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2015 中美對外貿易摩擦人民幣貶值 中國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美國與中國進行宏觀經濟和結構方面的協商」最可行。 原因是: 1、中國實行出口限制的話,將使中國出口量減少,形成出口逆差,不利於中國國民經濟的增長。 2、中國對美國眾多行業進行大規模投資的話,象目前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使美國眾多行業大片急劇下滑,美元貶值、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會為美國行業損失買單。 3、讓人民幣升值,如果中國出口的產品不漲價的話,相同數量的美元會買到更多的東西,相當於中國出口產品的變相降價,對中國外貿企業造成不利。 4、所以,只有雙方為了各自的利益,只有進行談判協商,才能最大限度滿足各自需要和利益。
⑵ 2015年國際貿易專業論文選題,小范圍具體的,太舊老師不感興趣,太新資料可能不好找,集思廣益,拜託
有幾篇。。。。可以給你參考.
⑶ 有什麼2015年至今的關於國際貿易案例嗎。專業的或者喜歡時事的推薦一下。
2015-1-13編輯:ouhaihong 1、某貨輪從天津新港駛往新加坡,在航行途中船舶貨艙起火,大火蔓延到機艙,船長為了船貨的共同安全,決定采 取緊急措施,往艙中灌水滅火。火雖被撲滅,但由於主機受損,無法繼續航行。於是船長決定僱傭拖輪將貨船拖回新 港修理。檢修後重新駛往新加坡。事後調查,這次事件造成的損失有:①1500箱貨物被火燒毀;②800箱貨物由於灌水滅火受損;③主機和部分甲板被燒壞;④拖船費用;⑤額外增加的燃料和船長、船員工資。試分析:以上損失中哪些屬於共同海損? 哪些屬於單獨海損?為什麼?
(1) 題中②、④、⑤屬共同海損,①、③屬單獨海損。..5分
(2) 共同海損是指載貨的船舶在海上遇到災害或者意外事故,威脅到船、貨等各方的共同安全,為了解除這種威脅,維護船貨安全,或者使航程得以繼續完成,由船方有意識地、合理地採取措施,所做出的某些特殊犧牲或支出的某些額外費用。而單獨海損是指除共同海損以外的意外損失,即由承保范圍內的風險所直接導致的船舶或貨物的部分損失,僅由受損者單獨承擔。..10分
2003年,美國某出口商與韓國某出口商簽訂了一份CFR合同,規定由賣方出售小麥2000公噸給買方。小麥在裝運港裝船時是混裝的,共裝運了5000公噸。賣方准備在船抵港後由船公司負責分撥2000公噸給買方。但載貨船隻在途中遇高溫天氣而使小麥變質,共損失2500公噸,其餘2500公噸安全抵港。賣方在船抵達目的港後稱出售給買方的2000公噸小麥在運輸途中已全部損失,並認為根據合同CFR合同,貨物風險在裝運港越過船舷時已轉移給買方,因此賣方不需負擔2000公噸小麥的損失。買方則要求賣方執行合同,交付2000公噸的小麥。雙方爭執不下,於是根據合同中的仲裁條款請求仲裁解決。 仲裁機構經過取證,最後裁決:賣方不應推卸自己的責任,貨物在途中的損失不能轉嫁到買方。
案情分析
本案例是涉及國際貨物買賣風險轉移的典型案例。雙方簽訂的是CFR合同。按照《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的規定,CFR合同下當事人的風險轉移界線是裝運港船舷。本案中的貨物是在運輸途中遭受的風險,表面上似乎應由買方承擔。但本案的特殊性在於,賣方在裝船時是將5000公噸小麥混裝的,在貨物海運途中,買方的2000公噸貨物並未從買方的其他貨物中劃撥出來(即貨物未特定化),因此不具備風險轉移的前提條件,即使貨物已在裝運港越過了船舷,但風
險扔不發生轉移,在運輸途中的風險損失仍由賣方承擔。
由本案可以看出,國際貨物買賣中因貨物風險轉移發生爭議時,當事人一定要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生搬硬套相關條文規定。本案例中因賣方並沒有對合同項下的貨物進行特定化(劃撥),所以沒有形成一般CFR合同風險轉移的前提,在這種情況下,賣方引用CFR合同中關於風險轉移的規定進行抗辯是沒有合法的理論依據的。
案例2我某公司按CIP條件進口10公噸化肥,先經過海洋運輸,抵目的港後轉為鐵路運輸,我方受領貨物之後,賣方要求我方支付貨款和鐵路運費。問:賣方的要求是否合理?
評析: 賣方的要求不合理。理由:按照CIP條件成交,賣方要承擔貨物至目的地的運費和保險費,而不僅僅是海洋運輸,應該是全程運輸的費用。
案例3
我某公司以CPT條件出口一批服裝,公司按期將貨物交給貨物指定承運人,但運輸途中由於天氣原因延遲了一個月,錯過了銷售季節,買方由此向該公司提出索賠。問:此項瑣事由誰承擔?
評析: 此項瑣事應由買方來承擔。理由是以CPT條件成交時,風險轉移是以貨交承運人為界,即賣方將貨物交給指定承運人,風險就由賣方轉移至買方。
案例4
甲公司以FAS條件向某國出口卡車500輛。這500輛中有40輛是賣給某國乙公司,貨物運抵目的港後由承運人負責分發。在航行途中遇到惡劣氣候,有50輛卡車被沖入大海,事後,甲公司宣布出售給乙公司的40輛卡車已在運輸中全部損失,並且因為這批損失是發生在運輸途中,甲公司不承擔責任,而乙公司認為甲公司未履行交貨義務,要求其賠償損失。問:是否應由甲公司來承擔損失?
評析: 不應該由甲公司來承擔損失。 理由:在FAS貿易條件下,風險的劃分是以裝運港船邊為界限的,這就是說賣方負擔貨物在裝運港交至買方指定船邊之前的費用與風險,而此後的風險由買方承擔。賣方在交貨時貨物是可以區分開來的,而且承運人是由買方指派,裝船時貨物是可以特定化,因此,貨物損失應由乙方或乙方和另一買方共同承擔。
案例5靈活選用適當貿易術語的重要性
案情
我國某內陸出口公司於2000年2月向日本出口30噸乾草膏,每噸40箱共1200箱,每噸1800美元,FOB新港,共54000美元,即期信用證,裝運為2月25日之前,貨物必須裝集裝箱。該
⑷ 盤點2015,展望2016,世界經濟將會呈現出怎樣的發展態勢
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已經過去6年多時間,但全球經濟依然並不平靜,各類潛在風險相互交織,並折射出全球經濟的四大顯著特點:
首先,全球經濟仍難以擺脫深度調整壓力,全球已由國際金融危機前的快速發展期進入深度結構調整期。全球經濟復甦步伐低於預期,產出缺口依然保持高位,一些國家仍然在消化包括高負債、高失業率在內的金融危機的後續影響。同時,由於勞動力人口老齡化、勞動生產率增長緩慢導致全球經濟潛在增速下降,大多數經濟體仍需將「保增長」作為首要任務。
而相比之下,全球貿易增長則更為緩慢。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發布的全球貿易增長最新預測,2014年和2015年全球貿易額增長預期分別下調為3.1%和4%,遠遠低於2008年金融危機前10年平均貿易年增長率6.7%的水平。而各大國際組織也很可能高再次高估全球經濟增速。實際上,2014年已經不是第一次高估經濟增速了,IMF對全球經濟從2011年以來基本上都是高估的,專門負責美國經濟預測的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更是從2007年以來每一年下調對潛在產出的估計,這是非常罕見的。基本上,高估經濟增速是全球群體性的失誤,這很可能預示著潛在經濟增速下降將成為全球經濟的「新常態」。
其次,大宗商品繁榮周期結束引發價格危機。今年以來,由於供過於求拖累價格,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下跌5%左右,這也是2011年大宗商品價格達到峰值後連續第三年出現下滑。特別是隨著美國頁岩油產出超過OPEC的閑置產能,原油市場的定價機制將主要由美國頁岩油的邊際成本所決定。美國頁岩油生產增加正在給全球能源流動產生越發深遠的影響,並削弱OPEC的定價能力。在全球能源供應過剩和「三國殺」式國際博弈中,國際油價更是油價自由落體式的下落,較6月高位跌幅48%,創五年來新低。而由此觸發的大宗商品暴跌浪潮,無疑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嚴重的事件。
第三,各國經濟復甦格局分化加劇多重風險。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兩大板塊經濟復甦態勢不平衡。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美國通過三輪 QE
釋放流動性,壓低國債收益率,推升房市股市價格、並通過財富效應促進經濟增長。頁岩油技術革新帶來的原油生產放量也導致其能源進口依賴度下降,貿易逆差收窄使美國經濟走上穩健復甦的軌道。今年三季度美國經濟增長率大幅上調至5.0%,創下了過去11年以來之最,10月份失業率回落至5.8%,為六年來新低。歐元區和歐盟三季度GDP環比增長0.2%和0.3%,雖然比二季度稍有改善,但仍處於衰退邊緣,歐洲經濟很大程度上依然受到貨幣周期驅動,內生增長動力嚴重不足。日本經濟4至6月的按年化計算,季度環比大幅萎縮了7.1%,「安倍經濟學」幾乎宣布破產。
世界各國走勢分化、結構分化、周期分化導致政策進一步分化。美聯儲退出量寬、美元步入升值周期,以及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分化意味著資金在各個經濟體中出現「大進大出」的壓力將增大,將會導致全球金融資產價格,加劇導致市場波動率以及多重經濟金融風險。
最後,全球經濟失衡狀況逐步有所減弱。近兩年,發達國家要減少經常項目赤字,而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要通過提高國內需求(包括消費和投資),,來減少經常項目順差,將經濟增長的源泉從出口轉移到國內需求上,以國際收支賬戶為主要特徵的全球貿易和資本流動失衡已由2006年的峰值縮小了三分之一以上。由於發達經濟體仍舊在全球需求中占相當大的比重,所以外部需求疲軟會影響到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尤其是那些以出口為經濟增長動力的經濟體。
展望2015年,全球經濟整體仍將緩慢弱勢復甦,聯合國預測,2015年全球經濟將增長3.1%。世界貿易組織(WTO)預計,2015年全球貿易量將增長4%。聯合國貿發會議預計,2015年全球跨國投資規模將從2014年的1.6萬億美元擴大到1.7萬億美元。
然而,2015年全球經濟格局受制於三大變數,一是能源和大宗商品下跌導致全球性通縮風險。疲弱的需求,龐大的庫存將導致2015年大宗商品價格、國際油價仍難以擺脫持續走低的局面。
二是美元已經進入強勢周期,不僅會加速資本外逃,也進一步打壓經濟,使許多以美元計價的新興經濟體海外債務風險,並推升全球融資成本上升。美聯儲每一輪QE的退出都會對新興市場帶來巨大沖擊,特別是那些具有雙赤字、外部融資依賴度高的經濟體,容易遭受資本外流和貨幣貶值的風險。
三是新興經濟體「回溢效應」風險突出。全球主要新興經濟體均受到內部結構調整滯後的困擾。作為趕超型經濟,新興經濟體大都採取的是增加勞動力投入、加快資本形成以及數量擴張的「要素驅動型」模式。二十年前,大多數新興經濟體依靠全球分工體系深化帶動的「斯密增長」創造出規模巨大的全球化紅利。而2008年以來的全球深層次調整還將延續,這與國內工業產能過剩、產出缺口不足,將同時並存,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深入和各國貿易聯系的不斷加強,新興經濟體的「回溢效應」或將更加顯著,正普遍面臨著為增長放緩倒逼國內改革的重要拐點。
⑸ 如何評價2015中國對外貿易的整體表現
近年來全球的經濟持續不振,這是全球性的。國際市場的需求嚴重低迷,低迷當中也有供給和需求之間的矛盾,全球的貿易現在明顯的低於世界經濟的增速。WTO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全球出口同比值下降11%,這個數字我想你是知道的,較上半年又繼續的回落。在這樣一個大背景情況下,我國的對外貿易,特別是出口確實受到較大的沖擊,增速又出現明顯的回落。由於大環境,大的發展態勢,就出現這個情況。
⑹ 為什麼中國2015年進出口貿易總額下降
全球經濟都不行,影響到了進出口貿易
⑺ 有關國際貿易的問題
Porter認為一國產業競爭優勢源於:要素、需求、相關產業、企業戰略、結構和競爭對手、政府和機會六要素綜合的結果。應用Porter鑽石模型分析:我國機械、通訊設備、軟體行業國際競爭優勢將迅速提升,市場份額將快速提高,誕生世界級的廠商和品牌。
中國製造國際競爭力將快速提升
從低端到高端勞動力成本的優勢仍將維持,但優勢結構發生變化。低端勞動力成本優勢將縮小,但高端人才的性價比優勢在持續擴大,有利於產業升級;政府政策支持企業自主創新、產業升級。中國製造企業開始重視研發投入、技術創新,隨著系列高端技術的突破,技術差距迅速縮小;製造業向中國轉移速度在加快,中國企業已具有國際化視野,開始深度參與國際產業分工,展開海外投資、海外營銷,分享全球化的紅利。
電力設備:立足中國,走向世界
發電設備海外訂單將迅速增加;電網升級提升輸變電行業競爭力,進口替代、出口升級同步推進;風電市場需求迅速增加,進口替代正在進行,國產份額將迅速提升。
船舶製造:中國時代來臨
造船產業向中國轉移趨勢在加速,中國新接訂單已經超過韓國,位列世界第一。
工程機械:進口替代走向出口升級。
要素成本優勢明顯、龍頭企業已走上技術創新、產業升級、海外營銷、海外投資之路。各子行業呈現進口替代到供應全球梯次推進態勢。
機床行業:進口替代正在加速。
未來我國機床、數控機床國產需求年均復合增長率將分別超過30%、50%。
通訊設備:後發優勢,逐鹿世界。
產業政策、行業標准強烈扶持通訊設備製造業,我國通訊設備技術具有後發優勢,行業龍頭具備國際化視野,已經深度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軟體行業:服務產業升級,參與全球行業分工。
要素優勢明顯;信息化進程中,內需快速增長;軟體外包,中國軟體(17.39,-0.59,-3.28%)服務全球。
估值與評級
中長期推薦未來國際競爭優勢逐漸提升的子行業:船舶行業、工程機械、輸變電設備、數控機床、通訊設備、軟體。推薦中長期配置:廣船國際(94.23,8.57,10.00%)、中國船舶(294.17,7.37,2.57%)、三一重工(56.52,0.77,1.38%)、山河智能(58.77,-2.73,-4.44%)、中聯重科(53.70,1.56,2.99%)、沈陽機床(25.20,-0.18,-0.71%)、中興通訊(53.98,-1.00,-1.82%)、東方電機(81.04,-1.91,-2.30%)、特變電工(26.20,2.38,9.99%)、天威保變(62.39,5.67,10.00%)、平高電氣(22.77,-0.18,-0.78%)、用友軟體(45.15,-2.09,-4.42%)。
重要假設
中國將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保持勞動力成本優勢,高端勞動力成本優勢更加突出;中國勞動力生產效率繼續保持快速提升態勢;從中央政府到企業層面的自主創新政策將得到貫徹執行,從低端到高端,從勞動力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產業升級將持續深入推進,在中國的出口產品結構中,技術、資本密集型產品比例將顯著上升。
與大眾的不同
在全球背景下,中國製造國際競爭優勢逐漸提升,未來將逐漸提高國內、世界市場份額,出口快速增長,周期性特徵將顯著得到改善,未來仍將呈現業績增長、估值提升的喜人景象。宏觀調控,中長期有助提升中國製造的國際競爭力,對中國製造構成利好。
股價表現的催化劑
國內市場,進口替代逐漸完成;國際競爭優勢逐漸提升下的世界市場份額逐步提升;擁有世界范圍內的定價權,從而獲得較高的毛利;凈利潤穩定增長的態勢得到確認。
核心假設風險
如果中國宏觀經濟增長顯著放緩、國際政治形勢、貿易環境發生惡化,人民幣升值過快,自主創新、產業升級進程受阻,將直接影響中國製造企業的競爭優勢。周期性行業公司如果不能制定恰當的競爭戰略,合適的運營策略,可能將被市場淘汰,從來帶來巨大的投資風險。
產業國際競爭優勢源自六個關鍵要素
一國的產業為何能夠取得國際競爭優勢?產業取得競爭優勢需要具備哪些條件?未來20年我國哪些行業能夠取得競爭優勢。
Porter認為國家是最基本的競爭優勢,國家不但影響企業所作的戰略,也是創造並延續生產與技術發展的核心。一個國家為什麼能在某種產業的國際競爭優勢中暫露頭角,Porter認為,答案必須從每個國家都有的四項環境因素來討論。我們試圖用Porter鑽石體系來解釋以上幾個問題。完整的鑽石體系包括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的表現、企業的戰略、結構和競爭結構、機會和政府,如表2所示,它們之間的互動關系如圖9示。以下理論來自Porter《國家競爭優勢》。
6個關鍵要素形成的「鑽石體系」,關繫到一個國家的產業或者產業環節能否成功。鑽石體系是一個雙向強化的系統,其中任何一項因素的效果必然影響到另一項的狀態。
生產要素:高級要素重要性與日俱增
生產要素包括:人力資源、天然資源、知識資源、資本資源、基礎設施。
生產要素分為初級生產要素和高級生產要素,前者是被動繼承的,後者是通過人力和資本的持續投資獲得的。初級生產要素包括天然資源、氣候、地理位置、非技術工人與半技術工人、融資等;高級生產要素則包括現代化通信的基礎設施、高等教育人力以及大學研究所等。生產要素也可以分為一般性的和專業性的生產要素,專業性的生產要素是產業決定性和持續能力的競爭優勢基礎。高級和專業性的生產要素是被創造出來的,初級和一般生產要素的重要性在逐漸沒落,高級生產要素的重要性在不斷加強,如表3示。
需求條件:產業崛起的基礎和動力
內需市場助對規模經濟的影響力而提高效率,它提供企業發展、持續投資與創新的動力。重要的需求條件主要包括國內市場的性質,客戶的需求形態,國內市場的大小和速度,國內市場需求轉化為國際市場的能力。具體而言,如表4。
相關與支持性產業—休戚與共的優勢網路
很多產業潛在的優勢是因為他的相關產業具有競爭優勢。相關產業的表現會帶動上、下游的創新和國際化,這里主要是因為擴散效應和提攜效應在起作用。當上游具備國際競爭優勢時,下游可能因為上游在成本、效率、反應速度上具備國際競爭優勢。
企業戰略、企業結構、同業競爭
企業的目標、戰略、組織結構往往隨產業和國情的差異而不同。國家環境會影響企業的管理和競爭形式。推進企業走國家化競爭的動力很重要。這種動力可能來自國際需求的拉力,也可能來自本土競爭者的壓力或者市場推力,還有管理者的態度、政府政策、對外語的態度。激烈的市場競爭有利於產業獲取競爭優勢。
機會角色:產業崛起的重要催化劑
機會將打破原來的狀態,促進調整產業結構、產業升級,提供一國超越另一國企業的機會。可能形成機會、影響產業競爭的情況包括:基礎科技的發明創新、傳統技術出現斷層、生產成本提高、匯率發生重大變化、全球或區域市場需求劇增、外國政府重大決策、戰爭。
政府角色:產業競爭力提升的重要推動力量
政府的行為將影響到其他幾個要素,政府的產業政策、法律法規可能影響供給及需求,教育發展可以改變生產要素,政府的保護收購更可能刺激相關產業興起。
鑽石體系是一個互動的體系,內部每個因素都會強化或改變其他因素的表現。下面將使用鑽石體系來分析我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優勢。
我國製造業國際競爭優勢正逐漸提升
生產要素:由比較優勢向競爭優勢
中國在初級生產要素上優勢明顯,其中對於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來說,最大的比較優勢,即勞動力優勢。
勞動力成本仍有較強的比較優勢。中國仍是世界上最具勞動力成本優勢的地區,短期這種優勢仍將持續。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報告認為包括中國在內的「低工資」新興經濟體仍是世界上最具成本競爭優勢的地區,我國製造業雇員工資水平處於較低位置,從表中看僅高於印度。
但考慮生產率的因素,優勢並不如工資差距大。中國製造業員工的工資雖然只及美國製造業員工工資的1/20,但在生產中的價值增加量也僅及美國製造業員工的1/8,因此中國製造業的單位勞動成本為美國的2/5。也就是說中美製造業中,生產同樣的產品,中國的單位勞動成本為美國的40%。
此外,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在很長時間內占總人口的比重將處於很高的水平,並且2005—2015年期間,仍然將保持一定的增長。與發達國家和許多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的勞動力成本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仍將是低廉的。但伴隨城市化進程,農村剩餘勞動力正在迅速縮小,「民工荒」和民工勞動力成本正快速上升,國內的勞動力價格面臨重估。因此我國初級勞動力成本在世界上仍然具備優勢,但是優勢在逐漸縮小。
資源要素稟賦優勢在弱化,對資源的依賴降低了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隨著中國製造業的快速發展,中國成為煤炭、鋼鐵、銅等世界第一消費大國,世界第二電力消費大國的時候,資源對經濟發展的制約作用日益顯現。這主要是因為,傳統的資源與勞動密集型發展道路和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決定了中國經濟發展對能源的依賴性要遠高於發達國家。這種高投入、高耗能的製造業發展模式消耗了大量不可再生資源,也消耗了未來的發展潛力。另外一個巨大的成本就是環境污染的代價
土地和其他能源資源價格的上升削弱競爭力。據預測,國際市場石油價格每漲10美元,美國、日本、歐盟經濟增長率將回落0.2%、0.4%、0.5%,而發展中國家將平均回落1.5%。2004年,原油價格上漲給中國帶來的直接成本代價是136億美元,其中原油進口方面多支出75億美元,石化產品多支出61億美元,而這個數字是2004年GDP總量的0.9%。
高級要素差距縮小。與初級要素相比,高級生產要素對競爭優勢的重要性高多了,企業要獲得高層次的競爭優勢,就必須憑借高級生產要素。但高級生產要素不如初級生產要素普遍,因為它需要國家、企業持續地投資。其中最重要的是技術創新對要素的影響。
教育的發展促進勞動力供給的結構出現明顯改善。生產要素也可稱之為人力資源,人力資源與勞動力成本有很大區別。人力資源除了包括勞動力成本之外,還包括勞動力熟練程度、高級專業化人才等方面。低勞動力成本要建立在高素質的勞動力和高效的勞動生產率基礎上,才能將勞動力的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高級勞動力的供給越來越多,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力正加速加入產業勞動力大軍。中國高度重視教育,高等教育規模全世界最大,過去10年裡大學入學人數提高了一倍以上,中國良好的教育資源提供了充足的人力儲備。
教育部統計,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已經達到495萬。並且我國高校畢業生中38%為工科類學生。畢業生就業後在生產中得到培訓,成為掌握必要勞動技能的產業工人,將構成比較大規模的素質較強的勞動力供給群體。
技術創新提高勞動生產率。經過多年的高速發展,中國的資源稟賦結構已經有了相當的提升,產業結構也正在朝著高級化方向發展。中國利用國內外有利的環境,在機械、信息、航空航天等產業領域中加大技術創新的力度,擺脫對國外技術的片面依賴,創造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提高了相關產業的勞動生產率。此外,在中國製造業的初級要素比較優勢不斷縮小的產業環境下,技術創新成為維持競爭優勢的主要途徑。
自主研究與開發(R&D)方面,我國製造業企業自主開發能力薄弱,缺少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隨著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國際市場競爭需要,近年來我國對研發的資本投入逐年增加。我國的技術研發投入佔GDP的比重由91年的0.69%上升到了的1.4%。
需求:國際代表性的廣闊內需求
在機械、通訊設備、軟體行業,我國市場需求廣闊、並且快速增長;整體而言,國內需求具備國際代表性;;我國工程機械、造船、機床行業具備國際代表性;我國客戶還不夠挑剔,但要求正在提升;多數產業並不領先;低端產業提前飽和,高端產業供應不足,企業產業創新、產業升級壓力大,迫使企業從本土走向國際市場。具體子行業如表7。
相關產業:相關產業初具國際競爭力
整體而言,機械製造、通訊設備上下游、相關產業都已經具備一定的國際競爭優勢,而且國際競爭優勢在提升,如表和圖。中國黑色、有色金屬加工行業出具國際競爭力,國內鋼鐵價格、鋁價格低於國際市場價格;中國海運、造船行業具備很強的國際競爭優勢;中國晶元製造行業快速崛起,通訊設備行業已經開始在逐鹿世界通訊市場。
企業戰略:海外營銷、海外投資的國際化戰略
中國製造業已經具備國際化的視野,已走上了自主創新、品牌經營、海外投資、海外影響的國際化的道路。中國製造業的企業傢具備強烈做強民族產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同時內部宏觀調控、激烈的國內市場競爭,促使中國民族製造業紛紛把目光投向國際市場,將競爭的舞台移向國際市場。我國造船行業早已國際化,工程機械行業出口快速增長,通訊行業大舉進入海外市場,軟體外包業務快速成長。
在具備國際競爭優勢的部分中國製造業公司中,許多公司對企業戰略的制定也是格外重視。例如中興通訊,就分別在知識產權、人力資源、成本領先、差異化、質量、國際化、品牌和物流等八個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戰略。正因為中興通訊堅決貫徹和實施了成本領先戰略,使得公司在低成本嘗試方面屢試不爽。波特的國家競爭理論中,還特別強調競爭對手的表現。中興的競爭對手華為公司,總部就是在同一座城市不遠的地方。業內就有評價說,如果沒有華為公司,中興通訊不可能保持著活力。正是因為兩家公司都被對方確立為一個追趕或努力擺脫的標桿,才使得兩家公司有如此讓業界感到震撼的發展速度。
政府:財稅政策重點扶持裝備製造業
政府高度重視自主創新,把自主創新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2005年12月,《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的頒布。《綱要》提出把自主創新作為未來科技發展指導方針的核心思想;把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作為一條主線,並在科技體制改革、科技投入、擴大開放等很多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國家「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將自主創新作為未來經濟增長的動力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的優勢企業。
06年6月《國務院關於加快振興裝備製造業的若干意見》出台(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到2010年,發展一批有較強競爭力的大型裝備製造企業集團,形成若干具有特色和知名品牌的裝備製造集中地。建設和完善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國家級重大技術裝備工程中心,初步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
2007年5月國家關於高技術產業發展「十一五」規劃中,在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產業的同時,要求率先做強通信製造業,對中興通訊這樣的企業無疑也是政府會優先給予重大支持。
在軟體和信息服務行業,2006年10月聯合發布《關於發展軟體及相關信息服務出口的指導意見》,要求不斷完善稅收扶持政策。要加強對軟體出口現行各項鼓勵政策的宣傳,充分發揮政策的引導和扶持效應,軟體企業出口軟體、進口自用設備等按照現行有關規定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等。
⑻ 2015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多少同比到底下降多少
2015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4.59萬億元人民幣,按1月份人民幣匯率6.56兌換1美元算,折成約3.75萬億美元5680
⑼ 2015年中國進出口目的地前十名,十大貿易夥伴
進出口目的地前十名主要有以下十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