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貿易 > 國際貿易對環境

國際貿易對環境

發布時間:2020-11-26 07:42:15

⑴ 生態環境對國際貿易的關系以及影響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人類的居住環境不斷惡化,人們開始越來越多地關心有關生態環境的問題,在全球范圍掀起了一場以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為目的的可持續發展浪潮.國際貿易是現代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因素,作為一種跨越國界、遍及全球的經濟行為,首當其沖地對整個地球環境的保護負有責任.許多國家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制訂了一系列的環境保護措施,制訂環境標准一方面可以優化國家貿易的商品結構,另一方面將導致南北差距越來越大.目前,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環境保護也成了一種貿易保護的手段.因此在"綠色經濟"時代,環境與貿易的關系問題也成為新的熱點.

現在隨著環境保護意識的覺醒,在世界范圍內環境保護運動的興起,以及過去幾百年人們生活、生產的過程當中不注意保護環境,而給我們地球的生態帶來了嚴重的危害,以至於在許多國家出現了不可持續生產和生活的狀態。所以現在全世界都在興起環保運動,制訂環境法律、制訂環境方面國際的公約,甚至在WTO中專門鼓勵貿易的公約裡面也設置了一些環境方面的規定。所以,我們要進行正常交易,我們要取得成功的交易,如果不破除環境的障礙,我們就不能實現國際交易的目的。這個問題實際上是民法、環境法以及國際私法它們的一個結合點,民法是鼓勵大家在平等、自願、自由意思的表達來進行交易,假如我們的產品出口以後,別的國家行使哪些行政法規方面自己的權利,把我們的東西查封、銷毀,因為出現了有公害的物質及農葯超標的情況,所以我們國家把產品出口以後,別的國家進行管理,我們就不能實現目標。因此,結合著過去的學習、結合著我現在實際工作的需要,我們來研究國際貿易與環境法障礙的問題是非常重要的。
交易與經濟它們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通過交易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交易與環境具有雙重性,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俗語說把產品輸往國外,把污染留在家鄉。所以說出口問題如果解決的不好會帶來嚴重的污染環境。利用外資也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隨著國際產業結構的變化,發達國家把污染密集型的產業往我國來轉移,對我國環境產生不良的影響。所以,交易對環保具有雙重性,具有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我們現在要極大的注意力來關注對我們不利的一面。

⑵ 簡述地理環境與國際貿易關系

自然地理:交通便利的,更容易進行國際貿易。比方說沿海的、河流沿岸的,水路運輸會很發達;平原地區的交通通常比高原地區要通暢之類,適合進行物流,進而進行國際貿易

人文地理:地區的人口組成、民族、宗教信仰等,各地區會有獨特的風俗或者禁忌,在進行貿易的時候特別要注意這些問題

環境保護:國際貿易,就是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往來。因此對環境的保護也尤為重要。貿易過程特別要注重各環節的環保,這樣既是對本國負責,也是對貿易國的負責,更是對全人類的一種責任。

⑶ 試論述環境保護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一、引言
近十年來,環境保護與國際貿易之間的關系逐漸引起世界各國的重視,20世紀90年代發生的兩件大事凸顯了這一問題的重要性。其一是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以及1993年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烏拉圭回合談判的完成和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籌建,兩者分別標志著全球環境保護事業和國際貿易自由化達到了新的高度;其二是1994年成立的世界貿易組織設立了環境與貿易工作組,專門研究環境保護與國際貿易的關系,更是將這一問題的討論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
在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中,雖然沒有就環境保護達成專項協議,但在所達成的許多貿易協定中已經涉及到環境問題。世界貿易組織已將烏拉圭回合後的下一個回合確定為「綠色回合」,專門討論環境保護與國際貿易的關系。本文分析環境保護對國際貿易的影響,以從中探尋一些解決現實沖突的對策思路。
二、環境保護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由於環境保護與國際貿易的具體目標不同,造成雙方在價值取向上存在著對立關系,體現在:環境保護的目標是限制自由貿易對環境的消極影響,因此它要求一定程度和形式的政府管制和干預,實行一定范圍的權力集中;與之相反,國際貿易政策的目標是消除貿易障礙,實現貿易的自由化和全球化,因此它要求減少政府的管制和干預,實行權力的下放和分散化。同時,因為環境保護的自身特點和國家間的利益沖突等因素,也造成在環境保護與國際貿易之間存在眾多不協調,甚至相沖突的地方,准確地說,這種沖突是國際環境條約、國內環境政策與以自由貿易為基本原則的現行多邊貿易體制之間的沖突。從現象上看,似乎在環境保護與世界貿易之間的對立關系難以協調,只要哪一方得到了發展,就會對另一方產生傷害,即環境控制越嚴,就越會妨礙自由貿易;或者自由貿易越發達,環境污染和資源破壞之勢就越難以控制。{1}兩者之間的矛盾由於現存的不平等的國際經濟秩序和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在經濟、科技等方面的巨大差異而被深化和復雜化,如有些貿易強國利用自身優勢,已經或正在把保護環境作為一種新的貿易保護措施加以利用,形成「綠色貿易壁壘」,限制外國產品,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產品進入本國市場,一些發展中國家因此遭受了巨大經濟損失。
盡管國際貿易的不少規則、條款為環境保護設置了各種障礙,但全球的環境保護事業也在不斷地通過對自身政策的制定、法律的完善,以同樣的方式對國際貿易體制、活動施加著影響。
(一)環境保護對國際貿易的限制
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世界各國共同追求的目標,放任貿易自由化而忽視環境保護的傳統做法漸漸被人們所不容。國家、地區甚至國際社會在保護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控制危險廢物越境轉移等領域制定了越來越多的法律規范和標准。這些法律規范和標准必然會對原有體制下國際貿易活動產生限制,下面以兩個典型案例說明這種限制性影響。
案例一:美國和印度等國的海蝦—海龜之爭
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共發現七種海龜,它們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1973年3月3日在美國華盛頓簽署的《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將其中的5種列為瀕危的或有瀕危危險的物種。同年,美國對《貿易公約》進行部分修正後制定了《瀕危物種法》,根據這項法律,在美國境內、領海和遠海,禁止干擾、追逐、捕獵、殺害海龜或試圖採取這些行動的行為,並要求美國的海蝦拖撈船在海龜極易出沒的海域作業時,在漁網上安裝海龜排除器(TEDs)。1989年《美國公法》第609條規定,使用可能對海龜產生負面影響的捕蝦技術捕獲的產品不可以進口到美國,除非捕獲國被認為有管理程序並且其偶然捕獲量可以同美國相比較,或捕獲國的捕魚環境不會對海龜造成威脅。事實上,對5種海龜有管轄權並使用機械方法捕蝦的國家不得不要求他們的漁民同美國漁民一樣,任何情況下都要使用TEDs,如果他們打算向美國出口蝦產品的話。
1997年初,印度、巴基斯坦、馬來西亞和泰國聯合控告美國為保護海龜而採取對他們幾國的海蝦和海蝦產品禁止進口的措施,而且嚴重違反非歧視原則,因為美國曾向西半球的一些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的援助,並且給了漁民安裝TEDs更長的過渡期,然而這種優惠並未給予提出控告的亞洲四國。1998年6月6日世貿專家組的報告認為美國違反了GATT第11條關於一般禁止數量限制的原則,而且不能證明適用例外情況的合理性。盡管上述爭端最終以美國的敗訴而告終,但美國敗訴的主要原因不是因為他試圖保護環境而是因為他在WTO成員國之間造成歧視;同時上訴機構特別強調,只要組織成員能夠證明自己符合GATT第20條(b)、(g)條款的要求,他們有權採取措施,來達到保護瀕危物種或環境的目的。
案例二:美國和墨西哥的金槍魚—海豚之爭
在太平洋東部熱帶區域,金槍魚和海豚處於共生狀態,金槍魚常常在海豚所在水域的下層活動。漁民於是可以憑借海豚發現金槍魚群,利用拖網將魚群一網打盡,但是這種捕魚方法同時也捕殺了大量的海豚。1972年美國制定《海洋哺乳動物保護法》,為美國國內的船隊和在太平洋捕撈金槍魚的外國船隊設定了保護海豚的標准,該法規定,如果捕撈金槍魚的國家不能向美國當局證明他們達到美國法律規定的標准,美國政府就必須對該國的漁產品予以禁止進口。在這個爭議中,墨西哥是出口國,其輸往美國的金槍魚被禁止進口。墨西哥於1991年根據GATT爭端解決程序提出控告,宣稱上述進口禁令與GATT第3條、第11條以及第13條不符,美國則請求專家組認定其進口禁令與第3條相吻合,或者能夠被第20條(b)、(g)條款所涵蓋。1991年9月3日專家組報告公布,結果未被雙方採納,美、墨兩國通過多次磋商最終才達成和解協議。
諸如此類的沖突和糾紛有逐漸增多之勢,如果不對原有的國際貿易體制加以改革,使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在其框架內體制化、規范化,並由此產生導向和規范作用,引導企業行為和對外貿易活動在貿易自由化、全球化的基礎上,再增加環境保護的價值緯度;同時,如果不努力在國際貿易體制與環境保護規范、標准之間做更多的協調工作,使其逐漸趨向於相容、一致,就難以從源頭上緩解「綠色壁壘」一類的貿易沖突,環境保護與國際貿易之間的對立格局就難以打破,二者走向「雙贏」的局面就難以出現。然而,要向這一方向邁進,首先需要從思想上全面認識環境保護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就目前而言,雖然主要彰顯的是環境保護對國際貿易的限制性影響,但應該看到,環境保護對國際貿易還存在著促進作用,這正是溝通矛盾對立兩級的一個橋梁。
(二)環境保護對國際貿易的促進
環境保護一方面對國際貿易作出許多限制,為之提出更高的環境技術要求;另一方面它也為國際貿易的發展創造了機遇,全球將出現一個以環保產品為核心的綠色市場。{2}在此主要從兩個方面分析環境保護對國際貿易的促進作用:
1.環境標志對國際貿易的促進
環境標志是一種貼在產品上的圖形,證明該產品不僅質量符合環境標准,而且在生產、使用和處置等過程中也符合規定的環保要求。環境標志一般有三種,一種是由生產者自己授予的標志,一種是由產業協會授予的標志,一種是由政府部門或獨立的環境團體授予的標志,其中第三種的權威性最高。
環境標志的目的是通過引導消費來限制對環境有害的商品生產和流通和促進對環境無害的商品生產和流通。環境標志制度對於促進環境保護

⑷ 如何減少國際貿易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

我們可以知道,國際貿易對我們環境有很多不良的地方。比如海運方面,運輸的船隻會排放大量有害物質到海洋中去,公路運輸也會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氣體。為了減少我們國際貿易對環境的影響,我們要合理化分工,充分利用我們運輸工具,提高運輸質量和運輸合理化。這樣不會過多,浪費運輸資源,導致污染排放加大。同時我們也要使用一些新型能源或者運輸工具,這樣更環保,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如果還有疑問請致電我們歐高國際。

⑸ 國際貿易對我國環境的影響分析(哪位大蝦給能發個全點的例文)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許多發展中國家一樣,處於環境污染較為嚴重、環境意識較為淡薄、環境治理較為脆弱的階段。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對外開放的深入,貿易與環境保護問題在我國日益突出,國際貿易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環境的惡化。 國際貿易對我國環境保護產生的影響 出口貿易帶來的環境問題。20世紀90年代以前,我國的出口是以初級原料型產品為主,以量取勝,不考慮或很少考慮對資源、環境的影響。20世紀90年代以後,我國出口商品結構雖然明顯優化,但是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大的初級產品和污染嚴重的中間產品和製成品所佔的比例仍然較大。由於缺乏對環境的綜合考慮,出口貿易導致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內蒙古幾百噸發菜和山野菜出口帶來了200多平方公里土地的沙化;寧夏、新疆、內蒙古等地盲目挖采甘草出口,加重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廣西桂林出口鍾乳石造成了珍貴旅遊資源的破壞等等。 進口貿易帶來的環境問題。進口貿易所帶來的環境問題突出表現為外國污染廢物,即洋垃圾進口現象。在我國東北、華北、華東、華南等地區都出現了一些工業化國家以經濟利益為誘餌,企圖向我國出口工業垃圾、生活垃圾和廢舊物資的事件。我國對「洋垃圾」的關注始於1993年10月,當時南京1288噸韓國化學廢物進口案震驚了全國。幾年來,廣東、福建、江蘇、江西等省的口岸陸續發現一些外資或合資企業以加工廢塑料和其他廢物為名,從國外進口夾雜大量污穢物、細菌、病毒的垃圾。 引進技術、資金帶來的環境問題。隨著國際產業結構的調整和不同國家環境標准差異的存在,發達國家的污染密集型產業紛紛向環境要求相對較低的發展中國家轉移。不少國家利用出口資金、技術之便,將大量的污染產業轉移到我國。例如,據有關方面統計,20世紀90年代初外商在我國沿海地區投資興建了75家生產泡沫塑料、滅火劑、製冷劑的企業,而這些產品中相當多的化學成分是《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所禁止或限制的物質。 完善我國環境保護的策略 深入認識和明確把握國際貿易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擺正位置,權衡利弊,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走清潔生產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已經成為必然選擇。 增強環保觀念意識 「經濟騰飛,環保欠債」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普遍問題,已經對我國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嚴重影響。雖然近年來社會各界的環保意識有所增強,但仍然存在當涉及到經濟利益時,又往往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發展的情況。為此,迫切需要樹立環保意識,重視環境因素。第一,充分利用電視、報紙、廣播等媒介,進行全民生態知識和環境保護的普及教育,使保護環境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第二,提高各級政府、企業的環保意識,倡導實行「環保一票否決制」。例如,江蘇的無錫市2001年對該市新上的19個工業、房地產項目因為「環境影響評價」無法過關而予以否決。第三,在我國消費者中普及綠色觀念,引導綠色消費,為我國的綠色產業發展開拓空間。第四,重視環境因素對貿易的影響,破除「產品高價、資源低價、環境廉價」的錯誤觀念。 完善法規政策 強化完善環境貿易法規 我國目前已制訂了《環境保護法》等6部環保法律和《森林法》等9部資源保護法律。另外,其他已經制定的與貿易有關環境保護部門規章和其他政策性措施也達18項。應該說,我國已經建立起控制環境污染的法律法規框架。但是,我國目前不少法規還比較籠統,可操作性差,實施效果難免大打折扣。現在急需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制定一套完善的、便於操作的、適合於我國國情又與國際銜接的法律、法規體系和管理辦法,通過切實的貫徹實施,真正做到「有法必依」。 健全完善環境制度 第一,完善環境標准。「環境標準是有關控制、保護環境的各種標準的總和。我國的環境標准與國際標准相比過低。在我國19278項已有的國家標准中,採用國際標准和國外先進標準的不足50%,高新技術標准嚴重缺乏。此外,國外標准在產品研發階段就已開始制定,而我國的標准制定卻相對落後,周期也長」(薛榮久,2002)。為此,根據我國國情,完善提高環境標准,縮小與國際標準的差距尤為重要。第二,積極開展ISO14000國際認證。我國於1996年開始引入ISO14000標准,並頒布了國家標准,開始在國內企業中開展環境管理體系的認證工作,但是我國能夠獲得認證的企業卻為數不多。對此,我國應當積極關注ISO14000標準的修改、推廣過程,將已頒布的標准結合國情等同化為我國國家標准,在全國范圍內積極開展認證工作,推動企業跨越綠色環境壁壘,更好的參與國際競爭。 培育發展綠色環保產業 我國的綠色環保產業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從無到有逐步發展,現已初具規模。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仍十分明顯,主要表現為:產業規模小、結構單一;技術基礎薄弱、質量難以保證;配套設施缺乏、市場化程度低。要大力發展我國的綠色環保產業,必須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和支持作用。首先,制定綠色環保產業發展規劃。在深入分析環保市場前景和我國具體國情的基礎上,確定綠色環保產業的發展目標和發展重點。其次,制定產業傾斜政策,完善產業管理體系。第三,建立綠色環保產業風險投資機制。綠色環保產業作為新興產業,具有正外部性、公益性、非直接經濟效益等特徵。政府應盡快建立綠色環保產業風險投資機制,開辟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社會融資渠道。 建立綠色貿易制度 第一,調整出口產業結構。從長遠看,要發展高技術、高附加值、節約能源、低污染的產業。在短期產業結構無法迅速升級的狀況下,應該以可持續發展為大前提,重新評估我國以前大力提倡的各種出口導向產業:對於出口份額較大的高污染產業施加必要的壓力;對於綠色環保產業,從貿易方面給予支持。第二,嚴格進口產業的環境審查,堅決抵制「洋垃圾」。據不完全統計,我國進口的「洋垃圾」從1990年的99萬噸,增加到2000年的1750萬噸,對我國的環境產生了嚴重的危害作用。我國對此應提高警惕,明確進口商品的環境標准,加強進口商品的管理、審查、檢測,堅決杜絕危險、有毒的廢舊物質進口。 加強國際合作方面 及時跟蹤國外環境壁壘動態 國家應及時收集、跟蹤國外的環境壁壘動態,建立有關信息中心和資料庫及咨詢機構,加強研究和信息收集工作,建立新貿易壁壘的預警機制。特別是對於我國的主要貿易對象,應成立專門的部門負責環境壁壘的信息收集和處理,加強對有關環境問題的公共技術的研究,建立咨詢點,方便企業查詢,為企業提供咨詢服務。 反對發達國家苛刻的環境標准 發達國家根據其自身情況制定出眾多苛刻的環境標准,對發展中國家來說不切實際。這些苛刻的標准並不一定能導致環境的改善,卻可能封堵廣大發展中國家利用國際貿易發展經濟的道路。因此,要聯合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力量,堅決反對苛刻的環境標准,加強環境標準的國際相容性,而不是統一為發達國家的高標准、嚴要求,強調根據不同產品、行業、污染等選擇最佳的標准方式。 呼籲發達國家承擔責任 發達國家作為全球環境惡化的主要肇事者,對全球環境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要聯合其他發展中國家,積極呼籲發達國家承擔應負的責任,爭取的資金可用於治理環境和進行生態補償。同時,引進國外的資金和先進的環保技術、設備,可以彌補我國環境保護、環保產業資金匱乏現象,加快我國的環保企業的技術改造,防止環境污染,增強出口產品的環境競爭力。

⑹ 求關於"地理環境因素對國際貿易的影響"的資料

地理環境分為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兩大部分,前者包括地理位置、地質地貌、氣候條件和自然資源等方面,它們是國際貿易的自然地理基礎。
一、地理位置的影響
地理位置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可以從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交通位置和鄰國位置等方面反映出來。
地球表面的熱量、降水量等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廣大中緯度地區因其位置居中,致使這一地帶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降水適中,對人類的生產、生活和貿易等活動都較適宜,是人們生存、發展和交往等的理想環境。舉世矚目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國、印度、埃及和巴比倫,是古代文化、經濟和貿易等發展最早與最繁榮的地區和國家。他們疆域的主要部分就是位於中緯度的溫帶和亞熱帶范圍。我國漢代就開拓的溝通歐亞非三洲的古代「絲綢之路」即是世界上著名的最早的國際貿易通道。同樣,從世界地圖上可以清楚看出,當今地球上社會經濟最繁榮、交往最密切、經貿活動最活躍的幾個區域,也往往在北半球中緯度的北美洲、歐洲和亞洲等三洲的沿海地區,其中包括北美洲五大湖區與大西洋沿岸區域,西歐地區和亞洲日本的「三灣一海」地區以及中國的東部沿海地區等世界重要經貿區域,上述地區其土地面積只佔世界陸地面積的10%,而工農業總產值和進出口貿易總額卻分別約佔世界的80%和70%。
與上述情況相反,國土遼闊的獨聯體(前蘇聯),雖然是世界上土地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但是由於其國土的大部分處在高、中緯度,相當大部分的疆域,特別是廣闊的東北部地區,自然條件嚴酷,冬季漫長,寒冷乾燥,夏季短促,永久冰土帶廣布,以農業綜合自然條件分析,遠不如同緯度的西歐諸國和北美洲的美國、加拿大,故其農業土地的生物潛力可能性要比美國低57%,比法國低53%,比德國和英國分別低38%和32%,不僅嚴重影響種植業的發展,而且對工業生產和城市建設以及交通運輸與經貿活動等都帶來不少困難。至於亞洲、歐洲和北美洲伸入北極圈和南極洲的那些地區,由於位處高緯度,氣候嚴酷,對社會經濟的制約作用更大,故至今仍然是地球上經濟、貿易活動最不發達地區之一。
瀕臨海洋還是深居內陸的位置,對於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生產發展和貿易交往等亦會產生重要影響。沿海地區(尤其是開放地區)與內陸地區(特別是邊遠偏僻山區)相比,因為環境、交通和出海口等條件大不一樣,使這些國家(或地區)之間以及內部,其經貿狀況會形成明顯的差異。一般前者發展較快,成為發達地區;而後者則發展較慢,往往是比較閉塞和落後的地區。例如,我國東部沿海一帶,因為緊臨太平洋,海運的地理優勢突出,加之沿海都市經濟發達,交通便利,科技先進,實力雄厚(總人口不足全國的8%,工業產值卻佔全國的25%左右,高等學校也佔全國的17%多),又臨近港澳地區和國際市場,僑商、僑眷眾多,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之後,先後開放了「5個特區」、「14個沿海港口城市」和多個三角洲地帶,形成了由南向北的沿海開放前沿地帶,與世界170多個國家、地區建立了經濟貿易往來,各個方面發展迅速,已成為我國經濟騰飛的前沿陣地。相比之下,西部內陸地區則較為閉塞落後,與東部沿海地區存在很大差距。
地球上有20多個內陸國家,除歐洲的8個屬於發達國家外,其餘都是發展中國家。位處歐洲的內陸國家所以會比較發達,這與歐洲資本主義發展歷史較早,現代化鐵路、內河航運與航空運輸等交通較方便以及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等較好緊密相關。其他廣大內陸國家之所以較貧困,經貿活動不夠發達,有其經濟、政治、文化和歷史等復雜原因,而距離海洋較遙遠,沒有方便的出海口這一重要地理環境因素,是嚴重影響他們經貿發展的帶根本性的共同原因。眾所周知,海運是當今國際間經濟貿易活動聯系的主要手段,內陸國家只有取得通暢的出海口才有發展經濟、繁榮貿易的現實可能,而要做到這點,首先必須與鄰近的海運便利、經濟又較發達的國家建立良好的雙邊關系。由於歷史的原因,南美洲的玻利維亞100多年來一直是借道智利的港口進行對外貿易活動。又如非洲的尚比亞,其傳統的出海口在南非,由於南非推行種族主義政策,尚比亞被迫又重開坦尚尼亞和莫三比克道路,這才保證了其最重要的外貿物資——銅礦的正常外運出口,使開展經貿活動的願望變成現實。
當然,具體問題要作具體分析。獨聯體雖然為北冰洋、大西洋和太平洋所包圍,但是,由於北冰洋長年封凍,成為天然障礙,太平洋岸僅有的港口距西部經貿重心地區遙遠,交通很是不便,西部出海口被土耳其海峽所扼,北冰洋西部的摩爾曼斯克港,雖為不凍港,但航線需經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控制的挪威海峽,因政治原因,進出口甚為不便,所以前蘇聯雖瀕臨三大洋,但卻酷似內陸國家,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它的對外貿易的發展。
交通地理位置對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和對外貿易的影響亦是很大的。這是因為交通運輸條件既是生產力布局的重要內容與條件之一,又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美國是地跨太平洋與大西洋的「兩洋國家」,在世界以北大西洋為經濟貿易重心區的100多年時間里,它利用便捷的北大西洋航線開展對歐洲的經貿活動,使其東北部和東部大西洋沿岸地區經濟獲得迅速發展,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北美東部大西洋沿岸和五大湖地區經濟貿易重心區。而今,美國又乘日本、澳大利亞和中國等太平洋東部國家的迅猛崛起,世界經濟重心呈現從大西洋地區向太平洋地區轉移趨勢的契機,利用其便利而發達的太平洋航運,促使西部和南部「陽光地帶」的經濟繁榮發展起來,率先搶佔了太平洋地區的市場。統計資料表明,目前,美國與亞太地區的貿易總額已超過其與歐洲的貿易總額,達到2,000多億美元。這對緩解美國的經濟矛盾和穩定國內政局等方面都起了積極作用,充分顯示了美國瀕臨世界兩大海洋的交通地理位置優勢。至於跨越亞非兩大洲的埃及,溝通地中海與紅海,扼亞、非、歐三大洲的交通要沖——蘇伊士運河開通後,每年獲得10多億美元的運河船隻通行費,極大地促進了埃及的經濟、交通和貿易的發展。此外,新加坡、巴拿馬等國家,亦因位處溝通兩大海洋的重要通道和國際航線的要沖等優越的交通地理位置,大量船舶過往、停靠及其供養補給、維修保養,使其成為周圍地區與國家的物資轉運點或集散中心,繁榮了該地區的經濟和貿易活動。
除上以外,因為臨近或者毗連一些經濟發達、經貿活動頻繁的國家與地區,也會使一些國家、地區得益,促進經濟貿易得到一定的發展。
二、地形條件的影響
這里的地形概念,內容廣泛,不僅包括類型、坡度,還包括地面的覆蓋層等方面。地形對於經濟和貿易活動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地形差異是造成以後各項指標差異的「主導」因素。美國,由於平原廣布,所佔比例頗高,使發展農牧業有了良好基礎,為美國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農業國家創造了條件。因而,美國農牧業生產發達,農產品不僅能滿足本國需要,還可以有1/3~2/5的農產品用於出口。大量農產品的出口,不僅創造了占該國外匯總收入20%的外匯,而且在繁榮國際貿易、改善美國的國標收支和外貿平衡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反之,地形破碎,沙漠戈壁遍地,崇山峻嶺,或險惡地形直逼沿海,則必然對其經濟的發展,尤其是農業生產產生嚴重影響,難以展開對外貿易。世界最大沙漠——撒哈拉大沙漠橫亘於非洲偏北部的廣大地區,使這里的阿爾及利亞、利比亞、蘇丹、埃及等國家,經濟發展和貿易活動深受影響。
可見,地形條件對社會經濟發展,特別是農牧業生產的制約作用是很大的,以致將影響整個國家與地區的經貿活動開展。
三、氣候條件的影響
一般情況下,氣候變化的規律性是很明顯的。春夏秋冬,四季更迭,這是一種表現形式。從赤道向南北兩極延伸,氣候帶排列有序,分別為熱帶、溫帶和寒帶,緯度地帶性清楚,這又是一種表現形式。這種氣候的節律性和地帶性,對生產事業,尤其是農業生產產生著深刻影響,進而制約著經貿活動。例如,溫帶地區適宜農作物的生長,所以作為人類衣食主要來源的棉花和糧食,主要產於溫帶地區,以1989年為例,世界糧食總產量約是18億噸,其中70%左右產於溫帶和亞熱帶地區。同樣,目前世界上穀物的主要出口國是位於溫帶范圍的美國、法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阿根廷、巴西等國家。而工業原料的橡膠、劍麻、椰子、丁香以及咖啡、可可等飲料作物則完全產於熱帶地區。氣候條件也會對國際貿易活動直接產生影響。北半球的歐洲、亞洲和北美洲的部分地帶已經伸入寒冷的北極圈范圍內,因此,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沿岸的一些位處高緯度的港口,氣溫太低,秋冬季節洋面封冰,致使不少港口一年中有半年因航船無法運行而被迫停用,國際貿易近乎癱瘓或停頓。自本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氣候明顯變暖,1990年地球上出現了創紀錄的高溫,對國際貿易也產生了影響。由於近幾年持續暖冬,我國銷往加拿大和北歐等國家的滑雪手套等很不景氣,客戶紛紛減少定貨量乃至解除合同,貿易量大減,造成我方貨物積壓,經濟受損。
災害性天氣(如寒潮、霜凍、風暴、乾旱、洪澇、冰雹等),對於生產活動、經濟發展和貿易往來等產生的破壞性影響更為直接和嚴重。例如,一些外貿船隻往往因風暴襲擊而被迫停航,如果不掌握氣象資料,冒然遠航,外貿船舶很可能會被風浪浸沒,造成慘重的損失。
自然界中變化多端,可謂「天有不測風雲」。因種種原因造成的全球性或區域性氣候異常,經常干擾正常的工農業生產和經貿活動。1972年,由於氣候異常,南美秘魯沙丁魚的捕獲量減少2/3,致使當作飼料的魚粉銳減。與此同時,印度和西非的花生,蘇聯的向日葵等,也因天旱而大量減產,致使能當飼料的大豆,價格成倍上漲,由此引起了世界飼料與穀物市場的供求矛盾和國際貿易活動范圍的擴大。
日本的丸紅商社曾根據天氣預報:該國關東地區梅雨結束時間將比往常推遲,以及世界范圍將是個涼夏,作出消暑飲料的銷售量會有所減少,會造成製造飲料罐的馬口鐵銷售量的下降和價格的下滑的預測。事實果真如此,1981年和1982年其社馬口鐵的出口量分別減少13萬噸和6萬噸之巨,美洲的墨西哥亦因此取消了與該社簽訂的進口合同。氣候條件的變化直接和馬口鐵生產與國際貿易掛上了鉤。1989年,美國發生了近百年少有的乾旱,玉米、小麥等穀物產量減少1/3左右,這不僅使農場主和農業工人在經濟上蒙受了巨大損失,而且使美國與全球的糧食出口量大為減少,加劇了世界市場上糧食貿易的緊張狀態。可見,氣候異常將直接影響工農業生產和貿易活動發生重大變化。
重視氣象現象和氣候條件的觀測與分析,特別是較大范圍的氣候異常的觀測研究,了解氣候變化態勢,熟悉氣候條件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從中掌握世界市場動向,以便主動地採取措施,搞好進出口貿易,已成為世界各國、各地區政府和經貿界人士的一項基礎工作。
四、資源條件的影響

所謂資源,內涵廣泛,這里著重論述礦產資源對經貿活動的影響。

礦產資源是寶貴的物質財富,也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發展生產、繁榮經濟和活躍貿易的最基本的物質基礎之一。它具有非再生性質,且隨著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其消耗量與日俱增。因此,礦產資源的賦存儲量、規格品種、組合結構、品位狀況、地理分布以及新礦產、新礦點的發現等,不僅嚴重影響著一個國家與地區的經貿活動,而且強烈地影響著整個世界的國際分工、商品交往、貨物流向、貿易格局和貿易運輸等。

20世紀50年代,廣大西亞地區還被列為世界最貧困地區之一,經濟相當落後,在世界國際貿易中的地位更是微不足道;進入20世紀60年代之後,西方壟斷資本集團進入該地區大規模石油地質勘探,找到了豐富的石油資源,並陸續進行大規模開采,西亞已經成為世界上石油儲量、產量和出口量最多的地區,是名符其實的「世界油極」。大量外匯財源滾滾而來,帶動和促進了該地區民族工業的蓬勃發展,對外貿易突飛猛進,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昔日的貧困地區,當今已跨入人均產值最高行列,成了世界上重要的資金、勞務和消費市場之一。
如果將美國和前蘇聯這兩個世界經濟發達大國的礦產資源作一下分析研究,是很能說明問題的。從總體講,兩國的礦產資源均較豐富,但相比之下,前蘇聯更為富足些,很多種礦產的儲量都列世界前茅,而且品種齊全,不但為其發展基礎工業,以及形成完整的工業體系奠定了很好的物質基礎,而且每年有20~30種礦產品供出口換匯;美國則不然,為了滿足現代科技、軍事工業和經濟發展的需要,每年要從國外進口40~50種礦產品,形成了美蘇在初級產品進出口貿易結構上的明顯差異。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進入60年代中期,石油取代了煤炭,成為主要能源,世界進入稱為能源的「石油時代」。以西亞為代表的廣大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和前蘇聯以及西北歐一些國家,一大批大油田相繼發現,大力組織開采,使世界石油產量迅速增加。70年代中期,北海海域發現油氣田。至80年代初,荷蘭的天然氣、英國和挪威等國的石油產量除滿足本國需要外,還有相當部分出口歐洲共同體其他國家,促進了其經濟發展,而且使西北歐部分國家的進出口商品格局和貿易格局產生了明顯變化。另外,前蘇聯、中國、墨西哥以及東南亞一些國家等新油田的不斷發現和開采,也使世界石油儲藏的地理分布、生產格局和貿易格局出現了新的態勢。
至於世界鐵礦石新礦點的發現、生產的地區布局變化和生產量的增減等,與世界石油的情況相似,均對世界和各國的經貿活動產生重要影響。可見,礦產資源對國家、地區的經貿發展和世界初級產品市場格局等,必然產生深遠的影響作用。

⑺ 當今國際貿易環境和趨勢分析

狀況分析

(一)影響國際貿易的環境保護規則由於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環境質量問題是全球性的問題,環境惡化和國際貿易之間的關系也更加引起關注。

對於環境與國際貿易問題,當今世界主要有兩股力量,即國際環境保護組織和WTO。盡管兩者的側重點不同,但它們制訂的環保措施都對國際貿易有一定的影響。除此之外,影響國際貿易的環境規則還有自願性標准如國際標准化組織的有關規定和重要的區域性標准如歐盟的標准。以上這些規則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了國際貿易的進行和發展。

(二)環境規則對跨國投融資的影響環境規則對跨國投融資的影響是雙重的。一國嚴格的環境規則將導致企業投資於國外,使未達到這些標準的企業或產業轉移,可能對他國環境造成不利影響。然而嚴格的環境政策也可能促使跨國企業採取有利於環境的行動,從而產生正面影響。

(三)國際貿易中環境規則的發展趨勢隨著科技和時代的發展,影響國際貿易的環境規則也在不斷發展。

——《生物安全議定書》的簽訂;

——《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發展;

——與環境有關的技術壁壘(TBT)的發展。

通過對國際上環境與國際貿易主要狀況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當前影響國際貿易的環境規則日益增多,涉及的范圍也逐漸由傳統產業向高新技術產業擴展。

由於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環境保護必然會和生產、發展和貿易過程緊密相連,並對後者產生深刻的影響。與各國貿易特點不同,受影響的程度也不同。一般來說,以初級產品和工業製成品出口為主的國家較容易受到來自國際上和主要貿易對象國的環境規則影響。由於技術和發展水平的差異,發展中國家比發達國家更容易在現在和將來的環境規則的制定和實施中處於不利的地位。

全球化影響(一)世界各國的經濟活動正日益全球化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經濟全球化意味著貿易自由化、投資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在此過程中,環境及其規則的影響也出現全球化趨勢,因此必須用全球化的觀點看待環境和國際貿易問題。

中國為世界上發展最快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世界政治經濟舞台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世界的發展離不開中國,中國的發展也要充分考慮全球化的背景。

國際貿易中的環境規則對各國的產業結構調整和重要產業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這些影響對於中國的工業化也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二)國際貿易中環境規則與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國際貿易中存在的國外需求是最終需求的一個重要部分,因此,國際貿易中的環境規則對各國產業結構的調整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

——按環境規則要求進行結構調整——增加環保投資,發展環保產業是大趨勢——技術進步產生了對環境有利的趨勢——綠色農業、綠色製造業、綠色紡織業、高新技術產業、知識經濟的興起(三)新的發展觀對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可持續發展、綠色消費等觀念更新了人們的認識,給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就。但是就當前而言,我國在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中還存在很多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其中環境與國際貿易問題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

(四)國際貿易中有關環境規則對中國出口貿易的影響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很多重要的出口貿易正面臨越來越多的來自發達國家的環境壁壘的挑戰,其影響涉及出口產品本身和出口貿易的各個環節。

——農產品和食品出口——機電產品出口——其他商品出口——服務貿易——包裝規定然而,目前嚴峻的綠色挑戰尚未引起我國政府和企業的足夠重視。我國企業如果不積極應對綠色挑戰,隨著貿易自由化的進一步發展以及我國加入WTO,將很快面臨兩方面的困境:

一方面因為外來產品更符合環保標准、更迎合消費者的環保要求,而被外國產品佔領部分國內市場;另一方面因為我國產品不符合其他國家的環保要求和標准,不能進入國際市場。

⑻ 舉例說明地理環境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你可以從兩方面去解決這個問題。比如,地理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自然環境有很多構成要素,例如,地形、水文、氣候等,可以舉個簡單的例子,新航道的開辟,麥哲倫和哥倫布的環球航行,不但連接了各大洲,還有各洲各個國家之間貿易、文化的交流,當然還有掠奪和殺戮!這是水文,地形方面,全球的貿易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南半球很少,什麼原因呢?因為北半球主要是大陸板塊,是人類主要的聚集地,集中了全球的大半部分人口,人口多的地方,貿易往來必然頻繁,以此類推,山地和和河流區貿易發達程度也不盡相同;氣候方面,會對交通產生影響,交通的便捷與否影響貿易成功的效率好壞!當然,如今的互聯網產生的電子商務就好了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傳統貿易上的不足。其次,人文環境也對國際貿易產生很大的影響。比如每年國際上不都有各個國家的投資環境排名么,除了自然環境之外,最重要的是人文環境,比如亞洲、美洲、歐洲貿易往來持續加快,而非洲還很落後,非洲的人文環境對於發展國際貿易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不利的影響。這有時又是一種惡性循環,經濟欠發達,會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希望能夠幫到你吧!

⑼ 地理環境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好的地理環境對國際貿易有促進作用,像美國Los
Angelous
它位於一條河流與海的入口處,地理環境好,所以發展的很好.
差的地理環境對國際貿易有阻礙作用,像在中國的大西北,要發展國際貿易就比沿海地區要難

⑽ 國際貿易對我國環境的影響分析

內容摘要:隨著國際貿易的不斷發展,由此產生的環境保護問題也日益突出。本文簡要分析了國際貿易對我國環境保護產生的影響,並有針對性的提出了妥善解決國際貿易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具體對策。 關鍵詞:國際貿易 環境保護 影響 對策建議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許多發展中國家一樣,處於環境污染較為嚴重、環境意識較為淡薄、環境治理較為脆弱的階段。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對外開放的深入,貿易與環境保護問題在我國日益突出,國際貿易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環境的惡化。

閱讀全文

與國際貿易對環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