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貿易 > 國際貿易運輸論文

國際貿易運輸論文

發布時間:2021-02-27 07:23:21

『壹』 運輸方式的選擇和運用800字論文

【內容提要】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及信用證、海上貨物運輸及貨運代理合同、保險合同等是國際貿易中常見的幾個環節,對應的各種法律關系相對獨立,又互相關聯。這些關聯性對幾類典型涉外海事案件的審理產生一定影響,本文對此進行了初步分析。
關鍵詞:國際貿易、海上貨物運輸、關聯性、涉外海事案件審理
典型的國際貿易流程:
信用證議付或托收等
銀行
╱ ╲
國際貿易合同
賣 方←―――――――――――――→買 方
∣╲代理╱∣
∣╲ (貨運代理人) ╱∣
∣ ∣ ∣
∣承 運 人∣
海上貨物運輸合同★
╲╱
保 險 人
海上貨物運輸保險合同
典型的國際貿易流程由貿易合同的訂立開始,通過信用證或托收等方式結算貨款、訂立貨運代理和海上貨物運輸合同實現貨物運輸和交付、採用保險合同方式分散貨物運輸途中的風險。在這一過程中,位於不同國家或地區的貿易雙方可能分別與銀行、承運人、貨運代理人和保險人等建立相對獨立、又互相關聯的合同關系。這些合同的內容與貿易合同約定之間通常存在著特定的意思聯絡;同時,國際貿易中流轉的提單在不同的法律關系中發揮著議付單證、提貨憑證、運輸合同證明、保險利益依據等不同功能。國際貿易、運輸及保險之間特殊的關聯性不可避免地對海上貨物運輸、貨運代理和海上貨物運輸保險合同糾紛等涉外海事案件的審理產生影響。
一.國際貿易合同中的貿易術語對海上貨物運輸及貨運代理關系認定的影響
國際貿易雙方通常會在合同中採用國際貿易術語(INCOTERMS) ,對貨物的運輸方式及風險劃分、由誰負責辦理進出口清關手續及向承運人訂艙運輸等作出約定。雖然這種買賣雙方之間的約定對運輸及貨代合同沒有直接的約束力,但一般來說,國際貿易的買方或賣方將按照貿易合同的約定履行其在運輸過程中應盡的義務,他們在買賣和運輸這兩種互相關聯的合同中的意思表示及法律地位之間通常存在著特定聯絡。在海上貨物運輸合同和貨運代理合同案件的審理中,書面的委託協議、訂艙協議或提單等是審查當事人之間法律關系及權利義務的依據。但是,很多當事人在實務操作中只是通過口頭、傳真甚至電子郵件等方式進行委託,沒有留下書面協議。從訴訟證據角度分析,傳真或口頭約定的內容在發生爭議時很難固定,裁判者往往需要綜合參考提單的表面記載、當事人的行為及其在貿易合同中約定的貿易術語等與運輸相關的條款,據此對運輸和貨代關系當事人之間的真實意思表示及權利義務作出合理判斷。
例如,買賣雙方在貿易合同中約定:以FOB價格條件成交,賣方向買方指定的貨代公司聯系貨物交接事宜並換取甲船公司提單,據此托收貨款。賣方遂將貨物及出口清關文件交給該貨代公司,取得甲船公司簽發的提單。貨代公司代賣方辦理了貨物出口清關手續,又以買方名義委託乙船公司運輸貨物並交給買方,由買方支付運費。之後,賣方以甲船公司提單委託銀行向買方托收,遭退單。經查,甲船公司未經工商登記注冊,已下落不明。賣方遂以貨運代理合同糾紛為由起訴貨代公司,理由是:貨代公司接受賣方委託訂艙出運貨物,具有為委託人謹慎選擇適格承運人的代理職責。貨代公司將不具備承運人資質的甲船公司提單交給賣方,致使賣方無法向承運人追償,應當承擔代理不當的過錯責任。貨代公司則辯稱其是接受買方傳真委託,代買方接收貨物、轉交甲船公司提單、委託乙船公司實際完成貨物運輸並交給買方。本案中,賣方與貨代公司之間沒有書面委託協議,賣方對貨代公司提供的買方傳真委託文件真實性也不予認可;訴訟雙方的爭議焦點就是賣方與貨代公司之間是否存在委託訂艙關系。
筆者認為,貨代公司與賣方之間僅存在出口清關的特定代理關系,並不存在委託訂艙關系;貨代公司是接受買方的委託向乙船公司委託訂艙。首先,貨代公司的業務范圍包括代辦貨物清關手續、交接貨物、向承運人訂艙等。這些事項可由當事人在貨運代理合同中選擇若干作為委託內容。因此,不能根據貨代公司為賣方代辦出口清關就推斷出雙方之間必然存在包括訂艙在內的委託代理關系。本案可以參考買賣雙方在貿易合同中通過F組術語體現的意思表示:正常情況下,賣方僅需辦理出口清關手續,並在起運港將貨物交給買方指定的承運人或其代理人即完成交貨。貨物運輸環節由買方負責,由其委託訂艙運輸。筆者認為,賣方接受甲船公司提單完全基於買賣雙方在貿易合同中的約定,與貨代公司的意思表示無關。賣方持有的甲船公司提單體現了雙方之間「虛擬」的運輸合同關系,其真正功能僅為托收貨款的貨物收據,實際上存在很大的風險。乙船公司提單則證明了買方與真正承運人之間的海上貨物運輸合同關系。這兩個法律關系相對獨立,甲、乙船公司也不屬於《海商法》第60條規定的與同一托運人建立海上貨物運輸合同關系的契約承運人與實際承運人。從本案的情況分析,賣方的損失是其接受FOB價格條件和買方提供的「影子」提單所造成的風險結果,與貨代公司和乙船公司的行為並無必然的因果關系。
二.國際貿易合同關於貨款及其履行方式的約定對無單放貨案件中承運人賠償金額認定的影響
無單放貨 引起的海上貨物運輸合同賠償糾紛在涉外海事審判中佔有很大的比例。其中無單提貨人主要是國際貿易合同的買方,而最終持有全套正本提單起訴承運人的往往是托運人――賣方,本文僅就這種情況進行討論。國際貿易通常採用貨物權利憑證與貨款對價互易的結算方式,由於現代海上運輸速度明顯加快,貨物到達卸貨港的時間經常早於提單流轉至買方手中。為了盡早提貨,買方往往通過保函形式要求承運人先行無單放貨,待其取得正本提單後,再向承運人補交提單以換回保函。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這種「時間差」造成了運輸合同中無單放貨的大量發生;另一方面,為了加快運輸的周轉速度及減少疏港費用,承運人也有盡快交貨的主觀願望。只要貿易合同順利履行,買賣雙方仍然可以實現貨、款兩訖。但如果買方提貨後未實現付款贖單,賣方既可以貿易糾紛為由起訴買方,也可依據銀行退回的提單起訴承運人無單放貨損害賠償。我國《海商法》對承運人無單放貨具體責任承擔問題並未作出明確規定,一種觀點認為,此類情況下可以適用《海商法》第50條第4款的規定,推定為貨物滅失,因而套用《海商法》第55條的規定,一律以貨物的實際價值,即「按照貨物裝船時的價值 加保險費加運費」來確定承運人的賠償金額。但是,《海商法》第50條第4款規定的「視為滅失」是針對對遲延交付貨物的特殊情況的特別規范 ;而且,承運人向買方無單放貨與貿易合同的履行密切相關,其性質屬於不當交付,不同於貨物滅失。因此,筆者認為,承運人無單放貨賠償金額的確定不能一律套用《海商法》第55條的規定,而是取決於賣方的損失及其與無單放貨之間的因果關系。
筆者認為,賣方因承運人無單放貨遭受的損失應為貨物的對價,其金額依據一般就是貿易合同約定的貨款 。理由是:首先,賣方貿易貨款落空與承運人無單放貨之間通常存在著因果關系。例如貿易合同約定以銀行托收方式結算貨款,由於銀行沒有憑單付款的信用保證,因此可以推定承運人無單放貨與買方拒絕付款贖單之間存在直接聯系。其次,即使貿易合同約定以不可撤銷信用證方式議付貨款,此時雖然銀行與賣方(受益人)之間形成獨立的保證議付關系,承運人無單放貨並不構成銀行止付的理由,與賣方貨款落空之間似乎也沒有必然聯系。但是,承運人無單放貨實際上使賣方喪失了通過繼續行使貨物處分權,追求貨物價格最大化這一正常貿易目的的可能性。因此從公平原則的角度出發,筆者認為仍可將貿易合同約定的貨款作為對賣方貨物對價損失的合理定位。
由此可見,國際貿易合同中關於貨款及其履行方式的約定對無單放貨案件中承運人賠償金額的認定具有重要影響。如果賣方根據貿易合同已收取了買方的保證金、預付款或定金等,相應部分應從承運人的賠償金額中扣除;如果國際貿易的方式是來料加工,而定作物已交付給定作方(買方)的,則承運人無單放貨的賠償金額應為承攬方(賣方)因此遭受的輔料及勞務報酬損失。因無單放貨導致賣方收匯不成,由此產生不能退稅的損失,也可作為無單放貨的損失予以賠償 。同時,還應注意區分賣方將其貿易違約導致的損失轉嫁給承運人的情況。審判實踐中就出現過銀行因賣方提單所載的貨物品名、數量等與貿易合同約定不符而退單止付的案例。此時,由於提單記載是承運人收到貨物的初步證據,承運人應予賠償的賣方貨款損失也應當根據提單所載貨物確定,而不能機械地適用貿易合同約定的貨款。
三.國際貿易過程中貨物風險和所有權轉移對海上貨物運輸保險合同案件中保險利益認定的影響
貨物在海上運輸過程中存在著滅損等風險,買賣雙方通常在國際貿易合同中對此種風險在雙方之間的承擔和轉移作出約定。買方或賣方可以據此與保險人訂立海上貨物運輸保險合同,以求填補可能遭受的損失。海上貨物運輸保險人的責任期間通常涵蓋了海上貨物運輸合同承運人的責任期間,海運承運人也因此成為保險人代位求償的主要對象。
海上貨物運輸保險合同的證明――保險單可以通過背書轉讓,其效力與保險單的持有人是否具有保險利益密不可分。保險事故發生後,保險單持有人能否獲得保險賠償也取決於其對保險標的是否具有保險利益。在貿易和運輸合同的履行過程中,提單和保險單可能由不同主體持有而發生分離;貨物風險和所有權也可能發生分離,前者通常於貨交承運人時轉移,後者一般隨提單轉讓而轉移。這些都可能對保險利益產生影響。例一:在CIF價格條件下,賣方訂立保險合同並取得保險單;保險單和提單通常一並轉讓用以托收或議付貨款。這樣,無論結匯成功與否及保險事故何時發生,保險單和物權憑證提單均不會發生分離,保險單持有人具有保險利益,可以獲得保險賠償。例二:在FOB價格條件下,買方訂立保險合同並取得保險單,而此時提單可能在賣方手中;在成功轉讓用以托收或議付貨款之前,提單與保險單發生分離。這時會出現兩種情況:1.如果結匯成功,持有保險單的買方最終也持有提單,買方承擔的貨物風險與貨物所有權合一。因此,買方具有保險利益,可以因保險事故的發生獲得保險賠償。2.如果結匯最終失敗,提單仍由賣方持有;買方承擔的貨物風險與貨物所有權也無法最終合一。由於買方所承擔的風險事實上已不可能轉化為實際權利或損失,其對貨物發生保險事故所具有的保險利益也已喪失。而且,由於提單在賣方手中,買方也不可能保證保險人對保險事故責任人的代位求償權。因此,買方無法獲得保險賠償,否則將違反保險「損失填補」與「防止賭博」的立法本意。對於保險事故造成的貨物損失,賣方雖然具有保險利益卻不是保險合同的當事人,也無法行使保險索賠權;但卻可以依據持有的提單從承運人等事故責任人處獲得賠償,使損失得到平衡。
由此可見,在海上貨物運輸保險合同案件的審理中,為確定保險單持有人是否具有保險利益,需要對貿易、運輸過程中貨物風險和所有權轉移的事實進行審查。另一方面,保險人理賠後,有權向海上運輸承運人等責任人代為求償,這一代位訴訟必然涉及保險合同和海上貨物運輸合同等兩種法律關系。從本質上看,這是國際貿易中的風險通過貿易、運輸、保險合同等法律關系在各主體之間獲得最終平衡的過程,必然受到國際貿易與運輸關聯性的影響。
四.結結語
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國際貿易與貨物進出口的數額和規模將有顯著的提高與擴大,其中絕大多數必然通過海路完成貨物運輸,由此產生的涉外海事案件數量也將呈現上升趨勢。雖然海事個案審理的范圍僅限於與海上運輸、保險等相關的特定法律關系,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從國際貿易的整個過程分析,特定的海上運輸等法律關系絕非孤立、靜止地存在著,買賣、貨運代理、運輸、保險、結算等各種法律關系之間互動關聯,存在著特殊的因果聯系。這種關聯性必然對涉外商事、海事案件的審理產生影響,本文僅從海事審判這一角度對其中的幾種情況進行了初步分析。筆者認為,在審判實踐中,正確掌握和運用這些關聯性有助於更為准確、客觀地認定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希望這種思路對涉外商事、海事審判實踐具有某些實際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陳晶瑩、鄧旭主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0年4月出版。
2.<>。傅旭梅主編,人民法院出版社1995年9月第1版。
3.<>。司玉琢等主編,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
4.《CIF & FOB CONTRACTS》。David M.Sassoonz著,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
5.《國際貿易法新論》。沈達明、馮大同編著,法律出版社1995年6月出版。
6.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民四庭《審理無單放貨案件情況分析》。刊載於《上海審判實踐》2001年第9期。
7.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2001年6月25日印發《審理海事案件若干問題的討論紀要(一)》(試行)。

『貳』 求一篇2000字的國際貿易小論文

我不知道你是學習國際貿易的不是,論文對於國際貿易專業的來說看看書,關注一些新聞和財經就可以搞定的事情。

『叄』 急求一份國際貿易 或者 物流貨代類的 畢業論文 5000字左右就可以了

國際貿易論來文:
國際自貿易-我國外匯儲備的現狀及對策研究 1.4萬
國際貿易-電子商務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及對策 8900
國際貿易-信用證支付方式的風險防範對策 6000
國際貿易-電子商務和國際貿易創新 9300
國際貿易-人民幣升值對廣東省出口企業的影響及對策研究 8700
國際貿易-外貿單證中信用欺詐及對策研究 1.5萬
國際貿易-論低碳經濟發展對我國出口貿易發展的影響及對策 1.2萬
國際貿易-論出口企業品牌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對策 1.5萬

『肆』 關於國際貿易方面的論文

國際貿易實習報告
在XXXXX的實習報告
我於X年XX日至X月X日在X進行實習,該公司是以冶金和化工產品為主的國際貿易公司,主要產銷國是北美的美國、東南亞地區、歐洲的英國以及南美的巴西等國,該公司有業務部和單證部,財務部組成了貿易主體,我就是在其中業務部門進行實習,我們公司業務部主要負責冶金和化工產品的出口工作,在實習期間,我了解了基本的貿易業務知識,學會了電腦製作外貿銷售合同,以及按信用證和T/T要求製作裝運及收匯單據,熟悉了通過電子郵件、MSN 、雅虎通與客戶進行聯系交流和業務人員按工廠要求對外報價,了解了專業外貿公司目前的發展現狀,由於今年受到金融風暴的嚴重影響,對商業的影響尤其是對進出口企業的影響非常大。
由於是以冶金和化工產品為主的貿易公司,所以對冶金和化工產品要有一定的認識,所以到公司的第一天,我就對各種冶金和化工產品進行了學習,各種冶金和化工產品的名稱主要用英語來表示,如:Ferro silicon, Ferro manganese, Ferro chrome, Silicon manganese, Silicon Metal, Electrolytic manganese flake, Manganese Metal lump, Calcium silicon, Calcium carbide等,了解了各種冶金和化工產品的成分和規格,因為在貿易中產品的成分是否符合合同的要求是一項重要依據,不光要了解產品的學名,還要了解產品的代號,因為合同中往往出現的是冶金和化工產品的代號,同時各種產品的規格也一樣重要,因為客戶一般都是要先看樣品的,在寄送樣品之前一定要有符合其要求規格的產品給其看,這樣才能進行下面的交易協商的步驟。所以對冶金和化工產品的熟悉程度,是檢查一個外貿業務員是否符合要求的基本指標。可以說,我們公司的所有貿易都是建立在對各種冶金和化工產品的熟悉程度之上的。
通過幾天的學習,把公司要出口的主要冶金和化工產品的名稱、英文名稱、成分、用途等都有了大概的了解,就開始做基本的業務了。首先是通過整理客戶資料,把有用的資料篩選出來,通過把有用的外國客戶的公司名稱、聯系人、電子郵箱等收集好後,就開始通過寫電子郵件發送希望建立業務關系的信函。通過郵件、MSN、雅虎通等方式與國外的客戶進行溝通。這時主要通過英語進行交流,對英語的要求很高,通過不斷的學習,英語也有了很大的進步。對於外貿專業人員而言,不僅要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而且還必須會用英語與外商交流、談判及寫傳真、郵件、書信等。如果專業英語知識掌握不好,就很難展開工作,甚至會影響業務的順利進行。因此,在實習中要求我們加強英語的學習,掌握外貿專業術語基礎。
通過與國外客戶的交流,確定基本的訂單意向,通常在客戶下訂單之前會給我們業務部相關的order/inquiry,主要針對產品的物理性及化學性,價格及價格條款進行初步確認。目前,由於貿易國際化、市場一體化的趨勢影響,產品價格競爭日益激烈,買家已經不僅僅局限在貨比三家的原始狀態上。因此,客戶詢盤往往是幾個循環才能達到最終共識。而在這期間,業務員通常是面對很多客戶詢盤,在精力和時間有限的前提下,作為一個業務員如何篩選何為目標客戶,何為流動客戶,以達到優化業務,能否和客戶以後建立長久的合作關系就顯得的至關重要了。經過反復洽談後,得到客戶確認的OFFICAL ORER/PURCHSE。接到客戶訂單,說明開始進入實際的業務操作領域。可以簽訂對外貿易合同了,這一階段我們可以通過和客戶的談判確定具體的合同細節,如商檢、運輸、保險、金融收匯(付款方式)、車站、港口和海關等部門以及各種中間商和代理商。如果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就會影響整筆交易的正常進行,並有可能引起法律上的糾紛。另外,在國際貿易中,交易雙方的成交量通常都比較大,尤其像我們出口冶金和化工產品的企業而言就更重要了,每次出口的交易量都在100噸左右,而且交易的商品在運輸過程中可能遭到各種自然災害、意外事故和其它外來風險。所以通常還需要辦理各種保險,以避免或減少經濟損失。我們還要根據相關的國際貿易法律與慣例,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與國際貿易實踐經驗,以冶金和化工產品出口貿易的基本過程為主線,以具體出口商品交易為基礎,針對出口貿易中業務函電的草擬、商品價格的核算、交易條件的磋商、買賣合同的簽訂、出口貨物的托運訂艙、報驗通關、信用證的審核與修改以及貿易文件製作和審核等主要業務操作技能的一個考驗。
另外,通過與國外客戶確定訂單之後,就要處理好訂單簽訂以後的生產、檢查貨物、租船訂艙、裝運、報檢通關等工作,做好海運提單、裝箱單、商檢證、保險單、發票、產品質量證明書等一系列與國際貿易流程有關的單據。之前,這些單據我們在上課的時候都有學習過,但是,我們都覺得書上講的東西理論性太強,實踐中一定用不到。但當真正看過這些單據後,才發現理論與實踐是密不可分的,此時我們看到的、用到的、正是書上所講、我們所學的。這些單據大大加強了我們的實踐操作能力,也讓我們對如何填寫這類單據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由於國際貿易實務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與其他課程內容緊密相聯。應該將各們知識綜合運用。比如講到商品的品質、數量和包裝內容時就應去了解商品學科的知識;講到商品的價格時,就應去了解價格學、國際金融及貨幣銀行學的內容;講到國際貨物運輸、保險內容時,就應去了解運輸學、保險學科的內容;講到爭議、違約、索賠、不可抗力等內容時,就應去了解有關法律的知識等等。所以我們要想做好外貿工作必須處理好外貿方面的各種關系。
在此次的外貿業務實習中,我學到了很多東西,我感覺到了要想做好外貿工作,必須要拓展自己的知識面,要學習如《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托收統一規則》、《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等。這些規則已成為當前國際貿易中公認的一般國際貿易慣例,被人們普遍接受和經常使用,並成為國際貿易界從業人員遵守的行為准則。因此,在學習本課程時,必須根據「學以至用」的原則,結合我國國情來研究國際上一些通行的慣例和普遍實行的原則,並學會靈活運用國際上一些行之有效的貿易方式和習慣做法,以便按國際規范辦事,在貿易做法上加速同國際市場接軌。這樣我們在做國際業務時就能減少麻煩,能更順利的完成訂單。
通過這段時間的實習,使我學到很多東西,尤其是在與客戶的交往方面。對於一個成功的業務員來說,先和客戶當朋友再談生意。開始的一段時間我都主動在MSN里以及網上和客戶打招呼問好,後來慢慢的我的客戶都會開始主動跟我打招呼。有時還會有客戶主動打電話過來問候聊天,這樣就增進了我與客戶之間的交談及友誼,讓客戶對我有個好的印象,對業務員來說,這些客戶資源是日後最大的潛在力。棘手的客戶是業務員最好的老師。客戶的抱怨應當被視為神聖的語言,任何批評意見都應當樂於接受。正確處理客戶的抱怨:一、提高客戶的滿意度,二、增加客戶認牌購買傾向,三、豐厚的利潤。成交並非是銷售工作的結束,而是下次銷售活動的開始。銷售工作不會有完結篇,它只會一再「從頭開始」。成功的人是那些從失敗上汲取教訓,而不為失敗所嚇倒的人,有一點身為業務員都不可忘記的是從失敗中獲得的教訓,遠比從成功中獲得的經驗更容易牢記在心。不能命中靶子決不歸咎於靶子。買賣不成也決不是客戶的過錯。問一問任何一個專業業務員成功的秘訣,他一定回答:堅持到底。世界上什麼也不能代替執著。天分不能——有天分但一事無成的人到處都是:聰明不能——人們對一貧如洗的聰明人司空見慣,教育不能——世界上有教養但到處碰壁的人多的是。唯有執著和決心才是最重要的。記住:最先亮的燈最先滅。不要做一日之星。執著才能長久。一個人到了年老的時候,又窮又苦,那並不是那個人以前做錯了什麼,而是他什麼都沒有做。業務員一定要有強硬的心理承受能力。被客戶無理轟罵,無理掛掉電話是常有的事情。有次和一客戶明明一直談的好好的,突然就來一句,那就不要談了,對方就下線了。但是下次再和他談時,一樣要記住保持滿臉笑容,聲音愉快,好像上次不愉快的事情根本沒發生一樣。要給客戶一個好的印象,也許他就是在考驗你,所以要想做好業務員,尤其是像外貿業務員,我們根本見不到客戶,更要細心謹慎。
在此次實習中,也使我們確實感受到了團隊精神的作用。每個人,生活在這個社會中,都必須隨時處於一個團隊中,不可能孤立存在,我們能夠順利完成此次實習,與我們這一個團隊的努力與協作是分不開的。如果缺少了團隊精神,我們將是一團散沙,沒有凝聚力,也就完成不了訂單,業務量也就無從談起。我們不僅從個人能力,業務知識上有所提高,也了解到了團隊精神、協作精神的重要性。相信,有了這一次實習的經歷,無論是今後的學習,還是工作,甚至是生活,我都會更加清楚,自己要什麼、該做什麼、該如何做,怎樣才能做好;相信,此次實習將是我今後人生的一個良好開端。相信以後在工作中更能更好的適應工作,做好外貿業務。
在學校的象牙塔里待了十幾年,一夕之間身份由學生變成了社會人,剛開始真的很難適應,所有的角色和職責都轉變了,出來工作,不再有人告訴你,什麼你該做什麼不該做,也沒有老師在旁教你錯誤如何改正,一旦犯了,就要去承擔,這就是社會人的責任.但與此同時,我覺得縱然有再多的無奈,也要學著去適應去克服。實習是每一個學生必須擁有的一段經歷,他使我們在實踐中了解社會,讓我們學到了很多在課堂上根本就學不到的知識,也打開了視野,長了見識,為我們以後進一步走向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實習是我們把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在實踐中的一次嘗試。通過這段時間的實習工作,讓我能夠對外貿業務有初步的了解,很慶幸有機會可以接觸到客戶,這對於我以後的工作和繼續深造都是一個很好的平台。外貿看中的還是經驗,經驗的累積對以後是一筆豐富的財富。雖然開始很辛苦,但是前景很好。實習中同事和經理的對我的幫助很大,告訴我做人做事的道理,教我如何做好業務,在此對他們的幫助表示感謝!以後的路還很長,要學的還很多,我希望能夠走好每一步。
在我的實習期中,有開心也有難過的時候,有難忘的事情,也有碰到困難問題的時候,這一切我都一直努力地去克服,並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我相信,事在人為,有志者事竟成。而我在未來的人生和工作道路上了,我會更加努力用心的走下去!
XXXXXXX
XXXXXXX

『伍』 國際貨物運輸與物流管理的論文怎麼寫

國際貨運代理是服務性行業中的一種類型,1926年5月31日在維也那成立的國際貨運代理協會聯合會(FIATA)作為聯合國的常設顧問機構和一個在世界范圍內最大的非政府和非贏利機構,其對國際貨運代理的定義是「根據客戶的指示,並為客戶的利益而攬取貨物運輸的人,其本人並不是承運人,貨運代理也可以依這些條件,從事與運輸合同有關的活動,如集貨、報關、報驗、收款。」我國1995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貨物運輸代理業管理規定》對其定義為「接受進出口貨物收貨人、發貨人的委託,以委託人的名義或以自己的名義,為委託人辦理國際貨物運輸及相關業務並收取服務報酬的行業。」可見傳統的國際貨運代理業務是指國際貨運代理企業為當事人辦理國際貨物運輸及相關業務並收取服務報酬的行業。國際貨運代理利用自身的有利條件,精通業務,熟悉國際貨運市場的供求變化,航線運價的季節變化,熟悉各種運輸手段及相關法律規定,與承運企業、貿易方、以及保險、銀行、海關、商檢、港口等有著廣泛的聯系和密切的關系,從而在較大范圍內為委託人辦理國際貨物運輸業務提供較好的服務,並在國際貿易運輸發展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國際貨運代理行業雖然已經有百年以上的歷史,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尤其是基於國際互聯網的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及當代物流行業的發展和逐步形成,傳統的國際貨運代理行業受到了巨大的挑戰和沖擊。作為國際化的服務行業,中國年輕的國際貨運代理行業一樣不可避免地要面對這種挑戰和沖擊。其實中國的國際貨代行業在2000年已經走向分化,2001年我們將看到已經開始的分化所帶來的更明顯的效果,傳統的貨運代理業將感受到更加巨大的生存和發展壓力。
在此背景下,必須從戰略的角度去分析研究中國貨代業的形成、結構、走勢與前途。貨代企業也必須重新思索自己的定位與歸宿。
一、中國國際貨運代理行業的形成及演變
綜觀我國貨代業短短幾年的發展,以下幾個階段可以反映貨代行業的階段性興衰與變化:
*國家壟斷階段,1993年以前,由中國外貿運輸總公司暨業內常說的中外運(SINOTRANS)在國家政策保護下高度壟斷外貿運輸業。
*1993-2000承運人控制的貨運市場階段。
前期:貨代市場由壟斷走向開放經營(但對外資企業依然嚴格限制),目前國內的大部分貨代企業都是這一時期設立和發展的,目前總數已經在2000家以上,市場空前繁榮。由於在這一時期航運市場並沒有完全開放,但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增長帶動進出口貿易猛增,中國航運市場的需求大於供給,按照經濟學的規律,供給方占據了更有利的談判地位,貨運市場的控制權轉移到承運人一方,有些基本的現象可以證明以上的分析,例如目前中國至歐洲航線的運價水平還沒有90年代中期的水平;那時因船舶艙位不足而甩貨的現象也時有發生等。在這一階段,航運市場供給不足、運價信息不透明、由於政策的保護而很少有外資企業的競爭、承運人貨運網路不完善而對貨運代理的依賴等原因,使國內貸代企業用簡單的經營手段卻賺取了超額利潤,享受了短暫的「黃金時代」,完成了一定的資本積累,也形成了行業的初期規模。
後期:這一階段是貨運市場分化的前導,國內中國遠洋運輸公司(COSCO)中國海運公司(CSCO)等大型承運人企業紛紛設立自己的貨代機構,航運市場的開放使外資船公司-這些大型全球承運人開始直接向國內的貨主企業攬取貨載(目前交通部批準的已有15家以上外國船公司在華設立獨資公司,另有270處以上的代表機構,全球20大班輪公司無一例外進入了中國市場,OOCL東方海外班輪公司不但介入了12條內支線,還同鐵路部門合作,開出了鄭州-香港等6條鐵路集裝箱干線專列)在艙位與訂艙回佣決定著傳統貨代業經營與利潤空間的市場里,貨代中間人的身份受到挑戰,經營環境日趨惡化,老牌的SINOTRANS也無力阻擋市場的規律。例如上海航運交易所的設立及運價指數的公布使運價市場信息公開化,可以標志著貨代暴利時代的結束:2000年6月以來,上海9家班輪公司以市場變化為由,先是取消上海至東南亞各地區的到付運費傭金,接著到歐洲、澳、新航線的到付傭金由2.5%降到1.5%,雖然經各方交涉而有所抵制,但傭金制度已經動搖。船公司在其自身已經具備貨代功能的前提下,對公共貨運代理的依賴性顯著降低。承運人一體化銷售的成熟,並不僅僅威脅到眼前的代理傭金,而是作為中間環節的傳統貨代企業面臨被淘汰的威脅,貨代企業在這一時期比前期明顯衰落,如果繼續在市場中生存必須尋找新的利潤空間,構築新的核心競爭能力。這也是我國貨代市場走向分化的動因。
*2000年開始的分化時期。國際航運、國際貿易市場的規范和完善使貨代企業面對嚴峻的生存市場環境,開始反思與探索,靠出售提單、倒賣差價、套取傭金牟取暴利的時代已經過去,貨代業在特定的社會經濟背景條件下經歷了畸形的不正常時期而開始自我調整,在服務創新、企業轉型等方面開始戰略思考,正在向提供增值服務,創造市場價值的新經營群體轉化尋找突破。
貨代行業的最初結構,很大程度上是由行業內的競爭者,供給者和需求者的運行方式決定的,這種結構極不穩定,在大規模的經濟、技術變革和競爭變化的條件下,行業結構就會發生變化,上面的過程就很好的說明了這點。
二、國際貨運代理企業當前的宏觀環境分析
在政治法律、經濟、科技、文化等眾多宏觀因素中,兩個因素將對國內的貨運代理業產生影響,一個是中國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一個是以INTERNET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
1.辯證唯物論要求我們從兩個方面看問題,對於中國加入WTO,我們既要看到帶來的威脅,也要看到帶來的機會。
威脅:威脅主要來自於對競爭的擔心。由於WTO的加入,中國將逐步徹底開放貨運代理市場,逐步取消目前對外資企業在華設立獨資企業的限制,國外的貨運代理公司將在中國市場同中國企業直接競爭,他們多年的經營管理經驗、雄厚的資本、國際化的網路經營不可避免的要沖擊國內企業。但這也給了國內企業更多的學習借鑒的機會,同時我們必須看到在競爭的國際市場上狹隘的民族主義是不足取的,只有市場的規范、規模、繁榮,才能帶來企業的成長,「窩里斗」的市場不會造就強者。《孫子兵法·勢篇》「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求於人。」既只能藉助於自己強大不可戰勝之勢,而不要指望別人不來攻擊。
機會:機會主要來自於貨運代理市場的規模、其容量將隨著WTO的加入而得以擴大。商品運輸和商品交換是互為條件的,貨物運輸市場是經濟貿易對貨運勞務需求基礎上產生的。與世界經濟、國際貿易息息相關,當經濟處於高速增長時期,國際貿易將出現相應的增長,貨運市場也伴隨著出現活躍繁榮的景象。中國加入WTO,其對外貿易規模將大幅度提高,根據海關統計,國際貿易額中80%是通過海運完成的,無疑,國際貿易規模的提高將擴大對貨運市場的需求,將給行業內的每一個企業帶來更多的機會。
2.基於國際互聯網的信息技術普及應用對每一個行業的影響都將是深遠的,我們雖然稱未來是信息的時代,還是不可能窺其全貌。但對於國際貨運代理企業,至少信息技術極大的提高了效率,(包括服務,管理等多方面),同時為國際貨運代理企業向物流企業發展提供了極大可能。
三、行業動態分析
貨運市場是需求和供給的矛盾統一體,需求方為廣大的貨運服務消費者,即客戶,供給方就是眾多的貨運公司,業內的眾多企業都是競爭者。企業要想在經營中取勝,除了分析大的宏觀環境和自己企業控制的資源外,還必須對所處的行業環境進行認真的分析,制定出自己的經營策略和戰略,方能「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1、國際貨運代理市場客戶需求的特點及影響需求的因素
A客戶需求的特點
*客戶需求的無限擴展性:如過去未曾有的對貨物流向跟蹤並提供信息的需求現在已成為貨主選擇貨運服務的主要條件之一。客戶的一種需求滿足了,又會產生新的需求,循環往復,作為貨運企業要不斷開發新服務項目,以適應客戶不斷提高的需要。
*客戶需求的多層次性:客戶的需求是在一定支付能力等條件下形成的,因此其多種需求不可能同時得到滿足,需要根據支付能力、客觀條件的可能、有輕重緩急的逐步實現,這便是客戶需求的多層次性。例如出口商強調運價的低廉及艙位的保證,而進口商可能更重視到貨的服務,如通關能力,安排內陸運輸的費用等。客戶需求的多層次性為企業選擇目標市場提供了可能。
*客戶需求的可誘導性:客戶需求的產生有些是基本的,有些是外界誘導有關的,貨運企業營銷的影響、社會交際的啟示等會使客戶的需求發生變化或轉移,在這一點上,說明客戶的需求是有彈性的,企業通過適當的營銷途徑,正確的影響和引導客戶需求,可能將潛在客戶變為現實客戶。
*貨運市場客戶的分散性:隨著國營外貿企業一統天下的局面被逐步打破,大量中小型生產企業、民營企業、外商在國內的投資或獨資企業都可以獨立的經營外貿進出口業務,客戶群數量激增,在地域上分布的更加分散,同時在每一單的托運量也比較少,但頻率高。這要求貨運企業應採取靈活的攬貨方式和服務方式,適應貨運市場結構的變化。

B:影響客戶需求的基本因素
*經濟因素-價格,貨運服務價格影響了商品市場中的商品的成本,進而影響商品的需求,商品需求的變動直接影響了貨運市場的需求。因此客戶都比較注重對貨運價格的選擇。然而隨著貨運市場價格信息的透明及深加工高貨值產品對貨運價格變動承受力的增強,經濟因素已並非決定性因素。美國總統輪船APL公司向托運人所做的一次問卷調查表明:托運人最關心的需要中,及時交貨占第一位,貨運企業全面負責占第二位。說明貨運市場上客戶更關心穩定、可靠、全面的服務。
*貨運服務質量因素:貨運服務質量是客戶選擇企業的最重要因素,具體的貨運服務質量可表現為1)全程服務時間,這需要貨運企業合理選擇航運公司,安排接貨或提貨,安排聯運或轉運等,還包括可提供班期的頻率、密度。2)設施,包括可能提供的貨箱的多樣化,具體操作的場站設施的作業情況,交通便利情況,甚至包括公司業務是否電腦化,是否能EDI報關等具體細節。3)文件製作。包括能否代理製作通關單據、提單取得的時效性和准確性,對後期的報關單,退稅單等返回的時間長短等。這些工作直接影響客戶的時間,利潤甚至經營風險。文件製作反映了公司員工的業務素質及敬業精神,影響著客戶對提供貨運服務企業的選擇。4)客戶服務。這項工作貫穿貨運的全過程,好的客戶服務可以影響其對貨運企業的選擇。包括了艙位能否得到保證?貨物是否得到妥善的照顧?業務員是否有較強的處理突發問題的能力?提供的服務環節是否夠廣泛?付款條件是否優惠?是否能及時准確的提供貨物動態?電話詢問是否得到熱情親切接待?企業間的競爭實際就是為客戶提供服務的競爭。5)後期服務。後期服務包括定期回訪,及時提供新的價格行情或航線動態等,也是客戶服務的一部分,並且非常重要,是培養企業忠實客戶的重要手段。
*社會文化因素:有些客戶只信任本國的貨運企業,而有些客戶堅信國外貨運企業能提供優質服務。但在非貨運質量因素中,企業本身的商譽和形象會成為影響需求的主要因素,而公司的內在企業文化常常決定了企業的商譽和形象。企業文化體現了集體榮譽感和集體責任感,他能幫助公司樹立良好的形象,從而影響客戶選擇提供貨運服務的企業。
2、業內競爭者分析及市場定位策略
分析和了解業內的競爭情況,是企業制定競爭戰略和市場定位策略的基礎。企業必須明確:誰是自己的競爭者?競爭者的經營目標是什麼?他們的優勢和弱點何在?
*競爭者分析
1)識別企業的競爭者:廣義的競爭者包含了提供同類產品或服務的企業,但具體分析時應結合產品細分和市場細分,分析的范圍過大,草木皆兵,既無必要,也會浪費大量人力物力。
2)確定競爭者目標:在明確了本企業的競爭者之後,應盡可能的收集其資料,包括貨運成本、運輸質量、技術水平、攬貨渠道、促銷手段、投資規模、財務狀況等等,藉此了解競爭者的重點目標,例如是市場佔有率,獲利能力還是技術領先、服務領先,從而正確估計其競爭反應,一個以「市場佔有率」為主要目標的競爭者,對其他企業在降低運價方面的反應,比在降低成本的技術突破的反應要強烈的多。
3)評估競爭者的優勢及弱點:這項工作有時必須通過二手資料,藉助行業協會,調查公司,客戶聯誼會等形式獲得,發現競爭者的弱點也為本企業找到了爭奪某一市場份額的突破口。
4)建立競爭情報系統:明確本企業所需要的主要情報是什麼,最佳來源是什麼。將整理分析的情報通報給企業管理者,作為制定和調整企業發展戰略及具體策略的重要依據。
*選擇本企業的競爭優勢和市場定位策略
1)「直接競爭」式定位:既同競爭者爭奪同一個細分市場。企業實行該種戰略,必須能比競爭者提供更好的服務產品;必須在容量足夠大的細分市場;必須比競爭者更有資金和實力。
2)「市場利基」式定位:即填補市場上的空位,這些空位為大企業所忽略的但為許多客戶重視的細上部分,在這些小市場上通過專業化經營獲取最大限度的收益,例如專業從事冷凍集裝箱運輸貨運服務的企業。
3)「特色」式定位:當企業致力於同行業內強大的競爭者全面對抗時,為獲得絕對優勢地位,可根據自己本色條件先取得相對優勢,突出與眾不同的特色,例如國有大型企業集團,擁有雄厚的資金或提供一流的服務等。
四、國內貨代企業發展趨勢預測
1.第三方物流提供者。對於貨代企業來講,發展物流是一種必然,過去的一年,中外運(SINOTRANS),中遠(COSCO),外代(PENAVICO),中海(CSCO),招商局、華潤集團等國有貨運企業都提出了明確的物流發展戰略,國外的FREIGHTFORWARDER也有這一趨勢,事實上國外的很多物流公司都是從貨代企業演變而來,在繼承貨代業務的同時,積極發展包括SCM(SUPPLYCHAINMANAGEMENT)管理,信息管理在內的縱深物流能力。同時貨代企業固有的以客戶為服務中心的服務宗旨及靈活多樣的經營方式更有利於為客戶提供「量體裁衣」的個性化物流服務。在簡單的中間人難以繼續為生的時候,通過第三方物流提高增值服務能力,由此增強核心能力發揮市場價值,將成為我國貨代企業實現二次創業的主要途徑。這也是貨運代理人經營理念上的回歸。
2.獨立的運輸經營人。傳統的貨運市場(非物流市場)貨運代理人的被動局面是由於缺乏明確的市場定位造成的,過分依賴政策性保護,依賴訂艙傭金使很多貨運代理人失去了構築自身行業優勢與核心能力的機會。但由於客戶需求的不同,貨運代理人在傳統貨運市場仍然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國外PANAPINA、SCHENKER等公司獨特的經營方式也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而KUANNAGUL(德迅)公司作為傳統貨代業的代表,目前已在60個國家設立了400個以上的營業部,雇員超過10000人,年營業額一直在30億美元以上,利潤近5億美元,這一數字甚至超過了很多班輪公司的營業規模。這證明傳統的貨運代理企業通過客戶細分與市場細分,建立與承運人和諧的分工與協作,是可以以獨立的運輸經營人身份在該市場進行成功經營的。通過門到門的多式聯運,靈活的吸引散戶的拼箱業務,個性化的專業大型貨物的貨運服務,積極開發中小客戶,集中貨源、規模訂艙是貨運代理人作為獨立經營人的重要服務內容,也是其優勢所在,中國的貨代企業小而散,上述業務仍處在待開發狀態,有意識的向獨立經營人轉化,提出明確的規范化產品概念,提供全過程的獨立的貨運服務是我國貨代企業在傳統貨運市場繼續生存與發展的最主要途徑。
3.尋求穩固的戰略聯盟。不管是發展物流業務還是獨立運輸經營人,中國的貨代企業必須解決小而散的問題,因為WTO的加入,中國將不晚於2004年取消貨運業的全部限制,允許設立外商獨資企業。國內企業必須利用在此之前的這段時間發展壯大,而國內貨代企業的聯盟與重組未嘗不可嘗試,在國際貨運代理業聯盟與重組還未聞有先例,但其他行業的成功經驗可以提供借鑒,無論是聯合方式、交互方式還是通過資本市場的並購手段,只要打破貨運代理市場中,國內企業惡性對抗性競爭的習慣思維,尋求同國內企業的聯盟與重組,以此達到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核心競爭力的效果,將為企業帶來新的發展機會,並將有可能為以後進一步同外資企業建立全球性戰略聯盟積累經驗。
4.外資企業並購。規范化、規模化的貨運代理市場對目前眾多中、小貨代企業是一個嚴酷的現實。市場競爭與發展的結果是「皮包」式的貨代公司將被逐漸淘汰,自由但混亂的競爭將逐步變成寡頭競爭,無法做大的中小貨代被外資企業並購也是一種很現實的選擇,畢竟,外資企業通過並購已有的國內中小企業比重新設立獨資企業能更快的了解所進入的國內貨運市場情況,更快的獲得更多的資源,有更大的成功經營的可能性。

『陸』 淺談國際貿易中的運輸方式論文提綱

我這不全哦 先說明 你看看
一,國際貿易中運輸方式的重要性
二,國際貿易中的各種運輸方式
1,海運(最常用)
2,空運
3,陸地運輸(包括鐵路和公路)
4,海陸空聯運
5,集裝箱運輸
6,管道運輸
三,國際貿易中各種運輸方式的優缺點
四,當今世界國際貿易運輸發展方向
五,我國國際貿易運輸發展現狀及對策

大概就這樣吧,拋磚引玉,希望能幫到你

『柒』 求國際貿易流程論文

我是剛剛實習的貿易菜鳥,剛好前幾天寫了一篇關於貿易流程的文章,那是我的作業,給你參考一下,覺得好的話你就用吧。
關於貿易流程的修改

假如我是一個對外銷售人員,作為銷售人員,首先,要對自己的產品非常了解,包括它的原料是什麼,保質期是多長時間,是否容易變質,是否需要冷凍,產品的類別又有哪些,主要用途是什麼,大約的出售價格又是多少。只有了解自己的產品,才能更好的銷售。

其次就是尋找客戶,要向一些有可能需要自己產品的廠家推薦自己的產品,主動介紹產品的性能,假如客戶滿意,需要自己的產品則應該與客戶進行談判,以確定貨物的具體價格,客戶對貨物的需求量,以什麼方式運輸(海運、空運或是陸運),以什麼方式支付,大約在什麼時間希望接到貨物。談判結束後,要根據談判的內容簽訂合同。合同簽訂後,要根據客戶的要求安排時間發貨,以保證貨物可以按時到達目的地。發貨前,應提前通知生產部、質控部、儲運部等相關部門備貨。同時,根據貨物的規格或是客戶的要求將貨物用鐵桶、鐵bin或是木製bin等容器將貨物盛放好。通常,對於需求量較大的貨物,不採取空運這種費用較高的運輸方式。對於客戶在本省、周邊省市或國家這種較短路程的運輸,我們可以採用公路運輸。較遠的路程則可以採用鐵路或是水路的運輸方式。

無論是與國內或是國外的客戶進行貿易,首先,都要根據自己的需要或是客戶的指定,聯系相關的貨運公司,以便可以把貨物運至目的地或是港口。

如果是與國外的客戶進行貿易,除了聯系相關的貨運公司外,首先,在貨物運出的7--10天的時間內,到進出口商品檢驗機構進行報驗,待商品通過檢驗後,把貨物運至港口或是碼頭,到海關部門進行報關,(或是委託報關行辦理),待辦理妥當後,將貨物裝船,進行運輸。運輸時,發貨方會接到船方發來的海運提單,這是海運活動重要的憑證。

在運輸貨物時,要注意應採用哪種貿易方式。貿易方式分為很多種,適用於海運的貿易方式主要有FAS、FOB、CFR、CIF、DES、DEQ等。

FAS:賣方承擔由發貨點至裝運港船邊的費用(包括成本費、由發貨點至船邊的運費)及風險;買方承擔由裝運港船邊交貨後的所有費用(包括裝船費、保險費、運費、卸船費、貨款費用)及風險。

FOB:賣方承擔由發貨點至裝運港越過船舷為止的一切費用(包括成本費、由發貨點至船舷的運費)及風險;買方承擔貨物越過裝運港船舷後的一切費用(包括運費、保險費、卸船費、貨款費用)及風險。

其中,FOB中關系的裝船費的問題也有很多不同的情況。假如是在FOB班輪條件、FOB吊鉤下交貨、FOB包括理艙的情況下,則應由買方來支付裝船費;假如是在FOB包括平艙的情況下,則由賣方支付裝船費。

CFR:賣方承擔由發貨點至裝運港船舷的一切費用(包括成本費、裝船費、運費)及風險;買方承擔保險費、卸船費、貨款費用及貨物越過裝運港船舷後的一切風險。

CIF:賣方承擔成本費、保險費、裝船費、運費及貨物由發貨點至裝運港船舷的一切風險;買方承擔卸船費、貨款費用及承擔貨物越過裝運港船舷後的一切風險。

DES:賣方承擔貨物由發貨點至目的港的一切費用(包括成本費、保險費、裝船費、運費)及風險;買方承擔貨款費用及貨物到達目的港後的一切風險。

DEQ:賣方承擔貨物由發貨點至目的港碼頭的一切費用(包括成本費、保險費、裝船費、運費、卸船費)及風險;買方承擔貨款費用及貨物至目的港碼頭後的一切風險。

以上幾種貿易方式中,FOB、CFR、CIF都是貨物越過裝運港船舷即完成交貨;FAS則是貨物到達裝運港船邊即完成交貨;DES需要貨物到達目的港完成交貨;而DEQ則需要貨物到達目的港卸至碼頭才能完成交貨。

在簽訂合同的時候,也應注意採用哪種付款方式。關於付款方式,我們應該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最合適的方式,而非最保險的方式,付款方式也分很多種。主要包括T/T(電匯)、L/C(信用證)D/A(承兌交單)D/P(付款交單)

T/T:是用電訊手段付款的一種支付方式。T/T分為前T/T和後T/T。前T/T是指在發貨前付款,這種方式對出口商來說風險較小,一般用於老客戶或是金額較少的貿易;後T/T是指發貨後付款,這種方式對於出口商來說風險較大。大部分出口商會選擇前T/T,風險較小而且方便。

L/C:是指開證行根據貿易一方的要求,向貿易的另一方開立的一種具有一定金額和時間期限的單據的書面保證。理論上講,L/C 可以說是最保險的貿易付款方式之一,但是過程太過繁瑣,所以大多不會被採用。

D/A:是托收方式的一種,是指進口方只需承兌付款就可拿走單據,到期後才付款的一種交易方式,這種方式對出口方來說風險較大。

D/P:也是托收方式的一種,是指進口方要等支付了貨款之後,出口方才通知代收銀行將單據交給進口方的一種支付方式,這種方式對於出口方來說也是風險較小的。也比較方便。

所以,綜合以上幾種方式來看,作為出口方來說,還是應該採用前T/T和D/P這兩種方式風險較小,又方便快捷;作為進口方來說,應該採用後T/T或是D/A這兩種方式比較安全。L/C因為程序太過復雜而很少被採用。

在貨物運輸的過程中,也應注意為貨物購買保險,以避免不必要的損失。海洋貨物運輸的險別主要包括基本險別(包括平安險、水漬險、一切險)和附加險別(包括一般附加險和特殊附加險)。

平安險:它的范圍包括被保險的貨物在運輸途中由於氣候惡劣、雷電、海嘯、地震和洪水等自然災害造成整批貨物的全部損失;

由於運輸工具遭到擱淺、觸礁、沉沒、互撞、與流冰或其他物體碰撞以及失火、爆炸等意外事故造成的貨物全部或部分損失;

在運輸工具已經發生擱淺、觸礁、沉沒和焚毀等意外事故的情況下,貨物在此前後又在海上遭受惡劣氣候、雷電、海嘯等自然災害所造成的部分損失;

在裝卸或專船時由於一件或數件甚至整批貨物羅害所造成的全部或部分損失;

被保險人對危險貨物採取搶救、防止或減少貨損的措施所支付的合理費用(以不超過該批被毀貨物的保險金額為限);

遭遇海難後,在避難港由於卸貨引起的損失,以及在中途港或避難港由於卸貨、存倉和運送貨物所產生的特殊費用。

共同海損的犧牲、分攤和救助費用。

水漬險:保險公司除了要擔負上述平安險的各項責任外,還對被保險貨物由於惡劣氣候、雷電、海嘯、地震和洪水等自然災害所造成的部分損失擔負賠償責任。

一切險:保險公司除了要擔負平安險和水漬險的各項責任外,還對由一般外來原因所造成的全部或部分損失(包括貨物被盜竊、鉤損、碰損、受潮、發熱、淡水雨淋、短量、包裝破裂和提貨不著)擔負責任。

以上幾種險別,平安險的責任范圍最小,一切險的責任范圍最大。

一般附加險:不能作為一種單獨的險別進行投保,只能在投保平安險和水漬險的基礎上,根據貨物的特性和需要加保一種或多種一般附加險。一般附加險包括在一切險的承保范圍之內,所以在投一切險時,不必再投保一般附加險。(包括偷竊提或不著險、淡水雨淋險、滲漏險、短量險、鉤損險、污染險、破碰險、碰損險、生銹險、串味險和受潮受熱險)

特殊附加險:主要包括戰爭險、罷工險、交貨不到險、進口關稅險、艙面險、拒收險、黃麴黴素險以及我國某些出口貨物運至港澳存倉期間的火險。

除了以上幾點需要注意外,同時還要注意到貿易活動中可能出現的收款風險、投訴風險。

收款風險:造成收賬風險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取決於客戶的誠信。

為了避免收賬風險的發生,可以採取一定的措施來預防。包括建立完善的開戶制度;與客戶簽訂嚴密的銷售合同;掌握恰當的發貨頻率;形成有序的對賬制度。

投訴風險:假如在貨物的質量、規格達不到客戶的要求、不按時裝運,導致錯過特定的銷售季節,給客戶帶來損失或是提單和保險單沒有按時送達,給客戶帶來額外的費用的情況下,都會引起客戶的投訴。

如果要盡可能避免客戶的投訴,就要採取一定的措施。包括完善自己的產品、做到准確了解客戶的需求、按時裝運、提單和保險單等有關單據及時送達、講求誠信。

只有注意到貿易活動中的細節,我們的銷售活動才會越做越好。

『捌』 求助 關於國際貨物運輸與保險的論文

國際貨物運輸保險:
1.海運貨物保險
2.陸運貨物保險
3.空運貨物保險
4.郵包運輸保險
5.買賣合同中的保險條款
6.案例分析
一.海運貨物保險又分為:海運貨物風險
我國海運貨物保險的險別
倫敦保險協會海運貨物保險條款
1.海運貨物風險:海上風險:自然災害和海上意外事故
外來風險:由於外來原因引起的風險由於特殊原因引起的風 險
2.海運貨物保險中的損失:全部損失:運輸中整批貨物或不可分割的一批貨物的全損。分為實際全損和推定全損。
部分損失:被保險貨物的損失未達到全部損失的程度。它分為共同海損和單獨海損。
3.部分損失:共同海損:指船舶在海運提制途中遇到危害,船方為了挽救船、貨,使得船舶繼續行駛,有意地採取某些合理的措施並為此付出某些額外犧牲和費用。
單獨海損:指僅涉及船舶或貨物所有人單方面的利益的損失利用進保險貨物遭受海損後。

二.我國海運貨物保險的險別:
基本險別:平安險、水漬險和一切險
附加險別:一般附加險和特殊附加險
1.平安險:自然災害造成整批貨物的全部損失;意外事故造成貨物全部或部分損失;貨物遭受自然災害前後,又遭受意外事故的部分損失;裝卸或轉運時由於一件或數件貨物落海造成的全部損失或部分損失;運輸工具遭海難後,發生的特別費用。
2.水漬險:包括平安險的各項責任和由於自然災害造成的部分損失。
3.一切險:包括平安險和水漬險的所有責任外,還包括由於外來原因所造成保險貨物的損失。
4.一般附加險:偷竊提貨不著險、淡水雨淋險滲漏險串味險受潮受熱險包裝 破裂險和銹損險。
5.特殊附加險:交貨不到險、戰爭險和罷工險
三.倫敦保險協會海運貨物保險條款:
協會貨物條款(A )I CC (A )
協會貨物條款(B )I CC (B)
協會貨物條款(c )ICC (C )
協會戰爭險條款
協會罷工險條款
惡意損害險條款
1.ICC(A)相當於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所規定的一切險
2.ICC(B)相當於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所規定的水漬險
3.ICC(C)僅承擔重大意外事故的風險
四.陸運貨物保險:
1.陸運風險包括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
2.陸運貨物保險的基本險別:陸運險的承保責任范圍同海運水漬險相似,陸運一切險的承保責任范圍同海運一切險相似。
五.空運貨物保險:
1.空運風險與損失:自然災害、意外事故和各種外來風險而導致貨物全部或部分損失
2.空運貨物保險的險別:航空運輸險和航空運輸一切險
3.航空運輸險和航空運輸一切險的責任起迄採用「倉至倉」條款
六.郵包運輸保險:
1.郵包運輸風險與損失
2.郵包運輸保險的險別:郵包險和郵包一切險
七. 買賣合同中的保險條款的訂立:
1.保險投保人的約定
2.保險公司和保險條款的約定
3.保險險別的約定
4.保險金額的約定
5.保險單的約定
八.案例分析:
某外貿公司按CIF 術語出口一批貨物,裝運前以向保險公司按發票總植110%投 保平安險,6月初貨物裝妥順利開航。載貨船舶在海上遇到暴風雨致使一部分貨物受到水漬,損失價值2100美圓,數日厚意,該輪又突然觸礁,致使該批貨物有遇到部分損失,價值為8000美圓。
試問:保險公司對該批貨物是否賠償,為什麼?

這只是個引子,太多了。你要是有心的話夠用

『玖』 求一篇《國際貿易》的論文

國際貿易的發展及趨勢
發布時間: 2003-7-21 作者:安和芬
研究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是我國制定和完善出口發展戰略的重要前提。

一、國際貿易的現狀與前瞻

進入90年代後,由於世界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西方國家受周期性和結構性因素的影響而先後陷入衰退,再加上美元匯率的變化、國際債務、戰爭等因素的嚴重製約,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連年下降,而且波動較大,國際貿易增長率從1989年的7%下降到1990年的5%,1991年又下降到3%,1992年上升到4.5%,1993年又降至2.5%,1994年回升到5%,1995年可望增長到7%左右,1996年後,增長速度還要加快。但不同國家和不同地區之間的發展是很不平衡的。

總的看,整個90年代國際貿易將處於一個新的增長期,其發展速度可達5%左右,不僅超過世界經濟增長速度還將明顯高於80年代(4%)的發展水平。國際商品市場對機電產品、運輸設備、計算機、有色金屬、石油、石化產品等的需求大幅度增長,價格上揚,其中製成品貿易將進一步擴大。初級產品貿易亦有明顯好轉,其絕對貿易額將不斷增長,但在國際貿易中所佔的比重卻呈下降的趨勢,下降幅度將小於80年代同類產品的水平,這種態勢在今後幾年內還將繼續發展。90年代,國際貿易的基本走勢是初期緩慢增長,中後期增速加快,其推動力主要來自西方國家的宏觀調控措施。但是與產業結構變動直接關聯的技術大周期正處在上升階段,還沒有重大突破,貿易保護主義的新發展以及發展中國家沉重的債務負擔等因素的制約,國際貿易出現大幅度增長的可能性不大。

二、影響國際貿易發展的幾個主要因素

(一)世界經濟繼續保持增長的勢頭

世界經濟已擺脫連續4年的增長緩慢和不景氣狀態,並開始步入新一輪的經濟上升周期,世界經濟增長率在1991年下降到—0.4%的基礎上,1992年提高到0.8%,1993年為1.7%,1994年上升到3.1%,預計1995年可達3.5%,90年代下半期大體可保持3%的增長率,略高於80年代2.9%的水平。

西方國家經濟普遍復甦和發展,是世界經濟好轉的重要原因。美國經濟在90年代下半期的增長率可能維持在3%左右。西歐經濟增長率也從1993年0.4%的負增長,提高到1994年的2.6%,1995年可達2.9%,爾後幾年,經濟形勢將進一步好轉,並步入常規增長,年平均增長率將高於80年代。美國、西歐經濟情況的進一步好轉,有助於抑制日元升值的勢頭,並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日本的出口,為日本擺脫經濟衰退提供一個轉機,使經濟出現一些復甦的跡象。90年代下半期,日本經濟增長率大體維持在3—3.5%,盡管高過美國和西歐,但仍低於80年代的水平。
國際貿易的發展及趨勢
發布時間: 2003-7-21 作者:安和芬
研究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是我國制定和完善出口發展戰略的重要前提。

一、國際貿易的現狀與前瞻

進入90年代後,由於世界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西方國家受周期性和結構性因素的影響而先後陷入衰退,再加上美元匯率的變化、國際債務、戰爭等因素的嚴重製約,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連年下降,而且波動較大,國際貿易增長率從1989年的7%下降到1990年的5%,1991年又下降到3%,1992年上升到4.5%,1993年又降至2.5%,1994年回升到5%,1995年可望增長到7%左右,1996年後,增長速度還要加快。但不同國家和不同地區之間的發展是很不平衡的。

總的看,整個90年代國際貿易將處於一個新的增長期,其發展速度可達5%左右,不僅超過世界經濟增長速度還將明顯高於80年代(4%)的發展水平。國際商品市場對機電產品、運輸設備、計算機、有色金屬、石油、石化產品等的需求大幅度增長,價格上揚,其中製成品貿易將進一步擴大。初級產品貿易亦有明顯好轉,其絕對貿易額將不斷增長,但在國際貿易中所佔的比重卻呈下降的趨勢,下降幅度將小於80年代同類產品的水平,這種態勢在今後幾年內還將繼續發展。90年代,國際貿易的基本走勢是初期緩慢增長,中後期增速加快,其推動力主要來自西方國家的宏觀調控措施。但是與產業結構變動直接關聯的技術大周期正處在上升階段,還沒有重大突破,貿易保護主義的新發展以及發展中國家沉重的債務負擔等因素的制約,國際貿易出現大幅度增長的可能性不大。

二、影響國際貿易發展的幾個主要因素

(一)世界經濟繼續保持增長的勢頭

世界經濟已擺脫連續4年的增長緩慢和不景氣狀態,並開始步入新一輪的經濟上升周期,世界經濟增長率在1991年下降到—0.4%的基礎上,1992年提高到0.8%,1993年為1.7%,1994年上升到3.1%,預計1995年可達3.5%,90年代下半期大體可保持3%的增長率,略高於80年代2.9%的水平。

西方國家經濟普遍復甦和發展,是世界經濟好轉的重要原因。美國經濟在90年代下半期的增長率可能維持在3%左右。西歐經濟增長率也從1993年0.4%的負增長,提高到1994年的2.6%,1995年可達2.9%,爾後幾年,經濟形勢將進一步好轉,並步入常規增長,年平均增長率將高於80年代。美國、西歐經濟情況的進一步好轉,有助於抑制日元升值的勢頭,並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日本的出口,為日本擺脫經濟衰退提供一個轉機,使經濟出現一些復甦的跡象。90年代下半期,日本經濟增長率大體維持在3—3.5%,盡管高過美國和西歐,但仍低於80年代的水平。
在東盟經濟部長第26屆年會上,一致同意把建成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時間,從原定15年縮短為10年,決定在2003年1月1日,把東盟內部工業品、農產品的關稅降到0.5%。目前,亞太地區的「成長三角」,作為次區域經濟合作的一種補充模式進展比較順利。

為了推動亞太經濟合作的發展,1995年2月16日,亞太經合組織舉行高級官員「特別」會議,討論地區貿易和投資的遠景,並為今年11月在大阪召開部長級會議和第三屆領導人會議准備議事日程,同時起草在2020年以前實現亞太地區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行動計劃」。參加會議的官員一致認為議事日程應由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以及經濟和技術合作兩部分組成。會議同意成立一個私營企業協調組。

(四)科學技術進步的加速

90年代是以微電子、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新材料等領域為中心的高新技術、繼續加速發展、而且日趨走向實用化、產業化的時代,隨著高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國際化分工的深化,產品質量性能的不斷提高,產品種類、規格的不斷變化,產品的生產同期將大為縮短。由於產品的不斷升級換代,必將促使各國的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向更高層次發展,使國際間的相互依賴和滲透進一步加深,從而推動國際商品范圍和貿易量的不斷擴大。使商品生產的內容、形式以及組織等方面都將發生變革。國際貿易的發展也越來越多地和新技術聯在一起,使國際商品生產和貿易的原材料密度和粗放程度大為減少,而技術、知識密集度卻大大提高。由於社會消費需求向多樣化發展,通過商品交換,促進行業內部貿易的發展。

(五)跨國公司的蓬勃發展

進入90年代後,跨國公司發展尤為迅速,並正在不斷改變著世界商品生產和流通的格局。目前,全球跨國公司約有1.2萬家,控制著世界出口貿易總額的2/3,跨國公司內部貿易已佔國際貿易的40%。隨著生產國際化的新發展,跨國公司將在更大程度上控制著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和技術轉讓等經濟活動。製成品貿易,特別是高技術貿易和資本貨物貿易在跨國公司內占的比重也將越來越大,在發達國家的製成品貿易中,由於規模經濟的作用,使同一行業內部的雙向性國際商品流動發展很快,並成為貿易效益的主要來源,據1992年有關部門的調查,發達國家的產業內貿易約占國際貿易的60%,新加坡、韓國、印度尼西亞等國的產業內貿易約占國際貿易的45%。

隨著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的發展和新貿易保護主義的盛行,企業進入國外市場更為困難。為了繞過東道國的貿易壁壘,為了有利於降低研究、試制、生產成本,擴大市場,實現優勢互補,從80年代起,一些大型跨國公司已開始走向無國界化,但是直到近幾年,大企業間締結國際戰略聯盟的工作才得到迅速發展。跨國公司聯盟可以利用自身和他國的不同優勢,通過生產要素的國際流動,在世界范圍內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共同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推動國際貿易的發展。
三、國際貿易結構發生重大變化

(一)國際服務貿易蓬勃興起

進入80年代後,服務貿易正以高於商品貿易的速度增長,國際服務貿易額從1982年的4050億美元增加到1987年的9600億美元,1992年又增加到10200億美元,10年間增長1.5倍,同期,世界商品貿易額只增長1倍。1993年,世界商品貿易額比上年減少2%,而國際服務貿易額卻增長3%。在國際服務貿易構成中,運輸和旅遊服務貿易所佔的比重相對下降,通訊、保險、廣告、技術、租賃、管理等服務貿易所佔的比重在不斷提高,尤其是高技術產品中的附加值的不斷增加,其商品也越來越趨向於服務密集型。

發達國家的經濟越來越「服務化」,在國際服務貿易中,發達國家約佔3/4的份額。美國是世界最大的服務貿易出口國,在電信、數據處理、銀行、保險等新興服務項目中具有明顯優勢。世界許多國家出於自身的經濟安全考慮,對服務貿易實行保護主義政策,普遍構築了貿易壁壘,對美國服務貿易的擴大構成強大的威脅,因此,幾年前,美國就向關貿總協定提出要求解決服務貿易的問題。烏拉圭回合經過多年的談判,終於達成服務貿易多邊框架協定,規定締約方所承擔的一般義務與紀律,包括最惠國待遇、透明度、國民待遇、發展中國家的逐步參與、市場准入、解決爭議等條款。服務貿易多邊框架的制定,是關貿總協定在推動國際貿易自由化發展問題上的一個重大突破,它將使締約方對服務市場的保護與多邊談判,加強人員交往與信息流通,特別是知識產權、技術轉讓、數據處理、咨詢、廣告等服務行業的貿易逐步自由化,有利於加速國際貿易的發展。

(二)環保產品風靡全球

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大大增強了世界人民的環保意識,對人類健康無害的綠色食品、綠色冰箱、綠色空調、綠色電腦、綠色汽車等綠色產品的需求量明顯上升,從而推動了電器、能源、建築、石化等工業部門的變革,防治污染、節能、信息服務等將形成一個新興的龐大產業。北美、西歐的環保技術已佔據國際市場的60%,據西方7個工業國的調查,抵制非環保產品的人數約占總人數的79%,這表明綠色商品在國際市場上已佔主導地位,而且市場前景非常廣闊。

為了解決與貿易有關的環境問題,1993年12月15日,在烏拉圭回合的貿易談判委員會議上,通過一項「關於貿易與環境」的決議,決定起草一份貿易與環境的工作方案,並制定有關貿易與環境措施之間增強相互作用的規則,監督用於環境目的的貿易措施,以及與貿易有關的環保措施。隨著國際社會環保意識的增強,在國際援助和國際投資中,環保工程倍受重視。當前,許多國家不僅陸續推出嚴格的環保法規,而且在進出口貿易中,無論是工業國家還是「新興工業國家」,大都制定「環保產品優先」的原則,美國柯林頓總統明確提出:對環保產品要制定出口優惠政策;歐洲聯盟已制定「綠色輸入」政策;東盟國家決定對環保產品徵收低關稅;這對國際貿易的發展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四、國際貿易方式正處在變革中

(一)無紙貿易逐步盛行

無紙貿易(簡稱EDI),是利用電子數據交換代替傳統的紙面單據進行貿易活動,將標準的經濟信息通過通訊網路,在商業夥伴的計算機之間進行傳輸和處理,以實現買賣雙方交易的目的。在國際貿易活動中利用EDI,可以大量減少甚至消除在傳統貿易過程中的各種紙面文件和單據,避免數據的重復輸入,簡化工作程序,這不僅能加快信息的反饋速度,可及時得到大量的商業信息,減少差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便於管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還可提供更有利於企業的貿易機會和條件。

無紙貿易始於60年代,但到80年代才逐步擴展到國際貿易領域。從1992年開始,美國的進出口貿易報關都採用EDI;日本結合EDI的應用開發了「戰略信息系統(SIS)」;韓國也建立了EDI服務系統——韓國貿易網(KT—NET);我國政府已成立「中國促進EDI應用協調委員會」,負責推動EDI的應用工作;聯合國也提出了應用EDI的貿易服務促進項目——ET2000年,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UNCITRAL)正在制定有關EDI應用的國際法,為EDI在全球范圍內普及使用創造條件。

(二)管理貿易發展迅速

管理貿易具體講是指一國政府從國家的宏觀經濟利益和國內外政策需要出發,對外貿活動進行的行政管理和干預。對國際經濟組織來講就是對國際經濟的協調管理。

進入90年代後,由於國際市場競爭激烈,工業國家爭奪市場份額的斗爭越來越尖銳,對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形成強烈的沖擊,有關國家出於經濟利益的相關性,都認識到加強國際經濟協調十分必要。發展中國家通過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的調整,以及實施改革開放政策,有力地促進經濟的發展,韓國、新加坡、香港、台灣等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汽車、家電、服裝、電子等商品,已開始與發達國家爭奪國際市場份額,發達國家為了保護傳統產業的發展,採取了不少的管理貿易措施;隨著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趨勢的進一步加強,各區域經濟集團為了保護區內市場,在逐步拆除妨礙商品和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各種障礙的同時,對外實行排斥,使新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各集團之間的非公平壟斷競爭和矛盾加劇,非成員國也感到自己的貿易空間在不斷縮小,為了擴大出口,保護市場,需要加強對貿易的單邊管理和與集團之間的貿易協調管理;隨著生產國際化的新發展,跨國公司既需要採取自由貿易,消除對外經濟擴張的一切限制,同時也需要藉助國家干預外貿來提高競爭力,以保護某些產業免遭外國壟斷組織的侵害,因此,90年代管理貿易將得到迅速發展。
五、發展對外貿易的幾點思考

90年代,國際貿易發展的總趨勢,對我國出口貿易的發展是機遇和挑戰並存。

其機遇主要是:1.有利於擴大出口。國際貿易的持續增長,標志著國際市場需求的穩步擴大,為我國出口貿易的發展,提供一個比較有利的國際環境,有利於擴大出口。2.有利於調整出口商品結構。在國際貿易中,製成品特別是資本貨物(電器、非電氣的機械及運輸設備)和高新技術、信息、智能等「軟體貿易」占的比重將不斷上升,這有利於我國調整出口商品結構,加快發展製成品的出口。

其挑戰主要表現在:1.增加了我國出口貿易的障礙,而且出口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將面臨著更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2.增加了我國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的難度,獨聯體和東歐國家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成為我國的競爭對手。

為使機遇變成現實,充分利用國際環境中的有利因素,我國應採取下列措施:

1.實行全球性的信息戰略。建立健全全球性的行銷網路。在世界各地尋求市場機遇,推動外貿活動的開展。
2.根據國際市場需求,調整產業結構。特別要對無污染、附加值高、輕型化、多功能等市場發展潛力大的產品加以扶植,並作為經濟發展的策略工業對待。
3.積極開展跨國經營。我國企業應跳出傳統行業的單一產品生產框架,踴躍涉足其他新的領域,開展多種經營,積極參加跨行業的競爭。企業在開拓國際市場時,為了繞過對方的貿易壁壘,可以輸出勞務,承包工程,以資本輸出代替商品輸出,開展跨國、跨地區經營,採取在東道國(地區)投資建廠、合資辦廠、收買股份、兼並等手段,就地生產,就地銷售。要鼓勵有條件的大型企業發展跨國戰略聯盟。
4.進一步擴大市場開放度,加強法制,改善投資環境。
★●以上由jrliu78整理 轉載須註明●★

閱讀全文

與國際貿易運輸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