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詳細講解一下中韓兩國的淵源和現在的關系謝謝
中韓兩國的淵源和現在的關系 自從1992年8月24日中國與韓國建交以來,兩國友好合作關系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快速發展。然而近年來,中韓兩國在「端午節申遺」「高麗歷史歸屬」問題上卻摩擦不斷,民間甚至出現互相謾罵,遊行示威等激烈舉動。這主要關繫到中韓兩國歷史文化淵源和當今經濟政治利益關系,而韓國人獨特的民族心態也是影響當中的重要原因。 關鍵詞:朝鮮 韓 高麗 端午節 排華 引言: 中國與韓國在經濟政治方面合作緊密,而在歷史文化方面卻也摩擦不斷,這到底是因為什麼呢?本文從歷史文化淵源與當代關系方面論述了中韓之間利益上的合作與對抗,並由此引申了韓國「排華」心態的影響成因與影響。 一、 中韓的歷史文化淵源 (一)古朝鮮概況與高句麗王朝 朝鮮人從何而來?研究《左傳》的人認為:古朝鮮的先祖應是《逸周書·王 會篇》中的良夷,即樂浪夷,居今朝鮮大同江中下游一帶。而在公元前的歷史中,在良夷附近曾出現過幾任漢族人建立的政權,如箕子朝鮮政權,衛滿建立的衛氏朝鮮政權。而在朝鮮半島上,第一個非漢人政權應該是扶余王子朱蒙建立的高句麗王朝。高句麗又稱高麗,意思是高大的黑馬,以馬為族名,正好反應了這個民族崇奉馬圖騰,史書上便有記載高句麗始祖朱蒙驅馬骨城稱王的傳說。高句麗族是從東北七夷中的一支部落發展而來的,據說可能是馬加人的後裔。高句麗政權從建立時起,便不斷面臨著戰爭的威脅,且周邊環境也是戰亂紛飛。331年高句麗佔領朝鮮北部,進至大同江一帶。朝鮮半島這時便出現了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的局面,也便是朝鮮的「三國時期」。 618年中國的唐朝建立,朝鮮半島各國聞唐兵勢強盛,紛紛遣使入貢。但在642年,高麗(隋後改稱高句麗為高麗)政變,大臣泉蓋蘇文殺死國王高建成後自立為王,為鞏固政權,又聯合百濟發動了對新羅的戰爭。645年,唐太宗親征高麗支援新羅,不克。660年唐高宗派大將蘇定方帶兵十萬,水路攻打相對較弱的百濟,並迅速佔領百濟首都,百濟滅亡。唐不久撤軍,但撤軍不久百濟便爆發叛亂,高麗策應百濟叛軍,連日本也出兵四萬增援百濟,但在白江口(今朝鮮錦江)與唐軍決戰時,被唐軍大敗,近400艘戰船被焚毀,百濟之亂也被迅速平定。百濟既滅,唐以薛仁貴為元帥會同新羅乘勝追擊高麗,668年平壤被克,高麗滅亡。 高麗雖然滅亡了,但高麗時期對中國乃至整個東北亞歷史的影響是很大的,並且對今天朝韓國家及民族的形成作出了貢獻。高麗國亡後,其國民扶餘人,貊貉人,主要流入唐朝和渤海,成為女真-滿族的祖先,進入朝鮮半島的只是一部分,今天的朝鮮族的主體還是來源於朝鮮半島南部土著三韓族(即馬韓,辰韓,弁韓)。因此,高麗對於朝鮮族的影響主要是在精神上的而不是在血緣上,這與拓跋鮮卑人對於漢族的影響只是精神而不是血緣是一樣的。現在朝韓均把高麗尊為自己的祖先,進而有人對東北提出領土要求,應該說是相當牽強的。高麗作為東北亞歷史上的一個民族政權,其出現與發展與朝鮮民族歷史聯系並不大,至於其在後期的擴張中與朝鮮半島等國家發生國家關系及其在滅亡後一部分後人與朝鮮諸族發生的民族融合關系,也顯然不能作為理由依據。在918年時也有另一個名為高麗的「王氏高麗」政權,但與前文中的高氏高麗之間並無族屬聯系,充其量也只是掛高麗之名而已,在此不作討論。 (二)「韓」的由來 早在公元前後,朝鮮半島諸韓民族融合,出現了三個小國——馬韓、辰韓與弁韓,史稱三韓(這才是朝鮮的祖先)。「Han」在古朝鮮語中意為「大」。當時三韓沒有文字,漢字傳入後便把「Han」寫作韓。然而說起今天的韓國(大韓民國),人們很自然地就會象想起中國戰國時代七雄之一的韓國。這當中是否有什麼關聯呢?話說中原的韓是當年周武王把兒子分封到韓城(在今陝西省韓城縣)。韓因國小而被晉所滅,後來成為三家分晉之韓(也就是戰國七雄之一)。在這韓國,韓人是屬於亞細亞種族的一支,而且是不斷遷徙著。由《詩經·韓奕》與王符的《潛夫論》可以看出,朝韓半島上的三韓也應屬其中一支,也就是說兩者應是同源於韓城。 (三)「朝鮮」的由來 今天所說的「朝鮮王朝」一般是指1392年李成桂建立的「李氏朝鮮」。由於李成桂是在明朝的幫助下奪得政權的,並向明稱臣,明太祖朱元璋欽定「朝鮮」為李氏政權國號。朝鮮作為國號也曾在中國漢朝之前出現過,但在漢武帝出兵東北滅掉衛氏朝鮮之後,朝鮮便只成了歷史名詞。今天的朝鮮(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應該是沿用了李氏政權時的「朝鮮」國號。 可見,無論是朝鮮還是韓國,都與中國古代政權是緊密聯系的。 一、中韓近當代政治經濟關系 (一)「第二鬼子」與朝鮮戰爭 中國抗日戰爭期間,當時整個朝鮮半島已被日本吞並。朝鮮人受日本軍國主義思想影響,充當日本侵華的幫凶。在1931年7月2日,日本唆使朝鮮浪人,在萬寶山強占民田,開渠築壩,當地農民憤起填渠,遭日軍槍擊,死傷九人,被捕受刑十多人,史稱「萬寶山慘案」。中朝從此交惡,朝韓半島各地相繼發生排華事件。而蔣介石政權也根本不承認中國境內朝鮮族,下令要「全部遣逐回國」。 二戰結束後,蘇聯與美國以「三八線」為界,分別駐軍並扶持親自己的政權,以解除朝鮮半島上的日本軍隊武裝與日本的政治經濟殖民統治,當然還有「劃分自己的勢力范圍」。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不久,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還有中國的志願軍相繼投入戰爭雙方。1951年5月雙方打得難分難解,都有停火意圖,中、朝與美方代表開始坐在談判桌上。諷刺的是,李承晚的大韓民國政府在談判初期可以說是被人完全忽略的,連席位也沒有。1953年7月27日簽署《關於朝鮮軍事停戰協定》,戰爭基本結束。但卻意味著朝鮮與韓國從此分裂。多年後直至今天,朝鮮方面一直對美國介入戰爭耿耿於懷,相比之下,韓國民間卻對中國沒有多少怨恨,當時有的人還稱志願軍為「中原義軍」,關鍵在於志願軍軍紀嚴明。當然,後來的教育對韓國人影響很大,留作後文討論。 (二)中韓建交及外交成果 雖然1953年朝鮮戰爭已結束,但中韓建交卻遲在了1992年。中方所顧忌的,自然是朝鮮反應。由於當時中韓建交的時機已成熟,更重要的是,當時的中國領導人對中朝關系的認識發生了轉變:「中朝的關系只有戰略性而沒有建設性(注1)。於是決定不顧中朝摩擦而與韓國建交。建交前不到一個月時間也只是禮節性地「知會」了朝鮮。韓方所顧忌的按韓國前外交代表的權丙鉉的說法:「要處理台灣當局「大使館」的館產問題。顯然,這並不是問題關鍵所在,韓國政府所顧忌的,是民間的排華情緒。無論如何,中韓建交後兩國還是取得了可喜的發展:中韓雙方成為了合作夥伴關系,雙方同意就朝鮮核問題進一步協作,中國成為韓國連續多年的第一大貿易夥伴等等。 可見,中韓近當代關系的復雜決定著兩國之間的各方面沖突不可避免,現在的合作夥伴也只能是建立在利益之上。 二、中韓文化間的巨大沖突與韓國民眾的「排華心態」 (一)端午節「申遺」之爭 2005年11月24日,韓國申報的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教課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韓的「端午之爭」以中國的失敗而告終。在韓國人歡呼雀躍之時,中國人有人扼腕痛惜,也有人顯得漠不關心。而這時候一些所謂的專家的評論卻更讓人覺得可笑與反感:「文化遺產的共享對我們而言是一種榮耀。」如果真如所說,當初又何必多此一爭?這不得不說是當今中國人的一種病態:平時不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失去後卻在大呼小叫,又或是大贊其道,這都只是失敗後不平衡心理的自我安慰。 若撇開什麼民族國家,單單以事論事,韓國申遺的成功倒是理所當然的,看看當初辯論時雙方的話語.韓方:「我們在每年端午節都。。。。。。」而中方卻是:「若我們申請成功了,我們將會。。。。。。」孰優孰劣,不已明了? 當然「申遺」此事,韓國人也是別有用心的。韓國人甚至認為割斷自身與中國的聯系更能凸現其偉大! (三)高麗歷史歸屬與去漢化趨勢 近幾年,中韓之間關於歷史問題的爭論與摩擦不斷。韓國人經過幾十年「民族教育」,韓國人均認為「高句麗」是韓民族的祖先,「高句麗史」是韓國的歷史。2004年,中國由於「東北工程」將高句麗史列為中國史的一部分,曾引發了中韓外交沖突。在韓國媒體的推波助瀾下,韓國國內反華情緒極為高漲。在中國東北的吉林吉安,間島(吉林延邊)就發生過有韓國人聚眾示威,打出「還我高麗」「還我白頭山(即中國的長白山)」等字樣。令據韓國報紙《朝鮮日報》的調查,竟有過半年輕韓國人贊成「奪回」「滿洲(東北)」和間島。關於高麗(高句麗)的歸屬問題,我在上文中已經提過,高麗只是存在於我國東北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與韓國(朝鮮)關系並不大。然而,韓國人卻很懂得用影視文化手段來宣傳自己的歷史文化觀。前幾年利用《大長今》竟可以扭曲說針灸是韓國發明的,有人還叫喧要把針灸「還給」韓國。而不久前,一個韓國「歷史劇」《朱蒙》裡面便把「漢朝人」描繪成野蠻的侵略者,又把高句麗變成是朝鮮人建立的。試想一下,這劇要是給一些沒多少歷史常識的人看了,怕是也會認同劇中的觀點。 中韓的歷史文化之爭又何止端午之爭和高麗問題,除了像韓幣印製中國的渾天儀,自稱發明印刷術之外,更直接的便是其「去漢字」。現在的年輕人可能不知道,漢字曾是朝韓歷史上的唯一文字!在漢武帝吞並衛氏朝鮮後,漢字開始傳入朝鮮半島。而韓國現在使用的表音文字卻遲到15世紀中葉才出現,但當時統治者仍使用漢字(韓劇在這方面倒是遵從歷史客觀現實的)。然而韓國(大韓民國)建立後,漢字在韓國便經歷了多次存廢之爭,但歷程卻基本相同。先是韓國政府為弘揚自身「民族文化」,頒布政令廢除漢字,然後卻在各種壓力下不得不恢復漢字。我在前文中就提到,韓國歷史與中國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漢字也可以說融入了韓國的歷史,連其古時的書籍都是用漢字編寫的。一旦廢除漢字,歷史研究也就無從說起。而且韓國現在所使用的表音文字也有其固有的缺陷:無法分辨同音字。用漢字的例子來說,就相當於把漢字變成用拼音表示。這樣一來,同音字無法分辨,也就容易造成混亂。事實上,中國在新文化時期也有人提出把漢字書寫變成拼音(指當時的)。這種觀點最後被壓制下去,這當中想必也是這個道理。可笑的是,被韓國語言專家罵為「賣國賊」和「造成中韓交流的罪魁禍首」的韓國政府官員卻一次次地推行「去漢字化」運動。近年來又重新出現所謂的「學漢風」,與其說是韓國人對歷史有了清醒認識,還不如說僅是出於社會生活必需和中韓貿易需要! (三)「排華」現象與韓民族心態分析 讀到這里,或許有人會產生疑問,為什麼韓國明明與中國歷史關系極為密切,如今卻在不斷地割斷與中國的關聯,不斷推行「去漢化」?韓國人的「排華」心態為什麼如此之重? 最近在網上看到一份關於中韓日美四國高中生互評,而某項調查結果近乎滑稽:中國學生對韓國學生評價最高,而韓國學生卻對中國學生評價最低!其實所謂中韓文化交流不對等只是其中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韓國的教育理念中從小便有貶低中國的傾向! 要研究韓國的「排華」心態,便不得不說這是韓國「排外性」的其中一個表現。韓國的民族心態其實是一種強烈民族自豪感與強烈民族自卑感的結合體。聽上去似乎很矛盾,其實不然。在韓國教育中,一直培養的是一種對自身民族的偉大認同感。他們堅持本土國貨是最好的,很多貨品也賣得比進口貨更貴。當外國人批評他們某某貨品不好時,他們常常會把其推卸為別國產品。於是,當他們捧著這種強烈民族自豪感去看待歷史和現狀時,卻是無比尷尬。韓國(朝鮮)在歷史上要麼就是做中國的屬國,要麼就是被日本侵略吞並,獨立自主的和平時期沒有多少;韓國的文化源於中國;在六方會談中最沒發言權的卻是韓國;韓國在經濟上嚴重依賴中國(本身經濟就嚴重依賴國外市場),軍隊指揮權屬於美國(注2)。等等這些,都是自以「優越」的韓國人所不能接受的。當這自豪感和自卑感兩種強烈民族情緒沖撞時,也便扭曲成了現在韓國人的這種排外心態。而中國作為一個關系密切的臨近大國,首當其沖也就不足為奇了。 結論: 基於韓國人的這種民族心態,我認為要中韓要在短期內達到各方面都能和諧共處是很難實現的。中韓之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如何令兩國關系健康友好的持續發展下去,是值得我們共同探討的課題 注釋: 1. 指中朝交流是出於國家戰略安全需要而非經濟建設交流需要。 2. 韓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軍隊指揮權屬於別國的主權國家。(已變,指揮權先回歸韓國)
『貳』 中韓建交20年國際貿易情況及其原因分析,這個是我們國際貿易地理的大作業,希望大家幫忙
首先,貿易是增長,增速比較快。地理分析主要包括自然因素、社會經濟因素。
原因:1、地緣因素。中韓是鄰居,兩國相隔近,在交通運輸、費用等方面是貿易的優勢。
2、歷史因素。中韓在歷史上交往頻繁,兩國貿易歷史悠久。
3、政治經濟因素。中韓在雙邊貿易中提供了政治支持,如設立貿易區。經濟優惠政策。
回答的不是很完整,就是要掌握答題思路,從哪些方面分析。地理的自然因素無非就是氣候、水、土地、地形等,社會經濟因素也就是勞動力、資金、科技、政策等。地緣政治方面應該是國際貿易的重要因素。
『叄』 中俄、中韓貿易迅速發展的原因
中韓貿易發展的簡要回顧
中國與韓國為友好近鄰,交往歷史淵源流長,文化背景極其相似,這為中韓貿易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並且,目前兩國經濟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結構互補,各有所需,也為兩國的經貿合作提供了必要性和現實性。自1992年8月中韓兩國正式建交以來,貿易形式從間接貿易轉為直接貿易,貿易額迅速增加。中國成為繼日、美之後韓國的第三大貿易夥伴,而韓國也保持了繼日、港、美之後中國第四大貿易夥伴的地位。與之相伴隨,雙方在投資領域的合作也取得了驚人的發展,特別是韓國企業在華的投資,從1992年正式起步至今,已形成了遍地開花的局面,占其海外總投資的20%以上。1992~1998年七年間,中國累計實際利用韓國直接投資75.7億美元,成為韓國的第一大投資對象國,而韓國在所有來華進行直接投資的國家中,也占據了第七大投資來源國的地位。雙方在投資領域的合作,帶動了大量原材料、技術設備及產成品的進出口,從而大大促進了雙邊貿易的發展。
二、中韓貿易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中韓貿易的發展,是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快速發展過程,取得這些成就當然可賀,但也屬正常。隨著中韓貿易基數越來越大,發展漸趨成熟,其間暴露出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因此有必要找出問題,分析原因,以便在此基礎上有的放矢地採取應對之策。
(一)中韓貿易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中韓雙邊貿易在宏觀層面上存在較直觀的問題有:
1.貿易增長乏力直至為負
1992年兩國正式建交後的四年中,雙方貿易可謂是大踏步前進,每年貿易增長率均在40%以上。但到1996年,由於我國出台了一系列外經貿政策法規,加上國際市場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影響,使我國企業的出口積極性下降。韓國作為我國的第四大出口市場,對其出口必然受到影響。同時,在雙方貿易中擔當重要角色的韓資加工貿易型企業,在出口利潤下降的情況下,進口積極性也受到波及,從而使中國從韓國的進口貿易也有所放緩,致使雙邊貿易增長率從1995年的44.8%下降至1996年的17.7%。1997年,局勢有所好轉,雙邊貿易出現恢復性增長,增幅達20.3%,但已與1996年以前的增長勢頭不可同日而語。1998年,雙邊貿易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越來越大,特別是韓國還是當事國之一,這樣,中韓貿易的增長步伐戛然而止。從1998年年底的統計數字看,雙邊貿易出現了史無前例的負增長,降幅達11.6%。1999年上半年,雙邊貿易雖有所恢復,但增長速度並不快。
2.貿易不平衡趨勢漸大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中韓雙邊貿易中中方逆差是越來越大的,到1997年已達到58.1億美元,佔到從韓國進口商品總值的38.9%。尤其是1997年下半年韓國發生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對韓國的出口大幅下挫,一些大宗商品如纖維製品、農礦產品、電子零部件等跌幅更為突出,1998年中國對韓出口額僅為61.7億美元,比上年下降31.3%。同時,韓國對中國的出口也不及預料的好,半導體、汽車、機床、船舶、通訊設備等工業品及家電等一般消費品的對華出口上半年還有大幅增長,下半年就逐步萎縮,到年底,對華出口總計149.9億美元,增長僅0.4%。1998年全年雙邊貿易中中方逆差達87.2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1999年上半年,中方的貿易逆差仍有擴大的趨勢,為44.6億美元。筆者認為,兩國貿易不平衡的存在是難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若是這種不平衡持續存在並一味擴大,終將會影響雙邊貿易的健康發展。
3.韓國對華投資出現「縮水」
1997年以前,韓國對華投資的整體規模每年都在擴大。正當中韓兩國努力促進雙方經濟合作向更高層次邁進時,金融危機的爆發使這一演進急速凍結。1998年韓國企業對華直接投資項目僅為1309個,實際投入資金18.03億美元,分別比上年減少了25.3%和15.9%,特別是一些回收期長、規模較大的項目都面臨壓縮投資、延期投資或予以撤資的情況。此外,大量韓企的駐華分支機構、商社等紛紛撤離。由於中韓雙邊貿易中有相當部分是通過在華的韓資企業承擔的,投資的大規模「縮水」勢必會影響目前乃至今後一段時期雙邊貿易的發展。
(二)對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上述比較直觀的、表象化的問題必然有其產生和存在的原因,這些原因概括起來大體有這么幾個方面:
1.亞洲金融危機是造成目前困境的罪魁禍首
1997年8月一場以韓元加速貶值和股指深幅下瀉為表徵的金融危機開始席捲整個韓國,使韓國國內經濟一片混亂:許多大企業集團相繼倒閉或陷入困境;資金周轉困難;失業人口激增;銀行拒開進口信用證。在此形勢下,韓國企業當然無法進行正常時日的進口。而我國在這次亞洲金融危機中堅持人民幣不貶值,相對增加了出口成本。韓國企業給中國的訂單明顯減少,而轉向從東南亞國家進口,這樣就造成了我國對韓國的出口大幅下挫的局面。另一方面,韓國政府為了增加外匯儲備,借韓元貶值之機,加大力度增加出口,貿易盈餘由負變零,越來越大。中國作為韓國的第一大出口市場,必然受到韓國進口產品的沖擊,這樣就使雙邊貿易的不平衡局勢更加嚴峻。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理論上韓國對中國的出口應保持強勁增長勢頭,但由於擔負雙邊貿易的相當多企業是在華從事進出口加工貿易的韓資企業,所以在出口受阻的情況下其進口積極性也有所降低,進口增幅還小於出口降幅;再加上我國國內需求萎糜,導致進口需求減弱,使韓國的對華出口並未出現大幅攀升,故雙邊貿易額總體上出現下滑局勢。
上述同樣的原因,使韓國企業到中國投資的成本增加,而多數韓資企業都把「降低成本」作為來華投資的首選動機,這樣,韓國的對華投資必然會大幅減少。況且,韓國企業面臨國內經濟蕭條的情況下,缺少資金來源,也無暇進行海外投資,從而使對華投資出現了「縮水」現象。
2.進出口商品結構差異是貿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於兩國經濟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按照國際貿易比較優勢原理,中韓傳統貿易在宏觀層面上確實符合這一理論的要旨,即中國向韓國出口初級產品或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工業製成品,如原材料、農礦產品、紡織服裝、皮革等,而韓國則向中國出口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工業製成品,如化工產品、電子通訊設備、機電產品等,即使中國向韓國出口一些電子產品,也多以零部件為主。正是這種較單純建立在技術層次差異基礎上的商品結構,使中韓雙邊貿易本身就存在不平衡的因素。再者,從總體上看,中國向韓國出口的商品與從韓國出口的商品相比,其價格彈性相對要高。在國際市場發生波動時,前者更易受到沖擊或影響。亞洲金融危機發生後,大量廉價商品充斥國際市場,中國出口商品價格的相對提高必然會喪失較大份額的市場。換言之,即使在韓國不是危機當事國之一的情況下,這種貿易結構的差異也會使貿易差額更加擴大,不平衡局勢更加嚴峻。總之,這種以垂直分工為基本特徵的進出口商品結構是造成雙邊貿易不平衡並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之一。
3.韓國在華投資的特徵因素也是雙邊貿易下滑的原因之一
韓國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70、80年代其發展速度之快是有目共睹的。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國內工資成本也快速上升,某些一般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逐漸削弱,部分勞動密集型工業及部分重化工業(如水泥)也逐漸歸入了夕陽產業之列。韓國政府為了鼓勵新興產業如電子、生物工程、航空等產業的發展,加快產業結構的升級,積極採取措施促進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海外轉移。而中國與韓國地域相近,經濟發展相對落後,勞動力成本又低,農礦資源豐富,自然成為韓國進行該類產業投資的首選對象。據統計,韓國對華投資中有60%以上集中於紡織服裝業、電器組裝業、木傢具及鞋類、皮革等勞動密集型製造業。這是韓國在華投資的產業特點。
再從單項投資規模看,韓國對華投資項目多為中小型項目,投資金額在100萬美元以下的約佔70%。1998年所吸引的1309項韓國直接投資平均規模僅為137.8萬美元,不僅低於韓國海外投資的平均規模,也低於所有來華投資的平均規模(229.6萬美元)。
由於中韓貿易中有相當部分是由在華韓資企業承擔的,上述兩大特徵的存在,導致雙邊貿易增長的後勁明顯不足,也導致在華韓資企業抵禦風險的能力較差。目前,國際市場上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竟爭越來越激烈,多數中小韓資企業不堪重擊,普遍面臨經營困境。由於在華韓資企業所表現的這種脆弱性,使由投資所帶動的原材料、生產設備及產成品的進出口受到很大影響。此外,由於韓國對華投資的行業及規模特點的存在,必然會出現許多韓資企業在管理中一味強調降低成本的情況,從而導致勞資雙方矛盾的激化,這也影響了雙方貿易及投資的發展。
三、知難而進,積極應對
從長遠看,中韓貿易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雖然目前兩國貿易受到重創,但其發展的基礎如文化類似、地域相近、經濟互補等依然存在。特別是韓國經濟,目前雖受一時之困,但那些曾創造經濟奇跡的諸多因素如健全的基礎設施、高素質的勞動力、強烈的進取精神、開放的貿易體系等等並未喪失,並將為韓國走出危機發揮積極作用。因此,我們決不能忽視或放棄韓國這一重要市場。並且,兩國在彼此對外貿易中所奠定的地位是雙方長期努力的結果,因而要本著積極的態度,知難而進,採取相應措施以扭轉目前的被動局面。當然,要長期穩定地發展中韓貿易,關鍵還是要擴大中國對韓國的出口市場,為此應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雙方進出口商品結構的調整
中國對韓國出口的傳統產品多屬資源密集型或勞動密集型產品,在目前的國際環境下,這類產品的競爭最激烈,受沖擊最大,因此加快我國對韓國出口商品的結構調整不僅是必然的。近兩年對韓出口商品結構雖有所改善,但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勞動密集型特徵仍很明顯。為此,一是要拓寬貿易范圍,實現出口商品的多元化。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一些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產品日益受到國際市場的青睞,故可加大這類產品如機電產品零部件及產成品(電視機、電話機等)對韓國的出口。二是要提高出口商品的質量,盡快從『『以廉取勝」和「以量取勝」轉向「以質取勝」,只有這樣才能適應國際形勢的變化,在競爭中保住乃至擴大市場份額,使出口產品真正成為高創匯產品。同財,也希望韓國方面結合我國工業化建設及產業結構升級的需要,更多地向中國出口原材料、石化產品及成套設備等。總之,雙方既要注重眼前利益,又要考慮長遠利益,促進雙邊貿易健康發展。
(二)大力發展中韓兩國的技術貿易
70年代,韓國側重於發展資本密集型工業如重化、汽車等工業,故其在許多領域的應用技術已具相當水平。若能從韓國引進該類技術,對我國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改造都相當有益。而中國在航空航天、微電子技術、生物工程等尖端技術的研究和開發上具有自己的優勢。因而雙方在技術合作中的發展潛力很大,雙方可加強技術領域的合作,共同開發研製新產品,提高兩國產品的競爭力,從而帶動雙方商品貿易的發展。
(三)推動兩國在投資領域的合作向更高層次邁進
在韓國的對華投資方面,一是應注意調整韓國企業的投資方向,使韓國企業依據《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增加對高新技術產業、能源、交通、農業開發等領域的投資;二是改善韓資企業的規模結構,提高大企業集團來華投資的積極性,這就需要中國在改善投資環境特別是搞好政府服務方面多下功夫。這樣,韓國大企業集團也會從長遠、全球眼光認真研究中國市場的投資價值,繼續加快來華投資的步伐。此外,中韓兩國也要注意加強在中國中西部地區的合作,從而使韓國的對華投資呈現全方位、多層次的發展格局。此外,中國也要加快向韓國投資的步伐。目前,雙方的資金流動更多地表現為韓國對中國的單向流動,不利於雙方合作的持久穩固發展。隨著中國多層次、多方位、多形式的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走出國門到海外投資辦廠定會成為中國企業的必然選擇。而韓國作為中國地緣相近、文化背景類似的友好國家,也會成為中國進行海外投資的首選地區之一。故中國企業應盡快改變那種僅在韓國設立貿易辦事處的作法,加大對韓國的生產性投資,這樣不僅可以使雙方合作更加深入均衡,而且可以帶動對韓國的出口,減少中方逆差,從而促進貿易的均衡發展。目前,韓國政府正積極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要求開放本國的資本市場,放寬對外商投資的限制,為中國企業進入韓國資本市場提供了時機。特別是韓幣貶值及工人工資水平下降,使外商投資成本降低,也為中國的對韓投資提供了現實性。
(四)加強政策扶持力度,防止中韓貿易繼續滑坡
一方面,中國企業除了積極利用已有的優惠政策如紡織品退稅率由9%提高到11%等等外,國家也應給傳統市場的出口更多的扶植:增加出口信貸規模;簡化出口退稅手段;為來華投資的韓國大企業集團提供資金支持等等。另一方面,希望韓國政府從雙方長遠利益出發,減少對中國進口商品的貿易壁壘。值得欣慰的是韓國政府已開始著手這方面的工作,如韓國財政經濟部宣布自1999年1月1日起將徵收調節關稅的中國38種產品減少為19種,大幅下調對鱔魚等10種產品的調節關稅率,對生鐵等不再徵收配額關稅。相信,通過雙方的共同努力,貿易滑坡的局面會得以扭轉。
『肆』 中韓貿易時常發生逆差的原因
我本身就是學貿易的,我認為應該從這些方面考慮:
一,兩國出口商品的比較優勢:
中韓貿易仍是以商品貿易為主,故應先從比較優勢這個原理出發。由於中韓兩國經濟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按照比較優勢原理,中韓傳統貿易是中國向韓國出口初級產品或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工業製成品,如原材料、農礦產品、紡織服裝、皮革等,而韓國則向中國出口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工業製成品,如化工產品、電子通訊設備、機電產品等,即使中國向韓國出口一些電子產品,也多以零部件為主。我國在對韓貿易中,在工業製成品領域與韓國產品存在較大差距。
二,韓國對華直接投資引致的對韓國產零部件的進口增加:
韓國國內市場相對狹小,在完成工業化進程後,隨著國內生產成本的上升,企業需要通過投資開拓海外市場,保持或提高國際競爭力,而中國為加快工業化進程,需要引進國外的資金、技術和管理。韓國對華投資有利於擴大雙邊貿易和提升貿易結構,韓國對華投資不僅增加了資本的出口,而且帶動了化工、塑料、化纖、電子零部件等產品的出口。2001年韓國對華貿易順差超過100億美元,其中有一部分與在華投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有密切的關系。由於中國國內市場潛力巨大,一類韓國企業在華投資是以開拓中國市場為目標的,也有一類韓國企業把中國作為加工基地,而產品的最終市場在第三國,如美國、歐盟。這兩種類型的投資雖然都會擴大韓國對華貿易順差。
三,韓國政府鼓勵出口限制進口的政策:
在關稅保護方面,韓國措施名目繁多,形形色色,韓國政府政策只注重向海外出口產品,而限制從國外進口商品,也是造成我國貿易逆差迅速增加的原因。他們的民族主義很強烈,韓劇近幾年在亞洲的蓬勃發展與政府的鼓勵電視劇出口措施是分不開的。
四,香港中轉功能的變化
近年來中韓兩國貿易往來頻繁,而經香港再出口(re-export)的比重逐漸減少。根據韓國方面統計,1992—2001年期間對中國的直接出口增加了6.9倍,而同期經香港再出口只增加了2.3倍。另外,韓國經中轉香港出口的比重由1992年的69.8%降到2002年的22.2%,10年間下降到原來的1/3。韓國對華出口的這種由「隱蔽」到「公開」的變化,是雙方在統計上都反映出來的韓國對華出口的迅速增加以及作為其結果的中方貿易逆差劇增的一個技術方面原因。
呵呵,不知道能不能算是還湊合的答案。
『伍』 急急急!!!!畢業論文:從中韓關系看中韓貿易發展的特點及影響
不用從中韓關系看,直接選用
近年來中韓貿易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中韓貿易結構分析
對韓貿易發展狀況分析
中韓貨物貿易發展的近況分析(可以延伸如服務貿易)
『陸』 過去二十年的中韓貿易對比分析~~急求
1993-1999年,韓國服務貿易總額略高於中國,但相差不多。1999年以後中國服務貿易發版展迅速,總額權超過韓國,2005年中國服務貿易總額是韓國的1.54倍。1993-2005年中韓兩國在服務貿易上均表現為逆差,但可以看出韓國的貿易逆差遠小於中國。1993年韓國服務貿易逆差是中國的3.9倍,而到了2003年中國的服務貿易逆差卻是韓國的1.11倍,2005年韓國逆差明顯加大,為中國逆差的1.53倍。1993-2005年中韓兩國服務貿易占總貿易的比重表現為韓國高於中國。1993年韓國為14.08%,中國為10.33%到了2005年韓國為18.6%,中國為11.7%。
中國服務貿易增長的速度快於韓國,所以中國在服務貿易總量上仍有很大的增長空間。中國要想在未來的世界貿易中取得突破,必須加快服務貿易的發展,提升其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發展地位,提高服務貿易在世界貿易中的份額。
『柒』 研究中韓貿易有什麼意義
1.韓國經濟實力強、產業結構合理,是中韓貿易發展的有力支撐
韓國自20世紀60年代成功地實施了促進經濟增長的政策,經濟上一直保持雙位數的增長,被稱為「漢江奇跡」。1996年韓國正式加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邁入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行列。雖在1997年的經濟危機受到了重創,但在韓國政府的帶領下,經濟很快得以恢復。1999年增長10.9%,2000年增長9.3%,2002年增長6%,2001年GDP已經達到4422億美元。
韓國的工業結構十分合理,尤其在電子產品業、信息及通信業、半導體業、汽車業、鋼鐵業、造船業、紡織工業、零件和材料工業上具有無可比擬的國家和企業競爭力。韓國是世界上第四大電子產品製造國,大字、三星等公司擁有數字電視和等離子顯示器等關鍵技術。韓國鋼鐵工業就鋼產量而言居世界第六位。POSCO是世界上最好的鋼鐵公司之一。韓國的汽車總產量居世界第五位。韓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廠,韓國造船工業以建造技術尖端的LNG船聞名世界。自1999年的金融危機後,韓國政府一直致力於將信息和通訊產業培育成為國家支柱產業之一。
韓國也是一個貿易大國,貿易結構不斷優化,出口增長率居世界前列。從1964-2000年,韓國出口平均每年增長22.4%。自1992年以來,半導體已佔到韓國出口產品的最大比例,汽車和船隻也是主要的出口產品。隨著信息全球化和IT技術的蓬勃發展,20世紀90年代末,韓國計算機和無線通訊設備的出口有了突發性的增長。2001年,韓國出口總額達到1504億美元,進口總額達到1411億美元,貿易總額列世界第13位。2001年底的出口總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5.6%。
但在韓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另一些矛盾也日漸突出。韓國面積9.9萬平方公里,人口4800萬,市場相對狹小,其發達的產業與具有競爭力的產品需要通過貿易等渠道解決。韓國的人力成本已相當高,據有關資料顯示,韓國的薪資水平差不多是中國的8倍左右。韓國工人每小時平均薪資為7.75美元,而中國勞動力資源充沛,中國工人平均數為0.92美元。韓國也需要通過調整產業結構與貿易結構來解決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新問題。因此,兩國通過貿易關系的發展進行資源組合,將有利於經濟實力的進一步提升。
2.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前景為兩國貿易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
中國屬於發展中的經濟大國,經濟總量大,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提高很快。2002年GDP為11587億美元,居世界第5位。市場容量大,現有13億人口,人均GDP已達1000美元;經濟發展快,發展潛力大,機會多。中國已連續7年成為世界上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之一,2002年利用直接投資居全球第一,對外貿易額超過6200億美元,成為世界第5貿易大國。
加入世貿組織後,為韓國產品進入中國市場提供了契機。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將逐步取消貿易壁壘,全面開放市場,特別是高新技術產品將逐步實行零關稅,這些非常有利於韓國產品對華出口,尤其是IT產品出口規模的擴大。根據韓國電子通信研究院的報告,中國入世後,韓國對中國的IT產品出口將平均每年增加6億美元。
中國經濟穩定而快速增長將使兩國貿易擴大。21世紀是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時期,今後我國經濟將繼續保持7%以上的增長率,經濟的快速增長不僅為我國的出口提供了豐富的貨源,也為進口提供了廣闊的市場。據分析預測,中國未來10年,經濟仍將保持快速增長勢態,市場容量會越來越大。韓國只要繼續保持目前的經濟發展速度,預計到2010年時,兩國的貿易額將突破1000億美元。
北京申奧成功、上海申博成功,中國開發西部戰略等等,都將為韓國貿易提供巨大的商機。北京申奧成功後,將投資338億美元進行相關建設。韓國有過成功主辦1988年奧運會、2002年韓日世界盃的經驗,且鄰近中國,因此,韓國企業將獲得許多投標的機會。韓國產業資源部分析,由於北京奧運會的需求,韓中貿易規模將達到1000億美元。特別是韓國對中國出口將以年平均15%的速度增長,到2008年對中國出口額將達到565億美元,為現在的3倍。同時,中國開發大西北戰略正在實施,西部地區自然資源豐富、勞動力市場巨大,而且在開發初期,有著一大批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因此,隨著我國西部地區和韓國的經貿規模將擴大,包括在利用西部勞動資源、西部基礎設施以及西部能源開發等投資項目中,韓國都很有可能占據一定份額。
此外,中國正在逐步開放金融、商業、旅遊等服務領域,可以預計,兩國服務貿易也將會得到較快地發展。
3.兩國貿易結構存在巨補性
由於中韓兩國經濟發展及自然資源稟賦的差異性,形成了產業結構不同優勢,從而使得貿易結構存在著互補性。中國對韓國出口的最大商品是紡織原料及製品,礦產品也是對韓出口的主要產品。2001年中國紡織原料及製品、機電音像設備及部件、賤金屬、礦產品、化工和穀物等六大類商品占我國對韓出口總額的78.20%。
韓國對我國出口的主要商品是有機化學品、電子產品、油類製品、編織物、鋼鐵製品、工業用電子產品、一般機械、皮革及皮革製品等。近年來,韓國電子產品、鋼鐵製品、一般機械等高附加值工業產品出口量穩步上升。2002年,韓國對華出口大幅度增加,主要增長點來自計算機、半導體等IT產品,其中,半導體出口增長96%,計算機增長160%。
此外,兩國地緣接近,文化相似,有共同的價值取向,經濟聯系歷史悠久,這種淵源使中韓兩國貿易合作十分容易。
『捌』 如何做中韓貿易
中國特產
『玖』 如何做中韓外貿
if you want import ,you must apply for a import licence or find a forword agence.also a way throug an express company that sent a patch makeup goods from korea.
『拾』 中韓之間的關系
中韓兩國1992年8月24日建交以來,兩國友好合作關系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快速發展。政治上,兩國領導人多次互訪,並在國際多邊活動中會晤,增進了相互理解和信任,推動了兩國關系的發展。經濟上,兩國互利合作不斷深化,互為重要的貿易夥伴。在文化、教育、科技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也取得了成果。兩國在地區及國際事務中的合作與協調也在進一步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