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貿易 > 二戰後國際貿易結構有哪些變化

二戰後國際貿易結構有哪些變化

發布時間:2021-03-06 10:50:58

Ⅰ 簡答題與二戰前相比,戰後國際貿易發展有何特點

.競爭日益綜合化。第一,把貨物、服務與知識產權有機地結合起來。第二,把貿易自由化與允許的保護結合起來。第三,把關稅措施與非關稅措施綜合使用。第四,把跨國公司的發展與提高中小企業競爭力結合起來。第五,國內市場競爭與國外市場競爭有機地結合起來。第六,把價格競爭與非價格競爭有機地結合起來。
2.競爭日益集團化。第一,加強經貿集團的組建,使地區經貿集團數目急劇增加。第二,地區經貿集團的類型更加多樣化。第三,地區經貿集團形成的基礎發生結構性的變化。由相鄰國家組成經貿集團走向跨州和地區的國家組成經貿集團;從社會制度相同國家組成經貿集團到社會制度不同國家融於一個經貿集團;從經濟發展水平相近國家組成經貿集團到經濟發展水平相差很大的國家之間組成經貿集團。第四,經貿集團內部通過貿易和投資等方面的自由化,統一市場,使內部貿易不斷擴大,經貿集團內部貿易占其整個對外貿易的比重均在提高。
3.競爭向有序化方向發展。第一,積極利用世界貿易組織,在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基礎上進行「開放、公平和無扭曲的競爭」。第二,國際貿易法律、規則和標准日益趨同化,它們與各國國內的相關法規的相融性在加強。

Ⅱ 二戰後的國際貿易與工業革命後的國際貿易相比有哪些主要變化原因何在

1、從形式上,工業革命時期的國際貿易以直接出口貨物為主,而二戰後直接在外國投資成主流;
2、從內容上,工業革命時期的國際貿易具有偶爾、單純、片面的勞務輸出或商品輸出,貿易涉及的商品大都是工業成品和初級原料。二戰後,國際貿易形式多樣、商品層次豐富,涵蓋三大產業;
3、從組織上,工業革命時期缺乏國際貿易組織,出口大都業余偶然,很少有專門從事貿易轉換的公司,分工不細。二戰後,成立了WTO等協調各國貿易,制定貿易原則,而且跨國公司基本壟斷國際貿易,分工很細;
4、從范圍上,工業革命時期國際貿易往往局限於殖民地和宗主國、資本主義國家之間,而且牽涉面窄(指民眾)。二戰後,全世界均受波及,沒有哪個國家置身於國際貿易之外;
5、從意識形態上,工業革命時期重商主義較為盛行,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圈佔殖民地;二戰後,雖然一度出現冷戰兩大陣營的貿易互不往來,但基本實現自由貿易。
呵呵,這估計是高中生提的問題,我已經大二啦,也不是學人文類的,難免疏忽,幫你分析一下吧,以後可要自己想喔,多角度一些。
原因:
1、生產力的進步,分工細化,導致生產效率的極大提高,在滿足本國之後有剩餘出口;
2、科技不斷進步,包括交通運輸、冷凍技術、重型貨輪等,為長途貿易提供必要條件;
3、兩次世界大戰打破了原有的殖民體系,成立了聯合國和WTO,為各國自由競爭創造了條件;
4、人類思想的不斷進步。
......
呵呵,我暫時只能想這么多啦,你也參考一下別人的意見吧。

Ⅲ 二戰後,國際貿易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國際貿易的主要特徵:

1,對外貿易在世界貿易中的比重很小,且呈下降趨勢。版

2,出口依然以初級產權品為主,進口以工業製成品為主,但工業製成品在出口總額中的比重有所提高。

3,主要貿易對象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但發展中國家的比重在上升。

4,製成品的出口集中在少數國家餓地區。

(3)二戰後國際貿易結構有哪些變化擴展閱讀:

當前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和特點可以歸納為六個方面:

1、國際貿易步入新一輪高速增長期,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愈加明顯。

2、以發達國家為中心的貿易格局保持不變,中國成為國際貿易增長的新生力量。

3、多邊貿易體制面臨新的挑戰,全球范圍的區域經濟合作勢頭高漲。

4、國際貿易結構走向高級化,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發展方興未艾。

5、貿易投資一體化趨勢明顯,跨國公司對全球貿易的主導作用日益增強。

6、貿易自由化和保護主義的斗爭愈演愈烈,各種貿易壁壘花樣迭出。

Ⅳ 簡述二戰後英國對外貿易發生的變化

1、英國是以貿易立國的,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二戰後,隨著 英國經回濟和國力的下降,英國答對外貿易在世界上所處的地位也不斷下滑。 2、但到 20 世紀 70 年代以後,英國對外貿易的商品結構發生了變化出口商品中 製成品所佔比重下降,而初級產品上升。英國對外貿易的對象發生了變化。

Ⅳ 二戰後國際商品結構發生什麼變化原因是

二戰後由於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世界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使社會生產力迅速提高,國際分工進一步向深度和廣度發展,國際貿易方式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出現了許多新的國際貿易形式使商品結構發生了變化。

Ⅵ 二戰後國際貿易發展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二戰後國際貿易發展的主要特點:

(1)不同階段,國際貿易增長速度呈現出重大差異。

(2)製成品貿易成為國際貿易的主導。

(3)服務貿易迅速發展,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

(4)發達國家仍然是國際貿易的主體,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為國際貿易的主要流向。

(5)區域性貿易迅速發展。

(6)二戰後國際貿易結構有哪些變化擴展閱讀:

相關歷史:

1、從形式上,工業革命時期的國際貿易以直接出口貨物為主,而二戰後直接在外國投資成主流;

2、從內容上,工業革命時期的國際貿易具有偶爾、單純、片面的勞務輸出或商品輸出,貿易涉及的商品大都是工業成品和初級原料。二戰後,國際貿易形式多樣、商品層次豐富,涵蓋三大產業;

3、從組織上,工業革命時期缺乏國際貿易組織,出口大都業余偶然,很少有專門從事貿易轉換的公司,分工不細。二戰後,成立了WTO等協調各國貿易,制定貿易原則,而且跨國公司基本壟斷國際貿易,分工很細;

4、從范圍上,工業革命時期國際貿易往往局限於殖民地和宗主國、資本主義國家之間,而且牽涉面窄(指民眾)。二戰後,全世界均受波及,沒有哪個國家置身國際貿易之外;

5、從意識形態上,工業革命時期重商主義較為盛行,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圈佔殖民地;二戰後,雖然一度出現冷戰兩大陣營的貿易互不往來,但基本實現自由貿易。

Ⅶ 二戰後國際貿易的商品結構發生了那些變化急求

(3)1900年以後國際貿易發生了許多新變化(放在12章中介紹)戰後初期,隨著世界經濟的變化,國際貿易的地理方向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總的變化趨勢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國際貿易中所佔的比重不斷上升,發展中國家所佔比重不斷下降,社會主義國家所佔的比重不大,基本保持在一定的水平。從個別國家來看,80年代中期以前,美國始終是佔世界第一位的進出口國家但在世界貿易中所佔的比重呈明顯的下降趨勢。50年代起,德國、日本所佔的比重迅速提高。國際貿易地理方向的變化,是戰後世界經濟變化在國際貿易領域中的反映。與此同時,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工業製成品在國際貿易中所佔的比重日益明顯地超過初級產品所佔的比重。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第一,由於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有了較快的發展新興工業部門出現,大量新產品涌現並投入世界市場。第二,科技的進步,使原材料的使用更為經濟有效,節約了原材料的使用,導致初級產品貿易的相對下降。第三,合成材料工業有了迅速發展,減少了天然原材料的使用率。第四,發展中國家工業的發展,增加了製成品的出口量,減少了初級產品的出口量。第五,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實行農業保護政策和鼓勵國內農業發展的政策,提高了農產品的自給率,減少了對農產品的進口需要。第六,發展中國家為了發展本國經濟,實行工業化,大量進口資本貨物,也增加了工業製成品的國際貿易量。第七,隨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消費品的需求不斷增長。尤其是對工業製成品的需求更大,增加了工業製成品的國際貿易量。然而,造成在世界貿易中初級產品所佔比重下降和工業製成品所佔比重上升的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初級產品的世界市場價格不斷下降,而工業製成品的世界市場價格不斷上升,從而出現了初級產品所佔比重日益下降的趨勢。戰後,製成品貿易的商品結構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機器設備在世界製成品貿易中的比重不斷提高,地位日益重要。其主要原因是:(1)世界工業結構變化巨大,重工業不止不斷上升,輕工業比重下降。(2)國際專業化生產的發展,機器設備專業化生產協作日益加強,使這些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數量和比重大大增加。(3)國際貿易中的新產品絕大部分機器設備產品。(4)居民對汽車、家電等的需求增長。戰後在初級產品貿易方面的一個特點是燃料的重要性明顯增長。這主要是由於:第一,世界能源消費結構的改變和石油化學工業的發展,大大提高了對石油和天然氣的需求量。第二,1973年和1979年世界市場原油價格兩次大幅度上漲,是石油在初級產品貿易中的比重在70年代急劇上升的重要原因。戰後,發展中國家在世界初級產品出口中的比重不斷下降,而發達國家所佔比重則明顯上升。軍火貿易的不斷擴大,是戰後國際貿易商品結構變化中的一個突出現象。80年代以來,世界科技革命新高潮的興起,使國際貿易的商品結構進一步發生變化,主要有:(1)世界製成品貿易呈進一步上升趨勢,深加工、高附加價值產品的貿易增長更快。(2)技術密集型產品,尤其是尖端技術密集型產品的貿易發展迅速,日益成為國際貿易中的重要商品。(3)能源在國際貿易中所佔比重下降。

Ⅷ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幾十年,日本韓國等東亞的一些國家或地區的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主要出

1、日本進出口商品結構
自80年代起,日本經濟進入高速發展階段,由於地域小,資源貧乏,因此經濟貿易定位為「出口替代」,出口商品結構的變化從一個側面表現了日本經濟發展的幾個不同階段:第一階段,二戰後到20世紀60年代,由於深受戰爭創傷加上其自身的資源約束,日本的出口以勞動密集且資源消耗較小的產品為主,如紡織品等。到1960年,紡織品出口佔到總出口30.2%的比重,而機械設備只佔25.3%;第二階段,20世紀60-80年代,機械製品的出口迅猛增長,到1970年達到46.3%,1980年達到62.8%;第三階段,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工業化轉變基本完成,各項產品出口維持在一個比較穩定的水平,1999-2001年間機械設備的出口比重基本保持在73%左右。
從進口商品結構來看,日本的進口商品構成與出口商品構成形成了很好的對應關系,進口對出口起著一定的基礎作用,其結構變化從整個發展過程看是與日本的總體經濟發展相一致的。對進口商品結構的變化我們也可以分以下三個階段來看:第一階段,上世紀70年代之前,這段時期日本的進口主要集中於原材料,1960年進口原材料佔49.1%,接近進口總額的一半,是日本在二戰以後尋求增長的積累階段;第二階段,20世紀70-90年代,這段時期日本的進口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一改原材料進口的主體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對礦物燃料的進口,在1980年達到49.8%,其中對原油的進口達到37.5%,而此時的原材料進口只佔16.9%,這種轉變同出口在這一時期以機械設備為主是分不開的;第三階段,90年代以後,這段時期進口各產品的比重保持穩定,說明此時的產品結構基本達到一種平衡。
日本的進口結構。由於日本資源貧乏,因此對於礦物燃料、能源等的進口表徵了其機械電子產業的發展,而一國的機械電子產業的發展又標志著該國工業化的程度。日本對礦物燃料和原油的進口呈倒U形,1960年之前,是日本進出口發展的潛伏期,1960年原材料的進口比重為49.1%,礦物燃料和原油的進口比重比較小。同期,日本出口中所佔比重最大的是紡織品。70年代,日本對礦物燃料和原油的需求劇增,這表明其經濟處於騰飛階段,此階段機械設備的出口也表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激增到46.3%。80年代是日本經濟發展的高峰期,對礦物燃料和原油的進口幾乎達到了進口總額的一半,機械設備的出口占出口總額的62.8%。90年代後,日本對礦物燃料和原油的進口下降,這是前段積累的結果,表明其經濟進入成熟期,進出口各種產業保持比較平穩的水平。日本的經濟增長率在1974年至1985年期間平均為4.3%,1986年日元升值,引發經濟蕭條,1987-1991年年均增長率為5.5%。1991年開始泡沫經濟突然破裂,陷入嚴重經濟衰退之中,持續達8年之久。結合前述進出口商品結構變遷的分析可以看出其經濟波動周期大致和進出口商品結構的變化保持同步。
進口的增長可以為一國的經濟發展帶來充足的原材料和先進的設備,同時,隨著國內工業的發展,產品的多樣化反過來也可以促進出口,帶動經濟進一步發展。日本,由於地小物稀,它倡導的是以出口促發展的戰略,在經濟發展的各個時期都有其出口的主導產品。70年代以前主要是紡織品,80年代主要是機械製品,90年代主要側重於電子,汽車等產品。隨著出口主導產品的變化,國內產業結構也隨之升級換代。

2、韓國進出口商品結構
韓國進出口商品結構的變化與日本有著相似之處。從出口來看,初級產品所佔比重逐年下降,從1980年的11.8%降至2001年的2.7%;重工業產品迅速增長,從1980年的41.4%上升到2001年的80.8%;輕工業產品所佔比重連年下滑,由1980年的46.8%降到2001年的16.4%。尤其是紡織品所佔比重下降幅度更大,從1980年的29.0%降至2001年的10.6%,這說明韓國向工業化國家過渡,其產業從初級的勞動密集型向資本技術密集型轉變。從進口來看,韓國的資本貨物進口逐年上升,消費品進口基本保持穩定,總體略有浮動,而對原材料的進口有所下降,從1980年的65.0%下降到2001年的52.3%。

3、 我們可以看到日本和韓國進出口結構的如下特點:
第一,日本的出口指數大致處於先上升後平穩的趨勢,而韓國的出口指數卻趨於下降。形成此特點的原因在於1975年韓國的出口產品主要集中於其他製成品,約佔66.1%,隨後幾年,其他製成品的比重有所下降,機械製品有所上升,到1993年時兩者的比例大致都在44%左右,因此出口產品的集中度有所下降;而日本在1975年時其他製成品出口和機械製品出口比重分別為38.3%和49.2%,到1993年時兩者比重分別為22.1%和68.3%,因此指數有所上升。
第二,日本的進口指數逐步下降,而韓國的進口指數小幅上升後就左右擺動。這一現象說明日本進口的產品多樣化比較強,這是為滿足國內多樣化的需求而進行的,再加上資源貧乏,其進口主要集中在原油和燃料,1975年對原油的進口比重比較大,達到34%,而1994年下降到了11.6%,這是影響日本指數下降的主要原因。韓國的進口主要集中在機械設備和燃料,其進口比例沒有太大的變化,因此指數保持在比較穩定的位置。
第三,日韓兩國的出口指數普遍高於進口指數。這說明出口的產品集中度比較高,而進口產品比較分散,多樣化。

Ⅸ 二戰後的國際貿易與工業革命後的國際貿易相比有哪些主要變化原因何在

1、從形式上,工業革命時期的國際貿易以直接出口貨物為主,而二戰後直接在外國投資成主流;
2、從內容上,工業革命時期的國際貿易具有偶爾、單純、片面的勞務輸出或商品輸出,貿易涉及的商品大都是工業成品和初級原料。二戰後,國際貿易形式多樣、商品層次豐富,涵蓋三大產業;
3、從組織上,工業革命時期缺乏國際貿易組織,出口大都業余偶然,很少有專門從事貿易轉換的公司,分工不細。二戰後,成立了WTO等協調各國貿易,制定貿易原則,而且跨國公司基本壟斷國際貿易,分工很細;
4、從范圍上,工業革命時期國際貿易往往局限於殖民地和宗主國、資本主義國家之間,而且牽涉面窄(指民眾)。二戰後,全世界均受波及,沒有哪個國家置身於國際貿易之外;
5、從意識形態上,工業革命時期重商主義較為盛行,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圈佔殖民地;二戰後,雖然一度出現冷戰兩大陣營的貿易互不往來,但基本實現自由貿易。

呵呵,這估計是高中生提的問題,我已經大二啦,也不是學人文類的,難免疏忽,幫你分析一下吧,以後可要自己想喔,多角度一些。

原因:
1、生產力的進步,分工細化,導致生產效率的極大提高,在滿足本國之後有剩餘出口;
2、科技不斷進步,包括交通運輸、冷凍技術、重型貨輪等,為長途貿易提供必要條件;
3、兩次世界大戰打破了原有的殖民體系,成立了聯合國和WTO,為各國自由競爭創造了條件;
4、人類思想的不斷進步。
......

呵呵,我暫時只能想這么多啦,你也參考一下別人的意見吧。

Ⅹ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貿易的發展有何新特點

1.競爭日益綜合化。第一,把貨物、服務與知識產權有機地結合起來。第二,專把貿易自屬由化與允許的保護結合起來。第三,把關稅措施與非關稅措施綜合使用。第四,把跨國公司的發展與提高中小企業競爭力結合起來。第五,國內市場競爭與國外市場競爭有機地結合起來。第六,把價格競爭與非價格競爭有機地結合起來。
2.競爭日益集團化。第一,加強經貿集團的組建,使地區經貿集團數目急劇增加。第二,地區經貿集團的類型更加多樣化。第三,地區經貿集團形成的基礎發生結構性的變化。由相鄰國家組成經貿集團走向跨州和地區的國家組成經貿集團;從社會制度相同國家組成經貿集團到社會制度不同國家融於一個經貿集團;從經濟發展水平相近國家組成經貿集團到經濟發展水平相差很大的國家之間組成經貿集團。第四,經貿集團內部通過貿易和投資等方面的自由化,統一市場,使內部貿易不斷擴大,經貿集團內部貿易占其整個對外貿易的比重均在提高。
3.競爭向有序化方向發展。第一,積極利用世界貿易組織,在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基礎上進行「開放、公平和無扭曲的競爭」。第二,國際貿易法律、規則和標准日益趨同化,它們與各國國內的相關法規的相融性在加強。

閱讀全文

與二戰後國際貿易結構有哪些變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