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貿易 > 一國不參與國際貿易的情形的英語

一國不參與國際貿易的情形的英語

發布時間:2021-03-14 03:30:20

國際貿易是不是必須要英語好呢

這是肯定的,至少這是個結果,要想做好國際貿易,必須要有良好的英語基礎。很多版的時權候別人可能表達的是一個意思,但通過別人翻譯可能就成了另一個意思,或者沒有翻譯得那麼到位,可能就沒有挖掘到應有的契機。所謂翻譯工作的信、達、雅,你從事貿易,可能你對貿易有自己的理解,只有得心應手地表達出自己的本意,聽懂別人的意思,才會做出最合理的決定,也許以前是有人可以帶個翻譯,但我認為,到了現在,英語必須作為馳騁商場的最基本的技能。

⑵ 中國加入wto的兩個苛刻條件

1、必須按章程規定的程序和期限履行接受世貿組織章程和烏拉圭回合各項多邊協定的手續;

2、必須按烏拉圭回合各項多邊貿易協定作出關稅減讓表和各種非關稅承諾表;

3、必須在服務貿易領域作出具體的市場准入承諾表。

WTO(TheWorldTradeOrganization的縮寫,即世界貿易組織,簡稱世貿組織)是在關貿總協定基礎上,在關貿總協定第八次談判即「烏拉圭回合」談判結束時於1995年1月1日成立的。

該組織自成立以來,其成員已達136個,各成員間的經濟貿易約佔世界經濟貿易的95%,有利地推動了世界經濟的全球化。

中國經過13年的交鋒和努力,終於於1999年11月15日與美國就中國加入WTO簽署了《中美WTO雙邊協議》,從而為中國「入世」掃清了最大障礙。

拓展資料:

WTO 即 世界貿易組織。

世界貿易組織(英語: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簡稱WTO),中文簡稱是世貿組織,1994年4月15日,在摩洛哥的馬拉喀什市舉行的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部長會議決定成立更具全球性的世界貿易組織 ,以取代成立於1947年的關貿總協定。世界貿易組織是當代最重要的國際經濟組織之一, 擁有164個成員,成員貿易總額達到全球的98%,有"經濟聯合國"之稱。

世貿組織的宗旨:

提高生活水平,保證充分就業和大幅度、穩步提高實際收入和有效需求;

擴大貨物和服務的生產與貿易;

堅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各成員方應促進對世界資源的最優利用、保護和維護環境,並以符合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下各成員需要的方式,加強採取各種相應的措施;

積極努力確保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最不發達國家在國際貿易增長中獲得與其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份額和利益;建立一體化的多邊貿易體制;

通過實質性削減關稅等措施,建立一個完整的、更具活力的、持久的多邊貿易體制;

以開放、平等、互惠的原則,逐步調降各會員國關稅與非關稅貿易障礙,並消除各會員國在國際貿易上的歧視待遇。

在處理該組織成員之間的貿易和經濟事業的關系方面,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證充分就業、保障實際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巨大持續增長,擴大世界資源的充分利用以及發展商品生產與交換為目的,努力達成互惠互利協議,大幅度削減關稅及其他貿易障礙和政治國際貿易中的歧視待遇。

⑶ 2,請用英語描述國際貿易理論有哪些

國際貿易理論試圖解釋為什麼有國際貿易,以及作為一個國家應當如何對待國際貿易。

目錄

1概述

2古典派

▪ 重商主義

▪ 重農學派

▪ 絕對優勢

▪ 比較優勢

▪ 保護貿易

▪ 相互需求

3新古典派

▪ 要素稟賦

▪ 里昂惕夫

4全新派

5新興派

6當代變化

7著作

8國際貿易專業自考

▪ 專業概述

▪ 培養目標

1概述編輯
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古典、新古典、新貿易理論以及新興古典國際貿易理論四大階段。

古典和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以完全競爭市場等假設為前提,強調貿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釋了產業間貿易。

二戰後,以全球貿易的新態勢為契機,新貿易理論應運而生,從不完全競爭、規模經濟、技術進步等角度解釋了新的貿易現象。

新興古典國際貿易理論則以專業化分工來解釋貿易,力圖將傳統貿易理論和新貿易理論統一在新興古典貿易理論的框架之內。
2古典派編輯
古典的國際貿易理論產生於18世紀中葉,是在批判重商主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主要包括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和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古典貿易理論從勞動生產率的角度說明了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結構和利益分配。
重商主義
在15世紀末16世紀初的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出現了重商主義(Mercantilism)的國際貿易觀點,也稱貿易差額論(晚期重商主義),其核心是追求貿易順差,代表人物有英國的托馬斯·孟(Thomas Mun)。重商主義認為,財富的唯一形式即金銀,金銀的多少是衡量一國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而獲得金銀的主要渠道就是國際貿易。通過獎出限入求得順差,使金銀流入,國家就會富裕。
重農學派
17世紀下半期,在法國出現了反對重商主義,主張經濟自由和重視農業的思想,形成了重農學派(physiocratic school),其創始人是弗朗斯瓦·魁奈(F.Quesnay)。

重農學派的核心思想是主張自由經濟,包括自由貿易,他們認為「自然秩序」(包括自由貿易)是保證市場均衡和物價穩定的重要機制。
絕對優勢
18世紀末,重商主義的貿易觀點受到古典經濟學派的挑戰,亞當·斯密(Adam Smith)在生產分工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國際貿易的絕對優勢理論。

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及原因的研究》(國富論)中,斯密指出國際貿易的基礎,在於各國商品之間存在勞動生產率和生產成本的絕對差異,而這種差異來源於自然稟賦和後天的生產條件。

亞當·斯密認為在國際分工中,每個國家應該專門生產自己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並用其中一部分交換其具有絕對劣勢的產品,這樣就會使各國的資源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更好地促進分工和交換,使每個國家都獲得最大利益。
比較優勢
鑒於絕對優勢理論的局限性,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在《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中繼承和發展了斯密的理論。

李嘉圖認為國際貿易分工的基礎不限於絕對成本差異,即使一國在所有產品的生產中勞動生產率都處於全面優勢或全面劣勢的地位,只要有利或不利的程度有所不同,該國就可以通過生產勞動生產率差異較小的產品參加國際貿易,從而獲得比較利益。

比較優勢理論遵循「兩優取其重,兩劣取其輕」的原則,認為國家間技術水平的相對差異產生了比較成本的差異,構成國際貿易的原因,並決定著國際貿易的模式。
保護貿易
1841年,德國經濟學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在《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中提出基於國家主義的貿易保護政策理論,指出保護制度要與國家工業的發展程度相適應,又稱幼稚產業保護論。

與重商主義不同的是,他從保護生產力的高度把貿易和國家經濟發展結合起來,形成以國家主義為基調的貿易保護理論,在實施貿易保護政策方面也更加客觀實際。
相互需求
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只論證了建立在各國專業化生產前提下的互利貿易基礎和利益所在,沒有說明總的貿易利益如何在貿易雙方進行分配。

約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在《政治經濟學原理》中,從相互需求角度出發,確定了國際間商品交換的價格問題,以解釋兩國間貿易利益是如何分配的。

相互需求理論實質上是指由供求關系決定商品價值的理論,是對比較優勢理論的完善和補充。

該理論用兩國商品交換比例的上下限解釋雙方獲利的范圍; 用貿易條件說明在利益的分配中雙方各占的比例; 用相互需求強度來解釋貿易條件的變動。
3新古典派編輯
19世紀末20世紀初,新古典經濟學逐漸形成,在新古典經濟學框架下對國際貿易進行分析的新古典貿易理論也隨之產生。
要素稟賦
1919年,瑞典經濟學家埃利·赫克歇爾(Eil F Heckscher)提出了要素稟賦論的基本觀點,指出產生比較優勢差異必備的兩個條件。

1930年代,這一論點被他的學生伯爾蒂爾·俄林(Beltil G Ohlin)所充實論證,其代表作《地區間貿易和國際貿易》進一步發展了生產要素稟賦理論,因而這一理論又稱為H-O理論。

與古典貿易模型的單要素投入不同,H-O模型以比較優勢為貿易基礎並有所發展,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生產要素框架下分析產品的生產成本,用總體均衡的方法探討國際貿易與要素變動的相互影響。

其核心內容為:在兩國技術水平相等的前提下,產生比較成本的差異有兩個原因:一是兩國間的要素充裕度不同;二是商品生產的要素密集度不同。

各國應該集中生產並出口那些充分利用本國充裕要素的產品,以換取那些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產品。這樣的貿易模式使參與國的福利都得到改善。

20世紀40年代,保羅·薩繆爾森(Palua A Samuelson)用數學方式演繹了H-O模型,指出國際貿易對各國收入差距的影響,將必然使不同國家間生產要素相對價格和絕對價格均等化,這也稱為生產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或H-O-S定理(赫克謝爾—俄林—薩繆爾森模型)。

這一定理潛在地認為,在沒有要素跨國流動的條件下,僅通過商品的自由貿易也能實現世界范圍內生產和資源的有效配置。

和這一理論相關的還有另外兩個基本定理。

國際貿易對本國生產要素收益的長期影響,由斯托爾珀-薩繆爾森定理歸納為:出口產品生產中密集使用的要素(本國充裕要素)的報酬提高;進口產品生產中密集使用的要素(本國稀缺要素)的報酬降低;不論這些要素在哪個行業中使用。

羅勃津斯基定理認為,在兩種商品世界中,如果相對價格固定不變,一種生產要素增長會減少另一種商品產量。表明要素稟賦的變化決定著資源配置的變化。

這些定理均對H-O理論進行了重要拓展。
里昂惕夫
按照H-O理論,美國是一個資本豐裕而勞動力相對稀缺的國家,其對外貿易結構應該是出口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

20世紀50年代初,美籍蘇聯經濟學家裡昂惕夫(Leontief)根據H-O理論,用美國1947年200個行業的統計數據對其進出口貿易結構進行驗證時,結果卻得出了與H-O理論完全相反的結論,這一難題稱為里昂惕夫悖論。

里昂惕夫悖論雖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觀點,但它對原有國際分工和貿易理論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引發了對國際貿易主流思想的反思,推動了二戰後新的國際貿易理論的誕生。
4全新派編輯
二戰後,國際貿易的產品結構和地理結構出現了一系列新變化。

同類產品之間以及發達工業國之間的貿易量大大增加,產業領先地位不斷轉移,跨國公司內部化和對外直接投資興起,這與傳統比較優勢理論認為的貿易只會發生在勞動生產率或資源稟賦不同的國家間的經典理論是相悖的。

古典與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都假定產品市場是完全競爭的,這與當代國際貿易的現實也不相吻合,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下,新貿易理論應運而生。

新生產要素理論

新生產要素理論賦予了生產要素除了土地、勞動和資本以外更豐富的內涵,認為它還包括自然資源、技術、人力資本、研究與開發、信息、管理等新型生產要素,從新要素的角度說明國際貿易的基礎和貿易格局的變化。

1、自然資源理論

1959年,美國學者凡涅克(J. Vanek)提出了以自然資源的稀缺解釋里昂惕夫悖論的觀點,認為美國進口自然資源的開發或提煉是耗費大量資本的,會使進口替代產品中的資本密集度上升。扣除資源的影響,美國資本密集型產品的進口就會小於其出口。

2、人力資本理論

人力資本理論以基辛(D. B. Keesing)、凱南(P. B. Kenen)、舒爾茨(T. W. Schultz)為代表,對H-O理論作了進一步擴展,將人力資本作為一種新的生產要素引入。

通過對勞動力進行投資,提高其素質和技能,進而提升勞動生產率。

人力資本充裕的國家在貿易結構和流向上,往往趨於出口人力資本或人力技能要素密集的產品。

3、研究與開發學說

格魯伯(W. Gruber)、維農(R. Vernon)認為研究與開發也是一種生產要素,一個國家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能力和該種產品中的研究與開發要素密集度之間存在著很高的正相關關系。

各國研究與開發能力的大小,可以改變它在國際分工中的比較優勢,進而改變國際貿易格局。

4、信息要素

信息雖然是一種無形資源,但它能夠創造價值。現代信息技術對生產的影響越來越強,對信息的利用狀況會影響一個國家的比較優勢,從而改變一國的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地位。

偏好相似理論

1961年林德(S. B. Linder)在《論貿易和轉變》一書中提出了偏好相似理論,第一次從需求方面尋找貿易的原因。

他認為,要素稟賦學說只適用於解釋初級產品貿易,工業品雙向貿易的發生是由相互重疊的需求決定的。

偏好相似理論的基本觀點有:

產品出口的可能性決定於它的國內需求; 兩國的貿易流向、流量取決於兩國需求偏好相似的程度,需求結構越相似則貿易量越大; 平均收入水平是影響需求結構的最主要因素。

動態貿易理論

動態貿易理論主要從動態角度分析國際貿易產生與發展的原因。

1、技術差距理論

技術差距理論又稱創新與模仿理論,M·V·波斯納(Michael V. Posner)和胡弗鮑爾(G. G. Hufbauer)將技術作為一個獨立的生產要素,側重從技術進步、創新、傳播的角度分析國際分工的基礎,擴展了資源稟賦論中要素的范圍。

技術差距指一國以技術創新和控制技術外流而形成的一種動態貿易格局,會對各國要素稟賦的比率產生影響,從而影響貿易格局的變動。

2、產品生命周期理論

雷蒙德·弗農(Raymond Vernon)將市場營銷學中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與技術進步結合起來闡述國際貿易的形成和發展。1966年他在《產品周期中的國際投資與國際貿易》一文中指出,美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與產品生命周期有密切關系。

這一產品生產的國家轉移理論,假設國家間信息傳遞受到一定的限制、生產函數可變以及各國的消費結構不同,指出產品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對生產要素的需要是不同的,而不同國傢具有的生產要素富饒程度決定了該國的產品生產階段和出口狀況。

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將比較優勢論與資源稟賦論動態化,很好地解釋了戰後一些國家從某些產品的出口國變為進口國的現象。

3、「技術外溢」與「干中學」學說

這種觀點將技術作為內生變數,羅默提出的「干中學」式的技術進步,大部分是從技術外溢中獲得的,即從貿易或其他經濟行為中自然輸入了技術。

經克魯格曼(Krugman)論證,若引進國將外溢國的技術用於比較優勢產業,則對兩國均有利;反之對兩國均不利。

假設國內技術外溢的速度高於國際技術外溢,國家原先的領先產業有加速發展的可能,原有的比較優勢會增強。技術的傳播使各國的差異不斷擴大,強調了技術變動對國際貿易的動態影響。

4、動態比較優勢理論

林毅夫等提出,一個國家的產業和技術結構從根本上取決於國內要素稟賦,其升級是產業結構升級的基礎。

資本存量的變化對一國要素稟賦的影響最大。

資本存量的增加來自於積累,積累取決於儲蓄傾向和經濟剩餘的規模。

制度性決定的儲蓄傾向是固定的,因而影響資本存量的關鍵是經濟剩餘的規模。

如果一國的產業和技術結構能夠充分利用其資源稟賦的優勢,則其生產成本就較低,競爭能力就較強,進而創造更多的經濟剩餘,積累量也就越大。

因此,通過發揮比較優勢能夠較快地實現資源結構的升級,從而加快產業結構升級。

產業內貿易理論

產業內貿易理論又稱差異化產品理論,以不完全競爭市場和規模經濟為前提,從動態角度出發考慮需求情況,更符合實際。由於產業內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大,80年代以來許多經濟學家陸續建立模型對這一問題從不同角度進行探討。

1、新張伯倫模型

在產業內貿易理論的發展過程中,克魯格曼(Krugman)的模型具有開創性作用,他將迪克西特(Dixit)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提出的將差異產品和內部規模經濟考慮在內的壟斷競爭模型推廣到開放條件下,創立了「新張伯倫模型」。

模型證明了當市場結構從完全競爭變為不完全競爭,達到規模報酬遞增階段的時候,即使兩國間沒有技術和要素稟賦差異,產品水平差異性和規模經濟也可推動國際貿易,增加兩國的福利。

2、蘭卡斯特模型

這一基於簡單的水平差異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模型,以產品特性和消費者偏好的唯一占優選擇性為基礎解釋兩國貿易。

蘭卡斯特(Lancaster)認為,在具有相同特點的經濟體之間,如果不存在貿易壁壘和運輸成本,在規模收益最大化和消費偏好差異的影響下,兩個經濟體間仍能進行產業內分工和貿易。

3、新赫克歇爾—俄林模型

新赫克歇爾—俄林模型基於垂直產品差異,弗爾維(Falvey)等人通過對H-O模型假設前提的調整,將產品差異與勞動和資本等要素的不同組合之間建立一種聯系,但仍用要素稟賦來預測貿易,因而又稱為「新要素比例學說」。

這一理論認為,資本相對充裕的國家出口同種產品中資本密集的高質量品種,勞動力相對充裕的國家則出口勞動密集的低質量品種,由此形成的產業內貿易實質上還是垂直分工的結果,在對傳統貿易理論的最小偏離下,同時解釋了產業間和產業內的貿易模式。

4、布蘭德—克魯格曼模型

為解釋標准化產品產業內貿易現象,布蘭德(Brander)和克魯格曼構造了一個「相互傾銷模型」(差別壟斷模型)。

模型指出各國開展貿易的原因只在於壟斷或寡頭壟斷企業的市場銷售戰略,國際貿易的結構既不受要素稟賦、產品成本差別的限制,也不受生產者和消費者對差異產品追求的限制。

此模型表明,貿易是擴大競爭的一種方式,不完全競爭的企業可以通過貿易向別國的國內市場傾銷以擴大銷售,即使存在運輸成本,也會存在雙向貿易,並由兩國間需求彈性的預期差異決定貿易量。

這就為兩國相互傾銷的行為提供了解釋途徑。

5、垂直差異產業內貿易模型

與新H-O模型所不同的是,垂直差異產業內貿易模型以寡頭壟斷市場假定為前提。弗爾維研究認為,一個產業包括依質量高低排列的一個「產品鏈」,即垂直差異性產品。

弗爾維(Falvey)和凱克斯基(H. Kierzkowski)建立的F-K模型表明,在完全的垂直型產業內貿易與完全沒有這類貿易之間有許多過渡類型,垂直型產業內貿易的程度與特性依賴於要素稟賦、技術和收入分配情況對不同國家的相對影響。

費萊姆(Flamand)和赫爾普曼(Helpman)
建立的費—赫模型提出了另一種觀點。假設有兩國均生產某種產品,生產效率不同,勞動是唯一的生產要素。國際分工以產品差異性的形式體現,一國生產高質量的
產品具有比較優勢,另一國相反,決定產品質量的是勞動投入,這里指「人力資本」。如果兩國生產結構和消費結構不吻合,就可能發生產業內貿易。

國家競爭優勢理論

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波特(Michel E. Porter)提出的這一理論,從企業參與國際競爭這一微觀角度解釋國際貿易,彌補了比較優勢理論在有關問題論述中的不足。

波特認為,一國的競爭優勢就是企業與行業的競爭優勢,一國興衰的根本原因在於它能否在國際市場中取得競爭優勢。

而競爭優勢的形成有賴於主導產業具有優勢,關鍵在於能否提高勞動生產率,其源泉就是國家是否具有適宜的創新機制和充分的創新能力。

波特提出的「國家競爭優勢四基本因素、兩輔助因素模型」中,生產要素、需求狀況、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企業戰略、結構和競爭對手、政府、機遇都是國家競爭優勢的決定因素。

波特根據以上各大要素建立了鑽石模型,說明了各個因素間如何相互促進或阻礙一個國家競爭優勢的形成。

從發展階段來看,一個國家優勢產業的發展可分為四個不同階段,即生產要素推動階段、投資推動階段、創新推動階段,財富推動階段。

該理論對當今世界的經濟和貿易格局進行了理論上的歸納總結。
5新興派編輯
新興古典經濟學是
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興的經濟學流派.新興古典貿易理論依託新興古典經濟學的新框架,將貿易的起因歸結為分工帶來的專業化經濟與交易費用兩難沖突相互作
用的結果,從而對貿易的原因給出了新的解釋思路,使貿易理論的核心重新回到分工引起的規模報酬遞增,是一種內生動態優勢模型,是貿易理論和貿易政策統一的
模型,是國內貿易和國際貿易統一的模型,能夠整合各種貿易理論,是貿易理論的新發展。

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楊小凱為代表的一批經濟學家用超邊際分析法將古典經濟學中關於分工和專業化的經濟思想形式化,將消費者和生產者合二為一,發展成新興古典貿易理論。

該理論使研究對象由給定經濟組織結構下的最優資源配置問題,轉向技術與經濟組織的互動關系及其演進過程,力圖將外生的比較利益因素引入到基於規模報酬遞增的新興古典經濟學的貿易理論模型中,把傳統貿易理論和新貿易理論統一在新興古典貿易理論框架之內。

此理論的內生分工和專業化新興古典貿易模型(Sachs, Yang and Zhang,1999)表明,隨著交易效率從一個很低的水平增加到一個很高的水平,均衡的國際和國內分工水平從兩國都完全自給自足增加到兩國均完全分工,在轉型階段,兩種類型的二元結構可能出現。

經濟發展、貿易和市場結構變化等現象都是勞動分工演進過程的不同側面,貿易在交易效率的改進過程中產生並從國內貿易發展到國際貿易,兩者之間有一個內在一致的核心。
6當代變化編輯

代國際貿易的變化主要表現為產業內貿易和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迅速增長。所謂產業內貿易(intra-instiry
trade)是與傳統國際貿易理論解釋的產業間貿易(inter-instry
trade)相對的一個概念,指的是同一產業內的產品之間的貿易,也就是說一個國家既進口又出口同一類產品。

這些現象的出現對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提出了挑戰。佔世界貿易額相當大比重的一部分貿易並不是因為比較成本的差異或者
資源稟賦的差異而發生的。為了解釋這些國際貿易的新現象,以克魯格曼、雷蒙德·弗農等為代表的大批經濟學家提出了各種新的學說。這些學說與傳統國際貿易理
論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我們把這些學說稱為新國際貿易理論。

⑷ 有關國際貿易的問題

Porter認為一國產業競爭優勢源於:要素、需求、相關產業、企業戰略、結構和競爭對手、政府和機會六要素綜合的結果。應用Porter鑽石模型分析:我國機械、通訊設備、軟體行業國際競爭優勢將迅速提升,市場份額將快速提高,誕生世界級的廠商和品牌。

中國製造國際競爭力將快速提升

從低端到高端勞動力成本的優勢仍將維持,但優勢結構發生變化。低端勞動力成本優勢將縮小,但高端人才的性價比優勢在持續擴大,有利於產業升級;政府政策支持企業自主創新、產業升級。中國製造企業開始重視研發投入、技術創新,隨著系列高端技術的突破,技術差距迅速縮小;製造業向中國轉移速度在加快,中國企業已具有國際化視野,開始深度參與國際產業分工,展開海外投資、海外營銷,分享全球化的紅利。

電力設備:立足中國,走向世界

發電設備海外訂單將迅速增加;電網升級提升輸變電行業競爭力,進口替代、出口升級同步推進;風電市場需求迅速增加,進口替代正在進行,國產份額將迅速提升。

船舶製造:中國時代來臨

造船產業向中國轉移趨勢在加速,中國新接訂單已經超過韓國,位列世界第一。

工程機械:進口替代走向出口升級。

要素成本優勢明顯、龍頭企業已走上技術創新、產業升級、海外營銷、海外投資之路。各子行業呈現進口替代到供應全球梯次推進態勢。

機床行業:進口替代正在加速。

未來我國機床、數控機床國產需求年均復合增長率將分別超過30%、50%。

通訊設備:後發優勢,逐鹿世界。

產業政策、行業標准強烈扶持通訊設備製造業,我國通訊設備技術具有後發優勢,行業龍頭具備國際化視野,已經深度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軟體行業:服務產業升級,參與全球行業分工。

要素優勢明顯;信息化進程中,內需快速增長;軟體外包,中國軟體(17.39,-0.59,-3.28%)服務全球。

估值與評級

中長期推薦未來國際競爭優勢逐漸提升的子行業:船舶行業、工程機械、輸變電設備、數控機床、通訊設備、軟體。推薦中長期配置:廣船國際(94.23,8.57,10.00%)、中國船舶(294.17,7.37,2.57%)、三一重工(56.52,0.77,1.38%)、山河智能(58.77,-2.73,-4.44%)、中聯重科(53.70,1.56,2.99%)、沈陽機床(25.20,-0.18,-0.71%)、中興通訊(53.98,-1.00,-1.82%)、東方電機(81.04,-1.91,-2.30%)、特變電工(26.20,2.38,9.99%)、天威保變(62.39,5.67,10.00%)、平高電氣(22.77,-0.18,-0.78%)、用友軟體(45.15,-2.09,-4.42%)。

重要假設

中國將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保持勞動力成本優勢,高端勞動力成本優勢更加突出;中國勞動力生產效率繼續保持快速提升態勢;從中央政府到企業層面的自主創新政策將得到貫徹執行,從低端到高端,從勞動力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產業升級將持續深入推進,在中國的出口產品結構中,技術、資本密集型產品比例將顯著上升。

與大眾的不同

在全球背景下,中國製造國際競爭優勢逐漸提升,未來將逐漸提高國內、世界市場份額,出口快速增長,周期性特徵將顯著得到改善,未來仍將呈現業績增長、估值提升的喜人景象。宏觀調控,中長期有助提升中國製造的國際競爭力,對中國製造構成利好。

股價表現的催化劑

國內市場,進口替代逐漸完成;國際競爭優勢逐漸提升下的世界市場份額逐步提升;擁有世界范圍內的定價權,從而獲得較高的毛利;凈利潤穩定增長的態勢得到確認。

核心假設風險

如果中國宏觀經濟增長顯著放緩、國際政治形勢、貿易環境發生惡化,人民幣升值過快,自主創新、產業升級進程受阻,將直接影響中國製造企業的競爭優勢。周期性行業公司如果不能制定恰當的競爭戰略,合適的運營策略,可能將被市場淘汰,從來帶來巨大的投資風險。

產業國際競爭優勢源自六個關鍵要素

一國的產業為何能夠取得國際競爭優勢?產業取得競爭優勢需要具備哪些條件?未來20年我國哪些行業能夠取得競爭優勢。

Porter認為國家是最基本的競爭優勢,國家不但影響企業所作的戰略,也是創造並延續生產與技術發展的核心。一個國家為什麼能在某種產業的國際競爭優勢中暫露頭角,Porter認為,答案必須從每個國家都有的四項環境因素來討論。我們試圖用Porter鑽石體系來解釋以上幾個問題。完整的鑽石體系包括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的表現、企業的戰略、結構和競爭結構、機會和政府,如表2所示,它們之間的互動關系如圖9示。以下理論來自Porter《國家競爭優勢》。

6個關鍵要素形成的「鑽石體系」,關繫到一個國家的產業或者產業環節能否成功。鑽石體系是一個雙向強化的系統,其中任何一項因素的效果必然影響到另一項的狀態。

生產要素:高級要素重要性與日俱增

生產要素包括:人力資源、天然資源、知識資源、資本資源、基礎設施。

生產要素分為初級生產要素和高級生產要素,前者是被動繼承的,後者是通過人力和資本的持續投資獲得的。初級生產要素包括天然資源、氣候、地理位置、非技術工人與半技術工人、融資等;高級生產要素則包括現代化通信的基礎設施、高等教育人力以及大學研究所等。生產要素也可以分為一般性的和專業性的生產要素,專業性的生產要素是產業決定性和持續能力的競爭優勢基礎。高級和專業性的生產要素是被創造出來的,初級和一般生產要素的重要性在逐漸沒落,高級生產要素的重要性在不斷加強,如表3示。

需求條件:產業崛起的基礎和動力

內需市場助對規模經濟的影響力而提高效率,它提供企業發展、持續投資與創新的動力。重要的需求條件主要包括國內市場的性質,客戶的需求形態,國內市場的大小和速度,國內市場需求轉化為國際市場的能力。具體而言,如表4。

相關與支持性產業—休戚與共的優勢網路

很多產業潛在的優勢是因為他的相關產業具有競爭優勢。相關產業的表現會帶動上、下游的創新和國際化,這里主要是因為擴散效應和提攜效應在起作用。當上游具備國際競爭優勢時,下游可能因為上游在成本、效率、反應速度上具備國際競爭優勢。

企業戰略、企業結構、同業競爭

企業的目標、戰略、組織結構往往隨產業和國情的差異而不同。國家環境會影響企業的管理和競爭形式。推進企業走國家化競爭的動力很重要。這種動力可能來自國際需求的拉力,也可能來自本土競爭者的壓力或者市場推力,還有管理者的態度、政府政策、對外語的態度。激烈的市場競爭有利於產業獲取競爭優勢。

機會角色:產業崛起的重要催化劑

機會將打破原來的狀態,促進調整產業結構、產業升級,提供一國超越另一國企業的機會。可能形成機會、影響產業競爭的情況包括:基礎科技的發明創新、傳統技術出現斷層、生產成本提高、匯率發生重大變化、全球或區域市場需求劇增、外國政府重大決策、戰爭。

政府角色:產業競爭力提升的重要推動力量

政府的行為將影響到其他幾個要素,政府的產業政策、法律法規可能影響供給及需求,教育發展可以改變生產要素,政府的保護收購更可能刺激相關產業興起。

鑽石體系是一個互動的體系,內部每個因素都會強化或改變其他因素的表現。下面將使用鑽石體系來分析我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優勢。

我國製造業國際競爭優勢正逐漸提升

生產要素:由比較優勢向競爭優勢

中國在初級生產要素上優勢明顯,其中對於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來說,最大的比較優勢,即勞動力優勢。

勞動力成本仍有較強的比較優勢。中國仍是世界上最具勞動力成本優勢的地區,短期這種優勢仍將持續。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報告認為包括中國在內的「低工資」新興經濟體仍是世界上最具成本競爭優勢的地區,我國製造業雇員工資水平處於較低位置,從表中看僅高於印度。

但考慮生產率的因素,優勢並不如工資差距大。中國製造業員工的工資雖然只及美國製造業員工工資的1/20,但在生產中的價值增加量也僅及美國製造業員工的1/8,因此中國製造業的單位勞動成本為美國的2/5。也就是說中美製造業中,生產同樣的產品,中國的單位勞動成本為美國的40%。

此外,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在很長時間內占總人口的比重將處於很高的水平,並且2005—2015年期間,仍然將保持一定的增長。與發達國家和許多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的勞動力成本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仍將是低廉的。但伴隨城市化進程,農村剩餘勞動力正在迅速縮小,「民工荒」和民工勞動力成本正快速上升,國內的勞動力價格面臨重估。因此我國初級勞動力成本在世界上仍然具備優勢,但是優勢在逐漸縮小。

資源要素稟賦優勢在弱化,對資源的依賴降低了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隨著中國製造業的快速發展,中國成為煤炭、鋼鐵、銅等世界第一消費大國,世界第二電力消費大國的時候,資源對經濟發展的制約作用日益顯現。這主要是因為,傳統的資源與勞動密集型發展道路和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決定了中國經濟發展對能源的依賴性要遠高於發達國家。這種高投入、高耗能的製造業發展模式消耗了大量不可再生資源,也消耗了未來的發展潛力。另外一個巨大的成本就是環境污染的代價

土地和其他能源資源價格的上升削弱競爭力。據預測,國際市場石油價格每漲10美元,美國、日本、歐盟經濟增長率將回落0.2%、0.4%、0.5%,而發展中國家將平均回落1.5%。2004年,原油價格上漲給中國帶來的直接成本代價是136億美元,其中原油進口方面多支出75億美元,石化產品多支出61億美元,而這個數字是2004年GDP總量的0.9%。

高級要素差距縮小。與初級要素相比,高級生產要素對競爭優勢的重要性高多了,企業要獲得高層次的競爭優勢,就必須憑借高級生產要素。但高級生產要素不如初級生產要素普遍,因為它需要國家、企業持續地投資。其中最重要的是技術創新對要素的影響。

教育的發展促進勞動力供給的結構出現明顯改善。生產要素也可稱之為人力資源,人力資源與勞動力成本有很大區別。人力資源除了包括勞動力成本之外,還包括勞動力熟練程度、高級專業化人才等方面。低勞動力成本要建立在高素質的勞動力和高效的勞動生產率基礎上,才能將勞動力的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高級勞動力的供給越來越多,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力正加速加入產業勞動力大軍。中國高度重視教育,高等教育規模全世界最大,過去10年裡大學入學人數提高了一倍以上,中國良好的教育資源提供了充足的人力儲備。

教育部統計,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已經達到495萬。並且我國高校畢業生中38%為工科類學生。畢業生就業後在生產中得到培訓,成為掌握必要勞動技能的產業工人,將構成比較大規模的素質較強的勞動力供給群體。

技術創新提高勞動生產率。經過多年的高速發展,中國的資源稟賦結構已經有了相當的提升,產業結構也正在朝著高級化方向發展。中國利用國內外有利的環境,在機械、信息、航空航天等產業領域中加大技術創新的力度,擺脫對國外技術的片面依賴,創造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提高了相關產業的勞動生產率。此外,在中國製造業的初級要素比較優勢不斷縮小的產業環境下,技術創新成為維持競爭優勢的主要途徑。

自主研究與開發(R&D)方面,我國製造業企業自主開發能力薄弱,缺少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隨著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國際市場競爭需要,近年來我國對研發的資本投入逐年增加。我國的技術研發投入佔GDP的比重由91年的0.69%上升到了的1.4%。

需求:國際代表性的廣闊內需求

在機械、通訊設備、軟體行業,我國市場需求廣闊、並且快速增長;整體而言,國內需求具備國際代表性;;我國工程機械、造船、機床行業具備國際代表性;我國客戶還不夠挑剔,但要求正在提升;多數產業並不領先;低端產業提前飽和,高端產業供應不足,企業產業創新、產業升級壓力大,迫使企業從本土走向國際市場。具體子行業如表7。

相關產業:相關產業初具國際競爭力

整體而言,機械製造、通訊設備上下游、相關產業都已經具備一定的國際競爭優勢,而且國際競爭優勢在提升,如表和圖。中國黑色、有色金屬加工行業出具國際競爭力,國內鋼鐵價格、鋁價格低於國際市場價格;中國海運、造船行業具備很強的國際競爭優勢;中國晶元製造行業快速崛起,通訊設備行業已經開始在逐鹿世界通訊市場。

企業戰略:海外營銷、海外投資的國際化戰略

中國製造業已經具備國際化的視野,已走上了自主創新、品牌經營、海外投資、海外影響的國際化的道路。中國製造業的企業傢具備強烈做強民族產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同時內部宏觀調控、激烈的國內市場競爭,促使中國民族製造業紛紛把目光投向國際市場,將競爭的舞台移向國際市場。我國造船行業早已國際化,工程機械行業出口快速增長,通訊行業大舉進入海外市場,軟體外包業務快速成長。

在具備國際競爭優勢的部分中國製造業公司中,許多公司對企業戰略的制定也是格外重視。例如中興通訊,就分別在知識產權、人力資源、成本領先、差異化、質量、國際化、品牌和物流等八個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戰略。正因為中興通訊堅決貫徹和實施了成本領先戰略,使得公司在低成本嘗試方面屢試不爽。波特的國家競爭理論中,還特別強調競爭對手的表現。中興的競爭對手華為公司,總部就是在同一座城市不遠的地方。業內就有評價說,如果沒有華為公司,中興通訊不可能保持著活力。正是因為兩家公司都被對方確立為一個追趕或努力擺脫的標桿,才使得兩家公司有如此讓業界感到震撼的發展速度。

政府:財稅政策重點扶持裝備製造業

政府高度重視自主創新,把自主創新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2005年12月,《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的頒布。《綱要》提出把自主創新作為未來科技發展指導方針的核心思想;把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作為一條主線,並在科技體制改革、科技投入、擴大開放等很多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國家「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將自主創新作為未來經濟增長的動力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的優勢企業。

06年6月《國務院關於加快振興裝備製造業的若干意見》出台(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到2010年,發展一批有較強競爭力的大型裝備製造企業集團,形成若干具有特色和知名品牌的裝備製造集中地。建設和完善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國家級重大技術裝備工程中心,初步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

2007年5月國家關於高技術產業發展「十一五」規劃中,在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產業的同時,要求率先做強通信製造業,對中興通訊這樣的企業無疑也是政府會優先給予重大支持。

在軟體和信息服務行業,2006年10月聯合發布《關於發展軟體及相關信息服務出口的指導意見》,要求不斷完善稅收扶持政策。要加強對軟體出口現行各項鼓勵政策的宣傳,充分發揮政策的引導和扶持效應,軟體企業出口軟體、進口自用設備等按照現行有關規定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等。

⑸ 請用英語描述國際貿易理論有哪些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ies】
【國際貿易的各種理論】

【Adam Smith's model】Adam Smith displays trade taking place on the basis of countries exercising absolute advantage over one another.
【Ricardian model】The Ricardian model focuses on comparative advantage, which arises e to differences in technology or natural resources. The Ricardian model does not directly consider factor endowments, such as the relative amounts of labor and capital within a country.
【Heckscher–Ohlin model】In the early 1900s a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was developed by two Swedish economists, Eli Heckscher and Bertil Ohlin. This theory has subsequently been known as the Heckscher–Ohlin model (H–O model). The results of the H–O model are that countries will proce and export goods that require resources (factors) which are relatively abundant and import goods that require resources which are in relative short supply.
【New Trade Theory】New Trade Theory tries to explain empirical elements of trade that comparative advantage-based models above have difficulty with. These include the fact that most trade is between countries with similar factor endowment and proctivity levels, and the large amount of multinational proction (i.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hat exists.
Gravity model:The Gravity model of trade presents a more empirical analysis of trading patterns. The gravity model, in its basic form, predicts trade based on the distance between countries and the interaction of the countries' economic sizes. The model mimics the Newtonian law of gravity which also considers distance and physical size between two objects. The model has been proven to be empirically strong through econometric analysis.
【Ricardia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modern development)】The Ricardian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became a basic constituent of neoclassical trade theory. Any undergraate course in trade theory includes a presentation of Ricardo's example of a two-commodity, two-country model. A common representation of this model is made using an Edgeworth Box.
【Neo-Ricardian trade theory】The merit of neo-Ricardian trade theory is that input goods are explicitly included. This is in accordance with Sraffa's idea that any commodity is a proct made by means of commodities. The limitation of their theory is that the analysis is restricted to small-country cases.
【Ricardo-Sraffa trade theory】Economist John S. Chipman observed in his survey that McKenzie stumbled upon the questions of intermediate procts and postulated that "introction of trade in intermediate proct necessitates a fundamental alteration in classical analysis".It took many years until Shiozawa succeeded in removing this deficiency.The Ricardian trade theory was now constructed in a form to include intermediate input trade for the most general case of many countries and many goods. Chipman called this the Ricardo-Sraffa trade theory.
【International proction fragmentation trade theory】In his chapter entitled Li & Fung, Ltd.: An agent of global proction (2001), Cheng used Li & Fung Ltd as a case study in the international proction fragmentation trade theory through which procer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re allocated a specialized slice or segment of the value chain of the global proction. Allocations are determined based on "technical feasibility" and the ability to keep the lowest final price possible for each proct.

⑹ 急求論文大綱,題目國際貿易中英語的作用

剛剛在網上幫你找了一篇範文,你可以參考一下內容摘要: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其經濟發展已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這就是賦予人們更多的機遇,在科學技術和商貿經濟各領域進行廣泛的國際合作與交流,英語在這種合作中起著主要的橋梁作用,同時,這也對英語人才的質量擔出了更高的要求,培養既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又要懂得一定的商務知識的復合型人才成了時代的需要。 關鍵詞:英語、重要性、國際貿易、商務英語。 導言:隨著外資企業的不斷增多,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在外企里工作。雖然工作性質,工作場地有所不同,但是他們都會遇到同樣的問題,就是如何從事涉外的國際貿易活動,如何在外商經營的企業里有一席之地。語言的差異無疑是這些人所遇到的最大的障礙,在我們熟知的生活中,貿易活動中,英語是現代國際貿易中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例如說:當今社會從事國際貿易活動人士,一般文化修養水平都比較高,其中適時開展公關活動就是以語言作為通道來加強對外聯系和交往,因此掌握一定的商務英語知識,可以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未來世界裡一體化格局將使我們的距離越來越近,語言也正是拉近這個中距離的橋梁。所以說英語在貿易領域中有著重要作用。 一、 英語的重要性。 現在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說英語,毫無疑問,英語已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之一,現今大概有3億多人在使用。並且很多國家已經使用它作為母語,作為第一語言,同樣英語在很多國家的官方事務、教育、信息和其他活動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它是聯合國僅用的幾種工作語言之一。人們說英語已經成為國際商貿和交通運輸語言。大部分飛行於各國間的飛行員使用英語來與飛機場聯絡。在大洋上航行的輪船都用英語發出求救信號。據說世界上百分之六十的無線電廣播和百分之七十的郵遞業務用的是英語。在國際體育比賽中和國際科學家大會上,英語使用得最多也最為廣泛。事實上,英語已成為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的通用語。太空、核能及計算機方面最先進的研究成果都用英語來發表。會用英語交談和寫作的科學家比不會使用英語的科學家,與其他國家的同行們聯系要密切得多。 現在的中國已真正步入國際化,生存、機遇、挑戰和競爭給人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感,英語作為國際交往的通行證也越來越受到廣大國民的重視,全社會學英語,用英語的高潮也一浪高過一浪。對於從事外貿業務的工作者來說,英語在她們肩上的擔子是不輕的。 有的時候,我們朋友坐在一起聊天的便會聊到我們當前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業問題,聊到我們的專業,聊到國際貿易的發展問題,談到國際經濟流向的問題,大家一致認為隨著中國的企業走向世界,外國的企業走進中國,在多元文化的共處與交際中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對於人們的求職、工作發展該是多麼重要啊! 二、 國際貿易實務。 國際貿易實務是一門專門研究國際間商品交換具體過程的學科,是一門具有涉外活動特點的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應用科學。它涉及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國際貿易法律與慣例、國際金融、國際運輸與保險等學科的基本原理與基本知識的運用。 國際貿易具有不同於國內貿易的特點,其交易過程、交易條件、貿易做法及所涉及的問題,都遠比國內貿易復雜。具體表現: (1)交易雙方處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在洽商交易和履約的過程中,涉及到各自不同的制度、政策措施、法律、慣例和習慣做法,情況錯綜復雜。稍有疏忽,就可能影響經濟利益的順利實現。 (2) 國際貿易的中間環節多,涉及面廣,除交易雙方當事人外,還涉及商檢、運輸、保險、金融、車站、港口和海關等部門以及各種中間商和代理商。如果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就會影響整筆交易的正常進行,並有可能引起法律上的糾紛。另外,在國際貿易中,交易雙方的成交量通常都比較大,而且交易的商品在運輸過程中可能遭到各種自然災害、意外事故和其它外來風險。所以通常還需要辦理各種保險,以避免或減少經濟損失。 (3)國際市場廣闊,交易雙方相距遙遠,加之國際貿易界的從業機構和人員情況復雜,故易產生欺詐活動,稍有不慎,就可能受騙上當,貨款兩空,蒙受嚴重的經濟損失。 (4)國際貿易易受政策、經濟形勢和其它客觀條件變化的影響,尤其在當前國際局勢動盪不定、國際市場競爭和貿易磨擦愈演愈烈以及國際市場匯率經常浮動和貨價瞬息萬變的情況下,國際貿易的不穩定性更為明顯,從事國際貿易的難度也更大。 可見,國際貿易具有線長、面廣、環節多、難度大、變化快的特點。因此,凡從事國際貿易的人員,不僅必須掌握國際貿易的基本原理、知識和技能與方法,而且還應學會分析和處理實際業務問題的能力,以確保社會經濟效益的順利實現。在國際貿易中,一直存在著爭奪市場的激烈競爭,有時甚至達到白熱化的程度,競爭的形式雖表現為商品糧競爭、技術競爭和市場競爭,但歸根結底,競爭的實質還是人才競爭。因此,我們必須增強競爭意識,提高外經貿人員的整體素質和競爭能力,才能在國際市場中立於不敗之地。 自從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企業參與國際商務活動越來越頻繁,發展對外貿易開拓國際市場的步伐越來越快,同樣商務英語信函,尤其是進出口英語、英語函電的使用也越來越多,據調查各高校也都開設了與國際商務有關的專業和課程,商務英語函電的學習都驟然增多,但是針對進出口交易過程的商務英語圖書卻不多,這就集中反映出進出口交易過程中常用術語的圖書更是鳳毛麟角。 現今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正面臨著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同樣的機遇與挑戰。為了能更有交的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和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獲取更大的利益,我們應高度重視語言的發展態勢,認真研究和探索國際貿易發展規律及其對英語對其產生的影響,以便採取積極的對策措施,培育企業的創新機制和企業的新型人才,使我國對外貿易在新世紀的國際競爭中贏得優勢和主動,保持快速和健康的發展。 三、 商務英語在國際貿易中的重要性。 (1)商務英語在國際國本地的人才資源,可是,由於中國的人才資源缺乏(指高級管理人才),不能滿足這些交往及對外貿易中的作用愈來愈重要,全球五百強企業有三百家在中國有分公司,都主張利用中國際一流企業的要求,而轉向利用外國高級管理人才.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的英語交際能力和表達能力很難同國外的管理人員競爭,從而失去了在中國本土的世界一流企業工作的機會。 就拿現今我們系來說,我們系現有商務英語專業、國際貿易專業、報關等專業,其實這些專業都是息息相關的,像我們商務英語專業的學生,我們不僅要學好英語,還應該學好更多的國際貿易專業知識,同樣的國際貿易專業的同學也應當在他們的基礎上把英語學好,因為就算一個你懂國際貿易專業知識,但你對英語一竅不通。那樣你在外貿易公司裡面也會難以擁有自己的一片天。因為:「在我們熟知的生活中,貿易活動中,英語是現代國際貿易中最重要的交流工具。」 在貨物的進出口貿易的程序中,商務英語在交易蹉商與簽約環節上至關重要,那麼下面是一封商務函電信: Example: Dear Sirs, We own your name and address to the Commercial Counselor』s Office of the chiness Embassy in Malaysia, from whom we learn that you』re in the market for textiles. We avail ourselves of this opportunity to approach you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rade relation with you. To give you general idea of the various kinds of cotton piece goods now available for export. We enclose our latest brochure for your reference .quotations will follow upon receipt of your Specific enquiry. We look forward to hearing from you soon. Yours faithfully, He X X Export manager 從上述可以看出交易磋商是買賣雙方通過函電或口頭方式進行業務的洽淡,它是整個業務的關鍵階段。在交易磋商的每個環節運用商務英語時,都應做到內容明確完整、文字簡潔明了。盡可能採用習慣用語,力求措辭准確、嚴謹、行文簡潔,避免解釋上的分歧。 記得曾經在書上看到一個例子就是說一家美國公司和一家日本公司進行外貿業務談判。在談判中,美國人很高興地發現,每當他提出一個意見時,對方就點頭說:「Yes」,他以為這次談判特別順利。直到他要求簽合同時才震驚地發現日本人說的「Yes」是表示禮貌的「I hear you」的「Yes」,不是「I agree with you」的「Yes」。而「No」的表達方式也很復雜。有些文化的價值觀反對正面沖突,因此人們一般不直接說「No」,而用一些模糊的詞句表示拒絕。例如,巴西人用「Some what difficult」代替「impossible」。如果說不了解英語,不了解文化背景,沒有經驗的談判者若按字面意思去理解,就會浪費時間,延緩談判進程。因此,我們必須掌握基礎的英語,盡量了解對方的文化,對方的價值觀和風俗習慣,只有這樣才能正確無誤地傳遞和接受信息。 (2)商務英語在國際貿易中用詞規范正式。 商務英語信函經常以意義相同或詳盡的書面詞語代替基本詞彙和口語詞彙,如以inform 或 advice 代替 tell ,以 plicate 代替 ,以 dispatch 代替 send ,以 otherwise 代替 or, 以 therefore 代替 so ;以介詞短語代替簡單的介詞和連詞,如以 as for 、 in respect to 、 in connection with 和 with regarding to 代替 about 等。例如: We are pleased to advice you that your order No.103 has been dispatched in accordance with your instruction. 我高興地通知你們:第 103 號訂單貨物已遵照你方指示運出。 We will meet you half way by offering a discount of 5% in view of our long pleasant relations. 鑒於我們之間長期愉快的業務關系,本公司將酌情考慮給予 5% 的折扣。 All offers and sales are subject to the terms and conditions printed on the reverse side here of. (here of = of the offer letter) 所有報盤和銷售均應以本報價單背面所印的條件為准。 (3)表意准確、專業性強。 商務信函用語另一特點是表意准確、專業性強,主要表現為使用大量的專業術語、行話、外來借詞、縮略語、以及一般詞語在商務語境中的特殊用法,如: trimming charges (平倉費)、 insurance policy (保險單)、 coverage (險別)、 premium (保險費)、 underwriter (保險人)、 establishment (開證)、 counter-offer (還盤)、 counter-suggestion (反還盤)、 bid (遞盤)、 surcharges (附加費)、 preformed invoice (形式發票)等等。由於經過長期的使用時間或相關的規定,這些術語的內涵特定,意思清楚明確,成為實現商務信函英語准確表達的有效手段。例如: We shall cover TPND on your order. 我們將為你方的貨物投保。 It would be appreciated if you would let us know by return your lowest possible price for the following goods FOB London. 請報下列商品倫敦船上交貨之最低價。此句使用了 FOB 這一有關價格的商貿術語。 在21世紀信息時代,要充分利用函電簡便、快捷的優勢,提高業務量和效率。商務英語的廣泛應用凸現了商務英語教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總之「在整個世界領域,貿易已自由化,貿易英語知識將會在國際貿易中越來越重要。英語作為世界性的通用語,在當前的國際貿易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貿易信息的發布,雙方之間的溝通,磋商等到進出口流程中的報盤,還盤,成交以及主單據的製作和填寫,相關銀行職能的履行,報關檢驗等都必須用英語來同意和規范,英語正逐步在國際貿易中成為一個外貿企業的成敗興衰的重要因素,並扮演著舉足輕重的重要角色。」 參考文獻、網站: (1)鄒建華(著)實用進出口英語函電 電子工業出版社 2006年 11頁 (2)黎孝先(著) 國際貿易實務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4年 8頁 (3) http://1.book..com/apabi/m0/w13/h46/4d03b92e55.1.html

⑺ 國際貿易關系,國際貿易政策,國際貿易順差逆差,國際貿易爭端,國際貿易壁壘的定義,要英文的。

1 .貿易順差( Favorable Balance 0f Trade )。所謂貿易順差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國出口貿易總額大於進口貿易總額,又稱 「 出超 」.表示該國當年對外貿易處於有利地位。貿易順差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國在特定年份對外貿易活動狀況。通常情況下,一國不宜長期大量出現對外貿易順差,因為此舉很容易引起與有關貿易夥伴國的摩擦。例如,美、日兩國雙邊關系市場發生波動,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日方長期處於巨額順差狀況。與此同時,大量外匯盈餘通常會致使一國市場上本幣投放量隨之增長,因而很可能引起通貨膨脹壓力,不利於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2 .貿易逆差( Unfavorable Balance 0f Trade )。所謂貿易逆差是指一國在特定年度內進口貿易總值大於出口總值,俗稱 「 入超 」,反映該國當年在對外貿易中處於不利地位。同樣,一國政府當局應當設法避免長期出現貿易逆差,因為大量逆差將致使國內資源外流,對外債務增加。這種狀況同樣會影響國民經濟正常運行.

⑻ 國際貿易 英語

呵呵,我就是學國貿的。

國際貿易英語主要涉及專業術語,詞彙。知識背景。知識運用:如合同擬定,信用證,匯票等商業票據的繕制,電文、通知等外貿電文。

參考書:沒有一本書可以全部概括國際貿易專業所用的英文。學校里的所謂專業英語課程也不過是一些背景知識,詞彙的教授,不要想學了之後就會制單、報關了。國貿的英語要求,是需要有計劃的學習多門課程的,如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國際結算,商務英語BEC(一般自學),外貿函電。這幾門課程是最起碼的。

如果你是要考制單員,外銷員,報關員這一類的職業資格,不如直接去買考試參考書來看吧。
如果是要考英語資格的,有BEC的初中高級考試可報。不過這個和實際的國際貿易操作實際上聯系很少。

總之,國際貿易就是要學很多東西的專業。英語作為國際通用的交流語言,在這個專業的要求也很多。

⑼ 國際貿易英文翻譯

如果國家間沒有官方特定協議簽署,貿易條款將根據國際商會與1936年引進並後續多次更新的貿易術語定義,該術語在世界范圍內被廣泛接受。有些諸如是本土交易發生在美國的貿易仍在以1941修訂版美國對外貿易定義報價,好似外界依然在流通使用該定義。其中最常使用的是六條以「FOB」開始的條款。但這些條款已經滿足不了當今的復雜運輸模式。國際貨運中貿易條款的使用是以明細清晰度和貿易的安全性為目的的。

閱讀全文

與一國不參與國際貿易的情形的英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