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石家莊樂城國際貿易城三號館現在怎麼樣
石家莊樂城國際貿易城三號館現在非常的好,葯香味兒趕緊去禮拜天禮拜六的帶上家人去到那邊兒玩兒一玩兒挺好的,現在還不錯。
『貳』 蓬萊博展國際商貿城數萬業主被騙
這是鐵的事實,怎麼就沒人管了,維穩就是維護社會的穩定。山東的重點項目,八個市場坑害全國近四萬業主,一天不解決問題怎麼讓社會穩定。上面的文章和圖片就是真實寫照。懇請政府不在拖延,盡快解決問題!
『叄』 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是什麼意思
意思會有新的政策,就是有一些其他地方沒有的特權
『肆』 尋找一篇參考消息曾經轉載過的文章,最高加200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a514c801009ye0.html
文章太長了,我只能剪取一部分,你直接點網路連接吧。
一直以來,中國官方在對國內的宣傳中都宣稱什麼中國是所謂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們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古老國家,以此做為教育國民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可笑的論調還流傳頗廣,深入人心,其實呢,只要稍有一點世界史常識的人都知道這只是個笑話。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這個所謂「四大文明古國」的說法,國際上和學術界是不會有這種幼兒園口號式的提法的,比較近似的只有「幾大文明發源地」的提法,即便是這樣,中國也是排不上什麼「四大」的。
如果是按照「四個最古老的文明國家」的定義的話,那麼,我們中國,不要說四大,連前十大恐怕都排不上,它的文明開始於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商王朝,不過三千多年的時間,而其他幾大文明早於此之前已經分別存在了兩千到一千年,中東兩河流域文明開始於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尼羅河流域文明也開始於公元前3500年左右,希臘愛琴文明開始於公元前25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文明開始於公元前2500年左右,這只是就大的區域來說,在各大文明區域周邊,還有更多次要文明如赫梯文明,亞述文明,腓尼基文明,波斯文明,猶太文明等(這些古代文明正是今天西亞很多國家的前身,這些古代閃米特人和波斯人也正是今日猶太人,阿拉伯人,伊朗人等的祖先)。要按照前面「四大古國」的定義的話,也只能是在這些文明和國家裡去排,那裡輪得到中國呢。
細心的讀者可能會發現:從上面列舉的文明開始時間來看,排在前面的「四大文明」分別應該是中東文明,埃及文明,希臘文明,印度文明。並沒有中國的位置。何以在中國官方的宣傳中,希臘的位置消失了,反而變成了晚於其後1000年的中國?
這並不是什麼無意的錯誤,實際上,這只是長期以來在官方操縱的反西方政治背景下,有系統有計劃地貶低西方文明的各種宣傳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已。因為希臘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頭,中國官方出於意識形態原因,不樂於見到任何錶現了西方文明優越性的信息出現,對西方文明的任何方面都要盡可能貶低,再加上掌權的「民族主義者」對西方文明那種極度仇視和嫉妒的心態,所以搞了這樣一個偷梁換柱的小手腳。
讀者可能會問:中國官方宣傳的不是「五千年文明」嗎?何以實際上只有3500年?
那麼我們需要搞清楚一些考古學和歷史學上的基本常識和概念,而中國的某些「歷史學家」長期以來正是靠著混淆這些基本常識和概念來誤導愚弄民眾。這就是關於「文化」和「文明」這兩個概念的區別的問題,以及構成「文明」的幾個基本特徵。
考
而找不到更關鍵的兩個證據——文字的出現,和金屬冶煉術的出現,就更加不值一提了。
現在更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問題不僅僅只是沒有所謂「夏王朝」存在的任何證據那麼簡單,而是反倒有大量證據證明其根本不存在。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時間上緊隨所謂「夏王朝」其後的商王朝,其甲骨文和青銅器銘文中竟然找不出有關這個前一代「王朝」的任何記載。這不是很荒謬嗎?不是已經很清楚地說明了事情的真相了嗎?你能想像周王朝,秦王朝,漢王朝等在他們的政府文件和檔案中不記載他們的前一代「王朝」的任何情況嗎?只有商王朝這樣的初始文明才會是這種情況,因為在前面什麼都沒有,一片空白。
而有些無聊文人絕望之餘,乾脆對外撒謊說商代甲骨文和青銅器銘文上已發現有關於「夏王朝」的記載了。好笑的是,考古部門的負責人馬上就出來予以否認。顯然他們也還不敢於拿自己的職業聲譽來開國際玩笑。
中國的這些「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對此也是無計可施,絕望之餘,只有祭出「謊言重復千遍就成為真理」的法寶,在中小學教科書和宣傳資料中反復宣傳「夏王朝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但是在大學歷史教科書中還是遮遮掩掩吞吞吐吐地告訴大家,這還只是一個紙上的「王朝」,連他們自己也覺得心虛。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畢竟這些歷史系學生將來是要加入「歷史造假工作隊伍」「考古造假工作隊伍」的,在教會他們如何造假之前,還是必須要讓他們先了解真相,不然豈不是把他們都「培養」成**了?
最好笑的是,中國官方在對國內的宣傳中就用「五千年文明」來愚弄大家,但是在國際上,為了不鬧笑話,還是老老實實地承認中國歷史是從商文明開始的,如外研社出版的英文版《中國通史》,就將所謂的「夏王朝」與黃帝的傳說等乖乖地歸入「神話傳說時代」目錄下。我真是替我們中國人感到悲哀啊,原來我們本國人在官方眼中是比外國人要低賤一等的,連了解本國的歷史,都沒有與外國人同等的知情權。
而且我們退一萬步來說,就從所謂「夏王朝」算起,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2000年,也才4000年。那來的「5000年文明歷史」?難道2000+2000=5000?所以說「5000年文明歷史」只是個笑話。(這個笑話荒謬得甚至連謊言都算不上,因為基本的事實都擺在那裡,一目瞭然,他們要撒謊造假的餘地都沒有,唯一的辦法就是憑著壟斷了宣傳機器拚命宣揚,讓大家習慣成自然。如果有人說1+1=3,或者是1+1=4,大家確實也不會認為他是在撒謊,而只會當作笑話看。事情就是這樣的。)
還有一些「歷史學家」惱羞成怒地用一種潑皮口吻斷言道:「夏王朝是《史記》中記載了的,不容置疑!」。好嘛,原來隔了兩千年之後的司馬遷通過道聽途說記述了一件從未見過的事情,這就成了「不容置疑」了?那古希臘的柏拉圖還記載過一萬多年前有一個大西洲國呢,人們在海底還發現了一些疑似城市的遺跡,那也是「不容置疑」的了。
司馬遷的話有多少可信度?他寫的《史記》與其說是歷史紀錄還不如說是歷史小說。很多情節都不知道是怎麼虛構出來的,一個人單獨乾的事情,或者是兩個人秘密的談話,而且都是不可告人的勾當,又沒有外人在場,他是從何而知的?難道古時候的人還每天記日記,死後將日記出版,讓你幾百年後的人知道這些細節?自從他被皇帝閹割了以後,應該說心理就變得極為扭曲了,沉浸在虛構的遠古「賢君」「盛世」的幻想中就成為了支撐他活下去的重要精神支柱了(當然,這也是我的猜想),這種心態下導致了他把「三皇五帝」這種荒誕無稽的神話傳說(連中國官方都不敢承認)都當作歷史來記述了,是不是這也是「不容置疑的」?
至於所謂的黃帝、炎帝、堯、舜、禹,這些到了春秋戰國及秦漢時代才陸陸續續由方術士根據神話傳說虛構出來的人物,連中國官方都不敢承認,而是乖乖地稱之為「傳說中的黃帝時代」。這里也沒必要多說了。(這不是一個需要在這里辯偽的問題,而是一個歷史學上的常識,這方面的文章資料多的很,這些問題也不過是五四時代就已經解決了的,中國史學界的泰山北斗顧頡剛所著《古史辯》已經把這些問題闡述得很清楚了。)
好笑的是,中國官方雖然在正式的教科書中乖乖地將其稱之為「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但是在出版的字典詞典中又堂而皇之把所謂的「五帝時代」列在」歷代紀元表」裡面,於是搞笑的一幕發生了:從「黃帝」開始的「五帝」竟然延續時間為500年!平均每個「帝王」在位時間為100年!再加上他們」繼位」之前要達到成年的年齡,以及「退位」之後的晚年,平均每個人的壽命為一百多歲!原來石器時代原始部落的人平均壽命已達到一百多歲,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雖然中國的這些政客和文人骨子裡很想把這個虛構的所謂「炎黃始祖」作為正式的歷史來宣傳,「祭奠黃帝」的鬧劇也搞了好幾次了,但是我相信,除非中國到了邪教橫行的那一天,否則他們的企圖是不會得逞的。
「堯、舜、禹」不過是後人的虛構,更不存在所謂的「炎黃始祖」,顧頡剛提出的「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的觀點,主要的兩點「時代愈後,傳說的古史期愈長」,「時代愈後,傳說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是辨識偽史的指導思路,至於春秋戰國時的方士文人具體是怎樣偽造出上古史的,他的書中已有詳細分析。可詳查。
順便說一句,顧頡剛是中國歷史學家中幾個稍有良知的人之一,但是受時代條件限制,他也曾錯誤地把當時發掘出的「北京猿人」認為是中國地區各民族的人種起源,而我們今天已經知道了,科學家通過對不同種族人群的線粒體DNA測定,發現所有人種都是起源於20萬年前的非洲智人,「北京猿人」等其他地區的早期原人早已滅絕,並不是中國地區的人種的起源。而我們中國現在的人種是冰川期結束以後才陸續從中亞遷移過來的,這不過是個常識而已。
而某些中國人津津樂道的所謂「中國文明是唯一延續下來的古文明,其他文明都已經消失了,種族已經滅絕了」的可笑說法,也是頗能迷惑人的一種荒謬論調。這種荒謬可笑的調子現在該是徹底澄清的時候了。
那麼我們來看看其他文明是否已經消失了,種族是否已經滅絕了。
首先說希臘,希臘最早的文明——米諾斯文明,開始於公元前2500年,距今四千多年。最初見於《荷馬史詩》的記載。十九世紀末在希臘克里特等地發現了它的大量遺跡。考古依據:早期的象形文字,以及中期的線形文字A;成熟的青銅冶煉術,及出土的大量冶煉的青銅器;早期的城堡,中期的克諾索斯等地的王宮,尤其是後者,其優美華麗,在各早期文明中可以說達到了一個登峰造極的地步。
(注意:中國的歷史書上是把米諾斯文明從公元前2000年開始算起的,但是國外的歷史書上都是從公元前2500年算起的,誰是誰非自己判斷吧。)
緊隨其後的是希臘南部的邁錫尼文明,開始於公元前1600年,距今3600年,《荷馬史詩》記敘的主要就是這一時期的歷史。十九世紀在希臘邁錫尼,泰林斯等地發現了它的很多城市遺跡,大量青銅器,還有線形文字B。
然後是兩百年的荷馬時代,這時候希臘開始進入鐵器時代,武器和工具都普遍使用鐵制,而中國直到將近一千年後的漢代才開始正式進入鐵器時代(我並沒有誇張,其他諸文明地區比我們中國地區早一千年左右進入鐵器時代是個歷史常識,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冶鐵術起源於地中海一帶的赫梯文明,然後陸續傳入遠近各個文明,中國地區距離最遠,所以傳入最晚)。
再接下來就是我們熟知的以雅典為代表的古典文明時代了。
創造米諾斯文明的皮拉斯基人,不是希臘語族,中國某些流氓文人抓住這一點大做文章,刻意強調米諾斯文明的創造者跟創造邁錫尼文明的希臘人不是同一民族,想要貶低希臘文明的原創性。實際上,皮拉斯基人只是非希臘語族而已,但是與希臘人同為印歐種族,或者稱之為雅利安語族。而且他們從米諾斯文明早期開始就逐漸與創造邁錫尼文明的希臘族阿開亞人融合了,其文明是一脈相承的。在阿提卡等地的皮拉斯基人也早就與當地的阿開亞人融合而共同創造出了後來的古典文明,其文化藝術的世俗主義、自然主義特徵,在幾個古代文明中是絕無僅有的。跟後來希臘古典文明同出一源。
就算從正宗的希臘人,阿開亞人的邁錫尼文明時代算起,也早於中國最早的商文明。不知道「四大文明古國」怎麼會算到中國頭上去的?
更何況,中國的兩個早期文明:商、周,都是西方遷來的游牧民族創造的,周滅商之後,商民族即已消亡,今天有誰敢說自己是「商人」的後裔?要說「正宗」的「中國人」——漢人,那是到了秦漢才形成的,是否也應該說「中國的早期文明都已經消失了,種族已經滅絕了」?
公元前1000年以後的希臘古典文明則是南下的與阿開亞人同族的多利安人與前兩者共同創造的;而再後來統一希臘並建立了亞歷山大帝國的馬其頓人也是希臘族人,並開創了希臘化文明時代;羅馬兼並了希臘之後更是成為希臘文明的直接繼承者;而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繼續延續了一千年之久,其核心民族仍然是希臘人,使用希臘語。直到十五世紀東羅馬帝國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滅亡,希臘人經歷了四百年亡國時期,到十九世紀初又重新獨立。今希臘共和國的版圖,即是古代希臘的主要區域,其人口絕大多數仍然是希臘族,希臘語為國語。這個地區自古以來民族成分就沒有大的改變過,何來的「種族消失了」?
而且,說人家「文明消失」了,更是笑話。今天的整個現代文明完全是西方文明的內容,而西方文明又是以希臘羅馬文明為基礎的,希臘羅馬文明在今天社會的科學、哲學、文學、藝術、政治、法律等等方面仍然發揮著巨大的影響。我們身邊處處可見希臘羅馬文明的影子,何來的「消失」了?
希臘羅馬文明只不過中途又接受了基督教的成分,而且是希臘化的基督教。基督教從一開始產生就可以說是希臘文明與猶太文明的混合產物,基督教經典《新約》從一開始就是用希臘語創造出來的,主要的傳播者也是羅馬帝國中的希臘人,只奉《舊約》的猶太教是嚴禁偶像崇拜的,而基督教各流派都可以繪畫雕刻聖像,這就是其希臘化的典型特徵。
對於希臘文明,怎麼評價都不過分。可以說:如果沒有希臘文明,就幾乎沒有我們今天現代社會的一切。現代的許多科學學科,技術發明,以及民主制度,早在古希臘時代就已經產生出了其雛形。古希臘文明更是直接催生了中世紀歐洲的文藝復興,導致近代科學的產生,民主制度的萌芽。這是對今天整個人類世界作出了最重要最關鍵的貢獻的一個文明。這一點,我們以前是認識得太不夠深入了。
我們又反過來看看中國的民族構成,前面說了,商周本是外來民族,商滅周後,商民族即已消亡。秦漢時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才形成所謂「漢人」,這一點跟其他國家地區的民族演化並無什麼不同。
漢代時人口最多時達到五千多萬,但是經過漢末動亂,到了三國時人口僅剩下七百萬,其中蜀國人口最多時僅有九十多萬(所以不難理解蜀國的基本戰略非聯吳抗魏無以自保)。而曹操詩中「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描寫並不是文學誇張,而是對當時十室九空的人口滅絕情況的真實記錄。這樣巨大的人口真空靠什麼來填補?靠的是北方蠻族的大量南遷來填補的。而緊接其後短暫的西晉(不到一代人的時間),北方漢人又大量南遷至長江以南,然後就是長達兩百多年的「五胡亂華」時期,黃河流域一帶已經基本被換了血了。
隋唐時又是一次全國范圍的大混血,而這個所謂「最輝煌」的唐朝,本身就是一個部分漢化的鮮卑人政權(李世民與其家族是漢化的鮮卑人並不是什麼秘密),並保留著大量蠻族陋習,如兄死父死子弟續娶其妻,這就是所謂一脈相承的「華夏文明」嗎?
至於遼、金、蒙元、滿清時期,那就更不用說了,被混血不說,而且整個就是亡國奴時期。胡人漢化,漢人也胡化,留起鞭子,穿起旗裝,這就是所謂一脈相承的「華夏文明」嗎?
還不得不說的是,今天生活在中國地區的南方人和北方人,不僅在構成「民族」這個概念的基本特徵——共同心理素質上差異甚大,而且在種族的生理特徵上都是有很大差異的。總的來說,北方人是比較純粹的蒙古人種,而南方人則比較復雜,混有大量馬來人種的成份。這種情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當初中國地區的人種從中亞,南亞等地遷移而來時就形成了這種格局,即黃河流域一帶以中亞遷徙來的蒙古人種為主,而長江以南則是南亞遷居來的馬來人種,二是在後來幾千年的歷史演變,民族遷徙中,北方的蒙古人種又大量南下與長江以南的百越等民族融和混血而成。(這也是一個人種學上的常識問題,讀者可以向你身邊這方面的專家咨詢一下,就知道我說的沒有誇張。)
種族都是如此,文化就更不用說了。說「中華文明是唯一延續下來的文明」,那到底延續下來了些什麼呢?舉個例子:其他國家民族往往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裝,中國人(漢族)有自己的民族服裝嗎?(不要告訴我中山裝是民族服裝,那是用日本人的學生裝改制的)。經過一千多年特別是最近幾百年以來歷史車輪的無情碾壓,所謂的「華夏文明」剩下的也不過就是一些碎片而已,而且是些四不象的碎片。日本人的文化都比現在中國的本土文化更近漢唐文化。
很多國人喜歡自以為是地吹噓什麼「世界上唯一延續下來的文字就是漢字,其他語言文字都斷絕了」,實際上那是很可笑的說法。以英語為例,學英語專業的應該知道,英語雖然詞彙數量巨大多達數百萬,但是除了一小部分基礎詞彙以外,絕大多數的詞彙都是由數量有限的希臘詞根和拉丁詞根以及前後綴組合而成的(而拉丁詞根又源於希臘詞根),特別是數量巨大的科技詞彙基本上都是由希臘詞根構成的。很多人覺得英語詞彙的構成好像就是胡亂把一些字母拚接在一起,毫無規律,其實那隻是不了解英語的希臘詞根構詞法而已。(有些網路混混喜歡宣揚什麼「漢語詞彙的組成是規律的,英語詞彙的組成沒有規律,漢語優於英語」這種謬論,簡直無知得可笑。)
你會發現在西方國家的各種語言中,很多詞彙都是很相近的,就是因為它們都是用同樣的拉丁詞根和希臘詞根構成的原因。例如「地理」這個詞,英語是「geography」,德語是「geo」,因為都是由表示「土地」意思的希臘詞根「geo-」構成的原因。
從語言上來說,西方國家各語言間的差別並不比中國各地區方言之間的差別更大,在西方國家一個人同時會說幾種西方語言的情況是很平常的事情,就像在中國一個做生意的人同時會說普通話,四川話,廣東話一樣。
從文字上來說,英語的字母是拉丁字母,拉丁字母源於希臘字母,希臘字母又源於腓尼基字母,而腓尼基字母最早的源頭又可以追溯到埃及文字。同樣的,漢字也可以追溯到蘇美爾文明的楔形文字。
『伍』 請根據下列材料寫成一篇不少於600字的消息
人類目前的生活方式所需,使得我們的地球象是在供應兩個地球生命的需要,這使得世界正在進入一個「生態信貸緊縮危機」。
一是氣候反常。
二是共同促進生物多樣性。
三是污染與健康。
四是水資源。
當今世界正在面臨的全球性的生態危機
1、森林的減少
2、植被的破壞
3、土地的沙化
4、河流的污染
5、溫室效應
6、物種的滅絕
二、產生嚴重生態危機的原因
1、人口的增長
2、工業化進程加快
3、貧富差距嚴重
4、消費文化的盛行
環境污染主要包括十個方面的問題:
①臭氧層空洞,
②溫室效應,
③酸雨、酸霧,
④飄塵、有害氣體和光化學煙霧,
⑤河流污染,
⑥海洋污染,
⑦土壤污染,
⑧食物污染,
⑨放射性污染,
⑩雜訊污染。
資源銳減主要包括六個方面的問題:
①森林濫耗,
②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土地佔用,
③能源短缺,
④水資源緊張,
⑤糧食匱乏,
⑥物種消亡。
目前,世界上個人「生態足跡」最大的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美國、科威特、丹麥等。全球平均「生態足跡」為2.7公頃,而地球可以承受的人均「生態足跡」是2.1公頃。人類現在使用的資源,相當於1.3個地球所能提供的。
科學家表示地球正處於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中,所有動植物物種有一半正在消失。這些言論並非全然是危言聳聽。兩年前,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執行秘書朱格拉夫就曾發出警告:人類正處在自恐龍滅絕後的第六次物種大滅絕的危急關頭,而導演這一悲劇的正是人類自身。人類過度活動正在導致動植物物種滅絕的危機。
非常獨特的物種如果滅絕將會比一些近親的物種滅絕造成更壞的後果。植物群落表現出更長的進化史,其產量就更多。卡多特解釋說,比如,毛茛科植物是一種非常獨特的物種,進化史很長,它們如果滅絕,將會比雛菊或向日葵滅絕造成較大的生態影響,其影響遠超過的影響。而雛菊和向日葵是近親的物種,具有更為相似的基因組成。即使在某個小生態環境中,如果一種植物滅絕,另一種就能夠替代它在生態系統中發揮作用。卡多特認為此項研究非常全面,包括歐美和亞洲所發現的草原植物都進行了研究。而研究結果表明遺傳多樣性能預測物種是否重要。
報告稱,人類向地球索取的自然資源超過地球能向我們提供的。人類對水、空氣和土地的需求,已經消耗了地球近三分之一的可再生資源能力,但地球卻不能及時補給,這會導致森林資源消失、土地沙化、空氣和水源污染以及魚類和其它物種減少。
人類每年由於過度使用自然資源造成的損失達4-4.5萬億英鎊,是全球金融危機造成損失的2倍。隨著人口增多和消費速度加快,這種情況會繼續惡化。專家預計到2030年,如果人類生活方式沒有任何變化,人類要想維持生存得需要兩個地球供應資源。
時至今日,絕大多數的人們,能夠認識、理解、需要、並接受生態化了。因為,20世紀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發展觀給人類帶來了沉重的環境災難,人類再也無法承受起生態環境惡化帶來的損失、自然對人類的報復,以及由此給人類帶來的人地之間、人際之間、和代際之間的種種極度緊張關系。
在我國,可能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正確理解生態化的深刻含義,說不定有些人還在利用生態化的號召力達到贏利的目的。但是,我們的國家領導人卻在憂心忡忡。2002年,在第九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朱鎔基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談到生態環境問題時,語氣沉重:「生態環境問題仍然相當嚴重」。全國人大環資委主任委員曲格平認為:「局部環境的破壞可能引發全局的環境問題,甚至會使整個國家和民族的生存條件受到威脅」。2003年國家環保總局自然保護司楊朝飛司長答記者問時說:「我國面臨的生態壓力仍然很大,在生態方面,一方治理多方破壞,點上治理面上破壞,邊治理邊破壞,治理趕不上破壞」。 2000年國務院頒發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首次全面地提出了樹立科學的生態保護思想。大多數有識之士確信:生態化轉換是關繫到生存、發展、健康、幸福的根本,是各行各業以及人類社會得以持續發展的唯一出路;它將成為地球上每一個人的唯一選擇,並在行動上付諸實施。「生態化」不僅是一個具有前瞻性、時代性、創新性、戰略性、方向性的詞彙、還是一股不容迴避的洪流、是人類社會與時俱進的具體體現、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我國是世界上唯一囊括全球生態系統類型的國度。然而不幸的是,我國自然生態系統都處在不同程度的退化過程之中。青藏高原草地生產力由上世紀60年代的300公斤/畝下降到100公斤/畝以下;地下鼠量由過去的8~10隻/公頃增至30隻/公頃;土地裸露率由不到10%增加到30%以上。全國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並以每年200萬公頃的速度遞增。紅樹林由歷史上最大面積25萬公頃下降到目前不足1.5萬公頃。
中國水蝕、風蝕和凍融面積達356萬平方公里;全國沙化土地174萬平方公里,涉及全國30個省(區、市)。黃河流域年入河泥沙16億噸;長江流域每年土壤流失量24億噸。隨土壤流失的還有各種營養元素,僅黃河流域每年流失的泥沙中,就含有氮、磷、鉀3種元素總量約4000萬噸,超出了2003年全國的化肥需求量(3990萬噸)。
聯合國《國際瀕危物種貿易公約》列出的740種世界性瀕危物種中,中國佔189種。中國瀕危或漸危高等植物4000~5000種,佔中國高等植物總數的15%~20%。棲息地環境改變、生境破碎化以及大型水利工程是造成物種瀕危或滅絕的重要原因。1988年到2000年期間,黑龍江省嫩江縣天然林斑塊數由240上升為343,平均斑塊面積由80公頃下降為68公頃。長江上已難尋覓白鰭豚的蹤跡,科學家承認該物種功能性滅絕。
呼籲全球投入巨資預防生態危機
科研人員在報告中呼籲全世界的政治家們,採取類似於拯救全球經濟的巨額救援計劃來預防生態危機。世界野生動植物基金會主席伊米卡·安耀庫稱:「他們現在需要轉移注意力,關注更值得關心的事情,也就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生存狀況。」前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大衛·金爵士說:「我們都要承認,目前人類存在理解方面的誤差,地球上多種資源正在迅速消亡,其狀況比白堊紀時發生的第5次生物大滅絕更可怕、更嚴重。」
根據2005年的統計數據,全球生物多樣性已經從1970年時的下降了近三分之一。其中,熱帶物種種類減少了一半。盡管溫帶生物差異性依然穩定,但已經下降到歷史最低點。另外,陸地、淡水、海洋、雨林以及草原等地區的物種差異性都有明顯下降。只有北極地區以及北美洲地區,沒有顯著變化。
報告還包括了世界自然系統的健康標准——「生態足跡」。 「生態足跡」,也稱「生態佔用」,它顯示在現有技術條件下,指定的人口單位內(一個人、一個城市)需要多少具備生物生產力的土地和水域來生產所需資源和吸納所衍生的廢物。我們可以將「生態足跡」形象地理解成一隻「巨足」,它承載著人類和人類所創造的城市、工廠、鐵路、農田……,這只腳在地球上留下的腳印越大,人類對生態的破壞就越嚴重。
目前,世界上個人「生態足跡」最大的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美國、科威特、丹麥等,佔地約為8公頃到20公頃;剛果(金)、海地、阿富汗和馬拉維等國家約為半公頃。全球平均「生態足跡」為2.7公頃,而地球可以承受的人均「生態足跡」是2.1公頃;人類對地球生態系統的佔用超過了地球生物圈可更新能力的至少30%以上。換句話說,人類現在使用的資源,相當於1.3個地球所能提供的。
黃河流域的生態危機
1 水資源短缺,斷流加劇
黃河流域大部分處於乾旱地區,水資源條件先天不足.據統計,黃河擁有水資源只有580億立方米.而且,黃河水因泥沙太多,每年16億噸泥沙至少需200億立方米的水來沖刷,其可利用之水還必須減去200億立方米.這樣黃河實際擁有的可利用水量是每年300億立方米.300億立方米的水資源供沿河9個省區及河北.天津兩省市使用,本來已經供不應求,再加上不合理利用和浪費水資源,使得水資源浪費的狀況越來越嚴重.缺水,成為黃河面臨的一大難題.1979年,黃河領域有154個城市缺水,1988年,缺水城市增加到300個,總缺水量高達54億立方米.進入90年代以後,缺水城市每年都在增加.城市膨脹,流動人口劇增之後,城市用水不得不擠占農業用水,或在城市完全不顧後果地大量超采地下水,出現大面積地下水漏斗,地面沉降,地下水質惡化等.因為缺水,華北糧倉河北省一方面年年旱災,另一方面農田保積年年降低.全省1986年的水田澆灌面積較1980年減少了900萬畝,糧食產量長期徘徊不前.寧夏,甘肅,因為嚴重缺水,大量人口生活在溫飽線以下,無法擺脫貧苦困.
黃河流域水資源條件先天不足,生態環境脆弱,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特別是近20年以來下游斷流頻繁發生,不僅造成了水資源供需矛盾的加劇,而且對流域的生態環境帶來了一系列的沖擊。據《黃河志》記載,1761年黃河花園口最大流量為3.2萬立方米,1958年7月17日為每秒200立方米。據水文資料記載,黃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560億立方米,黃河入海水量占徑流總量的比率,50年代為79%,60年代為60%,70年代為55.5%,80年代為51.2%。1972年黃河首次出現斷流現象,當年斷流17天,1991—1995年間平均每天斷流620公里;1997年斷流13次共226天,斷流河段長683公里。黃河可能成為季節性的內陸河。在斷流的地方,昔日黃河帆影已成無水之舟。斷流使下游沿黃城市人民生活受到嚴重影響,東營,濱州,濮陽等城市對居民實行定時供水,家家戶戶蓄水備荒,擺滿了壇壇罐罐。沿黃兩岸禾苗枯焦,斷流時間一長,便顆粒無收。斷流給工農業生產造成巨大損失。例如:年產30萬噸尿素合成氨的」中原化肥廠」,因黃河斷流影響,不得不停產。總之,因斷流給沿黃地區造成的經濟損失,生態破壞,環境污染都非常嚴重。僅以山東省濱州為例:濱州地處山東省北部,黃河三角洲腹地,北瀕渤海,是黃河入海的必經之地。這一地區氣候乾燥,降雨量少,地下均為鹹水,很難食用,因而這地區的工農業生產和城鎮居民生活主要依靠黃河水,黃河水是其經濟命脈。
長江流域的生態危機
1998年夏季,中國南方罕見的多雨。持續不斷的大雨以逼人的氣勢鋪天蓋地地壓向長江,使長江無須臾喘息之機地經歷了自1954年以來最大的洪水。洪水一瀉千里,幾乎全流域泛濫。加上東北的松花江、嫩江泛濫,中國全國包括受災最重的江西、湖南、湖北、黑龍江四省,共有29個省、市、自治區都遭受了這場無妄之災,受災人數上億,近500萬所房屋倒塌,2000多萬公頃土地被淹,經濟損失達1600多億元人民幣。
長江洪水泛濫是長江流域森林亂砍濫伐造成的水土流失,中下游圍湖造田、亂占河道帶來的直接後果。
長江兩岸有4億人口居住,5O年代中期,長江上游森林覆蓋率為22%,由於不斷進行的農地開墾、建廠和城市化,使兩岸80%的森林被砍伐殆盡。四川省193個縣中,森林覆蓋面積超過3O%以上的僅有12個縣,一些縣的森林覆蓋面積還不到3%。為此,長江流域180萬平方公里土地中,有2O%發生水土流失,每年喪失表土24億噸,每年從上游攜帶下來5億噸以上的土砂順著長江流入了東海。由於年復一年的土砂淤積,長江的河床從多年前開始就已高出了地面,成為繼黃河之後的又一條「懸河」。長江的「碧水」早已盪然無存,其「渾黃」程度可以和黃河「媲美」。另一方面,長江中下游有蓄洪功能的湖泊則在迅速地萎縮著,洞庭湖水域面積從1949年的4350平方公里縮減到2145平方公里,鄱陽湖在40年間縮小了1/5,還有數百個中小湖泊已經永遠地從地圖上消失了。這一切都是長江洪水泛濫的原因。
除此之外,這次的洪魔肆虐和1997年爆發的百年來最強的厄爾尼諾現象也有密切的關聯。厄爾尼諾的強大暖濕空氣帶來了強降水,造成長江流域洪峰不斷。緊隨著厄爾尼諾來的拉尼娜現象又使應當按期北移的副熱帶高壓突然殺了個「回馬槍」,使一度相對緩解的長江幹流汛情再度緊張起來,以致長江全線告急。長江洪水泛濫和地球溫暖化之間的密切關聯使專家們不無擔心——如果大氣中的二氧化碳(CO2)濃度增加一倍的話,地球上的降水量將增加3%—15%,大雨和洪水的增加與地球溫暖化狀況是並行進展的。
1998年的長江洪水無疑在向人們示警:長江流域的生態環境已危機四伏,它隨時可以給人們帶來新的巨大災難。
古印度有一句格言:「空氣、水和土地不是父輩給我們的禮物,而是我們向子孫的借款。」
每年污染造成的損失,是GDP的7%左右。
1、貧水大國。我國淡水資源人均佔有量排在世界第109位,被聯合國列為13個貧水國之一。我國城市河段70%受到污染;2/3城市居民生活在噪音超標的環境里;很多城市正在使用只能供8~10年使用的深層岩水,眾多農村人群不得不飲用已被污染的地表和淺層水源。
2、黃河不再咆哮。1972年黃河第一次出現斷流以來,每年斷流次數還在增加。如此下去,黃河很可能成為一條既不注入大海、也不注入湖泊的內陸河。黃河源頭區瑪多境內原擁有4077個湖泊,現在只剩1000多個,而以面積計,90%以上的湖泊已經乾涸。
3、長江在掙扎。嚴重水土流失,使長江流域塘堰總庫容量被泥沙淤積了一半以上,每到汛期,洪水水位高出兩岸達數米到幾十米。水體污染:如2001年,廢水污水排放總量為220億噸,只有53%斷面達到三類以上水質,目前,我國七大水系污染最為嚴重的還不是長江(由重到輕:海河、遼河、淮河、黃河、松花江、長江、珠江)。
4、五大湖泊(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重病纏身。一是湖面萎縮。(例):鄱陽湖由建國初期的5100平方公里縮小到現在的3900平方公里,僅洞庭湖面積和湖容都減少了50%以上。二是污染。巢湖接廢水污水量為五大湖之首,2003年,巢湖水質已超過三類標准。
5、海洋的呼救。近年來,我國海域發生赤潮頻率提高,東海為我國赤潮高發區,浙江近岸海域基本無一類海水,四類以上水質占海域面積81%,污染程度居沿海省份第二位。以東海為例,2003年人們向東海傾倒了4245萬立方米的疏浚物(含大量銅、鉛、鋅、砷、鎘、鉻和油類),其中,上海海區的傾倒量佔55%以上,使長江口一帶海域元機氮和無機磷全部超標。
渤海在「死海」邊緣上。經國家海洋局檢測,渤海的環境污染已經到了臨界點,水體中的無機鹽、活性磷酸鹽、銅、氮、鋅、石油等全部超標,海底泥中重金屬竟超標2000倍,渤海產卵場污染面積達100%。專家警告:再不果斷採取措施,10年內渤海將成為「死海」。有「魚倉」美譽的渤海,近年來已幾近無魚可捕,20年間,對蝦產量銳減九成,原因是:狂捕濫撈。
6、耕地告急。我國耕地面積僅佔世界的7%,人口卻佔21%。2003年我國耕地面積比七年前少了1億畝,年均減少1429畝。有預測表明,到2030年,我國耕地人均佔有量將減少1/4。現在比較好的一等耕地面積占總耕地的41.33%,而60%以上的耕地無水源保障。我國水土流失面積達35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37%,同時,每年還新增1萬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積;我國過量使用化肥和農葯已經到了極限,佔世界7%的耕地,卻使用了佔世界近30%的氮肥,化肥、農葯被農作物吸收的僅30%,有70%被大氣、土壤、江河湖海與地下水吸收,使耕地質量逐年下降。
7、土地荒漠化、沙化令人憂。我國現在荒漠化土地267.4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27.9%,而且,每年仍在增加2600多平方公里。20世紀50年代,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大面積開發,在塔里木河上游大量截水導致羅布泊乾涸。我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青海湖正面臨著羅布泊的命運。我國沙漠化沙化土地面積已達174.3萬平方公里。
沙塵暴肆虐。這已經成為我國北方的自然災害。建國至2001年的52年間,共發生88次沙塵暴(平均每年1.7次),進入2000年以後,沙塵暴急劇增加,當年,強和特強沙塵暴就達9次。
8、城市中彌漫著污染的空氣。「神舟」五號飛船拍回來的照片看,我們北方的俄羅斯是綠色的,南邊的東南亞是綠色的,只有我國是枯黃一片。我國600多個城市中,大氣環境質量符合一級標準的城市不到1%,空氣質量屬於三級與劣於三級的城市佔58.3%。全球污染最嚴重的10個城市中,我國佔8個。我國1/3國土被酸雨侵害。
9、能源危機。改革開放20多年,卻在走著一條「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路。從1990年到2001年,中國石油消耗量增長100%,天然氣增長92%,鋼增長143%,銅增長189%,鉛增長380%,鋅增長11%,10種有色金屬增長276%,這迅速耗盡了國內資源。而我國,石油儲量僅佔世界1.8%,天然氣佔0.7%,鐵礦石不足9%,銅礦不足5%,鋁土礦不足2%。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健超指出,按目前經濟高增長,能源高消耗情景設計,在未來中國20年裡,還需要增加26座兗州煤礦,6個大慶油田,8個天然氣西氣東輸工程,4.3年左右的三峽水電站的裝機容量,20個大亞灣核電站和400個大型火電站,還要用20年時間建起美國用50年時間增容起來的電網容量。到2020年我國的能源需求將達到31億噸標准煤,居世界第二,點當年全球的13.2%。目前,我國能源消耗強度仍較高,約為世界經合組織國家均值的4.6倍。
我國各類資源人均佔有量不同程度低於世界人均水平,但卻是世界上資源消耗與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國家之一。是世界上耗水量的第一大國(佔世界用水總量的15.4%),能源消耗居世界第二位,污水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相當於美國的3倍),,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不久可能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
1990年環境污染損失的經濟價值為367億元左右,約占當年GNP的2.1%,1992年環境污染損失為1096.5元,占當年GNP的4.5%,1993年的污染損失為1085.1億元,占當年GNP的3.16%。據1997年世界銀行統計,中國每年僅空氣與水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高達540億美元,相當於GDP的6%,如果將所有的污染對經濟所造成的損失是GDP的7%左右。這一數字正好接近這些年的經濟增長所創造的價值(《暸望》2004年40期)。也就是說,我們千萬百計所創造的經濟增長奇跡,實際上被污染所造成的損失無情的抵消了。
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每創造一美元國民生產總值,消耗的煤、電等能源,是美國的4.3倍、德國和法國的7.7倍、日本的11.5倍;水資源的消耗,我國萬元GDP用水量是美國的近10倍、日本的24倍。
10、高耗能建築,難以填平的黑洞。由於只考慮當前一次性基本建設的投資,無視長期能源消耗,結果是給後人留下了數百億平方米的高耗能建築。目前,我國已建房屋有近400億平方米屬於高耗能建築,新建房屋95%以上是高耗能建築。
11、環境污染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大氣、水體、土壤以及食品污染,對人類的健康威脅日見嚴重。一是癌症發病率越來越高,二是2003年SARP(非典)襲擊我國,變異的環境會產生變異的物質,變異的物質孕育出了人類的天敵,三是由於環境的毒化,人體血液中正常的白血球數已由20世紀70年代的7000~8000降到了20世紀末的4000左右。男子精子數1940年平均每毫升1.13億個,到1990年7700年,年遞減2%。照此速度,70年後,人類將喪失生育能力。
中國生態危機主要表現在:
第一,生態系統全面退化。我國是世界上唯一囊括全球生態系統類型的國度。然而不幸的是,我國自然生態系統都處在不同程度的退化過程之中。青藏高原草地生產力由上世紀60年代的300公斤/畝下降到100公斤/畝以下;地下鼠量由過去的8~10增至30隻/公頃;土地裸露率由不到10%增加到30%以上。全國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並以每年200萬公頃的速度遞增。紅樹林由歷史上最大面積25 萬公頃,下降到目前不足 1.5萬公頃。
第二,水土流失急劇,大量國土「淪喪」。中國水蝕、風蝕和凍融面積達356萬平方公里;全國沙化土地174萬平方公里,涉及全國30個省(區、市)。黃河流域年入河泥沙16億噸;長江流域每年土壤流失量24億噸。隨土壤流失的還有各種營養元素,僅黃河流域每年流失的泥沙中, 就含有N、P、K三種元素總量約4000萬噸,超出了2003年全國的化肥需求量(3990萬噸)。
第三,瀕危物種增加,生物多樣性下降。聯合國《國際瀕危物種貿易公約》列出的740種世界性瀕危物種中,中國佔189種。中國瀕危或漸危高等植物4000~5000種,佔中國高等植物總數的15~20%。棲息地環境改變、生境破碎化、以及大型水利工程是造成物種瀕危或滅絕的重要原因。1988~2000期間,黑龍江省嫩江縣天然林斑塊數由240上升為343,平均斑塊面積由80公頃下降為68公頃。由於三峽工程實施和環境污染,長江上已難尋覓白鰭豚的蹤跡,科學家承認該物種已功能性滅絕。
第四,天然濕地大量消失。在北方,河北省過去50年來濕地消失了90%,即便僥倖存留的濕地,八成以上也變成了污水排泄場所;陝西關中一帶30多個縣,幾十年來消失上萬個「澇池」(池塘)。在南方,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水域面積從最高4000平方公里減少到不足50平方公里。乾旱、半乾旱區濕地狀況更不容樂觀:內蒙古阿拉善盟,由於上游地區過度開發黑河水,進入綠洲的水量由9億立方米減少到目前的不足2億立方米,致使東西居延海乾枯,數百處湖泊消失。濕地被譽「地球之腎」,「腎」萎縮大大降低了其調節氣候、調蓄洪水、凈化水體的能力,並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旱澇災害。
第五,人工林樹種單一,危害國土生態。幾十年來,大量發展人工純林的傳統不但未有改觀,反而愈演愈烈。以楊樹為例,原來的「南方杉家浜,北方楊家將」,現已發展成了「東西南北中,全是楊家兵」。如今,楊樹已經南下江南,接近了南嶺。整個大西北、華北平原,甚至江南一些地區,也以楊樹為主。高密度、單一樹種的人工純林對國土生態貽害無窮,單一樹種形成的種群實質上是一種生物多樣性極端下降的「綠色荒漠」。
第六,農業生態系統退化危及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基礎。現代農業過分強調技術,用地而忽視養地。「化學化」盡管帶來了產量的快速提高,但土地出現退化,食品安全受到沖擊。大化肥、大農葯、除草劑、激素、添加劑、農膜,甚至反季節種植、轉基因技術濫用,使得土壤板結、環境污染、生物多樣性下降、病蟲害加劇、產量下降。以前要一年才能長大的豬,現在四個多月就能催肥。兩只翅膀的雞,在激素的作用下可長出3~6隻翅膀。這樣的食品進入食物鏈的生態後果是可想而知的。
我國生態危機現狀還包括生物入侵、全球變暖、海洋生產力下降等等,限於篇幅,不再一一介紹。建議中央政府要像重視環境污染控制那樣高度警惕生態危機帶來的隱患,動員全社會的力量解決這個難題,還中國一個真正的藍天。只有生態退化遏制了,環境才能夠從根本上得以改善。
1、水資源的枯竭和污染。
我國屬於貧水國家,人均佔有淡水資源僅2000多m3,約佔全世界人均水資源的22.5%。每年人均用水量(含工農業生產及生活用水)約560m3,並且正以人均約10m3∕a的速度增長,如此巨大的用水量使我國的水生態嚴重失衡,導致河水斷流、湖泊退化、地下水位下降。新疆的塔里木河曾是我國最大的內陸河,其下游年平均流量從20世紀60年代的12.33億m3到90年代銳減為1.2億m3,實際幹流縮短了300km,塔里木河下游農田因此而減少了1萬hm2。黃河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出現斷流,到90年代,年平均斷流量達94d,斷流河段長度達700km。還有許多小河流,已經乾枯,或變成了接納污水的臭水溝。我國曾經是世界公認的多湖泊國家,20世紀70年代全國共有面積大於1km3的湖泊2800多個,到90年代減少了500多個。超強開采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北京的地下水位下降了50m,華北的一些地區地下水開采已到盡頭。如此貧乏的水資源還要承受水污染的重壓,全國每年工業廢水和城鎮生活污水排放總量達420多億t,造成我國的地表水普遍污染,在已監測的河流斷面中,70%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30%受到嚴重污染。
2、天然濕地正在減少。沼澤、灘塗這些由水和動植物組成的天然濕地系統,具有調節氣候、保持水土、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多種重要功能,被形象地成為地球的腎。我國的濕地面積到20世紀90年代已經減少了400多萬hm2,每年以10hm2萬的速度減少,若再不能有效地控制,20年後我國的濕地將不復存在。
3、森林和草地遭到嚴重破壞。森林是生態系統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國是世界上人均森林佔有率最低的國家之一,森林覆蓋率遠低於世界平均值(27%),截至到2002年我國的森林覆蓋率只有16.55%。我國草地資源豐富,約占國土面積的40%,無計劃的開墾使草地面積正以每年65萬hm2的速度減少,開墾農田的草地由於沒有採取科學的種植,使得土壤肥力下降產量低,逐步撂荒沙化。
『陸』 在當前國際貿易形勢下,中國如何發揮比較優勢
加入WTO後中國企業如何發揮比較優勢
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課題組
加入世貿組織,標志著我國對外開放進入到一個全新的階段,是我國融入經濟全球化的現實需要和必然趨勢。中國市場將與國際市場完全對接,在更大范圍和更深程度上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參與全球競爭,對於我國企業來說是一個全新的考驗,企業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為了發揮自身優勢,彌補自己的不足,需要盡快了解中國企業在國際競爭中的比較優勢,以便揚長避短,趨利避害,不斷提高競爭實力。因此,研究中國企業的比較優勢就成為目前中國企業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
一、研究中國企業國際比較優勢的重要意義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大戰略措施,也是中國參與世界經濟體系的歷史性機遇。由於世界各國在資源、文化和歷史上存在很大差異,處於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有自己不同的比較優勢,因此,研究和發揮國際比較優勢當前具有重要意義:
1、有利於中國企業的資源配置
市場經濟的本質是一種趨利經濟,趨利的過程就是講求比較利益的過程。因為在充分實現分工和交換的條件下,經濟利益多體現在比較利益上,通過比較利益的實現達到趨利的目的。在過去的計劃經濟條件下,我們強調的是形成獨立的國民經濟體系,重生產,輕效益。企業也熱衷於「大而全」、「小而全」的模式,沒有考慮比較優勢的問題,沒有考慮企業效益最大化問題。因此,各地區、各企業的重復建設、重復生產的問題十分嚴重,很多企業都是低水平擴張,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實踐證明這種模式不利於社會化大生產,不利於資源的高效配置,不利於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
從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看,隨著社會化大生產的形成和發展,經濟的分工和協作成為必然趨勢,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成為企業的必然選擇。無所不包的國民經濟體系和片面追求自給自足和「萬事不求人」不符合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由於每個地區、以至國家在發展經濟中,都有自己獨特的資源優勢,沒有必要建立完整的經濟體系。同樣,各個經濟利益主體在自己的生產運作中,往往有自己獨有的特點和優勢,在特定的領域內形成自己的優勢,以實現在社會分工和交換過程中的成本和效率最低,因此,市場經濟的本質是強調利益原則,尤其是比較利益,發揮比較優勢是選擇和高效配置資源的唯一標准。
2、有利於促進優勢產業和產品的出口
由於國際分工合作和國際貿易將會帶來一定的比較利益。而我國多年來高額進出口關稅和配額的限制,使我國產品在國際上的交流步伐緩慢,關稅限制和貿易壁壘無法體現各國不同的比較優勢。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我國經濟融入國際的步伐大大加快,通過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產品的分析研究,並提出針對性措施,有利於我國企業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出口。
3、有利於我國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
通過比較優勢的分析,找出我國目前企業和產業存在的優勢和存在問題,有利於生產要素向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和產業轉移,進一步實現具有比較優勢產業的規模經濟,有利於產業結構調整和企業經濟效益的進一步提高。
4、有利於促進劣勢產業和企業盡快提高競爭能力
由於關稅降低和貿易壁壘的消除,使我國同世界各國的分工協作成為可能,對於我國目前暫時不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就會受到國外產品的沖擊,迫使劣勢產業和企業加快改革和重組步伐,盡快提高競爭能力,我國的改革開放實踐證明,越是盡早開放的產業和產品,越能盡早形成競爭實力。一些保護性行業往往是競爭力較差的行業,因此,加強比較優勢的研究對於我國劣勢企業競爭能力的提高也具有重要意義。
二、中國企業的比較優勢
中國企業與國外企業相比,盡管在技術、管理上還有一定差距,但在很多方面,我們也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勞動力優勢
企業競爭是產品的競爭,其中產品價格的競爭是重要的方面。產品的價格構成中,勞動力成本佔有相當的成分。在勞動力成本方面我國企業有很強的競爭優勢,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力價格相對低廉,具有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據有關資料表明,我國大陸的勞動力成本僅佔美國和中國香港地區的八分之一。中國目前農村有近十億人口,加入世貿組織以後,由於農業會受到一定的沖擊,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步伐大大加快,會使城市勞動力的成本進一步降低,我國企業的成本有較強的優勢,對於勞動密集型企業,產品成本會進一步降低,這種趨勢將使我國在紡織、服裝、玩具等勞動密集型產業有更大的國際比較優勢。
2、市場優勢
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市場優勢。中國有13億人口,是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中國國內市場前景廣闊,發展潛力巨大。以家電行業為例,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00年中國農村市場每百戶家庭彩電、洗衣機、冰箱的擁有率分別僅為48.74%、28.58%和12.31%,農村市場遠未飽和,市場潛力巨大。中國正處在全面開展建設時期,高速公路、立交橋、鐵路、電網、舊城改造等項目使相關產業及產品有巨大市場需求,特別是三峽工程建設以及北京申奧成功,使基本建設及相關產品的市場空間更大。每年幾百、上千億的物資采購為中國相關企業提供了極大的市場需求。這些物資設備除極少數必須從工業發達國家進口之外,由於運輸成本等原因,主要還得靠就近配套生產。巨大的市場潛力,以及中國企業具有熟悉中國國情,了解國內市場的消費心理,加上中國產品在自己本土具有較強的親和力,使中國企業在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中具有較強的優勢和競爭力。
在國外市場中國產品同樣有相當的優勢。從國外市場的需求檔次來看,高檔次商品有市場,而中低檔商品的市場更廣。特別是經濟落後國家和地區,高檔電視、高級音響、數碼相機等高檔商品的需求市場很小,中低檔商品比較受歡迎。即使最發達的美國,大量財富也只集中在少數人手裡。普通人的產品也以物美價廉為主,從清晨的鬧鍾、磅秤、吹風器,到夜晚的桌燈、睡衣、拖鞋,幾乎離不開中國貨。即使像家電這樣的產品,美國人也並不都要價格昂貴的高檔貨。中國家電協會組團對美國家電市場進行調研,普遍感覺家電產品在美國家庭中不是消費的熱點和重點,也不是顯示家庭富有的標志。普通美國人對白色家電的消費觀是實用、方便、便宜,而這恰恰是中國產品的特點。另外,在中亞、南亞和非洲等國家,由於農業現代化程度不高,農業運輸的貨物分散,運輸量小,運距短,並且通路狀況很差,非常歡迎中國的價格低廉、經濟實用的產品。因此,中國產品在國外的市場中也有很大的優勢。
3、國際競爭力優勢
一些大型企業或企業集團,特別是在我國開放較早的一些競爭性行業及企業,他們在長期的市場競爭過程中,已經積累了相當的技術、人才和資本優勢,一些企業已經具備了相當的規模和較強的研發能力,掌握相關產品的關鍵製造技術,品牌已有相當的知名度。個別企業如海爾等企業,通過堅持走國際化經營的思路,使企業發展成為世界級跨國企業集團。海爾集團憑其實力與魄力,選准美國、德國等高度發達國家作為主攻目標,並在美國安營紮寨,建立生產製造基地,打開美國、德國市場,隨即趁勢開拓一般國家的市場。在福布斯雜志的最新統計中,全球白色家電海爾集團綜合實力排到了第6位。目前,海爾已經在世界各地建立起12家海外工廠,56個貿易中心,15個設計中心,營銷網點53000個,產品銷往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0年,海爾的總銷售額為406億元,而出口創匯2.8億美元,按照目前的速度,海爾集團在2003年就能列入世界500強的行列。中興通訊集團最近向南斯拉夫提供價值總額達2.25億美元的GSM移動通訊設備,實現了我國高新技術成套設備出口零的突破。
天津葯業公司通過技術創新,提高企業核心競爭能力,在原料葯地塞米松市場上取得了較強的國際競爭力。90年代初,法國羅素公司等大型跨國公司憑借其強大實力,採用低價戰略搶佔中國市場,天津葯業公司被迫停產。但他們沒有泄氣,而是總結經驗、卧薪嘗膽,經過幾年奮斗,有計劃地實施「高科技加規模經濟」的發展戰略,採用了120多項新工藝,取得了自己的技術專利,很多項目得到國際國內先進水平,重新奪回了質量和價格優勢,不僅使羅素公司及美國、義大利等國公司產品退出了中國市場,還佔領了亞洲60%及全球40%的市場。這些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已經具有了相當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其產品已被國際市場認可,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即使我們有些行業總體水平目前不如發達國家,但是國際市場的需求是有檔次差別的,任何國家在相關的產品上都有強有弱,有所為有所不為。國際間的產業結構是有分工的,分工的基礎就是比較優勢,即使經濟最發達國家也不能什麼行業都先進,什麼產品都有絕對的優勢和競爭力,在某些領域內我們的企業也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只要我們選准自己的市場定位,就會有自己的市場機會。即使在普通機床、農業機械、工程機械等機械領域,我國的產品在質量、品種、性能和價格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優勢,可以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抗衡。國產工程機械的價格普遍低於進口原裝產品,引進技術實行國產化後的主機市場價格,大體相當於同型號進口產品的50%-80%,由國內自行設計、基本用國產零配件生產的產品,其價格僅為同型號進口產品的1/4左右。
4、行業的優勢
大致來說,我國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和產品,如紡織服裝、文教體育用品、毛皮羽絨製品等多數紡織輕工行業,以及部分建材產品、部分家電產品、部分機電產品、部分化工產品及部分鋼鐵產品也是有很強的競爭能力的,具有相對的比較優勢。加入世貿組織,短期內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型企業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可以利用國外市場配額和其他非關稅壁壘的消除,使生產這些產品的企業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這些產品大多數已屬於發達國家不生產或很少生產的。
我國的紡織服裝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典型代表,它占我國工業增加值的8%,是中國傳統的支柱產業,是我國38個行業中的第二大行業,又是我國最大的創匯產業。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紡織生產國,纖維加工總量達到了一千萬噸;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出口國,出口額佔世界紡織品出口貿易額的百分之十三,同時,也佔中國商品出口總額的百分之二十三。中國紡織品出口在近幾年在產品的結構,出口的附加值等方面也有了較大的進展,中國紡織行業在加入WTO後,中國有相對勞動力和資源的優勢,有比較齊全的行業加工基礎,這些均為中國參與競爭提供了有利條件。
我國的輕工產品在國外受到廣泛歡迎。特別是對已具規模和技術成熟的自行車、玩具、制筆業、文教用品、食品罐頭等行業在國外都具有很強的競爭力。我國洗衣機約佔世界總產量的24%,冰箱佔16%,空調器佔30%,中國家電產品已進入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對美、日、英、德、法等發達國家的年出口額已超過1億美元。中國輕騎摩托車,既銷往泰國、馬來西亞、印度等發展中國家,還向德國、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出口。在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亞洲國家,中國生產的輕工產品由於「價廉物美」,非常受當地消費者的歡迎。很多產品價格只是當地產品的一半,而且與不少當地產品比起來,更經久耐用。隨著阿富汗反塔利班戰爭結束,阿富汗戰後重建工作將很快進行,恢復正常生活的阿富汗人將會陸續添置日用品,而中國生產的輕工產品成了他們的首選,大到彩電、冰箱,中到自行車、收音機,小到毛巾、肥皂,中國產品在這里都有市場。中國生產的自行車性能價格比在全球遙遙領先,因此中國的自行車成為中國具有相當比較優勢的產品。2000年中國的自行車產量是5000萬輛,其中出口3280萬輛,佔65.6%,中國生產的自行車出口量佔全球自行車貿易量的60%以上。在阿富汗等國家,自行車是他們目前最適用也最急需的消費品,只要他們能消費得起,中國生產的自行車就會成為他們的首選。中國的自行車廠家預測,如果世界局勢穩定,很多自行車廠家明年出口可以增長30%到40%。
5、製造業的優勢
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表明,製造業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石,也是增強國家競爭力的基礎。無論今後科學技術如何發展,製造業將永遠是人類社會的重要產業。但21世紀的世界,製造業正進行著一場深刻的戰略性重組,在世界范圍內進行著新一輪製造業資源的優化配置。由於中國的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加之有豐富的土地資源,使很多跨國公司逐步將製造基地移往中國,在不久的將來中國有可能成為全球最大的製造業中心。這就為我國的製造業帶來了相當大的比較優勢,而我國的製造業也有一定的基礎。
一是生產能力在世界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建立了強大的製造業體系,已形成若干領域的製造業基地。我國的鋼鐵、集裝箱、水泥、平板玻璃以及電視機、鍾表的總量已居世界第一位,造船業位居世界前位。我國已經建成門類比較齊全、具有較大規模的製造業體系,產值、利稅、企業數目、職工人數等指標均處於主體地位。
二是掌握了一批重大技術裝備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經過技術改造、引進和自主開發,我國製造業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大大縮短,產品總體技術水平有較大提高。我國基礎工業部門80%以上的生產能力是由國內設備提供的,農業裝備幾乎全部由國內提供。我國為電力、石化、冶金、交通等部門的生產的大型成套設備和重要機械產品中,有相當數量達到國外80年代中末期水平。
三是對外開放程度較高。我國的製造業在利用外資和對外貿易方面已居全國領先地位,近20年來,製造業進出口的增長速度,均高於全國出口和進出口總額的增長速度。一些行業的產品如一般機電產品、日用機械等,佔有較大的國際市場份額,製造業產品已成為我國對外出口的支柱產品。
四是企業的規模經濟水平不斷提高。特別是我國不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加大了重組和整合的力度。即使國際競爭力差的汽車行業,通過兼並重組,從過去的100多家組裝廠組裝100多萬輛汽車的分散狀態集中到目前的13家整車廠,佔到總產量的90%,並將進一步形成上汽、一汽和東風為核心的三大汽車集團,大大提高企業規模經濟和競爭實力。
6、本土化優勢
要進入一個國家的市場,除了要有產品優勢以外,還要充分了解該國的文化和消費習慣。在中國的市場上,我國企業同樣具有相當的比較優勢。中國企業除了感情之外,還最了解中國人的消費水平、特點、購買心理、價值觀與審美觀。一些中國企業提出的「量體裁衣」、「設計思想本土化」的方針,就是基於對我們這方面優勢的認識與把握。
一是中國企業熟悉中國人的口味愛好。洋飲料、洋快餐在中國可以說風行一時,對我們的企業有一定沖擊,但是通過調查發現,可口可樂、麥當勞、肯德基主要是迎合青年人和小孩,廣大中國成人並不都喜歡。而中國的快餐企業經過深刻反思和深化改革,逐漸取得市場優勢。全聚德烤鴨、狗不理包子、蘭州拉麵已開始在快餐市場上爭得一席之地。全聚德烤鴨已打出國門,在十幾個國家注冊或開設分店。
中國飲料工業「十強」中的健力寶、娃哈哈、椰樹、樂百氏、露露等產品面對國外品牌的沖擊,通過發揮比較優勢、深入了解中國消費者特點與國外產品展開競爭,並逐漸取得競爭優勢。尤其是我們的年青產品「娃哈哈」和「健力寶」,通過發揮比較優勢勇於與跨國企業同類產品展開競爭。眾所周知,世界第一飲料是「可口可樂」,「可口可樂」與它的同胞兄弟「百事可樂」多年來一直在世界飲料市場上稱王稱霸,在中國市場也佔有重要地位,我國企業與其相比實力上的確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我們的年青產品「娃哈哈」和「健力寶」不畏強手,敢於發揮比較優勢與其競爭。「娃哈哈」在穩定乳酸飲料、純凈水、八寶粥產品的基礎上,進軍可樂型碳酸飲料「非常可樂」,向「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發起了沖擊,短短兩年時間產品已佔全國碳酸飲料市場的10%。很多省份已超過洋可樂的份額。「健力寶」通過發揮自己比較優勢,找准自己的市場定位,不但勇於在家門口與「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競爭,並且敢於西渡太平洋殺入美國本土,並通過穩扎穩打步步為營策略,逐步站穩腳跟,並向北美、拉美、東歐、南歐和東南亞市場進軍。在美國超市,美國可口可樂由於受到來自中國名牌飲料的競爭壓力,不得不開始降價。
二是中國企業熟悉中國人的文化底蘊。中國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中華文化已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國的服裝服飾強調古樸、典雅,崇尚自然、和諧,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款式、造型、風采,非但深受國人歡迎,也贏得了海外消費者的青睞,在國際服裝市場上作為一種流派呈現在世人面前。
中國的化妝品市場是相當大的,全球知名公司寶潔公司和聯合利華紛紛前來搶攤設點。跨國公司規范的經營,先進的管理方式、全球標准化的產品特色和鋪天蓋地的廣告促銷,短短幾年席捲了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主要產品飄柔、潘婷、海飛絲、舒膚佳、汰漬、玉蘭油等中國老百姓沒有幾個不知道的。上海家化針對跨國公司的挑戰,充分發揮企業對本土文化和當地市場非常了解的優勢,把目標對准了長期青睞傳統產品的消費者,把中葯材治療的作用引入化妝品中,圍繞自己的名牌產品「六神丸」開發出「六神花露水」,有提神醒腦、祛痱止癢的特殊功效,產品上市後很快獲得了60%的市場佔有率,隨後推出的「六神沐浴露」也非常受市場歡迎。
三是中國傳統習慣使我國相關行業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如中醫葯行業在中國和世界市場具有獨特的優勢。中國的中醫葯有幾千年的優良傳統,「有病吃中葯,保健吃中國補品」已成為很多中國人的傳統習慣。盡管西醫西葯具有診斷精確、療效快的特點,也被很多中國人接受。但是由於西醫設備和西葯價格昂貴,再加西葯主要是化學合成品,副作用大,引起許多葯物源性疾病,所以不僅在中國中醫中葯受到重視,連一向歧視中醫中葯的美國,也在大力開展以天然療法為特點的中醫葯的研究。因此,以中醫為基礎的我國中醫葯產業大有發展前景。
四是中國農村市場特點決定中國企業的比較優勢。中國有近十億的農民,是相當大的消費群體。國內外很多企業已經看好中國的農村市場,開拓市場的重點也著眼於啟動中國農村市場。與外國企業相比,我們自己更了解中國農村市場的特點。中國農村由於受經濟基礎和文化水平的限制,更需要價廉、耐用、操作簡便的產品。還有很多農村地區電壓不穩定,交通不便,山區地形地貌變化大,對於一些精確度高、功能多、操作復雜、電壓要求穩定的進口設備和家電,很不適應,更歡迎功能簡單、操作方便、電壓適應性強、維修容易、價格便宜的中國產品。
『柒』 什麼是國際貿易條約和協定它的正文一般包括哪些內容
經貿一條約合協議,它的正文一般包括哪些內容?國際貿易條約的話是國際上。運用於貿易的一些條款具體內容包括貿易的種類以及。貿易的。貨物等等。
『捌』 a誰知道綿陽毅德商貿城到底出什麼事情了
據說是出事了,7月份的時候老總跑了,後來回來,又被政府約談,好像是在唐某某主政綿陽的時候用強制手段違法征地,現在修的房子又賣不好,資金鏈斷裂,買鋪面的錢好像要打水漂,預計12年開鋪營業,結果現在都還沒有什麼商家,所以就有上千人去鬧,現場是一片狼藉
下面是相關人士的分析,你可以參看一下
一,新華網消息:
7月21日,毅德國際控股有限公司(01396.HK)公告,上午九時起停牌,待公布內幕消息。早在7月2日,毅德國際就曾宣布停牌,並於7月14日、18日兩度公告主席王再興「失聯」。
7月24日,毅德國際復牌公告,其董事局主席王再興終於有了消息,公司獲口頭確認王再興正配合國內相關部門了解情況。盡管知道去處,但無法判斷情況是否嚴重。
居家315語:根據天朝慣例,這種涉及到ZZ的傳聞,十有八九的真實性.
另,路邊社消息,跟譚XX主政期間,毅德強制征地相關,未做證實僅供參考。
二,眾所周知,現在全中國房地產行業處於低谷期,房地產行業不景氣,做為後續產業的建材裝修行業會如何?筆者與眾多商家交流,只能說:哀聲一片!
三,根據綿陽建材裝修行業現有規模,僅僅一個毅德商貿城的容量,就比東辰宜家美+綿州美家居+時尚美家+金色家園+綿陽所有的建材家居賣場總面積,還大幾倍,試想,在老牌商城各出奇招緊抓商家的基礎上,還會有數倍新商家進入這個行業的可能么?
四,針對新商家,位與遊仙片區的紅星美凱龍,位於高新片區的宜家美國際,強勢加入混戰,最主要的是,一家是中國著名建材商城,一家擁有綿陽最專業建材商城團隊。
五,大宗賣場離不開物流支撐,而作為內陸城市的綿陽,最低成本的物流無非是火車,根據規劃,綿陽火車貨站應該會位於新皂片區...
六,運營方面,相對綿陽其它建材城,毅德的重心是賣房子,而在商城運營這塊,明顯是處於弱項。
七,招商方面,根據原定2012年開始第一期運營,現在接近2年時間了,基本商家入駐情況很不樂觀,商業氛圍凝聚,任重道遠…
『玖』 青島富達國際商貿城現在入住狀況有誰了解真實情況的
朋友有投資的,據說挺不錯的,價格的確跟宣傳的一樣,不到9000塊錢,就前段時間的汽配城很多大商家都加入了,我們是小打小鬧的,跟隨大商家肯定沒錯,不說其他就光看的、地理位置緊鄰青威路,毗鄰北高速出口,近鄰地鐵站(在建)、汽車北站、流亭機場,火車北站與青島港,地處各大交通要道,肯定會成為青島又一中心地帶。
『拾』 我的偶像九寨天堂老總鄧紅,我非常想了解她,可是網上沒有她的消息!!!幫幫我吧!
老哥,鄧鴻不是鄧紅。美籍華人,是「他」不是「她」。你想知道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