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保護環境的資料
1、氣候變暖
2、臭氧層破壞
3、生物多樣性減少
4、酸雨蔓延
5、森林銳減
6、土地荒漠化
7、大氣污染
8、水體污染
9、海洋污染
10、固體廢物污染
二、我國環境狀況
1、大氣污染屬煤煙型污染,以塵和酸雨危害最大,污染程度在加劇。
2、酸雨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青藏高原以東地區及四川盆地。華中地區酸雨污染最重。
3、江河湖庫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除部分內陸河流和大型水庫外,污染成加重趨勢,工業發達城鎮附近的水域污染尤為突出。
4、七大水系(珠江、長江、黃河、淮河、海灤河、遼河、松花江)中,黃河流域、松花江、遼河流域水污染嚴重。
5、大淡水湖泊總磷、總氮污染面廣,富營養化嚴重。
6、四大海區以渤海和東海污染較重,南海較輕。
7、漁業水域生態環境惡化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並呈加重趨勢。
8、城市環境污染呈加重趨勢。
9、城市地面水污染普遍嚴重,呈惡化趨勢。絕大多數河流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10、全國2/3的河流和1000多萬公頃農田被污染。
三、歷年環境日主題
1974年:只有一個 地球
1975年:人類居住
1976年:水,生命的重要資源
1977年:關注臭氧層破壞、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濫伐
1978年:沒有破壞的發展
1979年:為了兒童和未來——沒有破壞的發展.
1980年:新的10年,新的挑戰——沒有破壞的發展
1981年:保護地下水和人類和人類食物鏈;防止有毒化學品污染
1982年:紀念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10年,提高環境意識
1983年:管理和處理有害廢棄物,防止酸雨
1996年:我們的地球、家園、居住地
1997年:為了地球上的生命
環境污染概述
由於人們對工業高度發達的負面影響預料不夠,預防不利,導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機: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人類不斷的向環境排放污染物質。但由於大氣、水、土壤等的擴散、稀釋、氧化還原、生物降解等的作用。污染物質的濃度和毒性會自然降低,這種現象叫做環境自凈。如果排放的物質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環境質量就會發生不良變化,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存,這就發生了環境污染。
環境污染有各種分類:
按環境要素分: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
按人類活動分:工業環境污染、城市環境污染、農業環境污染。
按造成環境污染的性質、來源分:化學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雜訊污染、放射性、電磁波)固體廢物污染、能源污染。
環境污染會給生態系統造成直接的破壞和影響,如沙漠化、森林破壞、也會給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造成間接的危害,有時這種間接的環境效應的危害比當時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難消除。例如,溫室效應、酸雨、和臭氧層破壞就是由大氣污染衍生出的環境效應。這 種由環境污染衍生的環境效應具有滯後性,往往在污染發生的當時不易被察覺或預料到,然而一旦發生就表示環境污染已經發展到相當嚴重的地步。當然,環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後果是使人類環境的質量下降,影響人類的生活質量、身體健康和生產活動。例如城市的空氣污染造成空氣污濁,人們的發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環境質量惡化,飲用水源的質量普遍下降,威脅人的身體健康,引起胎兒早產或畸形等等。嚴重的污染事件不僅帶來健康問題,也造成社會問題。隨著污染的加劇和人們環境意識的提高,由於污染引起 的人群糾紛和沖突逐年增加。
目前在全球范圍內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環境污染問題,具有全球影響的方面有大氣環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環境問題等。隨著經濟和貿易的全球化,環境污染也日益呈現國際化趨勢,近年來出現的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問題就是這方面的突出表現。
環保,從身邊小事做起...
最近,北京一群中學生給朱鎔基總理寫了一封提倡環境保護的信,引起了總理的高度重視……捫心自問,我們每一位又何嘗不應該對此深刻反省呢?
環境保護對我們來說並不是一個新問題,我國政府也早就提出了明確的治理目標。作為現實生活中的每一個普通人,雖然不可能都直接從事環保工作,但我們完全可以從小事做起,從我做起。當看到洗手間的水龍頭在滴水時,是不是能夠舉手關上呢?當電池用完後能否分類收藏處理而不是隨手扔掉呢?當購物時能否自覺不使用超薄塑料袋呢?……一件件小事雖然都很不起眼,但卻體現我們究竟具備了多少環保意識。
筆者知道有一位老太太,她每次上街買菜都要自帶一個小布袋,每次上餐館吃飯都要自帶一個小鋼勺。看起來很平常,但能夠像這位老同志那樣,長年自覺堅持不使用白色塑料袋,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確實不容易。這不但要有堅定的環保信念,還需要有良好的習慣。無可置疑,環境意識與人們的受教育程度密切相關,在大學校園里我們最容易找到環境保護的支持者。但是,我們同樣也能夠經常在大學的食堂垃圾桶里發現大量的剩飯剩菜。筆者還聽說有這么一位大學生,他熱心環保事業,曾積極奔赴雲南邊陲保護金絲猴,但他卻可以數次忘了關掉水房裡嘩嘩流的水龍頭。這提醒我們,全面的環境保護和全民族環保意識的普及與提高,決非輕而易舉;環境保護不僅僅包括動物、森林的保護、防止大氣和水的污染這樣一些「大事」,也包括我們周圍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各種小事。
人類對環境的保護,歸根結底是基於保護地球上日益枯竭的資源,保護我們生存發展的最起碼條件。當工業文明進入21世紀後,它對環境的破壞日趨嚴重,對資源的使用走向了濫用,這引起了人們越來越高度的警惕。各國政府為了保護環境,採取了許多措施,環境保護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並且成為人類社會的共識。今天,提起環境保護,幾乎沒有什麼人會公開反對,但是真正做到自覺長久地保護環境,保護資源,還有許多工作在等待著我們去做。我認為首要的就是要在全民族樹立起環保意識,具體地說就是樹立資源意識,生存意識。要讓大家都認識到,保護環境與資源和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保護環境不僅是關乎子孫後代的千秋大業,而且已經直接關繫到人類社會今天的生存!不能抱著環保多我一人少我一人差別不大的思想,也不能對保護環境有任何鬆懈和怕麻煩的思想。政府部門對環境保護固然負有重要的責任,而每個單位,每個企業,每個人對此更是承擔了更為直接、更為具體的責任。只要我們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大家共同努力,持之以恆,就一定能為社會、也為自己留下一片碧水藍天。在這一點上,北京的中學生們已經為我們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議,難道我們還有什麼需要猶豫的嗎?
② 勺子掉色了怎麼回事 就是現在淘寶還有外貿的小店賣的那種有金色,銀色,古銅色的好看的小勺子,
應該是的,警惕為好,還是不用吧
③ 滿族的文化習俗
滿族是一個不同於原始民族的復雜民族,其文化模式是與原始民族文化模式不同的,是一種復雜的社會觀念體系,從中我們能體會和發現滿族的思維方式、行為心理、價值觀念和思想理論。《滿族文化模式》(manju uksura i ?u wen i muru)共分八章,其中包含的主要觀點如下:1)滿族家庭的住宅結構、房間配置和環境的特點,對滿族人的行為方式、心理意識、價值觀念有很大影響,在這樣的環境中,滿族形成了重視群體的意識、內外有別意識、衛生意識、社會開放心理、公共監督意識、包容與吸納心理。滿族家庭屬於父系制家庭,在對家庭成員的資格認同上,主要強調血緣的共同性,但也不排除共同生活的「場」,在父母在世時,嫁出去的女兒的家庭成員身份沒有完全喪失。在滿族家庭中,妻子常常居於主導地位,父母重長更重少,重男不輕女,兒子或兒媳也會成為父子聯合家庭里的一家之長。滿族尊敬老人,注重孝道,但父母之愛並非對子女全程服務,子女孝行與父母之愛相掛鉤。清代滿族人將忠孝結合,忠高於孝,守法愛民即為孝,愚孝不為孝。兒子成家即分出單過,誰養老誰繼承遺產。滿族人通過婚嫁的方式解決青春期問題,滿族的政府積極幫助國人成家立業,宣布婚姻自由原則。滿族注重保護孕婦和嬰兒,對幼兒養育有強制束縛的一面。他們認為兒童不同於成人,有待於成熟,到了該管教的年齡才可管教。滿族教養兒童注重德育;強調親屬集團的重要性,但也鼓勵孩子靜處和自我控制;依據兒童的不同性格來教管兒童;採取「習得式」和「參與式」來實現兒童的社會化。滿族創世神話對人類起源的看法,不迴避性,但採取了隱喻的形式表達生育,對性的表達比較含蓄。滿族婦女有嚴重的性嫉妒心理。滿族把性限制在婚姻和夜晚之內,性行為不應影響工作,夫妻行為不能妨礙別人的行動和觀瞻。
(2)滿族的家族制度以宗親為中心,注重姻親,具有一定的雙系制親屬制度的特點,並對東北社會民間「親族」制度產生重大影響。滿族的父系家族親屬稱謂有八個親等(jalan),對母系親屬的稱謂有五個親等,直系與旁系親屬稱謂有明顯的區別,無錯位現象,沒有搶婚和贅婿婚俗的痕跡,但姑舅親、兩姨親稱謂區分不嚴。史祿國(S.M.Shirokogoroff)在Social Organization of the Manchus——A Study of the Manchu Clan Organization中記錄的許多滿族親屬稱謂是間接稱謂,不是直接稱謂。滿族的宗族成員的身份是明確的,但又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並非漫無邊際。滿族同宗個體家庭之間是平等的,宗族組織不發達,功能不全,人們主要祭拜近祖,因此宗族的凝聚性和團結心不強,關注組織生活超過締結宗族集團,易於入鄉隨俗,犧牲本族文化。
(3)女真-滿族歷史上最有影響的非親屬組織,是金代的猛安謀克、清代的八旗牛錄組織,對女真-滿族人的行為和心理意識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成為滿族締結社會團體的重要文化心理基礎。女真-滿族人締結「猛安謀克」及「八旗牛錄」遵循「親屬-鄰里-契約-命令」原則,這種非親屬組織能融親屬集團與非親屬集團於一體。在發展社會經濟過程中,滿族人應充分利用傳統的組織文化資源。
(4)滿族的民族認同意識體現為對滿族的歷史、傳說、神話、民族始祖、民族習俗、八旗歷史、民族象徵、民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認同上。這種認同意識是有層次性的,有人認同滿洲,有人認同旗人,有人認同女真。在乾隆皇帝整頓旗務以後,將旗人等同於滿洲人的新的滿洲觀開始形成。講北京話、東北話成為滿族新的民族特徵。滿族人心直口快,性情剛烈,具有組織本位意識、級別意識和注重功績的意識,重名聲和面子,有尚武精神,喜好引進外族文化,長於民族聯合和統一戰線。在長期政治實踐中,形成了大國意識和大中國觀。
(5)女真人的生計方式從漁獵轉向農耕以後,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增加了,但食物中脂肪、動物性蛋白質減少了。女真-滿族人的食物觀和政府的政策影響了女真-滿族人攝入的動物脂肪和蛋白質的數量。通過引進和學習,他們發展了農業和生產技術,完善了紡織業和鐵業;他們有官營企業和商業的傳統,清末恢復了經濟自由的原則。在工作和勞動觀上,女真-滿族人重視農業生產,但仍喜歡漁獵活動。明代女真人重視貿易,積極開拓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發展直接和間接的國際貿易。滿族社會中以行商為主,以自由貿易為主要交易原則。清政府限制和取消滿族行商和禁止滿族經商,是造成八旗生計困難的重要原因。擁有多種生計方式和包容十幾個族群的八旗共同體,是女真-滿族人能夠理解和團結處於不同經濟文化類型下的各個民族、建立持續近300年的多民族的大中國的重要經濟和文化根源。
(6)滿族關於教育目的、課程、教學、教育管理的思想比較豐富,認為「對教育的需要性」是人性之一,並據此提出自己的教育思想,制定國家教育政策,以推動滿族社會成員和大清國民的發展。他們認為教育在本質上是一種政治工具、生活工具、社會化教育工具、塑造國家主人的工具。滿族教育的目的是促使成員成熟、幫助人們形成政治認同和群體認同意識、為了強國智民、為了訓練生活技能。滿族人通過翻譯漢書和西書學習中西方科技和思想,通過去西方留學學習西學。在教師管理上,推行教師承包制和導師制,引進外族外國人任學校教師,傳授外語和外國科技文化知識。
(7)滿族管理者在管理實踐中,是以「經濟人」和「社會人」為其人性假設的,管理者的角色是導師、法官、父母官、朋友、榜樣,運用集思廣益法、談判中的集體磋商法、教育交流法、邊際分析法、漸進式決策方式進行各種決策,八旗、國家組織管理的層次分為三到四個,是一種扁平結構。他們實行時間較長的政體有酋長制、酋邦制、君主專制制,貴族君主制、君主立憲制、議會君主制實行的時間較短,民主共和制僅是清末滿族革命派倡導的一種理想形式。他們設計的組織類型以直線職能型組織、矩陣組織、事業部制組織居多。在人事管理上,提出和實行了不求完備、量才使用、德才兼備、用本族人管理本族人、民族平衡的原則。在領導方式上,主要有民主型領導和專權型領導,後者發揮作用的時間較長。
(8)從神與人、聖與俗、各氏族薩滿的關系、薩滿社會中的人際關系、滿族人宗教信仰的多元性等方面來看,滿族人的宗教信仰不是為了尋求超越現實的極樂世界,而是解決人與超自然的神明的沖突問題,是為了今生今世的人。他們認為神職人員也是常人,他們的信仰呈多元趨向,並有實用主義傾向,注重引進有益於人類的善良神靈。在治國安邦上,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和多元文化政策。宗教信仰的多元性,既造成了滿族文化要素的流失,也形成了滿族善於引進外來文化的品格。女真族的薩滿教、滿族的祭祖文化注重口頭合同、誠信原則,有利於發展市場經濟。