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WTO有什麼規則
世界貿易組織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簡稱WTO) 作用: (1)多邊貿易和提供多邊貿易的談判所; (2)定期審議其成員的貿易政策; (3)加強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合作; (4)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都是可以大大提高本國的經濟實力的; (5)處理成員之間產生的貿易爭端,減少誤會。
㈡ 國際貿易新規則對傳統規則的深化和改革體現在哪些方面
生活越來越壓抑,你變得越來越不像自己,一個人站在悲催的風里
㈢ 論述題:當今國際貿易發展的新趨勢是什麼
答案:以貿易全球化為首要內容的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和商務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當前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和特點可以歸納為六個方面:1、國際貿易步入新一輪高速增長期,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愈加明顯;2、以發達國家為中心的貿易格局保持不變,中國成為國際貿易增長的新生力量;3、多邊貿易體制面臨新的挑戰,全球范圍的區域經濟合作勢頭高漲;4、國際貿易結構走向高級化,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發展方興未艾;5、貿易投資一體化趨勢明顯,跨國公司對全球貿易的主導作用日益增強;6、貿易自由化和保護主義的斗爭愈演愈烈,各種貿易壁壘花樣迭出。
以貿易全球化為首要內容的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和商務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深入分析和把握當前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和特點,對於我們科學決策,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把握好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機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國際貿易步入新一輪高速增長期,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愈加明顯
伴隨世界經濟較快增長和經濟全球化的縱深發展,當前國際貿易增長明顯加速,已經進入新一輪高速增長期。2004年,全球貨物貿易名義增長21%,創下25年來的歷史新高。在世界經濟強勁增長、國際市場對能源原材料商品需求旺盛以及美元貶值因素的影響下,全球貨物和服務貿易呈現出高速增長態勢。全球貿易的高速增長既是科技進步、生產力提高、國際分工深化的共同結果,同時它又促進了世界生產。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貿易的增長率連續超過世界生產的增長率,導致世界各國的外貿依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二)以發達國家為中心的貿易格局保持不變,中國成為國際貿易增長的新生力量
美、歐、日三大經濟體既是世界經濟的主要力量,在國際貿易中也居於主導地位。目前,發達國家已經占據世界貨物出口70%以上的份額和服務貿易90%以上的份額,更為重要的是,發達國家通過開展區域貿易合作和控制多邊貿易體制來主宰國際貿易秩序,並在國際交換中獲得了大部分貿易利益。
中國是近年來國際貿易增長中顯眼的「亮點」,表現為中國不僅在全球貿易總量中的份額和排名不斷攀升,而且對全球貿易增量的貢獻也更為顯著。2004年,中國對外貿易額達到11548億美元,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德國的第三大貿易國,佔全球貨物貿易總額和增量的比重分別達6.4%和20%。
(三)多邊貿易體制面臨新的挑戰,全球范圍的區域經濟合作勢頭高漲
2004年8月1日,世貿組織147個成員就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框架達成了協議,但協議的內容較為原則和籠統,各成員在農業、非農市場准入等問題上仍存在很大分歧。2005年是多哈回合談判的關鍵一年,發達成員和發展中成員將在12月香港部長會議上就主要議題的實質內容進行談判。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各種區域貿易協定紛繁多樣、成員交叉重疊,一些貿易協定已超出傳統的降低貿易和投資壁壘的范圍,這對多邊貿易體系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同時,以區域貿易安排為主要形式的區域經濟合作加速發展,並呈現出不少新的趨勢:一是區域貿易安排迅猛發展。二是主要貿易大國都在追求區域貿易安排的主導權。三是區域貿易安排成員間的貿易比重進一步上升。2004年,區域內貿易總量占國際貿易總量的比重已超過50%。四是國家之間的競爭正在向區域經濟集團之間的競爭轉變。區域貿易安排已經成為各國爭取市場資源、擴大發展空間、提升國際地位的戰略手段。
(四)國際貿易結構走向高級化,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發展方興未艾
國際貿易結構的高級化與產業結構的升級互為依託,其變化趨勢有以下兩個突出特點:一是伴隨著各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全球服務貿易發展迅猛。近20多年來,國際服務貿易規模已經從1980年的3600億美元擴大到目前的2.1萬億美元,佔全球貿易的19%。在行業結構上,服務貿易日益向金融、保險、電信、信息、咨詢等新興服務業傾斜,傳統的運輸業、旅遊業所佔份額持續下降;在地區分布上,發展中國家服務貿易所佔份額繼續擴大,東亞地區的增長尤其顯著。二是高技術產品在製成品貿易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尤以信息通訊技術產品出口增長最快。同時,由於跨國公司紛紛把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近年來發展中國家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佔全球的比重快速上升。
(五)貿易投資一體化趨勢明顯,跨國公司對全球貿易的主導作用日益增強
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生產要素特別是資本在全球范圍內更加自由地流動,跨國公司通過在全球范圍內建立生產和營銷網路,推動了貿易投資日益一體化,並對國際經濟貿易格局產生了深刻影響。一是跨國公司已成為全球范圍內資源配置的核心力量。目前世界上的跨國公司已達6.2萬家,它們不僅掌握著全球13的生產和70%的技術轉讓,更掌握著全球23的國際貿易和90%的外國直接投資。二是國際貿易競爭從以比較優勢為主,轉變為以跨國公司數量和在國際范圍內整合資源的能力為主。這就意味著,一個國傢具備國際競爭優勢的企業越多,就越可以在國際分工中更多地整合別國的資源。三是國際貿易格局由產業間貿易轉向產業內貿易、公司內貿易為主。主要表現為,中間產品、零部件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增加。四是跨國公司產業轉移不斷加快,加工貿易在整個國際貿易中的比重持續提高,已成為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的增長點。
(六)貿易自由化和保護主義的斗爭愈演愈烈,各種貿易壁壘花樣迭出
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世界各國經濟交往愈加頻繁,貿易自由化已是不可逆轉的潮流。但是隨著國際貿易規模不斷擴大,貿易摩擦產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當前,各國經濟景氣的不均衡性、區域貿易集團的排它性、貿易分配利益的兩極化等都是造成貿易保護主義層出不窮的重要原因。
當前世界已進入貿易爭端的高發期,並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基於戰略利益考慮而引發的貿易摩擦增多。二是貿易保護的手段不斷翻新。各種技術壁壘成為貿易保護的新式武器,知識產權糾紛成為國際貿易爭端的重要方面。三是摩擦從單純的貿易問題轉向更為綜合的領域。社會保障問題、匯率制度問題等已成為摩擦的新領域,資源摩擦與貿易摩擦交互作用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四是中國已成為國際貿易保護的最大受害國。從1995年開始,中國已連續10年成為遭受反傾銷最多的國家。
我國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對策思考
(一)處理好、發展好大國經貿關系,拓展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空間。美、歐、日、東盟、俄既是全球的貿易大國(集團),也是我國重要的經貿合作夥伴。2004年,我國與歐盟、美國、日本和東盟的貿易額均超過1000億美元,分別達到1773億美元、1696億美元、1679億美元和1059億美元,占據我國外貿總額的半壁江山。目前中俄貿易規模雖然相對較小,但雙方在油氣和礦產資源、高技術等領域的合作前景十分廣闊。深入推進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貿關系向更高層次和更廣領域發展,事關我國對外經濟工作的大局。
(二)積極發展區域經濟合作和多邊經貿關系,推動建立有利我經濟發展的全球自由貿易體制。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具有重大的經濟政治意義。我們要認真落實中國—東盟自貿區貨物貿易協議。繼續推動上海合作組織各成員國在經貿合作方面取得新進展。一個更具開放性的全球多邊貿易體制,符合包括中國在內的世貿組織各成員方的長遠利益。我們要積極推動世貿組織多哈回合談判,在多邊經貿體制中發揮建設性作用。做好世貿組織首次對華貿易政策審議的應對及與世貿組織申請加入方談判的工作。積極參與聯合國等多邊國際組織的活動,進一步發揮我在聯合國貿發會議、開發計劃署等機構中的作用。
(三)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著重推進高技術產品和服務出口。我國以數量增加為主的增長方式受到越來越多的制約,必須加快外貿從數量增長為主向以質取勝轉變。要繼續落實和完善出口退稅等各項政策,在確保出口穩定增長的同時,下大力氣轉變出口增長方式。狠抓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結構調整;深入實施科技興貿戰略,抓好高新技術產品、軟體和醫葯出口基地建設,重點支持汽車及零配件、船舶、鐵路設備、通訊產品、生物醫葯等產品出口,加快形成高新技術產品帶動機電產品出口,機電產品出口帶動外貿出口的格局;實施品牌發展戰略,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商品出口;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著重引進高端加工增值環節。同時,組織協調好國內急需的能源、重要原材料、關鍵技術和重大設備的進口。
(四)提高貿易摩擦和「入世」後過渡期的應對工作水平,營造有利於發展的外部環境。積極妥善應對貿易摩擦,維護國內產業安全和企業利益。完善貿易摩擦應對機制,做好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和貿易壁壘應對工作。繼續爭取更多國家承認我完全市場經濟地位。針對全球紡織品貿易取消配額後的新形勢,認真做好紡織品一體化應對。及時發布紡織品出口和紡織業投資信息,引導企業有序出口,防止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鼓勵行業自律。推動紡織業開拓國際市場從出口為主向出口與「走出去」相結合轉變,減少貿易摩擦。注重研究用好世貿組織規則,主動做好入世後過渡期應對工作。依法運用各種貿易救濟措施,保護國內產業。密切跟蹤貿易救濟措施實施後對國內上下游產業的不同影響,指導企業及時調整結構、增強競爭力。研究借鑒其他世貿組織成員相關法律和案例,科學規范案件調查與裁決程序。
㈣ 國際貿易發展趨勢如何
以貿易全球化為首要內容的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和商務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當前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和特點可以歸納為六個方面:1、國際貿易步入新一輪高速增長期,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愈加明顯;2、以發達國家為中心的貿易格局保持不變,中國成為國際貿易增長的新生力量;3、多邊貿易體制面臨新的挑戰,全球范圍的區域經濟合作勢頭高漲;4、國際貿易結構走向高級化,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發展方興未艾;5、貿易投資一體化趨勢明顯,跨國公司對全球貿易的主導作用日益增強;6、貿易自由化和保護主義的斗爭愈演愈烈,各種貿易壁壘花樣迭出。
以貿易全球化為首要內容的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和商務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深入分析和把握當前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和特點,對於我們科學決策,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把握好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機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國際貿易步入新一輪高速增長期,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愈加明顯
伴隨世界經濟較快增長和經濟全球化的縱深發展,當前國際貿易增長明顯加速,已經進入新一輪高速增長期。2004年,全球貨物貿易名義增長21%,創下25年來的歷史新高。在世界經濟強勁增長、國際市場對能源原材料商品需求旺盛以及美元貶值因素的影響下,全球貨物和服務貿易呈現出高速增長態勢。全球貿易的高速增長既是科技進步、生產力提高、國際分工深化的共同結果,同時它又促進了世界生產。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貿易的增長率連續超過世界生產的增長率,導致世界各國的外貿依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二)以發達國家為中心的貿易格局保持不變,中國成為國際貿易增長的新生力量
美、歐、日三大經濟體既是世界經濟的主要力量,在國際貿易中也居於主導地位。目前,發達國家已經占據世界貨物出口70%以上的份額和服務貿易90%以上的份額,更為重要的是,發達國家通過開展區域貿易合作和控制多邊貿易體制來主宰國際貿易秩序,並在國際交換中獲得了大部分貿易利益。
中國是近年來國際貿易增長中顯眼的「亮點」,表現為中國不僅在全球貿易總量中的份額和排名不斷攀升,而且對全球貿易增量的貢獻也更為顯著。2004年,中國對外貿易額達到11548億美元,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德國的第三大貿易國,佔全球貨物貿易總額和增量的比重分別達6.4%和20%。
(三)多邊貿易體制面臨新的挑戰,全球范圍的區域經濟合作勢頭高漲
2004年8月1日,世貿組織147個成員就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框架達成了協議,但協議的內容較為原則和籠統,各成員在農業、非農市場准入等問題上仍存在很大分歧。2005年是多哈回合談判的關鍵一年,發達成員和發展中成員將在12月香港部長會議上就主要議題的實質內容進行談判。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各種區域貿易協定紛繁多樣、成員交叉重疊,一些貿易協定已超出傳統的降低貿易和投資壁壘的范圍,這對多邊貿易體系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同時,以區域貿易安排為主要形式的區域經濟合作加速發展,並呈現出不少新的趨勢:一是區域貿易安排迅猛發展。二是主要貿易大國都在追求區域貿易安排的主導權。三是區域貿易安排成員間的貿易比重進一步上升。2004年,區域內貿易總量占國際貿易總量的比重已超過50%。四是國家之間的競爭正在向區域經濟集團之間的競爭轉變。區域貿易安排已經成為各國爭取市場資源、擴大發展空間、提升國際地位的戰略手段。
(四)國際貿易結構走向高級化,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發展方興未艾
國際貿易結構的高級化與產業結構的升級互為依託,其變化趨勢有以下兩個突出特點:一是伴隨著各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全球服務貿易發展迅猛。近20多年來,國際服務貿易規模已經從1980年的3600億美元擴大到目前的2.1萬億美元,佔全球貿易的19%。在行業結構上,服務貿易日益向金融、保險、電信、信息、咨詢等新興服務業傾斜,傳統的運輸業、旅遊業所佔份額持續下降;在地區分布上,發展中國家服務貿易所佔份額繼續擴大,東亞地區的增長尤其顯著。二是高技術產品在製成品貿易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尤以信息通訊技術產品出口增長最快。同時,由於跨國公司紛紛把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近年來發展中國家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佔全球的比重快速上升。
(五)貿易投資一體化趨勢明顯,跨國公司對全球貿易的主導作用日益增強
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生產要素特別是資本在全球范圍內更加自由地流動,跨國公司通過在全球范圍內建立生產和營銷網路,推動了貿易投資日益一體化,並對國際經濟貿易格局產生了深刻影響。一是跨國公司已成為全球范圍內資源配置的核心力量。目前世界上的跨國公司已達6.2萬家,它們不僅掌握著全球13的生產和70%的技術轉讓,更掌握著全球23的國際貿易和90%的外國直接投資。二是國際貿易競爭從以比較優勢為主,轉變為以跨國公司數量和在國際范圍內整合資源的能力為主。這就意味著,一個國傢具備國際競爭優勢的企業越多,就越可以在國際分工中更多地整合別國的資源。三是國際貿易格局由產業間貿易轉向產業內貿易、公司內貿易為主。主要表現為,中間產品、零部件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增加。四是跨國公司產業轉移不斷加快,加工貿易在整個國際貿易中的比重持續提高,已成為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的增長點。
(六)貿易自由化和保護主義的斗爭愈演愈烈,各種貿易壁壘花樣迭出
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世界各國經濟交往愈加頻繁,貿易自由化已是不可逆轉的潮流。但是隨著國際貿易規模不斷擴大,貿易摩擦產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當前,各國經濟景氣的不均衡性、區域貿易集團的排它性、貿易分配利益的兩極化等都是造成貿易保護主義層出不窮的重要原因。
當前世界已進入貿易爭端的高發期,並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基於戰略利益考慮而引發的貿易摩擦增多。二是貿易保護的手段不斷翻新。各種技術壁壘成為貿易保護的新式武器,知識產權糾紛成為國際貿易爭端的重要方面。三是摩擦從單純的貿易問題轉向更為綜合的領域。社會保障問題、匯率制度問題等已成為摩擦的新領域,資源摩擦與貿易摩擦交互作用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四是中國已成為國際貿易保護的最大受害國。從1995年開始,中國已連續10年成為遭受反傾銷最多的國家。
我國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對策思考
(一)處理好、發展好大國經貿關系,拓展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空間。美、歐、日、東盟、俄既是全球的貿易大國(集團),也是我國重要的經貿合作夥伴。2004年,我國與歐盟、美國、日本和東盟的貿易額均超過1000億美元,分別達到1773億美元、1696億美元、1679億美元和1059億美元,占據我國外貿總額的半壁江山。目前中俄貿易規模雖然相對較小,但雙方在油氣和礦產資源、高技術等領域的合作前景十分廣闊。深入推進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貿關系向更高層次和更廣領域發展,事關我國對外經濟工作的大局。
(二)積極發展區域經濟合作和多邊經貿關系,推動建立有利我經濟發展的全球自由貿易體制。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具有重大的經濟政治意義。我們要認真落實中國—東盟自貿區貨物貿易協議。繼續推動上海合作組織各成員國在經貿合作方面取得新進展。一個更具開放性的全球多邊貿易體制,符合包括中國在內的世貿組織各成員方的長遠利益。我們要積極推動世貿組織多哈回合談判,在多邊經貿體制中發揮建設性作用。做好世貿組織首次對華貿易政策審議的應對及與世貿組織申請加入方談判的工作。積極參與聯合國等多邊國際組織的活動,進一步發揮我在聯合國貿發會議、開發計劃署等機構中的作用。
(三)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著重推進高技術產品和服務出口。我國以數量增加為主的增長方式受到越來越多的制約,必須加快外貿從數量增長為主向以質取勝轉變。要繼續落實和完善出口退稅等各項政策,在確保出口穩定增長的同時,下大力氣轉變出口增長方式。狠抓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結構調整;深入實施科技興貿戰略,抓好高新技術產品、軟體和醫葯出口基地建設,重點支持汽車及零配件、船舶、鐵路設備、通訊產品、生物醫葯等產品出口,加快形成高新技術產品帶動機電產品出口,機電產品出口帶動外貿出口的格局;實施品牌發展戰略,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商品出口;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著重引進高端加工增值環節。同時,組織協調好國內急需的能源、重要原材料、關鍵技術和重大設備的進口。
(四)提高貿易摩擦和「入世」後過渡期的應對工作水平,營造有利於發展的外部環境。積極妥善應對貿易摩擦,維護國內產業安全和企業利益。完善貿易摩擦應對機制,做好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和貿易壁壘應對工作。繼續爭取更多國家承認我完全市場經濟地位。針對全球紡織品貿易取消配額後的新形勢,認真做好紡織品一體化應對。及時發布紡織品出口和紡織業投資信息,引導企業有序出口,防止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鼓勵行業自律。推動紡織業開拓國際市場從出口為主向出口與「走出去」相結合轉變,減少貿易摩擦。注重研究用好世貿組織規則,主動做好入世後過渡期應對工作。依法運用各種貿易救濟措施,保護國內產業。密切跟蹤貿易救濟措施實施後對國內上下游產業的不同影響,指導企業及時調整結構、增強競爭力。研究借鑒其他世貿組織成員相關法律和案例,科學規范案件調查與裁決程序。
㈤ 幫幫忙!,關於國際貿易
美國農業補貼法案對我國農業的影響分析
[摘要] 布希總統5月13日正式批准了參眾兩院通過的新農業法案。根據新法案,美國政府將在今後6年內為農業和畜牧業提供517億美元的補貼,每年的補貼增長幅度約為64億美元,將使美國政府對農業的補貼在原來的基礎上提高大約67%。其中不但包括對農作物的補貼,還包括對農產品出口、農業區的發展,以及消除飢餓等方面的補貼。美國增加農業補貼進一步提高其產品競爭力,增加出口量,必將對我國農產品進出口乃至農業生產帶來不利影響。尤其是入世後隨著農產品市場的逐步開放,大量國外農產品進入我國,對我國農業形成較大沖擊,我國糧食安全面臨較大威脅,並直接影響到農民的利益。
農業補貼是一國政府對本國農業支持與保護政策體系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政策工具,是政府對農業生產、流通和貿易進行的轉移支付。也就是政府通過行政手段,干預資源轉移到農業領域,以支持本國農業的發展。
在WTO農業多邊協議框架下,農業補貼具有兩層含義:一種是廣義補貼,即政府對農業部門的所有投資或支持,其中較大部分如對科技、水利、環保等方面投資,由於不會對產出結構和農產品市場發生直接和顯著的扭曲性作用,一般被稱為農業協議的「綠箱」政策。另一種是狹義補貼,如對糧食等農產品提供的價格、出口或其它形式補貼,這類補貼又稱為保護性補貼,通常會對產出結構和農產品市場造成直接和明顯的扭曲性影響,一般被稱為「黃箱」政策。主要包括政府對農產品的直接價格干預和補貼,種子、肥料、灌溉等農業投入品補貼、農產品營銷貸款補貼、休耕補貼等。此外,WTO《農業協定》的「黃箱」政策中規定給予發展中國家特殊差別待遇,對發展中國家為促進農業和農村發展所採取的下述支持和補貼措施可免予削減承諾,簡稱「發展箱」。主要包括:(1)農業投資補貼;(2)對低收入或資源貧乏地區生產者提供的農業投入品補貼;(3)為鼓勵生產者不生產違禁麻醉作物而提供的支持。
布希總統5月13日正式批准了參眾兩院通過的新農業法案。根據新法案,美國政府將在今後6年內為農業和畜牧業提供517億美元的補貼,每年的補貼增長幅度約為64億美元,將使美國政府對農業的補貼在原來的基礎上提高大約67%。其中不但包括對農作物的補貼,還包括對農產品出口、農業區的發展,以及消除飢餓等方面的補貼。
一、美國新農業法案出台的背景
1995年1月1日WTO農業規則生效前後,美國、日本和歐盟先後調整自己農業保護政策。主要原因是價格支持、出口支持及進口關稅等政策越來越受到WTO農業規則的限制,同時對農產品高補貼措施的弊端如影響生產效率、扭曲市場價格等問題已逐漸顯露。1996年後美國實施新的農業政策,取消了生產結構調整政策,並將政府對農業的國內價格支持政策改為對農民收入的支持;並計劃在新政策實施的7年期間,給農戶約356億美元的收入補貼。新政策只是改變了農業補貼的方式,並沒有改變對農民實行財政補貼的實質。其做法雖然在國際間有爭議,但是美國大體上實現了將國內農業保護的大部分財政支出,變為WTO農業規則允許的、免於削減的「綠箱」政策的目標。
按照WTO農業多邊協議,此次美國農業補貼屬於受限制的保護性補貼政策,也即「黃箱」政策。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促使美國冒著引起眾怒的危險去大范圍、大幅度提高農業補貼呢?
首先,新農業法案是出於選舉的政治需要。今年秋季美國國會進行中期選舉,參議院議員要改選三分之一,眾議院議員全部重選。民主黨目前僅以一票之差的多數掌握著參議院的領導權,對布希政府的多種政策形成制約。共和黨與民主黨對參議院領導權的爭奪肯定異常激烈,而新農業法案的發起人是來自艾奧瓦州的民主黨參議員托馬斯·哈金。因此,艾奧瓦、密蘇里以及南達科他等農業州的選舉結果將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將會直接影響未來參議院的控制權,這也就是新法案能夠順利通過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這項法案對下一屆總統選舉也將產生不可低估的政治影響。
其次,是出於保護美國農民利益的需要。美國歷來都以國內利益為核心,大幅增加農業補貼,進一步提高美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可以保護美國農民的利益。而且,美國總是在經濟高漲時鼓吹貿易自由化,而在經濟不景氣時則傾向貿易保護,新農業法案將對農業產出結構和農產品市場造成明顯的扭曲性影響,是比較典型的農業保護主義行為。
此外,美國政府經常會將國內貿易法置於國際貿易規則之上,動輒對別國發出單方面的制裁威脅,並採用較隱蔽的非關稅措施,如自動出口限制、技術等級、衛生標准等,對本國市場進行所謂的「超級保護」。美國大幅度提高農業補貼這類一意孤行的做法已不是什麼新鮮事,早有先例可尋。
二、美國新農業法案的影響
去年11月在多哈回合,美國倡導擴大農產品自由貿易。前不久,美國還發起了反對歐盟及日本對農業實施保護的政策,並且上訴世界貿易組織。然而布希政府又決定給國內農產品巨額補貼,其法案與世界自由貿易精神背道而馳,美國大幅度提高農業補貼將破壞各國為改革被扭曲的國際農產品貿易所做出的努力。新農業法案標志著美國政府「農業市場自由化」改革的倒退,將使世貿組織新一輪農業談判更為復雜和艱難。這一法案受到了國際社會廣泛的譴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最近指出,美國新的農業補貼政策是對國際社會減貧努力的又一次打擊。目前發達國家每年用於農業的補貼高達3600億美元,而用於對發展中國家的官方發展援助還不到農業補貼的七分之一,然而今後10年內美國的農業補貼總額高達1900億美元。
新農業法案有觸發貿易戰的危險。美國新農業法案必將影響到主要農產品出口國的利益。對於美國新農業法案,歐洲、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國紛紛譴責美國違背承諾,違反世貿組織的規定。澳大利亞貿易部長表示,他們將仔細研究美國的新法案,看看它是否違背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定,然後再決定採取何種應對措施。歐盟已經表示,將就美國的農業補貼向世貿組織討說法。針對前不久美國對進口鋼鐵加征高額關稅,歐盟已宣布正式向世貿組織提交了之前在鋼鐵貿易爭端中准備對美國產品實施制裁的清單,包括總值為3.78億歐元,針對果汁、紡織、鋼鐵和大米在內的商品徵收100%關稅的「短清單」和總值為6.06億歐元的「長清單」。美國新的農業法案生效後,歐盟、加拿大和其它國家必將會採取相應措施,世界面臨爆發貿易戰的危險。
當然,發展中國家將是最大受害者。發達國家的農業補貼已經成為發展中國家擴大農業出口的最大障礙。美國是全球第一大農產品出口國。在2001財政年度,美國的農產品出口高達535億美元。價格低廉再加上品質優異,美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比重越來越大。2001年,美國出口的小麥佔世界市場的45%,大豆佔34%。美國大幅度增加本已十分龐大的農業補貼,將導致發展中國家的農產品出口面臨更為激烈和不平等的競爭,使發展中國家農產品在世界市場上的處境更加艱難。
對美國自身而言,新法案是為了幫助農民和農場主,增加他們的收入,但從長遠來看也存在負面影響。目前,美國農業已處於生產過剩狀態,且其三分之一農用地實行輪流休耕,新法案必將大幅提高美國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導致美國農產品過剩進一步加劇,將導致農產品價格不斷走低,這樣農民利益同樣會受到損害。此外,巨額補貼還將進一步增加財政負擔。
三、美國新農業法案對我國農業的影響分析
2001年我國穀物及穀物粉進口增長9.4%,而出口降幅則高達36.5%,美國增加農業補貼進一步提高其產品競爭力,增加出口量,必將對我國農產品進出口乃至農業生產帶來不利影響。尤其是入世後隨著農產品市場的逐步開放,大量國外農產品進入我國,對我國農業形成較大沖擊,我國糧食安全面臨較大威脅,並直接影響到農民的利益。
但是就此次補貼而言,對我國農業的影響不會很大。首先農產品的進口主要受需求的限制,我國需求不會受補貼的影響而一下子提高很多。其次在到2006年以前的過渡期內我國將實行進口配額管理,在配額范圍內將會增加一定的進口量,但超出配額范圍將要受到限制。今年我國豆油的配額將為250萬噸,這也就相當於1400萬噸大豆的進口量。而去年全年我國已進口了1394萬噸的大豆,因此今年再增加的餘地不大了。此外,在世貿規則下我國還會採取積極的應對措施來降低外部沖擊。如我國將對來自美國的大豆進行轉基因審查等措施。美國目前70%的大豆產品是轉基因產品,因此在進入我國市場特別是食用市場是將經過嚴格審查,在獲得轉基因質檢證書之後才能進口。
目前我國農業補貼水平很低,財政實際補貼的比率大約是2%,總量補貼根本達不到入世最後確定的8.5%。我國過去最主要的農業補貼是進行價格支持,採用保護價格收購措施,相當於對流通環節進行了補貼。但是,價格支持是需要削減的「黃箱」政策,而且根據近幾年的情況來看,效果並不理想。
美國此次農業補貼雖然對我國農業的沖擊有限,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國可以麻痹大意,放鬆對農業的補貼支持政策。我國是一個有13億人口的國家,農產品的供給必須主要依靠自己。而我國目前的農業生產水平比較落後,而且入世後我國受到沖擊最大的首先是農業。這就要求我國必須對農業採取補貼和保護措施,以穩定農業生產,逐漸提高我國農業發展水平,增強我國農產品的競爭力,並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
四、發展我國農業的政策建議
堅決清理農村亂收費、亂攤派,農產品流通環節名目繁多的附加費等障礙,減輕農民負擔,降低農業生產的社會成本,提高我國農產品競爭力。
就農業補貼和具體保護政策而言,應調整農產品價格支持目標和重點,逐步減少對流通環節的補貼,把支持與補貼的重點轉向農業生產者。
首先,應減免農業稅費。取消現行的農業三稅,即農業稅、農業特產稅、屠宰稅;取消教育費附加和「五統籌」范圍的收費;減少村提留。取消上述稅費因此而產生的地方政府收入的減少,由中央政府按有關指數核定之後向地方政府轉移支付。減免稅費也是積極財政政策的重要措施之一,完全符合當前的國內經濟形勢,農村有著十分巨大的市場,目前的問題就是購買力不足,減免稅費意味著對農民進行直接補貼,也就是直接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水平,這樣可帶來較大的消費需求。
其次,國家應不斷增加直接補貼之外的其它「綠箱」政策的支出,尤其應加強農業科研和科技推廣、食品安全檢驗、病蟲害防治、基礎設施建設等公益性服務支出,加強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支出。
此外,國家應充分利用世貿農業協定中對發展中國家的優惠政策,即「發展箱」政策----對低收入或資源貧乏地區生產者提供農業投入品補貼。
在網上找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㈥ 國際貿易新形勢指的是
(一)與我國相關的貿易摩擦的總體情況
(1)我國運用貿易救濟措施情況
面對激烈的國際貿易摩擦形勢,貿易救濟手段也成為中國應對貿易摩擦的手段之一。截至目前,中國對進口產品共發起反傾銷調查43起,保障措施調查1起。案件涉及化工、鋼鐵、輕工、紡織、電子五大行業共35類產品,其中2/3以上的案件集中在化工行業。國內參與案件申請的企業已近200家,遍布全國25個省區市。在國際貿易摩擦中,我國政府和產業界以及中介組織等逐漸學會了運用國際通行規則,加強了對自身的合法保護,同時也有效地遏制了國外對我國發起的貿易摩擦。
(2)我國遭受國外貿易救濟措施情況
近10年來,中國已經連年成為全球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而且一些國家還越來越多地利用技術壁壘、知識產權壁壘等貿易壁壘對中國出口商品設限。根據世貿組織統計,1995~2004年,中國始終是全球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1979~2004年,已有30多個國家(地區)發起了700起涉及我國出口產品的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及特保調查案件,其中,反傾銷調查近600起,反補貼調查5起,保障措施調查50餘起,特保調查10餘起,涉及商品4000多種。2004年,共有17個國家(地區)對我國出口產品發起了59起「兩反一保」(包括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調查。10年來,累計涉及我國出口近3000億美元,而且影響還在積累和擴大。
(二)我國2/3的機電出口產品將受到歐盟環保雙指令影響
2003年2月13日,歐盟頒布了ROHS指令和WEEE指令,並於2005年下半年和2006年下半年開始實施。歐盟雙指令的實施將對我國2/3的機電出口產品造成重大影響。我國政府也於2005年7月28日正式發布《電子電器產品中有毒有害物質檢測行業標准》,該系列標准於2006年1月18日起實施,以幫助我國企業盡快提高和適應新的國際貿易環境。這是國際上首批發布的應對歐盟兩指令的行業標准。該系列標準的發布,有利於規范我國出口產品的檢測工作,促進和優化電子電器產業的技術更新和產品出口結構。由於該系列指令的干預度不大,主要依靠企業自主應對,因此出口企業應聯合起來,集體委託歐盟特別是東歐國家的回收企業代理回收,以降低報廢設備回收成本。
(三)美國將收緊對華高科技產品出口
美國商務部透露,依照近期將出台的新出口法,美國將收緊對華高技術產品出口的禁運范圍,同時「出口許可證」的受限范圍也將從目前佔全部出口的1。5%升至10%以上。
(四)中美鋼鐵業爭端
中美紡織品貿易爭端剛結束,中國鋼鐵又因對美出口激增而被列入美國貿易「黑名單」。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前不久向中國鋼鐵企業發出美國可能採取「貿易保護措施」的預警。據美國商務部統計,2005年1~4月,中國對美鋼鐵出口同比增長247%。在中國等7個有「傾銷」嫌疑的國家中,巴西、加拿大已經受到傾銷指控。美國商務部開始就中國鋼材「擾亂」美國市場搜集證據。
(五)中美知識產權保護爭端
知識產權壁壘是阻礙中國產品出口的另一隻「攔路虎」。以打擊知識產權侵權為主的美國「337條款」已顯示出越來越大的威力,2005年上半年,已有7種中國產品被立案調查,包括DVD、拖拉機、葯品、汞電池、油墨列印機等。337調查耗時短、打擊面廣、應訴復雜、訴訟費用高(一般都在百萬美元以上),單個中國企業應訴難度較大。而不應訴就視為敗訴,產品將受阻於美國市場。
(六)反傾銷應訴不斷有新成果,這將增強我國企業反摩擦的信心
最近,歐盟對我國的鑄鐵產品,主要是井蓋類鑄鐵產品作出反傾銷終裁。我國河北等地有5家企業獲得了市場經濟地位並得到零稅率。另有5家企業獲得了18%~37%的單獨稅率。涉案企業積極應訴取得了良好效果。
(七)總體貿易摩擦態勢仍在加劇
在我國進出口貿易繼續快速發展的同時,與美、歐等主要貿易夥伴的貿易摩擦也越來越多。2005年上半年,我國遭受的貿易救濟措施已經超過了2004年同期。而且總體貿易摩擦態勢仍在加劇,形勢更加復雜化,花樣也不斷翻新。技術標准、檢驗檢疫、環保要求、社會責任、勞工福利、動物福利等都成為國外對我國產品設置貿易壁壘的借口。貿易摩擦除了針對產品及其價格外,已經開始涉及到中國的體制和制度,最突出的是美國對人民幣匯率的攻擊,體現出貿易摩擦有深入和升級的趨勢。這些摩擦從表面看是競爭激烈引起的貿易摩擦升級,深層次看則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受制約程度加深,因此,國內企業應有充分的思想准備。大環境並不完全是機遇,還有挑戰、遏制和限制。中國企業了解這種環境是非常必要的。
㈦ 最新國際貿易中FCA 條款是怎樣規定的
Incoterms2010中對FCA的定義沒有變化。
FREE CARRIER,在指定的地點貨交承運人
如需出口清關,由賣方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