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太陽廣場A座1506是哪個公司入駐
概述迪拜酋長國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第二大酋長國,位於出入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內灣的咽喉地帶。同時迪拜市也是阿聯酋第二大城市,位於阿拉伯半島中部、阿拉伯灣南岸,是海灣地區中心,被譽為海灣的明珠。近20多年來,迪拜利用「石油美元」建成了一系列現代化配套基礎設施,大規模的建設也使得迪拜成了奢華的代名詞。然而,隨著迪拜世界債務危機,人們也開始懷疑用石油美元堆積起的城市是否也會成為一個泡沫。 基本信息欄中文名稱:迪拜外文名稱:Du別名:杜拜所屬地區: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人口:226.2萬(2008年)方言:阿拉伯語,英語時區:UTC+4都會區面積:1,287.4平方公里人口密度:408.18人/平方公里目錄[隱藏]一、歷史沿革 二、地理環境 三、政府機關 四、人口結構 五、城市介紹 城市綠化 時尚之都六、財政金融 七、交通運輸 八、文化藝術 九、旅遊指南 十、迪拜——世界之最 十一、迪拜風俗禁忌 十二、對外交流 十三、迪拜酒店 十四、迪拜建築 經濟泡沫 一、歷史沿革二、地理環境三、政府機關四、人口結構五、城市介紹 城市綠化 時尚之都六、財政金融七、交通運輸八、文化藝術九、旅遊指南十、迪拜——世界之最十一、迪拜風俗禁忌十二、對外交流十三、迪拜酒店十四、迪拜建築經濟泡沫 迪拜市市名迪拜市(阿拉伯語:دبيّ)。經緯度城市位於北緯25度16.8分,東經55度20分。酋長國迪拜酋長國(英語:Emirate of Du 阿拉伯語:إمارة دبيّ)合並(城鎮)1833年6月9日合並(酋長國)1971年12月2日創始人馬克圖姆家族(Maktoum bin Bati bin Suhail)(1833年)行政區 Jebel Ali、Hatta、Al Hunaiwah、Al Aweer、Al Hajarain、Al Lusayli、Al Marqab、Al Faq、Hail、Al Sufari、Ud al-Bayda、Al Malaiha、Al Madam、Margham、Urqub Juwayza、Al Qima 政府類型:君主立憲制(Constitutional monarchy)酋長: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阿勒馬克圖姆(Mohammed bin Rashid Al Maktoum)王子:哈姆丹·本·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阿勒馬克圖姆(Hamdan bin Mohammed bin Rashid Al Maktoum)種族酋長國中42.3%的人口為印度人,17%為阿聯酋公民,13.3%為巴基斯坦人,7.5%為孟加拉國人,9.1%為阿拉伯人,10.8%為其他種族。迪拜(Du)簡介迪拜是(迪拜市(英語:Du 阿拉伯語:دبيّ))是阿聯酋第二大酋長國,面積3885平方公里,占阿聯酋總面積的5%。2002年人口達111.2萬。迪拜的經濟實力在阿聯酋也排第二位,阿聯酋70%左右的非石油貿易集中在迪拜,所以習慣上迪拜被稱為阿聯酋的「貿易之都」,它也是整個中東地區的轉口貿易中心。 迪拜擁有世界上第一家七星級酒店、全球最大的購物中心、世界最大的室內滑雪場,源源不斷的石油和重要的貿易港口地位,為迪拜帶來了巨大的財富,如今的迪拜成了奢華的代名詞。迪拜政府所在地為迪拜市。迪拜市是阿聯酋第二大城市。此外,該酋長國還有哈塔鎮和傑貝爾阿里港等地。每年10月至來年3月是迪拜氣候最好的時節,迪拜總的來說屬亞熱帶氣候,冬天氣溫在10-30℃,夏天最高達48℃度。迪拜的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但英語是最主要的商業語言。經濟產業以金融業、石油貿易、貨運業、旅遊業等為主。位於阿拉伯半島中部、阿拉伯灣南岸,是海灣地區中心,與南亞次大陸隔海相望,被譽為海灣的明珠。它沿海岸線呈西南到東北的走向,長30公里,最寬處10餘公里。一條長約14公里的海汊將它分為兩部分,東南部分稱為迪拉,西北部叫巴爾杜拜。靠海汊的迪拉地段最為繁華。海汊從南到北,建有戈爾胡德橋、馬克西姆橋和山代盍隧道,將西部連在一起。面積3980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5%。人口226.2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41.9%,為人口最多的酋長國。 迪拜是七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中的面積第二大酋長國(次於阿布扎比),是阿聯酋的經濟中心。 [編輯本段]一、歷史沿革 公元前三世紀,迪拜就有人類活動。近年來,考古學家在迪拜久邁拉地區發現公元五世紀人類住區遺址及文物。迪拜從1799年開始有村莊出現的記錄。在18世紀早期,巴尼亞斯部落的Al Abu Falasa後裔開始遷徙至迪拜,而他們一直在阿布扎比居住直至1833年。在1820年1月8日,迪拜的酋長與英國簽訂了基礎和約(海上和約)。1833年,當時由馬克圖姆(Maktoum)家族所領導的共800人的巴尼亞斯部落(Bani Yas tribe)在「沒有抵抗」的情形下離開了阿布扎比並遷移至迪拜,成立了新的王朝。1852年,馬克圖姆成為酋長,開創了該家族在迪拜的統治。從此,迪拜這個新的獨立酋長國,與阿布扎比酋長國正式分離。多年之後,迪拜得到很快的發展,成為定居在城市中的外國商人的重要的海上貿易港口,它的寬松的自由貿易價格和合理的稅制,吸引著來自各個地區的冒險家們相繼來到這里尋求發展。1833年,Bani Yas氏族的阿勒馬克圖姆王朝在「沒有抵抗」的情形下離開了阿布扎比並遷移至迪拜。從此,迪拜,這個新的獨立酋長國,與阿布扎比酋長國正式分離。Qawasim族企圖掠奪迪拜,但遭阻礙。1835年,迪拜與特魯西爾酋長國的其餘部分與英國簽訂了海上停戰協定並在20年後簽訂「永久停戰協議」。迪拜以其在1892年所訂的秘密協議受到英國的保護(免於奧斯曼土耳其人的侵略)。如迪拜的4個鄰國,阿布扎比、拉斯海瑪、夏爾迦與歐姆古溫,位於與印度的貿易路線使其成為重要之地。1892年3月,特魯西爾酋長國(或特魯西爾阿曼)成立。與周圍市鎮不同,迪拜的管理者鼓勵商業貿易。迪拜曾是一個吸引(以印度人為主)定居在城市中的外國商人的重要港口。直到1930年代,它都以珍珠出口而聞名。1966年阿拉伯盧比貶值以後,迪拜加入了新近獨立的卡達以建立新的貨幣計量——卡達/迪拜里亞爾。在離迪拜海岸線120千米的地方發現了石油,之後,迪拜獲得了石油開采權。1971年,前保護人英國離開波斯灣之後,迪拜聯合阿布扎比和其它五個酋長國於1971年12月2日成立了阿拉伯聯合大公國。1973年迪拜與其它酋長國一起採用了單一貨幣:迪拉姆。1954年,英國在迪拜建立了一個政治機構(political agency)成為保護人,迪拜在貿易上對外國人的靈活和寬松政策,吸引了更多的外來者,由於這些外國「移民」的加入,加快了迪拜的國際化進程,使迪拜也迅速地成為一個大的國際性的貿易港口城市。自從1960年在這一地區發現了石油以後,迪拜的遠期發展前景更被看好,隨著1969年第一桶原油的出口,推動了迪拜的經濟和城市基礎建設的更快發展。1971年隨著前英國保護人的撤離,迪拜的地域邊界被重新劃分,迪拜聯合阿布扎比和其它五個酋長國成立了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在20世紀70年代後,迪拜得到快速的發展。其國民收入的發展基礎來源於它的石油貿易,迪拜的發展得益於國家的領導者,通過其成功地管理和運作,將其將儲存量並不十分豐富的石油的最大收益地給予了人民。並利用石油所帶了發展前景迅速地發展城市基礎建設,使得國家繁榮發展。此後迪拜利用它的國際性的貿易市場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大力發展旅遊業,每年都有很多的的國際遊客來這里觀光和度假,而且遊客數量隨年增長。迪拜與其他阿聯酋的酋長國的不同處在於石油只佔GDP的6%。大多數的收入來自傑貝阿里(Jebel Ali)自由區,現在更多從旅遊收入。 [編輯本段]二、地理環境 地理迪拜位於阿拉伯半島東部,北瀕波斯灣,海岸線長734公里。西北與卡達為鄰、西和南與沙烏地阿拉伯交界、東和東北與阿曼毗連,人口226萬,面積為4,114平方公里。迪拜實行開放的政策,目前迪拜的常住居民中有80%為外來人口,來自150多個國家,中國人大約有7萬。氣候迪拜的夏季(4-10月)酷熱,氣溫高達45℃以上,局部沙漠地區有小沙暴。11月至次年3月為冬季,氣溫不低於7℃。12月至2月為雨季,全年降雨稀少,年均不足100毫米。新年伊始的迪拜氣候適宜、陽光和煦,正是外國遊客充分領略當地風情的黃金時間。 [編輯本段]三、政府機關迪拜市府的前身是1954年成立的市政管理處。1961年,拉希德酋長發布命令,成立市政委員會。從1965年開始,哈姆丹親王任委員會主席至今。1974年,市府管轄范圍擴大到整個迪拜酋長國,並規定市府由市政委員會和市府組成,今天講市府基本上指這第二個機構。它由秘書長、副秘書長、五位秘書長助理和十二個局、四個室、兩個處、一個中心組成,管理城建、交通、衛生、園林、綠化、市場等市政事務。1996年,市府預算為5.45億美元。 迪拜領導人- 1833年6月9日 `Sheikh Ubayd ibn Said1833年6月9日 - 1852年 Sheikh Maktoum I ibn Bati ibn Suhayl(?——1852年)1852年 - 1859年 Sheikh Said I ibn Bati(?——1859年)1859年 - 1886年11月22日 Sheikh Hushur ibn Maktoum(?——1886年)1886年11月22日 - 1894年4月7日 Sheikh Rashid I ibn Maktoum(?——1894年)1894年4月7日 - 1906年2月16日 Sheikh Maktoum II ibn Hushur(18??年——1906年)1906年2月16日 - 1912年11月 Sheikh Bati ibn Suhayl(1851年——1912年)1912年11月 - 1929年4月15日 Sheikh Said II ibn Maktoum(第1次)(1878年——1958年)1929年4月15日 - 1929年4月18日 Sheikh Mani ibn Rashid1929年4月18日 - 1958年9月 Sheikh Said II ibn Maktoum(第2次)1958年9月 - 1990年10月7日 拉希德·本·賽義德·阿勒馬克圖姆酋長(1912年——1992年)1990年10月7日 - 2006年1月4日 馬克圖姆·本·拉希德·阿勒馬克圖姆酋長(1943年——2006年)2006年1月4日 - 現在 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阿勒馬克圖姆酋長(1949年——) [編輯本段]四、人口結構人口根據 Statistics Center of Du 的統計數據,2006年迪拜總人口為1,422,000,其中男性1,073,000人,女性349,000人。1998年,迪拜酋長國中17%的人口為阿聯酋公民,約85%的外國移民(71%的迪拜酋長國人口)為亞洲人,其中印度人佔40%、巴基斯坦人佔15%、孟加拉國佔10%,其他佔10%。而只有約3%的人口是西方人。據傳有四分之一的人口祖籍是阿聯酋的鄰國伊朗。但其中有16%的人口(集體勞動者)不能知道確切的國籍,但大多數為亞洲人。迪拜酋長國的平均年齡為27歲。人口自然增長率(2005年)為13.6%。而自然死亡率僅為1%。1822年 1200人1900年 10,000人 迪拜人工島(棕櫚島)1930年 20,000人1940年 38,000人1954年 20,000人1960年 40,000人1968年 58,971人1975年 183,000人1985年 370,800人1995年 674,000人2005年 1,204,000人 語言盡管阿拉伯語是迪拜的官方語言,但北印度語(Hindi)、馬拉雅拉姆語(Malayalam)、烏爾都語(Ur)、波斯語(Persian)、塔加洛語(Tagalog)、孟加拉語(Bengali)連同其他語言都在迪拜被使用。英語是迪拜酋長國使用最廣泛的語言。 [編輯本段]五、城市介紹迪拜是阿聯酋第二大酋長國,面積3885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5%,人口140萬(2004年),約占總人口的30%。除首府迪拜市外,還有傑拜勒•阿里自由區和哈塔鎮等。在迪拜的外來人口來自202個國家和地區。1960年前,採珠業、漁業和貿易是迪拜的傳統支柱產業。1969年,迪拜開始產油,估計石油儲量20年內將枯竭,現月產量為240萬桶。酋長期奉行自由經濟政策,近20多年來,迪拜利用「石油美元」建成了一系列現代化配套基礎設施。憑借這些設施和優越的地理位置,以及傳統的轉口貿易優勢,迪拜大力發展非石油產業,經濟、社會發展迅速,現已成為本地區最重要的貿易、交通運輸、旅遊和購物中心。迪拜擁有世界上第一家七星級酒店、全球最大的購物中心、世界最大的室內滑雪場,源源不斷的石油和重要的貿易港口地位,為迪拜帶來了巨大的財富,如今的迪拜成了奢華的代名詞。除了各種奢侈商品、名牌汽車,這里的建築處處顯示著蓬勃發展的迪拜絲毫不掩飾的雄心。據統計,迪拜近年來用於工程建設的資金高達1000億美元,而據世界銀行的估計,整個伊拉克的重建資金也只有530億美元。全球五分之一的起重機在這里運轉,共有25萬建築工人在這里工作。在資金源源不斷注入以及奇思妙想創造下,30年前還只是沙漠邊上一個小港的迪拜,如今吸引了來自全球的建築設計師,他們創造了最大的人工島———「棕櫚島」,最奢華的酒店———BurjAlArab,這里正在成為世界頂尖建築設計師的天堂。如今的阿聯酋迪拜正在變成一個世界藝術建築的大都會。世界上許多著名的建築師都雲集到迪拜這座沙漠中的城市,並設計了各種前衛的博物館和大廈。 城市綠化迪拜實在是個十分矛盾的城市。原本以為,應是一片一望無垠的大沙漠,整個城市應是籠罩在黃色的基調中,綠色原本只應是點綴。沒想到,剛踏下飛機,一整片的綠就劈頭蓋腦的向你涌來,到處是綠樹成蔭,鳥語花香。城市的天空格外的蔚藍和清澈,朵朵的白雲都可以看的格外的清晰。你在走近一看,那些個大樹,那些個小花全部都是長在沙漠上的,如此松軟的黃沙上,這些綠色的生命是如何紮根成長的呢?所以說迪拜是矛盾的,最最沒有生命的黃沙,最最生機勃勃的綠林,最最古老的宗教,最最現代的建築都融合在了一起。 時尚之都都說米蘭、巴黎是世界時裝之都,迪拜也絕對不比那些地方差。這么說的原因不是說迪拜的服裝真正走到了世界潮流的前端,而是迪拜的服裝實在是太有特色了,說它有特色並不是因為伊斯蘭的婦女穿的那種面紗,因為這種情況在整個22個阿拉伯國家都有,說它有特色,是因為在迪拜,你可以看到幾種迥然不同的服裝風格。首先,穿的最多的絕對是本地人,既阿拉伯人。他們清一色的大褂,從頭遮到尾,尤其是女人,當地正宗的阿拉伯女人,的的確確把自己蒙的只剩下一雙眼睛露在外面。其次呢,在迪拜你也可以看到很多的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他們也穿著自己民族特色的服裝,那些印度人尤其喜歡把頭包的象個粽子一樣。此外就是中國人,中國的女人穿著旗袍,走在迪拜的大街上,絕對可以吸引無數人的眼球,而最後呢,也是穿的最少的就是歐美人,現在是1月,迪拜的冬天,可是那些歐美國家的女人仍然穿著吊帶衫,熱褲走在大街上,當地保守的穆斯林也都已經習以為常。在迪拜街邊的露天咖啡座坐下,看著路上來來往往的行人,就好比在欣賞一出最最奇異的服裝秀。 [編輯本段]六、財政金融 很久以來,迪拜在這一地區的貿易地理上便占據突出的位置。迪拜一直是一個繁榮的商業中心,迪拜港灣在這個城市的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對那些裝滿各種貨物轉口到海灣地區、印度次大陸和東非等不同地區的中小船隻來說,迪拜港灣一直是一個安全的重要海港。 迪拜的市場沒有外匯管制,非常開放,易於進入。這里的進口稅一般為4%,而且電信設施水平一流,為興旺發達的金融業和服務業提供服務。能源也很充足,即使是自來水,這個昔日困擾阿拉伯世界的老大難問題,如今也通過海水脫鹽淡化得以解決。 交通基礎設施可與世界上任何發達的地方相媲美。作為海空轉換的樞紐,迪拜機場每日起降將近300個航班,飛抵約130個目的地。1985年,這個國家成立了自己的國際航空公司——阿聯酋航空,這個公司自成立以來一直保持著驕人的業績。在海運方面,超過125條世界主要航線都將迪拜的Rashid港和Jebel Ali港列入其中。Jebel Ali港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港口,建有65個泊位,跨度達15公里。港口的周圍是免稅區,區內的外資企業可以擁有100%的所有權,並可免交公司稅和個人稅。此外, 對利潤的調撥回國不加限制。免稅區內還有經勞埃德認證的中東唯一的冷藏庫。 這里雲集了許多家喻戶曉的品牌,如愛華、兄弟、卡西歐、諾基亞和索尼,15家香港公司已經開始在這里的運作。在迪拜機場,一個新的輕工業免稅區已經投入營運。迪拜的零售業,消遣娛樂及旅遊業增長強勁,其形象通過雄心勃勃的促銷活動而提高。類似豪華轎車和金條的驚人大贈送,以及在全市范圍內打折促銷,是迪拜一年一度的購物節特色。購物節把全城變為一個主題樂園。僅在1998年,其巨大的成功就吸引了200多萬遊客,帶來了10億多美元的消費。 迪拜進口商品的70%經過這里再轉口到其它國家,通常是輸出到鄰近的伊斯蘭國家。伊朗是最大的出口目標國,阿富汗和亞塞拜然分列第四和第六位。人們也許更願意看到這些市場仍在迪拜商界的控制之下。原因在海灣地區,迪拜被認為是這一地區最重要的貿易中心之一。首先,迪拜位於阿聯酋海岸線的中部,約400英里長,其位置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性和競爭性。在阿拉伯灣西南部的這一重要位置一方面使迪拜在連接各航線中扮演活躍的貿易角色,另一方面又可以大大方便東西部之間的的海上運輸。 其次,迪拜實行自由和穩定的經濟政策,在各國之間以及國際工商界贏得良好的聲譽,這就鼓勵了本國資本和外國資本投資於商業、工業和服務業等各個經濟領域。 第三,迪拜通過建設完善的基礎設施、提高政府服務效率和提供公共服務等措施,進一步加強了其在國際貿易中的戰略地位。這些高效的便利化措施有效地促進了各經濟部門的增長、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總之,迪拜酋長國的經濟建立在兩類經濟活動的基礎之上,即:非石油貿易和石油的生產與出口。在過去的三十年,由於占據海灣獨特的戰略性地理位置、一系列基礎設施項目的完工以及根據國際最高標准實施的一系列貿易便利化措施,迪拜的貿易和工業經歷了快速的增長。如今迪拜已經成為這一地區最重要的進口、出口和轉口貿易中心。同時,迪拜也在致力於大力加強其工業基礎的建設,以進一步實現其經濟的多元化。為此,迪拜在傑布拉里自由區建立了一些重工業項目,活躍的私人經濟也建立了一些中小規模的製造工廠,並在某些商品上實現了自給自足,有些商品甚至已經超過當地市場的需求並出口到海外市場。 石油如今,迪拜石油僅提供6%的GDP,而且預計到2010年將會開采完,所以,迪拜實際上已經不能稱之為單純的阿拉伯「石油國」了,但是,這些石油目前所賺取的金錢,足夠讓他們成為富人。在迪拜,汽油的價格比國內便宜,一般合3塊多人民幣一升。非石油工業阿聯酋全國最大的兩個非石油工業項目均在迪拜,即迪拜鋁廠和迪拜干船塢。鋁廠以迪拜油田的液化石油氣發電,目前年生產能力為37.5萬噸,產品出口佔全國非石油產品出口的60%,現在仍然在追加投資以進行擴大再生產;迪拜干船塢已發展成為世界前五家修船廠,該廠向全球承攬業務,平均每年拆船、修船200多艘。另外,迪拜的食品加工業也很有規模,而這些都歸皇家所有,所以這也是經濟收入的來源。港口貨運如今的傑貝拉里人工港,年貨櫃吞吐量在1000萬左右,就算再低的關稅,加上價格並不便宜的港口使用費,也是迪拜財政的收入來源。貿易加工迪拜作為歐洲、非洲和亞洲的印度等地的經濟交通的中轉樞紐,每年舉辦無數次國際性的大型展會、博覽會、招商引資會等,這些商機帶來的價值,也是收入不斐。旅遊業自2003年起,迪拜旅遊業的收入已經超越了石油收入,佔到了GDP的10%以上。而且旅遊業還解決了迪拜25%的就業率,這也成為最主要的收入來源。也是新酋長穆罕默德的工作重點。迪拜的觀光住宿人數,從1996年近200萬人,成長到2005年的600多萬人。同時期,迪拜機場過境人數,也從800萬人,成長到近2500萬人。而酋長聲稱,在2010年時,迪拜能吸引每年1500萬人來迪拜旅遊。房地產業據統計,目前迪拜擁有的高樓起重機,就佔了世界1/5。一個個用籬笆圈起來的建築工地,都是讓人無法想像的大面積。在這里,幾乎每一個建設案都可以冠上「世界最大的」、「區域最大的」頭銜。而這些奇跡,都出自迪拜三家皇家房地產公司的手筆。
❷ 上海垠海貿易有限公司第二米業分公司怎麼樣
簡介:上海垠海貿易有限公司第二米業分公司成立於2008年09月25日,主要經營范圍回為生產:大米答等。
法定代表人:俞海明
成立時間:2008-09-25
工商注冊號:3101152501392260001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分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上海市奉賢區金匯鎮金錢公路2688號
❸ 上海垠海貿易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注冊號:****所在地:上海市注冊資本:2068萬人民幣法定代表:俞海明企業類型:有限回責任公司答(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登記狀態:存續登記機關:浦東新區市場監管局注冊地址:上海市浦東新區川沙路1245號2幢201室
法定代表人:俞海明
成立時間:1999-12-08
注冊資本:2068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10115000541919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
公司地址:上海市浦東新區川沙路1245號2幢201室
❹ 晚清時期與明清時期我國對外貿易有什麼變化
明清海外貿易商品結構的變化
「中國大部分最好的商品都由此處(引者註:這里指的是廣州)運往各地,因為它是中國最開放和自由的交易地點。且不說6個鄰國的土著和異邦人運走的各種貨物,僅葡萄牙運往印度、日本和馬尼拉的貨物,每年約有5300箱各類絲綢,每箱裝有100匹真絲,天鵝絨花緞和緞子、輕料如半花緞、彩色單層線段,還有250塊金子,及每塊重12盎司的2200塊金錠,此外的貨物還有瓷盤,鍍金器皿,糖,中國木,大黃,麝香,……即使長篇開列也不能盡舉其名」 ——曾德昭《大中國志》
到了明中葉以後,市舶貿易的出口商品,其品種和數量比朝貢貿易的賞齎品就更加繁多了。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236之多,包括手工業品、農副產品、礦產品、動物和肉製品、干鮮果品、中草葯品和文化用品等八大類,其中手工業品共127種,占總數一半以上(明代廣東海上絲綢之路的高度發展)。
明末,中國出口商品中,手工業品占總數一半以上,其中最大宗貨物是生絲,絲貨,棉布。當時從廣州出口商品的航線有三條,一,從廣州經澳門出口到印度、非洲和歐洲各國,二,從廣州經澳門出口到日本,三,從廣州經澳門出口到菲律賓馬尼拉而轉口運往拉丁美洲,從萬曆八年到十八年(1580—1590)的10年間,每年運往印度果阿的絲貨為3000擔,崇禎九年(1636)達到6000擔,崇禎年間(1628—1644)每年由廣州經澳門輸往長崎的生絲2460擔,從這三個數據可以看出明末絲貨的出口數量之巨大。
「1591年菲律賓總督發現,菲律賓群島上土著居民因為服用中國衣料,不再種棉織布,所以下令禁止土著居民服用中國的絲綢和其他中國衣著原料。1592年這個總督報告西班牙國王說,中國商人收購菲律賓的棉花,轉眼就從中國運來棉布。棉布已成為中國貨在菲律賓銷路最大的商品。但土著居民如果採用自己種植的棉花自行紡織,可以向墨西哥輸出肆十萬比索的布匹。這只不過是一紙空文,以後土著居民還是大量服用中國衣料。「中國紡織品還經過馬尼拉銷售到西屬美洲殖民地去,早在16世紀末葉,中國棉布已經在墨西哥市場上排擠了西班牙貨。有的文獻說,因為中國棉布價廉物美,所以印第安人和黑人都用中國貨而不用歐洲貨。中國絲綢就更為暢銷了。嚴中平說,實際上,中國對西班牙殖民帝國的貿易關系,就是中國絲綢流向菲律賓和美洲,白銀流向中國的關系。至遲到1580年代初,中國的絲綢就已經威脅到西班牙產品在美洲的銷路了。17世紀初,墨西哥人穿絲多於穿棉,所謂穿絲,大多是穿中國絲綢,以至於墨西哥總督於1611年呼籲禁止中國生絲的進口。但是到了1637年情況愈發嚴重,墨西哥的絲織業都以中國絲為原料,墨西哥本土蠶絲業實際上被消滅了。鄰近墨西哥的秘魯也是中國絲綢的巨大市場
,中國絲綢到秘魯的價格只抵得上西班牙製品得三分之一。從智利到巴拿馬,到處出售和穿著中國綢緞。中國絲綢不僅泛濫美洲市場,奪取了西班牙絲綢在美洲的銷路,甚至繞過大半個地球,遠銷到西班牙本土,在那裡直接破壞西班牙的絲綢生產(《晚明史》)。
從《晚明史》一大段話中,可以看到中國絲綢和棉布對西班牙紡織業的沖擊,很顯然,如果沒有明末中國紡織業的沖擊,西班牙人的紡織業不會衰弱。
再看看清代前期,
1606年,荷蘭人首次從萬丹將茶葉輸往歐洲,在此後一百餘年間,茶葉並未成為輸往歐洲的重要商品。1704年英船「根特」號(Kent)在廣州購買470 擔茶葉,價值14000兩白銀,只佔其船貨價值的11 %,而所載絲綢則價值80000兩。1715年,英船「達特莫斯」號(Dartmonth)前往廣州,所攜資本52069鎊,僅5000鎊用於茶葉投資。1716年,茶葉開始成為中英貿易的重要商品。兩艘英船從廣州攜回3000擔茶葉,價值 35085鎊,占總貨值的80%。18世紀2丨0年代後,北歐的茶葉消費迅速增長,茶葉貿易成為所有歐洲東方貿易公司最重要的、盈利最大的貿易,當時活躍在廣州的法國商人Robert Constant 說:「茶葉是驅使他們前往中國的主要動力,其他的商品只是為了點綴商品種類。」(茶葉、白銀和鴉丨片:1750—1840年中西貿易結構 )。
從17世紀2丨0年代起,英國東印度公司(EIC )在絕大部分年份中,所購買的茶葉都占其從中國總進口值的一半以上。在1765—1774年十年平均每年從中國進口的總貨值中,茶葉佔71%。在1785—1794年中,這一比例提高到85%。(茶葉、白銀和鴉丨片:1750—1840年中西貿易結構 )。
進入18世紀, 中荷茶葉貿易的規模進一步擴大。1715年,荷蘭東印度公司董事會要荷印當局訂購6~7萬磅茶葉,次年又要求增加到10萬磅,到1719年,荷蘭的訂茶量達20萬磅(鴉丨片戰爭前中荷茶葉貿易初探)
18世紀對中國的歐洲主要貿易國是英國和荷蘭,這兩個國家在18世紀從中國進口的最大宗貨物為茶葉,英國東印度公司(EIC )寧可讓這類商品的貿易由其船長和船員利用他們的「優待噸位」(Privilegetonnage)去經營,本身則集中全力經營茶葉貿易;從18世紀2丨0年代到90年代,茶葉均是荷人從中國輸出的最重要的商品。在這一時期的大部份年代中,茶葉占荷人輸出的中國商品總值的70—80%,有些年份甚至超過85%(茶葉、白銀和鴉丨片:1750—1840年中西貿易結構 )。
很顯然,明末到清代,中國出口的最大宗商品不再是絲貨棉布,而是茶葉。當然,如果絲貨和棉布在明末的基礎上大量增加,自然也無可厚非,但事實呢?
生絲,康熙三十七年至六十一年(1698—1722)為1833擔,到乾隆五年至四十四年(1740—1779),為19200擔,增加十倍多;到乾隆四十五年至五十五年(1780—1790)增至27128擔,又增加29%;到嘉慶二十五年至道光九年(1820一)829)增到51662擔,再增長90%(清代前期海外貿易的發展)。
初一看,數字似乎很大,可實際上呢,康熙三十七年至六十一年(1698—1722),每年的生絲出口量為74擔不到,乾隆五年至四十四年(1740—1779),平均每年480擔,到乾隆四十五年至五十五(1780—1790),平均每年2467擔,嘉慶二十五年至道光九年(1820一)829),平均每年為5166.2擔。也就是說,清代的生絲出口,直到鴉丨片戰爭前夕,才和明末相當。
至於清代的棉布出口則開始於18世紀30年代。如果從明朝滅亡的1644年開始,棉布出口中斷了近一個世紀。
當十八世紀英國人的工業革命從棉紡織業開始的時候,他們的棉布市場在美洲,這時候,英國人沒有遭遇任何的競爭對手,在一百多年前,先英國人走上海上貿易擴張的西班牙人,葡萄牙人還有荷蘭人,他們都遭遇到了價廉物美的中國紡織品的瘋狂沖擊,然後走向衰弱,一百多年後,英國人的棉紡織業開始擴張,這個時候,中國只是在緩慢地恢復自己的傷口,那點可憐的棉布出口,其出口的航線的控制者也是英國,當中國的棉布出口瘋狂擴張的時候,中國走到了1840年。
十八世紀初,中國的茶葉出口以極快的速度增長,茶葉為中國換來了大量的白銀,但茶葉無法帶給中國工業革命。曾經,中國的棉布與絲貨毀滅了西班牙人的紡織業,但,當英國人的工業革命開始與棉紡織業的時候,中國的棉紡織業不過是在被摧毀的土地上,緩慢恢復。
那廣垠的市場,不是英國棉布擊敗了中國棉布,而是中國的戰亂摧毀了中國棉布。那個年代,中國並非沒有保存手工業的機會,但清人的鐵騎南下的時候,江南很多地方選擇了放棄抵抗。他們放棄抵抗是無恥,但他們在試圖保住江南的手工業。明初,常遇春北伐,明太祖為了防止常遇春濫殺無辜而親往其軍營反復告誡,明末,在紫氣東來中,除了殺戮,剩下的就是廢墟,江南的繁榮,一夜之間,成瞭望不盡的廢墟。
❺ 周庄古鎮和同里古鎮的對比詳細點啊
同里鎮在吳江市東北部,舊稱「富土」,唐初,因其名太侈,改為「銅里」,宋代,又將舊名「富土」兩字相疊,上去點,中橫斷,拆字為「同里」,沿用至今。
同里鎮位於太湖之畔古運河之東,距蘇州城18公里,全鎮總面積63平方公里,人口3萬。
同里鎮風景優美,鎮外四面環水,古鎮鑲嵌於同里、九里、葉澤、南星、龐山五湖之中。鎮區被川字形的15條小河分隔成7個小島,而49座古橋又將小島串為一個整體。建築依水而立,以「小橋流水人家」著稱,是目前江蘇省保存最為完整的水鄉古鎮,清麗古樸的同里小鎮,水田肥沃,物豐富庶,素有「東方小威尼斯」之譽。同里鎮自古以來人才輩出,宋至清舉人以上的就有119人。近代南社創始人之一的陳去病、《孽海花》前六回作者金松岑、《文匯報》創始人之一嚴寶禮等都是同里人。古鎮距蘇州18公里,離上海80公里,去周庄10公里,到吳江僅6公里,水陸交通十分便捷。
目前,同里鎮退思園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增補名單,隨著宣傳力度的加強,古鎮被越來越多的人所了解、熟悉,近年來,同里每年接待遊客都在40萬人次以上,全國各大報紙以及美國、香港等地的報紙均以圖文並茂的形式介紹同里。
??提示:
??1、交通:
??上海-同里 上海體育館坐車,每天8:00/9:00/10:00/11:00發車,行程約2小時,票價75元(往返,連門票)。上海汰太路坐車,每天12:30/13:40,行程約2小時,票價75元(往返,連門票)。
??蘇州-同里?蘇州汽車站坐車,每天6:30/6:50/8:30/9:25/11:00/12:25/14:00/15:25/16:20/17:00,行程35分鍾,票價7元。
??吳縣-同里?蘇州吳縣汽車站,第15分鍾一班,行程35分鍾,票價6元。
??2、住宿:3星級旅店價格約為250人民幣/房以上,2星級旅店的為150人民幣/房以上,普通旅讓約為50人民幣/房,或15人民幣/床位。推薦 三元大酒店(兩星級,地址:同里鎮 電話:0512-3331021)
3、門票:
(1)景區聯票:80元/人次
參觀景點:古鎮區、退思園、陳列館、羅星洲、松石悟園、珍珠塔景園、陳去病故居、古風園
(2)古鎮區門票:25元/人次
參觀景點:可游覽古鎮區及崇本堂、嘉蔭堂、耕樂堂、南園茶社
(3)套票:40元/人次(淡季) 50元/人次(旺季)
參觀景點:古鎮區+退思園
(4)套票:35元/人次
參觀景點:古鎮區+珍珠塔
周庄好玩。
周庄——古色古香的景點
周庄鎮舊名貞豐里。據史書記載,北宋元佑年間(公元1086年),周迪功郎信奉佛教,將莊田200畝(13公頃多)捐贈給全福寺作為廟產,百姓感其恩德,將這片田地命名為「周庄」。但那時的貞豐里只是集鎮的雛形,與村落相差無幾。1127年,金二十相公跟隨宋高宗南渡。遷居於此,人煙才逐漸稠密。元朝中葉。頗有傳奇色彩的江南富豪沈萬三之父沈佑,由湖州南潯遷徙至周庄東面的東宅村(元末又遷至銀子浜附近),因經商而逐步發跡,使貞豐里出現了繁榮景象,形成了南北市河兩岸以富安橋為中心的舊集鎮。
到了明代,鎮廓擴大,向西發展至後港街福洪橋和中市街普慶橋一帶,並遷肆於後港街。
清代,居民更加稠密,西柵一帶漸成列肆,商業中心又從後港街遷至中市街。這時已衍為江南大鎮,但仍叫貞豐里。直到康熙初年才正式更名為周庄鎮。
另有資料,周庄地域春秋時期至漢代有「搖城」之說,相傳吳王少子搖和漢越播君封於此,周庄的歷史就顯得更加悠久。在鎮郊太師淀中發掘到的良渚文化遺物,也證明了這一點。
周庄元代時屬蘇州府長洲縣。明代中期屬松江府華亭縣,清初復歸長洲縣。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周庄鎮因元和縣一分為二,約五分之四屬元和縣(今吳縣市)。五分之一屬吳江縣(今吳江市)。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江蘇巡撫陳文恭將原駐吳縣甪直鎮的巡檢司署移駐周庄,管轄澄湖、黃天盪、獨墅湖、尹山湖和白蜆湖地區,幾乎有半個縣的范圍。
周庄由原來的小集迅速發展為商業大鎮,與江南富豪沈萬三的發跡很有關系。沈萬三利用白蜆江(即東江)西接京杭大運河,東北接瀏河的優勢,出海貿易,將周庄變成了一個糧食、絲綢及多種手工業品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促使周庄的手工業和商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最突出的產品有絲綢、刺綉、竹器、腳爐、白酒等。
周庄環境幽靜,建築古樸,雖歷經900多年滄桑,仍完整地保存著原來的水鄉集鎮的建築風貌。全鎮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民居仍為明清建築,僅有0.47平方公里的古鎮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個磚雕門樓,周庄民居,古風猶存,最有代表性的當數沈廳、張廳。 同時,周庄還保存了14座各具特色的古橋,它們共同構造了一幅美妙的「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風景畫。
周庄,悠遠的歷史,給古鎮造就了諸多勝景。著名建築學家羅哲文盛贊周庄「不但是江蘇省的一個寶,而且是國家的一個寶」。
❻ 中世紀世界商人阿拉伯帝國的貿易方向是什麼呢
阿拉伯帝國(632-1258年),是中世紀阿拉伯半島上的阿拉伯人建立一系列伊斯蘭穆斯林的封建帝國。它的創始人,就是公元七世紀早期的穆罕默德以「宗教革命」的形勢,統一了阿拉伯半島的各個部落,建立了統一的國家。之後,繼任者哈里發不斷壯大與發展阿拉伯國家,使之成為中世紀強大的帝國。阿拉伯帝國最強大時候,疆域東起印度和流域和帕米爾高原,與中國唐朝鄰近與接壤。西邊靠近大西洋,南邊抵達莫三比克蘇丹國,北部抵達高加索山。這樣,形成了一個橫跨亞洲、非洲、歐洲三大洲的封建帝國。
總之,中世紀阿拉伯人的中介貿易,促進了世界科學、經濟、文化的發展,也密切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合作與交流,為亞非歐三大洲社會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