菜、水果等等品種豐富,人們在裡面可以隨心的購買到自己所需的食品。各種風味的飯店、餐館一家接著一家出現在我們的身邊,裡面座無虛席、歡聲笑語、熱鬧非凡。
變化之「住」
在我們美麗的太湖之濱,排排紅瓦綠房在高大的樹木的掩映下,顯得那樣雄偉、壯麗、高聳入雲。一幢幢極具歐洲古典風格的別墅群錯落有致地座落於風景宜人的太湖湖畔。鄉間村落多是氣派的門樓,或高、或矮、或氣勢恢宏、或小巧玲瓏,形形色色、各式各樣。家家戶戶窗明潔凈,裡面裝修或豪華、或簡潔,各具特色,各種家用電器擺放齊全。媽媽小時候哪有這樣的房子住呀,大都是平房,泥土壘的房子也隨處可見;媽媽說,平常人家裡除了床、桌椅、衣物櫃外基本沒什麼別的傢具了,村裡的一台黑白電視機是整個村子的「寶貝」了。
變化之「行」
現在公交車線路布滿全市的各個角落,私家車也越來越多,人們出行公交車、計程車隨心所欲。遠程旅遊、出差,飛機、火車,方便、快捷。家家戶戶也都擁有了交通工具——摩托車、電動車、自行車,好多人家還擁有了小轎車。爸爸說,這在以前是根本不敢想的事,爸爸小的時候,村裡就爺爺有一輛「長征」牌自行車,還是公家的,這是讓爸爸在夥伴們面前最自豪的!
改革開放帶來的成就在這30年裡已遍布了全中國,國家富強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翻天覆地的提高。城市,鄉村到處充滿了生機與活力,祖國的神州大地正用這繁華引來了百年奧運…
❾ 經濟周期性變化指標有哪些
經濟周期性變化指標包括先行指標、同步指標、滯後指標三類,具體的主要指標則有GDP增長率、失業率、價格指數等。
(一)先行指標。先行指標是指預示未來月份經濟狀況和可能出現的商業周期性變化,並為分析者提供利率趨勢變化早期跡象的市場指標。這些指標的高峰和低谷順次出現在經濟周期的高峰和低谷之前,因此對將來的經濟狀況有預示作用。先行指標有貨幣供應量、股價指數、房屋建造許可證的批准數量、機器設備的訂單數量等。先行指標一般能在總體經濟活動發生變化之前6個月達到頂峰和谷底。投資者採用該指標可以事先知道經濟波動的轉折點,從而採取恰當的投資策略。如當貨幣當局減少貨幣供應量時,它一方面顯示了當局的政策意圖,暗含著目前經濟中的過熱趨向;另一方面會帶來利率的提高,利率的提高會帶來企業成本的上升,減少盈利,從而降低了對投資者的吸引力;利率提高增加了股票投資的機會成本,因而必然導致投資的減少進而引起股票價格的下降。
(二)同步指標。同步指標是指其達到高峰或低谷的時間與總體經濟出現高峰或低谷的時間大致相同的指標。同步指標可描述總體經濟的運行軌跡,確定總體經濟運行的高峰或低谷位置。它是分析現實經濟運行態勢的重要指標。同步指標的變動時間與一般經濟情況基本一致,可以顯示經濟發展的總趨勢,並確定或否定先行指標預示的經濟發展趨勢。主要的經濟同步指標有國內生產總值、工業總產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
(三)滯後指標。滯後指標是指相對於國民經濟周期波動,在時間上落後於經濟周期波動階段的指標。此類指標的變化一般滯後於國民經濟的變化,有助於驗證先行指標所表示的經濟趨向是否真實。如失業率,庫存量,銀行未收回貸款規模、全民固定資產投資、商業貸款、財政收支、零售物價總指數、消費品價格指數、集市貿易價格指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