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李嘉圖的比較成本學說中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是由於兩國的什麼
在李嘉圖的比較成本學說中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是由於兩國的勞動生產率的比率差異。
一、定義:
所謂比較優勢,就是兩個國家生產兩種產品,勞動生產率的比率相對高的一種是該國的比較優勢。
二、比較優勢論的主要內容:
大衛·李嘉圖認為:在國際貿易和國際分工中真正起到決定作用的是比較利益,而不是絕對利益。哪怕一個國家在兩種商品的生產上都具有絕對優勢,而另一個國家在兩種產品的生產上都表現出絕對的劣勢,兩國之間仍有可能通過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而獲得利益。
三、比較利益論簡評:
(一)比較利益論的科學性及歷史進步意義:
1、它證明了國際貿易不僅是由於絕對利益的差異,更是因為比較利益的差異而產生的;
2、它從理論上有力支持了英國工業資產階級爭取貿易自由,促進了英國生產力的發展。
(二)比較利益論的歷史局限性
1、李嘉圖研究方法是形而上學的;
2、未揭示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
3、無法解釋國際貿易的一些實際情況。
⑵ 大衛李嘉圖認為影響貿易模式最重的因素是什麼
比較成本
⑶ 李嘉圖的國際貿易理論認為,國際貿易的必要條件是兩個國家之間存在絕對成本差異( )
當然不是,亞當斯密的才是絕對成本差異理論,也就是說,兩個國家要有貿易往來,只能是兩個國家的生產成本絕對差別
他的這個理論有一個致命的缺陷.你想想,如果美國一個超級大國,可以說,很多產品,他們的成本應該說大部份都會比很多國家要低,而且是低得多,那為什麼實際中,還存在著美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往來呢,對吧.
而李剛好解決了這個問題.他提出的是相對成本差異.也就是說,如果美國在電子科技方面和手工業兩個方面都比我們強,但是,電子方面他更存在優勢,這時候.他就會選擇生產電子,而讓我們生產手工業產品.這樣,對雙方都有利,也就是現在生活中很多貿易往來得以成立的原因
⑷ 一、 單項選擇題 1.亞當•斯密的代表著作是( )。 A.《國富論》 B.《政治經濟及賦稅原理》
⑸ 古典國際貿易理論的觀點是什麼
古典國際貿易理論的觀點是勞動生產率的可以說明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結構和利益分配。
古典國際貿易理論主要包括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和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
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及原因的研究》(國富論)中,斯密指出國際貿易的基礎,在於各國商品之間存在勞動生產率和生產成本的絕對差異,而這種差異來源於自然稟賦和後天的生產條件。
亞當·斯密認為在國際分工中,每個國家應該專門生產自己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並用其中一部分交換其具有絕對劣勢的產品,這樣就會使各國的資源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更好地促進分工和交換,使每個國家都獲得最大利益。
李嘉圖認為國際貿易分工的基礎不限於絕對成本差異,即使一國在所有產品的生產中勞動生產率都處於全面優勢或全面劣勢的地位,只要有利或不利的程度有所不同,該國就可以通過生產勞動生產率差異較小的產品參加國際貿易,從而獲得比較利益。
比較優勢理論遵循「兩優取其重,兩劣取其輕」的原則,認為國家間技術水平的相對差異產生了比較成本的差異,構成國際貿易的原因,並決定著國際貿易的模式。
1、絕對優勢理論
該理論可以看成是解釋國際貿易產生原因的最早的理論,它第一次用勞動價值論說明國際貿易的利益和基礎,為互惠互利的國際貿易理論的建立奠定了基礎。絕對優勢理論倡導自由貿易,因此,它是反對重商主義的銳利武器,加速了近代工業的發展。
該理論最大的貢獻在於說明國際貿易並不一定是「零和游戲」,折射出了國際交往活動中的「雙贏」思想。
2、比較優勢理論
比較優勢理論繼承了絕對優勢理論的科學成分。如勞動價值論、專業化分工、自由貿易等,更為重要的是用比較成本概念代替了絕對成本概念。使自由貿易政策有了更加堅實的理論基礎,為當時自由貿易政策取得最後勝利發揮了重大作用。
⑹ 大衛李嘉圖為什麼提倡對外貿易
在李嘉圖看來,在商品的交換價值由生產中所耗費的勞動量決定的條件下,每個人都會致力於生產對自己說來勞動成本相對較低的商品。他舉例說,「如果兩個人都生產鞋和帽子,其中一人在兩種商品的生產上都比另一個人具有優勢,不過在帽子生產上只領先於其競爭對手1/5或20%,而在鞋的生產上卻要領先於其競爭對手1/3或33%;那麼,這個具有優勢的人專門生產鞋,而那個處於劣勢的人專門生產帽子,難道不是對於他們雙方都有利嗎?」
既然國際間生產要素的不流動性打斷了各國間利潤均等化的進程,既然基於各種原因,每一個國家都可能有「某種具有優勢的產品」,而且「這種優勢還相當可觀」,那麼,「各國都更為合理地分配它的勞動資源,生產這種具有優勢的產品」,並「將其用於相互交換,各國就都能得到更多的利益」。
同斯密相反,李嘉圖強調的是在相互比較的基礎上,兩國在兩種商品生產上所處優勢或劣勢程度的差異,以及由此產生的貿易機會和貿易利益。因為葡萄牙在葡萄酒的生產上優勢更大(葡萄牙葡萄酒的生產成本為英國的2/3,毛呢的生產成本為英國的4/5),而英國在毛呢生產上劣勢較小(英國毛呢的生產成本為葡萄牙的1.1倍,葡萄酒的生產成本為葡萄牙的1.5倍)。就像生產鞋和帽子的兩個工匠一樣,只要葡萄牙致力於生產葡萄酒,英國致力於生產毛呢,然後進行相互交換,兩國就都能獲得貿易利益。
由此可見,「兩優擇其甚,兩劣權其輕」,是比較優勢理論的基本原則。「正是這樣一條原則,決定了葡萄酒應該在法國或葡萄牙生產,玉米應該在美國或波蘭生產,而機器和其他商品應該在英國生產」。比較成本學說
李嘉圖剛剛開始進入經濟學界的時候,英國正在緊鑼密鼓地制訂限制穀物貿易的《穀物法》。李嘉圖鼓吹自由貿易,但《穀物法》最終還是通過了。這促使李嘉圖更深入地思考貿易問題,從理論上駁斥貿易限制的荒唐。
他的國際貿易學說可以被稱為「比較成本說」或「比較成本規律」。他模仿同亞當·斯密斯關於個人勞動分工的理論來分析兩個國家間貿易的好處。假定製一單位布,英國需要50個勞動日,葡萄牙需要25個勞動日;制一單位酒,英國需要200個勞動日,葡萄牙只需要25個。可以看出,葡國制酒、制布所需的成本都比英國絕對低,即都處於絕對優勢。不過,葡萄牙在酒的生產中表現出的優勢更大,葡萄牙的制酒成本相對低,處於比較優勢,制布成本相對高,處於比較劣勢。而英國制布成本相對低,處於比較優勢。在這種情況下,英國放棄生產比較劣勢的酒,專門生產比較優勢的布。如此分工,兩國合起來不僅可以生產出更多的酒和布,英國還可以用布換到較多的酒,而葡萄牙用酒可以換到更多的布。兩國同時獲得國際分工與國際交換的好處。
這種理論為自由貿易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李嘉圖認為,國際分工與國際交換的利益,只有在政府不幹涉對外貿易,實行自由貿易的條件下,才能最有效地實現。「在一個具有充分商業自由的體制下,每個國家把它的資本和勞動置於對自己最有利的用途」。因此,他是堅定的自由貿易論者。
李嘉圖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經濟學理論體系,在斯密奠基的基礎上正式建立起了古典經濟學的大廈。他的勞動價值論在新古典興起之後已經沒有多大價值了,但他的比較優勢理論對於自由貿易的貢獻卻是不朽的。
⑺ 國際貿易判斷題
不對,亞當斯密認為兩國貿易的基礎是絕對成本差異,而李認為是相對成本優勢的差異
⑻ 國際貿易理論的古典派
古典的國際貿易理論產生於18世紀中葉,是在批判重商主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主要包括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和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古典貿易理論從勞動生產率的角度說明了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結構和利益分配。 17世紀下半期,在法國出現了反對重商主義,主張經濟自由和重視農業的思想,形成了重農學派(physiocratic school),其創始人是弗朗斯瓦·魁奈(F.Quesnay)。
重農學派的核心思想是主張自由經濟,包括自由貿易,他們認為「自然秩序」(包括自由貿易)是保證市場均衡和物價穩定的重要機制。 18世紀末,重商主義的貿易觀點受到古典經濟學派的挑戰,亞當·斯密(Adam Smith)在生產分工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國際貿易的絕對優勢理論。
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及原因的研究》(國富論)中,斯密指出國際貿易的基礎,在於各國商品之間存在勞動生產率和生產成本的絕對差異,而這種差異來源於自然稟賦和後天的生產條件。
亞當·斯密認為在國際分工中,每個國家應該專門生產自己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並用其中一部分交換其具有絕對劣勢的產品,這樣就會使各國的資源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更好地促進分工和交換,使每個國家都獲得最大利益。 鑒於絕對優勢理論的局限性,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在《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中繼承和發展了斯密的理論。
李嘉圖認為國際貿易分工的基礎不限於絕對成本差異,即使一國在所有產品的生產中勞動生產率都處於全面優勢或全面劣勢的地位,只要有利或不利的程度有所不同,該國就可以通過生產勞動生產率差異較小的產品參加國際貿易,從而獲得比較利益。
比較優勢理論遵循「兩優取其重,兩劣取其輕」的原則,認為國家間技術水平的相對差異產生了比較成本的差異,構成國際貿易的原因,並決定著國際貿易的模式。 1841年,德國經濟學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在《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中提出基於國家主義的貿易保護政策理論,指出保護制度要與國家工業的發展程度相適應,又稱幼稚產業保護論。
與重商主義不同的是,他從保護生產力的高度把貿易和國家經濟發展結合起來,形成以國家主義為基調的貿易保護理論,在實施貿易保護政策方面也更加客觀實際。 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只論證了建立在各國專業化生產前提下的互利貿易基礎和利益所在,沒有說明總的貿易利益如何在貿易雙方進行分配。
約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在《政治經濟學原理》中,從相互需求角度出發,確定了國際間商品交換的價格問題,以解釋兩國間貿易利益是如何分配的。
相互需求理論實質上是指由供求關系決定商品價值的理論,是對比較優勢理論的完善和補充。
該理論用兩國商品交換比例的上下限解釋雙方獲利的范圍; 用貿易條件說明在利益的分配中雙方各占的比例; 用相互需求強度來解釋貿易條件的變動。
⑼ 國貿復習資料 2011.1
1.我國商品進出口總額: 實際進出我國(國境)的商品總金額.
2. 對外貿易量: 剔除了價格變動的影響計算出來的對外貿易額
3.國際貿易額: 用貨幣表示的一定時期內世界各國的(進口貿易額)的總和
4.國際貿易的含義: 世界各國之間貨物和服務的交換活動,是各國之間分工的表現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國在經濟上的相互共存。
5.國際貿易值與國際貿易量: 國際貿易值是以貨幣表示的,而國際貿易量是以數量表示的。(×)
6. 商品生產國與消費國通過第三國進行交易,對第三國來說這屬於(轉口貿易)
1.國際分工體系形成: 形成於第二次產業革命時期
2.影響國際市場價格的因素分析:答:(1)國際價值是商品世界市場價格變動的基礎和中心。(2)貨幣價值的變化對市場市場價格的影響。(3)影響市場供求關系變化的主要因素包括:壟斷和競爭;經濟周期的變動;氣候變化;人為措施;原材料價格的變化;重要供需國家的銷售或購買動向;其他如戰爭、動亂、投機、流行性疾病等也都會影響國際市場價格的變動。
3.世界市場的含義:是指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以商品流通為主要內容的經濟交往活動的總和
4. 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赫克歇爾-俄林的學說
亞當•斯密國際分工學說認為:分工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原因是:分工能提高勞動的熟練程度;分工使每個人專門從事某項作業,可以節省與其生產沒有直接關系的時間;分工有利於發明創造和改進工具。國際分工的基礎是有利的自然稟賦,或後天的有利生產條件。它們都可以使一國在生產上和對外貿易方面處於比其他國家有利的地位。如果各國都按照各自的有利的生產條件進行分工和交換,使各國的資源、勞動力和資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將會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及增加物質財富。
李嘉圖的「比較成本說」:認為每個國家不一定生產各種商品,而應集中生產那些利益較大或不利較小的商品,然後通過國際貿易進商品交換。在資本和勞動力不變的情況下,生產總量將增加。如此形成的國際分工對貿易各國都有利。在資本與勞動力在國際間不能自由流動的情況下,按照比較成本理論的原則進行國際分工,可使勞動配置更合理,可增加生產總額,對貿易各國均有利。但其前提必須是完全的自由貿易。
赫克歇爾―俄林的要素比例說:認為各國所生產的同樣產品的價格絕對差是國際貿易的直接基礎或直接原因。國際貿易發生的第二個條件是在兩國國內各種商品的成本比例不同。假如兩國成本比例是相同的,則兩國間只能發生暫時的貿易關系。國際貿易就是建立在各個國家各種生產要素的多寡不同和價格的高低不同的基礎上。
5.亞當•斯密和李嘉圖認為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和基礎:國際分工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
6,國際分工的含義:指世界上各國(地區)之間的勞動分工,是國際貿易和各國(地區)經濟聯系的基礎。
1.晚期的重商主義主張全國的對外貿易順差,所以稱為(貿易順差論)
2.新貿易保護主義:是指20世紀70年代以後國際貿易領域中形成的以(非關稅壁壘為主),以關稅壁壘為輔的新的貿易保護主義。
3.影響一國對外貿易政策制定的因素主要有哪些:A經濟實力的強弱B.經濟發展戰略的選擇C.利益集團的影響D.國際收支、貿易差額狀況E.國家的就業與失業狀況
4.對外貿易政策的含義:是指一國政府根據本國的政治經濟利益和發展目標而制定的在一定時期內的進出口貿易活動的准則。
1.關稅的含義:進出口商品在經過一國關境時,由該國的海關對進出口商品所徵收的一種稅。
2.徵收關稅的機構:稅務機構
3.關稅的徵收對象:關稅的徵收對象是進出關境的貨物、物品和勞務(×)
4.關境與國境:關境有時大於國境,有時小於國境。
5.「自動」出口配額制:是出口國在進口國的要求或壓力下,「自動」規定在某一時期內某種商品對該國的出口配額,在限定的配額內自行控制出口,超過配額即禁止出口。
「自動」出口配額制實際上很少是自願的。(√)
若進出口雙方通過談判簽訂「自限協定」或有秩序的銷售協定,這種「自動」出口配額制通常叫做:(協定的「自動」出口配額)
6.關稅同盟:成員國之間生產要素不能自由流動的經濟一體化形式
特點包括A.成員國之間完全取消關稅或其它貿易壁壘B.對外徵收共同的、統一的關稅稅率
7.傳統貿易保護主義的保護措施主要採用:關稅壁壘
8.進口附加稅的主要形式:反補貼稅和反傾銷稅
9.選擇稅:是指對同一種進口商品同時規定從量稅和從價稅兩種稅率,一般選擇其中稅額較高的一種徵收的關稅。
10. 關稅的保護效應(用圖表示)
1.國際投資最重要的金融支柱:跨國銀行
2.國際直接投資發展的重要產物: 國際直接投資發展的重要產物之一才是跨國公司(×)
3.國際投資的含義:也稱國際資本移動或資本輸出,是指資本從一個國家向別的國家轉移以進行生產或金融方面的投資活動。
4.世界上第一個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組成的經濟一體化組織:北美自由貿易區
5. 經濟一體化的形式:在區域經濟一體化形式中,成員國之間完全取消關稅與數量限制,建立對非成員國的統一關稅,在實現商品自由流動的同時,還實現生產要素的自由轉移。這種地區經濟一體化的形式叫做(共同市場)。
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形式中,成員國在經濟、金融、財政等政策上完全統一,在國家經濟決策中採取同一立場,區域內商品、資本、人員等完全自由流動,使用共同貨幣。這種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形式叫做(完全經濟一體化)。(優惠貿易安排)是經濟一體化較低級和鬆散的一種形式
6. 關稅同盟與自由貿易區的共同之處:該集團內成員相互之間取消關稅或其他貿易限制
1.服務的最主要的特徵:非實物性
2.服務貿易壁壘:是指一國在法律上對外國服務業進入本國所設置的障礙。
3.國際服務貿易壁壘的特點:具有很強的隱蔽性
4.國際服務貿易提供方式:B.跨境交付C.境外消費D.商業存在E.自然人流動
5.國際服務貿易的含義:是指國際間服務的輸入和輸出的一種貿易方式。
6. 從國家類型看,國際服務貿易的主體:發達國家
7. 世界服務貿易最主要的國家:不是英國
8. 當代國際服務貿易迅速發展的原因:1.服務業在各國經濟中的地位上升2.經濟生活國際化趨勢不斷加強3.國際直接投資和跨國公司的迅速發展4.各國經濟的發展和國民收入的增加。
1.跨國公司的含義:是指由分設在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的實體組成的企業。
2.關貿總協定的總部:日內瓦
3.跨國公司對國際貿易的積極影響作用主要表現哪些方面:1加速了國際貿易的發展2.加強了國際貿易中的壟斷程度3.對國際貿易地區分布的影響4.對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的影響
1.貿易條約與協定的含義 :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主權國家為確定彼此的經濟關系,特別是貿易關系方面的權利和義務而締結的書面協議。
2.關貿總協定的最高司法機構:代表理事會
3.在多邊貿易談判中,第一次涉及非關稅壁壘談判:第六次
4.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的權利和義務分析:
應享受的權利為:(1)享有多邊的、無條件的和穩定的最惠國待遇;(2)享有「普惠制」待遇及其他給予發展中國家的特殊照顧;(3)充分利用爭端解決機制;(4)獲得在多邊貿易體制中「參政議政」的權利。應盡的義務:(1)削減關稅;(2)逐步取消非關稅措施;(3)取消被禁止的出口補貼;(4)開放服務業市場;(5)擴大知識產權的保護范圍;(6)放寬和完善外資政策;(7)增加貿易政策的透明度。
5. 「烏拉圭回合」談判:
特點A.涉及議題多B.時間長C.參與國家多D.談判難度大E.影響深
6.「東京回合」談判
8. 世界貿易組織機構:(1)部長會議2)總理事會3)部長會議下設的專門委員會4)秘書處。
世界貿易組織在部長級會議閉會期間,由(總理事會)代其行使相關職能。
1.目前得到飛速發展的電子商務的主要形式:基於網際網路的電子商務
2.通過Internet完成傳統銀行業務的虛擬銀行櫃台:E-Bank
3.電子商務的含義:利用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和遠程通信技術,實現整個商務過程中的電子化、數字化和網路化。
1.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日本2.歐盟成員國:273個國家4. 「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
經過五次擴大後歐盟成員國已由最早的6個成員發展成27個成員。
「金磚四國」中的印度被稱為 「世界工廠」,中國被稱為「世界辦公室」。(×)
3.中國與美國的貿易關系問題的認識
5. 發達國家對外貿易發展的主要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