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貿易 > 國際貿易與經濟合作

國際貿易與經濟合作

發布時間:2020-11-25 01:18:31

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

以貿易全球化為重要內容的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和商務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深入分析和把握當前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和特點,對於我們科學決策,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主動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機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當前國際貿易的發展呈現出六大趨勢

(一)國際貿易步入新一輪增長期,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愈加凸顯

伴隨世界經濟較快增長和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當前國際貿易增長明顯加速,已經進入新一輪增長期。2004年,全球貨物貿易名義增長21%,達到25年來的最高水平。在世界經濟強勁增長和國際市場對能源、原材料商品需求旺盛的帶動及美元貶值因素的影響下,全球貨物和服務貿易總量2004年近11萬億美元,增速達到20%,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全球貿易的高速增長是科技進步、生產力提高、國際分工深化的共同結果,同時它又促進了世界生產。90年代以來,國際貿易的增長率連續超過世界生產的增長率,導致世界各國的外貿依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二)以發達國家為中心的貿易格局保持不變,中國成為國際貿易增長的新生崛起力量
美、日、歐三大經濟體既是世界經濟的主要力量,在國際貿易中也居於主導地位。2004年,德國、美國和日本在世界貨物出口中的份額已分別達到10%、9%和6.2%。目前,發達國家已經占據世界貨物出口70%以上的份額和服務貿易90%以上的份額,更為重要的是,發達國家通過開展區域貿易合作和控制多邊貿易體制來主宰國際貿易秩序,並在國際交換中獲得了大部分貿易利益。

中國是近年國際貿易增長中最顯眼的「亮點」,表現為中國不僅在全球貿易總量中的份額和排名不斷攀升,而且對全球貿易增量的貢獻也更為顯著。自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在全球貿易中的排名以年升一位的速度上升。2004年,中國對外貿易額達到11548億美元,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德國的第三大貿易國,分別佔全球貨物貿易總量的6.4%和增量的20%。

(三)多邊貿易體制面臨新的挑戰,全球范圍的區域經濟合作勢頭高漲

WTO新一輪談判自啟動以來進展緩慢,2003年坎昆會議失敗後,談判一度陷入停滯狀態。2004年8月1日,世貿組織147個成員就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框架達成了協議,但協議的內容較為原則和籠統,各成員在農業、非農市場准入等問題上仍存在很大分歧。2005年是多哈回合談判的關鍵一年,發達成員和發展中成員將在12月香港部長會議上就主要議題的實質內容進行談判。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各種區域貿易協定紛繁多樣、成員交叉重疊,一些貿易協定已超出傳統的降低貿易和投資壁壘的范圍,對多邊貿易體系帶來了較大的沖擊。

與此同時,以區域貿易安排(RTA)為主要形式的區域經濟合作加速發展,並呈現出不少新的趨勢。一是區域貿易安排迅猛發展。截至2005年1月,實際有效的區域貿易安排共有162個,其中80%以上是近10年內建立的。二是主要貿易大國都在追求區域貿易安排的主導權。美國在推動建立美洲自貿區的同時,還在與韓國、南非等10多個國家商談自貿區;歐盟在2004年5月實現東擴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區域貿易集團,並擬與所有拉美國家和東盟商簽自由貿易協定;日本已經與新加坡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正在與韓國、泰國商談自貿事宜。三是區域貿易安排成員間的貿易比重進一步上升。2004年,區域內貿易總量占國際貿易總量的比重已超過50%。四是國家之間的競爭正在向區域經濟集團之間的競爭轉變。區域貿易安排已經成為各國爭取市場資源、擴大發展空間、提升國際地位的戰略手段,對世界經濟政治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

(四)國際貿易結構走向高級化,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發展方興未艾

國際貿易結構的高級化與產業結構的升級互為依託,從其變化趨勢看有以下兩個突出特點。一是伴隨著各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全球服務貿易發展迅猛。近20多年來,國際服務貿易規模已經從1980年的3600億美元擴大到目前的2.1萬億美元,佔全球貿易的19%。在行業結構上,服務貿易日益向金融、保險、電信、信息、咨詢等新興服務業傾斜,傳統的運輸業、旅遊業所佔份額持續下降;在地區分布上,發展中國家服務貿易所佔份額繼續擴大,東亞地區的增長尤其顯著。二是高技術產品在製成品貿易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尤以信息通訊技術產品出口增長最快。與此同時,由於跨國公司紛紛把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近年來發展中國家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佔全球的比重快速上升,已經從1985年的16.6%上升到2000年的35.4%。

(五)貿易投資一體化趨勢明顯,跨國公司對全球貿易的主導作用日益增強

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生產要素特別是資本在全球范圍內更加自由地流動,跨國公司通過在全球范圍內建立生產和營銷網路,推動了貿易投資日益一體化,並對國際經濟貿易格局產生了深刻影響。一是跨國公司已成為全球范圍內資源配置的核心力量。目前世界上的跨國公司已達6.2萬家,它們不僅掌握著全球1/3的生產和70%的技術轉讓,更掌握著全球2/3的國際貿易和90%的外國直接投資。二是國際貿易基礎已由比較優勢轉變為以跨國公司數量和在國際范圍內整合資源的能力為主的競爭優勢。這就意味著,一個國傢具備國際競爭優勢的企業越多,就越可以在國際分工中更多地整合別國的資源。三是國際貿易格局由產業間貿易轉向產業內貿易、公司內貿易為主。主要表現為,中間產品、零部件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增加。四是跨國公司產業轉移不斷加快,加工貿易在整個國際貿易中的比重持續提高,已成為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的增長點。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第三大貿易國,中國加工貿易占貿易總額的比重已達48%,占據了半壁江山。

(六)貿易自由化和保護主義的斗爭愈演愈烈,各種貿易壁壘花樣迭出

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世界各國經濟交往愈加頻繁,貿易自由化已是不可逆轉的潮流。但是隨著國際貿易規模不斷擴大,貿易摩擦產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當前,各國經濟景氣的不均衡性、產業和貿易結構的競爭性、區域貿易集團的排它性、貿易分配利益的兩極化以及經貿問題的政治化都是造成貿易保護主義層出不窮的重要原因。

當前世界已進入貿易爭端的高發期,並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基於戰略利益考慮而引發的貿易摩擦增多。2004年美國和歐盟就航空業補貼問題相互指控,並最終訴諸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就是最典型的案例。二是貿易保護的手段不斷翻新。各種技術壁壘成為貿易保護的新式武器,知識產權方面的糾紛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爭端。三是摩擦從單純的貿易問題轉向更為綜合的領域。社會保障問題、匯率制度問題等已成為摩擦的新領域,資源摩擦與貿易摩擦交互作用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四是中國已成為國際貿易保護的最大受害國。從1995年開始,中國已連續10年成為遭受反傾銷最多的國家。2005年世界紡織品貿易開始實現一體化,中國面臨的紡織品貿易摩擦可能成為一個新的焦點。

二、若干思考

當前國際貿易發展的這些新趨勢對世界各國的經貿發展都產生了深刻影響。要辨證地看待當前我國面臨的國際貿易環境,既要看到機遇中存在的挑戰,也要看到挑戰中蘊藏的機遇。我們必須樹立全球戰略意識,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為國內發展創造更大的空間和更有利的條件。

(一)處理好、發展好大國經貿關系,拓展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空間

美、日、歐、俄、東盟既是全球的貿易大國(集團),也是我國重要的經貿合作夥伴。2004年,我國與歐盟、美國、日本和東盟的貿易額均超過1000億美元,分別達到1773億美元、1696億美元、1679億美元和1059億美元,占據我國外貿總額的半壁江山。目前中俄貿易規模雖然相對較小,但雙方在油氣和礦產資源、高技術等領域的合作前景十分廣闊。深入推進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貿關系向更高層次和更廣領域發展,事關我國對外經濟工作的大局。

(二)積極發展區域經濟合作和多邊經貿關系,推動建立有利我經濟發展的全球自由貿易體制
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具有重大的經濟政治意義。我們要認真落實中國—東盟自貿區貨物貿易協議,促進大湄公河次區域貿易便利化。繼續推動上海合作組織各成員國在經貿合作方面取得新進展。一個更具開放性的全球多邊貿易體制,符合包括中國在內的世貿組織各成員方的長遠利益。據世界銀行估算,如果多哈回合取得成功,將可在2015年之前給全球帶來5000 多億美元的經濟收益。我們要積極推動世貿組織多哈回合談判,在多邊經貿體制中發揮建設性作用。做好世貿組織首次對華貿易政策審議的應對及與世貿組織申請加入方的談判工作。積極參與聯合國等多邊國際組織的活動,進一步發揮我在聯合國貿發會議、開發計劃署等機構中的作用。

(三)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著重推進高技術產品和服務出口

我國以數量增加為主的增長方式受到越來越多的制約,必須加快外貿從數量增長為主向以質取勝轉變。要繼續落實和完善出口退稅等各項政策、確保出口穩定增長的同時,下大力氣轉變出口增長方式。狠抓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結構調整,提高紡織、輕工、家電等優勢產品的出口質量、檔次和價格;加大對蔬菜、水果、花卉等優勢農產品一般貿易的政策支持,爭取實現農產品出口零稅率;深入實施科技興貿戰略,抓好高新技術產品、軟體和醫葯出口基地建設,重點支持汽車及零配件、船舶、鐵路設備、通訊產品、生物醫葯等產品出口,加快形成高新技術產品帶動機電產品出口,機電產品出口帶動外貿出口的格局;實施品牌發展戰略,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商品出口;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著重引進高端加工增值環節。

發揮全球「大買家」的優勢,組織協調好國內急需的能源、重要原材料、關鍵技術和重大設備的進口。按照國際通行做法,探索符合大宗產品集中采購試點,積極穩妥地發展期貨等貿易方式,提高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進口議價能力。運用國際招標等方式引進先進高新技術產品及環保、大型醫療和電力設備,把關鍵設備、先進技術進口和消化、吸收、創新結合起來,促進國內裝備製造業發展;敦促某些發達國家放寬對華高技術出口限制。

(四)提高貿易摩擦和「入世」後過渡期的應對工作水平,營造有利於發展的外部環境

積極妥善應對貿易摩擦,維護國內產業安全和企業利益。加強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中介組織與企業「四位一體」的配合與聯動,完善貿易摩擦應對機制,做好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和貿易壁壘應對工作。繼續爭取更多國家承認我完全市場經濟地位。

針對全球取消紡織品配額後的新形勢,認真做好紡織品一體化應對。及時發布紡織品出口和紡織業投資信息,引導企業有序出口,防止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鼓勵行業自律。推動紡織業開拓國際市場從出口為主向出口與「走出去」相結合轉變,減少貿易摩擦。

注重研究用好世貿組織規則,主動做好入世後過渡期應對工作。依法運用各種貿易救濟措施,保護國內產業。密切跟蹤貿易救濟措施實施後對相關國內產業的影響,指導企業及時調整結構、增強競爭力。研究借鑒其他世貿組織成員相關法律和案例,科學規范案件調查與裁決程序。

Ⅱ 國際經濟與貿易(中外合作)與國際經濟與貿易,這兩個專業有什麼差別

國際經濟與貿易(中外合作)是國際教育學院的專業,一般是2+2的模式,就是在國內念兩年,這兩年內要自己考雅思,通過了就去跟學校合作的外國學校念兩年,要是雅思沒過就留在自己的學校的經濟學院完成學業,但是學位證不一樣,國際經濟與貿易是經濟學院的,四年都在本校讀。

Ⅲ 經貿局和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局是一回事嗎

當然不是了!
經貿局是通管經濟和貿易的部門!
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局是管理進出口的部門

Ⅳ 國際經濟合作與國際貿易的區別與聯系

國際經濟合作與國際貿易的聯系
1.國際經濟合作的國際貿易是國際經濟交往的兩種重要形式
2.國際經濟合作和國際貿都與生產要素和商品生產有關
3.國際經濟合作與國際貿易常常結合在一起構成綜合性的國
際經濟活動.
國際經濟合作與國際貿易的區別
1,研究對象不同
從學科的角度來看,國際經濟合作學科是研究國家間各種生產要素重新組合與配置餓運動規律及其協調機制,其側重點主要是生產領域的直接合作;國際貿易學科則是研究國家間商品流通的規律性,其側重點是商品的進出口貿易活動,屬於流通領域的范疇.
2所採取的方式不同
3業務周期長短不同
4國際經濟合作可以發揮獨特的作用

Ⅳ 經濟與貿易類(中外合作辦學)(國際經濟與貿易)是不是就是學國際經貿專業

個人認為只是比較類似,經濟與貿易類(中外合作辦學)(國際經濟與貿易)~
正常就是國際經貿專業,他那個中外合作辦學的,學費一般比較高,分數比較低,一般都是2+2或者3+1的模式~

Ⅵ 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類型有哪些

1)\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已成為了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它對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產生了及其重大的影響,也直接影響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對於我國來說,經濟全球化既有正面影響,又有負面影響,如何正確認識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正面影響,揚長避短,更好融入全球化的大家庭是十分必要的。經濟全球化主要表現為貿易全球化、生產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三個方面,隨之帶來的對我國的正面影響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一、經濟全球化加速了我國經濟的發展 1、市場全球化促進了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 經濟全球化是以市場經濟體制為基礎的。沒有市場經濟體制的全球化,就沒有生產要素全球性的自由流動,也就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全球化。市場化有利於資源全球性的優化配置,它是經濟全球化的前提。當市場經濟體製成為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選擇後,全球經濟逐漸趨於市場化。我國從黨的十四大開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體制,經過不斷深化改革,已經逐步形成了全面開放的市場體系。 2、貿易全球化提高了我國對外貿易的國際地位 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世界各國都把對外貿易作為發展本國經濟的重點。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對外貿易數量上很少,貿易結構和質量也偏低。隨著外貿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逐步與世界接軌,對外貿易迅猛發展並且持續穩定增長。這與貿易全球化的發展是密切相關的,貿易全球化為我國提供了有利的國際環境,在全球貿易中突出了我國的外貿優勢。我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現在,我國每年的出口產品中有50%以上是由外資企業提供的,而且其中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80%也是由外資企業提供的。可以說,貿易全球化促進了我國成為貿易大國。 3、經濟全球化促進了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二戰後,一些世界經濟組織在調節世界經濟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其中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是世界經濟組織的三大支柱。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取代關貿總協定,成為國際多邊貿易的基礎和法律載體。世界貿易組織對國際貿易的協調作用促進了市場規則的全球化。2001年我國成功地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從此融入了一個全球開放的多邊貿易體系之中。我國可以享受100多個成員國的多邊最惠國待遇和發達國家的普惠制待遇。在國際貿易上,改善了我國與世界各國經濟往來的國際環境,有助於更快地發展我國的對外貿易。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大大促進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也提高了我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 二、經濟全球化增強了我國企業的實力 1、生產全球化加強了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經濟全球化為我國企業生產創造了較優越的國際環境,從而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遇。當前,我國在經濟全球化中處於十分有利的地位。我們可以引進短缺的生產要素,如資金、技術等。同時,我們可以充分發揮優勢。一是迅速成長的巨大的市場;二是低成本的製造能力和很好的配套能力,還有潛在的科技能力。 2、生產全球化提高了我國企業的科技水平 作為生產全球化載體的跨國公司20世紀90年代紛紛搶灘中國。其目的是開拓市場,贏得利潤。但也有助於我國獲得自身發展所需要的資金、技術、管理經驗和其他一切人類文明成果。一些企業通過生產與跨國公司該產品相關聯的零部件,更多地參與國際分工,不出國門就可以學習到世界上一些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 三、經濟全球化促進了我國金融業的發展 1、金融全球化加速了我國金融體制的改革 20世紀90年代,隨著現代電子技術與通訊手段的飛速發展,尤其是世界各國紛紛解除了對資本流動的管制,貨幣的國際交換和流動規模日益擴大,使經濟信息資源在全球迅速准確地傳遞,大大推動了全球金融市場的發展。我國資本市場從無到有,建立了中央銀行體制,發展了多種金融工具和多種信用形式,1996年我國正式宣布實現人民幣經常項目完全可兌換。 2、經濟全球化有利於我國大量引進外資。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政府提出了「以市場換技術」的戰略,放寬了對三資企業的股權、市場、技術等方面的限制。在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下,外商投資猛增,對外開放呈現了一片嶄新氣象。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我國大量引進外資,彌補了國內建設資金的不足,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3、經濟全球化促進了我國的對外投資的發展 從80年代起,我國一批較有實力的大型企業開始走出國門,開展對外投資。進入90年代,隨著經濟全球化風起雲涌,我國企業對外投資和發展海外企業有了新的發展,投資領域不斷拓寬。從工程承包、加工裝配到資源開發、交通運輸、科研合作等多方位的開展對外投資和跨國經營。 綜上所述,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起源於資本主義誕生之時,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貿易、生產、金融等方面全球化的趨勢越來越強,直至20世紀90年代經濟全球化成為了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經濟全球化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既有正面影響,也有反面影響。因此必須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不斷提高我國的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2)\對外貿易亦稱「國外貿易」 或「進出口貿易」,簡稱「外貿」,是指一個國家(地區)與另一個國家(地區)之間的商品和勞務的交換。這種貿易由進口和出口兩個部分組成。對運進商品或勞務的國家(地區)來說,就是進口;對運出商品或勞務的國家(地區)來說,就是出口。這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就開始產生和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發展更加迅速。其性質和作用由不同的社會制度所決定。 對外貿易不僅把商品生產發展很高的國家互相聯系起來,而且通過對外貿易使生產發展水平低的國家和地區也加入到交換領域中來,使作為一般等價物的貨幣深入到他們的經濟生活中,使這些國家和民族的勞動產品日益具有商品和交換價值的性質,價值規律逐漸支配了他們的生產。隨著各國的商品流通發展成為普遍的、全世界的商品流通,作為世界貨幣的黃金和白銀的職能增長了。黃金和白銀除去具有貨幣一般購買手段之外,還被用來作為國際支付、國際結算與國際信用的手段。隨著黃金、白銀變成世界貨幣,產生了形成商品世界價格的可能性。世界價格的形成,表示價值規律的作用擴大到世界市場,為各國商品的生產和交換條件進行比較建立了基礎,促進了世界生產和貿易的發展。通過對外貿易,參與國際分工,節約社會勞動,不但使各國的資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而且還可以保證社會再生產順利進行,加速社會擴大再生產的實現。3)\類型:自由貿易政策、保護貿易政策和管理貿易政策影響:實物經濟日益和虛擬經濟相分離,生產要素得以充分地流動國際貿易仍將以高於世界經濟增長率的速度發展 國際貿易的重點從主要在流通領域轉移到國際生產和國際投資領域,使國際經貿發生了質的變化 受「跨國公司」發展變化的影響,國際貿易更多的是部門內部貿易和集團內部貿易,國際市場也日益成為有控制、有組織的市場,國際貿易由比較利益的「互補」向相互競爭的「共生」轉變4)\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對開放金融市場的國家的傷害是巨大的,使全球金融業大清洗,緊接著就會影響實體經濟,使全球經濟衰退。對中國而言,對對外貿易所產生的影響,這是不可避免的,不過我們還應該看到他對中國的影響是有利有弊。弊:1.金融對金融的直接性的傷害不是很大,因為中國是資本管制的,損失的是中資銀行放貸國外的那點錢,損失的數量很少,不會產生信貸方面的影響,稱不上對中國整個經濟的影響。2.對中國實體經濟的影響。中國對外貿易依存度相當的高,全球經濟的衰退,勢必使中國的對外貿易衰退。利:1.全球經濟衰退,勢必對國際能源、農產品、原材料的需求減少,因此價格會下跌,這對我們這個高速發展大國來說是好事。2.對外貿易是經濟增長的三架馬車之一,另兩架是投資和消費,為了保證經濟增長率的穩定,投資和消費必將擔起大任,投資之前有過熱趨勢,那現階段只能增加消費,所以國家提出了促進內需。不過這種轉變需要一個時間段。這種轉變對普通大眾還是很有好處的。所以說這次經濟危機對中國來說,只是迫使中國作出一個轉變。我們假設沒有這次金融危機,中國會不會做出這種轉變那?中國的外匯儲備已達到19000億美元之巨,世界第一,這種外匯儲備的高增長還能維持多久?這些外匯儲備無論從現階段的意義還是中國國際戰略的意義來衡量都已經足夠用了。再來說說中國的通貨問題,這次通貨膨脹的原因有多方面:國際能源、農產品、原材料的大漲價(現在開始跌了);國內投資過熱,流動性嚴重過剩,房市股市可窺見一斑(現在高息高存款准備金率緊縮流動性);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發展不平衡。特別是農業,農民進城,耕地拋荒多,08年天災特別多,06年豬肉價格暴跌,養豬積極性受重創,大量屠宰母豬,養豬業創傷很大,所有這些問題使得供給跟不上(現在正在實行土改,土地流轉制,而且對農業的投資正以每月70%的比例增加)。這些都需要一個時間段的轉變。說金融危機對中國造成的影響,那是媒體為了搶眼球,轉移視線,可以不這么評價冰島國家的媒體。就中國而言,國內經濟本身發展的問題並不比金融危機帶來的問題小,特別是投資比重重,而且投資主體投資效率較低帶來的流動性問題,不過這個轉型中的中國包雜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仍能如此高速的發展,是相當不錯了。現階段經濟的滯漲或倒退是短暫的,也可以說正在重新啟動,調整都很正確,未來會更好,對於我們這時有很多的機會存在。

Ⅶ 國際經濟合作與國際貿易的關系

所謂合作基本就是互相利用國家與國家之間各自的產品或是資金作為一種條件,經濟合作談的是面子上的資金為主要重點,貿易往來談的是產品及如何平衡二個國家資金流向的問題!

Ⅷ 國際經濟合作與國際貿易的區別

國際經濟合作既是一項新的業務,也是一門新的學科,它側重於研究國際貨物貿易以外的其他國際經濟業務和交往方式。

國際貿易專業旨在培養實際業務操作能力強,在企業從事對外貿易工作的技術應用型人才

Ⅸ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屬於什麼性質的機構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是商務部直屬事業單位。

研究院的前身是1948年8月創建於香港的中國國際經濟研究所。新中國成立後,遷移廣州,1951年底遷至北京。1997年,在外經貿部國際貿易研究所、國際經濟合作研究所和行政司第一管理處的基礎上成立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2002年,研究院與外經貿部計算中心經過機構和職能調整,組建了新的研究院。研究院擁有一支高職稱、高學歷、專業化、年輕化的研究咨詢隊伍,還擁有國內商貿系統最大的圖書資料庫,而且研究院現有各類高級專業技術職稱人員近100人,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70人,30多人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派駐我國駐外使(領)館商務部門及其它國際機構工作人員數十人。研究院還聘請一批院外的知名專家、學者為特邀研究員,並與國內外眾多科研教育機構、各類企業和社會中介組織等建立了廣泛的聯系,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與交流。

閱讀全文

與國際貿易與經濟合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