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從哪四大戰略定位透析海南未來發展前景
適值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之際,海南迎來了新的四大戰略定位: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試驗區、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國際旅遊消費中心、國家重大戰略服務保障區。這為海南下一步發展確立了更高的戰略定位,指明了全新的發展方向,體現出黨中央對新時代海南在擴大開放方面闖出一條對全國有可復制可推廣經驗新路的殷切期望。隨後公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就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為海南描繪了一幅未來發展的絢麗藍圖,同時為實現這一雄偉目標制定了具體的時間表和線路圖。
海南是我國最大的經濟特區,也是唯一一個省級經濟特區。與國內其它自貿區和單一城市經濟體相比,海南作為單一省級行政區劃,整體上是在更大地理空間范圍內建設自貿試驗區,其建設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和最終的成功將會在全國范圍內產生更大的帶動效應、示範效應和輻射效應,所謂的「可復制性」和「可推廣性」也就是從這個意義上講的。
三、如何建設中國特色自貿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
海南全面深化對外開放、建設中國特色自貿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簡單地說就是要讓一切有利於發展生產力的要素都能在遵循市場規律的基礎上、在市場有效配置資源的條件下自由流動起來,就是要讓國內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一切要素出得去,讓有利於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的貨物、資金、人員等外部要素進得來。通過上述要素的充分自由流動,實現資源高效率、高效益的優化配置,滿足要素報酬遞增和利益最大化的需要。
縱觀國際上的各類自貿區,大致劃分為自由港型、工貿結合型、貿易型、出口加工型、保稅倉儲型等多種類型。
與其它類型的自貿區相比,自由貿易港被視為目前國際上開放水平最高的經濟特區,其在政策上自由度更高,在市場准入方面門檻更低,在投融資方面也更為便利。由此可見,作為最高水平的開放形態,自由貿易港的建設對所在地區的經濟運行的體制和制度設計、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政府管理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近年來,我國已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11個自由貿易試驗區。相對而言,海南的發展基礎仍較為薄弱,起點不能說很高,所以困難和挑戰也是顯而易見的。對於自貿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建設,我們既要站在更高起點上謀劃和推進改革,也要認識到任務的長期性與艱巨性,通過潛心研究海南省情和國際通行的自貿區建設和發展規律,瞄準自由貿易港這一高水平開放新形態,尋找突破口和著力點,時不我待地全面深化改革開放。
第一,以進一步解放思想為突破口,掃除一切不利於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試驗區」的戰略定位,尤其是自貿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建設的制度設計為海南沖破現有一切阻礙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固有觀念和體制機制束縛提供了契機。海南全省上下應統一思想、形成共識,應通過在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高水平對外開放、改革創新體制機制等方面所進行的大膽探索和試驗,做到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逐步形成制度成熟、規范有序、運行高效的自由貿易區(港)政策和制度體系。
第二,從理論和政策上釐清改革與開放的關系,只有改革與開放同步推進、相輔相成,海南才能最終到達勝利的彼岸。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是決定未來中國命運的不二選擇,也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順利崛起的不竭動力源泉。就二者關系而言,改革是為了更好更有序地開放,開放也無疑會促進改革進一步深化,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回顧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無論是改革開放初期以深圳為代表的經濟特區,還是後來設立的上海浦東、天津濱海等新區,雖然各自肩負的使命不同,但無一不是體現和展示了「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促發展」的基本理念和大膽實踐。海南作為相對落後和缺乏市場腹地的島嶼經濟體,擴大對外開放是海南發展的必由之路;同樣,海南要打造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也必然要改革和掃除一切阻礙開放的體制機制和制約。
第三,要把「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的特區精神落實到每一個領導幹部和海南人的行動中去。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建設自貿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非一朝一夕之功,這一前所未有的壯舉和崇高使命要求我們來不得半點「急功近利」心態和不切實際的幻想,而是要腳踏實地、埋頭苦幹,時刻保持爬坡過坎的壓力感、奮勇向前的使命感、幹事創業的責任感,和時不我待的精神狀態,致力於在改善營商環境、吸引高端緊缺人才、提升政府和社會公共服務的國際化水準等方面取得讓人們看得見摸得著的實質性成果。
第四,要以制度創新為抓手,把海南打造成我國開放層次最高、營商環境最優、聚才優勢最強的新特區、新標桿、新高地。建設自貿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需要破除一切不利於深度開放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因為這涉及到各種既得利益的調整和新的用人制度的形成,所以對很多人來說這無疑是一場「革命」。同時,形成更加成熟、更加穩定和透明的的制度體系,我們還要逐步探索高度自由化和高度便利化的貿易與投資政策,以及與此相關的土地使用政策、用工政策、外籍人士的長期就業和居留政策、市場准入前的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政策,甚至符合未來海南自貿區(港)特點的公共服務政策等,這些政策設計伊始就應該牢記海南的制度創新應作為將來建設其他自由港或者高度開放的內地自貿區參考、借鑒和推廣的「海南經驗」這一重要使命。
第五,採取「拿來主義」和自我探索相結合的辦法,是現階段加速推進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可行路徑。結合海南自身特點,有針對性、有選擇地學習借鑒國內外自貿區和自由貿易港建設的成功經驗,不失為當下海南此類經驗不足、人才匱乏和急需「成果效應」示範的一個可行而便捷的路徑。自由貿易港形態各異、多種多樣,既有中國香港、新加坡等功能復合型的「整體自由港」,也有迪拜、倫敦模式的「腹地自貿港」。海南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可在充分考慮自身特點的基礎上,借鑒中國香港、新加坡、迪拜等地的成功經驗和實踐,建設初期以提高行政審批效率、推動投融資和貿易自由化、營造良好的監管和賦稅環境、完善商事爭端解決機制、便利人員與服務自由流動等領域的改革與制度創新為著力點,逐步達到建設全方位、高水平開放的港城融合型自由貿易港的最終目標。
第六,抓住決定海南改革開放成敗的「牛鼻子」不放鬆。在關鍵因素、關鍵制度、關鍵障礙、關鍵領域上精準發力、持續發力。以「重要窗口、試驗平台、開拓者和實幹家」要求為目標導向,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大無畏氣概,去攻克新時代萬里長征前進道路上的一個個「堡壘」、拿下一個個「山頭」。
總而言之,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能否最終取得成功,高水平、高素質的公務員隊伍、一流的科技與管理人才、優質的營商環境和完備的公共服務體系就是決定成敗的關鍵,並且是關鍵因素中的關鍵。
我們的事業前無古人,我們的事業光榮而艱巨。我們惟有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以舍我其誰的使命感和只爭朝夕的緊迫感,進一步發揚特區精神,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更好擔當起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新使命。惟其如此,海南成為展示中國風范、中國氣派、中國形象的一張靚麗名片便指日可待。
內容文字來自新華網
『貳』 如何認識絲綢之路的文化意義
「絲綢之路」的文化意義
「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都使用了「絲綢之路」這個詞彙。這讓一些學者和地方官員誤以為,「一帶一路」倡議就是要重建歷史上的國際貿易路線。其突出表現是一些地區熱衷於挖掘自己在古代絲綢之路上曾有的地位,如起點、通道、節點等,以期確立自己在「一帶一路」中的某種特殊地位。盡管不能完全否定這種認識的現實意義,特別是其「借古謀今」的作用,但很顯然,這種理解是對「一帶一路」使用「絲綢之路」這個概念的誤解。
所謂「絲綢之路」,實際上是泛指歷史上陸續形成的、以中國為起點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
當今世界經濟的突出特徵是各國間經濟的深度融合和發達的貿易體系。可以說,世界各國的經濟活動以及人民的生活都已離不開貿易交流。人們如此熟悉當今的貿易,以至於經常忘記古代曾經存在著相當發達的貿易。事實上,遠在春秋戰國時期(甚至是商周時期),古代中國就與歐亞大陸其他國家存在貿易活動。
漢代之後,這種貿易活動逐步變成由官方主導甚至壟斷,貿易規模和范圍不斷擴大,鼎盛時期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歷史上,這些跨國長途貿易交流並無一個專有名詞來描述,直到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1877年在《中國:我的旅行成果》一書中將其稱為「絲綢之路」。李氏所用「絲綢之路」僅指自中原經河西走廊和塔里木盆地到中亞和地中海的貿易路線。因自漢至唐這條貿易路線上交易的大宗商品是絲綢,故命名為「絲綢之路」。此後,這個具有強烈的歷史文化內涵的名詞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拓展應用。歷史悠久的「南方茶路」和北方草原貿易路線,以及自宋、元開始的海上貿易路線,很多時候也被稱為「絲綢之路」。當然,貿易產品並非絲綢一種,不同歷史時期主導的貿易產品不同。例如,宋、元、明時期,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產品以絲綢、瓷器、茶葉和香料為主。「絲綢之路」不僅僅是古代貿易的代名詞,而且也是歷史上中國與歐亞大陸各國文化交流的「符號」。伴隨商品貿易和人員交流,絲綢之路沿線各國的文化相互借鑒,產生了燦爛的文明。過去,對於「絲綢之路」的討論和關注主要局限於史學界、文物學界等,不具有功利色彩。但是,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各地興起了挖掘「絲綢之路」歷史和文化遺跡的熱潮,以期確立自己在「一帶一路」中的地位。盡管不能完全否認這種「借古謀今」做法的意義,但這顯然誤解了「一帶一路」倡議使用「絲綢之路」的內在涵義。
歷史上,絲綢之路的具體線路和空間走向隨著地理環境變化、經濟發展狀態以及政治和宗教演變而不斷發生變化。今天,人們試圖勾勒的「絲綢之路」是將數千年歷史置於當前一刻觀察而產生的圖景,因而從語意上講,「絲綢之路」不能被理解為具有固定線路的空間現象。也就是說,「絲綢之路」對於當今社會而言更多的是一種抽象意義的文化符號,而非一種帶有強烈具象的空間現象。另外,歷史上「絲綢之路」主要存在於和平時期(戰亂時往往中斷),而且商品和文化的交流帶來了共同繁榮,因而這個文化符號的內涵可以歸結為
●和平
●友誼
●交往
●繁榮
事實上,這也是《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倡導的核心理念。從這個角度看,中國借用「絲綢之路」這個文化符號向世界傳遞了一種理念,這就是「和平、合作、發展、共贏」。
『叄』 海南是泛南海合作的中心 海上絲綢之路的關鍵節點 絲綢之路用引號嗎
這個海上絲綢之路的關鍵節點絲綢之路我覺得還是需要加一個引號,主要是為了吸引一下讀者的興趣或者是腳著重的介紹他
『肆』 廣西大學2020年中美校際交流項目招生簡章
學校簡介
廣西大學是廣西辦學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大學,是廣西唯一的國家「211工程」建設學校,中西部高校提升綜合實力計劃建設高校、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教育部和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合建的「部區合建」高校。現有1個「世界一流」建設學科、2個「部區合建」一流學科群,2個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7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9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6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和10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和1個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2個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3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個教育部戰略研究基地,1個教育部區域與國別研究基地,1個國家林業局重點實驗室,和一批廣西重大科技創新基地、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農業良種培育中心等。有4個廣西「2011協同創新中心和培育基地」,1個廣西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0個廣西高校重點實驗室,6個廣西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現有院士1人、雙聘院士5人、「973」項目首席科學家1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6人、教育部「長江學者」講座教授1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11人、國家「傑出專業技術人才」2人、中國科學院「國外引進傑出人才」(百人計劃)人選8人、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8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7名、全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2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人選7人、魯迅文學獎獲得者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36人。
學院簡介
廣西大學國際學院成立於2018年6月,由原中國-東盟研究院,中國-東盟學院、中加國際學院、國際教育學院、廣西大學復雜性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研究所等5個單位整合而成,承擔著廣西大學國際化戰略的重要任務,主要負責廣西大學與美國、法國、加拿大等知名大學的交流與合作、全校留學生的招生與管理,對外漢語教學與國際教育事務。
國際學院是廣西大學國際化的窗口,學院結合區域發展趨勢,堅持特色化辦學。目前,國際學院擁有中方教職工117名,外籍教師9名,在讀中國學生790名,研究生39名,本科生751名,招收管理全校留學生2267名。
同時,國際學院作為中國—東盟區域發展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人才培養基地的創新載體,不斷吸收和學習協同創新中心的各項研究成果。中國—東盟區域發展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於2015年在北京第二輪組建,中心共有49支共353人的研究團隊,分別由協同創新中心主任、首席科學家擔任主要負責人,分布在10個協同創新平台中。目前,中心已產出了近200項應用成果和900多項高水平理論成果。這些成果均具有重要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為政府制定有關中國—東盟區域發展的重大項目決策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支持,也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經濟理論創新和話語體系構建做出了貢獻。
此外,國際學院下屬的中國-東盟信息港大數據研究院2018年7月,經自治區政府批准,正式建立。到目前為止,大數據研究院已與阿里雲、網路、華為、中科院計算所、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郵電大學、中科院軟體中心、中國—東盟信息港建立了合作關系,共同建設中國—東盟合作大數據平台。大數據研究院於2018年獲廣西創新驅動發展專項(科技重大專項)立項,資助金額1100萬元,將建設中國—東盟金融合作大數據平台,構建以數據挖掘為關鍵要素和以區塊鏈為關鍵技術的中國—東盟合作數字經濟。此外,大數據研究正規劃建設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生態與經濟大數據平台、中新互聯互通陸海貿易新通道資料庫、《一帶一路海上合作設想》中的「泛南海合作」全息資料庫平台、人工智慧技術應用與「數字廣西」大數據平台以及全球價值鏈與中國—東盟生產貿易鏈大數據平台。
經過長期建設發展,國際學院現有全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1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人選1人,「八桂學者」2人,廣西C類高層次人才3人,君武學者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人,教育部「長江學者與創新團隊發展計劃」 創新團隊1支、教育部省部共建人文社科類協同創新中心1個、教育部科技委戰略研究基地1個、數字廣西建設標桿引領重點支撐平台及自治區工程研究中心1個、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基地11個。
國際學院擁有一流的海外教育資源,一流的中外教學科研隊伍,一流的教學設施,一流的國際化學習環境,一流的教學和管理體系,學院不斷借鑒和融合先進辦學理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區域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服務,同時,利用自身國際化水平以及科研平台優勢,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此外,在中國—東盟區域發展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中國-東盟大學智庫聯盟以及中國—東盟金融合作學院三大平台的支持下,中美校際交流項目學生將有機會優先於其他學生,參與到兩個研究平台的科研項目和國際科技合作項目中, 每個參與項目的本科生都會有1名導師指導,實行本科生導師制。
近年來,廣西大學國際學院教學科研人員共發表論文775篇,出版學術專著192冊,提交綜合研究報告215份,主持各類科研項目203項(其中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73項),獲得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安子介國際貿易研究獎、自治區社科優秀成果獎等省部級成果獎54項,自治區決策咨詢成果獎等其他獎項30多項,在學術界和社會上產生了較大影響,研究成果居國內領先水平。
自十八大召開以來,共有48項「東盟」有關成果入選《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專家建議》、《教育部成果摘報》和《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當代世界研究參閱資料》、《教育部簡報》等中央內參或要報,27項政策建議獲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政治局委員、國務院、自治區領導批示,為國家相關部門提供了對外合作特別是中國與東盟合作領域的決策咨詢,發揮了重要智囊和參謀作用。
廣西大學國際學院下屬的中國—東盟研究院擁有多個成果展示平台,主要包括《中國—東盟研究》、《國別輿情周報》、《中國—東盟涉華輿情》、《國別專題分析》、《ASEAN輿情周報》、《中國—東盟輿情半月談》、《中國—東盟研究觀察》、《中國—東盟政治、經濟、社會周刊》、《中國—東盟研究成果摘報》等重要刊物,以及《中國—東盟合作發展報告》、中國—東盟研究院文庫和學術論壇刊物。
招生信息
廣西大學國際學院負責全校國際合作項目以及留學生的招生與管理、對外漢語教學等國際教育事務。國際學院與中國-東盟金融合作學院共同完成對中美校際交流項目的培養方案實施。中國-東盟金融合作學院以多種形式引進海內外高端金融人才,組建一流師資團隊,依託廣西大學金融學科開展高層次人才金融學歷教育,與寬口徑、厚基礎的應用經濟學本科大類培養體系相銜接,為中美校際交流項目提供更加完善的培養體系。
2020年,廣西大學在中美校際交流項目2個專業招生:
廣西大學中美校際交流項目專業基本信息
專業名稱
文憑和學位證書
學制(年)
學費
(萬元/年)
合作院校
金融學
廣西大學普通本科畢業證書和學士學位證書(學生的成績單、教育部學籍學歷信息管理平台和學位授予信息(備案)系統上將標注「中外校際交流項目」)、美國中田納西州立大學碩士學位證書
3+1+1
4.2
美國中田納西州立大學
工商管理
根據廣西大學與美方合作院校的《合作協議》,廣西大學將為學習期滿並達到廣西大學畢業要求和學位授予要求的學生頒發廣西大學普通本科畢業證書和學士學位證書[學生的成績單、教育部學籍學歷信息管理平台和學位授予信息(備案)系統上將標注「中外校際交流項目」]。在廣西大學學習期間,學費為4年一貫制收費,每年4.2萬元。
中美校際交流項目(中方普通本科畢業證書和學士學位證書、美方碩士學位證書)
本項目是廣西大學與美國中田納西州立大學合作舉辦的校際交流項目,在金融學、工商管理2個專業招生。項目學生將需要在廣西大學學習至少三年的課程,前三年學習成績合格達到中田納西州立大學錄取條件的學生,第四年赴中田納西州立大學接受大學教育。學生在美國學習第一年完成所有要求課程後可頒發美國文化教育結業證書,在中田納西州立大學完成的課程可在廣西大學進行學分轉換,以滿足廣西大學本科畢業和學士學位的要求。同時,赴中田納西州立大學學習的項目學生,在第一年課程成績符合要求的情況下,將有資格學習中田納西州立大學碩士學位課程,按規定圓滿完成學業並達到兩校畢業和學位要求成績合格的學生將能夠在五年內獲得廣西大學普通本科畢業證書和學士學位證書(學生的成績單、教育部學籍學歷信息管理平台和學位授予信息(備案)系統上將標注「中外校際交流項目」)以及中田納西州立大學的碩士學位證書。
1.金融學專業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社會適應能力,具有市場經濟意識和實踐能力,具有創新意識和全球化視野,熟悉中國和美國金融市場,在國際化方面具有獨特競爭優勢,能適應金融學科理論及實踐發展要求的「應用型、創新性、國際化」復合型金融人才。
主要課程:英語(雅思標准)、國際金融、商務溝通、微觀經濟學(全英)、宏觀經濟學(全英)、統計學、會計學、財政學、國際貿易學、計量經濟學、財務報表分析、金融學、公司金融、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投資學等。
培養特色:一是由中美聯合培養,在美國的學習經歷較好地開拓了學生的國際視野,同時,實現中美課程的結合與對比式教學。培養方案既依照中國金融學的國家標准制定,又結合了美國對金融專業的培養要求。使學生熟悉中國和美國有關金融、經濟的方針、政策和法規。二強化國際化背景下金融從業人員素質的培養,既有以雅思為基礎的英語課程、跨文化交流課程,又有相當比例全英文專業授課。使學生具有較高的英語水平,能熟練讀、寫、聽、說和查閱英文文獻, 能勝任專業論文、各類應用文體的寫作並具有較強的國際商務談判能力。三是注重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在基礎的金融專業課程上,增加了創新創業課程。四是強化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培養,除了培養方案增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特色課程外,在增中了社會實踐的學分,使學生具有處理經濟管理業務的基本能力和運用金融學知識解決實際金融問題的能力。五是注重與經濟前沿問題的結合,在選修課中加入了互聯網金融、金融大數據分析、區塊鏈等內容,使學生了解金融理論前沿和世界經濟金融的發展動態。
畢業生適合在人民銀行、銀監會、保監會、金融辦等金融監管機構以及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交易所、基金公司等金融企業從事管理、研究、業務等方面的工作,也適合在高校、企業、以及世界金融機構從事教學、科研、財務、管理等工作。
2.工商管理專業
培養目標: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一是具備良好的英語交流與應用能力,有國際化的視野;二是掌握國際經濟發展與跨國企業經營管理知識,具備初步的全球化商務能力;三是熟練掌握與運用計劃、組織、領導與控制等基本管理職能工作的概念、理論、方法與技術;四是熟悉與勝任企業營銷、財務與會計、人力資源管理和生產運作管理工作原理與流程;五是初步具備能超出單個企業職能部門、從企業整體發展的角度規劃部門工作的戰略管理意識與能力;六是具備良好社會道德情操、敢於創新創業的企業家精神氣質,並熟練掌握與運用創業管理過程的基本技能與方法,具有一定創業實踐體驗與操作能力;七是掌握從事工商管理學研究的基本研究方法與技術;八是初步具備國際化創業的技能與能力。
主要課程:英語(雅思標准)、戰略管理、創業管理、綜合業務會計調查、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學、財務管理、會計學、金融學、企業家精神與創新、管理研究方法、運營管理、管理信息系統、綜合管理技能沙盤實訓等。
養特色:一是由中美聯合培養,在美國的學習經歷較好地增強了學生的國際視野和跨國管理能力,同時,實現中美課程的結合與對比式教學。培養方案既依照中國工商管理的國家標准制定,又結合了美國對工商管理專業的培養要求。二強化國際化背景下現代化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素質的培養,既有以雅思為基礎的英語課程、跨文化交流課程,又有相當比例全英文專業授課。三是注重企業家精神、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在基礎的工商管理專業課程上,增加了企業家精神、創業管理等多項課程。四是強化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培養,除了培養方案增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特色課程外,在增中了社會實踐的學分。五是注重與經濟前沿問題的結合,在選修課中加入了互聯網金融、技術與創新的戰略管理等課程。
就業去向:畢業生可在政府機關、銀行等金融機構、各類大型跨國公司、國企等相關部門工作。由於專業進行的是語言與專業的復合型培養,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各種與涉外管理相關的業務崗位均是本專業人才的主要就業方向。
外方合作學校介紹
美國中田納西州立大學(Middle Tennessee State University, 縮稱: MTSU)建於1911年的中田納西州立大學(大學位於美國田納西州州府納什維爾市以南35英里的墨弗里斯堡市,現有26000學生,是田納西州最大的綜合性大學。美麗的校園佔地面積約500英畝,古老與現代的建築標志著這所大學悠久的歷史和卓越的發展。學生來自全美各州,以及世界74個國家。2009年在「福布斯」雜志為所有美國大學性價比排名中位居47,在所有州立大學中名列57,並 被「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列入250美國大學排行榜。 美國中田納西州立大學是中國教育部認證過的大學, 可授予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學校鏈接:http://www.mtsu.e/
美國中田納西州立大學已培養許多傑出人才。著名校友包括198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1940年畢業生布坎南(James M. Buchanan),剛卸任的美國眾議員戈登(Barton Gordon), 已故的美國眾議員老戈爾等。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戈爾(Al Gore Jr.)和尤努斯(Muhammad Yunus)曾先後在MTSU任教。
地理位置:
美國中田納西州立大學位於美國中小型城市默夫里斯伯勒。距離州府鄉村音樂之都納什維爾30分鍾車程,開車到「貓王」故居所在的孟菲斯也僅3小時而已。這樣的地理位置使得MTSU既有寧靜的大學氛圍,同時又靠近便捷都市生活。
現有合作:
中田納西州立大學素來與中國農業大學有友好合作關系,近年美國中田納西州立大學建立了與中國傳媒大學,湖南師大,杭州師大,西北師大,北方工業大學等交換項目的合作。
住宿生活:
目前有3500多名學生和家庭居住在美國中田納西州立大學的21棟宿舍樓或公寓樓中。每一棟宿舍和公寓都非常獨立,並有專門的職員與學生領袖為其他住宿學生提供服務。宿舍與公寓內設有免費的電腦網路室。宿舍有公共的廚房、衛浴系統,公寓則相對更加獨立。學校提供的洗衣烘乾等服務也很方便。
學校周邊方圓兩公里內有許多私人公寓出租,一般衛浴、廚房、健身等設施齊全,價格合理,是很多美國學生與國際學生的首選。
學校旁邊走路30分鍾左右有一家沃爾瑪,購物很方便。周邊15分鍾步行范圍內還有各類國際餐館,比如泰國菜,墨西哥菜,中餐館等。
校園生活:
學校有專門的學生活動中心(Keathley University Center, 簡稱 KUC),許多學生社團坐落於其中。同時KUC大樓中還有電影院,郵局,餐廳等服務場所。
各個國際學生組織也經常在這里搞活動,不管學生是來自哪裡,總會有適合他們的活動。
健身中心擁有非常全面的健身設備,免費對學生開放。健身中心還經常組織很多戶外旅行,每個學生只需交很少的錢,就可以參與登山,劃船,滑雪等各種各樣的戶外運動。
每年的秋季是美式足球的季節,隊員,學生,當地群眾如火的熱情將金秋時節帶回炎炎夏日。總之,和其他美國公里州立大學相似,美國中田納西州立大學的校園生活總是豐富多彩的。
入學要求
1、學術成績要求:
學生在國內三年的大學平均成績GPA需達到3.0以上(GPA成績以美國GPA計算公式為准)。
2、語言要求:
雅思5.5分及以上
註:以上入學要求均為2020年標准,如有變動,請以美方學校最新要求為准。
項目費用參考
1、境內費用
1)本項目前3年在廣西大學學習,學費以廣西大學收費標准收取,4.2萬元人民幣/年, 3年後,如果不能出國,且在廣西大學繼續該項目原專業學習的,學費與之前一致,保持不變,廣西大學學習期間學費由廣西大學收取。
2)第三年赴美留學服務費,由美方院校合作代理方收取,服務費用為4980元人民幣,該服務費用僅限申請美國中田納西州立大學,不含接機費用及其他第三方費用,服務內容包括:留學前服務、入學通知書申請服務、留學簽證指導服務、行前培訓、境外對接與跟進等服務。
3)護照辦理費及赴美機票旅費等由學生自行承擔。
2、境外費用
1)達到美國績點GPA 3.0及以上的學生,可享受等同於美國田納西州內學生的學費標准,學費參考如下: (單位:美元)
學習階段
州內學生正常學費
減免的學費差價
每學分費用
約$486
(2019年標准)
約$564
赴美學習一年至少修
24個學分
約$14234
約$10966
2)注冊費:約$100/年;
3)住宿費:約$5000/學年,以個人實際消費為准;
4)餐飲費:約$6000/學年,以個人實際消費為准;
5)其他學雜費:約$1000/年,以個人實際消費為准;
6)國際學生健康保險費:約$1250/年。
本項目學生在美國中田納西州立大學所需費用總計(以在美國中田納西州立大學修讀24個學分計算): 約$27584約合19.31萬元人民幣
備註:
1)美元匯率按照7.0計算(僅作參考,實際匯率以銀行實際公布為准);
2)第四學年到美國中田納西州立大學需修讀學分數量應以當年中美兩校教學計劃為准;
3)以上費用為2019-2020年的收費標准,如有變動請以美方學校最新的收費要求為准。
招生問答
問:國際學院與廣西大學之間是什麼關系?學生上課地點和宿舍是在廣西大學校園內嗎?
答:國際學院隸屬於廣西大學,是廣西大學的25個學院之一,所有學生均納入廣西大學統一管理。學院位於廣西大學學校內,學生的上課地點及宿舍均在廣西大學校本部。
問:中美校際交流項目學生(以下簡稱項目學生)入學條件是什麼?考生如何填報志願?
答:本項目招生納入國家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計劃,參加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統一入學考試,按照省級招生辦公室公布的招生專業、招生代碼、招生計劃及錄取批次進行填報。錄取標准按廣西壯族自治區普通高校第一批次錄取分數線擇優錄取。
廣西大學在廣西區內招生為本科第一批,包括「10593廣西大學(普通類專業)」、 「40593 廣西大學(民族班)」和「60593 廣西大學 (中外合作)」3個代碼,相當於3個學校的代碼,如果3個均報考,則需在6個平行志願中填報3個代碼,「10593廣西大學(普通類專業)」為非中美校際交流專業,「60593 廣西大學 (中外合作)」為中美校際交流項目。
中美校際交流項目,只錄取填報有專業志願的考生,即考生填報了服從調劑也不會調劑到上述兩類項目中。
問:超過一本線想讀廣西大學某個專業,如錄取不上則選擇「中美校際交流項目」,怎麼填?
答:中美校際交流項目單項設置為「60593 廣西大學 (中外合作)」,例如有一名考生超過一本線30多分只想報讀「10593廣西大學(普通類專業)」中的經濟學類或者工商管理類較為熱門的專業,如錄取不上,則可選擇中美校際交流項目。
考生應該在平行志願中依次填報廣西大學(普通類專業)和廣西大學(中外合作)。根據往年錄取情況,中美校際交流項目在本科一批錄取批次的徵集志願中可能有計劃,請考生關注。
問:外方合作院校發放的證書是否可獲得教育部認證?
答:是,我校中美校際交流項目均通過國家及省級教育主管部門審批備案,外方合作院校發放的證書均可通過教育部認證機構認證。
問:中美校際交流項目的優勢是什麼?
答:1、優化配置全球優質教育資源:通過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與我校專業課程計劃充分融合,優化配置教育資源,為有志出國的優秀學生提供理想的求學渠道;2、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中美校際交流項目課程均經雙方高校共同制定教學計劃,並與國外大學課程緊密銜接,教學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充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引進國外先進教學方法,雙語教學或外語授課課程在中外項目的課程中佔了一定比例,此外,學校非常重視中外項目師資力量的建設,每年派送項目教師到國外學習,優質的教學資源為項目學生海外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海外學習生活;3、中外高校文憑和學位:學生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且成績合格者,可獲得廣西大學和國外合作方院校分別頒發的中外高校文憑和學位證書;4、就業優勢:中美校際項目重在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與人溝通能力、協調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視野開闊,具有過硬外語水平的國際化復合型人才。「國際化復合型人才」一直倍受世界跨國企業及世界500強企業的青睞與追捧;5、降低留學成本:學生通過國內外分階段學習來獲得國內外雙方學校的畢業文憑和學位證書,從時間上來說是最短的,費用方面也比全部在境外學習同類課程整體費用要低很多,是成本最低的、最快捷獲得國內外文憑和學位的成才之路;6、優質的服務:學生無論在國內就讀還是在國外學習,雙方學校都會對項目學生整個學習過程提供全程優質服務,解決學生學習或生活上的問題。
學生感言
『伍』 (二)河口海岸緩沖帶地區三種混交栽培的生態建設模式
通過上述分析研究,提出了三種河口海岸緩沖帶地區混交栽培的優化模式:生態景觀型混交模式、生態型針闊葉林混交模式、生態經濟型混交模式。
1.生態景觀型混交模式——河口海岸生態景觀的構築
特點是建築小品和植被有機結合,通過引入水土保持效果較好的常綠或落葉闊葉樹種,改善以往的水土保持、水源涵養效益差的針葉純林分層次結構,提高防護林的綜合效益。下面以辛安河入海口為例,說明生態景觀型混交模式的設計與建設。
辛安河位於煙台市高新園區東側。是城市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和防洪生態廊道,更是城市總體規劃中「一山兩河」山水格局中的重要一環。
隨著城市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一心兩翼」城市發展格局的逐步形成,辛安河流域已劃入城市東翼的高新園區,這條原來僅作為萊山、牟平兩區的界河也轉變成為園區內部的一條重要景觀河流。在高新園區「一心四帶」的空間格局中,辛安河作為四帶之一的「濱河科技文化觀光帶」,也成為帶動園區整體發展和建設高品質園區的重要載體。
由於辛安河的重要作用,結合國內外高新科技園區、城市濱水區、「生態RBD」等各種專題研究,明確了此次辛安河景觀規劃的主要問題與設計策略,總結出應把握地域性、多樣性、可達性和生活品質這幾個成功要素,把辛安河規劃成為充滿活力和凝聚城市紐帶的生態帶。
(1)設計策略
辛安河應體現宜居、宜商、宜游的多元互動的發展模式,以科技回歸人性,文化融入自然為主題。為此,本次規劃設計的主要策略有以下幾個方面:
開放空間的滲透。通過濱海與濱河水系廊道的相互滲透,將水景空間延伸以贏得高品質環境,帶動周邊土地價值升值。
與旅遊、休閑相結合。從煙台大旅遊為出發點,充分利用辛安河山、河、海相連的特點,根據不同河段的資源優勢發展生態、濱河休閑、濱海度假、科技文化等特色旅遊產品。
多層級中心。充分結合高新園區總體規劃,強化濱水空間服務城市功能,沿岸建設一系列特色鮮明的科技與文化主題公園,創造親水宜人和極具人氣的城市公共活動走廊。
多樣化居住。本著以人為本和經營城市的理念,沿辛安河發展旅遊房產、景觀房產等多樣居住板塊。打造理想生態宜居城市。
在自然中生長。優先生態、尊重自然,最大限度地保護原生態的自然山、海、河環境,充分挖掘和利用景觀資源,使城市與自然環境有機融合。
(2)景觀設計
辛安河的景觀設計與高新園區總體規劃及兩岸城市設計密不可分,為強化景觀與城市的紐帶作用,我們分別由北向南引入四個主題概念來突出各河段的景觀特徵與特色:
第一,北部河口,以「城市引領生機活力」為主題,突顯具有現代感、標志性和充滿活力的河海景觀群。
河口右海岸,結合濱海生態林帶,建設水岸休閑娛樂設施,充分體現出具有魅力的現代濱海新景觀。
河口左海岸,結合辛安河支流的重塑,設置海上觀光塔,成為科技商務金融區的軸線端點。左右海岸這些各具特色的標志性設施,將共同譜寫辛安河河口的絢爛美景。
河口西岸,結合原有污水處理廠及中水的排放,在寬闊的河灘地建立生態水循環的濕地景觀帶,並通過設立青少年生態科普基地,寓教於樂,寓教於游。
河口東岸,結合原有黑松林並將其延展到濱河綠地,運用自然的設計手法和材料,在保護和保持原有生態風貌的基礎上加以適當整理,為遊人設置游覽棧道和林中休息設施,形成森林氧吧與城市綠洲。
第二,中北部河段,以「城市創造美好生活」為主題,為濱河兩岸大量居住社區提供休閑、健身、文娛等生活景觀群。
在濱河兩岸建設林木茂盛、花鏡穿梭等多樣明快的綠化環境,並完善游路、休憩設施及各種藝術小品的同時,為豐富市民的活動,還設置音樂廣場、濱水慶典廣場、市民健身廣場和各種文化園地等節點空間,營造一處富有生氣的濱水活動空間。
第三,中南部河段,以「城市帶動科技創新」為主題,突出高科技園區的發展動力,形成科技創意景觀群性。
結合與本區段相鄰的兩個科技研發組團,在濱河西岸布置動漫文化創意園、航天科技廣場、IT廣場等體現現代科技生活的景觀主題園,表現科技發展與市民生活的息息相關。各主題園以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和技術先進等手段對園區未來發展的產業進行充分的演繹。東岸配套展示科技文化的藝術長廊、展覽館及商業等設施等。
第四,南部河段。以「城市延展綠色生態」為主題,強調生態城市在未來城市發展的趨勢,也起到高新園區後花園的重要作用。
結合本區段與山地相依及河灘淺緩等特點,發展科技觀光農業園、生態花卉植物園、水塘濕地遊憩園等體驗田園風情的景觀,尤其讓市民在節假日盡情體味那花果飄香、阡陌田園、荷塘蛙鳴這些曾經熟悉而親切的記憶,感受返樸歸真的親切。
(3)生態專項設計
以維護和修復辛安河流域的濕地特徵和生物多樣性為目標,有效平衡「生態」、「防洪」與「景觀建設」之間的利益關系。
海口、河流、濕地向陸地梯度演變的水陸生態格局,為最終實現生境、生物、景觀及活動多樣性的統一提供了環境基礎。
河道整治工程以滿足防洪、多層次景觀及生態完整作為設計原則,有效的協調好泄洪、景觀親水以及與水上游覽之間的矛盾。
結合辛安河綜合治理規劃,此次設計范圍內設置四座橡皮壩。新建橡皮壩與原有橡皮壩一起實施分段蓄水。局部形成不同標高和寬度的常水位水面,滿足河道枯水期的景觀需求。
我們相信辛安河的規劃建設與發展,將為高新園區和煙台市帶來勃勃生機和更美好的明天!
2.生態型針闊林混交模式——沿海防護林改善途徑
(1)沿海防護林建設現狀與問題
沿海防護林,是沿海以防護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沿海防護林在防災抗災、護岸固沙、維護生態、美化景觀等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是建設綠色之島的第一道防線。
我國大陸海岸線長18340km,北起遼寧的鴨綠江口,南至廣西的北侖河口,范圍涉及沿海11個省(市、區)的195個縣(市、區)。沿海地區集中70%以上的大城市、50%以上的人口和近60%的GDP,是帶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火車頭」。但由於台風、風暴潮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每年均造成數百億元的經濟損失。20世紀末的10年間,因風暴潮等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134億元人民幣。為了沿海地區的生態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1989年,林業部啟動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該工程東北起自遼寧丹東,西南抵南海的北部灣,包括長山、廟島、舟山等群島和海南、台灣及其周邊諸島。
經過近20年的工程建設,沿海地區累計造林381.8萬hm2,森林覆蓋率由不足25%提高到了現在的34.2%,海岸基幹林帶總長達1.7萬km,初步實現了合龍;營造農田防護林2.2萬hm2,新增農田林網控制面積近50萬hm2,控制率達80%;沿海地區村鎮綠化進一步加快,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的人居環境,初步構建起了以村鎮綠化為「點」,以海岸基幹林帶建設為「線」,以荒山荒灘綠化、農田林網建設為「面」,點線面相結合,立體配置的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基本框架。
森林生態功能逐步恢復,防災減災成效初步顯現。據調查,沿海防護林帶可減弱風速28%~40%,林帶內空氣相對濕度比空曠地提高10%左右,林內蒸發量比空曠地減少20%,減少枯葉率30%~60%,減少爛秧率37.3%,水稻每畝可減少損失7.5~30kg,風折率可減少37.3%,提高糧食產量5%~15%。我國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規劃從1988~2000年一期工程營造林249萬hm2,建設海岸基幹防護林帶1.8萬hm2。截至1998年,已經累計完成營造林217.8萬hm2,建設海岸基幹防護林帶1.5萬hm2,使沿海地區有林地面積從1988年544.3萬hm2增加到730.6萬hm2,森林覆蓋率由實施前的24.9%上升到29.1%,沿海部分地區的生態初步改善。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全面推進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煙台市沿海防護林建設取得可喜的成績,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和困難。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一是樹種偏少,林齡老化,結構不合理。砂岩海岸基幹林帶組成樹種以黑松、刺槐為主,面積比例達90%以上,樹種單一,生態系統穩定性差,潛伏著有害生物大面積發生的危險。這些樹種為20世紀50年代栽植,刺槐已進入衰老期,林木開始枯死,防護功能逐年下降,更新改建工作迫在眉睫;泥質海岸多為21世紀初發展的黑楊,樹種單一,結構不盡合理,防護效能不高。
二是基幹林帶缺口斷帶較重,部分地段寬度偏窄。煙台市大陸海岸曲線長702km,適宜營建沿海防護林基幹林帶的長度381.4km。其中達到國家沿海防護林基幹林帶建設標準的長度298.5km,占適宜營建沿海防護林基幹林帶長度的78.3%;缺口斷帶長度63.2km,佔16.6%;需加寬造林長度19.7km,佔5.1%。沿海基幹林帶缺口及偏窄長度82.9km,占適宜綠化長度的21.7%,嚴重地影響了防護功能的發揮。
三是人為破壞現象仍然存在。個別區段出於發展經濟的需要,違反《沿海國家特殊保護林帶管理規定》,在基幹林帶內采沙挖礦、圍灘養殖、修建公路、違法建築等行為時有發生,造成基幹林帶損壞、林地流失,破壞了基幹林帶的連續性和完整性。
四是沿海防護林建設投入嚴重不足。沿海防護林建設屬於生態公益事業,各級政府是建設和投入的主體。最近幾年國家每年向煙台沿海防護林投入200萬~300萬元,地方政府配套資金大致相當,農村主要以投工投勞為主。這些投入顯然不足,遠遠不能滿足工程建設需求,影響了沿海防護林建設及成果的鞏固。
(2)生態型針闊林混交模式改善造林質量
由於樹種之間的相互作用,更能有效的發揮種間的互補效應和協調促進的有益影響,促進林分生長和提高森林質量,收到良好的造林效果。但必須注意混交比例的調配,並在林分生育過程中根據種間關系的發展變化,採取各種有效措施適時進行調節,保證混交林分的順利生長。
由於林分環境影響生物群落的多樣性,單一的黑松純林必將導致生物群落的減少,使得森林生態系統脆弱。從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角度看,改單一樹種為多元樹種,改單純林為混交林,為海防林生物群落多樣性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建設改造第二代海防林工程的一項重大的課題,也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因此,以維護生態可持續發展為出發點,改單樹種純林為多元樹種混交林,為生物群落多樣性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並採取各種營林技術和方法,使生態系統得到進一步穩定,各種有害生物能夠長期得到控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典型針葉樹有:獐子松、紅松、油松、黑松、雪松、白皮鬆、大阪松、五針松、馬尾松、華山松、落葉松、雲杉、冷杉等。典型闊葉樹有:法桐、鵝掌楸、絲棉木、菜豆樹、七葉樹、青桐、黃連木、合歡、椴樹、欒樹、皂角、桷樹、楓楊、柳、楊、桃、李、梨、槐、榆、朴、櫟等。其中楊、柳、刺槐、泡桐、臭椿是常常栽種的植被。
(3)生態常綠落葉針闊混交模式種植與改造的方法
生態常綠落葉針闊混交模式種植與改造的方法和原則:樹種調整的必要性和樹種選擇。目前,海防林多為黑松純林,且為同期林齡,地下水分、養分、地上空間利用形成同步競爭,生態功能弱化。為改變這種狀況,改單一樹種為多元樹種,改單純林為混交林勢在必行。近幾年經過實地調查、實驗、篩選,我們認為,適宜沿海防護林的樹種有:喬木、黑松、刺槐、麻櫟、火炬、臭椿、白榆,灌木:單葉蔓荊、牛奶子、簸箕柳、棉槐、酸棗等。這些樹種較耐鹽鹼、耐乾旱、耐瘠薄,可以說是膠東營造沿海防護林的先鋒樹種。
林分改造方式。逐步對黑松純林實施改造,改黑松純林為多元樹種混交林;變單層林冠結構為主林層、輔佐層和灌草層的立體結構。具體方法:第一,有計劃地實施株間間伐,採取留稀去密、留優去劣,適當照顧距離的方法。隨即選配黑松、麻櫟,黑松、火炬混交造林,麻櫟、火炬樹與黑松配置形成輔佐層。第二,有計劃地實施行間、帶間間伐,可根據地形,陵地選配黑松、麻櫟混交。溝坡選配黑松、臭椿;黑松、火炬混交。第三,有計劃地實施帶狀、塊狀皆伐(帶狀皆伐要結合開防火道進行,伐寬控制在樹高10倍以內),帶狀、塊狀皆伐可實行松刺混交。第四,實施喬灌混交,無論是株間、行間、帶間或塊狀混交都可選配適當灌木進行混交灌木可採用:單葉蔓荊、牛奶子、酸棗、簸箕柳、棉槐等。棉槐與簸箕柳是條編品原料,與黑松實行帶間混交,冬季採收枝條後,既能獲得林副產品,又能起到防火道的作用,棉槐有固氮作用,可收到樹勢旺、條增產、地收良的效果。改造後的混交林分既有利於生物群落多樣性,又能提高防護效能。因不同冠層對不同層面的海風產生阻抗作用,林冠上橫斷面凹凸不平,當海風掠過林冠頂部時形成旋風上升氣流,能有力阻抗海風侵蝕強度。
要注意造林密度。密度是影響林分生長和防護效能的主要因子,目前對密度的研究還沒有一個最佳的密度值。就防護結構看,如果把海防林帶密度分為三部分:前沿林帶→中間林帶→後方林帶,其密度應相應為:稀→較密→密。從流體力學講,當海風侵入時,這種結構能迅速減少風力靜壓,減少上升氣流,逐級阻抗風力,削弱風的通透性。隨著密度的適當增大,樹高相對增高,形成一個從前沿林帶到後方林帶林冠逐漸增高的梯度,當海風掠過林冠頂部時,氣流呈斜向上的流向,增大了防護區域。
3.生態經濟型混交模式——濕地植被的恢復與建設
生態經濟型混交模式是基於生態經濟學基礎上的使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發展的一種生態建設模式。圍繞著人類經濟活動與自然生態之間相互作用的關系,從綜合性、層次性、地域性和戰略性的角度考慮,生態經濟型混交模式適合在濕地植被的恢復與建設中推廣應用。
濕地與森林、海洋並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濕地作為多種生物的重要棲息地,具有保持水體、蓄洪防澇、凈化水質、降解環境污染物等多種功能,是世界上生產力最高的生態系統之一,也是生物多樣性的搖籃和重要遺傳物質(基因庫)的貯存地。
濕地生態系統沿河流廊道分布。主要的濕地類型為淺海灘塗濕地、河口灣濕地、河流濕地、河灘濕地、小型湖泊濕地、庫塘濕地、水田濕地等。夾河濕地位於煙台市的中部,是煙台市最大的河流濕地和水庫濕地的綜合體,夾河濕地水源比較穩定,為物種的多樣性提供了基礎。
下面以夾河東珠岩生態濕地植被的恢復與建設為例,說明生態經濟型混交模式在濕地恢復工程中的應用。
近年來,由於盲目的不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加之人為活動比較頻繁,導致濕地面積萎縮,濕地植被減少,濕地生態功能明顯下降,對濕地保護帶來嚴重威脅。為此,濕地恢復工程通過退耕還濕、蘆葦等水生植物種植、草皮護坡、人工造林等措施,恢復濕地植被,提高濕地生態功能。
(1)退耕還濕
東珠岩濕地區面積為760畝。其中450.11畝已被開墾為農用地,16.25建有簡易臨時性建築,需對其進行徵收、補償退還為濕地,共計466.36畝。
(2)引水涵洞
為控制勤河和朱岩河匯入夾河的水質,在勤河和朱岩河河口處靠近濕地區一側分別建設引水涵洞,用於控制濕地區的引水和排水,將勤河和朱岩河河水引入東珠岩濕地區表面流濕地區進行生物凈化。新建引水涵洞垂直穿過現有堤壩,為單孔胸牆式涵洞,包括進口段、閘室段、洞身段和出口段等四部分。進口段順水流長度10.0m,採用八字翼牆與底板形成整體結構,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閘室順水流向長度5.0m,閘門為潛孔式平板鋼閘門,孔口尺寸為2.0m×2.0m,閘底板頂高程10.50m;洞身段為鋼筋混凝土箱涵,橫斷面2.0m×2.0m,進口洞底高程10.50m,底坡i=0,洞身長14.0m;出口順水流長度5.0m,採用八字翼牆連接,鋼筋混凝土結構。出口消能採用漿砌石護底。
(3)土方調整
東珠岩濕地區需對工程區現有澇窪地、農用地進行開挖,在濕地區中心開挖滯洪庫塘,兼具滯洪、攔蓄和景觀綜合功能,滯洪庫塘佔地面積約190畝,設計底部高程為10.00m,水面高程為12.00m。共需進行土方調整152075m3。
河道走廊濕地區需要對部分台田及荒地進行開挖,以還原濕地本來面貌約30.0萬m3,共需進行土方調整284080m3。
為減少挖方運輸量,挖方可就近用於濕地圍堰、巡護道路等工程。
(4)水生植物種植
基於工程區內整治後的地形,根據不同水深栽植不同水生植物;同時對濕地外側的耕地實施退耕還濕工程,種植蘆竹、杞柳及耐濕林木;並對濕地區內的道路實施綠化工程,種植紫穗槐、白蠟、垂柳等植物,護坡栽植草坪,通過採取以上措施來保護東珠岩濕地區的生態環境。
挺水、浮葉植物。在灘地及淺水處(0~1.2m),可選擇具較強凈化能力的植物:濕生植物(水蔥、水芹和千屈菜等)、挺水植物(香蒲、蘆葦、茭白);水深較深處(1.0~1.5m),選擇具有凈化能力和觀賞能力的浮葉植物(蓮、野菱、睡蓮和芡實)。通過構建、修復灘地植被,以提高濕地系統的水質凈化能力及生態穩定性。
沉水植物。在濕地系統內的深水區,選種常見的喜溫、且具較強凈化能力的金魚藻、苦草、黑藻、紅線草及喜涼的菹草,不同植物分片進行種植。水生植物種植工程技術路線如圖5-4所示。
圖5-4 水生植物種植工程技術路線
(5)人工造林、草皮護坡
在東珠岩濕地區和河道走廊濕地區現存部分澇窪地,現被當地農民種植速生楊,經濟和景觀效益不大。基於以上現狀,在澇窪林地開展生態林業,林地樹種主要以濕生楊樹、柳樹、濕地松、池杉、水杉和落羽杉等,構建濕地區穩定生態系統。其中東珠岩濕地區造林面積230畝,河道走廊濕地區造林面積924畝。
在河道走廊濕地區自然土坡種植草皮,草種選用當地常見草類。常見種類包括耐旱、耐濕灌木和草本:薔薇、結縷草麥冬、狗牙根、苜蓿等。共計進行草皮護坡1386畝。濕地恢復工程主要建設內容詳見表5-20:
表5-20 濕地恢復工程主要建設內容一覽表
(6)植物種類
1)植物種類與區系基本情況。區內野生維管植物104科、395屬、688種(含24變種、3變型、3亞種),科、屬、種分別佔山東野生維管植物科、屬、種的70.7%、62.0%、43.0%;野生種子植物91科、377屬、663種(含23變種、3變型、3亞種),科、屬、種分別佔山東省種子植物區系科、屬、種的74.0%、63.1%和44.2%。其中:國家Ⅰ級保護植物2種(栽培),國家Ⅱ級保護植物2種;山東特有植物4種;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植物3種;列入《中國珍稀瀕危植物紅皮書》植物3種;「山東省稀有瀕危植物」20種;中國特有植物5種。區內維管植物包括蕨類植物門、裸子植物門和被子植物門。詳見表5-21。
表5-21 維管植物各門科、屬、種統計表
該區從植物區系分區上屬泛北極植物區的中國-日本森林植物亞區——華北地區中的遼東、山東丘陵亞地區。地處魯東丘陵,具有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而且地形相對多樣,區系具有植物種類豐富、優勢現象明顯、特有物種有分布、分布類型多樣、地理成分復雜、古老性和多樣性的特點。區內種子植物主要科含屬、種數,詳見表5-22。50種以上的科2個,即禾本科(83種)、菊科(77種);20~40種的科7個,即豆科(36種)、薔薇科(36種)、莎草科(27種)、十字花科(26種)、唇形科(25種)、百合科(23種)、蓼科(23種);10~19種的科7個,如石竹科(16種)、傘形科(15種)、玄參科(14種)、毛茛科(12種)、大戟科(11種)等。10種以下的科75個,共218種。含10種以上的科16個,共238屬、445種,屬和種數分別占建設區植物區系屬、種的63.1%、67.1%,而科數僅佔17.6%,表明上述科構成了區系種子植物的主體。含20種以上的9個科均為世界廣布科,其中禾本科和菊科是山東省最大的兩個科,常成為各種草地植被(草本層)的建群種或優勢種;薔薇科是被子植物進化中由初級到中級的過渡類型,分布於世界各地,但以北半球溫帶和亞熱帶成分最多,常被視為北半球溫帶的典型科;豆科是在溫帶和熱帶都具有廣泛代表性的世界分布科,是人工草場和牧、草地的重要組成科;百合科和莎草科分布區廣泛,但溫帶地區和寒溫帶地區的種類較多;唇形科等科分布范圍相當廣泛,從泛熱帶至溫帶都有分布,但地中海—中亞地區是它們分布和多樣化的中心。由上可以看出,從建設區植物區系優勢科的總體來說,是一個溫帶性質的區系,溫帶成分佔絕對優勢,同時兼有北溫帶區系和亞熱帶區系的過渡成分。
表5-22種子植物主要科含屬、種數統計表
建設區種子植物主要屬含種數,詳見表5-23。10種以上的屬3個,分別是蒿屬(16種)、蓼屬(15種)、薹草屬(13種);5~10種的屬16個,如鵝絨藤屬(8種)、委陵菜屬(7種)、堇菜屬(7種)、胡枝子屬(6種)、大戟屬(5種)、野豌豆屬(5種)、早熟禾屬(5種)、畫眉草屬(5種)等。19個5種以上的屬占本區系總屬數的5.0%,而種數共132種,占本區系總種數的19.9%。其中有世界性大屬,如蓼屬、蒿屬、薹草屬等;也有十分進化的屬,如禾本科中的馬唐屬、早熟禾屬、畫眉草屬等一些草本屬。植物區系優勢科、優勢屬的分析來看,上述優勢科、優勢屬構成了本區系植物的主體,優勢現象明顯。
表5-23種子植物主要屬含種數統計表
特有物種有分布。該區地處山東半島東部,地理位置優越,氣候條件良好,周圍沒有高山相阻,山東特有植物有分布。據調查,建設區有山東特有植物4種,分別是長冬草(Clematis haxapetala var.tchefouensis)、寬蕊地榆(Sanguisorba applanata)、泰山韭(Alli-um taishanense)、泰山前胡(Peucedanum wawrum)。同時,銀杏(Ginkgo biloba)、水杉(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杜仲(Eucommia ulmoides)、枳(枸橘Poncirus trifoliata)、虎掌(Pinellia pedatisecta)、剛竹(Phyllostachys sulphurea)等5種中國特有植物,在建設區均能正常生長。
2)重點保護植物。根據國家林業局、農業部1999年9月公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區內維管植物中,有2種屬於國家Ⅱ級重點保護植物,分別是中華結縷草(Zoysia sinica)、野大豆(Glycine soja)。列入《中國珍稀瀕危植物紅皮書》植物有3種,分別是黃耆(Astragalus membranaceus)、朝鮮槐(Maackiamurensis)、杜仲(Eucommia ulmoides),(栽培)。根據《山東稀有瀕危保護植物》,區內含「建議」中的「山東稀有瀕危保護植物」20種,其中漸危種8種,稀有種12種。詳見表5-24。
表5-24 區內山東稀有瀕危保護植物統計表
『陸』 一帶一路 對海南的影響論文不少於三千字
在2000多年漫長歲月里,海南見證了海上絲綢之路這條「海上黃金航道」的興衰演化。自唐宋以來,海南就是中西商船往來的避風港、補給港,和大陸、東南亞國家及本島特產的重要中轉集散地。明朝鄭和下西洋,七經海南島。南海大量古代中外沉船和出水文物,訴說著古絲路的悠遠歷史。海南無可爭辯地成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開拓者、參與者。
昔日的海南是古絲路上的要沖;今天的海南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支點。
今天的海南,是往來「兩洲」(亞洲、大洋洲)和「兩洋」(太平洋、印度洋)的必經之地,也是通往「兩亞」(東南亞、東北亞)的「十字路口」。作為連接亞太地區與世界最主要的海上運輸通道之一,每年經過南海海域的船舶就多達10萬艘,中國3/4的外貿出口貨物、全球1/3的國
際貿易,都要通過南海航線。這決定了海南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關鍵節點,是中國面向東盟地區的「橋頭堡」,也是「環南海經濟圈」的核心地區。
今天的海南,是中國最大的經濟特區和建設中的國際旅遊島,管轄中國2/3的廣闊海域,是海洋大省和重要僑鄉。四通八達的交通優勢,廣泛拓展的外交優勢,文化相通的人文優勢,都使得海南的戰略支點地位凸顯。博鰲亞洲論壇定址海南,更讓海南如虎添翼。
溯古追今,特殊的歷史、特殊的區位、特殊的作為,奠定了海南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特殊地位。
根據國家作出「一帶一路」戰略部署:支持海南建設南海資源開發服務保障基地和海上救援基地,加大海南國際旅遊島開發開放力度,把海口、三亞列為海上合作戰略支點,強化三亞國際門戶機場功能。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像一條珍珠項鏈,把世界97個城市和港口串起來,共同享受中國和平發展帶來的利益。參與建設海上絲綢之路,這一海南歷史上繼建省辦經濟特區、建設國際旅遊島之後的重大歷史機遇,已經來臨。
『柒』 大明王朝的生死劫,最後77年,白銀流入如何讓帝國崩潰
銀本位未轉變為金本位,國家對貨幣掌控力度不夠
『捌』 廣西北部灣港口物流的特徵
廣西北部灣發展
泛北部灣無疑是世界港口富集區,區域內東盟國家共有各類港口100多個,其中印尼40多個,馬來西亞33個,越南43個,菲律賓24個,以北部灣和南海連成的海域為中心呈馬蹄型分布,其中越南的胡志明港、海防港、錦普港,馬來西亞的巴生港、民都魯港、柔佛港、檳城港,印尼的丹戎普瑞克港,菲律賓的馬尼拉港、新加坡港等,都是年吞吐量超過千萬噸的大港,新加坡港更是世界四大港口之一。
泛北部灣中國區域港口涉及廣西、廣東、海南以及香港等地,包括廣西的防城港、欽州港、北海港;廣東的廣州港、深圳港、珠海港、湛江港;海南的海口港、洋浦港、八所港等;香港是區域內最重要的港口,躋身世界前三名。
如此眾多的海港,加上大量內河港,作為泛北部灣地區經濟通道的重要節點、產業基地和產品配送中心,對亞太經濟發展起著極其重要的支撐作用。但同時,數量繁多的港口之間,存在著多層面的競爭,為爭當所在地區的航運中心或經濟樞紐,這種競爭甚至呈現白熱化狀態。
競爭的最低層面為局部范圍的港口之爭。最突出的莫過於多年來廣西北部灣防城港、欽州港和北海港。由於共同具備「背靠大西南、面向東南亞」的地域特點,為爭奪貨源一直明爭暗鬥。鐵礦石一直是北部灣港口的大宗貨源,防城港以30元/噸的價格承接業務時,其他兩港甚至以這一價格的一半與貨主簽訂合作,搶攬貨源。這種競爭直接影響到港口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功能定位,從而波及沿海產業布局。為爭集裝箱,上馬集裝箱碼頭,為了不讓散貨流失,興建散貨碼頭,各個港口變成典型的「小而全」,這種功能混雜的港口設施雖然缺乏專業服務性,卻成為各地對外招商的「優勢」,使得產業布局混亂,不能按照地方特色和資源稟賦發展。
競爭同樣也存在於省際之間。廣西三港內部惡斗,同時三港與毗鄰的湛江港也存在角逐,由於貨源地雷同,服務對象一樣,廣西北部灣港口與湛江港的公開競爭從來沒有停止過。防城港工作人員說,每年在西南各地聯系貨源,廣西廣東的人常常碰到一塊,互相間「躲躲閃閃」。廣西「三港合一」的消息傳出時,在湛江港一些人員眼裡,成了一種「聯手」對付湛江港的對策。
更高層次的競爭出現在國家之間。由於泛北部灣地區港口距離不遠,相鄰國家的港口往往就成為競爭對手。面對新加坡港口的繁榮,隔海的馬來西亞就大興土木建設巴生港,希望將到新加坡港卸貨的馬來西亞貨輪拉回本國港口。
這種競爭,在一定階段,無疑對促進港口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管理水平提高、服務能力增強,但到了一定程度後,其負面效益越來越突出。特別是在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世界變得扁平,產業格局、供應鏈的架構重組,對港口通過能力以及港口對資源的配置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專業化的港口服務成為全球航運越來越強的需要,那種以我為主,各自為政的港口發展顯然與之不相適應,已成為對經濟發展的阻礙。馬來西亞的巴生港作為東盟國家第二大港,與新加坡港的角逐更加激烈。
——多種因素制約泛北部灣港口合作
專家認為,泛北部灣港口可劃分為北部灣港口群、馬六甲海峽港口群、菲律賓沿岸港口群。三個港口群目前主要功能各不相同:廣西北部灣港、廣東湛江港、海南的港口和越南海防港、硯港、胡志明港等呈「S」型分布的北部灣港口群,以大宗散貨吞吐為主,集裝箱比例逐年上升;新加坡港和馬來西亞、印尼的部分港口呈帶狀分布,形成馬六甲海峽港口,是傳統的集裝箱大港聚集區域,以集裝箱運輸為主;菲律賓沿岸港口群基本呈帶狀分布,與馬六甲海峽港口群呈平行分布,港闊水深,但內陸交通系統不夠完善。
與世界其他大洋海岸的港口「步調一致」相比,泛北部灣港口的整合遠為復雜。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經濟發展起步相對較晚,使得港口資源作為國家經濟重要支柱的基礎優勢未能得到充分發揮,除了新加坡、香港等少數港口,到目前大部分仍然屬於中小型的港口。
在東盟10國中,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狀況十分突出,既有發達的新加坡、馬來西亞、汶萊和相對較好的泰國、菲律賓、印尼,還有正在崛起中的越南,而緬甸、柬埔寨、寮國則明顯滯後。經驗表明,處於經濟不平衡狀態的地區,先行者為了保持優勢,後來者為了迎頭趕上,使得競爭往往大於合作,在港口建設上著眼於「求全」而不是「求專」,參與合作分工往往讓位於短期競爭的需要,幾成必然。
除了經濟不平衡,泛北部灣地區的港口合作,還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一是歷史上國與國之間存在的領土、領海爭端;二是民族、文化、宗教的沖突;三是作為資源富集地,外部政治、軍事勢力的介入,這些因素在不斷變動的國際政治格局中,容易造成局部不穩定;四是一些國家內部政治矛盾激化,影響對外合作。
東盟各國在政策和法律的制訂和具體實施管理中,存在較大差異。而對於提供貨物集散服務的港口而言,流暢的物流鏈,恰恰在信息、技術標准及海事、保險、司法等服務上要求相互緊密銜接。一些專家預測,世界經濟持續增長,海事貿易在2020年的規模將是現在的三倍。技術的發展、貿易的模式、戰略、航運議程、路線,對於港口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戰。調整港口結構,進行合理定位,實現功能互補和協調發展,促進港口大型化、專業化、現代化,成為泛北部灣港口的共同要求。
——以新模式推動「港口一體化」
隨著競爭加劇,泛北部灣區域各港口正在尋求制訂共同的「游戲規則」,同時,大型船舶增加,港口信息化服務發展,為港口合作也提供了條件。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產品競爭力,促進區域內貿易發展,成為各港口的共同要求。
泛北部灣港口群目前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礎。首先是政治秩序比較穩定,「和平與發展」成為主流意識形態,泛北部灣各方高層交往頻繁,政治互信進一步增強,中國-東盟關系不斷發展,經濟聯系日益緊密,在應對公共安全、維護地區穩定和促進區域合作等方面達成了廣泛共識,合作領域日趨廣泛,合作機制日臻完善。
區域內經濟快速發展,成為推動合作的動力之源。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推進,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快速增長,2006年達1608億美元,預計將提前於2008年實現2000億美元目標。區域內各方合作願望增強,在連續四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上,企業界人士普遍希望彼此市場更加開放,實現產業的對接。
區域內的局部地區已經看到了合作的趨勢。廣西今年將沿海三港組建國際港務集團,對港口實行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經營管理。廣西港口加強與深圳鹽田港的合作,加強與包括越南海防港在內的信息交流。一些港口通過互相參與基礎設施建設,成為雙邊協調機構,加強了港口相關業務的合作。
專家認為,歐盟、北美兩大自由貿易區以及西北歐的丹麥-瑞典,都為跨國的港口合作提供了經驗。政府主導是實現區域內資源共享的基本保障,市場運作是港口發展的基本模式;加強宏觀調控是促進港口持續協調發展的重要條件。實現港口一體化,有利於減少資源浪費,避免重復建設,防止惡性競爭,提高區域整體效益。
專家認為,泛北部灣港口群合作的重點領域應放在五個方面:一是港口基礎設施建設,二是港口物流與海運安全,三是臨港產業開發,四是與海運相關的海洋環境保護,五是港口與海運安全。
對於政府主導,應成立區域性的港口協調機構,如泛北部灣港口群合作委員會,制訂區域內港口發展總體規劃,擬定具體合作政策,規劃合作項目,統籌各方利益,各國政府對於港口公共基礎在資金和政策上給予支持,鼓勵企業資產經營聯合,推進區域內港口多形式多渠道合作。特別是推進檢驗檢疫、海關、海事、邊防之間的相互聯合、協作,逐步制訂區域內統一的標准,簡化區域內貨物流動手續,提高效率。
在尋求泛北部灣港口合作中,探索新模式尤其重要,如自由港、國民待遇、統一關稅等制度。各國可以在重要港口劃出一定范圍,實行自由港政策;可以參照歐盟方式,在相互投資和人員就業方面給予國民待遇;還可以在業務合作中,採取一次進關,一次出關,不重復辦理報關手續;此外還可以建立關稅聯盟,相互結算,避免雙重征稅,減輕企業負擔
『玖』 保稅港區的相關知識
什麼是保稅港區?
保稅港區是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在港口作業區和與之相連的特定區域內,集港口作業、物流和加工為一體,具有口岸功能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保稅港區是海關按照我國國情實際需要,借鑒發達國家海關的先進管理經驗,與國際通行做法相銜接,適應跨國公司運作和現代物流發展需要的新興監管區域,是我國目前港口與陸地區域相融和的保稅物流層次最高、政策最優惠、功能最齊全、區位優勢最明顯的監管區域。是真正意義上的境內關外,是在形式上最接近自由貿易港的政策模式。
什麼是自由貿易港?
真正自由貿易港是指設在國家與地區境內、海關管理關卡之外的,允許境外貨物、資金自由進出的港口區。對進出港區的全部或大部分貨物免徵關稅,並且准許在自由港內,開展貨物自由儲存、展覽、拆散、改裝、重新包裝、整理、加工和製造等業務活動。排名世界集裝箱港口中轉量第一、第二位的新加坡港、中國香港,均實施自由港政策,吸引大量集裝箱前去中轉,奠定其世界集裝箱中心樞紐的地位。
自由貿易港政策對發展外貿確實極為有利,但綜合考慮我國當前的外貿、經濟運行態勢,稅收監管政策等因素,還不宜在全國范圍內過快推進。當前保稅港更多的是作為航運中心的配套政策實施,因此只有經過國家認定具備國際航運中心資質的沿海城市才可以申請並獲得批准。分別對應三個保稅港區,上海港定位為「國際航運中心」,天津港定位在「北方國際航運中心」,重慶港定位「中西部國際航運中心」,大連港定位於「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寧波港是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 保稅港區政策著眼於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和政策優勢,發展國際中轉、配送、采購、轉口貿易和出口加工等業務,拓展相關功能。
――國際中轉功能。中國的貿易進出口已經發展到14000多億美金,但在中國眾多的港口城市當中沒有具有成熟國際中轉能力的港口,中國絕大部分的進出口貨物都是通過周邊國家進行輸送,要想為了更好的參與國際間港口的競爭,首先就要擁有具有國際中轉能力的樞紐港口。保稅港區的建立首先就要擔負起參與國際間港口競爭的功能,使我們自己擁有世界級的航運中心。
――國際配送功能。保稅港區由於政策的支持和發展特點,已經具備了國際配送的要求。保稅港區不但有現代化的港口,同時也擁有保稅物流園區。在該園區內,世界各國的公司都可以開展國際配送的業務。
――國際采購的功能。保稅港區的優惠政策規定,國內貨物進入保稅港區港口或區內卡口即可享受出口退稅政策。采購進港口保稅區內倉儲物流園區的國內貨物,可以進行出口集運的綜合處理或商業性的簡單加工,向世界外分銷;采購進區的進口保稅貨物,同樣可以在進行商業性的簡單加工後,再向國外分銷;需返銷國內市場的貨物,按規定辦理進口手續。將來企業入駐後,不但可以發展進出口貿易,同樣也可以發展區內企業之間的貿易,以及保稅港區企業和境外企業之間的貿易。
――國際轉口貿易的功能。在中國許多個省市,上千個港口開放城市當中,除了上海、重慶、天津、大連,還沒有一個具有強大國際轉口貿易功能的港口。保稅港區的企業就可以從事轉口貿易、交易、展示、出樣、訂貨等經營活動。
――出口加工區功能。在保稅港區陸上特定區域設立出口加工區,開展加工貿易。進口的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進港可予保稅。保稅貨物和采購進區的國內貨物可以在進口加工、裝卸後出口。港區的眾多優惠政策不是對現有的優惠政策簡單疊加,而是從疊加中發揮更大的政策效應。 保稅港區享受保稅區、出口加工區相關的稅收和外匯管理政策。主要稅收政策為:
――國外貨物入港區保稅;
――貨物出港區進入國內銷售按貨物進口的有關規定辦理報關手續,並按貨物實際狀態征稅;
――國內貨物入港區視同出口,實行退稅;
――港區內企業之間的貨物交易不征增值稅和消費稅。 ――理論研究,可行性論證
――請示文件上報省級人民政府
――省級人民政府上報國務院
――國務院批轉各部委閱辦
國務院辦公廳批轉海關部署牽頭閱辦。海關總署綜合各部委意見形成的《關於建立**保稅港區的請示》文件完成10部委會簽工作,並正式上報國務院。
――國務院批復請示
保稅港區與保稅區的區別主要體現在:
從發展形態上講,保稅港區是我國保稅經濟區域的高級形態;從功能上講,保稅港區疊加了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各項功能政策;從發展趨向上講,保稅港區是未來我國建設自由貿易區的先行實驗區;從運作模式上講,保稅港區實現了保稅區域與港口的實質聯動。
保稅港區正以其最齊全的功能、最優惠的政策、最大的開放度,成為我國繼保稅區之後,最為特殊的外向型經濟區域。「保稅區」與「保稅港區」,雖一字之差,但內涵相去甚遠。
――保稅區:功能比較單一
從1990年到2008年底,我國先後共設立了15個保稅區,並賦予其最優惠的政策和最大的開放度,即「境內關外」。長期以來,保稅區成為中國經濟融入世界、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結點和橋頭堡。
但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尤其是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保稅區這種形式已經滿足不了中國更好地參與全球經濟的需要。例如,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在中國投資,其產品在研製、生產、銷售等環節需要高度的國際化,迫切需要一個具備國際配送、國際采購、國際中轉等功能,且貨物能自由、高效流通的區域。而保稅區功能較為單一。
與此同時,中國對外開放水平的全面提高,使保稅區原來的政策和功能優勢逐步弱化。徐復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國內地工業品的平均關稅大幅降低,2001年為14.7%,2005年降至約9.5%,並取消所有的非關稅措施,使保稅區的關稅效應不斷減弱。
從保稅區十多年的運作來看,15個保稅區中規模參差不齊,功能也不盡相同,總體看都偏重於貿易和加工,物流功能等相對薄弱。而且,一些優惠政策並沒有落實到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李伯溪教授認為,一些保稅區在實際運作中並沒有嚴格執行「境內關外」政策,相關優惠政策並沒落到實處。她認為,這些保稅區政策「有很大的改革開放進展和相當的經濟自由化程度,但總體上仍是『境內關內』的海關特殊監管區」。
――保稅港區:整合多種外向型功能區之功能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和保稅區的不足日益顯現,保稅港區應運而生,成為中國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帶動區域發展的試驗基地。
與保稅區相比,保稅港區的內涵更為豐富,功能更為齊全。從字面上很容易看出,保稅港區比保稅區多了碼頭和港口的功能。我國設立的五大保稅港區,都是依港而建。世界上知名的自由貿易區如德國的漢堡港、荷蘭的鹿特丹港,都是與港口相連,並實行區港一體化管理。
專家認為,在港口設立保稅港區,就是要使港口發展為國際樞紐港的同時,在港口建設國際物流中心,發展貿易、海運、海運代理、貨代、倉儲、商展、金融等業務,為進出口貿易、國際轉口貿易提供便利、優質和低成本的物流服務。除了港口的功能外,保稅港區還整合了原來保稅區、保稅物流園區、出口加工區等多種外向型功能區的所有功能。保稅港區具有的功能主要有:國際物流功能。保稅港區不僅能使國外產品快速進入中國國內市場,又可以方便地轉口去其他國家,降低經營成本,同時,還能產生聚集效應,使多個跨國公司的物流中心集結在同一保稅港區內,帶動區內倉儲業、運輸業、貿易業、金融業、信息業等多種服務業發展。國際貿易功能。工貿結合型或單純貿易型的企業都可以利用保稅港區的區位優勢和物流設施開展進出口貿易和轉口貿易等業務。出口加工功能。在保稅港區可發展外向型加工工業,主要包括原料零部件在海外及銷售市場在海外的產品的加工、依託境外先進技術的高科技新型產品的製造等。商品展示功能。在保稅港區可建立大型的商品展示場館,使國內客戶不出國門就可以在區內直接就地觀摩世界各國的商品,並可以在看樣後當即簽訂合同,辦理進口手續;境外客戶也可以在區內看樣後與國內企業簽訂出口合同。
――保稅港區:疊加稅收、監管等多項優惠政策
專家認為,實際上,保稅區與保稅港區,其本質是一致的,即「境內關外,自由免稅」,只是保稅區的優惠政策不足,且一些優惠政策並未落到實處。與傳統保稅區相比,保稅港區不僅是真正的「境內關外」,還享受稅收、監管等各項更為優惠的政策。
在稅收方面:從境外進入保稅港區的貨物,海關按照有關規定予以保稅,或者免徵關稅和進口環節稅;從保稅港區運往境外的貨物,免徵出口關稅;從保稅港區進入國內的貨物,按照貨物進口的有關規定辦理報關手續,並按照貨物實際狀態徵收關稅和進口環節稅;保稅港區企業生產的供區內銷售或者運往境外的產品,免徵相應的增值稅和消費稅;保稅港區企業之間的貨物交易,不徵收增值稅和消費稅;國內貨物進入保稅港區視同出口,按照規定實行退稅。
在監管方面:
據天津海關關長黃勝強介紹說,天津海關正積極探索特殊監管區域管理制度創新,推進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整合和政策疊加工作。不僅監管更為寬松,而且通關更為便捷,單票貨物通關時間僅需要十幾秒鍾。
可以說,保稅港區比保稅區的功能更多,政策更優,內涵更為豐富,而且,意義更為深遠。保稅港區是經濟自由區的一種表現形式,向國際先進的自由港、自由貿易區邁出了積極的一步。保稅港區是世界自由港在中國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是「中國化」的自由貿易港。 上海洋山保稅港區 2005年6月經國務院正式批准設立,規劃面積8.14平方公里,主要發展集裝箱港口運輸服務、國際中轉、配送、采購、轉口貿易和出口加工等業務。同時積極拓展區域功能,大力培育國際航運市場服務,以及為物流和製造業提供支持和配套的其他各類業務,打造國際航運中心。
天津東疆保稅港區 2006年8月31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規劃面積10平方公里,重點發展國際中轉、國際配送、國際采購、國際轉口貿易和出口加工等業務,實現貨物、資金、人才自由流進流出,將建成我國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的核心經濟功能區。
遼寧大連大窯灣保稅港區 2006年8月31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規劃面積6.88平方公里,將建設成為東北亞資源性商品集散地,東北亞重要國際航運中心的核心功能區。構建以大窯灣保稅港區為龍頭,以沈陽、長春、哈爾濱等腹地保稅物流中心和內陸干港為節點的東北保稅物流網路。
海南洋浦保稅港區 2007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規劃面積9.2036平方公里,將建成為環北灣地區最為開放的航運中心和石油、天然氣、化工、礦產資源、漿紙等能源、原材料保稅倉儲、中轉交易的物流中心及出口加工基地;建成為我國南海油田資源開發提供國際采購、國際配送、保稅倉儲、保稅加工以及開采船舶的維修、補給等提供後勤保障基地;建成為面向東南亞的進出口貿易基地,帶動海南熱帶高效農業和勞動密集型出口加工業發展。
浙江寧波梅山保稅港區 2008年2月24日,國務院批准設立寧波梅山保稅港區,這是繼上海洋山、天津東疆、大連大窯灣、海南洋浦之後的中國第五個保稅港區。寧波梅山保稅港區位於梅山島,規劃面積7.7平方公里,四至范圍:東到碼頭岸線(含泊位),南至南峰路,西北以沿港路、梅山大道、港區路圍合為界。寧波梅山保港區實行封閉管理,其功能和有關稅收、外匯政策執行《國務院關於設立洋山保稅港區的批復》的相關規定。
廣西欽州保稅港區 2008年5月29日,國務院批准設立廣西欽州保稅港區,規劃面積10平方公里,這是繼上海洋山、天津東疆、大連大窯灣、海南洋浦、寧波梅山之後的全國第六個保稅港區,也是我國中西部地區唯一的保稅港區。功能定位:廣西欽州保稅港區是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的核心平台;是中國—東盟合作以及面向國際開放開發的區域性國際航運中心、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基地。
福建廈門海滄保稅港區 2008年6月5日,國務院批准設立廈門海滄保稅港區,規劃面積9.5092平方公里。成為全國第七個保稅港區。
山東青島前灣保稅港區 2008年9月27日,國務院下發《關於同意設立青島前灣保稅港區的批復》,青島前灣保稅港區正式獲准建設,成為我國第8個保稅港區,也是全國唯一一家按照「功能整合、政策疊加」要求,以保稅區、保稅物流園區以及臨近港口整合轉型升級形成的保稅港區。前灣保稅港區的設立,對於提升青島這座百年港城的國際化水平、推動環渤海經濟圈競合發展、輻射帶動沿黃流域九省區開發開放具有重要意義。
廣東深圳前海灣保稅港區 2008年10月18日獲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設立。這是繼青島前灣保稅港區後由國務院批準的國內第9個保稅港區。據了解,該保稅港區位於深圳港西部港區,規劃控制面積3.71209平方公里,其功能包括國際中轉、配送、采購、轉口貿易和出口加工等業務,同時享受保稅區、出口加工區有關「國外貨物入港區保稅」等稅收和外匯管理政策。 根據國務院的批復要求,該保稅港區將實行封閉管理,並嚴格實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深圳市城市總體規劃,其不僅要按規定程序履行具體用地報批手續,而且要求擬定保稅港區的開發實施方案和產業發展規劃。此外,該港區將按照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有關規定組織保稅港區隔離監管設施的建設。
廣東廣州南沙保稅港區 2008年10月18日,國務院下發了《國務院關於同意設立廣州南沙保稅港區的批復》,這是繼2005年6月以來,上海洋山、天津東疆、大連大窯灣、海南洋浦、寧波梅山、廣西欽州、廈門海滄、青島前灣保稅港區、深圳前海灣保稅港區後,由國務院批准設立的國內第10個保稅港區。廣州南沙保稅港區位於廣州市南沙區龍穴島上, 珠江出海口,規劃面積7.06平方公里。南沙保稅港區實行封閉式管理,並按照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有關規定組織保稅港區隔離監管設施的建設,享受的主要稅收政策為:國外貨物入港區保稅;貨物出港區進入國內銷售按貨物進口的有關規定辦理報關手續,並按貨物實際狀態征稅;國內貨物入港區視同出口,實行退稅;港區內企業之間的貨物交易不征增值稅和消費稅。
重慶江北寸灘保稅港區,2008年11月12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該保稅港區規劃控制面積8.37平方公里,唯一一個位於中國內陸地區的保稅港區,第一個採取「水港+空港」的保稅港區。重慶保稅港區包括寸灘港、兩路空港兩大組成部分,名為「兩路—寸灘保稅港區」。重慶的目標是將其打造成中西部地區功能最全、效率最高、政策最優的特殊監管區,通過區域通關改革,形成出海大通道,變內陸口岸為開放前沿。 保稅港區作為我國對外開放的戰略高地,擁有最齊全的功能政策優勢,國家也允許其在許多領域進行改革試驗。但由於各地保稅港區的港口基礎不一、經濟腹地不同、國際經貿關系有異,不可能全部鋪開所有的政策,必須走個性化、差異化、特色化發展的路子。根據自身條件,明確功能定位,已經成為全國保稅港區的普遍共識,也是保稅港區發展質量高低、輻射效應優劣、國際影響力大小的重要前提。從全國保稅港區的建設發展實踐來看,主要在區域經濟中扮演著以下幾種角色。
(一)國際航運中心。中國作為世界經濟貿易投資中舉足輕重的參與者,需要一個在全球經濟體系中參與更高層次國際分工的高端平台,而建設國際航運中心是一條具有客觀需要和實踐可行性的重要路徑。國際航運市場發展與競爭的實踐表明,航運中心建設主要取決於集裝箱中轉量,吸引國際集裝箱中轉業務的關鍵在於自由貿易政策。中國的貿易進出口已經達到了25616億美元的規模,但在眾多港口城市中還沒有具有成熟中轉能力的國際樞紐型港口,絕大部分進出口貨物都需要經過周邊國家進行轉運輸送。據統計,作為中國北方最大的集裝箱港和世界第7大港口,青島港2008年集裝箱吞吐量達1050萬標箱,但中轉箱量僅有57萬標箱,所佔比例不到5%。反觀青島港在東北亞地區最主要競爭對手的韓國釜山港,2008年集裝箱吞吐量為1432萬標箱,而國際中轉箱量卻高達600萬標箱,占其總體業務42%,其中來自我國北方的中轉貨物超過300萬標箱。保稅港區的設立,可以充分發揮其特有的國際中轉功能,健全集疏運體系,拓展增值服務業務,增強政策輻射效應,提升中國港口的綜合服務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打造大通關、大物流、大開放的自由貿易口岸,助推建設國際航運中心。
(二)區域性國際物流中心。物流成本是出口產品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的物流成本是發達國家的3—5倍,而且由於我國港口國際中轉業務量小,嚴重製約了出口產品競爭力的提高。據統計,2008年,我國物流總成本占生產總值的比例為18%,而美國僅為10%,我國的物流成本相比美國要高1.8倍,說明我國物流成本的下降空間仍然很大。特別是隨著當前國際物流集約化、協同化、全球化發展趨勢的深入,物流已經逐漸由傳統的貨物配送向第三方、第四方物流方向發展。而依託國際航運中心樞紐港,實行自由港國際慣例政策的保稅港區正是全球物流網路中的樞紐集點,也是國際物流的集散平台。通過發揮保稅港區的國際中轉、國際配送、國際采購、國際轉口貿易等功能,吸引以跨國航運企業為主體的大型第三方物流,積極挖掘第四方物流,建立國際物流信息交易系統,發展綜合型港口物流服務,建設以外貿進出口和國際集裝箱中轉為主的綜合物流基地,打造開展分撥配送業務的國際物流龍頭,有利於引領帶動周邊區域加工貿易、服務貿易等相關產業發展,形成以保稅港區為龍頭,保稅物流中心、出口加工區為樞紐,保稅倉庫、監管倉庫為網點的多元化保稅物流、保稅加工網路,構築區域性國際物流中心。
(三)制度創新和政策改革的試驗區。保稅港區是改革的結果,也是推進改革的平台,一些不適宜在其他地區試行或全國鋪開的改革政策和制度創新,可以在保稅港區內先行先試。保稅港區又是一個動態的開放區域,是改革開放摸索前行的產物,包括政策的適應性、監管的松緊度、發展的差異化等一系列問題都需要在具體的實踐中逐步進行完善。當前,隨著國家政策的不斷調整,「啟運港退稅試點」、「內外貿同船同港作業模式試點」、「船舶特殊登記制度試點」、「離岸金融業務試點」等一些特殊的政策,有望在發展比較成熟、具備自由貿易港區試點條件的保稅港區進行試驗,也將推動保稅港區的開放層次不斷提高,與國際接軌的步伐不斷加快。2009年3月,國務院提出到2020年將上海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和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具有全球航運資源配置能力的國際航運中心,上海市已經確定把洋山保稅港區作為國際航運中心的「發展綜合試驗區」,得到了國家在「啟運港退稅」、「離岸賬戶從事境外業務」、「航運企業免徵營業稅」等系列配套政策支持,並積極探索海關監管制度創新,有望成為堪與中國香港相媲美的功能政策密集區。 (一)保稅港區是特殊經濟區
特殊經濟區是一個國際經濟法學的概念,起源於各國的經濟活動的相關實踐。根據《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議定書》第2條的規定,特殊經濟區是指包括邊境貿易地區、民族自治地方、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及其他在關稅、國內稅和法規方面已建立特殊制度的地區.在特殊經濟區內,《WTO協定》和《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議定書》的規定仍然要適用。在世界范圍內,這種特殊經濟區是較為常見的,由於設立的背景和區域的產業結構不同,各國的特殊經濟區的名稱並不相同,例如,美國舉辦自由貿易區(Foreign-Trade Zone)已有近70年歷史。1934年,美國國會正式通過了對外貿易區法案,開始籌辦自由貿易區。此後,美國對外貿易區獲得了迅速的發展。1999年全美自由貿易區產值達1500億美元,出口320億美元(占當年全國出口總量7%)[1]。
在國際經濟法的意義上,《關於簡化和協調海關業務制度的國際公約》(簡稱《京都公約》)可以說被公認為對自由貿易區和其管理作出重要規定的國際條約。這里的自由貿易區,一般譯為Free Trade Zone(FTZ),特指一個國家領域內設定的區域,貨物進出自由貿易區即被視為於從該國海關完成進出口,這個Free Trade Zone的外延比美國的Foreign-Trade Zone要寬泛些。《京都公約》附約四海關倉庫和自由區中第二章定義「自由區」為:自由區系指一國的部分領土,在這部分領土內運入的任何貨物就進出口稅及其各稅而言,被認為在關境以外,並免於實施慣常的海關監管制度。因保稅港區是受海關監管的特殊區域,所以不能將保稅港區認為是條約所給規定的自由區,仍應該被視為前面所說的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Zone)[2]。
(二)保稅港區是海關特殊監管區域
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是我國對外開放進程中,繼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和經濟技術開發區之後設立的第四類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特殊經濟區。目前我國設立的這些特殊監管區域分為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跨境工業園區、保稅港區、綜合保稅區、國際邊境經濟合作中心配套區七個類型[3]。中國第一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上海外高橋保稅區於1990年設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在不同階段為承接國際產業轉移、促進加工貿易發展、提高中國開放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5】。截至於2008年11月,我國共建立了不同類型的100個左右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4]。
在我國立法中關於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規定,首先要談到的是我國《海關法》第三十四條,該條規定:經國務院批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設立的保稅區等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由海關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實施監管。依據此規定,特殊監管區域產生的途徑是國務院的批准,監管方式由海關負責,監管依據是國家有關規定。
我國已經批准建立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也是按照《海關法》的這一規定主要由海關進行監管,但是在許多問題上需要其他國家機關的配合或者說聯合作執法。例如:海南洋浦保稅港區(一期)工程於2008年10月通過了由海關總署、發改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交通運輸部、商務部、稅務總局、工商總局、質檢總局、外匯局等十個部委組成的聯合驗收小組的驗收。這也充分說明了海關特別監管區域的執法權並非專屬於海關[5]。
依據《海關法》第三十四條的規定,行政機關的監管依據是國家有關規定。關於什麼是「國家有關規定」,應該根據我國的《立法法》進行理解,然而這將要求對於國家立法、地方立法、授權立法等諸多《立法法》的技術性詞彙做出全面准確的解釋。限於文章研究目的,這里僅僅列出筆者的觀點。筆者認為:這里「國家有關規定」 應當被較為全面的理解,應當使當地包括地方的相關立法和其他規定,但是這應當是有限度地,應該被限於法律、行政法規允許的范圍內,同時亦應受到國家整體利益、榮譽等因素的影響。
一般認為:目前我國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存在功能不一致、政策不協調等問題。為適應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和對外開放的新要求,海關總署應該著手就特殊監管區域的名稱、功能、法規、管理模式等方面進行整合,實現功能齊全、政策優惠、效益明顯的目標,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的可持續健康發展《東疆規定》第三條規定:保稅港區是經國家批准設立、借鑒國際通行規則建立的具有口岸、物流、加工等功能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實行特殊的監管、稅收、外匯、貿易、投資和航運政策。《洋山辦法》第二條規定,洋山保稅港區是實行一體化封閉管理並由海關統一監管的特殊功能區域。
(三)保稅港區是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區域
行政管理區域的概念按照通常的理解,容易聯想到前文提到的其他特殊經濟區,如:民族自治地方、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等。保稅港區作為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區域,與以上的特殊經濟區是有著許多相似的地方。事實上保稅港區與其他特殊經濟區也是有著許多重要的聯系的,然而,保稅港區作為海關特別監管區域,與其他特殊經濟區有著明顯的區別。具體來說:
第一、保稅港區與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的聯系
我國的經濟特區是我國允許外國企業或個人以及華僑、港澳同胞進行投資活動並實行特殊政策的地區。在經濟特區內,對國外投資者在企業設備、原材料、元器件的進口和產品出口,公司所得稅稅率和減免,外匯結算和利潤的匯出,土地使用,外商及其家屬的居留和出入境手續等方面提供優惠條件。 。
在加入WTO以後,我國全面擴大對外開放,推進自由貿易區戰略,保稅港區的設置是對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相關功能的傳承和創新。
第二、保稅港區與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有著本質不同。
如前文所述,保稅港區作為海關特殊監管區域,這使今天的保稅港區與過去的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有著本質不同。具體來說,保稅港區有如下幾個特徵:
(1)保稅港區沒有居民
(2)保稅港區實行「境內關外」。「
(3)保稅港區具有較為集中的貿易功能。
第三、保稅港區的日常事務管理歸地方政府。
保稅港區的相關事務是由中央垂直領導的海關、檢驗檢疫、邊檢、海事、稅務、外匯等有關管理部門負責,其他日常事務管理職能一般由地方政府成立的保稅港區管理委員會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