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貿易 > 國際貿易不平衡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國際貿易不平衡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發布時間:2021-03-10 14:56:45

① 世界各地區貿易發展不平衡的主要三個主要原因是什麼

國際貿易格局分布不平衡加大經濟差距 21世紀初的前5年,國際貿易格局分布的不平衡將進一步拉開不同類型國家間的經濟差距。下述幾個方面的狀況可能在未來5年裡繼續存在。 (1)發達國家仍將占據國際貿易的主導地位。 (2)發達國家在國際貿易中所佔比重呈下降趨勢,發展中國家所佔比重呈上升趨勢。這一現象一方面說明,有更多的發展中國家參加到國際貿易中來,對世界經濟的貢獻在增加;另一方面,發達國家所佔份額下降,並不意味著發達國家主導地位的喪失。 (3)發展中國家內部將進一步拉開差距。一些經濟水平較高的發展中國家,將成為重要的貿易國,在經濟發展上更接近於進入發達國家行列的水平。而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基本上仍處於原料提供國和製成品銷售市場的地位。 這些國家由於處在國際生產與分工體系的最底層,受到種種國際、國內因素的限制,因此,從國際貿易的發展中獲得的利益將是有限的,經濟可能繼續處於低水平狀態。 (四)跨國公司、區域經濟合作對國際貿易的推動 國際貿易發展中,服務貿易將會有很大發展,在整個貿易中的比重將顯著加強,可望由90年代中期的約1/5強,上升到21世紀初的1/3以上。服務貿易、技術貿易與商品貿易成為國際貿易的三個主要組成部分。 跨國公司已經成為國際貿易的主力,在下世紀初的國際貿易中,必定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區域經濟合作的進一步發展,對貿易的推動也將是十分明顯的。無論是亞太經濟合作組織,還是亞歐經濟合作,或者是跨大西洋的歐盟與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合作,其目標都是推動區內相互貿易的自由化。北美、西歐、日本、東亞和拉丁美洲部分國家將保持世界主要市場或重要市場的地位。這是同這些地區的經濟增長聯系在一起的。 (五)國際資本流動的發展變化 (1)國際資本流動的基本形式有三種,即銀行貸款、證券投資和直接投資。21世紀初國際資本流動的一個重要變化,是證券投資將成為國際資本流動的主要方式,這是信息革命推動下,金融全球化發展的結果。另外,國際直接投資在下世紀初,仍將是國際資本流動的重要形式,但投資的方式將有很大變化,對各國經濟的影響十分顯著。 (2)未來幾年國際資本的流向仍然是發達國家,發達國家也是國際資本流動的主要輸出國。一部分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發展中國家將成為國際投資的重要吸收國。原因是這部分國家在下世紀初,將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率,自由化和私營化將進一步發展。 (3)伴隨國際直接投資在21世紀的擴張,投資部門結構也將發生變化,即從初級產業、資源加工型產業轉而投向服務業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國際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將進一步趨向於採用兼並與收購。 (4)跨國共購繼續成為外國直接投資(下文簡稱FDI)的重要方式。東道國吸引投資的目的是刺激本國經濟的發展,而跨國公司對外投資的目的則是為了在國際間增強競爭力,兩者之間必須進行協調。從國際間的情況來看,能否更多更好地吸引FDI,關鍵在於能否採取適應跨國公司的政策。據聯合國貿發會議《1999年世界投資報告》,1998年全世界有60個國家對145項涉及外國直接投資的法規進行了修改,其中136項(占總數的94%)的修改是為了給FDI創造更為寬松的環境。 21世紀前15年世界經濟的基本狀況 (-)世界經濟的調整完成,進入新一輪的高速發展期 在經濟全球化的強有力推動下,世界經濟調整的完成,將使各國按照比較利益原則參與國際分工,在更大范圍內追求要素的最佳組合。整個世界經濟將進入新一輪的高速發展時期。 (1)始於20世紀90年代的全球性經濟調整將推動各國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向高級化方向發展,特別是作為世界經濟增長主要推動者的發達國家以及經濟水平較高的發展中國家,因利用了這次經濟調整的契機,不同程度地將高科技、信息和知識作為下一個世紀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所以其發展將是很迅速的。因此,下一個世紀前15年內,世界經濟高速增長的原因主要源於高科技,信息和知識在投資、貿易和生產等領域的高度應用。 (2)下一輪世界經濟的高速增長必然會繼續加劇世界經濟的不平衡。對於「邊緣化」國家來說,同世界其他國家的差距將會進一步擴大。聯合國發展計劃委員會1971年制訂了最初的最不發達國家標准,到1994年進行了5次修訂。伴隨著每一次修訂,最不發達國家的數量也在增加。按照1994年的標准,到1994年底全世界共有48個最不發達國家(1971年時有25個),分布在非洲(33國)、亞洲(9國)、美洲(1國)和大洋洲(5國)。 上述最不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問題是未來15年裡世界經濟發展中的一個不穩定因素。消除貧困,緩和不平衡是國際社會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二)貿易自由化成為基本潮流,但仍有變數存在 全球范圍內迅速發展的區域經濟合作,在未來15年裡將形成機制化。不僅區域經濟合作圈內部,貿易壁壘將極大地降低甚至基本消除,而且區域經濟合作圈相互之間的貿易自由化也將得到極大發展。貿易自由化成為不可逆轉的基本潮流。 在貿易自由化潮流下,發達國家是主要獲利者。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貿易自由化不啻是一把雙刃劍。它一方面有助於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另一方面本國市場與本國工業將受到發達國家資本強有力的沖擊。 從總體趨勢上說,貿易自由化不可逆轉,各國間的貿易因此將得到迅速發展。但應當指出,一些國家為了本國的國家利益,將會製造出一些新的貿易壁壘,從而對貿易自由化形成障礙。當發展中國家和一些努力加入世貿組織的國家,還未來得及處理如何將其國內經濟政策適應世貿組織的多邊貿易體制規則這類嚴肅問題的時候,發達國家已把更多的新議題,列入世貿組織新的議事日程中去了,使這些國家面臨嚴峻的國際環境。例如,貿易與環境保護,貿易與勞工標准以及貿易與競爭政策等等類似的「新貿易問題」,都已列入了世貿組織的談判議程。這些問題以抵制「生態傾銷」、「社會傾銷」及「不公平競爭」為借口,必然會給21世紀的國際貿易帶來新的障礙,對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的改善帶來阻力,從而也給未來的多邊貿易體制帶來幾多變數。 (三)高新技術產品貿易在各國進出口貿易中將占很大比重 未來世界經濟的增長主要是建立在科學技術發展的基礎之上。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高科技產業日益成為產業結構的中堅,高新技術產品將不斷涌現並成為未來15年內重要的貿易內容。世界銀行《1998/99年世界發展報告》指出,幾乎所有的經合組織成員,高科技產業在製造業總增加值中的比重增加,在出口中的增加相當顯著。 近年來美國的經濟增長中有2/3來源於美國發展最快的信息技術產業。美國信息技術產品的出口額已佔出口的總額的40%,下一世紀這個比例還將有更大的增加。這種變化在其他國家亦是如此。以中國為例,高新技術產業今後幾年內也將保持高速增長,據估計全社會電子信息產品市場規模在2000年將達到1萬億人民幣,2010年可能達到6萬億人民幣。中國將成為世界電子信息業的強國和全球最大的電子市場之一。 高新技術產品生產和出口的增加,不僅提高了人類生活質量,而且,其產品生產的擴大會在規模效應的作用下,急劇地降低生產成本,並帶動相關產品的出口。這對於發展中國家,尤其是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形成嚴峻挑戰,同時也是一個發展機遇。 (四)國際貿易的變化趨勢 (1)綠色貿易成為主流。將在未來獲得長足發展的知識經濟,可以說是一種促進人與自然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這與傳統工業不同,傳統工業是以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以獲取最大利潤為目的,因而不考慮或很少考慮環境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未來15年裡,生產、貿易和消費的觀念將發生很大變化。高技術產品的研究與開發將遵循一種新的指導思想,即科學、合理、綜合、高效地利用現有資源,同時開發尚未利用的富裕自然資源,以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資源。因此知識經濟下的生產更注重與自然、環境的和諧配合。在此基礎上,綠色消費將成為潮流,綠色貿易將順應環境保護的客觀要求而得到極大發展。 (2)發展中國家將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推動力量。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幾十年的奮斗,一些發展中國家(地區)在邁向工業化的目標方面,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其經濟結構正在迅速與發達國家趨同,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非常突出。中國、韓國和東南亞國家將發揮重要作用。1995年7月的第28屆東盟外長會議表示,與會各國將全力支持在2003年建成東盟自由貿易區,屆時將出現一個約4.7億人口的大市場。盡管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使東盟受到沉重打擊,但從目前情況看,東盟已從打擊中復甦,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同時也必定是貿易大國爭奪的重要市場。 雖然上述發展中國家(地區)不可能與發達國家在國際貿易中處於同等地位,但新的經濟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將大大促進其國民經濟的發展。隨著國際經濟新秩序的逐步發展,一部分較先進的發展中國家必定會成為未來國際貿易重要的推動力量。 (五)資本將在全球各地加速流動,成為各國經濟發展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經過對90年代兩次重大金融危機(墨西哥危機與亞洲危機)的反思,各國的金融改革將逐步完成,從而有利於國際金融市場的穩定,促進資本在國際間的流動。以高科技、信息、知識為內容的國際分工,也將促進資本在國際間的快速流動。資本在全球各地的快速流動,對各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可能遠遠超出20世紀。未來15年裡,歐元可望確立其國際貨幣的地位,並同美元、日元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② 國際貿易失衡的主要原因

全球國際貿易失衡首先是由美國的三大經濟政策,即赤字財政政策、高消費政策和出口管制政策造成的。在美國,貿易逆差與財政赤字是孿生兄弟,更准確地說,它們是「父子關系」。財政赤字必然導致貿易逆差,且隨著財政赤字的不斷增加而貿易逆差日益攀高。1980年美國的財政赤字為762億美元,佔GDP的1.94%,與此相適應,貿易逆差僅314.1億美元。而到2005年,美財政赤字高達4992億美元,佔GDP的4%,因而貿易逆差也創新高,達8284億美元。一般地說,貿易赤字通常等於一國國內儲蓄與投資的差額。所以,貿易赤字要麼源於投資增加,要麼源於儲蓄下降。美國既有投資增加,更有儲蓄下降,雙重推動貿易赤字急速膨脹,甚至狂飆。在美國,不僅政府靠雙赤字渡日,而且家庭也靠借債消費。美國居民家庭儲蓄率極低,難以支撐高消費,於是靠借債過日。
美國的家庭債務截至2005年第3季度已達11.4萬億美元。由於進口大大超過出口,美國每天必須從比較窮的國家借債20億美元,以彌補巨額貿易逆差。還必須指出,美國的巨額貿易逆差之所以出現,同它的以雙重標准為基本特徵的所謂出口管制政策有密切的關系。從美國的產業結構看,資本技術密集型的高科技產業是它的優勢,而勞動密集型的生活必需品的產業則是它的劣勢。這就決定了美國必須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而出口高科技產品。可是,美國大量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同時,卻嚴格限制高科技產品出口,這必然造成貿易失衡,尤其是中美貿易失衡。 從發展中國家考察,有三種情況影響國際貿易失衡問題。其一,必要的外匯儲備是預防和解決金融危機的有效手段。近20多年來拉丁美洲和亞洲發生的幾次金融危機都是首先從外匯短缺突破的,而最終又是靠外力注入外匯解決的。慘痛的教訓使不少發展中國家明白,必須通過各種途徑增加外匯儲備,以備不測風雲。因此,這些國家都力求出口大於進口,使外匯增加。這當然會影響貿易的平衡。其二,以貿易盈餘作為投資和增長的引擎。許多發展中國家曾經希望引進大量外資來發展本國經濟。但這種願望並沒有兌現。於是,不得已轉向自力更生,依靠本國的貿易盈餘來積累資金。這就使出口多進口少而形成貿易不平衡。其三,產業轉移導致的赤字或盈餘的轉移。從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初,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大量轉移至不少發展中國家,尤其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因此,使這些國家和地區對歐美發達國家大量出口,保持貿易盈餘。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日本、美國和亞洲「四小龍」又把一些產業轉移至中國大陸,並隨之也把貿易盈餘轉移至中國。這是形成中美貿易不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
盡管從表面上看造成全球貿易失衡的原因眾多,甚至千奇百怪,然而,從根本上研究與觀察,不難發現,它是由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造成的。由於科技、經濟、社會以及自然資源等諸多原因,各國經濟發展的快慢不等。原來一些後進的國家趕上來了,相反,原來先進的國家有的又落後了。於是,舊的經濟秩序和貿易關系必然被打亂,再形成新的秩序和關系。永遠不會停滯在一點上。在摩擦、矛盾與斗爭中前進。平衡、不平衡、再平衡,……循環往復,以至無窮,這就是國際貿易發展的一條客觀規律。

③ 在資本國際化過程中經濟發展不平衡表現在那哪些方面

⑴ 伴隨著資本的國際運動和經濟一體化與全球化的發展,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系與經濟矛盾也並行發展,使得各國的經濟發展速度和經濟實力地位發生了變化,從而出現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⑵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 在發達國家內部存在著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二戰後,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實力此消彼長、不斷發生變化,從而形成了多極化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到70年代初步形成了美國、日本、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② 在發展中國家內部也存在著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經濟差距逐漸擴大,形成了多樣化的國家類別,大致可以劃分為石油生產和輸出國、新興工業化國家(地區)、原料及初級產品生產和出口國及最不發達國家。③ 而經濟發展不平衡最突出的表現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經濟差距的不斷拉大。資本的國際化運動非但沒有縮小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經濟差距,反而使其擴大。而全球化過程中信息技術革命、金融自由化更加深了全球貧富差距,發展中國家不僅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低下,而且生態環境惡化。主要原因在於發達國家主導國際經濟組織,控制貿易和投資方面的規則制訂權,壟斷世界市場,使真正意義的比較優勢、國際分工不可能實現。

⑶ 因此,發展中國家必須打破發達國家的束縛和控制,獲得與發達國家發展經濟的平等權利。而要做到這一點,最根本的辦法就是建立平等互利、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廣大發展中國家為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進行了長期不懈的努力與斗爭,1974年提出建立新的國際秩序的基本原則和基本要求。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發展中國家更要堅決反對發達國家試圖控制經濟全球化「遊行規則」的霸權行為,通過協調立場和加強合作來促進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

④ 簡述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幾種類型及其原因。

(一)結構性失衡

一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往往取決於貿易收支狀況。如果世界市場的需求發生變化,本國輸出商品的結構也能隨之調整,改該國的貿易收支將不會受到影響;相反,如果該國不能適應世界市場的需求而調整商品的輸入結構,將使貿易收支和國際收支發生不平衡。

由這類因為一國國內生產結構及相應要素配置未能及時調整或更新換代,導致不能適應國際市場的變化,而引起本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稱為結構性不平衡。

(二)周期性失衡

西方國家經濟受再生產周期規律的制約。在再生產周期的各個階段,由於人均收入和社會需求的消長,會使一國的國際收支產生不平衡。由於生產和資本國際化的發展,主要西方國家經濟周期階段的更替會影響其他國家經濟,致使各國發生國際收支不平衡。

這類跟經濟周期有關,一種因經濟發展的變化而使一國的總需求、進出口貿易和收入受到影響而引發的國際收支失衡情況,稱為周期性不平衡。

(三)收入性失衡

一國國民收入發生變化而引起的國際收支不平衡,可能是由於經濟周期階段的更替,也可能是由於經濟增長率的變化所引起的。一國國民收入的增減,會對其國際收支產生影響:國民收入增加,貿易支出和非貿易支出都會增加;國民收入減少,則貿易支出和非貿易支出也會減少。

這種由於國民收入的變化所引起的國際收支不平衡,稱為收入性不平衡。

(四)貨幣性失衡

在一定的匯率水平下,一國貨幣如果高估,則該國商品的貨幣成本與物價水平高於其他國家,必然不利於出口而有利於進口,從而使出口減少和進口增加;相反,則出口增加和進口減少。這種由於貨幣對內價值的高低所引起的國際收支不平衡,稱為貨幣性不平衡。

(五)政策性失衡

由於一國推出重要的擴張或緊縮的財政或貨幣政策,或者實施重大改革而引發的國際收支不平衡。

(六)貿易競爭性失衡 由於一國商品缺乏國際競爭力所引起的失衡

(七)過度債務性失衡 一些發展中國家在發展民族經濟的過程中,違背了量力而行的原則,借入大量外債,超過了自身的承受能力,同時一些發達國家實施高利率政策和保護主義措施,結果使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進一步惡化,國際收支逆差不斷擴大。

(八)偶發性原因

除以上各種經濟因素之外,政局動盪和自然災害等偶發性因素,也會引起貿易收支的不平衡和巨額資本的國際移動,因而使一國國際收支不平衡。

就上述各個原因來說,經濟結構性因素和經濟增長率變化所引起的國際收支不平衡,具有長期、持久的性質,而被稱為持久性不平衡;其他因素所引起的國際收支不平衡,僅具有臨時性,因而被稱為非持久性不平衡。

(4)國際貿易不平衡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擴展閱讀

國際收支失衡是指一國經常賬戶、金融與資本賬戶的余額出現問題,即對外經濟出現了需要調整的情況。一國國際收支失衡的經濟影響

不是指會計賬面上借貸雙方出現不平衡,因為借貸雙方始終是平衡的。對外,國際收支失衡造成匯率、資源配置、福利提高的困難;對內,國際收支失衡造成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困難,即對外的失衡影響到國內經濟的均衡發展,因此需要進行調整。

在傳統的1977年的國際收支表中,只要基本差額即經常賬戶與長期資本賬戶的差額出現不平衡,人們便認為國際收支需要調整了。

自主性交易是否平衡,是衡量國際收支長期性平衡的一個重要標志。

自主性交易亦稱事前交易,是指個人或經濟實體為了經濟上的某種目的而自主進行的交易。一國在一個長時期里自主性交易平衡,無須再依靠調節性交易來調節與維持,就可以說該國國際收支達到了實質性平衡。

補償性交易的觀點 也稱事後交易,是指在自主性交易出現缺口或差額時進行的彌補性交易

⑤ 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有哪些表現論述

當前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l)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經濟發展回不平衡。
(答2)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南北差距明顯擴大。
(3) 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經濟發展不平衡。

正是上述三方面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使得地區之間,國家之間的不平衡加劇。這是21世紀世界經濟發展中所必須重視的問題,它會對世界政治、國際關系產生深遠的影響。

⑥ 國際貿易發展不平衡的表現在哪裡

技術貿易和新型服務的迅速崛起,傳統的國際貿易發展幾近停滯,初級產品交易量有所下降,專不屬平衡表現在:

  1. 貿易方式和結構發展不平衡;

  2. 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貿易不平衡,美中貿易不平衡就是突出的例子;

  3. 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失衡,愈演愈烈的美、日、歐之間的貿易不平衡日趨嚴重;

  4. 再有就是石油出口國和進口國之間的新的不平衡。

⑦ 試述國際收支不平衡的表現形式有哪些

分為國際收支逆差的影響和順差的影響。逆差:1,國際收支逆差導致匯率下降,匯率下降後外匯市場干預進來,造成一國外匯儲備的減少。2,國際收支逆差導致匯率下降,政府採取緊縮貨幣政策,利率會上升,影響經濟增長,失業增加,國民收入減少。順差:1,國際收支順差會使匯率上升,出口下降,然後失業加劇。2,順差導致貨幣供應量增加,通貨膨脹嚴重。3,順差使得其他國家逆差,加劇貿易摩擦。4,順差會導致過度出口,國內可用資源減少。

⑧ 在資本國際化過程中經濟發展不平衡表現在哪些方面

⑴ 伴隨著資本的國際運動和經濟一體化與全球化的發展,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系與經濟矛盾也並行發展,使得各國的經濟發展速度和經濟實力地位發生了變化,從而出現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⑵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 在發達國家內部存在著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二戰後,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實力此消彼長、不斷發生變化,從而形成了多極化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到70年代初步形成了美國、日本、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② 在發展中國家內部也存在著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經濟差距逐漸擴大,形成了多樣化的國家類別,大致可以劃分為石油生產和輸出國、新興工業化國家(地區)、原料及初級產品生產和出口國及最不發達國家。③ 而經濟發展不平衡最突出的表現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經濟差距的不斷拉大。資本的國際化運動非但沒有縮小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經濟差距,反而使其擴大。而全球化過程中信息技術革命、金融自由化更加深了全球貧富差距,發展中國家不僅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低下,而且生態環境惡化。主要原因在於發達國家主導國際經濟組織,控制貿易和投資方面的規則制訂權,壟斷世界市場,使真正意義的比較優勢、國際分工不可能實現。

⑶ 因此,發展中國家必須打破發達國家的束縛和控制,獲得與發達國家發展經濟的平等權利。而要做到這一點,最根本的辦法就是建立平等互利、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廣大發展中國家為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進行了長期不懈的努力與斗爭,1974年提出建立新的國際秩序的基本原則和基本要求。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發展中國家更要堅決反對發達國家試圖控制經濟全球化「遊行規則」的霸權行為,通過協調立場和加強合作來促進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

⑨ 我國當前存在的不平衡發展問題的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主要表現:
1.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如經濟設施等。
2.地區經濟結構。如第三產業的比重。
3.人民生活水平。如消費。
4.人均收入。
主要原因:
1.自然資源分布不均衡以及開發建設程度的不同導致經濟發展不均衡
2.工業基礎,技術條件的差異導致發展不平衡
3.生態建設以及市場化運作程度等導致經濟發展不平衡
4.經濟發展政策導致發展不均衡
5.人才流動導致經濟發展不均衡
6.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的不均衡影響

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表現
80年代到2002年,東部經濟總量佔全國的50.2%-57086%。中部人均GDP佔全國GDP的80%-75%。西部人均GDP佔全國人均GDP的70%-59%。城鄉差距達到3.2:1。

我國城鄉,地區發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現
大體有這么幾點:1.濟濟發展水平
2.文化發展水平及文化權益無法得到保障
3.公民政治權利不公平
4.總之,是發展權不公平,改革成果分配不公平
(對鄉村和落後地區的不公平也就是城鄉地區不平衡的表現

地區發展不平衡
國有制與不平衡發展
生產力發展不平衡
產業發展不平衡
城鄉
社會各階層之間的貧富
資源利用與產值不平衡
社會福利分配不平衡
人民意識與經濟增長不平衡
醫療 教育等社會資源分配不平衡

閱讀全文

與國際貿易不平衡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