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貿易 > 山東大學國際貿易學范愛軍

山東大學國際貿易學范愛軍

發布時間:2021-02-28 16:07:07

❶ 我要知道韓國企業的特徵

中韓貿易的現狀、問題及對策分析

山東大學經濟學院□范愛軍 金寧

一、中韓貿易發展的簡要回顧

中國與韓國為友好近鄰,交往歷史淵源流長,文化背景極其相似,這為中韓貿易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並且,目前兩國經濟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結構互補,各有所需,也為兩國的經貿合作提供了必要性和現實性。自1992年8月中韓兩國正式建交以來,貿易形式從間接貿易轉為直接貿易,貿易額迅速增加。中國成為繼日、美之後韓國的第三大貿易夥伴,而韓國也保持了繼日、港、美之後中國第四大貿易夥伴的地位。與之相伴隨,雙方在投資領域的合作也取得了驚人的發展,特別是韓國企業在華的投資,從1992年正式起步至今,已形成了遍地開花的局面,占其海外總投資的20%以上。1992~1998年七年間,中國累計實際利用韓國直接投資75.7億美元,成為韓國的第一大投資對象國,而韓國在所有來華進行直接投資的國家中,也占據了第七大投資來源國的地位。雙方在投資領域的合作,帶動了大量原材料、技術設備及產成品的進出口,從而大大促進了雙邊貿易的發展。

二、中韓貿易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中韓貿易的發展,是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快速發展過程,取得這些成就當然可賀,但也屬正常。隨著中韓貿易基數越來越大,發展漸趨成熟,其間暴露出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因此有必要找出問題,分析原因,以便在此基礎上有的放矢地採取應對之策。

(一)中韓貿易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中韓雙邊貿易在宏觀層面上存在較直觀的問題有:

1.貿易增長乏力直至為負

1992年兩國正式建交後的四年中,雙方貿易可謂是大踏步前進,每年貿易增長率均在40%以上。但到1996年,由於我國出台了一系列外經貿政策法規,加上國際市場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影響,使我國企業的出口積極性下降。韓國作為我國的第四大出口市場,對其出口必然受到影響。同時,在雙方貿易中擔當重要角色的韓資加工貿易型企業,在出口利潤下降的情況下,進口積極性也受到波及,從而使中國從韓國的進口貿易也有所放緩,致使雙邊貿易增長率從1995年的44.8%下降至1996年的17.7%。1997年,局勢有所好轉,雙邊貿易出現恢復性增長,增幅達20.3%,但已與1996年以前的增長勢頭不可同日而語。1998年,雙邊貿易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越來越大,特別是韓國還是當事國之一,這樣,中韓貿易的增長步伐戛然而止。從1998年年底的統計數字看,雙邊貿易出現了史無前例的負增長,降幅達11.6%。1999年上半年,雙邊貿易雖有所恢復,但增長速度並不快。

2.貿易不平衡趨勢漸大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中韓雙邊貿易中中方逆差是越來越大的,到1997年已達到58.1億美元,佔到從韓國進口商品總值的38.9%。尤其是1997年下半年韓國發生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對韓國的出口大幅下挫,一些大宗商品如纖維製品、農礦產品、電子零部件等跌幅更為突出,1998年中國對韓出口額僅為61.7億美元,比上年下降31.3%。同時,韓國對中國的出口也不及預料的好,半導體、汽車、機床、船舶、通訊設備等工業品及家電等一般消費品的對華出口上半年還有大幅增長,下半年就逐步萎縮,到年底,對華出口總計149.9億美元,增長僅0.4%。1998年全年雙邊貿易中中方逆差達87.2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1999年上半年,中方的貿易逆差仍有擴大的趨勢,為44.6億美元。筆者認為,兩國貿易不平衡的存在是難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若是這種不平衡持續存在並一味擴大,終將會影響雙邊貿易的健康發展。

3.韓國對華投資出現「縮水」

1997年以前,韓國對華投資的整體規模每年都在擴大。正當中韓兩國努力促進雙方經濟合作向更高層次邁進時,金融危機的爆發使這一演進急速凍結。1998年韓國企業對華直接投資項目僅為1309個,實際投入資金18.03億美元,分別比上年減少了25.3%和15.9%,特別是一些回收期長、規模較大的項目都面臨壓縮投資、延期投資或予以撤資的情況。此外,大量韓企的駐華分支機構、商社等紛紛撤離。由於中韓雙邊貿易中有相當部分是通過在華的韓資企業承擔的,投資的大規模「縮水」勢必會影響目前乃至今後一段時期雙邊貿易的發展。

(二)對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上述比較直觀的、表象化的問題必然有其產生和存在的原因,這些原因概括起來大體有這么幾個方面:

1.亞洲金融危機是造成目前困境的罪魁禍首

1997年8月一場以韓元加速貶值和股指深幅下瀉為表徵的金融危機開始席捲整個韓國,使韓國國內經濟一片混亂:許多大企業集團相繼倒閉或陷入困境;資金周轉困難;失業人口激增;銀行拒開進口信用證。在此形勢下,韓國企業當然無法進行正常時日的進口。而我國在這次亞洲金融危機中堅持人民幣不貶值,相對增加了出口成本。韓國企業給中國的訂單明顯減少,而轉向從東南亞國家進口,這樣就造成了我國對韓國的出口大幅下挫的局面。另一方面,韓國政府為了增加外匯儲備,借韓元貶值之機,加大力度增加出口,貿易盈餘由負變零,越來越大。中國作為韓國的第一大出口市場,必然受到韓國進口產品的沖擊,這樣就使雙邊貿易的不平衡局勢更加嚴峻。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理論上韓國對中國的出口應保持強勁增長勢頭,但由於擔負雙邊貿易的相當多企業是在華從事進出口加工貿易的韓資企業,所以在出口受阻的情況下其進口積極性也有所降低,進口增幅還小於出口降幅;再加上我國國內需求萎糜,導致進口需求減弱,使韓國的對華出口並未出現大幅攀升,故雙邊貿易額總體上出現下滑局勢。

上述同樣的原因,使韓國企業到中國投資的成本增加,而多數韓資企業都把「降低成本」作為來華投資的首選動機,這樣,韓國的對華投資必然會大幅減少。況且,韓國企業面臨國內經濟蕭條的情況下,缺少資金來源,也無暇進行海外投資,從而使對華投資出現了「縮水」現象。

2.進出口商品結構差異是貿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於兩國經濟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按照國際貿易比較優勢原理,中韓傳統貿易在宏觀層面上確實符合這一理論的要旨,即中國向韓國出口初級產品或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工業製成品,如原材料、農礦產品、紡織服裝、皮革等,而韓國則向中國出口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工業製成品,如化工產品、電子通訊設備、機電產品等,即使中國向韓國出口一些電子產品,也多以零部件為主。正是這種較單純建立在技術層次差異基礎上的商品結構,使中韓雙邊貿易本身就存在不平衡的因素。再者,從總體上看,中國向韓國出口的商品與從韓國出口的商品相比,其價格彈性相對要高。在國際市場發生波動時,前者更易受到沖擊或影響。亞洲金融危機發生後,大量廉價商品充斥國際市場,中國出口商品價格的相對提高必然會喪失較大份額的市場。換言之,即使在韓國不是危機當事國之一的情況下,這種貿易結構的差異也會使貿易差額更加擴大,不平衡局勢更加嚴峻。總之,這種以垂直分工為基本特徵的進出口商品結構是造成雙邊貿易不平衡並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之一。

3.韓國在華投資的特徵因素也是雙邊貿易下滑的原因之一

韓國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70、80年代其發展速度之快是有目共睹的。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國內工資成本也快速上升,某些一般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逐漸削弱,部分勞動密集型工業及部分重化工業(如水泥)也逐漸歸入了夕陽產業之列。韓國政府為了鼓勵新興產業如電子、生物工程、航空等產業的發展,加快產業結構的升級,積極採取措施促進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海外轉移。而中國與韓國地域相近,經濟發展相對落後,勞動力成本又低,農礦資源豐富,自然成為韓國進行該類產業投資的首選對象。據統計,韓國對華投資中有60%以上集中於紡織服裝業、電器組裝業、木傢具及鞋類、皮革等勞動密集型製造業。這是韓國在華投資的產業特點。

再從單項投資規模看,韓國對華投資項目多為中小型項目,投資金額在100萬美元以下的約佔70%。1998年所吸引的1309項韓國直接投資平均規模僅為137.8萬美元,不僅低於韓國海外投資的平均規模,也低於所有來華投資的平均規模(229.6萬美元)。

由於中韓貿易中有相當部分是由在華韓資企業承擔的,上述兩大特徵的存在,導致雙邊貿易增長的後勁明顯不足,也導致在華韓資企業抵禦風險的能力較差。目前,國際市場上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竟爭越來越激烈,多數中小韓資企業不堪重擊,普遍面臨經營困境。由於在華韓資企業所表現的這種脆弱性,使由投資所帶動的原材料、生產設備及產成品的進出口受到很大影響。此外,由於韓國對華投資的行業及規模特點的存在,必然會出現許多韓資企業在管理中一味強調降低成本的情況,從而導致勞資雙方矛盾的激化,這也影響了雙方貿易及投資的發展。

三、知難而進,積極應對

從長遠看,中韓貿易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雖然目前兩國貿易受到重創,但其發展的基礎如文化類似、地域相近、經濟互補等依然存在。特別是韓國經濟,目前雖受一時之困,但那些曾創造經濟奇跡的諸多因素如健全的基礎設施、高素質的勞動力、強烈的進取精神、開放的貿易體系等等並未喪失,並將為韓國走出危機發揮積極作用。因此,我們決不能忽視或放棄韓國這一重要市場。並且,兩國在彼此對外貿易中所奠定的地位是雙方長期努力的結果,因而要本著積極的態度,知難而進,採取相應措施以扭轉目前的被動局面。當然,要長期穩定地發展中韓貿易,關鍵還是要擴大中國對韓國的出口市場,為此應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雙方進出口商品結構的調整

中國對韓國出口的傳統產品多屬資源密集型或勞動密集型產品,在目前的國際環境下,這類產品的競爭最激烈,受沖擊最大,因此加快我國對韓國出口商品的結構調整不僅是必然的。近兩年對韓出口商品結構雖有所改善,但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勞動密集型特徵仍很明顯。為此,一是要拓寬貿易范圍,實現出口商品的多元化。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一些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產品日益受到國際市場的青睞,故可加大這類產品如機電產品零部件及產成品(電視機、電話機等)對韓國的出口。二是要提高出口商品的質量,盡快從『『以廉取勝」和「以量取勝」轉向「以質取勝」,只有這樣才能適應國際形勢的變化,在競爭中保住乃至擴大市場份額,使出口產品真正成為高創匯產品。同財,也希望韓國方面結合我國工業化建設及產業結構升級的需要,更多地向中國出口原材料、石化產品及成套設備等。總之,雙方既要注重眼前利益,又要考慮長遠利益,促進雙邊貿易健康發展。

(二)大力發展中韓兩國的技術貿易

70年代,韓國側重於發展資本密集型工業如重化、汽車等工業,故其在許多領域的應用技術已具相當水平。若能從韓國引進該類技術,對我國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改造都相當有益。而中國在航空航天、微電子技術、生物工程等尖端技術的研究和開發上具有自己的優勢。因而雙方在技術合作中的發展潛力很大,雙方可加強技術領域的合作,共同開發研製新產品,提高兩國產品的競爭力,從而帶動雙方商品貿易的發展。

(三)推動兩國在投資領域的合作向更高層次邁進

在韓國的對華投資方面,一是應注意調整韓國企業的投資方向,使韓國企業依據《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增加對高新技術產業、能源、交通、農業開發等領域的投資;二是改善韓資企業的規模結構,提高大企業集團來華投資的積極性,這就需要中國在改善投資環境特別是搞好政府服務方面多下功夫。這樣,韓國大企業集團也會從長遠、全球眼光認真研究中國市場的投資價值,繼續加快來華投資的步伐。此外,中韓兩國也要注意加強在中國中西部地區的合作,從而使韓國的對華投資呈現全方位、多層次的發展格局。此外,中國也要加快向韓國投資的步伐。目前,雙方的資金流動更多地表現為韓國對中國的單向流動,不利於雙方合作的持久穩固發展。隨著中國多層次、多方位、多形式的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走出國門到海外投資辦廠定會成為中國企業的必然選擇。而韓國作為中國地緣相近、文化背景類似的友好國家,也會成為中國進行海外投資的首選地區之一。故中國企業應盡快改變那種僅在韓國設立貿易辦事處的作法,加大對韓國的生產性投資,這樣不僅可以使雙方合作更加深入均衡,而且可以帶動對韓國的出口,減少中方逆差,從而促進貿易的均衡發展。目前,韓國政府正積極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要求開放本國的資本市場,放寬對外商投資的限制,為中國企業進入韓國資本市場提供了時機。特別是韓幣貶值及工人工資水平下降,使外商投資成本降低,也為中國的對韓投資提供了現實性。

(四)加強政策扶持力度,防止中韓貿易繼續滑坡

一方面,中國企業除了積極利用已有的優惠政策如紡織品退稅率由9%提高到11%等等外,國家也應給傳統市場的出口更多的扶植:增加出口信貸規模;簡化出口退稅手段;為來華投資的韓國大企業集團提供資金支持等等。另一方面,希望韓國政府從雙方長遠利益出發,減少對中國進口商品的貿易壁壘。值得欣慰的是韓國政府已開始著手這方面的工作,如韓國財政經濟部宣布自1999年1月1日起將徵收調節關稅的中國38種產品減少為19種,大幅下調對鱔魚等10種產品的調節關稅率,對生鐵等不再徵收配額關稅。相信,通過雙方的共同努力,貿易滑坡的局面會得以扭轉。

❷ 這個論文<在華韓國企業的現狀及分析>怎麼寫

中韓貿易的現狀、問題及對策分析

山東大學經濟學院□范愛軍 金寧

一、中韓貿易發展的簡要回顧

中國與韓國為友好近鄰,交往歷史淵源流長,文化背景極其相似,這為中韓貿易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並且,目前兩國經濟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結構互補,各有所需,也為兩國的經貿合作提供了必要性和現實性。自1992年8月中韓兩國正式建交以來,貿易形式從間接貿易轉為直接貿易,貿易額迅速增加。中國成為繼日、美之後韓國的第三大貿易夥伴,而韓國也保持了繼日、港、美之後中國第四大貿易夥伴的地位。與之相伴隨,雙方在投資領域的合作也取得了驚人的發展,特別是韓國企業在華的投資,從1992年正式起步至今,已形成了遍地開花的局面,占其海外總投資的20%以上。1992~1998年七年間,中國累計實際利用韓國直接投資75.7億美元,成為韓國的第一大投資對象國,而韓國在所有來華進行直接投資的國家中,也占據了第七大投資來源國的地位。雙方在投資領域的合作,帶動了大量原材料、技術設備及產成品的進出口,從而大大促進了雙邊貿易的發展。

二、中韓貿易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中韓貿易的發展,是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快速發展過程,取得這些成就當然可賀,但也屬正常。隨著中韓貿易基數越來越大,發展漸趨成熟,其間暴露出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因此有必要找出問題,分析原因,以便在此基礎上有的放矢地採取應對之策。

(一)中韓貿易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中韓雙邊貿易在宏觀層面上存在較直觀的問題有:

1.貿易增長乏力直至為負

1992年兩國正式建交後的四年中,雙方貿易可謂是大踏步前進,每年貿易增長率均在40%以上。但到1996年,由於我國出台了一系列外經貿政策法規,加上國際市場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影響,使我國企業的出口積極性下降。韓國作為我國的第四大出口市場,對其出口必然受到影響。同時,在雙方貿易中擔當重要角色的韓資加工貿易型企業,在出口利潤下降的情況下,進口積極性也受到波及,從而使中國從韓國的進口貿易也有所放緩,致使雙邊貿易增長率從1995年的44.8%下降至1996年的17.7%。1997年,局勢有所好轉,雙邊貿易出現恢復性增長,增幅達20.3%,但已與1996年以前的增長勢頭不可同日而語。1998年,雙邊貿易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越來越大,特別是韓國還是當事國之一,這樣,中韓貿易的增長步伐戛然而止。從1998年年底的統計數字看,雙邊貿易出現了史無前例的負增長,降幅達11.6%。1999年上半年,雙邊貿易雖有所恢復,但增長速度並不快。

2.貿易不平衡趨勢漸大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中韓雙邊貿易中中方逆差是越來越大的,到1997年已達到58.1億美元,佔到從韓國進口商品總值的38.9%。尤其是1997年下半年韓國發生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對韓國的出口大幅下挫,一些大宗商品如纖維製品、農礦產品、電子零部件等跌幅更為突出,1998年中國對韓出口額僅為61.7億美元,比上年下降31.3%。同時,韓國對中國的出口也不及預料的好,半導體、汽車、機床、船舶、通訊設備等工業品及家電等一般消費品的對華出口上半年還有大幅增長,下半年就逐步萎縮,到年底,對華出口總計149.9億美元,增長僅0.4%。1998年全年雙邊貿易中中方逆差達87.2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1999年上半年,中方的貿易逆差仍有擴大的趨勢,為44.6億美元。筆者認為,兩國貿易不平衡的存在是難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若是這種不平衡持續存在並一味擴大,終將會影響雙邊貿易的健康發展。

3.韓國對華投資出現「縮水」

1997年以前,韓國對華投資的整體規模每年都在擴大。正當中韓兩國努力促進雙方經濟合作向更高層次邁進時,金融危機的爆發使這一演進急速凍結。1998年韓國企業對華直接投資項目僅為1309個,實際投入資金18.03億美元,分別比上年減少了25.3%和15.9%,特別是一些回收期長、規模較大的項目都面臨壓縮投資、延期投資或予以撤資的情況。此外,大量韓企的駐華分支機構、商社等紛紛撤離。由於中韓雙邊貿易中有相當部分是通過在華的韓資企業承擔的,投資的大規模「縮水」勢必會影響目前乃至今後一段時期雙邊貿易的發展。

(二)對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上述比較直觀的、表象化的問題必然有其產生和存在的原因,這些原因概括起來大體有這么幾個方面:

1.亞洲金融危機是造成目前困境的罪魁禍首

1997年8月一場以韓元加速貶值和股指深幅下瀉為表徵的金融危機開始席捲整個韓國,使韓國國內經濟一片混亂:許多大企業集團相繼倒閉或陷入困境;資金周轉困難;失業人口激增;銀行拒開進口信用證。在此形勢下,韓國企業當然無法進行正常時日的進口。而我國在這次亞洲金融危機中堅持人民幣不貶值,相對增加了出口成本。韓國企業給中國的訂單明顯減少,而轉向從東南亞國家進口,這樣就造成了我國對韓國的出口大幅下挫的局面。另一方面,韓國政府為了增加外匯儲備,借韓元貶值之機,加大力度增加出口,貿易盈餘由負變零,越來越大。中國作為韓國的第一大出口市場,必然受到韓國進口產品的沖擊,這樣就使雙邊貿易的不平衡局勢更加嚴峻。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理論上韓國對中國的出口應保持強勁增長勢頭,但由於擔負雙邊貿易的相當多企業是在華從事進出口加工貿易的韓資企業,所以在出口受阻的情況下其進口積極性也有所降低,進口增幅還小於出口降幅;再加上我國國內需求萎糜,導致進口需求減弱,使韓國的對華出口並未出現大幅攀升,故雙邊貿易額總體上出現下滑局勢。

上述同樣的原因,使韓國企業到中國投資的成本增加,而多數韓資企業都把「降低成本」作為來華投資的首選動機,這樣,韓國的對華投資必然會大幅減少。況且,韓國企業面臨國內經濟蕭條的情況下,缺少資金來源,也無暇進行海外投資,從而使對華投資出現了「縮水」現象。

2.進出口商品結構差異是貿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於兩國經濟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按照國際貿易比較優勢原理,中韓傳統貿易在宏觀層面上確實符合這一理論的要旨,即中國向韓國出口初級產品或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工業製成品,如原材料、農礦產品、紡織服裝、皮革等,而韓國則向中國出口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工業製成品,如化工產品、電子通訊設備、機電產品等,即使中國向韓國出口一些電子產品,也多以零部件為主。正是這種較單純建立在技術層次差異基礎上的商品結構,使中韓雙邊貿易本身就存在不平衡的因素。再者,從總體上看,中國向韓國出口的商品與從韓國出口的商品相比,其價格彈性相對要高。在國際市場發生波動時,前者更易受到沖擊或影響。亞洲金融危機發生後,大量廉價商品充斥國際市場,中國出口商品價格的相對提高必然會喪失較大份額的市場。換言之,即使在韓國不是危機當事國之一的情況下,這種貿易結構的差異也會使貿易差額更加擴大,不平衡局勢更加嚴峻。總之,這種以垂直分工為基本特徵的進出口商品結構是造成雙邊貿易不平衡並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之一。

3.韓國在華投資的特徵因素也是雙邊貿易下滑的原因之一

韓國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70、80年代其發展速度之快是有目共睹的。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國內工資成本也快速上升,某些一般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逐漸削弱,部分勞動密集型工業及部分重化工業(如水泥)也逐漸歸入了夕陽產業之列。韓國政府為了鼓勵新興產業如電子、生物工程、航空等產業的發展,加快產業結構的升級,積極採取措施促進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海外轉移。而中國與韓國地域相近,經濟發展相對落後,勞動力成本又低,農礦資源豐富,自然成為韓國進行該類產業投資的首選對象。據統計,韓國對華投資中有60%以上集中於紡織服裝業、電器組裝業、木傢具及鞋類、皮革等勞動密集型製造業。這是韓國在華投資的產業特點。

再從單項投資規模看,韓國對華投資項目多為中小型項目,投資金額在100萬美元以下的約佔70%。1998年所吸引的1309項韓國直接投資平均規模僅為137.8萬美元,不僅低於韓國海外投資的平均規模,也低於所有來華投資的平均規模(229.6萬美元)。

由於中韓貿易中有相當部分是由在華韓資企業承擔的,上述兩大特徵的存在,導致雙邊貿易增長的後勁明顯不足,也導致在華韓資企業抵禦風險的能力較差。目前,國際市場上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竟爭越來越激烈,多數中小韓資企業不堪重擊,普遍面臨經營困境。由於在華韓資企業所表現的這種脆弱性,使由投資所帶動的原材料、生產設備及產成品的進出口受到很大影響。此外,由於韓國對華投資的行業及規模特點的存在,必然會出現許多韓資企業在管理中一味強調降低成本的情況,從而導致勞資雙方矛盾的激化,這也影響了雙方貿易及投資的發展。

三、知難而進,積極應對

從長遠看,中韓貿易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雖然目前兩國貿易受到重創,但其發展的基礎如文化類似、地域相近、經濟互補等依然存在。特別是韓國經濟,目前雖受一時之困,但那些曾創造經濟奇跡的諸多因素如健全的基礎設施、高素質的勞動力、強烈的進取精神、開放的貿易體系等等並未喪失,並將為韓國走出危機發揮積極作用。因此,我們決不能忽視或放棄韓國這一重要市場。並且,兩國在彼此對外貿易中所奠定的地位是雙方長期努力的結果,因而要本著積極的態度,知難而進,採取相應措施以扭轉目前的被動局面。當然,要長期穩定地發展中韓貿易,關鍵還是要擴大中國對韓國的出口市場,為此應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雙方進出口商品結構的調整

中國對韓國出口的傳統產品多屬資源密集型或勞動密集型產品,在目前的國際環境下,這類產品的競爭最激烈,受沖擊最大,因此加快我國對韓國出口商品的結構調整不僅是必然的。近兩年對韓出口商品結構雖有所改善,但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勞動密集型特徵仍很明顯。為此,一是要拓寬貿易范圍,實現出口商品的多元化。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一些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產品日益受到國際市場的青睞,故可加大這類產品如機電產品零部件及產成品(電視機、電話機等)對韓國的出口。二是要提高出口商品的質量,盡快從『『以廉取勝」和「以量取勝」轉向「以質取勝」,只有這樣才能適應國際形勢的變化,在競爭中保住乃至擴大市場份額,使出口產品真正成為高創匯產品。同財,也希望韓國方面結合我國工業化建設及產業結構升級的需要,更多地向中國出口原材料、石化產品及成套設備等。總之,雙方既要注重眼前利益,又要考慮長遠利益,促進雙邊貿易健康發展。

(二)大力發展中韓兩國的技術貿易

70年代,韓國側重於發展資本密集型工業如重化、汽車等工業,故其在許多領域的應用技術已具相當水平。若能從韓國引進該類技術,對我國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改造都相當有益。而中國在航空航天、微電子技術、生物工程等尖端技術的研究和開發上具有自己的優勢。因而雙方在技術合作中的發展潛力很大,雙方可加強技術領域的合作,共同開發研製新產品,提高兩國產品的競爭力,從而帶動雙方商品貿易的發展。

(三)推動兩國在投資領域的合作向更高層次邁進

在韓國的對華投資方面,一是應注意調整韓國企業的投資方向,使韓國企業依據《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增加對高新技術產業、能源、交通、農業開發等領域的投資;二是改善韓資企業的規模結構,提高大企業集團來華投資的積極性,這就需要中國在改善投資環境特別是搞好政府服務方面多下功夫。這樣,韓國大企業集團也會從長遠、全球眼光認真研究中國市場的投資價值,繼續加快來華投資的步伐。此外,中韓兩國也要注意加強在中國中西部地區的合作,從而使韓國的對華投資呈現全方位、多層次的發展格局。此外,中國也要加快向韓國投資的步伐。目前,雙方的資金流動更多地表現為韓國對中國的單向流動,不利於雙方合作的持久穩固發展。隨著中國多層次、多方位、多形式的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走出國門到海外投資辦廠定會成為中國企業的必然選擇。而韓國作為中國地緣相近、文化背景類似的友好國家,也會成為中國進行海外投資的首選地區之一。故中國企業應盡快改變那種僅在韓國設立貿易辦事處的作法,加大對韓國的生產性投資,這樣不僅可以使雙方合作更加深入均衡,而且可以帶動對韓國的出口,減少中方逆差,從而促進貿易的均衡發展。目前,韓國政府正積極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要求開放本國的資本市場,放寬對外商投資的限制,為中國企業進入韓國資本市場提供了時機。特別是韓幣貶值及工人工資水平下降,使外商投資成本降低,也為中國的對韓投資提供了現實性。

(四)加強政策扶持力度,防止中韓貿易繼續滑坡

一方面,中國企業除了積極利用已有的優惠政策如紡織品退稅率由9%提高到11%等等外,國家也應給傳統市場的出口更多的扶植:增加出口信貸規模;簡化出口退稅手段;為來華投資的韓國大企業集團提供資金支持等等。另一方面,希望韓國政府從雙方長遠利益出發,減少對中國進口商品的貿易壁壘。值得欣慰的是韓國政府已開始著手這方面的工作,如韓國財政經濟部宣布自1999年1月1日起將徵收調節關稅的中國38種產品減少為19種,大幅下調對鱔魚等10種產品的調節關稅率,對生鐵等不再徵收配額關稅。相信,通過雙方的共同努力,貿易滑坡的局面會得以扭轉。

❸ 臨沂哪有賣山大范愛軍老師編的教材《國際貿易學》考研復試用書,(臨沂師院書店沒有賣的)

到臨沂書城看看(廣場東北角那個)

❹ 成都東軟學院真的可以嗎,他有什麼不足之處

好吧,作為11級的專科學長,我就來為你講一講成都東軟。
首先,成都東軟的情況大概可以用一段順口溜來總結:
一流的環境
二流的硬體
三流的老師
四流的學生
五流的學風
末流的生活

接下來,我就分別給你講講東軟的情況,你自己看看。
1.環境:這個沒得說,著名的5A級風景區青城山下,環境宜人,空氣清新,學校裡面草坪特別的多,一到夏天東軟湖裡面還會有大片的荷花,草坪上面也會有一群不知道是白鶴還是白鷺的白鳥。是養老,專心學習的好地方。但是周圍比較冷清,離成都和都江堰市區都比較遠。如果你喜歡環境好的地方推薦你來,如果你喜歡鬧市,那最好還是另擇良處。

2.住宿:這個嘛,很難說,如果你是妹子,那就還好,是男生的話,當心被坑得你哭不出來。總體而言東軟目前有四種寢室,男兩種女兩種。
女寢D5D6是最好的,有單獨的衛生間和單獨的浴室,D7隻有衛生間無浴室,不過都沒熱水器,只能自己燒著洗或者去澡堂。
男寢D1是大坑之地,前面一兩個月左右開始動工從四人間改為六人間,無浴室無衛生間,公共洗漱池公共衛生間公共澡堂是必備之選。然後就是暫時沒有改為六人間的D2D3寢室,條件也和D1差不多。所以,男生慎重!!

3.吃飯:這個嘛,真的想噴又不想噴,失望過頂了。不過還是簡述一下。學校內部食堂有老食堂和新食堂兩個。老食堂主要是那種拿著一個盤打幾個菜的那種,葷素一般5-6塊,二樓也有清真飯,稍微貴一兩塊,和一些比如蓋澆飯之類的。
新食堂其實不屬於學校內部管理,據說已經被外包出去,前段時間的地溝油事件,我就不多說了,中國人的胃你沒得說,學校的管理能力你懶得噴。新食堂一般是聚會或者是在A6A7上課的人去的,主要是干鍋,還有粉面,小炒還有一些小吃之類的,價格比較貴一點,沒有人長期去吃。
學校外面就主要在後門外,有一個類似小吃街的地方,那裡有餐館,蘭州拉麵,小KTV和奶茶店等等,當然住宿也有。
總的來說,如果你在東軟吃飯的話,如果主要是在老食堂吃,那麼一個月是不會有多少消費的。

金融學綜合參考書目

專碩:黃達版的金融學和東南大學出版社的《公司金融》,專碩考的金融學綜合會涉及金融本科階段的多門課程,所以跨考的孩子更適合考學碩;

學碩:高鴻業主編《西方經濟學》(第三版或第四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2.尹伯成主編《西方經濟學習題指南》,復旦大學大學出版社,2005年;3.江可申、劉瑛、鄧晶主編《微觀經濟學》,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

復試參考:1、范愛軍,國際貿易學(第三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2、胡慶康,現代貨幣銀行學教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3、劉思峰等,計量經濟學,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

拓展資料

金融學(Finance)是研究價值判斷和價值規律的學科。金融學是從經濟學分化出來的、研究資金融通的學科,主要包括四大學術專業領域:銀行學、證券學、保險學、信託學。

傳統的金融學研究領域大致有兩個方向:宏觀層面的金融市場運行理論和微觀層面的公司投資理論。

❻ 山東大學所有教授名單

學校博士生導師 名單,教授不知道。可以到山大主頁查找

--------------------------------------------------------------------------------
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
傅有德 劉陸鵬 何中華 高鑒國 林聚任 陳堅 劉傑 劉新利 王新春 顏炳罡 劉大鈞 林忠軍 宋全成 謝文郁 王善波 苗潤田 艾里克 劉玉建 李培林
經濟學院
於良春 臧旭恆 孫曰瑤 侯風雲 張東輝 劉國亮 范愛軍 孔慶峰 張宏 劉慶林 樊麗明 李齊雲 李文 胡金焱 姜旭朝 秦鳳鳴 曹廷求 任燕燕 陳蔚 林平 白景明 劉尚希 戚聿東 張昕竹
經濟研究院
黃少安 盛洪 王新軍 陳昆亭 孫天琦 洪永淼 魏建 王金利 曹洪軍 王天義 史鶴齡 李銳
法學院
范進學 齊延平 肖金明 王德志 柳硯濤 馮殿美 周長軍 於改之 劉保玉 王麗萍 徐顯明 郝鐵川 梁慧星
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
劉玉安 崔桂田 王學玉 方雷 王建民 王韶興 郇慶治 楊魯慧 臧秀玲 曹現強 趙明義 孔令棟 張錫恩 包心鑒 邢占軍 葛 荃 張 銘 張全新 朱 鋒
馬克思主義學院
田建國 周向軍 孫熙國 徐艷玲 費利群 徐國亮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曾繁仁 譚好哲 陳炎 王汶成 儀平策 程相占 盛玉麒 楊端志 張樹錚 唐子恆 楊振蘭 王平 李劍鋒 王小舒 廖群 孫之梅 黃萬華 張華 鄭春 張學軍 賀立華 劉方政 張志慶 袁世碩 周來祥 劉培
國際教育學院
寧繼鳴
文史哲研究院
杜澤遜 馮春田 馬來平 王承略 王學典 徐傳武 葉濤 鄭傑文 張富祥 傅永軍 龐朴 張士閃
外國語學院
苗興偉 劉振前 王俊菊 申富英 叢亞平 高文漢 張德祿 李銘敬 李德鳳
藝術學院
潘魯生
歷史文化學院
王育濟 於化民 張書學 張金龍 晁中辰 胡新生 欒豐實 譚世寶 顧鑾齋 方輝 曾振宇 陳尚勝 於海廣 劉玉峰 劉平 徐暢 胡衛清 趙興勝 姜生 李文海 馬新 齊濤 江奔東 劉鳳君 任相宏 崔大庸 胡正榮 錢乘旦 張海鵬
數學學院
劉建亞 儀洪勛 史玉明 張順華 楊連中 彭實戈 芮洪興 羊丹平 王小雲 展濤 吳臻 陳增敬 嵇少林 林路 趙衛東 劉桂真 李國君 任秀敏 韋忠禮 司建國 欒貽會 吳建良 魏剛 黃華林 劉華文 葉揚波
物理學院
林兆軍 戴瑛 馮存峰 何瑁 胡季帆 解士傑 梁作堂 劉德勝 劉向東 馬瑾 司宗國 王春雷 王克明 王新年 顏世申 張家良 張學堯 Rolf_Mueller 冀子武 鄭雨軍 陳峰 王雪林 仝殿民 張 澤 李衛 強 游 王占國 張瑞勤 宋愛民 焦 軍 孫振東 王萌 康仕壽
化學與化工學院
馮聖玉 譚業邦 魯在君 劉成卜 步宇翔 張冬菊 苑世領 王建武 郝愛友 趙寶祥 李曉燕 孫宏建 馬厚義 張樹永 楊延釗 焦秀玲 陳代榮 陳曉 侯萬國 徐桂英 孫德軍 鄭利強 沈強 郝京誠 黃錫榮 金文睿 張長橋 曹成波 李希友 馬晨 占金華 劉永軍 姜瑋 馬玉道 丁軼 孫道峰 錢逸泰 王琪瓏 程津培 徐政和 江元生 孔祥正 周其鳳 佟振合 黃崇祺 閆兵 洪茂椿
生命科學學院
曲音波 陳冠軍 夏光敏 張玉忠 王金星 趙小凡 李越中 楊愛芳 白增亮 孔健 向鳳寧 鮑曉明 肖敏 許平 王仁卿 苗俊英 馬翠卿 張舉仁 林建強 侯丙凱 谷立川 申玉龍 馮力駿 劉相國 陳靠山 祁慶生 張玉臻 王鵬 張新時 盧雪梅 劉巍峰 黃峰 趙建 陳秀蘭 高建剛 張先恩 雷 鳴 石德利 孔祥復 龐秀華 方詡 張偉 徐志剛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袁東風 趙聖之 李康 王洪君 張行愚 王青圃 劉琚 江銘炎 周衛東 孔繁敏 曹葉文 李桂秋 盧霏 連潔 常軍 卓壯 金國藩 薛其坤 張小民 劉允才 曹志剛 楊義先
晶體材料研究所
陶緒堂 徐現剛 黃柏標 趙顯 許心光 張懷金 胡小波 劉宏 崔得良 郝霄鵬 王聖來 孫洵 於曉強 何京良 蔣民華 王繼揚 許東 劉鐸 夏盛清 夏海兵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崔兆傑 高寶玉 胡文容 李小明 王曙光 岳欽艷 張建 劉汝濤 王睿 裴海燕 張 波
環境研究院
王文興 張慶竹 江桂斌 王韜
管理學院
徐向藝 楊蕙馨 王興元 胡正明 趙炳新 潘愛玲 陳志軍 丁榮貴 戚桂傑 溫德成 張體勤 張玉明 謝永珍 李海艦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陳傳忠 閔光輝 李勝利 關小軍 於化順 季忠 朱波 呂宇鵬 張玉軍 孫康寧 尹龍衛 趙士貴 王成國 武傳松 李亞江 孫勝 王廣春 王作成 田學雷 邊秀房 劉相法 王偉民 趙國群 鄒增大 李木森 范潤華 張建新 李輝 管延錦 朱瑞富 耿浩然 許斌 鹿曉陽 張希華 劉久榮
機械工程學院
艾興 張建華 黃傳真 鄧建新 王勇 張承瑞 馮顯英 宋現春 趙軍 李劍峰 張進生 周以齊 路長厚 周慎傑 王威強 葛培琪 董玉平 張勤河 唐委校 高琦 劉戰強 孫傑 林明星 李兆前 王增才 許崇海 趙正旭
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
王志明 程勇 李國祥 路春美 孫奉仲 杜廣生 韓吉田 程林 田茂誠 馬春元 潘繼紅 陳寶明 欒濤 張樹生 過增元 秦裕琨 陶文銓 王立秋 許明田 鄒勇
電氣工程學院
陳青 高厚磊 韓學山 李慶民 梁軍 劉玉田 劉志珍 譚震宇 王秀和 徐丙垠 徐文遠 徐衍亮 薛禹勝 張文 趙建國 劉淑琴 唐任遠 陳通文
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
劉伯強 魏守水 楊立才 劉常春 常發亮 劉允剛 李貽斌 隋青美 賈磊 張承慧 張光先 張慶范 張承進 王玉振 孫同景 劉樹堂 李歧強 田國會 張煥水 孟慶虎 吳耀華 俞夢孫 付敏躍 鄒難 陳冬岩 宋沐民
土建與水利學院
李術才 張強勇 李樹忱 曹升樂 王有志 姚占勇 陳衛忠 顧金才 唐春安 朱維申 鄔愛清 周學軍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龔斌 賈智平 李慶忠 李學慶 馬軍 孟祥旭 屠長河 王海洋 徐秋亮 張彩明 朱大銘 王新軍 尹義龍 秦學英 王魯生 沙行勉 禹曉輝 彭京亮
體育學院
張瑞林
醫學院
龔瑤琴 劉奇跡 劉樹偉 李振中 張利寧 馬春紅 苑輝卿 賈繼輝 劉傳勇 潘芳 陳曉陽 侯桂華 張岫美 郭瑞臣 趙家軍 何深一 周庚寅 張運 張薇 張梅 黎莉 安豐雙 季曉平 陳麗 侯明 李延青 李興福 肖偉 曲迅 王傳新 遲兆富 程玉峰 胡立寬 胡三元 徐忠華 趙斌 柳澄 劉作勤 張源潮 劉子棟 汪運山 田興松 盧志明 郝愛軍 趙蔚明 陳哲宇 李新鋼 龐琦 朱長軍 李建峰 劉秀華 高成江 陳有海 鍾世鎮 王錫崗 韓金祥 高聆 易凡 邵常順 王向東 鞠秀麗 孫若鵬 張文同 潘新良 許安廷 孔北華 劉培淑 王波 楊興升 陳玉國 岳壽偉 高海青 於金貴 李春陽 馬立憲 王凱 閻明 董亮 卜培莉 張銘湘 鍾敬泉 曹義海 康維強 王興利 紀春岩 陳春燕 孫秀蓮 焉傳祝 李建民 聶林 徐祗順 史本康 陳雨信 牛軍 徐克森 楊其峰 董家鴻 馬榕 劉玉光 朱樹干 畢研文 吳樹明 田輝 魏奉才 吳欣怡 韓建奎 劉韶平 李淑玲 張繼東 趙玉霞 侯應龍 邢啟崇 閆素華 段瑞生 李傑 關廣聚 畢建忠 趙升田 余之剛 蔡景龍 李桂梅 王玉林 孫玉萍 王海波 陳子江 溫澤清 趙躍然 傅志儉 林殿傑 秦成勇 張春清 王欣 杜怡峰 金訊波 呂家駒 金星 曲元明 滕良珠 范全心 鄒承偉 王洲 霍然 李安源 劉奇 王錫明 武樂斌 賈堂宏 於金明 洪濤 馮健全 吳榮德 周東生 盧永田 榮海欽 王濱 魏光偉 王月蘭 鄭成雲 劉慶偉 彭志海 劉傳聚 王榮 蔣凡
公共衛生學院
趙仲堂 姜寶法 王志玉 謝克勤 徐凌中 薛付忠 李立明 張傑 曹務春 王濟川 逄增昌 李德新 梁國棟 徐凌忠
衛生管理與政策研究中心
孟慶躍 尹愛田 王健
口腔醫學院
楊丕山 王春玲 姜廣水 徐欣
護理學院
婁鳳蘭 徐大為 王 辰
葯學院
劉新泳 婁紅祥 曲顯俊 田志剛 王鳳山 徐文方 張彩 張建 張慶柱 趙桂森 張典瑞 方浩 凌沛學 劉珂 王炳和 張娜 李敏勇 沈月毛
威海分校
高軍 陳金釗 董學立 汪全勝 葛荃 付文忠 仵從巨 張紅軍 賴曉平 王冰 祝茜 張銘 羅潤東 綦建剛 孫基林 陳耀 董恩清 韓聖浩 呂鐵良 夏利東 顏毅華 趙剛 趙永恆 鄭衛民 薛安克 仝興華 吳佩林 李波

❼ 山東大學 應用統計學專業 考研大綱及參考資料

碩士生復試方案
一、學術型學位
1.復試方式:
筆試和面試相結合。筆試採取閉卷方式,各專業復試中以筆試方式考一門專業課,滿分為50分;面試以專業為單位組織,滿分為50分。
復試成績=(筆試成績+面試成績)×95%+外語聽力成績,滿分100分,及格為60分。
復試成績需達到及格以上,方能參加錄取排名。
2.復試筆試科目:
政治經濟學專業:政治經濟學;
西方經濟學專業:政治經濟學;
世界經濟學專業:世界經濟學;
國民經濟學專業:政治經濟學;
財政學專業:財政學;
金融學專業:證券投資學;
產業經濟學專業:產業經濟學;
國際貿易學專業:國際貿易學;
勞動經濟學專業:政治經濟學;
數量經濟學專業:計量經濟學;
投資經濟學專業:投資經濟學;
保險學專業:保險學。
3.面試內容:
專業面試用中外文提問和回答問題。
4.擬錄取排名:
總成績=初試成績÷5×50%+復試成績×50%,按總成績排名。
5.復試筆試科目參考書目:
西方經濟學:《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宏觀部分)(第三版),高鴻業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經濟學原理:微觀經濟學分冊》、《經濟學原理:宏觀經濟學分冊》(第五版),格利高里·曼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政治經濟學:《政治經濟學》(第三版),於良春主編,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政治經濟學》(第一版),張維達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世界經濟:《世界經濟概論》,池元吉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世界經濟學》張幼文主編,立信會計出版社1999年版。
財政學:《財政學》,陳共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政府經濟學》,樊麗明、李齊雲、陳東主編,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
證券投資學:《證券投資學》(第一版),胡金焱、霍兵、李維林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投資學》(上、下)(第五版)(中譯本),威廉·F·夏普、戈登·J·亞歷山大、傑弗里·V·貝利,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產業經濟學:《產業經濟學》(第三版),臧旭恆主編,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現代產業經濟學》,戴伯勛等編,經濟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現代產業經濟學》,劉志彪編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國際貿易學:《國際貿易》,薛榮久主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國際貿易學》,范愛軍編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計量經濟學:《計量經濟學基礎》,張曉峒編著,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經濟計量分析》,(美)威廉H.格林著,王明艦、王永宏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
投資經濟學:《投資經濟學》,任淮秀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中級金融工程學》,周洛華著,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保險學:《保險學》(第三版),孫祈祥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保險學》,魏華林、林寶清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6.加試科目參考書目:
經濟統計:《經濟統計學》,宋憲華編,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統計學》,賈俊平等編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貨幣銀行學:《貨幣經濟學》(第一版),姜旭朝、胡金焱主編,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貨幣金融學》(第七版)(中譯本),(美)米什金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二、專業學位
1.復試方式:
筆試和面試相結合。筆試採取閉卷方式,各專業復試中以筆試方式考一門專業課,滿分為50分;面試以專業為單位組織,滿分為50分。
復試成績=(筆試成績+面試成績)×95%+外語聽力成績,滿分100分。
復試成績需達到及格以上,方能參加錄取排名。
2.復試筆試科目:
各專業筆試科目如下:
金融:證券投資學
稅務:財政學
國際商務:國際貿易學
保險:保險法
資產評估:證券投資學
應用統計:經濟學基礎
3.面試內容:
專業面試用中外文提問和回答問題。
4.擬錄取排名:
總成績=(初試成績÷5)×50%+復試成績×50%,按總成績排名。
5.復試筆試參考書目:
財政學:《財政學》,陳共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政府經濟學》,樊麗明、李齊雲、陳東主編,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
證券投資學:《證券投資學》(第一版),胡金焱、霍兵、李維林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投資學》(上、下)(中譯本)(第五版),威廉·F·夏普、戈登·J·亞歷山大、傑弗里·V·貝利,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國際貿易學:《國際貿易》,薛榮久主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國際貿易學》,范愛軍編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經濟學基礎:《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宏觀部分)(第三版),高鴻業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保險法:《保險法》,石慧榮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保險法》,賈林青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

❽ 山東大學經濟學院考研都需要准備哪些指定教材還有輔助材料有哪些好的推薦呢

現在山大不復指定參考書了,制建議你參考11年指定的。
807西方經濟學:
《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宏觀部分)(第三版),高鴻業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經濟學原理:微觀經濟學分冊》、《經濟學原理:宏觀經濟學分冊》(第五版),格利高里•曼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輔助材料 :建議你看《張東輝西方經濟學習題集萃》這本書一直公認的山東大學807經濟學的經典題庫,每年都會有上面的原題。希望對你有幫助!

❾ 韓國企業問題~~

韓國:
中韓貿易的現狀、問題及對策分析

山東大學經濟學院□范愛軍 金寧

一、中韓貿易發展的簡要回顧

中國與韓國為友好近鄰,交往歷史淵源流長,文化背景極其相似,這為中韓貿易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並且,目前兩國經濟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結構互補,各有所需,也為兩國的經貿合作提供了必要性和現實性。自1992年8月中韓兩國正式建交以來,貿易形式從間接貿易轉為直接貿易,貿易額迅速增加。中國成為繼日、美之後韓國的第三大貿易夥伴,而韓國也保持了繼日、港、美之後中國第四大貿易夥伴的地位。與之相伴隨,雙方在投資領域的合作也取得了驚人的發展,特別是韓國企業在華的投資,從1992年正式起步至今,已形成了遍地開花的局面,占其海外總投資的20%以上。1992~1998年七年間,中國累計實際利用韓國直接投資75.7億美元,成為韓國的第一大投資對象國,而韓國在所有來華進行直接投資的國家中,也占據了第七大投資來源國的地位。雙方在投資領域的合作,帶動了大量原材料、技術設備及產成品的進出口,從而大大促進了雙邊貿易的發展。

二、中韓貿易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中韓貿易的發展,是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快速發展過程,取得這些成就當然可賀,但也屬正常。隨著中韓貿易基數越來越大,發展漸趨成熟,其間暴露出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因此有必要找出問題,分析原因,以便在此基礎上有的放矢地採取應對之策。

(一)中韓貿易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中韓雙邊貿易在宏觀層面上存在較直觀的問題有:

1.貿易增長乏力直至為負

1992年兩國正式建交後的四年中,雙方貿易可謂是大踏步前進,每年貿易增長率均在40%以上。但到1996年,由於我國出台了一系列外經貿政策法規,加上國際市場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影響,使我國企業的出口積極性下降。韓國作為我國的第四大出口市場,對其出口必然受到影響。同時,在雙方貿易中擔當重要角色的韓資加工貿易型企業,在出口利潤下降的情況下,進口積極性也受到波及,從而使中國從韓國的進口貿易也有所放緩,致使雙邊貿易增長率從1995年的44.8%下降至1996年的17.7%。1997年,局勢有所好轉,雙邊貿易出現恢復性增長,增幅達20.3%,但已與1996年以前的增長勢頭不可同日而語。1998年,雙邊貿易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越來越大,特別是韓國還是當事國之一,這樣,中韓貿易的增長步伐戛然而止。從1998年年底的統計數字看,雙邊貿易出現了史無前例的負增長,降幅達11.6%。1999年上半年,雙邊貿易雖有所恢復,但增長速度並不快。

2.貿易不平衡趨勢漸大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中韓雙邊貿易中中方逆差是越來越大的,到1997年已達到58.1億美元,佔到從韓國進口商品總值的38.9%。尤其是1997年下半年韓國發生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對韓國的出口大幅下挫,一些大宗商品如纖維製品、農礦產品、電子零部件等跌幅更為突出,1998年中國對韓出口額僅為61.7億美元,比上年下降31.3%。同時,韓國對中國的出口也不及預料的好,半導體、汽車、機床、船舶、通訊設備等工業品及家電等一般消費品的對華出口上半年還有大幅增長,下半年就逐步萎縮,到年底,對華出口總計149.9億美元,增長僅0.4%。1998年全年雙邊貿易中中方逆差達87.2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1999年上半年,中方的貿易逆差仍有擴大的趨勢,為44.6億美元。筆者認為,兩國貿易不平衡的存在是難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若是這種不平衡持續存在並一味擴大,終將會影響雙邊貿易的健康發展。

3.韓國對華投資出現「縮水」

1997年以前,韓國對華投資的整體規模每年都在擴大。正當中韓兩國努力促進雙方經濟合作向更高層次邁進時,金融危機的爆發使這一演進急速凍結。1998年韓國企業對華直接投資項目僅為1309個,實際投入資金18.03億美元,分別比上年減少了25.3%和15.9%,特別是一些回收期長、規模較大的項目都面臨壓縮投資、延期投資或予以撤資的情況。此外,大量韓企的駐華分支機構、商社等紛紛撤離。由於中韓雙邊貿易中有相當部分是通過在華的韓資企業承擔的,投資的大規模「縮水」勢必會影響目前乃至今後一段時期雙邊貿易的發展。

(二)對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上述比較直觀的、表象化的問題必然有其產生和存在的原因,這些原因概括起來大體有這么幾個方面:

1.亞洲金融危機是造成目前困境的罪魁禍首

1997年8月一場以韓元加速貶值和股指深幅下瀉為表徵的金融危機開始席捲整個韓國,使韓國國內經濟一片混亂:許多大企業集團相繼倒閉或陷入困境;資金周轉困難;失業人口激增;銀行拒開進口信用證。在此形勢下,韓國企業當然無法進行正常時日的進口。而我國在這次亞洲金融危機中堅持人民幣不貶值,相對增加了出口成本。韓國企業給中國的訂單明顯減少,而轉向從東南亞國家進口,這樣就造成了我國對韓國的出口大幅下挫的局面。另一方面,韓國政府為了增加外匯儲備,借韓元貶值之機,加大力度增加出口,貿易盈餘由負變零,越來越大。中國作為韓國的第一大出口市場,必然受到韓國進口產品的沖擊,這樣就使雙邊貿易的不平衡局勢更加嚴峻。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理論上韓國對中國的出口應保持強勁增長勢頭,但由於擔負雙邊貿易的相當多企業是在華從事進出口加工貿易的韓資企業,所以在出口受阻的情況下其進口積極性也有所降低,進口增幅還小於出口降幅;再加上我國國內需求萎糜,導致進口需求減弱,使韓國的對華出口並未出現大幅攀升,故雙邊貿易額總體上出現下滑局勢。

上述同樣的原因,使韓國企業到中國投資的成本增加,而多數韓資企業都把「降低成本」作為來華投資的首選動機,這樣,韓國的對華投資必然會大幅減少。況且,韓國企業面臨國內經濟蕭條的情況下,缺少資金來源,也無暇進行海外投資,從而使對華投資出現了「縮水」現象。

2.進出口商品結構差異是貿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於兩國經濟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按照國際貿易比較優勢原理,中韓傳統貿易在宏觀層面上確實符合這一理論的要旨,即中國向韓國出口初級產品或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工業製成品,如原材料、農礦產品、紡織服裝、皮革等,而韓國則向中國出口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工業製成品,如化工產品、電子通訊設備、機電產品等,即使中國向韓國出口一些電子產品,也多以零部件為主。正是這種較單純建立在技術層次差異基礎上的商品結構,使中韓雙邊貿易本身就存在不平衡的因素。再者,從總體上看,中國向韓國出口的商品與從韓國出口的商品相比,其價格彈性相對要高。在國際市場發生波動時,前者更易受到沖擊或影響。亞洲金融危機發生後,大量廉價商品充斥國際市場,中國出口商品價格的相對提高必然會喪失較大份額的市場。換言之,即使在韓國不是危機當事國之一的情況下,這種貿易結構的差異也會使貿易差額更加擴大,不平衡局勢更加嚴峻。總之,這種以垂直分工為基本特徵的進出口商品結構是造成雙邊貿易不平衡並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之一。

3.韓國在華投資的特徵因素也是雙邊貿易下滑的原因之一

韓國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70、80年代其發展速度之快是有目共睹的。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國內工資成本也快速上升,某些一般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逐漸削弱,部分勞動密集型工業及部分重化工業(如水泥)也逐漸歸入了夕陽產業之列。韓國政府為了鼓勵新興產業如電子、生物工程、航空等產業的發展,加快產業結構的升級,積極採取措施促進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海外轉移。而中國與韓國地域相近,經濟發展相對落後,勞動力成本又低,農礦資源豐富,自然成為韓國進行該類產業投資的首選對象。據統計,韓國對華投資中有60%以上集中於紡織服裝業、電器組裝業、木傢具及鞋類、皮革等勞動密集型製造業。這是韓國在華投資的產業特點。

再從單項投資規模看,韓國對華投資項目多為中小型項目,投資金額在100萬美元以下的約佔70%。1998年所吸引的1309項韓國直接投資平均規模僅為137.8萬美元,不僅低於韓國海外投資的平均規模,也低於所有來華投資的平均規模(229.6萬美元)。

由於中韓貿易中有相當部分是由在華韓資企業承擔的,上述兩大特徵的存在,導致雙邊貿易增長的後勁明顯不足,也導致在華韓資企業抵禦風險的能力較差。目前,國際市場上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竟爭越來越激烈,多數中小韓資企業不堪重擊,普遍面臨經營困境。由於在華韓資企業所表現的這種脆弱性,使由投資所帶動的原材料、生產設備及產成品的進出口受到很大影響。此外,由於韓國對華投資的行業及規模特點的存在,必然會出現許多韓資企業在管理中一味強調降低成本的情況,從而導致勞資雙方矛盾的激化,這也影響了雙方貿易及投資的發展。

三、知難而進,積極應對

從長遠看,中韓貿易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雖然目前兩國貿易受到重創,但其發展的基礎如文化類似、地域相近、經濟互補等依然存在。特別是韓國經濟,目前雖受一時之困,但那些曾創造經濟奇跡的諸多因素如健全的基礎設施、高素質的勞動力、強烈的進取精神、開放的貿易體系等等並未喪失,並將為韓國走出危機發揮積極作用。因此,我們決不能忽視或放棄韓國這一重要市場。並且,兩國在彼此對外貿易中所奠定的地位是雙方長期努力的結果,因而要本著積極的態度,知難而進,採取相應措施以扭轉目前的被動局面。當然,要長期穩定地發展中韓貿易,關鍵還是要擴大中國對韓國的出口市場,為此應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雙方進出口商品結構的調整

中國對韓國出口的傳統產品多屬資源密集型或勞動密集型產品,在目前的國際環境下,這類產品的競爭最激烈,受沖擊最大,因此加快我國對韓國出口商品的結構調整不僅是必然的。近兩年對韓出口商品結構雖有所改善,但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勞動密集型特徵仍很明顯。為此,一是要拓寬貿易范圍,實現出口商品的多元化。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一些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產品日益受到國際市場的青睞,故可加大這類產品如機電產品零部件及產成品(電視機、電話機等)對韓國的出口。二是要提高出口商品的質量,盡快從『『以廉取勝」和「以量取勝」轉向「以質取勝」,只有這樣才能適應國際形勢的變化,在競爭中保住乃至擴大市場份額,使出口產品真正成為高創匯產品。同財,也希望韓國方面結合我國工業化建設及產業結構升級的需要,更多地向中國出口原材料、石化產品及成套設備等。總之,雙方既要注重眼前利益,又要考慮長遠利益,促進雙邊貿易健康發展。

(二)大力發展中韓兩國的技術貿易

70年代,韓國側重於發展資本密集型工業如重化、汽車等工業,故其在許多領域的應用技術已具相當水平。若能從韓國引進該類技術,對我國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改造都相當有益。而中國在航空航天、微電子技術、生物工程等尖端技術的研究和開發上具有自己的優勢。因而雙方在技術合作中的發展潛力很大,雙方可加強技術領域的合作,共同開發研製新產品,提高兩國產品的競爭力,從而帶動雙方商品貿易的發展。

(三)推動兩國在投資領域的合作向更高層次邁進

在韓國的對華投資方面,一是應注意調整韓國企業的投資方向,使韓國企業依據《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增加對高新技術產業、能源、交通、農業開發等領域的投資;二是改善韓資企業的規模結構,提高大企業集團來華投資的積極性,這就需要中國在改善投資環境特別是搞好政府服務方面多下功夫。這樣,韓國大企業集團也會從長遠、全球眼光認真研究中國市場的投資價值,繼續加快來華投資的步伐。此外,中韓兩國也要注意加強在中國中西部地區的合作,從而使韓國的對華投資呈現全方位、多層次的發展格局。此外,中國也要加快向韓國投資的步伐。目前,雙方的資金流動更多地表現為韓國對中國的單向流動,不利於雙方合作的持久穩固發展。隨著中國多層次、多方位、多形式的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走出國門到海外投資辦廠定會成為中國企業的必然選擇。而韓國作為中國地緣相近、文化背景類似的友好國家,也會成為中國進行海外投資的首選地區之一。故中國企業應盡快改變那種僅在韓國設立貿易辦事處的作法,加大對韓國的生產性投資,這樣不僅可以使雙方合作更加深入均衡,而且可以帶動對韓國的出口,減少中方逆差,從而促進貿易的均衡發展。目前,韓國政府正積極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要求開放本國的資本市場,放寬對外商投資的限制,為中國企業進入韓國資本市場提供了時機。特別是韓幣貶值及工人工資水平下降,使外商投資成本降低,也為中國的對韓投資提供了現實性。

(四)加強政策扶持力度,防止中韓貿易繼續滑坡

一方面,中國企業除了積極利用已有的優惠政策如紡織品退稅率由9%提高到11%等等外,國家也應給傳統市場的出口更多的扶植:增加出口信貸規模;簡化出口退稅手段;為來華投資的韓國大企業集團提供資金支持等等。另一方面,希望韓國政府從雙方長遠利益出發,減少對中國進口商品的貿易壁壘。值得欣慰的是韓國政府已開始著手這方面的工作,如韓國財政經濟部宣布自1999年1月1日起將徵收調節關稅的中國38種產品減少為19種,大幅下調對鱔魚等10種產品的調節關稅率,對生鐵等不再徵收配額關稅。相信,通過雙方的共同努力,貿易滑坡的局面會得以扭轉

❿ 求 范愛軍《國際貿易學》,2005版,山東人民出版社,可以是舊書。

你也要這本書的?我也要。。同求啊。留個聯系方式吧,你考山師大么?我也考。國際商務專業

閱讀全文

與山東大學國際貿易學范愛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