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現代國際貿易的三大支柱是什麼
國際貿易三大支柱包括貨物貿易、 服務貿易和知識產權貿易等三大貿易,其中知識產權貿易的比重將不斷上升。
⑵ 標准化在現代國際貿易中有什麼重要作用
標准化在現代國際貿易中的重要作用,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1)推動作用標准化是國際貿易的一個出色的推動器。隨著經濟全球化,貿易國際化的快速發展,產品的國際競爭也越來越激烈。但是,由於相關標准不統一,往往就形成技術性貿易壁壘,阻礙國際貿易的發展。開展標准化特別是國際標准化,使相關標准協調統一,特別是有更多的國際標准發布和應用,就為衡量進出口商品質量提供了重要依據,為技術法規和合格評定程序的制定和實施,提供了技術支撐,大大推動了國際貿易的發展。(2)協調作用在國際貿易中的貿易摩擦,起因於標准和合格評定程序的事例不斷增多。通過標准和合格評定程序的協調一致,可以減少技術性貿易壁壘,促進貿易自由化。可以說,標准化是協調技術性貿易壁壘,簡化貿易的有效手段。(3)保護作用現代的國際貿易既有貿易「自由化」,又有「保護主義」。標準是一把雙刃劍,既可以用來消除技術性貿易壁壘,也可以築起新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在劇烈的市場競爭中,許多國家往往運用標准,採取技術性貿易措施,來保護本國民族工業,維護本國利益;許多企業往往運用標准,來推行專利技術,保護本企業利益。(4)仲裁作用標準是利益相關方協商一致的產物。在國際貿易中,標准已經作為仲裁貿易中質量糾紛的重要依據;國際標准已經是供需雙方最易接受的仲裁質量糾紛的技術依據。
⑶ 現代國際貿易交易的特點是以什麼為中心的交易活動
在國際貿易交易的特點呢是以經濟為中心的交易活動
⑷ 中國現代對外貿易的十大國家
新中國成立後,在改革開放後,我國國際貿易迅速增長,對外貿易不斷增加。隨著國際貿易的變化我國與國外貿易國家的貿易額不斷變化,和我國交易最大的十大國家也在不斷變化。中國現代對外貿易十大國家,下圖為2014年中國十大貿易進出口國家: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2014年中國十大貿易進出口國家
⑸ 中國現代物流的發展與國際貿易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3-2017年中國電力物流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顯示,電力物流企業要想在現代物流環境下取得發展,電力物流企業需要和電力企業及電力相關製造業之間相互合作的核心能力,電力企業所處行業屬於技術壟斷性行業,所需的物質在技術含量上相對較高,物資的來源渠道與使用渠道相對單一,對電力物流企業與電力物資生產商具有較強的議價能力。電力物流企業要與電力物資的生產商之間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系,在面向電力企業開展物流服務的過程中,以物流資源的高效整合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提升經濟效益。
現代物流環境下,就其硬體設施而言,電力企業的網路覆蓋已經具有相當的規模,各大骨幹線路在實現轄區范圍內企業覆蓋的同時,已經實現了與互聯網的高效互聯;而就其軟體環境而言,電力物流信息管理系統的建成實現了電力物流企業、電力企業及電力物資生產企業之間的高效的信息共享,電力物流企業要強化電子商務平台的應用。
⑹ 傳真機在現代國際貿易里還有用嗎
還是有用的。由於各個國家的通訊發展不平衡,有的國家還是在使用傳真機傳遞圖像和文件。
⑺ 國際貿易對現代各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發展都有哪些作用
1、調節各國市場的供求關系。
2、延續社會再生產。
3、促進生產要素的充分利用。
4、發揮比較優勢,提高生產效率。
5、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優化國內產業結構。
6、增加財政收入。
7、加強各國經濟聯系,促進經濟發展 。
⑻ 求答案:現代國際貿易理論包括哪些理論
古典國際貿易理論:1.重商主義2.亞當斯密,絕對優勢理論,貿易雙方要出口各自有絕對優勢的產品;2.大衛李嘉圖,比較優勢理論,貿易雙方出口各自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即可。以上是技術差異論。
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1.赫克歇爾,俄林的資源稟賦論(H-O理論),一國應生產密集使用本國豐裕資源的產品。
新貿易理論:1.弗農,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解釋產品生命周期不同階段貿易流向的變化,並進一步揭示貿易、投資(FDI)與企業成長之間的關系;2.格魯伯、麥赫塔,研究開發說,R&D作為生產要素可以改變一國在國際分工中的比較優勢3.格魯貝爾,產業內貿易理論,認為同類產品的異質性是產業內貿易的重要基礎,自然條件的差異是直接原因。
⑼ 中國為何不是現代國際貿易的開端
因為政治近代化的開端是清末的立憲運動,但是並不成功,辛亥革命正式確立現代的政治制度.經濟近代化最早從鴉片戰爭以後,外資進入中國給中國帶來啦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⑽ 國際貿易理論,古典貿易理論,新古典貿易理論,現代貿易理論的共同和區別
1.理論的思想淵源不同
以斯密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的思想精華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1)市場競爭在資源配置過程中能使社會福利最大化;(2 )勞動分工能使生產率提高並受到市場范圍的限制。
應該說,新古典經濟學成功地描述了古典經濟學的第一個思想,卻與第二個思想相沖突。新古典經濟學在將市場競爭的作用形式化時,最初採用了無規模報酬的生產函數這種最簡單的數學工具,它使古典經濟學的分工思想變成了與市場競爭不相容的東西。因為按照斯密的分工理論,分工能夠提高勞動生產率是基於專業化能夠提高生產率的原理,而這一原理與遞增規模報酬有關。新古典貿易理論也採用無規模報酬的假設,從而先天不足,以致於企業的組織結構、規模大小、市場競爭地位及其相應的市場結構都對貿易的模式、成因、結構、得益等沒有影響。造成這種問題的原因就在於新古典的生產函數只表明一種投入產出的純技術關系,不允許遞增報酬的存在,並且忽視了社會經濟組織的演進與生產率的互動關系。
事實上,古典經濟學家的研究重點是專業化、勞動分工和交換的關系。在斯密和馬克思看來,勞動分工是經濟生活的核心現象,社會經濟組織結構是經濟學研究的中心,馬克思更將其歸結為生產關系的研究。楊格(Allyn Young,1928)的經典論文指出:「在全部經濟學文獻中,最富有啟發、富有成果的一般法則就是斯密定理(勞動分工受到市場范圍的限制)。」(註:Young A.(1928),Increasing Returna andEconomic Progress, The Economic Journal,38:P527—42。)然而,由於後來德布魯把新古典經濟學變成公理化體系,用斯密的分工思想來解釋國際貿易的理論逐漸地為人們所拋棄。70年代以來,依託於新古典框架的新貿易理論逐步產生和發展,盡管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其不足,但始終難逃「舊瓶裝新酒」之嫌。楊小凱用現代數學分析工具將古典經濟學的思想精華充分發揮並加以形式化,創立了以古典經濟學的分工思想為基礎的新興古典貿易理論,堪稱是貿易理論領域的一次革命。
2.前提假設、分析方法不同
就前提假設和分析方法來看,新古典經濟學存在三個致命缺陷:第一是採用消費者——生產者的兩分法。消費者不生產,必須從廠商處購買所有消費品,因此國內貿易必然存在,消費者不能選擇自給自足,也不能選擇專業化的水平和方向;而廠商的存在是給定的,所以導致新古典經濟學的研究重點是給定經濟組織結構下的最優資源配置問題。這種兩分法使得新古典貿易理論無法解釋經濟組織如何從自給自足變得越來越專業化,也無法解釋國際貿易如何從國內貿易中產生等現象。第二,新古典經濟學用規模經濟概念替代專業化經濟概念,而規模經濟概念只能表明投入產出間的純技術關系,卻不能反映專業化水平、經濟組織結構的演進對生產率的影響。第三,新古典經濟學採用馬歇爾開創的邊際分析方法。邊際分析主要用於處理內點解問題,而現實生活中的經濟決策往往是角點解問題。(註:角點解意味著某些決策變數的最優值是零。一般講,買汽車的人不會自己生產汽車,即其購買量為正數,而其生產量為零;在自給自足的情況下,產品的生產量為正數,而其購買量則為零。相反,內點解則意味著決策變數的最優值不是零。)
新興古典經濟學克服了上述缺陷。首先,在該體系中每個決策者既是消費者又是生產者,這意味著每個決策者可以選擇專業化方向和水平。廠商的出現也不是外生給定的,而是從模型中內生而來。其次,用專業化經濟來替代規模經濟那種純技術概念,並且引入交易費用的概念,從而產生專業化經濟與交易費用的兩難沖突,即專業化一方面提高生產率,使決策者擁有更高的生產能力;另一方面由於多樣化消費的偏好,專業化必然意味著要從其他專業的決策者手中購買更多的商品,這就需要支付更大的交易費用。最後,新興古典經濟學採用超邊際分析方法(Inframarginal analysis),即對每一角點進行邊際分析, 然後在角點之間用總效益費用分析,這是處理最優決策的角點解所必須的。
3.對貿易基礎的認識不同
當代貿易理論公認的一個事實是:李嘉圖的比較優勢是對斯密的絕對優勢的一個發展。當然,如果靜態地看,情況確實如此。但是,如果允許比較優勢在模型中內生,並且隨著分工的發展而不斷演進,那麼斯密基於分工和專業化的絕對優勢概念比李嘉圖的比較優勢概念更為寬泛和重要。許多經濟學家曾指出,個人之間生產各種物品的生產率的先天性差異遠不如個人之間由於分工和專業化而產生的生產率差異來得重要。正如斯密所說:「人們天賦才能的差異,實際上並不象我們所感覺的那麼大。人們壯年時在不同職業上表現出來的極不相同的才能,在多數場合,與其說是分工的原因,倒不如說是分工的結果」(註:亞當·斯密著,郭大力、王亞南譯,《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商務印書館,1997年上卷,第15頁。)。如果我們接受先天的生產率差異(即外生比較優勢)作為分工的條件,那麼就會導致貿易產品、方向和格局的靜態化,這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比較利益陷阱的根本原因。而作為分工的結果出現的內生比較優勢的演進,則預示著一國貿易動態發展和經濟持續增長的可能性。
基於分工造成生產率差異的內生比較優勢能夠隨著分工的逐步發展而不斷演進,而且內生比較優勢的演進是加速知識積累和生產率內生進展的動力並且楊格定理告訴我們,分工存在自我繁殖的機制,因此基於分工和專業化的內生比較優勢的演進就成為一國貿易發展和經濟增長的持續不斷的源泉。而外生比較優勢不能內生地演進,對於分工、生產率進步和加速知識積累沒有什麼影響,因而一國的貿易發展和經濟增長就只能歸功於新古典經濟學無法解釋的外生技術進步。這是新古典貿易理論無法解釋很多現象的根本原因。
根據新興古典貿易理論,如果事前相同的個人選擇不同的專業化水平生產不同的產品,只要專業化報酬遞增,就可能存在比較優勢。這就是說,按照斯密的定義,比較優勢可能存在於所有個人事前相同的場合。而根據李嘉圖的定義,在這種場合比較利益不可能存在。換句話說,這種比較優勢的存在與否,取決於人們對於專業化程度的決策。我們將這種由於選擇不同專業方向的決策造成的事後生產率差別稱做內生比較優勢,而將以外生給定的個人之間的技術和稟賦差異為基礎的比較優勢概念稱為外生比較優勢。
新貿易理論也對此作出了相似的研究。 格羅斯曼和赫爾普曼(1989)把以規模報酬遞增為基礎的比較優勢稱為後天獲得的比較優勢,而把李嘉圖的比較優勢概念稱為先天自然的比較優勢。
4.對貿易利益的主張不同
按照新古典貿易理論,如果國與國之間存在外生比較優勢,則在沒有政府幹預的情況下,國際貿易必定會產生,而且實行自由貿易能夠提高一國的福利水平。新貿易理論中的規模報酬遞增的貿易模型預言,國際貿易總是優於自給自足,因為世界市場上一個經濟聯合體的規模總比一個國家的經濟規模要大得多。因此,沒有政府幹預時不可能出現自給自足。那麼,國際貿易的存在一定會帶來貿易利益嗎?它一定優於自給自足的封閉經濟狀態下的福利水平嗎?
新興古典貿易理論通過引入交易效率的概念,能夠解釋國際貿易之所以從國內貿易中產生是因為一國的交易效率的改進。交易效率與交易費用負相關,各種交易費用(內生或外生)越高則交易效率越低。如果交易效率極低,則自給自足是均衡,因而無需國際貿易和國內貿易。如果交易效率得到改進,則國內貿易將因一國之內的分工水平提高而產生。但如果交易效率改進的幅度不是很大,則在沒有形成全國統一市場時,貿易可能在各個地方性市場內進行。隨著交易效率的進一步改進,全國性市場便因分工水平的提高而產生。如果交易效率繼續提高的話,則高效率的分工水平便會要求更大的市場規模與其相適應,此時局限於一國市場之內的貿易和產品交換無法充分利用高水平的分工經濟,因此國際貿易便會從國內貿易中產生。總之,國際貿易給一國帶來貿易利益的先決條件是該國的交易效率應當足夠高,以便適應分工水平的提高,而分工水平的提高需要更大規模的市場與之相適應,由此國際貿易才成為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