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華中科技大學 物流供應鏈管理考研需要的資料書(請詳細說明一下,出版社,主編等)另外數學是考數幾
1.企業物流管理-供應鏈的規劃,組織和控制.(美)羅納德.H.巴羅著.王曉東等譯. 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 2.企業物流.崔介何主編.中國物資出版社,2001; 3.物流系統論.何明珂著.中國審計出版社.2001; 4.物流和供應鏈管理.朱道立,龔國華.復旦出版社.2001; 5.現代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宋華,胡佐浩.經濟管理出版社.2000; 6.供應鏈管理.馬士華. 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 7.物流競爭-後勤與供應鏈管理.(英)馬丁.克里斯托弗著,馬越譯.北京出版社.2001; 8.庫存管理勝經.梭倫編著.中國紡織出版社.2001; 9.中國物流.丁俊發主編. 中國物資出版社,2002; 10.電子商務與物流.崔介何.中國物資出版社,2001。4 11.物流管理:供應鏈一體化過程(美)唐納德.J鮑丁.索克斯戴維釘.克勞斯 機械工業出版社.2001 12.現代企業物流運作與管理.黃福華.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13.國際化企業現代物流管理.宋力剛.中國石化出版社.2001 14.現代物流管理. 王之泰.北京工人出版社,2000; 15.高級物流學.董千里.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16.物流學概論 崔介何 中國物資出版社 1997 17.物流現代化包健民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1997 18.Logistical Management:The Integrated Supply Chain Process.Bowersox,donald J.,and David Closs. New York: McGraw-Hill,1996; 19.Basic Business Logistics:Transportation,Materirals Management and Physical Distribution. Ballou,ronaldH. Prentice Hall,1987; 20.Warehouse Accounting and Control:Guidelines for Distributiion and Financial Managers.Chicago:national counci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1985; 1-20采自北京物資學院物流精品課程部分國外有關物流著作: 時間 作者 著作 1982 道格拉斯.拉伯特 詹姆斯.R.斯脫克勤克 戰略物流管理 1983 格蘭特.m.戴維斯 約翰.f.第拉德 物流管理 1984 菲利普.b.斯查理 物流決策,教材和案例 1985 羅依.夏皮羅 詹姆斯.l.赫斯科特 物流戰略:案例和概念 1986 卡爾.m.古爾佐 物流管理導論 1986 唐納德.j.鮑爾索克斯 戴維.j.克勞斯 物流管理:一個配送、製造支持和物質處理的系統一體化 1987 諾曼.e.霍奇遜 物流管理的一體化方法 1992 馬丁.克里斯托弗 物流和供應鏈管理 1992 艾特伍德 彼特尼格爾配送系統中的物流 1992 馬沙.庫伯 丹尼爾.伊尼斯和彼特.迪克勤克遜 物流的戰略規劃 1992 克里斯托弗.高帕和加利.庫希爾製造業中的物流 1992 馬丁.克里斯托弗 物流:戰略問題 1993 密契爾.權伊爾 勃亞.瓊絲物流:一種一體化方法 1993 S.C.格雷維 A.H.G.利諾伊.P.H.贊普肯 生產和庫存中的物流問題 1995 約翰.郎福物流:原理和應用 1996 唐納德.J.鮑爾索克斯 戴維.J.克勞斯 物流管理:供應過程的一體化 1998 卡斯.林格.拉吉物流和運輸:設計及其規劃 1999 唐納德.瓦特斯 全球物流和配送規劃:戰略管理 1999 卡羅斯.F達干佐 物流系統分析 1999 桑多.鮑伊遜 物流及其延伸企業 2001 馬歇爾.德柯 設施區位和配置中的物流 部分國內有關物流著作:時間 作者 著作 1990 王之泰 配送研究 1992 鄔躍物流經營論 1995 王之泰 現代物流學 1996 吳清一 物流學 1997 崔介何 物流學概論 2000 馬世華 供應鏈管理 2001 朱道立 物流和供應鏈管理 2001 閆培全 王成 企業物流內控精要 2002 何明珂物流系統論《哈佛模式·公司物流管理》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哈佛模式·物流管理國際通用執行標准》中國標准出版社2003年出版《世界物流經典案例》和《第三方物流:模式與運作》海天出版社《水路客貨運輸專刊》 交通部水利司編人民交通出版社《水運運輸系統分析》 蔡慶麟 人民交通出版社《鐵路貨運常識200題》 董克勇中國鐵路出版社《物流學》 陳梅君中國物資出版社《物流新策》 姚佩玉 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物流現代化》 包健民上海交大出版社《物流技術用語》 於永成 顧炎秋人民交通出版社《物流管理會計》 劉明輝 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物流管理》 蘇科玉河南大學出版社《商業物流管理理論與實務》 郝振廷經濟管理出版社設施規劃與物流分析課程設計指導 程國余 機械工業出版社《社會商品流通》李中鵬 中國商業出版社《商業儲運管理學》 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商業倉儲業務》 上海市第一商業局教育處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商業倉儲管理》 唐全斌 中國商業出版社《商品流通論》紀寶成 中國人大出版社《山西流通業在騰飛》 張天才 張官娥山西經濟出版社《如何發展配送》 王嘉霖中國物資出版社汽車零擔貨運業務知識問答 孫守仁 人民出版社《汽車貨運》 交通部人事勞動司編人民出版社《企業物流管理》 陶維國 董難萍湖北科技出版社《企業倉儲管理學》 項振樂 冶金工業出版社《配送》 葉傑剛經濟管理出版社《配送.代理.連鎖》 薛至尚中國商業出版社《內河航運500問》 楊文斌 人民交通出版社《流通經濟論》 高滌陳中國商業出版社石油銷售企業物流管理實務 申玉海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實用物流技術》 秦明森 王之智中國物資出版社《國際貨物運輸操作規程》 楊占林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國際航空運輸實務》顧奕鏌 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供應物流管理》 錢鈺李明昌 石油工業出版社《公路運輸經濟詞典》吳國慶 人民交通出版社《國際貨物運輸法》 蔣正雄 人民出版社《國際貿易與國際物流》 張蕾麗劉志學 華中理工大學《國際貨運與海事法》管敏正 上海譯文出版社《國際鐵路貨物聯運》 羅聲華 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國際貨運代理業務指南》楊志剛 人民出版社《湖北水運年鑒》湖北省水運史志編審委員會 人民交通出版社《貨物運輸法律知識》 孫忠霖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貨運》鄭州鐵路局編中國鐵路出版社《貨運大王佐川清》 (日)佐川清 中國經濟出版社《貨運服務指南》 蘇同匯何大陸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貨運需求與經濟發展》 王際祥 中國鐵路出版社《貨運與保險實務》 薛華業 王志浩香港萬里書店《糧食流通概論》焦貴璽 中國商業出版社《倉儲商品養護》 顏錫蕊 中國商業出版社《倉儲與物流》 楊傳傑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出口商品包裝與裝潢》 陸擊濂百賈出版社《船舶貨運》 陳桂卿 李冶平 大連海運學院出版社《船舶貨運》 程貴大連海運學院出版社《物流學》 李振 中國鐵道出版社《軍事物流概論》 王宗喜 海潮出版社《物流現代化》 包健民上海交大出版社《物流新策》 姚佩玉 河北科學技術出社 《現代物流學》王之泰 中國物資出版社 《物流經營論》市來清也(日)鄔躍主譯中國物資出版社《現代物流與配送中心》 何明珂 中國商業出版社《物流學》吳清一 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物流學導論》王莉 中國鐵道出版社《軍事物流概論》 王宗喜 海潮出版社《物資倉儲管理》 屈理勛石油工業出版社《物資倉儲管理學》 馬惠珍 李明桓煤炭工業出版社《物資倉儲基礎知識手冊》 王臣 黑龍江科技出版社《物資儲運學》 覃家瑜浙江大學出版社《自然物流一角》 李振君山西經濟出版社《中日流通業比較研究》 胡欣欣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中國生產資料流通實證分析》(日)原田忠夫.常清主編中國經濟出版社《有效的物流管理》蓋特納 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現代倉儲管理》 常宏才天津翻譯科技出版社《現代企業物資管理》 馬士俊駱薰馨 航空工業出版社《現代商業倉儲管理基礎》 劉維忠黑龍江科技出版社《現代商業企業物流系統管理》 蘇君 吳輝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現代生產物流及?》 張曉萍清華大學出版社《中國國際貨運代理指南》 外經部外貿貨運協調司編中國對外經貿出版社《中國現代物流研究》 張聲書中國物資出版社《中國物資市場學》 董德信遼寧人民出版社《物資流通產業的改革與發展》柳隨年 湖北人民出版社《物資流通經濟學》 孫啟源畢黎明 中國商業出版社《物資流通經濟分析》王中明 浙江大學出版社《物資流通法律制度讀本》 鄧永誠 中國物資出版社《現代綜合物流管理》金若楠中國鐵道出版社《亞洲流通革命和日本經商立法》 (日)經流通新聞編中國商業出版社《水路客貨運輸專刊》交通部水利司編人民交通出版社《水運運輸系統分析》 蔡慶麟 人民交通出版社《四川糧油倉儲》 傅世榮四川大學出版社《鐵路貨運常識200題》 董克勇中國鐵路出版社《鐵路貨運組織》 賈瑞良 中國鐵道出版社《鐵路貨運組織》 君啟泰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鐵路貨運組織》 羅國雄中國鐵路出版社《鐵路貨運組織》 鄭光前 譚仲平 湖南大學出版社《鐵路客貨運輸指南》長沙鐵路總公司中國財經廣播出版社《外貿倉儲管理學》 姚大偉 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外貿企業倉儲崗位培訓教程》 李本珂姚大夫同濟大學出版社《外貿運輸英語》 中國對外總公司編 經濟時報出版社《物流管理》 (美)唐納德.J鮑丁.索克斯戴維釘.克勞斯機械工業出版社《物流管理》 蘇科玉 河南大學出版社《物流管理會計》 劉明輝 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物流技術用語》 於永成顧炎秋人民交通社 《船舶貨運》 沈玉如 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從一到無限》 李晉源 中國經濟出版社《當代 中國物資流通》柳隨年當代中國出版社《當代四川物資流通》 丁弘 四川人民出版社《道路貨運經營指南》 王維斌 陳伯 大連理工出版社《道路運政管理》陳潔紅河北人民出版社《對外經貿倉儲管理》 對外經貿倉儲管理編學組 對外貿易教育出版社《工業企業物資管理》陳大方同濟大學出版社《工業運輸發展的主要方面》 (蘇)耶夫道基莫夫 陝西科技出版社 《流理理論與實踐》 趙傑中國物資出版社《倉儲》中國對外貿易運輸倉儲大詞典 中國經濟出版社《倉儲管理》 羅楚雲 中國民航出版社《倉儲管理與商品養護》 姜德清彭華安江蘇科技出版社《倉儲管理與市場學》 董宏文 水利電力出版社《船舶貨運》 林金茹 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深圳大學圖書館物流教材目錄
有點多,希望採納
『貳』 馬雲是怎麼找到當初創業的18個人的
1992年是中國商業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這一年年初鄧小平的南巡重新激發了中國人對改革開放抱有的希望。為數不少的人在鄧小平南巡講話的鼓舞下,開始創業。後來,泰康人壽的創始人陳東升專門創造了一個詞:「92派」,用以描述1992年後創業的企業家。
除了陳東升,當時在復旦大學做老師的郭廣昌和他的幾個同學在那一年注冊了公司;河南省外經貿廳的公務員胡葆森辭職創辦了一家叫「建業」的公司;馮侖和潘石屹、王功權等六君子在第二年創立了萬通;俞敏洪已經是一個成功的英語培訓老師了,不過他在1993年才創辦了新東方。他們中間的很多人後來也成為了馬雲的朋友。
不過,那一年中國最著名的商人是牟其中。他在1992年的8月用幾個火車皮的罐頭從俄羅斯換回來四架飛機,降落在成都雙流機場,一下子成為轟動全國的人物。媒體的眼光全都被他吸引了。
天下尚無人識得一個名叫馬雲的大學英語老師。
1988年,24歲的馬雲從杭州師范學院畢業,被分配到杭州電子工業學院教書。馬雲的活躍在學校是出了名的,為了防止馬雲有別的想法,當時杭州師范學院的副校長黃書孟跟馬雲制訂了一個「5年之約」,到了那個學校5年內不能辭職出來。
在杭州電子工業學院任教期間,馬雲是英語和國際貿易專業的講師。與此同時,他在西湖邊發起了一個「英語角」,在翻譯界慢慢地有了一些名氣。當時全國經濟飛速發展,在杭州做外貿生意的民營企業逐漸增多,對翻譯服務地需求也越來越多。所以,很多老闆找他做英語翻譯。但當時他只能做兼職,因為他和老校長的「5年之約」還沒有到期。
1992年,還在大學教書的馬雲跟同事一起成立了海博翻譯社。這是杭州第一家專業的翻譯社,海博取英文「hope」的諧音,意為「希望」。當時的翻譯社就是個小店,只有5名員工。馬雲跟同事一起籌集了3000元人民幣,租了一個房子,房租是每月1500元。翻譯社的注冊資本是3000元。 創業之初並不順利,第一個月的營業額600元不到。入不敷出的狀況令翻譯社的員工動搖了,但馬雲堅信翻譯社可以做下去。
與此同時他必須找到新的收入來源。後來,發現賣鮮花跟禮品可以掙錢,馬雲就背著麻袋坐火車去義烏批發進貨。之後他將辦公室一分為二,一半拿來賣鮮花、禮品,一半做翻譯社。而且,馬雲也常常背著裝滿小工藝品的大麻袋,在杭州的大街上穿梭售賣。馬雲甚至還做過一年多的葯品和醫療器械銷售員。馬雲用這些小買賣的收入來維持翻譯社的運營。
新的問題出現了,既然賣禮品一個月可以賺三四千元,翻譯社僅能掙五六百元,為什麼還要繼續做翻譯社呢?馬雲的同事就建議只開禮品店,將來成立一家禮品公司,但馬雲拒絕了。他陳述了自己的看法:當初成立翻譯社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滿足市場需求並解決老師們的問題,還是為了掙錢?既然是為了前者,那就一定要堅持下去,熬過去,光明就會到來。
1995年,虧損三年後,海博翻譯社開始盈利。這時5年之約已滿,馬雲向學校提出了辭職。辭職之後,馬雲全職經營翻譯社一段時間。翻譯社在實現盈利之後,逐漸走上了正軌,馬雲就放手讓同事打理,不再過問翻譯社的具體事宜了。他開始尋找新的創業機會。今天,海博翻譯社已如當年馬雲所願,成為杭州最大的翻譯社。多年後,關於這段創業經歷馬雲輕描淡寫地說:「我當時認為一定會有需求,應該能成功。」
從杭州到紐約 馬雲15年創業路
2014年9月19日,美國紐約華爾街,馬雲和他的團隊早早就等候在紐約證券交易所的門前。這一次的他西裝革履、面帶笑容,顯然是為了這一天做過精心的准備。從酒店到交易所的這一路,他就像當地著名的百老匯明星一樣受到夾道歡迎,這些人里,有美國及阿里巴巴集團從國內帶過來的數百家媒體組成的「混合編隊」,和那些對這次「IPO盛筵」看好的華爾街投資人。
阿里巴巴上市的消息已經像肥皂劇一樣預演了一整年,從香港到美國,直到這一刻終於塵埃落定。
創業家馬雲
今年正好50歲的馬雲和他的公司阿里巴巴,無疑是中國最勵志的故事之一。這家由馬雲和他的17個小夥伴1999年在杭州創辦的公司,如今已躋身全球范圍內最大的互聯網及電子商務公司,其業務范圍覆蓋了電子商務、金融理財、影視娛樂、雲計算等業務。
人們之所以如此關注這家公司,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受到馬雲精神的鼓舞。在一個國有企業占據經濟制高點的國家裡,民營企業阿里巴巴避開國企的鋒芒,在互聯網及電子商務領域里取得了世界性的成功。
在IPO結束後,馬雲面對來采訪他的CNBC記者說,電影《阿甘正傳》他看了不止十遍,他心中的英雄是阿甘。這次來紐約前又看了一遍,邊看邊告訴自己:「無論什麼變化,我還是我自己。」
創業15年,馬雲從一位老師轉變為一名真正的創業家。
1988年,馬雲的第一份工作是杭州電子工業學院的外語教師,當時的月工資差不多是100元。不甘寂寞的他找了不少兼職,利用課余時間為到杭州觀光的外國遊客擔任導游。西湖邊的第一個英語角就是馬雲發起的。
1992年,馬雲和朋友一起成立了「海博翻譯社」,課餘四處活動,接翻譯業務。但經營依舊艱難,一個月的營業額是兩百多塊錢人民幣,房租卻要700元,可謂入不敷出。實在扛不下去的馬雲只好背著口袋到義烏、廣州進貨,賣禮品、包鮮花,用這些錢養了翻譯社3年,才開始收支平衡。
1995年,馬雲受聘於一家與美商合作承包建設項目的中國公司,為其到美國收賬,這次經歷據後來孫燕君在《阿里巴巴神話》一書中的描述,可謂九死一生。
當時的馬雲,被想賴賬的美國商人菲利普·卡文納鎖在一棟別墅里長達兩天,最後逃脫拘禁的他甚至丟失了隨身行李。在西雅圖,他遇見了一個新鮮的網路世界,這也是他第一次接觸了互聯網。
後來的馬雲回憶說,他甚至害怕觸摸電腦的鍵盤,誰知道這玩藝兒多少錢?要是弄壞了肯定賠不起。而對他觸動最大的是,他好奇地對朋友說在搜索引擎上輸入單詞「啤酒」,結果只找到了美國和德國的品牌。當時他就想利用互聯網讓世界熟悉中國的公司。回國後,這位「杭州十大傑出青年教師」辭了職,借了錢,開辦了「中國黃頁」,這是中國第一批網路公司之一。
1997年底,馬雲和他的團隊在北京開發了外經貿部官方站點、網上中國商品交易市場等一系列政府站點。
1999年,屢屢受挫的馬雲放棄在北京的生意,決定回到杭州,創辦一家能為全世界中小企業服務的電子商務站點。
就在杭州湖濱花園小區,他與後來鼎鼎大名的「阿里巴巴十八羅漢」在「不向親戚朋友借錢」的前提下,籌措了50萬元開始創業。這其中包括馬雲的妻子、當老師時的同事和學生、患難朋友,當然還有被他的人格魅力吸引來的業界精英。
2003年7月,阿里巴巴推出淘寶網。次年,推出網路交易支付工具「支付寶」。
阿里生態與中國
今年以來,阿里巴巴創始人兼董事局主席馬雲多次受到中國總理的接見,他和他的公司一起,被政府稱為中國民營經濟的代表。
受益於中國經濟增長和人口紅利,阿里巴巴如今已經是一個龐大的「生態體系」。
阿里巴巴上市招股書顯示,2014財年,其平台上完成的商品成交總額達1.68萬億元人民幣,超過全球第二和第三大電商平台亞馬遜和eBay之和,活躍買家人數為2.55億,實現525.04億元人民幣收入和234億元人民幣利潤,凈利潤率高達44.57%。
投資人對阿里巴巴和馬雲的信心,來自於對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看好。在所有互聯網公司中,阿里巴巴與中國的實體經濟捆綁最緊密,在外貿轉型、零售業變革、信用缺失和基礎物流落後的中國,每一項變革都是一個新的高增長點。在投資者眼裡,阿里的商業模式有賴於中國獨特的「生態體系」,公司與國家已經密不可分。
在當天的晚宴上,馬雲對數百名一同來紐約見證阿里上市的中國記者時說,不會將這些在海外募集的資金全部拿回中國花,而是會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將阿里的生態系統延伸到國外。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認為,阿里巴巴的最大價值,不在於它實現了多少線上交易額、擁有多大的用戶規模,而是它巨大的社會價值,包括解決數以百萬計的社會就業、推動傳統產業升級、成就了形態多樣的電子商務服務業等,阿里巴巴很好地闡釋了「社會型企業」(social usiness)的含義。
而在《哈佛商業評論》雜志副主編華特·弗里克眼中,阿里巴巴不僅僅像Facebok、谷歌或是是亞馬遜,它的運作模式還類似百年巨頭通用電氣。遍布電子商務、支付、通訊、企業軟體、娛樂和其他更多領域,阿里巴巴更像一個企業集團生態。
多年研究全球互聯網商業模式的哈佛商學院教授朱莉·伍爾夫說,阿里巴巴集團內,各業務之間的競爭與合作之間有著一種動態平衡,每個業務部門的分布式決策和整個集團的整體決策並存。這種企業集團生態在西方很少見,但是在中國獲得巨大成功並不意外。阿里想打造的是一個類似蘋果或谷歌那樣的互聯網生態體系,而電子商務只是一個開始而已。
阿里巴巴的上市,顯然會給國內互聯網格局、中國經濟乃至全球經濟帶來顯著的影響。目前,阿里旗下的速賣通已經成為俄羅斯最大的電子商務網站;而今年6月,阿里也在美國推出了購物網站「11Main」;在歐洲,阿里的布局也深入到了歐盟的各個國家。
《華爾街日報》近日發表評論稱,盡管矽谷公司統治著全球互聯網,但阿里巴巴上市後,全球市值最高的10家互聯網公司中將有4家來自亞洲,互聯網格局的天平開始向亞洲傾斜。
馬雲與杭州
北京、上海、香港、紐約,這些城市都留下過馬雲創業的足跡,但只有杭州才是阿里巴巴和馬雲的大本營。在上市後的第一時間,馬雲就在回答媒體提問時宣告自己沒有移民計劃。
空中,燈火輝煌相映;水中,倒影搖曳漣漣,水岸一側不時有曼妙的樂聲傳來,不遠處的雷鋒塔流光溢彩、淡妝濃抹,這就是杭州。自阿里巴巴成立以來,幾乎每一屆網商大會都在杭州舉辦。在談到「喜愛杭州的理由」時,馬雲說:「杭州扶持著我,扶持著阿里巴巴渡過了最困難的時期,阿里巴巴將永遠是杭州的阿里巴巴。」
土生土長於浙江的馬雲一直以自己是浙商而自豪,他以浙商的代表胡雪岩為榜樣,把「戒欺」、「誠信」注入了阿里的血脈。
馬雲說,在他心裡最感動的是早年創業的時候。「95年從大學裡面出來創業,我自己有一個夢想,也是我自己這么多年來一直想為此而奮斗的理想,70年代、80年代經商成功的人,大部分都是有關系,或者是膽略非常大,80年代、90年代後期很多經商的人,我覺得他們靠的是資金、靠的是關系,如果21世紀、90年代以後,中國的企業仍就是靠關系、靠資金,而不是靠智慧、努力、勤奮取勝的話,中國企業將沒有機會、沒有希望,我希望有一個媒體,通過網路,用智慧來創造財富。」
1997年在北京創業時的一幕,曾被央視《東方時空》記錄下來。在片子里,馬雲疲憊地坐在北京的公共汽車上,望著車窗外的街燈,神色凝重,喃喃地說:「再過幾年,北京就不會這么對我,再過幾年,你們都得知道我是干什麼的,我在北京也不會這么落魄。」但他最終還是離開了北京,回到了家鄉杭州。
幾年後,杭州電視台的另一檔電視節目中,馬雲神采奕奕,不再躊躇。此後,馬雲成了「中國電商教父」,被媒體爭相采訪,被無數創業者頂禮膜拜,他的一言一行變成了成功學的「秘籍」。現在,無論北京還是杭州,所有人都知道馬雲是干什麼的了。
在杭州,歷經15年高速發展,阿里巴巴的員工接近兩萬人,隨著這次赴美上市,這些身在杭州「淘寶城」的員工也將收獲巨額財富。據《21世紀經濟報道》稱,阿里巴巴此次IPO,可為員工帶來大約413.85億美元財富,人均增長財富達206.9萬美元,將造就上萬名百萬富翁。
至此,馬雲凈資產達218億美元,躍居中國首富。回到杭州的他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創業夢,淘寶城外,徘徊與振奮仍在延續。
『叄』 香港回歸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香港回歸與中國經濟發展
香港回歸祖國,洗雪中華民族的百年恥辱,是一件彪炳史冊的盛事,全國人民為之歡欣鼓舞。新中國誕生以後,香港一直是我國對外經濟交流的「窗口」和「通道」。改革開放以來,內地和香港已經建立了日益密切的互利互補的經貿合作關系。這種關系的建立,保證了香港的繁榮和穩定,對內地沿海地區的開發和現代化建設也發揮了積極作用。
網友在1982年到過香港。當時,香港正陷於困境。受西方經濟衰退的影響,香港的製造業出口額和就業率普遍下降,房地產業也不景氣,固定資本投資減少,許多人對香港前途缺乏信心。1996年網友第二次到香港,那裡已經發生奇跡般的變化:過去10年平均經濟增長率為6%,高於西方發達國家的水平;1996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25300美元,居亞洲第二位,高於英國;外匯儲備600多億美元,居世界第七位。這個被稱為「東方之珠」的小島,已經成為居於世界前列的金融、貿易、航運、信息中心。14年來,特別是近10年來,香港有了如此奇跡般的變化。
香港的繁榮和發展,也為內地的經濟發展增強了活力,提供了有利條件。現在,內地的對外貿易有一半通過香港,外匯收益有1/4到1/3來自香港,引進的外資有60%來自香港或通過香港。香港在內地的企業大約有5萬家,擁有四五百萬職工。由於大規模地引進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不僅加速了經濟特區的建設和沿海地區的開發,也促進了整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80年代以來,香港和內地在經貿關系方面相互依存,已經連成一體。可以這樣說,香港沒有內地,就不會有今天的繁榮和穩定;內地沒有香港,也不會有今天改革開放的好形勢。香港回歸以後,內地和香港多年形成的這種互利互補的經貿合作關系肯定會在更高層次和更廣闊的領域展開,香港在我國經濟建設中會發揮更大的積極作用。
第一,在內地實行全方位、多層次和市場多元化的外經貿格局中,香港仍將是內地連接國際市場的重要通道。香港是單獨關稅區和自由港,作為國際貿易中心,內地還沒有哪一個港口能夠代替它。一些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和金融組織都看好未來香港的地位和作用,把它當作進入內地市場的「橋梁」。內地與香港經貿關系的順利發展,將進一步加強海峽兩岸乃至內地與台港澳的經濟合作,也會加強正在崛起的亞太地區的經濟聯系。這些,都極有利於中國的經濟發展。
第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以公有制為主體的,但就其運行機制來說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並無本質區別。香港是典型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有一個完整的、成熟的市場體系,對市場機制的運用有豐富的經驗,大膽引進和借鑒香港通過市場有效配置資源和利用市場機制的經驗,包括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教訓。這對於在本世紀末中國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會大有益處。
第三,香港回歸以後,香港和內地有可能開展更高層次的優勢互補活動,把兩地合作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和香港比,內地的科技力量具有一定的優勢。把內地的科技研究開發能力同香港的商品和市場開發能力有效地結合起來,促進產業升級,發展高科技、高附加值和國際競爭能力強的產品,在世界市場上奪取優勢。 這方面方興未艾,前程遠大。
第四,香港回歸以後,仍保持資本主義制度。按照基本法的規定,特別行政區自行制定貿易和經濟政策,實行財政獨立,財政收入不上交中央,香港企業到內地投資繼續享有外資待遇。但香港已經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組成部分,它所具有的經濟資源自然要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比如,1996年底,香港的國民生產總值是1600億美元,相當於內地的20%。香港回歸以後,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會相應地提高。
總之,香港回歸祖國,對我國的改革開放,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實現本世紀和2010年的宏偉目標,將是一個非常有利的因素。同時,使香港的長期繁榮與穩定也有了保證,香港的未來會更美好。
以上資料來自 毛概論文
『肆』 中國以前受過的屈辱
1、《南京條約》的簽訂
1838年(道光十八年),湖廣總督林則徐奉命到廣東進行查禁鴉片,一直到第二年的六月,林則徐將查獲的鴉片19187箱和2119袋(總重2376254斤)鴉片集中在廣東虎門海灘銷毀。
這就是著名的虎門銷煙。虎門銷煙遏制了鴉片在中國的泛濫,喚醒了中國民間愛國的有識之士,同時此事也成為了列強侵略中國的借口。為了謀取更多的在華利益利益。
1840年6月,英國派出40餘艘船艦及士兵4000人從印度出發到達中國海面,悍然發動了第一次鴉片戰爭。大刀長矛打不過堅船利炮,這場戰爭,英軍以傷亡523人的小代價重創清軍。
大清軍隊傷亡22790,清政府被迫於1842年8月29日在南京下關與英國簽署《中英江寧條約》,江寧即現在的南京,所以《江寧條約》也稱《南京條約》。
2、天京變亂
天京事變是1856年,太平天國領導集團之間發生的一次公開的分裂。但定都天京以後,太平天國主要領導人之間嫌隙日生,楊秀清、韋昌輝、石達開等各自結成自己的勢力集團。
進行爭權奪利的斗爭。東王楊秀清掌握大部分軍政實權,其驕傲專橫的作風擴大了他和洪秀全、韋昌輝、石達開、秦日綱等的矛盾。1856年,八九月間江南大營被打垮之後。
楊秀清更逼天王洪秀全到東王府封其萬歲。洪秀全密令韋昌輝和石達開回部對付楊秀清。韋昌輝接令後立即率兵回天京,包圍東王府,誅殺楊秀清及其眷屬。
在天京城內製造大屠殺,實行恐怖統治,並殺死楊秀清全家老小,石達開逃往安慶。韋昌輝的屠殺和暴虐統治激起了天京將士的憤怒,石達開也要求洪秀全懲辦韋昌輝。
洪秀全遂於11月初處死韋昌輝及其心腹200多人。 11月底,石達開回天京,洪秀全命他掌管政務,但是對其心存疑忌,加封自己兄弟為王,處處牽制石達開。
1857年6月石達開率部出走,1863年5月陷入清軍包圍,全部被剿滅。天京變亂使太平軍元氣大傷,並喪失了乘勝殲滅敵人的有利時機,是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3、萬縣慘案
1926年下半年,北伐的廣東國民革命軍在長江流域、江浙戰場取得輝煌戰果,各帝國主義特別是英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勢力受到沉重打擊。
英國政府為鞏固其在長江流域的勢力,加緊了干涉中國革命的步伐,他們不僅調遣大批軍艦來華示威,在東南沿海製造血案;而且利用其商輪在中國內河胡作非為。
尋釁肇事,以浪沉中國木船,淹死中國人民為兒戲。1926年6月至8月短短的3個月時間,英帝國在長江流域萬縣段,即製造血案4次,先後撞沉中國民船4艘,沉溺40餘人。
4、九一八事變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沙俄修建,後被日本所佔),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
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次日,日軍侵佔沈陽,又陸續侵佔了東北三省。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
此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
5、南京大屠殺
進城兵力約50000人,執行軍紀維持的憲兵卻僅有17人的日軍除了個別地或小規模地對南京居民隨時隨地任意殺戮之外,還對中國人。
特別是解除了武裝的軍警人員進行若干次大規模的「集體屠殺」。大規模屠殺方法有機槍射殺、集體活埋等,手段極其殘忍。
12月15日(日軍佔領第3天):已放下武器的中國軍警人員3000餘人被集體解赴漢中門外用機槍密集掃射,多人當場遇難。負傷未死者亦與死者屍體同樣遭受焚化。
夜,解往魚雷營的中國平民及已解除武裝的中國軍人9000餘人被日軍屠殺。又在寶塔橋一帶屠殺3萬餘人。在中山北路防空壕附近槍殺200人。
12月16日(日軍佔領第4天):位於南京安全區內的華僑招待所中躲避的中國男女難民5000餘人被日軍集體押往中山碼頭,雙手反綁,排列成行。
日軍用機槍射殺後,棄屍於長江以毀屍滅跡。5000多人中僅白增榮、梁廷芳二人於中彈負傷後泅至對岸,得免於死。日軍在四條巷屠殺400餘人,在陰陽營屠殺100多人。
12月17日(日軍佔領第5天):中國平民3000餘人被日軍押至煤炭港下游江邊集體射殺。在放生寺、慈幼院避難的400餘中國難民被集體射殺。
12月18日(日軍佔領的第6天)夜,下關草鞋峽。日軍將從南京城內逃出被拘囚於幕府山的中國難民男女老幼共57418人,除少數已被餓死或打死,全部用鉛絲捆紮,驅集到下關草鞋峽。
用機槍密集掃射,並對倒卧血泊中尚能呻吟掙扎者以亂刀砍戮。事後將所有屍骸澆以煤油焚化,以毀屍滅跡。此次屠殺僅有伍長德一人被焚未死,得以逃生。大方巷難民區內日軍射殺4000餘人。
『伍』 舊中國的屈辱有什麼
9.18被大多網友認為是國恥日!
圓明園事件、南京大屠殺
第二次鴉片戰爭
而它的起因是,由於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採取陽奉陰違戰術,違反合約,暗中阻止與歐洲的貿易,使英法的貿易不能開展下去,英法惱羞成怒,又找了兩個由頭開戰。從而迫使清政府簽訂了天津條約。總而言之西方我國印象的急轉直下就從這里開始。
甲午海戰
這不用說,是眾所周知的奇恥大辱。
不平等條約:
中俄蒙協約(民國4年(1915年)6月7日,中國與俄國,簽約地點:外蒙古,恰克圖)
民四條約(二十一條)(民國4年(1915年)5月25日,中國與日本,簽約地點:北京)
滿洲里界約(1911年(宣統3年)12月20日,中國與俄國,簽約地點:滿洲里)
中英續訂藏印條約(1906年(光緒32年)4月27日,簽約地點:北京)
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正約(1905年(光緒31年)12月22日,簽約地點:北京)
辛丑條約(1901年(光緒27年)9月7日,簽約地點:北京)
廣州灣租界條約(時間:1899年(光緒25年)11月16日;簽約地點:廣州灣;中
國與法國)
訂租威海衛專條(時間:1898年(光緒24年)7月1日;簽約地點:北京;中國與英國)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時間:1898年(光緒24年)6月9日;簽約地點:北京;中國與英國)
中俄旅大租地條約(1898年(光緒24年)3月27日,簽約地點:北京。1898年5月7日在俄國彼得堡簽訂了《續訂旅大租地條約》)
中德膠澳租界條約(1898年(光緒24年)3月6日,北京;中國與德國)
中日通商行船條約(1896年(光緒22年)7月21日,簽訂於北京)
中俄密約(1896年(光緒22年)6月3日,莫斯科)
馬關條約(1895年(光緒21年)4月17日,馬關,與日本)
英會議藏印條款(1890年(光緒16年)3月17日,印度加爾各答;補充修訂:
1893年12月5日,大吉嶺)
中英煙台條約(1876年(光緒2年)煙台;中國與英國)
中日北京專條(1874年(同治13年)10月31日)
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1864年(同治3年)10月7日,塔爾巴哈台)
中德通商條約(1861年(咸豐11年)9月2日,天津)
北京條約
中俄北京條約(1860年(咸豐10年)11月14日,北京)
中法北京條約(1860年(咸豐10年)10月25日,北京)
中英北京條約(1860年(咸豐10年)10月24日,北京)
天津條約
中法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8年)6月27日,天津)
中英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8年)6月26日,天津)
中美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8年)6月18日,天津)
中俄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8年)6月13日,天津)
中俄璦琿條約(1858年(咸豐8年)5月28日,璦琿)
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1854年(咸豐4年)7月5日,上海)
中俄伊犁塔爾巴哈台通商章程(1851年(咸豐元年)8月6日,伊犁)
黃埔條約(1844年(道光24年)10月24日,與法國,黃埔)
望廈條約(1844年(道光24年)7月3日,與美國,望廈)
虎門條約(1843年(道光23年)10月8日,與英國,虎門)
南京條約(1842年(道光22年)8月29日,與英國,南京)
南京大屠殺
『陸』 有浙江省青田的介紹沒
青田地處浙南山區,甌江中下游,是麗水市對外開放的東大門。建縣於唐睿宗景雲二年(公元711年),因縣城北隅山麓水田盛產青芝而得名,故又名芝田。青田共轄10鎮21鄉,436個行政村,總人口47.8萬。全縣總面積2493平方公里,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青田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有「石雕之鄉、華僑之鄉、名人之鄉」的美譽。
青田石雕是青田的一張「金名片」,有1700多年的歷史,作品取色天然,古樸典雅,舊時作為江南名產,屢選進宮。經過歲月滄桑,青田石雕名聞天下,藝冠全球,不僅形成了極富地域特色的石雕文化,還逐漸發展成為青田的一大支柱產業。目前,全縣從業人員達3萬餘人,年產值4億多元,正邁入從業人員最多、產業規模最大、產銷量最高、精品最豐富的黃金時期。2005年初,青田目前最大的文化工程石雕博物館投入使用,工程總投資3000多萬元,集石雕收藏、研究、鑒賞等多功能於一體,是展示和宣傳青田石雕文化的精美窗口。
青田華僑是青田的又一張名片。全縣現有23萬華僑,分布在世界120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分布在西歐。可以說有太陽升起的地方就有我們青田華僑。他們在海外白手起家、艱難創業,將中國傳統文化和異國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大氣精緻、開放兼容的特性,不斷豐富了青田文化的內涵,鑄就了「敢闖敢冒、艱苦創業」的青田精神。
青田歷代人才輩出,宋有宰相湯思退,明有開國元勛劉基,清有經學大師端木國瑚,近現代有著名社會活動家、救國會「七君子」之一章乃器,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慕華,還有前國民黨「副總裁」陳誠等。
青田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空氣清新。境內山巒起伏、溪谷縱橫,奇山異景不勝枚舉,素有「浙南灕江」之稱的甌江穿境而過,秀麗萬千;石門洞是省級風景名勝區,垂天飛瀑,曲徑通幽,是避暑納涼的勝地。
青田的自然資源豐富,開發前景廣闊。可開發的水能資源有120多萬千瓦,正在建設的省五大「百億工程」之一灘坑水電站,靜態投資48.3億元,裝機總容量60萬千瓦,建成後規模和發電量相當於新安江水電站,庫面形成70多平方公里的水面,蓄水後又將是浙江第二個「千島湖」;已探明有鉬、鉛鋅、葉臘石等30多種礦產資源,其中葉臘石儲量佔全國的1/4,青田石雕選用石即葉臘石的高級軟石,有「中國臘都」之稱。另外,青田的特色農產品也相當豐富。
青田稻田養魚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其「稻魚共生系統」2005年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入首批四個「全球重要農業遺產保護項目」之一,在亞洲、中國都是唯一;青田的「山鶴牌」楊梅,果大賽似乒乓,汁多甘甜爽口,深受消費者歡迎,於2002年通過了國家A級綠色食品認證。
我就是青田人..呵呵.此文轉自己青田網
『柒』 誰有浙江東陽江的資料
東陽江
三國吳鼎元年(266)置東陽郡,江以郡名,從東陽流經義烏、金華專至馬屬公灘入蘭溪之水,統稱東陽江,全長198公里,為錢塘江三大源流之一。
在東陽境內:
東陽江發源於磐安縣大盤山龍蔥塢尖與岩塢尖之間的谷地(海拔929米),在磐安縣境內長31公里。在東門鄉新城村入境後稱中江,東門至橫錦段稱錦溪。橫錦至上陳,納仙門溪稱練溪。練溪流經歌山稱歌溪;折而西行,經樓西宅、象溪灘、西宅到
『捌』 舊中國受屈辱
中國屈辱的歷史
九月,與許多重大事件聯系在一起,在近代中國歷史上讓國人刻骨銘心!
1842/8/29,《南京條約》簽訂
1856/9/2,天京變亂,韋昌輝突襲東王府
1926/9/6,英國製造「萬縣慘案」
1901/9/7,《辛丑條約》簽訂
1894/9/15,平壤戰役,左寶貴犧牲
1894/9/17,黃海戰役,鄧世昌、林永升殉國
1931/9/18,「九一八事變」
1898/9/21,戊戌政變,變法失敗
還有與第二次鴉片戰爭有關的……
歷史有時相似的讓人心碎,如果沒有真實的鏡頭、詳盡的文字、殘破的遺跡,我們簡直難以相信過去中國近代的一幕幕。歷史終歸是歷史,雖然歷史已經過去,但不會消逝得無影無蹤,歷史流下的不僅僅是一堆資料、幾塊碑刻,數處遺址。留住歷史,可以溫故而知新。人類社會日新月異,沒有記載,任何偉大的東西,就會從地平線上消失。但人們總是習慣於牢記勝利、成功和輝煌,但往往把失敗、傷痕和屈辱遺忘。歷史總是不斷沉澱的,歷史是民族和人類的集體記憶,如果一個民族不知道「從哪裡來」,就不知道「到哪裡去」。
以往的歷史與其說是句號,不如說是感嘆號,甚至是更多的問號,並應該少用些省略號。一百多年中沉重而痛苦的記憶,給予了人們太多的憂傷、悲憤和思索。中國人不應該、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記,刻寫在中國近代的鏡頭、側面或片段,雖然斑斑點點但歷歷在目:從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直至日本全面侵華戰爭;從旅順大屠殺到南京大屠殺;從鴉片走私、掠賣華工到火燒圓明園;從「豬仔」、「東亞病夫」到「華人與狗不得入內!可謂慘不忍睹、聞所未聞!正義與邪惡、文明與野蠻、愛與恨、和平與暴力被定格在這段屈辱的歷史上,痛定思痛總是民族復興的開始 ,時刻警示著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當勿忘國恥,要振興中華。
我們中的不少人似乎選擇了沉默。不知道沉默的理由是什麼,但願不是因為麻木,也不是因為健忘,依某些國人的觀念,對於過去,尤其是痛苦,就會採取「過去了就過去了,再提它有什麼用」輕率態度,這些年來,一些親痛仇快的現實,還是「商女不知亡國恨」常常讓我們深感「遺忘文化」在一些國人頭腦中頗有市場。一些商家不顧歷史的傷疤,以「南京大屠殺」作為電腦游戲;把日本軍刀、軍服作為賣點;一些藝人竟然把軍旗裝穿在身上招搖過市等等。如果「集體健忘症」過於嚴重,人們將容易越來越淺薄、輕浮、狂躁、極端和急功近利。
我們的同胞中,對戰敗之恥和對割地賠款之痛了解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一個民族,若忘記了自己的歷史,實際上也就等於失去了民族的記憶功能;失去記憶的民族是可怕的,它會在今天的紛紜變幻的世界大潮中,失去方向,隨波逐流,更會不斷地重復自己的錯誤。不是從沉沒中爆發就在沉沒中死亡。據說,冰心老人晚年曾構思寫作一部反映甲午戰爭的紀實大作,但是每每提筆,「竟然一個字都沒有留下」,「因為哭,因為大哭,因為一握起筆就禁不住老淚縱橫地痛哭!哭得完全不能下筆,紙上惟有落下的熱淚。」(賈國榮:《冰心的遺憾》)。
「歷史的災難無不以歷史的巨大進步來補償」。只有我們一起來揭露侵略者的罪惡、叩問冷漠者的良知、敲醒愚昧者的心靈。絕不允許無恥者別有用心地扭曲歷史,絕不允許屈辱的舊夢再現,絕不允許重蹈踐踏人權、褻瀆文明和破壞正義的覆轍。歷史教育的重要任務是培育和教化每一個公民對其國家、其歷史、其祖先、其民族具有認同感、自尊感、尊嚴感、恥辱感,亦即形成「國民意識」。歷史意識構成國民意識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事關走向世界的新世紀公民培育的大計。歷史認知關繫到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學習歷史的意義主要有豐富自我、發展個性、減少失誤、加速成長、承擔使命、自覺人生。在這個意義上,歷史學乃是一門塑造民族整體人格,表述民族自我意識、自我評價和自我認知的重要學術,應當將「真」、「情」、「思」、「行」統—為一個整體,這些都歷久彌新地給人們以感染、啟示、鞭策和思考。
然而,以往的寵兒如今卻失落了,史學危機的話題並非危言聳聽,歷史教育的延誤、式微和墮落的困境令人揪心,我願與大家一樣為之關注、探索和分享。我試圖讓歷史教育不再尷尬,不再窘迫,不再令人藐視,於是從彷徨到吶喊、困惑到醒悟;從疑惑到求索。我力求讓歷史能夠成為滋養學生成長的補品,讓學生在成長中通過歷史的學習而喚醒自己,認識自己,張揚自己,營造一個有血有肉、情理交融特別是有獨立人格的「人」。由此,我有了執著的信念要從四十歲重新開始,克服鬆懈、安逸或畏難心理,力爭做個「有思想」的歷史教師,立志要把課上出味道來,教出歷史的深沉、寬厚與博大,盡情展現其寬闊、生動和精彩,發掘真善美的內涵……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人人都是從昨天走到今天,又從今天走向明天。任千古風流人物,無一例外都成為匆匆的世間過客。對歷史不斷觸摸和反思的過程,就是文化沉澱的過程。歷史是永不間斷的時間長流,人們在現實中感知的只是這一發展長河中的一段,多少興亡盛衰,喚起人們對星轉斗移、物似人非的感嘆,從那些已經消失的人和事中,正是司馬遷所說的「述往事,思來者」。歷史,將會給你一個制高點。歷史有兩種歷史,一種是客觀的歷史,一種是記憶中的歷史。客觀歷史早已看不見了,但記憶中的歷史還在,我們可以隨時攝取,隨時揣摩,可以感悟,可以反芻,這對人類現在、未來的發展,未嘗不無益處。叩問歷史,掩卷太息!這種情結不僅僅是簡單的懷舊。歷史消失的只是時間,永不消失的卻是後人對千秋人事的緬懷。
時光的流逝也許會磨滅人們心頭的許多記憶,但充滿著「血與火」的往事歷歷在目,警示人們永遠引以為戒。《論語》曾告誡:「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古希臘哲人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裡」,不就是從昔日的經驗教訓中時刻照看著這後視鏡緩緩向前跋涉?描述與記錄,回憶與解讀,是人類永遠不會放棄的權利。「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可以說歷史是人類前進的行囊,雖可能沉重但旅程必不可少
兩次鴉片戰爭
火燒圓明園
八國聯軍
甲午中日戰爭(二十一條 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皇菇屯事件
旅順大屠殺
偽滿洲
七七事變
南京大屠殺
九一八事變
淞滬會戰
抗美援朝
越南
抗美援越
我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美國野蠻轟炸
海南撞機事件
東海油氣爭端
釣魚島
9.18被大多網友認為是國恥日!
西周幽王無道,致使王宮被洗。
漢高祖三十萬大軍被困白登七日,靠賄賂冒頓的閼氏才得以殘喘脫逃。
西晉懷帝被匈奴俘虜,愍帝出降,西晉王朝終結。第一個被外族滅掉的王朝。
石敬瑭甘當「兒皇帝」
宋朝多次被金、元所敗
明朝,倭寇征服中國東南。除大陸部分被收復,其他島嶼被日本納入版圖到今日。
明被後金所滅,「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
近現代的種種恥辱事件,羞於啟齒……!
當代中國人的素質令外國人鄙夷,以至國外華人羞於承認自己是中國人。
圓明園事件、南京大屠殺
排名第五 五胡亂華
這可謂是中國第一次經受異族的大規模入侵,皇室南遷,中原人民慘遭荼炭,這也是歷史上的第一次南北對峙,其結果,導致從夏商周經春秋戰國,再到秦漢,直到魏晉的中華上古文明終結。連民族成分都有了極大的改變。是文明進程的轉折點。從八王之亂一直到隋文帝滅陳統一中國,這近三百多年,民族仇殺,宮廷政變,層出不窮,混亂不堪,其中的歷史暴虐而又殘忍。起初那些游牧民族對漢族,極盡壓迫侮辱之能事,現代我們罵人的話,比如「懶漢,無賴漢」等等就是那個時代傳下來的,原先在那些異民族心中所敬仰的「天漢」早已被「懶漢,無賴漢」所取代。可謂恥辱。從而也導致了冉閔的起義。幸虧天不亡我中華,由於那時的華族的血氣,英勇的抵抗,使異民族重新正視了我華族,從而才產生了,所謂的「漢化」。才有了北魏孝文帝、文明太後的改革。才開始了以華族文明為主的文化融合,在此之前,不知死了多少人。但鮮卑貴族相較之後的蒙古滿清,畢竟心胸開闊,眼光長遠。他們繼承了中華的精髓,同時又保持了本民族的優點,同時又輸入了佛教文明,創造了一種變革過的文明——中華中古文明。可是,隋唐以後的中古文明繼承了一部分的精髓,有許多的獨特的東西,還是消失了。比如許多絢麗燦爛的上古神話,從而使我們現在看楚辭中的很多典故名詞,不知所雲。還有寶劍的製作方法和其所承載的「劍道」也在隋唐慢慢失傳了。因為游牧民族打仗不用劍。而日本經過東漢直到六朝的學習和吸收,漸漸發展,到現在便成了他們的「國粹」了。而我們在現在只能通過隋唐之前的史實和虛構的武俠故事,來想像這種如夢如幻的武器了。
排名第四 第二次鴉片戰爭
我一直有個疑問,高中歷史書上說,是由於英法想獲取在華更大的利益,而發動的戰爭。我也看了不少資料,上面也絲毫沒有提及有關鴉片什麼事,那麼為什麼要叫第二次鴉片戰爭呢?首先,先看看第一次鴉片戰爭,其實是一場貿易戰爭,是英國人為了取得通商的權力,也就是為了貿易平等,而不是為了交清政府賠鴉片錢,更不是為了合法的賣鴉片。說白了,鴉片只是一個由頭。不是鴉片,也會為了其他的東西。而我們的歷史書為了讓我國更加充滿道義,特地把此次戰爭叫作鴉片戰爭。而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目的相同,只是要求清政府開放的更深入,並給他們最惠國待遇,既然有了一次鴉片戰爭,又目的相同,就叫其二次鴉片戰爭吧,又是道義上的勝利。因為乍聽起來,就象兩次為了公開販毒而進行的戰爭。
而它的起因是,由於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採取陽奉陰違戰術,違反合約,暗中阻止與歐洲的貿易,使英法的貿易不能開展下去,英法惱羞成怒,又找了兩個由頭開戰。從而迫使清政府簽訂了天津條約。按說本應該到此為止,但咸豐皇帝受不了了,認為損害了天朝顏面,責成僧格林心伏擊了在大沽口前來換約的英法公使。當場用大炮炸死了多名,這也是高中歷史書上所說的大捷,又扣押了十幾名前去交涉的使者,清廷認為只要抓住匪首,其餘軍隊就會不戰而降。就這樣英法登了陸,直奔北京殺來,咸豐逃到了熱河,而那些被扣押的使者活著的只剩下幾人了,後來的事,便眾所周知了,英法為了向清政府示威,火燒了圓明園。
此戰可謂奇恥大辱。有兩方面:第一方面,英法聯軍可謂殘忍凶暴至極,被屠殺的京師民眾可謂不計其數,滿清耗費數百年的民脂民膏建造起來的圓明園,萬壽園(頤和園的前身)被一把火燒盡。而更為痛心的是儲藏在兩園之中,滿清數代皇帝從民間搜颳得來的字畫古董,歷代瓷器,大多是極精品,我國現在流失海外的國寶,很多就是圓明園的.還有數量極多的,從康熙直到咸豐,不惜工本,製造出來的工藝品.(說句實話,本人及其不喜歡清代的建築和工藝品,尤其傢具,裝飾品,服裝,做工雖及其考究,材料及貴重,但十分繁復俗氣。而其中集大成者就是故宮,裡面的建築大多是清朝造的。可謂俗不可耐,根本不能與漢朝的大氣,唐朝的雄渾,宋代的清雅,明代的簡潔相比。)但畢竟都是國寶。經此一燒,可謂中華文明的浩劫。
第二方面:偷襲和扣押英法公使的做法,極其沒有信義,使得我中華在外國人眼裡成了沒有信義的野蠻國家,之後打贏了也就算了,還不堪一擊,最後被打趴下還得和談,簡直丟盡了臉面。所以二次鴉片戰爭,在很多方面都稱得上恥辱,有所遭受到的恥辱,也有自己做出來的,當然英法也不是什麼好人,但其火燒圓明園,也有部分原因是受了偷襲和扣押公使的刺激。總而言之西方我國印象的急轉直下就從這里開始。
排名第三 甲午海戰
這不用說,是眾所周知的奇恥大辱。可是讓我膽寒的是,開戰之前,日本舉國上下,積極備戰。上至皇室,明治天皇節食,皇後賣首飾。下至平民百姓,妓女捐賣身錢,士兵因為天皇一天只吃兩頓,他們自覺只吃一頓,拚命攢錢買吉野號。當時,明治的口號是越王勾踐能卧薪嘗膽,他也能做到。這使我想到,在抗美援朝時,全國各界節衣縮食,用來購買飛機大炮,和小學語文書上的一個蘋果的故事。
經此一戰,蕞爾小幫日本迅速崛起,而老大帝國,加速沒落。而對清廷的改良慘遭失敗,一部分的國人覺醒,發現要救中國只有推翻清朝一法。後來,經過百日維新,庚子國變,和對清廷所謂的「新政」絕望之時。終於爆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說句實話,本人是覺得改良比革命要好,循序漸進總比突如其來要來得穩定,和易於接受。但滿清貴族的食古不化,狹隘短視,死抱著利益不放,實在是無出其右。辛亥革命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可謂最符合湯武革命的標准。
再講句題外話,我總覺得向中國周邊的那些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國家,在中國衰弱之時,會變本加厲的侮辱侵略中國,而這些國家古代長期仰視中國,深入研究學習中國。而近代又受西方文化影響,中國對付起這些國家來相當棘手。比如,日本韓國越南印尼等等。還有個台灣地區。
排名第二 甲申國難
1644年,中華文明從此絕嗣。剩下的只有四百年的韃靼文明,而當今再國人和外人眼裡,中華文明就是韃靼文明。這固然拜張藝謀的電影,眾多的清宮戲,和唐裝所賜。但我們與真正的中華文明斷絕關系,卻是從這里開始。誠然中華文明發展到明朝末期,是有問題的,而且問題很嚴重,明朝的滅亡就是例證。雖然有天意,比如連續十五年的乾旱。導致中原旱災蝗災遍地,顆粒無收。從而導致李自成剿而不滅。但人禍也很致命。朱明歷來的寡恩刻薄,崇禎的剛愎自用,南明的內斗。集權的社會,已經發展到了死路。是已到了變革的邊緣,內部的改良改革,雖然還不成熟,還有很多是清初的反思,是受明亡刺激的,但已經初露端怡。
如果注入象隋唐一樣豪放的血液,那也不是不可以。但歷史選擇了最不好的結局。李自成張獻忠之流,只相當於黃巢,其結果肯定,必敗無疑。但中國最多再分裂割據一次,還沒有亡天下。南明偏安一方,最多隻是又一個南北朝,又一個宋金對峙。好歹也保住了中華文明。可滿清入關完全憑的是運氣。入關後,他們一方面極端自大,一方面又極端自卑。而自大與自卑是相輔相成的,從而經過一系列的血腥的措施,中華文明就斷送在他們之手了。直到現在,產生了要看宋代之前的中國到日本,要看清代之前的中國到韓國,這種事情了。
排名第一 靖康之難
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恥辱的一頁,當金兵攻入東京時,整個趙宋皇室除了一人以外全部被俘北上,而那個僥幸逃脫的皇子就是趙構,而被俘北上的官僚及其家屬更是不計其數,而他們大多都被變賣作了家奴,有些低級妓院的妓女竟然是丞相的女兒。而文化方面的損失更是無法估量,金人在靖康時代是非常野蠻的,見人就殺,見物就搶。宋朝積累文化財富被焚毀洗劫一空,這也是中華文明的一大浩劫。而這也是中國被西方趕超,乃至落後,擺下了伏筆。
也是後來種種歷史悲劇的起因。更為可悲的是,後來的明朝,並沒有繼承宋的輝煌文治成果,從而導致了甲申國難,中華絕嗣。而日本也是在那個時期對中國文明由崇拜轉向了反思,順便提一句,象相撲,茶道,插花,馬球等等的很多文化藝術也是那時消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