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國際間的貿易會給國家,企業,人們的生活帶來哪些好處
從國家考慮,國際貿易可以購買本國稀缺的資源(產品),高科技產品等從企業考慮,國際貿易可以使企業買到他們需要的產品(本國沒有,或者技術不行),或者是比本國便宜的產品從個人考慮,國際貿易可以使他買到比國內便宜的產品或者是在本國買不到的產品等 1、根據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國際貿易會擴大世界總的商品數量。因此,對貿易雙方都是有利的。 2、按照國際貿易的要素價格均等化原理,伴隨著國際貿易,世界的要素價格會逐漸趨於均等化,人們可以充分享受國際貿易帶來的好處。 3、走出去戰略。根據要素資源稟賦理論,資源在全球范圍內得到合理的優化配置,達到帕累托最優, 4,、豐富了人們的生活,真正的實現了,經濟全球化。
Ⅱ 外貿業務員的會議記錄怎麼寫求救
會議記錄首先要記錄的是,會議時間,地點,參會人員。
然後針對不同的會議,會議內容也會有所不同。
比如客戶來訪,我們要事先從客戶那裡了解到客戶來訪的主要目的和主要議題,然後在會議時針對討論的議題進行記錄。
再如公司內部召開的會議,也是事先應該清楚會議主題,一般會有有一個主持會議的人,然後參與會議人員會有各自的發言,按照他們的發言記錄下來,後面做會議總結。
反正按照會議的步驟跟著記錄就好,但是不能盲目地記下人家的話語,要以客觀的角色去把人家的發言轉換成文字語言。
Ⅲ 歷史問題!!上海經常開什麼會議亞太經合還是世界貿易會議
亞太經合組織會議
上海合作組織峰會
Ⅳ 外貿公司如何主持會議,具體流程 步驟告知。急用,謝謝
一般由外貿部經理主持,首先讓各個業務員講述自己的訂單情況,然後再問題分析,最後總結,差不多
Ⅳ 為什麼會有國際貿易如果貿易是有益的,為什麼還是有人會反對國際貿易
簡單的說從理論上講之所以存在國際貿易是因為供求關系。比如中國國內缺少高科技產專品而市場需屬要這種產品就得從國外進口,相反國外也是。
從理論上轉變為實際情況就是有人「」需要「」這就是商業價值,所以才驅使人們進行國際性貿易。隨著交通手段的不斷改進和互聯網的全球普及國際貿易更發揮了其作用。
從市場角度分析,一個國家的市場有限因此想進一步發展就得挖掘其他海外市場這樣才能發展經濟。反對國際貿易的人不敢說他們目光短淺只能說他們太過於保守。就是中國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時候還有限制的在廣東進行國際貿易呢。這就是需求所帶來的利益問題。
Ⅵ APEC會議後國際貿易會有怎樣的發展新趨勢
專家指出,APEC作為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經濟合作組織,其經濟體成員所涵蓋的區域已成為全球最有活力及成長潛力的經濟區域。中國作為東道主,對各方面的意義自然重大,這本身便是利好消息。
據外電報道,「會議在中國近幾個月取得一個又一個外交勝利的背景下召開,比如完成加入世貿組織談判和成功申辦2008年奧運會」,「中國將通過上海這個經濟中心向世界展示其新形象。」對於股市,專家的回答是,APEC概念並不一定能在短期內推動大市,但長期來看仍是樂觀的:從大的方面來說,「APEC中國年」表明近年來中國經濟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巨大成果受到全球肯定,中國經濟正日益納入全球經濟體系的大循環中。由於宏觀經濟趨好的背景支撐,中國股市必定會中長期向好。
外經貿部部長石廣生說:「APEC如果能成功,將促進亞太地區經濟發展,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促進經濟技術合作,這就是為我國贏得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就是促進我國經濟發展,老百姓自然就受益。」
為迎接APEC,上海以及各個舉辦城市都大力改善基礎設施、整治交通秩序和環境,老百姓連聲叫好。會展、旅遊、商業、交通等直接受益於APEC,從而加快發展。
專家分析,這將促進上海乃至全國的服務業上一個台階。隨著中國即將加入WTO,服務業領域的加速開放勢在必然,金融、保險、外貿、商業、旅遊以及會計師事務所、資產評估機構、法律咨詢等領域與國際接軌,最後受益的還是老百姓。需知,加強與APEC成員的聯系,講述「全球化故事」,正是這些年來,上海人的生活水平飛速提升的重要原因。「APEC會議還能讓我們了解世界,特別是亞太地區在想什麼,發展趨勢如何。同樣,大批亞太部長、高官來到中國、來到上海,也是我們展示形象的機會,我們需要世界的了解。」石廣生說。
分析家認為,APEC會議的影響是綜合和長遠的,包括對促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提高我國國際地位和擴大國際影響,鞏固和發展我與APEC各經濟體的關系,以及展示我國發展成就和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都有重要意義。還有權威人士指出,這次台港澳經濟體成員均要蒞臨上海,有利於我國促進祖國統一大業。APEC一直支持中國入世,並為此做了不少實際工作。APEC里有許多有影響的成員,他們對中國入世的態度,是很重要的。前不久的APEC中小企業部長會議,更使我國許多中小企業大受啟發,增強了競爭信心。APEC還首次邀請了中國西部的企業家在會上發言。而在過去10年來,通過投資與貿易,通過經濟與技術合作,中國從APEC的受益就更是不言而喻。
Ⅶ 為什麼會出現國際貿易
國家之間比較優勢的不同是國際貿易產生的一個基本原因,而規模報酬遞增則是另一個基本原因。
其實對於這個問題,沒有統一的標准,如果你想有個更深的了解,建議你看看國際貿易概論,裡面就有些闡述像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的一些理論在裡面。
Ⅷ 外貿部會議模式
例會涉及幾點大致應該可以了:
1. 現有訂單進度問題交流總結
2. 市場信息交流匯版總
3. 內部新產權品開發進度交流
4. 其他問題、信息溝通;
每人的發言最好控制在10分鍾內;
專題會視討論內容,先讓成員發言,頭最後總結。
Ⅸ 莫斯科國際經濟會議後中國的對外貿易進展如何
莫斯科國際經濟會議後,中國對資本主義國家貿易在西歐和亞洲兩個方向取得了新的重要進展。
1952年9月和12月,中國與錫蘭,即斯里卡蘭,在兩國還沒有建立外交關系的情況下,簽定了兩國政府間大米與橡膠易貨貿易協定,一時傳為美談。這是對美國強迫東亞和南亞國家對華「禁運」的重大突破。
在中、錫米膠貿易協定簽定後不久,中國又與巴基斯坦簽定了兩國政府間互相供應棉花、煤炭的貿易協定。
Ⅹ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是由於什麼會議
中國加入WTO有何積極意義? 從世界135個經濟體先後加入關貿總協定到世界貿易組織的多邊組織,迄今沒有一個成員退出,30多個經濟體正在努力申請加入和我國13年孜孜不倦的努力可以看出,加入多邊組織對一個國家的長遠發展具有很大的積極意義。盡管中國為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需要付出一定的「入門費」,為此可能產生一定的臨時性的負面影響。但只要我們拿出應對措施,正面影響一定會遠勝於負面影響: 1.有利於中國更快、更好地融入國際經濟社會。 世界經濟一體化、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加入這個主流,可以充分分享國際分工利益,與世界先進經濟技術同步前進。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可以幫助中國經濟更好地融入國際經濟社會,更好地利用國際資源和國際市場的優化資源配置功能,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2.有利於維護我國的經濟利益。 WTO是三大全球性國際經濟組織之一,被稱為「經濟聯合國」。WTO具有制訂和管理世界經貿秩序的作用,目前WTO規則主要由美歐等發達國家制訂。加入WTO,將使我國在國際經濟舞台上擁有更大的發言權,可以為建立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維護包括我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利益,作出更大的貢獻。 3.有利於推進我國經濟體制改革。 WTO是以市場經濟為基點的一整套多邊秩序。加入WTO,與我國建立市場經濟方向的改革目標相一致。可以鞏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並以WTO規則為參照,有力推進我國市場經濟的健全和完善。 4.有利於擴大出口貿易。 加入WTO後,我國可獲得多邊、穩定、無條件的最惠國待遇,並以發展中國家身份獲得普惠制等特殊優惠待遇,有利於實現市場的多元化,使我國出口貿易有較大的增加,短期內紡織品服裝的出口將受益最大。由於目前中國尚不是WTO的締約方,中國的出口商品常常受到歧視性待遇,比如在一些國家我國不能獲得普惠制待遇,在有的國家被實施配額限制,還有一些國家以中國為「非市場經濟國家」,在反傾銷案中主觀選定類比國價格或生產成本作為測算中國出口商品傾銷率的依據,致使針對中國的反傾銷案不斷增多。加入WTO後,當與其他國家發生貿易糾紛時,可以通過WTO貿易爭端解決機制,比較公正、合理地解決貿易爭端,維護我國國家和企業利益。 5.有利於引進外資。 加入WTO,實施WTO的有關協議,中國的國內市場,尤其是服務市場將更加開放;對外商投資企業的產品外銷比例將不再適用;外匯平衡制約不復存在;外經貿政策的透明度增加;中國將給予外商投資企業國民待遇。這樣,隨著投資環境的進一步改善,外國直接投資的總量將大幅增加,投資方式實現多樣化,從而大大活躍投資市場,擴大生產規模,有力地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 6.有利於激發中國企業的競爭意識。 加入WTO後,將有更多的外國跨國公司進軍中國市場,從而將強化競爭機制,激發中國企業的競爭意識,迫使國內企業注重研究開發和對品牌的培育,加大技術投入,竭力提高員工素質和企業管理水平。競爭的壓力會促使國有企業加快經濟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加速改制、重組、聯合、兼並的進程。由於進口原材料價格的下降,有利於降低某些企業的生產成本,從而提高他們的競爭能力。 7.有利於我國技術進步。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迫切需要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由於我國不是WTO的締約方,目前主要工業發達國對我國實行技術出口管制,同時由於我國未參加WTO知識產權保護協議,外國企業對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環境尚存疑慮,不願向我國出售先進技術。加入WTO後,我國在獲得高新技術產品和先進技術方面的條件將大大改善。 8.有利於國民生產總值(GDP)的增長。 據國外專家估計,加入WTO,中國的GDP可增長2~4個百分點。 9.有利於擴大就業機會。 加入WTO後,投資和出口的規模將進一步擴大,從而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