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香港創新國際貿易有限公司是幹啥的,是不是傳銷
香港騰飛國際貿來易公司
香港騰飛國際源貿易公司連鎖銷售的幌子,在沒有銷售產品和提供服務的情況下,非法從事傳銷活動的窩點,被冷水灘工商和公安部門一舉搗毀,當場查獲傳銷人員15名。
在香港注冊一個公司只要10港幣,這和內地是不同的,香港實行備案制,10港幣就可以叫香港xx國際集團,大家千萬不要相信香港公司。
香港騰飛國際貿易公司,就是騙子公司,他就是傳銷。按照我國法律規定香港公司是不可以直接開展內地業務的!也沒有什麼叫香港騰飛國際貿易公司!這個是人所操從的!
建議你還是勸家人回來吧,就說家裡誰誰有病什麼的,把他騙回來,要不就讓傳銷公司騙了。
B. 為什麼要自主創新,或者自主創新對國際貿易有什麼重要的影響
自主創新與國際貿易的關系分析
縱觀當代世界經濟,我們可以發現,實行開放經濟體系的國家在技術創新方面都比封閉經濟國家有較為突出的成就。我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以來,技術創新進程比開放之前也明顯加快。這說明技術創新與對外開放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本文僅從作為對外開放具體途徑之一的國際貿易與技術創新的關聯來分析.
一國積極參與國際貿易,能夠有效地強化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內在動力和外部壓力。國際貿易最主要的作用是將國際競爭引入國內的經濟生活,對於出口企業來說,為了能與國外廠家競爭,最有效的途徑是開展技術創新,以降低自身商品的生產成本,從而擴大市場佔有份額。市場前景誘導企業增加對技術創新的投入。對於非外向型企業來說,進口商品的競爭會迫使其實施技術創新,只有實施技術創新才是保持生存機會的根本之道。從市場運行的角度來考慮,現實生活中很少有其他因素能像國際競爭這樣全面地對企業的技術創新起到強有力的刺激作用。
對外開放初期耐用消費品的大量引進,是促使我國企業重視技術創新的第一輪沖擊波。20世紀70年代末,對普通公眾震動最大的就是國外的耐用消費品,來自日本等國的彩電進入國內市場,人們對技術創新在經濟生活中的重大作用有了直觀的認識,進而開始廣泛地引進和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80年代中期前,我國從國外輸入的彩管生產線達到十幾條,這是第二輪技術引進的開端。進入90年代中期,電腦、手機等數字信息技術產品的大量進口,掀起了新一輪技術引進的高潮。盡管有許多不合理之處,但最重要的是激起了技術創新的意念和勇氣,並促進了機制的轉變。改革開放後技術引進是以滿足輕工業部門的生產需要為先導的,即以產品創新來導入全方位的技術創新,由此而對整個社會經濟運行所產生的影響是空前的。以產品創新帶動技術創新,不僅使公眾的生活水平得到快速提高,也為全面進行技術創新提供了重要條件。消費產品的全面更新,有利地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對社會生產各個領域的技術創新起到了直接的示範和推動作用。外國商品較大規模地進入我國的消費品市場,使得國內的生產企業第一次真正意識到了市場競爭的壓力,也激發了技術創新的動力。整個經濟的發展戰略由內向型轉變為外向型,進而黨的十五大確定建設開放型經濟,這是近年我國構造出技術創新機制的最有效的催化劑,因為它既強化了技術創新的競爭壓力,同時也強化了技術創新的利益,從而有助於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培育和發展。
國際貿易的發展為我國自主創新導入了必要的技術存量。國際貿易本身就包含有技術的相互貿易,技術貿易的比重近年來呈不斷上升趨勢。通過貿易實現的國家問的有形技術轉讓,無疑對一國自身的技術創新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此外,國際貿易過程本身也包含著無形技術轉讓,通過參與國際貿易,一國的企業能夠學習到國外企業先進的產品設計思路、技術設計標准和質量標准等。國際貿易為一國實施技術創新提供了便利的途徑,導入了必要的技術存量。對外開放以來,在我國的進口貿易中生產資料的比重仍然是相當高的,對於一個處於工業化進程中的國家來說,這是正常的,也是有益的。隨著進口規模的擴大,以有形渠道輸入的技術存量也在不斷地增長。一是通過一般貿易渠道而引進的技術設備和零部件等,使國內企業的生產能站在一個較高的起點上,為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奠定必要的物質基礎和提供
有用的技術知識;二是外商投資過程中輸入的商品,大量屬於技術裝備,這不僅直接擴大
了我國物質形態上的技術總存量,而且也產生出一定的技術轉移和擴散效應。創新是需要定的前提條件的,尤其是相應的技術裝備和經濟基礎。通過國際貿易引致的技術存量的不斷積累,自然增強了我國進行自主創新的物質基礎。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後,在發展對外貿
易的過程中,應當也可以兼顧到保護和培育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當今一些經濟高度發
達的國家在保護和培育自主創新能力時,有兩條主要措施可以借鑒:(1)適當的市場保護。即通過對進口商品的限制,讓國內的創新企業能夠在國內市場上先站住腳跟,然後逐步地開放市場。這實質上是提供一個參與市場競爭的機會,給本國的技術創新者提供一定的生存空間,假以時日來培養本國企業的創新能力。當然,政府實行保護的時間是有限的,也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但同關鍵性產業長期受制於人相比較,利益是非常大的。(2)必要的經濟資助。通過稅收減免、信貸優惠和生產者補貼等措施鼓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也是國際上比較常用的辦法。從經濟運行的過程來分析,這些措施都有助於降低企業技術創新的成本,或者提高其經濟效益。由於自主性技術創新面臨的風險大,外部經濟效益(溢出效應)明顯,政府提供必要的經濟資助是最為合理的。從總體上看,由於我國經濟還處於發展階段,企業的有資金規模都相當小,而世界的科學技術水平在加速進步,要求實現創新的規模越來越大。政府提供必要的資助,既是啟動我國自主技術創新的一個必要條件,更對國民經濟的長遠發展具有重大的影響。
培育我國的自主技術創新能力,要把重點放在出口領域。一方面,在當今的開放經濟
條件下,有出口競爭能力的產業才能真正成為帶動一國經濟持續發展的主導產業,因此,
自主技術創新應當在出口產業中尋求突破口,以使創新能夠獲得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應。實際上,自主技術創新本身往往也會形成較強的出口競爭能力,比如自主創新產品內所含的自主知識產權就是出口競爭力的價值所在。另一方面,自主技術創新成功與否的檢驗標准應當是出口競爭。技術意義上的創新和突破不一定都有經濟價值,當自主技術創新能夠形成出口競爭力時,就意味著不僅在技術上實現突破,而且在經濟上也獲得成功。所以,我們應當將各種自主進行的技術創新盡可能多和盡可能快地轉化為出口競爭商品,從根本上改變我國在對外開放過程中享有的比較利益模式。
在未來的國際分工體系中,只有自主創新,才能參與國際競爭。我國必須憑借自身
創造的技術優勢來參與國際市場上的競爭,才能從根本上拓展國民經濟的增長空間,保
證國家經濟安全,真正平等地享受對外開放的經濟利益,在經濟全球化大潮中掌握主動
權。
C. 外貿新業態走出去和促進創新發展有哪些創新做法與成績的樣本
當前我國科技進步和全面創新迎來重要機遇。這是因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推進,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技術群體性突破,加速推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興起,為我國實現發展動力的轉換和結構調整帶來了機遇。科技與經濟更加緊密地融合,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速度加快,創新資源全球流動加速,為更好地發揮科技創新的核心動力作用奠定了基礎。 同時,世界各國的競爭焦點,已從科技創新本身的競爭轉化為創新體制機制的競爭,誰能夠更快地適應科技創新加快發展的需要,更好地釋放創新活力、集聚全球的創新資源,誰就會在全球競爭中取得優勢。換言之,在形成國際比較優勢的過程中,傳統資源要素稟賦的重要性下降,而營造創新生態的重要性顯著上升。
D. 國際貿易的基本格局是什麼
當代國際貿易的創新
提要 進入90年代以來,國際貿易領域發生了許多深刻的變化。創新就是當代國際貿易發展最為顯著的
特徵。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形成不僅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也有其深厚的現實基礎。全面地剖析其形成的原因和條件,有利於把握當代國際貿易發展的趨勢,同時也有利於對中國外經貿發展的更進一步思考。
一、當代國際貿易創新概述
創新是當代國際貿易發展的最顯著的特徵。當代國際貿易創新就是對90年代以來國際貿易各個領域、各個方面的全面的立體式的創新現象的集中概括。當代國際貿易創新標明國際貿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代。如果把當代國際貿易創新作一簡單的概括,我們就會發現,當代國際貿易創新包含了國際貿易發展的各個方面。
(一)觀念創新 它具體包括:(1)把貿易開放看成是對外開放的起點和基本方面;(2)客觀地估價 對外貿易在一國經濟發展中的實際作用,把經濟發展與貿易發展的平衡、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的協調看成是發 展對外貿易的基本原則;(3)把對外貿易看成是處理國家關系的越來越重要的外交手段。
(二)格局創新 它具體包括:(1)以地緣經濟為特徵的貿易集團取代了以政治聯盟為基礎的貿易聯盟 ,貿易集團化格局基本確立;(2)區域貿易集團具有強烈的對外擴展趨勢,全球一體化步伐正在加快;(3)國際貿易重心已從單一的歐洲重心過渡到了多重重心並存的狀態,並正在形成以亞太為重心的新單一重心的格局。
(三)制度創新 它具體包括:(1)具有真正法人地位的、擁有更強約束性和更高運轉效能的世界貿易 組織逐步取代關貿總協定;(2)區域性協調機制的迅速建立和不斷加強;(3)國別的「管理貿易」制度的 推廣和普遍化。
(四)政策創新 它具體包括:(1)有限制的可調節的自由貿易政策逐步抬頭,保護主義開始相對地退 入低潮;(2)直接的貿易限制措施逐漸被間接的貿易限制措施所取代,新型的更靈活和更隱蔽的貿易限制措 施正在不斷地被創造出來;(3)貿易政策趨向於和其它經濟政策甚至外交政策的更大程度上的溶合;(4) 區域內「共同貿易政策」開始形成。
(五)構成創新 它具體包括:(1)國際貿易的內容在比例結構上出現重大調整;服務貿易的比重相對 於貨物貿易正在快速上升;製成品中技術產品特別是高新尖技術產品的比重大幅度增加;原材料產品中具有特 別意義的資源產品的貿易量增長迅速;(2)多邊貿易的內容和范圍大大擴展:烏拉圭回合協議把服務貿易、 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和投資措施以及長期游離於關貿總協定體制以外的農產品和紡織品納入到多邊體制的管轄范圍。
(六)工具創新 它具體包括:(1)投資和知識產權成為推動國際貿易的越來越重要的手段;(2)現 代通訊技術為國際貿易提供了新的信息工具;(3)國際貿易慣例、規則的革新更科學地規范了國際貿易的全過程;(4)運輸方式的革命使國際貿易如虎添翼;(5)各國在促進和便利貿易發展方面的一系列新的政策舉措。事實上,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實際內容還遠不止上述這些方面。當代國際貿易創新已經深入到當代國際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並通過和當代國際金融創新、國際投資創新的日益溶合,產生新的更廣泛的創新,從而推動整個國際經濟的全面創新。
當代國際貿易創新是近現代國際貿易發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當代國際經濟發展中的突出現象。它呈現出下列一些鮮明的特徵:
首先,當代國際貿易創新是全面性的和立體性的創新。這個全面的立體式的國際貿易創新局面可以概括為以觀念創新為基礎、以格局創新為突破、以制度創新為實質,通過政策創新、構成創新和工具創新具體體現的包含國際貿易各個方面、貫穿國際貿易全過程的創新。
其次,當代國際貿易創新具有比較明顯的時間分水嶺。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由於它的全面性和立體性,在時間上便呈現出明顯的同步性,並構成了比較明確的劃分國際貿易不同發展階段的時間分水嶺。這個時間分水嶺大致是1990——1995年。盡管國際貿易創新的某些方面可能明顯地早於這一時期,而且,當代國際貿易創新過程尚未結束,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主要過程、方面和內容基本上都發生在當代國際政治格局大轉換後的5年左右的時期內。這一時期同時也是世界經濟、國際關系大調整的時期。當代國際貿易創新預示著國際經濟貿易大發展的時代的來臨。
再次,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突出了開放與自由的主題。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一個鮮明的特點是崇尚開放與自由,努力掙脫70年代中期開始形成的愈演愈烈的全球性的貿易保護主義浪潮對國際貿易自由化發展近20年的禁錮,鮮明地高舉起了開放和自由的旗幟,推動了國際貿易的自由化進程。從觀念創新到制度創新,從格局創新到政策創新,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體現了開放與自由的精神。從這個意義上說,當代國際貿易創新是開放的創新、自由的創新,是對長期猖獗的貿易保護主義的強有力的反擊。它迎來了國際貿易逐步自由化發展的新時代。但是,我們又不能不注意到,這一成就的取得實際上是自由主義對保護主義長期抗爭的結果,而且也是自由主義一定程度上的妥協和退讓的結果。這突出地表現在國際貿易格局創新方面。貿易集團內部的自由化可以被看成是自由主義的勝利,但是,承諾貿易集團成員共同一致的對外保護的合法性本身又標明了這種自由化的淺薄。因此,當代國際貿易創新決不意味著貿易自由主義的根本性勝利和貿易保護主義的壽終正寢。事實上,當代國際貿易創新不過是相對提高了貿易的自由化傾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貿易保護主義的發展勢頭。
最後,發達國家是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發動者、主導者和主要參加者。這是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又一重要特點。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掀起首先是基於西方發達國家的推動。在國際政治發生根本性變遷後,與此關系最為緊密的西方發達國家既出於爭取更大的自身利益又出於維護共同的國際利益才推動了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掀起和深入發展,並直接成為各個創新領域和方面的主要參加者。與此同時,西方發達國家還一直操縱著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全過程,把握著創新的發展方向。這些都保障了發達國家最終成為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最大受者。
二、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原因剖析
當代國際貿易創新作為90年代這一特定時代的產物,有其形成的深刻的歷史背景和濃厚的現實基礎。全面地深入地剖析當代國際貿易創新形成的原因和條件,有利於把握當代國際貿易發展的趨勢。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原因可以從下面幾方面加以剖析。
(一)當代國際政治格局的急劇轉換為當代國際貿易創新提供了極為寬松的國際政治環境 國際貿易發展史清楚地表明,國際貿易的發展和國際政治環境之間存在著緊密的相關關系。國際政治環境健康穩定的時期往往就是國際貿易蓬勃發展的時期;國際政治環境動盪不定特別是在大規模的戰爭時期,國際貿易就會停滯甚至萎縮。因此,寬松的國際政治環境是國際貿易發展和創新的前提條件。
二戰後逐漸形成的美蘇對抗的「冷戰」的國際政治格局把整個世界長期籠罩在政治和軍事對抗的威脅之中,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無疑受到了各方面的直接和間接的影響和制約。隨著蘇聯的突然解體和東歐國家的劇變,「冷戰」的政治格局終於被打破。但是,由於舊的國際政治格局的打破具有「突發性」,新的國際政治格局無法形成,因此,國際政治格局出現了一個新格局的醞釀和形成的「無格局」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國際政治環境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寬松狀態。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由於突然沒有了政治對手而表現出了政治神經從未有過的松馳,國際政治矛盾與對抗被暫時擱置下來,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為明確。在這個「無格局」時期,各國為了迅速壯大自己的經濟實力,以便在未來的新的國際政治格局中處於相對有利的地位,紛紛把注意力轉向經濟貿易的發展方面。在國際間的雙邊和多邊關繫上,經濟貿易關系逐漸上升到首要的位置。為了推動本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同時能夠最大限度地獲取對外貿易的利益,各國紛紛採取了一系列支持和促進對外貿易發展的方針、政策和措施,並在健全和維護國際貿易制度、法律和秩序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富有成效的國際合作和努力。所有這些方面都推動和促進了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形成和發展。
(二)當代國際經濟相互依賴關系的日益增強為當代國際貿易創新提供了廣寬的國際經濟舞台和創新壓力當代世界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全球經濟的社會化、國際化進程,社會分工、國際分工日益朝著更廣泛、更深刻的方向發展,整個國際經濟越來越成為一個緊密相聯、不可分割的發展體系。這是當代國際經濟發展中的最顯著的特點。
在相互依賴的國際經濟環境中,國際貿易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首先,國際貿易具有聯結作用。國際經濟從一開始就是通過貿易紐帶聯結的。正是由於國際貿易這一特殊的橋梁作用的存在和發揮,整個國際經濟才被凝合為一個整體。其次,國際貿易具有滲透作用。它通過貿易和與貿易有關的其它國際經濟活動對國際經濟的
全面的滲透,進一步地把整個國際經濟各個組成部分和領域溶合為一個有機的發展體系。再次,國際貿易還具有導向作用。貿易往往是雙邊或多邊經濟關系發展的先遣,貿易關系的健康發展總是能夠推動雙邊或多邊的經濟關系包括其它政治、文化等關系的全面發展。這使得相互依賴的國際經濟建立在更深厚的社會基礎上。最後,國際貿易還起著助動作用。對外貿易對一國國內經濟發展的助動作用實際上還表現為對外貿易對一國更大規模和更大程度上溶入國際經濟體系的助動。這種雙重助動作用是國際經濟相互依賴體系的重要動力來源。 但是,隨著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的大規模變遷,當代國際經濟的相互依賴關系無論在其基礎還是在其表現形式上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基礎看,單一政治聯盟基礎正在向以地緣經濟聯盟為主的多基礎過渡。從表現形式看,相互依賴關系逐漸表現為包括不同發展水平、不同社會制度的各國之間的相互依存,同時還不斷產生著迫切要求在更廣泛的基礎上協調各國政策與利益的強烈願望。為了適應上述變化,以便能夠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發揮聯結、滲透、導向和助動作用,國際貿易必須創新。這是當代國際貿易創新形成的重要原因。
(三)當代科技革命的迅猛發展和國際生產力的飛速增長為當代國際貿易創新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和雄厚的物質基礎以信息革命、生物工程等為特徵的當代科技革命在過去的10年裡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它不僅表現為新技術日新月異的發明,而且更突出地表現在新技術的應用上的突飛猛進。這不僅給國際貿易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勃勃生機,而且還為當代國際貿易創新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事實上,電子數據交換的日益廣泛的運用和全球范圍「信息高速公路 」計劃的推出,以現代技術服務和信息傳輸為內容的國際服務產品的形成和發展,以高新尖技術產品為交易對象的現代技術貿易的日益壯大,既是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基礎,它們本身又構成了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組成部分。
二戰後半個世紀的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帶來了國際生產力的飛速增長。這不僅表現在西方發達國家普遍的經濟衰退程度的下降和期限的縮短上,更表現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民族經濟的振興和繁榮。國際生產力的發展直接帶動了當代國際貿易構成的創新,還推動了當代國際貿易其它領域和方面的創新。為了適應和容納當代國際生產力的日益膨脹的需要,同時又能反過來進一步推動當代國際生產力的更快地增長,當代國際貿易必須在觀念、制度和政策等方面實現全面的創新。
(四)當代各國經濟所面臨的問題和困難的解決為當代國際貿易創新提供了外在強制當各國開始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到經濟發展方面以後,那些一直被「冷戰」狀態所掩蓋或淡化的經濟發展問題開始越來越清楚地暴露出來。盡管不同的國家都存在著各自不同的問題,但是它們大都共同面臨著下列問題:其一,如何更有效地實現國內經濟與國際經濟的溶合?如何發揮對外貿易對國內經濟增長的「發動機」作用?其二,如何保持國際支的基本平衡?如何消除貿易收支的逆差?其三,如何實行各國經濟貿易政策的國際間協調?如何合理地分割國際貿易利益?
上述問題歸結到一點,就是各國迫切希望對「冷戰」後的國際貿易發展的各個方面作出新的安排。這在客觀上對當代國際貿易創新起著外在強制的作用。作為這一強製作用的結果,各國開始了貿易觀念的反思和創新,並就國際貿易制度、格局和政策的國際宏觀安排和微觀實施進行著少有的真誠的國際合作。國際貿易的全面創新得到了各國普遍的強有力的扶持和推動。
(五)當代國際貿易發展自身所面臨的問題和困難的解決為當代國際貿易創新提供了內在動力當代國際貿易發展受到了來自兩個方面的阻撓。第一個方面是國際貿易長期以來一直面臨的而又無法消除的障礙。這些障礙中最突出的有兩個:一是自由貿易和保護貿易的兩難選擇。各國對外貿易政策和制度的搖擺不定人為造成了國際貿易發展的無序性和非周期性動盪。二是多邊貿易體制的功能殘缺與低效能。關貿總協定無法管轄所有的貿易行為,而且僅有的管轄能力還表現為「軟約束」。這更加劇了國際貿易發展的無序性和非周期性動盪。第二個方面是國際貿易同時又面臨著新的國際環境的挑戰。具體體現在:一是如何適時地變更有關國際貿易的一系列的思想和觀念;二是如何調整「冷戰」後的國際貿易格局;三是如何在現有的基礎和框架上改革和完善國際貿易制度;四是怎樣在國際貿易的構成、手段和工具上充分體現當代科技革命的最新成就和現代經濟貿易理論的最新發展。
當代國際貿易發展自身所面臨的上述兩個方面的問題和困難嚴重地阻礙著國際貿易的健康發展和其對國際經濟的推動作用的正常發揮。它們從國際貿易的內在的最深層次上驅動著國際貿易自身的全面創新。這是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內在動力之所在。正是由於這一內在動力的驅動,當代國際貿易才發生了從觀念到格局、制度 、政策、構成和工具的全面的深刻的創新。
三、幾點啟示
從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原因的初步剖析,可以得出下列啟示性的結論,它們能夠引發人們對中國外經貿發展的更進一步的思考。
第一,寬松的政治環境不僅有利於經濟貿易的發展,還可能成為經濟貿易振興與騰飛的前提條件當代國際貿易創新得益於國際政治格局的實質性轉換,得益於和平與發展時代的真正到來。中國對外經濟貿易的大發展同樣離不開中國政治環境的穩定。這是保證中國改革開放最終取得成功的根本前提。
第二,只有堅決地把中國經濟更大程度地溶入國際經濟的發展體系,中國經濟貿易才會有真正起飛的明天當代國際貿易創新建立在當代國際經濟相互依賴關系日益加強的基礎之上。沒有這種依賴關系,國際貿易創新就難以形成。事實上,如果一國經濟脫離這種相互依賴的國際經濟關系,那麼它也就不可能從這種相互依賴中獲得利益。盡管溶入相互依賴關系體系需要付出代價和作出犧牲,但對於長期實行封閉經濟的中國來說更應如此。從長遠利益看,這乃是一個民族立於世界強國之林的基本出路。
第三,科技發展是經濟貿易發展的基本生長點科技進步和廣泛應用是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重要基礎,它直接影響和制約著當代國際貿易創新中的構成創新和工具創新,並通過各種途徑對整個國際貿易產生作用。中國對外經濟貿易的發展同樣離不開科技基礎。因此,不僅要在觀念上,更應該在實踐中,真正地把科技看成是經濟貿易發展的強支撐,甚至是根本支撐。
第四,經濟貿易發展的內在動力在於自身發展的不適應性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主要動力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各國經濟貿易發展面臨的問題對國際貿易發展所造成的壓力;二是國際貿易自身存在的缺陷對自我完善的驅動。後者是更重要的創新推動力。因此,中國對外經濟貿易發展不應該依賴於外部動力的供給和推動,更應該從對外經濟貿易發展自身所存在的問題上找到改革、創新的動力。
第五,對外貿易創新是中國外貿發展的根本出路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在當代新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中,中國對外貿易要求得發展,必須實現從對外貿易觀念的創新,到對外貿易戰略、政策、體制的創新,直到對外貿易法制制度、貿易構成和貿易工具的全面創新。
E. 創新對外貿強國的意義
1. 科技創新可以助推生產力發展,促進產業升級,穩固國家發展的經濟基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回建築,這答是國富民強,提國際地位的根本。
2. 科技創新可以增加工業產品的附加值,改變我國在國際市場的從屬地位,從初級產品到高級產品的轉變,增加本國收益,增強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的話語權。
3. 科技創新可以減輕我國對外國的技術依賴,打破發達國家的技術壁壘,科技自主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證國家獨立,這一點在軍工上尤為重要,這是自保的根基所在。
4. 科技創新還可以調整產業結構,改善環境,降低能耗,降低工業產品成本,造福於民的同時也是維護了國家的執政之基,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任何國家的強盛都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支撐,只有走科技強國的道路才能使中國真正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F. 國際貿易創新與電子商務論文開題報告選題特色怎麼寫
就是你選的這個課題,跟別人比,有什麼創新?
G.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實施外貿創新
外貿企業去向如何呢 ? 筆者認為,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 , 國有外貿企業仍然是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生力軍, 關鍵是要適應新形勢的發展要求 , 加快「四個創新」
, 形成新的優勢 , 方能獲取長遠的發展。一、觀念創新 — — — 確立市場化導向, 明確企業戰略目標當前 , 我國外貿企業面臨的形勢歸納起來就是 :
企業行為市場化, 市場行為國際化, 國際競爭國內化 , 國內競爭白熱化。在這樣一個新的環境下, 國有外貿企業首先必須加快觀念創新,
從傳統的「統購包銷」經營模式中徹底解放出來 , 以市場化為導向, 重新確立企業的戰略目標 , 進而圍繞這一戰略目標, 策劃相應的對策措施,
方能求得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在市場經濟的導向下, 戰略目標對於外貿企業 , 猶如航向對於「航船」一樣至關重要。馬克思在分析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的原因時指出,
追逐利潤乃是社會擴大再生產的根本內因。這是市場經濟的必然規律和要求。追求長期利潤最大化這一「一般的、統一的原則」同樣適用於外貿企業的戰略目標。從靜態來看 ,
外貿企業的利潤主要取決於其經營成本(投入) 同銷售額 ( 產出) 的關系。其中,
經營成本主要是流通費用和交易費用。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把流通費用分為純粹流通費用、保管費用和運輸費用三個方面。這些費用實際上就是商品流通中的「硬費用」
。根據科斯的論述 , 交易費用包括合同之前獲取有關信息、尋找交易對象的費用;合同鑒定過程中的討價還價、確定交易合同內容的費用;
合同鑒定後的監督和落實貫徹、保護交易雙方權益等發生的費用。這些費用實際上就是商品流通中的「軟費用」 。企業的銷售額則不僅取決於實現價值的數量,
更取決於產品和服務的質的優勢及其價格差異。從動態來看, 企業的利潤則不僅取決於企業在對外流通各個環節的協作情況及其社會化程度,
而且取決於流通手段的現代化及其效率。市場內部化理論認為 , 企業是在市場缺陷的條件下尋求最大化利潤, 當通過缺陷的市場難以組織或通過市場的交易成本巨大時,
企業會「繞道而行」 , 改用企業所有權聯結並控制各項活動 , 即以內部市場作為代替。這種企業所有權的聯結實際上就是通過資本化運作 ,
推進一體化運營。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國際背景下 ,
流通手段的現代化也就是以電子商務革命為代表的現代流通手段的運用與發展。上述的靜態和動態分析都是從定量的角度來分析的。從定性的角度來分析,
外貿企業要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目標, 必須有質的優勢, 即市場競爭力。馬克思曾經說過, 商品由生產者到消費者的過程是一個「驚險的跳躍」 。對於外貿企業—09— 來講
, 能否實現這一「驚險的跳躍」 , 關鍵取決於自身的市場競爭力。這種競爭力外在表現就是 : 應變能力、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而這些能力的獲得 , 從根本上說 ,
主要是取決於企業自身是不是真正的「市場有機體」 。此外 , 在 WTO框架下 , 國家的外貿政策體系對於外貿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也有相當大的影響力。歸結起來 ,
外貿企業的利潤最大化目標的實現主要取決於三大因素 , 一是企業自身有機性及其相應的質的優勢 (市場競爭力) ;
二是現代流通手段的運用及其相應的量的優勢(成本費用的最小化) ; 三是政府的政策體系及其相應的外部催化 (外部推動力) 。總之 ,
國有外貿企業要謀求長遠的生存和發展 , 必須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趨勢和要求 , 加快觀念創新 , 正確確立戰略目標。而要實現新的戰略目標,
還必須進一步加快組織創新、流程創新、體系創新 , 獲取質的優勢、量的優勢及外部推動力 , 方能取得突破和發展。二、組織創新 — — — 實施資本化運作 ,
獲取質的優勢國有外貿企業要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生力軍 , 就必須具有質的優勢 , 充滿生機和活力。而要做到這一點 , 就必須改變傳統的「單打獨斗」的做法 ,
加快組織創新 , 實施資本化運作 , 集聚外貿群體之優勢。(一) 加快改革步伐 ,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國有外貿企業作為計劃經濟的一種產物 , 不是真正的市場主體,
因而長期處於惰性經營狀態。所以 , 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 國有外貿企業首先要加快自身改革 , 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 , 推進產權制度的改革 ,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 , 強化企業的自我發展和自我約束機制。同時 , 國有外貿企業還要深化企業內部人事、勞動、分配製度改革, 加強管理 ,
增強企業內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 形成一個充滿活力的市場有機體。這是打造有活力的外貿市場主體、獲得質的優勢的基礎和核心工作。(二) 實施多元化重組 ,
進一步做大做強隨著外經貿經營權由審批制向登記制轉變 , 外貿經營主體日益多元化 , 同時 , 國際貿易集團也在加緊搶佔中國外貿市場 ,
這樣國有外經貿企業只有實施多元化重組 , 進一步壯大自身的實力 , 才能應對國內外貿易主體的挑戰 , 立足於國際貿易市場之中。為此 ,
國有外貿企業應推進股權多元化 ,實現資源的剝離重組 , 提高企業的資產質量和經濟實力; 通過參股、控股、承包、兼並、收購、特許經營、託管等方式 ,
使商貿企業無形資產與資本、科技、生產、市場等要素實現重新組合; 興辦自己的實業基地 , 不斷向上下游環節擴展 , 與科研企業進行聯合 ,
壯大國有外貿企業的根基; 抓好招商引資, 積極做好與國際貿易集團的重組並購 , 進一步做大做強。(三) 推進一體化協作 ,
整合外貿企業的整體優勢在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 , 國際貿易市場既充滿競爭 ,也存在戰略合作的機會。因此 , 國有外貿企業在不斷做大做強的同時,
應加強自身與多元化市場主體的一體化協作 , 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協調機制。一方面 , 國有外經貿企業應積極推進企業的戰略性聯盟 , 通過聯合、協同、合作
, 進一步推進工商結合、農商結合、銀商結合、商商聯手 , 實現貿、工、農、技的結合 , 打造外經貿行業的「旗艦」和「航空母艦」 , 增強國際競爭能力。另一方面
, 國有外貿企業應實施外向帶動戰略 , 利用世貿規則 , 積極參與國際經貿活動和國際合作 , 在更寬領域、更高層次上參與經濟全球化, 拓展對外經貿業務。(四)
實施名牌化戰略 , 擴大國有外貿主體的影響力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盛行 , 對國有外貿主體的發展形成重大的障礙, 因此 , 國有外貿企業應積極推進名牌戰略 ,
拓展對外貿易的空間, 擴大對外影響力。一方面 , 外貿企業應注重商品品牌, 利用「多層面、專業化、系列化」的名品經營格局 ,
把質量好、價格適當、名氣大的名牌商品采購進來,同時 , 還要加強服務方面的創新 ,
弘揚多年營造的商業品牌、商譽、商業網路、員工營銷理念、管理經驗、特色商業文化等無形資源, 形成服務品牌。另一方面 , 以外貿名牌企業為龍頭,
通過商業品牌授權經營擴大名牌市場; 通過吸引國內名牌企業加入外貿流通, 推進本土商業名牌國際化; 通過與國際商團聯盟, 推進國外商業名牌本土化;
採用全球化與本土化結合的名牌營銷戰略 , 拓展國有外貿企業的市場空間。三、流程創新 — — — 推進現代化流通, 獲取量的優勢推進流通現代化 ,
實質上就是通過業務流程的創新 , 最大限度地降低流通費用和交易成本 , 從而謀取量的競爭優勢。(一) 積極拓展連鎖經營連鎖經營作為現代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 ,
是我國流通領域的一項重大改革, 也是開拓國內外市場、應對入世挑戰的戰略舉措。一方面, 我國國有外貿企業應實施「走出去」戰略 , 進一步向下游環節拓展 ,
通過多種形式在國外市場發展連鎖經營 , 擴大在國際市場的「觸角」 , 從而擺脫以往僅僅作為「中間商」的被動與尷尬;
另一方面應以規范化管理、規模化經營和標准化服務為核心 , 推進連鎖經營組織技術的創新 , 進一步提高連鎖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及核心競爭力。在規范化管理方面 ,
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樹立服務質量品牌為目標 , 推行連鎖經營的統一采購、統一品質、統一配送、統一核算、統一管理、統一標識、統一服務標准。(二)
大力發展現代物流物流狀況對外貿企業的成本控制至關重要。我國物流業盡管發展較快 , 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相差較大。據專家測算 , 物流成本占 G DP比例國外是
10 %, 中國是 20 %多; 貨物庫存時間國外是 14 天, 國內是 4045 天; 資金流轉國內每筆資金每年流轉約 12 次 , 國外達 810
次。所以 , 我國外貿企業要以現代物流的發展為抓手, 減少流通成本 , 提高市場競爭力。國有外貿企業應打破采購、運輸、倉儲、配送、銷售等環節的彼此分割狀況 ,
以資本為紐帶 , 積極推動「第三方物流」的發展 , 塑造多層次的物流配送體系 , 發展現代物流, 從而縮短外貿流程 , 提高外貿流通效率。(三)
穩步推進電子商務電子商務突破了時空限制 , 使交易過程中所需要的信息流、商流、資金流在網上一次性完成 , 從根本上節約了流通—19— 成本 ,
極大地加快了資金周轉速度。國有外貿企業要通過戰略聯盟的方式與國外企業共建或相互提供自己的市場網路 ,建立合理市場網路 , 盡快步入電子貿易行列;
做好電子商務發展的基礎性工作, 建立健全綜合信息管理系統 ( MIS) 、電子訂貨系統 ( EOS) 以及電子支付系統 , 積極推行網上交易等先進交易方式;
廣泛收集外貿信息 , 加快流通企業信息化建設; 藉助電子商務網路載體 , 平等獲取和傳播信息 , 實現管理和運營信息化;
探索傳統產業與電子商務相結合、有形市場與電子商務相結合、連鎖經營與電子商務相結合、現代物流與電子商務相結合的模式 , 加強供應鏈管理。(四)
積極探索會展經濟國有外貿企業可以嘗試通過會展經濟 , 加強國際市場的信息交流, 擴大我國商品與服務的影響。探索會展經濟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
一是國有外貿企業在國內或邊界舉辦商品展示展銷及綜合性的會展活動 , 吸引外商參加 , 促進國有外貿企業與國際貿易集團的合作與發展, 以此推動對外貿易的發展;
二是國有外貿企業應積極參與國外經貿機構組織的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活動 , 藉此擴大我國外貿品牌的影響。國有外貿企業要適應新的發展形勢 ,
在會展經濟的組織機構、管理制度、營運模式等方面要有新的突破。同時 , 國家應利用中央外貿發展基金對會展專項活動給予一定形式的資金支持和其他幫助。四、體系創新 —
— — 優化外部環境 , 形成適度催化要推進國有外貿企業的發展 , 除了企業自身的創新外 ,外在的體系創新同樣是必不可少的。通過體系創新 ,
優化國有外貿企業的發展環境 , 形成適度的外部催化。(一) 建立規劃體系國家應進一步建立健全國有外貿企業發展規劃 , 指導外貿工作, 協調外貿關系 ,
促進外貿發展。具體來講 , 做好有關外貿的基礎設施建設規劃, 推進新一代高速信息傳遞骨幹網路和寬頻高速計算機互聯網的建設 ,
構建能夠滿足國有外貿企業發展需要的信息化基礎平台; 做好電子網路體系建設規劃 ,
組建並完善標准化、廣域型、基礎性的商品訂貨系統、商品交易網路、商品信息發布等系統 , 使盡可能多的企業、商品和商務活動進入電子商務領域。同時 ,
國家應政府應在稅收政策、電子支付系統、統一商務法規、知識產權保護、信息安全、個人隱私、電信技術標准等方面研究並制定框架性文件 , 做好協調和政策引導 ,
為電子商務的發展創造條件; 整合與外貿相關的海關、銀行、保險、運輸、商檢等部門 ,
並解決文件交換和網路安全的工業標准和法律問題,保障外貿企業能夠真正通過網路完成所有交易程序。(二) 完善市場管理體系國家應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外貿發展的要求
, 建立較為完備的外貿流通法律體系和管理體系, 統一對外製度,促成外貿主體的有序競爭。加強外貿商品檢測檢驗體系的建設 , 推行進出口代理制度 ,
確保外貿商品和服務的質量 , 支持國有外貿企業突破國外非關稅貿易壁壘的阻礙。加強外貿行業管理, 建立健全社會監督體系 , 規范外貿流通的市場秩序。按照
WTO規則的要求, 開展外貿促進工作 , 組織和協調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及其他與進出口公平貿易相關的工作,
承擔中國與世貿組織相關的事務。促進各類商會、協會的組織和制度建設 , 建立行業自律機制 , 增強其在出口促進方面的集群效應和服務功能。(三)
構築外貿信用體系外貿信用體系是適應國際慣例要求、推進外貿企業發展的必要「軟體」 ; 外貿信用體系包括四個層次 : 一是外貿企業信用記錄和管理;
二是行業內同業徵信 , 即商務流通部門利用公用通信網組建的行業性信息應用系統; 三是社會聯合徵信體系, 主要由國際性的信用中介機構採集和披露;
四是信用評價體系。在外貿信用體系的建設中 , 政府的主要角色應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一是組織與實施信用立法; 二是建立對信用體系的有效監管及失信懲罰機制;
三是制定並執行信用管理機構與從業人員的資格認定; 四是推動專業徵信機構及其資料庫的建立與發展; 五是積極培育信用中介機構和行業自律組織;
六是組織開展系列配套的信用培訓 , 培養信用建設急需的人才隊伍。(四) 健全外貿促進體系外貿促進體系主要有四個方面 : 一是宏觀調控。建立出口促進發展戰略,
健全貿易波動預警機制 , 強化貿易救濟功能 , 綜合運用匯率、利率和稅率等經濟杠桿 , 及時調節進出口總量與結構;
二是政策支持。完善優勢產業扶持政策、出口退稅等政策 , 改革外貿補貼政策 , 充分利用 WTO 規則內的國內支持空間, 促進國有外貿企業提高國際競爭力;
三是做好服務。組織專家咨詢, 進一步完善以政府為主導、中介機構相配合的多層次的信息服務體系 , 完善對外貿易信息服務功能。改進出口促進的金融扶持措施,
擴充和完善金融工具的服務功能。實施人才戰略 , 由政府和社會共同為出口企業提供業務培訓, 加快人才儲備和培養; 四是溝通協調。向企業提供法律服務,
幫助處理國際貿易糾紛。按照對等的原則 , 實施對應的戰略性貿易政策措施 , 加強對反傾銷和保障措施等應訴和其它相關工作。
H. 我國在新形勢下如何實施外貿創新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關知識
當前世界經濟仍處於復甦的十字路口,歐債危機、局部動盪、通貨膨脹、物價高企等,對於全球經濟來說不確定性因素仍在增加,無論是對於我們穩定外需還是擴大內需,都要受到不同程序的影響。而我國周邊的南海、釣魚島,以及亞太經合組織又面臨著TPP的挑戰。西方國家繼續要求人民幣升值,對中國實施雙反,碳關稅成為新的貿易壁壘,資源的約束性增強與資源稀缺的矛盾越來越突出。PM2.5監測要求以加工貿易為主的製造業提高技術水平,減少排放和溫室效應。實際上,我國對外貿易面臨著技術創新、標准壁壘與國際市場需求萎縮等各種挑戰,所有這些都在考驗我國對外貿易。受外需不振的拖累,一方面影響外貿企業的經濟效益和擴大再生產,另一方面則加大了開拓國際市場需求的壓力。最近幾年實施的家電和汽車摩托車下鄉及以舊換新,對擴大內需產生積極作用,而這一政策已經出現政策邊際衰減效應,受油價影響和房地產業的宏觀調控,汽車工業、房地產市場需求也在減少,一些地方政府備受財政壓力,又會在一定程序上影響到投資需求的增長。如何建設貿易強國?從目前商務發展的現狀來看,內外貿體制好象統一了,但機制並沒有完全融合,商務部8年之內經歷4次內部機構改革和職能調整,內設業務機構從最初的「3+1」到現在的「6+1」,而現實上內外貿企業的互動還遠沒有達到理想的結果,尤其是對於內貿企業還不知道如何從事對外貿易,而外貿企業又不善於開展國內市場。因此,我認為,首先要科學建立現代貿易經濟理論體系,著力於研究從頂層解決好制度設計,這樣才能夠更好地研究和制定建設貿易強國的目標、任務和發展思路,並在實踐中總結完善,從梳理我國貿易發展的軌跡,尋找貿易發展方向,從內外貿易整體推進上建設貿易強國。
(一)計劃經濟體制內外貿易分離,貿易只是國民經濟平衡中的物資平衡。解放後到改革開放以前,由於我國面臨著短缺經濟,實行的是計劃經濟,在當時特殊的國際環境下閉關鎖國,國內外貿易是作為財政平衡、信貸平衡、物資平衡和綜合平衡等四大平衡中物資平衡而存在,兩者形成兩個各自獨立的行業,在典型的封閉條件下運行,商貿流通是為了發展生產保障供給,負責商品流轉,對外貿易的主要目的是調劑國內商品餘缺,負責進口替代,與國際市場基本上處於隔離狀態。顯示我國是一個經濟貧弱、貿易不興的弱國。
(二)經濟體制轉軌促進了商品市場的繁榮與貿易經濟對外開放的新格局。改革開放後,我國漸次改革內外貿管理體制,放開商品市場,恢復集市貿易,逐步取消票證供給制度,發揮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建立開放、競爭有序的商品流通新秩序。從實行較高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與嚴格的外匯管制,到引進外資,改革匯率機制,發展「三來一補」工業,設立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和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直到全面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實現了從國家貿易到企業貿易的轉變。
(三)市場經濟體制下內外貿體制統一,更需要機制融合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我國的貿易管理體制順應了市場經濟發展需要,基本統一起來了,而真正要發揮作用更需要機制融合,使內外貿企業在全球市場配置資源,參與全球分工與協作。加入WTO以後,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成功對接,我國積極履行入世承諾,大量外資商業企業湧入,國內企業積極走出去投資,擴大對外貿易,引進先進技術、設備和管理經驗,承接國際產業轉移,使我國成為世界製造中心,促進了我國加速崛起與繁榮發展。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影響波及全球,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我國通過實施積極的擴大內需政策,有效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影響,迅速恢復對外貿易的發展態勢,刺激國內消費需求的有效增長。2011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3919億元,增長17.1%;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36421億美元,增長22.5%,貿易順差1551億美元,比上年減少264億美元[
數據來源:2012國家統計公報],其中出口約佔世界貿易總額1/10。以2009年消費為例,美國4.13、中國1.94、日本1.31、德國0.56、英國0.51萬億美元。由此可見,我國消費和進出口均居世界前列,既是消費大國也是進出口大國,如果內外貿能夠有效地聯動發展,在國際國內市場上共同發力,將會產業放大效應,形成新的促進經濟增長的合力,這將是十分有意義的事。
(四)建設貿易強國須從理論上突破,著眼於內外貿易整體一體化進行創新。入世之後,我國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之間的人為藩籬被拆除,兩個市場之間有機對接。但由於我國長期實行的是計劃經濟,國內商品流通與國際貿易歷來被人為的分割開來,形成了兩個互不相乾的理論體系和發展機制。由於生產的統一性,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聯動發展,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左右手」。因此,傳統的商品流通理論與國際貿易理論及政策,顯然不能適應當今時代發展的要求。建設貿易強國就需要著眼國際化的思路,從理論創新上引導我國商貿易經濟實踐的發展,必須綜合考慮國內需求與對外貿易的特點,系統開展理論研究,為就需要對商貿流通與對外貿易這雙「左右手」,從整體上進行合理分工,形成新的貿易理論體系,推動各類自貿區建設,指導各類企業在全球建設中國式的商品市場,帶動對外出口與投資增長,在全球市場整合供應鏈,開展物流配送,真正使內外貿融合起來,實行一體化發展。
三、探索創新現代貿易經濟理論體系與架構
傳統的貿易理論是將內外貿分割開來研究,這是基於計劃經濟我國市場與國際市場分治的現狀。然而,當今時代的貿易環境畢竟不同,這就需要突破現有的貿易理論體系。在我看來,現代貿易經濟應該涵蓋內貿與外貿,包括理論體系、政策體系、物流體系、規劃體系、科研體系等。
(一)關於貿易理論體系。建立世貿框架之下的現代貿易理論,將物質消費與貨物貿易,服務貿易與服務消費,進出口與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與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引進與輸出新技術、新工藝結合起來研究與考察。從市場主體的培育與平台建設,全球分銷與供應鏈管理,自貿區建設與區域經濟一體化和多邊貿易合作,綜合研究貿易發展趨勢與貿易企業建設。從優化貿易結構,轉變貿易發展方式,提高貿易經濟運行質量,加強貿易認證,培育貿易品牌,建設高素質的人才隊伍等領域,實現貿易的規模化、網路化、信息化、品牌化。
(二)關於政策支持體系。在培育市場主體上,鼓勵內外貿企業共同開拓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引導內貿企業開展國際認證,支持他們「走出去」投資發展,探索開展國際貿易,促進內貿企業開拓國際市場。鼓勵外貿企業運用和引進國際先進經驗,參加國家擴大內需政策的實施,積極探索商品流通。政府要積極促進社會消費尤其是政府公共消費,以此引導民間消費,支持內外貿企業參與國際會展和國家間經濟合作區、自貿區建設,建立統一的信用擔保等機制,使之促進內外貿融合發展。
(三)關於物流配送體系。扶持內外貿企業共享物流配送體系,在全球市場配置資源,這就要求企業管理者要有全球視野與眼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拓展企業的采購渠道與配送范圍。在廣交會、京交會的基礎上,探索將南京的中國公司零售商采購大會轉變成零售商大會,形成三大交易會錯位並行發展的格局,以利於各類企業在世界范圍內開展貿易,建立起面向世界的物流配送體系。
(四)關於貿易規劃體系。發揮規劃的引導作用,從開拓國際國內市場出發,著眼於我國現階段的國情、國力,著力推動貿易實踐的發展,研究制定面向內外貿發展的規劃體系,將規劃的中長期發展目標、各時期的發展任務、工作重點與培育市場主體放一個規劃格局中,進行通盤規劃,統一協調,防止各行其是、顧此失彼,這樣國家可以更好的就匯率、利率、稅率、物價與調控等進行綜合考慮和出台措施。
(五)關於科學研究體系。貿易學術研究由於沿襲了傳統的理念研究模式,這實際上不利於統攬全局,從整體上研究和把握擴大外需與擴大內需的規律性。在外貿研究上,習慣於與西方經濟學結合得緊密,在商品流通研究上,習慣於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結合得緊密,形成「兩張皮」現象。因此從總體上看,我國貿易經濟理論研究相對滯後於實踐的發展。對於千變萬化的市場經濟,實踐之所以需要快速反應,是因為市場無時無刻不在變化著,它不因為理論上的不成熟而改變市場行為。同時各大院校的學科建設基本上也是將內貿與外貿學科進行分設。對於一個統一的大市場,就必要從內外貿結合上進行研究才具有實際意義。
I. 當代國際貿易理論的假設前提創新有哪些特徵
國際貿易理論在於揭示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結構以及貿易利益的分配問題。在經濟發專展的不同時期,國屬際貿易理論也在不斷發展。二戰後,國際貿易表現出新的特點與格局,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無法或不能全部解釋這些現象,新貿易理論因此得以涌現發展。新貿易理論主要是指二戰結束後,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為解釋新的貿易現象而產生的一系列國際貿易理論學說。其主要代表人物包括迪可西特、克魯格曼、赫爾普曼、斯賓塞和布蘭德等。其中最主要代表人物是克魯格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