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貿易 > 國際貿易理論產生

國際貿易理論產生

發布時間:2021-03-10 20:44:54

國際貿易理論是如何解釋國際貿易實踐的

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經歷了古典、新古典、新貿易理論以及新興古典國際貿易理論四大階段。
古典和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以完全競爭市場等假設為前提,強調貿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釋了產業間貿易。二戰後,以全球貿易的新態勢為契機,新貿易理論應運而生,從不完全競爭、規模經濟、技術進步等角度解釋了新的貿易現象。新興古典國際貿易理論則以專業化分工來解釋貿易。 但當代國際貿易的變化主要表現為產業內貿易迅速增長。同一產業內的產品之間的貿易,即一個國家既進口又出口同一類產品,對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提出了挑戰。由此,產生了新國際貿易理論,其核心是建立了更符合實際的前提假設。這種新的理論,主要包含六個方面:
(1)從供給角度:揭示了規模經濟性和不完全競爭市場結構下的企業的壟斷競爭行為成為貿易產生的重要動因與基礎。
(2)強調需求因素對貿易產生和貿易結構的影響。從需求角度進行探索,填補了貿易動因研究視角上的一大空白。
(3)技術差距論以不同國家之間的技術差距為分析前提,認為技術差距和模仿時滯決定了現實的貿易格局。
(4) 提出了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即應當對對本國經濟有重要促進作用的戰略性產業進行扶持補貼。
(5)提出了參加貿易並不總能得到利益的論點。
(6)開始注重國際貿易理論與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的融合

② 簡述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大體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一)抄手工工場時期
(二襲)第一次產業革命到第二次產業革命之間(18世紀60年代-19世紀90年代)
(三)第二次產業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
(一)二戰後的國際貿易增長速度
(二)二戰後的國際貿易的商品結構
原材料、初級產品的地位相對下降,人工合成材料、高科技產品的地位相對上升。
(三)二戰後的國際貿易的地理分布
發達國家地位相對上升,美國地位相對下降

③ 什麼叫做國際貿易純理論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主編的《戰略性貿易政策和新國際經濟學》【注釋】保羅·克魯格曼:《戰略性貿易政策和新國際經濟學》(海聞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和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31頁。【注尾】在全球經濟學理論界享有盛譽。該書是美國商務部在20世紀80年代初召開的一次研討會的理論成果,初版於1986年,由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發行,至1995年已重印七次。該書共收錄了15位經濟學家撰寫的12篇有關國際貿易新理論的力作,從不同角度探討了國際貿易理論的「新思路」。

一、新貿易理論的基本思想

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其代表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及原因的研究》(1776年)中提出的「絕對優勢說」堪為自由貿易理論之濫觴。鑒於亞當·斯密「地域分工論」存在著明顯缺陷,大衛·李嘉圖對其進行了修正,創立了「相對優勢說」,標志著國際貿易理論的重大突破。但該理論仍然不能完全解釋國際貿易的發生機制。1933年,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及其學生俄林以「資源稟賦說」科學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戰後國際貿易理論成了赫俄理論的一統天下。

(一)戰略性貿易理論。20世紀80年代初,國際貿易形態發生了很大變化,實際上已經不再是古典理論所設想的那種交換了,如資本要素豐裕的國家傾向於出口資本密集性產品,有熟練勞動力的國家傾向於出口技術密集型產品,而不發達國家則出口原材料,等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雖然國家的技術差異和資源稟賦仍然主要決定了國際貿易的基本模式,但相當部分國際貿易不可簡單地歸因於出口國的自然優勢,相反,越來越多的貿易來源於規模經濟和因技術創新而形成的人造優勢。

這說明國際貿易形態的歷史性變遷對經濟學家提出了挑戰。只有在現有貿易思想基礎上發展一套新理論,才能重新解釋國際貿易領域里正在發生的巨大變遷。70年代發展起來的產業組織學提出了分析寡頭競爭產業的新方法,從而催生了國際貿易新理論。

古典貿易理論建立在市場不會偏離「完全競爭」太遠的假設之上,市場上有許多生產者,每個生產者力量都很小,不會試圖去影響價格或其競爭對手未來的行為。然而,戰後以來產業內貿易和發達國家之間貿易的迅速增長說明完全競爭的假設是不合適的,現在相當一部分貿易是由大規模生產的優勢、積累的經驗和通信技術的創新所決定的,由眾多小企業之間展開的原子狀的競爭已經難以看到,而少數幾家大型企業之間的不完全競爭卻隨處可見。例如,大型客機市場基本上由「波音」和「空中客車」兩家寡頭航空公司所壟斷,每一方都有影響價格的能力,它們做出戰略性的行動,以期影響競爭對手的行為。

古典貿易理論在於證明自由貿易是最好的。古典理論假定市場競爭是完全的。一國在某一產業的比較優勢是貿易發生的根本原因,每個國家都因其各自的要素稟賦而參與國際分工。因此,在一個競爭激烈的經濟中,「租」非常少,因而經濟中不存在「戰略性」部門,自由貿易政策是各國最好的選擇,在各國都支持自由貿易的情況下,每個國家都能從貿易中獲益,且一國的收益並不以他國的損失為代價,自由貿易不是零和博弈。古典理論甚至認為,即使世界上只有一個國家奉行自由貿易原則,其他國家都一律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該國仍能從自由貿易中獲益。因此,自由貿易是古典理論的鐵律。

在產業組織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貿易理論對古典貿易理論提出挑戰。新理論既是對古典貿易理論的繼承,又有所超越。它認為,國際分工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歷史的偶發性,是一國特定的歷史、某個偶發事件和經濟政策的產物,並不是完全由各國資源稟賦差異所決定的。新理論最有意義的創新在於引入了不完全競爭和規模經濟理論,從而使國際貿易理論從完全競爭這一假定條件的束縛下擺脫出來,市場中不完全競爭是普遍現象,完全競爭才是特例。在不完全競爭市場下,產業領域存在著規模經濟報酬遞增的現象,這個理論有力地挑戰了古典貿易理論所認為的規模經濟報酬不變的傳統觀點。由於市場競爭是不完全的,「租」不可能因競爭而完全消失,在一些產業,資本和勞動有時會獲得比其他產業高得多的回報率,因而經濟中存在著「戰略性」部門。如果政府能夠識別出這些戰略性部門,就有可能採取戰略性貿易政策。所謂戰略性貿易政策,是指在「不完全競爭」市場中,政府積極運用補貼或出口鼓勵等措施對那些被認為存在著規模經濟、外部經濟或大量「租」的產業予以扶持,擴大本國廠商在國際市場上所佔的市場份額,把超額利潤從外國廠商轉移給本國廠商,以增加本國經濟福利和加強在有外國競爭對手的國際市場上的戰略地位。政府參與國際經濟競爭顯然會從根本上改變國際貿易的通行規則,因而被視為提升其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活動。

(二)選擇戰略性產業的基本標准。如果說經濟中存在著戰略性部門,那麼企業家或經濟學家該怎樣識別它們?克魯格曼提出了識別戰略性部門的兩項標准,一是看該部門是否有大量的「租」存在,即該部門的資本或勞動回報率是否特別高;二是看該部門是否存在著外部經濟,即某一企業的研究開發活動或經驗對其他企業會產生技術外溢。然而,由於外溢是沒有市場價格的,根據這項標准去衡量戰略性部門有一定難度。

(三)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幾種形式。一旦選定某些產業為戰略性產業,政府應該採取什麼措施保護這些優選產業的發展呢?克魯格曼和詹姆斯·布蘭德(James Brander)提出了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幾種可能的應用形式。

1.以轉移利潤為目的的補貼。這項戰略性政策涉及到運用補貼來加強在有外國競爭對手的國際市場上的戰略地位,其基本思想是要把利潤從國外廠商轉移給國內廠商。政府補貼可能使本國廠商降低產品成本,從而在有利可圖的國際市場上佔有更大份額。由於成本補貼迫使外國競爭對手削減產量,使本國廠商得到額外利潤,這些利潤超過政府的補貼數額,即廠商的受益超過納稅人的損失。這說明出口補貼(或生產補貼)增加了國內經濟福利。

2.保護本國市場。比較典型和普遍運用的是國內市場保護政策。在國際貿易實踐中,對國內進口競爭產業的保護政策歷來基於出口鼓勵政策。保護政策的古典版本是有名的「幼稚產業」理論,最早由漢彌爾頓提出,李斯特加以發展和完善。克魯格曼在1984年提出了一些與幼稚產業論相似的論點。一種觀點認為,在規模經濟情況下,隨著總產量上升,邊際成本遞減,阻止外國廠商進入國內市場,不僅可以幫助本國廠商佔領被保護的國內市場,也會使本國廠商在出口市場上獲利;另一種觀點基於「干中學」思想,「干中學」在結構上與邊際成本遞減的情形是類似的。在一個受保護的國內市場上,本國廠商生產得更多,比外國競爭者學習得更快,它的「學習曲線」向下移動。

二、新貿易理論在美國興起的深層背景

20世紀80年代初,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在美國興起,不是偶然的。

首先,它與同時代美國經濟形勢發生的深刻變化有著密切聯系。隨著歐洲的復興、日本的崛起,美國逐漸喪失了在世界經濟中的絕對優勢地位。特別是日本作為經濟、科技和金融大國的崛起,成為在國際競爭中對美國具有較大威脅的經濟大國。80年代,日本國民生產總值已相當於美國的60%,在高科技方面,日本已在不少領域明顯超過西歐而對美國構成巨大挑戰,日本的對外貿易發展速度驚人,1979年日本的進出口總額較1955年增長了46.5倍,佔世界貿易總量的比重隨之從2.3%提高到6.5%,而美國在同期則從14%下降到12%。【注釋】方連慶、劉金質和王炳元主編:《戰後國際關系史(1945-1995)》,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上冊,第524頁。【注尾】當時,美國各界正在為國際競爭力開始下降而擔憂,日本和歐共體國家卻通過政府補貼或保護等手段對高科技產業實行扶持政策,由此,在美國引發了一場關於美國是否也應該對自己的目標產業進行扶持的爭論。歐共體對農產品的長期補貼政策,使得美國有時也考慮運用補貼或其他優惠政策促使其他國家購買美國而非其競爭對手歐共體的農產品。而日本、韓國的汽車和家電業的發展主要得益於政府的產業政策。為了重建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絕對優勢,美國經濟學家開始考慮要麼採取對抗性的貿易政策,在政府保護下發展一些支柱產業同日本和歐共體競爭,要麼,對日本和韓國等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施加政治壓力或展開貿易談判,迫使他們降低在經濟領域的國家介入程度。在這種背景下,里根和布希兩屆政府在貿易理論、貿易思想上逐步背離了自由貿易原則,開始轉向所謂公平貿易和管理貿易。

其次,貿易政策在美國經濟政策中的地位日益上升。直到1960年,美國製造業仍然主要是向國內消費者提供產品,企業的競爭對手基本上局限於來自國內的廠商。此後,貿易的重要性開始上升,據統計,1960至1980年期間,進出口佔美國製造業增加值的比重增長了一倍多,這表明國際因素對美國經濟的重要性日益上升,伴隨著企業競爭由純國內性質的問題轉變為國際性質的問題,貿易政策也不再被視為僅僅是美國的國內政策,而成為對外經濟政策的一部分。美國對國際貿易的依賴性越來越強,提高了國家貿易政策對國內經濟變數的影響力,貿易政策作為達到國內目標和反擊外國企業的不公平貿易的手段也越來越具有吸引力。

第三,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產業內貿易和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發展迅速,以比較優勢和要素稟賦為基礎的傳統國際貿易理論已難以對此做出合理解釋。主要表現在發達國家間貿易和產業內貿易發展迅速,這對新自由主義的經濟理論提出了挑戰,古典理論的比較優勢說和新古典理論所秉持的要素稟賦論的解釋力降低,國際政治經濟學需要發展新的分析框架。羅伯特·吉爾平認為「80年代的種種事態發展,已經對國際政治經濟學的性質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注釋】羅伯特·吉爾平:《國際關系的政治經濟學》(楊宇光等譯),經濟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195頁。【注尾】克魯格曼說得更明白:「一直可以用來說明1880年甚至1950年的經濟狀況的古典的自由貿易理論,已不適用於解釋1984年的世界經濟」。這在客觀上要求理論界重新思考國際貿易理論,創立新學說,對戰後以來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國際貿易新模式做出科學解釋。

在這種背景下,經濟學家們試圖解釋戰後發達國家間貿易和產業內貿易迅速增長這一國際貿易領域的新現象,於是出現了國際貿易理論的「新思想」,新思想的「內核」是關於戰略性貿易政策的理論。該理論的核心是賣方寡頭公司在國際貿易和對外投資中的日益重要性,這種公司可能利用越來越多的利潤、實踐經驗和阻礙競爭對手的壁壘加強自己的地位。【注釋】羅伯特·吉爾平:《國際關系的政治經濟學》,第201頁。【注尾】 在國際競爭日益加劇的時代,各國政府有可能代表本國公司執行戰略性貿易政策,即通過財政補貼或國內市場保護等手段增強本國公司的國際競爭優勢,使超額利潤從外國廠商轉移給本國廠商。

三、理論特色

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安排了一系列由美國貿易代表的官員和貿易、產業政策專家參加的會議,散發事先准備好的有關當前貿易政策問題的案例材料,希望學者們能提供與這些問題有關的合適的分析框架。不少美國經濟學家開始投身於新貿易政策的理論研究,試圖藉此為美國實施戰略性貿易提供理論依據和政策辯護。新貿易理論成為炙手可熱的研究領域,戰略性貿易政策也成為經濟學家和政治學家討論的熱門話題。

保羅·克魯格曼主編的《戰略性貿易政策和新國際經濟學》,匯集了80年代美國學者關於戰略性貿易政策及新貿易理論的主要研究成果。該書有三大特點:

首先,無論是經濟學家們對新理論的探討還是研究成果的結集發表,都反映了美國學術研究的實用傳統。可以說,所有這些研究成果都有著極強的現實針對性,它們試圖解釋戰後國際貿易的三個基本事實:一是戰後60%的貿易是在發達國家之間進行的,「北北」貿易壓倒了「南北」貿易;二是它解釋了產業內貿易迅速擴大的原因;三是它說明,在不完全競爭市場下,在由賣方寡頭公司相互競爭的經濟中,政府幹預有可能改變戰略博弈的基本結構,從而為本國廠商贏得國際競爭優勢,把超額利潤從外國廠商轉移給本國廠商。不少學者將戰後日本在一些重要的經濟部門所取得的成就歸之於日本政府的戰略性貿易政策和產業政策。

其次,保羅·克魯格曼為本論文集撰寫的「導論」提出了國際貿易理論的「新思路」。他重在提出問題,比如,國際貿易新理論的經濟依據是什麼?企業家和經濟學家怎樣識別戰略性產業?政府能否成功地實施戰略性政策?日本的經濟成就與戰略性政策有何聯系?日本的產業政策值得美國仿效嗎?假定美國根據新貿易理論採取更積極的、掠奪性的貿易政策,外國政府將做何反應?等等。論文集的其他14位學者則見仁見智,分別從不同角度給予了不同程度的回答。

第三,該論文集並沒有就新貿易理論和戰略性貿易政策達成共識。從政策建議角度來看,多數學者不贊成美國政府採取戰略性貿易政策,也不贊成政府對任何特定產業進行扶持。美國有著相當發達的資本市場和勞務市場,各種生產要素都是高度流動性的,市場導向仍是資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市場在引導資本和勞務向高技術部門轉移過程中仍將發揮重要作用。因此,學者們建議,美國政府應對實行干預主義的產業政策抱慎重態度。部分學者指出,戰略性政策只有在缺乏其他更好的政策時才能應用,而且只能是臨時性的。

盡管戰略性貿易政策難以付諸政策實踐,單從理論上來說,它注重把有關公司和工業組織的理論應用於貿易關系,強調學習曲線、規模經濟和外部性,是對古典和新古典經濟理論的重大突破。古典經濟理論把重點放在解釋「南北」貿易上,而新理論著重解釋「北北」貿易;古典理論認為貿易只是在公司之間進行,新理論認為存在著政府與公司合謀以攫取「租」(超額利潤)的可能性;古典理論假定市場是完全競爭的,「租」是不存在的,新理論假定市場競爭是不完全或壟斷的,在某些產業中存在著大量的「租」;古典理論假定資本和勞動是不流動的,比較優勢是靜態的,新理論假定資本和勞務都是流動的,比較優勢是動態的和人為的。

克魯格曼主編的這部《戰略性貿易政策和新國際經濟學》是目前國外關於新貿易理論的權威文獻之一。它正式確立了戰略性貿易政策所倡導的政府幹預可使經濟福利最大化的論斷的學術地位,不僅反映了經濟學知識的新進展,而且從實際出發,比較合理地解釋了戰後國際貿易的新模式。

④ 國際貿易理論的當代變化

當代國際貿易的變化主要表現為產業內貿易和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迅速增長。所謂產業內貿易(intra-instiry trade)是與傳統國際貿易理論解釋的產業間貿易(inter-instry trade)相對的一個概念,指的是同一產業內的產品之間的貿易,也就是說一個國家既進口又出口同一類產品。
這些現象的出現對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提出了挑戰。佔世界貿易額相當大比重的一部分貿易並不是因為比較成本的差異或者資源稟賦的差異而發生的。為了解釋這些國際貿易的新現象,以克魯格曼、雷蒙德·弗農等為代表的大批經濟學家提出了各種新的學說。這些學說與傳統國際貿易理論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我們把這些學說稱為新國際貿易理論。

⑤ 主要的國際貿易理論有哪些

成本優勢理論、要素稟賦理論、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新貿易理論

⑥ 國際貿易的理論基礎是什麼

國際貿易的理論基礎是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理論的主指是絕對優勢理論,指各國在生產同樣產品時,勞動生產率的絕對差異所導致的各國之間生產優勢的不同,因此各國應專門生產本國勞動生產率較高的產品。

亞當·斯密是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理論的創始者。在其代表著作《國富論》中,他提出了國際分工與自由貿易的理論。在對其理論的論述中,斯密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

在他看來,適用於一國內部的不同職業之間、不同工種之間的分工原則,也適用於各國之間。他認為,每一個國家都有其適宜於生產的某些特定的產品的絕對有利的生產條件,去進行專業化生產,然後彼此進行交換,則對所有交換國家都有利。

絕對成本學說這一學說從勞動分工原理出發,在人類認識史上第一次論證了貿易互利性原理,克服了重商主義者認為國際貿易只是對單方面有利的片面看法。

這種貿易分工互利的雙贏思想,到現代也沒有過時,將來也不會過時。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雙贏理念仍然是當代各國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分工貿易的指導思想。

成本=機會成本=經濟成本,邊際機會成本=邊際成本

(6)國際貿易理論產生擴展閱讀:

當前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和特點可以歸納為六個方面:

1、國際貿易步入新一輪高速增長期,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愈加明顯;

2、以發達國家為中心的貿易格局保持不變,中國成為國際貿易增長的新生力量;

3、多邊貿易體制面臨新的挑戰,全球范圍的區域經濟合作勢頭高漲;

4、國際貿易結構走向高級化,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發展方興未艾;

5、貿易投資一體化趨勢明顯,跨國公司對全球貿易的主導作用日益增強;

6、貿易自由化和保護主義的斗爭愈演愈烈,各種貿易壁壘花樣迭出。

⑦ 國際貿易理論3

客戶的要求不合理,國為我出口大米的價格條件是FOBS廣州,即FOB船上交貨並理倉,買方承擔租船訂艙的義務,賣方租的船應該適航、適貨,我方的責任就是將大米裝船並理艙,並無清潔船艙的責任。所以因船艙不潔所致的貨物污損,責任不在我方,在買方。

⑧ 從國際貿易理論角度分析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

產生原因是生產規模擴大,國內市場無法滿足,需要擴大市場,另外不同國家級產品互通有無。所以國際貿易應運而生。

⑨ 國際貿易理論有哪些

絕對優勢理論,重商主義,幼稚產業保護貿易理論,超保護貿易理論,新保護貿易回理論,戰略貿易理論等答等
其中重商主義是保護貿易理論的第一個理論,分為早期和晚期,早期的代表人物是威廉斯塔福,晚期代表人物有托馬斯.孟
絕對優勢理論是自由貿易理論的第一個理論,代表人物是亞當斯密

閱讀全文

與國際貿易理論產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