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貿易 > 國際貿易對策

國際貿易對策

發布時間:2020-11-26 15:05:40

㈠ 外貿出口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一、當前外貿運行的基本狀況和主要特徵
1.外貿出口對當前偏弱的GDP增長起到了一定的穩定作用。
從國民經濟核算的角度看,在一定時期內,國內生產總值可以有三種表現形態,即價值形態、收入形態和產品形態。從產品形態看,國內生產總值主要由最終消費需求、資本形成需求、貨物和服務的凈出口需求構成。由此可見,外貿出口是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並構成經濟增長的源泉之一。
據國家統計局測算,1998年1季度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589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同期增長7.2%,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2個百分點。其中,國有單位固定資產投資161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0.3%,增幅回落3.6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713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9%,實際增幅回落2.2個百分點;進出口總額696.6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8.2%,其中,出口401億美元,增長2.6%, 貿易順差105.3億美元。從這些指標可以看出,投資、消費增長幅度有所放慢,凈出口仍維持較高水平,繼續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據測算,1998年1季度凈出口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為28.9%,貢獻度為2.08 %。
2.貿易方式格局沒有明顯變化,加工貿易繼續成為我國最大的貿易方式。
3.企業構成出現新的變化,外商投資企業在進出口中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增強。
4.進出口商品結構繼續向工業製成品轉變,初級產品下降明顯。
5.市場結構出現新的變化,對歐美市場出口的強勁增長抵消了對亞洲市場的下降。

二、我國國有外貿企業的固有缺陷
1.我國國有外貿企業實力不強。與國際上巨型跨國公司和綜合商社相比,我國國有外貿企業規模普遍偏小。以出口貿易名列全國第5位的福建為例,年出口超過8000萬美元的外貿企業只佔十幾家。按我國標准年出口超8000萬美元的外貿企業可算大企業,但按國際標准卻只能算是中小企業。雖然外貿企業的競爭力不完全取決於規模,但規模也是構成競爭力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規模偏小使得我國國有外貿企業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實力明顯不足,難以做到船大抗風浪。

具體文件很大,要下載,你去下就可以了
http://www.lunwen.com/pages/2006/04/26/D197305.html

國際貿易進/出口中遇到的問題及對策分析

論文還是自個寫吧~~

㈢ 對外貿易管理的措施有哪些

目前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的環境管理的主要措施有:推行ISO14000,開展環境標志認證,推廣清潔生產工藝,開發綠色產品,建立綠色包裝體系,對進口商品進行檢驗和檢疫等等 我國政府面對環境貿易措施應採取的相應措施
1、政府應積極開展「環境外交」,積極參與國際環境公約和國家多邊協定中環境條款的談判。由於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發達國家的環保標准及要求往往超越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我們應利用多邊貿易體制,充分發揮貿易大國的作用,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協調與合作,制定一些有利於發展中國家或發展中國家能承受的國際環保標准,或者在一些國際標准中附加保護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免受發達國家歧視的保障條款。
2、政府的職能部門和相關行業機構應加強與國際組織、其他國家的認證機構的合作,積極推進我國的環保立法、健全環保標准。我們應密切關注國際環保標準的變化,及時掌握信息,進行可行性研究,通過立法程序將國際標准化為國家標准。這樣,一方面可以提高我國家電產品的環保標准,另一方面可以將對我國生態環境造成不利影響的國外產品擋在國門之外。
3、制定扶持綠色產品的產業政策。政府在投資、信貸優惠、稅收優惠、出口退稅等方面對綠色環保技術、產品的創新、開發、生產和使用給予一定的鼓勵和傾斜。
4、加強基礎性科學研究,加大對檢測技術設備和相應的檢測技術人員隊伍建設的投資,盡快建立我國自己的綠色貿易壁壘技術指標體系。同時加強與周邊國家環境標准制定合作,使我國環境技術指標體系在適合國情的基礎上,努力與國際接軌,高起點,高要求。
5、加強宣傳,提高全社會對綠色貿易壁壘的緊迫感,把綠色貿易壁壘給我們帶來的挑戰和機遇變成全社會的動力,使全社會的每一分子都認識到應對綠色貿易壁壘的挑戰,既是我國經濟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也是進入世界經濟大家庭參與競爭的需要,自覺地以實際行動來回應這一挑戰。

我國企業面對環境貿易措施應採取的應對措施
(一)建立與WTO規則相適應的新型的現代企業制度
首先,企業的環境管理體制要從傳統的環境管理依賴型轉變為自覺嚴格依法辦事的環境管理法治型。改變以往政府行政管理體制,積極推動環保經濟的市場化,推行環境成本內在化,其核心思想是把資源的生產、運輸、使用、回收以及購買「排污權」的費用納入成本,使企業被動的接受環境管理為依法自覺約束。
其次,改變高消耗、低產出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依靠科技,加強管理,實施集約型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加快改變我國工業化過程中高速度低效益、高投入低產出、高污染低質量的經濟發展模式,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減少向環境中排放的污染物數量,減輕環境壓力。
第三,當前要以環境污染治理集約化經營為突破口,變「誰污染誰治理」為「誰污染誰付費」,建立一批規模較大的污染處理設施運行專業公司。用市場化來運作,把污染處理企業改造成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依靠市場來推進企業的技術投入和規模調整,改變政府包攬的傳統做法。

(二)大力推廣清潔生產制度
《中國21世紀議程》對清潔生產作出的定義是:清潔生產是指既可滿足人們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資源和能源,並保護環境的生產方法和措施,其實質是一種物料和能源消費最小的人類活動的規劃和管理,將廢物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或消滅於生產過程之中。清潔生產包括清潔的生產過程和清潔的產品兩方面的內容,對生產過程而言,清潔生產包括節約原材料,並在全部排放物離開生產過程以前就減少它們的數量,實現生產過程的無污染或少污染;對產品而言,清潔生產則是採用生命周期分析,使得從原料獲得直至產品最終處置的一系列過程中,都盡可能對環境影響最小。由此可見,清潔生產的概念不僅含有技術上的可行性,還包括經濟上的可盈利性,體現了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根據清潔生產的要求,可以簡單的概括為:清潔的能源、清潔的生產,情節的產品。要達到這些要求,企業必須要做到以下幾點:
(1)把好原料選擇及產品設計關,不採用對環境有害的原料,不生產對環境有害的產品。
(2)改造生產工藝,更新生產設備,最大限度地提高生產效率減少污染排放。
(3)加強生產管理, 減少和杜絕跑,冒,滴, 漏。
(4)進行產品的生命周期評價或清潔生產審計,有針對地提出清潔生產方案並進行可行性析。
此外,還可以在一個區域內實施清潔生產,建立工業生態園區。包括採用對區域內的土地利用進行科學規劃,組成生產鏈,建立優化的產業結構,統一組織區域內的能源生產和供應,綜合規劃和管理區域水資源,建設供 水排 水及廢水處理回 用系統,組織區域內跨廠物料大循環,對大力 推行廢物的綜合利用等措施。

(三)積極進行環境標准認證和實施環境標志產品制度
加入WTO後,面對貿易國設置的「綠色壁壘」,我國出口企業需要全面開展有關的綠色認證工作。推行環境標志制度。我國出口產品目前主要還是紡織品、農產品以及一些原材料,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都很低。為了減少別國借環保之名行限制我國產品出口之實,我國應盡快與國際通行的環境標准管理制度相銜接:第一是要積極推行ISO14000國際標准,加強對出口產品從設計到生產過程直至回收在利用的綠色方案的實施。盡管目前ISO14000標准認證代價不菲,給企業造成一定的負擔,但是實踐證明通過建立、實施環境管理認證體系,可以從源頭上控制污染的產生,節能降耗,減少污染處理費用,反而會給企業帶來綜合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第二、要積極實施環境標志產品制度,讓更多的出口商品在開展環境標准認證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環境標准產品的范圍,使更多的出口商品超越「綠色壁壘」,獲得國際產品出口的通行證;

(四)深入研究WTO有關環保爭端的案例和貿易環保國的環保立法和貿易措施。由於WTO有關法規具有判例法的特點,對其進行研究,一方面將有利於企業對環保政策和有關環保條款的理解,提高員工的環保意識。同時,熟悉並利用各種環境協議的爭端解決機制,在與其他國發生爭議時,能確保自身合法權益免受侵犯。當因國外「綠色壁壘」實施而與國外企業發生糾紛時,要積極應訴,敢於同國外產品檢疫、海關等行政機關進行訴訟,充分利用世貿組織的規則和制度,據理力爭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你自己總結下呢
不能一點辛苦都不付出吧~

㈣ 我國當前國際貿易現狀我國當前面臨的國際貿易問題現階段我國國際貿易應採取的戰略對策

一、我國對外貿易的形勢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對外貿易發展一直呈現出一個良好的發展態勢,進出口總額和外貿順差的增長速度很快,外匯儲備在2008年末已經達到了1.9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一位。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架馬車」之一的外貿,其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日趨重要,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在不斷提高。海關總署2008年10月13日發布的我國前三個季度的進出口貿易情況表明:2008年1至9月,我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總值達19671億美元,比2007年同期增長25.2%。其中出口10740億美元,增長22.3%;進口8931億美元,增長29%。累計貿易順差1809億美元,比2008年同期下降2.6%,凈減少49.2億美元。進入到2008年第四季度,世界金融危機對我國外貿的影響凸顯出來,進出口貿易形勢呈現惡化的趨勢。由於前三個季度形勢較好,因此,2008年全年的總體情況還可以。海關總署2009年1月13日公布的統計數據表明,2008年全年我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總值達到25,616.32億美元,同比增長17.8%。其中出口14,285.46億美元,增長17.2%;進口11,330.86億美元,增長18.5%。累計貿易順差2,954.59億美元。進入到2009年,金融危機的影響進一步加劇,外貿形勢進一步惡化。國家海關總署2009年3月11日公布的最新數據表明,2009年2月份我國進出口總值1249.48億美元,連續四個月同比下降,比一月份下降25.7%。2月份外貿順差為48.41億元,比1月份下降100多億美元。由於世界金融危機目前尚未到底,對實體經濟的影響還在繼續擴大,我國進出口貿易的這種下滑趨勢還將延續一段時期。具體什麼時候能終止下滑趨勢並轉為上升趨勢,目前還不能確定,筆者估計,2010年下半年的可能

㈤ 如何理解國際貿易措施1000字

好好看看國際貿易的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措施,再總結回答。

㈥ 國際貿易綠色壁壘的應對措施有那些呢

我國政府面對環境貿易措施應採取的相應措施
1、政府應積極開展「環境外交」,積極參與國際環境公約和國家多邊協定中環境條款的談判。由於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發達國家的環保標准及要求往往超越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我們應利用多邊貿易體制,充分發揮貿易大國的作用,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協調與合作,制定一些有利於發展中國家或發展中國家能承受的國際環保標准,或者在一些國際標准中附加保護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免受發達國家歧視的保障條款。
2、政府的職能部門和相關行業機構應加強與國際組織、其他國家的認證機構的合作,積極推進我國的環保立法、健全環保標准。我們應密切關注國際環保標準的變化,及時掌握信息,進行可行性研究,通過立法程序將國際標准化為國家標准。這樣,一方面可以提高我國家電產品的環保標准,另一方面可以將對我國生態環境造成不利影響的國外產品擋在國門之外。
3、制定扶持綠色產品的產業政策。政府在投資、信貸優惠、稅收優惠、出口退稅等方面對綠色環保技術、產品的創新、開發、生產和使用給予一定的鼓勵和傾斜。
4、加強基礎性科學研究,加大對檢測技術設備和相應的檢測技術人員隊伍建設的投資,盡快建立我國自己的綠色貿易壁壘技術指標體系。同時加強與周邊國家環境標准制定合作,使我國環境技術指標體系在適合國情的基礎上,努力與國際接軌,高起點,高要求。
5、加強宣傳,提高全社會對綠色貿易壁壘的緊迫感,把綠色貿易壁壘給我們帶來的挑戰和機遇變成全社會的動力,使全社會的每一分子都認識到應對綠色貿易壁壘的挑戰,既是我國經濟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也是進入世界經濟大家庭參與競爭的需要,自覺地以實際行動來回應這一挑戰。

我國企業面對環境貿易措施應採取的應對措施
(一)建立與WTO規則相適應的新型的現代企業制度
首先,企業的環境管理體制要從傳統的環境管理依賴型轉變為自覺嚴格依法辦事的環境管理法治型。改變以往政府行政管理體制,積極推動環保經濟的市場化,推行環境成本內在化,其核心思想是把資源的生產、運輸、使用、回收以及購買「排污權」的費用納入成本,使企業被動的接受環境管理為依法自覺約束。
其次,改變高消耗、低產出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依靠科技,加強管理,實施集約型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加快改變我國工業化過程中高速度低效益、高投入低產出、高污染低質量的經濟發展模式,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減少向環境中排放的污染物數量,減輕環境壓力。
第三,當前要以環境污染治理集約化經營為突破口,變「誰污染誰治理」為「誰污染誰付費」,建立一批規模較大的污染處理設施運行專業公司。用市場化來運作,把污染處理企業改造成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依靠市場來推進企業的技術投入和規模調整,改變政府包攬的傳統做法。

(二)大力推廣清潔生產制度
《中國21世紀議程》對清潔生產作出的定義是:清潔生產是指既可滿足人們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資源和能源,並保護環境的生產方法和措施,其實質是一種物料和能源消費最小的人類活動的規劃和管理,將廢物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或消滅於生產過程之中。清潔生產包括清潔的生產過程和清潔的產品兩方面的內容,對生產過程而言,清潔生產包括節約原材料,並在全部排放物離開生產過程以前就減少它們的數量,實現生產過程的無污染或少污染;對產品而言,清潔生產則是採用生命周期分析,使得從原料獲得直至產品最終處置的一系列過程中,都盡可能對環境影響最小。由此可見,清潔生產的概念不僅含有技術上的可行性,還包括經濟上的可盈利性,體現了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根據清潔生產的要求,可以簡單的概括為:清潔的能源、清潔的生產,情節的產品。要達到這些要求,企業必須要做到以下幾點:
(1)把好原料選擇及產品設計關,不採用對環境有害的原料,不生產對環境有害的產品。
(2)改造生產工藝,更新生產設備,最大限度地提高生產效率減少污染排放。
(3)加強生產管理, 減少和杜絕跑,冒,滴, 漏。
(4)進行產品的生命周期評價或清潔生產審計,有針對地提出清潔生產方案並進行可行性析。
此外,還可以在一個區域內實施清潔生產,建立工業生態園區。包括採用對區域內的土地利用進行科學規劃,組成生產鏈,建立優化的產業結構,統一組織區域內的能源生產和供應,綜合規劃和管理區域水資源,建設供 水排 水及廢水處理回 用系統,組織區域內跨廠物料大循環,對大力 推行廢物的綜合利用等措施。

(三)積極進行環境標准認證和實施環境標志產品制度
加入WTO後,面對貿易國設置的「綠色壁壘」,我國出口企業需要全面開展有關的綠色認證工作。推行環境標志制度。我國出口產品目前主要還是紡織品、農產品以及一些原材料,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都很低。為了減少別國借環保之名行限制我國產品出口之實,我國應盡快與國際通行的環境標准管理制度相銜接:第一是要積極推行ISO14000國際標准,加強對出口產品從設計到生產過程直至回收在利用的綠色方案的實施。盡管目前ISO14000標准認證代價不菲,給企業造成一定的負擔,但是實踐證明通過建立、實施環境管理認證體系,可以從源頭上控制污染的產生,節能降耗,減少污染處理費用,反而會給企業帶來綜合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第二、要積極實施環境標志產品制度,讓更多的出口商品在開展環境標准認證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環境標准產品的范圍,使更多的出口商品超越「綠色壁壘」,獲得國際產品出口的通行證;

(四)深入研究WTO有關環保爭端的案例和貿易環保國的環保立法和貿易措施。由於WTO有關法規具有判例法的特點,對其進行研究,一方面將有利於企業對環保政策和有關環保條款的理解,提高員工的環保意識。同時,熟悉並利用各種環境協議的爭端解決機制,在與其他國發生爭議時,能確保自身合法權益免受侵犯。當因國外「綠色壁壘」實施而與國外企業發生糾紛時,要積極應訴,敢於同國外產品檢疫、海關等行政機關進行訴訟,充分利用世貿組織的規則和制度,據理力爭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你自己總結下呢
不能一點辛苦都不付出吧~

㈦ 新形勢下我國面臨的國際貿易問題及對策

對當前國際形勢進行分析,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認識國際環境對我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所面臨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影響。這既涉及對當前形勢的判斷,也涉及到對當今世界長遠變化大勢中一些深層問題的認識。 1.後金融危機時期我國面臨的經濟競爭將日趨激烈 在此波金融危機中,中國經濟雖然也受到沖擊和影響,經濟發展速度仍然是一枝獨秀,保持了8%的增長率,經濟總量也日益逼近日本。這種狀況使得更多的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把中國當成自己的競爭對手,並在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對中國施加壓力和防範中國。 首先是歐美聯合對人民幣匯率問題施壓,要求人民幣升值。 2003年2月,西方七國集團財政部長會議上,日本財務大臣鹽川正十郎提案,要求效仿1985年《廣場協議》,讓人民幣升值。一場有關人民幣匯率的博弈從那時起一直延續到今天。金融危機發生後,世界貿易嚴重萎縮,發達經濟體尤其是美國的貿易逆差嚴重,這些國家把發生逆差的原因歸咎於人民幣低估,因此,在危機後,歐美聯手逼人民幣升值,更加大了對人民幣匯率的指責。今年3月11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美國進出口銀行年會上發表貿易政策講話時,要求人民幣進一步向「以市場為導向的匯率機制」過渡。他同時表示,美國政府將在4月15日發布的財政部半年報告中,決定是否將中國劃為「匯率操縱國」。一旦通過把中國定位為「匯率操縱國」,美國就可以對中國實施貿易制裁。中國出口增長占整個經濟增長超過30%,倘若人民幣大幅升值必然削弱出口競爭力,出口減少將可導致經濟增速放緩和就業機會減少。 其次是國內金融市場的穩定受到國際金融市場動盪的挑戰。目前,各國已將退市列入議事日程,退市表明金融危機的影響已經減退,但短期內可能引發國際金融市場再次動盪,包括大量國際「熱錢」流出中國。熱錢一旦大量在短期內流出,對中國資本市場帶來的沖擊不容小視。 第三是中國將面臨越來越嚴重的貿易保護主義。自2009年下半年開始,各國經濟出現復甦跡象。隨著各國進一步走出金融危機並實現經濟復甦,危機的中心問題已不再是討論如何走出衰退,而是如何保持財政的永續性和保證國內的就業。為緩解經濟增長、財政、就業壓力和國內民眾的政治壓力,貿易保護主義將成為許多國家政府的選擇。中國在2009年超過德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出口國,佔全球出口份額的比重超過9%。但中國出口競爭力增強的同時也使我國面臨更多的貿易摩擦,根據商務部的統計,2009年全球70%的貿易保護主義舉措與中國的出口貿易有關。截至2009年,中國連續15年成為全球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連續4年成為全球遭受反補貼調查最多的國家。其中,美國自2006年11月份至2009年對我國發起「雙反」調查共23起,特別是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僅2009年美國就對我國發起10起「雙反」調查。因此,在世界經濟發展趨緩的背景下,面對越演越烈的貿易保護主義,中國面臨的經濟競爭將日趨激烈。 2.我國的安全環境面臨挑戰 從傳統安全來看,我國面臨的國際安全環境仍然存在隱患。目前,世界軍事安全形勢正在開始經歷著一場深刻的調整與變革。世界主要軍事力量,特別是美國及其盟國已進入新一輪的軍事擴張期。 首先,表現在各國的軍費開支不斷增長上。即使在金融危機發生後,雖然全球經濟出現整體下滑趨勢,但是世界軍費開支卻仍然呈現大規模增長,這種狀況持續下去,大國之間的軍備競賽有可能出現,世界和平與安全將受到威脅。 其次,各大國特別是美國在加緊軍事戰略的調整和改革。美軍戰爭准備重點已由打贏兩場同時發生的大規模地區戰爭轉變為進行「全范圍」戰爭,這其中包括所謂動用國家乃至盟國的綜合力量對付「潛在的全球性競爭對手」的「國家級戰爭」。為此,美軍已開始了一系列軍事上的實際准備和部署。美國的軍事戰略調整中涉及我國的因素在不斷增強,我國已成為美日等力量假想中的「潛在軍事競爭對手」。據美國軍方網站報道,目前,美國已在我國周邊從日本、韓國到關島、澳大利亞再到印度洋直至中亞地區一共設有大小軍事基地51個。美軍在中國周邊地區的基地密度已比冷戰時期針對蘇聯的還要密集。另外,美國為了彌補美軍在中國西南方向上的薄弱環節,正積極地與印度發展軍事關系,促使美印軍事合作具有一些非常積極的「戰略含義」。美國已表示,作為對付中國的手段,要提高西太平洋上的美軍作戰能力。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正在加強在太平洋的戰略力量,將一些戰略核潛艇從大西洋調到太平洋,並改進核彈頭。 中國的周邊環境帶來的安全隱患也不可小視。首先是朝鮮半島核問題隨時有惡化的可能,一旦朝鮮半島局勢惡化,受到影響首當其沖的就是中國。周邊國家如日本、印度等國在有不斷加強軍事擴張的趨勢,對我國的安全環境也將構成挑戰;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也給我國帶來安全威脅。印度和巴基斯坦已跨過了核門檻,並已完成了核武器的實戰部署。朝鮮已於2006年9月實驗爆炸了核武器,伊朗正在積極進行核開發。核武器的壟斷已被打破,世界進入了一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時期,對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嚴重威脅。尤其是中國,東西兩個方向均存在著現實的核威脅,使我國的國家安全面臨嚴峻挑戰。 從非傳統安全來看,我國也同樣面臨威脅。全球環境污染造成的氣候變暖問題、跨境犯罪問題、金融危機問題等等,都將影響我國的安全環境。 3.我國在多極化格局中的地位日益上升的同時也面臨著單極的壓力 世界格局多極化的發展趨勢下,我國面臨著發展的良好機遇。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在國際上的各方面的影響力也日益提升,越來越多的國際場所都活躍著中國的身影。但從目前發展趨勢來看,美國越來越把中國當成主要競爭對手,在各個領域給中國施加越來越大的壓力。 冷戰後特別是21世紀初以來,中美戰略關系的性質由合作為主轉變為對立為主。由於美國是冷戰後唯一的超級大國,並表達了要主導世界秩序的願望,面對日益強大的中國,美國加大了對中國的防範。1997年美國國防部的《四年防務報告》就已明確地表達了這種意願。美國2008年《國防戰略報告》進一步加重了對中國的關注程度,對華的「兩面政策」更趨明朗化。在2005年版《國防報告》中,中國雖被列為美國需重點關注的「關鍵國家」,但只被明確提到一次;而在2008年的這份報告中,中國競被提及多達l7次,而且各部分均將有關中國的內容置於俄羅斯之前,這反映出中國在美國全球戰略布局中的分量越來越重。 美國的一位學者H·格林韋預測,到2025年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規模的經濟」,美國將處於第二。並認為,當中國GDP等於或大於美國的GDP時,美國就無法在世界上稱霸。據於此,在美國國內保守主義回潮的背景下,美國提出中國是美國「潛在對手」或「戰略競爭對手」。悲觀論者甚至認為中美可能發生軍事沖突。 4.我國面臨世界科技革命的競爭 科技競爭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經濟的發展水平,我國與發達國家上百年科學技術發展的歷史相比,科學技術真正穩定和快速的發展是在改革開放以後,只有20多年的歷程,基礎還相當薄弱,持續積累十分不足;科技體制仍處於不斷調整、完善的轉軌階段;作為發展中大國,一方面面臨著許多經濟社會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可支配的財力有限。從目前狀況來看,我國與新興工業化國家的代表韓國以及科技大國俄羅斯、印度同處於中等發展水平。因此我國要縮小與發達國家的科技發展差距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㈧ 中國對外貿易的弊端及對策是什麼

一、當前我國對外貿易中存在的隱憂及其危害

1.我國開拓國際市場的方式過於單一
從理論上說,開拓國際市場至少有對外出口和對外直接投資兩種方式,後者由於是在東道國國內就地生產就地銷售,因此比較容易繞開東道國的各種貿易壁壘。而我國目前開拓國際市場的手段仍以對外出口為主。我國這種千軍萬馬爭過出口獨木橋的開拓國際市場方式,一方面會導致我國同類企業間的惡性競爭,為求得在外貿出口中的數量擴張,致使當前我國外貿出口增量不增價的矛盾十分突出,並極易遭到進口國的傾銷指控。另一方面,我國這種單一的、樹大招風式的外貿策略已使我國出口產品遭受到越來越多的貿易壁壘,如美國時間2003年11月17日,美國紡織品協議執行委員會做出了對從中國進口的針織布、胸衣、袍服三種紡織品提出磋商請求的決定,從而對上述中國出口產品實行極為嚴厲的配額限制.

2.技術性貿易壁壘嚴重阻礙我國商品的出口
技術性貿易壁壘,是指一國或區域組織以維護其基本安全,保障人類及動植物的生命及健康和安全、保護環境、防止欺詐行為,保證產品質量等為由而採取的一些強制性或自願性的技術性措施。
(1)我國有60%以上的出口企業不同程度地遭遇了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每年遭遇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貨物金額已超過25%,約為450億~500億美元。
(2)已經從生產流通領域擴展到生產加工領域,不僅包括貨物商品,還延伸到金融、信息等服務領域,已經成為我國外貿企業面臨的第一大非關稅壁壘。技術性貿易壁壘,嚴重地影響了我國的商品出口,提高了我國的貿易成本,引發了貿易爭端,造成地區產業發展不平衡。

3.貿易摩擦增多,使得外貿風險加大
近年來,中國的對外貿易實現了快速增長,在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轉變過程中,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日漸增多的貿易摩擦也阻礙了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1)對中國商品提起反傾銷訴訟的國家和地區也越來越多,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許多發展中國家加入對我國反傾銷調查的行列。2007年前11個月,中國遭遇反傾銷、反補貼以及特保和保障措施等「兩反兩保」貿易摩擦62起。(2)貿易摩擦的產品和行業結構呈不斷擴大的趨勢,只要他們認為危害到或將要危害到本國競爭力差的產品,都可以列入傾銷產品的范圍,從過去的原材料、簡單加工擴展到現在的高科技產品,幾乎涵蓋我國出口的大部分產品。(3)涉及的金額和反傾銷稅率越來越大,委內瑞拉1999年決定對中國的皮鞋、人造革皮鞋和布鞋等鞋類,採取臨時措施,徵收300%的反傾銷稅;2004年2月,墨西哥經濟部決定恢復對從中國進口的鞋和鞋靴零件徵收165%-1105%的反傾銷稅。
貿易摩擦給我國出口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而且導致我國產品在出口市場受到擠壓,對我國產品的出口造成不利的影響。

4.我國外貿實踐中存在著輕視「原產地」規則以及「原產地」規則本身不完善的問題
目前,我國出口貨物原產地規則標准過低是一個致命的缺陷,制訂如此低的標准,是因為既要考慮到我國與24個國家的普惠制協議中給惠國的要求,又要考慮到進一步吸收外商投資。如果將原產地規則限制過嚴,會影響外商來華進行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圖加工和補償貿易。因此我國判定出口產品的原產地規則是根據該產品:在中國生產或獲取;在中國發生實質性轉變,即在中國經過主要及最後的製造、加工工序,使其外形、性質、形態或者用途發生實質性改變;在中國增值達25%以上。
(1)原產地規則不嚴謹體現在許多方面:1)我國的原產地標準是以HS稅目改變作為實質性改變的標准,但在「規則」中,沒有「以稅目號改變」的文字表述,由此使簽證人員在理解和實際操作中缺乏統一標准;2)「清單」規定的主要加工工序較為簡單,要求的增值百分比標准較為寬松,涉及的稅目也很不全面;3)「清單」中有些產品的原產地標准缺少合理性,甚至嚴於普惠制原產地標准;在此不再一一列舉。
(2)我國出口貨物原產地規則標准過低造成了許多不利:1)不利於拓展加工貿易的加工深度,從而降低了出口產品的國產化率; 2)由於出口產品使用的進口成份過多,不僅增加了不必要的巨額外匯支出,而且不利於我國對原材料資源的充分開發和利用;3)不利於發展關鍵性的高新技術;4)由於標准過低,外商往往通過投資設立企業,在我國從事「三來一補」業務,申領我國十分有限的「被動配額」,擠佔了我國本來就十分有限的配額,致使加工貿易對一般貿易形成了較大的沖擊。

5.我國加工貿易中國內價值鏈過短及因此使得商品附加值低
(1)我國加工貿易中間投入品的本地化比例不高,從而導致其發展後勁不足。2003年1-4月,我國加工貿易出口665.6億美元,占同期出口總額的31.5%;加工貿易進口456.1億美元,占同期進口總額的32.7%。這表明我國加工貿易尚處於典型的簡單加工或組裝型發展階段,加工貿易國內產業鏈短,生產能力集中於下游產業,零部件和原材料過度依賴進口,隨著我國勞動力成本上升,將會逐漸失去發展後勁。根據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的調查,廣東省電子工業從改革開放初期在全國同行業中列第8到1991年躍居全國第5位,十幾年的高速發展主要依靠港澳加工裝配業的轉移,但廣東目前的優勢只體現在最終產品的總量,並不具備生產技術上的優勢,產品設計、材料、零部件生產以及銷售均嚴重依賴香港和海外,我國其他沿海地區利用加工貿易發展起來的產業,也不同程度的存在類似問題。
(2)我國加工貿易的增值率極低,致使大量利潤外流。在整個加工貿易的研發、設計、製造、倉儲、運輸、銷售、服務等環節構成的價值鏈中,我國企業承擔的往往是對零件或原輔材料的初級加工、裝配和組裝等勞動密集型環節,佔有的價值鏈環節較少,從而導致產品附加值的提高狀況極不理想。據統計,在來料加工中,目前我方企業平均僅能獲得占出口總額8%左右的工繳費收入,其餘大量的產品增值部分被外方獲得;而在進料加工貿易方式中,由於外方控制著原材料采購和製成品銷售等關鍵環節,便於利用轉移價格等手段,使我方企業利潤嚴重流失。

6. 中國的對外貿易政府管制嚴厲,進出口自由程度地
(1).國內企業要出口產品必須得到政府的批准,大多數生產企業不能直接進入國際市場出口產品。
雖然我國對傳統的貿易體制不斷進行改革,如賦予若干生產企業進出口自營權,但是,獲得進出口自營權的僅僅只是少數國有大中型企業(包括少數科研機構),而且其進出口自營權仍然受到很久的約束,經營范圍受到嚴格的限制,擁有進出口自營權的生產企業實際上並不能真正完全自主地經營進出口業務。此外,雖然我國也允許私營企業獲得進出口自營權,但進入門檻很高,數量極其有限。總之,我國的外貿經營權仍然是由國家控制的,(註:政府對外貿經營權的管制實際上是一種非關稅壁壘。)只有少數生產企業有權可以直接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大多數企業並不直接進入國際市場出口產品。這些沒有進出口自營權的企業要出口產品,就只能通過國有外貿公司代理。這意味著,對於大多數沒有進出口權的生產企業來說,它們並不能直接進入國際市場自由地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因而同國際市場之間實際上仍然存在著「隔層」。
由於外貿經營權由政府行政審批,哪些生產企業能進入國際市場完全由政府指定,因此,在缺乏市場競爭和篩選、淘汰機制的情況下,能直接進入國際市場從事進出口業務的企業並不一定就是最有效率的企業,這樣就必然會造成對外貿易的低效率。同時,由於國內大多數生產企業不能直接進入國際市場自由地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因此,國內許多生產企業就不可能完全自由靈活地根據國內外市場的供求狀況,及時生產出完全符合國際市場需求的產品,從而最大限度地擴大我國的出口,這就人為地壓抑了我國的出口供給彈性。
更重要的是,由於我國的私營企業在沒有得到政府的批准下並不能自由地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因此,這就不利於使我國持續涌現出更多的完全自負盈虧,因而真正具有內在動力和壓力在比較優勢的基礎上不斷擴大出口的市場主體,從而極大地阻礙了中國人均出口額的不斷增長。可見,對私營企業的出口限制實際上是對中國出口擴張能力的人為限制。
此外,雖然我國的外貿公司在政府的保護下壟斷了我國的進出口,但我國的國有外貿公司卻因規模小而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而且,由於這些國有外貿企業並不承擔經營虧損的最終財產責任,因此,各國有外貿企業為了擴大出口,而往往不負責任地對內抬價收購、對外低價競銷。國有外貿企業相互之間這種沒有內在約束的無序競爭,不但造成出口秩序混亂、而且增加了我國的出口換匯成本,降低了我國的貿易利得。

(2).我國在進口方面存在著事實上的政府管制,進口的市場化或自由化程度更低
雖然我國自1992年以來不斷降低關稅,但我國降低關稅的政策意圖實際上是側重在緩解我國過大的國際收支順差,同時擴大資本品或技術設備的進口(中國進口中的80%以上是資本品),以提高國內企業的生產率,而並不是著眼於通過實現進口的自由化,以引入國際市場的競爭機制。而且,雖然我國不斷削減非關稅壁壘,但實際上我國對一些已經取消配額、許可證管理的進口商品仍然存在著不同名目的數量限制,一些需要進口品的投資項目需要事先得到政府的立項批准或政府部門的政策性指導。同時,中國在進口的程序上也存在著一些事實上的管制(如需要若干個政府部門的蓋章認可,進口手續過於繁瑣等)。此外,在政府對進口進行嚴格管制的同時,我國對許多產品的進口仍實行國家壟斷,這種進口壟斷實際上也是一種非關稅壁壘。
我國對進口進行管制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國內某些行業或企業(特別是保護了國有企業),但卻因減弱了進口產品的競爭壓力,同時使國內企業得不到低成本的生產投入品,從而降低了國內企業的生產效率。

二、消除我國對外貿易中已存隱憂的對策

1.切實落實「走出去」戰略
(1)明確實施「走出去」戰略的主體。所謂「走出去」,既包括產品打入國際市場,也包括向外輸出資本,但主要是輸出資本,即到國外投資辦廠。目前,通過國有企業的深化改革特別是近幾年的改革攻堅,我國多數國有企業和鄉鎮集體企業已經從政府的懷抱中脫離出來,成為獨立的市場競爭主體和法人實體,在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過程中,無疑也應當成為主體。各級政府必須擺正自己的位置,在宏觀調控、服務、監督等方面多下功夫,切不可越俎代庖,代替企業作經營決策。
(2)科學確定「走出去」的具體方式。我國走出去的企業大致有以下類型:1)海外直接投資。目前除資源開發型項目規模較大外,我國絕大多數對外投資項目都屬中小項目,企業平均規模為198萬美元。2)對外承包工程和設計咨詢。對外承包工程是商品貿易、技術貿易和服務貿易的綜合載體,也是我國企業「走出去」比較成熟的方式,能夠發揮我國企業產業基礎全面、設備製造技術成熟、勞動力資源豐富和管理成本低的綜合優勢;3)對外勞務合作。我國對外勞務合作的主要市場集中於發展中國家,其中有3/4輸往亞洲國家,勞務人員仍以建築工、縫紉工等中低級勞務為主。
「走出去」作為一項長遠的開放戰略,必須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在微觀層面上,應制定具體的企業發展戰略和市場開發戰略,解決「走出去」的區域和產業選擇問題。1)對於資源開發型項目,應主要立足於非洲、拉美、中亞及其他友好國家,重點投資於這些國家建設急需的能源、礦產等戰略資源和人民生活必需的農牧漁業資源;2)對於境外生產型項目,重點應放在東南亞、南非、北非、拉美和歐美等經濟環境較好的國家,以投資少、見效快的境外加工貿易項目為主,引導企業將過剩的生產能力和成熟技術向外轉移。3)對於國際承包工程,應立足於傳統的亞洲、非洲和中東市場,力爭提高市場佔有率。同時,利用入世帶來的有利機遇,加大對歐美、大洋洲和拉美市場的開拓力度,爭取有所突破;加強對勞務人員的培訓,提高勞務人員素質,在全球勞務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確保原有市場,力爭擴大外派勞務規模; 宏觀層面上要充分發揮政府宏觀調控的職能。政府要從金融保險服務、稅收、外匯管理等方面制定各種優惠政策,鼓勵、支持和引導企業「走出去」;做好國際市場和國別情況的信息發布和咨詢工作,以滿足國內企業多方面的信息需求;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使境外投資企業的管理規范化、法制化、科學化,防止一哄而上,在國外搞重復建設,無序競爭,自相殘殺。
(3)科學選擇「走出去」的區位。 「走出去」應當貫徹多元化的方針,面向全球市場,切不可搞單打一。另一方面又必須看到,「走出去」的重點地區應當是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和東歐、獨聯體經濟轉軌國家。因為從我國經濟發展的總體水平來看,無論是裝備水平、生產技術,還是產品質量,同歐美發達國家相比,都有較大差距,但同發展中國家相比,卻有一定的優勢。而有無比較優勢,則是「往哪兒走」的最重要的判斷依據。

2.政府企業共同預防和避免貿易壁壘,減少損失
(1)政府方面。①建立預警機制,實現對外貿易保護前置化。政府有關部門要緊密跟蹤重點出口國家和地區情況,保持信息的高度敏感,以便及時了解某貿易壁壘的動向,定期或不定期發布預警信息,提醒相關企業及時做好相應准備。②制定優惠措施,發展循環經濟,扶持「綠色」企業發展。政府應通過優惠政策,扶持一批符合國際標准、管理先進、科技含量高的綠色環保型企業,同時淘汰一批規模小、檔次低、管理水平低、環保意識差的企業。③實施標准化戰略,制定與國際標准一致的國家標准和技術法規。應制訂鼓勵政策,統一並提高我國的技術標准,使國家標准、行業標准與國際標准協調,並按照需要將這些國際標准引入我國,讓生產企業在掌握國際標準的基礎上去安排生產,以使產品符合進口國要求,這對擴大出口貿易,加快對外貿易的發展都有較大的幫助。④政府有關部門要服務和幫助企業開拓其他市場,規避貿易風險。企業還可通過勞務輸出、技術輸出、境外投資等多種方式,在消費國就地生產、加工,讓「銷售地」變「產地」,避開貿易壁壘。
(2)企業方面。①企業應強化標准化意識,採用合理適用的國際標准,嚴格執行標准,並將ISO9000、ISO14000等管理標准與企業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創造出適合自身的管理方法,從制度上保證產品的質量品質和環保品質,使企業在國際市場上處於有利的競爭地位。②企業要注重支持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提高產品以及對產品的檢驗檢測能力,才能從根本上沖破現在技術性貿易壁壘。③企業應投入研究開發費用,生產符合外國技術標准特別是苛刻要求的先進產品,還要自覺增強環保意識,努力使自己的產品成為「綠色產品」,預防和避免貿易爭端的發生。當貿易爭端一旦發生,要通過政府的交涉,努力使外國政府取消其技術性貿易壁壘,將企業利益損失降到最低。

3.政府完善應對機制,減少貿易摩擦
(1)政府方面。①我國政府充分利用WTO貿易爭端解決機制,加強與外國的交涉。政府應充分援引WTO反傾銷協議中的條款,對其他國家對我國提出的反傾銷措施和調查程序進行嚴格的調查,並提出異議,通過雙邊、多邊談判,記載反傾銷應訴中所作的實踐,進一步澄清相關問題,據理力爭,督促相關國家修訂對華市場經濟體制的認定標准,最終取消歧視性的對華反傾銷政策措施。②建立和完善反傾銷應訴機制,完善我國反傾銷預警機制網路。③加強對出口競爭秩序的規范,設置合理,有效的出口經營管理機制,建立並執行重點行業和重點產品的出口制度,是減少對華反傾銷訴銷的有效措施。
(2)企業方面。①企業應調整戰略,實行國際化經營。②要不斷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加大科技投入,不斷研製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的科技產量,樹立品牌意識,實施名牌戰略,實現由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向資金、技術密集型產品的轉變和以價取勝的戰略轉變。③企業在反傾銷的過程中,應當熟悉國際慣例,依法應對反傾銷,使自己由被動化為主動。

4.完善我國原產地規則
(1)制訂合理、科學、適用的原產地規則
根據我國國際貿易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適度的原產地規則標准,如在增值百分比的確定上應結合我國對外貿易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比例標准。同時原產地判斷標准不宜過低,特別是出口貨物原產地的判斷標准更是如此。原產地規則應具有可操作性,在技術上是嚴謹的,同時有適當的靈活性。
(2)原產地規則應有廣泛的適用性
制訂原產地規則時應充分考慮在盡可能廣的范圍內適用,特別是要考慮原產地規則對於我國對外貿易政策執行的重要性。在我國的原產地規則中,應包括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反補貼條例》所需要的原產地判斷標准,以及針對反傾銷、反補貼中規避措施的原產地規則;應制定進口優惠關稅條件下適用的原產地規則,特別是復進口、復出口產品的原產地規則;對實行配額、許可證管理的產品確定專門的原產地判斷標准,提高配額的利用率,為享受普惠制待遇的出口商品規定合理的原產地判斷標准。
(3)加強對原產地證發放的管理工作
我國有多家單位可簽發原產地證,這給我國對原產地證簽發的管理工作帶來了困難,而且各機構對於原產地證簽發標準的尺度不一也給管理工作帶來了不少麻煩。全國目前有200多個發放原產地證的單位,每年發60多萬張,每個證收50元手續費,有個別發證單位,只蓋章收費,不檢查其合同產品是否符合原產地規則,也不監管貨物。此種情況的出現無疑不利於正確執行我國的原產地規則,也會影響到我國與一些國家的貿易關系,因此應強化對原產地證發放的管理工作。

5.通過提高加工貿易料件的本地化率來延長我國加工貿易的國內價值鏈
從跨國公司的利潤最大化目標分析,加工貿易企業希望通過對料件的本地采購來降低成本,提高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現階段,有一些外資企業嘗試將零部件的采購轉移到我國國內。因此,要提高加工貿易中間投入品的本地化率,擴大我國國產料件的出口,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調整有關政策。
(1)確定科學的產業政策。我國的上游產業包括機械、電子、化工等基礎產業,長期以來,這些產業生產發展的滯後問題一直未得到解決,而國家的價格、投資、稅收、貸款等政策幾乎都是向下游產業傾斜。因此,不從根本上扭轉對加工貿易中間投入品的現行政策,就難以實現加工貿易中間投入品的進口替代。
(2)從資金方面給予支持。為使國內企業生產的材料和零件在質量、規格和成本等方面適應加工貿易出口的要求,國家應提供資金扶植國內企業開發、試制新產品或者向用戶提供試用品。有關部門可考慮在新產品試制費、新產品開發費、外貿發展基金中單列鼓勵加工貿易本地化基金,簡化申請和審批程序。同時國家應鼓勵建立民間的「風險融資」機制,如通過減免稅改革,鼓勵企業間成立「風險基金」,投資於具有較高風險的新產品開發和試制項目。
(3)鼓勵來料加工、進料加工企業進行國內采購。一方面,由於我國國內來料加工企業的大多數產品會進入國際市場,對於其國內零部件供應商而言屬於間接出口,因此可對這部分產品實行出口退稅,以降低來料加工企業國內采購的成本,從經濟角度激勵來料加工企業擴大國內采購;另一方面,鑒於我國目前出口退稅機制運行效率較低,對進料加工企業的深加工結轉實行稅收「免、抵、退」會擠占企業大量資金,進而嚴重削弱了出口退稅制度的激勵效果,因此可對進料加工企業的深加工結轉貨物實行免徵相關稅收的優惠政策。
(4)建立需求信息庫。在加工貿易企業比較集中的地區建立中間投入品供求信息庫。由於企業對信息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而對信息採集、更新的投入大,投資風險高,因此國家應實行扶植政策。針對加工貿易可選擇的替代產品建立專業信息庫和信息網路,及時公布產品的質量標准、規格、價格和供應渠道等。

㈨ 我國對外貿易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

1、面臨內外多重壓力:

2013年,我國外貿發展面臨的內外部環境可能略好於2012年,但國際國內的風險因素疊加仍將對我國外貿發展造成較大壓力,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一是外需不足的矛盾尚未根本緩解。在世界經濟復甦態勢疲軟、風險持續高企的情況下,我國出口企業訂單不足的問題依然突出,特別是短單、小單多,長單、大單少的局面還將持續。

二是貿易摩擦的影響持續加大,中國是貿易保護主義的最大受害者;三是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任務更加緊迫。中國要素成本上升較快,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製造業的成本競爭力。隨著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中國外貿難現前些年的持續高速增長。

2、外需改善不明顯:

世界經濟已進入深度轉型調整期,低速增長態勢仍將延續,經濟回升的基礎並不穩固,對我國外貿利好作用有限,預計外需的改善並不明顯。

隨著國家穩增長和促外貿一系列政策效果的逐步釋放以及後續配套政策的陸續出台,預計2013年我國出口增速有所回升,但難有大幅改善,仍將遠低於過去10年的平均增速,進口增速將有所提高。

2013年上半年外需狀況難有明顯改善,外貿將基本延續2012年的低速增長態勢。其間因美國財政懸崖問題、我國春節等因素影響,外貿增長會出現暫時性波動。2013年三、四季度,全球不確定因素若轉為明朗,我國外貿增速有望繼續提高。

3、出口上升空間有限:

國際經驗表明,中國出口的高增長可能已觸及「天花板」(一國出口金額佔全球GDP的比重不超過3%,一國出口金額全球佔比不超過10%)。這意味著我國出口高速增長傳統模式的黃金期已過,中長期內出口增速上升空間有限,將在低水平企穩。

展望2013年,美、歐等發達國家私人與公共部門去杠桿的過程中,必然伴隨對其逆差的糾正。對應地,中國和其他新興工業國貿易順差將隨之減少。我國出口競爭力正處在穩步下滑通道之中,以大宗商品進口為主的一般貿易逆差將持續擴大,總體順差將呈收窄趨勢,貿易順差佔GDP的比例將進一步下行。

2013年,國際環境倒逼我國要擴大內需、提高創新能力、促進外貿發展方式轉變。要由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產業結構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產業結構轉變,擴大高新技術產業的外向程度。

培育品牌、營銷網路和研發設計,由「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要繼續穩定和擴大中國出口在國際市場中份額,發揮進口對結構調整的支持作用,促進國際收支平衡。

(9)國際貿易對策擴展閱讀:

對外貿易的注意事項:

1、外貿洽談前期,製作形式發票用於報價、交易參考或客戶申請進口許可等。

2、交易確認以後,製作外貿合同。

3、准備交貨的時候,製作商業發票、裝箱單、核銷單、報關單,申請商檢通關單等報關出口。

4、報關後海關退返核銷單、報關單的收匯聯與核銷聯等。

5、交貨付運後,得到提單(有時是直接做電放提單)。

6、如果付款方式是信用證等方式付款, 需要製作、申辦、整理客戶所需的全套單據,如發票、裝箱單、商檢證、產地證、受益人證明等等以收取貨款。

7、憑收匯銀行水單、核銷單、報關單核銷聯等辦理核銷與退稅。

閱讀全文

與國際貿易對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