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國際貿易發展代表事件
簡史國際貿易是在國際分工和商品交換基礎上形成的。在奴隸社會,由於生產力低下,交通不便,商品流通量不大,國際貿易很有限,交易的商品主要是奴隸和供奴隸主消費的奢侈品。在封建社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際貿易也有所發展。這一時期,中國與歐亞各國通過絲綢之路進行國際貿易活動,地中海、波羅的海、北海和黑海沿岸各國之間也有貿易往來。15世紀末~16世紀初的地理大發現,推動了國際貿易的發展。當時參與貿易的商品主要是一般消費品和供封建主消費的奢侈品。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後,特別是產業革命以後,由於生產力迅速提高,商品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國際貿易迅速發展,並開始具有世界規模。從17世紀到19世紀,資本主義國家的對外貿易額不斷上升。英國在國際貿易中長期處於壟斷地位。當時參與國際貿易的商品主要是一般消費品、工業原料和機器設備。19世紀末進入帝國主義時期後,形成了統一的無所不包的世界經濟體系和世界市場。
此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沖擊和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使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遭到很大破壞,世界貿易額銳減並停滯不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貿易進一步擴大和發展,美國成為國際貿易中的頭號大國。20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生產的社會化、國際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特別是新科技革命帶來的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國際貿易空前活躍並帶有許多新的特點,貿易中的製成品已超過初級產品而占據主導地位,新產品不斷涌現,交易方式日趨靈活多樣。
當代國際貿易以發達國家為主,美國仍是世界最大的貿易國,但地位有所下降;德、日等國的對外貿易有極大發展;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所佔份額不大,但與自身相比,對外貿易也有了很大發展,成為國際貿易中一支不可輕視的力量。國際貿易在當代國際事務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對各國自身的經濟發展也有重要意義。
理論國際貿易的理論是研究國際間商品流通規律的理論。它要闡明一系列基本問題,例如,各國間為什麼會發生商品交換;各個歷史時期國際貿易的性質和特徵由什麼決定等等。廣義的國際貿易理論還應包括國際價值理論和國際收支理論。
實務國際貿易的實務指完成一筆進口或出口交易所進行的一系列業務活動。大體上可分3個階段:①交易前的准備工作。②交易的磋商和合同的訂立。③合同的履行。
對外貿易統計,各國不盡相同。有的國家以國境劃分進出口,凡進入國境的商品即列入進口,稱總進口;凡運出國境的商品即為出口,稱總出口,其中包括復出口即進口商品未經加工又再出口。總進口額加總出口額即一國總貿易額。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用這種方法統計對外貿易額。有的國家以關境為標准劃分進出口,雖進入國境但未進入關境的商品不算進口,只有進入關境的商品才列入進口,稱專門進口;國內產品運出關境和進口後未經加工又運出關境的商品列入出口,稱專門出口。專門進口額加專門出口額即專門貿易額。德國、法國、義大利等國用這種方法統計對外貿易額。上述兩種方法都不把過境商品列入外貿額。各國的進出口通常是不相等的,一定時期內進出口的差額稱為貿易差額。出口大於進口叫出超、貿易順差或貿易盈餘,出口小於進口叫入超、貿易逆差或貿易赤字;進出口相等稱為貿易平衡。
國際貿易規模用世界貿易額表示。為避免重復計算,只統計各國的出口或進口,以世界出口額或進口額作世界貿易額。由於各國的貿易額是進出口總額,故世界貿易額不等於各國貿易額的加總。由於各國一般都以離岸價格計算出口、到岸價格計算進口,故世界進口額總是大於世界出口額。世界貿易額通常以美元為貨幣單位計算。現實貿易額受價格變動影響,往往不能正確反映實際貿易額的變化,因此世界貿易額要以一定時期的不變價格來計算,這樣才能衡量出國際貿易量的變化情況。
國際貿易的方式有多種:①按貨物的運輸方式,可分為陸路貿易、海路貿易、空運貿易和郵購貿易。國際貿易中多數貨物是通過海路運輸的。②按貿易過程中是否有第三者介入,可分為直接貿易與間接貿易兩大類。前者即商品生產國與消費國直接貿易;後者則是在商品生產國與消費國之間有第三國中間商介入,具體形式又有多種。一種是商品雖由生產國直接運往消費國,但兩方不直接發生買賣關系,而是通過第三國中間商成交的;另一種是生產國先把產品運往第三國,由中間商再把產品銷往消費國。此外,一國由外貿廠商經營的外貿也屬間接貿易。③按參加交易過程的國家數量,可分為雙邊貿易與多邊貿易。雙邊貿易即生產國與消費國直接進行的交易。但一國的產品往往不全能適應對方的需要,這樣就會產生貿易差額,造成貿易不平衡和支付困難,這就需要其他國家的介入。多邊貿易即在多國之間、在較大范圍內進行的交易,它容易使各交易國各得所需並達到貿易平衡。④按清償方式,可分為現匯貿易和易貨貿易。現匯貿易即以貨幣直接支付進口貨款,現代國際貿易中主要的支付手段為美元、德國馬克、日元等可自由兌換的貨幣。易貨貿易即雙方均以貨物計價進行清償,這樣做可以彌補外匯不足的困難,並能推動本國產品的出口。因直接換貨有一定難度,故往往採用一種形式更加靈活的廣義的易貨貿易,即規定在一定時期內用幾種貨物進行交換,分別結算、綜合平衡。⑤按交易中進口與出口的關系,可分為單邊進口、單邊出口和對等貿易。前兩種指一國對他國出口同從該國進口無關,是獨立進行的,後一種指要求兩國間的進出口交易要對等。現代國際貿易多採用前兩種形式
② 中國經濟增長是否將面臨停滯
中國經濟增長的代價不斷增加 引發增長停滯?
中日鋼鐵人均消費量對比
中國鋼鐵人口平均消費量在2010年的水平僅相當於日本1982年的水平,未來上漲空間仍然很大。
中國資源需求佔全球市場比重
中國市場對於資源的需求佔全球市場需求的比重日益提高。
波瀾壯闊的商品牛市,有人喜有人憂。而我們更多關注的是,這種現象在沖擊相關產業的同時,會否引發中國經濟增長的停滯。
2000年以來,全球商品市場逐漸成為最大的投資亮點。從2000年1月至今,高盛商品價格綜合指數(GSCI)和路透-CRB綜合指數漲幅分別接近150%和80%。截至昨日,部分大宗商品,如原油、黃金、銅、鋅、糖等價格較2001年的漲幅分別達到173%、251%、325%和75%。
與此同時,我國為這次商品牛市付出的代價也不斷增加。國土資源部最新公告顯示,2005年,我國礦產品貿易總額突破3000億美元,較2004年增長25%。大宗短缺礦產品的進口量也在繼續增加:原油進口達12682萬噸,鐵礦石進口27523萬噸,錳礦石進口458萬噸,鉻鐵礦進口302萬噸,銅礦石進口406萬噸,鉀肥進口917萬噸。
原材料行業、加工行業、銷售行業、消費行業構成產業鏈的全部。商品牛市中,雖然原材料價格上漲,但相關產業卻有喜有憂。例如,原油價格的上漲將使石油開採行業成為直接受益者,有色金屬、鐵礦石等基礎原材料漲價也將給一批上市公司帶來相應收益,與此相關的港口、海運等運輸行業也受益匪淺。從目前已公布的2005年報的A股公司看,有色金屬股業績普遍優秀。而在國際市場上,淡水河谷、英美公司、必和必拓、力拓公司等四家超大型綜合性資源公司及嘉能可等跨國貿易公司的業績也極為突出。
不過,無法轉移負擔的下游企業則成為最大犧牲者。在去年11月舉行的「第二屆中國銅會議」上,多數銅消費企業表示,銅價過高給相關企業的運行帶來了巨大壓力,不僅流動資金緊張、財務費用增加,而且產成品價格上漲,更增添了銷售的難度。除了採取一些效果甚微的措施外,他們更多地表現出無奈和困惑。
中國農業大學常清教授從事的相關研究課題初步表明,大宗原材料持續暴漲可能引發中國經濟增長的停滯。
他解釋說,中國目前的宏觀經濟狀況存在隱憂,這種潛在的危機是與中國具有的對外依賴程度高、產業結構落後、重復投資、投資出口拉動型經濟特點相關聯的。當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發生大幅度上升時,這會通過我國初級產品的進口直接帶動我國初級產品價格的上漲;但是由於產業結構落後,製造業產品無法形成壟斷性的競爭優勢,因而上游產品價格上漲無法通過下游產品價格上漲來轉移價格風險;由此導致製造業企業利潤下降,經營狀況惡化。在主要以出口和投資拉動型的經濟背景下,這將同時影響出口和投資的
③ 國際貿易是在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的階段時才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它是一個歷史范疇的概念。下面是自《
(1)中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農業和手工業發達,是世界的經濟中心;新航路開辟後,世界聯系為緊密的整體,廣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交通便利;明清時期廣州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橋頭堡,政府實行海禁政策,只留廣州一處對外通商,清朝時期在廣州設」十三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 (2)特徵:國際貿易迅速增長;商品結構發生重大變化,歐洲的機器紡織品取代了手工業紡織品,殖民地農產品取代了傳統的茶葉和香料;英國成為世界的貿易中心。 原因:工業革命後英國大機器生產取代了手工勞動,首先成為工業化國家,西方領先於東方;新交通工具(蒸汽機車、輪船)的出現使世界各地的聯系更為便捷;資產階級開拓世界市場,搶占殖民地,19世紀中期以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的世界市場基本形成。 (3)特徵:國際貿易幾乎停滯,國際貿易的增長落後於工業生產的增長;貿易保護主義盛行。 原因: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漸放棄自由貿易政策,實行貿易保護;1929——1933年世界性經濟危機促各國政府加強貿易保護。 (4)①二戰後相對穩定的國際局勢和科技革命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和社會分工的空前擴大;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關貿總協定「(1995年被世界貿易組織取代)和各種國際組織的建立,促進了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和國際貿易的自由化,也使制度化和規范化的世界貿易體系逐步確立起來;③信息技術和交通運輸技術(教材原話)的迅猛發展;兩極格局的瓦解;絕大多數國家實行了市場經濟。 (5)他們的觀點是正確的。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基本趨勢,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和世界經濟的繁榮發展;阻止全球化的貿易保護主義不利於全球資源的優化配置和世界經濟的發展,必然導致世界經濟衰退和自身的落後;每個國家只有順應全球化的潮流,才能促進自身和世界市場里的發展和經濟的繁榮進步。 |
④ 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
以貿易全球化為重要內容的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和商務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深入分析和把握當前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和特點,對於我們科學決策,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主動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機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當前國際貿易的發展呈現出六大趨勢
(一)國際貿易步入新一輪增長期,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愈加凸顯
伴隨世界經濟較快增長和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當前國際貿易增長明顯加速,已經進入新一輪增長期。2004年,全球貨物貿易名義增長21%,達到25年來的最高水平。在世界經濟強勁增長和國際市場對能源、原材料商品需求旺盛的帶動及美元貶值因素的影響下,全球貨物和服務貿易總量2004年近11萬億美元,增速達到20%,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全球貿易的高速增長是科技進步、生產力提高、國際分工深化的共同結果,同時它又促進了世界生產。90年代以來,國際貿易的增長率連續超過世界生產的增長率,導致世界各國的外貿依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二)以發達國家為中心的貿易格局保持不變,中國成為國際貿易增長的新生崛起力量
美、日、歐三大經濟體既是世界經濟的主要力量,在國際貿易中也居於主導地位。2004年,德國、美國和日本在世界貨物出口中的份額已分別達到10%、9%和6.2%。目前,發達國家已經占據世界貨物出口70%以上的份額和服務貿易90%以上的份額,更為重要的是,發達國家通過開展區域貿易合作和控制多邊貿易體制來主宰國際貿易秩序,並在國際交換中獲得了大部分貿易利益。
中國是近年國際貿易增長中最顯眼的「亮點」,表現為中國不僅在全球貿易總量中的份額和排名不斷攀升,而且對全球貿易增量的貢獻也更為顯著。自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在全球貿易中的排名以年升一位的速度上升。2004年,中國對外貿易額達到11548億美元,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德國的第三大貿易國,分別佔全球貨物貿易總量的6.4%和增量的20%。
(三)多邊貿易體制面臨新的挑戰,全球范圍的區域經濟合作勢頭高漲
WTO新一輪談判自啟動以來進展緩慢,2003年坎昆會議失敗後,談判一度陷入停滯狀態。2004年8月1日,世貿組織147個成員就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框架達成了協議,但協議的內容較為原則和籠統,各成員在農業、非農市場准入等問題上仍存在很大分歧。2005年是多哈回合談判的關鍵一年,發達成員和發展中成員將在12月香港部長會議上就主要議題的實質內容進行談判。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各種區域貿易協定紛繁多樣、成員交叉重疊,一些貿易協定已超出傳統的降低貿易和投資壁壘的范圍,對多邊貿易體系帶來了較大的沖擊。
與此同時,以區域貿易安排(RTA)為主要形式的區域經濟合作加速發展,並呈現出不少新的趨勢。一是區域貿易安排迅猛發展。截至2005年1月,實際有效的區域貿易安排共有162個,其中80%以上是近10年內建立的。二是主要貿易大國都在追求區域貿易安排的主導權。美國在推動建立美洲自貿區的同時,還在與韓國、南非等10多個國家商談自貿區;歐盟在2004年5月實現東擴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區域貿易集團,並擬與所有拉美國家和東盟商簽自由貿易協定;日本已經與新加坡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正在與韓國、泰國商談自貿事宜。三是區域貿易安排成員間的貿易比重進一步上升。2004年,區域內貿易總量占國際貿易總量的比重已超過50%。四是國家之間的競爭正在向區域經濟集團之間的競爭轉變。區域貿易安排已經成為各國爭取市場資源、擴大發展空間、提升國際地位的戰略手段,對世界經濟政治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
(四)國際貿易結構走向高級化,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發展方興未艾
國際貿易結構的高級化與產業結構的升級互為依託,從其變化趨勢看有以下兩個突出特點。一是伴隨著各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全球服務貿易發展迅猛。近20多年來,國際服務貿易規模已經從1980年的3600億美元擴大到目前的2.1萬億美元,佔全球貿易的19%。在行業結構上,服務貿易日益向金融、保險、電信、信息、咨詢等新興服務業傾斜,傳統的運輸業、旅遊業所佔份額持續下降;在地區分布上,發展中國家服務貿易所佔份額繼續擴大,東亞地區的增長尤其顯著。二是高技術產品在製成品貿易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尤以信息通訊技術產品出口增長最快。與此同時,由於跨國公司紛紛把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近年來發展中國家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佔全球的比重快速上升,已經從1985年的16.6%上升到2000年的35.4%。
(五)貿易投資一體化趨勢明顯,跨國公司對全球貿易的主導作用日益增強
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生產要素特別是資本在全球范圍內更加自由地流動,跨國公司通過在全球范圍內建立生產和營銷網路,推動了貿易投資日益一體化,並對國際經濟貿易格局產生了深刻影響。一是跨國公司已成為全球范圍內資源配置的核心力量。目前世界上的跨國公司已達6.2萬家,它們不僅掌握著全球1/3的生產和70%的技術轉讓,更掌握著全球2/3的國際貿易和90%的外國直接投資。二是國際貿易基礎已由比較優勢轉變為以跨國公司數量和在國際范圍內整合資源的能力為主的競爭優勢。這就意味著,一個國傢具備國際競爭優勢的企業越多,就越可以在國際分工中更多地整合別國的資源。三是國際貿易格局由產業間貿易轉向產業內貿易、公司內貿易為主。主要表現為,中間產品、零部件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增加。四是跨國公司產業轉移不斷加快,加工貿易在整個國際貿易中的比重持續提高,已成為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的增長點。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第三大貿易國,中國加工貿易占貿易總額的比重已達48%,占據了半壁江山。
(六)貿易自由化和保護主義的斗爭愈演愈烈,各種貿易壁壘花樣迭出
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世界各國經濟交往愈加頻繁,貿易自由化已是不可逆轉的潮流。但是隨著國際貿易規模不斷擴大,貿易摩擦產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當前,各國經濟景氣的不均衡性、產業和貿易結構的競爭性、區域貿易集團的排它性、貿易分配利益的兩極化以及經貿問題的政治化都是造成貿易保護主義層出不窮的重要原因。
當前世界已進入貿易爭端的高發期,並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基於戰略利益考慮而引發的貿易摩擦增多。2004年美國和歐盟就航空業補貼問題相互指控,並最終訴諸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就是最典型的案例。二是貿易保護的手段不斷翻新。各種技術壁壘成為貿易保護的新式武器,知識產權方面的糾紛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爭端。三是摩擦從單純的貿易問題轉向更為綜合的領域。社會保障問題、匯率制度問題等已成為摩擦的新領域,資源摩擦與貿易摩擦交互作用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四是中國已成為國際貿易保護的最大受害國。從1995年開始,中國已連續10年成為遭受反傾銷最多的國家。2005年世界紡織品貿易開始實現一體化,中國面臨的紡織品貿易摩擦可能成為一個新的焦點。
二、若干思考
當前國際貿易發展的這些新趨勢對世界各國的經貿發展都產生了深刻影響。要辨證地看待當前我國面臨的國際貿易環境,既要看到機遇中存在的挑戰,也要看到挑戰中蘊藏的機遇。我們必須樹立全球戰略意識,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為國內發展創造更大的空間和更有利的條件。
(一)處理好、發展好大國經貿關系,拓展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空間
美、日、歐、俄、東盟既是全球的貿易大國(集團),也是我國重要的經貿合作夥伴。2004年,我國與歐盟、美國、日本和東盟的貿易額均超過1000億美元,分別達到1773億美元、1696億美元、1679億美元和1059億美元,占據我國外貿總額的半壁江山。目前中俄貿易規模雖然相對較小,但雙方在油氣和礦產資源、高技術等領域的合作前景十分廣闊。深入推進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貿關系向更高層次和更廣領域發展,事關我國對外經濟工作的大局。
(二)積極發展區域經濟合作和多邊經貿關系,推動建立有利我經濟發展的全球自由貿易體制
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具有重大的經濟政治意義。我們要認真落實中國—東盟自貿區貨物貿易協議,促進大湄公河次區域貿易便利化。繼續推動上海合作組織各成員國在經貿合作方面取得新進展。一個更具開放性的全球多邊貿易體制,符合包括中國在內的世貿組織各成員方的長遠利益。據世界銀行估算,如果多哈回合取得成功,將可在2015年之前給全球帶來5000 多億美元的經濟收益。我們要積極推動世貿組織多哈回合談判,在多邊經貿體制中發揮建設性作用。做好世貿組織首次對華貿易政策審議的應對及與世貿組織申請加入方的談判工作。積極參與聯合國等多邊國際組織的活動,進一步發揮我在聯合國貿發會議、開發計劃署等機構中的作用。
(三)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著重推進高技術產品和服務出口
我國以數量增加為主的增長方式受到越來越多的制約,必須加快外貿從數量增長為主向以質取勝轉變。要繼續落實和完善出口退稅等各項政策、確保出口穩定增長的同時,下大力氣轉變出口增長方式。狠抓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結構調整,提高紡織、輕工、家電等優勢產品的出口質量、檔次和價格;加大對蔬菜、水果、花卉等優勢農產品一般貿易的政策支持,爭取實現農產品出口零稅率;深入實施科技興貿戰略,抓好高新技術產品、軟體和醫葯出口基地建設,重點支持汽車及零配件、船舶、鐵路設備、通訊產品、生物醫葯等產品出口,加快形成高新技術產品帶動機電產品出口,機電產品出口帶動外貿出口的格局;實施品牌發展戰略,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商品出口;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著重引進高端加工增值環節。
發揮全球「大買家」的優勢,組織協調好國內急需的能源、重要原材料、關鍵技術和重大設備的進口。按照國際通行做法,探索符合大宗產品集中采購試點,積極穩妥地發展期貨等貿易方式,提高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進口議價能力。運用國際招標等方式引進先進高新技術產品及環保、大型醫療和電力設備,把關鍵設備、先進技術進口和消化、吸收、創新結合起來,促進國內裝備製造業發展;敦促某些發達國家放寬對華高技術出口限制。
(四)提高貿易摩擦和「入世」後過渡期的應對工作水平,營造有利於發展的外部環境
積極妥善應對貿易摩擦,維護國內產業安全和企業利益。加強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中介組織與企業「四位一體」的配合與聯動,完善貿易摩擦應對機制,做好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和貿易壁壘應對工作。繼續爭取更多國家承認我完全市場經濟地位。
針對全球取消紡織品配額後的新形勢,認真做好紡織品一體化應對。及時發布紡織品出口和紡織業投資信息,引導企業有序出口,防止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鼓勵行業自律。推動紡織業開拓國際市場從出口為主向出口與「走出去」相結合轉變,減少貿易摩擦。
注重研究用好世貿組織規則,主動做好入世後過渡期應對工作。依法運用各種貿易救濟措施,保護國內產業。密切跟蹤貿易救濟措施實施後對相關國內產業的影響,指導企業及時調整結構、增強競爭力。研究借鑒其他世貿組織成員相關法律和案例,科學規范案件調查與裁決程序。
⑤ 國際貿易是在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的階段時才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它足一個歷史范疇的概念。下面是自《
(1)中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農業和手工業發達,是世界的經濟中心;新航路開辟後,世界聯系為緊密的整體,廣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交通便利;明清時期廣州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橋頭堡,政府實行海禁政策,只留廣州一處對外通商,清朝時期在廣州設「十三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 (2)特徵:國際貿易迅速增長;商品結構發生重大變化,歐洲的機器紡織品取代了手工業紡織品,殖民地農產品取代了傳統的茶葉和香料,英國成為世界的貿易中心。原因:工業革命後英國大機器生產取代了手工勞動,首先成為工業化國家,西方領先於東方;新交通工具(蒸汽機車、輪船)的出現使世界各地的聯系更為便捷;資產階級開拓世界市場,搶占殖民地,19世紀中期以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的世界市場基本形成。 (3)特徵:國際貿易幾乎停滯,國際貿易的增長落後於工業生產的增長;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原因: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漸放棄自由貿易政策,實行貿易保護;1929——1933年世界性經濟危機促使各國政府加強貿易保護。 (4)①二戰後相對穩定的國際局勢和科技革命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和國際分工的空前擴大;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關貿總協定(1995年被世界貿易組織取代)和各種國際組織的建立,促進了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和國際貿易的自由化,電使制度化和規范化的世界貿易體系逐步確立起來;③信息技術和交通運輸技術的迅猛發展;兩極格局的瓦解;絕大多數國家實行了市場經濟。 |
⑥ 為什麼人類歷史中經濟長期處於「停滯」的狀態
在人類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經濟長期處於幾乎停滯的狀態。英國學者安格斯?麥迪森在《世界經濟千年史》中使用「國際元」計算出:公元1000年前西歐和中國的人均GDP都長期停滯在450國際元及以下水平。
這被稱為「低增長之謎」,或叫千年停滯。
圖:1800年-2009年世界經濟增速,來源:麥迪森【1】
若將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經濟增長的曲線放大,熊彼特的商業周期即可呈現:繁榮、衰退、蕭條、復甦。
這是一條技術革新驅動的經濟增長軌跡。從近代開始,人類一共爆發了三次典型意義的「工業革命」,分別是1760年爆發於英國的第一工業革命、1860年爆發於西方世界的第二次工業革命,1970年爆發於美國的新材料、生物技術及信息技術革命。
美國經濟史學家羅斯托在《經濟增長理論史》揭示,每一次工業革命的「技術紅利」為55年,即當一重大的新技術引入55年後,經濟增長率會逐漸遞減直至恢復到之前的低水平。【3】
過去,每一次工業革命間隔的時間大約是100年,若重大技術紅利維持時間為55年,每一次重大技術革命之後,我們先經歷55年的中高增長,然後面臨45年左右的低增長狀態,直到下一次重大創新的到來。
所以,技術創新浪潮決定了經濟增長的波浪形態。人類經濟是在技術浪潮之上遞增(邊際曲線右移),在技術浪潮之下遞減(邊際曲線向右下傾斜)。
技術革命推動經濟增長的經濟學原理是:改變邊際收益遞減規律的假設條件,技術革新將邊際遞減曲線右移,將經濟增長推到一個全新的高度(進而繼續遞減),實現規模經濟遞增。
熊彼特指出,每個長周期包括六個中周期,每個中周期包括三個短周期。其中,短周期約為40個月,中周期約為9-10年。
其中,基欽周期為短周期(40個月),受心理驅動以及糧食周期影響;朱格拉周期是中周期(9-10年),庫茲涅茨周期是中長周期(15-25年),主要受投資及地產的驅動。
熊彼特周期、康波周期(康德拉季耶夫周期)都是長周期(50年左右),都是基於技術沖擊波,符合技術沖擊理論。
結合熊彼特周期和康波周期,我們將近代經濟增長劃分為以下幾個周期:
第一個周期:從1787年到1842年(55年),以蒸汽機的使用、紡紗機的發明及使用和紡織工業為標志;
第二個周期:從1842年到1896年(54年),以鋼鐵技術及鐵路運輸工業為標志;
第三個周期:從1896年到1946年(50年),以電力、內燃機、石化技術的應用以及汽車工業為標志;
第四個周期:從1946年到2008年(62年),以航空航天、核能、電子、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及信息產業為標志。
這個周期比較長,嚴格上算是兩個周期疊加。二戰後,軍用技術民用化,航空航天、核能等技術應用,推動了戰後經濟持續景氣。
參考文獻
【1】世界經濟千年史,麥迪森,北京大學出版社;
【2】經濟發展理論,熊彼特,商務印書館;
【3】經濟增長理論史,羅斯托,浙江大學出版社;
文 | 智本社
智本社 |一個聽硬課、讀硬書、看硬文的硬核學習社。微信搜索「智本社」(ID:benshe0-1),學習更多深度內容。
⑦ 國際貿易是在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的階段時才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它是—個歷史范疇的概念。下面是自
(1)中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農業和手工業發達,是世界的經濟中心,新航路開辟後,世界聯系為緊密的整體,廣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交通便利;明清時期廣州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橋頭堡,政府實行海禁政策,只留廣州一處對外通商,清明時期在廣州設「十三行」同意經營對外貿易。
(2)特徵:國際貿易迅速增長,商品就夠發生重大變化,歐洲的機器紡織品取代了手工紡織品,殖民地農產品取代了傳統的茶葉和香料;英國成為世界的商貿中心。 原因:工業革命後英國大機器生產取代了手工勞動,首先成為工業化國家,西方領先於東方;新交通工具的出現使世界各地的聯系更為便捷;資產階級開拓世界市場,搶占殖民地,19世紀中期以歐美只要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的世界市場基本形式。 (3)特徵:國際貿易幾乎停滯,國際貿易的增長落後於工業生產的增長;貿易保護主義盛行。 原因: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漸放棄自由貿易政策,實行貿易保護;1929-1933年世界性經濟危機促使各國政府加強貿易保護。 (4)①二戰後相對穩定的國際局勢和科技革命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和國際組織的建立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關貿總協定」和各種國際組織的建立,促進了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和國際貿易的自由化,也使制度化和規范化的世界貿易體系逐漸確立起來③信息技術和交通運輸技術的迅猛發展;兩極格局的瓦解;絕大多數國家實行了市場經濟。 ⑧ 國際貿易的基本格局是什麼
當代國際貿易的創新 與國際貿易停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