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國際貿易中心形成的基礎是什麼
想來你問的不是國際貿易中心這個組織形成的原因,而是國際貿易中心和世界市場形成的原因,那麼我就先說明一下。
國際貿易中心是由區域貿易中心發展而來的。提到區域貿易中心,必會提到地理大發現。所謂地理大發現,就是指以迪亞士和伽馬開辟新航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麥哲倫環球航行這幾個為主體的地理大探索。地理大發現之前,國際經濟貿易中心的萌芽在地中海沿岸國家。地理大發現擴大了國際貿易的范圍和內容,使區域貿易中心轉移,促進了資本原始積累,使歐洲獲得了發展資本主義的大量物質財富和勞動力。
第一次科技革命導致世界市場迅速擴大,其中大機器工業生產對世界市場的擴大和形成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從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60年代的近百年見,主要的區域性貿易中心有四個:1.西歐區域性市場;2.波羅的海沿岸和俄國區域市場;3.大西洋沿岸區域性市場;4.遠東、南亞、東南亞地區的區域性市場。直到第二次科技革命開始之前,統一的世界市場尚未形成,它們之間的各種貿易障礙直到19世紀中葉之後才逐漸消除。
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動了國際貿易中心的形成,其進一步擴大和加強了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系,並形成了統一的市場。它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為世界市場的形成提供了充分的物質條件;交通運輸設備和通訊設備的更新和發展,加速了世界市場的形成,為世界經濟國際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資本輸出成為了殖民主義者擴大國外市場和爭奪原料來源的主要方式。
生產的增長、交通運輸工具的革命和資本輸出共同作用於世界經濟和世界貿易,其結果是使世界各國被捲入世界市場的過程已基本完成。20世紀初,統一的世界經濟已形成,區域性貿易中心發展成國際貿易中心。
② 什麼是國際貿易和世界市場的基礎
國際分工是國際貿易和世界市場的基礎,其形式有垂直型國際分工、水平型國際分工和混合型國際分工。國際分工經歷了萌芽、形成、發展和深化四個發展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分工的特點是:垂直型分工向水平型分工過渡,工業國之間的分工居於主導地位;產業內部分工逐步增強。社會生產力,自然條件,人口、勞動規模和市場,資本流動,上層建築等因素都會影響國際分工的發展。當代國際分工的特點深刻影響著國際貿易的發展。
③ 國際貿易的理論基礎是什麼
國際貿易的理論基礎是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理論的主指是絕對優勢理論,指各國在生產同樣產品時,勞動生產率的絕對差異所導致的各國之間生產優勢的不同,因此各國應專門生產本國勞動生產率較高的產品。
亞當·斯密是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理論的創始者。在其代表著作《國富論》中,他提出了國際分工與自由貿易的理論。在對其理論的論述中,斯密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
在他看來,適用於一國內部的不同職業之間、不同工種之間的分工原則,也適用於各國之間。他認為,每一個國家都有其適宜於生產的某些特定的產品的絕對有利的生產條件,去進行專業化生產,然後彼此進行交換,則對所有交換國家都有利。
絕對成本學說這一學說從勞動分工原理出發,在人類認識史上第一次論證了貿易互利性原理,克服了重商主義者認為國際貿易只是對單方面有利的片面看法。
這種貿易分工互利的雙贏思想,到現代也沒有過時,將來也不會過時。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雙贏理念仍然是當代各國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分工貿易的指導思想。
成本=機會成本=經濟成本,邊際機會成本=邊際成本
(3)國際貿易產生的發現的基礎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當前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和特點可以歸納為六個方面:
1、國際貿易步入新一輪高速增長期,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愈加明顯;
2、以發達國家為中心的貿易格局保持不變,中國成為國際貿易增長的新生力量;
3、多邊貿易體制面臨新的挑戰,全球范圍的區域經濟合作勢頭高漲;
4、國際貿易結構走向高級化,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發展方興未艾;
5、貿易投資一體化趨勢明顯,跨國公司對全球貿易的主導作用日益增強;
6、貿易自由化和保護主義的斗爭愈演愈烈,各種貿易壁壘花樣迭出。
④ 為什麼說國際貿易的基礎是國際分工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要明確國際分工是指國際分工指世界上各國(地區)之間的勞動分工,是各國生產者通過世界市場形成的勞動聯系,是國際貿易和各國(地區)經濟聯系的基礎。它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社會分工從一國國內向國際延伸的結果,是生產社會化向國際化發展的趨勢。國際貿易是指是指跨越國境的貨品和服務交易,一般由進口貿易和出口貿易所組成,因此也可稱之為進出口貿易。因此國際貿易是國際分工的必然結果,國際分工自然是國際貿易的基礎。
當國際分工出現後,各國主要生產的產品不盡相同,只有將各國生產的產品加以組合才能夠使形成的產品發揮更大的作用,各生產國在合作的基礎上才能夠實現共贏。除此之外的分工形式還有根據國家特點的國際分工,例如一國主要生產重工業產品,另一國主要生產輕工業產品,只有當這兩國進行貿易之後,使得各自的國家達到某種程度上的平衡,這是重工業國家與輕工業國家的分工與合作,對雙方都是有力的。這既是一種格局,也是一種最終必然的機智的選擇。
國際分工基礎上的國際貿易會為參與貿易的國家帶來利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會拒絕這種利益,這也導致國際貿易是國際分工的必然結果。
⑤ 1.從根本上說,對外貿易產生和發展的基礎是( )。
1、D
2、B
3、B
4、B
5、B
6、D
7、B
8、C
9、A
10、B
⑥ 國際貿易的理論基礎是
這些都太宏觀了,而且都只是代表了一個階段的理論...還是學術理論;
我覺得其實是國際商事的慣例,積累成為國際商法和現在國際商會制定的INCOTERMS。
⑦ 國際貿易商品價格形成的基礎是什麼
商品的國來際價值是在國源別價值的基礎上形成的。價值是指凝結在商品中的抽象勞動。任何一個國家所生產的商品,其價值內容都是由抽象的社會勞動決定的。商品的國別價值量是由該國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建立以前,各國雖然有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但由於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因此這時並不具備國別價值向國際價值轉化的條件。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建立以後,各國形成了統一的國內市場,後來隨著生產國際化的發展,統一的世界市場逐步形成,這時各國的社會勞動才不僅作為個別國家的社會勞動,而且也作為世界的社會勞動。當商品交換變成世界性交換的時候,社會勞動才具有普遍的國際性質。因此,促使國別價值向國際價值轉化、國際價值得以形成的最重要的條件就是以國際分工為基礎的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⑧ WTO確立與發展的基礎是什麼
互惠原則(Reciprocity)
互惠原則,也叫對等原則,是WTO最為重要的原則之一,是指兩成員方在國際貿易中相互給予對方貿易上的優惠待遇。它明確了成員方在關稅與貿易談判中必須採取的基本立場和相會之間必須建立一種什麼樣的貿易關系。
世貿組織的互惠原則主要通過以下幾種形式體現: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第一,通過舉行多邊貿易談判進行關稅或非關稅措施的削減,對等地向其他成員開放本國市場,以獲得本國產品或服務進入其他成員市場的機會,即所謂「投之以桃」、「報之以李」。
第二,當一國或地區申請加入世貿組織時,由於新成員可以享有所有老成員過去已達成的開放市場的優惠待遇,老成員就會一致地要求新成員必須按照世貿組織現行協定、協議的規定繳納「入門費」——開放申請方商品或服務市場。
第三,互惠貿易是多邊貿易談判及一成員貿易自由化過程中與其他成員實現經貿合作的主要工具。關貿總協定及世貿組織的歷史充分說明,多邊貿易自由化給某一成員帶來的利益要遠大於一個國家自身單方面實行貿易自由化的利益。因為一國單方面自主決定進行關稅、非關稅的貨物貿易自由化及服務市場開放時,所獲得的利益主要取決於其他貿易夥伴對這種自由化改革的反應,如果反應是良好的,即對等地也給予減讓,則獲得的利益就大;反之,則較小。相反,在世貿組織體制下,由於一成員的貿易自由化是在獲得現有成員開放市場承諾范圍內進行的,自然這種貿易自由化改革帶來的實際利益有世貿組織機製作保障,而不像單邊或雙邊貿易自由化利益那麼不確定。因此,多邊貿易自由化要優於單邊貿易自由化,尤其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的大國。
透明度原則(Transparency)
透明度原則是指,WTO成員方應公布所制定和實施的貿易措施及其變化情況,沒有公布的措施不得實施,同時還應將這些貿易措施及其變化情況通知世貿組織。此外,成員方所參加的有關影響國際貿易政策的國際協定,也應及時公布和通知WTO。
透明度原則是世貿組織的重要原則,它體現在世貿組織的主要協定、協議中。根據該原則,世貿組織成員需公布有效實施的、現行的貿易政策法規有:
(1)海關法規。即海關對產品的分類、估價方法的規則,海關對進出口貨物徵收的關稅稅率和其他費用;
(2)進出口管理的有關法規和行政規章制度;
(3)有關進出口商品徵收的國內稅、法規和規章;
(4)進出口商品檢驗、檢疫的有關法規和規章;
(5)有關進出口貨物及其支付方面的外匯管理和對外匯管理的一般法規和規章;
(6)利用外資的立法及規章制度;
(7)有關知識產權保護的法規和規章;
(8)有關出口加工區、自由貿易區、邊境貿易區、經濟特區的法規和規章;
(9)有關服務貿易的法規和規章;
(10)有關仲裁的裁決規定;
(11)成員國政府及其機構所簽訂的有關影響貿易政策的現行雙邊或多邊協定、協議;
(12)其他有關影響貿易行為的國內立法或行政規章。
透明度原則規定各成員應公正、合理、統一地實施上述的有關法規、條例、判決和決定。統一性要求在成員領土范圍內管理貿易的有關法規不應有差別待遇,即中央政府統一頒布有關政策法規,地方政府頒布的有關上述事項的法規不應與中央政府有任何抵觸。但是,中央政府授權的特別行政區、地方政府除外。公正性和合理性要求成員對法規的實施履行非歧視原則。
透明度原則還規定,鑒於對海關行政行為進行檢查和糾正的必要,要求各成員應保留或盡快建立司法的或仲裁的或行政的機構和程序。這類法庭或程序獨立於負責行政實施的機構之外。除進口商在所規定允許的上訴期內可向上級法庭或機構申訴外,其裁決一律由這些機構加以執行。
透明度原則對公平貿易和競爭的實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市場准入原則(Market Access)
世界貿易組織市場准入原則是可見的和不斷增長的,它以要求各國開放市場為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分階段的實現最大限度的貿易自由化。市場准入原則的主要內容包括關稅保護與減讓,取消數量限制和透明度原則。世貿組織倡導最終取消一切貿易壁壘,包括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雖然關稅壁壘目前仍然是世界貿易組織所允許的合法的保護手段,但是關稅的水平必須是不斷下降的。
促進公平競爭原則
世界貿易組織不允許締約國以不公正的貿易手段進行不公平競爭,特別禁止採取傾銷和補貼的形式出口商品,對傾銷和補貼都做了明確的規定,制定了具體而詳細的實施辦法,世界貿易組織主張採取公正的貿易手段進行公平的競爭。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經濟發展原則
也稱鼓勵經濟發展與經濟改革原則,該原則以幫助和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迅速發展為目的,針對發展中國家和經濟接軌國家而制定,是給予這些國家的特殊優惠待遇,如允許發展中國家在一定范圍內實施進口數量限制或是提高關稅的「政府對經濟發展援助」條款,僅要求發達國家單方面承擔義務而發展中國家無償享有某些特定優惠的「貿易和發展條款」,以及確立了發達國家給予發展中國家和轉型國家更長的過渡期待遇和普惠制待遇的合法性。
非歧視性原則
這一原則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最惠國待遇,另一個是國民待遇。成員一般不能在貿易夥伴之間實行歧視;給予一個成員的優惠,也應同樣給予其他成員。這就是最惠國待遇。這個原則非常重要,在管理貨物貿易的《關稅與貿易總協定》中位居第一條,在《服務貿易總協定》中是第二條,在《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中是第四條。因此,最惠國待遇適用於世貿組織所有三個貿易領域。國民待遇是指對外國的貨物、服務以及知識產權應與本地的同等對待。最惠國待遇的根本目的是保證本國以外的其他締約方能夠在本國的市場上與其他國企業在平等的條件下進行公平競爭。非歧視性原則是世界貿易組織的基石,是避免貿易歧視和摩擦的重要手段,是實現各國間平等貿易的重要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