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貿易 > 國際貿易的主要理論模型

國際貿易的主要理論模型

發布時間:2021-03-12 05:59:51

㈠ 主要的國際貿易理論有哪些

成本優勢理論、要素稟賦理論、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新貿易理論

㈡ 國際貿易的四大定理是什麼

國際抄貿易有四大模型:
李嘉襲圖模型——比較優勢模型
HO赫克歇爾俄林模型
克魯格曼產業內貿易模型
特定要素模型。

樓主說的四大定理是赫克歇爾俄林模型系列中包括的四大定理:
H-O定理
斯圖爾帕-薩繆爾森定理
羅伯津斯基定理
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

㈢ 傳統國際貿易理論與新型國際貿易理論的異同點

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主要是:絕對優勢理論、相對優勢理論或比較優勢理論、H-O-S模型。
李嘉圖的比較優勢學說,即是各個國家分別從事有利於改善商品交換條件的專業化生產,通過國際交換,以改進各國收入和福利。比較優勢理論主要強調的是國家之間在需求、供給方面具有不同的函數特徵。國與國之間的勞動分工也即專業化生產可以發展不同的技術。因而即使是相同的勞動力,各國的生產函數也不相同,從而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經濟出現分化,各司其職。
赫克歇爾-俄林理論(H-O-S,Eli Heckscher-Bertil Ohin-Paul Semuelson)模型是一個兩國、兩商品、兩資源稟賦的模型。它最主要的前提假設是以下這么幾點:
1)生產要素是同質的、或者說生產的技術水平是相同的,因而產品的生產函數是相同的。2)生產的規模報酬不變。3)符合完全競爭市場模型的前提假設。4)生產要素完全利用。5)各國的生產要素不同,因而商品的要素密集度不同,也就是一般來說的勞動密集型與資本密集型。
H-O-S理論的主要結論是:某一個國家主要出口那種本國所具有的相對豐裕和廉價的生產要素所生產出的產品,同時進口那種本土相對稀缺的生產要素所生產出的產品。
然而,美國經濟學家裡昂剔夫早在1953年根據美國1947年的統計數據發現,美國進口產品的資本/勞動比率>出口產品的資本/勞動比率。這就是說,美國作為一個資本富裕的發達國家出口勞力密集型產品,進口資本密集型產品,這與H-O-S的理論預測不符,被稱為「里昂剔夫之謎」。里昂剔夫的發現徹底推翻了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實證基礎。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20世紀80年代初出現了新國際貿易理論,超越了諸如H-O-S model之類的強調稟賦的傳統國際貿易模型。
其中比較著名的理論有:《高級宏觀經濟理論》作者諾貝爾獎獲得者Romer提出知識資本理論,盧卡斯提出的人力資本理論。經濟學家斯托齊(1988)還提出這樣的觀點:不能夠積極學習新技術與新管理方法的技術停滯部門會導致國家經濟陷入「非增長陷阱」。
在考慮到行業內部貿易特徵與演化的路徑依賴性、FDI(外國直接投資)與跨國公司、專利許可、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技術、人口素質等復雜因素的情況下,新國際貿易理論引進了人力資本、技術進步、規模內部與外部的效應、不完全競爭、跨國資本等新變數。新的理論是從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經濟靜態分析轉變為經濟動態分析。,強調了戰略性國際貿易政策的作用。
傳統的國家貿易理論認為國際間的自由競爭是國家經濟發展的源泉。主流則是依賴這種傳統理論不斷鼓吹貿易自由化對國家經濟增長的重要性,我們經常聽到的詞語——「雙贏」,就是這種觀念的反映。
而新的國際貿易理論則引入內生經濟理論,得出的結論是非完全競爭才是真正的國家競爭優勢的來源。新國際貿易理論認為:國際貿易提高了資本租金或投資回報,長期說來資本積累的分化愈加嚴重,資本密集型產品出口的富國越來越富,資本密集型進口的國家則會由富變窮。這種情況的典型例證就是北美與南美之間的歷史演變。

㈣ 什麼是標准國際貿易模型

俄林模型赫克歇爾?俄林模型這幾個傳統國際貿易理論模型綜合基礎上的,是一個更具有一般性的世界貿易模型,可以用來分析國際經濟學國際經濟學中的很多重要課題。當國家間經濟經濟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時,它們之間的相互貿易可以用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國際貿易理論來解釋,因此這里選擇標准貿易模型對這種經濟條件下反傾銷反傾銷的貿易保護做出分析。

㈤ 求國際貿易理論中ho相關理論

H-O模型的假定:1,兩國,兩產品,兩種生產要素.2,生產要素在世界各國是同質的;並且,生產要素在各國的供給是固定的,在國內可在產業間流動.3,關於生產函數的假定,有三個方面: 生產函數是線性的,且為不變的規模收益(constant return to scale);生產要素邊際生產率為正數但遞減.各國相同產品的生產函數相同,沒有技術的差距.沒有要素密集度逆轉(factor-intensity reversals),即不同的產品以不同的要素組合生產,相同產品的要素組合總是相同的.4,兩國對兩種產品的需求形態(demand pattern)相同,各種商品消費比例取決於價格而非收入,即收入水平和偏好不決定貿易類型(pattern of trade).5,沒有完全的專業化分工現象,即假定兩國在自由貿易下均生產兩種產品.6,沒有運輸成本和貿易障礙,商品和要素市場是完全競爭市場. H—O模型的結論:一國應當出口密集使用該國相對豐裕而便宜要素的商品,而進口密集使用該國相對稀缺而昂貴要素的商品.換言之,勞動豐裕型國家應該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資本密集型產品;而資本豐裕型國家應該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在所有可能造成國家之間相對商品價格差異和比較優勢的原因中,H—O定理認為各國的相對要素豐裕度即要素稟賦(factor endowments)是國際貿易中各國具有比較優勢的基本原因和決定因素.正是這個原因,H—O定理又常被稱為要素稟賦理論。

㈥ 國際貿易的幾種主要理論是什麼

幼稚產業保護理論是美國經濟學家A.漢密爾頓(Hlexander Hemilton 1757-1804)提出的,一種對某些產業採取過渡性的保護、扶植措施的理論,是國際貿易中貿易保護主義的基本理論。

「布雷頓森林體系」是指二戰後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1944年7月,西方主要國家的代表在聯合國國際貨幣金融會議上確立了該體系,由於此次會議是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布雷頓森林舉行的,因此稱之為「布雷頓森林體系。」

要素稟賦理論(Factor Endowent Theory),又稱要素比例說 (Essential Factor Proportion Theory),簡稱赫-俄原理(H-O Theory),是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E.F.Heckscher,1879—1959年)和俄林(Beifil Goffhand Ohlin,1899—1979年)的學說。要素稟賦論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要素稟賦說,是指除生產要素供給比例說之外,還包括要素價格均等化的

內部化理論又稱市場內部化理論,是西方跨國公司研究者為了建立跨國公司理論時提出和形成的理論觀點,是當前解釋對外直接投資的一種比較流行的理論內部化理論強調企業通過內部組織體系以較低成本,在內部轉移該優勢的能力,並把這種能力當作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真正動因。在市場不完全的情況下,企業為了謀求整體利潤的最大化,傾向於將中間產品、特別是知識產品在企業內部轉讓,以內部市場來代替外部市場。

㈦ 國際貿易的理論基礎是什麼

國際貿易的理論基礎是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理論的主指是絕對優勢理論,指各國在生產同樣產品時,勞動生產率的絕對差異所導致的各國之間生產優勢的不同,因此各國應專門生產本國勞動生產率較高的產品。

亞當·斯密是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理論的創始者。在其代表著作《國富論》中,他提出了國際分工與自由貿易的理論。在對其理論的論述中,斯密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

在他看來,適用於一國內部的不同職業之間、不同工種之間的分工原則,也適用於各國之間。他認為,每一個國家都有其適宜於生產的某些特定的產品的絕對有利的生產條件,去進行專業化生產,然後彼此進行交換,則對所有交換國家都有利。

絕對成本學說這一學說從勞動分工原理出發,在人類認識史上第一次論證了貿易互利性原理,克服了重商主義者認為國際貿易只是對單方面有利的片面看法。

這種貿易分工互利的雙贏思想,到現代也沒有過時,將來也不會過時。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雙贏理念仍然是當代各國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分工貿易的指導思想。

成本=機會成本=經濟成本,邊際機會成本=邊際成本

(7)國際貿易的主要理論模型擴展閱讀:

當前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和特點可以歸納為六個方面:

1、國際貿易步入新一輪高速增長期,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愈加明顯;

2、以發達國家為中心的貿易格局保持不變,中國成為國際貿易增長的新生力量;

3、多邊貿易體制面臨新的挑戰,全球范圍的區域經濟合作勢頭高漲;

4、國際貿易結構走向高級化,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發展方興未艾;

5、貿易投資一體化趨勢明顯,跨國公司對全球貿易的主導作用日益增強;

6、貿易自由化和保護主義的斗爭愈演愈烈,各種貿易壁壘花樣迭出。

㈧ 當代國際貿易理論中的國際競爭優勢理論的理論模型詳細的並加圖解

波特的競爭優勢理論,其基礎體現為著名的「鑽石模型」,它將一國競爭優勢的決定因素歸納為四點:
1.生產要素
2.需求要素
3.相關產業
4.企業戰略和組織結構
另外,機遇和政府行為這兩個因素也對產業國際競爭力產生重要影響。而一國優勢產業的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生產要素推動階段,這一階段的競爭優勢主要取決於該國的生產要素稟賦,即是否擁有自然資源和大量廉價勞動力;第二階段是投資推動階段,這一階段的競爭優勢主要取決於資本要素,即該國是否可以投入大量資本用於更新設備、擴大規模和增強產品的競爭能力;第三階段是創新推動階段,這一階段的競爭優勢取決於一個國家的研究和開發投入(R&D);第四階段是財富推動階段,即這些國家或地區將過去的成果累積成為財富後,財富的運用可以再推動增長。波特將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分為三種主要形態,一是客戶以旅遊方式在他國購買勞務;二是服務企業派遣母國總公司的人員和設備到其他國家提供服務;三是服務性企業通過國外分支機構網點,僱用當地人或僑民,為該國提供服務。他認為,服務貿易給予廠商或國家競爭優勢的基本要素可以分解為六個:服務技術要素、服務資源要素、服務管理要素、服務市場要素、服務資本(投資)要素、服務產品要素。

㈨ 我急需一篇關於對國際貿易理論模型一些認識的短論

李嘉圖模型核心內容是比較優勢學說,比絕對優勢說有了長足的進步,解釋了生產水平相對落後國家參與國際貿易的原因,為國際專業分工提供了理論基礎.落後國家可以通過生產自身比較強勢的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獲取利益

閱讀全文

與國際貿易的主要理論模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