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大連海事大學交通工程與物流學院的師資力量
現有教職工46人,有一支整體素質好、層次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在32名專任教師中有教授6名、副教授15名,碩士研究生導師15名、博士研究生導師2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教師2人,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和在讀博士9人。學院學科梯隊結構合理,四名學科帶頭人在全國同行中有較高的知名度,他們均在各行業協會中兼職。現任院長楊贊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兼任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常務理事、中國國際貨代協會專家組組長等職務。
㈡ 福建都有什麼名人
福建歷史名人系列之一(王審知)
王審知(862年—925年),字信通、祥卿,號白馬三郎,河南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五代時期閩王,909年-925年在位。自光啟元年(885年)入閩直到去世,在閩39年,其中在福州32年,先後任福州觀察副使、威武軍留後、檢校刑部尚書、威武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檢校右僕射、檢校司空、特進檢校司徒、檢校太保、琅琊王、中書令、福建大都督長史、閩王等。
唐僖宗中和五年(885年),與其兄王潮、王審邽隨壽州(今安徽壽縣)變民首領王緒轉戰福建,因王緒多疑猜忌,王潮遂發動兵變,囚王緒。其後王潮擴張其勢力,於昭宗景福二年(893年)攻克福州,逐漸佔領今福建省全境,王審知時任福建道觀察副使。干寧四年十二月初六(898年1月2日)王潮過世,王審知襲福建道觀察使、威武軍節度使,後又受封為琅琊王。後梁太祖開平三年(909年),再受封為閩王。王審知出身貧苦,故能節儉自處,在位時省刑惜費,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並稱臣於中原。後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去世,謚忠懿王,廟號太祖,其子王延翰繼立。
王潮、王審知兄弟自中原南下,帶來大批族人,所以至今仍被不少福建、台灣王姓家族奉為始祖,王審知且被福建移民尊為開閩聖王。又由於喜乘白馬,並於兄弟中排行第三,軍中常稱「白馬三郎」,死後為閩北居民立廟奉祀,號「白馬尊王」,現在馬祖還有數座白馬尊王廟。
王審知重視社會的安全、穩定工作。光啟二年(886)八月,王審知兄弟帶兵攻打泉州,殺了貪贓枉法、無惡不作的泉州刺使廖彥若。在福州的福建觀察使陳岩迫於形勢,承認王氏兄弟,並疏請唐朝廷委任其為泉州刺史,泉州面貌很快好轉。大順二年(891),陳岩病卒,內弟范暉在福州自稱留後。景福元年(892),王審知兄弟為了統一福建作了周密准備,經過一年三個月的苦戰,終於在景福二年(893年)五月二十一日,打下了福州城。王氏兄弟入城後,親自"素服葬陳岩"、"厚撫其家屬",取得安定局面。隨後,王氏兄弟還立劉行全廟祀之,大得人心軍威大震,傳檄四方,建州徐歸范、汀州鍾全慕,以及山區、沿海等處游散的武裝力量都相繼歸順,全閩得到統一。王審知採取種種措施,使福建境內的社會秩序得到安定、穩定,為福建的經濟、文化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王審知很重視經濟開發,主要表現:第一、發展水陸交通。天復元年(901)他在築羅城的同時,挖護城濠,建有去思橋、津通門等。天佑三年(906),王審知又在福州正街(今東街口北)毛應橋南築還珠門,建南關橋(今稱安泰橋),還開河通沃橋浦,引潮貫城,後梁開平二年(908年)建沙合橋(又名九仙橋)等。第二、擴大內外貿易。他執政時,取消閩江流域的關卡,以便貨物暢通,以保山區、沿海城市的物資交流。同時,他在黃岐半島開辟對外貿易港,史稱"甘棠港"。隨後福州與朝鮮、印度、蘇門答臘的三佛齊等國家,都經常有使者和商旅往來,在福州等地進行經濟、文化等貿易活動。舶來品有象牙、犀角、珍珠、香葯等應有盡有。第三、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他委派有生產經驗的顏仁郁管理農業,又派得力的官吏"出巡州縣,勸課農桑",把因戰亂而流亡各地的農民盡數招撫回鄉,給予合理安排,鼓勵他們開荒造田,發展生產;他為了減輕農民的賦稅負擔,決定凡耕種"公田",其稅"什一","斂不加暴"、"莫有出征之役"等來減輕農民負擔,他還鼓勵農民栽種茶樹,大量生產出口茶葉等,以增加農民經濟收入;他重視興修水利,如修浚福州西湖,把原來周圍20里的西湖,擴展到40里,灌溉閩縣、侯官兩縣民田;他在福清築海堤,防潮護田,灌溉民田數千畝。第四、發展手工業發展。如閩北山區,辦有很多茶廠,官焙有38處,民焙有1336處。在福州西南,王審知建爐治13所,供鑄造用。在建陽,陶瓷業也較發達。在汀州置鉛場,鑄鉛錢和銅錢。後來又鑄大鐵錢,以五百文為貫。當時手工業生產發展很快。王審知任職期間,福建經濟建設有很大發展,出現了"時和年豐,家給人足"的現象。
王審知重視發展文化教育事業。他重視使用人才,到福建以後,安置了大批的中原流民,特別對文人業士很愛惜,專門設招賢院等機構來接待他們。當時避亂入閩的有詔相溥之子王唐相涉從弟楊沂、知名進士徐寅,還有中原人士楊承休、鄭璘、韓偓、歸傅懿、楊贊圖、鄭戩等,王審知聘任他們做閩國官員,發揮他們的才幹;王審知對福建的知名文人也禮聘他們做官,如任翁承贊為相,黃滔為節度推官等;王審知對義存、師備、神晏等宗教界名流也很尊重。王審知如此愛護文人,使當時福建,特別是福州地區詩文進步很快,陳衍說:"文教之開興,吾閩最晚,至唐始有詩人;至唐末五代,中士詩人時有流寓入閩者,詩教乃漸昌,至宋而日益盛。"
王審知重視發展教育。他採納了翁承贊的建議,在福州"建四門學(高等學府),以教閩中之秀者",選知名人士黃滔等擔任"四門博士"。在王審知的倡導下,當時州有州學,縣有縣學,鄉僻村間設有私塾,"幼已佩於師訓,長者置國庠",使文化教育事業大大發展。
王審知重視搜求書籍。天佑元年(904),王審知組織了大批知識分子,搜集繕寫各家遺書,奉獻給唐政府,充實編史資料,又為徐寅刊印《釣磯文集》等,為搶救和保存祖國的文化遺產作出了貢獻。王審知還修復和創建許多寺和塔,他在主政時,興建和修復了260座寺和6座塔,這些寺塔有的為後代留下了價值的文物,也就是旅遊資源之一。
王審知為唐末五代時期福建的社會安定、穩定、經濟、文化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顯著成績,受到後人的好評。
福建歷史名人系列之二(柳永)
柳永(約971-1053),初名三變,字耆卿,字景庄,排行第七,又稱柳七,福建崇安(今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詞人。出身於儒宦世家,工部侍郎柳宜少子,景佑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又世稱柳屯田。柳永為人放盪不羈,仕途更為坎坷。時人將其舉薦於仁宗,卻只得四字批語:「且去填詞」。仕途無涯,便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流連於歌樓舞榭,沉迷於聲色詞曲,潦倒終身,竟由群妓合金而葬。
古人讀書多為做官,詞於唐代誕生至宋,填詞名家亦多在仕途。北宋時期的著名詞人柳永,可算得上我國第一位專業詞人。
柳永出身於世宦家庭,雖非汴人,但自幼年起就生活在都城東京(開封),在東京的文化藝術氛圍的熏陶之下,他表現出了「善為歌辭」的天才,亦沖破封建禮教的束縛,成為樂工、歌妓們的朋友。《避暑錄話》載:「教坊樂工每得新腔,必求永為辭,始行於世,於是聲傳一時。」柳永的詞,婉約美妙,很受聽眾的喜愛,連仁宗皇帝也愛讓待從樂師反復演唱柳詞。可是柳永沒有想到,他的愛好和行動,卻被人譏笑,說不是上等人所為,說他有才無行。他的詞名滿天下,是為婉約派創始人,都因詞而坎坷一生。當有人在仁宗面前舉薦他時,仁宗皇帝批曰:「且去填詞。」從皇宮里傳出的這句影響他一生的活,並沒有將柳永嚇倒,他以反抗的態度公然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一如既往地填詞、交友,他實際上是皇帝任命的專業詞人了。他除了在開封生活以外,還到過南方一些城市,過著一種流浪的浪子生活。他的《樂章集》收詞近200首,其中不少篇章表現了都城東京的繁華美麗,像元宵節的千門燈火及九陌香風,清明節前後的鬥草踏青及斗雞走馬,場景都十分熱鬧。那首被傳涌千古的《雨霖鈴》,就是他離汴時與戀人分別的傷感之作。
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已經47歲的柳永,迫於各方面的壓力,終於考取了進士。從而結束了專業詞人的生活。
政治上的抑鬱失志,生活上的特殊經歷,以及他的博學多才,妙解音律,使這位「淺斟低唱」、「怪膽狂情」的浪子,成為致力於詞作的「才子詞人」。由於柳永對社會生活有相當廣泛的接觸,特別是對都市生活、妓女和市民階層相當熟悉。都市生活的繁華,妓女們的悲歡、願望及男女戀情,自己的憤恨與頹放、離情別緒和羈旅行股的感受,都是其詞的重要內容。此外,也有一些反映勞動者悲苦生活、詠物、詠史、遊仙等作品。大大開拓了詞的題材內容。他接受民間樂曲和民間詞的影響,大量製作慢詞,使慢詞發展成熟、並取得了與小令並駕齊驅的地位。在詞的表現手法上,他以白描見長;長於鋪敘,描寫盡致;善於點染,情景交融,抒情色彩強烈;語言淺易自然,不避俚俗,使其詞自成一格,廣為流傳。
柳永在詞的內容和表現手法方面都有新的開拓,標志著宋詞的重大變化,對宋詞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其詞音律諧婉,平易輕約,更善情景之融。葉夢得《避暑錄話》中言稱:「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足見其靡盛,而紀昀於《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倍加推崇:「詩當學杜詩,詞當學柳詞。」著有《樂章集》,其詞中名篇有《雨霖鈴》、《鳳棲梧》、《八聲甘州》、《望海潮》等。柳永生平散見張宗橚《詞林紀事》和丁傳靖《宋人軼事匯編》等。
福建歷史名人系列之三(李綱)
李綱,(1083年—1140年),祖籍福建邵武,生於秀州華亭(今上海松江縣),曾在徽宗朝內任太常少卿等職。
政和二年(1112年),李綱中進士,任鎮江府學教授;三年後升為監察御史兼權殿中侍御史。李綱素懷赤誠報國之心,面對山河破碎,激昂萬分。他希望北宋君主能像漢武帝一樣「勒兵十萬騎,橫臨邊朔」(李綱《念奴嬌•漢武巡朔邊》);像光武帝一樣「早復收舊物,掃清氛祲,作中興主。」宣和元年(1119年),李綱上書徽宗,建議整修軍備,抵抗金軍入侵。徽宗不納忠諫,反而將他貶謫到邊遠的南劍州(今福建)沙縣充當一名監稅小官。
宣和七年冬,金兵大舉南侵後,李綱冒死上血書,請宋徽宗趙佶禪讓帝位於太子趙桓。宋欽宗趙桓即位後,雖然下令抵抗金軍,但心裡卻七上八下沒主意。宰相白時中、李邦彥兩人勸說宋欽宗逃跑。李綱得知消息,立刻求見宋欽宗,說:「太上皇(指宋徽宗)傳位給皇上,正是希望陛下能留守京城,陛下怎麼能走呢?」李綱嚴正陳詞駁斥白時中等人認為京城城池不堅固,無法固守的逃跑主張,說:「天下的城池,沒有比京城更堅固的。只要皇上督率抗戰,哪有守不住的道理。」宋欽宗迫於無奈,只好任命李綱為尚書右丞兼親征行營使,負責防衛京都。李綱發動軍民嚴密布防,於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打退金兵對京城的圍攻。
同年二月,朝中一批投降派大臣借姚平仲偷襲金營失敗一事,大肆造謠,說李綱闖了大禍,援軍已經全軍覆沒。宋欽宗聽信投降派的話,一面派使者到金營賠禮,一面把主戰派的李綱、種師道撤職。這個消息一傳出,京都軍民個個氣憤。陳東等數百名太學生上書,數萬軍民集會要求李綱復職,宋欽宗被迫復用李綱。不久,將李綱調出京城,任河北宣撫使,旋以「專主戰議,喪師費財」之罪,貶為毫州明道宮提舉。
是年秋,金兵又大舉南下,宋欽宗急忙下詔起用李綱。李綱雖奉詔率軍北上勤王,但京城已經淪陷。次年五月,宋高宗即位後召李綱回朝擔任宰相。李綱為相後,積極改革弊政,充實國庫,整軍備戰,並提出許多抗金的主張,積極起用抗金派將領,南宋朝國力為之一振。宋高宗雖然用李綱為相,但他實際上卻是寵信黃潛善和汪伯彥兩個親信。李綱極力主張北伐、反對遷都江南,觸犯了黃潛善、汪伯彥一夥,在相位僅75天就被免職。自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起,李綱先後被放逐鄂州(今武昌)、萬安軍(今廣東萬寧)等地。
紹興元年(1131年),宋高宗迫於朝野的呼籲,再次起用李綱,先後任命李綱為荊湖廣南路宣撫使兼潭州(今長沙)知州、江西南路安撫制置大使兼隆興(今南昌)知府等職。李綱一方面積極招撫流亡,發展生產,整飭軍政;一方面再次上書宋高宗要他認真反省得失,待機北伐。但,宋高宗不僅不體諒李綱的愛國之心,反而處處節制他。李綱悲憤地感到:「六代興亡如夢,苒苒驚時月。兵戈凌滅。豪華銷玉,幾見銀蟾圓缺。」逐此產生了「休問六朝興廢事,白萍紅蓼正凝愁。千古一漁舟」的念頭,紹興九年,憤而辭職。
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這位與宗澤、岳飛、韓世忠同為後世敬仰的民族英雄,在福建蒼山松風堂含恨逝世,年僅58歲。他死後葬於福州懷安桐口大家山。為了紀念這位愛國英雄,南宋理學家朱熹、清代民族英雄林則徐先後在福建邵武、福州創建李綱祠。
福建歷史名人系列之四(朱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又號稱晦翁),別稱紫陽。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福建尤溪縣)。南宋儒家學者,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哲學家、經學家之一,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南宋「閩學」的創始人。
朱熹於宋高宗紹興十八年(1148)中進士,歷任泉州同安縣主簿,知南康軍、提舉漸東茶鹽公事、知漳州、知潭州、煥章閣待制兼侍講等職。平生不喜為官,「仕於外者僅九考(共九年),立於朝者四十日」(《宋無學案.元晦學案》上),一生主要的時間(約四十年)在福建講學。晚年捲入當時進行的政治斗爭,被奪職罷祠,其學被定為「偽學」,其人也被定為「偽學首魁」,直到去世之時「罪名」尚未解除。但朱熹死後不久,「黨禁」解弛,朱熹的地位開始日漸上升,最終成為配享孔廟的「孔門十哲「之一,而其在歷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實際影響僅次於孔子和孟子。其思想學說從元代開始成為中國的官方哲學,不僅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傳統思想文化,而且還遠播海外,如李朝時期的朝鮮、德川時代的日本,「朱子學」在政治領域和思想文化領域都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產生相當大的影響。
朱熹幼承家學,其父朱松是楊時弟子羅從彥的門人,少時又師從屬於「洛學」一派的胡憲、劉勉之、劉子0。他早年為學博雜,泛濫詞章,出入佛老,對各種學問有著極為廣泛的興趣。從二十四歲起,他受學於羅從彥門人延平李侗。才開始真正走上理學的發展道路。在經過了長期的刻苦研究之後,朱熹終於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影響最大的哲學家、經學家。朱喜的學問淵博,於學無所不窺,在先秦諸子、佛道思想、史學文學、天文地理、文字音韻、訓詁考據、典章爾律等許多方面,都有相當深要入的研究及不小的成就。更重要的是,朱熹以繼承二程「洛學」為己任,廣泛吸收了周敦頤、張載、邵雍等北宋理學家的思想養分,成為理學的集大成者,他的學說構建起一個規模龐雜而又不失縝密精緻的思想體系。
在經學方面,朱熹有許多著作,如:《易》有《周易本義》、《易啟蒙學》、《蓍卦考誤》、《易傳》、《古易音訓》、《損益象說》、《易答問》、《朱文公易說》等;《書》有《書古經》、《書傳輯說》、《書說》、《文公書說》、《書經問答》等;《禮》有《儀禮經傳通解》、《儀禮經傳圖解》、《朱子井田譜》、《禮記辯》、《儀禮經傳通解續》、《朱子禮纂》等;《孝經》有《孝經刊誤》、《孝經存異》;《四書》有《四書集注》、《四書或問》、《論孟精義》、《中庸輯略》、《大學集傳》、《大學詳說》、《大學啟蒙》、《論語要義》(兩種)、《論語訓蒙口義》、《論語詳說》、《孟子集解》、《孟子問辨》、《四書音訓》等。以上還是不完整的統計,但僅從以上這個書目就足以說明朱熹在經學上的成就。在這些著作中,影響最巨的無疑當推《四書集注》。自元朝中期後,此書成為科舉考試的標准解釋,一直到清末廢除科舉為止。朱熹於《四書》幾乎用了他畢生的精力,他早年著力於《論語》、《孟子》,晚年尤工於《大學》、《中庸》,辨析毫釐,遠在《易本義》和《詩集傳》(這兩書了為明清科舉功令)之上。至於對《大學》分經傳、補「格致」,那是出於其經學中的「宋學」之主觀立場,此點雖有論辯之餘地,卻也屬可以理解的舉措。
朱熹治經,既重漢唐註疏,又不一味推尊,其方法如其在《論語訓蒙口義》中所說的:「本之註疏以通訓詁,參之釋文以正其音讀,然後會之於諸老先生之說,以發其精微。」自義理之學興,學者多以為得孔孟不傳之統,對漢儒經注頗為鄙薄,朱熹認為這是不恰當的。所以,他努力把訓詁與義理結合起來,這是朱熹對經學的一大貢獻。正如錢穆指出的:「朱子於經學,雖主以漢唐古註疏為主,亦采北宋諸儒,又采及理學家言,並又采及南宋與朱子同時之人。其意實欲融貫古今,匯納群流,采擷英華,釀制新實。此其氣魄之偉大,局度之寬宏,在儒學傳統中,惟鄭玄堪在伯仲之列。惟兩人時代不同,朱子又後鄭玄一午年,學術思想之遞衍,積愈厚而變益新。朱子不僅欲創造出一番新經學,實欲發展出一番新理學。經學與理學相結合,又增之以百家文史之學。」(《朱子新學案》)
朱熹一生著述極豐,是中國歷史上著作最多的儒家學者之一,《宋史.藝文志》中著錄者有四十餘種,未著錄的尚有二十餘種,另外由其弟子或後人編纂的著作也有二十餘種。全祖望在《宋元學案》中稱他「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矣」,並非溢美之虛語。朱熹著作中最重要、最有影響的,除《四書集注》外,當推《朱文公文集》、《朱子語類》、《朱子家禮》。
福建歷史名人系列之五(洪承疇)
洪承疇(1593—1665),字彥演,號亨九。福建南安英都霞美鄉(今良山村)人。
洪承疇自幼聰明好學,思緒敏捷,深受老師喜愛。他7歲上溪溢館啟蒙。8歲時,外祖父逝世,他就應用「三字經」口誦簡短祭文,在場親友皆稱贊。11歲時,輟學幫助母親賣煎豆腐,因幫助水溝館學生做對子,熟師洪啟胤探知情況後,免費收洪承疇入學讀書。從《史記》、《資治通鑒》、《三國志》到《孫子兵法》無所不讀,學識淵博。有一次他寫一篇讀書心得,老師看了拍手叫好,並寫了「家駒千里,國石萬鈞」的評語,贊揚洪承疇年少就胸懷大志。後來洪承疇又轉到泉州城北學館念書,學業成績優異。
萬曆44年,洪承疇考中二甲第17名進士。洪承疇從此進入仕途,歷官刑部主事,朗中,兩浙提學道僉事,江西兵備道按察副使。天啟七年,任陝西督糧道參政。崇禎三年,洪承疇遷延綬巡撫,征剿農民起義軍。四年,任陝西三邊總督,於隴東晉西追剿義軍。七年,授兵部尚書,總督關外五省軍務。十一年,率部於潼關南源大破義軍,李自成敗走商洛山中。這十年間,洪承疇轉戰北國沙場,採取集中兵力,逐個圍殲戰術,大挫義軍,為明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十二年,洪承疇又授薊遼總督,成為明末重臣。
崇禎十三年,清太宗率兵包圍錦州,邊關告急。十四年,洪承疇授命率八總兵,十三萬軍隊,一年糧草,出山海關駐鎮寧遠,往救錦州。洪承疇主張且戰且守,步步為營,令敵自困,然後解圍。而兵部尚書陳新甲別有用心主張速戰解圍,並派張若麟任監軍,從中作梗,洪承疇難以從容布陣。加上糧草被劫又無援軍,兵無鬥志。總兵王朴率部先逃,各軍紛紛奔命,又遭清軍伏擊,損失慘重,退守松山。洪承疇被困松山城達半年之久,糧盡援絕,處境艱難。十五年二月十八日夜,松山城守副將夏承德與清軍密約為內應,松山城破,洪承疇被俘。
洪承疇被送到盛京,清遷命其剃頭易服投降,洪承疇拒不剃頭,延頸承刃,「只求速死」,且又絕食七日,仍然「求死不得」。原因是皇太極接受範文程、張存仁的意見,一心想爭取洪承疇歸順,禮賢恩厚,親臨囚室,解貂裘衣之。洪承疇經多方面揣摩,眼見明廷政治腐敗,無可挽回。又看到清廷勃勃興起,兩朝之君襟懷兩樣,以清代明,大勢所趨。即表歸順之意。但有兩年時間,洪承疇仍在觀測時局變化,不任官,不為清廷效勞。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進北京城,崇禎帝吊柳樹,洪承疇看到明王朝已將徹底崩潰,為了拯救中華民族於水火,減少生靈塗炭,才決心為清廷統一中國效力。
順治元年五月二日,洪承疇隨清軍入京。多爾袞接受洪承疇的意見,先遺官宣布王令,錄用明朝降臣,設府縣施政,穩定社會秩序,不屠人民,不焚廬舍,不掠財物,約束軍紀,秋毫無犯;免除三餉,民有輕負之喜。洪承疇仍以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原銜,入內院佐理機務,授秘書院大學士。洪承疇藉助參與國家大計之機,對清朝的政權建設、穩定社會秩序提出一系列措施,諸如襲明制、行保舉、選人才、學漢語、讀儒書等,促進社會發展。
順治二年,洪承疇授命招撫江南各省總督軍務大學士的重任,採取「以撫為主,以剿有輔」的策略。在政治上聯絡族漢地主,以「原官留任」為條件,招撫安徽、江西要地十三府,招降鄭芝龍,清軍入閩;軍事上以瓦解前明兵部尚書張縉顏的抗清力量為重點,使豫、鄂、湘諸省四十餘寨「漸次馴服」;文化上則連續開科取士,(傳說有「狀元不滿中,漢女不入官」的條款)弘揚民族文化傳統,使新進之士有機參與朝政;經濟上疏請准予減免蘇杭賦稅,停徵漕糧等。這些措施,對緩和民族矛盾,減少兵火洗劫,生靈塗炭,減輕人民負擔,穩定社會秩序,促進生產發展,均起了積極作用。
㈢ 福建從古至今在國內出了多少名人(有一點名都可以)你知道的都有誰
中印交往
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唐時統稱為天竺。唐初,中天竺王屍羅逸多(戒日王)征服了天竺五部,以後就不時遣使來通好,唐太宗也一再派出使者報聘。當時兩國的貿易往來極為頻繁。孟加拉、印度半島東西兩岸,經常有中國商船泊港;印度的商船也經常到廣州、泉州來貿易。唐朝輸往印度的商品有麝香、絲織品、瓷器及銅錢等。從印度輸入的物品有寶石、珍珠、棉布、胡椒等。
長期的友好往來促進了中印的文化發展。在文學方面,由於佛教經典的翻譯,中國產生了與佛教有密切關系的變文。在藝術方面,敦煌、雲岡、麥積山以及洛陽龍門石窟的壁畫和雕塑,都保留著印度北部犍陀羅藝術風格的影響。此外,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天文、歷法、醫學、音韻學、音樂、舞蹈、繪畫、建築等也陸續傳入,對中國產生較大的影響。
與此同時,在7世紀末葉,中國的紙經中亞傳到了印度,以後又經尼泊爾傳去了造紙術。從此,印度結束了用白樺樹皮和貝葉寫字的時代。
高僧玄奘
在唐代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兩國的佛教徒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其中最著名的是中國的高僧玄奘和義凈。
玄奘姓陳,河南緱氏(河南偃師縣南)人。627年,他從長安啟程去天竺游學。途經今天的新疆及中亞各國,飽經風霜,歷盡艱險,最後到達了巴基斯坦和印度。他游學十九年,走遍了五天竺各地。
645年(貞觀十九年),玄奘結束了歷時十九年、跋涉五萬余里的偉大行程,回到長安,帶回了梵文佛經六百五十七部。他在長安慈恩寺專心譯經,二十年間譯出佛經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這些佛經後來在印度大部分失傳,中文譯本就成了研究古代印度文學、科學的重要文獻。在印度留學時,玄奘把秦王破陣樂介紹到了印度。回國後,他又把老子《道德經》譯成梵文,送往印度。此外,玄奘還將這次所經歷的各地區的風土、人情、物產、信仰和歷史傳說等等,撰寫成《大唐西域記》十二卷,成為研究中古時期中亞、印度半島等國的歷史、地理和中西交通的寶貴資料。
大唐與印度之戰
初唐年間,在蔥嶺南有國名天竺,今名印度,乃佛陀誕生之地,舉國崇尚佛法。時分東西南北中五大天竺國。
貞觀年間,有唐僧玄奘,俗家姓陳,為求西天佛法,歷盡堅苦,往天竺求佛經。至中天竺見得天竺國王屍羅逸多。那中天竺國王屍羅逸多,又稱摩迦陀王,武功過人,頗有勇略,東征西討,象不弛鞍,轉戰多年,征服另四天竺國。待得見大唐高僧,喜不自禁,與唐僧語曰:「償聞汝國有聖人出世,汝能為我說明聖跡否?」唐僧乃與摩迦陀王略述太宗皇帝生平神武,中原平亂、降服四夷等功績,使得番夷諸國尊譽曰--天可汗。摩迦陀王聞之大為仰慕:「如汝所言,吾當東行面聖,朝覷汝王。」
唐僧在天竺游歷十數年,採集經論六百五十餘部,帶回中土。摩迦陀王多亦派使臣偕唐僧東來,謁見太宗皇帝。太宗亦喜,命雲騎懷儆,持節往撫天竺。摩迦陀王召國人大臣曰:「東土有天朝,名摩訶震旦,從古至今從未與我天竺往來,今摩訶震旦有聖人遣使到此,理當拜迎。」乃出朝恭迎唐使,膜拜受詔。復亦遣使大唐,獻火珠鬱金菩提樹,謁見太宗。兩國遂建交往來。
貞觀二十二年,摩迦陀王屍羅多逸逝世,國內陷入大亂,叛臣阿羅順那自立為主,僭奪天竺寶器,偽立為王。因地遙天遠,唐廷居然未聞。
文成公主怔怔地盯著香帕,上面提著一首詩。那是她在嫁到吐蕃前的一天,她偷偷地召王玄策入了大明宮,那時她正沐浴出來,猶如一隻散著清香的出水芙蓉,正梳著頭,王玄策貼在她的身後,嗅著她的發香,隨口佔了詩一首:
「娥皇垂髻發如雲,輕絲拂面疑似柳
想要問花花含羞, 馨香飄過柳枝頭」
那時節她只想著哪天王玄策立了大功,便可向父皇提親。但她沒有想到那是她和王玄策在大唐的土地上最後一次相會,隨後王玄策就被調去攻打高昌,為她的父皇建那千秋霸業。等他凱旋歸來時,父皇已把自已嫁給了松贊干布,這,也是為了大唐的千秋霸業。更沒有想到的是,她還能和他在這吐蕃國再次相會。此時的王玄策已是大唐右衛長史,奉詣出使天竺,途經此地,順便拜會了吐蕃王庭。如今二人再次見面時已人事全非,昔日的公主已是母儀天下的吐蕃王後,而昔日年輕風流的王玄策,如今已是名蜚海內的大英雄了。
王玄策是自願請詣接這出使天竺的苦差事的,不然行這萬里不毛之地,風餐露宿,受那荒野大漠風號沙礫之苦,沒有皇帝點名是沒人願意來的。不過王玄策卻自已報了名,為了什麼他自已非常清楚。太宗甚喜,接連給了許多賞賜,臨行前還讓他抓了蔣師仁做墊背當他的副史,帶走了唐僧的師弟辯機和尚做翻譯。從騎五十餘,從長安出發,一行人不知行了多少個月總算進了天竺的境內。
辨機是個和尚,倒還好說話,蔣師仁卻從出長安起,一路上就沒有停止過埋怨,一直嘮嘮叨叨到了天竺。他們沒有想到運氣更不好的事情:摩迦陀王已死,阿羅順那篡位,一聽說大唐使節入境,竟派了二千兵將伏擊。
總算玄策、師仁及五十從騎都是久經沙場,雖慌不亂,排成雁行陣把辯機夾在陣中,奮力殺出叢圍,直逃入吐蕃境內,松贊干布聞訊帶了千騎往援,結果只救脫了玄策、師仁、辯機三人,從騎盡皆戰死,全隊覆沒。
玄策大怒之餘,檄召鄰近各部軍府節度使,及近處各大唐番屬國,集兵馬萬余,自為總管,蔣師仁為先鋒,一仗擊潰天竺數萬先頭象騎,直取茶驂和羅城。阿羅順那大驚,守城不出。玄策一心報仇,拿出唐軍攻城的各種技量,雲梯、石車、火攻,狠攻三月余,終攻得茶驂和羅城兵潰城破。玄策一路追來,斬殺天竺兵將三千,另大半趕入恆河中溺死。
玄策以師仁為先鋒,自為後應,趁勢攻入中天竺,發誓要盡滅天竺。而天竺兵將與唐軍逋一接仗便潰不成軍,阿羅順那無奈只好棄國投奔東天竺,求助東天竺王屍鳩摩的援兵,接著再收集些散兵殘將,欲反攻唐軍。玄策、師仁欺天竺人不通兵法,只知蠻斗,設了分兵伏殺計引阿羅順那上鉤,一舉全殲阿羅順那殘部。活捉了阿羅順那,余眾盡皆坑殺。阿羅順那的妻子尚擁兵數萬,據險堅守朝乾陀衛,也被師仁擊破,逃的逃,降的降。至此遠近城邑望風而降,中天竺遂滅,共收得土地五百八十餘所。
因東天竺援兵阿羅順那,玄策欲順勢再亡東天竺,東天竺王屍鳩摩嚇得魂飛魄散,忙送牛馬三萬頭、弓刀纓絡財寶若干,向唐師謝罪,以示臣服大唐,玄策方才罷兵回朝。執阿羅順那及一干降臣,綁俘長安,太宗皇帝大喜過望,下詔封賞玄策,授朝散大夫。
當真是英雄風流不盡數,刀馬所至皆漢土,出塵有詩贊曰:
大漠狼峰孤煙直,天蒼地茫嘯西番。
鐵騎踏破極樂土,揚鞭異域蔑沙場
開疆自有王朝散,何必不忘驃騎郎。
看得出來,唐朝與印度既是相互學習,但是在有紛爭的時候,唐朝決不妥協!
中國在唐朝時候,積極推行對外開放政策,為了與中亞的阿拉伯世界通商,便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
這條海上航線從廣州出發,越過南中國海,橫穿麻六甲海峽,到達當時南海中的大國室利佛逝(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地區的古國)經過馬來半島西岸.到達獅子國(今斯里蘭卡)、印度。由印度再駛向阿曼污,抵達波斯滔頭的重要商埠巴士拉(今伊拉克境內),最終可從巴士拉到阿拉伯帝國首都報達(即巴格達)。
當時的南洋地區,也就是今天的東南亞,只有少量的土著居民,並沒有能與當時唐文明並架的區域文明。後來這塊地方被唐人發現後,就有很多人從福建、兩廣等地移民到此。唐政府曾一度支持這種移民。歷史上稱此次大移民為中華民族的第二次南進運動(第一次是從黃河流域發展到長江流域),這樣極大的促進了東南亞的發展。
可以看出來,唐朝對東南亞的政策主要是去佔領資源,和維持移民,基本上不存在什麼太大的外交事件!
㈣ 誰知道福建有那些歷史名人和事跡
古典小說和譯作。1918年入協和女子大學預科,積極參加五四運動。1919年發表第一篇小說《兩個家庭》,此後,相繼發表《斯人獨惟悴》、《去國》等探索人生的「問題小說」。同時,受到泰戈爾《飛鳥集》影響,寫作無標題的自由體小詩。這些晶瑩清麗、輕柔雋逸的小詩,後結集《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稱為「春水體」。1921年加入文學研究會。同年起發表散文《笑》和《往事》。1923年畢業於燕京大學文科。赴美國威爾斯利女子大學學習英國文學。在旅途和留美期間,寫有散文集《寄小讀者》,顯示出婉約典雅、輕靈雋麗、凝煉流暢的特點,具有高度的藝術表現力,比小說和詩歌取得更高的成就。這種獨特的風格曾被時人稱為「冰心體」,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你們都不知道什麼情況怎麼樣怎麼樣怎麼樣怎麼樣?我要睡覺啊,我就覺得這個世界你不懂啊啊啊吧
㈤ 獨孤皇後第幾集楊贊和宇文珠成婚
第八集劇情
楊瓚被賜婚成附馬 楊堅欲借婚禮行刺宇文護
伽羅見宇文邕能想通,很是欣慰。三人一邊飲酒一邊商討對付宇文護之事,自伽羅行刺後宇文護更是加強戒備,追查只能暗中進行,宇文邕和高熲再三叮囑伽羅不能再私自莽撞行事。伽羅走後,宇文邕卻現出愁容,原來他剛才說的「放下」都是違心之言。
宇文珠請求宇文毓為她和楊瓚賜婚,但公主成婚事關重大,宇文毓做不了主,於是讓宇文珠先去求得宇文護的首肯。宇文珠連夜去到晉國公府,吵著要宇文護同意賜婚。宇文護一向寵溺這個堂妹,但此次一聽是楊瓚,立馬拒絕了宇文珠的請求。宇文珠撒嬌耍賴,宇文護卻不為所動。情急之下,宇文珠拔下發簪,以死相逼,一著急真的刺破了脖頸,昏倒在地。宇文護這才相信宇文珠並非兒戲,勉強同意賜婚,但提出要宇文珠定期向自己匯報楊家動向作為交換條件,心思簡單的宇文珠當即滿口答應。得到了宇文護的首肯,天王才下旨為順陽公主宇文珠和楊瓚賜了婚。
夜晚伽羅又來到家人的靈位前,痛恨造成這一切的都是宇文護。這時忽然有一蒙面人從後面輕扶住伽羅肩膀,伽羅回頭才發現竟然是大嫂。原來當初受傷墜崖的大嫂命大隻是摔斷了腿毀了容貌,並幸得獵戶所救。傷好之後,無處可去的大嫂本想回家看看,卻不想遇到同樣倖存下來的伽羅,九死一生的兩人喜極而泣。門外,擔心伽羅的楊堅正耐心等待,既然今生已認定非伽羅不娶,就想給伽羅一個溫暖的家,無論發生什麼事情楊堅都要陪在她身邊。但伽羅卻狠心拒絕了楊堅,楊家為救自己已經捲入災禍之中,伽羅實在不想再繼續拖累他人,她寧願楊堅一生平安,也不願他陪自己受盡苦難。
楊忠從老部下處得知,宇文護收了楊忠的兩支精兵後將他們打散分配到各地,不願離開長安的將士們與宇文會起了沖突,宇文會甚至狠心將一部分將士殘害致死。這些精兵都是楊忠一手帶出來的,他有責任對將士們負責,與楊堅商量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先發制人。楊堅也有此意,他找到伽羅,將父親決定除掉宇文護父子的決定告訴她,也已計劃好他和伽羅與三弟楊瓚的婚禮放在同一天,並用婚禮引宇文護入瓮後再伺機殺之,希望伽羅能夠配合他演好這出戲。雖然與伽羅成婚是楊堅今生最大的夢想,他還想給伽羅一個盛大的婚禮,但如今形勢所迫已是不可能,楊堅沒有將自己已決心赴死的想法告訴伽羅,如能用自己的性命換伽羅一生平安,縱使不能與伽羅廝守一生楊堅也已心滿意足。
宇文護收到了楊堅與伽羅成親的請柬,料定楊家不敢對自己怎樣,決心赴宴。楊堅打算在宇文護去隨國公府的路上動手行刺,並和伽羅一起請徐卓幫忙沿途安排好人手接應。楊堅還支走了伽羅,私下拜託徐卓在迎親途中打暈伽羅把她送出城,因為他深知伽羅的個性,哪怕日後伽羅會埋怨自己,只要她安全了楊堅就可以放手一搏即使死也無憾了。
成親之日,楊堅策馬來到衛國公府迎娶伽羅,並將自己親手刻的發簪贈與伽羅留作紀念,此時的伽羅也已暗暗打定主意所有苦難均由自己一人承擔,不再給楊家再添麻煩。王後姐姐趕來為妹妹伽羅送嫁,天王也送來了喜酒,伽羅趁人不注意偷偷將葯粉倒入了天王送的美酒中。
㈥ 福建有哪些歷史人物
福建歷史名人系列之一(王審知)
王審知(862年—925年),字信通、祥卿,號白馬三郎,河南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五代時期閩王,909年-925年在位。自光啟元年(885年)入閩直到去世,在閩39年,其中在福州32年,先後任福州觀察副使、威武軍留後、檢校刑部尚書、威武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檢校右僕射、檢校司空、特進檢校司徒、檢校太保、琅琊王、中書令、福建大都督長史、閩王等。
唐僖宗中和五年(885年),與其兄王潮、王審邽隨壽州(今安徽壽縣)變民首領王緒轉戰福建,因王緒多疑猜忌,王潮遂發動兵變,囚王緒。其後王潮擴張其勢力,於昭宗景福二年(893年)攻克福州,逐漸佔領今福建省全境,王審知時任福建道觀察副使。干寧四年十二月初六(898年1月2日)王潮過世,王審知襲福建道觀察使、威武軍節度使,後又受封為琅琊王。後梁太祖開平三年(909年),再受封為閩王。王審知出身貧苦,故能節儉自處,在位時省刑惜費,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並稱臣於中原。後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去世,謚忠懿王,廟號太祖,其子王延翰繼立。
王潮、王審知兄弟自中原南下,帶來大批族人,所以至今仍被不少福建、台灣王姓家族奉為始祖,王審知且被福建移民尊為開閩聖王。又由於喜乘白馬,並於兄弟中排行第三,軍中常稱「白馬三郎」,死後為閩北居民立廟奉祀,號「白馬尊王」,現在馬祖還有數座白馬尊王廟。
王審知重視社會的安全、穩定工作。光啟二年(886)八月,王審知兄弟帶兵攻打泉州,殺了貪贓枉法、無惡不作的泉州刺使廖彥若。在福州的福建觀察使陳岩迫於形勢,承認王氏兄弟,並疏請唐朝廷委任其為泉州刺史,泉州面貌很快好轉。大順二年(891),陳岩病卒,內弟范暉在福州自稱留後。景福元年(892),王審知兄弟為了統一福建作了周密准備,經過一年三個月的苦戰,終於在景福二年(893年)五月二十一日,打下了福州城。王氏兄弟入城後,親自"素服葬陳岩"、"厚撫其家屬",取得安定局面。隨後,王氏兄弟還立劉行全廟祀之,大得人心軍威大震,傳檄四方,建州徐歸范、汀州鍾全慕,以及山區、沿海等處游散的武裝力量都相繼歸順,全閩得到統一。王審知採取種種措施,使福建境內的社會秩序得到安定、穩定,為福建的經濟、文化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王審知很重視經濟開發,主要表現:第一、發展水陸交通。天復元年(901)他在築羅城的同時,挖護城濠,建有去思橋、津通門等。天佑三年(906),王審知又在福州正街(今東街口北)毛應橋南築還珠門,建南關橋(今稱安泰橋),還開河通沃橋浦,引潮貫城,後梁開平二年(908年)建沙合橋(又名九仙橋)等。第二、擴大內外貿易。他執政時,取消閩江流域的關卡,以便貨物暢通,以保山區、沿海城市的物資交流。同時,他在黃岐半島開辟對外貿易港,史稱"甘棠港"。隨後福州與朝鮮、印度、蘇門答臘的三佛齊等國家,都經常有使者和商旅往來,在福州等地進行經濟、文化等貿易活動。舶來品有象牙、犀角、珍珠、香葯等應有盡有。第三、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他委派有生產經驗的顏仁郁管理農業,又派得力的官吏"出巡州縣,勸課農桑",把因戰亂而流亡各地的農民盡數招撫回鄉,給予合理安排,鼓勵他們開荒造田,發展生產;他為了減輕農民的賦稅負擔,決定凡耕種"公田",其稅"什一","斂不加暴"、"莫有出征之役"等來減輕農民負擔,他還鼓勵農民栽種茶樹,大量生產出口茶葉等,以增加農民經濟收入;他重視興修水利,如修浚福州西湖,把原來周圍20里的西湖,擴展到40里,灌溉閩縣、侯官兩縣民田;他在福清築海堤,防潮護田,灌溉民田數千畝。第四、發展手工業發展。如閩北山區,辦有很多茶廠,官焙有38處,民焙有1336處。在福州西南,王審知建爐治13所,供鑄造用。在建陽,陶瓷業也較發達。在汀州置鉛場,鑄鉛錢和銅錢。後來又鑄大鐵錢,以五百文為貫。當時手工業生產發展很快。王審知任職期間,福建經濟建設有很大發展,出現了"時和年豐,家給人足"的現象。
王審知重視發展文化教育事業。他重視使用人才,到福建以後,安置了大批的中原流民,特別對文人業士很愛惜,專門設招賢院等機構來接待他們。當時避亂入閩的有詔相溥之子王唐相涉從弟楊沂、知名進士徐寅,還有中原人士楊承休、鄭璘、韓偓、歸傅懿、楊贊圖、鄭戩等,王審知聘任他們做閩國官員,發揮他們的才幹;王審知對福建的知名文人也禮聘他們做官,如任翁承贊為相,黃滔為節度推官等;王審知對義存、師備、神晏等宗教界名流也很尊重。王審知如此愛護文人,使當時福建,特別是福州地區詩文進步很快,陳衍說:"文教之開興,吾閩最晚,至唐始有詩人;至唐末五代,中士詩人時有流寓入閩者,詩教乃漸昌,至宋而日益盛。"
王審知重視發展教育。他採納了翁承贊的建議,在福州"建四門學(高等學府),以教閩中之秀者",選知名人士黃滔等擔任"四門博士"。在王審知的倡導下,當時州有州學,縣有縣學,鄉僻村間設有私塾,"幼已佩於師訓,長者置國庠",使文化教育事業大大發展。
王審知重視搜求書籍。天佑元年(904),王審知組織了大批知識分子,搜集繕寫各家遺書,奉獻給唐政府,充實編史資料,又為徐寅刊印《釣磯文集》等,為搶救和保存祖國的文化遺產作出了貢獻。王審知還修復和創建許多寺和塔,他在主政時,興建和修復了260座寺和6座塔,這些寺塔有的為後代留下了價值的文物,也就是旅遊資源之一。
王審知為唐末五代時期福建的社會安定、穩定、經濟、文化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顯著成績,受到後人的好評。
福建歷史名人系列之二(柳永)
柳永(約971-1053),初名三變,字耆卿,字景庄,排行第七,又稱柳七,福建崇安(今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詞人。出身於儒宦世家,工部侍郎柳宜少子,景佑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又世稱柳屯田。柳永為人放盪不羈,仕途更為坎坷。時人將其舉薦於仁宗,卻只得四字批語:「且去填詞」。仕途無涯,便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流連於歌樓舞榭,沉迷於聲色詞曲,潦倒終身,竟由群妓合金而葬。
古人讀書多為做官,詞於唐代誕生至宋,填詞名家亦多在仕途。北宋時期的著名詞人柳永,可算得上我國第一位專業詞人。
柳永出身於世宦家庭,雖非汴人,但自幼年起就生活在都城東京(開封),在東京的文化藝術氛圍的熏陶之下,他表現出了「善為歌辭」的天才,亦沖破封建禮教的束縛,成為樂工、歌妓們的朋友。《避暑錄話》載:「教坊樂工每得新腔,必求永為辭,始行於世,於是聲傳一時。」柳永的詞,婉約美妙,很受聽眾的喜愛,連仁宗皇帝也愛讓待從樂師反復演唱柳詞。可是柳永沒有想到,他的愛好和行動,卻被人譏笑,說不是上等人所為,說他有才無行。他的詞名滿天下,是為婉約派創始人,都因詞而坎坷一生。當有人在仁宗面前舉薦他時,仁宗皇帝批曰:「且去填詞。」從皇宮里傳出的這句影響他一生的活,並沒有將柳永嚇倒,他以反抗的態度公然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一如既往地填詞、交友,他實際上是皇帝任命的專業詞人了。他除了在開封生活以外,還到過南方一些城市,過著一種流浪的浪子生活。他的《樂章集》收詞近200首,其中不少篇章表現了都城東京的繁華美麗,像元宵節的千門燈火及九陌香風,清明節前後的鬥草踏青及斗雞走馬,場景都十分熱鬧。那首被傳涌千古的《雨霖鈴》,就是他離汴時與戀人分別的傷感之作。
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已經47歲的柳永,迫於各方面的壓力,終於考取了進士。從而結束了專業詞人的生活。
政治上的抑鬱失志,生活上的特殊經歷,以及他的博學多才,妙解音律,使這位「淺斟低唱」、「怪膽狂情」的浪子,成為致力於詞作的「才子詞人」。由於柳永對社會生活有相當廣泛的接觸,特別是對都市生活、妓女和市民階層相當熟悉。都市生活的繁華,妓女們的悲歡、願望及男女戀情,自己的憤恨與頹放、離情別緒和羈旅行股的感受,都是其詞的重要內容。此外,也有一些反映勞動者悲苦生活、詠物、詠史、遊仙等作品。大大開拓了詞的題材內容。他接受民間樂曲和民間詞的影響,大量製作慢詞,使慢詞發展成熟、並取得了與小令並駕齊驅的地位。在詞的表現手法上,他以白描見長;長於鋪敘,描寫盡致;善於點染,情景交融,抒情色彩強烈;語言淺易自然,不避俚俗,使其詞自成一格,廣為流傳。
柳永在詞的內容和表現手法方面都有新的開拓,標志著宋詞的重大變化,對宋詞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其詞音律諧婉,平易輕約,更善情景之融。葉夢得《避暑錄話》中言稱:「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足見其靡盛,而紀昀於《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倍加推崇:「詩當學杜詩,詞當學柳詞。」著有《樂章集》,其詞中名篇有《雨霖鈴》、《鳳棲梧》、《八聲甘州》、《望海潮》等。柳永生平散見張宗橚《詞林紀事》和丁傳靖《宋人軼事匯編》等。
福建歷史名人系列之三(李綱)
李綱,(1083年—1140年),祖籍福建邵武,生於秀州華亭(今上海松江縣),曾在徽宗朝內任太常少卿等職。
政和二年(1112年),李綱中進士,任鎮江府學教授;三年後升為監察御史兼權殿中侍御史。李綱素懷赤誠報國之心,面對山河破碎,激昂萬分。他希望北宋君主能像漢武帝一樣「勒兵十萬騎,橫臨邊朔」(李綱《念奴嬌•漢武巡朔邊》);像光武帝一樣「早復收舊物,掃清氛祲,作中興主。」宣和元年(1119年),李綱上書徽宗,建議整修軍備,抵抗金軍入侵。徽宗不納忠諫,反而將他貶謫到邊遠的南劍州(今福建)沙縣充當一名監稅小官。
宣和七年冬,金兵大舉南侵後,李綱冒死上血書,請宋徽宗趙佶禪讓帝位於太子趙桓。宋欽宗趙桓即位後,雖然下令抵抗金軍,但心裡卻七上八下沒主意。宰相白時中、李邦彥兩人勸說宋欽宗逃跑。李綱得知消息,立刻求見宋欽宗,說:「太上皇(指宋徽宗)傳位給皇上,正是希望陛下能留守京城,陛下怎麼能走呢?」李綱嚴正陳詞駁斥白時中等人認為京城城池不堅固,無法固守的逃跑主張,說:「天下的城池,沒有比京城更堅固的。只要皇上督率抗戰,哪有守不住的道理。」宋欽宗迫於無奈,只好任命李綱為尚書右丞兼親征行營使,負責防衛京都。李綱發動軍民嚴密布防,於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打退金兵對京城的圍攻。
同年二月,朝中一批投降派大臣借姚平仲偷襲金營失敗一事,大肆造謠,說李綱闖了大禍,援軍已經全軍覆沒。宋欽宗聽信投降派的話,一面派使者到金營賠禮,一面把主戰派的李綱、種師道撤職。這個消息一傳出,京都軍民個個氣憤。陳東等數百名太學生上書,數萬軍民集會要求李綱復職,宋欽宗被迫復用李綱。不久,將李綱調出京城,任河北宣撫使,旋以「專主戰議,喪師費財」之罪,貶為毫州明道宮提舉。
是年秋,金兵又大舉南下,宋欽宗急忙下詔起用李綱。李綱雖奉詔率軍北上勤王,但京城已經淪陷。次年五月,宋高宗即位後召李綱回朝擔任宰相。李綱為相後,積極改革弊政,充實國庫,整軍備戰,並提出許多抗金的主張,積極起用抗金派將領,南宋朝國力為之一振。宋高宗雖然用李綱為相,但他實際上卻是寵信黃潛善和汪伯彥兩個親信。李綱極力主張北伐、反對遷都江南,觸犯了黃潛善、汪伯彥一夥,在相位僅75天就被免職。自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起,李綱先後被放逐鄂州(今武昌)、萬安軍(今廣東萬寧)等地。
紹興元年(1131年),宋高宗迫於朝野的呼籲,再次起用李綱,先後任命李綱為荊湖廣南路宣撫使兼潭州(今長沙)知州、江西南路安撫制置大使兼隆興(今南昌)知府等職。李綱一方面積極招撫流亡,發展生產,整飭軍政;一方面再次上書宋高宗要他認真反省得失,待機北伐。但,宋高宗不僅不體諒李綱的愛國之心,反而處處節制他。李綱悲憤地感到:「六代興亡如夢,苒苒驚時月。兵戈凌滅。豪華銷玉,幾見銀蟾圓缺。」逐此產生了「休問六朝興廢事,白萍紅蓼正凝愁。千古一漁舟」的念頭,紹興九年,憤而辭職。
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這位與宗澤、岳飛、韓世忠同為後世敬仰的民族英雄,在福建蒼山松風堂含恨逝世,年僅58歲。他死後葬於福州懷安桐口大家山。為了紀念這位愛國英雄,南宋理學家朱熹、清代民族英雄林則徐先後在福建邵武、福州創建李綱祠。
福建歷史名人系列之四(朱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又號稱晦翁),別稱紫陽。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福建尤溪縣)。南宋儒家學者,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哲學家、經學家之一,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南宋「閩學」的創始人。
朱熹於宋高宗紹興十八年(1148)中進士,歷任泉州同安縣主簿,知南康軍、提舉漸東茶鹽公事、知漳州、知潭州、煥章閣待制兼侍講等職。平生不喜為官,「仕於外者僅九考(共九年),立於朝者四十日」(《宋無學案.元晦學案》上),一生主要的時間(約四十年)在福建講學。晚年捲入當時進行的政治斗爭,被奪職罷祠,其學被定為「偽學」,其人也被定為「偽學首魁」,直到去世之時「罪名」尚未解除。但朱熹死後不久,「黨禁」解弛,朱熹的地位開始日漸上升,最終成為配享孔廟的「孔門十哲「之一,而其在歷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實際影響僅次於孔子和孟子。其思想學說從元代開始成為中國的官方哲學,不僅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傳統思想文化,而且還遠播海外,如李朝時期的朝鮮、德川時代的日本,「朱子學」在政治領域和思想文化領域都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產生相當大的影響。
朱熹幼承家學,其父朱松是楊時弟子羅從彥的門人,少時又師從屬於「洛學」一派的胡憲、劉勉之、劉子0。他早年為學博雜,泛濫詞章,出入佛老,對各種學問有著極為廣泛的興趣。從二十四歲起,他受學於羅從彥門人延平李侗。才開始真正走上理學的發展道路。在經過了長期的刻苦研究之後,朱熹終於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影響最大的哲學家、經學家。朱喜的學問淵博,於學無所不窺,在先秦諸子、佛道思想、史學文學、天文地理、文字音韻、訓詁考據、典章爾律等許多方面,都有相當深要入的研究及不小的成就。更重要的是,朱熹以繼承二程「洛學」為己任,廣泛吸收了周敦頤、張載、邵雍等北宋理學家的思想養分,成為理學的集大成者,他的學說構建起一個規模龐雜而又不失縝密精緻的思想體系。
在經學方面,朱熹有許多著作,如:《易》有《周易本義》、《易啟蒙學》、《蓍卦考誤》、《易傳》、《古易音訓》、《損益象說》、《易答問》、《朱文公易說》等;《書》有《書古經》、《書傳輯說》、《書說》、《文公書說》、《書經問答》等;《禮》有《儀禮經傳通解》、《儀禮經傳圖解》、《朱子井田譜》、《禮記辯》、《儀禮經傳通解續》、《朱子禮纂》等;《孝經》有《孝經刊誤》、《孝經存異》;《四書》有《四書集注》、《四書或問》、《論孟精義》、《中庸輯略》、《大學集傳》、《大學詳說》、《大學啟蒙》、《論語要義》(兩種)、《論語訓蒙口義》、《論語詳說》、《孟子集解》、《孟子問辨》、《四書音訓》等。以上還是不完整的統計,但僅從以上這個書目就足以說明朱熹在經學上的成就。在這些著作中,影響最巨的無疑當推《四書集注》。自元朝中期後,此書成為科舉考試的標准解釋,一直到清末廢除科舉為止。朱熹於《四書》幾乎用了他畢生的精力,他早年著力於《論語》、《孟子》,晚年尤工於《大學》、《中庸》,辨析毫釐,遠在《易本義》和《詩集傳》(這兩書了為明清科舉功令)之上。至於對《大學》分經傳、補「格致」,那是出於其經學中的「宋學」之主觀立場,此點雖有論辯之餘地,卻也屬可以理解的舉措。
朱熹治經,既重漢唐註疏,又不一味推尊,其方法如其在《論語訓蒙口義》中所說的:「本之註疏以通訓詁,參之釋文以正其音讀,然後會之於諸老先生之說,以發其精微。」自義理之學興,學者多以為得孔孟不傳之統,對漢儒經注頗為鄙薄,朱熹認為這是不恰當的。所以,他努力把訓詁與義理結合起來,這是朱熹對經學的一大貢獻。正如錢穆指出的:「朱子於經學,雖主以漢唐古註疏為主,亦采北宋諸儒,又采及理學家言,並又采及南宋與朱子同時之人。其意實欲融貫古今,匯納群流,采擷英華,釀制新實。此其氣魄之偉大,局度之寬宏,在儒學傳統中,惟鄭玄堪在伯仲之列。惟兩人時代不同,朱子又後鄭玄一午年,學術思想之遞衍,積愈厚而變益新。朱子不僅欲創造出一番新經學,實欲發展出一番新理學。經學與理學相結合,又增之以百家文史之學。」(《朱子新學案》)
朱熹一生著述極豐,是中國歷史上著作最多的儒家學者之一,《宋史.藝文志》中著錄者有四十餘種,未著錄的尚有二十餘種,另外由其弟子或後人編纂的著作也有二十餘種。全祖望在《宋元學案》中稱他「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矣」,並非溢美之虛語。朱熹著作中最重要、最有影響的,除《四書集注》外,當推《朱文公文集》、《朱子語類》、《朱子家禮》。
福建歷史名人系列之五(洪承疇)
洪承疇(1593—1665),字彥演,號亨九。福建南安英都霞美鄉(今良山村)人。
洪承疇自幼聰明好學,思緒敏捷,深受老師喜愛。他7歲上溪溢館啟蒙。8歲時,外祖父逝世,他就應用「三字經」口誦簡短祭文,在場親友皆稱贊。11歲時,輟學幫助母親賣煎豆腐,因幫助水溝館學生做對子,熟師洪啟胤探知情況後,免費收洪承疇入學讀書。從《史記》、《資治通鑒》、《三國志》到《孫子兵法》無所不讀,學識淵博。有一次他寫一篇讀書心得,老師看了拍手叫好,並寫了「家駒千里,國石萬鈞」的評語,贊揚洪承疇年少就胸懷大志。後來洪承疇又轉到泉州城北學館念書,學業成績優異。
萬曆44年,洪承疇考中二甲第17名進士。洪承疇從此進入仕途,歷官刑部主事,朗中,兩浙提學道僉事,江西兵備道按察副使。天啟七年,任陝西督糧道參政。崇禎三年,洪承疇遷延綬巡撫,征剿農民起義軍。四年,任陝西三邊總督,於隴東晉西追剿義軍。七年,授兵部尚書,總督關外五省軍務。十一年,率部於潼關南源大破義軍,李自成敗走商洛山中。這十年間,洪承疇轉戰北國沙場,採取集中兵力,逐個圍殲戰術,大挫義軍,為明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十二年,洪承疇又授薊遼總督,成為明末重臣。
崇禎十三年,清太宗率兵包圍錦州,邊關告急。十四年,洪承疇授命率八總兵,十三萬軍隊,一年糧草,出山海關駐鎮寧遠,往救錦州。洪承疇主張且戰且守,步步為營,令敵自困,然後解圍。而兵部尚書陳新甲別有用心主張速戰解圍,並派張若麟任監軍,從中作梗,洪承疇難以從容布陣。加上糧草被劫又無援軍,兵無鬥志。總兵王朴率部先逃,各軍紛紛奔命,又遭清軍伏擊,損失慘重,退守松山。洪承疇被困松山城達半年之久,糧盡援絕,處境艱難。十五年二月十八日夜,松山城守副將夏承德與清軍密約為內應,松山城破,洪承疇被俘。
洪承疇被送到盛京,清遷命其剃頭易服投降,洪承疇拒不剃頭,延頸承刃,「只求速死」,且又絕食七日,仍然「求死不得」。原因是皇太極接受範文程、張存仁的意見,一心想爭取洪承疇歸順,禮賢恩厚,親臨囚室,解貂裘衣之。洪承疇經多方面揣摩,眼見明廷政治腐敗,無可挽回。又看到清廷勃勃興起,兩朝之君襟懷兩樣,以清代明,大勢所趨。即表歸順之意。但有兩年時間,洪承疇仍在觀測時局變化,不任官,不為清廷效勞。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進北京城,崇禎帝吊柳樹,洪承疇看到明王朝已將徹底崩潰,為了拯救中華民族於水火,減少生靈塗炭,才決心為清廷統一中國效力。
順治元年五月二日,洪承疇隨清軍入京。多爾袞接受洪承疇的意見,先遺官宣布王令,錄用明朝降臣,設府縣施政,穩定社會秩序,不屠人民,不焚廬舍,不掠財物,約束軍紀,秋毫無犯;免除三餉,民有輕負之喜。洪承疇仍以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原銜,入內院佐理機務,授秘書院大學士。洪承疇藉助參與國家大計之機,對清朝的政權建設、穩定社會秩序提出一系列措施,諸如襲明制、行保舉、選人才、學漢語、讀儒書等,促進社會發展。
順治二年,洪承疇授命招撫江南各省總督軍務大學士的重任,採取「以撫為主,以剿有輔」的策略。在政治上聯絡族漢地主,以「原官留任」為條件,招撫安徽、江西要地十三府,招降鄭芝龍,清軍入閩;軍事上以瓦解前明兵部尚書張縉顏的抗清力量為重點,使豫、鄂、湘諸省四十餘寨「漸次馴服」;文化上則連續開科取士,(傳說有「狀元不滿中,漢女不入官」的條款)弘揚民族文化傳統,使新進之士有機參與朝政;經濟上疏請准予減免蘇杭賦稅,停徵漕糧等。這些措施,對緩和民族矛盾,減少兵火洗劫,生靈塗炭,減輕人民負擔,穩定社會秩序,促進生產發展,均起了積極作用。
參考資料:http://100fuwu.cn/shiye/mingren/guonei/lishi/200610/219.html
㈦ 西安伊思靈華泰汽車座椅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西安伊思靈華泰汽車座椅有限公司簡介
西安伊思靈華泰汽車座椅有限公司由德國伊思靈豪森公司和西安華泰汽車座椅有限責任公司共同投資組建,是集開發、生產製造和銷售於一體的汽車駕駛員座椅專業生產廠家。公司開發能力強、工藝技術先進,能夠針對顧客提出的不同要求及市場獲得的信息及時開發出相應的產品。公司主要產品有機械懸浮式、固定可調式、空氣懸浮式、豪華型空氣懸浮式駕駛員座椅等100多個品種。產品按照德國isri公司的座椅設計及製造技術進行生產,具有國際先進水平。
公司生產佔地面積兩萬平方米,現有員工700餘人,建有塗裝和裝配流水生產線,年生產能力達30萬套,產品銷往全國各地。主要客戶有:一汽、東風公司、北汽福田、北方賓士、陝汽集團、濟南重汽、上汽依維柯紅岩、湖北齊星、西飛沃爾沃、蘇州金龍、北京尼奧普蘭、安凱客車、廣西玉柴等大型汽車生產廠家,市場佔有率近幾年持續穩定上升。
公司管理科學化、規范化,堅持「用戶永遠第一」的核心經營理念,以用戶持續滿意、企業持續發展為最終目標。公司建立了ims整合管理系統,已通過iso/ts16949:2009質量管理體系認證、iso14001:2009環境管理體系認證、ohsas 18001:2007職業健康與安全管理體系認證。「華泰」牌汽車駕駛員座椅先後被授予「西安市名牌產品」和「陝西省名牌產品」。公司技術力量雄厚,設備工藝精良,試驗檢測手段齊全,具有獨立研發各種駕駛員座椅的能力和條件,能及時為顧客提供***的產品和優質的服務。
公司建立了以市場為導向的經營機制,樹立以顧客為關注焦點的質量意識,注重了解和挖掘顧客明示的和隱含的要求,想顧客之所想,走在顧客的前面,並提出「產品零缺陷、服務零距離、用戶零抱怨」的營銷理念,在國內各大城市建立售後服務網點12個,時刻為用戶服務,收集用戶信息,綜合分析用戶滿意水平,持續改進產品和服務質量。
企業使命
成就顧客夢想、創造社會價值
企業精神
公司奉行「誠信、篤學、求實、創新」的企業精神,堅持觀念是生產力、觀念是競爭力的思想。
經營理念
公司奉行「用戶永遠第一」的經營理念,滿足用戶需求是公司從事各項工作的基本出發點,超越用戶的期望是我們努力的目標。
社保 雙休 免費工作午餐 交通補助 降溫取暖費 節假日福利 年終福利
聯系電話:84273493
法定代表人:楊贊
成立日期:2005-12-19
注冊資本:5000萬元人民幣
所屬地區:陝西省
統一社會信用代碼:91610104775942888Y
經營狀態:開業
所屬行業:製造業
公司類型:有限責任公司(中外合資)
人員規模:500-999人
企業地址:西安市臨潼區渭水七路4568號
經營范圍:許可經營項目:道路普通貨物運輸。(涉及行政許可的項目,取得相關許可證後在有效期內經營) 一般經營項目:研發、生產各類汽車座椅、工程用車座椅及汽車零部件,並向國內外市場銷售本公司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