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關國際貿易新聞的英文200字的觀後感
國際貿易新聞
International Trade News
國際貿易新聞
International Trade News
B. 求一篇《國際貿易》第二版清華出版社的讀後感 急!急!急!!!! 1500到2000字這樣
不確定是不是http://wenku..com/view/268889be1a37f111f1855bee.html
C. 外貿七日通讀後感600字
《外貿七日通》針對當前中小型廠商外貿中「沒有進出口權」和「通過互聯網做外貿」兩大普遍特點,完全以實際操作為範例,以「現學現用」為選材原則,從零開始一步步完成外貿的整個操作過程。教程共分七章,循序漸進。主要章節內容包括進出口權問題,外貿基礎知識和最新知識,網上外貿及市場開發的具體操作,外貿單證的處理以及事故應付,國際貨款結算,信用證審核與應用,國際貨物運輸操作等。
本書偏重實務,外貿原理亦選擇與現實密切相關的部分。並且重點講述了外貿中常見的術語、行話和各類行業經驗與小常識,這在行內往往是外貿高手秘而不宣的,對新手和業績不佳者非常實用。
作者本身即是一線出口商,常年開展網上外貿。本書中的範例幾乎都是作者親歷,對外貿新手極具參考價值。
中小型企業如何自己做外貿出口,剛被聘用的外貿新手坐在電腦前面該幹些什麼?大學里深奧的國際貿易理論知識和實際工作中具體的外貿操作往往有很大的不同。《外貿七日通》即是一部溝通二者的外貿快速操作教程。
D. 求國際貿易讀書筆記
你讓人家寫論文啊,我可以推薦你看一個網站,專業的外貿網站:福步外貿,上面有你要的東西
E. 求一篇國際貿易系的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指讀書時為了把自己的讀書心得記錄下來或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來而做的筆記。 在讀書時,寫讀書筆記是訓練閱讀的好方法。 記憶,對於積累知識是重要的,但是不能迷信記憶。列寧具有驚人的記憶力,他卻勤動筆,寫下了大量的讀書筆記。俗話說:「最淡的墨水,也勝過最強的記憶。」所以,俄國文學家托爾斯泰要求自己:身邊永遠帶著鉛筆和筆記本,讀書和談話的時候碰到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話語都把它記下來。 寫讀書筆記,對於深入理解、牢固掌握所學到的知識,對於積累學習資料,以備不時之需,很有必要。做讀書筆記,方法是多樣的,不同的方法作用不同。 讀書的時候怎樣做筆記呢? 讀課外書,怎樣才能不忘呢?學到的東西怎麼才能不丟呢?正如你說的,寫讀書筆記是個好辦法。下面給你介紹幾種常見的寫讀書筆記的方法。 最簡單的一種做讀書筆記的方法是「摘抄法」。 所謂摘抄就是讀一本書、一篇文章,把其中的一些好的句子和段落摘下來,抄在本子上或卡片上。 摘抄的內容要根據自己的需要來定。可以抄錄領袖導師的教導,思想家、文學家、科學家的至理名言,人民群眾、英雄人物的豪言壯語和格言諺語等。例如: 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 還可以摘抄下你感興趣的詞段。 讀書筆記的主要內容: 摘抄精美語句,語段,詞語。 寫讀後感或讀書心得,內容鑒賞,探討主題,評論人物,評品語言。
F. 誰能給我寫個WTO的讀書筆記啊
《世界貿易組織》讀書筆記(2008-07-08 12:51:39)標簽:財經 分類:讀書
世界貿易組織總部設在瑞士的日內瓦,其基本職能為:
1、管理並執行構成世界貿易的多邊貿易協定及簡單多邊(或稱"復邊")貿易協定;
2、提供多邊貿易談判的場所;
3、解決貿易爭端;
4、監督各國貿易政策;
5、與其它參與全球經濟決策的國際組織進行合作。
世界貿易組織的原則:《世界貿易組織協定》包括29個獨立的法律文件,其范圍涵蓋農業、紡織品及服裝、服務、政府采購、原產地規則及知識產權等。其一些根本性的原則有:1、非歧視原則;2、可預見的和不斷擴大的市場准入;3、促進公平競爭;4、鼓勵發展與經濟改革。
世界貿易組織的架構
世界貿易組織的最高權力機關是由世界貿易組織成員代表組成的部長會議,部長會議至少每兩年舉行一次,它可就任何多邊貿易協議的任何問題作出決議。世界貿易組織的日常工作由總理事會負責,總理事會由所有成員國代表組成,除日常工作外,還有兩項特別工作:一、作為爭端解決機構,審查爭端解決程序;二、作為貿易政策評審機構,定期審查各成員的貿易政策。總理事會下設三個機構:貨物貿易理事會,服務貿易理事會和知識產權貿易理事會。
部長會議還下設三個機構:貿易與發展委員會,負責與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有關的事務;收支平衡委員會,負責採取貿易措施解決成員國收支平衡困難;預算、財務和行政管理委員會,負責世貿組織財政和預算方面的事務。
世界貿易組織如何決策?
世貿組織的決策力求一致同意,如果無法達成一致,通過投票,"一國一票",多數票通過。四種表決情況:第一,對任何多邊貿易協議的解釋必須以成員四分之三多數通過;第二,以上述同樣的多數票通過,部長會議可決定豁免特定國家的多邊協議義務;第三,對多邊協議的修改由成員三分之二多數通過,但是修改的協議只對接受修改的成員有效;最後,接受新成員必須由部長會議的三分之二多數通過。
世界貿易組織如何解決貿易爭端?
各成員發現有違反貿易規則的行為時,不採取單邊行動,而是通過多邊爭端解決機制尋求救濟並遵守規則及所作出的裁決。
解決爭端的第一階段要求先行協商。協商不成,在雙方同意的情況下,可將爭端提交總幹事。總幹事以其職權進行斡旋、調解和調停。
如果在60天後協商仍未達成一項解決辦法,則申述方可通過"爭端解決機構"成立專家組審查案件。專家組一般應在6個月內向爭端方提交終期報告,在緊急情況下,包括遇到爭端所涉貨物為易腐貨物時,提交終期報告的時間將縮短為3個月。
如果當事方對專家組建議不服,可以提起上訴,但是,上述只能涉及專家組報告中的法律問題及專家組所作出的法律解釋。上訴由"爭端解決機構"設立的常設機構受理。這一上訴機構由7名工作人員組成,任期四年,這些人員都是國際貿易和法律界的權威。
每一次的上訴審查由上訴機構中的三名成員進行審理,他們可維持、修改或推翻專家組就法律事項作出的裁決或決定。一般情況下,上訴審不得超過60天,而且,在任何情況下也不得超過90天。上訴機構的報告作出30天後,除非"爭端解決機構"一致反對,"爭端解決機構"將予以採納。報告一經採納,則爭端各方必須無條件執行。
——鍾興國、林忠:《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貿易新體制》,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1997年。
G. 有什麼與國際貿易有關的課外書,不要教材。寫讀後感用的
課外書跟教材都是一樣的
國際貿易說起來就是一個簡單的買賣流程,其中涉及的一樣術語,法規都是教材上有的.
如果有機會 還是實際參與到其中去學得更多更快
H. 《中國對外貿易概括》讀後感
作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學生,本專業培養的學生應系統掌握經濟學基本原理和國際經濟、國際貿易的基本理論。所以對本書的閱讀,增加了我對專業,國際貿易的產生與發展等多方面的了解。
國際貿易是指世界各國或地區之間在商品和服務方面的交換活動,是各國之間分工的表現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國在經濟上的相互依靠。而國際貿易也有其分類。可按商品流向、商品形態、是否有第三國直接參加、按清償工具、按統計標准分為不同的幾類貿易形式。
當社會分工逐漸擴大並產生了國家,加上各國的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有可供國際間交換的剩餘產品時,國際貿易便應運而生。國際貿易的發展,在資本主義社會以前存在的是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國際貿易,但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水平低,社會分工不發達,自然經濟占據主要地位,所以國際商品交換也只是局部現象,並不存在實際意義上的國際貿易。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航海業的發展使得世界各國的聯系越發緊密,促使了世界各國商品的流通,豐富了貿易商品的品種,各國生產力越發強大,社會分工也擴大開來。國際貿易在這些條件下得以繁榮發展。而二戰後的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形勢有了新的變化,國際分工、世界市場和國際貿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第一國際貿易規模空前擴大,第二商品的結構上的變化,高技術產品增長加快,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促使各種各樣先進商品的發展,世界的等等變化促使了國際間的貿易等各方面發展。
I. 求文檔: 《國際貿易競爭優勢》讀後感
邁克爾·波特的《國家競爭優勢》完全改變了我們原來對財富在現代全球經濟中是如何形成和保持的觀念。
——《國家競爭優勢》中文版 扉頁
一 本書核心思想及其架構體系
現代全球化經濟條件下,如何實現國家經濟持續繁榮是困擾各國研究者和政界精英的難題,而哈佛大學商學院的邁克爾·波特所著的《國家競爭優勢》一書正是為了回答「為什麼基於特定國家的企業在特定的領域和產業獲得了國際水平的成功」的核心問題。波特教授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分析,來試圖回答這一問題。第一,為什麼有些國家能在國際競爭中取勝,而另外的國家卻失敗了;第二,為什麼某些國家可以成為它在一個產業領域的國際競爭中取得持續勝利的大本營;第三,我們應該怎樣幫助不同的企業和政府選擇更好的競爭策略,以及更合理地配置和使用自然資源。全書的架構體系圍繞這些議題展開。全書共分為4篇(理論篇、產業篇、國家篇、應用篇)13章。
在第1篇(理論篇)中,波特教授開篇便明晰了競爭力的含義和來源,指出生產率(每單位勞動與資金的產出價值)的提高是國家生產力和競爭力提升的關鍵。緊接著,波特教授展示了增加國家競爭優勢的途徑和評價其地位的方法的模型工具「鑽石模型」。他圍繞國家競爭力的評價和構建,將「五力分析」和「價值鏈」框架中的重要概念有機地應用到本書最為核心的「鑽石模型」當中,並對四大要素和兩個輔助要素、「鑽石模型」的動態性、互相影響等特點進行了論述。
第2篇(產業篇),波特教授通過展示四個優勢國家、四個優勢產業的案例,分析了產業競爭力形成並提升的過程和原因。案例中值得借鑒之處包括德國印刷機產業中集群化、專業化的作用;美國醫療檢測儀器產業注重內需及其支持性產業的價值;義大利瓷磚產業發展中,國內市場競爭的意義;在日本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過程中,政府在改善國內市場需求狀況和刺激生產條件兩方面起到的恰到好處的作用等。在第2篇中,波特教授還專門提到了服務業與國家競爭優勢的關系和意義。
波特教授在第3篇(國家篇)中,綜合運用「鑽石模型」中的生產要素;企業戰略、企業結構、同業競爭;需求條件;相關與支持性產業四大要素情形和機會+政府兩個輔助要素扮演情況的分析方法,分析了八個國家競爭力消長的現狀、原因和前景。其中玩味的是,美國一方面由於其產業多樣化位列戰後贏家,(其他納入分析的戰後贏家還包括重視貿易的瑞士、重視科教和高標准化的德國、經濟重心集中的瑞典)同時由於其天然資源產業比重高、對產業集群表現不佳等原因,和曾經的日不落帝國英國位列衰落的大國行列。另外,在「鑽石模型」諸要素中都有上佳表現的日本、義大利和韓國位列新興國家行列。在這篇中,波特教授還提出了經濟發展的四個階段劃分,並指出了四個階段發展、跨越、循環的過程和規律。
(1) 生產要素導向階段:基本生產要素是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轉入下一階段難度大。
(2) 投資導向階段:基本生產要素和國內需求成長是優勢。
(3) 創新導向階段:國內需求開始國際化;相關和支援產業發展良好;企業海外拓展。
(4) 富裕導向階段:社會價值掛帥、經濟活力下降;兩極化問題。
波特教授在第4篇(應用篇)中,綜合討論了企業戰略和政府戰略並且依據鑽石模型的優劣分析和經濟發展階段評估方法,提出了10個國家的行動指南。
二 「鑽石模型」分析方法——從比較優勢到競爭優勢的飛躍
《國家競爭優勢》一書的再版前言,就將「鑽石模型」為重要分析工具的國家競爭優勢理論與比較優勢理論做了區分和對比。比較優勢理論實際上也是一種競爭理論,不過它強調的是一國處於相對優勢的行業和產品參與國際競爭,而不是一國的所有行業和產品都參與國際競爭,形成整體競爭優勢。
波特的「鑽石模型」認為競爭力和國家繁榮不是一個零和游戲。作為一種理解國家或地區(包括省、市級別區域的)全球競爭地位的全新方法,國家競爭優勢理論的中心思想是一國興衰的根本在於國際競爭中是否贏得優勢,它強調不僅一國的所有行業和產品參與國際競爭,更為重要的是要形成國家整體的競爭優勢及其條件的促成和創建。而國家競爭優勢的取得,關鍵在於以下相互作用,動態連接著的四個基本要素和兩個輔助要素的共同作用(如下圖所示),這四大要素包括:
(1) 生產要素:一個國家在特定產業競爭中有關生產方面的表現,如人工素質或基礎設施的良莠不齊。
(2) 需求條件:本國市場對該項產業所提供產品或服務的需求如何。
(3) 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的表現:這些產業的相關產業和上游產業是否具有國際競爭力。
(4) 企業的戰略、結構和競爭對手:企業在一個國家的基礎、組織和管理形態,以及國內市場競爭對手的表現。
除此之外,在國家環境與企業競爭力的關繫上,還有「機會」和「政府」兩個輔助要素。產業發展的機會通常要等基礎發明、技術、戰爭、政治環境發展、國外市場需求等方面出現重大變革和突破,這些機會嘗嘗是能被企業政府所控。至於政府對「鑽石模型」的影響更是全方位的、間接的、深刻的。(政府政策的思考詳見本文第三部分)
全書的核心思想,即如何評價和提升產業乃至國家競爭力的方法和工具便是「鑽石模型」,同時它也貫穿始終,在實證分析中證明了它的獨特價值和魅力所在。綜合第3、4篇的作者論述,針對「鑽石模型」的各要素有如下一些值得強調說明的地方:
(一)需求要素:強調挑剔的國內消費者
第一,波特十分強調國內需求在刺激和提高國家競爭優勢中的作用。第二,波特認為如果一國國內的消費者是成熟復雜和苛刻挑剔的話,會有助於該國企業贏得國際競爭優勢,因為成熟復雜和苛刻的消費者會迫使本國企業努力達到產品高質量標准和產品創新。
波特強調國內需求而將國外市場放在「機會」要素中。一般說來,企業對最接近的顧客的需求反應最敏感。因此,國內需求的特點對塑造本國產品的特色,產生技術創新和提高質量的壓力起著尤其重要的作用。
波特強調成熟復雜和苛刻挑剔的消費者而非僅僅追求需求數量,這點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歐洲斯堪的納維亞地區成熟復雜和苛刻的顧客促使本地兩大電信設備製造廠商——芬蘭的「諾基亞(Nokia )」和瑞典的「愛立信(Ericsson)」早在其它發達國家對行動電話需求形成之前就開始大規模投資行動電話技術。結果,「諾基亞(Nokia)」、 「愛立信(Ericsson)」分別位列當今全球行動電話設備行業的三大巨頭之一。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寧向東教授在《領略波特的劍氣》一文中曾就此提出疑問:中國有著世界上最大的手機消費群體,消費者在某些方面的要求也比較苛刻,但為什麼我們無法形成有持續競爭力的手機研發與製造行業呢?當然每個要素的作用只能解答問題的一部分。
(二)關於企業戰略、結構和同業競爭
波特教授在全書中始終秉持「同業需競爭」的觀點,他斷言強大的國內競爭者是一項難以衡量的國家資產,並且強調國內同行業中的激烈競爭是該行業產生競爭優勢並強勁不衰的重要條件,他反對傳統理論有關「國內競爭是一種資源浪費」的觀念,認為必須拋棄政府提供的特殊關照,以扶持國內少數企業成長的政策,否則企業將走不出「政府保護——不思創新——競爭無力——進一步保護」的怪圈。誠然國內企業之間的競爭,在短期內可能會損失一些資源,但從長遠看,則利大於弊。國內競爭給企業帶來創新、提高質量、降低成本,通過投資提升高級生產要素等一系列壓力,這一切都有利於產生具有世界競爭力的企業。同時國內的激烈競爭,也會直接削弱企業相對於國外競爭者所可能享有的一些優勢,從而促進企業努力「苦練內功」,爭取獲得更為持久更為獨特的優勢地位,最後,也正是國內激烈的競爭,迫使企業向外部擴張,力求達到和超過國際先進水平,佔領國際市場。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波特教授在書中對無序低效的同業競爭予以了警告,這種無序低效包括在缺乏核心競爭力時的簡單價格戰,這種粗糙低效的同業競爭不僅不利於提升產業乃至國家的競爭力,相反是種損害。但遺憾的是波特教授在書中對這方面的著墨不多,值得進一步研究分析。
(三)初級要素與高級要素及劣勢生產要素的功效
波特教授把生產要素按等級劃分成基本要素(或初級要素)和高級要素兩大類。前者是指一國先天擁有或不需太大代價便能得到的要素,如自然資源、氣候、地理位置、人口統計特徵,後者則指必須通過長期投資和培育才能創造出來的要素,如通訊基礎設施、復雜和熟練勞動力、科研設施以及專門技術知識。國家競爭優勢認為高級要素對競爭優勢具有更重要的作用,並且認為不利的生產要素,即劣勢,往往有刺激某些產業或企業通過持續地創新來予以彌補的功效,這會促進一國的經濟發展。而要素富足型的國家卻常常因為動力不足而並不能獲得競爭優勢。
波特教授與「資源之咒」理論似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在書中用義大利鋼鐵製造商和荷蘭花卉產業的例子來佐證這一觀點,而日本企業受空間所困卻創造出了「即時生產」的競爭優勢的例子則為了強調學會不一味依賴充沛的資源和舒適的環境來發展競爭優勢的重要意義。
(四)「集群效應」的「溢出效應」
波特教授在論述相關與支持性產業要素時,提出了「集群」概念,認為產業集群就像一個緊密聯系的系統,可以促進企業在縱向和橫向之間通過積極的互動和交流來推動和鼓勵對方進行持續的產業升級和創新。特別是在文化相似、地理位置接近的時候,企業之間經常性的接觸和交流會幫助他們抓住機會、發現和應用新的技術方法,實現顯著的集群效應。
另外,波特運用瑞典在製造組裝金屬產品領域(得益於相關特種技術的領先技術)和美國的電腦產品的全球競爭優勢(得益於先進的半導體工業技術)的實例說明:在國內擁有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供應商和相關輔助性行業,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貿易能夠取得國際競爭優勢的重要條件。相關行業和輔助性行業在高級生產要素方面進行投資的好處,將會在行業之間相互擴溢而產生「溢出效應」,從而有助於這些行業取得國際競爭的有利地位。
三 政府的作用及其邊界的原著闡釋與現實思考
波特教授在第3章介紹鑽石體系時,把政府作為的輔助因素最後做了介紹,在第12章則通篇論述了政府政策及其影響。他指出政府的政策的重要性不在於政策本身,而在於它對鑽石體系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即政府的任一政策都會或多或少地對四個關鍵要素起到增強或削弱的作用。因此波特絕非認同政府無所作為的自由主義思想。但是政府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做到哪個程度就夠了,這些恰是值得深究的。具體分來,波特對於政府作為的探討集中在以下兩點:
一是針對政府產業扶持政策的探討,他認為針對某些指定產業的大力扶持,或是建立在補貼基礎上的投資對於國家提升產業的競爭力水平都是無益的,他寫道「環視各國,若是政府強力介入的產業,絕大多數無法在國際競爭上立足。在產業的國際競爭中,政府固然有它的影響力,但決非主角。」波特認為針對某些產業的補貼恰恰是對其他產業的不公平,其效用是比較差的,搞不好還會走向反面。而他認為政府幹預通知只在次級產業中才比較有效。
二是針對政府如何更有效地激勵「鑽石模型」中的四大要素發揮作用,繼而對提升競爭力發揮效用。他特別強調政府的「搭台」角色,即如果能夠搭建起很好的產業發展環境、降低通信和交通成本、重視教育和研發這些基礎性工作,這將會對在不扭曲市場價值和發展、競爭規律的前提下來提升產業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原著闡釋的邏輯通暢易懂的,但結合現實卻發現存有較大差距和可探討的空間。從政府產業扶持政策來看,以中國的例子,政府在產業發展方面從來是佔主導地位的,持積極介入的。從金融危機後中央政府推出的十大產業振興計劃到各地產業規劃,再到大飛機產業的上馬等等實例看,政府顯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人認為政府對十大產業的扶持恰是對其他產業的不平等待遇,而也有人懷疑政府的舉措是否會產生相關產業的本身原動力,進而產生惰性和依賴,這或許與波特教授的觀點有些相近,而波特以為的政府更應側重於普適的制度、環境、基礎性架構的搭建或可規避這些困擾。不過從歷史的經驗來看,政府對產業的扶持在中國也不乏成功的例子,在中國從較多的初級元素向高級要素跨越的過程中,國家集中力量針對一些總量大、產業鏈條長、對於保障國家產業、金融、社會就業和保障民生等方面具有顯著地位的產業,集中力量進行扶持和介入或者是資本積累、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方式之一。但至於介入的深度和政府退出的時間點需要掌握恰當,防止相關產業形成過分依賴。
就政府「搭台」角色的闡釋,對中國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國內吸引投資、發展產業一般的手段有壓低(甚至免去)土地價格、稅收減免、財政補貼等手段,以求投資增加,發展經濟。但在教育培訓、研發技術支持、發展創業環境等軟建設方面存在著較大差距。例如由於對教育培訓的投入不顯著,高端裝備製造業的人才不足,以致於中國對高端裝備製造業的吸引力始終不足。顯然中國政府更習慣於在顯而易見、出成效快的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直接干預等方面有所作為,但對隱形的、帶有長期性的基礎性軟體環境建設仍是缺乏興趣且投入不足。葉裕民教授在城市經濟學的授課過程中曾介紹過美國田納西州為了吸引通用公司的企業布局在本州的斯普林山市,除了修建基礎設施外,特別提出資助企業進行工人培訓,價值為每輛車4美元。這一資助舉措培育出來的優秀產業工人對於整個產業結構的提升和進步都是具有基礎性和長期性的價值,而這類舉措在中國卻是罕見和急需的。
四 原著的幾個遺憾之處
顯然波特教授如下的這番論述是有依據的,他指出沒有哪一個國家在每個產業中所向無敵(各自要素稟賦和優勢不盡相同),因而把有限的資源運用到最有生產力的領域,即具有競爭力的產業擴張,缺乏競爭力的產業則走出去,而政府對於已經缺乏競爭力的保護性政策都無益於經濟升級和競爭力提升。
從純理性的角度來看,波特教授的見解是可以理解並且邏輯成立,但是現實與理想化的設想總是存在著差異。一些產業在國家的存在並不以盈利和提升競爭力為第一目標,如能源性工業(石油石化核能等產業)、國防工業、電力、通訊通信等產業其存在對於國家安全和核心利益具有重要價值,雖然很多產業其生產率和競爭力水平低下(並不是說沒有提升其生產率的必要),但無礙於國家的需要。波特教授此點的論述或可再補充完善。
在構建經濟發展的四個階段方面,波特教授創造性的提出了四種導向並且可以前進也可能相互間循環的四個階段。全篇以文字敘述為主,而缺乏數據具體的論述,繼而感性認識多於量化指標。比如投資導向性的發展階段,根據八個或十個國家的橫向縱向數據實證分析,投資額的比例(佔比如GDP)究竟達到什麼區間才能算是投資導向型的。事實上量化指標的運用也存在著局限性,但若能以感性的敘述結合起來,或能產生更好的效果。
波特教授大多著眼於在全球現已獲得顯著競爭力的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遇到的經濟發展困難特別是升級途徑和發展方法的著墨不多。正如波特教授所言,「目前幾乎所有的發展中國家、計劃經濟型國家都處於生產要素導向的經濟發展階段(第一階段)。一般而言,能夠從生產要素導向階段邁出並且成功轉入下一階段的國家並不多。」但針對國際貿易規則體系的不公正合理的秩序架構對發展中國家發展的影響如何評價和消除、發展中國家發展問題的解決方法等波特教授沒有或者基本較少提及。
由於能力和時間所限,波特教授的《國家競爭優勢》一書只是草覽一通,選擇了其中的第一篇、第三篇第10章和第四篇第12章進行了精讀。一些看法仍較膚淺,存在不足和考慮不當之處,對書中關於產業經濟學的部分內容理解也不夠深入,忽略了企業戰略部分的閱讀。波特教授作為當今大家,書中值得品讀之處值得以後再行閱讀和思考。上文算是階段性的讀書筆記和思想摘要吧,盼各位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