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3、 新形勢下,中國發展國際服務貿易的機遇與挑戰
面對當前的國際形勢,我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摘 要] 中共十六大對剛邁進21世紀的作出了兩個清晰而准確的基本判斷:一是黨所處的歷史方位,二是黨在新世紀新階段的歷史任務。從兩個基本判斷出發,全面客觀地審視我們當今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所提供的機遇和挑戰。
[關鍵詞] ; 國內外環境; 機遇和挑戰
剛邁入21世紀之時,在十六大清晰而准確地作出兩個基本判斷:
一是黨所處的歷史方位。我們黨經歷了革命、建設和改革,已經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並長期執政的黨;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對外開放的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
二是黨在新世紀新階段的歷史任務。我們要在本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這是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發展階段,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關鍵階段。
人深刻地理解我們黨所處的歷史方位,必將在前進路上不迷失方向;清醒地牢記自己的歷史任務,必將為實現奮斗目標而不動搖。從上述兩個基本判斷出發,全面客觀地審視我們當今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所提供的機遇和挑戰,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一、21世紀初期是中國不可多得的發展機遇期
從國際環境來看,和平、發展、合作已經成為當今時代的潮流。世界政治力量對比有利於保持國際環境的總體穩定。穩中有變、和中有斗、緩中有緊、喜中有憂,對我國利多於弊。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生產要素流動和產業轉移加快,我國與世界經濟的相互聯系和影響日益加深。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相互補充,外部環境總體上對我國發展有利。
從國內環境來看,我國經歷了56年的建設,已經由一個落後的農業國成為一個發展中的經濟大國。目前,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居於世界第7位,中國進出口貿易居於世界第3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公布的國際形勢黃皮書《2006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認為,中國的綜合國力已超過日本(第7位),居世界第6位。從整體實力看,中國仍屬於國力次強國家。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新階段,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以下有利條件:
(一)發展需求勁頭足
第一,居民消費結構迅速提升。我國居民消費結構正處於迅速提升的狀況。「老四件」(即手錶、縫紉機、自行車、收音機)持續了幾十年,80年代逐步興起的「新四件」(即洗衣機、電冰箱、電視機、高級音響)現在已司空見慣,進入21世紀之初的「新新四件」(即商品住房、小汽車、通訊、旅遊)正迅猛發展。隨著居民消費結構逐年升級,居民消費支出總額倍增。2000年城市居民消費開支只有2184元,到2004年達7180元,增長達3.3倍;2000年農村居民消費開支只有515元,到2004年達2185元,增長4倍多。
上述情況表明,我國消費市場非常廣闊,商機無限,廣大人民改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迫切要求,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無窮盡動力。
第二,產業結構調整加快。據2005年12月經濟普查第三號公報發布,我國2004年一、二、三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是:第一產業為13.1%,第二產業為46.3%,第三產業為40.7%。這表明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發生了積極的變化,但仍未達到完全合理和優化。十六屆五中全會作出的關於「十一五」規劃的建議,將對產業結構調整實施大動作,要重點抓好三件大事:一是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二是促進服務業加快發展;三是加強基礎產業設施建設。
第三,加速城鎮化的進程。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2003年我國城鎮化佔40.53%,預計2010年達到47%,2020年達到55%。加速城鎮化的進程,不僅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同時是保持我國發展需求的勢頭一項長遠的舉措。
(二)發展基礎較好
第一,我國有取之不盡的勞動力資源,擁有豐富的科技人力和人文人力資源,並具有一定的自主創新能力。
第二,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在50多年建設的基礎上,我國「十五」計劃期間完成了一批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設施。如小浪底工程、三峽工程。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已初見成效。南水北調正在籌劃實施中。到目前為止,全國高速公路大體聯網,最低程度是省內聯網。
第三,科技教育基礎較好。建國以來,經過幾代人的持續奮斗,我國科技和教育事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成果,建立了比較完備的學科體系,擁有一支可信賴的有水平的科技人才隊伍;我國國民教育體系相當龐大,已擁有保持在校學生一千多萬的共計1731所高等學校,全國普及義務教育人口達適齡兒童的98%左右,整個國家的文化科學知識素質有很大提高。
2006-7-25 16:25 jerry
(三)初步具備發展的體制保障
以公有制為主體,非公有制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已經建立起來;國內統一的開放的市場逐步形成,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已逐步接軌;政府職能正朝著「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轉變,為全面建立起有效的宏觀調控體系制度而努力。此外,分配製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也取得了重要的進展。
(四)社會政治保持長期穩定
黨中央和國務院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高度重視保持社會穩定。一是正確對待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發展變化的種種表現,特別是群體性事件,努力做到及時發現,正確處理,有效處理;二是高度警惕來自敵對勢力的破壞、顛覆和滲透等活動,重拳出擊違法犯罪的案件,以維護國家安全、社會穩定,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
二、21世紀初期是中國各種矛盾的凸顯期
(一)兩個基本情況
1.我國是個經濟大國,卻不是經濟強國。以2002年為例,中國國民生產總值(GNP)排在世界第6位,但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世界127個國家中排在第73名。美國等18個國家早已完成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轉變,即第一次經濟現代化;現在美國等6個國家已經從工業社會進入知識社會的發展階段,即進入第二次經濟現代化進程;其他12個國家也邁入第二次經濟現代化的起步階段。
中國目前還在推進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的中後期。當今中國,農業社會、農業勞動力佔全國總就業人數的50%,相當於1870年美國、法國和德國的比重水平。
2.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由於歷史和現實條件的因素,我國東中西部國民生產總值在全國的比重很不平衡。1978―2003年東部經濟上升,中部西部經濟下降。這說明我國地區發展不協調是非常突出的,具有多層次、多側面的特徵,這個不協調不僅存在於經濟發展的差距,也存在於社會發展的差距。
(二)七大主要問題
1.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沒有根本轉變。這個問題早在1980年12月中央工作會議就提出來了,到1995年十四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明確強調要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到集約型的轉變。我國實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努力進行了多年,但現狀依然是:取得明顯進步,水平依然很低,矛盾非常尖銳。因此,要下定決心,找到發展生產力的正確途徑。
2.產業結構不夠合理。1978年以來,我國的產業結構有所變化,但這樣的結構,不僅低於高收入國家,而且也低於低收入國家和中等收入國家。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後,反映了第三產業內部存在結構低水平。這種低水平在第三產業內部表現為,生活性服務長期佔主導,生產性服務業處於非主導地位。這表明金融保險、房地產、物流產業、科技開發、信息資源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發展遲緩。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後,也反映了我國城鎮化發展滯後。
3.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我國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表現在許多方面。例如,我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只有24%,在世界50個主要國家中我國排行24位,排在印度和巴西之後;美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達60―70%。我國對外技術的依賴程度高於50%,美國、日本只有5%以下。事實深刻地告訴我們,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增強國家經濟實力的關鍵。
4.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尖銳。我國是個人口大國、資源小國,這對矛盾將長期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是缺水的大國,人均擁有量僅佔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國600個城市有400個缺水,110個嚴重缺水。我國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40%。從1996年至2003年底的7年間,我國減少耕地達1億畝。此外,石油人均儲量只有世界人均儲量的8.3%,天然氣只有4.1%,銅是25.5%,鋁是9.7%。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日趨嚴重。
5.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相當艱巨,是「重中之重」。我國人口近13億,農村人口佔62.3%,農村中的赤字縣佔35%,每縣平均負債約400多萬元,每村平均負債約20多萬元,全國貧困縣592個。近年來某些農村出現了不可忽視的「返貧」現象。十六大後黨中央鮮明地提出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對農民實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現在已經到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時候了,2005年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一五」規劃建議中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今後五年到十年,中國農業、農村和農民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6.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不協調的突出問題。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具備相應的物質基礎,然而,在經濟發展條件下,不能適時解決突出的社會發展問題,就會產生影響社會穩定和妨礙經濟發展的尖銳問題。近十多年來,黨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視突出問題的解決。但是,隨著社會轉型時期的激烈變動,產生的社會問題仍是層出不窮。當前最突出的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問題是:就業不足、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和分配不順三大問題。較深層次的是教育、文化和醫療三大問題。
7.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亟待解決。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起來,但是深層次的問題和矛盾仍未得到徹底解決,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要作長期的努力,當前全黨必須打好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攻堅戰。
第一,政府職能轉變還沒有從根本上實現。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尚未完成;要繼續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各級政府在社會管理的公共服務職能有待大力加強。應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健全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和行政監督機制。
2006-7-25 16:25 jerry
第二,要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增強國有經濟的控制力,發揮主導作用;加快國有大型企業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探索和解決好建立現代企業的途徑;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加強非經營性資產、自然資源資產的監管制度。繼續深化集體企業改革,發展多種形式的集體所有制。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等非公有經濟、引導個體、私營企業制度創新,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進入金融服務、公用事業、基礎設施等領域。
第三,推進財政稅收體制改革,加快金融體制改革,推進現代市場體系建設。
第四,加快轉變對外貿易方式,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以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
作者:陳雪薇(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教授)
2. 急求 國際貿易運輸現狀及前景
上世紀末以來,全球經濟競爭的重點正從貨物貿易轉向服務貿易,服務業發達的程度成為衡量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目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階段,必須大力發展服務業,並把擴大服務業領域的對外開放作為我國更廣泛地參與國際競爭、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內容。
一、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國服務業實現了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服務業的發展促進了服務貿易的增長。1989年我國的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在全世界名列第30位,2000年上升到第12位。但是,由於我國服務貿易起點低、基礎差,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現在:
1、服務貿易整體水平差
我國服務業總量不足,在國民經濟中比重偏低。2001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32254億元,佔GDP的比重為33. 6%。與中等收入國家的46%—56%、高收入國家的59%—65%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服務業落後使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受到很大的制約。2002年我國服務貿易總額為660億美元,佔全球服務貿易總額的2.3%。而同期美國服務貿易總額佔全球的16.5%,是我國的7倍多。從總體上看,除旅遊等少數行業外,多數服務貿易領域處於逆差狀態。加入WTO後,服務貿易逆差有可能進一步擴大.
2、服務貿易內部結構不合理
1995—2002年,我國服務出口總額中,旅遊服務一直居於首位,其比重由27. 6%升至36. 5%:金融服務所佔比重一直在19%左右;運輸服務的比重有所下降,由27. 1%降為19%。而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新興服務業則是明顯的弱項,1995年這類產業在服務進口額中所佔比重為22. 9%,2001年劇增為52. 4%,是使我國服務貿易逆差日益增大的重要因素。
3、服務貿易管理滯後
由於服務業是由許多相關行業組成的產業群,國際服務貿易涉及的行業范圍極廣,國際社會要求一國對其國內的服務業進行整體協調和管理。目前,我國對外服務貿易管理體制存在許多缺陷,如中央與地方在服務業對外貿易政策和規章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別,服務業多頭管理、政出多門甚至相互掣肘的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服務業的統計也不規范,行業標准等方面有許多不符合國際慣例。
4、服務貿易立法不健全
長期以來,我國服務貿易立法嚴重滯後,雖然近年頒布了《商業銀行法》、《保險法》、《海商法》等,但與服務貿易廣泛的內涵和國際服務貿易發展的要求相比還存在許多不足。目前我國尚沒有一個關於服務業的一般性法律,已有的規定主要表現為各職能部門的規章和內部文件,不僅立法層次較低,而且缺乏協調,從而影響了我國服務貿易立法的統一性和透明度。
二、加入WTO對我國服務貿易的影響
我國加入WTO後,服務業市場將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這將對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帶來深刻的影響。
1、服務貿易市場化進程進一步加快
放寬限制、開放市場是服務貿易發展的關鍵。加入WTO,部分服務行業的市場准入,將不再僅僅受國內有關部門的控制,而是要執行我國政府對世貿組織的承諾,這將有利於打破國內部分行業的壟斷局面,有利於國內行業學習國外先進的經驗,使其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進一步推動我國服務業的發展和國際競爭力的提高。
2、有利於改善我國的投資環境
投資環境不僅僅體現於公路、通信、電力供應等硬體的好壞,越來越多地體現於金融、分銷、專業服務等生產性服務的完備與質量等方面。我國服務業總體上落後,而生產性服務更為落後,這正是外國投資者看中我國市場的重要原因。服務業的對外開旅,將吸引更多的外資進入我國服務業,這將有力地促進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的快速發展,改善我國投資的軟環境,進而帶動國內整個經濟的發展。
3、有利於引入新的服務種類
我國服務業的落後,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服務種類、品種的缺乏,許多服務領域需要填補「國內空白」。在世界貿易組織劃分的143個行業中,我國商業化的稅務服務、民意測驗服務、信用查詢等行業,基本上處於空白狀態。在許多行業,具體的服務領域、服務品種還存在大量空白。服務市場的開放和外資的進入,將在相當程度上彌補我國服務業發展中的各種空白,滿足國內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各種需要。
4、有利於在更深層次上參與世界經濟結構的調整
在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推動下,全球服務業也在醞釀著世界范圍的調整。加入WTO,有利於我國借發達國家向海外轉移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服務業之機,吸引外國投資,改善我國服務業的內部結構;也有利於我國服務提供者進入國際市場,實施「走出去」戰略,擴大服務貿易出口。
三、增強我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主要措施
1、優化服務行業結構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重點發展信息、科技、咨詢、法律等行業,帶動服務業整體水平提高。積極發展新興服務業,如房地產、物業管理、旅遊、教育培訓、文化體育等,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改組改造傳統產業,運用現代經營方式和服務技術,著重改造商貿流通、交通運輸、餐飲等行業,提高技術水平和經營效率。
2、放寬服務業市場准入
改變部分行業壟斷經營嚴重、市場准入限制過嚴的狀況,按市場主體資質和服務標准,逐步形成公開透明、管理規范的市場准入制度。加快壟斷行業管理體制的改革,放寬部分行業市場准入的資質條件,鼓勵非國有經濟在更廣泛的領域參與服務業發展。還要改革市場准入的行政審批制度,減少行政審批項目。
3、多渠道增加服務業投入
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都要適當安排一定數量的投資,作為加快發展服務業的引導資金,主要用於國家鼓勵的服務業建設項目的貼息或補助,以更多地吸引銀行信貸資金和社會投入。銀行要在獨立審貸的基礎上積極向符合貸款條件的服務業企業及其建設項目發放貸款.鼓勵符合條件的服務業企業進入資本市場融資。
4、加強對服務業的組織領導
進一步轉變觀念,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把服務業擺到與農業、工業同等重要的位置。各級政府要切實履行職責,為加快發展服務業創造良好的環境。制定和完善規范服務業市場主體行為和市場秩序的法律法規,為服務業發展提供法律保障。
參考文獻:
〔1〕王克培.論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前景.四川理工學院學報(哲社版).2003,(3).
〔2〕童軍.WTO與我國服務業的發展〔J〕.涼山大學學報.2002,(4).
http://wstgs.com/Article/gllw/gjmygl/200603/1131.html?NOCACHE
論我國服務貿易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
作者:沈明其 更新時間:2006-2-6 點擊次數:
【內容提要】當前有關服務貿易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對服務貿易的全球化,自由化以及中國入世後對服務貿易保護政策的研究討論上。本文從宏觀角度來全面綜合論述了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現狀和解決對策。主要採用了理論分析與實證分析相結合,概述與論證相統一的方法,通過對我國服務貿易歷年來的進出口貿易額,進出口貿易結構等數據的比較研究,來比較分析我國服務貿易的比較優勢和劣勢的存在。並提出相應的對策,如完善我國服務貿易的法律體系,降低市場准入門檻,更新服務貿易觀念,積極參加國際服務貿易雙邊和多邊談判,促進服務貿易自由化等對策,來揚長避短,大力發展我國服務貿易,增強我國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使之成為我國國民經濟新的經濟增長點。
【關鍵詞】服務貿易 世界貿易組織 服務貿易總協定
一、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的現狀
(一)我國近年來的服務貿易進出口情況
如圖一所示,1998-2002年我國服務貿易總額③不斷上升,進口額和出口額也不斷增加,但是始終表現為貿易逆差。由此證明我國服務貿易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不足。而這種趨勢短期內難以改變。
(二)我國現行的服務貿易制度狀況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先後頒布實施了《民法通則》、《對外貿易法》、《商業銀行法》、《海商法》等多部法律,為人們構建起了一個服務貿易基本規則框架體系。這些法律大都參照了大陸法與英美法的相應規定,並按照我國所參與的國際公約制定和實施。
目前,我國已經加入了WTO,進入服務業的民間資本和外資迅速增加,為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潛力和發展空間。而國家促進服務業發展的政策導向力度也在逐步加大。國務院辦公廳於2001年11月轉發了國家計委關於《「十五」期間加快發展服務貿易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提出了加快服務業的政策措施,這無疑對服務業的發展是一個有力的推動。其後,中國政府在關於服務貿易的十二大領域中,先後頒布實施了一些相對性政策法規。如,《關於發布港口管理信息系統數據字典等八項交通行業標準的通知》,《國家外匯管理局關於現行法規中沒有明確規定的非貿易項目售付匯有關問題的通知》,《關於加強城市商業網點規劃工作的通知》,《關於對外商投資企業執行「企業會計制度」情況進行調查的通知》等等。還有關於開放我國服務市場方面,對零售業,運輸業,電信業,教育業,銀行業等都規定了一定的開放度,逐步實現我國政府對入世所做的承諾。為了使我國的服務貿易融入世界服務貿易之中,也為了使我國的服務貿易得到更好的發展,依據WTO的《服務貿易總協定》就成了我們現在構建服務貿易制度的基礎。所以,我們現行的或者正在擬草制定的,都是從促進完善我國的服務貿易並早日使我國的服務貿易的法律制度的市場規范與世界接軌的方向發展的。
(三)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趨勢
世貿組織日前公布的2002年度全球貿易情況報告稱,全球貿易額去年增長2.5%,其中貨物貿易總額為6.24萬億美元,比上一年度增長4%,服務貿易額達創紀錄的1.54萬億美元。 美、德、日、法繼續保持世界貿易前四強地位,中國則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五大貿易國。報告分析認為,2002年全球貿易在企業跨國投資放緩、匯率風險加大、企業及消費者趨於保守的背景下取得恢復性增長,主要歸功於美國市場的強勁需求和東亞國家,特別是中國的高速發展。
近期,國家外匯管理局又公布了2002年中國國際收支平衡表。 2002年我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順差354.22億美元。按照國際收支統計口徑計算,貨物出口3256.51億美元,貨物進口2814.84億美元,順差441.67億美元;服務項目收入397.45億美元,支出465.28億美元,逆差67.84億美元;收益項目收入83.44億美元,支出232.89億美元,逆差149.45億美元;經常轉移收入137.95億美元,支出8.11億美元,順差129.84億美元。該表顯示了2002年我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資本和金融項目繼續呈現雙順差,國際儲備保持增長,國際收支總體狀況良好。
由此可見,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突出表現是舉世矚目的。而服務貿易必將在這樣有利的國內外環境中經濟蓬勃發展。雖然當前受到全球經濟持續疲軟、伊拉克戰爭帶來的政治不穩定性和非典型肺炎三大因素的制約,但是由於中國內部擁有的一個廣闊市場和高效的宏觀調控機制,就象往年面對亞洲金融危機,9.11事件的突發,一樣可以克服眾多不利因素而保持經濟的持續的增長。
二、我國服務貿易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服務貿易結構不合理
如圖二所示,1998-2002年服務貿易總額構成比例,除了2001年的各大服務行業貿易額構成比例比較均勻之外,其他各年的服務行業貿易額都相差懸殊,且旅遊,運輸,其他商業服務占較大比重。因此,不難發現,我國服務貿易在發展過程中需要進行長期的結構調整,使各大服務貿易行業都可以得到均衡發展。
(二)服務貿易的法律體系、市場體系不完善
雖然中國政府一直在努力推進管理體制的改革,但始終都存在著一些另人遺憾的漏洞,而這些管理體系的瑕疵給服務貿易的發展帶來了不小的障礙。
1、服務業的行業壟斷。我國的一些行業如電信,金融,保險,教育具有的強壟斷性,不僅破壞了正常的公平競爭秩序,而且還導致了服務業創新動力的缺乏和效率的低下。 中國的服務業要適應未來服務業發展開放的大環境,必然要求打破行業壟斷,實現服務貿易的自由化。
2、服務貿易保障制度不完善。服務貿易保障制度上的不完善,主要是指對服務行業里的一些弱勢產業,像數據處理,技術服務,咨詢,專業服務等需要有一些專門的保護政策來應對我國入世後國外相關產業對這些行業的沖擊,使其可以健康成長而不至於夭折。目前,中國政府在電信,銀行,教育等行業制定比較全面保護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貿易的自由化,所以如何制定出有效的貿易保障政策,既可以使本國服務貿易行業健康發展又可以保證貿易的自由化,就要對WTO的GATS的進行認真研究學習。
(三)服務貿易交易方式落後
現代電子商務在服務貿易領域中,深刻地影響著全球商業貿易形式和市場結構,影響著人民的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方式,加速了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的轉變。
據統計,中國目前有各種不同的電子商務網站1,000多個,其中B to C④677家、B to B 370家,ISP⑤620家,去年B to C交易額為3.9億元人民幣,B2B交易額為67.7億元人民幣。存在有各種不同B to B、B to C、C to C等商業模式,有各種不同的電子商務平台和解決方案,但整體來說呈現自發性、局部性、重復性、缺乏技術創新、缺乏整體規劃性和統一的規范,有很多網站的商業模式是單純模仿國外企業,並不適應中國國情,不利於電子商務的發展。這個問題已經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另外,從中國目前電子商務發展的現實情況來看,網路結構復雜,不同行業、不同網路之間不能互聯互通,各種資源難以充分共享,網路應用落後於網路技術的高速發展,傳統企業難以適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
據預測,到2003年全球電子商務的交易值將超過一點二萬億美元。在未來5-10年內將是信息技術繼續突飛猛進、新經濟高速成長、全球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時期,也將是中國大力發展電子商務、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參與全球化、實現中國現代化的關鍵時期。發展電子商務已經不僅僅是基礎經濟的問題,也不僅僅是商務模式劃分的問題,而是關系中國在未來信息經濟社會中的競爭力和生存發展的重要問題。
(四)服務貿易理念落後
我國的服務貿易業,過去長期處於封閉的環境中,受某些陳舊觀念的束縛和影響至深,因而企業規模小,服務設施差。思想觀念落後,服務質量水平低,難以適應加入WTO後我國對外全面開放的經濟形勢,更難以與國外服務貿易領域里的跨國公司相抗衡。
在我國經濟學理論中,仍把服務定義為服務屬於流通領域,因此服務不創造價值。而這種論述在WTO將服務貿易外延擴大,內涵深化之後,服務項目不僅提供使用價值,有的還創造價值。還有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生活中,服務部門對待客戶有一個統一規矩,那就是一視同仁。為了表示不嫌貧愛富,比如銀行對經濟效益不好,資金留存率低的企業也同樣提供資金放貸等服務,結果往往血本無歸,還陪上人工費,通訊費等開支。而不象國外銀行「看客下菜碟」,對客戶進行細分,既保證了收匯的安全,又滿足了客戶的需求。
三、發展我國服務貿易的若干對策
1、完善服務貿易的基本法律,增強法律的可操作性。為了提高我國服務業的國際地位,必須從提高行業中的競爭程度入手,完善服務業的市場體系,增強法律的可操作性。加快和制定行業性法規,如商法,金融服務法規,電信服務法規,交通運輸法規,知識產權法規等,注重參照國際條約和國外立法經驗,加大立法力度,理順各種法律法規與服務行業內部之間的關系,使得服務貿易領域的法律法規健全,相互協調,共同形成結構清晰,層次分明,相互銜接,疏而不漏的有機整體。
2、實現服務業增長方式的轉變。主要是指由粗放型,外延型到集約型,內涵型的轉變,使服務貿易的發展,服務貿易的出口收入的增長真正建立在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基礎上,而不是靠一般勞動力的大量投入。同時在服務貿易出口方面,在發揮優勢,進一步擴大勞動密集型服務的出口時,也要對那些尚處於「幼稚」狀態的知識密集型服務產業加以適當的保護,使其盡快發展並漸進對外開放。今後中國服務出口的大方向應該是:一般勞動密集型服務出口為主,知識技術密集型服務出口為輔→兩者並舉→知識技術密集型服務出口為主,一般勞動密集型服務出口為輔。
3、參加國際服務貿易的雙邊與多邊談判,爭取更有利的國際環境。我國已經入世,談判地位大大提高。而且我國亦為GATS的創始方和起草方。這些都有助於我國的服務貿易談判。我國已於其他各方討論了服務貿易的出價和減讓,在服務貿易的政策立法上,也已考慮了總協定的原則和要求。隨著改革開放的繼續深化和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的進一步加強,繼續在互惠互利原則上進行服務貿易談判,就顯的越發重要。
4、更新服務貿易的觀念。首先是對服務貿易概念的更新。服務貿易的定義其實十分廣泛,服務貿易領域創造的價值在每年的WTO年度報告中可見一般。對服務貿易的認識和創新也決定著各國服務貿易的發展水平。所以我們要克服服務貿易中陳舊,僵化的思想,將「差別服務」⑥走向前台,正確應對服務貿易自由化潮流,嘗新服務貿易的未識領域。再次就是關於服務貿易的安全性觀念。由於航空,電信,金融,咨詢,廣告的行業直接涉及國家的主權和安全,國家機構要加強安全意識,特別是在我國法制不夠健全的情況下,應採取循序漸進,有選擇,有步驟,有條件的開放市場的方針,把關繫到國家經濟命脈,主權,安全的關鍵領域做戰略問題加以處理,實行有效監督和管理,使之為國家利益服務。
5、保持和促進原有優勢產業,同時優化產業結構,尋找新的增長點,創新服務貿易未識領域。我國的優勢服務產業主要集中在勞務和旅遊這兩大方面。這兩方面總的來說都屬於勞動密集型行業,科技含量比較低。但是對我國來說,他們卻有著重要的意義。我國旅遊資源和勞務資源都是很豐富的,因此,我們在這兩個方面的投入成本較低,在世界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比如說95年我國旅遊收入為87.33億美元;而2000年我國旅遊收入為293.45億美元,比95年增長了336%;2002年我國旅遊收入為357.83億美元,比2000年增長了122%。但是,在保持優勢的同時,我們也要加大這兩方面的科技投入,要改善旅遊環境,提高勞務輸出素質,這樣才能更好的發揮我們的優勢。另外,我們也要優化服務行業的產業結構,要讓新興服務行業在世界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
6、有步驟的推進服務貿易自由化。我國服務貿易與發達國家比,起步晚,總體發展水平低,許多行業仍處於幼稚時期。同時服務市場發育不完全,服務企業競爭力弱,再加上服務業本身具有綜合性,復雜性和廣泛性等特徵,不可激進的推進服務貿易的自由化,而是有步驟的逐漸推進服務貿易的自由化。在保障本國經濟健康穩定的條件下,按照一定比例來開放服務業,保證在服務貿易自由化,全球化,一體化的進程中受益多於不利。
7、大力發展電子商務 。電子商務基於網際網路技術所擁有的特別優勢,不論在9.11事件、美伊戰爭,還是今年的非典疫情,都發揮了明顯效用,使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都可以穩步向前發展。而傳統交易模式在面對突發事件帶來的巨大沖擊時,往往表現出脆弱的一面。因此,大力發展中國的網路事業,降低因類似的事件給服務行業和市場帶來巨大沖擊是一種非常可行的應對措施。
建設統一的電子商務綜合服務平台是中國電子商務產業化發展的關鍵。"全球化時代的電子商務"專題會議的召開,為全球電子商務專家研究中國電子商務的應用機制、商業模式和基礎設施以及技術標准等一系列問題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契機。好的技術和產品,我們要大力推廣和應用。
[注釋]
1.GATS就是《服務貿易總協定》。1994年4月15日,各成員方在馬拉喀什正式簽署《服務貿易總協定》,它於1995年1月1日和世界貿易組織同時生效。
2.國際服務貿易分類表,是由WTO世貿組織統計和信息系統局(SISD)提供的,並經WTO服務貿易理事會評審認可。此分類表是按照GNS(一般國家標准)服務部門分類法,將全世界的服務部門分為11大類142個服務項目。
3.1998-2002年的服務貿易總額分別為:530.45億美元,550.69億美元,664.61億美元,726.01億美元,862.73億美元。
4.B to B 指企業到企業;B to C指企業到客戶。
5.ISP是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的縮寫,意為「Internet服務提供商」,這里的服務主要是指Internet接入服務,即通過電話線把你的計算機或其他終端設備連入Internet。
6.差別服務:是指分別出客戶對企業帶來經濟效益的情況,對其實施不同的、有差別待遇的服務。
[參考文獻]
1、盛 斌:中國加入WTO服務貿易自由化的評估與分析[J],世界經濟2002(8)。
2、肖中明:中國服務貿易出口:特徵與原因分析[J],涉外經濟2002(10)。
3、李善同:凸現新經濟特點——世界服務業發展趨勢[J],國際貿易2002(3)。
4、陳憲,程大中:服務貿易的發展與中國的「入世」後的對策[J],外貿經濟 國際貿易,2002(7)。
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按行業分)[J],中國經濟景氣月報,2002(10)。
6、1990-2001年世界區域性商業服務貿易增長一覽表[J],世界貿易組織動態與研究,2002(10)。
7、鄭吉昌:論國際服務貿易及自由化趨勢[J],國際經貿探索,2002(1)。
8、徐桂英,宋立功:構建我國服務貿易法律體系框架[J],經濟論壇,2002(20)。
9、黃偉:東亞服務貿易的概況及其構成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2(9)。
10、王 粵:服務貿易—自由化與競爭力[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11、譚小芬: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國際比較[J],外貿經濟、國際貿易,2003(6)。
12、鄧世榮:我國服務貿易承諾表中的市場准入與國民待遇研究[J],外貿經濟、國際貿易,2003(3)。
3. 我國服務貿易存在問題,解決措施,及其發展前景
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現狀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服務貿易迅猛發展。隨著世界產業結構升級和國際產業轉移,服務貿易作為服務經濟發展的標志之一,已經成為國際貿易和投資中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入世後,中國全面履行了加入WTO時所做的開放服務的承諾,向外資開放了100多個服務貿易部門,服務貿易各領域吸引外資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從1982年到2007年,我國的服務貿易進、出口額都成倍增長,進出口總額由44億美元激增到2509億美元,佔世界比重由0.6%升至4.0%,已經躋身世界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前十之列。但從我國自身發展的角度來看,服務貿易一直呈逆差狀態,所佔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比重圍繞9%上下波動,遠低於主要服務貿易國甚至世界平均水平。2. 我國服務貿易存在的問題l 中國服務貿易逆差大
僅09年上半年,服務貿易總逆差就達到166億美元。無論是出口還是進口,分布的顯著特點依然是運輸,旅遊等傳統服務業佔主導地位,上半年僅運輸和旅遊兩部門就占服務貿易總數的55%左右。而金融,保險,IT,專利權使用費,廣告,音像等資本和技術密集型服務行業所佔比重不足15%。而從表中也可因發現,保險和專利也是逆差的大項,約占逆差總額的40%。優化服務貿易結構,不斷提高知識技術密集型服務貿易的比重,對於優化中國對外貿易的整體結構,改善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促進國內產業結構升級,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l 缺乏國際競爭優勢
綜觀最近2001年~2006年數據,只有屬於資源密集型服務的旅遊和其他商業服務的TC指數為正值,說明這兩部門具有一定的競爭力。而建築服務的TC指數由2001年的-0.012轉為2002年的0.131,這表明我國根據國內的勞動力數量龐大,成本低的特點,所採取的加快建築工程承包走向海外市場的策略卓有成效。金融服務的TC指數只有2001年為正數0.120在此之後一直為負數,競爭劣勢明顯。運輸、保險、咨詢、專利使用費和特許費等部門的TC指數皆為負值,說明我國在這些部門的服務貿易缺乏足夠競爭力。3. 中國服務貿易的發展前景 我國服務貿易前景廣闊。雖然現在來看我國服務貿易自由化與一些發展完善或近於完善的國家相比相比,在國民待遇、市場准入、透明度和統計數據以及信息收集等方面,尚有較大差距,但我國具有廣泛的要素優勢,一旦這些優勢能有效地轉化成競爭又是你,我國服務貿易將有較大的發展。從服務貿易的發展水平和自由化的現狀可以看出,正處於轉軌過程中的我國經濟仍有不少制約服務貿易自由化進程的因素,這也決定了我國服務貿易市場的開放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我國服務業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不僅必要,也有可能。措施:l 加快服務貿易領域的人才培養,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要加快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增強我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必須培養服務行業的專門人才,加快培養熟悉服務貿易業務的復合型人才,盡快了解和掌握國際服務貿易相關協定和國際慣例。一方面遵守國際慣例,積極參與國際服務貿易事物;另一方面靈活運用國際慣例維護國家權益、企業權益和公民權益,盡量減少我國服務市場所受的沖擊,同時最大限度地分享服務貿易自由化的利益,提高國際服務貿易的競爭力。l 加大服務貿易開放程度我國應抓住服務業全球化的機遇,擴大對外開放和市場准入,為服務業的發展和改革提供強大動力。對金融、保險、電信等服務業應逐步放寬市場准入機制;在軟體開發、物流服務等部門,讓外資充分參與,促進中國服務業向更高水平發展。開放服務貿易市場加大承接國際服務業轉移和服務業外包的力度,優化政策環境,創新服務業聚集區功能和制度設計,吸引跨國公司總部、研發中心、設計中心和營銷中心來華投資。l 促進我國服務貿易產業結構的調整充分運用先進技術和現代經營管理方式,對就業容量大、與群眾生活關系密切、投資少、收益快的傳統服務業加以改造和提升。其次,不斷規范對知識密集、與技術進步相關的新興服務業,逐步放寬對涉及國計民生和國家經濟安全的金融、保險、電信等服務業的市場准入,並實行有效監管。
4. 日本國際服務貿易的現狀、特點和問題
國際服務貿易主要包括以下十四方面,作為國際貿易上的大國,日本在各個方面的成就都十分引人注目!
1.國際運輸;
2.國際旅遊;
3.跨國銀行、國際融資公司及其它金融服務;
4.國際保險和再保險;
5.國際信息處理和傳遞、電腦及資料服務;
6.國際咨詢服務;
7.建築和工程承包等勞務輸出;
8.國際電訊服務;
9.廣告、設計、會計管理等項目服務;
10.國際租賃;
11.維修與保養、技術指導等售後服務;
12.國際視聽服務;
13.教育、衛生、文化藝術的國際交流服務;
14.商業批發與零售服務;
日本是個資源小國,什麼都要買,靠國際運輸,日本把國際資源買進然後做成產品出口到世界各地,日本的製造業水平世界一流,日本的汽車、家電、機械暢銷全球。
以松下和索尼為代表的電器製造企業,世界著名,豐田車、尼桑車、本田車暢行在世界各地,傳統的財團三菱、住友等更是把自己的品牌產品推銷到了全世界,他們的銀行依靠日本國民的巨額存款,改變了世界金融市場格局。日本的高科技實力一直是僅次於美國的,日本的搞科技產品聞名世界……
5. 如何提高中國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
提升我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對策和建議:
第一,大力發展服務貿易,縮小與貨物貿易的差距。
第二,優化服務貿易結構。
第三,促進服務貿易區域協調發展。
第四,拓寬服務貿易市場,增加貿易夥伴。
第五,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強化管理職能。
服務貿易是當今國際貿易中發展最為迅速的領域,它已成為一國經濟的新的增長點。總的來說,我國的服務貿易發展態勢良好,並將成為今後我國外貿發展的重要領域。提升我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是我們必須要深入研究和加快解決的一個十分緊迫的問題。
6. 國際服務貿易——選擇某一服務行業或產品,分析中國進出口貿易的情況。
農產品、機電產品、服裝類產品等等,看你對哪方面更熟悉或者更便利
7. 中國國際服務貿易發展原因
國際服務貿易迅速發展的原因
當代國際服務貿易迅速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世界經濟結構發生了歷史性 的變化。20 世紀 60 年代起步的新科技革命加速了這種歷史演變的進程,從 而導致世界貿易結構和人們社會生活方式的改變。具體來說,當代國際服務 貿易的發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世界產業結構的重心向服務業偏移。 按照發展經濟學的經濟增長階段論的說法,隨著國家經濟能力的增長,
該國的產業結構將依次提升,逐步由農業經濟過渡到工業經濟,再由工業經 濟發展到服務經濟。本世紀 60 年代初,主要西方工業化國家都已完成了本國 的工業化進程,開始步入後工業化的發展階段,即國內經濟重心向服務業偏 移。新科技革命的介入為這種經濟結構的轉型提供了杠桿,從而加速了這一 進程。
根據統計,1960—1985 年間,西方主要國家的服務業就業人數占整個就 業人口的比重由 51.6%上升到 60.7%,其中美國從 57.2%上升到 65.8
%,歐共體國家從 43.4%上升到 56.8%,日本從 40.9%上升到 54.4%。
甚至在西方發達國家之後才發展起來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如亞洲「四 小龍」等,也都自本世紀 80 年代以來不斷地提升自己的產業結構,把國內加 工製造業等勞動和資本密集型的基礎產業轉移至發展中國家從事跨國經營, 利用這些國家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另外,從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來看,
1994 年服務業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美國已高達 69%,法國為 67%,
英國為 62%,德國 59%,日本 56%。這些比例清楚表明,西方國家為適應
21 世紀的發展,已經大幅度地調整自己經濟的產業結構,由工業經濟轉變為 服務經濟,如美國僅金融業一項就占其國民總產值的 25%。
由各國經濟能力增長所帶動的產業升級使得世界產業結構發生大規模的
調整。在這一過程中所形成的新的世界經濟結構不平衡,導致了對國際服務 的更大規模的需求。與此相適應,全球服務性產業的貿易總額才有了高速增 長的潛力。另外,服務產業的發展也越來越專業化,規模也趨於擴大。規模 的擴大和專業化程度的提高提升了服務業的生產率,從而刺激向國外輸出, 增加了國際市場的服務的供給。
(2)商品貿易和國際投資增長的帶動。 同國際貨物貿易直接關聯的傳統服務貿易會隨著世界商品貿易的增長和
自由化而在規模上擴大並在數量上增加,而國際投資的迅速擴大和形式多樣 化,同樣會使得廣義服務貿易項目的投資收益(股息、利息、利潤)流量加 大。
在戰後關貿總協定組織的貿易自由化原則的帶動下,世界各國通過雙邊 和多邊的國際協調和談判,逐步形成了有序運行的國際商貿體系,為各國的 商品貿易和投資提供了良好的國際市場環境,推動了貿易和投資的迅速增 長。
戰後半個多世紀以來,除了最初的幾年各國都處於戰後經濟恢復狀態之 外,自 50 年代起,國際商品貿易流量就開始不斷擴大。以世界貨物貿易出口
總值為例,1950 年總計為 611 億美元,1960 年為 1280 億美元,1970 年為 3120 億美元,1980 年為 19946.68 億美元,1990 年則達到 33949 億美元,40 年 時間增長了近 56 倍,遠遠超過了世界工業生產和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 在商品貿易高速增長的帶動下,同貨物進出口直接關聯的傳統服務貿易項目 如國際運輸服務(海運、陸運和空運)、國際貨物保險、國際結算服務等, 都相應地在規模上、數量上成倍地增長。
國際投資帶動國際服務貿易的迅速增長可以從 4 個方面說明:1)速度帶 動。國際直接投資自 20 世紀 70 年代開始快速增長,到 80 年代達到高潮,從
1983 年到 1990 年這類投資的增長速度是世界生產總值增長速度的 4 倍,是 全球國際貿易增長速度的 3 倍。這種增長勢頭在 90 年代初因世界性經濟衰退 而有所減慢,但自 1993 年起又開始恢復。2)國際直接投資帶動國際間接投 資和國際貿易(貨物和服務)額的增長。因為國際直接投資的主要形式是跨 國公司,而世界貿易額的約 1/3 是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3)國際投資收益 作為要素服務項目,其迅速擴張本身就構成海外服務貿易流量的擴大。4)國 際直接投資的產業向服務業傾斜。1975 年到 1990 年間,西方國家在第一產 業和第二產業的國際投資比重都有所下降,而對服務業投資的比重卻從 31.4
%上升到 48.4%。由於服務的生產和消費是同時進行的,因此服務業的跨 國直接投資必然驅動國際服務貿易的進一步國際滲透。
(3)新科技革命的有力推動。
新科技革命,特別是 20 世紀 60 年代以來的信息技術革命,有力地推動 了國際服務貿易的迅猛發展。首先,高新技術的發展廣泛應用到了服務產業, 使許多原先「不可貿易」的服務轉化成「可貿易」的服務,從而使國際服務 貿易的種類增加,范圍擴大,例如一些傳統的教育服務、健康服務一向被認 為是「不可貿易」的服務,現今可被儲存在磁碟或軟體中進行買賣。信息技 術和通訊的發展,促使銀行、保險、商品零售等得以在全球范圍內開展業務。 由於交通條件的改善,工業組織和勞動市場得以改組,為跨國界提供服務帶 來了機遇。新信息技術使得日益一體化的跨行業公司能夠分散其生產基地, 刺激服務的專業化生產,並從中享受規模經濟效益。其次,科學技術革命加 快了勞動力和科技人員的國際流動,因為每一次科技革命必然更進一步推動 生產的自動化、機械化,這就促進了專業科技人員和高級管理人才向其他國 家流動,為發展中國家所引進,推動國際服務貿易流量擴大。最後,隨著科 技的進步,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逐漸向電子、航天技術及生物工程等高科技 產業轉移,把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再轉移到我國 大陸、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使這些國家和地區能夠利用本地區豐富 廉價的勞動力資源,賺取外匯服務收入,形成大規模的境內服務輸出。所以, 科技革命帶來了國際服務貿易變革性的發展。
(4)社會生活國際化的促進。 由於戰後持久的和平和經濟的發展,世界各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
平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冷戰後意識形態的對立也有所緩和,加之交通、通訊 工具的便利,使得現代人的社會生活越來越國際化了。出國旅遊、接受教育 以及聘請專門人才,即使對於發展中國家的民眾來說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了。在過去的 40 年間,旅遊業成為國際上發展得最快的行業之一,許多發展 中國家也通過發展旅遊業而賺取大量的外匯收入。當然,社會生活國際化最 大的贏家還是西方國家。根據 1991 年美國的官方統計,當年美國的旅遊服務
收入居各服務項目(除海外投資收益)之首,為 487.57 億美元,向世界各 國學生提供教育服務的收入是 57.52 億美元。隨著各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同社會生活國際化相關的服務貿易將會有更長足的發展。
三、國際服務貿易與中國的服務業
國際服務貿易在國際經濟關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促使各國政府和學術 界加強對本國的服務業和產業結構升級的研究。在我國,服務業的較大發展 是自改革開放之後開始的,整個 80 年代以年平均 10。9%的速度增長,90 年代增長速度更趨加快。在發展速度大幅提升的同時,我國服務業的行業結 構也不斷更新和更趨多樣化,如咨詢業、房地產業、證券業、保險業、中介 服務業等新興行業迅速崛起,呈現一派繁榮景象。然而,與世界上發達國家 相比,或者與世界各國的平均水平相比,我國的服務業無論是在總體發展水 平上還是在所佔國際貿易比重上,都還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需要我們認真 地加以研究。
1.我國服務業的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服務業得到較快的發展。80 年代,服務業每年以
10.9%的平均速度增長,超過同期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 8.9%的增長速度。
90 年代以來,特別是鄧小平同志視察南方發表重要談話和「中共中央、國務 院關於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決定」頒布以來,我國的服務業有了更加快速的 增長,目前我國服務業的增加價值已超過國民生產總值比重的 30%左右,接 近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不過,從總體水平上看,我國服務業產值所佔 GNP 的比重仍是相當低的。當今世界上的高收入國家服務業產值占 GNP 的比重和 總就業人數的比重一般都在 65%以上,中等收入的國家也占 50%左右,而我 國僅接近於一般低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
當然,目前我國服務業的統計無論是在范圍上,還是在指標體繫上,都
很不健全,存在著許多漏計的情況,有一部分企業內部服務不能計入統計, 因此統計數字可能低於實際情況。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的服務業由於受長 期的計劃經濟體制的抑制,在生產和發育的各個方面都是相當不完善、相當 落後的,是一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應當重點發展的產業。
盡管我國服務業的發展起步較晚,但由於最近 10 多年來的加速發展,在
行業結構和所有制結構上呈現出了多樣性的產業群體。以交通運輸、郵電通 訊、金融保險等為主的傳統行業不斷擴大,其產值占服務業總增加值的 65% 左右,就業人數占服務業全部就業人數的 50%以上,從而構成我國服務業的 主體。另一方面,新興的服務行業如證券業、信息業、咨詢業、會計律師服 務業等,進入 90 年代以來也蓬勃興起。中國的兩家證券交易所,即上海證券 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都在 90 年代初設立,帶動起一大批同證券業發展相 關的服務企業。信息業、咨詢業隨著經濟規模和經濟活動的擴大以及科學技 術日新月異的發展,也開始步入迅速發展的階段,90 年代以來,全國專門的 咨詢和信息處理的服務機構已超過 4000 家,它們在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加強 產品競爭力,提高科研效率和創新能力方面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截止 1991 年,全民所有制單位中服務業的就業人員為 45.1%,城鎮集體所有制單位 中服務就業人數比重為 36%,而城鎮個體勞動者中從事服務業的人數竟占就 業人數的 82.1%。這說明,服務業的興起和發展,為各種所有製成分的經 濟活動開辟了一個廣闊的空間。
不過,從總體上看,我國服務業的發展不僅總體水平較低,而且其行業
結構也屬於明顯的低發展階段結構,其基本特徵是,勞動密集型服務業企業 居主導地位,技術和知識密集型服務業企業所佔比重十分低,以至於人們習 慣於把服務業就業視作解決企業富餘人員的渠道,其實這是我國服務業行業 水平低給人們造成的誤解。盡管如此,我國服務業在某些部門也具有一定的 優勢,如在航運、衛星發射服務、工程建設服務等部門都有著相當的優勢和 發展潛力。勞動力便宜且訓練有素是我國拓展海外服務市場的最大優勢。如 何在國際服務貿易這一新興領域充分利用我國的現有優勢,是我國政府和學 術界應當認真研究的問題。1993 年我國商品出口已居世界第 11 位,但服務 的出口則只佔第 27 位,當年我國商品出口額佔世界總量的 2%左右,而服務 出口僅佔世界服務出口總額的 0.5%。這說明我國服務業的外向型發展是一 個相對落後的領域,應當加強這方面的工作。
2.我國服務業發展落後的原因
我國服務業發展落後於世界平均水平的根本原因在於傳統計劃經濟體制 的抑制。服務業的高度發展歸根結底依賴於人類經濟活動的社會化、專業化 和市場體系的高度發達。而傳統體制恰恰在這些方面抑制了服務業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的服務業迅速恢復和發展的實踐也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這一 點。
改革之前,我國實行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在這種體制下,微觀經濟主
體含義的企業和組織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形形色色的生產單位和事業單 位,各單位之間相互封閉,不論規模大小,都自成系統。各經濟單位由於不 可能從社會方面得到服務提供,因此只好眼睛向內,自辦服務體系,形成「大 而全」或「小而全」的經濟單位格局,任何一項國家計劃的投資項目,都必 須把配套的服務設施投資考慮在內,使傳統的全民所有制企業和事業單位背 上了沉重的包袱。一方面由於各經濟單位得不到高質量的生產和社會服務而 影響了產品的進步,另一方面由於企業或事業單位自身背著一個「小社會」 而造成機構臃腫,人浮於事,增加了企業的開支和管理上的負擔,難以全力 發展生產,阻礙了生產效率的提高。
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另一重要特徵是消費的實物化傾向和福利化傾向。
在城市居民生活中,大量的職工生活消費和服務,不是採取市場經濟的購買 形式,而是採取產品經濟的福利形式分配給職工。在生活消費方面,最突出 的例子是住宅,它不是作為商品而是作為職工所享受的一種福利待遇。因此, 一方面住宅投資被打入企業生產成本,另一方面實際上成了職工的工資收 入,抑制了房地產業的生長,此外,城市改革起步以來,企業濫發實物的現 象也十分普遍,由於政府機構職工收入偏低所導致的折價供應經濟也在某種 程度上助長了實物消費的勢頭,抑制了正常的市場渠道的發展。
還有,居民生活服務消費中的隱蔽性補貼,如教育、醫療、養老等支出 都由國家包下來,在交通、郵電、保育、娛樂等方面,國家又給予廣泛的補 貼,這就大大壓縮了職工在非商品消費上面的開支。同時,大量醫療、養老 保險和部分教育服務在企業內部進行,實際上也誇大了第二產業的產值,縮 小了服務業的產值,使得服務價格低估。在過去相當長的一個時期里,錯誤 地認為勞務活動不是商品,不創造價值。在價格管理中一直把勞務價格稱作 「非商品收費」。我國服務業中交通運輸價格、郵電資費、醫療收費以及飲
食、服務、修理等長期統一定價、統一管理,收費標准幾十年不變,價格脫 離生產成本,也不反映市場供求關系。改革以來雖然作了一定的調整,但主 要還是補償性的,許多重要的服務行業仍然無力依靠自己的力量求得發展。 除以上這些體制原因之外,我國傳統的農業化社會歷史條件以及新中國 成立後城市發展與農村建設相分離的二元化經濟發展策略,也是造成我國服 務業發展落後的重要原因。農村勞動力不能向城市流動,只能滿足於自給自 足的生活環境,像我國這樣一個 75%的人口在農村的經濟體系中,服務業的
平均發展水平低下是十分自然的。
3.我國加快發展服務業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服務產業加快發展是生產力提高和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在我國經濟發 展從國內轉向國際、從計劃經濟過渡到市場經濟的過程中,為彌補服務產業 過去發展的不足,改善國內的產業結構,推動出口導向的外向型經濟,加速 發展服務業,提高服務業的總體水平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這主要表現在:
(1)加快發展服務業,可以促進市場充分發育,提高服務的社會化、專 業化水平,增強社會保障能力,有利於勞動、工資、價格、企業經營機制和 流通體制等一系列改革順利實施,有利於經濟進一步國際化,更多地吸引外 資,有利於精簡機構,提高效率,逐步改變機關、企業和事業單位辦社會的 狀況,為改革開放在更廣闊的領域向縱深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
(2)我國工業經濟效益差,農業市場化率低,流通不暢,財政收支困難,
嚴重地制約了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產生這些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經濟 的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結構的不合理主要表現在服務業不適應第一和第二 產業發展的需要。服務業投入少。見效快、社會效益好,加快發展服務業, 既可以調整三次產業的比例關系、優化國民經濟結構,又是緩解經濟生活中 深層次矛盾和促進經濟更快發展的一個有效途徑。
(3)我國每年都將有大批新成長的勞動力和從第一、第二產業轉移出來
的勞動力需要安置。服務業在吸納勞動力就業方面具有深厚的潛力:行業多、 門類廣、勞動密集、技術密集、知識密集的行業並存,能夠吸收大量的和不 同層次的各類人員,特別是可以容納大量的科技、專業人才。加快發展服務 業是緩解我國日益嚴峻的就業壓力的主要途徑。
(4)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收入的提高,人民群眾不僅在衣、食、住、行、
通訊、衛生和生活環境等物質生活的各個方面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而 且在文化娛樂、廣播電視、圖書出版、體育保健、旅遊休閑等精神生活方面 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只有加快發展服務業,才能適應人民群眾日益 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
(5)服務業的全球市場正在迅速發展,而且變得越來越復雜了。除了服 務與商品之間的傳統區別外,服務業之間的區別也越分越細,尤其在發達國 家和地區更是如此。計算機、信息、電報電傳和電子郵遞等業務同傳統電信 服務的界線變得日益模糊。服務業的這種向高新技術水平發展的趨勢,既給 我國服務業的發展帶來了挑戰,同時也形成了機遇。加入國際貿易組織是我 國既定的經濟國際化目標,在國際服務貿易總協定的原則下同他國實現平等 互利的服務貿易往來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我們願意承擔相應的國際義務,同 時也應享受協定所賦予的經貿權利。這顯然意味著對於我國服務業的發展戰
略的設想,應該放在國際產業競爭的總體環境下,進行思考。
4.我國服務業應積極參加國際服務貿易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世界經濟格局的演變,為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利 用多邊貿易體制來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從世界各國經濟 發展的歷史經驗來看,經濟國際化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步入經濟現代化的重要 標志,也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實現經濟現代化發展的必經階段。由於服務貿易 成為國際經貿關系中最有發展潛力的新領域,服務業在世界經濟和貿易中發 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國積極參與世界服務貿易對於促進我國經濟 的國際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般來說,服務性產業有兩個重要的特點:(1)市場需求有廣泛的世界 性,產業發展在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同時滿足國際市場的需求,換句話說, 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往往是合而為一的,像旅遊業、金融服務業、保險業、 咨詢服務業等服務產業的市場屬性本身就是國際化的;(2)服務性產業的國 際競爭比較優勢主要是技術、知識和管理,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生產成本, 這就是說,服務性產業是知識密集型的高新技術產業。這種知識密集型的產 業在目前經濟國際化的進程中受到的制約少,可以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同時接受。正是由於服務性產業的這兩個特殊的經濟屬性,世界上經濟發展 比較高的國家和地區,在把第一、第二產業不斷向外轉移的背景下,卻大力 提升自己的服務性產業的經濟比重和質量水平,以期在國際產業競爭中保持 競爭優勢。
由於長期受計劃經濟思想的影響,我國經濟理論界和實際經濟部門普遍
對服務業存在著一些認識上的偏差,不能認識到服務業的高度發展同經濟國 際化之間的關系,僅僅滿足於抓第一、第二產業的外向型經濟,而不能夠從 世界經濟結構和貿易結構演變的高度,透視我國服務業高質量、高水平的加 速發展,積極參與國際服務貿易競爭對於提高我國經濟總體發展水平的重要 戰略意義。
從總體上看,我國的服務業比較落後,但某些部門在國際上也佔有一定
的優勢,如在航運、衛星發射服務、工程建設和勞務輸出等部門就有相當的 優勢和發展潛力。改革開放以來的對外經貿實踐證明,有條件地開放我國的 市場,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吸收國外技術、資金和管理經驗的機會。服務業 的對外開放,參與國際競爭,必將對我國經濟和人民的生活產生巨大的、具 有深遠意義的影響。同時,要參與國際服務貿易競爭,享受各種貿易優惠和 保障,就必須承擔相應的義務。因此,應根據我國的具體情況,選擇部分有 國際競爭力的服務業市場對外開放。自參加「烏拉圭回合」的《服務貿易總 協定》的談判以來,我國根據現行的政策法規,就航運、專業服務、銀行業、 廣告、旅遊、近海石油勘探等 6 個服務部門的逐步開放作出了承諾,目的是 引進外部競爭的壓力,促進我國服務業的發展和競爭力的提高,以便最終確 定我國的服務業在全球服務貿易中的國際地位和份額。
8. 服務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
服務貿易最早是服務於實物貿易的,現在服務貿易領域逐漸拓寬,不止服務於傳統貿易,更創造了一個新的領域-與傳統貿易分離專業提供服務的貿易。
9. 求中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分析的文獻綜述
摘
要:總結常用來測度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指標體系,綜述影響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因素和提升競爭力的對策,並進行簡要的評價。通過各種指標對中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測度,中國服務貿易整體競爭力較弱、行業間存在較大差異的觀點已得到眾多研究者的認同。從各個角度探討影響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因素,並提出提升中國服務貿易競爭
力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研究綜述
隨著服務貿易在貿易中的重要性不斷增加,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問題開始逐漸引起國內眾多研究者的關注。研究者們大多是從三個方面對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進行研究的。首先,利用各種指標測度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現實水平;其次,分析影響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因素;最後,提出提升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對策建議。
一、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測度
(一)測度指標
研究者們用來測度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指標有出口額在世界的排序、國際市場佔有率、進出口行業結構、比較優勢指數、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顯示性競爭優勢指數等,其中運用較多的指標是比較優勢指數和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
一個國家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強弱直接表現為一國服務出口在世界市場上的佔有份額(康承東,2001),因此出口在世界的排序和國際市場佔有率不失為兩個最簡單、直觀的服務貿易競爭力評價指標。在服務貿易的進出口結構中,若勞動、資源密集型服務行業的出口比重大,服務貿易競爭力常較弱,若知識、資本、技術密集型行業的出口比重大,則貿易競爭力較強。
比較優勢指數是指一國出口貿易減去進口貿易的差額占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比重,該指數的數值越大表示越具有競爭力。該指數的優點在於作為一個與貿易總額的相對值,它剔除了通貨膨脹、經濟膨脹等宏觀總量方面波動的影響,即無論進出口的絕對值是多少,它均介於±1之間,因此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家之間是可比的。但該指數只能用於貿易發展到一定階段、在國際市場上充分競爭的國家或行業,開展貿易伊始,若在僅有出口或進口的情況下採用該指數會得到片面的結論。同時,該指數僅包含一國出口和進口的因素,實際上是該國出口與進口的比較,並不含有世界市場的規模因素,不能反映各國在世界市場上的影響力。
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由根據顯示性比較優勢原理提出,是指一經濟體某種商品或服務的出口在該經濟體出口總額中所佔的份額與世界貿易中該商品或服務占總貿易額的份額之比。這個指數反映了一個國家某一產業的出口與世界平均出口水平比較來看的相對優勢,剔除了國家總量波動和世界總量波動的影響,較好地反映了該產業的相對優勢。RCA指數大於1,說明該產業處於比較優勢,小於1則相反。該指數盡管包含有世界市場規模的因素,但其僅就出口方面來衡量一國商品或服務的競爭力,雖然一國在某一商品或服務上具有較大的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該國若對該種商品或服務的進口量遠大於自身的出口量,顯然該國在該種產品或服務的貿易上仍是不具備競爭力的,這是該指數用來測度貿易競爭力的缺陷。
為了消除進口的影響,設計了顯示性競爭優勢指數,即從出口的顯示性比較優勢中剔除進口的因素,從而得到某產業的真正競爭優勢。顯示性競爭優勢指數的計算公式為:
顯示性競爭優勢指數=EAi/EA-IAi/IAEWi/EW式中:EAi表示A國i產品出口總額,EA表示A國所有產品出口總額,IAi表示A國i產品進口總額,IA表示A國所有產品進口總額,EWi表示世界i產品出口(或進口)總額,EW表示世界所有產品出口(或進口)總額。顯示性競爭優勢指數小於0,說明A國i產品有競爭劣勢,大於0,有競爭優勢,值越大,競爭優勢越明顯。從上述公式可以看出,顯示性競爭優勢指數綜合了比較優勢指數和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的優點,包含了一國進口、出口和世界市場規模的因素,在剔除宏觀總量波動影響的同時,能夠反映各國對世界市場的影響,且不同時期、不同國家之間可比。因此,測度一國服務貿易競爭力時應更多的採用該指標。然而,該指標並沒有引起國內足夠的重視,僅有少數研究者採用。
(二)測度的對象與結果
許多研究者對中國服務貿易整體競爭力情況進行了測度,大多表明中國服務貿易的總體水平不高,整體國際競爭力較差。經過測度,張蘊如指出,20世紀90年代與80年代相比,中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甚至出現了下滑的趨勢。董小麟等認為,加入WTO後,盡管中國服務貿易的競爭力較弱,比較優勢指數已呈現小幅升勢,說明我國的服務貿易在激烈競爭這一困難環境中還是不斷升級的,但競爭力較弱的情況在近期仍不會有明顯改善。研究也表明十三個服務部門間發展是不平衡的,國際競爭力存在較大差異。中國服務貿易出口結構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在資本密集、技術密集和知識密集的服務貿易領域,國際競爭力較低。
孫江明和蘇琴對運輸這一部門的貿易競爭力進行了測度與國際比較,結果表明中國運輸貿易出口競爭力極弱。康承東認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遠洋集裝箱運輸方式的盛行,這項服務越來越向資本、技術密集型服務方式轉變,而中國在資本、技術兩方面基礎較為薄弱,是致使中國運輸服務貿易劣勢凸現的原因。董小麟等通過對中國旅遊服務貿易競爭力進行測度與國際比較後認為,中國旅遊服務貿易有一定的競爭力,但與傳統的歐美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些差距,中國要成為旅遊強國,要大力發展旅遊業,進一步促進旅遊服務貿易的發展。
鄭吉昌等對浙江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測度分析表明,浙江服務貿易國際市場佔有率低,出口以勞動密集型服務為主,服務貿易總體比較優勢指數在大多數年份為負值,處於競爭弱勢。范純增等對上海服務貿易競爭力進行了國際比較,認為上海服務貿易規模小,整體競爭力較差,行業競爭力差異也十分明顯。趙書華等的測定表明,北京市服務貿易的發展水平居全國前列,其發展狀況影響著全國的整體水平;在全國服務貿易處於比較劣勢的大背景下,北京市服務貿易整體上存在著微弱的比較優勢,具有一定的國際競爭力;進口以知識、技術密集型服務為主,出口以勞動密集型為主,但出口面知識、技術密集型服務貿易發展較快,其中北京市金融服務、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咨詢服務的比較優勢逐漸增大,國際競爭力明顯提高。
二、影響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因素
對影響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因素的探討,多在邁克爾•波特競爭優勢理論的框架下進行。郭海虹就進行了這方面的工作。張岩根據該理論所進行的分析認為,影響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不利因素有:制度因素的制約;高等要素相對貧乏,人力資本狀況欠佳;相關產業缺乏有效支持;企業組織、戰略與競爭度有欠缺;缺少能與國外企業相抗衡、「跨國經營」的服務企業集團;政府方面的重視也不足。鄭吉昌等以此理論為框架,結合服務貿易的特徵,也研究了影響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因素,並就分析的結果對「鑽石模型」進行了修正,建立了服務貿易競爭力模型。范純增和於光指出,波特「鑽石」理論中六大因素的組合和動態作用過程決定了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來源、實力和持久性。他們指出,在服務貿易競爭力的不同階段,其具體的決定因素有明顯的差異;在要素驅動階段,服務貿易競爭力主要表現為傳統的資源優勢;在投資驅動階段,服務貿易競爭力主要依靠資本實力;在創新驅動階段,主要依靠創新和差異化形成競爭優勢。萬紅先認為,影響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關鍵是服務業的競爭力。因此,她根據中國的國情對波特的模型進行了改造,把波特認為的輔助因素政府放在了鑽石的中央作為第五個基本因素,給出了中國服務業國際競爭力的鑽石模型。之所以這樣,她認為波特的鑽石模型是以發達國家的市場經濟為基礎的,而我國目前還處在向市場經濟的轉型時期,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仍然很大,而且政府因素能激發和控制其他四個基本因素。宋瑛等也從波特理論出發分析了構成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因素。
有的研究者從其它角度探討了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影響因素。李懷政認為,一國服務貿易能否構建國家競爭優勢,關鍵取決於它是否擁有充裕的高等要素及其優越的要素生成機制。賀衛和伍星等選取人力資本、城市化水平和外商直接投資作為三個自變數,因變數是作為衡量中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指標的中國服務貿易出口額,進行相關分析和多元回歸後認為,現階段,中國人力資本、城市化和外商直接投資通過改善資源稟賦質量而對中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的影響,並且人力資本因素的影響最大,城市化因素的影響次之,外商直接投資因素的影響最小。蔡茂森和譚榮認為服務貿易的開放度、服務業發展水平、外商直接投資的規模將是服務貿易競爭力最主要的影響因素。伍再華認為,中國第三產業發展滯後,長期「重製造、輕服務」的政策導向客觀上造成服務貿易發展相對緩慢,中國服務貿易結構不合理,服務貿易法律法規不健全,服務貿易管理落後等,都是造成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較弱的原因。
三、提高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對策
康承東提出,要加強服務貿易戰略研究,在確定服務貿易戰略時,中國不僅應進一步發揮傳統的比較優勢,也應以國際市場需求為導向,創造新的競爭優勢。他認為要打破壟斷,擴大對外交流與合作,為此,一方面要通過競爭深化改革,完善服務業的市場體系和競爭機制,另一方面要在競爭中擴大對外合作與交流,促進服務業的技術進步和素質提高。同時,他還提出要充分發揮政府的組織、協調功能,應對中國一些缺乏競爭力的幼稚服務業、高新技術服務業和戰略性服務業進行有效保護,應加強政府間的談判與協作。
郭海虹是從企業創新和政府作用的角度來說明中國應如何提升服務貿易競爭力的。他認為服務企業應有不畏風險的創新精神;要建立創新環境預警系統;企業創新應以國內為本,注重國內需求的開發;國內企業還要加強與國外企業的合作,引進國外新興服務種類、先進的服務技術和營銷理念。他指出政府應切實加強國內服務生產要素的培育和流動,增加對教育、科研和開發等諸多推進要素的投入;應避免輕服務重產品的傾向,並給予服務業的發展以適當的政策傾斜和優惠;要建立和完善科技項目的評估機制,為技術的產業化奠定基礎;應進一步加強服務貿易法制建設,在建立和完善服務貿易立法體系時也要注意與國際接軌。
李懷政認為,政府應加速健全高等要素的生成機制,努力提高高等要素的供給能力;應充分發揮政府的孵化能力、激勵作用,審慎建立國際服務貿易產業救濟和保護機制;應穩步推進需求結構升級,提高服務消費比重。鄧世榮也提出了類似的建議,並主張要鼓勵民間資金進入服務業,多渠道擴大中國服務貿易規模。張蘊如還認為政府應引導和規范服務產業形成行業協會、自律工會等自律性中介組織,增強業內協調能力。
王紹媛提出,要制定合理的產業發展戰略,中國的服務業發展戰略應該符合中國的國情,應正確處理好三次產業間的關系,處理好傳統服務業與新興服務業的發展關系。他認為要創新服務業發展的制度安排,劃清市場經營與行政管理的界線,在宏觀上採取有利措施,保證政府把有限資源集中用於基礎性第三產業上。認為要建立有實力的大型服務企業,為此,政府應進行全局性規劃和調配,引導生產要素向大型服務企業集中,給予政策傾斜,在承認和保障地區和部門即得利益的基礎上建立以資產為紐帶的聯合體,形成一批實力較強、影響較大、有較強競爭力的服務企業集團,並給予發展服務貿易的合理優惠和合法補貼。他還提出要實施品牌戰略,應該綜合運用經濟手段,鼓勵、扶持服務名牌企業進入新興服務行業,在確定重點服務品牌時,也要協調好與第三產業結構調整的關系;要「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發展服務貿易。
賀衛和伍星等就如何推動人力資本積累、城市化可持續進程和外商直接投資有效吸收和利用等提出了政策建議,以此來提高中國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的競爭力。他們認為,要加強制度供給,促進人力資本積累,應逐步建立多元化的人力資本投資機制,應建立人才自由流動的人力資本市場。在推進城市化、為服務業發展提供需求和發展空間方面,他們認為,中國的城市化必須採取以發展大城市為主導的模式,必須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在提高外資利用效率、優化資源稟賦質量方面,他們指出,有效利用外資首先要打破壟斷,創造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要加強國內企業學習和吸收的能力。楊亞梅(2005)也從利用外資、推進城市化進程等方面提出了提升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對策。
四、總結
通過各種指標對中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測度,中國服務貿易整體競爭力較弱、行業間存在較大差異的觀點已得到眾多研究者的認同。研究者們也從各個角度探討了影響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因素,並提出了提升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對策建議。建議既有宏觀服務貿易戰略、政府作用方面的,更有微觀企業創新方面的;不僅涉及要素培育、要素形成機制、要素市場完善,涉及服務需求結構升級和服務產品品牌建立,也涉及組建大型服務企業集團,形成行業協會、自律工會,推進城市化建設,擴大服務業利用外資,加強國際協調等,這些都對提升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政策制定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然而,對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測度多集中在整體競爭力方面,盡管有些研究者也對旅遊、運輸等中國傳統的服務貿易部門競爭力進行了單獨測定,對浙江、上海和北京等省市的服務貿易競爭力進行了單獨測定,但對新興服務貿易部門和深圳、廣州等服務貿易快速發展地市及服務貿易發展滯後地市競爭力的單獨研究還沒有開展,對這些部門和地市如何提高國際服務貿易競爭力的針對性對策更是少見,未來還應加強這方面的研究,並採用更加優良的指標(如顯示性競爭優勢指數)來測度中國的服務貿易競爭力。
參考文獻:
[1]蔡茂森,譚榮.我國服務貿易競爭力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5,(02).
[2]程大中.中國服務貿易顯示性比較優勢與『入世』承諾減讓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03 ,(07).
[3]程大中.中國服務貿易顯性比較優勢的定量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03,(08).
[4]鄧世榮.中國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4,(03).
[5]董小麟,董苑玫.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及服務業結構缺陷分析[J].國際經貿探索,2006,(06).
[6]董小麟,龐小霞.我國旅遊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國際比較[J].國際貿易問題,2006,(02).
[7]范純增,於光.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發展研究——兼論上海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發展戰略[J].國際貿易問題,2005,(02).
[8]郭海虹.競爭優勢理論對我國發展服務貿易的啟示[J].國際經貿探索,2005,(02).
[9]黃鵬.我國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以及入世後的發展前景分析[J].國際經貿探索,2003,(01).
[10]賀衛,伍星.我國服務貿易競爭力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5,(02).
[11]康承東.我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1,(11).
[12]李懷政.我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現狀與國家競爭優勢戰略[J].國際貿易問題,2003,(02).
[13]李懷政.中國服務貿易結構與競爭力的國際比較[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5,(12 ).
[14]李伍榮,余慧.服務業產業內貿易與中國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初探[J].現代財經 ,2005,(11).
[15]李曉鍾,張小蒂.我國對外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分析[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2004,(07).
[16]黎潔,趙西萍.論國際旅遊競爭力[J].商業經濟與管理,1999,(04.)
[17]盧映西.政府行為與轉軌國家金融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培育[J].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06,(02).
[18]卿前龍,孔雲龍.80年代以來中國服務出口競爭力的國際比較[J].國際經貿探索,2003,(05).
[19]沈明其.我國服務貿易開放的國際比較及對策[J].國際貿易問題,2004,(09).
[20]宋瑛.競爭優勢理論及其對我國服務貿易的啟示[J].國際貿易問題,2005,(01).
[21]孫江明,蘇琴.我國運輸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國際比較[J].國際貿易問題,2006,(04).
[22]譚小芬.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國際比較[J].經濟評論,2003,(02).
[23]田華,張偉.中國金融業國際競爭力[J].經濟縱橫,2003,(11).
[24]萬紅先.入世以來我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變動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5,(05).
[25]王慶穎.中國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實證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05,(01).
[26]王紹媛.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分析———基於進出口數據的指標分析[J].世界經濟 與政治論壇,2005,(01).
[27]王小平.服務業競爭力[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3.
[28]王小平.中國服務貿易的特徵與競爭力分析[J].財貿經濟,2004,(08).
[29]王雪,馬倩.我國服務貿易競爭力分析與對策研究[J].蘭州商學院學報,2006,(04).
[30]王粵.服務貿易——自由化與競爭力[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31]伍再華.基於競爭力視角下的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研究[J].經濟與管理,2006,(11).
[32]徐曉玲.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分析[J].江西社會科學,2005,(07).
[33]楊亞梅.我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探討[J].現代經濟探討,2005,(09).
[34]楊穎.試析我國服務貿易業國際競爭力[J].亞太經濟,2001,(03).
[35]殷鳳.世界服務貿易發展趨勢與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研究[J].世界經濟研究,2007,(01).
[36]張南.從服務產品特徵看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J].國際經濟合作,1996,(04).
[37]張向麗.中國教育服務貿易競爭力提升的對策研究[J].河南社會科學,2003,(03 ).
[38]張岩.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理論分析與對策[J].求索,2004,(03).
[39]張蘊如.中國服務業的開放度與競爭力分析[J].國際經濟合作,2002,(04).
[40]趙書華,李輝.中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定量分析[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2005,(01).
[41]趙書華,宋征.北京市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06,(02).
[42]鄭吉昌,夏晴.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相關因素探討[J].國際貿易問題,2004,(12).
[43]鄭吉昌,夏晴.浙江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與政策措施研究[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4,(05).
[44]周懷峰.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實證分析[J].經濟縱橫,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